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力知识科普小课堂范文

电力知识科普小课堂精选(九篇)

电力知识科普小课堂

第1篇:电力知识科普小课堂范文

万达社区辖区位于朝阳桥以北,是淮上区的南入口处,淮上区和蚌埠市的联接处。包括万达小区,丽江小区、赛还苑小区、何克林苑小区,现居住3200户,约10000居民。

社区为民服务的基础设施齐全,一楼设一站式服务大厅、二楼有残疾人康复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科普活动室(包括阅览室及电子阅览室)。三楼有综治维稳中心、党员活动室、计生服务站、科普大学、文化大讲堂。

2019年社区党支部成立以来,在区党委政府和区科协的领导下,深入开展创建全科普示范社区工作,努力开创社区科普工作新局面,把科普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辖区实际,努力以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力求科普教育在社区中更具群众化、通俗化、经常化,贴近居民生活,有的放矢,寓教于乐,为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现将创建自治区级科普示范社区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健全科普工作制度。

为更好的开展社区科普工作,我们把科普工作列入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成立了由社区干部、社区工作者、社区科技带头人组成的科普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将科普工作列入社区议事日程,年初即将科普工作融入社区建设、综合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全年工作规划之中。三是制订了社区科普工作制度,将工作分解到各个成员,使科普工作目标明确、组织有序、责任到人,承担起对辖区居民普及科学知识、方法和科学思想的职责。

二、抓好科普设施建设,完善科普宣传阵地。

为了让更多的居民百姓在了解社区建设的同时学习科普知识,运用科普知识,感受科技的成果,社区以“科普大学”“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科普活动室”为阵地,经常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中华传统家庭教育、健康知识讲解、生殖保健知识、生活常识、青少年科学常识、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知识的普及教育。

2018年3月社区建成了12米的的科普文化长廊和12平方米的科普宣传栏。截止目前,已进行了禁毒、禁止传销、书反邪教长廊、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健康生活、卫生、环境保护等多种科普知识的宣传。内容紧贴生活实际,寓教于乐,丰富多彩,宣传内容做到每月更换一次。

三、创新科普活动载体,组织社区科普活动。

(一)创立科普活动中心。为更好的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我们社区通过资源共享,将科普活动室和阅览室组合在一起,有科普书籍藏书380余册,光碟50张,社区居民可以在开放时间内免费阅读书籍和借阅影像资料。阅览室内还有电子阅览处,有五台绿色通道的电脑专供居民进行科技阅览。

(二)打造“社区科普大校”,使社区科普活动丰富多彩。

社区创立了科普大学,配备有电脑、投影仪、音响等设备,为社区居民讲授科学知识,每次上课,学员达50余名。一方面我们根据区科协安排的课程组织学员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我们针对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在科普学校开设了四个特色专题课堂,即政策课堂、健康消费课堂、法制课堂和书法课堂,通过开展有关政策、健康、法律、科技文化方面的讲座,使居民受到各种形式的科普教育。

(三)利用节日,和青少年假日做好科普活动

我们利用节假日组织了社区迎新春“欢乐中国年”活动、庆“六一”科普宣传进幼儿园活动、暑期针对青少年的消防知识宣传、法制宣传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把文艺表演、科普文艺演出和健身活动结合到一起,增强了居民对科普的乐趣和兴趣,也加深了居民之间的感情。

四、专业志愿者进社区,使科技服务更有效安全

在开展社区科普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立足社区、突出重点,开展了形式多样、讲究实效的多种活动,既服务于居民群众,又使居民群众在活动中得到深刻的教育。我社区长期活跃着一支科普志愿者队伍,目前有20人,他们均是各行各业中的科普队伍中的带头人,他们热爱公益事业、 热心科普宣传工作,长期活跃在社区居民群众中间,每季度集中在社区学习科普知识讲座,内容涉及家庭保健、健康与运动、饮食起居等方方面面知识,服务对象不计其数,得到了广大居民群众的欢迎,取得了很好成效。

第2篇:电力知识科普小课堂范文

《科学素质纲要》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措施指出,“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对发展未成年人校外科技活动场所建设作出了规范。根据这一思想,威海市戚家庄小学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教育,提高小学生的科技素质,培养小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校领导高瞻远瞩,充分认识到科技活动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良好品格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结合学校实际,设立了“科技提升学生品质发展”实验课题,成立了由分管副校长领导,教导处直接负责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我们利用威海市科技馆离我们学校较近的优势,选择部分优秀学生,在每周四的下午带领学生畅游在科技的世界中。

活动中,教师创设出一种民主宽松的科普环境,营造良好的科技活动氛围,对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调动学生参与形形、丰富多彩的课内外科技活动,促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爱好科学,喜欢动脑、动手的学生进行指导培训。

1、合理运用简单机械模型,领略简单机械魅力

针对威海市科技馆的项目,我们最开始的活动是每周确立一个主题,最开始的活动,学生仅仅是可以初步了解内容。后来我们逐渐改进方法,由原来的每周一个主题变为每两个周或者三个周一个主题,我们发现学生由开始的逐渐了解,逐渐到学生深入了解、拓展研究,根据自己的爱好或想法,学生或进行社会调查,或参与社会实践,每一次的活动,不要求参与同学都能够上交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但是要保证每一次有收获。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发现每一位参与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深度和广度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以科技馆中的滚球项目为例,这个项目集中了滑轮组、齿轮、螺旋顶升、杠杆、蜗轮蜗杆、链条传动等简单机械,而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内容也是简单机械的内容,我们就将这部分内容移到了科技馆来上,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运用,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活中的实践有效融合到一起。

