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16:02:21
第1篇:中医药基础范文
孕产期抑郁症是孕产期精神综合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指妇女在孕产期发生的,以情绪低落、精神抑郁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严重者可出现自伤、自杀或伤婴倾向。近年来本病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国外发病率为10%~15%[1-3],国内发病率为18%~30%[4]。再次妊娠复发率高,据有关统计,复发率高达50%[5]。本病对社会稳定、家庭和谐、子代健康等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及难点。西医治疗本病以抗抑郁药物治疗为主,疗效确切,但存在哺乳期用药不安全、不良反应多、抗抑郁谱窄等弊端。中医认为产后抑郁属“郁证”范畴,为“七情”之伤,与心、肝、脾、肾四脏功能失常密切相关,中医药治疗本病从孕产期特有的生理、病理进行切入,以调理五脏功能、解郁怡情等方面进行遣方用药,具有理法方药的灵活性、安全性、有效性等特点,中医特色疗法在本病治疗的运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较好的疗效,治疗期间不需停止哺乳,易于被患者接受。近年来中医药防治本病的基础、临床研究呈逐渐增多趋势,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整理和回顾了近20年中医药治疗孕产期抑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献,中医药治疗孕产期抑郁的基础研究主要在信号通路、免疫学等方面;临床研究多从中药复方、针灸、针药、中医情志干预、中医护理、中医五行音乐等方面切入研究,此外在孕产期抑郁的证候分布、体质相关性等方面也做了相关研究,目前中医药治疗孕产期抑郁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不足,需进一步完善。
1基础研究
1.1信号通路相关研究
中医药治疗孕产期抑郁症采取辨证分型施治,多运用中药复方进行干预,研究孕产期抑郁症模型动物、模型动物子病的内在病理机制及中医药发挥抗抑郁作用的疗效机制。
1.1.1心脾两虚型气血亏虚、瘀浊闭阻、脑神失司是产后抑郁的核心病机,治疗上应以补虚祛瘀,颐脑醒神为治法。杨歆科[6]选用以补益心脾为主要功效的参芪解郁方进行干预,研究脑区选择额叶、海马、下丘脑,检测斯泼累格•多雷(Sprague-Dawley,S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指标脑组织病理形态、神经内分泌指标、单胺类神经递质指标。研究表明,参芪解郁方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相关激素水平、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促进脑组织病理损伤的恢复,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1.1.2气虚血虚血瘀型多虚多瘀、因虚致瘀是产后抑郁的基本病机,治疗上应以补虚化瘀为治法。谢萍等[7]选用以益气养血、宁心安神为主要功效的参归仁合剂进行干预,从雌激素介导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蛋白(ExtracellularSingnal-RegulatedKinases1/2,ERK1/2)信号转导通路切入,研究脑区选择额叶、海马、下丘脑,检测S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指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神经内分泌指标、ERK1/2信号通路关键节点指标。研究表明,参归仁合剂通过提高模型大鼠血清雌二醇(estradiot,E2)水平、E2受体表达,诱导E2依赖性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表达上调,从而激活ERK1/2信号转导通路,进而磷酸化核内转录因子-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调节BDNF等基因的表达,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1.1.3气阴两虚型产后抑郁以虚瘀郁并见,治疗上以补虚化瘀解郁为治法。夏宝妹[8]选用以理气解郁、益气养阴为主要功效的越鞠甘麦大枣汤进行干预,从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介导的DISC1-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切入,研究脑区选择海马,检测巴比赛(Bagg-Albino-stainC,Bald/c)雌性母鼠的行为学指标、齿状回神经再生情况、神经内分泌指标、DISC1-Akt-mTOR信号通路关键节点指标。研究表明,越鞠甘麦大枣汤,能抑制Balb/c模型母鼠海马中DISC1的蛋白的上调,下调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亚单位1,活化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诱导下游核糖体蛋白S6激酶、真核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的级联反应,上调谷氨酸受体1,增强神经再生,进而发挥快速抗抑郁作用。吴如燕[9]以越鞠甘麦大枣汤进行干预,从DISC1-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切入,研究脑区选择海马,检测Balb/cF1与F2代鼠行为学指标,F1与F2代鼠DISC1-Akt-mTOR信号通路关键节点指标,筛查F1代鼠致病基因。研究表明,F1代鼠在青少年期、成年期均表现出抑郁样行为,并延续到F2代,F1与F2代鼠DISC1-Akt-mTOR信号通路显著下调,越鞠甘麦大枣汤可快速上调F1代鼠DISC1-Akt-mTOR信号通路表达,促进突触可塑性改变,从而发挥快速抗抑郁作用。
1.1.4肝气郁结型肝司生殖,母体孕期肝郁对子代影响重大,治疗上以疏肝理气解郁为主。王明晶[10]选用柴胡疏肝散进行干预,研究脑区选择海马,检测Wistar子代雄性大鼠行为学指标,神经元形态、数目,脑组织中BDNF、NMDA受体表达。研究表明,柴胡疏肝散通过调节雄性子代大鼠海马中NR2A、NR2B受体蛋白及BDNF、NR2BmRNA的表达,从而减轻母鼠孕前抑郁对雄性子代大鼠的影响。张世娇等[11]以逍遥合剂进行干预,从ERK1/2信号转导通路切入,研究脑区选择下丘脑,检测产后抑郁SD雌性模型大鼠行为学指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ERK1/2信号通路关键节点指标。研究表明,逍遥合剂通过上调模型大鼠ERK1/2信号通路p-MEK1表达,增加下丘脑神经递质含量来发挥抗抑郁作用。
1.1.5气郁痰阻型产后抑郁属本虚标实,女子素性抑郁,易致气机阻滞,血运不畅,肝郁克脾,脾失健运,内生痰浊,发为本病;治疗上应以疏肝活血、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法。钱玮等[12]选用柴郁温胆汤进行干预,研究脑区选择海马,检测雌性SD大鼠行为学指标、血清微量元素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axis,HPA轴)激素含量、海马组织中环磷酸腺苷含量。研究表明,柴郁温胆汤通过改善大鼠血清锌、铜、皮质醇及海马中环磷酸腺苷的含量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1.2免疫学研究
