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强直性颈椎的治疗方法范文

强直性颈椎的治疗方法精选(九篇)

强直性颈椎的治疗方法

第1篇:强直性颈椎的治疗方法范文

关健词 颈椎病 颈性眩晕 推拿治疗 短杠杆微调手法 针刺治疗

颈性眩晕为颈椎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是由于项椎退变,致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表现以阵发性头晕、目眩伴转动头部即发眩晕、甚至碎倒为特点。我们自2005年以来以针刺配合颈椎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60例,并与只用颈椎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60例相对照,结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按就诊的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30岁6例,30~50岁34例,>50岁20例。对照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30岁的9例,30~50岁的36例,>50岁的15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等对比,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诊断选择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症状表现:阵发性或持续性眩晕多于回头转颈、起床卧床、伸屈颈部等头颈改变时发生;并常伴:有头痛,颈肩痛,恶心呕吐,胸闷,心慌,耳鸣,睡眠差,出汗异常,视力减弱模糊或记忆力减退,甚则晕厥。临床体征:颈椎生理弧度变浅,颈部压痛,颈椎棘突偏歪(尤其C2、C3棘突),颈肌较紧张或两侧紧张度不对称,旋颈试验(+),颈活动不同程度受限,颈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Ad-son’。试验阳性。x线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椎后缘增生,伴项韧带钙化,或可见部分颈椎棘突偏移等;左右斜位横突孔变尖、钩椎关节增生;颈椎寰枢关节张口位片寰齿、寰枢及枕寰关节间隙左右不等。所有病例均经颅脑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确定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并均排除耳源性、眼源性眩晕、神经官能症及颅内肿瘤等疾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先进行颈椎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其操作分为:①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术者施托推法、按揉法、拿法等手法放松颈项、肩及上背部肌肉。②患者坐位,以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腹着力由下而上沿颈项两侧直线平推,此时可用指腹检查两侧颈椎有无偏歪棘突以备后用;然后以三指指腹着力沿项韧带及其两旁自下而上弹拨,两手交替进行反复5遍左右,并结合按揉风府、风池及阿是穴。③术者双手重叠自第3~5颈椎下将颈部稍微托起并向后拔伸,持续时间不少于1min,反复5~10遍。④上颈椎微调手法:患者坐位,颈部肌肉放松,医者立于其背后,以一侧的拇指抵住颈部肌肉紧张的一侧,寰枢关节周围,另一侧手掌托住患者的下颌支及颜枕骨下缘,以托患者头颈之手先将其上部提托,在对患者头颅施加纵向拔伸力量下引导患者头颅向患侧轻微侧屈,医者手下觉患者颈部肌肉放松,与医者手法协调操作的前提下,再突然稍微加大向头颅一侧的运动幅度,同时拇指用力向上内推顶。⑥下颈椎微调手法:患者坐位颈部肌肉放松,医者立于其背后以一侧的拇指抵住患者错位颈椎棘突,另一侧手掌托住患者颈根部,医者托患者头部之手先将其向上托起,在对患者施加向拔伸力量下使患者头颅向患侧侧屈约10°。觉患者肌肉放松与医者手法操作协调的前提下,再突然加大头颅侧屈运动幅度3~5°,拇指同时向上内推顶棘突。施行颈椎微调手法后,用拇指触摸各颈椎棘突一侧,觉仍有肌肉紧张痉挛感可重复操作颈椎微调手法以调整相应节段。

2.1.2 手法治疗后即进行针刺治疗:取穴:患侧风池、天柱、肩井、后溪穴。操作:用30号1~1.5寸无菌毫针刺人以上各穴位。风池穴向下领方向刺1寸,针感向患侧枕颈部放散;天柱穴直刺0.8寸,酸胀为度;肩井穴直刺0.5寸,平补平泻手法,酸胀为度;后溪穴直刺0.5寸,强刺激少许,针感向颈枕部放散为佳,每隔10分钟捻针1次,留针30分钟。手法治疗后再进行针刺治疗。

隔日治疗,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2.2 对照组 仅进行颈椎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手法同治疗组,但不进行针刺,隔日治疗,lO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结合临床制定如下:治愈为眩晕等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随访半年无复发;好转为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不影响工作和生活,随访期间,偶有加重,治疗后减轻;无效为眩晕症状无改善或稍减轻,随访期间,眩晕症状时有发生,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3.2 疗效比较见表1。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治愈率和好转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针刺配合颈椎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只用颈椎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

4 讨论

第2篇:强直性颈椎的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针刀;颈型颈椎病;针刺;二点三线

[中图分类号] R2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1(c)-0169-04

Clinical effect of acupotomology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wo points and three lines for patients with cervical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WANG Yanwu1 YE Xinmiao2 WANG Chongmin1

1.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Guangx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0007, China; 2.College of Basic Medicine,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005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otomology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wo points and three lines for patients with cervical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s Sixty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who were treated in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Guangx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August 2015 to June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irty cases in the acupotomology group were given the treatment of acupotomology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wo points and three lines, once a week, for 4 times. Thirty patients in the acupuncture group were given the treatment of acupuncture, five times a week, 4 weeks of treatment were required. The numerical pain rating scale (NPRS) scores and the effect were evaluated before treatment and four weeks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were record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NPRS score in acupotomology group was (2.22±0.45) points, which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acupuncture group [(5.20±0.60) point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acupotomology group was 86.7%, which of the acupuncture group was 60.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re were no serious adverse effects i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otomology for patients with cervical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is better than acupuncture, and it is suitable for furthe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Acupotomology; Cervical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Acupuncture; Two points and three lines

颈椎病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类型,表现为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严重时可表现为颈部屈曲和旋转功能受限[1]。随着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颈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且与年龄的增大呈正相关[3]。目前针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物理因子治疗、针灸、推拿、牵引、运动疗法等[4-6]。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按传统治疗方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有效率高,治愈率低,疗效难以持久,易复发。针刀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以调整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为基础,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在颈椎病的治疗中正逐渐被认可。本研究采用针刀“二点三线”法治疗颈椎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8月~2016年6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兴医院针灸科门诊60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针刀组和针灸组。针刀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5~70岁,平均(48.50±2.38)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4.97±0.58)年。针灸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43~69岁,平均(47.85±2.65)岁;病程8个月~11年,平均(4.50±0.7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且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依据《现代颈椎病学》[7]和《中国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8]中关于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确诊为颈型颈椎病的患者;②能够接受并坚持针刀、针灸治疗的患者;③年龄不超过70岁。排除标准:①颈椎病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血液等系统疾病者;②颈椎结核、骨折、脱位、肿瘤、椎管内占位性病变者;③妊娠期妇女;④严重心脏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多脏器功能衰退者;⑤严重骨质疏松者。

1.3 方法

1.3.1 针刀组

1.3.1.1 俯卧低头位,胸下垫薄枕。

1.3.1.2 体表定位 按照浙江中医药大学叶新苗教授“二点三线法”治疗颈椎病经验所选的部位行针刀治疗[9],着重解决颈椎棘突、横突、关节突部位受累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问题。二点,即双侧肩胛骨内上角;三线分别为:一线,即第2颈椎棘突至第7颈椎棘突连线,即项韧带连线,一般选取1~2点治疗;二线,在第2颈椎至第7颈椎关节突连线(距离后正中线1.5~2.0 cm),即颈椎上下关节突关节囊部位,一般选取1~2点治疗;三线,即第2颈椎横突后结节至第7颈椎横突后结节连线(距离后正中线2.5~3.0 cm,其中乳突斜下2 cm为寰椎横突,然后每隔1.5 cm为下一颈椎横突),一般选取1~2点治疗。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选取恰当的点和线。如伴有项韧带慢性损伤、弹响的患者,则切开剥离中心线棘突顶端相应的点,一般选择第4颈椎棘突顶点或第5颈椎棘突顶点,因为第4颈椎和第5颈椎是颈椎应力最集中的地方;关节突线和横突线上定点时选择触诊有明显条索状结节者,一般选择第3颈椎到第6颈椎的关节突和横突。将所选定的治疗点用记号笔标明。

