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筝教学论文范文

古筝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古筝教学论文

第1篇:古筝教学论文范文

古筝论文参考文献:

[1]张心心.浅谈徐晓林古筝作品的音乐风格及对古筝艺术刻展的影响[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3(22):157-158.

[2]李菲.明月红弦声停处别有深情几万重——浅析徐晓林古筝音乐创作特色[J].人民音乐,2015(4):213-125.

[3]李春颖.浅析历史感悟中的古筝艺术发展与融合——以《临安遗恨》为例[J].音乐时空,2015(20):50-51.

[4]汪莎.诗意的栖息——评陶一陌古筝曲《自在云端》的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2013(11):124-126.

[5]鲍晓媛.儒家音乐思想在古筝作品中的体现——兼谈社会思想语境对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3(12):23-24.

[6]廖文珺.高山流水觅知音——古筝艺术传统与创新的思考[J].音乐创作,2015(8):132-133.

[7]陈满欣.论古筝演奏的继承与创新——谈现代古筝艺术的发展[J].新世纪剧坛,2011(1):1001-1002.

[8]陆晶.“翰雅杯”首届中国古筝艺术传统流派及民间风格作品演奏(成都)邀请赛综述[J].音乐探索,2014(3):130-133.

[9]葛雪婷.古筝演奏形式与技术发展——观“八面风·古筝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有感[J].艺海,2013(8):155-156.

[10]许育燕.音随心动——浅议古筝演与奏之间的影响与联系[J].北方音乐,2014(15):94-95.

[11]符丽琴.筝鸣争鸣国乐飘香——多元音乐文化影响下的当代古筝音乐创作[J].北方音乐,2015(7).

古筝论文参考文献:

[1]袁静芳.民族器乐(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陈安华.从筝的沿革看“世界筝”的趋向[J].星海音乐学报,1987,(02).

[3]李庆丰.筝统天下,风格各异——山东、河南、潮州、客家筝派演奏方法之比[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02).

[4]毛特.民族音乐的改良创新和工业设计[J].乐器,2008,(01).

[5]侯方.感受听觉艺术中的视觉[J].人民音乐,2004,(10).

古筝论文参考文献:

[1]杨妍,赵雪晖.高校古筝教学中古筝演奏与赏析的心理境因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5:92-93.

[2]吴珊珊.独立学院古筝实践教学方法探索[J].音乐时空,2015,01:153-154.

[3]赵星.筝乐演奏的灵魂之美——论古筝左手做韵技法之一“颤音”[J].大众文艺,2010,(05).

[4]李萌.古筝基础教程[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第2篇:古筝教学论文范文

现代古筝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人类文明也在不断进步, 21世纪的社会里,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发面发展,而不再是局限于课堂知识。古筝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慢慢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现在学习古筝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在古筝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探讨。

关健词:现代古筝;教学;问题分析;对策 一、古筝的历史起源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于“秦”地,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秦筝”之名。有关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有瑟分劈而来,另一个说法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集韵》就持“分瑟之筝”说:“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当里,除了父子争瑟的说法外,还有兄弟及姊妹争瑟的说法,这么多大同小异的说法让我们觉得并不完全可靠。第二种说法是因为它发音的性质而得名的,刘熙在《释名》中“筝,施弦高,筝筝然”,就持此说。说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这音色显然乃是对瑟的音色舒缓而言的,这就把筝与瑟联系起来了。确实,我们的民族乐器可以因乐器的来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制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乌,这儿的筝因音色发音“筝(铮)筝然”,而得名也未尝不可。

二、古筝教学的目的

筝史,是一部历史悠久、不断改革、在动态中发展的历史。古筝在现代国际乐坛上已经拥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达都与之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古筝教学有利于古筝的进一步发展,普及与提高,它对音乐学、表演专业器乐选修课等都起着良好的推进作用,对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古筝教学课程的推广,除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外,更能进一步发扬出我们伟大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古筝教学普及能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了解、传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喜欢古筝,让古筝艺术不断的发展。

三、现代古筝教学存在着的问题

1.集体合作精神意识不强;一对一的教学是现在古筝教学课堂中采用最多的教学模式。其实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它会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虽然教师的收入是高了,但是会出现高投入与低产能的现象,另一方面还会严重影响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他们失去很多原本可以合作的机会。不难看出,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都是很不利的,所以经常会出现个人演奏水平高,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和别的同学一起合作演奏,没有合作技巧,在合奏中声部中的和谐、均衡都把握不住。这会就进一步造成有的学生宁愿独奏也不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集体意识很淡漠。

2.心态问题;无论做什么事,最重要的心态,只有心态正了,就是成功了一半。要想学好古筝演奏,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除了学生,教师和家长们同样要明白,必须要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家长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来培养相关的内容,不要盲目跟从,你学这个,我也学这个,大家都学这个,这样对孩子来说只有坏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不能急于求成,而采用生硬的教学方法。不管老师也好,还是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坚持到底。

四、现代古筝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1.认识民族音乐的重要性;音乐文化的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不先认识、了解,就不可能弘扬、重视。所以在开展古筝教学过程中,强化民族音乐教育,让学习者对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更加地了解,培养出强烈的爱国心,强化他们的自豪感与自信,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古筝艺术。

2.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处事方式。如果不友好的沟通,肉眼是很难发现的,所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让老师们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等,用他们习惯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并加引指点,这样肯定会事半功倍的。课堂几十分钟的时间,不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的问题,其实课后师生可以通过电话、QQ、Email等通讯方式进行联系,加快教学进度。

3.教材的科学规范化;现在市场上关于古筝教学的教材各种各样,有的是教材是不规范的,有很多的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本正确的教材对他们的古筝学习是很重要的,否则会带入误区的,后果不堪设想。现的古筝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只曲目量有所增加,侧重的内容和要求不一样,但还是缺少层次和质的变化。

第3篇:古筝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古筝教学 校本课程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古筝是中国独特的一种民族乐器,它音色优美,高雅大气,被誉为“东方钢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我校是一所县直初级中学,学校自2011年以来开设的古筝校本课程,并添置的50架古筝用于教学。本文试就初中学校开设古筝课程的优势和实施策略方面进行一些初浅的探讨。

