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研究进展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临床上常见的疑难杂症之一。该病主要影响患者的中轴关节,持续发展会造成多器官损害。目前,西医主要以镇痛、抗炎、预防畸形等为治疗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疾病对患者身心状态的影响;中医则以辨证施治为核心,实施整体调节及内外平衡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包括内治和外治两大类,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该研究针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中医治疗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该病的有效治疗提供借鉴。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辨证施治;研究进展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慢性疾病,以脊柱为主要病变部位,累及骶髂关节,表现为脊柱纤维化和强直及不同程度的心、肺、眼、耳和神经系统病变[1]。目前,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尚未明确且临床上暂无根治疗法。现阶段治疗主要以预防畸形为目的,以控制炎症、减轻临床症状、维持正常姿势及最佳功能位置为治疗策略[2]。西医治疗多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及柳氮磺胺吡啶等药物,可起到消炎止痛、减轻肌肉痉挛及僵硬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骨破坏,但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欠佳,且副作用明显。中医作为祖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应用及发展,形成了一套特色理论及疗法,在慢性病、骨科疾病等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均具有独特的疗效。本研究即就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中医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1中医辨证分析

中医将强直性脊柱炎归于“肾痹”“骨痹”“竹节风”“龟背风”等范畴,阳气不得开阖,寒气从之是其主要发病原因[3]。中医认为气为阳,阴为血,阳气柔则养筋,精则养神,阴阳和则气血调适,共相荣养;肾藏精主骨生髓,肝主筋而藏血,肾受邪则骨失淖泽,无法养肝荣筋,血海不足,背脊腰胯阳失布化,阴失营荣,阴阳不调,加之寒湿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致筋脉失养、筋脉挛急、骨质受损、脊柱僵曲。故补肾通督、驱寒祛湿为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关键[4]。

2中医药治疗

2.1中药内服

中药汤剂是我国中医治疗中应用最多、最早的剂型,其效果确切、组方灵活,与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相适宜。郭乃亮[5]采用补肾强督治尪汤进行治疗,并对症加减药量,有效降低了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减轻了中医症状及脊椎疼痛,改善了脊椎活动度。补肾强督治尪汤中灵活运用淫羊藿、补骨脂、鹿角胶、川断、枸杞、骨碎补等来补肾助阳、强筋健骨、祛风除湿、益精养血、补肾强骨,再辅以祛瘀止痛、通利关节的中药,标本兼顾,更加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此外,中医药治疗注重平衡及调养,可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及脏腑功能,有益于控制炎症,延缓、改善骨损害。但中医药内服量大、味苦,需临时制备,较麻烦,临床需结合现代制药技术,不断研发便于临床上应用的中医药制剂,以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2.2中药敷贴

中药敷贴疗法为中医药外治疗法,主要是将药物制成敷贴,贴于患处特定穴位。该法不仅可发挥药物效果,还可刺激穴位,起效迅速,操作简单且适应证广[6]。对于老幼虚弱之体、攻补难施之时、不能服药之症或不肯服药之人,相较于内服,中药敷贴治疗具有安全性高、可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等多种优势。金伟等[7]发现,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五子散于患处热敷的治疗效果更佳,能够缓解关节疼痛及晨僵症状,改善各关节功能。但部分药物刺激性较强,敷贴部位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过敏反应;同时,热敷时需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把控温度,以免烫伤。

2.3中药熏蒸

中药熏蒸是将蒸汽熏蒸和药液擦浴相结合的中药外治疗法,集合了中医药疗、汽疗、热疗、中药离子渗透等疗法的多种疗效。研究发现,作为人体的最大器官,皮肤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具有感觉、吸收、分泌、渗透等多种功能,中药熏蒸时,水合及蒸汽作用可增加皮肤的通透性,药物可经皮肤、孔窍吸收,进入血络经脉,加快皮肤、肌肉的新陈代谢,促进局部循环,在体表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增强了皮肤的屏障功能[8]。丁军等[9]采用补肾强督活血健骨中药进行熏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不仅有效抑制了C反应蛋白等炎症因子的释放,增强了患者的免疫功能,还改善了患者的关节活动度。随着各种熏蒸器的应用,临床上能够通过更好地保持恒温及正确体位,改善熏蒸治疗的应用效果。但熏蒸时需注意水温,以防烫伤皮肤,且中药熏蒸不适用于敏感性皮肤的患者,易导致过敏性皮炎。

3针灸治疗

3.1针刺

针刺是中医治疗中最传统的外治疗法,主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不同疾病、分型运用毫针刺人体特定腧穴,进行直接刺激,从而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推行气血、防病治病的目的。针刺的针法主要包括泻法和补法,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分型,辨证采取补法、泻法或补泻结合等针法。赵俊龙[10]的研究发现,在西药治疗基础上针刺督脉穴及华佗夹脊穴,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督脉与脊柱并行,是治疗腰痛症、脊柱疾病的特效经络。夹脊穴则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之间,处于脊神经分布之处,针刺夹脊穴可调节督脉与十二经脉间的整合作用,刺激脊神经,达到缓解病痛之效[11]。但针刺疗法进针较深,且为有创治疗,针刺前需做好进针处、毫针及施针者的手部消毒,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3.2浮针

