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产业发展工作总结范文

农村产业发展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农村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第1篇:农村产业发展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村产业结构 调整 农村经济 贵州省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联方式,包括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包括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经济增长是指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加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1产业结构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同事,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它的合理性对经济增长、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调整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加速优化调整。一地区农村经济大力发展的产业结构对农村经济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是指能够充分利合理的应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贵州省是农业大省,在发展弄春经济提高农民收入过程中不仅着眼于农业乃至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应当时时关注国家关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变动趋势,才能统筹好城乡经济同步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一、贵州省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贵州省地处黔中腹地,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是中国的农业大省份。中央近十几年连续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无一不提及贵州省农村乃至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出台了相应的惠农强农政策。2000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1361.74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55.1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139.63元/人;2001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1333.69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63.33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139.51元/人;2002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1293.95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62.06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157.85元/人;2003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1326.1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51.2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163元/人;2004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1563.4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52.3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164.2元/人;2005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1622.9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53.3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218.2元/人;2006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1525.8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59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296.2元/人;2007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1851.3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60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205.3元/人;2008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2187.6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69.1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284.6元/人;2009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2105.5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77.8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319.3元/人;2010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2271.4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66.8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336元/人;2011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为2620.4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二产业收入为107.5元/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三产业收入为639.7元/人。从以上贵州省农村人均从一、二、三产业所得收入不难看出贵州省农民从三次产业中所得收入大致趋势是逐年上升的,但是结构依然为一产、三产和二产,其中农民主要你的收入来源于第一产业,收入的地二来源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则占农民收入的比例最低。合理的三产比例应为第三、二、一产业。然而贵州省的比例则为第一、三、二产业。由此可见,贵州省当前的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为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村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农业,而非服务业,长此以往,贵州省的农村经济发展将会面对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局面。

二、贵州省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从上文对贵州省的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总结得出贵州省农村产业结构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一)农村经济的总体实力弱

贵州省深居中国内陆,地处黔中腹地,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农业的自然条件与平原地区相比比较欠缺,因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贵州省的耕地大多呈现小而多的形式,无法实现大面积的机械化耕种,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农业,耕作效率很低。由此可见,贵州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而非农业强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特征已由单纯数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经济实力增长很快。而贵州省农村经济还比较落后,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不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民收入不高,城乡差距明显。

(二)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就业结构水平低

贵州省农村就业结构水平较低,2014年,贵州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5516.46千公顷,耕地面积少,大量人口束缚在小块耕地上,束缚在农村地区,农村人口自然就业、农业生产、就业特征还处在较为典型的传统农业状态。2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大,农业剩余劳动力分布在农村和农业,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制约了贵州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农业生产率低下。唯有通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这一措施,才能使农业剩余劳动力不再浪费,及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仅向城市第二、三产业转移,还向农村的第二、三产业转移。

(三)城镇化水平低下,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

2015年,贵州省城镇化率为42.01%,远低于全国56.1%的平均水平。城镇的经济主要以传统工业为主,工业经济相对落后,产业层次较低,经济实力较弱,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及带动力都不强,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弱。城镇化水平落后,必然会影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结果最终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三、调整优化贵州省农村产业结构的措施

农村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贵州省农村经济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坚持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实现农村经济增长质和量的跨越式的提高。贵州省必须意识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贵州省省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贵州省农村存在三次产业的效益低、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资源少、资源不匹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贵州省需要根据自身特点,站在科学发展观层面,发挥自身后发优势、比较优势,推动农村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向新型产业化道路升级。

(一)加快农业发展向产业化迈进

贵州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多种中草药的产量居全国前列,但是总的来说,贵州省的农产品产量较大但是农产品的价位长期处于低位,数量虽多但经济效益低,农业初级产品多但相对配套的精深加工产品较少,经济效益低。因此,贵州省要想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延长并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逐步建立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连成一体、协调运转的农业产业体系。要利用自身地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加大力度发展食品加工业。要把农户和农村企业有机地联系起来,建立企业基地农户三点一线的合作模式,做到三者之间互利互惠。要从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为农村现有的龙头企业提供支持和保障,推动龙头企业快速、良性发展、从而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二)调整优化贵州省现有农业生产结构

农业作为农村产业中的基础产业,也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同时,农业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及原材料。优化升级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还能将土地对劳动力的束缚解放,为第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及消费动力,优化升级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贵州省农业资源丰富,要利用自身的资源,普及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率,要在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稳固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其他产业即养殖业、林果业、蔬菜业、花卉业;因地制宜,多种经营,扬长避短,发挥区域特色和规模效益,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提升农村工业的规模和层次

贵州省农村工业存在结构单一、规模小、粗放经营等问题,调整贵州省农村现有的工业的比例和布局,提升农村工业的规模和层次。推进农村工业结构调整,发展集聚优势的高副加值工业产业。农村工业作为农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同时,农产品加工业也是工业化进程的主力军,所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大力发展,可以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农产品销售渠道得到拓宽,农业产业链得以延长,同时实现了农产品多面增值。贵州省应充分发挥自身良好的农村生态资源和农产品资源优势,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重点,出台相应政策促进招商引资,大力促进乡镇工业发展。同时,建立完善贵州省乡镇企业及民营经济的结构调整、引进和普及先进技术,优化贵州省农村工业产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和保障。

(四)大力发展贵州省农村第三产业

贵州省现有的农村第三产业呈现规模小、层次低的现象,对经济增长推动力不足,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合理的产业结构一般是第三产业收入所占比重较大,然后是第二产业收入,最后为第一产业收入。所以,贵州省首先要根据现在三产的收入比例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对第三产业扶持力度,鼓励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形成合理高效的农村产业结构;其次政府应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刺激潜在需求,改变管理体制,去除第三产业中的行政管理色彩浓、行业准入限制多的弊端,鼓励第三产业发展,使之形成产业规模化经营;三是要提高现有的第三产业发展效率,加快促进新兴产业发展,避免农村地区形成垄断经营、管制经营、限制经营等的状态,提升贵州省农村第三产业的层次,跟随社会经济发展脚步。

参考文献:

[1]金晶.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2.

第2篇:农村产业发展工作总结范文

一、基本概况

××村位于××镇西南,与便仓镇、盐都大冈镇毗邻。全村5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563户,人口1703人,劳动力940人。全村总面积3130亩,耕地面积2900亩,水稻种植面积2050亩,其中杂交稻制种1500亩,棉花380亩,其他经济作物470亩。生猪出栏4400头,家禽出栏11万只。农业总产值1100万元,其中林牧渔总产值400万元。工业以生产加工长毛绒玩具为主,“双带”玩具厂吸纳全镇近千名农村妇女从事玩具加工,吸纳村民160多人就业,年销售200万元,利税25万元。全村实现一二三产业增加值1400万元,三次产业比重为39:48:13,人均纯收入4562元。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和率先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稳步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工业,快步发展服务业,突出发展玩具加工、服装加工及水稻制种、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促进全村经济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及产业发展重点

重点围绕“以工兴村快突破、以农富民快调整、二三产业并举促增收”的发展道路,全力实施“二一二一”工程(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美元,每年新办2家企业,工业销售1亿元),大力度招商引资,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引进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促进村级经济全面发展。到2009年,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00万元,年均增幅20%,其中二产增加值预期达2000万元,三产增加值预期达950万元,人均gdp2.6万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1:59:20。农民人均纯收入8300元(1000美元),年均增幅12.7%,可支配村级集体积累总额500万元。

1、工业:以玩具加工业为主导,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向左右扩展,引进服装、轻工、电子等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企业5-10家。实现增加值2000万元,销售收入1亿元,利税700万元,利润400万元。

2、农业: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导,稳定发展水稻制种面积,大力发展家畜饲养量,积极发展油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实现农业增加值730万元;农业总产值1500万元,其中林牧渔业产值800万元。

3、建筑、服务业:以在外务工的瓦工、木工、油漆工等600多人的服务人员为主体,组建外出人员中心;围绕中心村建设,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建设,新建现代化的农民服务中心。

四、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重抓集中区建设,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办好工业集中区是促进村级经济快速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根本途径,是加速推进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把玩具加工作为××村的支柱产业来抓,以现有的××村"双带"玩具厂为龙头,建设一个高标准、高起点、科学合理的工业集中区。工业集中区的建设要坚持“四个结合、一个统一”,的原则,即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交通建设规划相结合,与环境保护规划相结合,与开发本地资源和产品优势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在此基础上,一是大力推进工业招商。创新招商方式,拓展引资渠道,大力引进玩具加工配套企业、电子玩具企业、服装加工业和轻工业等劳动密集企业。加大对玩具加工业的引入力度,开发引进电子玩具、智能玩具、宠物玩具等,着力拉长产业链,注重吸引与本村产业有关联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企业来××落户。力争每年新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企业2家以上,项目达产新增销售2000万元以上。二是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变企业在产品工艺、内部管理、信息沟通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促进企业在质量控制能力、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工艺等方面上台阶,达到扩大总量、提高效益要求。三是重点培植销售收入过千万骨干企业,在熟练劳动力、短期周转资金等生产要素方面村里给予优先扶持和帮助,进一步增强支柱企业的发展能力。到2009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亿元,利税700万元。

2、重抓农业结构调整,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区。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因人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传统的优势产业,做大规模化产业基地:一是依靠本村传统的水稻制种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与农技、科研单位合作,扩大抗病稻、抗虫稻等示范区面积,高度重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开发,把绿色食品作为农业发展的一个主攻方向,建立2000亩水稻制种基地。组建××水稻种子服务公司,注册“××”商标,提高水稻良种的市场占有率和覆盖率,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巩固畜禽饲养基地。在农民分散饲养母猪繁育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品种、提高品质,鼓励养殖能人建设百头母猪繁育饲养场,全村建设1000头母猪繁育基地,实现销售100万元;建设大型养鸡场1个,年出栏量80万只以上,实现销售400万元。三是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基地,新上肉鸡食品加工厂,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转变,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四是推广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积极发展网上农业工程,全面及时掌握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和生产情况,正确引导农业生产。力争在2009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500万元。

第3篇:农村产业发展工作总结范文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91亿元,“九五”期间年均递增3.7%;粮食总产400万吨,棉花7.5万吨,油料4万吨,瓜菜630万吨,肉类33.5万吨,水产品6.6万吨,水果70万吨,“九五”年均递增分别为1.6%、5.3%、5.7%、18.8%、6.7%、9.4%、7.3%。

