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筝教学教案范文

古筝教学教案精选(九篇)

古筝教学教案

第1篇:古筝教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古筝教育

[作者简介]马凌(1980-),女,江苏丹阳人,江苏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江苏常州21300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82-02

一、古筝教育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瑰宝

1.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内涵及作用。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是指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即通过诸如艺术知识的讲授,运用音乐、摄影、舞蹈、绘画、书法、雕塑、文学、戏剧、电影、行为艺术等艺术手段,着重对人们进行的情操教育,是集娱乐、欣赏、基本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

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继承优秀文化,弘扬爱国精神,树立美好理想。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要了解、热爱、继承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文化,如学习中国民族音乐等,提高民族艺术素养。(2)丰富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提升人文素养。高校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通过愉快、轻松的学习方式来传授知识,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提升校园整体文化品位。(3)拓宽思维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造能力。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强调的不是强制和被动性的灌输,而是诱发和引导人们发现自我潜力,在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显示自我本质力量。

2.古筝教育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一朵奇葩。民族器乐是传统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的民族器乐中,古筝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早在秦朝就已开始流行。历代更有数不清的关于筝的诗、词、赋,都深刻反映了古老的古筝文化。古筝所表达的文化精神最突出的两个字,便是“仁”和“智”,所以又被称为仁智之器,这也是传统文化的最核心部分。古筝被喻为“中国的钢琴”,并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研究的古筝教学范围仅针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

二、高校开展古筝教育的意义

1.符合高校艺术教育文件精神。2004年颁布的《江苏省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五个一”行动实施方案》中,第二个“一”指出“学校应开设一套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艺术教育课程”。具体要求为:各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课、限定性选修课程,逐步加大文化素质选修课中艺术类选修课的比重,并且记入学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古筝作为传统乐器的代表,易学又好听,价廉又好学,值得在高校推广和传承。

2.对大学生益处多。第一,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制约着其情感的丰富程度和精神境界的高低。开展古筝艺术教育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不少大学生学习古筝之后发现自己的审美眼光敏锐了,对美的鉴赏水平也提高了。

第二,磨炼大学生的意志。优美的琴声给大学生带来了愉悦感,激起了学习兴趣。但是单纯的兴趣不够稳定,容易转移,碰到枯燥的基本功练习会造成学生疲劳和厌倦,练琴的热情逐渐冷却。练习一首新曲子,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左右手协调配合,把握节奏,纠正音准,调控演奏力度。学生从不会弹奏到弹熟弹好,需要上百次的练习,每一次练习就好比是一次挫折,不断的挫折中必将磨炼大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

第三,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古筝在民族乐器中是最易学习的弹拨乐器,成人基本上学习三个月就可以演奏简单的乐曲了。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模仿和分析能力,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独立弹奏完整的古筝乐曲,特别是古筝名曲,会大大增加大学生的自信心。

第四,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生的年龄一般是19~23岁,他们的气质和性格尚未完全定型,情绪和情感处于“疾风怒涛”式的狂放期,要承受来自身体、情感、学业、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古筝古朴、典雅,音质柔美,能够让人在不知不觉的弹奏中变得恬静,在悠悠的琴声中逐渐摆脱烦恼和烦躁。

三、目前高校古筝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运行机制不完善。古筝教学还处在摸索阶段,组织管理、制度保障、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及教学设施等还都不尽如人意。要逐步构建和完善课堂教学为主、素质教育讲座及艺术社团活动为辅的教育体系的主导思想。高校古筝教学应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式。改变高校现有古筝教学的现状,使素质教育不断深入。

2.认识存在偏差。(1)学校忽视。古筝教学的发展历史曲折漫长,经历了停滞—发展—退潮—再发展的阶段,而长期以来,高校艺术教育机构不健全,运行体制不顺畅,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使古筝课程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没有从思想上得到真正的重视。(2)学生偏视。大学生认为艺术教育只是一种娱乐及欣赏活动,与专业教育不能相提并论,忽视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多数学生喜欢欣赏古筝乐曲,而对古筝枯燥的技能训练不能坚持,认为古筝必须从小练习才能弹奏,不了解古筝是简谱教学、弹奏简单,相对于其他民族乐器,学习起来还不算太难。

3.教学条件有限。(1)集体授课。高校中非音乐专业古筝课程一般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采用的模式一般是集体教学。(2)古筝数量不足。教学用筝一般仅有8~10架,所以选修课要规定选习的人数,通常限选10人,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古筝学习的要求。教学选用的古筝一般为练习筝,演奏效果较为僵硬。(3)教学设备条件欠缺。古筝教室一般由普通教室改造而成,教室缺乏相应的教学硬件设备,如摄像头、同步播放电视、节奏器、音响等教学设备。

4.师资队伍缺乏。当前高校的器乐教育师资缺乏,且学历、专业、年龄结构不尽合理,能够开设古筝课程的教师就更少,甚至有的高校根本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加上学生对古筝缺乏了解、兴趣不足、费用不支、学习有难度等,选修古筝的学生人数偏少。

四、高校加强古筝教育的对策建议

1.重视传统文化艺术教育。高校要确立古筝在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地位,结合古筝教育的特点,从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各个方面给予古筝教学以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可设立专门的民族音乐教研室,以更好地指导古筝课的教学。

2.定期开展古筝教学的宣传讲座。学校可定期邀请古筝名家来学校讲学。(1)通过讲座,讲解古筝易弹的特点。古筝为五声音阶的定弦乐器,共有21根琴弦,按音区划分为倍低音区、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倍高音区共5个音区。除倍高音区只设有1(do)外,其余每个音区都有相同的1(do),2(re),3(mi),5(sol),6(la)。发声时只要手指放对琴弦的位置,用正确的指法拨动琴弦即可发出乐音,而不要像二胡等拉弦乐器需通过拉弓发出每个音高。(2)通过讲座,讲解古筝易学的特点。大学生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大多都接触过简谱,古筝是民族乐器,选修课一般便用简谱教学,相对于难度较大的五线谱教学,学生更能接受。(3)讲座当场演奏,树立榜样。邀请古筝名家当场演奏,或者邀请一些上过古筝选修课的优秀同学来弹奏,树立良好的榜样,增强学生学筝的信心。

3.合理配置师资力量。要建设一支能基本满足学校古筝课程需要,又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以满足高校学生对古筝艺术的需求。当前从事非艺术类高校古筝教育的教师不多,学校可以通过引进或者外聘的方式增加古筝教师的数量,以满足更多学生学习古筝艺术的愿望。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大学生热爱流行音乐的特点,将传统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以增加学生对古筝的学习兴趣。

4.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建议高校可以去除一些选择人数相对不多的选修课,增开古筝选修课。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根据具体专业(如导游、文秘、小学教育等)的不同要求,把古筝课纳入必修课的教学体系中。

第2篇:古筝教学教案范文

《风筝》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充满了童真童趣。针对教材特点,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让教学更有实效,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如何在感悟文本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淀文化底蕴,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案例描述一 诗文结合,感受快乐

师:同学们,请你们回忆课文内容,说说作者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他最快乐的事是做风筝、放风筝。我从课文第一段知道的。

师:我们一起把第1自然段读一读。

师:围绕这句话,课文哪些地方具体写了小伙伴们的快乐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学生读、画、汇报描写快乐的语句谈体会)

师:听到你们读课文谈体会,我想起了清朝高鼎一首名为《村居》的诗。

(出示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请你们轻声吟诵。想一想哪几句写了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呢?

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你能描述一下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吗?

生:春天,小草发芽了,黄莺唧唧喳喳地鸣叫,河堤上的杨树、柳树发芽了。在这美好的季节里,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趁着有东风。赶快去放风筝。

师:《村居》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风筝》描写秋天放风筝的情景,我想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放风筝都能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乐趣!

师:就在大家沉浸在放风筝的喜悦中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请自由读一读4~5自然段,想一想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们的心情随之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失望。

生: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着急、很难过。

师:课文哪些地方反映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失望、着急、难过的心情?

(学生汇报相关的语句谈体会)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首古诗,前两句说的是春天到了,孩子们穿着舒适的衣服去放风筝。到处能听到春风吹动风筝的声音。你们看看,后两句写的是什么?

(出示诗句:山塘棹歌:放断鹞

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齐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杨韫华(清))

生:小朋友们着急得又拍手又跺脚又叫喊。原来美人风筝被吹到松树树梢上了。

师:如果你们放风筝时。心爱的风筝被树梢挂住了。你们会怎么样?

生:也很着急。

师:你们会怎么喊呢?

生:我会大声呼喊。风筝,你快回来吧!

师:让我们一起呼唤它吧。

生(齐呼):风筝,你快回来吧!

师:请你们不停地呼唤。

生(一遍又一遍地呼唤):――“风筝,你快回来吧!”

师:你们的表情是“大惊失色”。你们是在“千呼万唤”。

师:放风筝时有憧憬有希望、有欢笑有眼泪、有高兴有悲伤,这些都是放风筝的乐趣。

案例分析 这两首古诗中,《村居》描写的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山塘棹歌:放断鹞》则是写风筝飞走时孩子们着急的心情,与《风筝》的文本内容是如此吻合。我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把古诗欣赏与课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受到了古诗文的熏陶。

案例描述二 放飞想象,释放快乐

师: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生:最想痛痛快快地在外面放风筝。

师:课文里的孩子们和你的心情一样,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

生: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着。

师:哪些词句能体现这种快活的心情?

生:快活地喊叫、拼命地奔跑。

师:当你牵着长长的线。把风筝放飞在高高的蓝天时,你会喊些什么?

生:飞得再高一点。

生:我的风筝飞起来了!

生:我的风筝飞得多高啊!比所有人的风筝都飞得高。

师:请你们大声喊出自己想说的话。

(学生纷纷抬头仰望高空,尽情呼喊)

师:你还能用哪些词来形容你此时的心情?

生:我高兴得“手舞足蹈”。

生:我“欣喜若狂”。

生:我“欢呼雀跃”。

生:我“兴高采烈、心花怒放”

老师将学生说的词语:“手舞足蹈、欣喜若狂、欢呼雀跃、兴高采烈、心花怒放”一一板书,以便学生积累。

师:你能把这种快乐的心情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自由读、指名读):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着。

师:村里人看见这些热闹的情景会怎样说?

(出示句子想象说话:村里人看见了,___________地说:“放得这么高!”)

生:村里人看见了,羡慕地说:“放得这么高!”

生:村里人看见了,惊叹地说:“放得这么高!”

生:村里人看见了,情不自禁地说:“放得这么高!”

