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王教学设计范文

老王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老王教学设计

第1篇:老王教学设计范文

作者简介:程午,男,讲师,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邮编:241002。

教学设计是个庞杂的系统工程,一节课的教学不需要动用所有技术和手段,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万变不离其宗,通过教学设计可以了解教师对待同类型课所采用的教学策略甚至是他的教学观。

王生军老师的《木版年画》教学设计给我一种质朴感,教学方法多样而不花哨,教学内容丰富又井井有条。观看王老师的教学视频,更觉这节课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或许我们真的能从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分析出一些教学原理,但似乎又很难用这些原理去逐段解释,好似“自然天成”—般。笔者试从以下三方面,略探其“大象无形”之妙。

一、虚实相生,难易相成

1.情境与教学目标的循环关系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教学领域。情境创设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其目的是为学习学科知识服务,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策略又会促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用所学指导生活,两者相互促进。王老师很好地处理了“创设情境一教学目标-真实情境”这样的循环关系,有两处具有代表性。

情境创设一:王老师在本节课中通过“过年张贴”这个话题,引出木版年画用“印”的方式来满足老百姓的大量需求,让学生理解木版年画采用复制技术解决人们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当然“过年”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那么每到“过年”,学生们或许会思考:为什么现在不贴年画了?是什么渐渐改变了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人们的这些风俗习惯?等等。

情境创设二:用民间艺术的其他种类,如剪纸、泥玩、“三雕”等,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思考谐音、象征手法在不同民间艺术门类中的使用,引导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举一反三,增强他们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也是美术课程整体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2.新旧知识适时适度安放,生成有效教学

在教学过程导入部分,王老师先用“设疑”方式介绍木版年画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是用一种古老方式制作的、与徽州工艺—样被列入首批非遗名录的画。“民间艺术”这—学生学过的概念,锁定了这节课学习的范围;介绍了将要学习的民间艺术类别与徽州工艺一样列入非遗名录,为学生后面的认知及对其的保护与传承打下基础。这是一种富有逻辑梯度的似问实答的教学方法,它借助学生学过的知识为即将讲授的新知识搭建桥梁,利于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设计第二板块的第三部分,教师通过“过年为什么贴年画”这个议题,用春节这一学生十分熟悉的传统节日,启发学生对年画年俗意义的思考。这—安排,将前面所有接触到的知识,包括内容、寓意、构图、造型、色彩等,全部串联、整合起来,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我们知道,学习所必需的一个前提,就是知识。不赋予某种知识的学习是不能成立的。即使小学一年级学生,也已经从生活经验中积累了不少朴素的知识,使新的学习有了可能。随着教学的展开,所获得的知识的量也增长了。

二、影随形至,形影不离

1.提问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ZPD)理论,为了使学生的学习从实际水平过渡到潜在水平,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用一种不同于常规的方式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是通过与其他人的互动进行的。纵观王老师的教学设计,我们不难发现,但凡有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就会有问题与悬念,而这些问题有非常明确的聚焦点。在本课教学设计中,这些提问的指向依次是:“导入课题,学生增强对木版年画的感受-欣赏、加深对木版年画的认识—分析木版年画发展的动因是生产力发展,解决供需矛盾一引导学生关注并评述木版年画的题材与内容一激发学生思考确定题材与内容的因素及其意义一学生能够评述木版年画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一学生通过木版年画年俗功能认识其艺术生命力一多个问题并置,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木版年画制作工艺中的细节一引起学生对‘套色’这一重点的关注一推动学生对其保护的意识、传承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形成”。所有提问的设计都紧密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直指各阶段的目标内容,层层推进。

2.教学重难点的解决离不开激趣探究

动机的需求理论和归因理论强调以下两点的重要性:运用内在动机;以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基础。教9币可以采取多样措施,将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与学生的兴趣联系起来。不断通过以激趣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推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等显性知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隐性目标的实现也迎刃而解。以下是本课灵活开展激趣教学的一些实例:

藏画设疑导入课题,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情绪,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氛围,为有效教学提供动力。

分组讨论深入学习木版年画的内容和寓意。在这样特定的教学阶段穿插讨论探究方式,学生可以深化对木版年画艺术特色相关知识的理解。

运用色卡游戏的方式实践、观察、比较,探究木版年画的用色规律。

用看、听、摸等多种感官体验参与探究。结合学生视觉感知与理解的规律,观看作品、视频及教师演示;听声音体会木版年画印刷介质的坚硬度(刻版用的板材木质坚硬,便于大量印刷);触摸刻好的木版,为讲解印刷原理埋下伏笔。

三、本末相顺,以一行万

1.把握好不同学习领域的教学重心

教学设计要分清教学内容的主次,重点是围绕每节课教学目标的核心问题展开设计。《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强调:“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这样的表述,旨在提醒我们,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将教学涉及的学习领域的教学重心作为前提,灵活采用有利于学生素质发展的教学策略;切不可一味地按照教师自身喜好来“安排”教学,从而回避教师个体不太擅长或个人情感不愿碰触的部分,否则,不仅会限制教师的专业成长,更不利于教学总目标的达成。我们应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设计具有人文意蕴的美术课。

显然,这节“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课,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围绕相应的目标展开,该课虽然也涉及其他学习领域,如印制技术、色彩搭配等知识的实践与学习,但这些内容主次分明,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从多角度欣赏、认识木版年画,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和评述能力”。

2.分配好同种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的不同比重

对美术教育的认识理解乃至实践活动,都必须牢牢地“踏”在美术和教育这两个点上。只“踏”在一点上可能是美术,或者可能是教育,但绝不会是美术教育,因此,真正的美术教育必须基于两点去观察、思考和行动。

《木版年画》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想要设计好这节课,立意很关键。王老师较好地平衡了“美术”与“教育”的关系,既有木版年画作品的欣赏、技术的展示及美术语言的分析,同时也兼顾木版年画的民俗内容、表现寓意、文化传承的讨论与评述。虽说单看某一方面可能略有“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之感,但有了“美术”与“教育”两方面形成的合力,三维目标的实现应该不错,毕竟,结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公开课的特殊性,这样的把握还是比较适宜的。

