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儿科护理技术范文

儿科护理技术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儿科护理技术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儿科护理技术

促进儿科护理人才培养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从儿科护理现状、儿科发展前景以及儿科护理教学的改进三个方面来探讨儿科护理人才培养的发展,提升儿科护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速度,有效地缓解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压力。

关键词:儿科;护理;人才培养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家庭是构成国家的细胞。因此,儿童的健康与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的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物质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健康意识的重视程度日渐增强,患儿及家长对医院的护理服务也日渐增高,随着儿科医学的发展,儿科护理事业也在逐步发展。

1儿科护理现状

1.1儿科护理人才需求量大

综合性的医院中儿科对于医院整体经济增长作用不大,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下,某些综合性的医院中的儿科逐渐成为边缘科室,甚至有些医院取消了儿科病房,仅仅留下儿科门诊。在2000年后,很多医院的儿科发展都处于低谷状态,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儿科医护人员的大量流失和儿科床位的迅速缩减。低年资、高学历、合同制儿科护士流失较多。

1.2护理操作压力大

点击查看全文

细节管理中儿科临床护理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细节管理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情况及效果,以期促进提高今后儿科临床护理质量水平。方法方便选取2016年8月—2017年7月于该院儿科就诊的200例患儿,将其中未开展细节管理的100例患儿设为参照组,将开展细节管理的100例患儿设为细节组。经可比性护理管理后,对比分析两组各项观察指标的统计结果。结果细节组开展细节管理后,统计其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9%(9/100)、护患纠纷发生率为5%(5/100)及各种并发症发生率11%(11/100)均明显低于参照组的24%(24/100)、17%(17/100)、29%(29/100),检验各指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患儿及其家属对儿科临床护理质量的满意评价94%(94/100)也明显高于参照组65%(65/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节管理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作用尤为突出,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儿科临床护理质量及专业技术水平,更可显著减少护理风险事件、护患纠纷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对患儿的尽快康复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细节管理;儿科临床护理;应用探讨

因儿科临床护理对象具有很多方面的特殊性,如:患儿年龄偏小、身体处于发育阶段、心智上未成熟、对疾病没有太多的认知、生理及心理的耐受性差、自我能动性也较差等[1],使得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难度提高且护理风险较大,稍有不慎易引发护理风险事件,进而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并且还促使患儿发生各种并发症,会进一步加重其病情以及增加儿科临床的治疗和护理难度。因此,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积极开展有效的细节管理可提升患儿的疗效水平,并且利于改善护患关系,对减少并发症及护患纠纷事件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现该文方便选取2016年8月—2017年7月于该院儿科就诊的200例患儿,对其中100例患儿开展细节管理,其余仅接受常规护理,经对比各项护理观察指标发现,细节管理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尤为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儿科临床就诊的200例患儿,将其中未开展细节管理的100例患儿设为参照组,将开展细节管理的100例患儿设为细节组。细节组中男患儿54例、女患儿46例;年龄5个月~7岁,平均年龄(4.41±1.34)岁。参照组中男患儿55例、女患儿45例;年龄5个月~7岁,平均年龄(4.39±1.31)岁。对比分析两组儿科患儿的一般资料及所患疾病类型和病情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等的基础条件,能够进行可比性护理管理研究。

1.2方法

点击查看全文

儿科临床护理专家课程设置及评价构建

摘要:目的:研究儿科护理专家课程设计及评价体系构建问题。方法:采用专家调查法,选取的20名儿科护理专家,包括儿科临床护理、儿科护理管理以及儿科医学专家。结果:研究组20名儿科临床护理专家均认为组织课程设置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分析得出,专家认为专业素质指标最为重要,意见较统一。结论:我国应注重儿科临床护理专家课程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强化护理专家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提升整体护理水平。