师:同学们。飞起来的仅仅是一只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出示句子想象填空: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___________也飞起来了。)

生: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憧憬和希望也飞起来了。

生: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幸福也飞起来了。

生: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快乐也飞起来了。

第3篇:古筝教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古筝培训;多元文化;传统曲目;衍繁

中图分类号:J63文献标识码:A

古筝艺术年代久远、积淀丰厚。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乐器的代表之一。弹奏古筝在古代是皇家贵族与平民百姓日常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制作工艺与演奏技法均有着很大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古筝的制作、演奏及听众又有了更大的发展。

近年来,在古筝从业人员及古筝爱好者的努力下。社会古筝培训有了新的发展,青少年、儿童喜爱古筝、学习古筝的人数越来越多。古筝技法、古筝曲目、古筝历史及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自己深为古筝艺术所拥有的勃勃生机高兴。同时也为目前传统文化大气候的渐衰而忧虑。为此,本人就社会古筝培训中传统曲目的传授、从教人员资质、青少年对传统曲目学习态度作用作了一些调查,以求为社会古筝培训在多元文化下对传统文化衍繁之作用寻找答案。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正进入全球共同体的时代。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趋丰富。不同传统观、不同价值观的各领域文化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正各呈灿烂。求同存异、多元共存的文化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种族所认同与接受。文化多样性已然成为目前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宣言提出:文化多样化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命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内容共有十二项,其中第八项、第十项、第十一项阐述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增强世界范围的创作和传播,建立政府、私营部门和民间社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三方面的未来愿景,展望了世界各领域文化在以上三方面今后发展的趋向。把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提升到国际是会应接受的基本伦理准则的高度。指出各社会群体和社会均有创造、传播自己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权利,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

据此我们可以肯定,《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将促进世界各领域文化间的交流、交往,进一步促进世界各领域文化的发展。在看到《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给世界各领域文化带来交流、交往和发展的同时。也应看到世界文化给传统文化带来的挑战。尤其是发达国家或跨国传媒企业可能给传统文化带来的破坏。如:肯德基、麦当劳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冲击,外国大片对我国电影市场的侵占等,使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境况无不产生忧虑。在此背景下,保护、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呼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呼应。

古筝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其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即流行于今陕西一带,并传至古吴国(今苏州吴中区长桥一带)及江西贵溪一带。《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春秋圣节三大宴程序的第十三项中已有“殿上独弹筝”的演奏形式。历经秦、汉时期的衍变与发展,到盛唐时期古筝达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一批如常健、高琼琼等身怀高超技艺的弹筝名家,并推动了制作工艺的发展。其后宋、元、明、清诸朝的宫廷乐工和民间艺人们又使筝制、筝艺有了进一步的丰富。近现代以来,在老一辈筝家及专业人士的钻研与开拓下筝的音域、筝的技法更为丰富,表现题材、体裁更为宽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学习古筝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古筝正成为青少年喜欢学习的热门乐器。社会古筝培训愈加普及,从教人员越来越多。各类名目的教学书籍、考级书籍及根据流行歌曲改变的通俗古筝曲应运而生。在多元文化已渐成气候的今天,社会古筝培训中传统曲目的传授、从教人员资质及青少年对传统曲目学习的态度如何呢?社会古筝培训能否对多元文化下的传统文化衍繁带来一些裨益呢?带着这些疑虑,笔者于2007年1月来到座落于江南水乡苏州盘门脚下的苏州古筝艺术进修院,就该院对传统曲目的传授、从教人员资质、青少年对传统曲目学习的态度进行了统计与调查。

通过此次调查,笔者对社会古筝培训的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对古筝传统曲目的传授、从教人员资质及青少年对传统曲目学习的态度有了基本掌握。为探索社会古筝培训在多元文化下的传统文化衍繁之作用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

1、传统古筝曲目在社会古筝培训中的传授现状

2、社会古筝培训从教人员资质状况

3、青少年对传统古筝曲目学习的态度

二、调查的具体方法

(一)传统古筝曲目教学内容统计

苏州古筝艺术进修院是一所专门从事古筝教学的社会培训机构,其教学内容包括古筝理论、古筝技能、传统曲与现代曲的传授。笔者就其2006年在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传统曲目的培训内容进行了梳理与统计(该内容以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出版、上海古筝协会所编的《中国古筝考级曲集》为基础)。具体内容如下:

以上传统曲目共计51首,含盖古筝九个流派中的六个。各流派代表人物传谱26首,专家订谱11首,专家记谱3首、整理6首、译谱1首,演奏谱7首。潮州为22%、山东20%、河南为26%、浙江为20%、客家为8%、陕西为2%。

(二)教师资质及教学效果

在从教人员资质方面,该院有专业教师11名。大学本科5人、学士4人、专科7人,具有教师任教资格证书11人。艺术院校本科毕业2人,师范院校音乐院(系)毕业3人,专科师范院校毕业7人。

2006年该院在校学员参加社会古筝考级210人。初级班110人、中级班60人、高级班40人。参加学员限演奏传统曲目2首。初级班合格人数80人,优秀30人。中级班合格人数35人,优秀25人。高级班合格人数25人,优秀15人。

(三)学生对传统曲目学习的态度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青少年对传统曲目学习的兴趣、态度及对传统曲目的希望三个方面。问卷调查在苏州古筝艺术进修院在校学生中进行,共发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弃权14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调查结果见下表: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的汇总与统计,我们可以看到以下数据:

9岁学生不喜欢传统曲目的占参与人数18%,喜欢的占参与人数的82%;

10岁学生不喜欢传统曲目的占参与人数18%,喜欢的占参与人数的82%;

11岁学生不喜欢传统曲目的占参与人数24%,喜欢的占参与人数的76;

12岁学生不喜欢传统曲目的占参与人数22%,喜欢的占参与人数的78%;

9岁学生不愿意学习传统曲目的占参与人数60%,愿意的占参与人数的76%;

10岁学生不愿意学习传统曲目的占参与人数56%,愿意的占参与人数的44%;

11岁学生不愿意学习传统曲目的占参与人数24%,愿意的占参与人数的74%;

12岁学生不愿意学习传统曲目的占参与人数14%,愿意的占参与人数的86%;

9岁学生不希望继续学习传统曲目的占参与人数的16%,希望的占参与人数82%;

10岁学生不希望继续学习传统曲目的占参与人数的20%,希望的占参与人数的80%;

11岁学生不希望继续学习传统曲目的占参与人数32%,希望的占参与人数的66%;

12岁学生不希望继续学习传统曲目的占参与人数50%,希望的占参与人数的50%;

合计情况:不喜欢传统曲目的总人数占参与人数20%,喜欢的总人数占参与人数78%。喜欢传统曲目的总人数是不喜欢总人数的3.8倍。

不愿意学习传统曲目的总人数占参与人数39%,愿意的总人数占参与人数61%。愿意的总人数是不愿意人数1.57倍。

不希望继续学习传统曲目的总人数占参与人数30%,希望的总人数占参与人数70%。希望继续学习传统曲目的总人数是不希望人数的2. 35倍。

三、调查结果分析

依据以上统计与调查可见,社会古筝培训在传统曲目传授、从教人员资质及青少年对学习传统古筝曲的态度正凸显以下特点。

(1)社会古筝培训传授传统曲目面广量大、代表性强。在苏州古筝艺术进修院2006年教学内容统计中,传统曲目既有中原地区河南的《小鸟朝凤》、《陈杏元落院》;又有江南地区浙江的《灯月交辉》、《四合如意》;也有岭南地区的《蕉窗夜雨》、《出水莲》等,几乎含盖了所有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曲目,丰富了青少年古筝学习的内容。

(2)教师资质基本规范。随着近年来艺术院校及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扩招,使更多业余学习古筝的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从事专业学习。这些经过系统专业学习的大学生正逐步进入社会古筝培训的师资队伍,他们拥有本科或专科学历、师范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数还有着省级普通话证书及教师资格证书,较好的达到了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对从教人员所要求的条件。社会古筝培训队伍的师资资质基本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态势。学历水平、教育理论基础、综合知识水平均有进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过去社会古筝培训师资队伍中存在的一些缺憾。

(3)传统曲目传授基本保持原貌。传统曲目的传授重要的在于演奏的规范、风格的原汁原味。2006年苏州古筝艺术进修院在参加上海古筝协会、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古筝考级中。参加的200人中136人获合格,51人获优秀。演奏乐曲272首获合格,128首获优秀,合格率达60%,优秀率达40%。

(4)青少年对传统古筝曲目的学习态度令人满意。青少年对古筝的学习通常是从兴趣开始的,经过一个苦涩的学习过程后。当其有了一定的弹奏基础、曲目有了一定的积累、兴趣才逐步转变为爱好、被动学习才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青少年对传统古筝曲目的学习态度正是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作为从事青少年业余教学的社会古筝培训在此方面是要做出辛勤工作的。因此,调查显示的希望继续学习传统古筝曲目总人数占参与答卷人数70%,希望继续学习传统曲目的总人数,是不希望继续学习传统古筝曲目人数之2. 35倍的结果使令人满意的。

四、社会古筝培训在传统文化衍繁中的作用

通过以上对苏州古筝艺术进修院传统曲目传授、教师资质及学生对学习传统曲目态度的统计、调查和分析。笔者以为在多元文化已日渐形成氛围的今天,社会古筝培训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其对传统文化的衍繁具有以下作用。

(1)社会古筝培训推动了传统文化的衍繁

古筝作为民间的传统乐器,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深厚的群众基础。其技术易学易会、曲目丰富、难易皆有,购买价格齐全(几百元―一万元左右均有)、适于各类收入家庭购买。据2006年苏州古筝协会统计,截止2006年9月苏州一市、五县、六十个乡镇的青少年中有5000多人在学习古筝,参加各类考级人数3000多人,是民族乐器中学习与考级人数之最,仅次于西洋乐器钢琴。另外,在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中,如:市民文化广场、传统民俗活动、行业文化汇演等经常有古筝的表演,在目前苏州的中小学对外文化交流中,古筝乐器也经常被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与英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国家进行交流。

(2)社会古筝培训促进了衍繁传统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古筝培训为每年的艺术类院校招生提供着充足的生源,为专业古筝人才的培养提供着支撑。据苏州市招生办公室工作人员统计,自2001年以来苏州的艺术类考生中,每年都有20名左右的古筝考生参加音乐类高考。他们的成功吸引着更多的青少年喜爱古筝、学习古筝。上海音乐学院郭雪君教授编著的《青少年学古筝》一书,自1995年4月出版以来,到目前为止印刷次数已达17次,印数达126,700册。由此可见,庞大的社会古筝培训队伍之一斑。许多著名的青年古筝演奏家、专业院校的青年古筝教师、从事社会艺术培训的文化单位的古筝教师多是从这一庞大队伍中走出的。

(3)社会古筝培训提高了大众衍繁传统文化的意识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商品社会人们对利益追逐的热衷,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衍繁传统文化的意识近年来被人们所淡漠。社会古筝培训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重新发现、重新认识到传统文化之魅力、之不可缺少。江苏省扬州市每两年一次的古筝大会吸引着海内外六、七千人前来参加,此大会已成为该市的文化盛事。苏州老年大学有五十多名离退休的老人学习古筝。许多中小学开设了古筝兴趣小组,并与古文、国画、书法等传统文化、艺术列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衍繁传统文化的意识在大众中得到提高。

