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筝音乐教学范文

古筝音乐教学精选(九篇)

古筝音乐教学

第1篇:古筝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古筝教学音乐;技术;融合

0 引言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演奏古筝,古筝的音色较软、清脆,不仅适合独唱,也适合同其他乐器合奏。在实践的过程中,练习古筝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不仅要着眼于古筝本身的技巧,也应该讲究古筝音乐的技术和方法,从而提高古筝实践水平。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古筝,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要加强古筝教学,就应重视音乐和技术的融合。

1 古筝教学中现状分析

现有古筝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是不能把技术和音乐相融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假如技术是我们的身体,艺术是我们的心脏,技术通过某种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一段音乐的表达展现艺术,就是整首乐曲的灵魂,反映个人艺术风格的表现。但在古筝教学中,教师往往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技术,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而忽视学生的文化内涵的培养,导致在演奏一段乐曲的时候就只是机械性地演奏,但演奏不出任何情感色彩,这是很难让观众产生共鸣的。

此外,另一个客观原因是现代人缺乏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学习古典类型的乐器只是为了陶冶艺术情操,对古典乐器的真正含义没有理解。想纠正这个情况并不立即生效,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所以想要成功演奏一段乐曲,不仅体现在技术熟练的演奏水平,也要深刻地认识到音乐灵魂所在,以促进技术、艺术之间的融合,做到技艺组合。

2 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相融合的重要性

从目前古筝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学模式主要分为远程教学和面对面教学,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落后。这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得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同时,再加上社会举行的关于古筝文化交流的活动比较少,而古筝竞赛和古筝考级却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种矛盾而复杂的情况下,导致古筝的教学更侧重于技术方面的东西。

然而,将古筝教学中的“技术”与“音乐”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肢体语言和音乐语言,帮助他们了解音乐背后的含义,促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例如,在《林冲奔夜》《春江花月》作品中,将学生的音乐情感结合肢体语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认知,而且还能提高音乐的感染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融入音乐之中。

3 古筝教学要素

3.1 活跃课堂氛围

当前中国古筝课堂中有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师在采用的讲课方法是亘古不变的,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集中,难以把握课堂的精髓。另外,教师过于强调等级制度,学生为了测试最高级的需求,就需要不断参加竞赛,以此来获取名次。因此,教师将课堂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事实上,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喜欢这个乐器古筝,让学生从潜意识里来认识古筝。总之,只有音乐和技术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在性能水平有新的进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2 加深音乐的理解能力

音乐是一个国际性的“语言”,不管你来自世界各地的哪个地方,音乐将会给你心灵以不同的感觉。因此,可以证明学习古筝只需要加强技术的改进是完全错误的观点。学习乐器最重要的是学习对音乐的情感如何表达,把音乐带到人们心目中,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4 如何促进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的融合

4.1 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技术是一首音乐作品达到优秀标准的重要保证。在传统的古筝教学中,主要采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手段,将演奏技术、音乐韵味传授给学生。而在现代古筝教学中,讲求的耐力、速度、技巧等方面的技术训练,对新作品进行大力的挖掘。尤其是近几年以来,随着对古筝创作音乐的不断创新,产生了许多新的演奏技术,导致传统的技术训练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古筝学习的要求。于是,专项训练与节选片断的技术训练便成为了各个古筝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之一,该教学手段能够针对古事作品中的重难点,要系统地训练学习者,从而提高其演奏性能。但是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特别注意的是,技术仅仅是一个古筝演奏的手段,如果缺少音乐内容,那么对于技术培训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4.2 多听多练,提高音乐领悟力

古筝练习是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多听、多练。经常引导学生多听多练经典古筝作品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古筝艺术的理解。在练习古筝过程中,应积极加强对所有类型音乐的聆听和实践,才能有效提高对古筝练习的能力。你可以选择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和不同题材的古筝作品工作,并加强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仅仅是对其简单听,更应从学习的实践中加入更多的古筝处理技巧。在练习者学习的过程中,应多听一些经典曲目,以及多种类型的组合练习,以此提高古筝演奏的整体水平。

4.3 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与演奏技巧

听老师师范演奏和录音是一个学习的好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和认识水平,一般挑一些浅显、优美、短小的作品录音让学生听录音,并通过一些经典作品为主,让学生在自己心中的音乐产生一些图像和想象,甚至产生共鸣,逐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此外,听他们的音乐,通过“听”,逐步加强和改善听他们的演奏内在感觉。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应学会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只有充分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才能真正了解古筝音乐,把握音乐的精华,把音乐和技术两者完美融合。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在扎实的基础上理解和演绎音乐,并从传统的音乐中吸收营养,并且可以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演奏技巧,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而,学习传统音乐是很有必要的。

4.4 加强肢体语言的教学

在古筝演奏的过程中,肢体语言是古筝的重要组成部分。肢体语言的表达足够灵活,能够对古筝水平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很多人在演出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肢体语言的协调,或者是肢体语言的运用看上去比较刻意,身体看起来非常僵硬,完全听不出来古筝和柔软的感觉。肢体语言是一种音乐表现,而且它也属于技术性的语言。当演奏的时候的如何协调肢体语言,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演奏的时候,使手指可以是柔性地变动古筝琴弦,促进音乐和技术的相互融合,古筝弹奏起来会更加自然。

5 结语

根据目前古筝教学现状以及在古筝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需要“技术”和“音乐”全面实施融合,促进音乐和技术的统一,这是古筝教学改进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与此同时,演奏者必须加强对音乐本身的理解,从而提高对古筝音乐的认识,然后才能够把自身的感情融入演奏中去,以情动人。

参考文献:

[1] 王淑玲.关于建立科学规范社会古筝教学模式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4(8).

