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古筝音乐教育范文

古筝音乐教育全文(5篇)

古筝音乐教育

第1篇:古筝音乐教育范文

一、古筝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教学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古筝教学成为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古筝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提升古筝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如何实现音乐与技术的相互融合。为展现古筝音乐的艺术气息,在古筝教学中,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学生技术水平的提升。但就古筝教学的发展现状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过于重视技术的问题,忽略了技术与音乐的相互融合,以致学生在古筝演奏中貌合神离,无法良好展示古筝的意境之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以学生自身水平为基础,先教给学生古筝演奏的技术,再指导学生反复练习。这虽然能够让学生掌握古筝演奏技巧,但忽略了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培育,致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一直得不到有效提升,无法在古筝演奏中展示古筝音乐的美感。古筝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孕育出的产物,代表了我国音乐文化的底蕴。因此,在古筝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既要让学生掌握古筝演奏技巧,更要让学生能够良好地领悟音乐的内涵,实现音乐与技术的相互融合,从而更好地展示古筝之美。

二、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的融合意义

(一)增强学生课堂兴趣

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技术与音乐的互相融合,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古筝的韵味。传统的古筝教学方法由于过于简单,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基于此,教师需要进行充分的研究与分析,探讨如何实现音乐与技术的融合,通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古筝学习环境,激发其对古筝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自愿地了解与古筝表演相关的内容与知识[1]。传统的古筝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培养学生演奏古筝的技巧,并且使学生关注古筝音乐的文化内涵。在现代化的古筝教育课堂上,教师需要安排学生定期参与文化活动,并带领学生更加积极地练习古筝曲的演奏。

(二)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深层次理解

在现代古筝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实现技术与音乐的融合,能够带给学生更好的体验,并且逐步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教师如果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实现音乐语言与肢体语言的融合。音乐语言与肢体语言实现融合,能更好地将音乐作品诠释出来,并使得大众感受到筝曲中的情境之美。学生通过对肢体语言进行分析,可以明确古筝音乐的基本含义。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查阅与古筝相关的技巧知识,感悟筝曲的故事,从而深刻地了解古筝的音乐与技术属性,加深对古筝音乐的理解。

三、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的融合措施

(一)古筝的技术基础

在进行古筝教学的时候,为了实现技术与音乐的融合,教师需要为学生打好古筝基本功。演奏古筝的技术能力会直接决定古筝音乐的艺术表现效果。为了确保学生了解音乐与技术融合的重要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就要安排学生进行积极的练习,使其掌握相应的技巧。在开展指法训练的阶段,让学生能更加熟练地使用指法,将音乐的内涵凸显出来,并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并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对学生实行分阶段的训练,使其掌握古筝演奏的核心内容。在长期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打下稳固的学习基础。此外,教师还应增强与学生家长的合作与沟通,在互相配合中帮助学生养成学习与训练的好习惯,使其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古筝技巧与音乐,进而提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多听多练,提高音乐领悟力

古筝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学生在练习阶段需要多听多练,努力提升古筝水平。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聆听经典名曲,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其艺术欣赏水平。在进行筝曲练习的时候,学生需要多聆听不同类型的乐曲,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著名作曲家,或是某一类型的筝曲,而是需要从古到今搜集具有学习价值的筝曲。学生不仅要听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古筝作品,还需要对作品进行分析与理解,不仅是简单地收听,还需要从训练的阶段开始,了解更多古筝的演奏技巧。以我国著名的筝曲《春江花月夜》和《高山流水》为例,其属于古筝学习的必备曲目。对这些经典曲目的学习,逐渐成为了古筝艺术发展领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学习古筝的阶段,学生需要多听经典曲目,并且练习不同类型的筝曲,感悟其中的内涵、节奏与情感,提升自身的古筝演奏水平。教师要督促学生多听多练,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音乐领悟力。

(三)注重传统筝曲的价值

传统筝曲已经传承了几千年,所以非常注重对细节的处理和把控。传统筝曲传承的不仅仅是音乐旋律,还有演奏的技巧。学生在演奏的时候,通过声音能了解自己想要抒发的情感,正确地看待客观事物[3],并通过使用正确的音乐语言,如和声、旋律、节拍、速度等,将情感传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音乐,教师需要在实践环节尝试推动技术与音乐的融合,这可以使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古代,舞蹈与音乐统称为乐舞,舞蹈是乐曲的形化,属于有形的音乐。从本质上看,舞蹈能呈现音乐的意境。因此,在古筝教学中,可以将舞蹈与古筝演奏融合,以舞蹈展现古筝音乐的意境。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乐曲改编为舞蹈,如在《洞庭新歌》中,用舞蹈来描绘一派丰收的景象,呈现洞庭湖百姓的幸福生活。学生在改编筝曲的过程中,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筝曲的含义与情感,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表现力和演奏技巧的提升