(4)社会古筝培训拓展了传统文化衍繁的渠道

多元文化下的传统文化传承、衍繁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多管齐下。古筝作为中华民乐中的一个种类,其开展的社会培训拓宽了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接触传统文化的受众面,增强了热心传统文化的人气。据上海古筝协会统计,2006年上海市学习古筝乐器的青少年已达20000余人。在苏州少年儿童活动中心许多小朋友学习古筝的同时,还学习了书法、国画及剪窗花等传统艺术。不仅拓展了自身的人气、还为其他传统艺术带来了人气。

第4篇:古筝教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古筝;教学;形象思维;精神素质

前言

琴、棋、书、画是中国传统士子的必备技能,也是其不可或缺的雅兴所在。四者之中以“琴”为先,颇耐人寻味。究其根本,琴,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身心的工具,在它身上承载着发于古老的“乐教”精神!体现出中国文人审美的人生意味!体现出他们对宇宙天地的认识和生存策略。

古筝,这一古雅的民族乐器,因其音色优美、易入手,又独具民族特色而深受学生和家长的青睐[1]!少儿学筝,不仅仅是掌握有关古筝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形成良好的节奏感、音准概念以及读谱习惯,而且通过手指技能的开发来强化脑部的发育并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提高记忆力,模仿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由于少儿爱玩好动的天性,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除了极个别的孩子能坚持学习外,大多半途而废。怎样让孩子既感兴趣又能快速地掌握古筝演奏技法,笔者有几点认识以供读者切磋。

一、以琴激趣,点燃孩子们的学琴兴趣和热情

小提琴家梅纽因曾说过:“教学工作从本质上讲,就是引导学生在正确的路上探索。”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在刚开始教学的时候,教师总会遇到一些类似的问题:少儿年龄较小,理解能力低下,骨骼发育不很完善,在手软而且指关节弹性弱等客观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还要戴假指甲练琴,时间长了,很多孩子会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耐心,意志不够坚定。我们应抓住儿童爱玩好动、注意力集中在感兴趣事物上这一心理特点,因势利导,使无意识变为有意识,完成从好奇心到产生兴趣的转变,即以音乐基础教育为主体,以兴趣培养为依托来进行古筝教学活动。

在古筝教学中,教师角色应该从师生关系转变成朋友关系。在课中教师应多注意幼儿的情绪变化,在孩子开心的时候与他分享;伤心的时候尽量和他沟通,帮他排忧解难[3]。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了解学生喜欢什么,上课之余,多和学生谈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把你当成朋友。这样,当学生遇到困难或者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就会勇敢的向你提出来。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师生共学互进的效果。

实践证明,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接受这一乐器。通过实施这一套“快乐学习”的方案,学生都会发自内心的喜欢学习古筝,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循序渐进,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

1.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5-10岁的孩子虽然手指具有弹性,但发育仍处于初级阶段,掌心开度不够,所以在最初的练习阶段应采取离弦的小关节弹奏方法。

练琴的过程中,不可盲目强调手指关节的爆发力和力度。强调初学者以自然的力度、合理放松的状态去触弦,只有演奏姿势正确、身体部位协调、控制能力合理,才能得到共振合理、明亮纯净、自然的音色。

2.在教会少儿正确的演奏姿势和基本的演奏手法后,应着重于运力的感受和练习。让孩子们在反复练习中体会力量在身体各部位的均衡分布和综合运用,把容易只集中在指尖的注意力合理分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形成身体的整体协调运动动态,并从中逐渐体会人与琴的亲和状态。

3.左手弹奏技巧的开发和训练最好与右手的演奏技巧练习同步进行。左右手的演奏从保持手的基本手型的顺指法开始,逐渐拓展。在节奏音型的选择、技能技巧的安排、练习曲和乐曲的选择等方面均做到逐渐增加难度,不让儿童有过量的负担。

4.尽量多选择一些节奏轻快、富有童趣、通俗易懂的民间音乐,增强孩子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对音乐文化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利用孩子熟悉的歌曲所表达的节拍,运用他们的肢体来感受时值的长短,那么孩子就会很快记住音符唱几拍,并把节奏正确地表现出来。老师可以不断的变化提问,这样既可以引导儿童的节奏学习,也会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接受音乐学习。

5.推荐相关古诗词,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学艺首要学做人!作为“人”是与道德品质是分不开的。诗词歌赋与民族器乐有着深厚的关系,因此,让学生了解古诗是极有必要的!只有了解诗句,深刻体悟诗中的含义,琴才会奏出其韵味。

三、循循善诱,培养孩子们的乐感与表现力

学生在学古筝的过程中,老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要采取多种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兴趣,将他们由对古筝感到新鲜、好奇的外在兴趣转变为稳定的内在兴趣。我们都知道幼儿的年龄偏小,他们的形象记忆要远远胜过于抽象记忆。所以在幼儿古筝教学中,我们应该把那些枯燥的语言、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形象的、具体的语言,以此创设愉快、轻松的环境。例如在教弹筝手型时可以告诉孩子:我们的小手像一座弯弯的桥,桥面要平滑不能有漏洞,要不然汽车和行人就要掉下去的。那么在幼儿练习的过程当中就可以说:小心,汽车要掉下去了--来提醒手指不要张开,哇!这座桥高低不平好难开呀――来提醒手指的关节突出来了,不够圆滑、不够放松等等。这样孩子会觉得学古筝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有了学习的愿望和动力。

在教认音时可将低音区12356比喻为穿一只鞋子,即在音符下加一点;中音区12356比喻为不穿鞋不戴帽;高音区12356比喻为戴一顶帽子,即在音符上加一点。这样学生易于接受,而且印象深刻。

学生对掌握不同的节奏型往往会出现混淆,因此可以根据生活中的不同音响特点编写节奏歌谣进行归类比较,让学生反复练唱、分析对比[4]。例如:“二八”节奏像钟摆:“滴答滴答”;“四个十六”节奏像打机枪:“哒哒哒哒”;“后附点”节奏像喇叭响“笛笛”;“八十六”节奏像敲鼓“咚哒哒”;“十六八”节奏像母鸡叫“咯咯嗒”……这样利用平时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事物,帮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法加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既消除了孩子的紧张感,上课也显得生动有趣,而且对今后的听音记谱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组织学生参加各式各样的演出及比赛。

比赛是鼓励孩子们的演奏,提高孩子的表现能力的一种手段,这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艺术创造力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在比赛的时候,孩子们可以互相交流学习,知道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表现好的孩子给予表扬,这样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自豪感及表演的欲望,也会给表现不佳的孩子一种鼓舞和激励。所以,多为孩子提供演出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地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有利于孩子演奏水平的提高。

结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5]所以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要让学生成为开拓型、才能型、创造型的新一代,就要培养他们从小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高度发挥想象能力的习惯和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习惯。而古筝演奏从乐谱变为生动的音响,其过程本身就是―个充满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为此,在乐曲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要让学生成为复制品。而教师应积极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能力,创设易于产生创造性活动的环境,使他们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艺无止境,法无定则。各种教学方法也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在特定时期有所突出。笔者认为,古筝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古筝艺术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古筝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自由、积极和愉快的音乐实践中,自主地感受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也是广大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不倦的追求和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 金白颖.儿童初期古筝教学探讨.美学时代,2003,7,39

[2] 段学军.在儿童器乐学习中我们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中国音乐教育,2004,8,27

[3] 涂永梅. “教手”与“教心”―试论古筝教学中的一个辩证课题.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97,4,35

[4] 郭雪君.青少年学古筝.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2,9(2)

[5] 毛丽华.巧学古筝.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第5篇:古筝教学教案范文

摘 要:自古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就是以人的教育为主,人才是实施乐感培养的主体。在音乐学习中乐感的作用十分重要,可以体现出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也能将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反映出来。而古筝作为我国的传统乐器之一,其学习需经过长期的磨练,教师在完善学生筝技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音乐的美,培养其审美能力和乐感。通过乐感的培养,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文化涵养,规范其道德品质,使其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本文分析了古筝教学对学生的意义,并对培养学生乐感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古筝教学;乐感;培养;审美能力

音乐作为我国艺术的一种,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其类型也逐渐丰富,包括传统音乐、古典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等。最近几年,虽然我国吸取、借鉴了西方的爵士、蓝调、重金属等音乐类型,但古筝一类的传统乐器仍然在不断传承之中。古筝在音乐中所弹奏出的每个声音都具有独特的含义,能够表达作者的情感,完全超越了语言的束缚。作为我国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筝的历史已经长达两千多年,据史料记载,《史记》(西汉司马迁著)中的《谏逐客书》就曾出现过古筝。而且,随着历史的变迁,古筝逐渐形成了众多流派,受到地域性的影响,在全国各地表现出的风格也不同。如今拍打、悬空摇、腕动摇、悬腕摇、扫摇、长摇等技巧是勾、抹、劈、托、按、点、滑、颤、揉、吟等传统技法的延伸。由于古筝技巧不断完善,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乐感的培养也显得更加重要。为情感表达提供服务是完善技巧的最终目的,通过高超的技巧能够将作曲者及演奏者心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教师应改善教学方式,通过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音乐常识,训练其节奏感,使其艺术感与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形成良好的乐感,从而更好的演奏出古筝作品。

1.古筝教学对于学生的意义

虽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在很多领域吸取、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精华,音乐方面也是,不断涌现出爵士、蓝调、重金属等多种音乐类型。但作为传统乐器的古筝并没有失传,而且经过发展和创新,许多流行音乐中也融入了古筝元素,普及了古筝音乐。现阶段在我国的民族音乐中古筝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众多民族乐器中非常突出。古筝音乐优美而柔和,其演奏技巧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在欣赏过程中听众会愉悦身心,得到良好的审美体验,是民间音乐演奏节目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古筝不仅在我国得到了良好发展,目前许多其他国家也对古筝音乐有所了解,是外国人对我国文化和艺术进行了解的桥梁。

目前许多高校中开设的古筝教学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随着我国对改革的深化以及各种建设的进行,我国的教育也逐渐发展、改革,素质教育得到了全面推动。审美方式可是具有多个不同方面,但其围绕的中心都是音乐。一个人民族灵魂的声音就是音乐,它也是圣华民族灵魂的手段。塑造的音乐要表达人的灵魂必须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无论何时何地,音乐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来说都是真实的、不可缺少的,古筝音乐在当代中国就是一种表现民族精神文化的力量。

