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中医药基础范文

中医药基础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中医药基础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中医药基础

第1篇:中医药基础范文

孕产期抑郁症是孕产期精神综合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指妇女在孕产期发生的,以情绪低落、精神抑郁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严重者可出现自伤、自杀或伤婴倾向。近年来本病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国外发病率为10%~15%[1-3],国内发病率为18%~30%[4]。再次妊娠复发率高,据有关统计,复发率高达50%[5]。本病对社会稳定、家庭和谐、子代健康等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及难点。西医治疗本病以抗抑郁药物治疗为主,疗效确切,但存在哺乳期用药不安全、不良反应多、抗抑郁谱窄等弊端。中医认为产后抑郁属“郁证”范畴,为“七情”之伤,与心、肝、脾、肾四脏功能失常密切相关,中医药治疗本病从孕产期特有的生理、病理进行切入,以调理五脏功能、解郁怡情等方面进行遣方用药,具有理法方药的灵活性、安全性、有效性等特点,中医特色疗法在本病治疗的运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较好的疗效,治疗期间不需停止哺乳,易于被患者接受。近年来中医药防治本病的基础、临床研究呈逐渐增多趋势,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整理和回顾了近20年中医药治疗孕产期抑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献,中医药治疗孕产期抑郁的基础研究主要在信号通路、免疫学等方面;临床研究多从中药复方、针灸、针药、中医情志干预、中医护理、中医五行音乐等方面切入研究,此外在孕产期抑郁的证候分布、体质相关性等方面也做了相关研究,目前中医药治疗孕产期抑郁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不足,需进一步完善。

1基础研究

1.1信号通路相关研究

中医药治疗孕产期抑郁症采取辨证分型施治,多运用中药复方进行干预,研究孕产期抑郁症模型动物、模型动物子病的内在病理机制及中医药发挥抗抑郁作用的疗效机制。

1.1.1心脾两虚型气血亏虚、瘀浊闭阻、脑神失司是产后抑郁的核心病机,治疗上应以补虚祛瘀,颐脑醒神为治法。杨歆科[6]选用以补益心脾为主要功效的参芪解郁方进行干预,研究脑区选择额叶、海马、下丘脑,检测斯泼累格•多雷(Sprague-Dawley,S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指标脑组织病理形态、神经内分泌指标、单胺类神经递质指标。研究表明,参芪解郁方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相关激素水平、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促进脑组织病理损伤的恢复,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1.1.2气虚血虚血瘀型多虚多瘀、因虚致瘀是产后抑郁的基本病机,治疗上应以补虚化瘀为治法。谢萍等[7]选用以益气养血、宁心安神为主要功效的参归仁合剂进行干预,从雌激素介导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蛋白(ExtracellularSingnal-RegulatedKinases1/2,ERK1/2)信号转导通路切入,研究脑区选择额叶、海马、下丘脑,检测S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指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神经内分泌指标、ERK1/2信号通路关键节点指标。研究表明,参归仁合剂通过提高模型大鼠血清雌二醇(estradiot,E2)水平、E2受体表达,诱导E2依赖性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表达上调,从而激活ERK1/2信号转导通路,进而磷酸化核内转录因子-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调节BDNF等基因的表达,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1.1.3气阴两虚型产后抑郁以虚瘀郁并见,治疗上以补虚化瘀解郁为治法。夏宝妹[8]选用以理气解郁、益气养阴为主要功效的越鞠甘麦大枣汤进行干预,从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介导的DISC1-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切入,研究脑区选择海马,检测巴比赛(Bagg-Albino-stainC,Bald/c)雌性母鼠的行为学指标、齿状回神经再生情况、神经内分泌指标、DISC1-Akt-mTOR信号通路关键节点指标。研究表明,越鞠甘麦大枣汤,能抑制Balb/c模型母鼠海马中DISC1的蛋白的上调,下调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亚单位1,活化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诱导下游核糖体蛋白S6激酶、真核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的级联反应,上调谷氨酸受体1,增强神经再生,进而发挥快速抗抑郁作用。吴如燕[9]以越鞠甘麦大枣汤进行干预,从DISC1-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切入,研究脑区选择海马,检测Balb/cF1与F2代鼠行为学指标,F1与F2代鼠DISC1-Akt-mTOR信号通路关键节点指标,筛查F1代鼠致病基因。研究表明,F1代鼠在青少年期、成年期均表现出抑郁样行为,并延续到F2代,F1与F2代鼠DISC1-Akt-mTOR信号通路显著下调,越鞠甘麦大枣汤可快速上调F1代鼠DISC1-Akt-mTOR信号通路表达,促进突触可塑性改变,从而发挥快速抗抑郁作用。