2、利用好与生活有关的视频,学生知道科技可以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活动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技教育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是提高科技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认真上好每一次的活动课程。课内是普及型的,课外是扩展型的,校内是普及型的,校外是扩展型的,校级是扩展型的,班级是普及型的。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制作、科技发明、科技实验、科技论文四小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创造发明能力。如,张佳琪同学在科技馆观看了食品添加剂的有关视频后,在生活中很注意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后来,在观后感中他这样写到:公平的说,食品添加剂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甚至可以与学会用火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人类首先发明的食品添加剂应该是盐,也就是食盐。食盐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人类最早的防腐剂可能就是食盐,通过添加食盐,可以杀死或者抑制食物中的细菌生长,延长食物的保存期限,从而使人类可以自由分配食物食用的时间,不再象动物一样饥一顿,饱一顿的了。然而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一些人为了图个方便,将没有通过安检的食品添加剂流买进入了市场,给了使用他们的人一些些个大大小小的麻烦,像这样的人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制裁。正是这些人造出的惨案使我对食物产生了一些警觉,所以才反对使用食品添加剂,对食品添加剂有了一些偏见。 从现在起,我们要正确的使用食品添加剂,使我们的生活更健康,食品更安全。同时,人类也离不开食品添加剂,因为它已经在人类心中留下了刻痕,人类永远不会忘记它。食品添加剂同样也是一种文明,我们要尊重这个文明,所以我们不用再争执食品添加剂的存与灭,因为我们之中没有人能完全离开它,仅仅只要记住要妥善正确的使用食品添加剂就可以了。

3、充实电的知识,生活中的技能与知识拓展延伸。

开展科技活动,仅仅停留在课堂、校园是显然不够的,应该走出课堂、踏入校外,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科学的海洋里自由遨游,加强科学知识的学习,这是科技活动的一条重要思路。我们采用内外结合的方法,将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将校内科技活动与家庭社会科技活动相结合,将课堂活动与基地实践等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创造延展,促使他们主动学习,自觉获取技能。在科技馆的活动中,学生对电这一部分是特别感兴趣的,科技馆中有关电的项目很多,如怎样测电流、制作指南针、动感铁粒、静电碰碰球、旋转的金蛋、辉光球、悬浮的磁铁、人体导电、电磁悬浮环、跳舞的磁液等一系列与电和电磁铁有关的知识,然后结合课本的知识与学生生活中的电等内容,学生在科技馆中了解了电的常识和电路的基本连接方法后,有的同学回家研究家里的电路连接方法,有的同学寻找自己周围的电磁铁,了解电磁铁的作用,还有的同学认真查找了电和电磁铁的发现历史等等,学生在学习了课本的知识后,通过科技馆项目的补充,不仅将课本知识掌握的更牢固了,在资料查找和相互的交流过程中还增加了不少的课外新知识,可谓是大丰收了。

在科技活动中,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成功的保证。学生们收集到的资料中,有叙述科学家们为了一个小小的问题废寝忘食地研究、探讨这个情节。学生们在交流时,特别提出这一点。有的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中也对此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从学生们的言谈笔录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确实体验到了科学家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还提到,要学习科学家们这种科学态度,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我们在活动中,深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抗挫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了学生不怕困难、顽强拼博的品格,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阵地,把科技馆的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创新,不断地、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灵上播撒科学和创新的种子。

第3篇:电力知识科普小课堂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知识的有效性

在新课改中,要求科学这门课程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需要老师们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其实我们知道科学都是在生活中发现,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的存在,我们不管什么时候都能接触到科学,由于我们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约束,我们并不能在每次上课的时候去贴近自然,在社会生活中去体验,探索科学。但是科学技术那么发达,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这一科学水平去应用于科学这门课程中。通过虚拟的学习环境使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改变以往枯燥的学习状态,开展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一种新的学习环境,激发同学对学习的热情以及主动探索的精神,学生更加高效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1我国虚拟技术的状态以及信息技术的成熟度

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中,我们需要运用到多媒体,其中就包括视觉的传达,虚拟技术的表现,声音的传播等科学技术,其中让同学们在课堂上更加直观感受的科学技术中的虚拟技术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同学需要在半模拟的环境中学习科学知识,在我国虚拟技术起步较晚但是都集中运用于物理,化学这种物理成像的课程中。但是现在21世纪的电子商务时代中,信息技术运用到人们每个角落,在课程中老师通过信息技术这一媒介进行教学,从而使学习更加简单更加容易,通过虚拟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科学。

2增强学生对于科学的真实感触

其实在小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小学生们容易开小差也就是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认知存在行动性上面表现出问题来,从现实生活中观察来看,我们的小学生的思维仅仅只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在课堂上根本学习不到东西,老师认为学生有认真听讲,其实往往不是,思维早就去想别的东西了,尤其在科学这种理论知识的课堂上,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其实往往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但是如果通过多媒体教学就不一样了,小孩子的好奇心理,往往会是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注意力牢牢集中。从而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真实感触。

3信息时代日益发达,与时俱进拓展知识

在现在这个信息发展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给同学们生动详细的描述科学文化知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点,保证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能学到最新的知识。我们举例来说,在学习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下载一下大自然美丽的图片,以及大自然被破坏的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以及切身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奥秘,以及大自然被人们破坏的有多严重,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此门课程,使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中,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老师进行提问,学生们的兴趣大了,在课堂上发言积极,也使老师更加事半功倍了。让其学生自己探索,互相讨论寻找答案,得出结论,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学到的东西也更加多了,帮助同学们掌握重点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展自主学习模式

国家要求规定在课堂上要激发同学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的习惯,学生们在学校不仅要学会基础知识以外还有培养自己主动学习,爱学习的好习惯,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半开放教学,不仅仅是科学这一门课程,其它课程也完全可以一样进行教学,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进行探索,自己动手,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增强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提高学习效果,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综上所述,我们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是一项正确的事情,从老师本身来说可以提高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接纳性,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也不能一味的只单纯的利用信息技术去传达知识,更多的理论指导还是要老师来完成,扬长避短,有效教学。在科学课堂上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会使我们获益匪浅。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一技术。

参考文献:

[1]李景.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导入中的应用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5,(z1):286-288.

[2]段跃辉.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新通信,2015,(23):82.

[3]王玉玺,张妲,钟绍春等.基于电子书包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以小学科学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4,(2):95-100.