[2] 赵鲁琴.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第2篇:古筝音乐教学范文

一、当下我国古筝教学的现状

从客观的角度和调查结果来看,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的认识,以及古筝自身的影响力,古筝教学在我国越来越流行,近几年来,我国古筝教学在大面积、大范围内的实践过程中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选择性较少,更严重的是过于偏重于技术性的教学,而往往忽视了音乐的本身,因而,在我国,古筝教学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促进技术与音乐的融合。

二、促进古筝教学音乐与技术融合的原因

(一)使课堂更加有趣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对于古筝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主要分为面对面教学和远程教学,同时,社会上一些基础性的、小型的文化交流活动较少,但是考级考试以及竞赛等却成为了大家鼓励和专注的焦点,在这种趋势下,古筝教学变得更加偏重于技术性的教学,枯燥乏味的技术教学内容往往会造成学生强烈的抵触心理,然而将音乐本身与技术型教学相结合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兴趣。

(二)促进对音乐的理解

将音乐与技术结合,将肢体语言融合到音乐语言中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解,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如《春江花月夜》、《林冲夜奔》等,将肢体语言和音乐的情感相结合,不仅仅能使我们更好地演奏出音乐本身,同时也能产生更强的感染力。

三、如何促进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的融合

(一)从传统的音乐中吸取养分

传统夜月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必不可少的、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分。古筝的演奏曲大多数为传统的音乐,我们熟知的有《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这些名家名作至今发挥着在艺术领域内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古筝的学习过程中,应当学会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只有充分地理解古筝这一传统文化艺术才能够真正地演绎古筝的曲目,掌握音乐中的精华部分,将音乐与技术融会贯通。同时,我们要在技术扎实的基础上了解和演绎音乐,从传统音乐中吸取养分又能使我们进一步的提升我们的演奏技术,这两点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因而,学习传统的音乐必不可少。

(二)进一步强化肢体语言的教学

进一步强化肢体语言一直以来都是古筝演奏的重要部分之一,但是很多人在演奏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肢体语言的重要性,或者是刻板的学习肢体语言,造成了演奏过程中的僵化。其实,肢体语言既属于音乐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它也属于技术的一种,作为一种技术语言,如何灵活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是极为重要的,但是,从很大程度上讲,肢体语言是音乐表达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同时肢体语言能够促进音乐和技术的完美结合,让人们通过肢体语言更加理解音乐的本身,因而,肢体语言不但是古筝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的使用肢体语言,掌握了肢体语言的正确表达方法对促进音乐与技术的自然融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

在进行教学之前应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音乐,在不断地在听和理解的过程中阐述和表达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其实,反复欣赏音乐的过程从很大程度上讲也是学习的过程,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接受演奏过程中需要的一系列的音乐技术技巧。同时,在聆听他人的演奏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和学习他人在演奏过程中运用的技术和情感的表达。

第3篇:古筝音乐教学范文

古筝教学常见问题解决建议“筝”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流行于甘陕一带,人们习惯于在筝前加上“古”字彰显其历史的久远。古筝是一种弹弦乐器,形制优美且音色清雅、委婉富有神韵,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乐器中,古筝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古典高雅且简单易学,既能陶冶性情,又能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受到音乐爱好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在当前各种专业及业余的艺术培训中,学古筝的人非常多,古筝教育的推广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全民素质的提升。纵观各类音乐培训中的古筝教学,也在发展的背后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古筝音乐的发展。

一、当前古筝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1.注重技能训练,忽视音乐素质培养

当前的古筝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古筝弹奏技能的训练,通过规范化、重复的训练让学生掌握演奏古筝的方法,一味追求曲目的难度与古筝演奏的技巧,忽视让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音乐艺术的鉴赏,从而影响了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学生虽然能够经过技能训练达到演奏古筝的基本技术要求,但是对演奏背后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难以精确把握乐曲蕴含的人文背景与风格特征,也就无法在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具体音乐汇灵活驾驭演奏技术,难以做到演奏正确的音乐。

2.注重单曲演奏,忽视综合技能提高

古筝教学主要分为音乐学院里的专业学习、高师院校里的普及教育以及社会上的业余艺术培训班几种教学模式。很多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参加音乐考级或一些场合的现场演奏,严重存在着重单项专项、轻综合技能的倾向。在很多古筝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从易到难的规律,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固定的几首古筝乐曲,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来达到一定的演奏效果,忽视古筝知识、古筝音乐的学习,不重视舞台排练、演奏经验的积累和综合表现能力的提高,更不重视乐队编配能力的训练,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更会限制其音乐审美鉴赏与创新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对一教学,忽视集体协作精神的培养。很多教师在进行古筝教学时,大多采用的是一对一教学,对学生进行单独教学。个别教学能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会大量耗费教师的时间与精力,并且令学生缺少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不利于学生集体协作精神的培养和演奏个性的发挥。