1.1.4肝气郁结型肝司生殖,母体孕期肝郁对子代影响重大,治疗上以疏肝理气解郁为主。王明晶[10]选用柴胡疏肝散进行干预,研究脑区选择海马,检测Wistar子代雄性大鼠行为学指标,神经元形态、数目,脑组织中BDNF、NMDA受体表达。研究表明,柴胡疏肝散通过调节雄性子代大鼠海马中NR2A、NR2B受体蛋白及BDNF、NR2BmRNA的表达,从而减轻母鼠孕前抑郁对雄性子代大鼠的影响。张世娇等[11]以逍遥合剂进行干预,从ERK1/2信号转导通路切入,研究脑区选择下丘脑,检测产后抑郁SD雌性模型大鼠行为学指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ERK1/2信号通路关键节点指标。研究表明,逍遥合剂通过上调模型大鼠ERK1/2信号通路p-MEK1表达,增加下丘脑神经递质含量来发挥抗抑郁作用。

1.1.5气郁痰阻型产后抑郁属本虚标实,女子素性抑郁,易致气机阻滞,血运不畅,肝郁克脾,脾失健运,内生痰浊,发为本病;治疗上应以疏肝活血、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法。钱玮等[12]选用柴郁温胆汤进行干预,研究脑区选择海马,检测雌性SD大鼠行为学指标、血清微量元素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axis,HPA轴)激素含量、海马组织中环磷酸腺苷含量。研究表明,柴郁温胆汤通过改善大鼠血清锌、铜、皮质醇及海马中环磷酸腺苷的含量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1.2免疫学研究

Treg/Th17比例失衡与抑郁症免疫失衡密切相关,而产后抑郁发病是否同样存在Treg/Th17失衡尚不清楚,曲淼等[13]以参芪解郁方干预产后抑郁模型大鼠,检测产后抑郁模型大鼠外周血Treg/Th17。研究表明,Treg/Th17失衡参与产后抑郁的发生发展,参芪解郁方通过动态调控Treg/Th17失衡发挥抗抑郁作用。重度抑郁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变化,而产后抑郁发病是否同样存在T细胞亚群的改变尚不清楚,Qu等[14]以参芪解郁方干预产后抑郁模型大鼠,检测产后抑郁模型大鼠胸腺、脾脏的病理变化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状态,研究表明,T细胞亚群的改变参与产后抑郁的病程,参芪解郁方通过调节免疫器官和T淋巴细胞亚群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促炎细胞因子及Treg的变化与抑郁症密切有关,而产后抑郁发病是否也存在促炎细胞因子、Treg的改变尚不清楚。LiJY等[15]以参芪解郁方干预产后抑郁模型大鼠,检测产后抑郁模型大鼠外周血促炎细胞因子、Treg细胞的浓度,研究表明,促炎细胞因子、Treg细胞的改变参与产后抑郁的病程,参芪解郁方可调节产后抑郁大鼠不同阶段促炎细胞因子和Treg的水平,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2临床研究

2.1中药复方治疗

本病病机有虚实两端,虚者可有气血不足、气阴亏虚、气血亏虚兼夹瘀滞,实者可有气滞、瘀血、痰湿,病位在心,又涉及肝、脾、肾三脏,治疗上结合孕期产后的生理、病理特点辨证分型论治。肝气郁结型,治以疏肝解郁,选用逍遥散、解郁丸、参芪解郁颗粒等;脾虚肝郁型,治以健脾养血,疏肝解郁,选用养血解郁汤、舒肝解郁胶囊等;气血虚、气阴虚、气血虚夹瘀、阴血虚型,分别治以益气养血、益气滋阴、益气养血化瘀、滋阴养血安神,选用毓麟珠汤、越鞠甘麦大枣汤、参归仁合剂、茯神散、酸枣仁汤等;心肾不交型,治以补肾益脑、养心安神,选用乌灵胶囊等;肾虚肝郁型,治以补肾疏肝,选用滋肾调肝方等。心脾气血两虚型,治以益气养血、健脾养心,选用归脾汤等;热踞少阳型,治以和解清热、重镇安神,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复方治疗产后抑郁症,能降低患者的抑郁量表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改善雌孕激素水平,治疗组疗效、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2.2针刺联合艾灸治疗

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症临床应用广泛,常用针灸疗法包括:毫针、电针、火针、针灸联合、耳穴电针等,治则主要包括:益气养血、醒脑定志,理气解郁、健脾化痰,交通心肾、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宁心开窍,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等,临床选穴最多的是心、肝、脾、肾4经的腧穴,特别是4经的交会穴、络穴,4脏的原穴、俞募穴等。按腧穴使用频率前4位的依次为:少阴病证-神门、三阴交、太溪、关元;厥阴病证-内关、太冲、期门、章门;太阴病证-三阴交、足三里、血海、阴陵泉;少阴、厥阴兼证-三阴交、关元、肾俞、肝俞;少阴、太阴兼证-足三里、神门、脾俞、三阴交;冲任失调-关元、百会、中脘、人中。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症,能降低患者抑郁量表积分,调节性激素E2、孕酮的水平,治疗组的痊愈率、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疗效相当,甚至优于对照组。