浮针疗法是从腕踝针改进而来的一种针法,主要是以扫散手法在非病痛区域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针刺,起到疏通经络、调和脏腑之效,在多种痛证、脏腑疾病的治疗中效果显著。相较于传统针灸疗法,浮针疗法进针更浅,仅作用于浅筋膜层。但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深入肌层,浮针疗法针在浅层、功在深层,力专效宏[12]。王英杰和丘文静[13]的研究认为,浮针疗法能够通过降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减轻炎症反应,缓解局部疼痛等症状,改善脊柱功能。同时,浮针疗法可刺激非病变部位的浅表皮下组织,适应证广、对人体伤害小、安全性更高。但在治疗前需做好消毒等准备工作,以免引起毛囊炎等不良反应。

3.3督灸

督灸又被称为“铺灸”“火龙灸”“长蛇灸”,主要取督脉大椎至腰俞的脊柱部位,铺督灸粉,随后覆盖桑皮纸,纸上铺姜泥,姜泥上置点燃的艾柱。督脉起于会阴,并于脊里,穴位众多,总督人身诸阳,刺激督脉可有效固本培元、舒筋活络、调和脏腑功能、推动气血运行。督灸不仅对穴位具有刺激作用,还可通过热力作用发挥药物对腧穴、经络、骨骼神经等的综合作用,达到通督益肾、散寒温阳、破瘀散结、通痹止痛、壮骨透肌等效果[14]。孟欣等[15]对督灸的时长进行分析,发现给予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督灸治疗可抑制局部炎症反应、减轻疼痛、改善脊柱功能,且督灸时长90min时效果最佳。但督灸后督脉部位会发泡,发泡后灸痂脱落需3~5d,期间需加强对灸处情况的监控,以免引发水泡处感染。同时,督灸的禁忌证较多,对高血压、糖尿病、有出血倾向、有皮肤破损或皮肤病、高度体质过敏、装心脏起搏器等患者,治疗前需进行全面评估。

3.4内热针

内热针疗法是在传统针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灸法,并以现代仪器为辅助,且融入现代解剖学理论。内热针采取恒温加热,可避免燃烧艾球可能导致的烫伤、烟雾等状况的发生,能够松解、修复痉挛变性的肌肉组织,改善软组织、血液的循环代谢,消除无菌炎症,减轻肌筋膜张力,缓解局部疼痛,起到针刀手术的效果[16]。同时,内热针治疗可对针刺部位起到长时间的肌肉松弛效应,发挥长效镇痛的作用。张志晖等[17]采用内热式针灸治疗仪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有效减少炎症因子释放及关节软骨破坏,改善脊柱活动能力,且治疗温度为45℃时效果最佳。因内热针相对针灸所用的毫针较粗,初始治疗时会伴有明显的疼痛,随后疼痛会减轻直至消失。同时,内热针针刺较密集,属于有创治疗,并需持续加温,可能会发生局部发热,若操作不当可能会引起出血,需加以注意。

4推拿按摩

李敏等[18]的研究发现,脊柱力学失衡是导致强直性脊柱炎胸背痛的主要原因,而改善脊柱力学失衡对减轻局部疼痛、恢复脊柱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刘辉等[19]将推拿按摩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治疗中,针对夹背脊、棘突间、阳性结节物等处,以逐渐渗透、贯穿重点的手法施治,可有效缓解脊椎疼痛,增强脊柱功能,减轻疾病对患者的影响。推拿按摩可推行气血、疏通经络、振奋人身阳气、放松脊椎周围肌肉,进而减轻局部疼痛;同时,还可滑利椎骨、舒筋活络,改善脊柱力学,促进脊柱、双髓关节功能的恢复。现代医学认为,推拿按摩可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有效刺激末梢神经;协调各脏腑、组织间的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及肌肉组织营养代谢;增强肌力及核心能力控制度,促进脊柱功能改善[20]。需要注意的是,若强直性脊柱炎发展至骨性强直,则推拿按摩治疗无效。

5问题与展望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中医疗法多样且治疗效果明显,可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进而达到更确切且持久的治疗效果。同时,中医治疗注重调养及内外平衡,安全性高、适应证广、长期治疗对患者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中医学中缺乏统一的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中医药方多为自拟方,缺乏现代药理学研究;针灸、推拿等外治疗法无统一穴位及手法;临床治疗方案多为中西医结合或中医综合治疗,难以凸显某一疗法的特色。总之,中医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尚存在不足,我们仍需不断完善中医治疗体系,并结合现代诊疗手段,规范中医的辨证诊断及施治要求,以提高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效果。

作者:王云力 单位:天津市武清区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