第2篇:老王教学设计范文

《老王》这篇文章我教过两遍,前一次是照教参备课上课,主要是分析老王的形象和悲剧,最后再请学生找寻散文的文眼。虽然也清晰地了解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设计主旨,但在课堂实际开展中,依然觉得是教师在牵着学生走,对文本的探讨也不深入。经过阅读杨绛先生的其他文章,我发觉这名中饱受苦难的女作家,她的散文却不见吐槽式的埋怨,而是宁静平和,似乎在和友人心平气和地追忆往事,语言虽平淡却处处透出淡定从容的人格力量。她的此篇散文也是语言平易浅显,却在不动声色中传达出对人生世相的深刻洞察和体悟。基于此,我设计了以追问教学贯穿整节课堂,力求让孩子们真正理解本专题“底层的光芒”的深层意蕴。

二、了解追问教学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问,一环紧扣一环地问。与一般提问不同,追问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它是教师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使学生弄懂弄通,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地问,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

因为知识、经验的局限,高中生对问题的认识常表现出孤立、肤浅的思维状态,而追问主要是帮助学生拓宽思考的视角,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发散思维,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适时的追问,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当教师听了学生回答,发现其认识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的时候,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使学生水到渠成地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三、追问教学具体操作

以下是我设计的四个教学环节以及设计理念:

(一)以疑问开始追问教学,由浅入深

第一环节:检查预习,聚焦讨论的核心话题“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教师问题引导:“幸运的人”是谁?(杨绛)那么“不幸者”呢?(老王)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不假思索的。问题导入由浅入深,激发学生进入课堂氛围的兴趣。

运用学生疑问“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为切入口来开展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掌握在文本中寻找依据的分析方法。

(二)反复追问,深入思索

第二环节:讨论不幸者老王“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你怎样理解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教师引导这句话中的“后者”指什么?继而追问:谁说老王得了恶病?老王不老实吗?文中怎么说的?不知道老王害了什么病,又猜测老王不老实,这人没有依据凭什么污蔑老王?在生活中,有选择的情况下,你会坐老王的车吗?

一连串的发问,一问紧承上一问,让本来似懂非懂、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的学生恍然大悟。

(三)利用讨论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精读细读

第三环节:讨论幸运者杨绛的“幸运”。

杨绛是幸运的人么?在我们课文中也有哪些地方能看出杨绛的不幸?

老王同情杨绛,坦然地帮助地位比他高的杨绛,太令人震撼了。一般说来同情是幸运者对不幸者发出的,而现在老王竟然也可以同情幸运的人,不能不叫人深思、触动。

我们往往喜欢泛读文章,因为轻松毫不费力,但所得相对也少。高中语文提倡精读、细读,教材需要反复阅读。较之于文本解读,更强调充分阅读,要求教师对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挖掘,通过细读我们发现文本能逐渐变得丰满立体起来,琢磨其中的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字都能够达到窥一斑以见全豹的效果。例如“你还有钱吗?”“我不是要钱。”紧扣文本,从细微之言中读出深意。

(四)遵循学习规律,不急于给出答案

第四节:讨论杨绛的愧怍。

师追问:造成杨绛不幸是时代的原因,造成老王不幸是社会的因素,杨绛的愧怍是为什么?杨绛为这件事想了多长时间?(好些年)怎么明白的?老王说“我不吃”“我不是要钱”,那老王最需要什么?(尊严)可是临死前一天,他拖着将死的身体,极其艰难地爬到高楼处的杨绛家里得到的是什么?(钱)

怀着一颗纯净之心的老王,知道自己所剩日子不多,将家里最值钱的东西都拿来了,得到的依然是钱,而这最后的一次给钱,也许造成了老王致命的不幸,被最亲的人所伤害。因此,杨绛愧怍什么,也就有答案了。

四、追问教学反思

第3篇:老王教学设计范文

一、精读文本,设问释疑

文本细读,就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文本,就是潜心涵咏、慢慢地欣赏文本。笔者曾经在备课细读文本时,认真反思文本、反思学情,预约了课堂的无限精彩。《老王》一文,细细读之,真有一种沉郁之感纠结于胸,很是难受。深入研读文本,你会发现文中老王送鸡蛋前后的文字很有意味,值得摘录和填充回味。

以下两组语句既揭示了《老王》行文的空白,又完成了对空白的填充。

问题:杨绛为什么要愧怍呢?

《老王》送鸡蛋前的文字片段:

①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② 后来我在坐在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③ 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

《老王》送鸡蛋时的文字片段:

①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③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④ 我也赶忙解释: “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送鸡蛋前后的两个片段,细细读之,你会发觉很有意味。送鸡蛋前,两人都是诸如“说闲话”、“闲聊”和“问”这样的拉家常式的谈吐,而这恰是作为一个社会最底层三轮车夫的老王心底最盼望和渴求的,因为这使老王觉得和杨绛在心灵上很近,近得杨绛在心里把他当作朋友,杨绛似乎是老王的亲戚,而老王最缺的就是这样的亲情,因为他只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子。但是,我们又会发现,在老王临终前送鸡蛋给杨绛时,杨绛反而没有了之前和老王那般的亲密,少了“说着闲话”、“闲聊”的拉家常,只有让老王难过失望的“吃惊”和“强笑”的表情和冰冷多余的“解释”和“谢”等。而这一切都让老王觉得杨绛只把自己当作普通的车夫和顾客,而不是朋友甚至是亲人,老王是多么希望杨绛把他当作心中真正的朋友甚至是亲人。可是,杨绛当时却没有在意,所以我们在解读“愧怍”时,或许可以明了,“这愧怍之意,大致源于情感收支的不对等”,于是就有了多年后,杨绛内心深深的愧怍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自省和反思。

上课之前细读文本言语,牢牢抓住言语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填充文本空白点,拾掇了课堂的深情。读懂文本,就是为设计课堂教学和设计学生作业打下基础。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当个人建构的、独有的主观意义同学生世界相适应时,师生才有可能都得到发展。

二、细心解读,躬行教学

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就是在过去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出再教方案实施教学的过程,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再设计――教学再实施的循环过程。笔者曾经在一个班级教授《爸爸的花儿落了》,在引导学生品味文中英子挨打部分的动作描写时不深入、不动情,经过对教学引导和追问语言的反思,笔者在另一个班上课时就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感,衍生出了别样的精彩。

在第一个班级上课片断:

生1:“拖”、“抄”两词写出了爸爸对英子不去上学非常生气,很愤怒。

师:谁有补充吗?

生2:“抄”“倒转”两词表达了爸爸出手很重,对英子较狠心。

生3:这些词写出了爸爸教育方法不民主,不妥当。

师:是吗?你被你爸打过吗?