一、开设古筝课程的优势

(一)开设古筝课程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古筝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一种民族弦乐,据说它源于秦盛于唐,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所以这种乐器本身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让学生接触它了解它学习它,就是为了更好传承它。其次,古筝的很多乐谱也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云水禅心》等等,每首古筝曲目的背后都有着故事、人物、精神、意境,很多曲目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设古筝课程,通过学习民族乐器演奏古典音乐,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开设古筝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是音乐课程的核心价值之一。古筝之美体现在多方面,其形式古朴典雅,其声音动听,其演奏行云流水。唐代诗人白居易涉筝的诗有二十多首,其中《筝》最具代表,诗中写道:“慢弹回断雁,急奏转飞蓬。霜锵还委,冰泉咽复通。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意思就是说古筝慢弹时如孤雁长鸣,快弹时如飞蓬旋转,圆润如玉佩锵锵,幽咽如泉流冰下,清脆如千颗珍珠碎裂,乐终如刀截戛然而止。诗歌形象真切地描绘了古筝演奏及其美妙无穷的声音。对于古筝,无论是倾情静听还是亲自演奏,都是一种美的体验,美的熏陶,美的享受。

(三)开设古筝课程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

在初中开设古筝课程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原来很多学生在小学时就有学习古筝,有些是学校兴趣小组学习的,有些是校外培训,上了初中以后,我们开设古筝课程,有利于巩固和提升。二是学生到了初中,正值变声期,让学生多参与各种器乐演奏,以此发展其表现音乐的能力,丰富和提高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古筝课程实施的策略

(一)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

针对初中学生特点,结合生源实际,我们把古筝课程目标分为两个级别三个层面。两个级别就是入门级和进阶级,有些学生是到了初中才开始学习古筝的,有些是在小学时已有一定基础的,入门级从基础学起,进阶级就要根据其原有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学习内容。三个层面主要是指知识层面、演奏层面和欣赏层面。比如知识层面,我们主要要求了解古筝的历史文化、基本结构等等常识,了解古筝音乐作品;演奏层面主要是基本技法、演奏技巧;欣赏层面主要是感受鉴赏能力。

(二)教学实施

民间历来有“千日琵琶百日筝”的说法,意思是筝的学习与演奏相对容易,这也正是古筝受到欢迎和得到普及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古筝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兴趣,比如在学习古筝之前,播放古筝名曲让学生欣赏,组织观看同学表演……学生自然会产生“很好听”、“我也想学”的念头,这就是兴趣的基础和源头。有了兴趣,其次就是要教学得法。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和循序渐进,这样才能稳定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意志力。要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但要重视老师的示范、讲解、交流、指导,也要发挥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学生相互交流、结队学习很有利于学生进步。第三,要搭建展示的平台。搭建展示平台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有施展才艺的地方,通过施展才艺获得认可获得成就感。我们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考级和演出。考级和演出能从不同时空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艺术水平和演奏技能,让每个学习者获得信心和力量。

(三)课程管理与评价

古筝课程实施三年多,我们针对学生实际编写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古筝教程――《古筝入门教程》、《古筝进阶教程》。组建成立了学校古筝艺术室,学生课余时间也能进行各种学习活动。与市县文化艺术馆、演艺中心等馆所共建活动,争取机会让学生在不同地方不同级别参加演出等活动。学校每年艺术节和元旦文艺晚会,都有古筝演奏节目。制定考核评价标准,每个学年对参与学习的学生进行考核,将其优秀成绩或演出表现反馈给家长,记录到成长档案。古筝课程的实施,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演奏技巧以及教学能力。

古筝,以其清丽柔和优美悦耳的音色以及行云流水般的演奏,造就其神奇的魅力,赢得众多知音的赞赏。在学校开设古筝课程,不但丰富了音乐教学资源,传承了民族文化,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4篇:古筝教学论文范文

上述两种模式的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区别,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也应该相应不同。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办学者往往混淆了这两种模式的界限,因此不可避免地派生出很多问题。

1古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混淆了两种教学模式

这一弊端主要存在于高师古筝教学过程中。在实际的教学中,高师古筝教学一味向音乐学院看齐、攀比。音乐学院教学模式固然有其优点和经验。但其注重的是音乐本体目标中的单一能力培养,是与其培养登台的专业表演人才的教学目标一致的。如果这种实现单一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被随意引用于高教音乐教学模式,将有悖于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

1.2忽视集体协作的培养

在古筝教学的实践中,多数情况下,使用的是“一对一”的个别教学方式。这种个别教学方式,一方面,使教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收效甚微,高投入只能换来低产出。另一方面,使学生失去与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的机会,不利于学生个性的成长,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因此,这样的现象就会屡见不鲜:有些学生自身拥有交稿的个人演奏水平,但一旦与他人合作演奏,就随即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1.3学生们的发挥空间受限

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地方的古筝教学仍然沿袭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上课——教师辅导的流程。这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依然是学生的主宰,处于说一不二的权威地位,换言之,教师是学生门学习古筝知识和演奏技能的唯一来源,是一种传统的“师父带徒弟”的落后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极大程度地压抑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也就无法发挥出自己对音乐的灵感。

1.4教学取舍方面因小失大

我国高师古筝教学存在着明显的重技轻文、重单项专项轻综合素质的不良现象。

1.5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由于一些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有限(尤其是在高师音乐教学模式中),诸如:用左手来体现古筝独特的韵味、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训练、演奏中的力度大小、演奏乐感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教师的深厚的教学和演奏能力。反映在古筝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就使学生们很少能得到教学实践的机会,缺乏古筝教学的实际训练,没有课堂实践教学的情景体验。许多学生甚至缺乏古筝教案的编写能力,缺乏课堂管理的能力。这些损失,并非在短时期内就可以弥补回来的。

2古筝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2.1调整古筝教学目标

首先,要认清办学模式究竟是属于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还是高师音乐的教学模式,只有搞清这一前提。才能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有据可循,不至于偏离教学目标。

对于音乐学院教学模式,应该主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整体的音乐文化素养,以及自身的各种音乐技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力求做的个性的培养,针对不同的学生所具备的特长,重点培养。

而对于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则以音乐教育学科知识以及基本理论基本技巧为主。充分了解各种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如何培养他人的音乐素养,同时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音乐教育理论古筝教学原则、古筝教学方法,并让学生们通过学习古筝理解音乐,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其实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与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存在相当大的不同点,简单可以说成一个是对“马”的教学,另外一个是对“伯乐”的教学。两者存在质的不同。

2.2更新教学观念

一种欢是认为一定要走专业路;二是有兴趣;三是父母为了攀比。迫使子女去学,具体比如说可以从下面论证专业教学一定要学有所成。实际不一定。有些是兴奋和爱好。有些是从挣钱的角度让学生一年只学两三首,让什么学生都去学。国外举是第一,国内攀比。使学生考级。