第4篇:电力知识科普小课堂范文

作者:四川省蓬溪中学 何梨叶

创作时间:2002年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所教的学科是信息技术课,教材每年都在变,计算机知识每天都在发展,我们要把这发展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应用技能,就不仅仅是掌握我们所讲的知识。这使我觉得有一种使命感,该如何去教好这门学科,下面我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首先,教师的继续学习。

众所周知,电脑技术不断地飞速发展,当我们还在对MMXCPU津津乐道时,Intel已把PentiumⅡ呈现在电脑爱好者的面前,所以,对我们来说,不随时补充电脑新知识,经常给自己“充电”,就会被电脑时代远远抛在后面,当然,教出的学生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其次,加强学生对本学科的认识。

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着信息技术课可上可不上的想法。但是人类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工作技能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以计算机技术等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同时,教育部又作出“信息技术课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作为必修单独开设”。所以中学生应该改变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努力学习好信息技术课。

最后,如何上好一堂课。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设立的课,在教与学中有一个摸索的阶段。

第一、充分备课。

一堂生动的、有趣的课,教师充分的备课是先决条件。在每一堂课之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制出生动、有趣地教学演示片,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第二、合的教学方法。

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和“互助式”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学习信息技术课,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任务驱动式教学

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学生是信息技术的主人。通过任务式教学学生能体会到学习成功时的乐趣,从而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课。上课的形式,可采用教师先提出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后让学生带着任务上机操作,学生可通过操作中碰到的疑惑,产生进一步探索和学习的动力,教师在一旁及时发现问题。最后,教师再将所有问题提出让学生集体讨论并对本堂课作出总结。

2、互助式教学

学生间的相互帮助学习,更能让学生接受所学知识。由于目前没有统一的信息技术课教材,加上社会上各种电脑培训班等因素,造成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因此,对学生进行分组学习,不但培养了他们之间相互帮助学习,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促进学生之间的自学。

第三、多操作。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偏重于实践操作的学科。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动眼不如手。所以让学生更多的上机操作,这样不但能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同时,通过上机实践操作达到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

第四、竞争。

第5篇:电力知识科普小课堂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递进问题,实效性

创新是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开放式教学模式是针对封闭的、僵化的、教条的、缺乏活力的教学模式而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核心的适应时展的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理念倡导师生共同营造开放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即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科书、教学和学习的空间不局限于教室和实验室、教学方法不局限于粉笔和黑板,极力营造开放式教学和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将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普通中学学生知识容量不是很大,思维跳跃的层面就不会太高,在开放式教学课堂中就会出现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找不到相关联系。布卢姆认为只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即达到掌握所需的时间和个别指导或重新学习的机会,把教学与学生的需要、特征联系起来,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速度、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消失, 95%的学生将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质疑是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与现实相遇或发生冲突而产生新想法的思维活动,质疑是激起学生探究兴趣的有效方式。在开放式教学为学生铺设递进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铺设递进问题有助于实验中抽象过程的理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的一种良好途径。但实验中的抽象过程不能直接观察到,或不能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分析即可推测得出结论,由于普通中学的学生,知识容量不是很大,思维跳跃的层面不太高,对于实验中的抽象过程经常感到茫然、无法理解。引入递进式问题,可以为学生做适当的铺垫,以协助理解。如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Ⅰ教材中,第一单元引入了离子反应知识块,首先需要学生了解电解质和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对氯化钠在水溶液中“电离”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的过程,普通中学的学生大部分感到抽象,根本不理解氯化钠在水溶液怎么会电离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无法相象此看不见的实验过程。针对此问题我们设计了如下实验和对应的递进问题:

实验:

1. 固体氯化钠的导电性。

2. 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

递进问题:

通过上述递进式问题的分析,同学们很容易就可以分析归纳出氯化钠在溶于水的过程中电离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

二、用于推测实验结果的引导

化学实验不仅是验证书本上已有的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已有知识对即将进行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然后验证,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衍生出新的知识,减少不必要的实验次数,在知识增长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对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经常会出现对于一个没有见过的实验进行结果推测时,没有任何切入点。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Ⅰ教材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中,氯元素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重要的元素。在学习氯元素及其相关化合物知识过程中,以氯气泄漏事件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氯气及其相关化合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在氯气泄漏的现场,喷洒大量的水稀释空气中氯气的浓度,由此归纳出氯气溶于水,可是溶于水的氯气和水反应吗?教师提出了新问题:溶于水的氯气和水可能反应吗?如果氯气和水反应会生成什么?大部分普通中学的学生没有任何思路,一片茫然。我们设计了如下的递进问题作为铺垫,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通过上述递进问题的铺设,普通学生也可以在自己知识的基础上对反应产物进行一定的科学推测,在体验阶段成就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用于分析知识层面相差较高的习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纸笔测试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评价方式,应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单是解答习题的技能。对于新课程改革后的新高一学生来说,了解了实验安全和操作常识之后,第一步就接触了一个抽象、不容易理解但整个高中阶段会经常用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其相关计算是本模块中的一个难点。我们在练习中经常会碰到运用一个公式的逻辑关系寻找不到答案的习题,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多数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新知识还没有能力进行衍生,我们可以在问题处理过程中引进递进式问题来协助学生解决问题。

如下题:与32 g O2所含氧原子个数相同的H2O的质量是多少克?我们设计了如下递进式问题框图:

通过上述递进式问题的引导,学生就可以自己独立进行分析归纳,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养成自主的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模式。

学生学习是在原认知的基础上构建新认知的过程。教师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动学生思维,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针对普通中学的学生,大多数学生由于知识的储存量相对不太大,思维跳跃的层面就不能太高,犹如不能一步上一层楼,递进式问题,就好像楼层中间的楼梯,对于不能一步跨上楼的普通学生,铺垫上适当的台阶,他们就可以自主地通过努力而收到应有的收获,将一个较大的成功划分为若干个小的成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源源不断的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性,进而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2]. 陈大伟. “互动递进”的数学教学模式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 2007 年第2 期

[3]. 相佃国,李振玉. 创新性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J]. 化学教育 2002年9期

第6篇:电力知识科普小课堂范文

本文通过分析“J课堂”微视频促进普陀区教育教学变革的实施方案,即从项目团队组建到微视频开发、“J课堂”云平台建设,再到区域学校形成各自特色的微视频应用模式,提出以微视频有效推进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变革的思路,以期为区域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变革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

