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电力技术专业范文

电力技术专业全文(5篇)

电力技术专业

第1篇:电力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

引言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提出“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反映了高职教育从封闭式、学科导向到开放型、能力本位的转变。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期间弄清楚“组群逻辑”后对现有的教学组织和课程进行整合和重组[1-5],才能保证专业群内部的教学资源真正实现共建、共享。专业群内各专业在课程、师资、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上相互依赖,以课程体系为专业群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整合优化共享资源,形成合力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课程角度分析,专业群内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基础课程有相当一部分可以共享;专业核心课程由于各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群基本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培养学生持续发展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的拓展课程也可以实现群内共享互选。因此,构建“平台+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有效途径。

1现状与问题

(1)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要求对接深度不够。根据职业岗位(群)筛选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得出典型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知识和职业素质,归类梳理确定开设课程,完善课程内容配置才能构建出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凸显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然而,在实际课程体系构建中却存在对岗位核心技能定位不准确、未能根据所定位的核心技能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的现状,究其原因是,主要是未对行业企业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全面、深入掌握行业企业中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职责与典型工作任务,未能据此分析岗位核心技能要求,从而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2)专业课程资源整合没有得到很好突破。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必须打破专业界限,按照整体性原则整合课程。但在实际当中,受长期单一专业建设思维影响,构建课程体系时未能深度分析群内各专业课程的共性与差异性,导致整个专业群共享课程偏少或设置不合理,造成课程资源、师资的浪费,使得群内各专业缺少协作与交流,专业群建设未能形神兼备。(3)专业拓展课设置重视度不够。专业拓展课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及未来拓展提升的需求,培养全方位的人才。但现实中,课程体系构建时对专业拓展(选修)课意义认识不足,课程设置未能瞄准产业高端及行业发展新趋势,脱离学生实际需求,根据以往经验未经调研便确定了开设哪些专业选修课。

2自动化技术专业群的课程体系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电力行业“发-输-变-配-用”环节为主线,将产业链划分为发电生产、调控运行、运维检修、营销计量4个岗位群,根据产业链分工细化出集控值班员、电力调度员等典型岗位。依据典型岗位、技术要求、核心课程的映射关系,构建以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为核心,集电厂热能动力装置、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供用电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于一体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群。以专业群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按照对专业能力的梳理结果,根据知识逻辑结构和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构建“底层共享、中层互融、高层互选”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见图1所示。底层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实现群内共享,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基本能力,为后续专业知识学习提供知识储备和基础技能;中层技术技能提升课程模块与电力行业典型职业活动匹配度高,学生依托企业工程实际项目进行强化学习,使之方向明确;高层专业群拓展模块的行业模块、技术模块、职业成长模块、创新创业模块则瞄准产业高端及行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流程、新规范,满足学习者多样化发展及未来拓展提升的需求;复合模块通过智慧电力工程中心综合项目实践,深度培养学生精通一个专门领域的工程技术,培养学生掌握交叉领域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课程体系构建时,(1)劳动教育。大一新生开设劳动基础课,包括劳动教育通识课和基础劳动锻炼课;大二学生的劳动进阶课程,包括“劳动+专业”融合课和公益劳动实践课,融合课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核心课程中设置“劳动+专业”模块,各专业根据课程设置以实训课为载体每学期增设不低于4学时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素养养成环节,通过项目化、活动式的课程模块实施,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大三学生结合顶岗实习开设企业劳动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现自我兴趣并确定专业爱好,为未来职业选择做好准备。(2)书证融通。在专业群内试点实施“10kV不停电作业”“垃圾焚烧发电运行与维护”“工业互联实施与运维”证书,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教育部专业教学标准要求,结合区域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将证书培训内容适度融入课程体系中,增设输配电线路检修、垃圾发电技术、工业互联网等支撑课程,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对于获取证书所需要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内容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不能完成或现有教学条件无法保证时,应以集中培训、在线学习培训或企业实践等形式借助社会评价组织完成。

3结语

专业群建作为基于产业链条上相互关联的职业岗位群而建构的人才培养新载体,对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提出了新要求,各院校需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合理的构建以培养具有专业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既有专业群知识、技能的共性,又有不同专业的职业特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迁移能力,推动专业群相关专业不断改革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解大,贾玉健,刘东,王西田.“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0):218-221.

[2]夏明超,高沁翔.《电力系统自动化》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教育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22):35-36.

[3]谢锡锋.基于产教融合的实践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以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群为例[J].高教论坛,2017(01):112-114.

