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范文

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精选(九篇)

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

第1篇: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范文

【摘要】目的:通过对BPPV患者行管石复位,探讨管石复位对BPPV的疗效。 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认属于BPPV的129例患者,行Dix-Hallpike检查确定靶侧半规管,行管石复位,分析管石复位对BPPV患者的疗效。 结果:129例BPPV患者,经Dix-Hallpike变位性试验,确认靶侧半规管,经管石复位法治疗后,按照BPPV完全治愈标准,治愈112例;17例眩晕稍微好转,经影像学和其他专科检查:11例患者患有颈部椎管狭窄,6例患者伴有后循环缺血;转入相关兄弟科室进一步治疗。结论: 管石复位对BPPV患者有明显疗效,对那些没有明显禁忌症的BPPV患者,及时行管石手法复位不但操作简单,而且疗效明显。

【关键词】半规管; 眩晕; 耳石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是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的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疾病。本病大多于数天至数月后渐愈,常为特发性,但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头部外伤、病毒性迷路炎、镫骨手术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内耳供血不足等。BPPV在周围性眩晕中是最常见疾病,Froehling(1991)报道BPPV发病率,每年64~10万,临床上较为常见,约占眩晕患者的1/3,一般多为单侧发病。BPPV中以后半规管受累最为多见。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人们工作、生活的压力日益增加,BPPV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正在成为一种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疾病。而管石手法复位在BPPV临床治疗中具有疗效快、操作简单、治愈率高的特点。近年来,我们科应用管石手法复位治疗了大量的BPPV患者,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来源 研究对象为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眩晕患者。纳入标准:(1)以短暂的阵发性眩晕为第一主诉;(2)Dix-Hallpike法检查,均能引出典型的眼震;(3)眩晕的发作持续时间不长于1min;(4)排除其他引起眩晕的周围性和或中枢性疾病;(5)能够提供详细的病史资料。按照上述标准转共收集到129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8例,女性61,年龄分布在19-62岁之间。

1.2 研究方法

1.2.1 患者治疗前1小时口服地西泮5mg,坐于治疗床上;

1.2.2 通过Dix-Hallpike法确定后半规管的靶侧半规管;

(以左侧后半规管为靶半规管为例):(1)患者躺卧垂头,患者左转下45°;(2)将头转向右侧45°;(3)头及身体继续向右转动直至脸朝下与矢状面呈45°;(4)保持头及身体为右转位置,坐起;(5)头向前,低头20°;每完成一步,都要观察或记录眼震,待其终结后方可做下一步;如此反复操作直到任何头位都引不出眼震为止;

1.2.4 完全治愈标准:随访期Dix-Hallpike 法检查呈阴性,且至少1个月内无位置性眩晕。

2 随访

患者应每周随访,若有复发应再治,直到眩晕完全消失、Dix-Hallpike试验变成阴性或治疗不再引起症状有任何改善为止。

3结果

129例BPPV患者中,经Dix-Hallpike变位性试验,左侧半规管受累为74例,右侧半规管受累为55例。经管石复位法治疗后,按照上述BPPV完全治愈标准,治愈112例;17例眩晕稍微好转,患者年龄在40-62岁之间,经影像学和其他专科检查:11例患者患有颈部椎管狭窄,6例患者伴有后循环缺血;转入相关兄弟科室进一步治疗。

4讨论

BPPV是一种“定期自愈”性疾病,但其自愈的时间不一,有时可达数月或数年,严重的可至工作能力丧失,因此,积极地临床治疗非常重要。

4.1 BPPV诊断流程眩晕是一种不稳定感或平衡失调,可以感觉头或周围环境的旋转,属运动错觉,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涉及科室较广。因此,BPPV治疗的前提必须是建立在适当的鉴别诊断之后。在临床工作中,初诊眩晕的患者首先要鉴别是外周性眩晕还是中枢性眩晕,如为非外周性眩晕应迅速判断属何种疾病,及时转到相关科室或邀请有关科室专业医师会诊,协同处理(如急性脑血管病-小脑梗塞等)。其次,在引起外周性眩晕的疾病中,BPPV应与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突发性耳聋、迷路炎、Hunt综合症、耳硬化症等相鉴别诊断。目前,Dix-Hallpike检查法是诊断后半规管BPPV的金标准。但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该检查法阴性不能完全排除BPPV的诊断。

4.2 管石复位法在治疗BPPV患者中的注意事项较早前的一份研究建议管石复位后应采取姿势限制,包括48小时坐位睡眠、头抬高45°、7天内高头位睡眠等;但现在经过多样本的临床研究发现管石手法复位后姿势限制并无太多的价值。目前不推荐在耳石复位后限制头位,采取自由体位即可。以往的研究认为管石手法复位时配合乳突震动可以提高疗效,现在研究发现管石复位时乳突振荡器的应用并不能改善疗效,可能是由于当时临床研究样本较小的缘故。目前较为公认的是:管石手法复位时不推荐使用乳突震荡器配合治疗。管石手法复位过程中,耳石在流向椭圆囊过程中患者会有呕吐、脸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应对的策略是及时对症处理。在目前我国的医疗环境下,对那些BPPV患者伴有后循环缺血或中风危险的患者应注意避免应用手法复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医患矛盾 。对那些同时患有椎管狭窄、脊柱侧弯、颈椎运动受限、唐氏综合症、严重风湿性关节炎、强制性脊柱炎、脊髓损伤、病态肥胖的患者行管石手法复位时应注意避免再次损伤。

