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范文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全文(5篇)

古筝音乐教育专业

第1篇:古筝音乐教育专业范文

【关键词】古筝;审美;教育

在音乐艺术体系中,古筝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筝艺术受到音乐美学的深远影响,所以,古筝教学要与审美教育密切协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古筝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将审美教育和专业技巧进行巧妙融合,为古筝教学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带给学生全新的审美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古筝艺术的魅力。此外,学生可以通过演奏古筝提升审美能力,激发自己追求美的强烈渴望。

一、古筝教育的现状

古筝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人们日常生活娱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时,古筝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特点,具有时代性,是人们精神面貌的良好体现。从20世纪开始,古筝教育开始蓬勃发展,多个艺术学校陆续设置了古筝课程,古筝教育在我国开始受到重视。随着各大院校普遍设置古筝专业,为古筝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古筝的学术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出现了一批古筝水平较高的艺术家和作曲家,他们为古筝艺术的发展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各大艺术院校陆续设立古筝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古筝的传播途径,使越来越多的古筝艺术家融入音乐教育体系,推动了古筝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此外,越来越多的现代古筝新曲开始出现,这些作品采用了新的创作技法,使古筝曲目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过去,古筝作品是民间自发的集体性的创作成果,而当今的古筝创作具有专业性特点,古筝创作进入个人化时期。随着古筝艺术的不断传播,古筝在社会中越来越受欢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素质教育提高了人们的认知水平,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其次,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对精神文化产品有更高的追求。从20世纪末期开始,古筝艺术开始广为传播,成为十分热门的艺术形式之一,社会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古筝专业培训学校,相关的爱好者和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古筝培训成为热门教育培训项目,古筝培训机构获得了良好发展。

二、古筝的传承过程与特点

在我国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先秦时期的音乐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音乐艺术在这一时期步入了第一个高潮,此时的秦筝、编钟和编磬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深受人们的欢迎。在该时期,筝是融祭祀、礼仪和民间娱乐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乐器,应用十分广泛。先秦时期的音乐深受孔子礼乐思想的影响,孔子十分注重音乐教育的美育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汉魏时期的筝乐思想开始朝系统化方向发展,“德”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该时期的古筝教育主要进行技巧练习和人文熏陶。在该历史阶段,技艺的传承主要通过自我修养和行为自律完成。到了唐代,筝乐深受人们欢迎,这与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有密切关联。在该时期,社会上有数量繁多的筝乐演奏者,在整个筝乐演奏者群体中,家伎和商业乐伎占据较大比重。同时,该时期筝乐传承主要依靠民间的自发活动进行,这一阶段的筝乐传承对筝乐在之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朝时期,民间的音乐文化发展走向繁荣,筝乐也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筝乐的传承方式相对较多,不但通过家庭进行传承,也在人口密集的酒楼中传承。但是,在酒楼中筝乐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家庭中则是师徒相传这一形式进行传承,传承内容以技艺、曲谱等为主。到了明清时期,筝乐被运用于说唱音乐中,主要通过师徒相传的途径进行传承,也有家庭传承、筝友传承等方式,传承的途径十分广泛。清末时期,筝乐发展没落,被视为俗乐,相关艺人地位下降,筝乐发展步入低谷,许多筝谱和技巧方法丢失,古筝文化发展停滞。步入20世纪后,民间音乐蓬勃发展,包含筝乐在内的民族音乐也开始复苏。此时,许多音乐流派在民间出现,并举行相关活动,使古筝文化获得进一步发展。

三、古筝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意义

通常而言,古筝教育有两种方式,即传统的授课方式和即兴方式。这两种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即兴相对而言比较高端,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是难度相对较大,该种方式主要运用于西方的音乐教学和创作。在我国的古筝教育中运用即兴方式进行教学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古筝更适合传统的言传身教式的教育。古筝教育是音乐教育至关重要的环节,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个性都有深远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古筝教育对学生进行艺术精神的熏陶,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令其感受古筝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理解传统音乐内涵。古筝这一乐器具有强烈的古典艺术气息,在古筝教学活动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更好提升学生的素养水平,全面提高音乐教学效果。首先,古筝演奏可以向学生展示优美的旋律,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进而获得审美感受。其次,古筝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演奏技巧,培养学生对古筝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古筝演奏的重视度。

