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中地理课程范文

高中地理课程全文(5篇)

高中地理课程

第1篇:高中地理课程范文

1.高中地理课程活动设计与教学策略的背景与意义

高中地理的大多数知识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的,而在传统教学模式式下,老师只是让学生强行的记忆课本知识,学生基本上没有机会自主研究、探讨,完全忽略了生活中的地理。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依赖别人的习惯,学生只会老师讲解的东西,但是遇到类似问题的扩展就会不知所措,违背了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的。高中地理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就是要改变这种模式,有利于促进我国教师逐步转变原来的教学设计理念,通过实际教学检验,再根据学生反馈做出教学反思,强调学生要学会通过亲手实践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正确的对待客观事实,使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扩展思维,有属于自己的创新,学会举一反三,将知识学到精通、熟练,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2.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策略展示

2.1提高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个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基础。如果没有兴趣,即使课程的分数在高也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学习兴趣会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同时对学生的大脑的开发有一定的帮助。所以老师应该好好利用下这点,了解和认知学生,提高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世界探索的好奇心,给予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无限遐想,让学生发挥他的想象能力,从而对这门课程产生好感。老师也要向学生讲解有关世界各地不同的地理知识,以及各个国家不同的地理状况,同时详细的介绍各国之家的地理、人文、文化差异,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模型、投影、幻灯、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来丰富课堂教学,向学生展示其他国家的标志性地理环境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能够使教学效率得到很好的提升。

2.2生活与地理教学密不可分

高中地理活动设计与策略强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的兴趣,要让地理走进生活,通过生活经验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比如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时长为什么不一样?中国的南北方温度、湿度差异为什么这么大?各地的人们服装为什么会有差异?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题可答,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导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大众传媒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比如可以下载一些关于生活地理方面的视频,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教学,开展参观、调查、旅行等活动使学生亲近自然。

2.3用游戏活动创设良好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情景

游戏课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将游戏与所学的内容有效的结合起来非常重要,但地理知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必须进行筛选,只有那些最富有形象性并且能巧妙地从抽象地理空间到教室空间并能让学生进入角色的内容才可以实行。这样既可以和大家一起愉快的玩耍,又能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才能使游戏课收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学习中国省份的轮廓与地形特征时,老师可以举行一场拼图比赛,运用34各省份的版图了解学生对省份轮廓的记忆。当然游戏的力度必须有限,不能只顾游戏而忘了游戏最初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2.4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合作探究

新模式下的地理教学提倡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将学生按照实力均等的条件分成几个小组,并选出合适的人做组长。老师设置一个疑难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讨论中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具体的做法不拘一格。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允许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须达成共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提供合理的依据进行辩论。同时老师应该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集体自主探究的成果,给学生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机会,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斗志。老师再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结合教材的内容给予合适的评价和点拨让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就改变了原来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投入到课堂中去。

3.高中地理课程活动设计和教学策略评估

这种课程活动设计改变了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拥有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从抽象化的学习向现实中转变,让地理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当中,身临其境的感受大自然和宇宙的奥秘。无限的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对学习的渴望,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总体上来说是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是还是会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说教学的设备不完善以及学校的封闭程度都将导这种模式的进行,所以这就提醒学校要提高教学的成本,对这方面多花点心思。各个学校之间可以教学讲座,让年轻的老师多适应适应这种模式下的教学。这样的话新的教学模式必将会引导为高中地理的学习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也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动手实践能力会大幅度提高。

4.结语

第2篇:高中地理课程范文

关键词:地理课程;内容标准;比较分析

一、中韩地理课程内容组织结构分析

1.中国地理课程内容组织结构

我国最新地理课程标准的最大特点是突破学科中心、知识中心的传统理念,建立模块和主题形式的地理课程内容组织结构(见表1),将地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其中必修三大模块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选修以主题形式呈现,主要是7个应用地理主题,包括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覆盖了理论、应用和技术三大地理层面。必修模块强调基础,选修模块体现个性发展,三大必修模块构成一个主干,7个选修主题课程作为补充。