生3:没有,所以我觉得英子爸爸不和蔼,不像个好爸爸。

众学生哄笑。

反思之后在第二个班级上课片断:

语言品味在学生了解到爸爸是一位富于情趣,努力工作,虽然有时脾气较暴躁,但是却热爱子女的好父亲之后展开。

生1:“拖”、“抄”两个词写出了爸爸对英子不去上学非常生气,很愤怒。

师:爸爸为何这样生气?

生1:因为英子不去上学。爸爸怕英子将来没前途,所以生气。

生2:这两个词其实也是写出爸爸对英子的爱,只是采取了一种古老(停顿),应该说是传统的方式而已。(有学生鼓掌)

生3:同样,我认为“抄”“倒转”两词也表达了爸爸对英子的爱。

师:有人认为爸爸出手很重,对英子较狠心,爸爸不够民主不够和蔼,你为什么却不这样认为呢?

生3:爸爸脾气是急了点。但是过去那个时代的爸爸大都如此,而且他是为女儿而急,他的教育方法在情理之中。

生4:其实英子挨打,疼在爸爸心里!(学生鼓掌)

语文课堂,生成很重要,笔者在第一个班级上课时预设性太强,希望学生能走进自己所布下的网,缺少了对文本立意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没能积极地进行师、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不能使学生有效地感受、理解和体验文本的深意。而在反思后,笔者对学生回答的敏感度变强了,抓住学生回答的一些重要瞬间,让这短暂的瞬间折射出美丽的光环,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味中领悟到文字背后的千山万水。

让课堂绽放精彩,这是每一个致力于享受课堂的教师所梦寐以求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的我们,经常无意识地“垄断”课堂,怕学生对文本深意理解不透,我们就满堂问或满堂讲;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我们就满堂演(演示课件)。但这样的课堂能演绎出真正的精彩吗?

基于对这一点的困惑,在教《猫》这一课时,笔者尝试着只设计一个主问题:“你最喜欢哪一只猫?最不喜欢哪一只猫?请用文中的重点词句来说明。”

从学生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大多数喜欢第一和第二只猫,因为它们很有趣、很活泼。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喜欢第三只猫,他是一只有情有义的猫,尽管它的颜色、样子没有一点是讨人喜欢的,但主人收养它,它就不忘感恩,即使被冤屈、被赶走后,它还要躲在别人家的屋顶上,始终望着主人的房子不愿离去,直到冻死饿死。”这位学生的一番人性化的精彩解读引来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带给笔者第一个惊喜。

“有情有义有什么用?最后还不是含冤而死。”班里的一位男生向来爱抬杠,冷不丁冒出这样一句。于是笔者乘机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主人为什么会冤枉第三只猫?”有的学生说:“这猫老瞅着笼中的鸟儿引起了家人的怀疑。”有的学生说:“主人对这只猫有偏见,认为这猫长得不好看,又懒惰,鸟死了,它当然会成为一号怀疑对象。”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提出了一种让大家意想不到的观点:“我认为第三只猫自身也要负一定的责任,长得既不好看,还懒惰,又不会讨人喜欢,被怀疑被冤枉是在所难免的,它应该反思,知道自己的缺点,努力改变自己。”这一番深层次的解读带给笔者的是另一个惊喜。

第4篇:老王教学设计范文

2011年7月21日,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与世长辞,至今已过去一年多时间了。王大珩院士的去世,是我们国家的重大损失,我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也是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下面结合本人的所见所闻及长春理工大学的办学实践,谈谈对王大珩教育思想的学习和体会。

一、卓越的教育佳绩

王大珩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是世人皆知的。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一生心系教育、培养人才、尽职尽责、贡献卓著。

1.创办光学专业:1952年,在王大珩、龚祖同建议下,浙江大学设置了光学仪器专业。随后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138所高校设立了相关专业。

2.创办高等学校:1958年,王大珩等创办了长春光机学院,并任院长(直到1965年),以后任名誉院(校)长。1978年至1984年,又受中国科学院委托兼任哈尔滨科技大学校长。

3.创办博士学科:1997年,王大珩院士给国务院学位办写信,建议增设“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得到批准。目前,全国有70所高校和9个研究所设立光学工程学科,其中有32家为博士授权单位,9家为国家重点学科。

4.创办光学基地:王大珩创办了多个研究所,形成了新中国光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强大基地。如:长春光机所、西安光机所、上海光机所、成都光电所、安徽光机所,并协助创建上海技物所。这六个研究所中,已有30多位科技人员成长为院士。

5.创办科技学会:王大珩非常重视学会建设,创建了多个学会,通过学会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技成果,培养和推荐优秀人才。如: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中国光学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曾任这些学会的理事长、名誉理事长。

6.创办光学科技馆:2007年8月,王大珩,母国光,周炳琨,丁衡高等四位院士给总理写信,提出“关于建立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的建议”,目的是普及光学知识,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现正在建设中。

7.举办多种学习班:①20世纪50年代,王大珩主持举办了多次“全国光学设计训练班”,参加训练班的许多人员已成为很有成就的光学专家。②1973年,针对我国彩色电视不过关的情况,举办了专门学习班,王大珩为此编写了《彩色电视中的色度学问题》一书,向全国百余人讲授色度学原理,解决了电视中的彩色复现问题。③1979年,王大珩主持举办“遥感试验学术会议”,全国60多个单位400余人参加,为我国发展遥感技术起到了开拓性作用。

8.亲自指导科技人员:王大珩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研究生,指导过许多科技人员,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光学界的领军人才,包括王之江、薛鸣球、姚骏恩等多位院士和中年科学家蒋筑英。

9.重视创新教育:①2007年6月,王大珩等三位院士致函总理,提出“关于加强我国创新方法工作的建议”,其中第二条具体建议是“从娃娃抓起,包括中小学、大学、科研机构、公众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的科学思维与创新精神”,得到了温总理批准。②1994年,王大珩出资设立“长白青年科技奖”,用于奖励年龄在35岁以下的优秀科技人员或研究生。至今,已有70余人获得奖励。③1996年,再次出资设立“王大珩光学奖”。至今,已有17所高校和研究所的58人获得奖励。

10.扶持重点实验室:王大珩非常重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先后任多个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主任、顾问等,如:清华大学原子分子与纳米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春理工大学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科技集团53所光电系统信息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二、先进的办学思想

王大珩认为,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崇高使命,必须坚持“特色鲜明、教研并举”的办学思想,造就“思想要好、基础要牢、能力要强”的高级专门人才。

1.提出先进的办学思想:1958年创办长春光机学院时,王大珩十分鲜明地提出了“突出办学特色”(即光学特色、国防特色)和“两个三结合”