4.3 治疗失败后的处理策略

在给BPPV患者行手法复位时,耳石在回流至椭圆囊的过程中,会出现异常移动现象,如耳石流动至上或外半规管,会引起患者出现较为复杂的眼震和严重的眩晕感等临床症状,但较为庆幸的是,有文献研究证实,BPPV患者耳石复位过程中耳石异常移位的发生率不高,仅占3.3%,仔细观察并正确识别眼震方向以及对治疗不佳者进行重新评价是发现耳石异常移位的关键。

在对BPPV患者进行手法复位时,如患者感觉到眩晕症状无明显改善,应考虑到可能是上半规管受累的原因。两个半规管同事受累,也是临床上较为难治的原因。偶尔,也会出现中枢疾病临床症状类似BPPV,因此,在BPPV的临床治疗中,如发现患者疗效不佳时需要深入检查。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163-164.

[2] 黄选兆, 汪吉宝 ,孔伟佳,等. 第二版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1046-1050.

[3] 吴子明,张素珍,刘兴键,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半规管结石复位中耳石的移位.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623-626.

[4] 吴子明. BPPV的诊断与治疗.2010北京国际耳科论坛.40-44.

[5] 刘博.眩晕的诊断流程. 2010北京国际耳科论坛.38-39.

第2篇: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范文

医生为张先生进行了检查,并做了头颅CT,没有发现问题。而且到医院后,没用任何药物,他的眩晕症状就消失了。但是从此之后,老人经常出现翻身后眩晕的症状,还曾经在卫生间摔倒,并多次在夜间发作。发病期间,张先生去过多家医院,检查了头颅、颈椎、心脏等,都没有发现问题。

几经辗转,张先生找到了眩晕专科。医生为他检查后,确诊为“耳石症”。在门诊诊室中,医生让老人躺在治疗床上,将头和身体转动了几下,前后不过十几分钟,头晕立刻消失。张先生和家人感到非常困惑,耳朵里面怎会有石头?又怎么会引起头晕?

耳朵还是平衡器官

多数人都知道耳朵是听觉器官,损伤后会引起耳聋,其实,耳朵还是平衡器官。人类之所以能够正常活动,是因为在双侧的耳内有调节身体平衡的结构,其中重要的结构之一就是球囊、椭圆囊。在球囊、椭圆囊结构内有感受重心变化的碳酸钙盐结晶,形状像石头,故称为耳石,球囊、椭圆囊称为耳石器,这就是每个人耳朵里都有石头的由来。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当头位快速移动至某一特定的位置时激发的短暂的、阵发性眩晕与水平型或旋转型眼震。可治疗、可自愈;阵发性位置性,是指头晕的发作时间短暂,并且与头颈转动有关。大部分患者发病表现为休息或起床时,在床上向某一方向翻身,即引起天旋地转,伴恶心、呕吐,必须保持强迫睡姿;有的患者起床或后仰倒床时发作,行走时正常。头晕发作时间短暂,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很少超过一分钟。

老年人易发耳石症

一般人对耳石症非常陌生,患者往往辗转于多家医院、多个科室,做了许多检查、用了很多药物却没能得到有效诊治。

该病在中老年人群中比较高发,也可以发生在青年,儿童较少见。但由于大多数人对它认识不足,往往被误诊为颈椎病、梅尼埃病、脑供血不足等。其实,耳石症的特点是与固定方向的头位变化有关,时间很短,短于一分钟,有经验的医生通过检查可以发现特殊的眼球运动变化。

如果出现抬头晕低头晕、左转晕右转也晕,很少是耳石症。有的颈椎病病人的眩晕表现和耳石症非常相似,颈椎的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排除。梅尼埃病除了眩晕外还伴有耳聋、耳鸣、耳闷,而一般的耳石症仅是眩晕,无耳聋、耳鸣、耳闷。脑供血不足(循环障碍)除了眩晕外,还有复视,共济失调表现,由于脑血管疾病急重,有可能危及生命,并且许多病人发病时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

此外,有些脑肿瘤病人早期症状和耳石症相同,应该高度警惕。

治疗不当病情加重

耳石症本身不会危及生命,但是其他疾病尤其脑血管疾病,一旦误诊为耳石症,病情被耽误,病人有可能错失抢救机会。

第3篇: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范文

【关键词】泌尿系结石;固肾消石汤配合耳针

笔者自2010年应用自拟固肾消石汤配合耳针治疗泌尿系结石4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泌尿系结石的诊断标准:①具有典型肾绞痛、腹痛及血尿史(包括尿常规或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可伴有尿频、尿急和尿痛等症状及肾区叩击痛。②B超检查提示泌尿系各部位结石或伴有肾盂积水。③腹部X线平片检查显示结石阴影。具备有第①项并有②或③中任何一项即可诊断。凡无明显肾功能损害及其他急腹症,结石直径

1.2一般资料本组4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20-50岁28例,50岁以上12例;病程最短2周,

最长8年;其中肾结石25例,输尿管结石例11,肾结石并输尿管结石4例。全部病例均有突发性腰背部剧痛或从腰部沿小腹向放射痛,或伴有血尿病史,均经B超和静脉肾盂造影(IVP)检查确诊。