关键词:儿科临床护理专家;课程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临床护理专家(CNS)通常是指在某一专科领域护理水平较高的护理人才,其通过设置课程教学、实施临床护理以及会诊等方式加快护理学的发展进程。护理专家课程的设置能够提升护理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护理专家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其护理工作的重要标准,需要进行有效构建和实施。本文以20名儿科护理专家为研究对象,对儿科临床护理专家课程设置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名儿科护理专家,包括儿科临床护理、儿科护理管理以及儿科医学专家。成立咨询专家组,专家组人员均具有该领域十年以上工作经验,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副高级技术职称以上。

1.2方法

点击查看全文

儿科临床护理带教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探讨儿科临床护理带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对实习护士进行全面系统的岗前培训、完善并严格带教老师的选拔制度、规范并加强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培训、带教过程多元化个性化、并严格考核带教工作,儿科临床护理带教水平和实习护士的综合素质都有一定的提高。儿科临床护理带教应在今后的持续发展中不断总结、改进,使其更符合实习护士及医院、患儿及家属的需要,培养出医院满意,患者满意的优秀儿科护士。

关键词:儿科护理;临床带教;问题;对策

护理临床实习是护理院校学生毕业前的重要阶段,儿科也是必修科室。幼小患儿大部分在治疗时会出现恐惧,不配合,且家长们对医院期望值又较高,使得儿科临床护理工作难度较其他科室更大,加之医患关系的劣势倒向,给儿科护理的临床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1]。如何做好儿科临床护理带教工作,培养出更多的患者满意、医院需要、社会认同的优秀儿科护士,是儿科带教老师们一直思考的问题。笔者从事儿科护理带教工作20余年,每年都有不同层次的实习护士,对带教难点问题体会较多,现报道如下。

1儿科临床护理带教存在的问题

1.1实习护士方面

1.1.1综合素质有所下降

由于近年高校扩招,招生条件放松,致使来院实习的学生综合素质有所下降;而由于护理学的不断发展、护理操作方法的改进、高档仪器设备的更新,新的护理材料广泛应用等也让实习护士望而生畏[2]。

点击查看全文

儿科病房夜间护理安全管理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儿科住院病房夜间护理安全的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关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通过总结2012年1月~2014年6月我院儿科病房夜间发生的各种护理缺陷和护患纠纷,分析其发生原因,并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儿科病房发生的夜间护理缺陷表现形式多样,其发生原因和护理人员自身因素(自律性下降,执行制度职责不严格,业务技术水平缺陷,工作压力过大等)、管理因素(病区管理,护理人力资源调配不当)、患者因素(病情危急,不良情绪)等有关。结论护理管理人员应在儿科病房的夜间护理安全问题上给予重视,不断改进护理措施,提升患者就诊安全及满意度。

关键词:儿科;夜间护理;护理安全

儿科病房收治的对象为心理、语言、行为发育不够成熟的小儿,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意外事件多,缺少主动告知症状的能力;儿科病房内护士工作量大,技术含量高,责任和职业压力较大;儿科夜间护理当班人员多为工作年限较短的护士,工作经验不足,执行医嘱和各种护理操作的能力相对较差,因而护理工作压力大,护理力量相对薄弱,因此儿科病房的医疗纠纷较多,夜间更是儿科病房各种差错事故易发时段。为减少儿科病房夜间护理缺陷发生率,提高患者就诊安全及住院满意度,我们通过总结2012年以来我科夜间发生的护理缺陷和护患纠纷,分析了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护理对策。现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我院是一所县级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儿科开放床位45张,每月出院病人人数在300人次左右,儿科护理人员共14人,平均年龄32.5±6.4岁;职称分布:主管护师2人,护师2人,护士10人;学历分布:本科2人,本科在读1人,大专5人,中专6人。本研究共总结了2012年1月~2014年6月期间科室护理值班记录、总护士长夜查记录、科室月度护理质控记录、院护理部和监察科患者投诉记录,对我科发生的所有的夜间护理缺陷和护患纠纷资料进行总结,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汇总。资料显示,我科病房共出现夜间护理缺陷132次(其中严重护理缺陷11次),护患纠纷15次(其中严重护患纠纷3次),护理人员负主要责任的护患纠纷5次,未出现导致患儿死亡的严重不良后果。

2结果

儿科病房夜间护理缺陷汇总表。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