(二)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种植业内部,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粮经作物播种面积由1995年的7.6:2.4调整到6:4。结构调整已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调整转变,全市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粮饲兼用型玉米200万亩。畜牧业加大改良力度,商品代牛、猪、羊、鸡良种率达到60%、80%、30%和90%以上。以农田林网、济德高速公路两侧林带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和以枣粮间作为主要内容的红枣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九五”末,全市林地面积达到160万亩,其中经济林120万亩、用材林20万亩、防护林20万亩;农田林网达650万亩,农林间作150万亩,林木蓄积量695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17%。

(三)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九五”期间,水利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亿多元,完成土方1.8亿立方米,对徒驻河、赵牛新河及巴公河等支流进行了治理,完成了严务水库、丁东水库等24个工程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2平方公里,新增耕地面积7.54万亩,新增灌溉面积5.69万亩,全市配套机井达到8万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0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20万亩,节水灌溉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95,已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灌排体系。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明显成效,累计改造中低产田270万亩,开垦各类荒地40多万亩。

(四)科技兴农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大力实施种子工程,主要农作物种子基本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良种普及率达98%以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复种指数达到170%,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在50%以上。全市共建成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18处,带动种养面积140多万亩,带动种养农户40余万户,园区内引进新品种200多个,推广应用高新技术40多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8%。农民教育取得长足发展,获绿色证书农民2.2万人,农民技术员1.9万人,占农业劳动力的1%和0.9%。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52万千瓦,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耕、播、收机械化程度达到81.2%、31.7%、34.4%。人工影响天气手段日趋完善,初步建成了以长、中、短期天气预报,温情、雨情、墒情、灾情及农作物苗情监测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气象服务体系,人工防雹增雨、卫星遥感监测等减灾防灾技术得到较为普遍地运用。

(五)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九五”期间,全市上下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总抓手,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狠抓了龙头企业、市场、合作经济组织、基地等建设,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销售收入过百万元的龙头企业20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29家,带动基地252万亩,农户60.5万户。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到131处,农产品外地市场开拓初见成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797个,参加农户36.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1.8%。各类农副产品运销联合体发展到1万余个,运输大户13.8万户,农民运销队伍达40余万人。全市已形成种植业生产基地176处,养殖专业小区323个,养殖专业乡71个,专业村1303个,养殖大户1.9万个,养殖场3168个。

(六)农业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九五”期间多种经营总收入年均递增16%。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年达到2491元,“九五”期间年均递增11.3%。农民负担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并逐年下降。自1994年实施扶贫开发工程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982.8万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223个,使33万人脱贫,庆云、夏津两县于1997年实现整体脱贫,目前全市小康综合实现程度达到93.3%。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品种不够丰富,大路产品多,优质产品少,专用产品不足等问题日渐显露,远远不能适应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后人们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的需要,尤其是不适应即将加入WTO形势的要求。二是农民收入增长趋缓。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发展由资源约束转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出现了结构性、季节性、地域性过剩,农产品卖难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价格持续下滑,导致农业增产不增效,农民增产不增收。“九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比“八五”期间下降9.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三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尤其表现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带动能力差,农产品加工程度不高成为农业增效的主要障碍之一。四是乡村两级社会服务职能弱化,对农民进行产前信息、产中技术、产后销售服务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此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新形势、新特点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实施步骤,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

二、“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五”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按照建设城郊型农业的战略构想,面向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经济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飞跃。

(二)任务目标

1、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到200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12亿元,年均递增4%;粮食总产稳定在400万吨左右,棉花产量保持在20万吨左右,油料总产量5万吨,瓜菜产量达到650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55万吨,年均递增8.3%,禽蛋总产量达到35万吨;水产品养殖产量达到10万吨,年均递增7.7%。

2、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提高林、牧、渔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使农、林、牧、渔四业产值比例2005年达到40:10:45:5。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例调整到4:6,产值比例调整到3:7。粮食作物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改善品质,扩大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小杂粮面积,2005年专用小麦比例占小麦总面积的50%左右,小杂粮占秋粮的30%左右;根据产出效益和市场需求调整好棉花种植面积;进一步加大瓜菜种植规模,重点扩大设施栽培面积,2005年瓜菜总面积达到240万亩,其中保护地栽培面积150万亩。在努力扩大畜牧养殖规模的同时,突出特色,优化结构,稳定生猪、蛋鸡养殖,加快发展优质肉牛、肉羊生产和优质鸡、兔及特种动物养殖,大力发展奶牛饲养和乳品加工。200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左右,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林果业要突出红枣特色优势,进一步扩大枣粮间作,开发和扩大冬枣种植;积极发展杂果和名优特新果品的生产,加快劣质果园更新改造,大力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农田林网工程和城乡绿化建设,“十五”末,全市枣粮间作面积达到20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0%以上。水产养殖大力发展名优高效和集约化养殖,水产养殖面积达到35万亩。

3、加快科教兴农步伐。“十五”期间继续实施“种子工程”,使全市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复种指数提高到186%,商品代牛、猪、羊、鸡等主要畜种全部实现良种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6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到“十五”末,获“绿色证书”农民达到10万人。

4、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2005年农机总动力发展到725.8万千瓦,农用拖拉机12.9万台,农用载重汽车4086辆,农用柴油机38.2万台,大型联合收割机3000台,农用拖拉机配套机具16.7万台,机具配套比1:1.8,耕、播、收机械化程度达到85%、55%、55%,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在70%以上。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十五”期间净增有效灌溉面积40万亩,2005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00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14;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平方公里,占现有流失面积的38%,其中治理风沙区面积150平方公里,风沙区林木覆盖率达到30%以上。

5、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十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年均递增7%;农村供电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80台以上;农民的营养状况、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五规划(三)

三、对策措施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农业和农村政策,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一是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核心是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二是长期稳定以按劳分配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允许和鼓励农民以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依法保护农民各种合法经营获得的收入。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更大的发展,引导农民进行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联合,发展合作社、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四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要实行“定项限额、总量控制”的政策。加快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实行合同管理,坚决杜绝合同外收费,严禁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目的,立足优势,大力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一是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稳定总产,主攻单产,改善品质,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粮饲兼用玉米和优质小杂粮生产;合理调整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产品产业带、产业区。经济作物中,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地调整棉花种植面积,重点发展可纺性强、质量好的棉花品种;扩大瓜菜种植面积,重点扩大设施栽培规模,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二是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要把发展畜牧业放在市场农业的首位,尽快实现种植业为主向农牧并重转变,稳定发展猪、鸡生产,加快发展牛、羊等食草型畜禽,加大“一引三改”力度,大力发展饲料工业,推行规模化饲养,集约化经营,降低养殖成本。林业突出抓好绿色通道、农田林网、枣粮间作、林业产业、森林公园和城乡绿化、苗木培育六大工程建设,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水产业要结合荒碱地综合开发,进一步扩大养殖面积,加速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养殖,并调整养殖模式,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积极发展高科技工厂化养殖。三是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把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农村二、三产业的主力军,进一步放宽政策,优化环境,把更多的农民推向个体私营经济主战场。抓好个体私营园区建设,大力培植玻璃钢、地毯、金融器材等特色产业产品。四是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把农业产品结构调整作为农产品买方市场条件下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逐步减少质量差、价格低的农产品生产,大力发展名、特、优、稀、新等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和无污染、无公害、高营养的绿色食品,以适应城乡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高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继续实施名牌战略,在发挥德州扒鸡、西瓜、乐陵小枣等老名牌产品的同时,立足本地实际,不断开发新产品,创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新名牌。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一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有计划、有重点地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企业,增强产销调节能力,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通过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到2005年,每个县市区培植出1-2个利税过千万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使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1:1以上。二是大力开拓和培育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首先,大力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要采取有效措施,激活现有专业批发市场,力争把夏津棉花、张大庄、平原鸡蛋、杨安镇、临南蔬菜等市场发展成辐射全国、全省的专业批发市场,逐步在全市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其次,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通过发展总经销、总以及招商引资、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网络营销等多种方式,扩大农产品外销,“十五”末农产品出口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0%。第三,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培育新型市场营销主体。在充分发挥国合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涉农部门、城镇下岗职工和乡村干部参与农产品流通,大力扶持发展农村的流通合作组织和个体流通组织,走分散生产、联合销售的路子,扩大农产品销路。第四,建立准确、高效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加快“金农工程”信息网网络建设,完善信息收集和制度,引导农民和企业更好地组织农产品生产和运销。三是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努力培育产业化载体。首先要搞好总量扩张,使其真正成为组织广大农民闯市场的有效载体。其次要抓好规范提高,对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要通过制定章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等措施,提高档次和水平;对新发展的合作经济组织,只要条件允许,尽可能一步到位,直接办成规范的合作社。第三要加强示范引导,特别在一些刚刚起步的地方,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示范引导作用。

(四)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一是抓好“种子工程”。全市要以市种子公司为龙头,充分发挥现有组培中心和航天育种基地的作用,建立起集良种引进、繁育、试验推广、销售于一体的良种产业化体系。二是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科技龙头的示范带动作用。搞好市县乡三级园区功能的衔接,建立全市范围内的科技示范园区协作网,发挥示范围的整体示范作用。三是改革农业科研体制,建立高效开放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事业单位通过各种形式转制为农业科技企业,鼓励民营科研机构的发展。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加快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能够进入农业科技前沿的学科带头人。科研选题要着重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集中人力、物力联合攻关,争取在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等方面有新的突被。四是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加速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农林牧渔技术推广站作用。五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发挥农校、农技中学、农广校、农函大、农民夜校等培训基地的作用,通过技术讲座、科技赶集、办培训班、下乡指导等形式,加大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力度,使60%以上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抓好水利建设,充分利用黄河水,积极拦蓄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重点搞好引黄工程建设,抓好宜井区机井建设,修建一批中小型蓄水工程,力争达到宜井区每50亩地一眼井,农村人均蓄水100-150立方米的要求,使全市水资源紧缺的状况得到明显缓解。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好干支流河道和骨干排水沟渠的治理,突出抓好漳卫新河治理。积极稳妥地进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兴办水利和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大力推广管灌、喷灌、滴灌、微观等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二是抓好以林网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生态建设。加快速生林基地建设,加大林地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增强农民植树积极性,不断提高林木覆盖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农机事业。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功能多的大型和微型农业机械,增加农业机械拥有量。积极探索农业机械运营新机制,鼓励引导群众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租赁制等形式配置耕播收配套机具。进一步增强农机服务功能,提高机械利用率。四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要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开发水平和效益,把项目区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成为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结合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的开发。