四、古筝教学中的审美分析

在构成音乐的四要素中,音色占据关键位置,主要用来进行音乐种类划分。不同的乐器演奏的音色不同,不同的音色具有不同的美感。无论是哪一种乐器,在演奏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都和自身的音色具有密切联系。古筝的音色相对比较明亮,演奏者可以通过轻轻划奏进行表演,给人们带来轻柔的体验。同时,每个演奏者的技术水平不同,在进行同一乐器演奏时产生的音色也不同,这充分体现出演奏技巧具有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传授学生演奏技巧,使学生的手指发力恰到好处,准确掌握每一个音色的位置,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作为学生,要全面掌握自然的音乐变化,通过教师的引导丰富自身的乐理知识,提高演奏技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整个曲子中的不同音色。通常情况下,古筝演奏运用左手按弦,通过左右手的配合,弹奏优美的韵律。形成独具特色的韵味。弹奏古筝曲目时,教师要注意不同曲目的特点,了解传统曲目和现代曲目的独特之处,为演奏营造良好氛围。在进行古筝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韵味的形成过程,运用巧妙的技术处理轻重缓急,使整个乐曲更加生动形象。比如,中国南方和北方有很多古筝流派,在众多流派中,苦音存在一定差异,因为背景不同,各个流派运用的表现手法也存在不同之处。比如,潮州的《寒鸦戏水》中表现出来的苦音相对而言比较清纯,具有委婉的特点。但是,《秦桑曲》中所表现的苦音则柔美凄楚。曲目《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的苦音就不具备悲惨韵味,反而十分豪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曲目的意境,身临其境进行演奏,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对于水面主题的曲目而言,不同曲目具有不同的内涵,其表达的意境美也存在一定差异,比如,《洞庭新歌》描绘的是秀美的湖面,《战台风》描绘的则是波涛汹涌的美景。作为观众,在欣赏古筝表演时,一般不会注重表演者的仪态,仅仅关注演奏的效果,感受音乐美的意境。然而,美的意境与演奏者的仪态具有紧密联系,如果演奏者演奏时非常呆板、不自然,就会影响整个演奏效果,因此,良好的仪态对于古筝演奏效果至关重要,演奏者要使身体处于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演奏,呈现出仪态的自然美,优化演奏效果。教师要在学习的开始阶段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坐姿习惯,认识到演奏仪态的重要性。在进行演奏时,演奏者的肢体动作要保持自然,以达到良好的演奏效果。演奏不同的曲目时,演奏者要保持不同的仪态,例如,在演奏乐曲《渔舟唱晚》时,演奏者要保持身体自然端正,不能晃动。然而,在演奏《战台风》时,演奏者的身体就可以随着旋律的跌宕起伏进行摆动,渲染整个曲目的氛围。

五、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方法

对古筝演奏而言,左手的按、滑、吟、揉具有独特之处,使整个古筝乐曲表现出韵律美。因为曲目的创作背景不同,旋律也各不相同,很多音需要不同的手法进行表现,这对演奏者的技能水平有较高要求。比如,在进行颤音演奏时,运用不同手法呈现出来的韵味具有很大差异。要想确保整个演奏旋律优美,就要确保颤音呈现出来的振幅小而均匀,才能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如果演奏者想通过演奏表达悲愤的情感,就要加快颤音的频率,才能营造出所要表达的意境。由于地域不同,演奏者水平形态各异,所呈现出的颤音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南北方文化不同,人的性格也存在很大差异,北方人豪放,南方人温婉,这些特点均能通过古筝演奏得以表现。北方人在进行古筝演奏时十分活跃,演奏力度相对较大,深受男士的喜欢。而南方演奏者在演奏古筝时,呈现出来的旋律比较柔美委婉,深受女性的喜欢。作为教师,在进行古筝教学活动时,要根据作品情感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技法,进行不同的音色表现,带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使听众产生情感共鸣。任何一首筝曲都有其自身的情感意境,教师要对筝曲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曲目的能力。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曲目,感受曲目所表达的情感,运用相应的演奏技法进行古筝演奏。比如,在进行《渔舟唱晚》这一曲目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欣赏相关的景色,帮助学生了解该曲目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风格,掌握该曲目的风格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演奏技法,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为演奏顺利进行打好基础。不同的曲目所表现的意境不同,教师在进行内容讲解时,可以运用快板进行旋律演奏,帮助学生感受曲目的旋律,从而在脑海中形成相关的画面,更好地通过演奏进行情感表达。对于不同的曲目内容,教师在进行讲解时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感知曲目情感,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优美意境,用演奏带给观众美的体验。古筝音乐具有抽象性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运用适宜的方法,帮助学生感受不同曲目所蕴含的形象美,提升学生欣赏和鉴赏古筝表演的能力,这对学生的演奏技法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比如,在进行曲目《秦桑曲》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李白的古诗《思春》所描绘的意境进行感知,引导学生注重苦音的旋律,从而表达出凄婉的情感。教师也可以在演奏时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脑海中想念很久未见的亲人,从而提高演奏效果,表达曲目的思想感情。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古筝教学活动中充分融入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水平。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不断深入探究曲目内涵,从多个角度对曲目进行审美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品味古筝韵律之美的能力,使其在演奏过程中感受乐曲的美,进而欣赏古筝演奏过程中所展现的形象美。本文通过对古筝教学的分析,探究了审美教育所具有的重要影响,为古筝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钊.古筝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63-65.

[2]黄鑫.古筝教学中的审美分析与教育[J].民族音乐,2020,(06):94-96.

第2篇:古筝音乐教育专业范文

【关键词】古筝教育;文化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一、古筝的教育与传承

中国古筝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古筝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更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见证,它记载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特点,反映了各个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

(一)古筝的教育现状自上个世纪开始,全国各个艺术院校相继开设了古筝专业,这是我国开始重视古筝教育的体现。古筝在高校的普及为古筝的发展提供了学术性的研究平台,并且培养了大量的具有艺术修养的高质量古筝艺术家和作曲家。随着各个艺术院校建立古筝专业,使得古筝延续了几千年的传承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耳提面命、口传心授转向了在专业艺术院校传承的新阶段,作为民间音乐的古筝艺术也逐渐进入专业音乐教育的行列。并且随着许多现代古筝新曲的出现,古筝技法的大胆创新,古筝曲目的创作也逐渐多元化,并且也由民间的自发性、自娱性和集体创作进入了专业的自觉性、娱他性和个人创作的新阶段。专业化让古筝教育得以快速发展与提高,让古筝成为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部分。近些年来,古筝在社会中的受欢迎程度比起往年逐渐提高,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人们对传统民族文化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渐渐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生活。古筝这门艺术自20世纪末期以来成为了热门艺术,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上出现了古筝学习热的现象,古筝的爱好者、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古筝教育机构等相关建设都获得了快速发展,古筝从一个冷门乐器变成了一个热门乐器。