微视频;课堂教学变革;教学资源

一、引言

2006年3月,博客技术先驱埃文•威廉姆斯(EvanWilliams)与另外两位合作伙伴共同创建了以提供“互联网短信”服务著称的Twitter网站。[1]随着Twitter的兴起和广泛运用,人们发现这种被称为“一句话博客”的微博虽然有140个字符的限制,但其所传达的内容同样可以发人深省。同年10月,谷歌公司以16.5亿美元的天价收购在线视频网站YouTube[2],预示着以微博、微视频、微电影为代表的“微时代”已经来临了。此后,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Khan)录制微视频解决教学难题,以微视频开展教学的理念似乎一夜之间深入人心。在教育领域,微视频是指具有完整意义的知识模块或知识点,时长约为2~20分钟,是由多个“知识原子”构成的微型教学视频资源。事实上,视频类教育资源并非新生事物,其经历了教育电影、教育电视、网络课程视频、微视频等多个阶段。[3]早在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RoyA.McGrew教授就提出了60秒课程(60-SecondCourse)的概念。[4]2008年,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Penrose综合了以往设计短小课程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微课(Micro-lecture)的理念。但这些构想由于受到各种限制而得不到实施。近年来,随着Wi-Fi、4G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iPad、Surface等移动终端的飞速普及,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走向移动化、微型化和碎片化已经成为可能,学习资源内容的微型化、移动化改革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微视频作为智慧学习的重要资源,能够满足学习者入境学习、泛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对均衡教育资源,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变革教学与学习方式能起到重要作用。虽然国内部分学校(如山东省昌乐一中、重庆市聚奎中学等)开展了校内翻转,微课大赛等赛事的举办也使微课的制作和应用得到了推广,但是由于微视频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新宠,所以取得明显实效的实践案例较少,能从区域范围以微视频促进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变革的案例则更是凤毛麟角。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上海市普陀区实施的“J课堂”项目作为案例来进行深度分析,以期获得区域内推进微视频应用的有益启示。

二、上海市普陀区“J课堂”项目的实施现状

一直以来,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是制约普陀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下面详细介绍上海市普陀区推出“J课堂”项目的实施背景、实施方案和微视频应用模式。

1.实施背景

上海市普陀区区域面积55.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30万,属于城乡结合部。它是以人口导入型为主的教育大区,随迁子女较多。作为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区,普陀区“J课堂”是“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实验”项目的核心课题,2015年5月23日在青岛举行的教育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中,普陀区“J课堂”实践案例参展,并得到专家领导和现场观众的高度关注,它被收录到教育部区域信息化案例库。

2.实施方案

(1)组建项目团队

普陀区“J课堂”平台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云研究院和普陀区教育局共同打造,是由教育局副局长牵头,教研员、一线教师、技术人员组成的项目团队组建的。普陀区教育局行政上的推进,更多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引领;专业引领还是依靠普陀区教育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项目学校实践研究,多方参与,构建了一个集资源共享、在线互动、智能推送、学习分析于一体的“J课堂”云平台。

(2)微视频开发

普陀区教育局根据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反映出的初中理科教育偏弱的现状,从学科团队的视角出发,分别组成初中数学、初中物理、初中化学三个主力研究队伍。每一支队伍都由市区级教研员、学科专家和骨干教师组成,并聘请市级专家进行备课指导,集中精力打造适合区情的初中数理化优质微视频资源。从选题、方案、设计、预录、录像五个环节设计了微视频“五步骤、三循环”的研究结构。[5]“J课堂”微视频的开发重点发挥课堂一线教师的作用,研究团队共同确定学科微视频的选题和录制计划,并由录制教师对录制方案和教学设计进行迭代设计和反复打磨,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3)普陀区“J课堂”云平台开发与使用

普陀区“J课堂”云平台的设计理念是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从普陀区的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求出发设计开发,致力于打造集学习与评价于一体的网络学习云平台。下面从普陀区“J课堂”云平台的三个方面功能,即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数据记录分析学情和知识导航助力个性化自主学习对其应用进行分析。①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一校名师,全区共享。普陀区从教育教学改革优质资源匮乏,优秀师资有限、分布不均衡等瓶颈问题出发,组织参与课题的所有学校的特级教师们一起开发微视频资源,供全区所有学校的师生共同使用。②数据记录分析学情。“J课堂”平台是以“数据驱动的教学”为核心理念。首先,通过学习过程记录、智能反馈等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观看微视频的暂停和回放情况、学习次数、学习时间等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其次,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学生可以在“学习社区”相互提问和回答,教师可以为学生解惑答疑,指导学生的学习。最后,教师在制作微视频的过程中,可以在视频中插入一些题目让平台自动判断,根据学生观看视频和做练习的情况,为学生个性化地推荐接下来要继续学习的内容。③知识导航助力个性化自主学习。“J课堂”平台借鉴了可汗学院制作知识地图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导航系统,将片段性、碎片化的微视频学习资料形成知识体系。在平台内,不同的颜色标识不同的学习进度:蓝色表示已经学过,黑色表示正在学习,灰色表示尚未学习。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由点到线再到面,按知识结构组成一个知识网络。

3.微视频应用模式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各所学校根据学校的情况、生源等特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应用模式。“J课堂”云平台上的微视频旨在帮助学生为课中学习做好充分准备,所以应鼓励学校和教师尝试创新教学的主体需求和学校特色。在实践中形成了如下三种微视频应用模式。

(1)洛川学校“三段式”应用模式

由洛川学校刘爱武校长带领的E教易学工作室,致力于微视频应用于教学的研究,他们开发了将微视频应用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三段式”应用模式。在课前,教师根据所在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于本班学生的微视频,学生利用微视频进行预学习,完成导学单上的内容。教师通过人工批阅或问卷星统计导学单的完成情况,对正确率高的内容可以不处理,对错误率高的内容要在课堂上着重讲解,同时为课堂内容的调整做准备。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课后,以单元知识点为单位,复习并完成检测题。学生整体建构所学知识,及时查漏补缺。虽然微视频是由单一知识点录制而成,长此以往可能会使学生学习呈现碎片化,但是学科知识有其系统性,能完善“J课堂”平台微视频的系统性,让学生实时查漏补缺。学生可以利用“J课堂”平台上的微视频知识导航框架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统整。