Treg/Th17比例失衡与抑郁症免疫失衡密切相关,而产后抑郁发病是否同样存在Treg/Th17失衡尚不清楚,曲淼等[13]以参芪解郁方干预产后抑郁模型大鼠,检测产后抑郁模型大鼠外周血Treg/Th17。研究表明,Treg/Th17失衡参与产后抑郁的发生发展,参芪解郁方通过动态调控Treg/Th17失衡发挥抗抑郁作用。重度抑郁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变化,而产后抑郁发病是否同样存在T细胞亚群的改变尚不清楚,Qu等[14]以参芪解郁方干预产后抑郁模型大鼠,检测产后抑郁模型大鼠胸腺、脾脏的病理变化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状态,研究表明,T细胞亚群的改变参与产后抑郁的病程,参芪解郁方通过调节免疫器官和T淋巴细胞亚群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促炎细胞因子及Treg的变化与抑郁症密切有关,而产后抑郁发病是否也存在促炎细胞因子、Treg的改变尚不清楚。LiJY等[15]以参芪解郁方干预产后抑郁模型大鼠,检测产后抑郁模型大鼠外周血促炎细胞因子、Treg细胞的浓度,研究表明,促炎细胞因子、Treg细胞的改变参与产后抑郁的病程,参芪解郁方可调节产后抑郁大鼠不同阶段促炎细胞因子和Treg的水平,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2临床研究
2.1中药复方治疗
本病病机有虚实两端,虚者可有气血不足、气阴亏虚、气血亏虚兼夹瘀滞,实者可有气滞、瘀血、痰湿,病位在心,又涉及肝、脾、肾三脏,治疗上结合孕期产后的生理、病理特点辨证分型论治。肝气郁结型,治以疏肝解郁,选用逍遥散、解郁丸、参芪解郁颗粒等;脾虚肝郁型,治以健脾养血,疏肝解郁,选用养血解郁汤、舒肝解郁胶囊等;气血虚、气阴虚、气血虚夹瘀、阴血虚型,分别治以益气养血、益气滋阴、益气养血化瘀、滋阴养血安神,选用毓麟珠汤、越鞠甘麦大枣汤、参归仁合剂、茯神散、酸枣仁汤等;心肾不交型,治以补肾益脑、养心安神,选用乌灵胶囊等;肾虚肝郁型,治以补肾疏肝,选用滋肾调肝方等。心脾气血两虚型,治以益气养血、健脾养心,选用归脾汤等;热踞少阳型,治以和解清热、重镇安神,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复方治疗产后抑郁症,能降低患者的抑郁量表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改善雌孕激素水平,治疗组疗效、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2.2针刺联合艾灸治疗
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症临床应用广泛,常用针灸疗法包括:毫针、电针、火针、针灸联合、耳穴电针等,治则主要包括:益气养血、醒脑定志,理气解郁、健脾化痰,交通心肾、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宁心开窍,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等,临床选穴最多的是心、肝、脾、肾4经的腧穴,特别是4经的交会穴、络穴,4脏的原穴、俞募穴等。按腧穴使用频率前4位的依次为:少阴病证-神门、三阴交、太溪、关元;厥阴病证-内关、太冲、期门、章门;太阴病证-三阴交、足三里、血海、阴陵泉;少阴、厥阴兼证-三阴交、关元、肾俞、肝俞;少阴、太阴兼证-足三里、神门、脾俞、三阴交;冲任失调-关元、百会、中脘、人中。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症,能降低患者抑郁量表积分,调节性激素E2、孕酮的水平,治疗组的痊愈率、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疗效相当,甚至优于对照组。
2.3针药联合治疗
针药联合使用治疗产后抑郁症在改善中医证候,降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与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postpartumdepressionscale,EPDS)分值,调节性激素水平、提高总有效率等方面,较中药组、针刺组、安慰剂组具有明显的优势。许芳等[16]、徐峰等[17]、王敦建等[18]、阚秀莲等[19]、孙亮等[20]分别运用颐脑解郁方联合针刺、逍遥散联合针刺、加味疏肝解郁汤联合醒脑开窍针法、补血益气组方联合针刺、归脾汤配合平衡针刺法治疗产后抑郁进行临床研究。
2.4中医情志干预研究
中医学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心情、情绪称为“七情”,其中“喜、怒、思、悲、恐”在属性上与五脏相对应,又称为“五志”。中医情志干预是指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情致干预影响和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达到缓解病情或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情志干预治疗产后抑郁,在降低HAMD与EPDS评分、提高总有效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符艳艳等[21]予析疑解惑、语言开导法,情志相胜、移情易性法,有的放矢法,导引吐纳、养心调神法干预产后抑郁。高丹[22]采用语言开导、移情易性、辨证施护、调神养心干预产后抑郁。邓琼涛等[23]采用益木生火联合中医情志认知疗法干预产后抑郁。
2.5中医护理研究
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三分治,七分养”的护理理念,将辨证论治与辨证施护相结合,充分发挥祖国医学辨证施护特色,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中医护理干预治疗产后抑郁,在降低HAMD、EP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提高总有效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吴丹丹[24]、李金金[25]根据患者证型,采取辨证护理治疗本病;任菲菲等[26]运用中医按摩护理对本病进行研究。
2.6中医五行音乐疗法
中医五行音乐疗法是以五行学说为纽带,将角、徵、宫、商、羽五音分别与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志(怒、喜、思、悲、恐)有机地结合,协调人体气机升降、阴阳转化,达到治疗心身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中医五行音乐疗法治疗产后抑郁在降低HAMD、EPDS评分,改善5-羟色胺、孤啡肽、E2水平,提高总有效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孙静怡等[27]、韦求艳等[28]、汪成书等[29]均对五行音乐疗法治疗产后抑郁进行了研究,刘文慧等[30]对五行音乐疗法治疗围产期抑郁进行相关研究。
2.7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产后抑郁的证型分布以虚、瘀、郁为特征,主要涉及气、血,病位以心肝脾肾四脏为主。徐哲[31]研究表明,产后抑郁中医证候以气虚血瘀证最多,其次为心脾两虚证、肝气郁结证、血虚血瘀证。池林[32]研究表明,中医证候以心脾两虚证最多,其次为瘀血内阻证、肝气郁结证。许爱玲[33]对产后抑郁患者进行调查,中医证候分为6种:心脾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血瘀血虚证、肝气郁结证、痰热瘀结证、脾肾两虚证。