(即校内――“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校外――“学校、研究所、工厂”三结合)的办学思想。

2.实践先进的办学思想:①长春光机学院的专业设置突出“光”,其中包括全国独一无二的“光学材料”、“光学工艺”专业。②长春光机所的一些研究人员兼作学校教师,其中院士就有14位。③学校的教师参加科研项目,还与光机所的研究人员联合从事研究工作。④长春光机所工厂是学生实习基地。长春、成都、西安、上海、合肥五个光机所及上海技物所都是学校的毕业设计场所。⑤王大珩院士与学校师生多次召开办学思想研讨会。如2000年,召开了“21世纪光学发展与人才培养座谈会”。

3.取得优秀的办学成果:①由于办学思想先进,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质量较高。在10万多名毕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多数都是所在工作单位的技术骨干,有的还成长为院士、部长、将军、校长、所长、厂长等。兵工系统多数光学工厂厂长都是我校毕业生。②学校培养的学生一直深受社会欢迎。2000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被教育部授予“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50所典型经验高校”。③1996年,主席接见参加“21世纪中国与新一代留学生”研讨会代表。在60多名代表中,有我校毕业生3名(薛澜、高永健、郑延友)。④2009年,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和海外高层次人才代表”。在70多名代表中,有我校毕业生3名(于化东、施正荣、崔洪亮)。

4 发扬先进的办学思想:学校为了进一步发扬王大珩的办学思想,培养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于2005年成立了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现已有843名毕业生,其中很多人考取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美国Arizona大学等校研究生。

三、严谨的治学作风

王大珩认为:“严谨、求实、认真、执著”是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品格,必须从学生时代就加强培养。

1 英国留学期间成绩优异:在英国学习期间,王大珩发表了关于光学设计方面的论文,至今仍被人们采用。在稀土光学玻璃研究方面获得两项专利。发明的V棱镜精密折射率测定装置,获得英国科学仪器协会第一届青年仪器发明奖,已推广应用到全世界(该装置一直保留在英国皇家学会)。

2 亲自创建实验室:1949年至1951年,王大珩院士任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主任。他到西岗旧货店去选日本人投降后扔下的天平、显微镜等,又亲自动手制作平行光管等实验仪器。王大珩创办的这个实验室,被大连理工大学称为是“从旧货摊上捡出来的实验室”,至今还在该校传为佳话。

3 亲自给学生上课:长春光机学院建校初期,王大珩任长春光机所所长兼光机学院院长,百忙之中,坚持给学生主讲普通物理,理论物理等课程。在教室没有暖气的冬季,他带领学生搓搓手、跺跺脚再上课。

4 对学生严格要求、热心帮助:①1965年,蒋筑英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仪。日本学者村田和美参观时评价说:“想不到中国人竟如此了不起,这么早就搞出了这样高水平的装置。”在全国光学测试大会上,王大珩把蒋筑英的大会报告改为书面发言,目的是让他不要滋长骄傲情绪。②1986年3月,我的博士论文初稿交给王大珩审查,王老指出公差一章存在不足,必须重做。按照王老的意见修改后,论文被收入美国出版的“里程碑丛书”,一直到2006年,Rochester大学等单位的学者还在引用这篇论文。该成果于199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5 严以律己、谦虚谨慎:①1982年蒋筑英去世后,我负责收集整理蒋筑英的事迹,其中写到蒋筑英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的研究生。当我把初稿送给王大珩审查时,他把类似“著名”的字统统划掉了,并且对我说“不能随便使用这样的词,是不是著名,要由社会来评价,不能自己说啊!”。②1991年,在北京召开“庆祝王大珩从事科研工作55周年”会议,中国科学院一位领导同志讲“王大珩是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立刻站起来说“此话实在不敢当!在我前边还有严老、龚老、钱老等等,我只是在他们的基础上做了一点点工作罢了。”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四、科学的发展理念

王大珩在教育方面,做出了许许多多开创性的贡献,谱写了新中国光学教育数不尽的新篇章。下面以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光机学院)发展为例,进一步阐述王大珩科学的发展理念。

1 坚持办好长春光机学院: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对1958年创办的高校进行调整。王大珩亲自给聂荣臻副总理和其他领导写信汇报学校的发展情况。在上级领导的直接关怀下,长春光机学院不仅保留了下来,而且越办越好。

2 多次提出殷切希望:①1988年,长春光机学院30周年校庆时,王大珩到会讲话,并题词“三十而立,继往开来,发扬艰苦创业传统,培养现代科技人才”。②1998年,学校举行40年校庆,王大珩到会讲话并题词“发扬专业特色优势,教研并举,面向现代建设需求,人才辈出”。

3 推荐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1990年,原国防科工委决定设立一批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王大珩亲自给朱光亚、聂力写信推荐长春光机学院建立“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993年获得批准。

4 支持设立博士点和国家重点学科:1993年,学院申报博士授权单位和军用光学博士点,王大珩、母国光等专家严格论证、大力支持。1996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博士授权单位及军用光学博士点。2002年,在王老的长期关怀下,我校光学工程学科不断发展,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5 全方位关心学校发展:①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长春光机学院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王大珩院士为学校题写新校名,并写了一封热情洋溢而又充满期望的贺信。②2004年6月,王大珩院士向学校捐赠图书三千余册。③2005年8月,90岁高龄的王大珩院士再次回学校视察,并向师生作了报告,题目也是他对学校的最大希望“实践求是,审时度势,传承辟新,寻优勇进”。④2008年9月,我校举行50周年校庆,王大珩写了一封贺信,并签署了设立王大珩奖学金的授权书。

五、终生的学习精神

王大珩院士认为,在学校阶段是一个人学习的重要时期,但这远远不是学习的全部,更应该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在终生学习方面,王大珩既是一位杰出的教师,又是一名优秀的学生。

1 常年看书学习:①王大珩在百忙之中,从未间断自己的学习。如:1983年,我在读博士期间到他家中请教问题时,他正在读书,是《BASIC语言》。他很认真地说:“我快到70岁了,可还是个计算机盲,不学习不行啊,都没有交流的共同语言了”。他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使我很受感动。②前些年,由于眼睛不好,王大珩每天用放大镜看书和期刊,当发现问题时,就打电话找人讨论,直到把问题弄明白为止。