(六)加速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重点推进的方针,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以中心镇为主体,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群体。一是把小城镇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紧密结合当地资源开发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加速人口和产业向乡镇驻地转移,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全市重点抓好12个中心镇建设,到2005年,中心镇镇区人口规模达到3-5万人,一般乡镇驻地人口达到万人左右。二是选准小城镇建设的路子。坚持走以贸兴城、以工建城、以地生财,吸引农民进城建城的路子,把小城镇建设同兴建工贸小区、个体私营经济园区和专业批发市场结合起来,吸引农民和外地客商投资建城兴城。三是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把中心镇建设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重中之重,搞好交通、通讯、水、电、气、热、环保、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聚、辐射和枢纽功能。四是抓好小城镇建设的配套改革措施。实施小城镇政府机构改革,增强小城镇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功能。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起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险制度,促进小城镇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七)加大扶贫力度,推进小康进程

以贫困村为重点、贫困户为主要扶持对象,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一是多渠道增加扶贫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扶贫资金要完善管理办法,加强审计和监督。二是加强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工作,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三是结合全市经济发展重点和农村热点、难点,着力抓好有形物质帮扶与无形物质帮扶结合、扶贫开发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结合、扶贫开发与发展合作经济结合、扶贫开发与“三下乡”活动结合、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使贫困村、贫困户在经济、文化科技、素质等方面整体脱贫。

第4篇:农村产业发展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吉尼系数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8)01-1040-08

一、引言

中国地区差距在改革以后日益明显(林毅夫,1998),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地区和城乡之间,同时农村内部经济发展也出现了分化。目前区域农村差距已是构成区域差距的重要因素。深刻认识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差距的现状、特征及其原因将为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及收入差距做了深入研究。较早的研究有魏后凯(1997),Tsui(1991、1993),杨开忠(1994)等,其中万广华(1998)利用吉尼系数测度了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并令人信服地指出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增长主要是由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结构的变化造成的;林毅夫等(1998)对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地区收入差距进行度量并分别进行了产业分解,指出第三产业是缩小地区差距的重点;最近的研究如范剑勇等(2002)将地区差距演变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进度及其空间分布差异通过吉尼系数结构分解法联系起来,系统阐述了地区发展差距的根本原因是非农产业在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杨明洪等(2006)以七大经济地带作为考察的地域单元,采用多层次分解的泰尔指数测度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差距,指出地带间差距是中国地区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

概括来说,研究者利用不同的衡量差距的指标,采用不同的地域单元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进行了衡量,并进一步进行产业和地区的分解后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但现行研究中还存在两方面的不足:(1)目前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多数集中在中国整体差距或者城乡差距上,而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较少,对农村差距产业层次的研究尚是空白;(2)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以省份或者东中西三大地带为测度单元来衡量中国经济发展差距,缺乏对地区内部差异的研究。已有这些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固然对宏观政策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的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差距,地域内的差距往往被平均化了,以此作为分析基础所得出的结论就显得过于粗糙,甚至得出了与实际状况相反的结论(杨明洪、孙继琼,2006)。因此,研究地区内部的差距对于指导地方政府解决地区差距问题具有更为明确和实际的政策意义。

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做出微薄尝试。我们采用单位乡村劳动力所占有的农村社会生产总值下文中将简称为劳均农村社会总产值。作为指标来衡量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并按照农村的五大产业部门――农业、农村工业、农村建筑业、农村运输业和农村服务业进行产业分解以得到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结构原因;由于西部各个省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共性,我们采用陕西省的数据来估计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内部差距;为使结论更具有可靠性,我们选取行政单位中的地区为基本测度单位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变化及其成因。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分析方法和数据说明;第三部分描述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演变历程及各个时点的产业构成;第四部分通过对吉尼系数变化的结构性分解来剖析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农村地区差距变化的内源性因素;第五部分是结论。

二、分析方法和数据说明

(一)分析方法

研究差异的统计方法很多,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的结果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它们勾勒出的变化趋势总是相同的(林毅夫,1998)。由于吉尼系数具有可以按照产业分解的优良性质,本文采用吉尼系数对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进行测度。

吉尼系数是通过计算洛伦茨曲线图中洛伦茨曲线对角线之间的面积A以及对角线右下方的直角三角形面积(A+B),并将这两块面积相除得到的。但在实际计算中经常采用如下公式:

(二)数据说明

本文数据来源于《陕西省历史统计资料1949―1990》、《陕西省统计年鉴》(1978―2005年)、《陕西年鉴》(1999―2005年)和部分年份的地区统计年鉴。1997年咸阳市杨凌区成立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并实现国民经济数据的独立核算,为保持数据口径的一致性,本文把1998―2004年的杨凌示范区的数据资料依旧归入咸阳地区。

三、 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演变趋势及其产业构成

(一)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演变趋势

根据公式(1)计算出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吉尼系数,如图1所示。图1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978―1987年的稳步上升期,尽管吉尼系数有所变动但是幅度较小,总体趋势是上升的;第二个阶段是1988―1992年的吉尼系数徘徊变化期;第三个阶段是吉尼系数快速增长期,这意味着在这一段时间内陕西农村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迅速扩大;2000―2004年吉尼系数有所下降但是总体还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这意味着各地区的经济差距尽管有所减少,但是总体差距依然客观存在,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叫做静态差距期,相对于前两个阶段,这个阶段更多地表现出地区差距的总体较大和变化幅度较小的特点。

与吉尼系数变化相对应的是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促使农业在1978―1984年的高速增长,农业的繁荣不但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食品价格的稳定,还解放出大量农业劳动力,为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图2所示,农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非农产业的产值比重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增幅最明显的是农村工业。

(二)陕西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变化的产业构成

根据(1)(2)式计算的吉尼系数、产业集中指数及农村各个产业对吉尼系数贡献率的结果可见表1。从表1中可以发现,除去1978年的农村服务业的集中指数为负值外,其他年份和产业的集中指数均为正值万广华(1998)曾指出:集中指数的计算与吉尼系数相似,但在计算集中指数时产值与人口份额是依据劳均农村社会总产值而非单项产值由低到高排列的。尽管吉尼系数的取值区间为(0,1),但集中指数可能为负,它的取值区间为(-G,G),G代指吉尼系数。。农业的集中指数较小且波动不大;农村非农产业的集中指数在2000年以前整体呈现逐步扩大趋势,由于集中指数反映的是各个产业的集中程度,我们可以得出1978―2000年农村非农产业在地域上呈现集中化趋势的结论,并且农村工业比其它非农产业表现出更明显的集中程度。如西安的农村工业产值在陕西农村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22.1%激增到2000年45.2%,几乎占据了陕西十大地区的农村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宝鸡也由1978年的8.3%增加到2000年的17.6%,尽管2000年以后两地的农村工业份额有所下降,但仍占据农村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在农业产值地区变动较小的背景下,农村非农产业集中的直接结果就是地区差距的增加,这和吉尼系数的变化是基本一致的。

我们把各项集中指数与吉尼系数进行比较后发现多数年份的农业集中指数都小于吉尼系数,即相对集中指数小于1。这说明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缩小地区差距的作用;同样我们发现多数年份的农村工业和农村建筑业集中指数都大于吉尼系数,这说明农村工业和农村建筑业促进了地区差距的扩大。结合上节的集中指数分析可以发现:在1978―2000年间,农村工业不但起到地区差距促增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越来越大。农村运输业和农村服务业的多数年份里也起到促增的作用。上述分析充分说明1978―2000年的农村非农产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地区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尽管相对集中指数能表明产业对吉尼系数是促增或促减,但从相对集中指数中我们无法判断同样方向的指标对吉尼系数影响程度的大小,因此我们引入产业贡献率这一指标。从表1可知,改革初期的农业贡献率在农村五大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农业集中指数相对于其他产业并不高,而由于农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比重较高,所以改革初期农业对吉尼系数的高贡献率是由农业产值比重的高份额引致的。随着农业产值的稳定和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的份额由1978年的78.4%下降到2004年的24.3%,农业的贡献率也从1978年的64.6%下降到2004年的3.1%;与农业贡献率的下降相反的是农村工业的贡献率的大幅上升,农村工业对吉尼系数的贡献由1978年的31.6%上升到1997年的66.8%,逐渐成为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主导因素。尽管1997―2004年间农村工业的贡献率轻微下降,但2004年仍有60.1%的贡献率;农村建筑业贡献率在1978―2004年间经历一定的波动后稳步增长,逐渐成长为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第二大因素。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农村服务业,在1995―2004年,农村服务业对吉尼系数贡献率显著上升,从1995年的6.3%增加到2004年的12%,成为仅次于农村工业和农村建筑业的吉尼系数构成的第三大因素。由于农村服务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比重并不高,说明农村服务业的极化发展也逐渐成为地区差距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农村服务业中西安、咸阳、渭南的产值占据陕西十个地区农村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6%上升到2000年的69.1%。

以上分析说明:传统的主导产业――农业在改革初期由于其本身的高份额在吉尼系数构成中占主导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业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农村非农产业的影响逐渐上升,其中前三位分别为农村工业、农村建筑业和农村服务业。这种贡献率的变动是农村非农产业尤其是农村工业产值在农村社会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上升和各个非农产业集中率上升共同引致的结果。

四、 地区差距变化的产业变动分解

前面我们论述了各个产业集中程度及其对地区差距构成的贡献,但是吉尼系数的变动究竟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还是各产业的集中指数变化起主导作用呢?前面的分析里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这正是本部分所要回答和探讨的问题。本部分将结合各产业的结构调整、产业空间分布变化来论述吉尼系数变化的结构性因素。

我们对吉尼系数变动的结构性分解的结果可见表2。由表2 可知,在多数年份,综合效应绝对值都很小,对吉尼系数变化的贡献较少,只是在1978―1979、1979―1980、1983―1984的年份内发挥了比较显著的影响,因此在做政策理论参考时,这一部分可以忽略不记。从表2还可以看出,结构性效应和集中性效应一起主导吉尼系数变动,相对于结构性效应,绝大多数年份的集中性效应的绝对值较大,只有1979―1980、1986―1987、1992―1993、1995―1996年间的结构性效应大于集中性效应,在其余的年份里集中性效应占主导地位的有15个年份,结构性效应和集中性效应一起起到主导作用且大致相当的有7个年份。这说明在多数年份,吉尼系数的变动中产业的空间聚集起到更为显著的作用。值得我们注意的是2000―2003年间的地区差距减少便可以从产业的空间聚集得到解释。