二、改进古筝教学的对策建议

1.正确认识音乐素养的重要性

传承民族音乐,古筝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学会演奏几首常见曲目,更要让学生在古筝学习中体会民族音乐的魅力,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提高音乐素养。包括古筝在内的中国民族音乐艺术是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有着数千年的优良传统,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古筝演奏技巧的训练,更要让学生了解古筝音乐的历史,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古筝之外的乐器和一般音乐知识,了解民族音乐魅力,提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综合素养。

2.丰富古筝教学的形式

当前,各种教学模式的古筝教学正在社会上兴起,音乐专业学生、高等师范学校学生以及少年儿童及成人古筝爱好者成为古筝教学的对象。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学识水平、音乐修养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突破一对一的口传心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相结合,技能训练与音乐知识学习相结合,将演奏练习与舞台表演相结合,丰富教学形式,广泛开展古筝音乐教育,全面提高专业学生和业余爱好者的音乐素养。

3.重视学生演奏个性的培养

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古筝学习中,简单机械地对他人的演奏进行模仿,无论模仿得再像、技巧再娴熟,充其量都只是浅薄的弹奏匠,缺少个人的情感体验和表达,也无法在具体的演奏中驾轻就熟,也称不上真正的演奏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告诉学生如何弹奏,进行弹奏的练习,更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弹,进行弹奏过程中的思考。例如,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问学生:“你觉得这段音乐应该如何表现?你觉得自己弹奏有哪些优点与不足?”在对演奏不再停留在简单模仿、机械练习的时候,学生对演奏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自己的表达,教师也要肯定与鼓励学生适当的个性发挥,重视学生演奏个性的培养。

4.将古筝演奏与智力开发、德育培养并重。古筝音乐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古筝演奏需要一定的文化艺术水平,反过来也会提高演奏者的文化艺术修养。在古筝教学中要将古筝演奏与智力开发、德育培养结合起来,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一方面,古筝的练习和表演需要双手具备较高的演奏技巧与密切配合,是一个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另一方面,古筝演奏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古筝音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中蕴含着的思想内容与伦理道德内涵能让学生心灵的净化和道德情操的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总之,古筝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广大古筝教学从业者要正视当前古筝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分析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结合教学实际,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发扬民族音乐的角度出发,积极进行教学的研究改进,推进古筝音乐的发展,让古筝这朵来自久远历史岁月之中的艺术奇葩在新时代里绽放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鲜.浅谈古筝学习和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3).

第4篇:古筝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校 古筝 专业教育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具有“东方钢琴”美誉的古筝艺术发展迅速,规模空前。如今,古筝不仅已成为妇孺皆知的一门大众文化艺术,而且从民间走进各大艺术专业院校并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一、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现状

1.古筝专业教育的规模有了阶段性的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除全国各大音乐学院之外,普通高校也开设了古筝专业,除本科教育外,还完善了研究生教育。专业出色的本科生多选择考研继续深造的道路,这便使得古筝硕士研究生备受人们的青睐。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深化,有利于加强筝乐的理论研究以及古筝艺术的全面发展。

2.古筝专业的技巧训练

20世纪末,古筝的演奏技法产生了巨大的飞跃,从单手(右手)弹奏、以韵(左手)补声,到双手配合演奏,从摇指、轮指的出现到快速指序的应用,进一步增添了这一传统乐器的魅力。纵观古筝专业课教学,多年来是以重视学生表演技艺发展为主,大量有针对性的技巧练习曲应运而生。如项斯华的《每日必弹――古筝指序练习曲》、王蔚的《古筝“弦距型”手指训练教程》等。通过各种音阶练习、琶音练习、双手复调练习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式地训练学生手指的灵活性、颗粒性、流畅性、技巧性。如今,练习曲已成为保障古筝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手段。

3.新创作的筝曲为古筝专业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这类新作品可分为三类:移植外来乐曲,如《霍拉舞曲》《肖邦练习曲》等;非传统五声性调式的作品,如《幻想曲》《莲花谣》等;各具特色的古筝协奏曲,如《临安遗恨》《望秦川》等。从以上新作不难看出,高校古筝专业教育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受西方作曲技巧、美学观点及听觉习惯的影响,致使筝乐内容快速发生变异。正因为有了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不断改革、推陈出新,进一步促使中国古筝创作迈向双轨道路的发展。

4.古筝专业高等教育人才辈出

从李萌、王中山、林玲等杰出的演奏家开始到袁莎、吉炜、邱霁等青年演奏家,都经历了长期系统的古筝专业课的学习。回顾近些年CCTV民族器乐大赛古筝组的比赛,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是:选手的技术技巧出色,音乐表现力强,并且年龄小、形象好。此外,在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专业比赛中,涌现出一批筝界的新生力量,如任洁、宋心馨、苏畅等。

5.古筝的乐器改革取得新突破

2007年,多声弦制古筝问世,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萌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质量总监李素芳共同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是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和乐器改革家相互启发和相互激励的结晶。与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转调筝和70年代的蝶式筝不同,多声筝不是为解决转调而研制的,其可以通过换弦和调弦来完成弦制的变换,将曲中的定弦调换成半音阶、微分音、同音等,能够满足乐曲中复杂调性的变化。对古筝专业教学而言,多声筝既可以演奏传统筝曲,也可以演奏现代派及日本、韩国等不同风格的乐曲,最大限度扩充了专业教学的曲目量。