1.1 可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化修养

为了使艺术适应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加以重视,并保持其层次性和完整性,使学生对相关艺术的精华进行借鉴、吸取,包括戏剧的激情、舞蹈的韵律以及美术的结构等,使自己的知识面拓宽。另外应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古筝音乐的能力。古筝文化历史悠久,许多文化的、艺术的和历史的内涵被包含于古筝曲目之中,表现出自身独特的魅力。古筝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入门并不难,简单易学,柔美典雅的音色是一种听觉享受,学生很容易就会产生学习兴趣。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教师可搜寻与乐曲相关的知识,如地方风俗、流派特点。创作背景等,与乐曲的思想感情一起向学生进行初步讲解,使其对作品的意境能够更好的理解与把握,也有利于培养其审美体验。另外可以向学生布置作业,让其在课下时间通过图书馆和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对有关的地域文化与;历史知识进行了解,使自身的文化修养得到提高,而且有利于逐渐对学生的创造能力、表现力与鉴赏力。所以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对看、多听。勤于思考。当学生的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对演奏中的各项要素把握的更准确,例如处理音乐风格、力度和因素等,不再只是依靠演奏技巧。这样融入感情的音乐具有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的形象。与此同时,学生在深入理解和体会音乐之后可以使自身的审美体验更加理性,并享受音乐,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将创新因素融入古筝教学之中,可保障其得以健康、持续发展,能够一直保持活力,并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1.2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的古筝文化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历经多个朝代的传承仍然得以持续,这与其历史因素是密不可分的,病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性的影响。教师在古筝教学中不仅应使学生掌握演奏技巧,还要让学生对不同方面的筝曲知识加以了解,包括古筝的不同流派、不同地区演奏古筝的特点、筝曲定符合表示的意义等。通过学生对古筝音乐文化的全面了解,使其文化素养逐渐提高,从而培养其综合素质。不同的人弹奏同一首曲目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这不仅与演奏者的音乐技巧有关,更重要的是其对于音乐的表现力。假如没有准确把握古筝音乐曲目中的内涵,即使熟练掌握了演奏技巧也很难弹奏出生动的音乐,只会是没有韵味的生搬硬套。当全面把握古筝乐曲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训练相关的演奏技巧,体验、感受乐曲中蕴含的思想,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古筝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3 古筝教学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音乐可以将人类内心的高级情感激发出来,通过极其微妙的方式对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产生影响,据相关实验的研究结果显示,进行科学发明和创造时这些高级情感是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我国古代著名的儒学家、教育家孔子的理论是人们的兴趣能够受到音乐的影响而被引发,对其情感、品质和道德进行培养,能够净化其内在灵魂,逐渐变得美丽、善良与纯洁。音乐在“六艺”之中排在第二的位置,这也说明了音乐的重要性。音乐教育不仅是一种审美,更是道德的体现,它有机结合了道德和审美。孔子主张在音乐教育中融入“和”的精神,不仅个人修养的作用可以体现在音乐教育中,社会的作用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如今许多流行文化,如通俗文学、电视网络和流行音乐等受到大多数年轻人的喜爱,逐渐远离甚至脱离了传统文化,很难将这些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古筝文化的历史背景已长达几千年之久,中国的传统文化联系紧密,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古筝音乐产生兴趣,而选择古筝作为专业或报班学习的学生也呈上升趋势,所以很可能古筝是年轻人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古筝教育,学生会更加了解古筝音乐文化,并逐渐了解更多相关的传统文化,使我国的传统艺术、文化逐渐得到传承,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2.古筝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的方法

2.1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审美能力

人感知音乐的能力就是乐感,一个人鉴赏音乐的水准能够反应于其音乐表现能力的水平中。教师在古筝教学中应使学生感悟音乐作品的美,并结合想象、知识、情感和技能等多个方面,让学生在体验情感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乐感。培养古筝音乐演奏者的一个基本素质就是培养其知识技能与审美能力。体载结构美、指法美、旋律美以及调式美都蕴含在筝乐作品的技巧之中,而且其艺术美、社会美和自然美也能得到充分体现。掌握音乐的审美关系与知识技能有利于形成古筝的技能,对审美活动的进程起到促进与推动作用。以此为基础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将思想性与情感性赋予音乐作品,使学生的乐思得到升华,并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其深刻体验到音乐之美。对筝乐作品的历史素材进行了解。初步领略其结构,并熟练掌握各项技能,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音乐之中,使自己的乐思得到表达,个性得到展现,作品塑造出的艺术形象也更加完美。

音乐审美中包含的音乐情感体验当然不只是近似于生物本能的,虽然筝乐作品是不具有语义性与造型性的,它所表现的内容也不同于文学语言,其内容没有逻辑性,也不是约定俗成的概念,因此解读音乐不能用视觉化、文化的方式。但是在对音乐的审美内涵进行解读时,可以通过“同构联觉”这个音乐心理学中的理论来帮助理解。该理论的含义是人受到感官的刺激,有感觉在其他感官上出现,而音乐审美活动的一个结果就是情感体验。例如,在我国各个地域广泛流传着筝曲《渔舟唱晚》,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曲目。地域性的文化特色、音乐语言、古筝风格以及情感哲理等都会表现在乐曲中。音乐领域的“内行人”很容易就能体会出音乐所表达的内容,而“外行人”无论怎么听都还是很难懂。作为具有表现力的一门艺术,筝乐作品不能只单纯依靠听觉感受来获取审美体验。在审美活动过程中,领悟概念、联想形象、体验情绪和情感都是十分重要的。从物理属性方面来说,不同的音乐具有独特的振幅和频率。在相同或不同的时间中,音乐中的发响的声音、音波、音质、音色和音高等形成一个组合体。音乐和语言不同,无法将思想和概念直接传达出来,而且它也不是视觉性和语义性的,人们在审美体验中通过一系列的心里实践活动,包括感情、情绪、情态、联想和联觉等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与情感体验。

顾名思义,“联觉”就是通过刺激一种感官来使其他感官的感觉受到带动,人们对一个事物展开心里联想,进而想到另一个事物,例如看到苹果联想到红红的脸蛋。人们对某个人、事或物感到激动或生气时表现出的“情态”就啊放松或紧张、弱或强、抑制或兴奋等。接着在实践或体验情态时,人们就会产生高兴、生气、伤心等不同情绪,将松弛度与强弱度体现出来。相关实验结果显示,情感实践和体验引发出的情感就是情绪实践或体现。例如兴奋性的情感可能会由“喜”的情感而引发出来,甚至出现高度紧张的兴奋状态。在王昌元创作的古筝曲《战台风》中,乐曲分为五个部分,音乐具体、生动而形象,台风是表现采用扣摇手法,而台风肆虐的表现则采用扫摇。风平浪静出现在激奋紧张之后,体现出雨过天晴后空气清新、天气明朗,人们打败了台风的愉悦心情。情绪体验是由音乐审美中的音乐直接引起的,介想活动后产生的就是情感体验。在演奏筝乐时“同构联觉”的作用是连接情感体验与审美体验。通过研究音乐心理学发生,人们普通的心理活动规律就是联觉,同时它还是心理活动的自然规律。音乐艺术与演奏者的情绪是密不可分发,在审美情感的体验中融入技能和技巧,发挥想象力,使演奏的筝乐表达出深刻的感情,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因此,筝乐也是国际语言的一种,使自身的神韵得到广泛传播。

古筝演奏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对于声音表现力有很高的要求,演奏者在演奏古筝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感官对音乐进行感知,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演奏者了解乐曲的文化背景后掌握其中的重要技法,将情感体会积极融入其中,使乐曲思想表达出来,展现音乐的魅力。演奏者通过对乐曲的联想,感受作者的情感,并表达自己的感情,从而提高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审美能力,逐渐培养出良好的乐感。

2.2 加强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

古筝技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国演奏古筝的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历史因素。许多因素会对古筝艺术的发展产生影响,包括不同地域的地方方言、、民俗心里、社会生活结构和经济形态等。因此教师将古筝演奏技巧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应对其感悟艺术的能力以及综合素养进行培养,因此在古筝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借鉴、吸取其他艺术和学科中的精华之处,使学生不仅对古筝乐谱有充分了解,还能跟对古筝艺术流派的起源、历史、传承、改革、发展和创新等有深入了解。特别应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开拓眼界,更好的学习古筝音乐文化。了解古筝乐曲的不同流派后可以发现,同一首古筝作品由不同的古筝演奏家或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被演奏时,都能够表现出不同的演奏风格。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关系到演奏者的多方面因素,包括对作品的了解、弹奏技巧、音乐天赋、音乐领悟力、艺术修养素质以及个人情感阅历等。虽然在古筝乐曲中运用弹奏技巧应注意限度,但音乐艺术却具有无限宽广的表现力。部分古筝弹奏着虽然对于古筝乐曲的弹奏技巧能够熟练掌握,但是没有领悟其中的内涵,因此无法将其中深刻含义表达出来,这是传统教育模式只为了应付考试、记忆知识的弊端。因此,为了弹奏出完美的古筝乐曲,就不能过度忽略文化知识的积累。

文化意蕴十分深厚的古筝乐曲不仅具有十分典型的历史性,还具有文学性以及特定的地域性。例如,大部分古筝乐曲都是通过一个确定朝代中典型、特殊的历史事件将朝代特点表现出来,以及对历史事件进行记录的。古筝乐曲此时就像一部纪录片,蕴含丰富的感情,是历史风貌的再现,具有真实性。在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作曲家何占豪先生创作)所选用的素材是《满江红》这个传统乐曲中的旋律。该曲目表现的事件是南宋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遭到了奸臣的诬陷,在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监狱中被囚禁,表达出岳飞被处死之前因国家和人民处于危难之中所出现的忧虑情感。在忧国忧民的同时还有对朝廷多奸臣的愤怒,惦念家人的感情,还有热爱国家和人民却被陷害、壮志未酬的无奈。

2.3 学习音乐理论与知识

无论哪一种音乐艺术都不能代替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品格。如果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民族特色没有得到保存与继承,那么这些文化也就不再是我国的艺术精髓,失去了独特性。古筝艺术已经流传千年之久,教师必须让学生对古筝的历史和传统技巧加以了解,对技能熟练掌握后应保证各项基本功熟练,包括熟练乐谱、弹奏乐曲等。如今的无调试作品和多种调试音阶是由传统的筝技、调性、调试和经验相结合的延伸,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筝技术不断吸取其他艺术的精华、摒弃糟粕,扬长避短,传承了优秀的技术。但是传统的减字谱与工尺谱已经逐渐流失,知道的人少之又少,它们也是不应被丢失的文化。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与学习技巧、技能相比,传承古筝文化的更加重要的。在一些地方戏种、戏剧和戏曲以及民间音乐中都蕴藏着古筝文化,他们具有的地方风格也都是不同的,吸取其中的精华并加以整理、加工和创编,使时代的发展与其特点相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早韵、趣、意、情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乐感。

学习音乐理论和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乐感是十分重要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乐感。众多音乐类型的一门共同基础课是基本乐理,也是第一门音乐理论科目中对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进行系统讲授的课程。要对音乐加以学习、理解和表现就必须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学习音乐的人来说,无论是业余的还是专业的,无论在音乐教育、演奏、演唱、音乐学、指挥、作曲还是其他领域,都必须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这些理论和知识能够更好的培养自身乐感。乐理知识有许多内容,虽然系统性学习很好,但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掌握重点内容,从帮助自己学习音乐、培养乐感的方向进行学习。例如对常用的音乐记号、音乐节奏、节拍,常用音符的音高、时值和名称等进行着重掌握。掌握这些知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熟练掌握后能够极大缩短学生的识谱时间,从而留出更多时间供学生训练技巧。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示范或听音乐会时,可在谱面上准确、迅速的进行标记,不懂之处能够在课下时间自己继续学习。因为许多人缺乏基本的乐理知识,使其培养和提高乐感的过程受到制约,学习器乐以及进步的空间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无法克服音乐表演中出现的一些障碍,所以必须高度重视音乐理论与知识的学习。