(二)古筝的传承过程与特点先秦时期的音乐文化在中国的音乐历史长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个时期的音乐艺术得到了蓬勃发展,这个时期的秦筝、编钟、编磬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个时期的筝是广泛用于祭祀、礼仪以及民间娱乐等多种功用的乐器。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主要吸收了孔子的“礼乐”思想,同时孔子也强调乐教中的审美情感培养以及美育作用。汉魏时期的筝乐思想相比先秦来说更为系统化,“德”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这个时期的筝乐教育强调技巧训练与人文修养同时进行。这一时期的筝艺传承并不是流于空泛,而是在自我修养与行为的自律中,在音乐审美情感与道德意志的内在熔炼中,达到其乐教的目的。唐代时期的筝乐十分受欢迎,这与唐朝的繁荣现象密不可分。这个时期的筝乐演奏者众多,并且根据社会地位进行分类,其中家伎和商业乐伎占的比重最大。唐代时期的筝乐传承是一种民间自发的筝乐传承,这种传承方式在今后的筝乐传承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宋代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主要集中在民间,筝乐呈现出异常繁荣的景象。宋代形成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流派的筝乐教育,筝乐传承不仅出现在家乐中,也存在于人口密集的酒楼茶肆中。不同的是,酒楼茶肆中的筝艺传承往往是乐曲的口口相传,而以师徒传承为特点的家乐主要是技巧曲谱方面的传承。所以,家乐中的筝伎对筝乐在民间的发展起到了传播、创作、提高的重要作用。明清时期的筝乐主要用于说唱音乐中,传承方式既有师徒相传,也有家学相传、筝友相传,筝乐传承的方式和途径十分多样。到了清末,筝乐被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俗乐,艺人地位也逐渐下降,战乱纷扰使得前代的筝乐传统日渐消亡,大量的筝谱和技巧方法都相继失传,筝艺的传承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到了二十世纪,民族音乐的发展主要存在于民间音乐中,筝乐也是如此。各大筝派聚集在各地的民间活动中,比如山东筝派、陕西筝派、河南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等等,无论是与其他乐器合奏还是独奏,传统筝乐都体现出了其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民族魅力。在民间活动以及城市社团活动中,不同民族乐派的民族音乐家们奔走于全国各地进行筝艺交流,为各流派筝艺的交流融合做出了贡献,对筝艺的传播与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通过古筝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要求

(一)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责任心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视,古筝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在我国国民素质日渐提高的同时,古筝音乐教育也日渐普及化,许多孩子选择学习古筝作为他们的兴趣爱好。古筝教学也逐渐走上了专业化、学制化和规范化的道路,这对在古筝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许多古筝教学者受到现代音乐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方式的影响,导致在古筝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曲目的教学有偏差,甚至喜欢教授流行曲目,这对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不利的。另外,许多教师过度重视训练学生的古筝演奏技巧而忽视了古筝理论体系的教学。所以,在古筝教学过程中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责任心,不能仅仅把演奏技巧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要在重视古筝基本功练习的同时注重古筝文化的教学,探究古筝中蕴藏着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及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们了解并爱上民族音乐文化。

(二)遵循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强调了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中心,注重德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能力。这种理念在古筝教育中也同样适用。在中国,各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音乐和器乐组成了中国独有的传统审美文化。从古至今,关于古筝的诗词、筝曲都十分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气韵,不仅古筝的音乐审美如此,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艺术亦是如此。作为一种积淀丰富、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乐器,古筝本身就带有深厚的审美意蕴,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下古筝都有其相应的审美意义。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古筝不能只作为一个获取考级证书的工具,在进行古筝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其自身的审美教育功能,应把古筝基本功和弹奏技巧渗透在传统民族艺术的审美体验中,让老师和学生在古筝教学过程中共同去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传统音乐的美。

(三)端正传承古筝传统曲目的态度我国文化事业正在不断地蓬勃发展,作为一名文化事业建设者,我们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综合教学水平。如今,许多古筝培训班的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种现象,即缺乏对古筝传统曲目的理性认识,对于传统曲目的概念不清楚,有不求甚解、盲从的现象。面对这种浮躁的态度,我们必须严肃面对并加以解决。作为古筝从事者,不仅要全面了解自己学习和演奏的音乐作品,还要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许多传统的古筝曲目能够保存到现在是十分不容易的,世代筝家不断积累传承,为后代树立了榜样。所以,我们如今在传承传统曲目时更应端正态度,认真对待。古筝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即使我们在传承传统曲目时做得不够完美或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只要认真借鉴古人的传统美德,一定能将古筝传统曲目发扬光大。其实无论是对于古筝艺术的传承,还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历史都像一面镜子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轨道。前人在传承的道路积累了太多的经验和教训,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是我们后人的财富,我们要认真总结前人的成果,并进行学习和借鉴,在批判中继承,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坚持古筝曲目创作的民族性古筝作为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它的曲目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韵味,古筝曲目的调式、音阶、节拍、旋律等都把民族风格以及民族特征表现得极其鲜明。其实不仅是古筝独奏作品,我们其他的传统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必须根植于丰厚的民族音乐传统,蕴含中国文化悠远而深厚的思想艺术。而当代有些民族器乐作品经常会受到西洋创作手法的影响,导致民族器乐独奏作品不具备传统音乐那样鲜明的民族特征。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要加以注意,要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从传统文化以及民间素材中汲取营养和创作灵感,不仅要与时俱进,也要坚持民族特性,增强民族艺术表现力,这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至关重要。