2.韩国地理课程内容组织结构

韩国地理(社会)课程标准组织结构,打破必修和选修结合的课程内容组织结构,只设置选修课程,包括韩国地理、世界地理和地域理解三大主题。在内容上分为一般课程和深化课程,一般课程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主要指韩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深化课程是补充和升华,主要指地域理解。3.中韩两国地理课程内容组织结构比较从课程设置结构的数量看,我国地理课程由10个部分组成,而韩国仅含3部分,我国在地理内容上的划分更加细致。从课程内容组织形式看,我国采用必修和选修形式,3大必修模块在一定层度上反映我国比较注重基础学习,选修主题有7个体现个性化,而韩国只是将课程分成三个部分,未设置必修课程。如果仅从数量看,我国选修课程数量大于韩国,但从课程体系看,韩国整个高中课程都属于选修内容,故其选修容量大于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韩国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从高一开始便可以选修学习,起步时间早,课程选择更加灵活,但是缺乏系统性。

二、中韩地理课程内容选取分析

1.中韩地理课程内容选取相同点

(1)课程内容的核心思想为人地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人文关怀培养。中韩都围绕人类活动、地理环境以及两者相互关系展开课程内容的编排,在课程目标上也有体现,如我国三维目标中(见表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要求“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而韩国也在选修3地域理解的课程目标中提出“体系性地接触与地域理解相关联的地理性环境的相互作用、历史性起源与发展、对各地域社会环境变化有效理解的方法”等内容。(2)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地理能力。两国都大量选取地理信息课程内容。例如,我国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包含GPS、GIS、RS、数字地球,韩国则在地域理解模块中地域理解的过程与方法部分展开;我国对课程学习目标分类中,划分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过程与方法强调培养学生地理能力,韩国的课程学习目标中特别强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强调世界观同时,注重结合本国国情,体现国家地理环境和地理特征。例如,韩国比较注重开展爱国教育、关注国土统一、民族团结、小国地域观和人口老龄化;我国则加入台湾回归问题、环境保护、人口问题、计划生育、工业化和城市化等相关议题。

2.中韩地理课程内容选取差异性

(1)韩国地理课程内容国际地理和国内地理界限较为显著(表3),但各个选修小主题的内容没有明显的界限,每个选修主题都包含系统地理和应用地理;包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例如,选修2中主要由世界的文化、世界的经济和人口构成。而我国对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的界限进行了相对明显的区分,例如,必修1偏向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必修2注重人口和经济分析,必修3强调区域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内容选取上小主题综合性偏弱。(2)两国虽然都关注国内地理问题,但国情不同,关注内容不尽相同。例如,我国是快速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面积广大,人口众多,所以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变成关注焦点,故在必修1中用3个章节强调地球环境,必修2的3个章节着重讲述人口,必修3强化环境、人口和资源观;而韩国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的中等发达国家,选修1强调区域政治、国家统一问题,选修2对国内人口老龄化、后工业化发展阶段相关的问题做了重点论述,选修3关注将土地集约与利用。(3)韩国地理课程内容选取更强调个性化,注重培养“创意人”。如在选修3地域理解中,为理解地域的发展过程,从地域、时间、社会化,以共同体、区域、国家、全球为对象,实施地域资料收集、事例研究及比较分析方法,进而多视角分析政治经济性矛盾与共存,国际互联网时代的地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讨论矛盾与共存的问题,凸显培养“创意人”特征。我国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做了严谨详尽的论述,虽然学习内容明确,有利于开展计划性学习,但抑制地理科学的开放性,虽然我国在必修和选修中也渗透了全方位分析地理问题的思想,但未将其作为一个专注对象。

三、对地理课程内容标准的建议

1.适当放宽应用地理和系统地理界限,凸显地域特色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四大特征,这些特征应融入高中地理课程每个部分。相较于韩国的地理课程内容组织结构和内容选取,我国在凸显综合性和开放性方面做得比较突出,而韩国课程内容选取在凸显地域性和开放性方面占据优势。我国地理课程组织结构可以适当放松系统地理和应用地理界限,凸显地域特色,增加课程灵活性,让地域性不仅仅在区域地理汇总凸显,增加中国特色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融入必修1自然地理和必修2人文地理中,在实际教学执行过程中也要关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2.与时俱进加快修订符合最新国情的地理课程标准

