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古筝音乐教学范文

古筝音乐教学全文(5篇)

古筝音乐教学

第1篇:古筝音乐教学范文

一、古筝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教学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古筝教学成为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古筝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提升古筝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如何实现音乐与技术的相互融合。为展现古筝音乐的艺术气息,在古筝教学中,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学生技术水平的提升。但就古筝教学的发展现状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过于重视技术的问题,忽略了技术与音乐的相互融合,以致学生在古筝演奏中貌合神离,无法良好展示古筝的意境之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以学生自身水平为基础,先教给学生古筝演奏的技术,再指导学生反复练习。这虽然能够让学生掌握古筝演奏技巧,但忽略了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培育,致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一直得不到有效提升,无法在古筝演奏中展示古筝音乐的美感。古筝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孕育出的产物,代表了我国音乐文化的底蕴。因此,在古筝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既要让学生掌握古筝演奏技巧,更要让学生能够良好地领悟音乐的内涵,实现音乐与技术的相互融合,从而更好地展示古筝之美。

二、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的融合意义

(一)增强学生课堂兴趣

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技术与音乐的互相融合,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古筝的韵味。传统的古筝教学方法由于过于简单,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基于此,教师需要进行充分的研究与分析,探讨如何实现音乐与技术的融合,通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古筝学习环境,激发其对古筝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自愿地了解与古筝表演相关的内容与知识[1]。传统的古筝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培养学生演奏古筝的技巧,并且使学生关注古筝音乐的文化内涵。在现代化的古筝教育课堂上,教师需要安排学生定期参与文化活动,并带领学生更加积极地练习古筝曲的演奏。

(二)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深层次理解

在现代古筝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实现技术与音乐的融合,能够带给学生更好的体验,并且逐步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教师如果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实现音乐语言与肢体语言的融合。音乐语言与肢体语言实现融合,能更好地将音乐作品诠释出来,并使得大众感受到筝曲中的情境之美。学生通过对肢体语言进行分析,可以明确古筝音乐的基本含义。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查阅与古筝相关的技巧知识,感悟筝曲的故事,从而深刻地了解古筝的音乐与技术属性,加深对古筝音乐的理解。

三、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的融合措施

(一)古筝的技术基础

在进行古筝教学的时候,为了实现技术与音乐的融合,教师需要为学生打好古筝基本功。演奏古筝的技术能力会直接决定古筝音乐的艺术表现效果。为了确保学生了解音乐与技术融合的重要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就要安排学生进行积极的练习,使其掌握相应的技巧。在开展指法训练的阶段,让学生能更加熟练地使用指法,将音乐的内涵凸显出来,并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并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对学生实行分阶段的训练,使其掌握古筝演奏的核心内容。在长期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打下稳固的学习基础。此外,教师还应增强与学生家长的合作与沟通,在互相配合中帮助学生养成学习与训练的好习惯,使其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古筝技巧与音乐,进而提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多听多练,提高音乐领悟力

古筝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学生在练习阶段需要多听多练,努力提升古筝水平。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聆听经典名曲,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其艺术欣赏水平。在进行筝曲练习的时候,学生需要多聆听不同类型的乐曲,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著名作曲家,或是某一类型的筝曲,而是需要从古到今搜集具有学习价值的筝曲。学生不仅要听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古筝作品,还需要对作品进行分析与理解,不仅是简单地收听,还需要从训练的阶段开始,了解更多古筝的演奏技巧。以我国著名的筝曲《春江花月夜》和《高山流水》为例,其属于古筝学习的必备曲目。对这些经典曲目的学习,逐渐成为了古筝艺术发展领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学习古筝的阶段,学生需要多听经典曲目,并且练习不同类型的筝曲,感悟其中的内涵、节奏与情感,提升自身的古筝演奏水平。教师要督促学生多听多练,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音乐领悟力。

(三)注重传统筝曲的价值

传统筝曲已经传承了几千年,所以非常注重对细节的处理和把控。传统筝曲传承的不仅仅是音乐旋律,还有演奏的技巧。学生在演奏的时候,通过声音能了解自己想要抒发的情感,正确地看待客观事物[3],并通过使用正确的音乐语言,如和声、旋律、节拍、速度等,将情感传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音乐,教师需要在实践环节尝试推动技术与音乐的融合,这可以使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古代,舞蹈与音乐统称为乐舞,舞蹈是乐曲的形化,属于有形的音乐。从本质上看,舞蹈能呈现音乐的意境。因此,在古筝教学中,可以将舞蹈与古筝演奏融合,以舞蹈展现古筝音乐的意境。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乐曲改编为舞蹈,如在《洞庭新歌》中,用舞蹈来描绘一派丰收的景象,呈现洞庭湖百姓的幸福生活。学生在改编筝曲的过程中,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筝曲的含义与情感,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表现力和演奏技巧的提升