在古筝教学中,教师示范古筝演奏技巧和播放古筝演奏视频是常见的教学方式。为提升学生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身的演奏水平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比较短小、优美的古筝演奏曲目,让学生先聆听,后模仿。在聆听过程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听到的曲目,进行联想和想象,让自身和古筝演奏曲目之间产生共鸣,从而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和欣赏能力。而在进行古筝演奏练习时,教师可加入一些音乐知识和传统文化的讲解,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古典文化和古筝音乐的真谛和魅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演奏技巧和表现力的目的,实现传统音乐文化和古筝演奏技术的相互融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加强学生肢体语言的培养

古筝演奏效果不但和演奏技巧息息相关,而且和表演人员的肢体动作是否灵活、是否和音乐协调配合等密切相关。演奏人员如果在古筝演奏过程中肢体比较僵硬或者长时间维持某一个动作,会影响正常表演的效果,甚至会导致演出失败。虽然古筝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古筝音乐家,但在具体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肢体语言的培养仍然很重要。古筝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古典乐器,具有非常浓郁的古典魅力,受众人群非常多。在古筝演奏中,演奏人员的肢体也应该是柔美的,典雅的,这样才能提升演奏效果,让更多的人爱上古筝,保证古筝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四、结束语

古筝作为一门传统乐器,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可以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在演奏古筝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演奏的水平,学生需要理解乐谱的内容,注重节奏把控,并勤加练习。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需求,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环境,实现音乐与技术的融合,使得学生在古筝练习中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多赏析优秀的古筝曲目,强化技术练习,学生可以更完美地展现古筝音色,进而提升古筝演奏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明洁.浅析高校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的融合[J].艺术评鉴,2020,(11):84-87.

[2]杨媛.高校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的融合探究[J].黄河之声,2019,(18):100.

第2篇:古筝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古筝;审美;教育

在音乐艺术体系中,古筝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筝艺术受到音乐美学的深远影响,所以,古筝教学要与审美教育密切协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古筝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将审美教育和专业技巧进行巧妙融合,为古筝教学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带给学生全新的审美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古筝艺术的魅力。此外,学生可以通过演奏古筝提升审美能力,激发自己追求美的强烈渴望。

一、古筝教育的现状

古筝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人们日常生活娱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时,古筝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特点,具有时代性,是人们精神面貌的良好体现。从20世纪开始,古筝教育开始蓬勃发展,多个艺术学校陆续设置了古筝课程,古筝教育在我国开始受到重视。随着各大院校普遍设置古筝专业,为古筝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古筝的学术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出现了一批古筝水平较高的艺术家和作曲家,他们为古筝艺术的发展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各大艺术院校陆续设立古筝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古筝的传播途径,使越来越多的古筝艺术家融入音乐教育体系,推动了古筝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此外,越来越多的现代古筝新曲开始出现,这些作品采用了新的创作技法,使古筝曲目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过去,古筝作品是民间自发的集体性的创作成果,而当今的古筝创作具有专业性特点,古筝创作进入个人化时期。随着古筝艺术的不断传播,古筝在社会中越来越受欢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素质教育提高了人们的认知水平,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其次,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对精神文化产品有更高的追求。从20世纪末期开始,古筝艺术开始广为传播,成为十分热门的艺术形式之一,社会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古筝专业培训学校,相关的爱好者和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古筝培训成为热门教育培训项目,古筝培训机构获得了良好发展。