2.3针药联合治疗

针药联合使用治疗产后抑郁症在改善中医证候,降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与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postpartumdepressionscale,EPDS)分值,调节性激素水平、提高总有效率等方面,较中药组、针刺组、安慰剂组具有明显的优势。许芳等[16]、徐峰等[17]、王敦建等[18]、阚秀莲等[19]、孙亮等[20]分别运用颐脑解郁方联合针刺、逍遥散联合针刺、加味疏肝解郁汤联合醒脑开窍针法、补血益气组方联合针刺、归脾汤配合平衡针刺法治疗产后抑郁进行临床研究。

2.4中医情志干预研究

中医学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心情、情绪称为“七情”,其中“喜、怒、思、悲、恐”在属性上与五脏相对应,又称为“五志”。中医情志干预是指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情致干预影响和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达到缓解病情或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情志干预治疗产后抑郁,在降低HAMD与EPDS评分、提高总有效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符艳艳等[21]予析疑解惑、语言开导法,情志相胜、移情易性法,有的放矢法,导引吐纳、养心调神法干预产后抑郁。高丹[22]采用语言开导、移情易性、辨证施护、调神养心干预产后抑郁。邓琼涛等[23]采用益木生火联合中医情志认知疗法干预产后抑郁。

2.5中医护理研究

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三分治,七分养”的护理理念,将辨证论治与辨证施护相结合,充分发挥祖国医学辨证施护特色,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中医护理干预治疗产后抑郁,在降低HAMD、EP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提高总有效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吴丹丹[24]、李金金[25]根据患者证型,采取辨证护理治疗本病;任菲菲等[26]运用中医按摩护理对本病进行研究。

2.6中医五行音乐疗法

中医五行音乐疗法是以五行学说为纽带,将角、徵、宫、商、羽五音分别与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志(怒、喜、思、悲、恐)有机地结合,协调人体气机升降、阴阳转化,达到治疗心身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中医五行音乐疗法治疗产后抑郁在降低HAMD、EPDS评分,改善5-羟色胺、孤啡肽、E2水平,提高总有效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孙静怡等[27]、韦求艳等[28]、汪成书等[29]均对五行音乐疗法治疗产后抑郁进行了研究,刘文慧等[30]对五行音乐疗法治疗围产期抑郁进行相关研究。

2.7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产后抑郁的证型分布以虚、瘀、郁为特征,主要涉及气、血,病位以心肝脾肾四脏为主。徐哲[31]研究表明,产后抑郁中医证候以气虚血瘀证最多,其次为心脾两虚证、肝气郁结证、血虚血瘀证。池林[32]研究表明,中医证候以心脾两虚证最多,其次为瘀血内阻证、肝气郁结证。许爱玲[33]对产后抑郁患者进行调查,中医证候分为6种:心脾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血瘀血虚证、肝气郁结证、痰热瘀结证、脾肾两虚证。

2.8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

实热之邪踞于体内,心不主神,神明失司;气血亏虚,心肝失养,心不藏神、肝失疏泄,均可致脑神失司,呈现郁病之貌。根据王琦教授的孕妇中医体质分型:平和型、偏实热型、偏虚热型、偏阳气虚型、偏阴血虚型、偏痰湿型,张薏等[34]对306例妊娠晚期孕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实热型、虚热型、阴血虚型孕妇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平和型孕妇;虚热型孕妇抑郁发生率高于实热型。

3展望

3.1基础研究

目前均以中药复方为干预手段,然而针灸、中医情志干预、中医护理、中医五行音乐等尚缺乏相关基础研究。在神经内分泌方面,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轴共同参与抑郁症的发生,而HPT轴激素的变化规律尚未研究。中医药干预产后抑郁的研究远多于孕期抑郁,二者在发病机制上可能存在某些关联性,孕期抑郁的进一步研究可能对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存在某些裨益。血清微量元素钙、磷及血清生化碱性磷酸酶、血清肌酐的含量变化和产后抑郁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免疫学方面,中医药发挥免疫激活、抑制、转移的机制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3.2临床研究

第2篇:中医药基础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的实践环节。随着基础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目前多数中医药院校已建成了以显微形态、机能、解剖、生物化学等实验内容为主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使中医药学生的医学理论基础得到了全面加强。结合中医药院校的特点及笔者多年来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经验,从实验内容、实验操作、实验考核及实验教学管理与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做了改革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改革实验内容,完善教学体系