2000―2003年间吉尼系数变动值为负值且集中性效应和吉尼系数变动方向一致,但结构性效应依然表现为正值。这说明在由集中性效应引致地区差距减少的背景下,产业结构的调整仍然加大了地区差距,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趋势。

为了能对结构性效应和集中性效应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我们在此引入两个效应的产业分解,结果可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吉尼系数变动结构性效应的主导因素是农村工业,我们可以推断农村工业份额变动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动是地区差距变动的主要结构性原因。结合上节的产业贡献率变动,我们可以得出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是近年来陕西农村地区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的结论。相对应的是农业的结构性效应在研究期间的大多数年份里起到了减缓地区差距的作用,但是这种平滑作用不是很显著,且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有减少的趋势。而其它非农产业在多数年份都起到加大地区差距的作用。

陕西乃至整个西部农村地区目前尚处于农村工业化的初期,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政策环境的调整和农村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工业化将会出现加速的趋势。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不但会带来农村工业的产值及份额增加,而且会迅速带动农村建筑业、农村运输业和农村服务业的迅速发展,由此我们可以预见,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结构性效应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起到扩大农村地区差距的作用。农村工业化引起的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这种结构性差异带来的地区差距不可避免,但是一旦农村地区完成工业化和经济的战略性调整,这种结构性效应将大大减少,甚至消失(万广华,1998)。因此我们看到的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不应当引起我们过分的忧虑。

从表3中还可以看出,农业和农村工业在集中性效应中占主导地位并且农村工业的集中性效应更大。农业的集中性效应在更多的年份里表现为负值,农村工业本身的集中性效应在2000年以前多数为正值,而在2000―2003年中农村工业和农业的集中性效应同时为负。结合上部分结构性效应的分析,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农村工业的集中性效应扩大了地区差距,而农业的集中性效应则平滑了地区差距。而2000―2003年农村工业和农业的集中性效应共同起到了减少地区差距的作用。但2004年农村工业的集中性效应又为正值,又出现了地区集中的趋势。

以上分析表明:结构性效应和集中性效应一起主导吉尼系数变动,其中结构性效应起到了更为显著的作用。而结构性效应的主导产业因素则是农村工业,集中性效应的主导产业因素是农业和农村工业。农村非农产业尤其是农村工业的结构性效应扩大了地区差距,而农业的结构性效应则平滑了地区差距。相对应的是2000年以前农业的集中性效应减少了地区差距而农村工业的集中性效应加大了地区差距,而2000―2003年农村工业和农业的集中性效应共同起到了减少地区差距的作用。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的演变过程、产业构成进行多角度的剖析,阐述了以陕西为代表的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演变与农村工业化、产业的地区聚集等存在着密切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农村地区差距在2000年以前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00―2003年则轻微下降,2004年又呈现上升趋势。吉尼系数变动是由于产业结构变动和非农产业的空间聚集的结果,其中非农产业的空间聚集起到更为显著的作用。集中效应和结构效应共同支配了吉尼系数的变动,而且二者的主导因素都是农村工业。这表明陕西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时空的不平衡性是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集中性效应在1999年以后削减了地区差距变动值。而结构性效应一直起到正向作用,这种结构性效应带来的差距增加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农村工业化的推进,结构性效应会加速推动农村地区差距的扩大,但是这种结构性效应在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后期将会不断减弱直至消失,积极发展落后地区的农村非农产业以减少非农产业在部分地区的过度集中是我们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防止农村地区差距过大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范剑勇,朱国林. 2002. 中国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J]. 管理世界(7).

林毅夫,蔡,李周. 1998.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 经济研究(6).

万广华. 1998. 中国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变化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5).

万广华,周章跃,陆迁. 2005. 中国农村收入不平等:运用农户数据的回归分解[J]. 中国农村经济(5).

魏后凯. 1992. 论我国区际收入差异的变动格局[J]. 经济研究(4).

魏后凯. 1997. 中国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地区差异[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45-51.

杨开忠. 1994.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研究[J]. 经济研究 (12).

杨明洪,孙继琼.2006. 中国地区差距时空演变特征的实证分析:1978-2003[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

TSUI KAI-YUEN. 1991. 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y,1952-1985[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5:1-21.

TSUI . KAI-YUEN. 1993. Decomposition of 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ies [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7:600-627.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Disparity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Western China since the Reformation and Openness

――Based on the Data of Shanxi Province

ZHU Yuchun HUANG Zengjian

(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Yangling 7121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Shaanxi Province,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regional disparity in wester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1978, and makes the industrial and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of Gini Coefficient. The conclusions indicate that the differences in Shaanxi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generally enlarged; the primary reason is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dimensional conglomeration which are caused by the temporal and dimensional imbalance in the process of country industrialization; It forecasts that the regional disparity in wester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be increased in the near future. The method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sustained enlargement of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industry in the backward areas.

第5篇:农村产业发展工作总结范文

农经发展调研报告一

海南农垦垦区创建于1952年1月,是中国继黑龙江农垦、新疆农垦后的中国第三大垦区,它位于祖国南部方向,地处于热带地区岛屿的海南岛。2013年,海南农垦土地总面积1154.5万亩,户籍总人口99.2万人(其中在职职工15.5万人),已建成全国最大天然橡胶和热带作物生产基地。2010年,农垦总局和农垦集团实行政企分开,体制经济改革就此拉开帷幕。农垦总局现有40个国有农场和20个事业单位;农垦集团辖有31家二级工商企业。2013年,垦区企业营业收入277.7亿元,职工自营经济总收入118.3亿元,劳动者人均年收入4.3万元。

5月27号西达农场开展调研活动,虽未能及时赶回参加调研,但作为土生土长的农垦西达人,凭借着对家乡的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和之后的几天时间里走访对生活在农场的人民群众,仔细的听取他们对农场发展的一些意见及对策。经过和群众详细的探讨,对于我个人而言总的概况出西达农场在农垦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经济对策等几点调研报告总结。

一、 海南国营西达农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西达农场创建于1952年3月,前身是澄迈县垦殖所第一垦殖场。1969年10月成立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被编5师11团。1974年10月恢复农垦建制,沿用广东省海南农垦局国营西达农场名称。1988年海南建省后,改称海南省国营西达农场。2009年2月、4月,相继与原昆仑农场、和岭农场、红岗农场重组为现西达农场,总部在原西达农场。农场设有1个投资公司、3个分场、1个社区办事处,内有:3个作业区,11个直属单位,4家医院(含4家防疫站),37个卫生所,生产队220个(其中:海胶公司生产队187个,农场生产队33个,有并场队83个),总场机关设13个科(室),分场设7个科室(其中社区办设4个)。

全场总人口6.9万人,现有在册职工2433人,其中在册在岗职工954人,在册无岗职工1479人,内退职工30人,离退休人员13385人。

西达农场总部位于海南省澄迈县南部,距离海口市100公里,距离县城40公里,西往儋州市48公里。海南中线高速公路穿过我场红岗分场,距离红岗分场场部2公里有高速路出入口,澄迈县文儒镇至仁兴镇(西达农场)二级公路2015年底建成开通,将使西部重镇那大与和岭、昆仑、西达至红岗四个场部连成一线并与海屯高速公路相连接,2015年将开通澄迈县城至各场部公交线路,交通十分便利。

农场地处山地向丘陵过渡地带,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3.5C,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农场幅员广阔,场内有济公山风景区、九乐宫温泉、美合革命根据地等旅游资源和花岗岩矿产资源,南渡江有32公里从场内蜿蜒通过,另有溪流42条和大量的山塘水库等丰富水资源。

农场土地资源丰富,现有土地总面积56.6万亩,其中:海胶集团用地22.96万亩,其他农业用地27万亩(内含自营经济用地9.6万亩),其他用地7.13万亩(内含场部和居民点用地、道路、河流、未利用地等)。西达农场将依托澄迈县作为世界长寿之乡、世界富硒福地和中国绿色名县的品牌优势,通过深度挖掘农场丰富的富硒土地资源,统筹农业产业规划,以发展绿色、安全、健康现代农业为方向,重点发展以富硒水稻、蜜柚、山茶等现代农业项目,着力打造海南绿色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 海南国营西达农场在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海南农垦经济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经济发展改革当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万无一失的,当中肯定是会面临到很多问题。作为海南农垦旗下的一名组成成员的西达农场,同样也在改革当中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通过对整体的调研走访情况来看,从总体上来讲,当前的西达农场在海南农垦旗下众多的兄弟农场当中,总体上体制经济规模还是比较小的,农场工作者总体上来说素质相对比较还是偏低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是比较弱;同时农场整体的企业氛围理念比较陈旧,小富即安的思想比较普遍,缺乏做大做强的开拓改革意识;同时,农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改进投入不足,在农场管理、人才引进、技术装备、工艺等方面相对于兄弟农场来讲,还是比较滞后。这些阻碍西达农场经济发展中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 农场总量偏小,发展不平衡。

1、当前西达农场的普通实力不强,对于周边区域的影响力辐射不大,相对于农垦其它农场的发展,经济规模还比较小,从城镇建设、人均收入等方面可以明显的看出来。

2、经济产业结构单一。和海南农垦经济规模较大兄弟农场对比,农场经济总收入来源仍然主要还是依靠橡胶产业;产业分布相对比较狭窄,和兄弟农场相比少了其它的热带经济水果作物,农场容易受国际橡胶市场的波动而波动,而且在整体橡胶产业链分工体系当中还都处于技术底层最的初端,橡胶产品的竞争力主要还是受到国际市场的成本价格来约束;旅游方面,虽然农场旅游资源丰富,但是资源的总体利用比率相对比较低,比如九乐宫风景区、济公山风景区等海南自然景观旅游开发力度还不够大;

(二) 农场自主发展创新能力不强。

许多农场各生产队和部门在工作方面没有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发展规划,农场对其它热带经济作物的伸延能力不强,原创性、自主性主打产品非常少,缺少像白沙农场那样的白沙绿茶等农场自主的品牌。

(三) 人才严重短缺,管理理念比较落后。

农场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创新型人才和科技人才;农场还守着80年代那套旧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具有管理人员少,费用低,决策快,效率高等有优点,虽能有效的使用资本,调动农场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但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在激烈竞争态势下,农场还是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和经营理念,显得会力不从心,导致农场发展会出现起伏不定等状况。

(四) 信息沟通不畅,缺乏公共沟通平台。

海南农垦虽然下辖几十多个农场,作为一个大集体,想要快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公共沟通平台来提供给各农场信息交流的任务作为刚进行体制改革的农垦来说目前还是很艰巨的。由于各农场在自身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问题缺少这样的一个公共交流平台,在农场发展中一些优秀的项目方案,由于缺少沟通、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信息交流。导致一些发展机遇错过良机。

(五) 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鼓励措施还不够丰富。

海南省国营西达农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资金匮乏,对外商的吸引力远远不如其它地区,要想吸引外商、留住外商,就得有比别人更加优惠的政策。但是总体来说,海南农垦下辖农场数量多,用于帮扶各农场的财力有限,制定优惠政策的条件也相对匮乏,农场仅有上级部门给的优惠政策享受面很小。

三、 对海南国营西达农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制定完善中小企业发展规划?