二、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现存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普遍注重学生演奏技巧的发展,轻视筝学理论的学习

从整体看,年轻的古筝专业毕业生存在理论修养较低、民间音乐底蕴不足、即兴编配和创作能力不强等现象。古筝在中国社会中流传,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各地民间筝乐的发展与当地的人文环境因素有紧密的联系。河南板头筝曲源于当地合奏的板头曲,客家筝乐同样也受到汉调器乐合奏的影响。大部分筝乐是吸收和借鉴民间歌谣曲调发展而成的乐曲,其本身就属于中国传统民间地方性音乐。因此,传统筝曲及理论的学习应作为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重心。

如果一味地追求技巧、追求创新,会使古筝远离传统、曲高和寡,最终会像“雅乐”一样失去其艺术的生命力。目前,很多艺术类院校除采用一对一的小课教学形式之外,都已增开了古筝的重奏、合奏课,但主要还是局限于某些创作曲目的训练,传统曲目及传统的组合形式则较少出现,远远不能达到增强学生对传统民间合奏音乐认识的教学目的。此外,在继承传统、保留风格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对传统乐谱(工尺谱、二四谱)、古筝艺术“美学”修养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总之,古筝艺术的发展需要全方位、立体化的进行,古筝专业课的教学应以丰厚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为底蕴,以演奏技巧为核心,以即兴编配和创作能力为依托,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筝师”,而非“筝匠”。

2.古筝专业教学方法存在“授人以鱼”而非“授之以渔”的现象

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都是乐曲,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一般由回课和布置新曲构成,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筝作为华夏旧器,以五声音阶为定弦方式,“以韵补声”是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在传统筝曲的教学中,“韵”是最难掌握的,是古筝演奏的最高审美境界。不同地域流派、不同传承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授课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从内心听觉的形成入手,通过大量民间音乐、地方戏曲及不同演奏家的音像资料等,让学生先在心中储存起来。演奏时能及时校正音高、时值和“韵”等方面的错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最好通过田野采风等形式,组织学生深入民间感受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流派及代表人物的音乐风格特征。

3.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足

科学演奏法教学的缺失,教材内容设置的不完善,使得学生不知道应该用何种技法来演奏陌生旋律。古筝教育家赵曼琴认为,对快速旋律的视奏问题、音准失衡问题、音乐处理的随意性问题是影响古筝进入乐队的三大障碍。错误的演奏方法、错误的音高概念、缺少音乐处理的逻辑性,这些隐藏在古筝艺术繁荣背后的“危机”,越发引人深思。

4.高校古筝专业教育有“千人一面”的发展趋势,个性化的培养不足

在比赛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选手过分追求舞台上的肢体语言,动作表现夸大与所奏的音乐不相符,虽演奏速度快,但韵味不足。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曾提出:“没有一个身体动作需要任何艺术形式。它们是自发的、不自觉的、不拘泥于形式的。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似乎经过排练,很自觉,又拘泥于形式,我们就会强烈地怀疑,情感的表达没有真实感――此人仅仅是‘把那些动作做完’而已。”①事实上,古筝演奏的过程是主体“创美”“立美”的过程,要身心合一地表现音乐,而非刻意地修饰。第一要做到音色美、韵律美;第二要求意境美、形象美;第三才注重仪态美。音乐来自于情感,而情感的表现因人而异,不同的生活体验会导致个性化的表现。所以,在人才培养中,因材施教非常重要。在能被大众所接受的前提下,应提倡个性的张扬。同样,学生富有个性化地演奏需要教师积极正确的引导,最终形成其独特的演奏风格。

三、高校古筝专业教育的改善方法

1.提倡科学性

“音乐艺术的构建既是物质的一种有序运动,又是人类社会的心灵之光。这两方面都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某些规律和真理。所以,音乐本身是具有科学性的。而作为以音乐为内容的教学活动,其科学性就更为突出了。”②对于已成为古筝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系统学习和掌握古筝科学的演奏方法至关重要。教师在授课中,不但要讲解正确的弹奏方法,还要尽可能地通过借鉴声学、解剖学、运动力学及其他边缘学科的知识,分析弹奏方法的科学性。古筝演奏中,手形、弹弦点、发力点、肌肉的控制力等,都会影响到演奏的音色。例如,在最基本的演奏姿势中,当肩、上臂、肘、前臂、手腕等都保持正确的演奏状态后,手的重心位置应在食指掌指关节偏桡侧一些,食指的掌指关节在最高位置。弹奏时,使重心偏高一些,其他部位偏低一些。如果演奏方法不当,不但技术得不到提高,反而会使肌肉受损。

高校古筝专业课教学设置也要注重科学性。一二年级打基础,以基本功练习为主,培养和训练正确的演奏方法。三四年级加强技巧,提高实际的演奏能力。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还要结合不同基础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调动他们的练琴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重视统一性