韩国较为及时地调整地理(社会)课程标准,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虽然过于频繁地修订课程标准可能会对地理教育造成一定冲击,但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当下,调整现行地理课程标准中不适应新要求的内容不可避免,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作为“发展人”的需要。随着时间推移,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未富先老,社会负担加重,人口红利减少;资源消耗过快,利用率不高;环境破坏,生态效益低下;经济发展放缓,就业压力增大,面对这些新时代的特征,适当加快修订地理课程标准,着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相关素养,争取在教育领域领先他国一步势在必行。

3.努力做到课程内容标准“精而简”

我国可吸收借鉴韩国的“纲要化”课程内容形式,对具体学习内容进行简洁化处理,给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较大的调控和选择空间,增加课程内容选择的灵活度和弹性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建议适当减少课程内容,减轻学生压力,加强地理课程内容深度,努力融合地理课程与不同领域科学的内容,注重培养多样化的地理观,落实社会对高综合素养人才的要求。

作者:肖素平 刘利科 钟娅琳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南省宜章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第3篇:高中地理课程范文

关键词:节事旅游;牡丹花会;课程资源;核心素养

节事旅游即某一个地区或城市,以独特的气候条件、文物古迹、民风民情等为核心,具有特定的主题、稳定的时间和地点,以节庆或特殊事件为载体,以吸引区域内外大量游客为目的的专项旅游形式。千年帝都洛阳城孕育着名满天下、八方赞誉的国花———牡丹,而已为其举办了35届的洛阳牡丹花会(1983—2017年)作为著名且极具特色的节事旅游,其背后隐藏着诸多的高中地理课外课程资源。

一、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农业与自然及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的各种因素。牡丹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业形式,为何会在洛阳绵延不息,一枝独秀?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中农业的区位因素时,可适当引用本土课外课程资源,指导学生找出影响牡丹生长和发展的自然区位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包含诸多方面,其中影响洛阳牡丹分布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气候、土壤和水资源条件等。(1)气候资源条件。气候即包含光照、热量、水分等诸多方面,它们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洛阳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分布区,光照充足,四季分明,这样的气候条件符合牡丹的生长习性和周期。此外,洛阳春季降水较少,气候干燥,也恰好避免了雨水对牡丹花苞的影响。(2)土壤资源条件。土壤的酸碱度、肥力、质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作物的类型及数量。牡丹在洛阳扎根生长,繁荣富丽,与滋养它的土壤紧密相关据考察伊洛河流域亿万年前曾分布着古老的火山岩,经过一系列风化、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带有火山岩的土壤在洛阳一带堆积,致使洛阳一带土壤肥沃,且该地区的土壤中锰、锌、钼等有利于牡丹生长的微量元素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些元素有益于牡丹生长,也成就了洛阳的牡丹花卉特色。(3)水资源条件。充足的水源是生物生长的基本条件。洛阳境内河流广布,伊河、瀍河、洛河及涧河纵横交错,境内各河流干支流以及沟、溪等共217万多条,流域面积可达到15万平方千米,丰富的水源条件十分有利于牡丹的繁衍生长。

2.社会经济因素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市场、科技、政策等各个要素共同决定农业生产的方式、种类等,影响洛阳牡丹分布的主要社会因素包括市场、科技、政策等。(1)市场需求。农业生产的类型及规模由市场需求决定。牡丹的自然花期很短,往往在四月中下旬持续10天左右,然而目前牡丹花会可持续一个月有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出洛阳牡丹花期不断延长的主要原因:市场需求。近些年,各地到洛阳观赏牡丹的人不断增多,较短的花期成为洛阳旅游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洛阳牡丹相关科研人员积极探索,不断延长牡丹花期,使众多游客的观赏需求得以满足。(2)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通过改变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来进一步影响着农业发展。牡丹自然开花时间较短,又极易凋零。为了延长花会时间,增加经济收益,进入四月份之后,各个牡丹园搭建遮阳(遮雨)棚,减小牡丹花会前期光照和雨水对花苞的影响,再利用多种化学试剂和生物技术来控制花期;另一方面,依靠科技力量不断研发新品种,目前,洛阳牡丹已经拥有1000多个品种了,这些都是科学技术带来的积极影响。(3)国家政策。农业生产同样会受到政府相关政策的干扰。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洛阳牡丹花会在2010年被政府提升为全民花会活动,从局部小节日转变为著名的节事旅游活动,这进一步扩大了洛阳牡丹花会的综合影响力。此外,节假日时间的适时调整使周边游客有充足的时间前来游玩,促进以牡丹为核心的相关产业的迅速崛起。