(2)北海中学“四驱学习”应用模式

北海中学借助微视频打造初中“四驱学习模型”应用模式。该模式分为四步:第一步是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是驱动预先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观看微视频学习知识内容。第二步是预学交流,主要是驱动学生的思辨意识,提升积极思维品质。学生在家根据导学单自主学习,教师上课时把导学单收回,通过对大数据和导学单的双重分析,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组织教学。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讨论思辨,培养思维品质。第三步是主题探究,主要是驱动师生活动,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每节课上教师会设置不同的主题进行探究,培养多样性思维、数学建模思想等。第四步是当堂反馈,主要是即时检测,驱动自我检测,提升即时学习效率。

(3)金鼎学校“AB组分层教学”应用模式

金鼎学校成立于2009年7月,是上海市唯一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模式的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学生多数是从乡村进入上海的“留守儿童”,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较差,存在一定的行为偏差。为了实现均衡优质的教育,学校根据学生期中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A组和B组,分层教学,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J课堂”正是通过因材施教的理念实施教学,所以自参与普陀区“J课堂”以来,金鼎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有了较大提升。

三、“J课堂”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变革的启示

1.微视频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根据学校特点、学科特点和课型灵活开展

微视频作为开展翻转课堂的核心学习资源,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器”。通过对普陀区各类学校不同学科的微视频应用的分析,笔者得出有效利用微视频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过程,需要根据学校特点、学科特点和课型灵活开展。首先,每所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不同,微视频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其使用要讲究前提条件,因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的社会文化实践的复杂过程。例如,对于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的学校,名师微视频并非是拯救教学质量的“救命稻草”,也并不能实现教育的共同发展。普陀区“J课堂”微视频能根据普陀区学子的学习情况进行应用,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其次,根据学科特点选择微视频。微视频短而精,知识点明确具体,所以在教学情感教学类内容时,它的适用性不强。最后,要根据课型及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设计开发微视频。教师不仅能在讲授新课时应用微视频,而且在课外内容拓展、总复习考试的时候也可以使用,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

2.构建基于知识地图的微视频学习体系

知识地图是一种以可视化方式展现的显性化、结构化的知识关系网络,具有知识管理、学习导航、学习评估等功能。一门课程所承载的教学内容往往具有很强的逻辑结构,这就要求教学必须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比较差,而微课程大多是单个或者零碎知识点的堆积,这对学生理解单一知识点会有较大的帮助。“J课堂”基于学科的微视频知识地图的构建,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框架,他们通过观看系统的学习微视频,能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基于知识点、章节、主干知识的逻辑知识框架,有了这个框架,学生很容易找出自己学习的不足。该体系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举一反三,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为可视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3.利用微视频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平台的建设不可或缺

普陀区“J课堂”云平台是中国本土缩小版的“可汗学院”。从“J课堂”云平台推进普陀区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不难发现,云平台上可以同时实现学生微视频学习、教师教学任务、师生课程在线讨论、学情分析等功能,实现教学的线上互动。同时,微视频学习平台根据课程学习视频的点击数据,如学习时间、点击数量等,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提供给教师一整套学情分析资料,供其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

四、结束语

普陀区“J课堂”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满足了普陀区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需求,就如同可汗学院的成功是因为其满足了当今世界的需求一样。微视频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有效教学,从而高效率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它让课堂教学起点从知识传授提升到理解与应用;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走向自主选择;让学情分析从模糊走向精准;让交流从单边走向多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应用与理解知识上。在多元文化、多重视角、多重知识交互的环境下,微视频能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经验的建构,完成学习过程,激发他们自主学习。总之,“J课堂”平台对推进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变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作者:李南南 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Twitter[DB/OL].[2016-5-13].

[2]搜狐IT.Google16.5亿美元收购YouTube掌控网络视频业[EB/OL].[2006-10-10].shtml.

第7篇:电力知识科普小课堂范文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教学模式;考核

当今人类面临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严重挑战,传统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资源的有限性与社会的巨大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同时受开采条件和资源枯竭等因素影响,人类将会面临资源危机,而且化石类能源所排出的废气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影响,社会影响巨大。因此研究开发无污染的、可持续的可再生能源与能源转换技术成了当前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工程技术应用中的热点问题,而且已经上升到经济、社会和战略安全的范畴。工科高校担负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的重任,因此,为了适应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满足工程实际对人才的要求,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的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的工作。[1,2]因此在新的能源形势及人才需求下,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高年级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热力发电方向)开设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课程,让学生在全面掌握常规火力发电的基础上,掌握可再生能源利用基础知识、能源利用形式及其相关技术,了解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前沿技术,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适应社会需求。[3,4]

本文通过分析“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从而达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孕育学生科学的素养,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全面了解。

一、“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的特点

1.教学内容多学科交叉

“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课程主要包括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风能发电和海洋能发电等内容,课程的主体是分别对上述发电形式进行较为系统的解析,重点介绍各种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开发利用的基本方式,以及目前国内外该发电形式利用的现状和最新进展。所有以上内容涉及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半导体物理、空气动力学、力学等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因此教学内容涉及领域广、研究对象较多,知识结构复杂多样、学科交叉非常突出、知识点集成度高等特点,这将给讲授带来挑战,即如何将这些知识点,尤其是跨学科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能够较容易地掌握是该课程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2.教学方式亟待改革