二、古筝的传承过程与特点

在我国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先秦时期的音乐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音乐艺术在这一时期步入了第一个高潮,此时的秦筝、编钟和编磬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深受人们的欢迎。在该时期,筝是融祭祀、礼仪和民间娱乐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乐器,应用十分广泛。先秦时期的音乐深受孔子礼乐思想的影响,孔子十分注重音乐教育的美育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汉魏时期的筝乐思想开始朝系统化方向发展,“德”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该时期的古筝教育主要进行技巧练习和人文熏陶。在该历史阶段,技艺的传承主要通过自我修养和行为自律完成。到了唐代,筝乐深受人们欢迎,这与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有密切关联。在该时期,社会上有数量繁多的筝乐演奏者,在整个筝乐演奏者群体中,家伎和商业乐伎占据较大比重。同时,该时期筝乐传承主要依靠民间的自发活动进行,这一阶段的筝乐传承对筝乐在之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朝时期,民间的音乐文化发展走向繁荣,筝乐也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筝乐的传承方式相对较多,不但通过家庭进行传承,也在人口密集的酒楼中传承。但是,在酒楼中筝乐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家庭中则是师徒相传这一形式进行传承,传承内容以技艺、曲谱等为主。到了明清时期,筝乐被运用于说唱音乐中,主要通过师徒相传的途径进行传承,也有家庭传承、筝友传承等方式,传承的途径十分广泛。清末时期,筝乐发展没落,被视为俗乐,相关艺人地位下降,筝乐发展步入低谷,许多筝谱和技巧方法丢失,古筝文化发展停滞。步入20世纪后,民间音乐蓬勃发展,包含筝乐在内的民族音乐也开始复苏。此时,许多音乐流派在民间出现,并举行相关活动,使古筝文化获得进一步发展。

三、古筝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意义

通常而言,古筝教育有两种方式,即传统的授课方式和即兴方式。这两种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即兴相对而言比较高端,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是难度相对较大,该种方式主要运用于西方的音乐教学和创作。在我国的古筝教育中运用即兴方式进行教学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古筝更适合传统的言传身教式的教育。古筝教育是音乐教育至关重要的环节,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个性都有深远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古筝教育对学生进行艺术精神的熏陶,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令其感受古筝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理解传统音乐内涵。古筝这一乐器具有强烈的古典艺术气息,在古筝教学活动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更好提升学生的素养水平,全面提高音乐教学效果。首先,古筝演奏可以向学生展示优美的旋律,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进而获得审美感受。其次,古筝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演奏技巧,培养学生对古筝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古筝演奏的重视度。

四、古筝教学中的审美分析

在构成音乐的四要素中,音色占据关键位置,主要用来进行音乐种类划分。不同的乐器演奏的音色不同,不同的音色具有不同的美感。无论是哪一种乐器,在演奏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都和自身的音色具有密切联系。古筝的音色相对比较明亮,演奏者可以通过轻轻划奏进行表演,给人们带来轻柔的体验。同时,每个演奏者的技术水平不同,在进行同一乐器演奏时产生的音色也不同,这充分体现出演奏技巧具有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传授学生演奏技巧,使学生的手指发力恰到好处,准确掌握每一个音色的位置,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作为学生,要全面掌握自然的音乐变化,通过教师的引导丰富自身的乐理知识,提高演奏技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整个曲子中的不同音色。通常情况下,古筝演奏运用左手按弦,通过左右手的配合,弹奏优美的韵律。形成独具特色的韵味。弹奏古筝曲目时,教师要注意不同曲目的特点,了解传统曲目和现代曲目的独特之处,为演奏营造良好氛围。在进行古筝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韵味的形成过程,运用巧妙的技术处理轻重缓急,使整个乐曲更加生动形象。比如,中国南方和北方有很多古筝流派,在众多流派中,苦音存在一定差异,因为背景不同,各个流派运用的表现手法也存在不同之处。比如,潮州的《寒鸦戏水》中表现出来的苦音相对而言比较清纯,具有委婉的特点。但是,《秦桑曲》中所表现的苦音则柔美凄楚。曲目《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的苦音就不具备悲惨韵味,反而十分豪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曲目的意境,身临其境进行演奏,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对于水面主题的曲目而言,不同曲目具有不同的内涵,其表达的意境美也存在一定差异,比如,《洞庭新歌》描绘的是秀美的湖面,《战台风》描绘的则是波涛汹涌的美景。作为观众,在欣赏古筝表演时,一般不会注重表演者的仪态,仅仅关注演奏的效果,感受音乐美的意境。然而,美的意境与演奏者的仪态具有紧密联系,如果演奏者演奏时非常呆板、不自然,就会影响整个演奏效果,因此,良好的仪态对于古筝演奏效果至关重要,演奏者要使身体处于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演奏,呈现出仪态的自然美,优化演奏效果。教师要在学习的开始阶段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坐姿习惯,认识到演奏仪态的重要性。在进行演奏时,演奏者的肢体动作要保持自然,以达到良好的演奏效果。演奏不同的曲目时,演奏者要保持不同的仪态,例如,在演奏乐曲《渔舟唱晚》时,演奏者要保持身体自然端正,不能晃动。然而,在演奏《战台风》时,演奏者的身体就可以随着旋律的跌宕起伏进行摆动,渲染整个曲目的氛围。