1.3治疗方法

1.3.1自拟固肾消石汤加耳针配合治疗处方:熟地、杜仲、川断、补骨脂各20克,金钱草、石苇各30克、海金沙、鸡内金、冬葵子、滑石各15克,木通、牛膝各10克地龙、赤芍各15克。用法:口服。腰腹痛甚者加元胡、川楝子、白芍;尿血明显者加白茅根、蒲黄;肾积水者加车前子、猪苓;偏于肾阴虚者加石斛、枸杞子;偏于肾阳虚者加菟丝子。中药汤剂水煎服每日一剂,10天为一疗程。并嘱病人多饮水,每天饮水量3000ml以上,多做运动,以促使结石排出。

1.3.2耳针以肾、膀胱、输尿管、神门、三焦为主穴,交感、肝、脾、腰椎、内分泌为配穴,用埋针法,以揿针型皮内针刺入,胶布固定。每次埋1侧,两耳轮换,2日换针1次。并嘱患者每日自行压迫耳部埋针3-4次,每次每穴1分钟。

2结果

2.1疗效标准[3]治愈:结石排出、临床症状消失,B超、X线腹部平片及静脉肾盂造影示结石阴影、肾积水消失;好转:症状基本消除、有结石排出,但B超及X线腹部平片仍发现结石残留;无效:临床症状不减轻,B超及静脉肾盂造影示结石阴影仍存在,肾积水无减轻或加重者。

2.2治疗结果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再经B超,静脉肾盂造影IVP检查结石消失28例。好转:症状消失,结石部分排出或结石下降8例,无效:症状虽减,但结石无移动或下降4例,总有效率90%。服药最少者10剂,最多者40剂。

3典型病例

刘某,男,47岁腰痛半年余,加重1天就诊。腰痛,阵发性加剧,并向右下腹部及会放射,神疲乏力,痛甚时汗出淋漓,舌苔白腻,脉沉弦。B超,腹平片检查发现左肾有多个大小不等结石,最大1cm×0.6cm,边缘不整。尿检查:红细胞+2,蛋白+1,急投“固肾消石汤”加大黄、白茅根、元胡一剂,同时配合耳针治疗,取肾、膀胱、三焦用埋针法,以揿针型皮内针刺入,胶布固定,治疗后疼痛缓解,连服7天,后排出泥沙样结石,复查B超,左肾结石减少,再投5剂,继续排出大量泥沙样结石,复查B超未见结石,自觉症状完全消失,病情痊愈。

4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结石的形成[4]与季节、气候、性别、遗传、机体激素水平高低、水的摄入量不足、食物成份、水质、尿路感染、尿液成分及pH值的变化等有关。泌尿系结石属于中医的“砂、石淋”、“腰痛”等范畴,多因湿热蕴结下焦,日积月累、煎灼尿液,尿中杂质凝固结为“砂石”[5]。《杂病广要・淋病》指出:“石淋乃膀胱蓄热而成,正如汤瓶久在火中,底结白碱而不能去,理宜清彻积热,使水道通,则砂石出而可愈”[6]。湿热、气虚、气滞血瘀、肾虚是本病的重要病因病机,治疗上当以固肾益气、清利通淋排石为主,配合补益气血、活血化瘀为原则,方中熟地、杜仲、川断、补骨脂固肾气;车前子、金钱草、滑石、石苇、海金砂、冬葵子清热利水通淋;鸡内金健脾和胃化结石;木通、牛膝、化湿通淋、引湿热下行;地龙、赤芍活血化瘀,改善结石损伤部位血液循环修复病损。全方合用共奏固肾益气、清热活血通淋之功。配合耳针治疗,能够疏利膀胱及局部气机,解痉镇痛。

总之,应用该自拟固肾消石汤配合耳针治疗,兼以大量喝水后适度运动促使结石排出,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同时积极治疗结石发病的诱因,既使患者免受了手术的痛苦,又不会造成泌尿系粘连、狭窄或疤痕变形等病变,从而有利于脏器功能恢复和加强,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175-17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

[3]黄承孝.超声医学影像诊断学.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94.

[4]陈利国,尤可.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354-357.

第4篇: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范文

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先生在睡觉的时候突然出现身体不能向一侧翻身的状况,只要身体偏向一侧,立即出现几秒钟的天旋地转,还伴随恶心、呕吐,但他神智清醒。当睡姿回到仰卧位时,头晕就会立刻消失。老先生的家人担心他发生脑梗或脑出血,立即叫了救护车将他送到医院,但神经内科的医生检查后并没有发现问题。在医院,老人没用任何药物,眩晕症状就消失了。回家以后,老人又多次出现了翻身后眩晕的症状。其间,老先生去了十几家医院,做了十几项检查,用了八九种药物,仍旧没有治好。后来他找到了看眩晕的专科医生,医生让老人躺在治疗床上,将头和身体转动了几下,前后不过十几分钟,病居然好了。

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蒋子栋在做客北京新闻广播《健康北京》节目时介绍说,老先生得的是耳石症,很多人因为不知道这种病常常被误诊误治。

耳朵不仅是听觉器官还是平衡器官

多数人都知道耳朵是听觉器官,损伤后会引起耳聋,其实,耳朵还是平衡器官。蒋子栋医生介绍,人类之所以能够正常活动,是因为内耳有调节身体平衡的结构,也就是感受人体重力的平衡器,我们叫它耳石器。因为它的成分是碳酸钙结晶,表面像石头,所以简称为耳石,内耳这个器官就叫耳石器。耳石一旦脱落,离开正常的位置,并引起头晕的症状,就叫做耳石症。