二、旅游资源开发及评价

牡丹是一种独特的生物景观,而牡丹花会作为一种节事旅游又是极具吸引力的人文景观,观赏牡丹要注意把握观赏时机,洛阳牡丹花会具备一定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及科学价值等。在教授人教版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相关课程时,可以合理利用这些身边的地理资源,将抽象概念附加于具体事物之上,让学生深入挖掘,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当地的旅游资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此来不断促使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念的形成。三、从生活走向课堂地理学科的学习,理论知识是基础,生活实践是本源同样也是归宿,从身边的事物挖掘地理资源是学习最基本的一种方式。洛阳牡丹花会作为一种成功的节事旅游,是该地区高中地理学习的良好的课外资源,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最好的乡土课程资源。在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课外课程资源时,让学生形成尊重、爱护自然的意识,积极正确的人地观念,指导学生多多留意身边的地理景观、现象等,学会用综合思维分析其形成原因、发展方向,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真正实现知识生活化,生活课堂化。

参考文献:

[1]辜应康,楼嘉军,唐秀丽.节事旅游市场化运作研究———以上海旅游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3):105-110.

第4篇:高中地理课程范文

关键词:微课程;高中地理;课程教学

在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应进一步创新探索谋求发展,加强对多种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微课程便是这样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师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高中地理教师应就微课程辅助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展开研究,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出高质量的微课程视频,助力学生进一步的成长与发展。

一、微课程简述

微课程的雏形,最早可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的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我国教育领域所热议的微课程,其概念更多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Penrose在2008年首创[1]。近年来,国内教育领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已经有了突出的进展。焦建利教授指出:微课程就是以细讲某一知识点作为目标,以短小精湛的视频作为主要媒介,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为目的的一种教学视频。整体而言,微课程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用时短

当前,对微课程的应用,更多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手段,旨在强化学生对某一课堂重难点知识的掌握。因此,为保证微课程能够在课堂中流畅地融入,教师在设计时,应重视对时间的把握。一般来讲,微课程的用时应保持在3至5分钟之内,最多不超过10分钟,避免为学生的视觉驻留带来过多消极影响。

(二)容量小

对微课程的设计,最理想的形式为只选择一个知识点展开细讲,若此知识点较长,教师也可将这一知识点再细分为多个知识点,将每一个细分知识点制作成一节微课。

(三)设计精湛

微课具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因此,在设计微课时,教师也应格外重视融入一份独特的匠心,像设计课堂教学一样展开设计,把握好导入、设问、思考、结束等多个环节。在讲解知识点时,教师也应合理组织教学语言,尽可能以语速适中、语音优美、语句精练的语言,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有效感知。

二、微课程制作步骤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如下的要求:应将“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增强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要点,作为课程教学所遵循的基本理念[2]。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及国内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教师应重视对国内优秀课程资源的研究,以及对优秀微课课例资源的借鉴,依据相应的步骤,有条理地完成对微课程的制作。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一)科学制订微课主题

在设计微课程时,教师应保证其在内容上的精确性,尽可能运用精练的语言,突出地理知识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可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疑点作出分析,以列清单的模式,完成对微课程的选题。

(二)合理展开微课设计

对微课程的设计,实际上等同于对信息化教案的制作,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创新对教学内容的展现方法,做好对课程教学结构的调整。例如:教师可在设计的过程中,以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内容问题、课后问题为分支,作出细致的安排,引领学生在观看微课程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此外,将经典例题应用于微课程设计,也具有不错的效果。教师可将一些学生易错的习题,有针对性地融入微课程设计中,同时做好对解题思路与方法的设计,加强对核心地理知识、方法的总结与探讨,以问题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入思考。