1.3.1.3 消毒 在施术部位局部行常规消毒,用活力碘消毒2遍,然后铺无菌洞巾。

1.3.1.4 麻醉 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按照庞继光《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10]中退出式局部浸润麻醉法操作,在注射过程中要边退针边回吸,确认回吸无血液才能注入药液,每个治疗点注药1 mL,过敏者禁用。

1.3.1.5 针刀操作 针刀操作手法按照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刀专业委员会制订的《针刀医学诊疗与操作规范》[11]中颈椎病的针刀操作标准进行,严格按照针刀四步操作规程进针刀,针刀选用HZ系列Ⅰ型4号直形针刀(北京卓越华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针刀操作时,必须缓慢进针刀,注意始终让针刀不离开骨面,以免损伤神经根及椎间动静脉。特别是第三线横突后结节部位操作时,如果针刀未触及横突而继续刺入,则可能产生意外后果,故进针刀时应以棘突及椎板的骨面为依据,严格控制针刀刺入的深度。二点,即肩胛内上角针刀操作方法:刀口线方向与脊柱纵轴平行,针刀体与颈部皮肤垂直,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达肩胛骨内上角骨面,{整刀口线90°,向肩胛骨内上角边缘铲剥3刀,范围0.5 cm。术毕,局部压迫止血,创可贴覆盖针眼。一线部棘突顶端针刀操作方法:刀口线方向与人体纵轴平行,针刀体与颈部皮肤垂直,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达棘突顶点,纵疏横剥3刀,范围0.5 cm。术毕,局部压迫止血,创可贴覆盖针眼。二线部即颈椎上下关节突关节囊针刀操作方法:刀口线方向与人体纵轴平行,针刀体先向头侧倾斜45°,与颈椎棘突呈60°角,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达关节突骨面,在骨面上稍移位,找到落空感时,即为关节囊韧带,提插切割3刀,范围0.5 cm。术毕,局部压迫止血,创可贴覆盖针眼。三线部即横突后结节线针刀操作方法:刀口线方向与脊柱纵轴平行,从横突后结节处进针刀,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达横突后结节骨面,贴骨面向前、后铲剥3刀,范围0.5 cm。术毕,局部压迫止血,创可贴覆盖针眼。

1.3.1.6 注意事项 枕骨隆突与第一颈椎棘突间即风府穴、第一颈椎棘突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即哑门穴禁止进针刀,枕下三角处禁止进针刀。针刀治疗每周治疗1次,每次间隔7 d,共治疗4次。其中每次治疗基本上都选择双侧肩胛骨内上角点,一线部、二线部、三线部位上治疗点的选择根据病情变化选择合适的治疗点并进行调整,多选择触诊时有结节、硬结和条索部位。

1.3.2 针灸组

取风池、颈夹脊、天柱、肩井、外关、后溪、肩中俞、肩外俞。常规消毒后,采用0.30 mm×40 mm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

1.4.1 颈部数字疼痛评分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接受颈部疼痛程度评分,运用数字疼痛评分表(numerical pain rating scale,NPRS)于治疗前、后进行评估。NPRS是用数字计量评测疼痛的幅度或强度,数字范围为0~10,0代表“无痛”,10代表“无法忍受的痛”[12]。疼痛评估时用直尺量出疼痛强度数值即为疼痛强度评分。

1.4.2 疗效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制订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3]进行评定。痊愈:原有各型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有效: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3 不良反应

记录治疗过程中有无晕针、滞针、断针、血肿等损伤及其他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NPR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NP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后NP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 0.05),且针刀组优于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两组颈椎病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60例患者均无剔除、脱落情况。针刀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不良反应

针刀组出现1例晕针情况,因其行针刀治疗前未进食早餐,且对针刀治疗存在恐惧心理,立即停止治疗,嘱其进食早餐,并耐心解释,消除其恐惧心理,保持心情放松,继续予以针刀治疗,后未再出现晕针情况。

3 讨论

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早期阶段,主要表现为旋椎肌、多裂肌等颈椎稳定肌劳损,进而出现代谢障碍,大多表现为局部疼痛、颈部僵硬不适及活动受限等。现代生物力学研究证实,各型颈椎病患者在颈部均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劳损、肌束挛缩甚至钙化,总而言之,颈周软组织病变才是关键[14]。肌筋膜触发点是很多软组织疾病的始动因素,颈型颈椎病与肌筋膜触发点亦密切相关,消除肌筋膜触发点,恢复颈椎的动态平衡,是对颈型颈椎病的根本原因的治疗[15]。王拥军等[16]认为颈部结构相互之间的应力变化可导致颈部软组织相应改变,如肌腱及韧带的钙化、胶原成分改变等。颈部软组织出现异常会导致颈椎节段不稳及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引发颈椎病发生并使疾病进一步进展。

颈型颈椎病属祖国医学“痹症”“项强”“项痹”等范畴。中医对于颈椎病的病因病机亦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素问・长刺节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证治准绳》云:“颈项强急之证,多由邪客三阳经也,寒博而筋急,风博则筋弛。”综合历代各家论述,颈椎病的病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由于外伤、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致使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失养;二是由于人到中老年,肝I亏虚,气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风寒湿邪乘虚而入,致气血痹阻而发病。其病机特点是肝肾亏虚,经脉痹阻,并以补益肝肾、疏通经络及活血化瘀为颈椎病的治疗原则。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发病愈加年轻化。目前对颈椎病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诊断越来越准确,治疗手段越来越丰富[17],治疗手段包括各种非手术疗法,如针刺[18]、推拿、热敏灸[19]、穴位埋线[20]、物理疗法[21]等,绝大部分能改善病情,但在治愈本病方面仍然是个棘手的难题。远期疗效有限,主要是因为忽视了颈椎软组织损伤的矫正,也就是颈椎病发病的根本病因的治疗。小针刀源自古代九针的针、~针、锋针等,它是根据现代解剖学的闭合性松解术,能深入病变部位进行轻巧而快速的松解和剥离,在切割剥离时产生的损伤很小。现代医学在治疗颈椎病时往往忽略影像学检查所看不到的病理变化,如肌肉、韧带、关节囊的粘连、瘢痕、挛缩和堵塞,针刀恰恰可以直接深入到病变点进行局部松解,能从根本上解决肌肉等软组织慢性损伤后的粘连挛缩。针刀治疗通过对肌肉软组织的松解减压,解除软组织的粘连、挛缩,恢复局部肌肉软组织的动态平衡。有研究表明,针刀疗法通过对软组织小范围的切开和钝性分离,能解除病变软组织对神经、血管的卡压达到治病的目的,同时还能起到针刺效应,对机体体内器官功能进行双向调节[22]。

本研究以针刀“二点三线”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治疗后针刀组NPRS评分明显低于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针刀组总有效率为86.7%,针灸组总有效率为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机制在于针刀“二点三线”法是针对颈型颈椎病发病的病因进行治疗,从根本上解决肌肉等软组织慢性损伤后的粘连挛缩,恢复局部肌肉软组织的动态平衡。通过切割颈椎棘突、关节突、横突及肩胛骨内上角劳损筋膜,松解颈部软组织损伤所产生的粘连、瘢痕,缓解肌肉紧张及韧带的挛缩,减轻椎间盘压力,改善局部循环,消除致病物质。通过对颈周软组织损伤的矫正,促使颈肩部生物力学恢复正常。

本研究表明,针刀“二点三线”法能更好地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缓解症状,与针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Siu DC,Tse LA,Yu IT,et al. Computer products usage and prevalence of computer 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comfort among adolescents [J]. Work,2009,34(4):449-454.