五、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方法

对古筝演奏而言,左手的按、滑、吟、揉具有独特之处,使整个古筝乐曲表现出韵律美。因为曲目的创作背景不同,旋律也各不相同,很多音需要不同的手法进行表现,这对演奏者的技能水平有较高要求。比如,在进行颤音演奏时,运用不同手法呈现出来的韵味具有很大差异。要想确保整个演奏旋律优美,就要确保颤音呈现出来的振幅小而均匀,才能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如果演奏者想通过演奏表达悲愤的情感,就要加快颤音的频率,才能营造出所要表达的意境。由于地域不同,演奏者水平形态各异,所呈现出的颤音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南北方文化不同,人的性格也存在很大差异,北方人豪放,南方人温婉,这些特点均能通过古筝演奏得以表现。北方人在进行古筝演奏时十分活跃,演奏力度相对较大,深受男士的喜欢。而南方演奏者在演奏古筝时,呈现出来的旋律比较柔美委婉,深受女性的喜欢。作为教师,在进行古筝教学活动时,要根据作品情感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技法,进行不同的音色表现,带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使听众产生情感共鸣。任何一首筝曲都有其自身的情感意境,教师要对筝曲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曲目的能力。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曲目,感受曲目所表达的情感,运用相应的演奏技法进行古筝演奏。比如,在进行《渔舟唱晚》这一曲目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欣赏相关的景色,帮助学生了解该曲目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风格,掌握该曲目的风格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演奏技法,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为演奏顺利进行打好基础。不同的曲目所表现的意境不同,教师在进行内容讲解时,可以运用快板进行旋律演奏,帮助学生感受曲目的旋律,从而在脑海中形成相关的画面,更好地通过演奏进行情感表达。对于不同的曲目内容,教师在进行讲解时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感知曲目情感,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优美意境,用演奏带给观众美的体验。古筝音乐具有抽象性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运用适宜的方法,帮助学生感受不同曲目所蕴含的形象美,提升学生欣赏和鉴赏古筝表演的能力,这对学生的演奏技法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比如,在进行曲目《秦桑曲》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李白的古诗《思春》所描绘的意境进行感知,引导学生注重苦音的旋律,从而表达出凄婉的情感。教师也可以在演奏时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脑海中想念很久未见的亲人,从而提高演奏效果,表达曲目的思想感情。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古筝教学活动中充分融入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水平。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不断深入探究曲目内涵,从多个角度对曲目进行审美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品味古筝韵律之美的能力,使其在演奏过程中感受乐曲的美,进而欣赏古筝演奏过程中所展现的形象美。本文通过对古筝教学的分析,探究了审美教育所具有的重要影响,为古筝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钊.古筝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63-65.

[2]黄鑫.古筝教学中的审美分析与教育[J].民族音乐,2020,(06):94-96.

第3篇:古筝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古筝教育;文化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一、古筝的教育与传承

中国古筝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古筝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更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见证,它记载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特点,反映了各个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

(一)古筝的教育现状自上个世纪开始,全国各个艺术院校相继开设了古筝专业,这是我国开始重视古筝教育的体现。古筝在高校的普及为古筝的发展提供了学术性的研究平台,并且培养了大量的具有艺术修养的高质量古筝艺术家和作曲家。随着各个艺术院校建立古筝专业,使得古筝延续了几千年的传承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耳提面命、口传心授转向了在专业艺术院校传承的新阶段,作为民间音乐的古筝艺术也逐渐进入专业音乐教育的行列。并且随着许多现代古筝新曲的出现,古筝技法的大胆创新,古筝曲目的创作也逐渐多元化,并且也由民间的自发性、自娱性和集体创作进入了专业的自觉性、娱他性和个人创作的新阶段。专业化让古筝教育得以快速发展与提高,让古筝成为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部分。近些年来,古筝在社会中的受欢迎程度比起往年逐渐提高,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人们对传统民族文化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渐渐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生活。古筝这门艺术自20世纪末期以来成为了热门艺术,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上出现了古筝学习热的现象,古筝的爱好者、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古筝教育机构等相关建设都获得了快速发展,古筝从一个冷门乐器变成了一个热门乐器。