2 坚持多渠道学习:①2003年,王大珩在认真学习和掌握新战争模式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该抓紧研制大飞机的建议,受到总理的高度重视。预计于2014年底实现首飞。②2003年6月,“非典”刚刚过去,我去看望王老并劝他要注意身体,少参加会议。他反问道“如果我什么会也不参加,什么信息也不过问了,那不是等于我的生命终止了吗?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3 重视交叉学科学习:①2002年,一位记者采访王老,题目是“请王老谈一谈知识经济形势下的生产力三要素”,王老认真地把知识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做了比较,从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记者非常满意。②2004年2月,王老在深刻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关系的基础上,致函总理和陈至立国务委员,提出《关于在中长期科技规划中补充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协调发展与交叉融合内容的建议》,已被采纳。

4 精学博学,贡献卓著:王大珩学识渊博,率领科技人员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做出了卓越贡献。①1952-1960年,王大珩带领长春光机所科技人员研制出“件,一个玻璃系列”,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在参观长春光机所的成果时,十分高兴地赞扬到:“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手中,就会像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光焰普照大地,任何人间奇迹都是会创造出来的”。②20世纪60年代开始,王大珩主持研制成功多种大型光测设备,为原子弹爆炸、导弹发射、氢弹试验、人造卫星上天等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9月18日,王大珩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专家”。③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等四位科学家向邓小平同志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新技术发展的建议”,很快得到邓小平的批准,后来被称为“863”计划,对我国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④鉴于王大珩在科学上的重大成就与贡献,2002年3月28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命名第17693号小行星为“王大珩星”。这是中国人的无上光荣,它为国家在世界科学发展历史上增加了一颗璀璨的明星,也是对王老一生科学生涯的高度评价,它将王大珩的名字永载人类科技进步的史册!

5 活到老、学到老:2007年3月,我和我校于校长、史副校长、谭主任到王大珩家汇报工作。结束时他说“我今年92岁了,我知道自己有效的工作时间不长了,但我仍然要以总理为榜样,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努力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在场的人都被感动得落下了眼泪。

结束语

王大珩在教育方面的贡献远不止上述这些,其生动具体的事例也不仅发生在我们一所学校,而是博大精深、惠及全国的。所以,王大珩的教育思想,既是高等学校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指导作用。

我们要缅怀王老的谆谆教诲,学习王老的崇高精神,继承王老的宏图伟业,努力完成王老未竟的事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了怀念尊敬的王大珩院士,我赋诗一首,以此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一心报国立宏愿,

弃博学玻解国难;

远涉重洋归华夏,

百废待兴勇当先。

科学严谨七十年,

执著追求步履艰;

两弹一星立功勋,

祖国光学换新颜。

国家战略做贡献,

世人齐颂八六三;

力荐研制大飞机,

倡议成立工程院。

重视教育有远见,

培养人才抓关键;

创建学科与高校;

十万学子成中坚。

老骥伏枥人称赞,

高风亮节为典范;

鞠躬尽瘁学总理,

赤子丹心美名传。

恩师伟业留人间,

崇高精神润心田;

第5篇:老王教学设计范文

带着这些问题,7月5日,《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采访了延庆永宁中学信息化处主任王虎,了解这所中学的信息化进程,信息化对推动学校教育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他从事多年信息化工作的心得体会。

数学老师转行

从无到有建信息化

延庆永宁学校始建于1956年8月,有着六十年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是北京延庆区东部地区规模最大的中学。

今年是王虎在永宁学校工作的第十七个年头。1999年,他来到学校,成为了永宁中学的一位数学老师。后来,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他成为了计算机老师。有着计算机课程教学基础的王虎,在学校的安排下,又成为了信息化部门的一员。

2001年,永宁学校开始信息化建设。那时,并不是信息化科班出身的他,在遇到计算机的问题时,都是通过探索和学习,凭借经验的积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直到2006年,王虎参加考试取得网络管理员证书,才算是成为了信息化建设的正规军。永宁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开始逐步走上正轨。

王虎见证了永宁学校信息化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2001年,学校只有20台计算机,达不到每人一台电脑。直到2008年,永宁学校在市、区县、学校等几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才实现了每位任课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同时建立了两间机房供学生使用。

王虎强调:“多媒体设施于2003年上线,当时,永宁学校被批准为高考考试考点,在市教委的协助下上线了多媒体设备,并在2005年增加到了五套,到2008年年初实现了所有教室都具备多媒体设施。”

永宁学校在2005年参加了北京市的百所学校“手拉手”活动。永宁学校与人大附中这所京城名校“拉”上了手。几年来两校进行了大量的干部、教师、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和业务往来。2007年3月,在县教委的倡导下,人大附中和永宁学校签订了名校办分校协议,人大附中延庆分校落户永宁学校,并实现实质性办学。王虎介绍说,2012年由于办学需求,周边五所学校合并到永宁学校。自此,新媒体换成了全新的多媒体,并为一线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建立了四间学生机房。同时,电教部分设施也在逐渐增加,包括摄像机、照相机等,并配备了非编机(非线性视音频编辑机),基本达到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水平。

2011年,由于教育需要,上级部门为学校投入1亿多元,开始建设全新校园,前后建设了综合楼、报告厅、体育馆、学生公寓、老师公寓等硬件设施。

硬件是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永宁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把硬件建设作为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主要侧重于计算机的配备和校园网建设。王虎说:“学校只有在硬件基础设施逐渐完备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软件的投入,而且软件不像硬件那样能摸得着、看得见,软件需求较大,学校经费又短缺,因此出现了 ‘先上硬件,软件后续’的现象。接下来,我们希望能够完善办公软件系统,还要搭建老师、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平台。”

新玩意:上线录播教室

郊区中小学信息化呈现“底子薄、目标高”等特点。这就需要切实提高中小学信息化水平,实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教学不断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为加快学校教学资源建设、实施远程教育和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永宁学校在2015年建立了录播教室,并于2016年年初正式投入使用。王虎说:“随着录像需求越来越多,传统的录像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已建成的录播教室通过网络进行集控式管理,具有自动化录制、直播、点播、导播、自动跟踪和自动上传存储等多种功能,基本满足了永宁学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等录制任务。

与传统的需要人工扛着摄像机进行录像对比,用起来,省时、省力、省心是最大的感受。

王虎介绍:“自从上了录播教室以后,大大降低了人工录像的繁琐程度。传统录像模式一次只能录一次课,还需要人随时盯着录像系统。如果需求大时,人员和设备都供不应求。”