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多学科交叉,一般而言,在短时间内掌握非本专业理论知识较困难,因为没有该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经常会很难理解有关知识点,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甚至部分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没有参与进来,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能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所讲授的内容;同时该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如何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将多学科交叉课程的课堂组织好是该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研究属于当今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等不断涌现,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现有的教材显然不能很快地响应这样的变化,以教材为教学内容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上通过参考权威书籍、资料和自身的研究成果,同时对国内外期刊文章、学术专著及网络平台知识进行学习,掌握当前研究的动向,并整合所有材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及课外拓展阅读资料。广泛获取信息,动态更新与拓展教学内容,把握最新的专业前沿,有助于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另一方面,由于课程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在有些学科领域上,学生缺乏知识储备,课堂教学较难获取有效的效果,因此,摒弃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5,6]以太阳能热发电为例,太阳能热发电涉及流体力学、传热学、自动控制等多学科,当整合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作为案例讲解时,主要向学生阐述太阳能热发电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发展趋势及政策激励等,让学生充分接触各种知识,拓宽视野,了解科技前沿的最新动态,目的是给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提供一个有利、有效的平台。课程内容应深入浅出、科普性与前沿性并重,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再进行该学科的基本理论的讲授或学生自学就非常容易切入,这样就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新型的教学模式

根据“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特点,本文提出新型教学模式的设计,使得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通过设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进行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增强其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作用。

1.专题讲授

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多样,涉及本学科各个分支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与耦合的特点。为了避免各分支学科相互之间影响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提出采用专题讲座的授课形式,集中时间讲授某一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形式。此外,争取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每学期做1~2次课堂报告,将工程中碰到的问题简化并整合成案例,在教学中根据需要选择案例进行剖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

2.互动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几次完整的典型研究报告,包括几种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原理、设备组成、科研前沿等,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宏观现状背景和如何从微观把握问题与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掌握归纳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撰写科技或科普论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参与课堂中来。具体做法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自主选择相关研讨课题,通过查阅文献和小组研讨,形成专题研究报告,并由小组成员在课堂进行汇报,根据其汇报内容,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并进行解答,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并对其评分。形成教师指导,学生主讲,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讨论的方法,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经历查阅文献、分析问题、报告写作和报告陈述的全过程,显著增强了创新能力、科研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利用对多个相关课题的讨论,学生对可再生能源特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前沿技术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虚实结合

在学科平台及自建教学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实物参观、模型演示,多媒体教学等虚实结合、多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1)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模型的利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以往大部分接触的是火力发电方面的知识内容,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认知较少,特别缺乏针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原理和发电设备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如果直接进行理论的学习,学生会感到很枯燥,对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和发电设备结构很难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笔者所在课程组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教学平台。在学习课程的理论知识之前,学生首先了解小型模型的实物结构,内部构成,基本组成和基本原理,使得学生具有整体的感性认识,然后再学习本课程,同时结合模型进行讲解。

(2)健全的多媒体素材。“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课程内容较多,课时有限。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信息量大,采用灵活的图形、视频和动画等表现形式,能够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选用《国家地理》节目里的《伟大工程巡礼——太阳引擎》视频作为太阳能热发电原理及形式的教学内容,直观地介绍了槽式、塔式、菲涅尔等形式的太阳能热发电原理,以及聚光器的制造工艺等。选用GE的水轮机设备,采用Flash方式制作水力发电中反击式水轮机设备的教学内容,直观且易于理解。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展示现场实际设备,简化教学中的难点,增加了课程的信息量。

四、小组式考核方式

“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作为高年级的课程,课时有限,知识点多,内容模块化强,科普性和专业性并存,采用常规的卷面考试方式难以准确考核。笔者在该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小组式考核机制的尝试,即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课程学习的整体报告,选派一名代表在课堂上进行答辩,汇报内容结束后,其他组成员和教师针对报告内容进行提问,组内成员均可就相关问题进行回答。其他组同学根据该小组的汇报情况进行打分,打分表如表1所示。除此以外,在考核中增加动态考核,每个小组选出组内最佳贡献成员,给予动态加分;同时为了增加考核上互动,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对于提问积极的学生在成绩上给予加分。该考核方式,对课程的教学实行了动态的考查与过程管理,实现了以考核促学习,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进学生协作能力培养,增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较整体的教学效果。

表1 考核打分表

小组名称 选题创新性(共20分) 查阅文献情况(共20分) 分析问题能力(共20分) 报告质量 (共20分) 表达能力 (共20分) 总分

(100分)

五、结语

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已经成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科重要的专业课程。本课程具有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同时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因此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都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通过紧跟前沿的研究热点,设计深入浅出的教学内容;采取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入工程案例,专题研究与课堂讨论等模式,并辅以教学模型与多媒体动画演示等多种灵活多样教学手段的改革,让学生在了解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挖掘问题,解决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和团队协作的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工程实践本领。

参考文献:

[1]孙欣,黄永红.“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95-96.

[2]刘忠,邹淑云.专业选修课《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185-186.

[3]张力,杨仲卿,郑泓.“能源、环境与社会”全校性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4):54-55,69.

[4]余霞,夏菁.关于高校本科专业选修课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32):72-73.

第8篇:电力知识科普小课堂范文

G728

一、游戏化简介

游戏化(Gamification)最早应用于商业领域,现代社会已经被网络、计算机等电子产品所覆盖,人们消耗大量的时间在网络游戏或单机游戏中,这些游戏对玩家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用户黏性极强,于是营销学家们、企业家们开始研究游戏化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他们试图分析游戏玩家们的心理以及游戏的设置,了解游戏的吸引力,并将关键要素运用于商业市场,以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和用户黏性。

游戏化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IT公司、咨询行业都是游戏化的尝鲜者,甚至有很多专业公司帮助其他公司通过游戏化设计来进行改造。游戏化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也不容小觑,游戏化教学也应运而生。游戏化教学的基本原理与其在商业领域的原理是一样的,只是运用的游戏化教学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设计适当的游戏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的过程。游戏化教学可以通^游戏化的课堂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现状分析