农垦农场的发展最终要依靠市场的无形之手配置资源,但从西达农场的实际出发,政府的有形之手在相当长时期也是必须的、重要的。所以我们要抓紧制定农垦农场企业

发展规划,明确发展中国营农场的基本思路、目标和基本原则,紧紧围绕做大做强热带橡胶产业、旅游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三大工业经济主导产业,以现有的橡胶和旅游资源为载体,大力培育产业链,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二) 建立科学的农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随着农垦企业改革的深入进行,农场企业绩效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讲在农垦企业效益评价、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估、农垦企业人事考核等方面广泛运用。西达农场作为国有企业,他承担着大量的社会责任,目前深化农垦企业改革已经到了攻坚阶段,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西达农场以资产经营责任制为主的绩效评价方式已经明显不适应农场的现状和发展。只有加快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企业绩效体系,农场才能更好的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

(三)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

积极引导海南农垦农场企业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自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走内生成长型发展路子,引导中小农场追求内涵发展、追求协调发展、追求持续发展,进行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全面提高中小农场企业的科技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努力实现中小农场增长方式全面转型、竞争能力全面提升、发展环境全面改善。

(四)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和创新产业的资金投入

1、建议西达农场加大对各部门各个生产队的农业橡胶产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上年同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

2、加强和引导各兄弟农场之间通过联合、重组、参股和控股等资本运营方式,吸引、推动社会资本、技术、人才等有效资源向各农场重点企业集聚,扩大企业规模,拓展名牌效应,增强经济实力;要大力支持农场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产品橡胶产品以及副产品的产品含量,支持和帮助农场里个体等其它型小型企业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促进产品优化升级。

(五) 加强农场职工的素质教育和业务知识的培训等方面的资金投入

加强农场人才及职业技术培训。把管理者培养纳入农场干部培训计划,组织农场部门管理者参加有针对性的理论和管理培训,并根据西达农场的发展需要,制定人才需求目录。同时帮助西达农场引进紧缺人才。要围绕农场发展和农场用工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场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明确对农场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培训的主管部门,提高现行的培训补助标准,为西达农场提供各类岗位实践能力的培训服务。

农经发展调研报告二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长顺县交麻乡交麻村下辖16个村民组,502户,总人口2053人,耕地面积5410亩。主要产业是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烤烟、生姜为主的种植业,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11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25万元,在全乡4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2053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岁以下人数为264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1567人,60岁以上人数为222人,劳动力人口数为1567人。根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1567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1193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6%;从事二、三产业的为374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32%,其中:23人从事交通运输业,35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316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2011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亩,总产量63.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1条,约7.8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条,约10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个,小水池120个,沼气池80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现交麻组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252户1003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847人,参合率90%;全村有17 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 5人;全村共有党员52人,其中:男性党员45人,女性党员7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鼓扬红岩的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16个小组均无垃圾处理池;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小农经济状态,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 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2011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在交麻乡乃至全县村委会中处于中等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除烤烟种植具有一定产业化外,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还较小,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生姜、核桃种植才刚刚起步。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我村在新农村建设上,村两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的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5、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组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乡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56%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目前,塘坎组和大地组两小组组长一职还空缺,无人担任;三是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对策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搞举债、负债建设,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村级两委班子须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乡村道路规划、小学软硬件建设、垃圾处理池建设、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要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明年,我村将加大产业化进程步伐,形成以科学种植稳村、科学养殖兴村、特色养殖富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在今年推广杂交玉米、烤烟和生姜种植的基础上,明年将大力推广有机高粱的种植和200亩核桃种植;养殖业方面,在稳定商品猪、商品羊出栏数的基础上,加大扶持绿壳蛋鸡养殖户的养殖力度,为我村产业化打下基础,从而可以推动我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必须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确保畜禽养殖安全。因为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第6篇:农村产业发展工作总结范文

##县农业水利局

__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信息不畅,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严重阻滞了全县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__人口少,土地多,资源丰富,气候独特,环境无污染,空气清新,在生产无公害农畜产品和反季蔬菜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殊优势。因此,对__区农村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发展制约“瓶颈”,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方向,对全县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一)社会状况:

##位于大渡河上游,阿坝州西南部。全县辖23个乡镇108个行政村,310个村民小组,其中:__村涉及全县23个乡镇,共71个,占全县总村数的65.7%;村民小组193个,占62.3%。全县乡村总户数13890户,人口6.1万人,农业劳动力3.4万人。其中:__7546户,占全县总户数的54.3%%;农业人口3.4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54.8%;劳动力2万人,占59.2%。__区是藏族聚居村寨,以藏族为主,少数汉族和回族,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二)经济状况:

1、总收入:20__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1578万元,其中:__7456.7万元,占总收入的64.4%,种植业收入1938.6万元,占总收入的26%,;畜牧业收入2922万元,占总收入的39.2%,劳务收入1639万元,占全县总收入的22%。

2、纯收入: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823元。__人均收入2047元,超过全县平均水平12%,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沙耳乡2239元,超全县平均水平22.8%;最高的村为2179元,超全县平均水平19.5%。平均水平最低的俄热乡1635元,是全县平均水平的89.7%;收入最低的村1231元,仅为全县平均水平的67.5%。

3、全县有5个空壳村,村集体积累平均只有305元。

4、粮食直补总金额35.2万元,综合直补128.7万元。

(三)全县农耕地58223亩,__4080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0.1%。常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8万亩,__4.8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1.5%。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6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3.7%;蔬菜2691亩,占2691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4%。

(四)种植业:

##具有良好的光、热、水条件,出产丰富。种植业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油菜、果树等。以粮食作物、水果和蔬菜为主,其它经济作物稀少。

1、粮食作物:20__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8亩。其中:粮食作物7.2万亩,总产量1.9万吨,蔬菜0.5万亩,总产0.8万吨,经济作物0.1万亩(以油菜为主,产量640吨)。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胡豆、洋芋为主,小杂粮为辅,共30余个品种。20__年玉米播种面积3.7万亩,占总播面的47%;总产8958吨,单产242公斤;小麦1.9万亩,占总播面的24%;总产5700吨,单产300公斤。__粮食作物4.6万亩,单产217公斤,总产9940吨,占全县总产的56.7%。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播种面积22900亩,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62%,单产238公斤,总产5456吨,占玉米总产的60.9%;洋芋4845亩,占洋芋总播种面积的单产235公斤,总产1139吨。

2、经济作物:经济作物以蔬菜为主。少有油菜、中药材和麻类,主要分布于中下寨及__地带,常年播种面积不足千亩。蔬菜以叶菜类为主,茄果类为辅。全县__种植面积1925亩,占全县蔬菜总播种面积的38.5%;常年产量2314吨左右,占总产的35.7%。

3、水果:__水果以梨、苹为主,其它杏、桃等小果为辅。

##是全省五大雪梨产区之一,栽培历史悠久,素有“梨乡”之美称。雪梨品种繁多,有鸡腿梨、金花梨、中梨1号、丰水梨、水晶梨、香酥梨等20余个品种。其中鸡腿梨和金花梨是传统老品种。其余品种是90年代中后期引进的新品种。由于##气候独特,尤其是原城关、安宁两区是高寒山区中一个特殊的小气候区。日照长,气温高,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的形成和积累。因此,水果不仅产量高,而且含糖量高、品质好。##雪梨果形美观,质地细脆,味甜汁丰,色泽鲜丽。尤以金花梨品质最优。曾数获部、省级优质农产品金奖。并于20__年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在90年代中期以前,曾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98年以后,由于各地水果纷纷上市,水果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雪梨因其采取自然的原始管理方法和掠夺式经营方式,树龄老化,病虫危害、品种退化严重,品质日渐下降,“卖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民收入急剧下降。面对严峻形势,为重塑##雪梨品牌,20__年起,在全县15个主产乡镇实施了“雪梨优质工程”项目,对现有退化老品种、低产果园进行改造。以金花梨、中梨1号、水晶梨等优质品种作为高接换优首选品种。对老品种进行高接换优。目前高换已达25万多株。20__年全县优质梨已达800余吨。为促进销售,建立了“##县精品梨协会”,推动了雪梨销售。20__年金花梨品种取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目前全县雪梨总株数40.9万株,折合面积1.6万亩,年产量1.7万吨;__4161亩,占总面积的26%,总产4163吨,占雪梨总产的24.5%。苹果39万余株,折合面积1.3万亩,年产量0.8万吨。__4928亩,占总面积的37.9%,总产3066吨,占苹果总产的38.3%。__水果总面积9089亩,年产量7229吨。

4、干果及白瓜子:干果类主要以核桃、花椒为主,多集中于__,河坝地区不多。全县干果1.6万亩,年产量1100吨。##花椒产量高,麻味醇厚,含油量高。与茂县花椒齐名。##核桃也是市场上供不应求之优质农产品。该两种产品均接近原生态产品。##白瓜子属西葫芦类,其籽独具特色,外形光洁美观,且具花纹双边,子粒饱满,肉质厚,富含多种矿物养分,炒食香而脆,营养丰富,有清心润肺和补益肾肝之功效。是##独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97年在成都举办的西南片区农产品产销会上大展风姿,得到了众多商家的亲睐。20__年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白瓜子分布于__区年产量20余吨。由于以间

作为主,所以面积难以统计。5、中药材:##盛产中药材,野生种类繁多.县境内约有500余种。如11种子草、贝母、天麻等产量大,价值高的达几十种之多。大集体时期人工栽培达到11种,以高山海拔2650米以上地区种植为主。20__年农牧局组织技术人员,在__结合退耕还林工作,开展了对铁棒槌、秦芄的野生驯化试验,并取得成功。通过几年的繁种,目前全县铁棒槌种植面积达到120余亩,秦芄达500余亩。亩纯收入在1300-20__元不等。为__农民在退耕后探索出了一条增收的新路子。