[2] Latka D,Miekisiak G,Jarmuzek PT,et al.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cervical spondylosis with radiculopath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endorsed by The Polish Society of Spinal Surgery [J]. Neurol Neurochir Pol,2016,50(2):109-113.

[3] Wang C,Tian F,Zhou Y,et al. The incidenc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decreases with aging in the elderly,and increases with aging in the young andpopulation:a hospital-based clinical analysis [J]. Clin Interv Aging,2016, 11(2):47-53.

[4] Zhang H,Guo M,Lu X. Pulse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before and after acupuncture treatment [J]. J Tradit Chin Med,2016,36(1):63-70.

[5] Hou Y,Nie L,Pan X,et al.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Mobi-C for treatment of single-level cervical disc spondylosis:a randomised control trial with a minimum of five years of follow-up [J]. Bone Joint J,2016,98-B(6):829-833.

[6] 张丽雯,张小燕,伍琦.腹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99-101.

[7] 赵定麟.现代颈椎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82-284.

[8] 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中国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M].北京: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8.

[9] 叶新苗.中医微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62.

[10] 庞继光.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75.

[11] 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刀专业委员会.针刀医学诊疗与操作规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52-53.

[12] Cristiana K,Joshua A. Visual analogue scale,numeric pain rating scale and the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an overview of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J]. Physical Therapy Reviews,2005,12(10):123-128.

[1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06.

[14] 房敏,丽撂.颈部软组织病变在颈椎发病中的作用[J].中国骨伤,2001,14(2):94-95.

[15] Lucas N,Macaskill P,Irwig L,et al. Reliability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for diagnosis of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Clin J Pain,2009,25(1):80-89.

[16] 王拥军,万超,施杞.颈椎病病因病机再认识[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1(3):37-39.

[17] Plastaras CT,Schran S,Kim N,et al.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treatment for neck pain:chiropractic,acupuncture,TENS,massage,yoga,Tai Chi,and Feldenkrais [J].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11,22(3):521-537.

[18] 陈维翠,侯小燕,陈俊,等.组穴针刺治疗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矩阵局部一致性磁共振研究[J].中国针灸,2015, 35(10):1005-1009.

[19] 张海华,许能贵,李知行,等.热敏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5):48-50.

[20] 赵昭,赵喜新.穴位埋线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5,30(202):449-451.

[21] 李丽,,吴泽勇,等.运动疗法结合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9):860-862.

[22] 张义,郭长青.针刀治疗软组织疾病的理论依据及其效应[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24):4520-4523.

第3篇:强直性颈椎的治疗方法范文

[摘要] 目的:探讨颈椎病简便易行、疗效明显的治疗方法。方法:运用西医牵引和中医正骨复位、点穴按摩、弹拨顺理等方法,治疗各型颈椎病1 280例。结果:1998年9月~2009年3月,门诊收治1 280例颈椎病患者,痊愈488例,显效572例,有效202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98.4%。结论:牵引能扩大椎间隙,减轻神经根压迫,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还能稳定错位的小关节。推拿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松解软组织的粘连,回位离位的神经,复原错位的小关节。两者结合治疗颈椎病,临床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4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b)-084-02

颈椎病是由颈部外伤、劳损、退变的刺激,风、寒、湿邪气的侵袭而引起的颈部软组织僵硬、强直、痉挛,严重的还能使颈部解剖位置发生变化,神经离位、血管受压、小关节发生紊乱、错位而使颈椎生理曲度消失,椎间隙狭窄而引起水肿、粘连、缺血、无菌性炎症,致使颈部疼痛、僵直、局部压痛、功能活动受限等一系列临床症候群。

颈椎病临床分型比较细,根据笔者临床治疗和观察,可分为退变型颈椎病和外伤型颈椎病两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98年9月~2009年3月,门诊收治1 280例颈椎病患者,男686例,女594例;其中年龄在40~49岁之间患者发病率最高,占总人数的60.7%。

根据病因诊断,颈椎病可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混合型颈椎病五型。1 280例患者根据病因诊断分型对比见表1。

表1 颈椎病病因诊断分型后人数对比

1.2分型与临床表现

1.2.1退变型颈椎病多发于40~60岁的中老年,主要症状为颈部僵硬、头痛、头昏、胸闷、心悸、耳鸣、失眠,血压或高或低。有的伴有上肢串痛或手指麻木。X线示:颈椎骨质增生,项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

1.2.2外伤型颈椎病多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中小学生也时有发生,主要症状为颈部僵硬、头痛、头昏、恶心、呕吐、颈部不适,落枕样感觉,上肢可见串痛。追问病史,大多有外伤史。X线可见,颈椎强直,生理曲度消失,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很多,用平衡推拿疗法简便易行,疗效显著,痛苦小,针对性强而备受广大患者欢迎。

1.3治疗方法

1.3.1牵引颈椎病症状较轻者,以颈椎牵引器给予患者颈部10 kg/次牵引力进行牵引,牵引10 min后放松,牵引10 d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后可增至15 kg/次牵引力进行牵引,牵引时间为15 min。症状较重者,每次以10 kg牵引力,牵引10 min后放松,间隔10 min再牵引,连续牵引3次即可,牵引10 d为1个疗程。

1.3.2推拿每次牵引后,嘱患者休息10~20 min再行推拿,手法根据临床病型分述如下:

1.3.2.1退变型颈椎病①一手扶住患者头部,另一手拇指与四指拿捏颈部两侧的肌肉和韧带5~10遍;然后,一手托住下颌部向后向上用力,使棘突充分暴露,另一手拇指沿颈椎棘突两侧自上而下弹拨3~4遍。再用拇指点按醒脑穴、痤疮穴、疲劳穴,每穴1 min。神经根受压致使患肢麻木者、可一手握住患者手指,另一手自上而下拿揉患肢肌肉数次,弹拨患侧臂丛神经数下;②一手扶于后头部向右用力,另一手把住下颌部向左用力,两手作用的同时,可使颈部向右旋转40°~45°角,此时两手再稍加用力,可听见椎体错动的响声。然后两手交替,在对侧施同样手法,最后顺理颈部软组织数下。这样可纠正错位的小关节、韧带和神经,缓解颈椎间隙狭窄而受压的血管、神经。

1.3.2.2 外伤型颈椎病此型患者多伴有直接或间接外伤,大部分患者可能有颈部小关节的错位或紊乱棘突偏歪。①同退变型颈椎病治疗方法;②双手分别扶于颈部的前后,一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向健侧用力,另一手扳住下颌部向患侧用力,使颈椎旋转到不能再转动时,两手同时稍用力扳动,此时顶住偏歪棘突的拇指指腹可有椎体向健侧滑动感觉,同时又可听见小关节复位时的响声。效果立竿见影,但此法须和患者紧密配合,颈部前曲的角度合适,扳动的力量适当,旋转的幅度合理,方能奏效。