[4]汤雨.“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02):57-58.

第2篇:电力技术专业范文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电脑室管理与维护的背景

教学电脑室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中尤为突出,很多专业课程都必须使用计算机,计算机使用的次数非常频繁,并且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相关的使用软件也在不断的更新中,因此,对计算机所用的软件安装卸载等工作是经常要做的。另外,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并不属于计算机专业,所以对计算机的使用不能完全符合要求,对计算机使用后的维护工作不能做到位。还有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大都依赖于计算机,长期大量的使用势必会对计算机造成一定的损坏。所以,加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电脑的管理和维护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电脑室的管理

(一)完善教学电脑室的制度管理。

电脑室的制度管理是对电脑室使用要遵守的准则,包括计算机使用的注意事项、学生的操作规范、计算机有关设备的介绍等等,这些准则规定被统一收订为《机房管理制度》、《学生上机行为准则》、《机房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要想实现电脑室管理制度的有效实行,除了自身控制之外,还要加强领导带头作用,形成良好的上机风气。

(二)合理调配电脑室的使用时间。

艺术与设计专业的课程很多要在教学实验室进行,因此,教学电脑室的使用时间要做好详细准确的分配。学校应根据各个班级一个学期要对教学电脑室使用的时间,安排出每个班级的电脑室使用表,不能出现重叠或电脑室的空置情况,并且还要特别为电脑室的维修留出时间,实现电脑室的高效率使用。同时要做好详细的使用记录,方便学校有关部门查看事故发生时间。

(三)加大教学电脑室资源配置率。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多数课程都要求在教学电脑室进行,因此,学校要加强电脑教学室的建设,避免经费的不合理使用。学校要根据本校对教学电脑室的需求,制定计划,合理建设一定数量的电脑室,配备教学设施,节省财力,减少建筑成本,以免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外,学校各个部门要加强交流,共同商讨学校电脑室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使教学电脑室的使用效率得以提高。

三、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电脑室的维护

(一)加强计算机设施的维护。

学校有关管理单位及维修人员应定期对计算机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检查计算机的显示器、主机、电源等,学校后勤部门要有充足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库存,做到对损坏器件及时的替换和修补,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设备可以请专业人员实施维修。艺术设计专业所需的软件比较多,软件的更新速度也比较快,学校以及老师要根据教学的要求来安装不同版本的软件,定期对计算机安装的软件进行更新检查,防止恶意病毒侵害计算机系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提高学校电脑室使用配置。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学电脑室与公共机房的配置和功能是不同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电脑室具有公共机房的功能,除此之外,还需要具备与艺术设计专业有关课程需要的功能。所以在老师及学生使用之前,要做好教学电脑室软件安装等预期工作,保证教学及学习的成功进行。另外,电脑要放置在一个合适的环境中,电脑自身的温度不能过高或者过低,要避免阳光长时间直射电脑室,减少空气中的灰尘以免产生静电效应等。好的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可以延长计算机的使用时间,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提高电脑室管理人员的素质。

第3篇:电力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中职;电子技术专业;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作为一线的教育者,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是最“敏感”的人群。我们需要把握社会发展的走向,进而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避免学生出现还没有就职就已经成为“老古董”进而失去竞争力的问题。我们需要把握专业发展的最新信息。不仅仅是中职院校,其他的学校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这一问题,那就是课本上展现的内容会慢于专业知识信息的更新速度。教师只有养成学习意识,让自己成为“双师型”教育者,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在未来的专业领域中始终可以持续发展。当然,我们还需要把握学生的现实问题,恢复学生的自信心,对他们进行专业化的引领,让学生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在中职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呢?笔者认为,我们就需要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中职学生能够始终保持“进取心”,始终保持“竞争力”。本文就对此进行了分析。

一、让学生“动脑”完成学习任务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应用“量”来换“质”。其实,这种方式根本就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会将学生困在课堂中,让学生只能看到“课本”,只能倾听“教师的言论”。这种方式不是打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而是让学生的学习环境越来越闭塞。这样的教育模式显然是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时,笔者认为,我们要对此进行积极的改变,让传统的“教师动脑”为主转变为“学生动脑”为主,进而促使中职学生生成专业素养与职业认知。例如,在开展教学时,笔者为学生创设了虚拟情境,让学生具有代入感。在校企合作中,笔者学校接到某公司的订单,要求在两天内生产一批不同流动速度的流水灯,制作完成的电路需达到产品的要求、性能和技术指标。如果接手这个任务,我们应该如何完成?笔者就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就是要制作、调试流水灯。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不仅仅是教师参与了设计活动,学生也同样结合自己的学习认知,参与了活动。此时,中职学生必然不会产生厌学情绪。他们对于“就职”信息最为敏感。教师以此为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把注意力都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此时,他们不仅仅是一个在校的学生,还是一个开始承担相关任务的“专业人士”。这样,他们的创新能力也会得到展示。[1]