在古筝教学中,教师示范古筝演奏技巧和播放古筝演奏视频是常见的教学方式。为提升学生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身的演奏水平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比较短小、优美的古筝演奏曲目,让学生先聆听,后模仿。在聆听过程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听到的曲目,进行联想和想象,让自身和古筝演奏曲目之间产生共鸣,从而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和欣赏能力。而在进行古筝演奏练习时,教师可加入一些音乐知识和传统文化的讲解,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古典文化和古筝音乐的真谛和魅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演奏技巧和表现力的目的,实现传统音乐文化和古筝演奏技术的相互融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加强学生肢体语言的培养

古筝演奏效果不但和演奏技巧息息相关,而且和表演人员的肢体动作是否灵活、是否和音乐协调配合等密切相关。演奏人员如果在古筝演奏过程中肢体比较僵硬或者长时间维持某一个动作,会影响正常表演的效果,甚至会导致演出失败。虽然古筝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古筝音乐家,但在具体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肢体语言的培养仍然很重要。古筝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古典乐器,具有非常浓郁的古典魅力,受众人群非常多。在古筝演奏中,演奏人员的肢体也应该是柔美的,典雅的,这样才能提升演奏效果,让更多的人爱上古筝,保证古筝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四、结束语

古筝作为一门传统乐器,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可以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在演奏古筝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演奏的水平,学生需要理解乐谱的内容,注重节奏把控,并勤加练习。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需求,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环境,实现音乐与技术的融合,使得学生在古筝练习中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多赏析优秀的古筝曲目,强化技术练习,学生可以更完美地展现古筝音色,进而提升古筝演奏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明洁.浅析高校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的融合[J].艺术评鉴,2020,(11):84-87.

[2]杨媛.高校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的融合探究[J].黄河之声,2019,(18):100.

第2篇:古筝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古筝;审美;教育

在音乐艺术体系中,古筝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筝艺术受到音乐美学的深远影响,所以,古筝教学要与审美教育密切协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古筝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将审美教育和专业技巧进行巧妙融合,为古筝教学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带给学生全新的审美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古筝艺术的魅力。此外,学生可以通过演奏古筝提升审美能力,激发自己追求美的强烈渴望。

一、古筝教育的现状

古筝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人们日常生活娱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时,古筝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特点,具有时代性,是人们精神面貌的良好体现。从20世纪开始,古筝教育开始蓬勃发展,多个艺术学校陆续设置了古筝课程,古筝教育在我国开始受到重视。随着各大院校普遍设置古筝专业,为古筝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古筝的学术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出现了一批古筝水平较高的艺术家和作曲家,他们为古筝艺术的发展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各大艺术院校陆续设立古筝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古筝的传播途径,使越来越多的古筝艺术家融入音乐教育体系,推动了古筝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此外,越来越多的现代古筝新曲开始出现,这些作品采用了新的创作技法,使古筝曲目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过去,古筝作品是民间自发的集体性的创作成果,而当今的古筝创作具有专业性特点,古筝创作进入个人化时期。随着古筝艺术的不断传播,古筝在社会中越来越受欢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素质教育提高了人们的认知水平,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其次,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对精神文化产品有更高的追求。从20世纪末期开始,古筝艺术开始广为传播,成为十分热门的艺术形式之一,社会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古筝专业培训学校,相关的爱好者和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古筝培训成为热门教育培训项目,古筝培训机构获得了良好发展。

二、古筝的传承过程与特点

在我国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先秦时期的音乐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音乐艺术在这一时期步入了第一个高潮,此时的秦筝、编钟和编磬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深受人们的欢迎。在该时期,筝是融祭祀、礼仪和民间娱乐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乐器,应用十分广泛。先秦时期的音乐深受孔子礼乐思想的影响,孔子十分注重音乐教育的美育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汉魏时期的筝乐思想开始朝系统化方向发展,“德”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该时期的古筝教育主要进行技巧练习和人文熏陶。在该历史阶段,技艺的传承主要通过自我修养和行为自律完成。到了唐代,筝乐深受人们欢迎,这与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有密切关联。在该时期,社会上有数量繁多的筝乐演奏者,在整个筝乐演奏者群体中,家伎和商业乐伎占据较大比重。同时,该时期筝乐传承主要依靠民间的自发活动进行,这一阶段的筝乐传承对筝乐在之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朝时期,民间的音乐文化发展走向繁荣,筝乐也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筝乐的传承方式相对较多,不但通过家庭进行传承,也在人口密集的酒楼中传承。但是,在酒楼中筝乐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家庭中则是师徒相传这一形式进行传承,传承内容以技艺、曲谱等为主。到了明清时期,筝乐被运用于说唱音乐中,主要通过师徒相传的途径进行传承,也有家庭传承、筝友传承等方式,传承的途径十分广泛。清末时期,筝乐发展没落,被视为俗乐,相关艺人地位下降,筝乐发展步入低谷,许多筝谱和技巧方法丢失,古筝文化发展停滞。步入20世纪后,民间音乐蓬勃发展,包含筝乐在内的民族音乐也开始复苏。此时,许多音乐流派在民间出现,并举行相关活动,使古筝文化获得进一步发展。