1.4 疗效分析

痊愈: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恢复正常工作;显效: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明显改善,工作疲劳时仍感头颈部不适,但不影响工作;有效: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部分消失或减退;无效:治疗前后无任何变化。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2结果

2.1临床疗效

在1 280例颈椎病患者中,痊愈488例,占38.1%;显效572例,占44.7%;有效202例,占15.8%;无效18例,占1.4%,总有效率为98.4%。

2.2 近期疗效

1个疗程治疗后有效者788例,占61.5%;2个疗程治疗后有效者421例,占32.9%;3个疗程后有效者62例,占4.8%。

2.3 远期疗效

对802例(62.7%)颈椎病患者分半年、1年、2年3次进行随访。因生气、受凉、劳累而有复发现象的有89例,占6.9%,现症状较治疗前为轻,继续治疗仍有效。

3 讨论

牵引能扩大椎间隙,减轻神经根压迫,起到消肿、止痛作用,还能稳定错位的小关节。推拿主要是对神经的弹拨、肌肉起止端的按压、顺理和小关节错位的整复。所以针对性强、疗效显著。颈部肌肉薄弱,神经血管分布丰富,着力点强,旋转幅度大,而极易受风、寒、湿邪气的侵袭,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往往不甚理想。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通过牵引能改善椎间隙的狭窄,减轻神经根受压,因错位的关节牵引后通过向心力的原理而起到稳定作用。推拿是以指代针,用指着穴、以点、按、推、拿、揉等手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扩大血容量,松解软组织的粘连,还能通过手法纠正解剖位置的变化,以使神经回位,小关节复原。所以牵引加推拿,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往往能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且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王成民.按摩手册[M].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1.

[2]王友仁.按摩与健康[M].赤峰:内蒙古科技出版社,2002:11.

[3]马修棠.中国医用点穴学[M]. 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94:7.

[4]朱清祥.浅谈平衡医学中的推拿[J].亚洲医药,2000,11(9):126.

第4篇:强直性颈椎的治疗方法范文

颈源性眩晕,又称“眩晕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脊柱退行性改变导致椎-基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而出现以眩晕为主症的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以眩晕为主要症状,伴有头痛、颈肩部疼痛。当颈后伸或侧弯时眩晕加重,可伴有恶心、耳鸣、视物不清、肩臂麻木不仁等症,走路不稳,甚至猝倒,可因颈部位置改变而立即清醒。孙静宜[1]对此病所作的定义较为准确,即“由于颈椎病及颈项软组织劳损引起的眩晕称为颈源性眩晕。”

随着工作紧张劳累,电脑的普及,中老年人本病发病率上升[2],而CSA又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国内颈椎病的发病率为3. 8%~17. 6%[3],其中有约70%[4]伴有椎动脉受累。一旦患有该病,往往缠绵难愈,不仅长期折磨患者本人,也给整个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另外,由于学习任务繁重,或玩游戏,或上网时间过长,青年人和中学生发病率也上升。中医学把该类型颈椎病多归入眩晕、头痛等范畴。

1 中医辨证

中医的辨证是祖国医学的精华,就是从整体论出发,观察和辨别患者的机体反应状态。颈性眩晕实证多由风、寒、痰、湿、瘀等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而素体亏虚,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灵枢·口问》篇:“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提出了眩晕病名。《内经》认为与肝有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与髓海不足有关,如《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与外邪有关,如《灵枢·大惑论》:“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 ……目眩以转矣”。到清代潘楫的《医灯续焰》:“眩晕者,多属于风,又不独一风也,……有因于死血者……”

胡军[5]根据临床经验将其分为精髓不足型、肝肾阴虚型、痰湿中阻型、气虚血滞型及寒凝督脉型。认为虚者,精髓不足,肝肾阴虚,心脾气虚为病之本。实者,风、寒、痰、湿为病之标。倪进军[6]根据眩晕的中医辨证特点,将本病分为清气不升型、痰浊壅盛型、肝阳上亢型。刘玲霞[7]则分为4型,即:痰浊中阻型,肝阳上亢型,气血两虚型、肾精亏虚型。

总之,临床上本虚标实为多,纯虚纯实者为少。明·张景岳云:“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2 西医病因病理分析

2.1 颈源性眩晕的病因、病理改变及预后 西医对指导针对性治疗很重要。临床上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和食管压迫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压迫、刺激椎动脉及神经,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有部分学者[3]通过椎动脉造影证实颈椎的肥大增生可压迫椎动脉并使之狭窄,或激惹血管导致痉挛,尤其在头旋转、后仰时较明显,椎动脉壁有大量的交感神经网,钩椎关节增生的刺激,颈椎失稳的刺激可激惹交感神经,导致椎动脉痉挛;亦有学者[4]认为随年龄增长,颈椎因椎间盘吸收变短,动脉则因硬化而变长,导致椎动脉扭曲,另外,横突孔发育小,横突孔分隔,椎动脉本身管径异常,都可造成椎动脉血流速度异常。总之,其发病机制主要有椎动脉机械压迫学说、交感神经刺激学说、椎间失稳或软组织炎症直接或间接刺激神经学说。而颈源性眩晕的发生多为椎动脉型和交感型、或其他证型伴有椎动脉型和交感型。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能全面掌握疾病的本质,合理用药,提高疗效。

2.2 颈源性眩晕的诊断 刘青云[8]将椎动脉在解剖上分为4段对于诊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根据160例第2、3段颈源性眩晕患者的临床体征,结合X射线检查,提出颈性眩晕与椎动脉2、3段的关系较之第1、4 段更为密切,肯定了椎动脉第2、3段是颈性眩晕的主要发病部位,同时也评价了X射线在诊断椎动脉第2、3段引起眩晕的临床价值。孟红波[9]认为除眩晕为主要症状外,上颈段及枕大神经处有压痛,TCD检查有椎基动脉血流速度异常表现,颈椎正侧、双斜位X射线摄片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凹,椎体滑移Ⅰ~Ⅲ度,钩椎关节变尖,椎间隙、椎间孔变窄,并有骨质增生及韧带肥厚、钙化等。

3 针灸治疗

3.1 头针 秦秀娣等[10]以头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8 例。方法:先定百会穴,取0. 35mm ×40mm 针与头呈45°角进针,达帽状腱膜下层,再依次取心区、颈前区、枕顶区、血线、风线,一般一区3 针,针刺由上而下。结果:痊愈5 例,显效14 例,有效6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89. 3%。

3.2 体针 苏稼夫等[11]以经颅多普勒技术观察针刺颈部不同穴位组(经穴组32 例,夹脊组34 例) 对颈椎病椎-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的影响后得出结论,认为针刺颈部不同穴位组,均能以双向调节的方式,有效地改善椎动脉的供血强度,纠正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紊乱,为针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周美启[12]以温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3 例。方法:选取双侧颈椎夹脊C3~5棘突下各旁开0.5 寸处,直刺,深1~1.2 寸,得气后置橄榄核大小的艾绒于针柄上,重复4 次后留针至30min。结果:治愈10 例,显效13 例,有效8 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94%。周丽莎等[13]以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43 例。方法:取双侧C3~6夹脊穴、风池、大椎及头针晕听区,用0.38 mm×(40~50) mm毫针,向脊椎方向斜刺1.5寸,得气后切取2cm艾条于大椎、C4 、C6 夹脊穴针柄上点燃,同时每隔10min 对其他穴捻转行针1 次(晕听区捻转200次/min),每日1次,5 次1个疗程,间隔2天。结果:痊愈24 例,显效12 例,好转6例,无效1 例。