我国研究游戏化教学的历史并不长,最开始只停留在教育游戏软件阶段,到21世纪才开始真正研究游戏化教学。国内大部分的游戏化教学研究都是针对低阶段的学生,如幼儿园、小学,对于中高等教育阶段的研究非常少。通常教育学者认为低阶段的学生证自控能力、注意力、理解能力等方面比较欠缺,通过游戏化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当学生进入中学、大学后自控能力、注意力和理解能力都有显著的提高,并且学校教授的知识已经从原本的基础知识转变为专业知识,所以游戏化教学的作用已不太明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游戏化教学中电大全日制学生的课堂教学中也同样适用。以笔者工作的单位杭州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学院(以下简称“萧山电大”)为例,萧山电大的全日制学生普遍学习能力较差,之前在义务教育学习阶段打下的基础比较薄弱,注意力和理解能力相比普通大学生也比较弱一些,因此萧山电大的课堂教学过程与普通大学的教学过程完全不一样,虽然经过了一定的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萧山电大教学仍然存在着以下的情况:

1.课堂中教师依然占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情况,学生依然只能被动地吸收,主体地位未能体现。

2.教学方式的针对性不强。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在中小学可能已经得到普及,但是在电大课堂中并不一定适用,因为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如果原搬照抄中小学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甚至有时效果反而不如传统的教学方式。

3.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过分注重教学氛围,忽略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问题把握不够,往往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也过于活跃了,学生看似有很高的课堂参与度,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在听课,知识的教授程度大打折扣。

三、教学设计

根据萧山电大的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游戏化教学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们必须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包括学习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评价。笔者在一般教学设计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小企业管理》课程的内容和萧山电大全日制学生的特点设计了游戏化教学的基本模式,如图3.1所示。

(一)学习者分析

萧山电大的全日制学生普遍学习能力较差,之前在义务教育学习阶段打下的基础比较薄弱,注意力和理解能力相比普通大学生也比较弱一些。但是这些学生的思维活跃,对案例非常感兴趣,喜欢与老师互动,并且其中有部分学生有过做生意的经验,对理论知识的吸收非常有帮助。

(二)教学内容分析

《小企业管理》是一门理论和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因此游戏化教学非常适用于这门课的课堂。《小企业管理》介绍了一个企业从初创开始到结束的所有相关知识,包括如何创业、如何融资、如何进行市场营销、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财务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这些理论知识点可以直接应用于生活中。

(三)确定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小企业管理》这门课的学习,基本了解一个企业从初创开始的相关过程,掌握企业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市场当中典型的创业型企业,并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 游戏化教学方案

1.课堂教学模式游戏化

以前的课堂模式通常比较单一,教学场所通常局限在教室中,教师在讲台上利用多媒体设备讲授知识点,学生在座位上听讲、做笔记,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会通过提问等方式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本质上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模式。现在我们可以利用游戏化的思想将课堂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在教授《小企业管理》这门课时,我们可以引入沙盘实训工具,将整个课堂变为一个教学类“大富翁”游戏。在沙盘实训中,学生5-6人组成一个“公司”,学生需要为“公司”取名,并选出董事长、生产总监、采购总监、营销总监、财务总监,每个总监各司其职,董事长负责制定经营战略,生产总监负责产品的生产,采购总监负责原材料的采购,营销总监负责研究市场和广告费的投入,财务总监负责所有金钱的流动和账面记录。学生在课堂中模拟经营公司,虽然整个过程相比真实的市场要简单很多,但是学生依然可以学到很多。经过这样游戏化的课堂,学生能够了解一个企业是如何创立的,了解企业间的各项活动之间的关联,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例如市场营销、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

游戏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视为一个游戏(即沙盘实训),学生作为游戏玩家(即公司的各个总监),学生遵守游戏中的各项规则(即沙盘实训中的各项规则,与现实市场的规律十分接近)开始游戏过程(即公司的经营过程),最后通过一定的计分规则对游戏玩家进行排名(即公司的市场排名),所有的游戏元素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对学生们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

笔者在沙盘实训的课堂中发现,学生的投入程度要远远高于在教室内普通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往往平时最不爱听课的学生尤其是男生,在沙盘实训中的积极性最高,他们主动分析市场情况,全“公司”成员通力合作,通常都能获得较高的市场收益和市场地位。而且在沙盘实训中,能有效地将知识点切入,学生也能轻松地理解理论知识点,显然这样的游戏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小企业管理》的课程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教学内容游戏化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的编排主要依据教科书,但不能一味地采用现成的课本中的例子照本宣科,应该适当地处理内容。以《小企业管理》为例,课本中的内容涉及到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课本比较老旧,里面的很多内容、案例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所以在课堂教学时需要对课本内部进行一定的修改和优化,然后将修改后的内容进行游戏化。

在《小企业管理》的教学内容中,笔者加入了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并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真实案例,将这些案例作为引子,引出理论知识。例如在讲解SWOT分析这个知识点时,笔者以Under Armour公司为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先在课前查找有关这家公司的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中集中讨论“Under Armour公司能否在中国市场上取得成功?”,将学生分为正方反方,根据手头上已有的资料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也可通过手机查询资料,双方列出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将这些观点有序地列在黑板上。然后教师将这些观点进一步的进行梳理,正方罗列的理由可分为优势(S)和机会(O),反方罗列的理由可分为劣势(W)和威胁(T)。因为这些内容是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的,所以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容易。

在这个教学内容设计中,教学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即辩论赛)引出,学生以辩手的身份在课前搜集资料(即Under Armour公司的相关资料),然后再课堂上进行辩论,最后根据双方的资料及辩论过程分出胜负。学生为了获得游戏的胜利(即辩论赛的胜利),学生愿意寻找更多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知识点抛出,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点。在课堂中,这种游戏化的教学内容相较于传统单一的纯理论内容,取得了较好的课堂反应。

3.测评模式游戏化

学生在学习时,期末考试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对电大学生来说,在之前的学习生涯中,考试一直是他们难以逾越的一道坎,而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往往也只是关注期末考试的成绩。传统的测评模式只依赖一张试卷,学生靠记忆力死记硬背,这种在《小企业管理》这门课中使用的效果并不好,学生对课程的抵触情绪更重。因此笔者考虑将测评模式进行游戏化,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学生考试的心理压力,并且可以减少学生对课程的抵触心理,使提高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因此根据学习者特点和《小企业管理》的知识点,笔者设计了游戏化的测评模式:学生的期末成绩=案例讨论成绩+沙盘实训成绩+附加题(抢答题)。