三、古筝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意义

通常而言,古筝教育有两种方式,即传统的授课方式和即兴方式。这两种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即兴相对而言比较高端,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是难度相对较大,该种方式主要运用于西方的音乐教学和创作。在我国的古筝教育中运用即兴方式进行教学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古筝更适合传统的言传身教式的教育。古筝教育是音乐教育至关重要的环节,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个性都有深远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古筝教育对学生进行艺术精神的熏陶,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令其感受古筝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理解传统音乐内涵。古筝这一乐器具有强烈的古典艺术气息,在古筝教学活动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更好提升学生的素养水平,全面提高音乐教学效果。首先,古筝演奏可以向学生展示优美的旋律,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进而获得审美感受。其次,古筝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演奏技巧,培养学生对古筝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古筝演奏的重视度。

四、古筝教学中的审美分析

在构成音乐的四要素中,音色占据关键位置,主要用来进行音乐种类划分。不同的乐器演奏的音色不同,不同的音色具有不同的美感。无论是哪一种乐器,在演奏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都和自身的音色具有密切联系。古筝的音色相对比较明亮,演奏者可以通过轻轻划奏进行表演,给人们带来轻柔的体验。同时,每个演奏者的技术水平不同,在进行同一乐器演奏时产生的音色也不同,这充分体现出演奏技巧具有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传授学生演奏技巧,使学生的手指发力恰到好处,准确掌握每一个音色的位置,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作为学生,要全面掌握自然的音乐变化,通过教师的引导丰富自身的乐理知识,提高演奏技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整个曲子中的不同音色。通常情况下,古筝演奏运用左手按弦,通过左右手的配合,弹奏优美的韵律。形成独具特色的韵味。弹奏古筝曲目时,教师要注意不同曲目的特点,了解传统曲目和现代曲目的独特之处,为演奏营造良好氛围。在进行古筝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韵味的形成过程,运用巧妙的技术处理轻重缓急,使整个乐曲更加生动形象。比如,中国南方和北方有很多古筝流派,在众多流派中,苦音存在一定差异,因为背景不同,各个流派运用的表现手法也存在不同之处。比如,潮州的《寒鸦戏水》中表现出来的苦音相对而言比较清纯,具有委婉的特点。但是,《秦桑曲》中所表现的苦音则柔美凄楚。曲目《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的苦音就不具备悲惨韵味,反而十分豪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曲目的意境,身临其境进行演奏,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对于水面主题的曲目而言,不同曲目具有不同的内涵,其表达的意境美也存在一定差异,比如,《洞庭新歌》描绘的是秀美的湖面,《战台风》描绘的则是波涛汹涌的美景。作为观众,在欣赏古筝表演时,一般不会注重表演者的仪态,仅仅关注演奏的效果,感受音乐美的意境。然而,美的意境与演奏者的仪态具有紧密联系,如果演奏者演奏时非常呆板、不自然,就会影响整个演奏效果,因此,良好的仪态对于古筝演奏效果至关重要,演奏者要使身体处于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演奏,呈现出仪态的自然美,优化演奏效果。教师要在学习的开始阶段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坐姿习惯,认识到演奏仪态的重要性。在进行演奏时,演奏者的肢体动作要保持自然,以达到良好的演奏效果。演奏不同的曲目时,演奏者要保持不同的仪态,例如,在演奏乐曲《渔舟唱晚》时,演奏者要保持身体自然端正,不能晃动。然而,在演奏《战台风》时,演奏者的身体就可以随着旋律的跌宕起伏进行摆动,渲染整个曲目的氛围。

五、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方法

对古筝演奏而言,左手的按、滑、吟、揉具有独特之处,使整个古筝乐曲表现出韵律美。因为曲目的创作背景不同,旋律也各不相同,很多音需要不同的手法进行表现,这对演奏者的技能水平有较高要求。比如,在进行颤音演奏时,运用不同手法呈现出来的韵味具有很大差异。要想确保整个演奏旋律优美,就要确保颤音呈现出来的振幅小而均匀,才能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如果演奏者想通过演奏表达悲愤的情感,就要加快颤音的频率,才能营造出所要表达的意境。由于地域不同,演奏者水平形态各异,所呈现出的颤音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南北方文化不同,人的性格也存在很大差异,北方人豪放,南方人温婉,这些特点均能通过古筝演奏得以表现。北方人在进行古筝演奏时十分活跃,演奏力度相对较大,深受男士的喜欢。而南方演奏者在演奏古筝时,呈现出来的旋律比较柔美委婉,深受女性的喜欢。作为教师,在进行古筝教学活动时,要根据作品情感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技法,进行不同的音色表现,带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使听众产生情感共鸣。任何一首筝曲都有其自身的情感意境,教师要对筝曲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曲目的能力。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曲目,感受曲目所表达的情感,运用相应的演奏技法进行古筝演奏。比如,在进行《渔舟唱晚》这一曲目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欣赏相关的景色,帮助学生了解该曲目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风格,掌握该曲目的风格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演奏技法,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为演奏顺利进行打好基础。不同的曲目所表现的意境不同,教师在进行内容讲解时,可以运用快板进行旋律演奏,帮助学生感受曲目的旋律,从而在脑海中形成相关的画面,更好地通过演奏进行情感表达。对于不同的曲目内容,教师在进行讲解时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感知曲目情感,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优美意境,用演奏带给观众美的体验。古筝音乐具有抽象性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运用适宜的方法,帮助学生感受不同曲目所蕴含的形象美,提升学生欣赏和鉴赏古筝表演的能力,这对学生的演奏技法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比如,在进行曲目《秦桑曲》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李白的古诗《思春》所描绘的意境进行感知,引导学生注重苦音的旋律,从而表达出凄婉的情感。教师也可以在演奏时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脑海中想念很久未见的亲人,从而提高演奏效果,表达曲目的思想感情。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古筝教学活动中充分融入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水平。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不断深入探究曲目内涵,从多个角度对曲目进行审美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品味古筝韵律之美的能力,使其在演奏过程中感受乐曲的美,进而欣赏古筝演奏过程中所展现的形象美。本文通过对古筝教学的分析,探究了审美教育所具有的重要影响,为古筝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钊.古筝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63-65.