坑氏[14]针刺四关、风池治疗颈性眩晕36例。操作方法为:取仰卧位,先针双侧太冲穴,向涌泉方向进针1寸,得气后施快速捻转提插手法,再针双侧合谷穴,向劳宫方向进针1.2寸,施相同手法。以上4穴反复交替施以手法约5min。最后针双侧风池,向风府方向斜刺,进针1.2~1.5寸,捻转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min。结果痊愈9例,占25%;显效15 例,占41.7%;好转10例,占27.8%;无效5例,占5.5%,总有效率94.5%,愈显率66.7%。

范氏[15]针灸三通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将三通法(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同时应用于患者,具体方法如下。微通法:取穴风池、百会、绝骨、太冲、太溪,用1~1.5寸毫针,针刺得气后,平补平泻。温通法:火针取痛点及夹脊C2~C4,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后,将针身的前中段在酒精灯上烧至透红,对准穴位或部位,迅速刺入并拔出,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重按针眼片刻。艾灸取神庭穴,用温和灸,对准应灸的腧穴,约距皮肤2~3cm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温热而无灼痛,灸10~15min。强通法:取穴太阳、四神聪、大椎,常规消毒后,右手持三棱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0.3cm左右,立即出针,挤压针孔,使出血3~5滴,然后用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结果治愈16例,占32%;好转30 例,占60%;未愈4例,占8%。

袁秀丽[16]活血通窍刺灸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方法:将1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9例)和对照组(87例) 。治疗组针刺膈俞、风池、百劳穴,同时灸百会、上星穴;对照组口服西比灵;针刺膈俞、风池、百劳穴,进针1~1.5寸,留针30min,每隔8 min捻转针柄20次;同时灸百会、上星穴,纡雀啄灸,每穴100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3日后,继续第2疗程,共治疗20日。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析仪,以观察椎动脉、基底动脉缩峰期血流速度(SPV) 、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 、平均血流速度(Vm) 、搏动指数(PI) 、阻力指数(RI) 。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主观指标和体征的改善情况、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3.3 穴位特殊疗法

3.3.1 穴位注射 孟培燕等[17]以穴位注射加针刺治疗该病30例,取得很好疗效。方法:穴取双侧风池、2~3 对相应颈夹脊,抽取川芎注射液,快速刺入皮下,缓慢进针约1 寸,无疼痛及触电感后,回抽无血,即注药液,每穴1ml,出针后再加针刺,使之得气,留针30min。隔日1次,6 次1个疗程,疗程间隔3天。结果:治愈22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达100%。

阮经文[18]以电针、刮痧、水针综合治疗眩晕为主症的颈椎病115例,方法:根据症型、病程进行分组,各组治疗方法相同。结果:症型分组:单纯组、合并神经根型组及合并交感型组疗效较佳,有效率达82.61%以上,三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三组疗效分别与合并中央型组、混合型组比较,P1 年)与B 组(病程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针灸治疗以眩晕为主的颈椎病,疗效与症型有关,与病程无关,且此综合疗法有效率从53%~100%不等,是非手术疗法较佳的治疗方案之一。

3.3.2 穴位埋线 李滋平[19]用羊肠线穴位埋线于双侧C3~5夹脊穴治疗该病76 例。结果:痊愈47 例,显效14 例,好转10 例,无效5 例,总有效率达93.42%。

3.3.3 耳穴压丸 葛锡鹏[20]运用耳穴压丸法治疗颈性眩晕200 例。方法:主穴取肾上腺、皮质下、肾、肝、脾、颈椎、神门,配穴取交感、内分泌,用王不留贴压。结果: 痊愈68 例,显效87例,有效42 例,无效3 例。

综上所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且每能收到满意疗效,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因本病的复发率较高,因此加强远期疗效的研究与观察,以及结合针灸、理疗、中医药等疗法的运用又成为新的课题。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帮助患者祛除致病因素,指导坚持做好自我功能锻炼,对远期疗效的提高会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孙静宜.颈椎病知识问答.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1993,18.

2 井夫杰,王道全.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4):320.

3 邵宣. 实用颈腰背痛学,第2 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111

4 潘之清. 实用脊柱病学. 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9,306.

5 胡军.颈性眩晕的辨证与辨病. 河北中医杂志,2001,23(8):600.

6 倪进军. 颈性眩晕220例临床分析.中医研究杂志,2001,14(3):3.

7 刘玲霞.中医辨证治疗颈性眩晕.湖北中医杂志,2000,22(8):28.

8 刘青云.颈性眩晕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国骨伤杂志,2000,13(1):36.

9 孟红波.综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浙江医学杂志,2002,18(1):23.

10 秦秀娣,赵海音. 汤氏头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8 例. 上海针灸杂志,2000,19 (3):29 - 30.

11 苏稼夫,周文强,黄聪阳,等. 以TCD 观察针刺对颈椎病椎-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的影响. 中国针灸,2004,24(2):115 -117.

12 周美启. 温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3 例. 上海针灸杂志,2002,21 (2):15-16.

13 周丽莎,朱书秀. 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上海针灸杂志,2001,20(6):12-13.

14 坑忠训.针刺四关、风池治疗颈性眩晕36例.天津中医,2001(1):31.

15 范盛凯.针灸三通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北京中医,2003,2:40.

16 袁秀丽.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11-13.

17 孟培燕,吴绪荣,郭桂荣. 穴位注射加针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影响的临床研究. 中国针灸,2003,23(8):449 -451.

18 阮经文,胡跃华,温明,等.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6):548-549.

第5篇:强直性颈椎的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颈源性头痛;手法

[中图分类号] R68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1-0150-03

颈源性头痛(CEH)是由于颈椎或者颈部的软组织发生器质性或者功能性改变而引起的慢性单侧头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1],是在排除其他病因而确认由颈部病变引起的头痛。许多研究认为,颈源性头痛与环枢椎疾患有密切关系, 手法治疗有良好的疗效[2,3]。手法按摩是治疗软组织损伤最简单、有效、安全、容易推广的治疗方法。因颈背部软组织损伤后,颈椎四周软组织会发挥其自身调节机制,通过手法按摩深压触探即可诊治这些损伤部位。我科门诊通过手法治疗5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2月在我科门诊就诊的112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6例,男23例,女33例;年龄27~67岁,平均(51.30±2.87)岁;病程2.1~14.8个月,平均(5.89±4.21)个月;左侧17例,右侧13例,双侧26例;颈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23例,曲度变直11例,颈椎间盘突出22例。对照组56例,男27例,女29例;年龄28~69岁,平均(52.17±3.56)岁;病程1.9~13.1个月,平均(6.11±2.34)个月;左侧16例,右侧19例,双侧21例;颈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24例,曲度变直12例,颈椎间盘突出2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依据国际头痛委员会CEH的诊断标准[4]:①间歇性或持续性头痛伴颈部酸困僵硬等,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②上颈段及枕大神经处有压痛并向同侧放射;③引颈试验(+);④X线摄片或CT、MRI检查上颈段有骨质增生或曲度改变,或上位颈椎C1~3移位颈椎间盘突出等。