统一性是指技术与艺术的统一。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重技轻艺”的现象,致使学生的演奏仅形似而非神似,无法准确诠释出乐曲的神韵。由于长期缺乏理论知识的积累,在学生的毕业论文中,会出现选题范围狭窄、引用转述成分过多、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古筝专业课的教学,不单纯是演奏技巧与方法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对于专业学习古筝演奏的大学生而言,入校前都有一定的演奏技能,有的还是“童子功”,但缺乏有关古筝演奏艺术理论的学习,所以达到一定的演奏水平后,就很难提高。因此,只单纯重视技术的学习,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高校古筝专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根据教授乐曲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教学设计。将乐曲结构、音阶、调式、风格流派特点及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介绍等,融入教学过程中去,让技术为乐曲的内容风格服务,艺与技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3.立足规范性

1961年,全国第一次古筝教材编选座谈会,汇集各方专家,编订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指法符号。随着古筝艺术教育逐步兴起,大量优秀筝乐作品不断出现,演奏手法多样化,应运产生新的指法演奏符号。此外,由于早期筝曲多数为各地民间流传的戏曲音乐、民间小曲、牌子曲,同一乐曲不同人传谱,曲调会有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指法演奏符号的统一和乐谱版本的选择等方面都要注重规范性。

近些年,筝曲的创作理念产生了巨大的飞跃,题材多样、形式各异。在定弦上,已打破传统五声调式的习惯,精巧采用人工调式。和声应用上,由传统和声向色彩和声转变,纵合化和弦、音块式和弦、叠置和弦的出现,丰富了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并促进演奏技法的创新。在现代作品的传授中,对指序、弦序、转调、离调及新的演奏技法等应加强规范性。

4.强化系统性

系统性是指对古筝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案、课程设置等形成一套良性循环体系。音乐表演古筝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指法训练、音阶训练、练习曲及乐曲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古筝的基本演奏技巧,并将技巧与音乐相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演奏技术和音乐表现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体会不同流派的音乐风格及特殊技法,逐步形成个人的演奏风格,同时要具备伴奏能力,适应重奏、合奏、协奏等不同的演奏形式。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以培养教学型人才为主,需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学习。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要依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建设。

为完成这一目标,除采用原有的“一对一”小课形式授课外,还应开设古筝重奏、合奏、伴奏等集体课程,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各种演奏能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筝作为华夏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之一,最初的表演形式是以筝歌弹唱为主,筝是作为伴奏乐器出现。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筝乐艺术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以合奏或重奏的形式参与明清以来流传在各地的弦索乐合奏;另一种是作为伴奏乐器依附在各地丰富的戏曲、曲艺等民间音乐中。因此,在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和声、复调、曲式结构、音乐的风格特征等理论知识融入演奏,加强学生的重奏能力和即兴伴奏能力。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美学、论文写作等课程的建设,也是培养古筝专业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高校古筝专业教育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民间音乐为养分。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演奏技术传授和文化修养灌输相结合,学练演奏技术和综合性艺术表演实践相结合。技术和文化相结合,技术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音乐之间都存在交往和对话。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加强各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制定适合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的专业教材,规范教学方法,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筝学理论。

(注:本文为山东省文化艺术重点项目研究成果,课题号:2014156 )

注释:

①贝雷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62.

②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45.

参考文献:

[1]周耘.古筝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2]闫黎雯.中国古筝名曲荟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

[3]赵曼琴.古筝快速指序技法概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第5篇:古筝音乐教学范文

谈现代古筝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文 章 来 源 自 3 e du教 育网

摘要: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人类文明也在不断进步, 21世纪的社会里,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发面发展,而不再是局限于课堂知识。古筝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慢慢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现在学习古筝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在古筝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探讨。

关健词:现代古筝;教学;问题分析;对策 一、古筝的历史起源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于“秦”地,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秦筝”之名。有关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有瑟分劈而来,另一个说法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集韵》就持“分瑟之筝”说:“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当里,除了父子争瑟的说法外,还有兄弟及姊妹争瑟的说法,这么多大同小异的说法让我们觉得并不完全可靠。第二种说法是因为它发音的性质而得名的,刘熙在《释名》中“筝,施弦高,筝筝然”,就持此说。说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这音色显然乃是对瑟的音色舒缓而言的,这就把筝与瑟联系起来了。确实,我们的民族乐器可以因乐器的来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制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乌,这儿的筝因音色发音“筝(铮)筝然”,而得名也未尝不可。

二、古筝教学的目的

筝史,是一部历史悠久、不断改革、在动态中发展的历史。古筝在现代国际乐坛上已经拥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达都与之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古筝教学有利于古筝的进一步发展,普及与提高,它对音乐学、表演专业器乐选修课等都起着良好的推进作用,对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古筝教学课程的推广,除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外,更能进一步发扬出我们伟大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古筝教学普及能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了解、传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喜欢古筝,让古筝艺术不断的发展。

三、现代古筝教学存在着的问题

1.集体合作精神意识不强;一对一的教学是现在古筝教学课堂中采用最多的教学模式。其实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它会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虽然教师的收入是高了,但是会出现高投入与低产能的现象,另一方面还会严重影响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他们失去很多原本可以合作的机会。不难看出,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都是很不利的,所以经常会出现个人演奏水平高,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和别的同学一起合作演奏,没有合作技巧,在合奏中声部中的和谐、均衡都把握不住。这会就进一步造成有的学生宁愿独奏也不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集体意识很淡漠。