2.4 对音乐家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背景进行了解

教师应将音乐史及相关知识的介绍安排在教学之中,使学生对作品的艺术成就、特点、风格,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经历、所属乐派、所处时代以及生平事迹,以及产生乐曲的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等加以了解,帮助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深刻内涵能够更快的理解。理解乐曲有利于学生对其进行更好的表现与演奏。作曲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在每首作品之中,而不同乐谱中的音色、层次、对比和速度等就是其感情的表现。假如对筝乐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并不了解,就很难全面了解作品叙述的内容以及刻画的形象,无法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准确把握音乐风格。众多演奏家和作曲家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以及人生阅历都是不同的,会对其创作、演奏过程产生影响,促进其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风格,而且其作品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时代影响,并体现出时代特点。所以人生际遇对于作曲家来说就是一步参考书,帮助其学习音乐,只有融入了自己的特色,才能创作和演奏出打动人心的音乐。比如在教授筝曲《秦桑曲》时,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背景知识:作曲者周延甲是陕西人,所以该作品具有陕西传统音乐特色,是当地典型的传统民乐,其中的苦音(即哭音)与欢音就是该乐曲的典型因,是介于b7与7和4与#4之间的音。而且这首筝曲是周延甲先生的女儿离开家要去上大学的时候,他寄托了对女儿的思念之情才创作出来发,因此这种感情也充满了整首曲子。同时受到地域性的影响,作者将当地戏曲“碗碗腔”的因素融入其中,使乐曲的整体氛围高亢而浓烈。对这些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后学生对乐曲中的音乐特色也能准确把握,可以推动之后的学习进度。

2.5 加强学生对节奏与节拍的学习

音乐的灵魂与生命是节奏,其力度、重音、呼吸以及性质都对音乐作品塑造的形象和展示的内容有重要影响,音乐如果缺少了节奏,就只是无生命的音符的串联而已。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少了它的支撑即使有音高,音乐也无法持续发展,缺少了艺术活力与动感。在弹奏过程中,学生经常会表现出一些缺点,比如开始弹奏乐曲时速度快慢不稳定,当几个小节弹奏完毕后速度才逐渐正常,在顺手或容易的部分速度通常会加快,在有难度、复杂的部分,一般会自然的慢下来,导致整个乐曲的速度频繁变化,音乐的韵味难以体现。音准虽然对音乐也很重要,但是缺少节奏的连接时也只会像杂乱堆积的音符,并不是正确意义上的音乐,只是一些音符的集合。节奏和音准相比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主要是由于音符有相对固定的时值(拍数),计算时可采用数学方法。大部分人不喜欢在识谱过程中打拍子,觉得这件事很简单,所以并不重视。其实虽然打拍看起来是简单重复手臂一起一落的动作,但只有经过练习才能准确无误的打拍,不会混乱。假如识谱过程中忽视了打拍练习,那么很可能造成演奏时对音符发时值无法准确把握,使音乐的节拍和节奏受到影响,所以广大音乐教育者必须重视这方面的训练

在训练节奏方面,教学基础是让学生对音乐相关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包括拍子、节拍、节奏、时值和音符等,与识谱方法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准确、熟练的打拍子,将速度的快慢统一,掌握弹奏前的拍子数,对乐曲节奏的特点加以分析,指导学生联系乐器节奏中的难点,使学生养成习惯,勤打拍子和数拍子。另外,还应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使其主动感觉节奏包括乐曲的韵律和脉搏、作品内在规律的体察、音流中如何划分节奏、节奏的强弱规律等。必须使学生认识到打拍子并不是机械、被动的,应将其与内心的节奏感相互融合。例如在教授曲目《小白船》时,该曲目的拍子的3/4,将船摇荡在水中的背景采用左手的手势来表现,在一个4小节中包括三个4音符,以三拍子的节奏特点――强、弱、弱为依据进行弹奏。首先,第一拍作为一个重音应该沉下去,接着轻轻地弹过第二、三拍,这样好能很好的显现出乐曲的背景轮廓。在如此分析节奏之后,学生可以体会到鲜明的音乐形象,对乐曲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目的除了使其感觉节奏之外,还包括使学生内心深处真正的体会到节奏的脉搏和动感,并可以在乐曲的弹奏过程中加以表现,也就是掌握节奏的律动感。其关键环节是与乐曲的意境、情绪相结合,使选择的节奏与之相适合,而不是一味的机械弹奏。例如在教授《小白船》的过程中,将强弱拍之间的关系加以处理后,需要考虑乐曲的意境来决定如何进行之后的处理,顺水行舟的感觉是由快板的速度体现出来的,每小节分为两组节奏,正好与行进过程中船身左右摇摆的状况相符合。演奏过程中必须将自己置于创设的情境之中,脑海中浮现出船只前行的画面,浆划入水中、向下沉是由每三拍中第一拍的重音来表现的,浆顺水而过又被缓缓提起则由第二、三拍来表现……,这样紧密联系音乐表现的律动感能够创设生动的情境,此时技术就可以完全融合在音乐之中。

2.6 培养学生的品质和德行

追求根本就是“务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追求理想,而根本立足了就是“本立”,也就是找到了理想,接着就会产生规矩。在古筝教学中,末节是技巧,但根本却是做人。做人应追求什么样的根本呢?是否与乐感有关系?只有伟大的心灵才能创造出伟大的音乐吗?演奏者的人格光芒和心灵美能否流射、映照于音乐技巧中?对一个人的品性和德性进行培养是培养其乐感的前提条件么?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借鉴众多学者、教育家所说的话。康德曾经表示,精神的自律才是道德的基础,而苏霍姆林斯基(著名教育家)也曾表示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其次才是音乐家的教育。

我国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曾发生过这样的趣事:一天一个人和欧阳修同行,此人并不知道与自己同行的人是欧阳修,看见一个枯树立于路边,便脱口而出“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自己还暗暗欣喜形容的多么贴切。而欧阳修笑眯眯的听完说道“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这个人突然明白了虽然那棵树已经十分干枯了,但是它却具有无限的生机,春天来临时青苔在上面生长,体现出它的生命力,而冬天到来时雪花落满枝头,就像它开出的花朵,昭示着纯洁的生命。虽然两个人形容的是同一棵枯树,但因为心境不同,表达出的语言也完全不然。“生命”与“色彩”就是欧阳修心灵的真实反映。描写枯树的句子充分体现了他所具备的博爱之心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一个人如果具有高尚的品性和道德,其心灵深处一定会有一颗包容的心,他们的心是美丽的,人格光芒也流露于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之中。如果一个人没有爱心,那么他也不会找到崇高的理想,无法立本,也不会规范自己,更无法演奏出美丽的音乐。

自古以来,品德高尚的君子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追求理想,规范自己。因此演奏者必须有崇高的理想,并付出努力、不断追求,在此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高尚的品质,这样在演奏音乐的过程中才可以展现出美。对于古筝演奏技巧者来说也是这样的,只有现对其德行和品质进行培养,才能进一步对其乐感进行培养。

2.7 从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其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使其能将自身的肢体语言加以运用,对音乐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刻。人体的多个感官相互结合才能促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有时单纯的重复某个音色或乐曲的教学过于枯燥,教师可向学生播放与乐曲相关的舞蹈视频,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其在休息中能够从其他方面领略古筝乐曲的美,提高学习兴趣。另外也可以将节奏采用手脚并用的方式来拍打,或以教材中的节奏为基础鼓励学生改编、创作出自己的音乐,提高其乐感。

其次,教师应好好利用示范的机会,无论是弹奏还是演唱古筝曲目都要尽量将包含于作品中的情趣和思想表现出来,用艺术感染学生,使其学习兴趣增强。另外,在示范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使其接受引导,进入创设的意境中,感受到鲜明的艺术形象,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教师应关心学生,并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无论是哪个学科的教学,教师语言评价的作用都是不可估量的,甚至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既可以是伤害性的,又可以是激励性的,以教师的评价决定其效果。因此教师应对每一个学生加以爱护和关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向落后的学生恶语相向,如果学生演奏错误或难以跟上进度,教师应多与其沟通、交流,针对其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学生进步。比如,在课堂考核中教师让所有学生依次演奏同一曲目,对于顺利完成演奏的学生教师当然会给予夸奖,但一些学生有些地方会出现错误或停顿,教师首先要肯定其弹奏过程中的可取之中,如某一句的音色表现的很好、某一部分的节奏甘很强等,不要吝啬激励性语言,之后再委婉的向学生提出改进建议,避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乐感自然而然的提高。

2.8 培养与呵护学生的“艺术心”

在古筝乐曲中为了能够使学生对于乐曲中的风格调试音阶多样化体会的更加充分,需要通过演奏者的演奏技巧的灵活性与完美的乐感进行结合来完成。有的演奏者在古筝演奏的时候不能够将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还有内在的美感表达出来,这是因为演奏者不具备所必须的良好的内在的乐感,这就使得演奏效果大打折扣。就乐感而言,也是有先天条件和后天条件之分的,但是乐感是由二者共同造就的。以综合乐感来说,不仅仅需要建立在独特的先天天赋的基础上,也需要演奏者在后天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培训来提高本身的良好乐感还有音乐素质。所谓的乐器演奏不单单的是进行模仿,它是属于二度创作的艺术。乐曲创作人是不是在新的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有巨大的艺术进步和创新是区分模仿和二度艺术创作的本质原因。

一些进行古筝教学的教师自认为古筝乐曲演奏的重点所在是音阶表现的强弱以及演奏者弹奏的技术。这些教师在自己的观念中对学生进行教学时要求学生不能在演奏的时候出现丁点差错。这样教学中的学生常常是非常严格的按照老师所要求的乐谱上所标明的音阶强弱记号以及指法来进行积极效仿的古筝演奏。有的演奏者在演奏中会有很大的精神压力,这是因为他们在演奏的时候害怕出现错误,这就会导致演奏者常常保持着精神紧张的状态,不能把精神松弛下来。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演奏的人演奏出来的乐曲经常没有灵魂和思想,这样的乐曲枯燥乏味,所以这样的乐曲是为了模仿而模仿出来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老师在整个古筝教学过程中把学生需要的自然流畅的创新艺术的权利给剥夺了。因此,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并加以呵护,绝对不能采用填鸭式教学向学生灌输知识,使其遗失了自己的特色。古筝乐曲的题材多种多样,包括景物、人物和叙事等,还有一些作品是意象化的。许多教师在古筝教学中会习惯性的用语言翻译音乐作品并向学生结束、叙述,这样不仅很难促进学生进步,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感受与领悟音乐的能力。