1.3排除标准

颅脑器质性疾病、脑干及大小脑病变者、五官科疾病引起的头痛、癫痫、结核、类风湿、糖尿病、脊柱各部位骨折、先天性椎管狭窄症、椎管内肿瘤、骨质疏松等患者。

1.4方法

1.4.1 治疗组 采用手法按摩进行治疗。方法:首先寻找患者后颈部软组织明显的压痛点,然后对每个压痛点进行深部触探、捋顺、微颤等强刺激按摩, 直至按摩部位肌肉变得松弛或硬结消失,患者头痛、头晕的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5]。其机制可能为强刺激手法按摩会刺激局部损伤软组织的修复。治疗频率及周期根据患者手法治疗后的反应和软组织修复的情况而定。一般1次/(3~4) d。3周为一个疗程。

1.4.2 对照组 均口服布洛芬(0.1 g×100片/瓶,石药集团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1304)止痛对症治疗。每次0.2 g,3次/d,6 d为一个疗程[6]。有消化道溃疡病史及上消化道症状者加服埃索美拉唑20 mg/次,每日1次。

1.5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治疗一个疗程后,所有患者进行如下评定:①疼痛评定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isural Analogue Scale, VAS)[7];②疗效评定采用数字评价量表[8]评级:0 级:无痛;1~3 级:疼痛可忍受,可进行日常生活, 睡眠不受干扰; 4~6 级:疼痛不能忍受, 需要服用镇痛药物, 睡眠受轻度干扰;7~10 级:疼痛更为剧烈,必须服用镇痛药物, 睡眠严重受干扰,可伴有自主神经紊乱。0级为临床治愈,1~3级为治疗有效;4~10 级为治疗无效。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治疗组和对照组VAS评分比较

利用SPSS13.0软件对两组VAS结果绘制直方图及其曲线,表明两组数据均大致符合正态分布。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VAS评分较对照组患者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VAS评分比较(x±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t=0.529,*P>0.05;#t=-3.154,#P

2.2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经手法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82.1%(46/56),对照组经药物止痛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50%(28/56),以上数据表明,手法按摩可以提高患者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效果(P

表2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11.451,P

3 讨论

颈源性头痛(CEH)病因及机制十分复杂,有研究[9]认为急慢性颈椎损伤、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退变、颈椎关节错位等使椎动脉痉挛或颈筋肌膜张力增高进而出现头痛等一系列症状;1995 年Bogduk 指出颈椎退行性变和肌肉痉挛是颈源性头痛的直接原因,认为颈源性头痛也可称为颈神经后支源性头痛, 近来亦有学者将颈源性头痛称为高位神经根性颈椎病[10]。还有研究[11]认为,外力作用或长期头颈部姿势不当、长期精神紧张、长期慢性劳损、陈旧性外伤可通过破坏颈椎生物力学平衡性、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引起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机械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或交感神经而出现疼痛。环枢椎由于解剖位置特殊性, 多为颈源性头痛的主要病因所在, 手法按摩可以使颈部肌肉及头部肌群松弛,改善病变软组织血液供应,加快血液循环,促进软组织水肿的消失,从而达到舒筋通络的目的。尽管目前机制并未完全明了,但临床上从颈部却能找出其激发点, 对激发点进行科学有效治疗去除头痛已是临床上公认的治疗方法。手法治疗主要可以松解颈部紧张和僵硬的肌肉,使其平衡调节局部循环,减少炎性介质的存积,调理和促进绞索或嵌顿关节或关节囊滑膜的复位[12]。本研究通过仔细查找颈背部软组织损伤形成的压痛点并实施强刺激点穴推拿按摩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本研究所采用的按摩手法基于颈源性头痛的解剖学基础:三叉神经脊髓核同时接受来自C1~3和三叉神经脊髓束的神经纤维,构成头颈神经反射的结构基础。而C1、C2、C3神经的感觉区分布在C1~3颈椎周围肌肉和韧带、C1~3颈椎椎体及椎间盘、椎动脉。颈神经后支自椎间孔发出后, 穿过上下关节突关节和内侧椎板组成的骨纤维管, 发出关节突关节支、皮支、肌支和交通支, 穿行于颈后肌群及其腱性纤维组织间。因此本研究的按摩手法机制[13]是:按摩颈背部时,应根据椎动脉的解剖走向,运用触探手法重点查找第1颈椎椎动脉沟周围,第1、2颈椎两侧横突后面椎枕肌及第6颈椎横突周围软组织有无紧张、硬结等损伤,通过强刺激按摩,解除椎动脉周围软组织紧张、硬结、压迫等,从而改善头颈部软组织血供。在强刺激按摩基础上辅以理疗、药物、改变患者不良的动作习惯,并予以特殊的功能锻炼,从而最终根治头痛、头晕等颈源性头痛症状。本研究结果表明,手法按摩治疗颈源性头痛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头痛,并有较好的临床治愈效果。此种手法按摩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前景,为中医治疗科学化提供了一种方法,在颈源性头痛应用中具有广泛前景。

[参考文献]

[1] 徐樊,高永利,孟新文. 颈源性头痛传统手法综合治疗的临床观察[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3,15(2):178-179.

[2] 曹顺海,陈尚杰,窦维华,等. 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J].中医正骨,2004,16(5):55- 56.

[3] 蜀英. 重视颈源性头痛的诊断与治疗[J].空军总医院学报,2005,21(2):96-100.

[4] Saastado, Fredriksen TA, Pfaffenrath V, et al. The Cervicogenic headache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J]. Headache, 1998, 38(6):442-445.

[5] 宣蛰人.软组织外科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139-145.

[6] 覃兴乐. 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 22(4): 356-357.

[7] 燕铁斌. 现代康复治疗学[M]. 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94-396.

[8] 谭冠先. 疼痛诊疗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5.

[9] 张杰,范炳华. 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5):690-691.

[10] 倪家骧. 颈源性头痛及其治疗[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0,6(2):116-119.

[11] 杜国君,周俊,刘红,等.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颈椎病致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J]. 颈腰痛杂志,2013,34(4):347-349.

[12] 管恩福,朱琳琳,李绍旦,等. 定位摇头诊治颈源性头痛的经验体会[J]. 环球中医药,2012,5(8):604-605.

第6篇:强直性颈椎的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颈性眩晕;星状神经节阻滞;中医中药疗法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颈性眩晕患者为观察对象,共45例,其中男10例,女35例,年龄27~52岁,平均年龄45.2岁,病程1d~1个月,有颈部扭伤史者5例,慢性劳损者(强迫位置或低头伏案工作者等)25例,无明显诱因者15例。均经颈椎正侧位、过屈过伸位、双斜位X线、CT或MRI及血管彩超检查确诊,排除耳源性、眼源性、中枢性眩晕及内科疾病、精神心理疾病所致眩晕及颈椎间盘突出等其他器质性病变所继发的眩晕。

1.2诊断标准

[5]参照“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关于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②具有颈椎病的临床特点,以颈性眩晕为主,有明显的交感神经症状,颈部有疼痛感,颈部活动后症状加重或旋颈试验阳性。③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颈椎或椎间关节发生退行性改变,颈椎曲度改变,表现不稳定性。④通过脑彩超检查发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3治疗方法