2.8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
实热之邪踞于体内,心不主神,神明失司;气血亏虚,心肝失养,心不藏神、肝失疏泄,均可致脑神失司,呈现郁病之貌。根据王琦教授的孕妇中医体质分型:平和型、偏实热型、偏虚热型、偏阳气虚型、偏阴血虚型、偏痰湿型,张薏等[34]对306例妊娠晚期孕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实热型、虚热型、阴血虚型孕妇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平和型孕妇;虚热型孕妇抑郁发生率高于实热型。
3展望
3.1基础研究
目前均以中药复方为干预手段,然而针灸、中医情志干预、中医护理、中医五行音乐等尚缺乏相关基础研究。在神经内分泌方面,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轴共同参与抑郁症的发生,而HPT轴激素的变化规律尚未研究。中医药干预产后抑郁的研究远多于孕期抑郁,二者在发病机制上可能存在某些关联性,孕期抑郁的进一步研究可能对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存在某些裨益。血清微量元素钙、磷及血清生化碱性磷酸酶、血清肌酐的含量变化和产后抑郁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免疫学方面,中医药发挥免疫激活、抑制、转移的机制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3.2临床研究
第2篇:中医药基础范文
如果不能通过主观努力去消除,教书育人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社会阅历宽,有主见,有民主意识,教师很难也不能再按照学校和自己的教育方法或尺度去“雕刻”学生,更重要的是去引导学生,给学生自由的课堂空间。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融洽,教学效果越好。首先,教师应去除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不良心态,不要以发号施令者自居,应以正直开朗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如果像“私塾先生”整天板着面孔,学生犯错误靠“戒尺”去惩罚,哪有学生愿意靠近教师?更别说积极有效地传业授道;其次,不要把学生的一些特点当成教学阻碍,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学生全身都是毛病。既影响教学心情,又让学生越来越抵触教师,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地融入教学课堂,给他们创造一个交流、提问、互动的平台,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最后,教师个人的魅力也不可忽视。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教师素质过硬,做到讲知识时博学贯通,讲体育时身手矫健,讲娱乐时吹拉弹唱,样样俱全……虽然达到目标艰难,但只要努力,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会不断提高,赢得学生的钦佩,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自然会喜欢自己所教的课程。同时,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多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常常会有一些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上徘徊,他们责任心强,教学态度认真,一节课从头讲到尾,生怕学生遗漏知识点,整节课下来,自己和学生都会疲惫不堪,可效果却很一般。这样的方法不适合非医药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他们学习《中医药基础》课程的目的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了解胜于掌握,兴趣大于成绩。那么,如何让非医药专业学生在短时间内花费更少的精力,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
1.去繁存简,突出重点
课程的知识点繁多,再加上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是自己的专业,很难抽出大部分精力来学习医药知识。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如果不对课本内容做出合理的取舍,不做到“简而精”,就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甚至让学生失去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例如,在“中药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各种主治的药物加在一起有几百种,如果每种中药都给学生讲解很不现实,学生也很难吸收消化。我们要考虑学生喜欢听什么,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讲。学生在学校难免出现感冒、发烧等一些常见病,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中药上,如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学生感兴趣就会认真听,再举一反三,和其他主治药物相关联,加深印象。又如,非医药专业学生接触临床的机会很少,有关“中医学基础知识”的诊法就可以舍弃不讲或少讲。这样一来,重点突出,学生才能记得住,听得懂,用得上,才会提升学习的兴趣。
2.提倡自主学习,多种教学方法并存
大学的课堂教学不同于高中,应以自学为核心,情景式教学为先导,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总结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在五行学说的讲解过程中,将学生分为五组,让学生分别扮演金木水火土这几种角色,自行总结五行的特点和相生相克的原则,再由代表辩论。又如,讲到方剂的“感冒用药”时,可以把教室变成诊室,一些学生扮演患者(描述症状),另一些学生则扮演医生(诊断开方),教师引导没有参与扮演的学生通过患者的描述鉴别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以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同时,根据开出的药方,利用声音、视频、图像等多媒体课件或药材实物演示,让学生更为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医药中难懂的概念,增长知识面。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有些教师善于使用研究性教学法讲解中药知识,有些则善于使用拓展法将本课程的三大知识点融会贯通……只要善于综合利用教学方法,会比单纯地使用讲授法的效果好得多。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课堂,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增加学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机械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切合实际和实践激发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