(五)基础设施建设:全县__村71个,村民小组193个,已通机耕道125个,通车总里程766公里,未通的68个,需建设里程公里。全县人畜饮水工程在全县基本实施完毕,现有离村社偏远的零星户共计约8000人左右尚未实施。全县通电的村达到99%,只有2个牧场村未通电。

(六)畜牧业:全县各类牲畜存栏22万混合头,__13.9万混合头,占全县总头数的63.2%;全县各类牲畜出栏混合头,__村50637混合头,占全县出栏数的68.2%。

(七)大骨节病区情况:##是大骨节病区县,病情重,分布广。分布以高寒区和山区为主,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环境恶劣,经济落后。大骨节病患者主要分布于观音地区及河西乃当村、独松嘎伍岭村、曾达坛罐窑村、集沐根扎村等共涉22个乡镇80个村,共约1695人(包括氟骨病),以河西乃当、曾达坛罐窑村为重病区。病区群众因病而贫,因病返病现象十分突出。全县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相对贫困人口绝大部分分布于__村,纯收入在668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0.38万人,90%以上分布于__村。

(八)劳务输出及其它:

1、劳务输出:全县劳务输出总数3900余人,州外、省外1700余人,就地转移2100余人。主要从事二、三产业,劳务总收入达2914万元。__劳务收入1639万元,占劳务总收入的56.3%。

2、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搞好技术培训工作,对重点乡村实行农技人员包村包片,帮助村社建立活动室,16个村建立了科普惠农宣传站,每年举办科普专栏6期,目前科技书屋只有一个村建立。全县__村建立科技书屋的占20%左右。全县每年实用技术培训30000余人次,对__村农民重点进行了中药材、水果、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建立了高酸苹果、酿酒葡萄及脱毒洋芋基地,对__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支农资金:近年来随着“三农”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强,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也不断加大。近五年来,我县到位各乡镇的支农资金(农业)总数达到965万元。

二、__农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一)##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很多,但由于没有做强做大,优势产业未形成,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还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传统产品、“大路货”产品居多,由于生产技术创新不够和市场信息不灵,优、新、特农产品、名牌农产品发展不多或发展不快,加上县内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和流通促销手段滞后,农产品“卖难”或“贱卖”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民增产而难以增收。

(三)由于缺乏档次较高、带动辐射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影响带动广大农民群众进入大市场,导致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四)科技水平不高,农产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产品竞争力不强;生产管理粗放,产品质量不高,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雪梨曾是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由于管理粗放,品种老化、品质下降。同时,品种搭配不合理,熟期集中不能形成季节差,导致销售困难。##特色产品花纹双边白瓜子,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管理粗放,产量低,难以形成规模。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意识仍较淡薄,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六)市场不完善,产品流通不畅。全县乃至全州尚无一家稍具规模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致使产品销售各自为政,零星分散,不成规模。产品销售渠道狭窄,流通不畅。

(七)服务体系不健全,功能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目前社会化服务偏重于产前和产中的技术服务,产后的营销服务跟不上。没有形成产前信息服务、产后加工销售的系列化配套服务体系。

(八)交通运输不畅,信息不灵。由于地处偏远,信息闭塞,难以准确把握市场动态,生产带有一定盲目性。加之水果、蔬菜等农产品易腐烂,导致运输成本增高,产品“卖难”问题突出。

(九)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缺乏风险意识,从众观望思想严重。

三、发展对策建议

根据现阶段种农业生产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我县农业资源优势和经济特点,今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科技、体制、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为动力,在稳定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不断调整优化生产结构;以提高产品品质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优势产品和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和产业化水平,逐步建立总量适度、布局合理,优质高效的生产体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根据我县种植业生产结构的现状和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今后种植业生产结构,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市场、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以质量、规模、品牌为主题,在以下几方面的调整上下足功夫:

一是调整作物生产结构。要按照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充分运用经济手段,强化政策指导和信息引导,组织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作物生产结构,保障有效供给。在保护好基本农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面对市场适度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把腾出的耕地改种其他有特色的、适销对路的高效短期经济作物,在当前的情况下,仍要把蔬菜、水果、干果、道地中药材作为调整发展的重点,使其成为__农业新的主要增长点。

二是调整作物品种结构。当前,要进一步扩大优质、专用、无公害、适销对路品种比重,积极开发新产品,以满足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的需求,促进种植业品种结构的优化升级。粮食作物以高蛋白玉米、小杂豆等为主,经济作物要大力发展有特色、品优的果、菜、油菜等,压缩其他低效作物,提高农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

三是调整区域生产结构。要发挥区域优势,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形成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区、产业带。中下寨地区由于地处高寒带,所以以小杂粮、油菜、中药材为主,在原城关、安宁一带__以中药材、干果为主,半山区以下以水果、蔬菜为主。通过努力打造出一村或几村一品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带。同时大力发展生猪生产,建立商品猪生产基地。

四是探索调整农业功能结构。在发挥农业生产的产品供给功能的同时,利用资源及地缘优势,发挥出农业的旅游功能作用,发展都市型农业。结合我县旅游业发展,利用雪梨生产优势,

规划发展雪梨文化旅游。

(二)加快经营体制创新,发展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种植业要加快现代化发展步伐,必须推进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挥农业规模经营效益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情况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抓好龙头企业的发展,要根据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鼓励和发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产业化经营实体,逐步形成一个覆盖面广、特点鲜明、带动能力强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龙头企业群体。要通过“订单农业”等形式,带领广大农民有组织地走向市场,促进种植业生产规模发展。建立优质农产品商品基地,是推进种植业生产区域化和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措施。今后要在巩固和完善现有水果(梨、酸苹、葡萄)、蔬菜生产基地的同时,继续建设一批新的商品生产基地,重点抓好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优质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要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形成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变生产优势为商品优势。

(三)坚持领先科技进步,走科技兴农之路

农业结构调整与科技兴农是紧蜜联系的,只有先进的科技作为基础,才能推进集约化、规模化、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否则,怎么调整也调不出效果来,结果还是搞粗放经营,产品大路货。为此,要重视优质农作物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抓好优新种子种苗基础工程,逐步提高我县农业生产品种优质化水平;要重视农作物高产优质技术的推广,特别要重视农作物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同时,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掌握运用先进技术的能力,进一步推进我市种植业生产与管理工作上新台阶。

(四)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与加工业

农产品流通与加工问题是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是解决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生产后顾之忧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抓好如下几项措施:一是继续扶持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龙头”企业,并发挥好龙头作用,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二是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名牌发展战略;三是重视产品产后处理,推广应用先进的保鲜、加工、贮运等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四是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突出抓好专业批发市场和一批集散能力强的产品产地市场建设。

第7篇:农村产业发展工作总结范文

会议采取参观典型、专家辅导、集中开会、经验交流的方式进行。10月12日,在郑文芝副书记、陈巳副市长的带领下,利用一天的时间,全体参会人员参观了双阳、莲花山、九台、德惠、农安和绿园6个县(市、区)的11个新农村建设典型。10月13日上午,邀请省财经办郭庆海主任做了《关于农村发展形势与任务》的专题辅导报告;市委副书记郑文芝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重要讲话。同时,会议总结交流了德惠市和双阳区整体推进经验,学习推广了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土地整理推进新村建设模式、九台市龙嘉镇红光村村企联姻建新村模式、莲花山开发区景观带建设模式、绿园区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模式等新农村建设模式。会议还就当前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印发了《长春市城乡双向一体化试点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

会议对过去几年长春市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会议指出,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全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结合长春实际,突出抓好167个省级示范村建设,创新开展市级领导联乡包村活动,深入开展乡容村貌综合整治工作,长春市农村呈现了令人欣喜的显著变化。

会议认为,长春市新农村建设经验可以概括为:一是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机制;二是建立了领导、部门和社会力量帮扶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三是推广了旧村整治、新村建设、迁村并点等分类改造建设模式;四是丰富了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等发展形态;五是探索了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村民自治的有效途径。这些思路、经验和模式也是下一步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法。

会议对全市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重中之重”和“三化”统筹的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任务,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继续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工程。要突出示范村功能建设,科学谋划村镇布局,构筑城乡联动的新型村镇布局体系;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筑城乡一体的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突出提升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型产业,构筑结构合理的新型产业支撑体系;突出人居环境建设,整体推进村屯环境整治,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生态建设体系;突出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党的建设,构筑和谐稳定的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创新思维,抓住工作重点,用现代意识教育农民,用现代装备武装农村,用现代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农业。

第8篇:农村产业发展工作总结范文

今天的会议很重要。前几天,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农村工作会议,部署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今天,我们召开开春后的第一个全市性会议,抓紧贯彻中央和省的会议精神,部署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充分说明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上午,同志传达了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柳书记作了主题报告,深刻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提出了我市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必须着重从“八个方面突破、实现八个提高”和处理好四个方面关系的具体要求。各县区分别在会上作了发言,对近年来“三农”工作作了总结,提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设想。刚才,大家还就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市政府还与各县区签订了解决“一保五难”工作责任书。可以说,这次会议规格高,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是我市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动员。会议的主要精神集中体现在柳书记的报告中,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好、传达好、贯彻好、落实好。下面,我就如何加快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讲四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上午,柳书记在报告中从三个方面深刻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极端重要性,使我们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我们还可以从我国农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加深对新农村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

⒈农业和农村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使建设新农村成为必须。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快发展经济,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主要依靠农业提供的积累,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和农村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业为社会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吃饭问题永远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问题,促进粮食生产连续上了几个台阶。年以后,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年超过亿吨,粮食供求关系由长期供给严重不足发展到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创造了用世界不到的耕地养活世界人口的奇迹,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这是中国农业的最大成就和最大贡献。二是农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据测算,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半个多世纪,我国农业对工业化的“有形”贡献超过万亿元。目前农业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中的贡献率约为。三是农村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据统计,目前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从业人员总数的,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到,在建筑业中占到近。第三产业的批发、零售、餐饮业,农民工占从业人员总数的以上。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仍将是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四是农业为生态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农村稳定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事关全局,非常重要。

⒉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使建设新农村成为十分必要。由于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制约,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从来就是弱质产业。我国人口以上居住在农村,农民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明显落后于城市。

首先,从我省的情况来看,虽然我省是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目前的小康是不平衡、不全面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趋势日益扩大。××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就已达到元,农村居民收入比城镇居民落后了年以上;××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目前珠三角人均分别是东西两翼和山区的倍和倍多。