①星状神经节阻滞:患者取仰卧位,双肩下垫薄枕,使颈部前凸,以胸锁关节上方2.5cm、正中线旁开1.5cm处(C6横突部)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戴无菌手套,左手将胸锁乳突肌及颈外动脉鞘的内容物拉向外侧,充分暴露穿刺部位间隙,用10mL注射器针头针刺至C6横突骨面,回吸无血液及脑脊液,缓慢推入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及生理盐水配制成的0.25%利多卡因溶液10mL,拔针,按压针眼无出血后贴创可贴,嘱患者仰卧位观察20min,部分患者药物注射同侧可出现霍纳氏综合征,少数患者无此征,1次/d,左右交替进行,5次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可重复1个疗程。②针刺阿是穴及颈夹脊穴治疗:阿是穴既是机体内的病理状态在体表局部最突出最集中的高度机能外在反应表象,又是诊断治疗疾病的核心点[6],再结合“局部取穴”的选穴原则,选取阿是穴(颈椎各椎体棘突附近软组织的明显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点,一般取3~5穴)及颈2~颈7夹脊穴,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取0.35mm×50mm毫针,于穴位处直刺或斜刺0.5~0.8寸,待局部有酸胀感后行提插捻转针法至针感向肩背部及上肢放射,出针,1次/d,7次为1个疗程。③推拿整复:患者取坐位,医者先行颈部软组织揉法、法,使患者舒适放松,颈部软组织温热松弛,再依次行颈椎旁肌肉及其起止点拿法、拇指揉法、拨法,缓解肌肉痉挛,松解软组织粘连,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痛阈,待颈肩部肌肉较为松弛、软组织痉挛及粘连缓解后行颈椎旋转复位手法进行整复,整复时,医者一侧肘部托患者下颏,适度向上牵引,并向患侧慢慢转动,当颈部转至最大角度时,肘部略用力上提旋转并顿挫一下,同时另一手拇指根据患椎移位情况逆向推按棘突,一般可听到复位响声,最后轻揉颈肩部软组织结束手法治疗,推拿1次/d,7次为1个疗程,整复根据病变需要及病变颈椎节段进行。推拿整复操作过程中,要求手法均匀、柔和、持久、有力、渗透,禁暴力,不强求复位响声。④颈椎牵引:患者行颌枕牵引带坐位牵引,牵引重量为5~12kg,20min/次,1次/d,7次为1个疗程。⑤口服强力定眩片(陕西汉王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61020139)药物治疗:主要成分为天麻、杜仲、野菊花、杜仲叶、川芎,适用于头晕目眩、头痛耳鸣等症,口服,4~6片/次,3次/d,15d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避免久坐或长时间低头伏案,指导其行颈肩部肌肉功能锻炼,纠正不良生活姿势及正确应用枕头等。

1.4疗效判定标准

[7]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有关内容。痊愈:眩晕、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颈椎活动正常,能够正常工作、生活、体育锻炼。显效:眩晕、头痛明显减轻,伴随症状消失,颈椎活动正常,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但劳累后、体育锻炼时偶有轻度发作。有效:眩晕、头痛减轻,部分伴随症状减轻或消失,颈椎活动略受限,工作和生活偶有影响,但可以在身体承受范围之内,可以进行适当劳动和体育锻炼。无效:眩晕、头痛及伴随症状无改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结果

45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25例,占55.6%;显效10例,占22.2%;有效7例,占15.6%;无效3例,占6.7%,总有效率达到93.3%。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晕针、药物过敏等现象发生。

第7篇:强直性颈椎的治疗方法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神经根型患者55例均系门诊患者,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其中男35例,女20例;年龄22~74岁;病程最短者2天,最长者20年。全部病例均经X线片或CT确诊。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电针配合按摩)40例,对照组(电针或按摩)15例。

治疗方法如下。

针刺方法:①取穴:颈夹脊穴为主。局部配穴:阿是穴加大椎、双风池、双天柱、风府、颈四穴(颈6,7椎旁开5分左右各2穴);辨证配穴:伴头晕、头痛加风池,伴肩胛痛加秉风、天宗,伴肩臂痛、麻木加曲池、外关、合谷、阿是穴。以上穴位(除大椎外)均取患侧,每次取9穴左右。 ②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用1.5寸毫针与皮肤呈垂直刺入。一般根据患者胖瘦可刺入0.6~1.2寸,以有麻酸胀感为好,针感传至患侧肩、前臂、手指为佳。得气后停止进针,提插捻转数次,再予留针。其他配穴均按常规针刺,各穴针刺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在针柄上接上治疗仪的导线,选用间断波,电流强度以患者症状缓解为度,选用中等频率,留针20~30分钟。若患者症状重,在留针期间可加大1次电流量。1次/日,10次为1个疗程。

按摩:①手法:以按、揉、滚、摇、拔伸为主。手法轻柔。②操作:针刺结束后,患者坐位,头稍向前俯,医者先以拇指沿督脉自风府至大椎、颈背部、两侧膀胱经,及小肠经处反复按揉,再用滚法,待肌肉松弛、皮肤柔软后,用一手扶住患者头顶,另一手轻轻托起下颏,使颈部作徐徐、轻缓的拔伸,左右旋转摇动,并嘱患者保持放松颈部,待颈项肌群完全放松时,可迅速向患侧加大旋转幅度,此时常可听到“喀嗒”响声。接着医者站在患者背后,用双手拇指顶在枕骨后方,掌根托住两侧下颌关节的下方,并用两前臂压在患者两肩,用力向上拔伸。最后用手掌面在颈、背部作直线来回摩擦等放松作用。如伴肩臂疼痛、麻木者,将按、滚、拔伸、摇、抖、搓法均施于患处。隔日1次,5次为1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

结 果

疗效标准:①痊愈: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随访半年以上未复发者;②好转: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③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两组疗效结果比较见表。

经卡方检验,X2=2.18,P<0.05,差异有显著性。说明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典型病例:患者,男,42岁。2005年4月17日门诊治疗。主诉:头晕,颈项胀痛伴左上肢麻木2年,加重4天。检查:颈3~5椎左旁压痛(+),压顶试验(+),左臂丛牵拉试验(+)。颈椎侧位片示:颈3~5椎体后缘骨质增生。诊断:混合型颈椎病(神经根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本法治疗9天后,症状明显缓解,19天后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的一系列症状。颈夹脊穴每穴下都有从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相应的动、静脉丛。故针刺颈夹脊穴可以直接刺激脊神经后支,一方面刺激脊髓释放化学传递物质,产生镇痛作用,另一方面还具有主治相应的神经节段分布区域疾患的作用;同时还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代谢和营养血管神经,并在交感神经的调节作用下,使病灶局部的炎症、水肿吸收,缓解颈、肩、背肌肉痉挛。针刺后再通脉冲电流,可增强针感刺激,而按摩治疗有利于缓解肌肉痉挛,拉宽椎间隙,解除神经根受压,并松解神经黏连。中医认为,针刺颈夹脊穴,可通过督脉以补肾壮骨,疏通膀胱之经气以祛风除湿,散寒通络;而按摩能行气活血。

观察表明:治疗组治愈率较对照组治愈率高(P<0.05),且疗程短,收效快。说明针刺与按摩合用,有增强疗效的作用。

本文所述之法是根据颈椎病的病理及中医基本理论: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在许多慢性病的治疗上都有它的独到之处,对颈椎病的治疗同样有效,它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的功能,对颈椎病的颈肩及上肢麻木、疼痛有很好的疗效。

按摩手法可以增大椎间隙,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局部充血水肿的消散,无菌性炎症的吸收使受压迫的神经、脊髓和椎动脉得以缓解,肌肉的拘挛得以松弛,粘连得以松解,从而达到消除疼痛的目的。