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满足其求知欲,还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一些实验现象,掌握其自然规律,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我国“本科教学评估体系指标”中明确指出,实验教学中要有基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行分层次的递进式教学[1]。为此,我们提出了“三手抓,三手都要硬”的实验教学发展理念,把基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全部列入教学改革范围,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1基本验证性实验

基本验证性实验多为一些经典实验项目,旨在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实验课程打下基础。此类实验项目多为一些经典实验项目,如常用实验动物的基本使用方法;实验动物手术方法;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等,这些实验项目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应当有选择地予以保留。

1.2综合性实验

开设综合性实验的目的在于使中医药专业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基础医学各个学科的实验知识,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好地运用各个学科知识来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2],并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端正、严谨的科学作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开设了“体液因素及药物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家兔动脉血压调节”等一系列综合性实验内容,倡导学生综合运用生理、病理生理、药理等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实验现象,以使其自己理清知识点,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验技能后,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的一种实验教学形式,也是实验教学的高级阶段[3]。为了迎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我们创造性地为中医药各专业学生开设了基础医学综合设计实验课程。该门课程的教学,首先由教师针对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讲解,并为学生提供中医药研究的实验方向;再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来自行设计完整的实验方案,独立完成;最后进行实验结果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答辩。实践证明,此种实验教学形式符合新时期实验教学发展趋势,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值得提倡。

2改革实验过程,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

学生动手能力是否提高是衡量实验课程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而在实验课上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均存在实验室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均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学生需要,加之院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以合理分组、优化实验为主的解决方案,充分挖掘现有教学实验室潜力,确保中医药各个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实验时都有独立动手操作的机会。如在“家兔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我们主张以“模拟手术”的形式让每组4名学生分工合作,他们可以分别担任“主刀医生”“助手”“麻醉师”等不同角色,共同完成这一较为复杂的实验项目。加强实验课堂管理,也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有效的课堂管理,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效果,一般从实验前、中、后三个方面来着手加强管理。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撰写预习报告并认真检查,以发现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预习中的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预习报告制度不仅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减少学生实验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减少试剂和耗材的不必要消耗,增加实验的成功率。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教师应要求学生如实记录数据和现象,并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解释这些异常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讨论本次实验过程,解释实验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实验报告,以巩固理论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改革实验考核方法,全面评价学生实际水平

实验考核一直是实验教学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传统的以实验报告的书写作为评价依据的考核方法难以反映学生的实际实验水平[4]。我们考虑到中医药院校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特殊性,把实验成绩分成形成性成绩(占70%)和终结性成绩(占30%)两部分,其中形成性成绩包括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的书写、小组自评与互评及实验操作考试三部分,它们相辅相成,互为依托。预习报告(占5%)可以反映学生对实验内容的预习情况;实验报告(占10%)可以反映学生的实验记录是否完整;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是否准确;以及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讨论是否深刻,所以对于实验报告和预习报告的考核应予以保留。小组自评与互评(占15%)是每个实验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是实验操作情况和学生自我表现的真实反映;实验操作考试(40%)是对学生所掌握的实验操作知识的综合评价,可采取“一对一”的考试形式,由学生随机抽取试题并独立进行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给出成绩。终结性成绩主要是指实验知识的理论考试成绩。就像理论课重视实验操作一样,实验课程也应重视理论讲授。在每学期末给学生安排一次以实验理论和操作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理论考试,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实验知识的理解。实践证明,以上这种多元化的实验考核方式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教与学的情况,也较为合理、全面地评价了学生的实际水平。

4加强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4.1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是一种组织形式和实验过程相结合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它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并以此为实验过程来进行学习[5]。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始终注重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和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总会有一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有浓厚的兴趣,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对于这部分专业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师应采取较为灵活的启发式和开放式教学方法,让其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开放实验项目中来,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组成实验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自行检索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予以实施,使其有所作为,有所收获。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开展实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促使实验项目不断更新完善,值得提倡。

4.2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实验技术队伍是实验教学工作和实验室建设中最核心的人才资源,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实验技术人员在中医药院校中依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长期处于“教学辅助”地位,缺乏完善的职称、培训和考核体系,加之人事政策方面缺乏支持力度,青年人才往往以“人事”“人事派遣”“合同工”等形式留在实验室工作,这些都限制了实验技术人员自身的发展,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实验教学发展亦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完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规划,为其搭建个人发展平台;同时转变观念,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地位,为其合理定编设岗,解决编制等各种人事问题,优化人才结构,从而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职称评定制度及考核培训机制,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

5结语

随着知识的增长和更新,社会对中医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对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础,对其在教学内容、实验过程、考核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是现代实验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将对中医药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掌握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夏道宗.中医药院校食品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方法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10):917-919.