(二)古筝的传承过程与特点先秦时期的音乐文化在中国的音乐历史长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个时期的音乐艺术得到了蓬勃发展,这个时期的秦筝、编钟、编磬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个时期的筝是广泛用于祭祀、礼仪以及民间娱乐等多种功用的乐器。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主要吸收了孔子的“礼乐”思想,同时孔子也强调乐教中的审美情感培养以及美育作用。汉魏时期的筝乐思想相比先秦来说更为系统化,“德”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这个时期的筝乐教育强调技巧训练与人文修养同时进行。这一时期的筝艺传承并不是流于空泛,而是在自我修养与行为的自律中,在音乐审美情感与道德意志的内在熔炼中,达到其乐教的目的。唐代时期的筝乐十分受欢迎,这与唐朝的繁荣现象密不可分。这个时期的筝乐演奏者众多,并且根据社会地位进行分类,其中家伎和商业乐伎占的比重最大。唐代时期的筝乐传承是一种民间自发的筝乐传承,这种传承方式在今后的筝乐传承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宋代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主要集中在民间,筝乐呈现出异常繁荣的景象。宋代形成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流派的筝乐教育,筝乐传承不仅出现在家乐中,也存在于人口密集的酒楼茶肆中。不同的是,酒楼茶肆中的筝艺传承往往是乐曲的口口相传,而以师徒传承为特点的家乐主要是技巧曲谱方面的传承。所以,家乐中的筝伎对筝乐在民间的发展起到了传播、创作、提高的重要作用。明清时期的筝乐主要用于说唱音乐中,传承方式既有师徒相传,也有家学相传、筝友相传,筝乐传承的方式和途径十分多样。到了清末,筝乐被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俗乐,艺人地位也逐渐下降,战乱纷扰使得前代的筝乐传统日渐消亡,大量的筝谱和技巧方法都相继失传,筝艺的传承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到了二十世纪,民族音乐的发展主要存在于民间音乐中,筝乐也是如此。各大筝派聚集在各地的民间活动中,比如山东筝派、陕西筝派、河南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等等,无论是与其他乐器合奏还是独奏,传统筝乐都体现出了其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民族魅力。在民间活动以及城市社团活动中,不同民族乐派的民族音乐家们奔走于全国各地进行筝艺交流,为各流派筝艺的交流融合做出了贡献,对筝艺的传播与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通过古筝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要求

(一)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责任心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视,古筝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在我国国民素质日渐提高的同时,古筝音乐教育也日渐普及化,许多孩子选择学习古筝作为他们的兴趣爱好。古筝教学也逐渐走上了专业化、学制化和规范化的道路,这对在古筝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许多古筝教学者受到现代音乐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方式的影响,导致在古筝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曲目的教学有偏差,甚至喜欢教授流行曲目,这对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不利的。另外,许多教师过度重视训练学生的古筝演奏技巧而忽视了古筝理论体系的教学。所以,在古筝教学过程中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责任心,不能仅仅把演奏技巧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要在重视古筝基本功练习的同时注重古筝文化的教学,探究古筝中蕴藏着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及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们了解并爱上民族音乐文化。

(二)遵循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强调了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中心,注重德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能力。这种理念在古筝教育中也同样适用。在中国,各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音乐和器乐组成了中国独有的传统审美文化。从古至今,关于古筝的诗词、筝曲都十分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气韵,不仅古筝的音乐审美如此,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艺术亦是如此。作为一种积淀丰富、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乐器,古筝本身就带有深厚的审美意蕴,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下古筝都有其相应的审美意义。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古筝不能只作为一个获取考级证书的工具,在进行古筝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其自身的审美教育功能,应把古筝基本功和弹奏技巧渗透在传统民族艺术的审美体验中,让老师和学生在古筝教学过程中共同去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传统音乐的美。

(三)端正传承古筝传统曲目的态度我国文化事业正在不断地蓬勃发展,作为一名文化事业建设者,我们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综合教学水平。如今,许多古筝培训班的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种现象,即缺乏对古筝传统曲目的理性认识,对于传统曲目的概念不清楚,有不求甚解、盲从的现象。面对这种浮躁的态度,我们必须严肃面对并加以解决。作为古筝从事者,不仅要全面了解自己学习和演奏的音乐作品,还要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许多传统的古筝曲目能够保存到现在是十分不容易的,世代筝家不断积累传承,为后代树立了榜样。所以,我们如今在传承传统曲目时更应端正态度,认真对待。古筝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即使我们在传承传统曲目时做得不够完美或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只要认真借鉴古人的传统美德,一定能将古筝传统曲目发扬光大。其实无论是对于古筝艺术的传承,还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历史都像一面镜子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轨道。前人在传承的道路积累了太多的经验和教训,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是我们后人的财富,我们要认真总结前人的成果,并进行学习和借鉴,在批判中继承,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坚持古筝曲目创作的民族性古筝作为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它的曲目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韵味,古筝曲目的调式、音阶、节拍、旋律等都把民族风格以及民族特征表现得极其鲜明。其实不仅是古筝独奏作品,我们其他的传统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必须根植于丰厚的民族音乐传统,蕴含中国文化悠远而深厚的思想艺术。而当代有些民族器乐作品经常会受到西洋创作手法的影响,导致民族器乐独奏作品不具备传统音乐那样鲜明的民族特征。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要加以注意,要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从传统文化以及民间素材中汲取营养和创作灵感,不仅要与时俱进,也要坚持民族特性,增强民族艺术表现力,这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至关重要。