2.9 完善学生的古筝技巧

古筝技巧的掌握以及良好音乐感的具备是表演古筝音乐者所必需具备的前提条件,需要把乐感与筝技相结合在一起。为了能够使古筝的乐感还有古筝的技巧在演奏的时候发挥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先决条件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古筝触弦的轻、重、缓、急,古筝的触弦点问题,以及古筝触弦的深、浅,弹出的音色都可能不相同;手指尖触弦、小关节运动以及弹响音的瞬间力度不同的话都会影响古筝演奏出来的效果。饱满的音色对于古筝的演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强力度时触弦深这是在一般的常规状态下所讨论的。对于古筝乐曲在当时演奏以及发响整个音的时候,是要求研究一气呵成的,这样就能够是成音产生一种断气又断、气连音又连的起伏的感觉。音的颗粒性以及立体感也存在于任何一个弱音当中,这样才能够达到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

对于古筝乐曲当中的风格调式音阶多样化的技巧,就必须把握住整个乐曲的“风格音阶”或者“风格”或者“音型”在整个演奏过程中进行变化、渲染以及发展、夸张的要领,因为完成对它们的演示都是要依靠富于完美的乐感和技巧来实现的。在音乐的演奏当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良好的音乐感。良好的音乐感不仅仅包含了像节奏感、音高感以及速度等基础性的音乐感,也包含了例如和声感、旋律感还有曲式结构和风格等的综合性的音乐感觉。一般不能够在表演实践中演奏出具有内涵没的音乐作品的演奏者,大多数都是不具备良好内在的音乐感的人。对于乐感而言,也被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个条件。就比如对于综合性的音乐感来说,就需要必须具备很好的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并且再经过不断的后天努力培训和培养才能,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音乐感的表演者。

对于乐感还有技艺来说,不仅仅需要依靠自己本事灵敏的身体协调能力,还需要经过后天不断的努力刻苦的磨练才能够成功。耳听不出音高度、口天生不能张圆以及过细、过长或过短的手指这些先天性不足的条件来说,这样的人在学习古筝的时候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这并不是说先天性不足的人就不能学好古筝,只要是通过刻苦努力的学习,也是能够掌握学习古筝的方法的。从头脑思维到音乐表演中各个生理器官的协调度与高灵敏度的能力,是对于学习古筝者所必需具备的,因为这样才能够顺利的培养起来一个古筝者。但是这种能力是需要学习古筝的人经过后天的日积月累、不断刻苦努力的训练才能够获得的。

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情感教育的一种,古筝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技巧的训练,而是应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训练其节奏感,使学生享受音乐,在完善技巧的同时体会音乐的内涵,将自己的情感更好的表达出来。当教学不再被演奏技术所限制,学生的音乐思维才能得到培养,发展自己的音乐表现力与感受力。教师创设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体验审美的过程,逐渐培养学生的乐感。古筝教学属于情感性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以及音乐素养,使其在训练与学习中自然而然的养成良好的乐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在获取音乐能力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能力,通过想象和联想丰富自身情感,提高音乐综合能力。良好的乐感可以保证学生真正的感受音乐、爱好古筝教学,在演奏的同时享受音乐。

(作者单位:山西省音乐舞蹈曲艺研究所)

参考文献:

[1] 高雁.论20世纪中、后期古筝演奏技术的发展与创新[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2,(3):56-57.

[2] 王夏婕.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传承现状浅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9):127.

[3] 谢莲花.论筝乐艺术传统流派的发展及其传承――江派为例看其流派的现实朝向[J].艺术教育,2013,(8):101.

[4] 梁冰冰.略谈陶一陌古筝作品《风之猎》创作风格[J].音乐时空,2014,17(8):67-68

[5] 王娜.齐鲁筝派艺术研究[J].戏剧丛刊,2014,17(1):57-58

[6] 孙润.传统音乐与古筝传统流派在古筝普及教育中的实践[J].乐器,2013,17(11):67-68

[7] 宋瑾.论20世纪中国的音乐美学研究[J].黄钟,2006,17(3):67-69

第6篇:古筝教学教案范文

关 键 词:古筝 形制设计 创新实践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必由之径,而中国古典弹拨乐器居其首位,而古筝更是成为了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在现代商业性的社会中,虽然传统文化理论体系在不断推陈出新,但是传统弹拨乐器的形制设计理论资源匮乏,已远远不能够解决其快速发展所面临的多样化转变问题。中国乐器设计师在研究乐器造型的同时,要把中国坚实的传统文化根基与民族精神在现代设计理论及创新实践中完整地体现出来,努力探寻出两者的契合点,积极实践富有成效的设计实践创新之路。

一、古典弹拨乐器古筝的种类及特点

近些年来,由于古筝艺术的发展和古筝音乐的普及,乐器的需求量增大了,各种形制与弦制不同的古筝都在全国各地流传。古筝的种类虽然繁多,但总体上可划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丝弦古筝,它的形制有十三弦筝、十六弦筝。早期弹筝人多用这种古筝,其特点来自于乐器所系的蚕丝弦。这种弦发音醇厚、柔和,用它来弹奏古曲,朴实、典雅。第二类是钢弦古筝,它的形制有十三弦筝、十六弦筝、十八弦筝。它的声音清亮而富于韵味,独具一格。 第三类是尼龙缠弦古筝,其形制有二十一弦筝、二十三弦筝、二十五弦筝等。其筝身的各个部位结构科学、严谨。它的声音醇厚、柔和。第四类是转调古筝,它是为一些专业人士解决古筝的转调问题而试制的。现在的转调筝主要有:脚踏式转调古筝、手扳式转调古筝等。[1]

古筝是一弦一柱、多弦多柱乐器。(见图1)筝体呈长条形,面板弧形,底板平直并开有两个音孔,面板与底板均用发音振动性能良好的桐木制作,边框使用硬质木料,整个筝体是一个共鸣箱,长度1.6米左右。弦质为丝弦或钢丝外缠尼龙丝的粗细不同系列金属筝弦,筝弦设柱(码子),根弦、弦轴装置在与码子平行的面板左侧;演奏时一般右手戴玳瑁甲片(即指甲)。通常古筝的型号用S163-21表示,S代表S形岳山,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2]

二、古典弹拨乐器古筝的设计要点和生产状况

目前国内市场上中国古典弹拨乐器的发展极为快速,种类居世界之冠。从传承的角度来看,了解古典弹拨乐器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剖析其结构组合并掌握内在规律,是促进传统乐器规模化生产的重要途径。以在中国复兴才20年的古筝为例,据扬州古筝协会的数据显示,扬州每年销售古筝20万台,并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古筝现在已成为扬州重要的文化与经济产业,被视为具有很大潜力的经济产业。在国际上,近些年随着中国民乐的兴起,传统乐器在海外也深受欢迎。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都有着古筝热的形势,并且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形成一股习筝热潮。但是我们不能盲目乐观,横向比较,西方的古典乐器小提琴,每年在扬州的产量达100万台,是古筝的5倍。韩国伽耶琴、日本筝还有蒙古筝等都与中国古筝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尤其是日本筝,唐代十三弦筝(唐筝)在日本被保存和发展极为成功,目前已成为日本主要的民族乐器之一,而在它的发源地中国却已难寻踪迹,且目前国内能为唐筝谱曲或能用唐筝演奏者更是凤毛麟角。[3]

由此可见,古筝在乐器市场上仍具有巨大潜力,但是目前民族乐器的制作还是以传统手工制作模式为主,产量上没有优势,且形制样式陈旧,既无法满足现代演奏市场的需求,也无法与西方古典乐器相比创造出可观的经济值,更谈不上带动全国传统乐器产业发展。因此,古典弹拨乐器设计的创新之路迫在眉捷。

三、古典弹拨乐器古筝在设计创新中的实验技术

3.1Set分析法

在对古筝进行形制的改良或创新设计实验中,我们先采用“人-事-场-物”关系的思维模式,借助人机工程学、SET分析法、5W2H调查分析、情感语意学、色彩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4]结合实践进行调查研究,从人机物理界面、人机情感界面、视知觉出发进行尝试。按这样的思路设计出的成果,力求在形制功能上取得创新,在演奏方式上得到突破,同时很少受使用环境的限制。在保留乐器传统的功能外,还可以更多地作为人与人、环境与人、文化与人沟通的纽带。

3.2现代工艺选用

依托学院公共实验中心的金工、木工、CAD/CAM二维三维输出中心等设备平台,研究艺术设计与中国弹拨乐器形制创新的关系,从材料学出发,将以材料的变化在设计案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出发点,通过材料与设计的创新,逆向的将使用者引入材料发展的世界。[5]例如“水晶”古筝(见图2)采用进口透明亚克力为主要制作原料,筝体结构合理、稳固,内外呈现出晶莹剔透的水晶质感、外形线条流畅,轮廓分明。由于制作材料与传统古筝所用材料的不同,其制作工艺跟传统木质古筝有着很大区别,亚克力材料的共振无法与木材相比。但经过公司技术人员多次实验,攻克了材料因素导致共鸣小的先天性难题,实现了筝体自身的自然共鸣效果,音质表现柔美、纯净。

3.3传统优势的吸收与再设计

(1)对各种传统文化元素(传统家具等器物造型)进行学习与吸收并加以演绎。

通过具体艺术设计手段,在深入了解古典弹拨乐器发展的基础上,针对现代人民的实际生活状态,与其他相关艺术等门类横向结合,打破传统生产思维,从整体上设计出具有文化特征和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新乐器。图3是具有现代感的古筝与琴桌设计,该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平衡”理念和古筝尾部稍作下垂的传统形制,通过将具有秦风的古筝一端“翘起来”,设计出具有艺术感的新产品。该产品的琴桌也吸收了明清家具的风格和元素,显出简洁端庄的风韵。该产品获得****优秀设计奖并获得国家88专利。

(2)打破传统发音定势,从发音功能上寻求变化。

①在电声发音方面

我国民族乐器的电声发音创新成果很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电声多功能扬琴”。(见图4)在琴体结构上,电声多功能扬琴由2部分组合而成,呈梯形状。一部份为扬琴,另一部份为古筝、独弦琴、固定节奏及各种固定和弦,两部份组合起来形成和谐、完整的统一体。在古筝和独弦琴的演奏部位上,设有26个单码,充分利用了多余的弦长部分,有规律地将13弦排列为25个音位,除去几个同音异位的音,其音域相当于一台18弦高音筝。在琴的右侧部设置了灵巧的转调滚轴,每个滚轴的推移可升降一个全音,因此可以根据需要快速地进行转调,使其与扬琴部份的转调达到高度的统一协调。[6]

②在无线电发音方面

借鉴国内外先进设计方案和自主创新技术,电子古筝相比于传统的古筝在外形上保持一致,而改变其原有发声结构,并采用微型传感器技术实现音源信号的电子化。即在研制的古筝的每根琴弦上安装一微型传感器,通过微电子电路处理即可实现对音调高低的控制从而达到与实际乐器相同的音色和音高,性能稳定、工作可靠、抗干扰强、音色还原度高。