[2]黄鑫.古筝教学中的审美分析与教育[J].民族音乐,2020,(06):94-96.

第3篇:古筝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古筝;演奏;音乐表现力

音乐这门艺术在我国拥有着千百年的流传,音乐属于声音表达的一种形式,也是由音阶所构成的一种艺术,既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也能够有效展现社会生活和社会现实。无论是音乐中最为简单的音符,还是相对规模比较宏大的交响乐曲,都能够真正地把作曲家所具有的思想情感展现出来。在演奏的时候,需要演奏者能够提高自身的音乐表现力,这样才能够使音乐的表达更具情感冲击力。古筝演奏也是如此,表演者具有良好的音乐表现力,就能够提高古筝演奏整体的效果和水平。所以本文以提高音乐表现力为核心,探讨古筝演奏的具体方法和形式,希望能够立足于我国的音乐艺术发展现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一、音乐表现力的概念

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于音乐所具有的接受能力越来越强,大部分人都喜欢利用音乐陶冶自己的情操,这也是音乐得以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音乐能够表达人们内心的思想情感,也能够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音乐的表现力指的就是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所能够感受到的不同的情感内涵,所以音乐的表现力可深可浅。如果在演奏的过程中,音乐表演者自身的能力发挥得较好,就能够真正地传达自己与曲谱的情感,也能够让欣赏者更好地感受到演奏所融入的思想感情,对气氛进行渲染,利用这样的方式,达到提升音乐表现力的目的。由此也能够看出,在古筝演奏过程中,音乐表现力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如果音乐表现力不足,就很难与听众之间产生良好的共鸣,也无法让听众真正地感受到乐曲的内涵,还有演奏者内心的故事,这也代表着这场演奏并不完美。音乐表现力与演奏者自身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有着直接的联系,还需要在演奏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注度,这样才能够实现音乐表现力的充分展现,由此也能够看出,古筝弹奏与音乐表现力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提高音乐表现力的相关因素

在古筝演奏过程中,相对比较高超纯熟的演奏技巧是非常重要的,要想真正地保证古筝演奏达到最为理想的效果,就需要拥有比较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使古筝音乐曲目的情感和内涵得到充分的展现,这也是最为主要的,更是高超纯熟的演奏技巧的一种展现形式。演奏技巧只有达到纯熟的地步,才能够将演奏的曲目所包含的内涵完整地表达出来。随着古筝演奏技巧得到良好的发展,其演奏的方式也呈现出一系列的变化,越来越多时代性的特点融入其中,这也为古筝的演奏进行了有效的创新,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在传统古筝演奏的过程中,想要真正地实现演奏风格之间的平衡统一,就需要把音色韵律等有效地结合起来。从专业的角度来看,通过不同方法的有效结合,能够真正地展现出古筝演奏的技艺。在现代演奏过程中,技法虽然来自于传统古筝演奏,但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古筝演奏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相应的技巧方面也呈现出了一定的不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倡双手交替演奏和弦等方法,使传统古筝单手演奏的局面被打破了,随即古筝演奏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结合,能够使更多人认可古筝演奏,也使古筝演奏的整体效果得到了良好的提升。

三、提高古筝演奏音乐表现力的具体策略

(一)古筝演奏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

在艺术作品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地想要创作出一个具有价值的,并且耐人寻味的作品,就需要其中具有深刻的内涵,引领大众感受这个作品的艺术美感。音乐教学中情感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作曲家还是弹奏者,只有充分把握情感,才能够体现出最佳的音乐表现力。所以在演奏过程中,如果古筝的曲谱并不完备,人们不能够完全把这个曲谱记下来,而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将演奏的形式进行传授,那么这样的音乐传播大多数依赖的就是情感上的传播。如果仅仅看曲谱进行简单音符的传播,很难真正地把作曲家想要传递给世人的情感展现出来。所以在情感相互传递的过程中,利用音乐是一个最直接的方法。演奏曲谱不是冷冰冰地把音符进行弹奏和记录,音乐真正的灵魂就是这个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音乐演奏的魅力在于超越曲谱上的情感,丰富情感的内涵和意境,淋漓尽致地进行表达,所以在古筝教学中也需要这样的情感表达,强调情感教学的重要性,陶冶情操,提高音乐表现力。