3.营造中医药学习氛围,关注第二课堂
第3篇:中医药基础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的实践环节。随着基础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目前多数中医药院校已建成了以显微形态、机能、解剖、生物化学等实验内容为主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使中医药学生的医学理论基础得到了全面加强。结合中医药院校的特点及笔者多年来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经验,从实验内容、实验操作、实验考核及实验教学管理与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做了改革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改革实验内容,完善教学体系
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满足其求知欲,还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一些实验现象,掌握其自然规律,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我国“本科教学评估体系指标”中明确指出,实验教学中要有基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行分层次的递进式教学[1]。为此,我们提出了“三手抓,三手都要硬”的实验教学发展理念,把基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全部列入教学改革范围,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1基本验证性实验
基本验证性实验多为一些经典实验项目,旨在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实验课程打下基础。此类实验项目多为一些经典实验项目,如常用实验动物的基本使用方法;实验动物手术方法;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等,这些实验项目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应当有选择地予以保留。
1.2综合性实验
开设综合性实验的目的在于使中医药专业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基础医学各个学科的实验知识,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好地运用各个学科知识来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2],并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端正、严谨的科学作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开设了“体液因素及药物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家兔动脉血压调节”等一系列综合性实验内容,倡导学生综合运用生理、病理生理、药理等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实验现象,以使其自己理清知识点,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验技能后,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的一种实验教学形式,也是实验教学的高级阶段[3]。为了迎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我们创造性地为中医药各专业学生开设了基础医学综合设计实验课程。该门课程的教学,首先由教师针对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讲解,并为学生提供中医药研究的实验方向;再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来自行设计完整的实验方案,独立完成;最后进行实验结果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答辩。实践证明,此种实验教学形式符合新时期实验教学发展趋势,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值得提倡。
2改革实验过程,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
学生动手能力是否提高是衡量实验课程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而在实验课上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均存在实验室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均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学生需要,加之院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以合理分组、优化实验为主的解决方案,充分挖掘现有教学实验室潜力,确保中医药各个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实验时都有独立动手操作的机会。如在“家兔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我们主张以“模拟手术”的形式让每组4名学生分工合作,他们可以分别担任“主刀医生”“助手”“麻醉师”等不同角色,共同完成这一较为复杂的实验项目。加强实验课堂管理,也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有效的课堂管理,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效果,一般从实验前、中、后三个方面来着手加强管理。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撰写预习报告并认真检查,以发现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预习中的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预习报告制度不仅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减少学生实验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减少试剂和耗材的不必要消耗,增加实验的成功率。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教师应要求学生如实记录数据和现象,并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解释这些异常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讨论本次实验过程,解释实验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实验报告,以巩固理论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改革实验考核方法,全面评价学生实际水平