耳石症的医学名词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当头位快速移动至某一特定的位置时激发的短暂的、阵发性眩晕与水平型或旋转型眼震。所谓良性,就是可治疗、可自愈;所谓阵发性、位置性,是指头晕的发作时间短暂(一般只有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很少超过一分钟),并且与头颈转动有关。

大部分患者就像前面提到的老先生一样,躺在床上身体翻向一侧时就会感到天旋地转,像坐海盗船时被扔出去的感觉一样,在临床上病人会表现出眼球震颤,有头晕、恶心、呕吐的症状,有些人还会大小便失禁。但是向对侧翻身或者平躺时,症状就会改善。还有的患者起床或后仰倒床时发作,行走时正常。

耳石症容易被当成颈椎病等疾病

耳石症对许多人来说很陌生,但发病率其实非常高。由于不了解这个病,出现眩晕时病人往往首先选择到神经内科就诊,认为头晕与脑血管有关系。蒋子栋医生介绍,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急诊曾经做过一个流行病学的研究和调查,发现在急诊排第一位的是头晕的病人,排第二位的是头痛的病人,排第三位的才是脑血管病变的患者。还有的病人去看骨科,认为自己头晕是颈椎病引起的,因为颈椎病的病人头转动的时候也会晕,有时候也会恶心呕吐,尤其是白领,长时间伏案工作容易引起颈椎不适的感觉。

蒋医生说,不光是病人及家属,许多非眩晕专科的医生往往对耳石症也非常陌生,甚至没有听说过,导致患者辗转于多家医院、多个科室,做了许多检查、用了很多药物却始终没能得到有效诊治。

其实知道了耳石症是什么样的病,就能较容易地区分它与颈椎病引起的头晕是不同的。蒋医生说,耳石症往往是和往一侧翻身有关系;而颈椎病病人可能是抬头晕低头也晕,头左转晕右转也晕,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确定是不是颈椎病。还有一种叫美尼尔的病也会出现眩晕,但这种病还伴有耳聋、耳鸣、耳闷,而一般的耳石症仅是眩晕,无耳聋、耳鸣、耳闷症状。

耳石症在中老年人群中较高发

什么样的人会容易得耳石症呢?蒋子栋医生说:在国外,耳石症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开车、车祸和外伤导致头部震动,致使耳石脱离了正常的位置;但是在国内,它与脑缺血、颈椎病、骨质疏松,尤其是老年人的骨质疏松有关,因为耳石的成分是碳酸钙结晶,人缺钙导致骨质疏松以后,可能会引起局部结构的变化,比如耳石从正常的位置脱落下来,移位到了别的平衡结构内,头位变动时,引起眩晕。就像儿童手里玩的滚珠迷宫,在迷宫内,滚珠无序游动,导致平衡失调。所以,耳石症在中老年人中比较高发。

蒋医生说,在国内,得耳石症的年轻人也不少见,因为买车的人多了,所以耳石症更应该得到重视。

蒋子栋医生说他曾经接诊过一个病人,耳石症治好以后又反复发作,仔细询问病史才知道他是一名拳击运动员,他改行以后耳石症就不再复发了。

治疗耳石症要找有经验的专业医生

耳石症的检查非常简单。蒋子栋医生介绍说,有经验的医生会让病人躺在枕床上,然后把病人的头转一下,做两个的检查,观察病人眼球运动的方向,有没有眼球的震颤,就能大概地判断他得的是不是耳石症。

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治疗耳石症也很简单。同样只需要一张床,病人躺在床上,医生把病人的头转动一下,身体摆动一下再回位,病人可能立刻就好了,回去睡觉就可以往任何一侧翻身,也可以低头系鞋带了。因此,很多患有耳石症的病人治好后直称医生很神奇。

蒋医生说,正是因为治疗耳石症看似简单,所以有的非专业医生听说转转头就治好了也要“大显身手”,或者病人让没经验的医生帮着转头,结果脱落的耳石没有复位,反而转到其他位置上去了,致使病人不能枕枕头,只能一辈子坐着睡觉了。

蒋子栋强调,耳石脱落在不同的位置,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法进行复位。有经验的医生通过检查,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选用正确的手法治疗,使治疗变得简单、有效。对于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医生,错误的方法和粗暴的操作,有可能导致患者耳石异位,表现为复位后患者睡觉可以翻身,但出现行走不稳、感觉漂浮眩晕加重,对于有颈椎病的患者,不仅可以引起大小便失禁、瘫痪,甚者危及生命。

治疗效果不好需做进一步检查以免误诊误治

耳石症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即使不治疗,有一部分病人也能逐渐缓解。蒋子栋医生特别指出,对于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人,医生、包括病人就要考虑是否是其他的疾病。耳石症只是位置性眩晕的一种,有些病人脑里长肿瘤,或者脑里长寄生虫,还有一些颅脑先天畸形的病人,也会出现短暂的头位运动以后的眩晕。这时候病人要做进一步的颅脑检查,比如做个CT,做个核磁,避免误诊误治。

对耳石症有办法预防吗?蒋子栋医生介绍,对于预防,医学上还在探讨,因为目前还没有科学手段能够看到这个石头是怎么脱下来,怎么复位的。但他给开车的朋友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避免碰撞,汽车启动、安全线的时候要慢一点,行驶中减少颠簸这对一般人、对病人都有好处。

健康问答

听众问:我今年4月和5月有两次头晕恶心,医生做了治疗,晕的感觉没了,但性的晕厥常有,会是耳石症吗?应该看什么科?