在目前的古筝教学中。对于学生入学的初衷。具体可以归纳为三种:一种是认为一定要走专业路,就是入学就是为了以后搞这一行,专门的做古筝的演奏、研究以及其他等;二是单纯只是为了兴趣,就是喜欢古筝,想接触古筝。为了培养自己的兴趣而学习;三是父母为了攀比。迫使子女去学,父母不顾孩子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强迫孩子去学。目前第三种存在的情况比较多。尤其是针对儿童的古筝教学,许多小孩就是被父母逼迫送过去学习的。

许多人觉得既然学一门艺术就应该精通,其实则不然,古筝作为一种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许多人只是想接触古筝,纯粹只是为了兴趣,所以,针对这一部分群体,在古筝的教学中可以适当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以兴趣为主,可以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教学,对于很专业的东西可以尽量的少提或者不提。

而对于那些别父母逼迫而来的学生,尤其是儿童。则应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方面,让他们从一种不喜欢的心理慢慢转变,让他们逐渐对古筝产生兴趣,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还有一类学生是专门搞古筝,尤其是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的学生。对于他们,则要从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全面的进行古筝的教学工作,因为他们将会是我们传统文化瑰宝——古筝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要把前人所知道的知识全部系统的传授给他们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重点发挥培养优势。由继承到创新再到突破。

2.3增加文化课程比重

高师音乐专业有的学生虽然把古筝曲演奏得音准干净、节奏正确、速度飞快,但不理解音乐的情感和表现。因此,应该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文化课程的比例。把课程改革提到文化层面来认识,只有把古筝音乐置于社会和文化的前景中,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才能让学生们获得最佳的理解。可见增加相关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可以适当增加诸如历史、哲学、地理、旅游、民俗文化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跨学科选修课。

2.4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古筝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要根据两个原则:要在整合学科课程知识范围内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的前提下,一是使各个课程模块相互联系,二是保持原来的相对独立。

第一,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模块

整合基础乐理、视唱、练耳的内容,成为一门综合性的乐理与识谱课。乐理是学习音乐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识谱含视唱与练耳:视唱是在乐理基础上的唱谱技能训练;练耳也是在乐理基础上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训练。将这三项内容进行整合,可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第二,技术理论课程模块

整合和声、曲式、复调、歌曲作法、配器等课程内容,使其成为一门综合性音乐技术理论课。这几门课程本来就有着内在的联系。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可避免分别开设时所出现的重复局面,而且教师讲起来更生动、更实用。

第三,综合型音乐文化课程模块

整合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作品欣赏等课程,使学生们逐渐从音乐的表演形式、题材、体裁、风格流派,以及中外音乐的流变沿革等方面去全面出发,继而深入地认识音乐艺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与综合审美能力。

第四,艺术实践课程模块

突出艺术实践的重要性中,让学生直接参与古筝演奏会的节目编导、排练、表演等,学习解决不同环境中的矛盾。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奏心理素质和组织驾驭能力。多采用齐奏、重奏等集体课教学的训练,并指导学生进行基础的创作、改编、排练等技能

2.5由“技术”教学转变为“艺术”教学

在古筝教学中,应把审美教育作为教学核心,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把“技术”教学提高到“艺术”教学的层面,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2.6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古筝教学作为器乐教学,有其特殊规律,历来离不开口传心授,一直习惯于以教师的经验代替学生的经验,主张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上课,教师辅导,把学生放在被动的位置,只重结果而轻过程,漠视学生的主体性,以教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对教学缺乏研究。致使模式化了的教学过程毫无生机。

第5篇:古筝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古筝;历史;变化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114-01

早在秦国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加上西周文化的影响,与各诸候国日益频繁的交往,筝这种弦少音少的乐器,就逐渐被弦多音多、表现力丰富的瑟代替了。公元前237 年李斯曾说的“退弹筝、弃击瓮叩缶”就是这个意思。一百多年后,桓宽在《盐铁论》中也说,原来民间酒会,根据各地风习敲缶弹筝的局面,被“钟鼓五乐”、“鸣竽调瑟、郑舞越沤”所代替。一直到东汉未年,在甘肃天水和太原附近,才有人将筝进行了改革,增多了弦音,扩大了音域。

两千多年来,筝不仅流传到全国各地,形成诸如河南、山东、浙江、广东客家、潮汕等流派,而且一千多年前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国家,影响极为深远。在筝的故乡陕西,或宫廷或民间延续不断,从最早的组成秦声,到明末的秦腔伴奏,从唐代音乐的广泛应用,到西安鼓乐中的存留,以及迷胡、榆林小曲等说唱音乐中的伴奏,都有可靠的记载和例证。但是与别的地区比较,在陕西仅榆林城内保存了古筝,这就是“秦筝的余绪”。筝在榆林虽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榆林地处偏僻。文化比较落后,筝的技艺还停留在古法弹奏上,右手主要用大食两指,左手滑颤音很少。正是筝的最早奏法,“无要妙之音,变羽之转。”由于筝在陕西广大地区已使人陌生。筝的曲谱资料、代表人物也就无从流传。

建国以前,筝一直保持在13到16弦。建国以后,随着民族音乐的发展,古筝从演奏、教学、创作到乐器制造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点:古筝从一种民间流传的乐器,普遍走上音乐学院的课堂和音乐厅,成为一种规范性乐器。曹正、曹东扶、王省吾、任清志、赵玉斋、高自成、王巽之、苏文贤、罗九香等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心血潜心研究古筝,并将他们的绝技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后人,使大量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筝曲流传至今,这些原汁原味的地方风格筝曲成为中国古筝演奏的根基。

值得一提的是,已故教育家曹正教授在继承传统筝曲、挖掘、整理方面做出功不可没的业绩,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提倡以筝会友,将古老的工尺谱翻译整理成简谱,使传统筝曲得到广泛传播普及。他将古筝民间化的口传心授教学模式,上升到理论研究,为中国古筝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古筝事业的发展与先辈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个历史我们永远不可忘记。

古筝在形制上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从16弦筝发展为基本定型的21弦筝。琴弦由建国前的丝弦,到建国初期改变为钢弦,到60年代后期又进一步改进为尼龙钢丝弦,近30年基本定型,统一使用尼龙包钢缠弦。古筝的形制发生了变化,由原来齐头的造型,改变为S形山口,使琴弦高低音张力达到基本统一,上世纪70年代以后,S形山口的古筝在全国迅速得到推广使用。