自从上线录播教室后,只需要一位操作人员,对录制系统服务器进行集控式操作,所有录播教室及录播会议室通过网络实现集控式管理,还可以实现集录播系统控制、导播系统控制于一体等功能。教师定位系统采用图像分析算法,整套系统无需借助其他配件,可以远程控制全自动录播系统所有设备的开关,可以选择自动导播和手动导播,直接切换多路视频通道。录播教室可以实现对正在发言的学生定位并特写功能,当只有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自动给该学生特写,当有多个学生同时回答问题或无学生起立时,进行学生全景画面拍摄。它可以智能拍摄教室的近、远景等多种景别。

走向智慧校园

除了上线新设施之外,平时的设备系统维护工作占据了他大部分时间,王虎说:“学校信息化是一个很杂的工作,当机器出现问题时,老师一个电话打来,在电话里交代出问题的大致情况,我需要判断出,机器的问题出在哪儿,需要带什么样的工具等,再过去解决,效率将大大提高,这也是在不断摸索中逐渐积累出来的经验。”

系统运维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如今王虎的主要工作是:第一,保证学校网络畅通。如果校园网出现问题,他将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保证学校正常有效运转。有时,出现紧急情况,王虎加班加点,保证网络畅通无阻。第二,保持老师和信息化之间的信息有效沟通。为了提高校园信息化水平,有些建议和需求需要听从老师提议和想法,王虎将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师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用王虎的话说:“这是一个闲不下来的部门。”

第6篇:老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游戏化学习;信息技术教学;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3-0091-04

一、问题与计划

笔者是新入职的小学老师,担任中高年段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喜欢上电脑课,但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总是偷偷地玩游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怎样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成为一直困扰我们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先向科组的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了解到他们在课堂上常会采用“恩威并施”的办法:通过反面典型,让学生认识到沉迷游戏的严重后果;通过监控软件和课堂巡视,减少学生安装、运行游戏软件的机会;把玩游戏当做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奖励,疏导学生的游戏情结,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

以上办法在我们的课堂实施了一段时间,学生偷玩游戏的现象有所改善,但学生为了得到玩游戏的奖励,对于学习任务只是敷衍了事,并没有多少投入。为此,我们开始寻求新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我们的问题。

2010年12月,周老师参加了“数码游戏化学习学术会议(2010)”。与会代表介绍的理论和实践,让我们意识到可以借用游戏化学习的理念“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及其学习成就”。然而,这一鼓舞人心的领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媒体和公众对游戏颇有微词,而且专家学者也难以拿出教育与游戏有机融合的成熟方案。因此,为了解决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我们拟采用游戏化学习的理念和方式进行教学实践;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游戏化学习方式的效果,减少新型教学方式在实践探索中的偏差,避免教学事故的发生,我们还将借助学校开发的“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以及“Wiki协作备课”这一核心应用,以校际协作的形式进行课例研究。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参与本研究的被试来自嘉信西山小学四年级的两个平行班(每班50人),年龄在10岁左右。这些学生家境较为富裕,家中都配有电脑和网络,对于上网、玩游戏非常熟练,对于文字、图片的操作和处理也较容易上手。

2.活动与工具

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随机访谈,我们了解到不少四年级学生爱玩“洛克王国”,因此,我们设想借用“洛克王国”游戏来重新架构――“封面设计(PPT)”一课。

为了融入游戏化学习的理念,并不断修正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通过“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的“交互问答”模块就我们的问题进行征询(见图1),吸引平台中多个学校的教师参与,聚焦问题并以此为导向,在平台(以Wiki为核心应用,见图2)支持下,开展了以“行动.交流.反思”为主线的校际课例研究:(1)通过Wiki平台“封面设计(PPT)”一课的教学设计,吸引对该课题感兴趣的成员参与讨论,引发思考并完善;(2)由周老师在班级实施教学,现场听课成员面对面评课外,其他成员则通过Wiki平台上的教学录像观看,共同反思教学效果;(3)在反思的基础上重新修改教学设计(见图3),并在课上实施,如此往复几轮。

3.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以下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1)问卷调查法。对学生教学前、后的态度和知识技能进行调查,通过百分比进行统计和前后的比对分析,进行班内的纵向比较和班级间的横向比较,了解行动前后教学效果的变化(调查问卷见附录一)。(2)深度访谈法。通过课堂观察通过协作备课平台、QQ聊天、面谈等方式,获取协作成员对教学效果的意见和建议,进而深化对游戏化学习的认识,改进教学实践。(3)课堂观察法。通过执教教师对学生反应的观察,获取对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学效果最直观的感受。(4)作品分析法。对前后两个实验班的作品比对分析,进而了解行动前后教学效果的变化。

三、研究过程

游戏化学习的想法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并且外校两名有经验的老师也加入进来。借助“Wiki协作备课”模块,在充分吸取老师们意见的基础上,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多次调整与修改。经过四年级两个班的两次教学实践及三个轮次的交流与反思,基本实现了由外在的教学情境改变到内在的教学策略的提升,进而实现了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业成就的双赢。

1.改变教学情境:初试锋芒铩羽归

(1)设计

《我的洛克王国――封面设计(PPT)》教学设计刚挂到“协作备课”板块上,就得到老师们极大关注,许老师质疑:从教学设计不能看出游戏对教学内容的支持作用,更多只是借用游戏的一个形式。外校的蒋老师提出了同样的质疑,并按他的理解上传了亲自设计的教学设计,这份教学设计将“洛克王国”的故事情景贯穿在插入艺术字一插入图片一插入白选图形.综合运用等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学习。

对照蒋老师的教学设计,我们发现我的教学设计过于简单化,只在新课导入部分引用了几张“洛克王国”的图片,虽然这样做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初期的积极性,但是在促进学生掌握本课重点及突破难点上显然帮助不大。我们重新研读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同时也好好地玩一玩“洛克王国”游戏,真正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与魅力,从游戏中分解出对教学有帮助的内容与形式。再在老师们的意见的基础上,在“协作备课”板块上对初稿中的教学活动进行了大的调整(见图4),选取“洛克王国”的人物和场景,构建一个包含任务的故事情景,再将“背景选取――艺术字修饰――自选图形美化――图片的叠放次序”等小任务,设计成为不

(2)实施

带着协作完成的教学设计,周老师满怀信心地走进四年(8)班。课上前5分钟学生也是情绪高涨,然而其后的表现却给我们当头一棒。任务才刚刚布置,学生就大声嚷嚷:“老师,行啦,行啦,快点让我们自己做吧!”“老师,我知道怎样做,不用教啦!”令人难堪的是,更多的学生从课堂提示中发现了“洛克王国”游戏秘密所在,连一些好学的孩子也简单、马虎地提交作业,偷偷玩开了游戏。