二、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

相比其他的学习活动,“动手”操作类的学习活动最为耗时耗力。因此,在开展学校教育活动时,很多教师会减少“动手”操作的学习比重与关注度。中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它设置的每一个学科都有极强的专业性、实践性。不管是为了落实教育目标,还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都需要让学生多“动手”试一试,让学生全部的感官都融入到学习中来。例如,二极管的正负极检测、三极管三个电极的判断;对于有的任务,教师可先让学生学习知识,后实施任务,如设计三人表决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拥有理论,还需要拥有完成学习任务的“想法和做法”。期间,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空白与空间空白,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来填补这些空白。学生可以组织学习小组,可以构建共享信息的平台,可以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查找所需的资源,可以经历失败不断地纠正,进而生成有分享价值的成果。笔者认为,此时看上去是学生在一次次地“动手”,其实他们真正频繁应用的是自己的大脑。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生成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笔者建议,教师要在其中发挥出自己的主导作用,无论以哪种方式开展教学,都要精心设计好引入、讨论、讲解、演示、实训、归纳等过程,要采用各种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各项活动,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操作能力。中职学生毕竟还是一群不成熟的专业学习者,当然也还是一群没有长大的孩子,他们的未来还有无数种可能。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启发、引导、陪伴学生成长,为他们设计优化的学习活动,为他们营造适宜的学习氛围。[2]

三、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职业学校中各个学科的教学,都展现出极强的专业性。中职学生要想学好这些知识、掌握专业的技能,仅仅拥有一时的兴趣是不行的,他们需要在其中“精耕细作”,能够“吃得苦中苦”。不过,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注意为学生提供各种帮助,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感受到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改变学生的见识。以电子技术专业为例,其中的手工焊接课程是本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还是停留在讲解焊接五步法,发元件、焊锡、电路板,学生进行焊接练习的阶段。这就使手工焊接的“戏份”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是SMT焊接。在这一方面,笔者整合了“思想教育”,让学生明了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有极大的意义。在有了思想认识之后,笔者又为学生展现了新颖的方式,让学生不拘泥于传统的方式,发挥出自己的创新能力,进行模型设计,让学生将自己的设想与专业核心前沿技术进行对比,进而生成求知的欲望。此时,学生必然会忽略学习中的各种苦,进而生成“大展拳脚”的好胜心理。[3]综上所述,客观地讲,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电子技术专业的大环境也带来很多教育问题。作为中职教育者,笔者建议,我们要做出种种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拥有职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的素养。

参考文献:

[1]钟洪勇.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体系的革新思路[J].课程教育研究,2019(09).

[2]刘昆山.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体系的革新思路[J].职业,2011(12).

第4篇:电力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电力运行;检修技术;管理

电力运行检修技术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和人们的用电质量都有很大影响,在电力运行的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给其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带来影响,所以在现代电力事业发展中,很多电力企业都纷纷重视了电力运行检修工作,用先进的电力运行检修技术和设备,保证电力运行的稳定性,加强电力运行检修管理工作,这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电力运行检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检修方式落后

在现代电力企业的电力运行检修工作中,检修方式落后问题比较突出,现在大部分的电力企业在检修工作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检修方式,但是这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计划检修方式,只是定时定量进行检修,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和强制性,但是在检修周期外出现了电力运行问题,往往无法对其做出迅速的反应和进行解决,使得电力运行检修工作的效率低下。目前我国很多的电力企业在电力运行检修工作中,相关的设备、技术和制度都不完善,这极大阻碍了电力企业的发展。

1.2检修理念落后

现在很多电力企业在电力运行检修工作中,仍然沿用传统的电力运行检修理念,这些理念比较落后,对于现代电力企业的电力运行检修工作来说,形成了巨大的阻碍,影响了电力运行检修技术的进步。另外,现在还有很多电力企业没有认识到电力运行检修工作的重要性,而即使认识到了重要性,也没有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管理,很多企业都将该问题归结于生产中,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阻碍了电力企业的发展。