其次,从我市的情况来看,虽然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明显滞后于城市发展的局面依然没有根本改观,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一是农民收入仍然偏低。××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二是农村耕地逐年减少。近年我市累计减少耕地万亩,目前全市人均仅有亩,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亩警戒线标准。三是镇级经济实力较弱。全市乡镇可支配财力仅占全市的左右。四是农村人才严重缺乏。全市农村人才密度大专以上每万人仅为人,只有城市的十分之一。城乡发展的不协调,使农村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难点和重点,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我们只有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因此,建设新农村的问题,是关系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性问题,也是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重大任务。

二、切实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这“两个趋向”论断是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作出的科学判断,是我们制定农村发展战略的重要指针。

从全国来看,经过几十年的工业化建设和多年的农村改革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财政实力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年预计全国达万亿美元,人均达到美元,全国财政收入将突破万亿元大关,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以上,二三产业就业的比重占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

从我省来看,对“三农”实施反哺的条件更加成熟。××年,我省总量突破万亿元,人均达到美元;财政总收入亿元,占全国;城市化水平达到。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实力的增强,为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我市来看,同样具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并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中央和省解决“三农”问题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思路,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为我们建设新农村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总体经济实力跃上历史性新台阶,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各项储蓄存款双双突破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亿元。特别是随着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投产和中国海油××炼油项目的动工,××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快,为加快发展县镇经济,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良好条件和机遇。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完成好建设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思路明确,措施得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大有作为。

三、着力从六个方面下功夫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繁重,涉及面广。我们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围绕市委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总体思路和阶段性具体目标,按照柳书记报告中提出的“八个突破、八个提高”的要求,以解决农村“一保五难”为重点,推动全局工作,确保我市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取得明显的成效。版权所有

(一)着力在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上下功夫

我们要以解决“一保五难”为突破口,加大投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今年,市财政将投入万元,用于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各级也要落实配套资金,加快推进。总的要求是:用-年时间,基本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具体任务是:

⒈解决最低生活保障方面。今年,市财政安排万元,用于解决全市低保和五保救济问题,重点解决农村人均年收入低于元的贫困人口。要按照规定,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救济范围,做到应保尽保。要逐步提高低保标准,今年,龙门、惠东农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元、元,提高到每人每月元。到年,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目前的基础上增长,少部分目前标准较低的地方增长。

⒉解决看病难方面。从今年起年内,市财政投入万元,用于解决农村看病难问题。今年,全市在籍常驻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以上,并在省提高补助标准基础上,市财政补助由每人元提高到元。到年,间中心镇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标准,个行政村全部建立村卫生站,全市在籍常驻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到年,全面完成薄弱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

⒊解决饮水难方面。目前,已投入万元,解决万村民饮水难的宗工程月底将全面完成。农村改水方面,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每年增加个百分点,覆盖人口增加万人。到年,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⒋解决读书难方面。今年秋季起免收全市农业人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其中,免收农村独生子女户和纯二女结扎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费,对农村人均年收入低于元家庭和实行计划生育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给予书费和生活费补助。为此,市财政每年安排多万元,省将补助多万元,各县区负责多万元。同时,到年,全市在补足、配强、优化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基础上,按省定标准装备农村学校初中理、化、生实验室间,改造中心小学科学实验室间、农村小学电脑室间,配备中小学远程教学系统套。

⒌解决住房难方面。目前,全市已完成户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剩余户分两年改造完成。市财政每年安排万元,并争取省的资金支持,各县区要安排一定资金,确保到年提前一年完成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

⒍解决行路难方面。我市农村公路改造走在全省前列,下来要继续加大力度。力争年前完成全市个行政村公里硬底化公路改造,提前一年完成省定目标。今年安排万元,完成农村公路硬底化改造公里。

(二)着力在发展县镇经济上下功夫版权所有

一是要大力招商引资。农村自有资金有限,通过招商引资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尤为重要。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以开放为突破口,利用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县镇工业。要把握当前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机遇,创造条件承接产业转移,把农村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和珠江三角洲的技术、资金、品牌、经营管理等优势结合起来,兴办具有本地特色的工业产业,不断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增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如龙门县利用资源优势,引进了一批大型水泥项目、旅游项目,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是要加快中心镇、专业镇建设。结合新一轮乡镇撤并工作,抓紧编制完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性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新农村建设规划,形成科学合理的乡镇规划体系。要认真贯彻去年全市中心镇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扶持发展中心镇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中心镇的发展。注重培育特色经济和特色城镇,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区域聚集优势。在继续抓好惠东黄埠、吉隆,博罗园洲、石湾,惠阳淡水、秋长等专业镇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打造更多更具特色的专业镇,使越来越多的城镇成为经济繁荣、功能完善,具有地方特色和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农村区域中心,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

三是要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当前,我市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多,仅有家,规模偏小,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为了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今年市财政继续安排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各地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产品和劳动力的优势,吸引外资兴办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型、扶贫型、流通型农业龙头企业。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扩大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模。

四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和高附加值作物,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引进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广泛开展农业科技的培训、教育、宣传、服务工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生产水平和效益。突出特色、规模、品牌,推进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努力争创更多的农业知名品牌,增强农产品竞争力。

(三)着力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

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近些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远远滞后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必须从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下大力气,多办实事,把基础设施和社会建设投入重点由城市逐步转向农村,加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状况。除要加快推进“一保五难”问题涉及的农村道路、供水、学校、卫生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力争在年前完成宗列入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项目的加固工作,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中小型水库、分布在乡村的小型堤防工程和排涝泵站等进行全面的维修。同时,加大农田灌区建设和改造力度,完善农田灌排体系,提高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要以创建生态示范村和建设绿色生态××为契机,加强农村绿色生态建设,整治农村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农村人居与生产环境水平,努力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建设一批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生态文明村,塑造××农村新面貌。

(四)着力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上下功夫

深化农村改革,是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新农村的要求。重点要推进七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巩固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加强对减轻农民负担的监督,要根据免征农业税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健全和完善农民减负的长效机制。二是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居民特点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以失地农民为重点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三是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以实际居住地登记户籍的户口管理制度,实行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四是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认真落实省批准的《××市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实施方案》,稳妥推进新一轮乡镇撤并工作。五是加快县镇财政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型财政,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政权运转的财力保障机制。六是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特别是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市场化改革。继续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张德江书记提出的土地征用“三条红线”,按照征地补偿上限来补偿农民,提高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七是推进农村金融保险体制改革。巩固全市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成果,完善运行机制,探索建立政策性、合作性和互农业保险体系。此外,大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大集体林权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的改革力度等。

(五)着力在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上下功夫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但目前我市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大部分只有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一是要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要以省里的“百万农村青年培训工程”为抓手,认真组织实施“××市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扩大智力扶贫,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到年,培训农村青年劳动力万人,每年平均培训万人以上。要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二是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要进一步改革城乡不平等的就业制度,逐步在县一级实行就业政策、失业登记、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管理的“城乡五统一”制度。近年来,我市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取得较好成绩,累计转移万人,其中去年转移了万人。我们计划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以上,到年,全市新增转移劳动力万人以上。三是继续清理取消各种对进城务工农民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优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严厉查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企业,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六)着力在发展农村社会各项事业上下功夫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统一。一是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活动为手段,进一步开展文明村、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二是广泛开展“送文化进农村”、创建“和谐平安社区”活动。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强化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农村的和谐稳定。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在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免收杂费措施基础上,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使经费投入向农村学校倾斜。加强农村教育“四有”工程建设,确保学校要“有符合国家要求的学生宿舍,有符合卫生要求及基本满足学生用餐的饭堂,有卫生、干净的厕所和冲凉房”。实施“强师兴教”工程,加强在职教师培训,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留住人才,稳定教师队伍。要按照解决看病难的实施方案要求,抓紧抓好农村卫生设施和农村医疗队伍建设,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四是重视农村计生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行政策奖励金制、优先优惠制和优待制约并举制,使农村计生对象感到“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此外,要加强农村文体等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从三个方面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

一是要迅速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全市会议之后,各县区、各镇要尽快将会议精神传达到基层。要组织召开专门会议,认真传达、深入学习会议精神,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工作措施,抓好落实。市里已就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刚才,市政府还与县区政府签订了责任书。各县区要根据市里的部署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按照责任书的要求逐项抓紧抓好落实,确保按计划完成任务。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要搞好宣传报道,努力营造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使新农村建设深入人心,深入群众,深入乡村,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投入。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范围。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形成支农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确保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逐年递增。××年,我市新增可支配财力的一半用于解决“三农”问题,但由于欠账太多,财政投入仍显不足,今年拟将这一比例提高到以上。各县区要做好预算安排,保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落实并逐年递增。同时,要发挥金融部门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加大社会资金对建设新农村的支持力度。

三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三农”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工作小组,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全面掌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指导新农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要按照德江书记在韶关调研时强调的“五个防止”,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不强迫命令,不搞形式主义,努力使建设新农村的各项工作符合实际、符合农民意愿。

第9篇:农村产业发展工作总结范文

再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

×年月日

同志们:

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农村暨经济工作会议,一个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我县去年农业农村工作,部署今年农业农村工作任务。下面,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我讲几点意见。

一、××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回顾

×年,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坚持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克服了禽流感疫情和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步发展,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比上年增长。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切实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鼓励支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农民消灭抛荒地,恢复扩大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实现了粮食恢复性发展的目标。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万亩,比上年增长粮食总产万吨,增长;油料面积万亩,同比增长,总产吨增长。全县经济作物面积万亩,比上年增长,其中苎麻万亩,增长茶叶总产吨,增长,其中名优茶吨,增产;水果面积亩,增长桑园万亩蚕茧吨。组织开展了以禽流感、口蹄疫为重点的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有效保证了城乡居民食品安全,稳定了全县养殖业的发展。全年牛饲养量万头,生猪万头,家禽万只,肉类总产吨,水产品总产吨,均比上年有所增长。林业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高质量完成了××年人工造林及林业四期项目任务,共造林万亩,完成中幼林抚育间伐万亩,竹林垦复亩,幼林抚育万亩,建立森林生态网络示范点个、示范区个。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和林政管理工作长抓不懈,积极推行森林火灾保险工作保证了林业资源的安全。

——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编制了优质粮油、苎麻、中国肉牛一号、蚕茧、茶叶、竹木加工等六大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优惠政策及相关配套措施,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中国肉牛一号养殖、亚普竹业扩建、源丰木业等一批重点农林项目顺利实施,黄山灵芝、天山真香名茶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全县落实农业订单个,参加农户户,总面积达万亩。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较快,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家,农业专业协会个,农民生产经销大户户。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和食品放心工程,“天都牌苎麻纱”和“云乐牌破壁灵芝孢子粉”两个产品获得“××年安徽名牌农产品”称号;全县建立无公害水稻、茶园、蔬菜生产基地共万亩,获安徽省无公害标志认证的农产品达到个。