(3)反思

课堂上出现的情况让我们始料不及。我们借助问卷获取的数据对问题的根源进行了初步分析。对教学前测和后测的数据进行比较(见图5),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掌握了教学重点(分别是:设置背景图片占88%,插入艺术字占93%,修改艺术字的颜色占76%,插入自选图形占91%,调整图片的叠放次序占51%)。由此,我们认为本次教学失败的原因在于教学重点过于简单,教学难点设置不当。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通过“协作备课”版块向团队成员陈述了教学情况,并将课堂录像上传到平台。许老师认为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是老师设置的任务过于简单,缺少一个由易到难的梯度,让学生认为这些内容已

全部掌握;而且老师利用“洛克王国”游戏来建构教学内容,暗示学生们游戏可能也是学习工具之一,强化学生课堂游戏化的意识,从而让学生认为在课堂玩游戏成为自然而然的事。许老师建议,有目的设计一些认知陷阱,提高任务的难度,让学生对新旧知识的产生巨大的认知反差,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外校的杜老师则提议,操作技能的掌握可以改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有的知识点在word中已经学过,而与ppt大同小异。因此,设计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操作中体验,从而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4)改进

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以及老师们的建议,我们开始试着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方面提升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参与度,也开始从游戏的进入到教学的内核,尝试将游戏与教学进行融合:通过拓展、延伸教学重点,设置具有一定难度梯度的任务,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

我们对“协作备课”板块上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见图6),在“背景选取一艺术字修饰一图片插入一自定义动画”等不同难度的闯关小任务中添加一些陷阱或关卡,让学生完成挑战的同时对重点知识有了拓展和延伸,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丰富其学习内容,并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利用小贴士自主探究和操作,获得更多的体验,收获更多的喜悦。

2.教学策略调整:重整旗鼓得凯旋

当周老师站在四年(5)班时,心中难免有些紧张和不安。然而,一堂课下来却让我们倍感欣慰,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在任务驱动下,通过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教学顺利突破难点,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为了更好地了解课堂教学实情,通过课堂的突发事件处置得失,修订教学行为,我们根据课堂录像认真做了一个课堂实录,并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整理出来上传到平台,让我们团队的老师进行点评。许老师认为本课的教学难重点处理得当,更为突出的是,老师不仅善于利用“洛克王国”的情景,而且很好地借用其闯关游戏,设置具有一定难度梯度的任务,推动学生积极地、主动地闯关,从而创造性地完成任务,教学效果佳,同时也指出教学组织语言比较平淡,教学活动环节之间缺少过渡,让教学减色不少。而碧桂花城学校的蒋老师则认为以学生熟悉的游戏为情景切入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为本课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教学内容的游戏化方面有了较大的跨越,真正实现了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在操作中掌握,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效地掌握技能。当然,老师在课堂节奏把握上少些火候,活动安排稍显小、碎些。

老师们的评论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让我们坚定了游戏化学习的探索方向,并为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改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建议。

四、结果与讨论

第7篇:老王教学设计范文

[摘 要]教学情境可以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语言积累,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李吉林、王崧舟两位特级教师的情境创设艺术对语文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的情境创设有以下共同点: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创设情境,将直观的教学手段与教师的语言描述结合,同时设计“情境链”推进学生的学习进程。

[关键词]情境创设 特级教师 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22

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少教师也尝试运用情境教学。那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本文以特级教师李吉林、王崧舟老师执教的《荷花》一课为例,探讨名师语文课创设有效情境的艺术。

一、课例中情境的运用

笔者研读了李吉林、王崧舟老师的《荷花》教学课例,厘清他们所运用的情境,逐一分析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情境运用的目的,创设情境的手段以及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列表如下(看一页):

从表1看出,李吉林老师在教学《荷花》时,先后创设了四个情境:情境一,初读阶段,呈现荷花图,以画面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直观地感受荷花之美,缩短儿童与文本的距离,有助于激起儿童阅读文本的兴趣;情境二,学习第一自然段,再次呈现荷花图,以画面情境引发儿童想象,让学生带着想象朗读课文;情境三,通过教师语言描述、范读,将学生带入第四自然段的情境之中;情境四,通过音乐、画面、语言描述的综合运用,进一步让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荷花之美。李老师就这样通过一系列情境链的运用,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阅读和感受文本的过程中,展开思维,进行想象,运用语言。

从表2看出,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先后创设了三个情境:情境一,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观察课件,直观感知荷花,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口头描述“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表达和阅读课文的兴趣;情境二,精读环节,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凭借情境促进学生的角色转换,为“有感而发”的表达训练奠定基础;情境三,结课环节,播放视频,教师深情诵读诗歌,强化学生对荷花的理解和感受,使语文教学余音缭绕、韵味无穷。

二、创设有效情境的艺术

李吉林、王崧舟老师在《荷花》课例中都成功地运用情境展开教学,他们创设有效情境的艺术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围绕教学目标与内容,创设情境,使不同阶段的情境发挥各自的功能

两位名师的课例都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情境,为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生成教学内容服务。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情境所发挥的功能是有区别的。儿童阅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初读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儿童与抽象的文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此时,适宜的情境就是中介与桥梁,能缩短儿童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如两位名师课例中的“情境一”。儿童对文本的阅读有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在精读阶段,情境引领儿童渐入阅读佳境,顺利进入文本情境、作者的胸中之“境”,如李吉林老师课例中的“情境二”“情境三”和“情境四”,王崧舟老师课例中的“情境二”和“情境三”。在学生凭借情境观察、想象和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能力训练也水到渠成,如李吉林老师课例中的“情境三”和“情境四”,王崧舟老师课例中的“情境二”。

(二)将直观手段与教师语言描述相结合,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李吉林老师采用图画、音乐等直观手段创设情境;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王崧舟老师更多地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值得注意的是,李吉林老师在每一个情境中都善于将直观手段与教师的语言描述相结合,以教师的范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王崧舟老师也运用范读、语言描述来配合多媒体的使用。可见,设计多媒体课件,离不开图画、音乐等基本手段的运用;直观手段的运用,离不开教师的范读以及语言描述。

(三)设计“情境链”,推进学生的学习进程

两个课例所呈现的情境都体现了设计的整体性、连续性。李吉林老师的课例四次创设情境:“情境一”意在将学生带入荷花池边去观察与思考,发展其内部语言;一幅挂图加上简简单单的两三句引导语便是“情境二”,学生带着想象,愉快地阅读第一自然段;“情境三”“情境四”的创设,学生在想象中观察情境,运用语言描述画面,加深阅读体验。这样从以美激趣到自主读文、发现荷花美、表达个性化的感受,“情境链”推动着学生的学习进程,让学生经历了连续性的语言实践过程。王崧舟老师的课例三次创设情境:“情境一”让学生在美中亲近文本;“情境二”在美中升华感悟,角色转换,写话交流;“情境三”在美中体验升华。“情境链”使整堂课充满了诗情画意,学生投入感受性阅读活动,美不胜收。

笔者认为,审视自身的专业基础,结合所任教班级的学情,研习并借鉴名师成功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有助于我们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情境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9-51.