[2]刘会芳,刘新霞,赵燕燕,等.机能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1):110-112.

[3]于海玲,朴日龙,李迎军.机能实验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保健营养,2012,(6):1584-1585.

[4]蔡建秋,金清理,李士本,等.构建实验项目评价机制,推动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150-152.

第3篇:中医药基础范文

如果不能通过主观努力去消除,教书育人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社会阅历宽,有主见,有民主意识,教师很难也不能再按照学校和自己的教育方法或尺度去“雕刻”学生,更重要的是去引导学生,给学生自由的课堂空间。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融洽,教学效果越好。首先,教师应去除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不良心态,不要以发号施令者自居,应以正直开朗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如果像“私塾先生”整天板着面孔,学生犯错误靠“戒尺”去惩罚,哪有学生愿意靠近教师?更别说积极有效地传业授道;其次,不要把学生的一些特点当成教学阻碍,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学生全身都是毛病。既影响教学心情,又让学生越来越抵触教师,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地融入教学课堂,给他们创造一个交流、提问、互动的平台,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最后,教师个人的魅力也不可忽视。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教师素质过硬,做到讲知识时博学贯通,讲体育时身手矫健,讲娱乐时吹拉弹唱,样样俱全……虽然达到目标艰难,但只要努力,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会不断提高,赢得学生的钦佩,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自然会喜欢自己所教的课程。同时,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多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常常会有一些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上徘徊,他们责任心强,教学态度认真,一节课从头讲到尾,生怕学生遗漏知识点,整节课下来,自己和学生都会疲惫不堪,可效果却很一般。这样的方法不适合非医药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他们学习《中医药基础》课程的目的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了解胜于掌握,兴趣大于成绩。那么,如何让非医药专业学生在短时间内花费更少的精力,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

1.去繁存简,突出重点

课程的知识点繁多,再加上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是自己的专业,很难抽出大部分精力来学习医药知识。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如果不对课本内容做出合理的取舍,不做到“简而精”,就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甚至让学生失去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例如,在“中药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各种主治的药物加在一起有几百种,如果每种中药都给学生讲解很不现实,学生也很难吸收消化。我们要考虑学生喜欢听什么,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讲。学生在学校难免出现感冒、发烧等一些常见病,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中药上,如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学生感兴趣就会认真听,再举一反三,和其他主治药物相关联,加深印象。又如,非医药专业学生接触临床的机会很少,有关“中医学基础知识”的诊法就可以舍弃不讲或少讲。这样一来,重点突出,学生才能记得住,听得懂,用得上,才会提升学习的兴趣。

2.提倡自主学习,多种教学方法并存

大学的课堂教学不同于高中,应以自学为核心,情景式教学为先导,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总结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在五行学说的讲解过程中,将学生分为五组,让学生分别扮演金木水火土这几种角色,自行总结五行的特点和相生相克的原则,再由代表辩论。又如,讲到方剂的“感冒用药”时,可以把教室变成诊室,一些学生扮演患者(描述症状),另一些学生则扮演医生(诊断开方),教师引导没有参与扮演的学生通过患者的描述鉴别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以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同时,根据开出的药方,利用声音、视频、图像等多媒体课件或药材实物演示,让学生更为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医药中难懂的概念,增长知识面。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有些教师善于使用研究性教学法讲解中药知识,有些则善于使用拓展法将本课程的三大知识点融会贯通……只要善于综合利用教学方法,会比单纯地使用讲授法的效果好得多。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课堂,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增加学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机械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切合实际和实践激发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

3.营造中医药学习氛围,关注第二课堂

第4篇:中医药基础范文

1.1课程设置同类化

目前,国内中医药院校开设的数学课程主要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尽管也有《医药高等数学》等医学数学教材,但在内容、体例上与其他理、工、农等专业门类并无太大区别,特别是缺乏中医药方面的实例,不仅难以体现中医药院校的特色,也导致学校无法根据专业特点、培养方向及中医药发展需要进行因材施教,奠定学生的数学基础,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也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1.2教学重点不突出

对于医学专业而言,学习数学知识最主要的作用还是推动实践的应用。当前,中医药院校数学教学的重点主要还是停留在基本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上,至于在结合中医药专业特点、探索如何推进中医药研发、生产、应用等方面还做得很不够。而事实上,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最主要的还是要体现在中医临床及中医药的研发、生产、应用等方面,这些方面才是重点,也应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方向。