实验考核一直是实验教学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传统的以实验报告的书写作为评价依据的考核方法难以反映学生的实际实验水平[4]。我们考虑到中医药院校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特殊性,把实验成绩分成形成性成绩(占70%)和终结性成绩(占30%)两部分,其中形成性成绩包括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的书写、小组自评与互评及实验操作考试三部分,它们相辅相成,互为依托。预习报告(占5%)可以反映学生对实验内容的预习情况;实验报告(占10%)可以反映学生的实验记录是否完整;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是否准确;以及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讨论是否深刻,所以对于实验报告和预习报告的考核应予以保留。小组自评与互评(占15%)是每个实验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是实验操作情况和学生自我表现的真实反映;实验操作考试(40%)是对学生所掌握的实验操作知识的综合评价,可采取“一对一”的考试形式,由学生随机抽取试题并独立进行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给出成绩。终结性成绩主要是指实验知识的理论考试成绩。就像理论课重视实验操作一样,实验课程也应重视理论讲授。在每学期末给学生安排一次以实验理论和操作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理论考试,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实验知识的理解。实践证明,以上这种多元化的实验考核方式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教与学的情况,也较为合理、全面地评价了学生的实际水平。
4加强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4.1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是一种组织形式和实验过程相结合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它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并以此为实验过程来进行学习[5]。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始终注重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和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总会有一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有浓厚的兴趣,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对于这部分专业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师应采取较为灵活的启发式和开放式教学方法,让其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开放实验项目中来,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组成实验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自行检索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予以实施,使其有所作为,有所收获。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开展实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促使实验项目不断更新完善,值得提倡。
4.2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实验技术队伍是实验教学工作和实验室建设中最核心的人才资源,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实验技术人员在中医药院校中依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长期处于“教学辅助”地位,缺乏完善的职称、培训和考核体系,加之人事政策方面缺乏支持力度,青年人才往往以“人事”“人事派遣”“合同工”等形式留在实验室工作,这些都限制了实验技术人员自身的发展,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实验教学发展亦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完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规划,为其搭建个人发展平台;同时转变观念,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地位,为其合理定编设岗,解决编制等各种人事问题,优化人才结构,从而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职称评定制度及考核培训机制,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
5结语
随着知识的增长和更新,社会对中医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对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础,对其在教学内容、实验过程、考核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是现代实验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将对中医药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掌握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夏道宗.中医药院校食品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方法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10):917-919.
[2]刘会芳,刘新霞,赵燕燕,等.机能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1):110-112.