(二)学习不同流派的作品

在我国社会整体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古筝这一音乐艺术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因此古筝曲目在传承的过程中会受到地理位置、语言文化,还有社会关系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众多的流派。在古筝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的流派有山东、陕西、河南、客家、浙江等流派,每个流派所展现出的特色也是各不相同的,这也决定了古筝在艺术传承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多样性特点。每一个流派所呈现出的风格特点,以及演奏的技巧、音乐的韵味都是不同的,但是最终能够表达出来的情感都大放异彩。在具有现代化特点的古筝教学工作开展实施的过程中,大部分人学习古筝就是为了拥有一技之长,所以练习的曲目也是为了等级考试和比赛,仅仅是单一地、反复地进行同一首曲目的训练,并不具有相对比较完整的学习体系。弹奏技巧与音乐审美之间也没有达到统一,甚至很多人弹奏古筝如流水线上的工程,千篇一律,丝毫没有新意。不同流派作品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经验,也能够为已掌握的演奏技巧增添不同的色彩。所以在古筝教学的过程中,想要真正地把现代美学融入其中,就需要将不同流派的作品进行有效的学习,这也能够使演奏者真正地把各个知识点连接起来,从而使自己更好地驾驭古筝,把情感融入其中,弹奏出不同风格的作品。

(三)专精不专多

当下,大多数古筝学习者都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选择各种各样的课后学习班以及特长班让孩子学习,认为只要学会就是好,但是完全不知道古筝所具有的源远流长的文化,一首古筝曲目所涵盖的内容和情感是不计其数的,一首古筝曲目不管哪一个部分,每一句甚至每一个音符,所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其拥有着不一样的速度、力度,还有韵律,所以在演奏过程中,想要真正地把一首曲目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就需要一遍一遍反复地进行磨合和消化,这样才能够获得比较深层次的情感把握,也能够通过不同的弹奏方法,真正地丰富音乐的表现形式,让音乐更加具有感染力。所以,在古筝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把现代美学融入其中,更需要记住贪多嚼不烂这个道理,只有把一首曲目真正地理解了,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内涵,才能够有效地进行弹奏,也才能够把晦涩难懂的古筝音乐变得更加具有人文和情感色彩,达到人曲合一的目的。实际上,想要达到这样的标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音乐形象的塑造需要弹奏者进行细致的推敲,所以一蹴而就的古筝教学不可取,只有长久的磨合,才能够实现艺术作品的有效展示和表达。

(四)加强古筝弹奏技巧的练习

古筝演奏曲目中包含托、抹、勾、提等各种各样的基本技巧,在掌握这些基本弹奏技法的过程中,就需要学习者能够忍受乏味枯燥的练习,这样演奏水平才能够得到提高。不同流派的古筝曲目,其在弹奏的过程中所包含的技巧也是不同的,以河南的古筝流派为例,古代郑卫之音在这一地区盛行,随着历史的发展,地区文化、外来文化都与郑卫之音相互交融,这也形成了河南地区所流传的,千百年来受到人们喜爱的中州古调。所以这个流派的演奏技巧就非常有特点,右手使用的是托和劈这样的弹奏技巧,也就是大拇指在关节位置快速地重复托和劈这样的指法,使音乐曲调流畅。这些都能够为音乐增添色彩,使曲调变得更加具有风味,在细腻婉转和错落有致的音乐曲调中,使整首古筝曲目变得更加协调、动听。古筝弹奏技巧在学习之后还需要多加练习,整个练习过程虽然枯燥乏味,但是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够感觉到自己是否存在问题和不足。音乐表现力也需要不断地培养,这样才能够形成肌肉记忆,也才能够在大脑中留有印象,快速找准每一个方向,实现古筝演奏效果的最大化。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古筝演奏的过程中,良好的音乐表现力能够最大程度地增强演奏者的情感传递,也能够让欣赏者真正地感受到演奏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最大程度地接受古筝这门乐器,也能够提高古筝演奏的整体效果,展现其独特的音色和魅力,受到观众的喜爱。音乐表现力在古筝演奏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本文探讨创作者和演奏者情感表达过程中音乐表现力的提升,希望能够利用这一合理有效的途径,使古筝演奏变得更加有意义,使观众在获取天籁之音的同时,真正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参考文献:

[1]王云飞.试论几种古筝演奏技法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J].乐器,2021,(07):54-55.

[2]王梦琪.苗族音乐元素在古筝曲中的运用——以〈溟山〉〈幻想曲〉为例[J].当代音乐,2021,(06):76-78.

[3]关迪,王婧轩.民族乐器在电子音乐中的应用——以古筝为例[J].大众文艺,2021,(09):95-96.

[4]李奕兰.探究式教学法在古筝教学中的运用——评〈当代古筝名作教学与演奏详解〉[J].中国教育学刊,2021,(05):110.