古筝演奏与创作在建国后的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古筝曲目从过去传统乐曲向多元化发展,向现代化观念转变,使古筝创作逐渐转入专业化。从建国初期,古筝的曲目局限在表现地方风格的传统筝曲,这些传统筝曲大都是由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的伴奏演变而来,有些是牌子曲,带有明显的伴奏痕迹,右手弹奏古朴、简洁,注重左手韵味,民间性强,音乐形象不够鲜明。50年代中期,筝曲创作开始了新的历程,以《庆丰收》、《幸福渠》、《闹元宵》为代表的老一辈筝家,以他们所熟悉的民间音调为创作基础,在突出古筝韵味的同时,开创了新的双手演奏技巧,如:《庆丰年》(赵玉斋曲)双手弹奏和弦,以及模拟锣鼓的音响。《幸福渠》(任清志曲)运用古筝码左侧刮奏,描绘波澜壮阔的气势效果。

第6篇:古筝教学论文范文

关健词:现代古筝;教学;问题分析;对策

古筝是古老的民族乐器,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是它结构的组成部分。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在众乐器中,古筝不仅音色优美,而且在演奏时姿态要优雅,所以很多家长选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古筝,来培养孩子的音乐修养和综合素质修养。

一、古筝的历史起源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于“秦”地,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秦筝”之名。有关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有瑟分劈而来,另一个说法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集韵》就持“分瑟之筝”说:“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当里,除了父子争瑟的说法外,还有兄弟及姊妹争瑟的说法,这么多大同小异的说法让我们觉得并不完全可靠。第二种说法是因为它发音的性质而得名的,刘熙在《释名》中“筝,施弦高,筝筝然”,就持此说。说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这音色显然乃是对瑟的音色舒缓而言的,这就把筝与瑟联系起来了。确实,我们的民族乐器可以因乐器的来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制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乌,这儿的筝因音色发音“筝(铮)筝然”,而得名也未尝不可。

二、古筝教学的目的

筝史,是一部历史悠久、不断改革、在动态文秘站:中发展的历史。古筝在现代国际乐坛上已经拥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达都与之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古筝教学有利于古筝的进一步发展,普及与提高,它对音乐学、表演专业器乐选修课等都起着良好的推进作用,对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古筝教学课程的推广,除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外,更能进一步发扬出我们伟大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古筝教学普及能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了解、传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喜欢古筝,让古筝艺术不断的发展。

三、现代古筝教学存在着的问题

1.集体合作精神意识不强;一对一的教学是现在古筝教学课堂中采用最多的教学模式。其实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它会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虽然教师的收入是高了,但是会出现高投入与低产能的现象,另一方面还会严重影响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他们失去很多原本可以合作的机会。不难看出,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都是很不利的,所以经常会出现个人演奏水平高,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和别的同学一起合作演奏,没有合作技巧,在合奏中声部中的和谐、均衡都把握不住。这会就进一步造成有的学生宁愿独奏也不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集体意识很淡漠。

2.心态问题;无论做什么事,最重要的心态,只有心态正了,就是成功了一半。要想学好古筝演奏,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除了学生,教师和家长们同样要明白,必须要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家长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来培养相关的内容,不要盲目跟从,你学这个,我也学这个,大家都学这个,这样对孩子来说只有坏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不能急于求成,而采用生硬的教学方法。不管老师也好,还是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坚持到底。

四、现代古筝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1.认识民族音乐的重要性;音乐文化的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不先认识、了解,就不可能弘扬、重视。所以在开展古筝教学过程中,强化民族音乐教育,让学习者对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更加地了解,培养出强烈的爱国心,强化他们的自豪感与自信,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古筝艺术。

2.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处事方式。如果不友好的沟通,肉眼是很难发现的,所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让老师们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等,用他们习惯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并加引指点,这样肯定会事半功倍的。课堂几十分钟的时间,不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的问题,其实课后师生可以通过电话、QQ、Email等通讯方式进行联系,加快教学进度。

3.教材的科学规范化;现在市场上关于古筝教学的教材各种各样,有的是教材是不规范的,有很多的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本正确的教材对他们的古筝学习是很重要的,否则会带入误区的,后果不堪设想。现的古筝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只曲目量有所增加,侧重的内容和要求不一样,但还是缺少层次和质的变化。

五、结论

古筝艺术是一门很有讲究的学问,在古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是要引起我们的共同关注,我们要结合实际,慢慢地进步,经过大家的一起努力,让古筝这朵美丽而又古老的鲜花开得更加鲜艳。

参考文献:

[1]谢芳.古筝演奏及教学中的体态律动[J].湖南第一师 范学报.2009;3(02):98-101.

[2]刘畅.成人古筝教学之我见[J].大众文艺.2009;3 (3):142-143.

第7篇:古筝教学论文范文

曹正曾谈到历史上“扬琴抑筝”,“重雅轻俗”的倾向。实际上,“雅俗”区别与社会地位的区别息息相关。琴人皆为“士”即封建社会的知识阶层,他们文化水平高,他们的音乐也就“雅”了。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筝乐就被称为“俗”了。艺术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是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重要内容,古筝在新中国获得新生乃历史之必然。早在建国前的东北鲁迅艺术学院时期,山东鱼台人张哲鸣就在此传授筝艺。曹正于1950年应聘到该校,在更名后的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沈阳音乐学院前身)设立古筝专业。1953年经曹正举荐,山东赵玉斋到东北音专任教。此后全国高等音乐院校才相继设立古筝专业。1953年河南派曹东扶应音乐研究所之邀,赴京演奏录音,1954年到河南师专教授古筝。1955年中央音乐学院邀山东张为昭到校教授古筝。1956年再聘曹东扶执教。1956年浙江王巽之在上海音乐学院主持古筝教学。1956年潮州派苏文贤到沈阳音乐学院任教。1958年后受聘广州音专。1958年山东金灼南在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古筝,后来定聘山东艺术学院。1959年客家派筝人罗九香到天津音乐学院任教。1960年曹东扶去四川音乐学院执教。曹正于1964年从沈阳调入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另有潮州派筝人郭鹰,山东派筝人高自成先后于1952年、1955年进入上海民族乐团、总政歌舞团任专职古筝演员。郭鹰同时在上海、南京、北京、天津、沈阳、西安各音乐院校兼职教学。高自成于1957年调西安音乐学院任教。至此,古筝艺术已全方位地进入专业音乐行列。民间筝人进入高校后,他们深感自身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方面,赵玉斋是有代表性的,他以极大的毅力勤奋学习,将师傅口传的筝曲、擂琴曲两百余首整理成谱,同时学习音乐理论和西洋乐器。他学习钢琴的请求得到李劫夫校长的支持。