[3]于海玲,朴日龙,李迎军.机能实验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保健营养,2012,(6):1584-1585.
[4]蔡建秋,金清理,李士本,等.构建实验项目评价机制,推动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150-152.
第4篇:中医药基础范文
关键词:《成方便读》;张秉成;基础医学
中医古籍浩瀚如海、汗牛充栋,每位学生在研习中医的旅途中都曾会有如此疑惑,除了四大经典之外,我们需要从哪些古籍开始学习,叩响此行的敲门砖。从目前的本科教程来说,因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响应时代要求,课时加入了大量西医学内容,对中医经典的讲授可谓少之又少,中医基础打得不甚牢固。大学阶段中医内科学教授曾为学生列出中医必读古籍书单,然厚重而生涩的文字,对于入门的学生无异于肩挑重担。本人在方剂学学习过程中,每每疲倦时便会翻到方剂学课后阅读,书中引用《成方便读》[1]的解译,对方歌的含义、病出何处及引意均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再次通篇阅读后才深刻了解到张秉成先生立此书之用意。由于目前西学东渐、现代教育影响的缘故,中医学基础教育的缺失,重新发掘相关入门教育书籍的学术价值应提上日程、引起重视。本文就《成方便读》在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及美学展开研究。
1一方为宗,着重变化
中医历史悠久、延绵千年,方剂学变化也形态万千。张秉成先生书中精选两百余首常用方子,涉及各种常见疾病。在补养之剂中针对四君子汤为一方之宗,根据不同配伍变化及方剂作用,收编各类名方,例如四君子加陈皮,名五味异功散,治脾胃中气不足,食少困倦证;若湿盛痰多者,再加半夏,名六君子汤;六君子加香附、砂仁,名香砂六君汤,治寒滞加脘腹作痛证;六君子加制南星、白附子,名星附六君汤,治风痰乘虚之头风、目风;六君子加当归、白芍,名归芍六君汤,治妇人经水不调由脾虚湿盛所致;六君子加制川乌、全蝎,名乌蝎六君汤,治中风痰盛由脾虚而得者;六君子加乌梅、草果,名四兽饮,治脾胃气虚疟久不愈证。而一方为宗更是宗仲景经方之意,如攻里之剂卷中多采用仲景之方,例如三承气汤、大小陷胸汤、十枣汤、三物备急丸、大黄附子汤、大柴胡汤等。书中每一方一辨证一变化均有讲解,内容详细易懂,同时配合新编方歌背诵理解,使学者从中可获方剂加减变通之奥妙。
2审视其方、结合临床
针对每首选方,张秉成先生抱着审视其方,而非尽信其方的理念,结合自身从医的临床经验,融会贯通,点出学者用方该注意之处。例如四生丸中四味药共捣汁服之,皆用汁者,取其新鲜力专之意,由是知古方虽简,必有深意存焉,学者不可草率忽视之。作者提点初学者古方配伍简单却用意极深,从选取药材到用法选择皆有学问,弄懂古方立法之深远才可融汇贯通。例如针对理中汤用法提出:然必其为太阴寒湿,方可用此方法,否则自利、呕、痛等证,亦有火邪为患者。故医者当望、闻、问、切四者合参,庶无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之失。若表里寒热虚实既分,又当明其病之标本。作者针对用方之法,当四诊合参,结合临床实际,辩证明确后方可运用,切勿存在套用成方之大错。例如化虫丸方中各药,皆是杀虫之物,然学者总须临病制方,察其寒热虚实,与夫病之新久,而参酌之,切勿泥一方以治百病也。作者此处提点学者须审视一方,不要拘泥成方而不变,应根据病人实际而应用。
3细致总结,加入经验
中医千年以来盛行经验医学,不仅在于吸取前人优良观点,更在于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出新思路开阔视野。张秉成先生尊古而不泥古,在充分总结前人经验的情况下,更结合自身实际提出新思路,指点后人。例如:胶艾四物汤中,然妇人之病,隶于八脉者为多,故古人有通补奇经之法,为治妇人之范围。阿胶补血液以达于肺肝,使左右升降之道路,润泽自如;艾叶暖命门而通于冲、任,使奇经上下之循环,赖其温养;甘草协和诸药,通补咸宜;合之四物调理血分之药,亦可为妇人通补奇经之一法欤。张师结合阿胶、艾叶之药性,提出上下左右血液相通相补之循环理论,据此补养妇人之病以立新法。又例:十全大补汤,凡遇人之真阴亏损,欲成痨痵等证,总宜以甘温之品收效,或虚之盛者,即炮姜、肉桂,亦可加于大队补药之中,自有神效。每记为人治阴虚内热之证,屡用甘寒润静之剂,而热仍不退,于原方中加入炮姜五分,其热顿退,神乎其神,因录之以助学者之参悟。张师对于阴虚内盛之证,多用大队补益之剂,若效果不佳加炮姜、肉桂等,屡试不爽,盖以小剂补阳药物引火归源,阴阳平和其病乃治,记录在案以提醒后人。
4用药点兵,心中了了
自清代医家徐大椿著《用药如用兵论》[2]后,以用兵之道比喻用药之法,开拓后人因病、因人施治的思路。张师秉承先贤之法,立论中多处可见用兵之论,既对疾病治法针砭时弊,更充分展现文言文之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挖掘价值。例:天台乌药散中,一如用兵之法,巴、楝,钦点之上将也;青、槟,前导之先锋也;乌药、木香,为偏裨之将;茴香、良姜,为守营之官。立方之神、真战无不克也。张师针对天台乌药散各个用药分析以排兵之道总结,会成一师,深的前贤用药之本意。例:黄土汤中,而又虑辛温之品转为血病之灾,故又以黄芩之苦寒防其太过,所谓王者之师,贵有节制也。例:平胃散中,但物不可太过,过刚则折,当如有制之师,能戡祸乱而致太平,故以甘草中州之药,能补能和者,赞辅之,使湿去而土不伤,致于平和也。例:乌头汤中,故以黄芪之补,白芍之收,甘草之缓,牵制二物,俾得深入而去留邪,如维瓘监钟、邓入蜀,使其成功而不及于乱,乃制方之要妙也。张师针对方中每味药物细致分析,不增不减,每味药物都恰到好处,不兴无用之兵,不打无准备之战,所谓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相医二者均可用兵指点天下。张师之文采,既生动易懂,简捷明了,又引经据典赋予美感,使初学者印象深刻,便于学习了解。
5通晓医易,治其同源
古往今来对于易经的重视程度都处于至高的地位,由于现代科学教育的缘故,易经已淡出我们的视线,然而易经不仅是占卜算卦之用,更多是合乎天人合一的道理,在中医学上亦有突出表现。例: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以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然阳气抑郁,何由得汗?虽用麻黄、桂枝,表亦终不能解,一若亢龙有悔欲雨何来?必以石膏之甘寒,清其内烦,解其郁热,使其阳气暴伸,表里通畅,然后云行雨施,一汗而解也。张师以易经亢龙有悔之卦象解释大青龙汤之病机,以明即使用麻桂也不能发汗之原因,遂了解配伍石膏清其内热而阳气得以伸展,汗出病解的缘由。例:真武汤中,夫肾象为坎,一阳居于二阴之中,人之真阴真阳皆寓于此。若人之真阴耗竭,阴虚火动,即真火化为邪火,龙雷之势,莫可抵止。或真阳衰微,阳虚阴盛,即真水亦化为邪水,其之势,浩浩难当,况可更加外寒侵夺者哉!真武,北方水神,能镇摄真阳,祛除邪水。张氏同样以易经八卦之一坎为水,法于阴阳,合于术数,解释真武汤之病机,可见易学不仅是卜算之学,更是我国文化伟大宝库,其中结合自然的内容合乎中医思维,由此现代中医的发展离不开易学的发展。
6总结
书中谢利恒作序点出当世之人称中医无用,剽窃西医皮毛,改旗易帜,以求出名;遂有张秉成先生出二书非提倡中医常识不可。现代教育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可谓打地基而柱石不深,初学者对于药性、方歌更是莫衷一是,更无论于易学。结合实际本科中医教育情况显示,目前加强中医基础常识的培养刻不容缓,同时更应加深易学学习。《成方便读》无论从选方、评析还是文字美感均便于初学者学习,由此书入门,以求各家精深之学,则中医治病的效果可维持不坠。
参考文献
[1]成方便读[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清)张秉成编著,1990.