三、通过古筝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一)教育意义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古筝作为传统乐器之一,可以很好地发挥其自身的教育作用。不同的古筝作品体现出了不同的情感价值观、文化思想,而且在古筝教授的过程中每个人对于作品的理解和表达都是不同的,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相同的是他们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感受。中国的传统音乐注重情感的表达,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文政治、民族历史。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与这个民族的宗教、政治、文化、人文、历史等诸多方面都是密不可分的,古筝教育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价值观,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二)审美意义古筝艺术最突出的功能与价值就是其审美价值,新课程标准也提出音乐教育要重视审美教育。从古至今的乐教传承都十分注重音乐的审美体验,特色鲜明的民族音乐类型和器乐类型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古筝以其清悦优美的音色、独特的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以及自身浓郁的审美意蕴唤醒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让人们对民族音乐文化审美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尽管古筝艺术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古筝教育越来越现代化,但无论是当代的古筝音乐美还是传统的古典音乐美,两者都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现代的古筝教育离不开传统审美理论的支撑,所以古筝教育所包含的内容远远要比想象中多得多,古筝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也不是单一的。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不能忽略其自身蕴含的价值,传承并不单单指传承一件物品,更重要的是传承其精神内涵和内在美。

四、结语

一个民族因为拥有悠久的历史才变得伟大,历史造就了优秀传统,传统需要继承,继承才能出新。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而对本民族传统音乐的学习是基础,也是学习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最好参照。如今古筝在世界文化大浪潮中备受青睐,发展趋势越来越好。在这种形势下,古筝的教育方式更应得到重视,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既是每一个教学者、学习者的责任,也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不断传承。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2]林肯.古筝审美教育模式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7.

[3]杨文亚.古筝传统曲目现代传承的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第3篇:古筝音乐教育专业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民族传统文化;激趣;欣赏教学;课外延伸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小学音乐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帮助学生掌握基础内容,合理引进民族传统文化,促使学生能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学生传承民族以及国家文化的使命感。

一、落实激趣导入,将民族传统文化引入小学音乐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音乐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帮助学生掌握基础内容,合理引进民族传统文化,使学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学生传承民族以及国家文化的使命感。民族音乐文化有着诸多特点,不仅博大精深,并且历史悠久,所以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会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民族文化素养,提升鉴赏能力,而且还会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提供平台。作为社会公民,学生有义务、有责任传承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而怎样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地融入学习过程中,成为民族音乐的传播者,是教师有待处理的主要问题。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会促进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前提保障。在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和理念,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情况来合理设计教学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主动地融入学习环节中,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构建高效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而教师则应善于激趣导入,将民族传统文化引入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将自身的关注点放在学习中,提升爱国情怀以及民族情怀,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入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被各种动听的音乐以及情景吸引,将自身关注点始终放在学习中,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逐渐对民族民间音乐产生学习信心。例如,当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茉莉花》这一内容时,为了达到理想教学效果,让学生全面掌握《茉莉花》具备的各种精神品质以及音乐内涵,具有民族音乐情感,就要求教师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优势,在课前环节为学生收集2004年雅典奥运会所演唱的中国民歌《茉莉花》这一视频片段为学生播放,让学生共同欣赏,在观看视频中,教师要为学生系统介绍当时民歌《茉莉花》的演唱情景,在观看完视频片段后,给学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像“同学们知道这是唱的什么歌吗?”“你们会不会唱?”让学生了解到《茉莉花》是极具有中国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有较高的流传度的民歌,以此来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让学生欣赏多首具有不同风格以及题材的《茉莉花》,掌握音乐作品中所具备的“茉莉花”精神品质[1]。

二、注重欣赏教学,将民族传统文化引入小学音乐教学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要求教师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自身价值和优势展现出来,实现自我创造以及鉴赏学习。所以,在音乐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避免针对某一方面来开展教学工作,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如果采用这种“横断面式”的教学手段,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会让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抵触心理。音乐本身就是一门听觉艺术,要让学生加强欣赏,才能体会到音乐的内涵。新课程改革也明确指出,感受和欣赏是学生所学习音乐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音乐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保障,是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主要手段。所以,教师应注重将欣赏教学融入音乐教学工作中,挖掘学生的潜力,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因此,在后续的音乐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合理借助各种音乐教材,来挖掘民歌教学中值得欣赏的教育内容,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实现共同欣赏,促使学生对民歌产生热爱之情。例如,当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赶圩归来啊哩哩》这一民族歌曲时,教师应让学生对黎族风情有所了解,体会黎族音乐风格。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对比示范手段进行授课,实现对该首歌曲的鉴赏,确保学生对羽调式、二段体结构有着一定掌握,从而准确把握该首歌曲。在演唱时,教师还应利用串铃、三角铁以及双向筒伴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借助乐器来让学生唱出歌词“啊哩哩”的各种形式,从而对黎族民族的音乐风格以及文化加强体验,拓宽学生视野。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引入民族文化,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对音乐教材歌曲的合理补充,所以教师应合理把握“度”,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有着更加全面深入的认知,真正成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者、继承者。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发挥出各种教学手段的利用优势,以改善小学音乐教学工作。