蒋子栋医生答:应该看耳鼻喉科,现在看耳石症的医生不仅只是耳鼻喉科医生的职能,他一定也兼顾着神经内科和骨科医生的职能。医生会给病人拍一个最简单的x光片,鉴定病人有没有因为颈椎不稳和退行性病变导致的位置性的眩晕。另外,耳鼻喉科医生可以在诊床上给病人转一下头,观察一下眼震,判断是否是耳石症。如果确诊为耳石症,医生就会为病人进行治疗,使其立刻回到正常工作和生活中去。

听众问:耳石症是良性的,可自愈的疾病,有什么办法能让耳石快点回位吗?

第5篇: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范文

耳廓假性囊肿是耳科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治疗方法较多,姜堰市张甸中心卫生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对42例耳廓假性囊肿穿刺抽液后注吸2%碘酊并行全耳廓石膏灌注固定,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2例中男24例,女18例,11~72岁,平均35岁。均为单耳发病,其中36例为首诊患者,6例为复发患者。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头部固定,常规消毒后,在无菌状态下用10 ml注射器于囊肿最低处穿刺抽液,取下注射器,用另一装有2%碘酊的注射器注入与抽出囊液相同量的碘酊,3 min后抽出,一边抽一边压紧囊壁,取出穿刺针后助手压紧囊壁及穿刺点3 min,外耳道口用脱脂棉填塞。让患者患耳向上平卧于床上,将医用石膏粉调成糊状,穿刺点放一无菌小棉片后,将石膏糊灌入患者耳廓内,充满凹凸不平的整个耳廓。表面修整光滑,待石膏变硬后,患者即可离院。口服抗生素3 d,预防感染。固定后应注意保护,睡觉时患耳向上,防止石膏模损坏,若早期破碎应及时回院重新固定。10 d取下石膏块,在石膏固定期间如有疼痛可对症治疗,必要时可取下石膏块。

2 结果

本组42例患者中,1次治愈38例,2次治愈2例(因石膏模破碎新固定),随访12~24个月,40例治愈后无复发,2例复发,治愈率95%,无耳廓畸形或感染等并发症。

3 讨论

耳廓假性囊肿又称非化脓性软骨膜炎、耳廓浆液性软骨膜炎、耳廓软骨间积液等,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常为单耳发病。病因不明,可能与局部受到某些机械性刺激,如触摸、挤压等,而引起局部微循环障碍,组织间出现反应性渗出液积聚有关。临床表现为单耳耳廓局部肿胀,耳廓皮下成半球状隆起,皮肤色泽正常,无痛感,有波动感,囊肿多位于舟状窝或三角窝,常在无意中发现。耳廓假性囊肿是一种软骨内无菌性浆液渗出性炎症,积液在软骨内而不在皮下或软骨膜下。腔壁的最里层为一层纤维层,而不是上皮细胞结构,与有囊壁的真性囊肿不同,因此在治疗时,不必像真性囊肿那样去除囊壁,该病治疗的关键在于防止囊液再生,市囊壁粘连[1]。目前治疗方法较多,如反复穿刺抽液加压包扎、高渗液囊腔内注入、冷冻、手术切除等,但治疗不甚满意[2]。我们应用囊肿穿刺抽液后注吸2%碘酊并行全耳廓石膏灌注固定治疗耳廓假性囊肿,不受技术及设备条件限制,简单易行,对复发者可再次治疗。其中石膏具有清热收敛之功效,对皮肤无刺激,局部外用可抑制渗出,使囊壁粘连愈合[3]。碘具有强而有力的渗透力,能很快渗入病变组织,氧化细菌原生质中的有效基因,而且还与蛋白质分子的氨基作用使蛋白质变性而具有杀菌作用,同时具有减少渗出和组织脱水作用[4]。囊肿穿刺抽液后注吸2%碘酊,可使囊壁周围组织纤维化,促使囊壁粘连,防止复发。全耳廓石膏灌注固定,可促进囊壁塌陷,紧贴粘连,以达到治疗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29-830.

[2] 郝兴敦.氟美松治疗耳廓软骨膜炎.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5):133.

第6篇: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范文

一天早晨起床,我从床上坐起时,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的眩晕,当时天旋地转,要不是我赶紧扶住床头边的书桌,差点儿就一头栽倒在地。几秒钟后,我慢慢恢复过来。活到66岁,这是第一次,虽吃惊,但只以为是夜里没有睡好觉的缘故,心想以后注意睡眠,大概就不会再出现这种眩晕。当天午饭后,我打算睡个午觉,就在我往下躺时,早晨起床时的那种感觉又出现了:头重脚轻,大脑一片空白,人似乎飘了起来,周围都在旋转。这下我有点儿慌了:这是什么病呀?得赶快上医院诊治。

一面检查,一面治疗

鉴于我患有高血压症,我便想这大概是高血压在捣鬼,于是到了医院,我就挂了内科的号。医生认真听我讲了病情后,为我做了仔细检查,认为我的眩晕与高血压无关。于是让我去做个心电图,但检查结果表明,我的心脏无问题,与眩晕也没有关系。内科医生查不出病因,就介绍我到神经内科去诊治。