第5篇:中医药基础范文
幼儿基本体操在幼儿全面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运动医学专家的研究表明,体操可提升孩子的身体发育水平,是项行之有效的体育运动。通过幼儿基本体操锻炼可以建立和塑造幼儿良好的形体,培养幼儿端庄的体态和高雅的气质、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群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树立较强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培养孩子们内在的坚毅、勇敢、沉着、机敏等优良品质,而且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表演或比赛,可以使孩子们广泛接触社会,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幼儿基本体操锻炼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幼儿体质。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进一步深入,对终身体育的广泛重视,以及多元化文化的渗透影响。重视和培养幼儿良好形体、优良品质、兴趣及开发智力,已作为幼儿园教学的一种新内容出现,它正迎合了现代人们的生理、心理的需求。人类遗传学研究证明,决定体型的前提是遗传因素,但环境、体育锻炼可弥补遗传带来得不足和缺陷。为此,对培养幼儿端庄的形态、气质、优良品质等,通过基本体操锻炼的形式是可以实现的 。
2、幼儿基本体操在形体教学中的作用
2.1、什么是形体
形体是指人的身体形态、体态。由体格,体型、姿态三个方面构成。体格指包括人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其中,身高主要反映骨骼的生长发育情况;体重反映骨骼、肌肉、脂肪等综合变化的状况:而胸围则反映胸廓的大小及胸部肌肉的发育状况。因此,身高、体重、胸围被列为人体形体变化的三项基本指标。体型是指身体各部的比例,如上、下身长的比例,肩宽与身高的比例,各种围度之间比例等。姿态,是指人的坐、立、行等各种基本活动的姿势。从构成形体的要素中不难看出,形体的美是一种综合身、心理素质整体美的体现。
2.2、对形体教学的理解
形体运动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匀称和谐的发展幼儿人体,塑造体型,培养正确优美的姿态和动作,增强体质,促进幼儿形态更加健美的一种体育活动。形体训练是通过身体练习来完成的,以身体各部位姿态训练为基础,经过舞蹈、徒手体操、艺术体操等基本动作的多种形式的综合练习,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及对动作美的感受和表现力;通过选择适合幼儿特点的素质训练(包括坐、卧、站立、走步等),掌握对身体进行针对性的基本动作和有效方法。
2.3、对形体教学的要求
2.3.1、动作选择的合理性
追求美是人们共同的心愿,是人的天性。幼儿也不例外,人对形体美的追求是生存条件得以极大改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审美需要。兴趣是求知的萌芽,知识的花蕾,选择趣味性强的动作内容,是吸引幼儿参加练习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择符合幼儿特点的动作,由易到难,可接受性强,突出了普及的特点;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先教几节准备操,再教几节姿态操、扶把操、地上操、跑跳操及放松操等;再分段播放幼儿喜爱的带有不同节奏的音乐,使学生跟随着活泼动人的曲子练习。既轻松自然又兴趣倍增,幼儿练着能够接受的动作,听着动感极强的音乐,是使他们通过本体感觉和听觉去体会和审视世界,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力,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气质,同时也培养幼儿的音乐感,使不至于单调枯燥,音乐还能激发内在情感,使幼儿不知不觉中提高练习的积极性。
2.3.2、动作编创的优美性
根据5-6岁幼儿的这一实际情况,在动作编排过程中,尽量选择既能达到锻炼人体各关节、韧带、肌肉功能的动作,又能使所选择的动作具有造型美、线条美及动作与音乐协调,以激发幼儿对课的兴趣使幼儿的积极性在不知不觉中被调动起来。比如,在一套形体操中,编入既要达到锻炼人体各关节、韧带、肌肉的目的,又具有动作风格鲜明统一,动作语汇丰富、新颖,富有特色的优美动作;或者在创编时,也吸取和借鉴体操、武术、舞蹈(芭蕾舞、爵士舞、现代舞等)的优美动作,使全套动作更加富有魅力,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总之,除了轻松、舒适、优美的环境和教师正确规范的示范,同时还需要 考虑创编出新颖的动作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形体课真正达到改造体形,纠正姿态,树立良好的举止和形象,使外表更加和谐完美。
2.3.3、提示语言和鼓励语言的综合性
在形体课的教学中,运用口令和动作的结合能有效地渲染和活跃课堂氛围,打破课堂沉闷的气氛,同时也可以提高幼儿对动作的回忆率,振奋幼儿的精神,提高学习效率。合理运用提示语言或鼓动口令使形体教学更新颖有趣,使课堂的学习气氛更加浓厚。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原是呼“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的节拍,为提示幼儿下个动作内容,可采用提示语言来呼拍“一二三四、全身运动”;或者为提示动作方向时,可呼“向前三四、向后七八”等,同时也可采用鼓动的语言来呼拍,“一二三四、加油跳啊!”使课堂的学习更有魅力。当练习到最后时,幼儿会感到疲劳,此时教师可以用幼儿的语言来提高兴奋性。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准确、恰当、简练的语言或口令来提示动作,鼓励和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其练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其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2.3.4、形体语言的可塑性
形体语言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注意,人们从行为科学、心理学的层次对其动作、表情、身段、手段的表达及其含义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并得到相应的用。