三、进行课外延伸,将民族传统文化引入小学音乐教学

教师要意识到将民族传统文化引入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小学音乐教学时间有限,要想在课堂中落实引入民族传统文化是很难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这就要求教师适当进行课外延伸,让学生注重积累,多方面、多层次更加直接接触民族音乐文化,深化民族音乐教育工作,加强对民族风情的体验[2]。在后续教学工作中,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发挥出学生想象力构建能够接触民族文化音乐的平台,并且创造各种机会,教师要为学生组织业余兴趣小组,像古筝兴趣学习小组、剪纸兴趣学习小组、二胡兴趣学习小组等,适当为学生增加多样化业余活动,在参与各种活动中更加直接接触民族文化。而学校中的管理人员也要注重在音乐教学工作中引入民族传统文化,积极邀请著名艺人到校演出,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感受民族之风,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着高度的认可。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以民族歌曲、舞蹈、乐器等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加强认知,提升竞争意识,更加热爱民族音乐。例如,当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完《阿里山的姑娘》后,就应合理利用业余时间,采用古筝弹奏歌曲,让学生加强训练,积极在校园文艺晚会中集体演出。

四、提升学生素养,将民族传统文化引入小学音乐教学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要发挥出自身引导优势,提升教学能力,在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更加系统、专业地学习民族传统音乐,这就要求教师利用自身业余时间加强对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和掌握,像学习书法、绘画以及古诗词,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注重在后续教学工作中创设情怀润泽音乐课堂氛围,让学生加强感知和体验,激发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出各种电子器乐、钢琴的利用优势,也可以采用笛子、古筝等传统乐器进行伴奏,“广东丝竹乐”是一种具有学习价值的乐器,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系统地介绍广东丝竹乐各种演奏器乐,像琵琶、扬琴,在学生对这一内容有了系统了解后,教师再采用笛子、古筝来为学生分别演奏旋律,让学生认真聆听,并比较两种传统乐器所演奏出来的各种效果,在对比中让学生对乐曲的旋律有着更加深入的感知,提升对民族器乐的喜爱。在完成授课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具有拓展性的课后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家长的辅助下聆听其他广东丝竹乐,像《步步高》《旱天雷》等,这种手段不仅能够把民族传统文化引入小学音乐课堂,还会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3]。

五、加强授课工作,将民族传统文化引入小学音乐教学

音乐教育是具有特殊性的,深入鉴赏、落实自我展现、积极创造以及各专业知识组成了音乐教育。但是不可否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由于还没能全面了解音乐学科以及迎合新课改提出的各项要求,单纯围绕其中一部分内容授课,以至于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以教学资源较为丰富,教师应合理利用各种人文资源,确保当地资源和小学音乐教学相互融合,以此来加强课堂教学工作,提升整体授课效果,改善教学质量,把民族传统文化引入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4]。为了深化民族音乐教育,在本质上提升民族意识,要求学校构建社会平台。需要注意的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引进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单纯依靠加强课堂教学工作是不够的,还要关注校外支持,创设各种条件,积极鼓励学生踊跃参加,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来开展培训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参加活动中加强对民族音乐的练习。教师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或者定期带领学生开展社会演出,实现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增加阅历,具有精神追求,让学生形成良好表达能力,提升心理素质,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表现欲。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艺术素质是落实评判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指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小学是学生接受音乐学习的初步阶段,因此要把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地引入音乐课堂中,并深入挖掘,落实传承,通过教师、学生、社会的共同努力,更好地传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综上所述,我们应充分地意识到在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引入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将民族传统文化引入音乐教学工作,会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增强民族凝聚力,这就要求在后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欣赏教学、合理进行课外延伸、提升学生素质以及深入体会作品,以此来合理融入民族传统文化,为促进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沛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J].艺术评鉴,2016(21).

[2]侯可心.新时期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传递的关系及实现策略[J].戏剧之家,2016(21).

[3]娄雪玢.论高校音乐教育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

第4篇:古筝音乐教育专业范文

要求古筝教师要把乐曲所含有的情感教育放在首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所谓德育,即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的教育,是教师“运用道德倡议形式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因此,作为古筝教师要在教授乐曲时,要“德”与“技”并施,统筹兼顾。既要注重对乐曲指法和谱面音准等问题的指导,同时也要将乐曲内在的思想感情,作为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指导学生正确地表达、体会和理解,以陶冶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如筝曲《战台风》,这首乐曲以其丰富多样的技法,热烈奔放的旋律,成为学生学筝考级的必弹曲目,全曲五个段落,而每一个段落都有其深刻地思想内涵,在乐曲开始时,所表现出的是繁忙的码头景象,以及台风阵阵袭来时的情境,全曲的中心段落表现了码头工人顽强不屈的与台风搏斗的情景,到最后雨过天晴,码头又恢复了一片欢腾场面。所以,当代学院道德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因而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一定的事件(诸如码头工人顽强不屈的与台风搏斗的情景)或行为,进行对与错、爱与憎的判断能力的熏陶和感知,提高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本文作者在讲授这首筝曲时,除讲解示范乐曲基本技巧外,重点向学生讲述码头工人与台风搏斗的奋斗精神;讲述码头工人不畏艰难、勇敢豪迈的气魄;讲述码头工人对未来必胜的信念,使学生在学习本曲之前,对码头工人大无畏的精神和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有所了解,也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本曲目的思想内涵,寓“道德教育”与学习曲目之中,从而激发起更高的学习信心和热情,为圆满完成古筝技能课堂教学计划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总之在大学古筝技能课堂教学上,应该技术性与思想性并重,应该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技能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一举两得,实现“双益”,不仅要求学生勤学苦练,提高演奏水平,而且还要结合曲目情节,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教化”作用,也为学生将来从事教师职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所以,古筝教学必须教之有型,言之成理,论之有情,由浅人深,由简到繁,有效渗透,才能取得丰硕的教学效果。

二、“学之有思”与“学以致用”