1.3数学方法、数学模型等的运用欠广泛

与西医相比,中医药依靠长期的临床实践实现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华民族和世界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客观而言,由于中医药理论的抽象性,难以适应现代科学思维,制约了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也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发展步伐。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实现中医药的振兴,人们提出了中医药现代化的目标,其重要途径就是运用数学方法,用数学语言或模型对中医药进行描述,使得中医药的研究、应用能够数学化、定量化,从而能够用现代科学来研究、评价中医药的理论、观点、用药及疗效,由此可见数学方法、数学模型在中医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中医药院校的数学课程讲授仍然主要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对上述数学方法、数学模型等的运用还远远不够。当然,这其中既有传统教学理念、思维的影响,也与当前高校数学教师实验教学思维、能力、方法手段等跟不上有密切联系,特别是许多高校数学教师对数学建模教育的掌握及运用能力还难以满足教学要求,从而制约了实验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

2中医药院校数学教学模式之基本设计

2.1科学设置中医药专业数学课程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如要根据不同中医药专业门类设定特定数学课程尚有难度,可考虑将数学课程设置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中医药院校通用数学基础理论课,即所有中医药专业均需学习的基础课程,如前文所提到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按照目前的课程设置,主要为医学版的数学教材,此类课程主要在于打牢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第二层次为中医药专业特色数学课程。即根据专业大门类比如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等设定的数学课程,此类课程主要在于突出专业特点,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合理编排,努力实现因材施教,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数学分析处理能力。鉴于第二层次课程教材缺乏,可考虑组织知名中医药院校数学师资力量集中编写《中医药高等数学》等教材或讲义。

2.2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要抓住教学重点、突出专业特色,除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讲授外,要更加注重结合中医药临床、研发、生产、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设置教学内容,教学中尽量多使用与中医药专业特点相关的实例。同时多采用发散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和解决问题,切实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归纳、探讨及处理与中医药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大力引进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

首先,要加强基础实验教学。在进行数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引入验证、演示型数学实验,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完成数学公式推导及基本运用等基础数学问题,从而进一步丰富课堂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的目的。其次,要引入数学模型研究解决中医药理论及实践问题。实际上,在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学者开始用数学模型研究解决中医中的有关理论及实践问题,比如吴范武认为太极图思维模型应是“阴阳太极球”模型,进而将其置于三维空间坐标系中(球中心与坐标中心重合),构建了中医阴阳球———八纲数学模型;于振锋通过建立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速率函数和相生速率函数得出描述五行变化数学模型,弗雷德曼用五维线性动力学模型描述了中医五行的相互作用规律;还有一些学者对中药药效评价数学模型、中药方剂学中数学方法的运用、中医药研究中的模糊数学方法等进行了研究,这些都是数学模型在中医研究中的典型应用。综上,建议设置专门的中医药数学模型课程,设定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中的常见问题,综合运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模糊数学、图论等数学学科知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问题分析、模型建立、模型求解、结果分析等一系列数学实验过程,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中医药理论及实践问题的能力。

2.4强化数学师资力量培训

第5篇:中医药基础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启蒙教育;传统文化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知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中医药教育,又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我国传统的中医药事业能否蓬勃发展与集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领域对人才的培养。近期召开的报告会中也有提到,民族复兴与中医药复兴之间密不可分,要传承中医药事业,发挥中医药在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健康中国的作用,就要抓紧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医学青年人才,引领中国站在全球医疗行业的制高点。而目前我国涉及到初等中医药教育的领域,还有待完善与提升,尤其是关于中医药的早教阶段,故本文就早期儿童中医药启蒙教育作一探讨,阐述其开展的重要性,以期引发大众思考及学术共鸣。

1关于中医启蒙教育的讨论

1.1现有中医启蒙教育的背景

我国开展高等中医教育已有50余年的历史,已逐渐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教育体系。作为培养中医人才主要场所的中医药院校,在数量和规模上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1]。但我国大部分关于现有中医药学的知识传授,多数分布于在大学及其以上的教育领地,在中小学时期,则少有涉及。邓小平同志曾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想要培养出色的中医人才,应从儿童时期开始。儿童是中医启蒙的最佳时期,中医学习,自古以来就有着幼承庭训,年少跟师学习的传统,历代名医多数在儿童和少年时期就有很好的传统文化根底和中医基础。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医高等教育,虽然接受现代医学的思想较多,但比较公认的还是老一辈的中医传统理论基础更为深厚。并且随着现在各种文化的飞速融合,国民文化素养自身有所欠缺,对于中医文化的盲目与不解逐步扩大,加之民众对于中医的认识度也不是很理想[2],普及青少年的中医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上很多人缺乏对中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怀疑甚至否定中医的疗效,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中医药的内涵了解的不够。