神经内科的医生也很认真,在临床查不出病因的情况下,怀疑我大脑中的毛细血管出血或发生阻塞,让我去做大脑CT。由于做CT检查的病人较多,只得第二天再做。次日,我起了个大早,做了大脑CT,但当时取不了结果。3个工作日后,拿到检查报告一看,我大脑中血管也一切正常。于是,医生又让我去做颈动脉超声波检查,主要是检查一下向我大脑供血的颈动脉是否有血流不畅的问题。但做超声波检查必须提前好几天预约,我只得按医院有关规定和操作规程办理预约手续。到了约定的这一天,医生给我做了认真检查,并告诉我等一会儿就可拿到结果。我拿着检查报告交给了那日当班的门诊医生。医生告诉我说,我的颈动脉也无问题。医生最后建议我去看耳科。

两个科室的大夫虽然没有查出我头晕的病因,但都认为应该与大脑供血不足有一定关系,所以给我开了定眩药、打定眩针,还安排了10天的点滴治疗,据说能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

对症治疗,手到病除

我听从医生的建议,赶忙挂了一个耳科号。耳科医生向我询问了病情,我便向她讲述了此前八九天我一直在内科和神经内科看病、做检查的情况,并问道:“头晕与耳朵有什么关系?”这位医生说:“眩晕,特别是改变时发生的眩晕,非常可能与耳病有关系。”接着她又仔细检查了我的两只耳朵,安慰我说:“你这的确是耳石症,不要紧张,这是一种常见病,没什么了不得的,也好治。你去交了费后,我就给你将耳石复位。”我连忙去交了治疗费。医生当场采用头位旋转法,将我右耳中脱落的耳石从内耳半规管中旋转出来,使其回到了原位。治疗效果立竿见影,我躺下、坐起时都没有天旋地转的感觉。

几十块钱的病花掉三千元

从耳科医生的话以及最后检查和治疗的结果看,我患的耳石症并不算什么大病,既不难检查,也不难治疗。如果一开始我就找对医生,其实就是跑一趟医院、挂一次号、交几十元治疗费就解决问题的事儿。但事情的发展却不是这样。从我不懂医挂错号开始,到内科和神经内科的医生给我诊治、做检查,再到最后转到耳科,我为就诊、检查跑了四五趟医院。我一个60多岁的退休老人,且不说上医院在公共汽车上被挤的那副狼狈相,就说在医院内,挂号、检查、看病、划价、交费、取药、取检查结果等等,楼上楼下跑得我两腿酸痛,排队等得我烦躁不安。有一次钱没有带够,还得回家去取。此外,我又跑了10趟医院和卫生站打点滴,有几次拔针头后压血不到位,弄得左右手先后肿得像馒头。还有一次打点滴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大雨,被浇了个落汤鸡。这场病看下来,最后一算,总共花了约3000元。有人说:什么都可以有,但不能有病。这一回我算是有了切身的体会。

专家解惑:什么是耳石症?

我们在门诊中,常常会遇到和陈先生一样的眩晕病人,他们在早晨起床坐起、晚上睡觉躺下,或者半夜向一侧翻身时,都会突然出现剧烈的天旋地转,往往还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只要抬头、低头,也会诱发眩晕。这些病人在症状出现后,通常会去医院查看心脑血管或颈椎,但却查不出明确的致病原因。

其实,这种眩晕十有八九是一种耳部疾病引起的,它就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俗称“耳石症”。耳石是一些灰色、微细的碳酸性物质,黏附在人们内耳中的前庭内,其主要功能是让人体感应直线加速度。比如说,我们坐车的时候即使打瞌睡,但仍然能感受到急刹车,就是耳石在传递信息。

在某些情况下,例如老年性衰老、内耳供血不足、迷路震荡、中耳炎、耳部手术和前庭动脉前支阻塞等等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耳石从前庭脱落。前庭感受器是负责平衡的主要器官。耳石的脱落使内耳平衡功能出现问题,会将错误的信息传送到大脑,患者就会感觉天旋地转,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眩晕。耳石症患者只是在头部倾向某一方向时感到眩晕,而且持续时间不过数十秒。而心脑血管和颈椎病导致的眩晕常常是持续的,可能会在改变时加剧。

第7篇: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范文

保定 李晓梅

李晓梅读者:

医学临床发现,绝大部分的眩晕都与内耳疾病有关,并且绝大部分的眩晕只要经过规范治疗,都能得到治愈或缓解。国内曾进行过一项调查,在对3116例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中发现,外周性眩晕约占77%,中枢型眩晕约占23%。外周性眩晕的主要发病部位位于内耳,主要包括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等。另外,许多外伤后引起的眩晕病变也主要与内耳振荡或损伤有关。以往认为,有许多眩晕可能与颈椎病有关,但现代循证医学的许多资料表明,只有少数的眩晕与颈椎病所致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

作为人体最复杂的器官之一,内耳被称为“迷路”,发生在内耳的一系列眩晕疾病无法借助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临床诊断较困难,因此,受过眩晕疾病专业训练的医生的经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俗称“耳石症”。近年来国外的调查认为该病是眩晕最常见的病因,约占外周性眩晕的20%~40%,多发于30~60岁人群。本病大多数为特发性,即原因不明,部分可能与头部外伤、化脓性中耳炎、突发性耳聋及偏头痛等有关。临床表现为从床上坐起、躺倒、弯腰及平卧位翻身或转头时发生短暂眩晕,其持续时间一般均小于60秒,可伴有恶心、呕吐及头昏等感觉。目前的一些检查,如头颅CT、核磁共振等均不能明确诊断该病。试验是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金标准。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耳石复位的方法,绝大多数患者经复位方法治疗后眩晕症状均能立即消失,辅以药物治疗后头晕等症状于数日后缓解。