三、通过古筝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一)教育意义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古筝作为传统乐器之一,可以很好地发挥其自身的教育作用。不同的古筝作品体现出了不同的情感价值观、文化思想,而且在古筝教授的过程中每个人对于作品的理解和表达都是不同的,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相同的是他们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感受。中国的传统音乐注重情感的表达,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文政治、民族历史。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与这个民族的宗教、政治、文化、人文、历史等诸多方面都是密不可分的,古筝教育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价值观,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二)审美意义古筝艺术最突出的功能与价值就是其审美价值,新课程标准也提出音乐教育要重视审美教育。从古至今的乐教传承都十分注重音乐的审美体验,特色鲜明的民族音乐类型和器乐类型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古筝以其清悦优美的音色、独特的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以及自身浓郁的审美意蕴唤醒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让人们对民族音乐文化审美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尽管古筝艺术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古筝教育越来越现代化,但无论是当代的古筝音乐美还是传统的古典音乐美,两者都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现代的古筝教育离不开传统审美理论的支撑,所以古筝教育所包含的内容远远要比想象中多得多,古筝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也不是单一的。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不能忽略其自身蕴含的价值,传承并不单单指传承一件物品,更重要的是传承其精神内涵和内在美。

四、结语

一个民族因为拥有悠久的历史才变得伟大,历史造就了优秀传统,传统需要继承,继承才能出新。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而对本民族传统音乐的学习是基础,也是学习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最好参照。如今古筝在世界文化大浪潮中备受青睐,发展趋势越来越好。在这种形势下,古筝的教育方式更应得到重视,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既是每一个教学者、学习者的责任,也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不断传承。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2]林肯.古筝审美教育模式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7.

[3]杨文亚.古筝传统曲目现代传承的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第4篇:古筝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乐理;趣味性;教学

针对学前儿童来说,学前音乐教育已是不可或缺组成部分,而古筝作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乐器之一,进行古筝教育更是传承和发展古筝艺术的最好方式。乐理是学习古筝的基础,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乐理的枯燥无味和学前儿童的接受能力限制,导致乐理教学收效甚微。因此,在学前古筝教育过程中采取趣味性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古筝乐理教学现状分析

(一)心生“拦路虎”

所谓乐理,顾名思义即有关音乐基础理论的一门课程。乐理于音乐犹如汉字于语文、字母于英语一般,是古筝教学中的基础课程。音乐本是令人非常向往的,但若想取得一定成就则必须掌握难学、难懂的乐理知识,这一点又成了众多学生心里的拦路虎。一旦学生心里产生巨大的畏惧感以及自信心明显受挫,于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言都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心理因素是影响学前古筝教育乐理的基础因素,又是普遍存在的。

(二)超出认知范围

就古筝乐理知识而言理论性很强,特别是针对学前儿童的学习发展规律层面来讲,本就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畴,若教师对乐理知识仅仅照本宣科,根本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古筝艺术之美,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比如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处于基本积累层次,如果教师简单的告诉学生节奏表示音的长短关系是由强弱组织起来的,或者从一个调转到另外一个调这样的现象叫做转调等理论知识,学生难以理解和内化,更无从谈帮助学生形成乐理理念了。

二、趣味性乐理教学必备因素

(一)外在因素

对学前儿童开展趣味性教学,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因素,比如拥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一种客观需求,更是教育发展的需求。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有助于维持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备的配备也是重中之重,比如仅有古筝这一单一的教学器材,不仅难以长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单一的音色也满足不了学习需要。因此针对学前古筝教育乐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构造,力求同时满足学生的视听和感官需要,将理论与音响相结合从而达到对乐理知识的感性认识,丰富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

(二)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即主观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学前古筝教育乐理教学也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到主导作用,本着充分尊重儿童学习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感知认识和创造力,此为教学活动的基础。另外,在趣味性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改变以往保守的教学方法,采取各种各样积极主动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变的开放化,切莫抱着让儿童成为古筝演奏家的心态进行教学,而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古筝艺术的美,提升其音乐素养。