[5]房润.谈新疆音乐元素对古筝作品的影响——以〈西部主题畅想曲〉为例[J].艺术评鉴,2021,(05):60-62.

[6]沈梦玥.现代古筝作品的舞台表现力——以〈夜深沉〉为例[J].当代音乐,2021,(02):127-130.

第4篇:古筝音乐教学范文

要求古筝教师要把乐曲所含有的情感教育放在首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所谓德育,即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的教育,是教师“运用道德倡议形式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因此,作为古筝教师要在教授乐曲时,要“德”与“技”并施,统筹兼顾。既要注重对乐曲指法和谱面音准等问题的指导,同时也要将乐曲内在的思想感情,作为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指导学生正确地表达、体会和理解,以陶冶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如筝曲《战台风》,这首乐曲以其丰富多样的技法,热烈奔放的旋律,成为学生学筝考级的必弹曲目,全曲五个段落,而每一个段落都有其深刻地思想内涵,在乐曲开始时,所表现出的是繁忙的码头景象,以及台风阵阵袭来时的情境,全曲的中心段落表现了码头工人顽强不屈的与台风搏斗的情景,到最后雨过天晴,码头又恢复了一片欢腾场面。所以,当代学院道德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因而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一定的事件(诸如码头工人顽强不屈的与台风搏斗的情景)或行为,进行对与错、爱与憎的判断能力的熏陶和感知,提高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本文作者在讲授这首筝曲时,除讲解示范乐曲基本技巧外,重点向学生讲述码头工人与台风搏斗的奋斗精神;讲述码头工人不畏艰难、勇敢豪迈的气魄;讲述码头工人对未来必胜的信念,使学生在学习本曲之前,对码头工人大无畏的精神和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有所了解,也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本曲目的思想内涵,寓“道德教育”与学习曲目之中,从而激发起更高的学习信心和热情,为圆满完成古筝技能课堂教学计划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总之在大学古筝技能课堂教学上,应该技术性与思想性并重,应该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技能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一举两得,实现“双益”,不仅要求学生勤学苦练,提高演奏水平,而且还要结合曲目情节,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教化”作用,也为学生将来从事教师职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所以,古筝教学必须教之有型,言之成理,论之有情,由浅人深,由简到繁,有效渗透,才能取得丰硕的教学效果。

二、“学之有思”与“学以致用”

在当今古筝教学领域,长期以来,存在一个约定俗成的定式,即:模仿,更具体来说,就是教者要求学生仿声、仿动作,每位弹筝者弹琴的一招一式,古筝行内人一眼就能看出他是谁的学生。本人在古筝教学中,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简单地模仿,而是要求学生在古筝专业学习中做到“三思”,即:一要“学有所思”;二要“学后再思”;三要“课后多思”,尤其是对古筝专业术语的理解,要求学生多加记忆和学习,定会使学生学有所成,圆满地完成学业。孔子曾言道“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有所思”,这是本人对学生课堂学习提出的要求,其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心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遇到难解的演奏指法问题时,能够自主处理。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古筝教师王莹认为,“学有所思”,“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学后要思,要能够从教师教学语言中思考相应的关系,以及能够为之受用的道理。思而后进,进以学之,把学到的教学语言艺术精华,凝练出具有自己特色并能够为之所用的新语言形态”。从本人学习古筝曲目的实践规律得知,学习任何一首古筝曲目,哪怕是一首练习曲,都要注重对思维的启动,在弹奏和练习时,多动脑子,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曾记得画家齐白石有一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画如此,他道出了技能教学的真谛。他告诉人们:任何一种器乐演奏学习,都是一种技艺才能的学习和掌握,只有多思、多想,才会少走许多弯路,才会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不断提高创新与创造能力。笔者也曾学习过大量传统筝曲,也曾得到古筝老艺人传授技艺,如在大学期间,作为我国客家筝派传承人饶宁新教授的学生,对于古筝技艺学习也曾有过亲身体验和教诲,从而得知,早期的老艺人在教受乐曲时,往往教授的是乐曲的骨干音,要求学生在骨干音的基础上,进行自由的加花或变奏。资深的老艺人强调演奏者在原始谱基础上创造旋律的重要性,强调旋律的优美与否,取决于演奏者的音乐素养与自身气质,而且,还要求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发挥自主创作能力和技巧,以充分体现和地方风韵。