他发现钢琴的演奏原理与古筝相似,试将钢琴的一些演奏技巧用于古筝演奏,将山东筝曲《老八板》改编成《四段锦》:在这首乐曲中采用了钢琴的和音方法,初试成功。他在《庆丰年》的创作中,又采用了左右手交替和多声部演奏手法。全国音协主席吕骥给予了高度评价。音乐评论家李凌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古筝演奏革新者》的文章,认为“《庆丰年》的诞生,结束了古筝单手演奏的历史。为古筝演奏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后来,赵玉斋、曹正、高自成、韩廷贵等筝人都先后晋升为教授。民间筝人没有“文人相轻”的习惯。高校的学术空气,促进了全国性的筝艺交流。各校或相互兼课,或相互借调。为筝艺热情奔走的曹正是个典型,几乎各地都有他的弟子。1956年9月潮州派筝人苏文贤到沈阳音乐院讲学,把南派筝艺带到北方。他与赵玉斋共同编辑有南北两派乐曲的筝曲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苏文贤向赵玉斋学习新的演奏技术。传为南北交流的佳话。这一时期中,有几次重要的艺术活动,对古筝艺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

1、1956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出席人数达3500人。历时月余。在音乐周期间,赵玉斋演出了《庆丰年》,高自成改编的山东筝曲《高山流水》获创作演奏一等奖。曹正、曹东扶、罗九香、刘天一、苏文贤等都参加了演出。总政歌舞团到中南海献演,演出结束后,等中央领导接见演员。握着高自成的手亲切地说:“中国的民族音乐内容很丰富,要做好继承发扬工作,要古为今用。”通过他们精湛的演奏,加深了人们对古筝的理解,对各高校纷纷设置古筝专业不无影响。

2、1960年2月,中国音协邀请山东派筝家赵玉斋、高自成,广东汉乐客家筝人罗九香,河南派筝家曹东扶等五人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专场音乐会。吕骥邀请时在北京的音乐界知名人士观摩。演出后,由音乐史家杨荫浏主持座谈,大家一致认为:“真是一次古筝名家大会师”。中国音协将这次演出、座谈情况进行了报道,影响巨大。

3、1961年8月,在西安召开的高等音乐院校古筝教材会议,讨论了各校的古筝教材,交流了教学经验,进行了学术研究。会期15天。全国筝家大都到会。有广东音专的罗九香、苏文贤:沈阳音乐院的曹正、赵玉斋;四川音乐院的曹东扶;上海音乐院的王巽之:河南艺院的王省吾:西安音乐院的高自成、周延甲。山东艺术学院的金灼南因病未到会,送来教材。会议由曹正主持。会议对古筝教学的高、中、初级教材进行了规范:对弹奏指法进行了审定,进行了演出交流活动。人们发现山东、河南两省地域相联,民情相似,筝曲风格相近。后来,两派筝家联合编创了十首曲子,定名《鲁、豫大板套曲》。演奏时采用两台筝,一台奏山东乐曲,另一台奏河南乐曲。两台筝演奏的复调音乐,是一次成功的创新。可惜乐曲没有保留下来。会议期间,上海音乐学院的王巽之带来古筝教程以及浙派筝曲与演奏技法。得到与会者的赞许。对于用五线谱记谱的做法,也得到了代表们的肯定。其后三十年,阎爱华编著的第一部《线谱古筝教程》问世。王巽之在教材建设、教学研究和实践、严谨的治学态度、高水平的教学质量等方面,起了示范作用。老一辈的古筝艺术家,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做了大量踏实的基本建设工作,为古筝艺术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成果在60年代以后逐步显现出来。

二、六十年代初——第一批高校培养的古筝人才走向社会

经过五十年代的耕耘,在六十年代前后,各高校古筝毕业生,先后走向社会,至“”前夕,各校培养出的古筝艺术专门人材约百余人。他们较全面地掌握了中外音乐文化,特别是他们综合各派筝艺的优点,形成了各自的风格。他们一部分到专业演出团体,一部分留校,一部分到群众文化团体。从此,古筝艺术在更高层次上返回民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阶段。在这阶段中,高校停止招生,到处组织文艺宣传队,军队大招文艺兵,音乐上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大都被吸收进去,在此导向下,孩子们的家长纷纷谋师求教,广大古筝弹奏者大都参与了传播筝艺。虽然多数专业演出团体停止业务活动,但还有些演奏家继续演出活动,不仅钢琴家殷承宗、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在公演,刚进入专业团体的古筝演奏家项斯华、张燕燕等也都在从事演奏活动,王昌元的《战台风》几乎天天广播。高校恢复招生是1973年开始的,活跃在城乡的文艺骨干,于是有机会进入高校。他们经过系统学习,80年代初相继登上音乐舞台。如果把50年代从事筝艺的人作为第一代,60年代的高校毕业生中的筝人作为第二代,那么,80年代的高校毕业生就是第三代筝人。其中已有人获得硕士学位。

三、八十年代学筝人数迅速增多九十年代古筝热潮逐步形成

第二代筝人,二十年后,已在影响一方。北京的邱大成、李婉芬,沈阳的尹其颖、阎俐,西安的周延甲,四川的何成育,广东的陈安华,武汉的丁伯荃,福建的焦金海,浙江的姜宝海、王刚强,南京的涂永梅,上海的何宝泉、孙文妍,以及专业演出团体中的潘妙兴、郭雪君、李贤德、王昌元、项斯华、范上娥、王莉、张燕燕、金振瑶等,都已成为各地古筝名家。有人说,五十年代全国筝人不过千人,时过半个世纪,学筝人数已有几十万人。随着教育改革和向素质教育转变,学校中音乐课比重增强,对古筝的需求不断增大,传授筝艺的部门大量出现,高校及附中、附小,普遍增加了招生名额,培养了一批少年儿童,他们在各种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群众性古筝普及教育蓬勃发展。1992年由上海东方古筝研究会创始的古筝考级活动,逐渐推向了全国。确切的学筝人数很难统计,从每年考级人数连续成倍增长来看,学筝热潮令人振奋。筝艺社团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1980年12月,由曹正倡议,首建“北京古筝研究会”,并亲任会长。还聘郭鹰、丁鸣任顾问,会员几乎遍及全国。90年代初,会员达百余人,其理事遍及海内外。1983年徐州复建1947年曹正在徐州创建的“彭城筝社”,后改名为“徐州古筝研究会”。沛县组建“大风筝社”。