在当今古筝教学领域,长期以来,存在一个约定俗成的定式,即:模仿,更具体来说,就是教者要求学生仿声、仿动作,每位弹筝者弹琴的一招一式,古筝行内人一眼就能看出他是谁的学生。本人在古筝教学中,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简单地模仿,而是要求学生在古筝专业学习中做到“三思”,即:一要“学有所思”;二要“学后再思”;三要“课后多思”,尤其是对古筝专业术语的理解,要求学生多加记忆和学习,定会使学生学有所成,圆满地完成学业。孔子曾言道“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有所思”,这是本人对学生课堂学习提出的要求,其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心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遇到难解的演奏指法问题时,能够自主处理。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古筝教师王莹认为,“学有所思”,“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学后要思,要能够从教师教学语言中思考相应的关系,以及能够为之受用的道理。思而后进,进以学之,把学到的教学语言艺术精华,凝练出具有自己特色并能够为之所用的新语言形态”。从本人学习古筝曲目的实践规律得知,学习任何一首古筝曲目,哪怕是一首练习曲,都要注重对思维的启动,在弹奏和练习时,多动脑子,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曾记得画家齐白石有一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画如此,他道出了技能教学的真谛。他告诉人们:任何一种器乐演奏学习,都是一种技艺才能的学习和掌握,只有多思、多想,才会少走许多弯路,才会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不断提高创新与创造能力。笔者也曾学习过大量传统筝曲,也曾得到古筝老艺人传授技艺,如在大学期间,作为我国客家筝派传承人饶宁新教授的学生,对于古筝技艺学习也曾有过亲身体验和教诲,从而得知,早期的老艺人在教受乐曲时,往往教授的是乐曲的骨干音,要求学生在骨干音的基础上,进行自由的加花或变奏。资深的老艺人强调演奏者在原始谱基础上创造旋律的重要性,强调旋律的优美与否,取决于演奏者的音乐素养与自身气质,而且,还要求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发挥自主创作能力和技巧,以充分体现和地方风韵。

本人在古筝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课堂上“学之有思”,而且,还要做到“学以致用”,以检验学生的而接受能力.”学有所思”这一环节,检验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的是兴趣问题,“学以致用”则是解决学生的接受能力,将学习内容化为演奏实践.所以,为了提高学生演奏实践能力水平,本人在教授各流派筝曲时,通常以乐曲的“骨干音”为基础,将“颤”、“按”、“滑”、“揉”等技巧、各筝派不同的演奏风格和“加花”、“变奏”特点,以及“古筝摇指的点、面、角、速、力、气等所构成的不同音色的几个要素”,作为重点进行讲解和示范,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各筝派的演奏特点和技巧,在基本的乐曲框架内,让学生能动的自由发挥,使演奏的乐曲不仅具有地方性的风韵,同时也具有演奏者自身独具的特色,特别是古筝的“摇指”,技法和种类很多,不仅有“摇指”,还有“轮指”,仅就摇指古筝“摇指”而言,就有“大指摇”、“食指摇”、“中指摇”等技法[6],由此看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从教师教学语言中思考相应的关系,以及能够为之受用的道理。思而后进,进以学之,进而将知识融会贯通,理解透彻。“学以致用”,是师者的期望,也是学者的追求.每一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后,以至能够登台演奏,这是学习古筝曲目的最终结果。学习最终目的是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而谈到学以致用,则必然要提及教学实践的过程,古筝也是一门专业艺术,学生学筝是为了有“用武之地”,以便日后言传身授,为己所用,为社会服务,这是每位高等院校教学工作者所期望的。

三、“音乐之美”与“欣赏之美”

一般来说,音乐教育的核心是以审美体验为尺度,衡量音乐所带来的美的感受,古筝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古筝艺术教学中,作为民族器乐专业学习,本人通常也将美感教育,放在技能教学的突出位置,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古筝的学习和演奏中,尽情滴享受旋律之美、音色之美。为了让学生对古筝演奏的姿态之美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感受古筝这一古老乐器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学生习筝的兴趣,本人通常是将美育教育注入古筝曲目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美,欣赏美。比如在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的教学中,就是如此。《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筝曲。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这是一首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筝独奏曲。乐曲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万顷碧波的画面,十分优美动听,确有“唱晚”之趣,《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全曲分为三段,而每一段都表现出了独特魅力的音乐之美。如:第一段的慢板,深刻滴表现了柔情似水音乐之美,悠扬如歌,平稳流畅,极富有抒情性。在右手弹奏时,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整段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展现了迷人的景象: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它带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人们对美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乐曲第二段的音乐,虽然速度有所加快,但仍描绘出幽美美的意境。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波浪前进的欢乐情绪,以及进入第三段快板以后,音乐旋律虽有变化,但在演奏过程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美好景象。在乐曲进入高潮突然切住之后,乐曲尾声缓缓流出,所展现的出人意外的音乐之美,使人沉浸在美丽的景象里,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笔者认为,在对学生讲授古筝演奏基本技能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传授乐曲中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将会使得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古筝演奏美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古筝的兴趣,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审美能力,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从而提高学生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这是古筝艺术教育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四、“导入教学”与“交流互动”