本人在古筝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课堂上“学之有思”,而且,还要做到“学以致用”,以检验学生的而接受能力.”学有所思”这一环节,检验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的是兴趣问题,“学以致用”则是解决学生的接受能力,将学习内容化为演奏实践.所以,为了提高学生演奏实践能力水平,本人在教授各流派筝曲时,通常以乐曲的“骨干音”为基础,将“颤”、“按”、“滑”、“揉”等技巧、各筝派不同的演奏风格和“加花”、“变奏”特点,以及“古筝摇指的点、面、角、速、力、气等所构成的不同音色的几个要素”,作为重点进行讲解和示范,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各筝派的演奏特点和技巧,在基本的乐曲框架内,让学生能动的自由发挥,使演奏的乐曲不仅具有地方性的风韵,同时也具有演奏者自身独具的特色,特别是古筝的“摇指”,技法和种类很多,不仅有“摇指”,还有“轮指”,仅就摇指古筝“摇指”而言,就有“大指摇”、“食指摇”、“中指摇”等技法[6],由此看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从教师教学语言中思考相应的关系,以及能够为之受用的道理。思而后进,进以学之,进而将知识融会贯通,理解透彻。“学以致用”,是师者的期望,也是学者的追求.每一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后,以至能够登台演奏,这是学习古筝曲目的最终结果。学习最终目的是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而谈到学以致用,则必然要提及教学实践的过程,古筝也是一门专业艺术,学生学筝是为了有“用武之地”,以便日后言传身授,为己所用,为社会服务,这是每位高等院校教学工作者所期望的。

三、“音乐之美”与“欣赏之美”

一般来说,音乐教育的核心是以审美体验为尺度,衡量音乐所带来的美的感受,古筝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古筝艺术教学中,作为民族器乐专业学习,本人通常也将美感教育,放在技能教学的突出位置,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古筝的学习和演奏中,尽情滴享受旋律之美、音色之美。为了让学生对古筝演奏的姿态之美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感受古筝这一古老乐器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学生习筝的兴趣,本人通常是将美育教育注入古筝曲目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美,欣赏美。比如在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的教学中,就是如此。《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筝曲。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这是一首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筝独奏曲。乐曲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万顷碧波的画面,十分优美动听,确有“唱晚”之趣,《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全曲分为三段,而每一段都表现出了独特魅力的音乐之美。如:第一段的慢板,深刻滴表现了柔情似水音乐之美,悠扬如歌,平稳流畅,极富有抒情性。在右手弹奏时,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整段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展现了迷人的景象: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它带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人们对美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乐曲第二段的音乐,虽然速度有所加快,但仍描绘出幽美美的意境。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波浪前进的欢乐情绪,以及进入第三段快板以后,音乐旋律虽有变化,但在演奏过程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美好景象。在乐曲进入高潮突然切住之后,乐曲尾声缓缓流出,所展现的出人意外的音乐之美,使人沉浸在美丽的景象里,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笔者认为,在对学生讲授古筝演奏基本技能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传授乐曲中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将会使得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古筝演奏美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古筝的兴趣,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审美能力,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从而提高学生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这是古筝艺术教育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四、“导入教学”与“交流互动”

在古筝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心弦;采用交流互动教学方式,能唤起学习动机。一般情况下,学生都喜欢学习新曲子,它类似于工科开设新学科,或进入新单元和新段落的教学过程。在学生寻求新鲜感之前,有目的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导入,定会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渴望。而古筝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在黑板上书写文字符号、绘图或列表,以辅助知识信息传输等形式,因此讲授是十分必要的。在古筝课堂教学中,讲授是以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输知识的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启迪学生心智、指导学生学习和调控课堂活动的一类教学行为。导入教学与交流互动,是技能课堂教学取得成效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注重学习方法,更缺乏学习的目的性。我们都本能的知道,有些学生用一种方法会学的很好,而有些学生则用另一种方法可能会更有效。一方面,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因为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需要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拓展新思维与新的教学观,都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组织能力,才能够给学生提供源源不断地理论依据和专业技能的新成果,在理论上,即是“教学相长”。倘若教师只停留在现有的某一阶段,那么,若干时间以后,你的教学语言就必将会失色,缺乏生动和激情,缺失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艺术魅力和潜在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实践教学体验的过程。

在课堂上,在教师导入、启发性语言,使学生激发灵感,敢于评论,敢于表明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学生只有在教师面前积极的进行语言锻炼,积极参与教学,彼此观摩,互相评价,交流互动,才能够更大的进步,形成“在学中教、在教中学”的良性循环,实现“教与学”的真正统一。以筝曲《浏阳河》为例,《浏阳河》原本是根据湖南民歌旋律创作于1951年的一首歌曲,后由古筝演奏家高燕老师讲其改编为古筝独奏曲,乐曲在原有旋律的基础上,进行加花变奏的处理,并加入了双手快速演奏和左手快速琶音等技巧,增加了乐曲的难度,使之成为一首经久不衰的经典曲目。旋律中有浓郁的湘西风格,演奏这首筝曲是由于大量旋律音是由左手滑出来的,所以对于左手上下滑音音准的准确掌握是演奏好这首筝曲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学习乐曲之前,首先以《浏阳河》这首歌曲导入,让学生细细体会旋律线条中百转千回的韵味,并要求学生学习演唱这首歌曲,感受歌曲中每个字的拖腔及地方性的音乐特点,然后再开始学习演奏乐曲,由于对乐曲旋律的前期准备,因此避免左手滑音音不准的问题,有助于更好的表达音乐,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讲授必须运用语言,通过教师讲授能与古筝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衔接,并相互作用,与之相连的就是课堂提问。在古筝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一个最好方式。古筝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它的最常用的行为方式,就是师生之间的问与答。从教学的实践看,课堂中的问答大致表现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比如:学习各古筝流派曲目,教师应该向学生提问:古筝流派有几种?古筝各流派乐曲的特点?某一古筝流派曲目表现的意境等等。还有就是学生自发地提问,由老师予以解答。“导入教学”与“交流互动”,是当前大学课堂技能教学常见的一种模式,其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启发式”教育。作为大学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这种教学方法,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和水平,也就是提问的技能水平。而提问技能作为启发式教学的一个方面,是指教师提出问题,或诱导学生质疑发问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最常用的方法和手段之一。本人古筝教学的实践证明,提问式教学不仅能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还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提问,达到了理解,思维也得到开拓,激发想象与联想,培养创造性或灵感,在古筝教学上,定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古筝艺术教育人才。