[2]王崧舟.《荷花》教学实录[EB / OL].http://blog.163.com / weimingyang06@126 / blog / static / 1261182002010298

127333 / .2014-3-1.

第8篇:老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情境;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9-0092-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领悟,更加要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于生活,生活化数学教学显得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

一、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进行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首先要考虑的是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生活情境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比如在学习分数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蛋糕,然后设置这样的生活情境:小明的妈妈过生日,买回来一个圆形的蛋糕,妈妈把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每个人能吃到其中的一份,用分数应该如何表示?学生能很快理解这是1/8。再比如,学习百分比的时候,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进行引入,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上周王老师去商场买衣服,商场正在促销,王老师买的衣服一件八折,两件六折,王老师经过挑选共用180元买了两件衣服,请问王老师挑选的衣服原来的总价应该是多少?通过这样的课堂引入,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会说,两件衣服打六折,那么180元就是六折后的价钱,原来的价钱应该是300元。然后老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很好,王老师其中一件衣服价格是60元,如果王老师当时只买了60元以外的那件衣服,应该付多少钱?学生经过思考,可以得到答案:王老师所购买的两件衣服共计180元,其中一件60元,另外一个就是120元。这是打六折之后的价钱,那么原价就应该是200元,现在一件打八折,应付款就是160元。然后可以给学生一些表扬,通过这个问题,进入百分数的学习。通过情境的引入,同学们积极回答,能够让课堂从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走神,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

二、通过生活应用感知数学重要性

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生活应用来感知数学的重要性。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要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相接近,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自觉接纳程度。比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生活情境:小李、小王和小陈三人投资了一家公司,在公司起步的时候小李投入了3万元,小王投入了9万元,小陈投入了12万元。当公司盈利了16万元,按照三人投入的股份多少,三人分别应该获得多少盈利?这样,在课堂中为学生穿插生活情境,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更加自觉主动地接受按比例分配的问题。生活当中处处蕴含着数学,数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有很多新鲜的事例都可以提供给教学使用。购房购车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可以将设计购房和购车方案作为任务,让学生体会数学和信息技术在生活当中的应用价值。比如,张老师要在学校附近买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为他设计一个购房方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学生们会提出需要知道房子的位置、户型,还有张老师现在有多少钱、月收入是多少。如果房子位于学校附近,户型是两室一厅,张老师现有存款30万,月收入是8000元,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上网查资料,再查学校附近的房源、房价以及按揭付款资料,然后再根据张老师的实际付款能力,让学生们为其设计几套合理的购房方案。

三、在教学中培养数学生活化思维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生活化思维,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生们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而是应该关注生活。在课堂内容结束以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课后练习题,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能够在生活当中仔细观察,强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进而达到解决生活问题的目的。比如,在学习物体表面积计算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一次课后练习:首先让学生回家用尺子测量门窗的边长,然后再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再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可以为学生们设计一个铺地砖的生活情境:小明家要为长和宽都是5米的客厅铺地砖,商店有三种不同规格的地砖,第一种为长25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地砖,售价6元;第二种为边长25厘米的正方形地砖,售价5元;第三种为边长2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售价4元,请同学们计算小明家怎样选择才能最省钱。通过这道题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学会了计算面积,还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体会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四、结束语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要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学会将数学应用于生活。教师要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进行教学,通过生活应用让学生感知数学的重要性,最后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数学生活化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9篇:老王教学设计范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根据教材和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巧妙设计学习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方便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巧妙设计学习问题要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一)设计的学习问题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会感到陌生。这样的问题是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如在教学阿西莫夫的《短文两篇》的过程中,我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内容:“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由于这个问题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他们对这样的问题感到比较陌生,进一步思维的兴趣也就没有了。

反之,假如我们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效果就迥然不同了:“课文围绕恐龙向我们讲述了哪些知识?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在教学中,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比较感兴趣,都急于想知道关于恐龙的一些知识。他们往往表现为:一听到这样的问题,睁大了眼睛,脸上露出了笑容,然后眉头紧锁,不停地转动着明亮的眼睛,自主学习探究的劲头就来了。

(二)设计学习问题时,要善于把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小的问题,方便学生解决;还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方便学生在解决了上一个问题后,能“势如破竹”的解决下面的问题。

譬如教学《老王》这篇课文,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1、阅读读课文,了解到老王的一些基本情况。(老王身体弱,有眼病;靠拉三轮车维持生活;住房简陋,家庭贫困;没有亲人,十分孤独,只有一个远房的侄子经常来烦他,拖累他。)2、“这些可以看出老王的生活怎么样?”(苦!)3、他在给作者一家拉车的过程中又是怎样做的呢?”(老王拉作者丈夫去看病不要钱;送的冰块比别人大一倍,价钱减半;临死前还要送鸡蛋和香油给作者,而又怕麻烦作者再去送鸡蛋钱,无可奈何只好收下鸡蛋钱。)4、老王的这些举动,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善良)这样,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就像剥洋葱一样,使学生很顺利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设计的学习问题,要有利于实现教材和大纲的目的要求。

学习问题不能设计得过细。如果问题设计过细,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一路走一路看一边聊,学生只是在充分解决那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这样,一节课下来,花费了许多时间,学生得到的只是关于课文的一个个局部的零碎的知识信息,却得不到一个完整的认识,更谈不上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必须从过细的细节中跳出来,让得到一个完整的认识,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因此,在设计学习问题的时候,要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纵观全局。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二、巧点拨

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

俗话说的好:“聪明绝顶,也要人提醒”。在我看来,“点拨”就是“提醒”。而巧妙的提醒,就是在学生遇到难题而“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教师用“只言片语”让他们“茅塞顿开”,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