在古筝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心弦;采用交流互动教学方式,能唤起学习动机。一般情况下,学生都喜欢学习新曲子,它类似于工科开设新学科,或进入新单元和新段落的教学过程。在学生寻求新鲜感之前,有目的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导入,定会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渴望。而古筝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在黑板上书写文字符号、绘图或列表,以辅助知识信息传输等形式,因此讲授是十分必要的。在古筝课堂教学中,讲授是以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输知识的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启迪学生心智、指导学生学习和调控课堂活动的一类教学行为。导入教学与交流互动,是技能课堂教学取得成效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注重学习方法,更缺乏学习的目的性。我们都本能的知道,有些学生用一种方法会学的很好,而有些学生则用另一种方法可能会更有效。一方面,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因为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需要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拓展新思维与新的教学观,都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组织能力,才能够给学生提供源源不断地理论依据和专业技能的新成果,在理论上,即是“教学相长”。倘若教师只停留在现有的某一阶段,那么,若干时间以后,你的教学语言就必将会失色,缺乏生动和激情,缺失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艺术魅力和潜在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实践教学体验的过程。

在课堂上,在教师导入、启发性语言,使学生激发灵感,敢于评论,敢于表明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学生只有在教师面前积极的进行语言锻炼,积极参与教学,彼此观摩,互相评价,交流互动,才能够更大的进步,形成“在学中教、在教中学”的良性循环,实现“教与学”的真正统一。以筝曲《浏阳河》为例,《浏阳河》原本是根据湖南民歌旋律创作于1951年的一首歌曲,后由古筝演奏家高燕老师讲其改编为古筝独奏曲,乐曲在原有旋律的基础上,进行加花变奏的处理,并加入了双手快速演奏和左手快速琶音等技巧,增加了乐曲的难度,使之成为一首经久不衰的经典曲目。旋律中有浓郁的湘西风格,演奏这首筝曲是由于大量旋律音是由左手滑出来的,所以对于左手上下滑音音准的准确掌握是演奏好这首筝曲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学习乐曲之前,首先以《浏阳河》这首歌曲导入,让学生细细体会旋律线条中百转千回的韵味,并要求学生学习演唱这首歌曲,感受歌曲中每个字的拖腔及地方性的音乐特点,然后再开始学习演奏乐曲,由于对乐曲旋律的前期准备,因此避免左手滑音音不准的问题,有助于更好的表达音乐,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讲授必须运用语言,通过教师讲授能与古筝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衔接,并相互作用,与之相连的就是课堂提问。在古筝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一个最好方式。古筝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它的最常用的行为方式,就是师生之间的问与答。从教学的实践看,课堂中的问答大致表现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比如:学习各古筝流派曲目,教师应该向学生提问:古筝流派有几种?古筝各流派乐曲的特点?某一古筝流派曲目表现的意境等等。还有就是学生自发地提问,由老师予以解答。“导入教学”与“交流互动”,是当前大学课堂技能教学常见的一种模式,其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启发式”教育。作为大学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这种教学方法,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和水平,也就是提问的技能水平。而提问技能作为启发式教学的一个方面,是指教师提出问题,或诱导学生质疑发问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最常用的方法和手段之一。本人古筝教学的实践证明,提问式教学不仅能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还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提问,达到了理解,思维也得到开拓,激发想象与联想,培养创造性或灵感,在古筝教学上,定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古筝艺术教育人才。

五、结语

第5篇:古筝音乐教育专业范文

关键词:古筝;演奏艺术;重奏曲;协奏曲

20世纪是古筝演奏艺术迈向专业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古筝被引入音乐学院的专业教学中,极大地促进了古筝艺术的发展和传播,并且以一种更具规模的效应和方式不断推进。

一、古筝的发展情况

目前,如何处理古典乐与现代音乐之间的过渡与融合,如何将古筝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连接在一起,让人们主动接受和喜爱古筝艺术,成为古筝音乐家们亟待解决的难题。古筝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在秦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了“筝”这种乐器。古筝的起源至今没有固定的说法,既有京房造筝说,又有蒙恬造筝说、争瑟为筝说等。大部分古籍都将“筝”写作“秦筝”,由此可见,古筝有可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在秦朝成立后得以流传。后汉之前,古筝基本只在民间流传,后汉以后,很多文人雅士开始接触和弹奏古筝,阮瑀在《筝赋》中将筝描述为“群声之主,众乐之师”。唐朝进入兴盛时期之后,古筝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先秦以来,包括筝在内的很多乐器都在不断发展,最初比较流行的乐器有瑟和筑等,与之相比,筝的流传范围相对较小,但是在流传和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古筝,加快了古筝的发展。唐代时,瑟和筑等乐器很少被使用,大部分演奏都会使用古筝,古筝不仅在民间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在宫廷音乐的演奏中也经常被使用,成为影响力最大的弹拨乐器。到了元代和明代,在传统的独奏形式和筝曲演奏形式的基础上,古筝出现了新的演奏形式,即双筝对弹,这种表演方式使古筝演奏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近代以来,古筝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古筝艺术家也越来越少,很多筝曲逐渐失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为古筝的复兴和发展提供了支持,很多学校成立了古筝演奏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古筝演奏人才。改革开放后,古筝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很多人从小就开始学习古筝,古筝教育的兴起使古筝的传播更加广泛,出现了很多具有现代风格的古筝作品。古筝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孙文研曾说:“现在就是两条腿走路,既培养专业人才,也进行基础普及。初期,就是‘跑量’,能多教一个就多教一个。只有真正传开了,才有可能谈发展和继承。”古筝艺术的创新发展是全方位的发展,不论是形制上的演变还是演奏艺术上的创新,抑或乐曲的创作,都给古筝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重奏艺术