第8篇: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西药联用;耳鼻咽喉炎症;治疗效果

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耳鼻咽喉科常见的炎症,病情迁延,常反复发作,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1]。我院探讨了中西药联合治疗耳鼻咽喉炎症的效果,本文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耳鼻喉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耳鼻咽喉炎症患者133例纳入本研究,研究对象剔除合并严重基础性疾病、精神异常、智力低下、全身严重感染、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患者。

根据就诊顺序奇偶数法分组,奇数者归为对照组,共计66例,年龄4~68岁,平均年龄(38.56±6.75)岁;体重12~85kg,平均体重(57.35±5.86)kg;病程2~45d,平均病程(16.64±3.45)d;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31例;疾病类型包括中耳炎24例、鼻炎28例、咽喉炎14例。

偶数者归为实验组,共计67例,年龄3~70岁,平均年龄(37.38±6.42)岁;体重10~86kg,平均体重(56.93±5.77)kg;病程3~40d,平均病程(15.86±3.78)年;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33例;疾病类型包括中耳炎22例、鼻炎30例、咽喉炎15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其在年龄、体重、病程、性别、病情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西药治疗,慢性中耳炎患者给予1%麻黄素地塞米松滴鼻液点鼻,3次/d;咽鼓管吹张隔日1次。慢性鼻炎患者给予倍氯米松鼻喷雾剂喷鼻,2次/d;羟甲唑啉喷鼻,2次/d。慢性咽炎患者给予1%贝尔氏水含漱,每日数次。合并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疗程均不超过7d[2]。

实验组患者接受中西药联合治疗,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辅以中药汤剂治疗,基本方包括白术10g、黄芪15g、防风10g、金银花10g、连翘10g、黄芩6g、藿香6g、柴胡10g。慢性中耳炎患者酌加石菖蒲、桑白皮等;慢性鼻炎患者酌加苍耳子、辛夷等;慢性咽炎患者酌加罗汉果、木蝴蝶等。连续用药14d[3]。

治疗后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性。

1.3评价指标

1.3.1慢性中耳炎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听力恢复正常,鼓膜颜色正常、活动可,随访期间未见复发。

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听力好转,鼓膜颜色正常,活动尚好,随访期间复发。

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未改善。

1.3.2慢性鼻炎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鼻腔通气、引流良好,黏膜色泽正常,随访期间未见复发。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鼻腔通气、引流较治疗前好转,随访期间复发。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未改善。

1.3.3慢性咽炎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咽部增生的滤泡消失,随访期间未见复发。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增生滤泡较治疗前缩小,随访期间复发。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未改善。总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与对照组对比,我们发现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

注:与对照组比较,*代表p

3讨论

耳鼻咽喉科疾病以慢性中耳炎、鼻炎、咽炎等较为常见,由于其病因复杂,迁延难愈,西医在临床治疗时多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治疗疾病注重整体观念,重在调理人体气血阴阳偏颇。采用中西医结合法可起到标本兼治、协同增效的作用[4]。

耳鼻咽喉疾病病位在上,治疗时多用轻灵之药。方中白术健脾益胃,脾旺则表自固;黄芪补中益气,对表虚不固有奇效;防风遍行周身,为治风之要药,上清头面七窍,三药合用,散中寓补,功擅护卫人体正气。金银花清热解毒、凉散风热;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藿香解表散邪、利湿和中;柴胡清退虚热、疏肝解郁。慢性中耳炎患者酌加石菖蒲、桑白皮等以开窍理气、散风祛湿;慢性鼻炎患者酌加苍耳子、辛夷等以宣通鼻窍、散风除湿;慢性咽炎患者酌加罗汉果、木蝴蝶等以清热利咽、润肺止咳[5]。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中西药联合治疗耳鼻咽喉炎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春霞.中西结合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212.

[2]解桂清.尼美舒利治疗耳鼻喉炎症的临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3,6(4):72.

[3]刘文娣,杨淑荣,谢强.谢强应用小青龙汤治疗鼻病用药经验[J].江西中医药,2012,43(2):8~9.

第9篇:耳石症治疗复位方法范文

【关键词】 眩晕; BPPV; 病因

中图分类号 R44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9-0128-02

眩晕是对自身平衡觉和空间位象觉的自我感知错误,患者感受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如旋转、升降和倾斜等[1]。眩晕是基层医院门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常散落到神经内科及耳鼻喉科等不同科室就诊。据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诊患者的5%,占耳鼻喉科门诊的15%[2]。很多医生特别是基层医院医生对眩晕症认识还存在误区,总把眩晕归咎于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疾病。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研究表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眩晕的最常见病因。笔者所在医院对眩晕症患者进行常见病因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连续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神经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60例眩晕患者,年龄16~80岁,平均(58.4±3.5)岁;其中男98例,女62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出汗、耳鸣耳聋等症状,可有闭目难立征阳性,所有患者均无肢体瘫痪、锥体束征、感觉障碍、复视、共济失调、意识障碍及一过性视物黑朦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1.2 方法

按照预先设计的眩晕患者调查表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就诊时间,详细询问病史,如眩晕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与活动及关系、伴随症状,以及有无头外伤史、耳科疾病、脑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等相关疾病。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耳科检查及Dix-Hallpike诱发试验等。临床上对于怀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伴眩晕的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于怀疑疑中枢病变者,行头部CT或MRI检查。焦虑抑郁状态通过自评焦虑或抑郁量表评价。