1988年西安由高自成、周延甲倡议,组建了“西安秦筝学会”。出版了学会会刊《秦筝》,对交流信息起了积极作用。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在豫、鲁、浙、粤等地相继建立了古筝研究学会。山东在筝乐之乡的郓城创建了“齐鲁古筝乐馆”,旨在从儿童开始培养古筝艺术接班人。随后,在山东音协指导下,成立了山东古筝研究会。在姜宝海、王刚强等人努力下,建立了杭州“武林筝社”及“武林筝研究室”。96年成立“浙江省古筝研究会”。河南由梁毅夫与曹东扶的女儿曹桂芬为核心,建立了“中州古筝学会”。广东以陈安华为首建立了“广东汉乐古筝会”。潮州、澄海地区成立了“澄海潮乐研究会”,于1993年专门举办了“澄海县,93中国古筝,潮乐艺术节”,并出了会议专刊。在赵玉斋率领下建立的“东北地区,北国古筝学会”其实更早一些。并于1991年将开展群众性古筝学习活动较好的朝阳市命名为“古筝名城”。还举行了“中国古筝艺术研讨会”。历史名城扬州市在古筝家张弓的努力下,成为了古筝艺术普及较早的地区,并有南方古筝之乡的美称。作为潮州派和浙派活动中心的上海,成立了“东方古筝研究会”,南京建立了“金陵古梅筝馆”和“南京少儿古筝协会”。湖北建立了“楚天筝会”。台湾以古筝前辈梁在平为会长建立了“台北古筝研究会”等等。对指导古筝普及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改革开放的二十余年间,对古筝艺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几件事,应特别予以说明。

1、北京古筝研究会自1980年成立以来,在20余年中,对全国古筝艺术活动起了联络枢纽和指导中心的作用。全国各地古筝社团的组织活动都与他们的热情帮助相关。首倡古筝艺术“要从娃娃抓起”,对普及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1992年上海成立“东方古筝研究会”,名誉会长为上海音乐学院江明院长,会长为上海音乐学院何宝泉教授,会员基本上都是专业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和作曲家,还有海外港台的古筝家。研究方向着重于提高。首届年会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研究了高校的四年制教学大纲:对筝曲创作及演奏技法进行了学术探讨:首次拟定古筝考级章程。实践证明,普及与提高是相互促进的。

2、扬州自1986至2000年连续举办四届“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对一种民族乐器进行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的持续投入,为历史上所少有。第二届交流会还专门就“现代筝曲创作”进行了研讨,对新作品的不断涌现,起了促进作用。

3、1991年7月在辽宁朝阳市召开的“中国古筝家、传统筝曲交流研究会”,出席三百多人,以“敬业乐群,敬老尊贤、尊师重艺、奖掖后昆”为指导思想,提出“茫茫九派流中国,天下筝人是一家”。给赵玉斋、高自成、台湾梁在平、马来西亚陈雷士等人颁发“荣誉证书”。对有成就的年轻人授予“表扬证书”。

4、1993年的“中国古筝、潮乐艺术研讨会”,全国筝界名家大都应邀出席。潮州、澄海是著名的侨乡,潮筝、潮乐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东南亚流行很广。应邀出席的海外华侨及港台地区的筝人颇多,对扩大对外交流,把古筝推向世界有其特殊的作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性古筝比赛评奖活动、考级活动等都对形成古筝热起了推动作用。所有以上活动都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在中国音协的指导和文化部门密切合作下进行的。中国音协的老领导吕骥、孙慎、文化部老领导周巍峙、音协书记冯光钰等大都亲自到会指导,热情支持。

四、曲目创作与演奏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古筝演奏基本上是左手以润饰为主,取音为辅。右手以取音为主,润饰为辅。演奏技术相对稳定。从新中国成立,才进入了新的阶段。筝人进入高校,加速了筝人自身知识更新的进程。前述之赵玉斋《庆丰年》首开先河。王巽之在《将军令》一曲中,创造了左手快四点的密集弹奏和右手长摇的手法,将右手弹出之音,从点发展成线。曹东扶《闹元宵》采用了大幅度的急速划弦,连续性托、劈及密摇相结合的技法,与左手豫派筝的滑音、大颤融会贯通。

70年代,出现了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战台风》用左手拇、食指捻压弦,右手摇指的扣摇手法以及快速点弹与扫摇手法的结合,使风声、雨声、劳动号子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进而使用刮奏手法从筝码右边转到筝码左边的无序音高上,在协和与不协和的音响之间相互交替,引起听众的强烈共鸣。《雪山春晓》在委婉动听的藏族音调中,运用了右手长摇结合左手大琶音分解和弦的手法,将冰雪融化,万物复苏的自然景观与人民群众喜迎新春的崭新面貌展现了出来。表现龙梅、玉荣两位小英雄的筝曲《草原英雄小姐妹》几乎汇集了以上所述各时期的古筝演奏技法,如表现流水动感的双手连贯琶音:左手按吟、右手长摇的马头琴的歌唱;左手的欢快节奏与右手活泼流畅的快四点旋律相结合;运用扫摇、快四点、双手连抹等技法表现暴风雨的来临。

80年代的新作《侗族舞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天京抒怀》、《木卡姆散序与舞曲》、《茉莉芬芳》、等都对古筝的表现能力有所丰富。练习曲也在向科学化发展,如《肖邦黑键练习曲》。快速演奏指法以及四指轮弹和以手腕为主的悬桩长摇法用于《井岗山上太阳红》、《打虎上山》中,得到了令人振奋的效果。