四、古典弹拨乐器古筝设计创新的未来发展

1、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沟通,工业产品应该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促进人与人的相互了解和关爱。站在不同人群角度思考,因人而需,既可以设计出适合儿童规格的“儿童琴”,(见图5)又可以设计出便于亲子交流的“母子琴”。(见图6)同时,也可以设计出适合现代青年审美和演奏方式的个性化产品,如女子十二乐坊站立式多人齐奏的“交互式古筝”,(见图7)通过物的特征美好诠释来体现个体人群的特征,增进社会个体间的了解和认同感。

2、结合不同使用环境、演奏艺术方式的要求,以开发出与室内环境艺术相融的产品。通过与现声方式的结合和电声技术的探索研究,使中国古典弹拨乐器能适应更多的演奏空间需求,不断推动民间古典弹拨乐器的娱乐行为形式。

3、结合外来的需求和异地文化元素,将中国古典乐器与外国文化相碰撞,尝试吸收国外先进新工艺,针对性地开发外贸产品,促进贸易顺差。同时,结合多种现代文化,开发文化礼品和国家艺术教育服务等产业,有力地扩展古典弹拨乐器的产业链。

4、以设计革新来推动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的调整和改革。建立“传统弹拨乐器研究中心”,达成产、学、研的研究链,尝试通过产品创新来促进传统初级生产方式的改革,向批量生产转变,提高产量产值,节约社会资源。

五. 结束语

古筝的创新本身就蕴含着着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所以我们必须要以其为文化根源,以特定使用场景和风格为依据,以形制设计为亮点,通过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注重不同使用环境、演奏方式的要求,设计出风格独特、形式感染力极强的乐器表现样式,推动古典弹拨乐器的发扬光大。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还必须结合外来的需求和异地文化元素,尝试吸收国外乐器制作的先进新工艺,针对性地开发外销产品。唯有这样,才能开拓并扩展古筝的产业链;唯有这样,才能在古筝的设计创新中有所建树,也唯有这样,才能把中国博大精神的文化介绍到世界去。

参考文献

[1] 李萌.古筝基础教学[M].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同心出版社,2010

[2] 盛秧.浙派古筝[M].西泠印社出版社,2003

[3] 傅明鉴.乐器[J].2008,(11)

[4] 简少全.工业设计方法学[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第7篇:古筝教学教案范文

一、《指南》链接

《指南》艺术领域――美术认知目标中这样表述:“艺术欣赏时常常用表情、动作、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本次活动我们在幼儿欣赏各种美丽的风筝的基础上通过观看示意图,了解制作风筝的简单方法,并学习用各种线条和色彩自由地装饰风筝面。

二、美术内容解析

理科组长:本活动的美术内容是“欣赏各种风筝并学习用各种线条和色彩装饰风筝面。之前我收集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风筝,是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深受人们喜爱。它是由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三、幼儿前情经验解读

1.大家想一想,自己班里的孩子对风筝的认识和了解有哪些?

教师A:大多数的孩子都知道风筝。在他们的印象中,风筝就是三角形、蝴蝶、燕子等这些平面的风筝。但立体的、串式的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很少见,他们也不知道。

教师B:我们班的孩子对风筝的起源估计都不太了解,我觉得在活动中应该多讲一讲,激发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2.对称是所有风筝的特点,幼儿对“对称”的理解是怎样的?

教师C:大班的幼儿对“对称”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他们知道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能完全重合的两部分都是对称的图案。

教师D:我们的很多活动都渗透过“对称”,孩子们能讲出什么物体是对称的,什么物体是不对称的。

理课组长: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的活动,我希望我们老师不要给孩子一个模板,让他们临摹,而是给他们提供更多选择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创造,这样我们的美术活动才有意义。

四、活动目标剖析

1.逐条朗读、理解目标:

理课组长:“大家都看过这个活动方案了,那我们现在就逐个来理一理,先来看一看目标,读一读目标。”

一起朗读:“目标1:欣赏各种美丽的风筝,通过观看示意图,了解制作风筝的简单方法。”

理课组长:这个目标中首先注重幼儿对美的感知。它强调的是“美”。引导幼儿感知欣赏风筝时,首先应着重注意风筝的形、色等特点,其次注意风筝对称性。对于风筝的制作方法我们不做重点强调,只作为一个了解。我们可以将目标1调整为:欣赏各种美丽的风筝,感受对称美。

一起朗读:“目标2:学习用各种线条和色彩自由地装饰风筝面。”

理课组长:B老师,你是怎么理解目标2的呢?

教师B:我觉得这条目标是让幼儿自己在欣赏风筝图片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学会的线条和色彩,自由地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风筝面。

教师A:是的,我们要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不用过多过细的规定约束幼儿,使其自由想象不受阻碍。另外,我们也要给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具有表现力的工具和材料,可以激发幼儿从事创造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师D:在原活动方案中,两条目标是对幼儿认知和技能的要求,而对情感方面却没有提出目标,我觉得是有所欠缺的。

理科组长:D老师提得非常好,你觉得第三条目标是什么?

教师D:第三条目标可以这样制订:体验制作风筝带来的乐趣。

教师C:赞同D老师的意见,加入第三条目标。

2.确立重难点:

理课组长: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什么?

教师A:从刚才对目标的分析上,我们不难得出,目标1:欣赏各种美丽的风筝,感受对称美,是本次活动的重点。而目标2:学习用各种线条和色彩自由地装饰风筝面,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教师D:A老师说得很对。我们现在应该多考虑用何种策略解决本次活动的难点。(下转第88页)

(上接第86页) 3.商讨解决策略:

教师C:大班幼儿正从直觉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来的,心中有画,纸上才有画。所以我们在欣赏风筝图片,应注意运用启发式和艺术性的语言帮助幼儿开阔思路、启迪智慧。如可以用“为什么”“怎么样”这样一类的开放性语言来向幼儿提问,而不是用“……是不是?”这类封闭性的问题来提问幼儿。

五、活动准备细化

1.是不是非要8k素描纸人手一张?

教师A:我们平时给孩子提供最多的是8k素描纸,但我们没有考虑到每个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其实我们可以给孩子多种的选择:16k素描纸、8k素描纸、4k素描纸。发展能力强的幼儿可以选择4k素描纸,在构图画好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合作涂色,共同完成风筝的创作。中等发展水平的幼儿可以选择8k素描纸自己独立完成风筝的创作。发展能力弱的幼儿则需要老师的帮助,完成构图,所以提供16k素描纸是足够的。

教师D:赞同A老师的做法。幼儿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我们不能实行一刀切的原则。

2.绘画材料上我们可以向幼儿提供哪些?

教师E:我觉得除了提供我们常用的绘画材料:记号笔、油画棒、水彩笔外,我们还可以给幼儿提供水粉颜料,尽管在使用时有些麻烦,但我们可以采用分组、轮流的方式来解决。

教师C:在制作风筝时,我们还要给幼儿提供剪刀、固体胶、彩纸、彩色飘带等装饰材料。

六、活动环节细酌

1.环节一:介绍风筝的由来。

重点研讨:这个环节是否可以调整?

教师A:我觉得可以调整为:欣赏各种不同造型的风筝,感知风筝的特点。对于风筝的由来,我们可以放在活动前的生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渗透。

教师D:同意。这一环节是活动的重点,我们要让幼儿了解风筝的三种类型和它的对称性,这也是给下一环节打下基础。建议此环节的时间控制在8分钟左右。

2.环节二:探索了解风筝的构造及风筝面的装饰方法。

重点研讨:这个环节我们可以怎么去实施?

教师E:我觉得可以播放一些制作风筝的图片给幼儿参考,如:在风筝面上绘画对称的图案和花纹;用水粉绘色,留出一些图案的花纹;用线绳装饰图案和花纹,帮助幼儿了解风筝面的装饰方法。

第8篇:古筝教学教案范文

一.风筝的历史

(一)风筝的起源

早期的文献中也有许多关于风筝的记载,大多数是风筝在军事战略方面上的使用,例如在楚汉相争之时,韩信所制做的风筝载张良成功飞天,高唱楚歌,使楚军军心瓦解。还有南朝简文也曾利用风筝传递消息。唐代以来,古人在鸢首以竹为弦,放飞到天上,风吹时,发出声音就像是筝鸣,由此“风筝”而得名。后来随着风筝的发展,风筝的功能更多地转向了娱乐方向面,风筝逐渐变成玩具。

(二)潍坊风筝的历史

随着风筝的发展,现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在众多的风筝种类之中,以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等地的风筝相对更为知名,被称为我国四大风筝产地。山东潍坊是发明风筝和放飞风筝最早的地方。风筝是潍坊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最早的潍坊风筝可以追溯到鲁国时期,到明清中叶,潍坊开始出现专门做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潍坊风筝具有很强的地方性特色,色彩绚丽、华美而明艳,主要和中国年画产地之一的杨家埠的关系密不可分。

山东潍坊市寒亭区的小村落杨家埠,从明朝洪武初年至今,风筝的生产制作从未停歇。如今这里年产风筝两百多万只,逾三百品种,以纯手工制作的绢制高档风筝为主,飞往世界各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风筝第一村”。

二.杨家埠风筝的艺术特色

(一)风筝的造型

民间流传着许多风筝的种类,按结构划分,大体可分为平面、立体以及浮雕式的风筝。

平面风筝,其结构简单,例如扇形、八卦形、人物、沙燕等,将骨架平面扎系,用纸或者绢糊好,在画上相应图案,有的在风筝下部坠上飘带、彩穗之类。

立体风筝,其结构比平面复杂的多。例如:“龙头蜈蚣”风筝,风筝的头部是立体的,就像雕塑一样。风筝的头部需用细竹条扎系,再用纸或娟糊好,在上面再画上相应的图案,其造型丰满而浑厚,又有仙光灵气,显得奕奕动人。蜈蚣的身体部分是一节连着一节的,有的数十米、有的数百米不等,也都立体化,这样一个巨型立体的龙头蜈蚣,就成形了。让它高高升到空中,冲霄凌云,实在是壮观。

浮雕式风筝,多半是禽鸟昆虫类型的。比如老鹰、螳螂、蝴蝶等,风筝的两翼双翅仍让是“平面”做法,只在风筝头部、躯体部分按浮雕的方法扎糊。这样的风筝正面立体感强,形象逼真,放飞升空,能达到真假难辨的效果。

(二)风筝的材料

杨家埠风筝的用料主要是竹、绢、色三样。

1.竹

我国产竹子的地方很多,但是唯独江西、四川一带所产的一年以上楠竹性能最好。因这种竹料节距长、韧性好,易加工,便定形,是制作风筝的理想原料。杨家埠风筝的工艺强调要统一竹料,同一部位加工工艺相同,这也是杨家埠风筝效果最佳的根本原因。

2.娟

风筝蒙面的材料,除去特异部位可以用塑代绢,以纸代绢之外,其余绝大部分是由丝织成的双林矾绢。这种绢的特点是拉力大、重量轻、质地柔软而且透气性小,最适合制作各类高级风筝。