1.3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现在很多电力企业没有重视电力运行检修工作人员的技术和专业水平,很多工作人员仍然是一些早期的老员工,这些员工在电力运行检修工作中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缺乏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在电力运行检修工作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技术和手段,导致了电力运行检修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十分低下。

二、电力运行检修技术管理

2.1加强检修工作的安全性与时效性

在现代电力企业的电力运行检修工作中,想要提高检修技术的管理水平,就需要加强检修工作的安全性和时效性。目前我国的电力运行检修工作中,安全问题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我国大力倡导安全生产,所以在电力运行检修工作中,也需要加强检修工作的安全性,重视安全问题,对检修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使其认识到电力运行检修安全的重要性,在工作的过程中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防止发生安全问题,企业也需要采取相关的安全制度和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安全性。及时性在电力运行检修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能够提高电力运行检修工作的效率,提高人们的用电质量和满意度,所以电力企业需要针对电力运行维护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和步骤进行研究,及时发现电力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迅速作出反应并进行解决,提高电力运行检修工作的效率。

2.2加强运行监控和风险管理

在电力运行检修技术管理工作中,想要提高运行检修的质量和效率,就需要进行运行监控和风险管理,对于电力运行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加大对电力运行设备的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降低电力运行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管理对于电力运行检修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电力企业需要针对电力运行的特点,采取风险管理措施,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和分析,及时发现故障和风险,提高电力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2.3提高检修人员的专业水平

电力检修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对于电力运行检修工作的质量有很大影响,所以电力企业需要想办法提高检修人员的专业水平,定期对检修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了解最先进的电力运行检修技术和理念,从而在工作的过程中,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工作,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另外还需要组织电力维修人员进行定时演习,对于电力运行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演习和讲解,提高工作人员电力检修的能力。

结束语

我国的电力事业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对于电力的依赖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必须要重视电力运行管理工作,采用最先进的电力运行检修技术,提高电力运行的质量和稳定性,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董正杰.基于电力运行检修的技术管理要点分析[J].电子测试,2016(21):169-170.

[2]李文英.浅谈电力运行检修的技术管理[J].通讯世界,2016(09):219-220.

第5篇:电力技术专业范文

关键词:5G;泛在电力物联网;选修专业课程;电气工程

5G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信息传输更快、容量更大、可靠性更高,5G技术在未来定会引发新的世界技术革命,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变革。5G时代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建设是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国内经济转型时期做出的重要决定[1]。泛在电力物联网将实现风、日、生物质、潮汐、地热等清洁能源的立体空间互补与消纳。供电方和售电方的角色也会在泛在电力物联网时生变化,双方将处于统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清洁电力能源的生产单位及个人可以通过云电力竞价上网,将电力卖给其他企业及个人,也可以购买其他供电方的电能。电力系统的生产、传输、分配与消费四个环节将会以5G技术为载体,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的现代科学技术彻底实现电力网络的万物互联。同时,定制型的个性化服务[2,3],打造云电力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机关、企业、用户等不同客户的差异化信息获取将是电力物联网的一个重要功能。此外,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泛在电力物联网将会吸引更多的社会机构和人力资源参与到建设中来、协同开展技术攻关,提升网络安全。由此可见,5G时代泛在电力物联网将是一个延伸到各个电力电气行业的产业链[4],促进整个电力电气行业的生产消费格局发生变革,本质上是以5G技术为通信手段,以泛在电力物联网技术为平台,对社会资本、人力资源,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与优化。与此同时,泛在电力物联网所带来的能源消费变革必然导致社会行业对电力电气工程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电力电气人才的竞争相对以前也更加激烈和多元化,这就决定了高校各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征,发现原有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之处,以便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泛在电力物联网呼唤复合型电气人才

(一)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的物质基础及意义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是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的战略体现,为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泛在电力物联网是智能电网发展的继承,是更加广泛意义上的智能电网,不仅包括电力系统及设备,而且包括顶层服务与应用;而智能电网则为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万物互联提供了保障。具体表现在:(1)传统电力电气设备的运行操作由电缆直接驱动转变成光纤通信智能终端驱动,同时智能终端可以采集设备状态信息回传到集控中心。(2)送变电设备的温度、湿度、灰密度测试由运维人员采用手持式设备进行巡视记录。目前500kV以上的变电站已经全部实现机器人巡视,数据统一采集、统一传输。(3)射频标签、zigbee技术的应用初步实现了电力设备的动态组网和数据单向传输。(4)公司建成的ERP系统,对每个劳动力,劳动工具进行身份编号统一管理,大到输变电设备,小到扳手,实现所有“人,财,物”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监控和精细化管理。(5)通过建设输配网智能系统对设备进行精益化管理,实现主配网设备实时状态检测和自我分析、判断、处理。电力设备从投运到报废的整个资产全寿命周期中,泛在电力物联网将会对它的运行工况进行全面监测,将信息的获取和应用进行时空分离并使其成为增值资源。对于多数相关企业来说,无需亲临电力系统实体,也无需了解电力系统的运行机制,就可以利用电力物联网云的后台数据开发出各种实用技术服务其他企业和个人并获取报酬。可以想象,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建设必将产生大量以电力数据应用为核心的服务型科技企业,开辟新的市场。