90年代以来,古筝创作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黔中赋》的演奏以运用扎桩摇和悬桩摇的交替手法而成为亮点。加上左手轻压规定音区的琴码右侧弦,右手同时向上划弦的手法,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木叶舞欢快、活泼富有节奏感的打击乐声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在这时期中,作曲家们参与筝曲创作,增强了创新力度,他们突破传统五声性调式的局限,吸收了日本琉球调式、都节调式的色彩,借鉴了梅西安人工调式的经验,自行设计了许多新的调式,甚至创造了全新的“下方小三度加上方小二度”的调式色彩,每个八度分为三个环节,每个环节是一个大三度音程,在每个环节上都可以演奏同主音大小调的调式。新的调式色彩和多调性连环叠置的定弦方法,促进了演奏技法的变革。如《幻想曲》(王建民曲)、《箜篌引》(庄曜曲)、《溟山》(王中山曲)等。在这些筝曲的定弦中,就为转调准备了条件。不同音区还采用不同音列,使不同音区演奏不同的调式色彩成为可能,既有对传统调式色彩的偏离,又有对传统调式色彩的回归。音程的变化又为新的音乐语言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在不断达到过去做不到的创作意向的同时,人们逐步认识到,新的调式色彩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同时期内,更多的还是用五声音阶定弦法创作的筝曲,如《秦桑曲》、《临安遗恨》、《铁马吟》等等。《秦桑曲》把握住了陕西派古筝善抒情的特点,充分发挥了“碗碗腔”音乐缠绵细腻、委婉迷人的表现力。以密集的摇指奏出自由的引子,在思念性的中板部分,采用秦筝传统的左手大指和中指、名指交替按滑筝弦的手法,恰到好处地奏出了带“徵调”的变徵和清角,生动地体现了秦地风格。二拍子与三拍子的交替出现,颇富咏叹性质,如泣如诉,亲切感人,细腻而生动地揭示了怀念亲人的复杂心情,乐曲后半段的快板,清晰利索,激情满怀,一气呵成。结束部分,左手连续上行琶音的五声音阶模进,横跨三个八度的宽阔音域,配合右手持续而清亮的高音摇指,由慢而快,弹奏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大有“一声长在耳,百恨重经心”之感。《香山射鼓》取材于与唐代大曲有渊源关系的西安古(鼓)乐,以《柳青娘》为基调,与《月儿高》、《香山射鼓》等四首曲牌联缀而成,描绘了幽静的山谷,高耸的庙宇,虔诚的祈祷,深情的低唱的音响画面。技法上保持了秦筝传统,也吸收了潮州筝特有的“勾搭”技巧。在长音摇奏由ff的强度渐弱到ppp时,作了一个短暂的休止,似乎寻求“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此曲在快速的双手演奏中,嘎然而止,好像仿效“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的唐代复终止式。《临安遗恨》写的是岳飞被害这一千古遗恨,以宏大的结构,强烈的戏剧性冲突与细腻的音乐语言,显示了古筝这一古老乐器的超常的表现力。在筝与钢琴的配合中,通过悲愤与哀怨,激情与温柔,跌宕起伏的对比,将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对命运的悲叹,对人生的领悟,对奸臣的愤慨,对戎马生涯的向往,对亲人的思念,对人民的鱼水之情,这一切综合而成的崇高意境深深地净化着听众的灵魂。《铁马吟》一曲更多地运用了鲁派的传统技法。风格刚健而含蓄内在。丰富的内涵耐人寻味。

古筝重奏作品的增多,说明人们注意到发挥古筝在群体中的表现力。古筝琵琶二重奏《大浪淘沙》、《水乡高歌》、《春江花月夜》、:古筝与高胡二重奏《渔舟唱晚》:古筝高胡三重奏《丰收之歌》:古筝二重奏《满江红》;古筝与蝶式筝二重奏《春之海》;古筝四重奏《采蘑菇的小姑娘》、《步步高》、筝合奏《丰收锣鼓》、《瑶族舞曲》、《伊犁河畔》、《百花引》、《拔根芦柴花》等等,基本上都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建国以来的创作曲目,大体分属三个时期,50年代为第一时期、60-70年代为第二时期,80年代以后为第三时期。作者大体分属三种类型,一是老一辈古筝家,二是后来培养的古筝家,这两类作者的作品,传统性强,有创新,创新程度似有局限。第三类是专业作曲家,其作品最有创新力度。时代性强,也有传统韵味不足之嫌。2000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龙音杯”中国民族乐器(古筝)国际比赛后,北京《音乐周报》11月16日发表题为《筝韵新声,人才辈出》的述评:“近年来古筝演奏艺术的进步,尤其是技巧发展迅速,演奏人才辈出,新作品层出不穷。”“筝界的演奏技术,演奏技巧已进入全新阶段”,“技高一筹的青年专业组,大多数选择的是90年代至今,以快速为表现手段的新音乐风格的作品。这使得演奏新作品的选手成为快速技巧能力的比赛,”“当代筝曲的优美音色和个性特色,应该如何发展?筝曲的发展自50年代以来,一直走的是创新、发展的道路,而传统筝曲在传承与流派梳理方面的工作则较少。”文章确实切中肯綮。古筝艺术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确实也该冷静地思考一些前进中产生的问题。

五、结束语

第8篇:古筝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古筝》 项目化教学 教学流程

《古筝》是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器乐方向的核心课程,是一门技法性很强的实践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筝的历史、形制种类;能掌握定弦,调弦及转调方法;能掌握古筝演奏技巧;能具有一定的古筝演奏水平;为学生毕业后从事音乐表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项目化教学和古筝学科的特点,我特制定以下教学流程。

一、目标设计

(一)能力目标

1.能对筝进行基本的保养和调律。

2.能快速地视奏古筝谱。

3.能独立演奏完整的作品。

4.能进行基础的古筝教学。

(二)知识目标

1.了解

(1)了解筝的发展历史、种类、形制及各部分名称。

(2)了解筝各大流派的风格特征。

(3)了解培养良好练琴习惯的好处。

2.掌握

(1)掌握筝的记谱法。

(2)掌握筝演奏的正确姿势及左右手指法。

(3)掌握筝的定弦、调弦及转调方法。

(三)其他目标

1.增强交流沟通、团结合作的能力。

2.提高自学的能力。

3.培养民族音乐鉴赏的能力。

4.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内容设计

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理论为基础,重点突出实践训练。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将本课程的综合贯穿项目设计成古筝专场音乐会。为实现这一目标,把此项目分成若干个模块,训练项目有:筝的定弦、调弦及转调方法的学习;左右手基本指法的训练;传统筝曲、创作筝曲等十首乐曲的训练。以由简入繁的乐曲为内容,以训练为手段,做到听、模(仿)、练、奏相结合,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每个模块的完成为一个小目标,也是一次作业成绩;当所有小项目完成,通过实训排练,就可以举办古筝专场音乐会了。

课程设计内容如下:

训练项目及支撑知识设计表

三、考核方案的设计

本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以考核学生的能力为核心。设计如下表:

第9篇:古筝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成人教育 古筝集体课 课程设计

一、成人古筝学习的特点

(一)成人学习更具有自主性和自律性。成人学习者明确自己学习古筝的目的,更具有学习的自觉性。成人学习者大都独立生活,具有赡养父母和抚养儿女的能力,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学习古筝对他们来说是真正的个人兴趣所在,是对生活乐趣的挖掘,是一门自娱自乐的艺术。他们不需要考级,或者参加比赛以求获得好成绩。他们学习古筝,是纯粹因为被古筝优美的音乐吸引,想通过习筝打开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大门,为生活挖掘更多的乐趣。正是因为学习目的的纯粹性,他们的学习更具主观性、独立性。