3、幼儿基本体操锻炼的社会性作用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社会性发展以遵循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为前提。通过基本体操锻炼,能对幼儿的品德发展、自我系统发展、情绪情感发展、社会交往发展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为此,正确引导幼儿在基本体操锻炼中自主地发挥个性,注意培养幼儿未来社会所需要各种能力,使其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是开展幼儿基本体操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幼儿的社会性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幼儿社会性发展就是幼儿在生活中获得初步的社会认知,体验简单的社会情感,学习和扮演简单的社会角色,建立初浅的人际关系的过程。这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幼儿基本体操的组织形式与体育课、户外活动、体育游戏等不同,它打破了班级的界限,能让幼儿充分地参与,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它以全面、协调发展身体素质为原则,以徒手操为主,辅以简单的技巧动作,加上多次的队形变换和造型,配上节奏鲜明的音乐、欢快的身体动作,团体合作为一体的体育活动。幼儿在基本体操锻炼中能自主地发挥个性,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实践已证明:幼儿基本体操是符合学龄前儿童活泼好动、渴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生理特点,幼儿在基本体操锻炼和比赛过程中,不仅身体能得到锻炼、动作和技能获得协调发展,而且自我服务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尤其是幼儿的主体性和个性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而这些能力正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因此,研究幼儿基本体操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幼儿的人格、心理健康、学习、智力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以遵循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为前提。通过基本体操锻炼,能对幼儿的品德发展、自我系统发展、情绪情感发展、社会交往发展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表明,儿童对他人、自我、社会关系和社会规则等的认知都是在交往过程中发生与实现的。而基本体操锻炼的过程恰恰为幼儿获取道德知识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在组织幼儿进行基本体操锻炼中随机地渗透品德教育,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可取得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
4、幼儿基本体操锻炼对幼儿自我系统的影响
参加基本体操锻炼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有利的良性的社会互动环境,使幼儿在幼儿体操锻炼中学会遵守规则、学会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学会建立和维护秩序,学会等待、轮流、合作、自律等社会技能,幼儿体操锻炼提高了幼儿的自控能力,但并不是抑制幼儿的行为,不是消极地克制行为,而主动地调控自我,使自身行为更符合社会规范要求,更能融入到集体和社会生活之中。从调查中获悉,自参加幼儿基本体操锻炼以后,不少幼儿开始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幼儿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及群体间相互影响和制约使幼儿在基本体操锻炼中有了出色的表现。幼儿由于社会性的发展,使其愿意与同伴一起进行基本体操锻炼。使幼儿在基本体操锻炼中愉快接受教师的语言指导。幼儿思维的形象性的建立,使幼儿在幼儿体操锻炼中能够理解动作要求,其争强好胜使幼儿愿意克制自己的冲动。通过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幼儿在基本体操锻炼中自我控制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4.1、基本体操锻炼对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家们指出: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一种赞许需要、尊重需要,尤其是在幼儿阶段,孩子们对赞许的需要不完全希望来自同伴,更希望来自于家长、成人。在幼儿体操锻炼当中,孩子们深知每一次的郑重表扬与肯定都是来之不易的,都必须经过自己的长期努力,确实做得比别人好才能换来的。孩子们经历从基本体操锻炼至比赛表演的过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形成了集体的概念,大家都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不仅让幼儿明确了正确的个人荣誉的真正涵义,而且促进了幼儿的集体荣誉感的发展。在基本体操锻炼中,通过接受教师的指导和与一同锻炼幼儿的交流协作,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氛围,并在幼儿的集体感、荣誉感、协作意识、帮助他人的意识、竞争意识、主动性等产生影响,即对幼儿的责任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4.2、基本体操锻炼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不少独生孩子由于长期处在优越的环境中,在群体活动中的表现往往以我为中心,比较缺乏合作的意识和技能,很少能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严重阻碍了孩子与他人合作这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参加基本体操锻炼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它要求幼儿认真细致,克服困难,团结协作;要求幼儿之间相互配合协调要求幼儿善于自控遵守规则服从调配等。参加基本体操锻炼往往是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进行基本体操锻炼就必然有同伴间及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幼儿一方面要表达自己的意愿、主张、态度,一方面要理解他人的意愿、主张和态度,并做出回应。在基本体操锻炼中既可以与同伴进行平等互惠的基本体操锻炼,也可以在同伴需要时提供帮助或交流一些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建立一种互补性的同伴交往关系。无论那种交往关系,都为帮助幼儿在交往活动中形成一定的交往技能,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