2.心态问题;无论做什么事,最重要的心态,只有心态正了,就是成功了一半。要想学好古筝演奏,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除了学生,教师和家长们同样要明白,必须要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家长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来培养相关的内容,不要盲目跟从,你学这个,我也学这个,大家都学这个,这样对孩子来说只有坏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不能急于求成,而采用生硬的教学方法。不管老师也好,还是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坚持到底。

四、现代古筝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1.认识民族音乐的重要性;音乐文化的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不先认识、了解,就不可能弘扬、重视。所以在开展古筝教学过程中,强化民族音乐教育,让学习者对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更加地了解,培养出强烈的爱国心,强化他们的自豪感与自信,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古筝艺术。

2.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处事方式。如果不友好的沟通,肉眼是很难发现的,所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让老师们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等,用他们习惯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并加引指点,这样肯定会事半功倍的。课堂几十分钟的时间,不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的问题,其实课后师生可以通过电话、QQ、Email等通讯方式进行联系,加快教学进度。

3.教材的科学规范化;现在市场上关于古筝教学的教材各种各样,有的是教材是不规范的,有很多的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本正确的教材对他们的古筝学习是很重要的,否则会带入误区的,后果不堪设想。现的古筝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只曲目量有所增加,侧重的内容和要求不一样,但还是缺少层次和质的变化。

第6篇:古筝音乐教学范文

现代古筝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人类文明也在不断进步, 21世纪的社会里,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发面发展,而不再是局限于课堂知识。古筝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慢慢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现在学习古筝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在古筝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探讨。

关健词:现代古筝;教学;问题分析;对策 一、古筝的历史起源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于“秦”地,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秦筝”之名。有关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有瑟分劈而来,另一个说法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集韵》就持“分瑟之筝”说:“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当里,除了父子争瑟的说法外,还有兄弟及姊妹争瑟的说法,这么多大同小异的说法让我们觉得并不完全可靠。第二种说法是因为它发音的性质而得名的,刘熙在《释名》中“筝,施弦高,筝筝然”,就持此说。说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这音色显然乃是对瑟的音色舒缓而言的,这就把筝与瑟联系起来了。确实,我们的民族乐器可以因乐器的来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制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乌,这儿的筝因音色发音“筝(铮)筝然”,而得名也未尝不可。

二、古筝教学的目的

筝史,是一部历史悠久、不断改革、在动态中发展的历史。古筝在现代国际乐坛上已经拥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达都与之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古筝教学有利于古筝的进一步发展,普及与提高,它对音乐学、表演专业器乐选修课等都起着良好的推进作用,对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古筝教学课程的推广,除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外,更能进一步发扬出我们伟大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古筝教学普及能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了解、传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喜欢古筝,让古筝艺术不断的发展。

三、现代古筝教学存在着的问题

1.集体合作精神意识不强;一对一的教学是现在古筝教学课堂中采用最多的教学模式。其实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它会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虽然教师的收入是高了,但是会出现高投入与低产能的现象,另一方面还会严重影响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他们失去很多原本可以合作的机会。不难看出,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都是很不利的,所以经常会出现个人演奏水平高,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和别的同学一起合作演奏,没有合作技巧,在合奏中声部中的和谐、均衡都把握不住。这会就进一步造成有的学生宁愿独奏也不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集体意识很淡漠。

2.心态问题;无论做什么事,最重要的心态,只有心态正了,就是成功了一半。要想学好古筝演奏,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除了学生,教师和家长们同样要明白,必须要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家长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来培养相关的内容,不要盲目跟从,你学这个,我也学这个,大家都学这个,这样对孩子来说只有坏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不能急于求成,而采用生硬的教学方法。不管老师也好,还是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坚持到底。

四、现代古筝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1.认识民族音乐的重要性;音乐文化的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不先认识、了解,就不可能弘扬、重视。所以在开展古筝教学过程中,强化民族音乐教育,让学习者对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更加地了解,培养出强烈的爱国心,强化他们的自豪感与自信,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古筝艺术。

2.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处事方式。如果不友好的沟通,肉眼是很难发现的,所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让老师们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等,用他们习惯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并加引指点,这样肯定会事半功倍的。课堂几十分钟的时间,不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的问题,其实课后师生可以通过电话、QQ、Email等通讯方式进行联系,加快教学进度。

3.教材的科学规范化;现在市场上关于古筝教学的教材各种各样,有的是教材是不规范的,有很多的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本正确的教材对他们的古筝学习是很重要的,否则会带入误区的,后果不堪设想。现的古筝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只曲目量有所增加,侧重的内容和要求不一样,但还是缺少层次和质的变化。

第7篇:古筝音乐教学范文

    关健词:现代古筝;教学;问题分析;对策

    古筝是古老的民族乐器,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是它结构的组成部分。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在众乐器中,古筝不仅音色优美,而且在演奏时姿态要优雅,所以很多家长选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古筝,来培养孩子的音乐修养和综合素质修养。