(二)成人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联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成人对于语言指令的理解力更强,他们通过教师的讲解能更快更好地抓住重点并且消化理解,对自己遇到的问题也能更准确地向教师反馈。

(三)成人手部力量比儿童要大,但手部肌肉没有儿童灵活。成人的身体已经基本发育成熟,手部的肌肉力量基本适应古筝弹奏时所需的条件。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手部肌肉的灵活度会开始下降,手指缺乏独立性,总之一般成人在学习古筝弹奏时手部灵活度不如儿童。

(四)成人有社会生活情感阅历,音乐审美能力较强。演奏音乐,光靠技术弹奏只能称之为“匠”。好的音乐作品需要演奏者的艺术加工才有生命力。成年人因为有社会生活经历,能够充分调动想象力与联想力,激发丰富的情感,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成人练琴时间不够,没有足够精力维持练习强度。大部分成年人有工作,也有社会活动、生活事务要处理,练琴时间很难保证,再加上前期没有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练琴效率不是很高。此时,如果练习强度长期跟不上教学进度要求就会容易让成人继续学习的信心不足。

二、开设成人集体课的优越性

现今大部分培训学校的器乐教学都沿用传统的一对一形式,古筝课也不例外。笔者经过多年的教W实践探索发现,在古筝教学中,特别是基础技法技能课中,大课的形式也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优势明显。

(一)有效节约教学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古筝艺术越来越走近人民的生活,对人民文化娱乐生活产生不可小视的作用,学筝队伍越来越壮大。如果沿用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那么同样的知识可能一天内要重复好几遍,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质量。采用古筝集体课的形式,教师一次面对数名学员,节省了精力,提高了教学质量,节省了教学资源。例如在古筝学习初期,一般学员会经历很长时间的基本功学习阶段,这些相同的基础课程通过大课教授,一次可以面向几十个学生,大大节约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二)改善学习氛围,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学习氛围很重要,课堂气氛是学生在课中情绪、情感等心理特征的综合体现,它和课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不少教师对课的量、密度和课堂的组织教学抓得较紧,但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有的人重视追求课堂组织的严密性,忽视学生在课堂上心境和情绪的变化,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一般在集体课上,学生都有竞争心理,不甘人后。老师可利用这种心理,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古筝入门容易,但坚持难,想要在日复一日的枯燥中坚持下来,除了自己的意志力外,还需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营造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很重要。成年人本身有繁杂工作,练习时间较少,很容易半途而废。在集体课中,学生可以一起学习,一起应对困难,互相促进,取长补短。这种互动良好的学习氛围无疑让成年人学习者在枯燥的基础积累期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根据多年的成人古筝教学经验,笔者认为集体课对成人保持端正的学习态度有一定的帮助,成人上一对一的小课,个别学员会因个人原因懈怠或者因为练习不足随意缺课。集体大课能增强课堂的严肃性,集体课上课时间固定,不能随意缺课,学员会较严肃对待课堂,这种端正的学习态度能从课堂上认真学习知识延续到课后完成练习任务,对古筝学有裨益。

三、成人集体课的设计

古筝集体课是由专业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悟性、努力程度等因素,安排多名程度相近的学生在同一指定课时内,由教师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一次示范讲解演奏,并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成人集体课可以根据成人的学习特点进行优化设计。

(一)分阶段实行集体课与一对一教学模式,多手段进行个性辅导。在古筝基础学习中,新的基础技法内容可以由教师统一进行细分讲解,同时由于此阶段学员的弹奏存在很多共性问题,教师完全可以在集体课堂上一一示范讲解。复习回课时可以进行一对一回课,采用学员个人学习记录手册加强师生沟通,教师对学员出现的个性问题进行详细的记录,并给出课后练习指导建议。成人学员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般能较好地把握教师的指导建议。这种分阶段转换教学方式,多手段进行个性辅导的方法,既在新知识讲解阶段节省了精力,又在回课阶段实现了个性化辅导。

(二)运用现代互联网手段,追踪学员学习进程。古筝演奏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学员课后练习也很重要。学员手部肌肉记忆养成过程中,课后练习占很重要的部分。如果学员在课堂上没有正确地理解技法,在课后练习中沿用错误的弹奏方法,养成错误的弹奏习惯,就需花费较大时间精力来纠正。课后追踪学员的练习情况很有必要。现今互联网发达,师生可以有多种手段保持课后沟通,比如微信、QQ,成人学员可以用手机或者其他设备录下自己的弹奏发给教师,教师随时随地都可以及时纠正学员的一些问题,同时学员通过观看自己弹奏的视频也能反观自己的问题。遇到有学员出现典型性的问题或者个别学员练习情况良好的视频,教师可以发到成人学员的群里,加强学员之间互相讨论。经笔者实测借助互联网手段追踪学员课后练习情况,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三)注重运用符合成人审美惯的流行筝曲。成人学员选择学习古筝的目的大多是自娱自乐,而随着学习过程逐渐艰苦,越来越需要学员牺牲大量的时间精力练习,没有学习热情很难坚持下去,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学习的热情除了古筝独特的魅力外,还需要及时进行成果反馈让学员逐渐建立对古筝音乐的热爱。旋律优美、较为简单的流行古筝曲既符合成人审美习惯,又能让成人学员轻松弹奏好,这种适时的反馈能激励学员持续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

(四)适当补充音乐审美等理论课,加强学生审美体验。成人学员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联想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在古筝教学中,弹奏出的任何一个具有音高、音量、音色的声音,从其外表上来看,是以手与乐器为协调、相互作用的工作机制所造成的。但从本质上来看,美好声音的产生,其中包含的是一种双向的审美情感体验活动,它是由思想感情产生的审美体验到艺术实践,再由实践性的机体活动变为更高层次的音乐审美心理活动。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的审美实践与创造中逐步丰富。

古筝艺术与其他知识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音乐,恰当地引入与古筝教学相关的文化内涵,如古筝音乐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历史时代、作曲家介绍等非常重要。这些相关文化知识的融入,有助于学生体验古筝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思想感情,把握古筝乐曲的表现形式及特定影响力。

教师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音乐审美理论知识为审美体验做辅助。除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广泛鉴赏风格相异各民族音乐、中西音乐等。不停留在谱面上,不局限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丰富学生的鉴赏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成人古筝教学的意义重大,教学模式特殊。只有摸索出一套针对成人特点的古筝教学模式,才能使更多的成年人加入学习古筝、学习音乐的队伍中。

参考文献:

[1]胡菁菁.对成人古筝教学的思考与其执法教学的探索[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9.

[2]闫昱著.论手风琴“小组课”与“集体课”的优化组合[J].赤峰学院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