五、结语

第5篇:古筝音乐教学范文

一、完善古筝社团的基础建设

组建古筝社团,首先要把物与人配备到位,物指的是古筝社团的硬件设施,人指的是具体的人员安排。“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需要有专门的社团活动室,配备质量较好的古筝,对古筝的品质、音色要有一定的要求,通常我们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条件配备二十台左右的古筝。教师在社团的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的师德师风、专业技能、人文素养等决定着社团能走多高、走多远。所以应选拔品德、素养优秀的教师来带领社团。有条件的社团可以配备专业教师和辅助教学的教师。学生是社团建设的主体,在组建学校古筝社团中,需要精心挑选对古筝这一传统乐器有兴趣的学生。一般小学古筝社团从二、三年级的学生中开始选拔,初中阶段从初一年级的学生中选拔。

二、创设良好的古筝学习环境

学生的艺术行为受环境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宽松、良好的富有艺术气息的环境,让孩子在美丽的教室里上课。古筝教室中,有着富有童趣的墙饰,如,跳舞的小动物,微笑的花朵、弹古筝的昆虫等。整齐排列的古筝与民乐风格相映成趣的墙面装饰,为孩子学习增添了许多乐趣;课间休息的时候,播放一段优美的古筝曲,孩子可以随着音乐即兴舞蹈、哼唱。艺术之美无处不在,孩子在艺术环境中感受着喜悦、欢欣、积极的情绪情感,使他们愿意去体验生活,体验音乐,体验古筝艺术中的美,并且积极地去演绎美、表现美。

三、优化古筝教学的内容

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尽量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审美倾向,选择他们喜欢的、容易理解、接受的曲目。包括充满童真童趣的乐曲《小白船》续报歌》《苹果》《南泥湾》《北京的金山上》等,旋律既简单明快,又易于孩子理解并弹奏和表演。如在《北京的金山上》的学习中,孩子们不仅能用歌声、笑声来表达自己快乐的情感,还能即兴发挥,脱掉一边肩膀上的袖子,模仿藏族人民的穿着进行舞蹈,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把乐曲活泼、欢快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经典雅致的传统曲目《寒鸦戏7]0>《将军令》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内涵也是学习的必要内容。

四、改进古筝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的古筝教学方式,基本上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这中间的过程是枯燥的、乏味的。在选择教学方式时,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美,发现美,通过有趣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古筝的学习产生兴趣、产生期待,只有这样,才能让古筝的教学成为真正的美的教育和美的体验。孩子们才能够从中发现艺术之魅力、音乐的吸引力。比如,在教学《渔舟唱晚》时,如果孩子仅仅停留在机械地模仿层面上,是很难真正地体会乐曲意境,从而表现好乐曲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渔舟唱晚”这首乐曲的曲名来历为切入点,讲一讲乐曲的背景,可以让孩子跟随着音乐看一看视频上鄱阳湖夕阳西下渔民满载而归的美丽场景,孩子自然能够被这样的情景打动,做到心中有美、曲中有美,更能够发自内心的表现出曲调的美好意境。布鲁纳提倡的“发现法”强调激发人的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古筝教学犹如是探宄发现式的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古筝教学的特点,能够刺激孩子主动学习和创造表现的活动,使孩子主动地学,而非老师被动地教,那样孩子的学习会更加的积极、主动,更加愉悦。

五、鼓励学生创造性表达

在古筝教学中鼓励每个孩子自由创造,并且适当允许孩子在活动中有表现的自由,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大胆地抒发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并能通过演奏表现出来。在活动中,有时就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如,什么是渐强,什么是渐弱,孩子们自己就创编了《火车来了,火车走了》的游戏,亲身体验到了声音的渐强与渐弱。在游戏中,孩子还加入了肢体动作,用身体的动作和嘴巴的声音来表现火车鸣笛“呜——呜——”和火车开动的“咔嚓,咔嚓”声的强弱变化,既生动有趣,孩子又能直观的明白这类音乐术语的含义。另外,在课间,鼓励孩子自己弹弹、拨拨、敲敲、唱唱,通过自己操作、探索,使孩子们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更加愉悦,演唱和弹奏就能很容易地表现出来。

六、加强家校的沟通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