——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去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较大,是近几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推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一是落实中央和省各项惠农政策,带动了农民收入增长。去年,通过取消农业税附加、降低农业税税率,及时兑现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补贴、退耕还林补助等政策,为全县农民减负增收达万元。同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免征农用机械养路费等政策的实施,也使农民得到了实惠。二是农产品价格回升,拉动了农民收入增长。去年粮食、油料、蚕茧、肉类等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扬,农民受益匪浅。三是农民外出劳务收入增加,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据统计,全县全年外出劳务人员万人,同比增长,劳务总收入达亿元,增长。四是农民负担监控力度加大,保证了农民收入增长。农民负担监督卡发放、推行“一事一议”、村级财务管理等工作进一步规范,扎实开展涉农收费执法检查,全年清退各项违规涉农收费万元,有效抑制了农民负担的反弹。稳步推进村级债务化解工作,全年化解村级债务万元,累计化解债务万元,占全县村级债务总额的。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加强。通过吸纳民间资本、改革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等措施,加强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去年,全县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多万元,修建各类水利工程处;白沙水库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并于××年月正式向城区供水;二期人饮工程全部完成,改善了农村边远地区的居民饮水条件。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继续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清理整顿,对全县非煤矿山和河道采砂进行了专项整治。重点公路建设进度加快,省道线、三仙线基本完成路基工程,蔡大国防公路、桥仕公路建设工程已竣工交付使用,新华路、水碧路改建工程已开工建设;农村“通达工程”加速推进,全年共浇筑乡村水泥、沥青道路公里,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农村沼气推广试点工作完成计划任务,深受群众好评。旌阳镇和版书乡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顺利完成,通过了上级验收。农网改造回头看检查整改工作扎实开展,农村用电条件大为改善。农村通讯设施建设有所加强,全年农村新增电话门,新建移动、联通网络基站个,通讯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农村社会事业健康发展。顺利完成村级区域规模调整工作,全县由原来的个村调整为个,对旌阳镇个居委会进行了重新整合。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工程,撤并小学所,完成一期危改任务,共消除危房平方米,其中类危房平方米。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计生工作的整体水平好于上年。继续实施城乡有线电视联网工程,全县联网乡镇已达个,乡镇网络用户达户,被评为全省网络发展先进县。认真执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县共有人进入城乡居民低保网,低保金足额发放到位。扎实做好救灾救济工作,全年累计下拨救灾款万元。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不断规范,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得到落实,治安秩序良好,社会稳定,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认清形势,把握机遇,进一步理清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

今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对于保持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加快全县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央和省市部署,结合实际,今年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对农村投入力度,加大对“三农”工作领导力度,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主要目标是:保持粮油和主要经济作物的产量稳定增长,实现农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

抓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把握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今年各项支农政策措施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随着国家财力物力的增强,还要逐步加大支农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减负增收,省委、省政府今年年初已作出决定,今年全省全面免征农业税。为此,我们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和工作推动力度,把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好、调动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抓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当前,农业发展的背景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供求关系看,农产品已从过去的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转到普遍供过于求、常年有余,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从消费需求看,多样化、绿色化、优质化已成为小康时代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新消费需求;从市场环境看,农产品既受到国内买方市场的压力,又受到国际优质农产品的冲击。为适应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委、市政府在今年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以工业为主体,以效益农业和旅游业为两翼”的“一主两翼”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涵盖了工业、农业和旅游业三大产业,突出了工业的主导作用,提升了农业和旅游业在经济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既是发挥我县资源优势的需要,更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我们要把发展效益农业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切入点和工作抓手,面向苏浙沪市场发展绿色消费农产品,面向工业发展优质原料农产品,面向旅游业发展旅游食用农产品。从我县实际出发,大力发展效益农业,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加快实施“优粮、扩林、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的结构调整。“优粮”,就是在保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粮油。“扩林”,就是围绕生态建设,在实施生态公益林工程、森林生态网络工程的同时,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竹林和高效经果林,抓好林产品的深度开发,增加林业的附加值。“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就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扩大苎麻、蚕桑、名优茶、食用菌、特色瓜菜等经济作物的规模,优化种植业结构。

二是突出发展养殖业,扶持养殖大户,加快发展肉牛、生猪、家禽和草食动物规模养殖以及水产养殖业。

三是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全面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切实做好今年农业农村工作

㈠继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以培育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高效农业为重点,突出抓好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加快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调整,重点发展优质粮油、苎麻、蚕桑、名优茶、肉牛、竹木等六大主导产业的区域化生产。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万亩,总产保持在万吨左右,桑、茶、麻、瓜、果、菜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达到万亩。各地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做到“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经营、检验检测、质量认证等工作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今年要重点抓好万亩无公害水稻、亩无公害茶叶和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同时,积极扩大珍稀食用菌、山野菜、花卉、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的规模。

以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生产体系为主导,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实施生态公益林、森林生态网络、生物多样性保护三大工程,计划实施低产林改造工程。充分利用宜林地,大力发展竹林、速生丰产林、经果林、森林食品、绿化大苗。按质按量完成万亩造林和万亩中幼林抚育任务,建立亩绿化苗木基地。加强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管护和林业四期项目的管理。强化林业“三防”工作,切实落实责任制,突出扎实抓好森林防火工作,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以实施畜牧致富项目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一是要抓好天然草原恢复和建设项目建设,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强化措施,按期完成万亩人工种草、万亩草场改良和个棚圈建设任务。二是抓好“中国肉牛一号”肉牛养殖项目建设,积极扶持肉牛养殖龙头企业和年饲养量头以上的规模大户,搞好良种繁育推广工作,带动全县养牛业发展。三是健全和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抓好规模养殖场和面上畜禽强制免疫,切实做好以“禽流感”、“口蹄疫”为重点的动物疫病监测和防治工作,加快发展生猪、家禽和草食动物规模养殖。四是以水库、万方大塘为重点,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水禽和渔业生产。

㈡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扶持发展龙头企业。继续扶持麻业公司、亚普竹业、源丰木业、华佳茧丝绸、高甲缫丝、黄山灵芝、天山绿色食品公司等一批带动力强、覆盖面广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新型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综合开发和精深加工,走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品牌化销售的产业化之路,使龙头企业成为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要载体。同时,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加快农产品和工业原料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农民中介服务组织。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重点扶持营销大户和农村致富带头人,构筑千家万户生产者到千家万户消费者畅通对接的快速通道。着力抓好粮食、茶叶、养禽、蚕桑和肉牛养殖等专业协会的组建,对于获得省市表彰的营销大户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县委、县政府将给予表彰奖励,并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

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农产品营销大户主动到苏浙沪大中城市和周边城市建立批发、配送中心,发展连锁经营,同时加快发展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使之成为农产品销往苏浙沪的集散地。加快农产品进超市进程,积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和推介活动。充分发挥农技信息化服务和安徽农网的作用,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切实解决农产品销售不畅的问题。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优势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积极做好原产地产品的申报保护工作,对被评为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的,县委、县政府将给予表彰奖励。

㈢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以县城和集镇为中心,把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要不断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积极发展旅游业,切实把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来抓,建设好江村、祥云等现有景点,对丁家山生态旅游、朱旺村古民居等有潜质的地方进行开发,同时抓好旅游农产品的生产,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多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落实和放宽政策,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到县城和集镇落户,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通过发展二、三产业,繁荣小城镇经济,达到吸收农业富余劳动力,扩大农民就业的目标。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围绕“一个市场、两个基地”建设的加强和规范,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以县劳动力市场为龙头,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为支撑,社会劳务输出机构为补充的劳务输出网络。二是加快基地建设,拓宽劳务输出领域。按照“政府资助、社会培训、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方针,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素质。同时,加快劳务输出基地建设,今年各乡镇要新建个以上劳务输出基地,县劳动力市场要新建个以上劳务输出基地,实行用工信息、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组织劳务输出和跟踪服务一体化,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健全服务体系,确保劳务输出有序开展。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争取早日实现县、乡镇市场信息联网。简化农民工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手续,加强劳务输出后的服务和管理。各乡镇要在用工量大的地方建立党组织和农民工服务站等办事机构,维护我县农民工在输入地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㈣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不懈地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充分利用好“一事一议”等筹资筹劳形式,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吸收更多社会资本的参予,多渠道加大水利投入。开展水利春修扫尾,按期完成猪头山、槐子山等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抓好水毁修复和灌渠配套工程建设,全面完成白沙水库工程建设和验收工作。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保证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严格小水电建设审批和监督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河道采砂整治工作。组织实施××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提高开发管理水平。立足防大汛、抗大旱,认真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加快农村道路交通建设。完成省道线和三仙线改建工程。继续实施好“通达工程”,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成新华路、水碧路改建工程,硬化农村公路公里,做好江村至上庄公路建设的前期工作,并尽快组织施工。

着力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宣传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审批土地,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村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宅基地管理,依法查处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矿产、林业、水利等各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继续抓好生态示范县建设,建立部门分工协作和统一监管的工作机制,加大对乱砍滥伐、乱采滥挖行为的整治力度,加强对污染企业的控制和治理,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着力抓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重点的危房改造工程,基本消除现有类危房,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抓好“普九”巩固工作,确保农村小学、初中入学率。加强乡镇文化站创建工作,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大力开展文明集镇、文明村和文明户创评活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生活质量。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设施的投入,建设好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深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强化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确保计生工作一类县的位次。加快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争取实现全县乡镇全部与县城同网。以农村低保为依托,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及时发放各项优抚救助款,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帮助。

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村民议事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确保“四个民主”全面落实。认真做好第六届村委会换届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村委会各项规章制度。深入开展“四五”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农村矛盾纠纷排查综合治理,完善综治网络,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㈥全面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

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三农”问题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加以重视,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今年我省农业税全面免征,将给农业和农村工作带来新的情况和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各级干部要尽快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农村政策,切实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第一,按照“减轻、规范、稳定”的要求,认真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检查治理,规范涉农收费,坚决堵住“三乱”,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切实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促进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加大清欠力度,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化解村级债务。要建设一支业务精通、作风过硬、服务优质、执法严明的农业行政执法队伍,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执法水平。

第二,扎实做好为农服务工作。各涉农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切实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重点加大对农村交通、通讯、供电、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推广、教育培训、病虫害防治的投入,加大对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