    一、古筝的历史起源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于“秦”地,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秦筝”之名。有关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有瑟分劈而来,另一个说法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集韵》就持“分瑟之筝”说:“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当里,除了父子争瑟的说法外,还有兄弟及姊妹争瑟的说法,这么多大同小异的说法让我们觉得并不完全可靠。第二种说法是因为它发音的性质而得名的,刘熙在《释名》中“筝,施弦高,筝筝然”,就持此说。说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这音色显然乃是对瑟的音色舒缓而言的,这就把筝与瑟联系起来了。确实,我们的民族乐器可以因乐器的来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制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乌,这儿的筝因音色发音“筝(铮)筝然”,而得名也未尝不可。

    二、古筝教学的目的

    筝史,是一部历史悠久、不断改革、在动态中发展的历史。古筝在现代国际乐坛上已经拥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达都与之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古筝教学有利于古筝的进一步发展,普及与提高,它对音乐学、表演专业器乐选修课等都起着良好的推进作用,对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古筝教学课程的推广,除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外,更能进一步发扬出我们伟大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古筝教学普及能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了解、传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喜欢古筝,让古筝艺术不断的发展。

    三、现代古筝教学存在着的问题

    1.集体合作精神意识不强;一对一的教学是现在古筝教学课堂中采用最多的教学模式。其实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它会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虽然教师的收入是高了,但是会出现高投入与低产能的现象,另一方面还会严重影响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他们失去很多原本可以合作的机会。不难看出,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都是很不利的,所以经常会出现个人演奏水平高,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和别的同学一起合作演奏,没有合作技巧,在合奏中声部中的和谐、均衡都把握不住。这会就进一步造成有的学生宁愿独奏也不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集体意识很淡漠。

    2.心态问题;无论做什么事,最重要的心态,只有心态正了,就是成功了一半。要想学好古筝演奏,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除了学生,教师和家长们同样要明白,必须要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家长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来培养相关的内容,不要盲目跟从,你学这个,我也学这个,大家都学这个,这样对孩子来说只有坏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不能急于求成,而采用生硬的教学方法。不管老师也好,还是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坚持到底。

    四、现代古筝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1.认识民族音乐的重要性;音乐文化的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不先认识、了解,就不可能弘扬、重视。所以在开展古筝教学过程中,强化民族音乐教育,让学习者对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更加地了解,培养出强烈的爱国心,强化他们的自豪感与自信,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古筝艺术。

    2.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处事方式。如果不友好的沟通,肉眼是很难发现的,所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让老师们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等,用他们习惯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并加引指点,这样肯定会事半功倍的。课堂几十分钟的时间,不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的问题,其实课后师生可以通过电话、QQ、Email等通讯方式进行联系,加快教学进度。

    3.教材的科学规范化;现在市场上关于古筝教学的教材各种各样,有的是教材是不规范的,有很多的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本正确的教材对他们的古筝学习是很重要的,否则会带入误区的,后果不堪设想。现的古筝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只曲目量有所增加,侧重的内容和要求不一样,但还是缺少层次和质的变化。

    五、结论

    古筝艺术是一门很有讲究的学问,在古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是要引起我们的共同关注,我们要结合实际,慢慢地进步,经过大家的一起努力,让古筝这朵美丽而又古老的鲜花开得更加鲜艳。

    参考文献:

    [1]谢芳.古筝演奏及教学中的体态律动[J].湖南第一师 范学报.2009;3(02):98-101.

    [2]刘畅.成人古筝教学之我见[J].大众文艺.2009;3 (3):142-143.

第8篇:古筝音乐教学范文

一、古筝艺术的审美教育价值所在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艺术的发展就是要超越自身价值。而也是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艺术培养逐渐开始关注。作为传统艺术和审美教育的主要形式,古筝教学在近几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所谓审美就是对美的一种感受、感知和创造,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于美的一种追求和实践。审美教育理论则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对于审美教育的关注逐渐增大,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审美教育艺术表现形式,音乐教学不论是从精神层面、教育层面来说都具有典型性。所以,以音乐为媒介进行的审美教育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作为古典音乐的表现载体,古筝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其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传统之美与深层次的艺术美,在现代多元化的音乐审美观中具有着较强烈的体现。因此,审美教育中运用古筝教学来体现审美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不仅能够充分融合古筝教学与审美教育,更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与表现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古筝教学中具体审美教育分析

(一)音色与韵律之美音色作为音乐学习中的重要因素,是区分音乐的最基本特征。因音色的不同,音乐产生的美感也是不同的。作为我国传统且典型的音乐艺术民族乐器,古筝的音色清亮、盈透,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清扬的旋律,同时古筝自身具有的独特气质也决定了其审美价值所在。目的、功效、作用以及场合的不同,古筝所表达的韵律美感表达形式也有一定的差异,而作为决定美妙音乐的关键因素,音色与韵律对于古筝的审美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比如:很多时候,人们只要想到古筝就会想到古代美人在清风徐徐下弹奏一首首悠扬恬静的曲子,这对于陶冶情操有着极大的作用。其次,因古筝具有独特的韵味,相较于其他现代乐器来说,尤其是其五声调式的四个偏音,使得弹奏出来的曲子别具一格。例如,在《秦桑曲》中,古筝苦音偏向于凄楚、柔美;但在潮州曲子《寒鸦戏水》中却偏重于委婉、清醇。所以,在实际的审美教育过程中,因旋律的不同,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其区别,并反复尝试不同韵味的技巧,使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和韵味,从而促进审美观的提升。

