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医文化视角下中医教育现状的思考

中医文化视角下中医教育现状的思考

中医学是融合了人文、自然、生命的医学科学。中医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千锤百炼,留下了众多宝贵的中医典籍,留予后人学习借鉴,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医教育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基本手段,目前主要以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为主,这也是我国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基本模式;其次还有民间师带徒的形式,主要是家庭内部成员的口口相传,更接近于中医传统的传承方式;再者,医疗机构内部对西医临床医生进行的西学中的培训也是目前各级医院存在的另一种模式。

1中医教育的现状

1.1院校教育的现状和弊端

建国以后,政府设立了大批的中医药院校,希望能广纳名医,为新中国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中医人才。延至今日,中医院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多,但毕业生中真正能用中医思维看病接诊的却寥寥无几,追根溯源,或因新生入学后,缺失了关键的思维过渡环节,而直接陷入古今、中西文化相冲击的文化振荡场,现代符号与文言文的共行令许多思维不够灵活的学生无所适从。这种文化结构的对峙与中医、西医思维实际存在的差异导致学生处于被“手表定理”惩罚的状态,即一个人持有2只表,但它们走时不一,使持有人无所适从,失去判断正确时间的信心,行为陷于混乱。纵观中医院校学生,在5年本科学习期间,真正接触中医学的时间并不充裕。大学前3年除了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外,还包括英语、计算机等众多综合科目的学习,后2年则基本是在医院见习、实习或者考研、求职中度过。因而出现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拿着中医的文凭,却只知中医的皮毛,缺少对专业的自信与坚持。中医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则纷纷进入实验室,希望用现代科技的领先手段来发展中医、创新中医,然而高精尖的试验并未使中医的临证水平相应提高。这也导致高学历的中医人才不能用中医方法治病,医者逐渐丧失了中医自信,中医逐渐被异化,中医从业者的思想被西化,是故,一些中医学家痛心地指出:现代中医从业者是中医自己的掘墓人!

1.2师徒传承的模式与弊端

“师带徒”是当代中国渐趋没落的一种中医传承形式,在中医院校尚未建立之前,此种形式在中医的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和积极作用。古之弟子伺师临证,余暇则遍览经典史籍,研习流派思想,非得数载不可出师为医。当今,师带徒多半是家庭作坊式的代际相传,如父传子(母传子)、子传孙等,仅靠祖上留下的“秘方”从业,这样的中医也在逐渐走向没落。精研医术的传统已不复存在,根本无力担负中医继承与发扬的重任。此外,目前较为盛行的名老中医师带徒,设置了较高的门槛,有心向学者必得满足各项条件,譬如职称、年龄、学历等方有资格申请,事实上徒弟本身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临床工作,已形成了自身的用药思路和习惯,很难在跟师学习后作出改变。如是,师带徒的传承模式也远未达到设立者的初衷。

1.3其他形式的中医教育

目前还存在诸多形式的中医传承模式,如中医院对西医临床医生进行的中医知识培训,此种速成班不过是让西医管中窥豹而已,只可算中医知识的扫盲,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其次中医院校还开设了成人教育课程,学习者多为评职称或拿文凭而来,真正对中医感兴趣者不多,或因授课者本身中医素养欠缺,中医文化底蕴不足,课程吸引力不够,亦是造成中医传承障碍的原因。再次,海外中医学院的教育,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传播和继承中医学的作用,但因文化差异的存在,学习者依然很难把握中医真正的精髓实质。目前中医在很多国家已获得执业权,每年有很多海外学子来中国学习传统医学,但是除了针灸之外,其他很多极富中医特色和优势的专科却无法在海外普及和推广。

2中医教育面临问题的对策

2.1重视中医文化的教育

针对中医教育和传承的现状,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从学习的源头进行修正。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生命与健康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它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基因,而且进一步强化与深化了和谐观念对生命及健康的价值。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保持生命与健康的基础。疾病的发生大多是由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失衡而致,“顺应自然,法天则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中医治病养生的原则。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中医文化是发展和传承中医的根基所在,只有把中医文化植根于中医学生及从业者的心里,中医的各种精髓才能逐渐深入其心。目前很多中医院校都开展了中医文化课,希望藉此能提高中医学子学习中医的兴趣,真正领悟到中医的魅力。部分中医药高校则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如名家讲坛,邀请名老中医进行专题讲座,借以激发青年学子投身中医的热情。通过经典研读社、研讨会等营造中医学术讨论、百花齐放的良好氛围。应该在充分传承中医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发展中医教育,才能有效推动中医的发展,使中医不仅有形,同时有根、有神,使中医发展不偏离方向。

2.2深耕中医高等教育

中医高等教育多年来主要从医学理论和临床技能的角度传授知识,没有对中医大学生认知思维模式的转换和知识结构的调整进行必要的教育。在西医作为主流医学的趋势下,中医的初学者往往怀有试探、怀疑的心态,此时亟需一些能将其“领进门”的师傅,这个任务,必须有深厚中医文化底蕴的人才能胜任,用其自身的体悟来宣讲中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学生有兴趣,有意愿去进一步探究和学习,而学校则应注重校园内的中医文化建设,从多方面加强中医文化的熏陶以此增强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对于课程设置而言,应加大中医基础课程及四大经典所占的比例,适量增开中医史籍的选修课、赏析课,邀请名中医讲述临证中经典医籍与临床结合的体会。有相关专家提出了“中医文化入学教育”这一概念,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这种创新思维模式的教育,受到了中医药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或可借鉴到其他中医药院校。目前高校因为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助教、讲师成为本科生授课的主力军,大多数教授则忙于科研或著书立说,在中医入门之机,由本身知识结构尚待完善的青年教师来充当领路人,便可知中医学生未来的中医之路必定坎坷不平甚至跑偏。中医院校教育不能照搬西医教育模式,应探索适合于中医传承的新教育模式,学习年限、课程安排、授课模式、考核方式等均需要进行改革和探索。

2.3中医从业者的使命

日前社会上对于中医的争议和部分西医的谬论确实让中医从业者警醒,盲目的自信或自卑都不利于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哲学背景发展而来的医学,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人类,籍以各自的方式来维护人类的健康。传统西医重视检查,更倾向于对脏器结构和功能的纠正,而中医临证,却需关注很多除病本身以外的因素,如季节更迭、地域差异、情志因素、素体禀赋等。如今现代医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了生物医学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和数千年来中医所倡导的“天人相应”的思想是相契合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和各类中医药机构作为中医人才培养的主战场,需要寻求适合中医传承的有效方法,照搬西医院校的培养模式不仅无助于中医人才的培养,更会使中医教育陷入被动和混乱的误区,表中内西最终培养的人才非但不能传承中医的优势和特色,反而削弱了中医的影响力和自信心,这需要中医从业者始终把中医文化植根于内心,在坚守中逐渐树立中医的自信,方能构建起中医的磅礴伟业。

作者:杨丽娟 周晓娜 单位:云南中医学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