这种测评方式,摒弃了完全以笔试卷面成绩来定义学生的传统测评模式。将测评分为了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是在课堂中完成的。第一部分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案例讨论题,教师将与知识点相关的案例作为课堂作业抛给学生,学生利用刚刚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不会感觉到这其实是期末测评的一部分,而只是把它看做是一次普通的课堂作业,完成过程非常轻松,并且能合理地运用理论知识。每一次案例分析教师批改完成后,需要给学生一个及时的反馈,及时对案例进行讲评,并将每个小组的成绩反馈给学生。测评的第二部分则是沙盘实训的成绩,沙盘实训是作为游戏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入课程中,在前文中也提到,沙盘实训最后会根据一定的计分规则为所有“公司”排名,这个排名最后将经过折算计入最终的期末成绩。学生在进行沙盘实训时非常投入,很好地反应出了相关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团队合作情况,所以将这一部分计入学生测评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最后一部分是附加题,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可能有部分同学因为能力有限前两部分分数相加未能及格,那么他们只要在附加题部分努力答题,依然可以获得较好的成绩。附加题部分主要以抢答题的形式展开,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和判断题,学生可以自由抢答,题目主要围绕课程重难点展开。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抢答的热情非常高,平时练习不愿意做、上课不愿意听的学生都主动地翻书找答案,课堂效果非常好。

这种游戏化的测评模式经过了多次实践和改良,现在的这种模式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三部分的测评方式都运用了游戏元素和游戏技巧,沙盘实训在前文已经介绍过,案例讨论实际也是一个模拟经营的过程,每一次讨论结束后将分数反馈给学生就像是游戏中的积分和勋章,学生可以看到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并且会有超越其他人成为排行榜第一的动力,就像我们在玩游戏时都想要自己成为第一名。抢答题的模式本身就是一个游戏,学生为了拿分,就必须要参与抢答,为了抢答就必须要去书本上找答案,无形中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总结

玩是一种学习方式,而游戏化就是通过游戏要素和游戏设计技巧去影响人们。游戏化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加轻松,而且也能使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因为游戏化将学习和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在对教学进行游戏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精心的设计,不仅仅是具有徽章、积分或排行榜这样的游戏要素,否则反而会起到反效果。教师应该仔细分析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设计出适合学习者的游戏化教学模式,将游戏化真正地带入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刘俊,游戏化――让乐趣促进学习成为教育技术的新追求[J]. 电化教育研究,2015(10)

[2]x文娟,以“戏”激学,以“戏”促学――中职英语游戏化教学的研究[J].海外英语,2014(3)

[3]尚俊杰,萧显胜.游戏化学习的现在和将来――从GCCCE2009看游戏化学习的发展趋势[J].远程教育杂志,2009(5)

[4]曹育红.“翻转课堂”在软件技术实训中的创新应用[J].中国电画教育,2014(4)

[5]张金磊.游戏化学习理念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2013(2)

[6]冯宇.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6)

第9篇:电力知识科普小课堂范文

翻转课堂是新兴的教学模式是由美国科罗拉多州洛杉矶林地公园高中的俩位教师创建的起初为缺课学生补课而设计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突破以往教学过程的局限,与我国的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应,并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近几年传入我国时在高中教育阶段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在普通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进来,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翻转课堂及其特点

翻转课堂就是教师课前制作微课,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微课,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和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简单说就是先学后教。较之传统课堂的先教后练翻转课堂少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学生可以灵活合理安排时间地点观看微课,而课上是与老师交流解决问题。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而且有大量的时间交流解决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过程,将新知识通过学生课前自己学习完成而将相应的作业和练习转移到课堂进行。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在上课前准备学习提纲、问题、电子教案和微课,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这样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发展,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二、普通高中物理学情分析

物理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而言是个难突破的学科,学生惧怕学习物理的情绪从初中已经形成。而普通高中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再加上高中物理难度大要求高,因此普通高中的学生对学习物理没有信心失去积极性。物理课堂效率低、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一直困扰着物理教师。而翻转课堂则要求学生必须课前自主学习新知识,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翻转课堂实施的一个有利保障,这对普通高中学生是个困难。学生学习习惯差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有效监督。以往物理作业对于普通高中学生来说是个困难,课后写物理作业遇到不会做的题时往往是难以下笔又无人可问,而翻转课堂大大解决了这一困难将问题在课堂上和同学老师一起解决。这样既解决困难又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三、翻转课堂下普通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1.明确学习目标制作导学案和微视频

翻转课堂模式中课前设计非常重要,课前是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的部分。课前设计中应重点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学习也就是旨在让学生先自学新课程。但再设计中应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阔思维。翻转课堂的课前设计通常包括了导学案设计、微视频设计、课堂评价设计。设计翻转课堂首先明确导学案不能简单的列出知识点,必须通过导学案来引导学生精读教材的学习内容,明确所学新知识的重y点,挖掘知识内延和外涵,引领学生在课前自学这一部分中初步了解知识的内延和外涵,做到为学生学习微视频做好准备。

微视频是老师将知识依据物理这门学科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割成一小部分的知识模块,运用电脑手机投影等技术整合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学习资源。制作微视频应依托导学案,微视频的制作必要短而精。微视频尽量只阐述几个知识点,而不要录制整节课内容,通常一个视频不超过20分钟。高中物理学科知识难度大要求较高往往注重内涵的理解和规律方法的应用拓展,因此在制作微课堂时应将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作为重点并结合先学设计来进行微视频的录制内容。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而言观看微视频解决了以往学生上物理课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而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观看微视频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反复观看微视频这样既能解决学生学的问题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微视频的录制也有一定的缺点由于物理课内容难度大学生容易有挫败感,这就要求老师录制微视频是语言要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要在观看完微视频并完成作业后才能继续学习这对普通高中学生来说是有好处的,因为作业完成不好可以继续学习原视频或请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这样能确保大部分学生知识点能够掌握。教师同时也可在课前要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并解决一些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并为课堂设计收集资料以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问题。

2.课堂活动,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