(二)意境之美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学科,是培养学生音乐能力和审美观的重要学科,是实现音乐教学的重要途径;更是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其审美意识并培养各项综合素质的学科。而审美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和心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不断的练习,使学生领会其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而了解其中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这样一来,不仅能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艺术表现力以及鉴赏力等多种能力。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渔舟唱晚》描绘的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色,利用古筝弹奏出来,悠扬、清透的曲风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情境。而另一个《洞庭新歌》所描绘的湖水涟漪的景象,也能够轻松通过古筝演奏出来。这也正是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价值的完美体现。

(三)仪态与情感美教育古筝教学是审美教育的载体,而其体现出来的情感教育对于审美教育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有必要强调古筝教育中的仪态和情感教育之美,因为在审美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有灵活有效的教育策略,为学生学习创建积极生动的学习情境,要用古筝教学自身体现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拨动学生内心对艺术的真实情感,让学生在欣赏艺术和感受艺术的时候获得审美体验,进而陶冶性情,净化其心灵,提高其艺术思想境界。不仅如此,古筝教学的情感美教育作为其重要的审美教育价值,有着浓厚的情感特征,这也正是情感表达艺术,通过情感引导学生去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

三、结语

第9篇:古筝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古筝;历史;变化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114-01

早在秦国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加上西周文化的影响,与各诸候国日益频繁的交往,筝这种弦少音少的乐器,就逐渐被弦多音多、表现力丰富的瑟代替了。公元前237 年李斯曾说的“退弹筝、弃击瓮叩缶”就是这个意思。一百多年后,桓宽在《盐铁论》中也说,原来民间酒会,根据各地风习敲缶弹筝的局面,被“钟鼓五乐”、“鸣竽调瑟、郑舞越沤”所代替。一直到东汉未年,在甘肃天水和太原附近,才有人将筝进行了改革,增多了弦音,扩大了音域。

两千多年来,筝不仅流传到全国各地,形成诸如河南、山东、浙江、广东客家、潮汕等流派,而且一千多年前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国家,影响极为深远。在筝的故乡陕西,或宫廷或民间延续不断,从最早的组成秦声,到明末的秦腔伴奏,从唐代音乐的广泛应用,到西安鼓乐中的存留,以及迷胡、榆林小曲等说唱音乐中的伴奏,都有可靠的记载和例证。但是与别的地区比较,在陕西仅榆林城内保存了古筝,这就是“秦筝的余绪”。筝在榆林虽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榆林地处偏僻。文化比较落后,筝的技艺还停留在古法弹奏上,右手主要用大食两指,左手滑颤音很少。正是筝的最早奏法,“无要妙之音,变羽之转。”由于筝在陕西广大地区已使人陌生。筝的曲谱资料、代表人物也就无从流传。

建国以前,筝一直保持在13到16弦。建国以后,随着民族音乐的发展,古筝从演奏、教学、创作到乐器制造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点:古筝从一种民间流传的乐器,普遍走上音乐学院的课堂和音乐厅,成为一种规范性乐器。曹正、曹东扶、王省吾、任清志、赵玉斋、高自成、王巽之、苏文贤、罗九香等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心血潜心研究古筝,并将他们的绝技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后人,使大量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筝曲流传至今,这些原汁原味的地方风格筝曲成为中国古筝演奏的根基。

值得一提的是,已故教育家曹正教授在继承传统筝曲、挖掘、整理方面做出功不可没的业绩,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提倡以筝会友,将古老的工尺谱翻译整理成简谱,使传统筝曲得到广泛传播普及。他将古筝民间化的口传心授教学模式,上升到理论研究,为中国古筝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古筝事业的发展与先辈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个历史我们永远不可忘记。

古筝在形制上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从16弦筝发展为基本定型的21弦筝。琴弦由建国前的丝弦,到建国初期改变为钢弦,到60年代后期又进一步改进为尼龙钢丝弦,近30年基本定型,统一使用尼龙包钢缠弦。古筝的形制发生了变化,由原来齐头的造型,改变为S形山口,使琴弦高低音张力达到基本统一,上世纪70年代以后,S形山口的古筝在全国迅速得到推广使用。

古筝演奏与创作在建国后的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古筝曲目从过去传统乐曲向多元化发展,向现代化观念转变,使古筝创作逐渐转入专业化。从建国初期,古筝的曲目局限在表现地方风格的传统筝曲,这些传统筝曲大都是由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的伴奏演变而来,有些是牌子曲,带有明显的伴奏痕迹,右手弹奏古朴、简洁,注重左手韵味,民间性强,音乐形象不够鲜明。50年代中期,筝曲创作开始了新的历程,以《庆丰收》、《幸福渠》、《闹元宵》为代表的老一辈筝家,以他们所熟悉的民间音调为创作基础,在突出古筝韵味的同时,开创了新的双手演奏技巧,如:《庆丰年》(赵玉斋曲)双手弹奏和弦,以及模拟锣鼓的音响。《幸福渠》(任清志曲)运用古筝码左侧刮奏,描绘波澜壮阔的气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