1.3 诊断标准

以上各种疾病的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第二版》(张素珍,人民军医出版社)。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标准为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及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2006年贵阳会议制定的BPPV诊断依据[3]:诊断BPPV的变位试验,BPPV变位检查的眼震特点,BPPV发作时的病史特点。所有BPPV患者均排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和后颅窝肿瘤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或前庭系统功能紊乱疾病,手法复位治疗均有效。

1.4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等明确病因,并进行构成比分析。为了避免年龄因素对病因构成比的影响,同时将患者分为三个不同年龄段进行病因及构成比分析。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等治疗,对BPPV患者进行手法复位及前庭康复治疗,其他疾病也进行相应的病因或对症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随访观察疗效以验证诊断。

2 结果

对160例眩晕患者进行病因诊断,其病因及构成比如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02例(63.8%),前庭神经炎22例(13.8%),美尼尔氏病19例(11.9%),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2例(7.5%),另外第四脑室肿瘤1例(0.6%),药物性眩晕1例(0.6%),多发性硬化1例(0.6%),焦虑症2例(1.3%)。不同年龄段眩晕患者的病因及构成比,详见表1。另外在102例确诊BPPV的患者中,头外伤病史者42例(41.2%),脑动脉硬化症者20例(19.6%),合并中耳炎及耳鸣耳聋等耳科症状者28例(27.5%),其他2例。

表1 各年龄组眩晕常见病因的构成比 例(%)

年龄段 BPPV 前庭神经炎 美尼尔氏病 椎基底动脉

供血不足

40~59岁(n=72) 49(68.1) 11(15.3) 7(9.7) 3(4.2)

≥60岁(n=53) 31(69.8) 3(5.7) 8(15.1) 9(16.9)

3 讨论

眩晕是对自身平衡觉和空间位象觉的自我感知错误。患者睁眼时感觉周围物体在旋转,闭眼时感到自身在旋转,可称为旋转型眩晕,又称真性眩晕,患者常常伴有眼球震颤、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4]。眩晕与头昏、头晕、头重脚轻等感觉不同,严格说来,头晕包括眩晕,但眩晕(vertigo)却不能说成头晕(dizziness)。很多人不注意鉴别头晕与眩晕的区别,其实如果仔细一点,就可以避免很多眩晕疾病的漏诊与误诊。

本研究表明,神经内科中BPPV、前庭神经炎、美尼尔氏病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依次占眩晕病因前4位。BPPV是眩晕患者的主要病因,在各年龄段均居首位,与国内外研究大致相同[5-8]。国内有研究表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颈性眩晕是眩晕患者最常见的病因[9],考虑可能跟国内内科医生对BPPV了解与重视不足有关。BPPV是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眩晕,是一种自限性的周围前庭性疾病。BPPV作为最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疾病,其嵴顶结石(cupulolithiasis)[10]和管石症(canalithiasis)[11]的发病机制学说已经获得广泛共识。根据该学说建立的BPPV诊断标准和耳石复位法使很多患者获益。研究证实早期发现并予正确及时的耳石复位治疗能有效改善BPPV后残余头晕症状[12],前庭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13]。自2006年贵阳会议以来,我国眩晕临床工作发展迅速,取得很大进展[3]。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仍有不足之处,仍有广大患者深受BPPV的折磨。需要在基层医务工作者中普及眩晕知识,让更多大夫掌握BPPV的诊断与复位治疗技术,让更多患者从耳石复位及前庭康复治疗中获益。

本研究还表明,BPPV的发病与脑动脉硬化、耳科疾病特别是头外伤等疾病关系密切。很过头外伤患者急性期或过一段时间后出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很多大夫归咎于脑震荡、头外伤综合征。对患者很好解释,但是患者眩晕症状迁延不愈。在临床工作中,很多患者头外伤急性期或恢复期出现BPPV性眩晕,给予手法复位并配合康复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一部分患者发病可能与脑动脉硬化或耳科疾病有关,在复位治疗后,建议给予抗动脉硬化治疗或耳科专科治疗,以预防疾病复发。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表明BPPV是眩晕患者的第一位病因,同时BPPV发病与头外伤密切相关。广大医务工作者应熟练掌握耳石复位手法,并配合前庭康复治疗,使更多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

[2]张素珍.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

[3]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3):163-164.

[4]李大年.现代神经内科学[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35.

[5] Halmagyi G M.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vertigo[J].Clin Med,2005,5(2):159-165.

[6] Bath A P,Walsh R M,Ranalli P,et al.Experience from a multidisciplinary “dizzy”clinic[J].Otology & Neurotology,2000,21(1):92-97.

[7] Hanley K.Symptoms of vertigo in general practice: a prospective study of diagnosis[J].The 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2002,52(483):809.

[8]邱峰,戚晓昆.神经内科门诊367例有眩晕主诉患者的病因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2,51(5):350-352.

[9]谢涛,王龙成,王全山,等.332例老年人眩晕病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19(1):22.

[10] Schuknecht H F.Cupulolithiasis[J].Archives of Otolaryngology,1969,90(6):765-778.

[11] Hall S F,Ruby R R,McClure J A.The mechanics of benign paroxysmal vertigo[J].J Otolaryngol,1979,8(2):151-158.

[12]王兆霞,张新江,刘斌,等.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残余头晕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8):527-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