三、趣味性教学实施对策

(一)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深化理解

实施学前古筝教育乐理趣味性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现状,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让他们自身活跃起来带动教学氛围,如此更加容易理解和内化乐理知识。比如就音程的协和与否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古筝弹奏让学生先初步感受音和音之间的关系,随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总结一下相互配合的音有哪些,最后教师加以指导并将对应的乐理知识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如此既完成了古筝乐理教学任务,还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深化理论记忆,教学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二)教师为主导,化抽象为具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面对枯燥厌烦的乐理知识,便需要教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灵感,想方设法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劳动和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变抽象的理论概念和定义为具体生动的事物,通过适当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乐理。比如在教授五线四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依次在高音谱表的基本间写上F、A、C、E这四个音名,小写便是face即中文的“脸”,巧妙地将五线谱转变成脸谱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线和音高的知识点。或者将一些音乐符号、记号组成一些动物图案,针对教学对象幼儿来说既熟悉又形象,此方法非常适合乐理初学者,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游戏入课堂,增加趣味性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求知欲和好奇心甚强,教师可利用孩子爱玩的本性,在乐理教学过程中加入适当的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在设计游戏时要注意既贴合儿童生活又能体现乐理知识,力求让学生更加生动直观地感受乐理。比如进行音阶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几个玻璃杯里又低到高装入不同分量的水,让每个学生用筷子敲打杯口并仔细聆听和分辨其发音频率,如此可让学生对音阶有更加直观和形象的了解,并且与音符和音色联系起来,可见将游戏贯穿于课堂不失为提高学前古筝教育乐理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四、结语

总而言之,乐理知识虽然枯燥无味,却是古筝教育的入门基础课程,故结合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以及课程性质采取趣味性教学模式,可有效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古筝乐理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菲.学前古筝教育乐理趣味性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2.

[2]李游.新世纪我国幼儿古筝教材解析[D].南京艺术学院,2012.

第5篇:古筝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民族传统文化;激趣;欣赏教学;课外延伸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小学音乐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帮助学生掌握基础内容,合理引进民族传统文化,促使学生能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学生传承民族以及国家文化的使命感。

一、落实激趣导入,将民族传统文化引入小学音乐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音乐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帮助学生掌握基础内容,合理引进民族传统文化,使学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学生传承民族以及国家文化的使命感。民族音乐文化有着诸多特点,不仅博大精深,并且历史悠久,所以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会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民族文化素养,提升鉴赏能力,而且还会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提供平台。作为社会公民,学生有义务、有责任传承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而怎样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地融入学习过程中,成为民族音乐的传播者,是教师有待处理的主要问题。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会促进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前提保障。在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和理念,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情况来合理设计教学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主动地融入学习环节中,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构建高效小学音乐教学课堂。而教师则应善于激趣导入,将民族传统文化引入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将自身的关注点放在学习中,提升爱国情怀以及民族情怀,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入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被各种动听的音乐以及情景吸引,将自身关注点始终放在学习中,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逐渐对民族民间音乐产生学习信心。例如,当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茉莉花》这一内容时,为了达到理想教学效果,让学生全面掌握《茉莉花》具备的各种精神品质以及音乐内涵,具有民族音乐情感,就要求教师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优势,在课前环节为学生收集2004年雅典奥运会所演唱的中国民歌《茉莉花》这一视频片段为学生播放,让学生共同欣赏,在观看视频中,教师要为学生系统介绍当时民歌《茉莉花》的演唱情景,在观看完视频片段后,给学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像“同学们知道这是唱的什么歌吗?”“你们会不会唱?”让学生了解到《茉莉花》是极具有中国特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有较高的流传度的民歌,以此来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让学生欣赏多首具有不同风格以及题材的《茉莉花》,掌握音乐作品中所具备的“茉莉花”精神品质[1]。

二、注重欣赏教学,将民族传统文化引入小学音乐教学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要求教师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自身价值和优势展现出来,实现自我创造以及鉴赏学习。所以,在音乐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避免针对某一方面来开展教学工作,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如果采用这种“横断面式”的教学手段,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会让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抵触心理。音乐本身就是一门听觉艺术,要让学生加强欣赏,才能体会到音乐的内涵。新课程改革也明确指出,感受和欣赏是学生所学习音乐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音乐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保障,是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主要手段。所以,教师应注重将欣赏教学融入音乐教学工作中,挖掘学生的潜力,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因此,在后续的音乐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合理借助各种音乐教材,来挖掘民歌教学中值得欣赏的教育内容,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实现共同欣赏,促使学生对民歌产生热爱之情。例如,当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赶圩归来啊哩哩》这一民族歌曲时,教师应让学生对黎族风情有所了解,体会黎族音乐风格。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对比示范手段进行授课,实现对该首歌曲的鉴赏,确保学生对羽调式、二段体结构有着一定掌握,从而准确把握该首歌曲。在演唱时,教师还应利用串铃、三角铁以及双向筒伴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借助乐器来让学生唱出歌词“啊哩哩”的各种形式,从而对黎族民族的音乐风格以及文化加强体验,拓宽学生视野。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引入民族文化,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对音乐教材歌曲的合理补充,所以教师应合理把握“度”,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有着更加全面深入的认知,真正成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者、继承者。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发挥出各种教学手段的利用优势,以改善小学音乐教学工作。