1.2中医早期启蒙教育的必要性

作为学龄前以及中小学生的孩童们正处于观念与理念的塑形时期,接收新鲜事物较快,是文化、素质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并且在中小学时期学习传统中医知识,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在早期培养及形成中医传统思维方式;使他们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对待生活,用辨证的观念去处理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向儿童及青少年传达“未病先防”的健康理念,纠正其在生活中的不良生活习性,改善饮食习惯,在将我国传统文化传播进校园,在维护我国青年儿童健康的同时,令其去体会中医药知识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究的“人之初,性本善”,以及在早期让儿童接受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的思想观念教育,可以为将来的中医界形成“风清气正”的医德风尚打下坚实基础。另外,传统中医药的知识内容纷繁复杂,有大量需要掌握和记忆的文字,这些内容让成人的记忆难度很大,当代著名医家岳美中老先生在生前也曾呼吁“中医应当早读早背”,在儿童时期进行机械记忆、形象记忆,随着年龄的增加,理解记忆所占的比重就会不断地加大。同时进行中医启蒙教育可以将“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观念进行传播,即使他们将来并未从事这一职业,也可以体会到医生这一职业的责任与伟大之处。

1.3中医启蒙教育的优势

早在清代就有陈修园先生编写的《医学三字经》问世,这是一本有关于医学启蒙的三字经,该书以《黄帝内经》、张仲景之书为根基,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中医启蒙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对儿童及青少年进行文化的知识的积累,而更有利于提高孩子们的文学素养。《内经》中的黄帝虽然位高权重,但仍不耻下问,“不知其解,愿闻其故”的态度与孔子所著《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且黄帝在面对岐伯等人的谦逊态度,又可与《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对应。传统中医学的内容与儒家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正所谓“医者仁心,儒医同道”。同时在现代,有学者认为,部分中医人才专业思想不牢固、中医理论掌握不深透、基本功不扎实、临床思维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差等,这些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3]。因此,进行中医启蒙教育就更为必要,它可以为日后塑造优秀的中医学者奠定基础,改善目前存在的不良现象,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中医医者,将我国五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下去贡献一定的力量。

2关于中医启蒙教育的课程探索

2.1中医启蒙教育的理论课程

在中医启蒙教育的内容中,“接地气”的中医基础理论最容易被儿童接受。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主要是源自于《黄帝内经》,其基本素材则源于中国古人对于生命的长期的细微观察以及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尸体解剖,内容比较贴近生活,道理也比较浅显易懂。例如,在揭示阴阳在自然界的普遍存在时,“白天与黑夜”,“冷与热”,“男与女”都是一些比较浅显易懂的识别阴阳的例子。并且历史上许多著名医家的生平,都充满着趣事。处于启蒙阶段的孩童,对于有趣的典故都有着一定的兴趣。因此,可以将著名医家的生平编写成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故事,使孩子们产生兴趣的同时,愿意逐渐了解中医药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留下的足迹:神农尝百草,杏林、悬壶的由来,薛雪的扫叶山庄与叶天士的踏雪斋的由来等等都可以作为教学时应用的例子。另外,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耳熟能详的中医药故事,都可以作为儿童中医药教学的题材,如《后汉书》中华佗与麻沸散的传说,《左传》中“河鱼腹疾”的由来等等。

2.2中医启蒙教育的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的设立,对于普及中医药文化以及知识,便是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在有关于中药材学习的方面,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实地的考察,比如参观各地的中药园,由此可以认识并记忆一些简单形象的中药,如蜈蚣、地龙、人参、辛夷花、薄荷等等,加强孩子们的记忆,让孩子们对中药产生兴趣。在中药炮制的课程上,也可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加入相应的实践课程,让孩子们亲自动手,体会中药饮片的加工过程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虽然他们并不全都了解这些中药的药用价值,但是通过亲手操作,了解了这类药物如何制作成中药饮片,在今后掌握更多的中药知识方面,都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还可以带领孩子们参观相应地区的中药博物馆,了解历代以来中药的计量单位以及制作器具,加深印象,增添兴趣。并且可以设置简单的推拿与应急自救课程,使孩子们掌握一定的医学常识,在将来遇到危险等意外情况时,以备不时之需。

2.3中医药游学教育活动中医启蒙教育的意义

我国传统中医药中有诸多药物来源于大自然,且古人的很多养生理念、治病机理均是来源于大自然,即中医学是一门社会与理论相互结合的学科,这与传统中医理论中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在《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研究探索中医药文化人才培养与传承的思路和方法。建设富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融入中医药文化理念与实践,逐步构建中医药教育机构文化体系”[4]。因此,开展中医药游学教育既是儿童中医启蒙教育的需要,更是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华精髓文化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涉及到的中医药知识、文化教育多停留于书面阶段,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性教育虽然可以促进中医药知识网的建设与发展,但也存在趣味性较差,形式略显单一、不易激发同学兴趣的缺点,例如很多同学只知道麻黄、甘草的功效,却不知其草药的生态形状。因此,进行游学教育是一种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提高主观能动性,并能加深印象的教育活动。