(二)泛在电力物联网对高校电气学科的要求电气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方面,应积极吸纳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理论知识,因地因时增加实践类授课环节和学时,构建校内、外教学资源,培养符合5G时代泛在电力物联网要求的复合型电气人才。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与企业联合建立“产、学、研”教学实践基地,以学懂、学透、能用、会用为宗旨,通过校内授课、企业实操和产学结对互助等形式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及交叉学科应用能力。科研方面,高校电气学科科研团队的建设,应吸收交叉学科领域的人员,积极与校内外的物联网、AI等学院、公司合作,了解行业动态,提升综合科研实力。

二、传统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不足

(一)教材内容重复,浪费师生精力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设置的各种专业课程,教材选用和内容选择及师资力量的搭配共同构成了该学科的课程体系。对于教材选用和内容取舍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以及它们的联系。但是对于教材的选择和内容的选取往往是以各授课教师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缺乏对教材内容及侧重点的统一调研,因此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相似或相近的内容被重复的讲授,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1)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重复。例如,电机学属于基础课,侧重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电力拖动属于核心课,侧重于电机的控制应用,但是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电机基本工作原理方面的内容出现在电力拖动课程中,无形中浪费了学生的学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负担。(2)教科书订购选择不严肃导致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重复。譬如教材《发电厂电气部分》和《工厂供配电》都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其教材内容大部分一样,只是称呼不同。但是在教材征订过程中,缺乏相关的内容审核机制,其结果就是教师重复备课,学生重复上课。下表列举了目前电气工程部分专业课的内容重复情况。诚然,教材的内容有重复并不是说编者不熟悉专业课的理论体系,而是学院各系在进行专业课设置的时候缺乏必要的协调统一。

(二)理论与实际联系较弱,学生吸收困难以我校电气工程专业为例,在电气工程课堂教学中,尽管多数老师在备课阶段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授课过程也采用了PPT、视频多媒体、提问互动、线下答疑和游戏抢答等多种表现形式,但是仍旧局限于教科书的内容知识点,缺乏外延扩展,教学目标以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点为准,而不是如何应用该知识,以至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条件、背景及场合比较模糊,知识体系不健全。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概念、定理,听课效果好的同学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但是多数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具体工程应用及各个专业课内容的联系缺乏认知,难以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更不要提灵活运用。

(三)内容难以体现时代特征和需求,专业学科发展缺少创新教师对于教学的内容缺乏认知度与更新[5,6],使得传统电气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不适应现代电力电气的发展趋势。文献[7]提出设置专业化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课程并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文献[4]提出减少公共基础课的学时,以学生的爱好为导向增加专业课学时。将电气工程专业划分为若干方向,根据方向特点增加配套课程。文献[8]在课程规划方面更加注重学科发展方向,专业特色明确。文献[9]注重学生的就业领域,把学生的兴趣和要从事的工作对接起来,在以结果为导向的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中提出以岗位能力要求为内容,充分对接国家电气工程行业要求。上述几种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在本专业领域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针对性,目标明确。但是随着5G时代通信和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渗透,企业对“业务专一”模式培养的电气工程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创新性和适应性要求。因此,作为电气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电气工程专业,应不断创新,适应新时代要求,优化与改革现有的电气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新时代复合型电气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2019年1号文件[R].

[2]许天骄.建设综合能源服务共享平台[N].亮报,2019-04-03(2).

[3]杨秀.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可满足更多个性需求[N].国家电网报,2019-04-5(1).

[4]陈厚合.泛在电力物联网将极大激活上下游产业链[N].国家电网报,2019-04-16(1).

[5]於锋,吴晓,吴晓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8,(51):59-60.

[6]徐江莉,康家林,荆科科,等.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资讯,2014,(35):121-122.

[7]陈立奇.基于CDIO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化,2018(13):80-81.

[8]辛华健.新形势下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与优化[J].时代教育,2018,(0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