该手法的重要之处在于牵拉拔伸与摇法的实施,牵拉拔伸可有效伸张颈部肌群,缓解其痉挛,摇法可以增加椎间隙宽度,缓解神经压迫症状,并为弹拔点按手法的应用作铺垫。对于弹拔点按手法的应用,应先轻后重循序渐进,弹拔手法应轻松灵活,点按痛点穴位持续30秒钟,沿颈肩斜方肌之走向顺筋理筋,多种手法综合应用,从而达到舒筋活络手到病除的功效。

参考文献

第8篇:强直性颈椎的治疗方法范文

颈型颈椎病是临床最常见的颈椎病。作者2004年7月~2007年6月运用推拿配合水针疗法治疗该病2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40例,男98例,女142例;年龄20岁以下者6例,20~30岁102例,30~40岁120例,40岁以上者12例;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0年,平均2年。

1.2临床症状体征240例均以颈部酸、痛、胀及枕、肩部不适感为主诉就诊。176例诉说枕头不知放在何种位置为好,严重影响睡眠。152例颈部活动受限,210例颈椎棘突及两侧有明显压痛。

1.3影像学检查240例均摄颈椎正侧位x片,138例颈椎侧位片显示颈椎正常生理曲度变直或变浅;102例有反弓现象,66例于动才性侧位片上显示椎间关节不稳。

2 治疗方法

2.1推拿手法

2.1.1拇指推法:患者取坐位,自然抬头,医者用拇提指腹在其项韧带及两侧斜方肌、头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等进行施揉推按,舒肌理筋,由上至下,先中间后两侧,力量由轻渐重,以患者舒服为度,3~5min。

2.1.2弹拨法:一手固定患者头部,一手用拇指在颈椎侧方作与肌纤维走向垂直的推按弹拨,由上而下,双侧交替反复治疗3~5min。

2.1.3点穴法拇指点风池、风府、肩井、曲垣、天宗及阿是穴。有头晕、失眠者点按太阳、角孙、头维、百会等,力量由轻到重,有渗透力。

2.1.4作正项旋扳手法,此手法必须有颈椎向上徐徐牵引的力量,旋扳过程中不强求弹响声,到位即止。

2.1.5提拿双侧斜方肌各2~3次,以掌揉法放松颈肩肌肉结束治疗,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

2.2水针疗法找准病变点,每次选3~5个点,注射部位多在棘间棘上韧带,棘突旁1~2cm处的多裂肌、平肌、大小菱形肌、半棘肌的附着点,或颈椎横突后侧各肌附着点,及肩胛内上角,肩胛骨内侧缘等处,常用药物为10%葡萄糖注射液10ml,加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2ml的混合液。每点注射2ml,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期间嘱患者做颈肩肌锻炼,并低枕睡眠,严重者睡前1小时使用圆枕自体牵引。治疗2个疗程评定疗效。

3 治疗效果

3.1疗效评定标准治愈:临床休征完全消失,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正常;好转:颈肩部酸、痛、胀等症状基本消失,劳累后或低头过久时偶有酸痛不适,颈椎生理曲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后与治疗前症状体征及x线表现无改善。

3.2治疗结果本组240例,治愈134例,好转92例,无效14例,有效率94.2%。

第9篇:强直性颈椎的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津波 刃针 颈型颈椎病 有效治疗

颈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也称局部型颈椎病,是指具有头、肩、颈、臂的疼痛及相应的压痛点,X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但可以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体间不稳定及轻度骨质增生等变化。此型在临床上极为常见,是最早期的颈椎病。由于症状较轻,往往重视不够,以致反复发作使病情加重,不少反复落枕的病人即属于此种改变。从大量的临床观察证实,此型实际上是颈椎病的最初阶段,也是治疗最为有利的时机。如何制定一种治疗方法可在短期内缓解病人痛苦且治疗时痛苦小、费用低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迫切需要。我科使用津波配合刃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病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400例患者均为本院针灸科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治疗组(津波及刃针治疗组)100例,男34例,女66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16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5年。对照1组(单纯津波治疗组)102例,男46例,女56例,年龄最大57岁,最小21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5.5年。对照2组(刃针治疗组)98例,男42例,女56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17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7年。对照3组(针灸治疗组)100例,男49例,女51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23岁,病程最短4天,最长6.5年。

1.2诊断标准 ①颈部、肩部及枕部疼痛,头颈部活动因疼痛而受限制;②颈肌紧张,有压痛点,棘突可有偏歪,头颈活动受限;③X线片显示:颈椎曲度改变,或无异常。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①津波治疗:方法是: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将津波治疗仪输出头吸贴于需治疗部位(将痛点置于两个输出头中间),打开旋钮,调节强度至患者能耐受之最大强度,每次自动定时20min,治疗结束时仪器自动停止输出。1次/天,10天一个疗程;②刃针疗法:对压痛点进行刃针松解。常见治疗部位有:枕骨隆突,枕上项线,枕下项线,颞骨乳突下缘,颈椎棘突,颈椎横突前、后结节,关节突部位,肩胛骨脊柱缘等。方法:找到压痛点后用龙胆紫标记,常规消毒皮肤。术者戴无菌手套,使用Ⅰ型刃针,刺入方向与肌纤维走形一致,针刺的深度以达到病灶的层次即可。每次选用4―6个点,3天治疗1次,3次一个疗程。

2.2 对照1组(单纯津波治疗组):治疗方法同治疗组中津波治疗。

2.3 对照2组(刃针治疗组):治疗方法同治疗组中刃针治疗。

2.4 对照3组(针灸治疗组):方法:患者取俯卧劲中立位。基础取穴:风池、天柱、颈夹脊、列缺,偏头痛或头晕加率骨、太阳,肩痛加肩井,肩胛间痛加肩外俞、曲垣。针用泄法,局部行TDP等照射,留针30min, 1次/天,10天一个疗程。

3 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症状和体征均消失,功能受限解除,恢复正常工作。有效:症状和体征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缓解。无效:症状和体征前后无明显改善。

3.2 疗效:四组患者均治疗1个疗效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见下表。4 体会

关于颈型颈椎病的病理改变基础,目前普遍认为,颈椎由于不断承受各种负荷、劳损或者意外损伤,从而导致椎间张力下降,导致椎间松动不稳。椎关节的失稳一方面直接引起颈部各肌群之间的失平衡,从而引起肌肉的防御性痉挛,而另一方面椎关节的失稳会引起椎间出血水肿,直接刺激分布于椎间周围的窦椎神经末梢,使颈部出现酸、痛、胀等临床症状。⑴

津波疗法是现代脉冲疗法与传统针刺疗法、推拿疗法相结合的产物,在进行治疗时,能充分利用推、拿、敲、震颤刺激穴位等,起到舒筋活络、活血化瘀、镇痛解痉之功效。刃针疗法,起源于古九针,以中医学理论为主并以现代医学中的解剖学、生物力学、脊椎病因治疗学、软件组织外科学、信息医疗学、周围神经受卡压以及肌肉所固有的外周机制理论等共同作为理论基础配合刃针疗法的作用机理来调节患处的生理环境,恢复纤维的正常的力平衡状态和改善局部微循环,解除对周围组织的化学刺激和物理压迫,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消除症状的目的。⑵

津波配合刃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较单一方法及传统针灸疗法更为有效,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⑴ 苑洁.非手术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医文献杂志,2007,1:61-62.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