3关于中医启蒙教育的期望

3.1当下中医教育模式需要改革

邓铁涛教授曾说:“一个有水平的中医必须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熟谙中医经典,精通辨证论治。”显然在这一点上,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学校做的还不够。现有中医院校的学生,在小学、初高中在学校接触的传统文化可谓是寥寥无几,在每天学习各种文化课的时候,只有语文课本上的古诗词中会略微涉及到一些,对于古代哲学思想,“天人合一”这样的领悟,就更是没有了。这使得刚刚进入中医院校,甚至是学习了几年的学生,在接触到五行、阴阳、辨证思维时,常常感到矛盾与不解。且现在大部分中医高等院校设置的有关于传统文化的文、史、哲课程,多为选修课,却设立了多门与现代西医相关的必修课,从而将西医的专业理论设置成了“医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学生的临床教育被“以西带中”的风气影响着,使得很多中医药学专业的学生没有底气,当初选择专业的热情也逐渐消失,甚至出现了调整专业的现象。另外,在传统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便是“师带徒”模式,这种模式对于中医的薪火相传功不可没。但是,如何让这种师承关系走进中小学校园,是现阶段中医教育模式需要反思的。

3.2对于中医启蒙教育的政策支持

在2016年7月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召开的“第四届岐黄论坛”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处整理并发到与会者手中的《当前涉及中医药学传承、创新、发展的第一批100个重大问题征求社会意见稿》中就有关于:中医药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问题;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内容、课程体系问题;中医药界的大家、领军人才、青年人才成长规律问题;聚集国内外中医药人才高地问题;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问题;建立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和中医药学科问题;当代中医大学生中医思维能力与中医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等问题的涉及,说明我国现有的中医教育制度,亟需改革,而这其中,中医启蒙教育研究又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例。并且近年来,国家对于中医药文化的复兴与发展,寄予了厚望,提出了很多政策予以帮助和扶持。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发展的重点任务,其中包括要全面做好中医药理论方法继承,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技术挖掘,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要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同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便强调要鼓励发展中医药教育,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加大对中医药科学研究和传承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应用。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中医院校重视中医启蒙教育研究,加强中医启蒙教育和中医高等教育的衔接,将儿和青少年的中医教育,作为中医发展百年大计,制定相关政策,对于确有相关特长的青少年破格选拔录取,对于发展中医启蒙教育和我国传统中医药的继承与弘扬,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3启蒙为继承中医奠定基础

与各国传统医学相比,中医是世界上理论体系最成熟,临床疗效最可靠,治疗方法最丰富的传统医学,也是世界上可与西医相媲美的唯一的传统医学[5]。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诊疗特色与优势发扬和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人类的防病治疗作出贡献。因此,中医启蒙教育在其中便发挥着很大一部分的作用,人们的实践行动来源于其思想,而思想就源自于启蒙。启蒙是开发蒙昧的意思,大到文化、社会,小到个人,凡是历史上所有的进步都是不断启蒙起到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人类有思想,启蒙运动就在不断地进行着,有了启蒙教育,就会有颠覆,我们的传统中医内容需要继承、需要创新,会为中医药的发扬与继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4小结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内容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到的理论特点和诊治风格的医学理论。至今,仍然为保障我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不断作出贡献,并且近年来在世界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因此,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中医药,成为当代中医药教育中讨论最多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教育,而教育的起点便是启蒙教育。想要培养出色的中医药人才,就必须将相关的中医药教育植入到小学甚至是学龄前的教育当中,让中医药的种子在儿童时期就开始生根发芽,并进行播散,避免将来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思维形成过晚、忽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等问题。并且中医学是一门以人文科学理念构架自然科学理论体系的学科,蕴藏着中国文化的深厚根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厚广博的文化知识是精湛医术的文化根基,高尚医德的文化渊源[6]。这样的文化需要尽早培养,这样对中医理论才能进行深入的理解,实现中医理论的继承。

参考文献

[1]杜仲平,杜渐.对现行中医教育的几点思考[J].甘肃中医,2010,23(10):64-66.

[2]刘亚雄,黄峻杰,罗阳东,等.探索以《内经》为启蒙的中小学中医文化教育[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1):34-36.

[3]图雅,邱鸿钟.高等中医教育改革中课程设置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8(3):234-235.

[4]饶洪.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是中医专业思想教育的发展和创新[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6):536-538.

[5]李致重.复兴是当代中医创新的主体[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0):3857-386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