重奏是指各声部由不同的人进行演奏,并且不同声部在演奏的过程中,需要设计单独形式的乐器,从而使乐曲声部的设计能够与演奏者的人数情况相符合。从声乐创作的已有经验来看,二重奏和三重奏都可能会影响到音乐作品的创作,因此在重奏艺术创新的过程中,各种类型的乐器可以通过音色的调节来展现乐曲的主题。在乐器得到优化配置的情况下,乐曲就可以具备更强的表现力,乐曲的感染力也将进一步提高。在实施重奏的过程中,不同声部之间的配合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使用不同类型乐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乐器的音准控制过于复杂。如果重奏乐器的选择与使用不合理,那么乐曲的风格就无法得到合理的控制。

(一)重奏曲《水墨》

王弢是青年单簧管演奏家,也是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教授,他参与录制的《中央音乐学院海内外单簧管考级教程》受到了业内人员的普遍认同,并在贯彻实行素质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他的单簧管创作专辑《赤子花园》系列的六张专辑也荣获台湾金曲奖演奏类专辑六项提名,并获得《最佳演奏专辑》殊荣。《水墨》便出自《赤子花园》这张专辑。《水墨》是古筝、单簧管、钢琴三重奏的一个音乐作品。在钢琴和单簧管演奏的过程中,音乐语言按照五声化的方式来呈现,因此重奏曲的声音在很大程度上与古筝乐相适应。在声乐创作的过程中,重奏曲会按照类似国画渲染的方式来强化声乐的感染力,使声音以逐层蔓延的方式传播开来,最终构造出东方水墨意境。

(二)重奏曲《卧虎藏龙》

《月光爱人》是电影《卧虎藏龙》的主题曲,由著名作曲家谭盾作曲,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担任主奏,中文版主题曲则是由易家扬作词,由李玟来演唱的。《卧虎藏龙》三重奏就是由青年古筝演奏家刘乐根据谭盾先生创作的同名电影音乐编配而成。他将古筝表演与音乐美学原则相结合,并且借鉴了西方音乐的创作方法,使这首作品更具创造性。因此,在进行音乐创作时,音乐创作者要深入理解曲谱内容,创新乐曲创作的理念。同时,创作者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深入体会作曲者的情感,使意识流得到合理构建,并有效地把控音响效果,以确保乐曲可以与创作者的情感表达有效融合。此外,创作者还要使用创造性思维对古筝表演艺术进行改良,有效贯彻美学思想的原则,使音乐创作具备更高的协调性。在《卧虎藏龙》的创作中,刘乐运用了民族乐器的独特色彩,渲染出大漠飞扬的意境,表达出深深的思念、淡淡的哀愁和兼济天下的侠义情怀,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

三、协奏艺术

协奏也是一种古筝演奏形式。协奏曲是一种音乐体裁,属于大型器乐套曲,其演奏需要独奏乐器和管弦乐队的共同合作。古筝作为一件独立性很强的民族乐器,如何与管弦乐队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抗衡,并适时地在乐曲中得以突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协奏曲《临安遗恨》

何占豪的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初,以岳飞抗击金国却被陷害的历史为创作背景,用来赞颂岳飞高尚的爱国情怀。其他绝大部分协奏曲都是运用五线谱的记谱方式,并且乐曲的篇幅较长。

(二)协奏曲《兰陵王》

古筝与大型交响乐队协奏曲《兰陵王》是作曲家方岽清于2016年为青年古筝演奏家程皓如量身打造的作品,将传统的“三段体”平衡曲式改为“四段体”叙事型创作结构,四个乐章分别是“神秘身世”“邙山之战”“净面柔情”“兰陵王入阵曲”,深入人心的音乐诠释了一代英雄兰陵王跌宕起伏的“正能量”光辉形象。这部作品刻画了一代英雄兰陵王的善良、细腻而又充满人性的一面。同时,充分体现了古筝与大型交响乐队“抗衡”的能力,由古筝特意营造出的兵刃相接的“金属撞击”效果,时而若隐若现于交响乐巨大的洪流之中,时而又穿梭和凌驾于款款音波之上,这时的古筝已成为头戴狰狞面具而实际却英俊无比的美少年“兰陵王”的化身,率领五百轻骑兵对抗敌军的十万大军。

(三)双排键电子琴程皓如在金钟奖颁奖现场演奏的《兰陵王》版本是与双排键电子琴共同完成的。双排键电子琴所演奏的乐谱是根据管弦乐队总谱改编而成。在管弦乐队总谱进行缩编后,再根据乐队的编制,选择相应的声部,并根据不同乐器的演奏方法,对选择的音色进行编辑。最后由演奏者在双排键电子琴上演奏出编辑好的音色,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管弦乐队协奏的音响效果。古筝协奏曲的产生和出现给古筝演奏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发展动力。从文化发展的层面来看,国内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世界范围内文化融合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古筝可以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确保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新时期,音乐创作者要把握好民族音乐的发展机遇,提高民族音乐在音乐中的地位,并不断提高古筝协奏曲等艺术形式的价值。

四、结语

虽然人们对古筝演奏艺术新发展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应清楚地认识到,如果没有创新,艺术的发展将会停滞不前。传统的古筝演奏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现代筝曲的出现并不是以取代传统筝曲为目的,而是以一种新的表演形式来丰富古筝艺术。从古筝演奏的发展来看,演奏形式及现代乐曲的出现满足了演奏者、作曲家对现代古筝音乐创作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拓展了乐曲创作的空间,丰富了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及演奏技法。

参考文献:

[1]纪录片《中国乐器》全5集[EB/OL].(2020-02-21)[2021-10-10].

[2]曹晓芳.东南亚音乐文化:器乐重奏中的乐器和乐器功能[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1):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