三、进行课外延伸,将民族传统文化引入小学音乐教学

教师要意识到将民族传统文化引入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小学音乐教学时间有限,要想在课堂中落实引入民族传统文化是很难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这就要求教师适当进行课外延伸,让学生注重积累,多方面、多层次更加直接接触民族音乐文化,深化民族音乐教育工作,加强对民族风情的体验[2]。在后续教学工作中,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发挥出学生想象力构建能够接触民族文化音乐的平台,并且创造各种机会,教师要为学生组织业余兴趣小组,像古筝兴趣学习小组、剪纸兴趣学习小组、二胡兴趣学习小组等,适当为学生增加多样化业余活动,在参与各种活动中更加直接接触民族文化。而学校中的管理人员也要注重在音乐教学工作中引入民族传统文化,积极邀请著名艺人到校演出,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感受民族之风,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着高度的认可。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以民族歌曲、舞蹈、乐器等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加强认知,提升竞争意识,更加热爱民族音乐。例如,当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完《阿里山的姑娘》后,就应合理利用业余时间,采用古筝弹奏歌曲,让学生加强训练,积极在校园文艺晚会中集体演出。

四、提升学生素养,将民族传统文化引入小学音乐教学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要发挥出自身引导优势,提升教学能力,在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更加系统、专业地学习民族传统音乐,这就要求教师利用自身业余时间加强对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和掌握,像学习书法、绘画以及古诗词,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注重在后续教学工作中创设情怀润泽音乐课堂氛围,让学生加强感知和体验,激发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出各种电子器乐、钢琴的利用优势,也可以采用笛子、古筝等传统乐器进行伴奏,“广东丝竹乐”是一种具有学习价值的乐器,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系统地介绍广东丝竹乐各种演奏器乐,像琵琶、扬琴,在学生对这一内容有了系统了解后,教师再采用笛子、古筝来为学生分别演奏旋律,让学生认真聆听,并比较两种传统乐器所演奏出来的各种效果,在对比中让学生对乐曲的旋律有着更加深入的感知,提升对民族器乐的喜爱。在完成授课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具有拓展性的课后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家长的辅助下聆听其他广东丝竹乐,像《步步高》《旱天雷》等,这种手段不仅能够把民族传统文化引入小学音乐课堂,还会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3]。

五、加强授课工作,将民族传统文化引入小学音乐教学

音乐教育是具有特殊性的,深入鉴赏、落实自我展现、积极创造以及各专业知识组成了音乐教育。但是不可否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由于还没能全面了解音乐学科以及迎合新课改提出的各项要求,单纯围绕其中一部分内容授课,以至于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以教学资源较为丰富,教师应合理利用各种人文资源,确保当地资源和小学音乐教学相互融合,以此来加强课堂教学工作,提升整体授课效果,改善教学质量,把民族传统文化引入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4]。为了深化民族音乐教育,在本质上提升民族意识,要求学校构建社会平台。需要注意的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引进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单纯依靠加强课堂教学工作是不够的,还要关注校外支持,创设各种条件,积极鼓励学生踊跃参加,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来开展培训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参加活动中加强对民族音乐的练习。教师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或者定期带领学生开展社会演出,实现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增加阅历,具有精神追求,让学生形成良好表达能力,提升心理素质,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表现欲。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艺术素质是落实评判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指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小学是学生接受音乐学习的初步阶段,因此要把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地引入音乐课堂中,并深入挖掘,落实传承,通过教师、学生、社会的共同努力,更好地传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综上所述,我们应充分地意识到在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引入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将民族传统文化引入音乐教学工作,会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增强民族凝聚力,这就要求在后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欣赏教学、合理进行课外延伸、提升学生素质以及深入体会作品,以此来合理融入民族传统文化,为促进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沛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J].艺术评鉴,2016(21).

[2]侯可心.新时期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传递的关系及实现策略[J].戏剧之家,2016(21).

[3]娄雪玢.论高校音乐教育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