3.色

杨家埠风筝的绘画,一直沿用制作木版年画所用的品色,其色泽艳丽,对比强烈,大色块组成,很好染。这样绘制的画面,其风筝具有艳而不俗的版画式的艺术效果,放飞到空中,在蓝天白云之下,展现出其华丽的英姿。

(三)风筝的工艺

杨家埠风筝,要求所制风筝结构具有对称、平衡、和谐的特点,造型生动,结构严谨统一。尤其是在绘画方面,画工精致,扎制精巧,具有年画色调,是杨家埠风筝的突出特点。

(四)风筝的装饰艺术

杨家埠风筝,也叫木板年画风筝。其代表是硬翅人物风筝,一般先用木版印上墨线画稿,然后手工上色,其造型与画面统一、协调整体。勾线运笔流畅、粗细均匀、轻重有别;着色要协调,色彩明快,点染要得当,对比强烈,润染自然,层次分明,画面要清晰。这样绘制的版画画面即艳丽又不俗。骨架按照硬翅结构,裱糊时从应制好的木版年画上,剪下人物、动物的部件贴在骨架上即成。这种风筝的品种在装饰内容上以喜庆欢乐为主,流行较广的是“麒麟送子”、“狮童进门”、“劳动得鱼”、“新春牛图”等,有的还与木版年画的内容相同。因此,杨家埠的风筝,远看是风筝,近看是年画。

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断创新

(1)现代科技与风筝的结合

潍坊国际风筝会的举办,不仅满足了人们竞技比赛娱乐观赏的愿望,而且使中外风筝艺人和风筝爱好者切磋交流了风筝技艺,改变了风筝长期一贯制的老面孔,给人一种强烈的现代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高科技和风筝也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如在放飞方面,采用了无线电遥控技术,电子音乐伴奏等。还有夜光风筝,它们与普通风筝形状无异,只是在风筝背上或者线上加装了一些LED小灯,大多靠锂电池、手机电池或者纽扣电池供电。这些发光的小灯在夜空中组成各种形状——绽放的礼花、翱翔的燕子,或是美丽的蝴蝶。有的风筝还在背上装了芯片,使得颜色和图案不停变化,一会儿是圆圈,一会儿是直线,看起来像是神秘的飞碟,五颜六色的夜光风筝把夜幕装扮得格外美丽。

(2)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杨家埠风筝是流传于历代民间,为劳动人民的生活服务,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流传至今而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杨家埠的风筝保持着实用和审美的综合价值结构,它“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通过理想化视觉形象的塑造,在设计中,我们可以把作品在实用的前提下,融合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兼顾设计的各方面因素,从而达到和谐统一。

杨家埠风筝则以造型优美、色彩艳丽、想象丰富、取材广泛而自成一家。其构图质朴简洁,形象鲜明生动,品类繁多,富有神韵和艺术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杨家埠风筝现已飘扬过海,遍布全球,成为外国人最喜爱的“中国民间艺术名品”。杨家埠的风筝主要是吸取杨家埠的木板 年画转变而来的。同样,也可以再中国传统的平面艺术和造型艺术设计中运用。木刻年画中的古朴与纯真,皮影、剪纸的简约与抽象,京剧脸谱的夸张与变形,每一样都可成为我们的设计元素,为设计作品内涵增添一份积淀。

参考文献:

[1]鲁汉《杨洛书潍坊年画王》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2月

[2]王海霞 《民间工艺美术》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年13月

[3]谭竹 《中国绝活手艺》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年5月

[4]董季群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1月

[5]孙敬明 《潍坊古代文化通论》[M]齐鲁书社,2009年08月

[6]邓华 《潍州旧影》[M]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年12月

第9篇:古筝教学教案范文

在深秋时节,开始进入了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的天空异常湛蓝。色彩各异的风筝就像是鸟儿,翱翔在蔚蓝的天空中,尽显风流,与巍峨的高山大川、飘逸舞动的经幡构成一副美妙的画面。

目前,还没有找到记载风筝渊源的古籍文献。据一些专门从事制作风筝或爱好风筝的人说,在,风筝的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自发明了藏纸后就有了风筝。关于藏纸的渊源,据《旧唐书》记载:吐蕃“因请蚕种及造酒、碾、磴、纸、墨之匠,并许焉。”这是目前能看到的造纸术传入的最早记述。据众多藏文古文献资料记载: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时先后派遣其大臣噶尔・东赞域松和吞弥・桑布扎带领臣仆骑士百人前去求亲,不仅带了大量敬献的珍宝还有松赞千布的绝密书信,并明确说,这些书信写在靛蓝纸上。靛蓝纸又称磁青纸,藏语称“汀秀”,是把数张普通纸迭合用糨糊黏合之后涂一种名叫“汀”的蓝色矿物颜料,然后研磨打光而成的一种特殊高级书写材料,但其用料珍贵不适宜广泛使用。吐蕃和唐朝通过联姻,中原造纸术传到吐蕃,但吐蕃习惯使用竹笔写字,对纸张质量要求与内地不同,况且中原造纸所使用的竹、稻、渔网等原料吐蕃均没有,需要探索和发现新的造纸原料及工艺。在藏汉工匠的共同努力下,经过9年的探索实践,不仅找到了造纸原料,还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藏纸生产工艺。当时的藏纸主要用于公文和典籍,用于制作风筝的微乎其微,据拉萨市彩泉福利学校的校长强巴尊珠老师说,藏纸的等级分很多种,下等品用来做窗户贴纸和风筝。

拉萨风筝流行于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并传播到邻国尼泊尔、不丹。盛行于清代藏族上层,特别是十三世达赖喇嘛,酷爱风筝,曾为专供风筝和加工筝线的“上哉”(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人或部门)加封印章。

小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要等到八月才能放风筝,长辈们说藏历八月卫藏地区风力较足,是放风筝最适宜的季节。民间认为,过早的放风筝,会造成季节更替,使得秋季很快过去,转而进入冬季,影响农民收成。放风筝的时间各地也不尽相同,拉萨一般在雪顿节后,日喀则则要早一些,这期间风力最足,据说过去还必须由宗(县)的俗官先行放飞。

空中打仗是拉萨藏风筝的魅力所在。当两个以上的风筝飞到一定高度,如在同一区域。确定互为对手,便随即交战,这时就要进行力量和技巧的较量。首先要在高度上压制对方获得主动权,这样在“战斗”中就会占上风。风筝战最紧张、刺激的时刻是“交战”双方的风筝线缠绕在一起的时候,双方拼命地放线、收线。此时,围观的人们群情振奋,呐喊助威,希望自己支持的风筝获胜。几个回合下来,通过线的相互摩擦、缠绕、剪断对方的线,获得最后的胜利,被拉断线的风筝飘然落去,地面等待已久的孩子们追赶上去,又是一场争抢,别有一番趣味。

风筝交战中,线是最关键的武器装备。风筝除了做工、样式、选材之外,风筝线的选择和处理也是一项最主要的工作和技巧。我们儿时选用的线大多是印度的,种类多样,如:“加达牌”(Icags thags铁链牌)、“朗钦牌”(glang chen大象牌)、顾绣牌(ku shu苹果牌)、亢布牌(kham bu桃子牌)等。而后要处理风筝的线即在线上加“那”(谐音。即给风筝线涂上一层经特殊处理的糨糊)。这是一项最为重要的工序,它的制作技术及做工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那”的主要成分是玻璃碎渣、松香、鸡蛋、胶和面粉。“那”的制作方法如下:将玻璃碎渣在石钵里捣碎成粉,盛入铁锅或别的容器中,加入一种黏性较好的物质――“旺拉”(dbang lag即松香),再添加面粉、鸡蛋、白糖和水,搅拌成黏稠适宜的糊状物,并在锅里煮一会儿,成糨糊状后冷却。涂或上“那”需要两到三个人来共同完成。先把冷却后的“那”放在手心,让风筝线经手心里的“那”,从指缝间穿过,使其黏上粗细不等的玻璃碎渣,在线上形成锯齿状,另一人再把处理后的线慢慢卷在风筝轱辘上。装线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时间最好选在太阳较大的晴朗天气。处理线和缠线的人之间,最好相距10米开外,使得涂上“那”的线容易干;处理线时要格外小心,因为玻璃碎渣容易刺伤或割伤皮肤。

风筝轱辘也很有讲究。长辈们说选择和使用轱辘通常按年龄大小选择。如六轴、八轴、十轴、十二轴等与年龄等同。在我的记忆中,当时家家户户窗前摆放着各种大小不一的轱辘,大的二十轮条(轴),刚能用手握住,上面画上宝轮、莲花等各种图案。

拉萨风筝的形状较为单一,为菱形平面。不像内地的风筝注重外观,给人以很好的视觉效果。其主要原因是,拉萨风筝的主要魅力为空中作战,不仅要飞得高,且要灵活。从力学上分析,菱形最适合,在制作过程中也是特别讲究,如:轴的柔韧度、横轴与竖轴的柔韧度的比例,中心线的松紧等都要有严格的讲究,这些都有一定的科学性。

拉萨风筝的图案丰富多彩,寓意深长。这些图案充分表现了民族心理和审美取向。笔者有幸将拉萨风筝的大部分传统图案都收集在一起展现给读者。提供图片的是现在拉萨铁崩刚的一位先生阿卡斯,他说:他们祖孙三代都在制作风筝,他有两个哥哥也是做风筝的。风筝的彩绘图案,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古玛或古那”(红头或黑头),在风筝上端用红或黑颜色画成几何三角形,表示护法神的头颅;“米洛”(瞪眼),在风筝两侧画上半圆图案,表示对交战对方横眉冷对的态度:“其瓦”(獠牙),在风筝的两侧画上一对钩形图案,表示恐怖的魔鬼牙形,让人丧胆:“帮典”(围裙),在风筝上用各种色彩画上道道,表示姑娘漂亮的装饰;“刚林”(腿骨号),在风筝上用红黑任意一色画上宽带,表示法力无限威严,还有“鸽查”(花腰)等图案。这些图案虽然简单,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风筝放飞时在空中构成了色彩斑斓的风景(在不放风筝的季节,有些家庭把风筝当作升腾运气的圣物悬挂在墙上,又是一种很好的装饰品)。

有一段时间,有些大户人家,在风筝上专画一个图案,或在风筝的某个部位的贴片专用一个颜色,让人一眼就分辨出是哪家的风筝。

过去拉萨做风筝的都是住在河坝林等地的“甲卡奇”(指从内地进藏的回族人),他们中一个叫沙木泽的著名艺人受到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赏识,专门给他配发印子,安排制作宫廷风筝,上面写着“禄”、“九”等宇样。帕巴拉家族用“嘉乌”图,伯旭家族喜欢用净白色,大清真寺附近有一位回族老人家,其产品的标志是在风筝纸上划一个“九”字。在铁崩岗那边还有一个做风筝的叫强巴列谢,他的商标是“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