(三)精心完成微课制作

微课程的制作,对教师操作信息技术的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制作微课程时,教师应尽可能保证视频的质量。例如:为提升知识内容的醒目性,教师可运用不同的颜色、线条,以及丰富的符号、图形,标注知识的关键信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更具条理地掌握知识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此外,教师也可将课堂录像视频融入微课程之中,或者通过添加字幕的方式,提升微课程制作的规范性。最后,教师还应掌握多种版权保护技巧,保护自己的视频制作版权。

三、微课程辅助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有效性分析

(一)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可靠的平台

1.以微课视频,提升教学效率,促进教师成长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当前,信息技术已经全面融入了大众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也不例外。通过互联网搜索可以发现,网络上的高中地理教学资源,内容相当全面,同时更新迭代的速度也很快,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支持。在微课程教学出现前,对于网络上这些数量庞大的教学资源,教师往往是没有充足的时间观看的,因此,许多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都会直接下载网络上其他教师的优秀课件,经过简单的加工便变为己用,这种课件制作方法,其实对教师教学创造力的提升没有很大的帮助,长期采用这种手段教学,难以培养出具有较高创造力的新时代学生。但在微课程教学出现后,上述情况得到有效的改善。微课视频具有短小精湛的特点,针对性很强,一般为优秀教师的经典作品,能够为教师提供充足的备课资源。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短时间内,通过研究网络上其他教学同仁的微课作品,找到大量的教学资源,取其精华,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这就犹如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显然能够快速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个性化课堂的发展带来充足的支持。2.以微课视频,彰显教学创新,体现课堂个性对微课视频的制作,要求教师选择更为科学、合理且精湛的教学内容,精心完成课程设计,得到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会被有效地彰显出来,同时课堂个性也会得到明显的提升[3]。以教学“日界线”这一部分知识内容为例。这部分知识内容,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一直是教师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不同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也有着一定的差距,为教师的高效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教师可通过对微课程的运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在制作微课时,教师应活用问题导学式的教学方法,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展开思索。例如:在微课程开始,教师可营造如下的问题情境:一对双胞胎姐妹,妹妹比姐姐大一天,这是为什么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带动学生的思索;接着,教师依次提出如下的问题并逐步展开讲解:什么是日界线?日界线是怎么产生的?如何计算日界线两侧的日期?最后,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微课程的知识内容后,教师可在视频中插入一个提高性的问题:结合上述知识内容,说明180O经线地方时与全球新旧一天的比重的关系。在这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问题链的导引下,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对地理知识内容,展开深入地思考与探究。此外,这种微课程教学方法,还具有感性直观的特点,能够简洁地彰显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

(二)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以微课视频,满足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主要为教师做主,学生的学习态度较为被动,主动性与独立性受到严重的束缚。实际上,每一名学生在学习中都是独立的个体,只有学生自己最为清楚,自己在哪方面的知识内容上更具学习兴趣、怎样学习更能够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以及自己在学习上的难点是什么。教师可运用微课程教学法,助力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展开自主学习,也可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借助微视频,提前预习或反复学习,直到真正掌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此外,运用微课视频助力地理教学,还能够打破传统教学受到的时间、空间的限制,满足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学生可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对微视频的学习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直接暂停,待深入思考后,再继续观看,这种便捷性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企及的。此外,教师对微课程的合理应用,也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引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深入发挥自身的创造力,这与新课标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要求是相符的。2.以微课视频,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考虑有所不足,其教学设计,更多是参考了班级中全部学生的整体学情,而非学生的个体学情,对学生个体情况的照顾不足,最终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地理学习“两极分化”更为严重:尖子生营养不良,学困生消化不良。而微课程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如上问题。具体而言,微课程的应用,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教师可设计出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微课视频,上传到班级群等平台中,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自主观看[4]。对于学困生而言,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为其在课余时间,针对自己不理解的知识内容进行反复观看提供机会,对于尖子生而言,这种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其针对较有深度的问题,展开拓展学习,不断挑战自我。例如:对于“宇宙中地球”这一部分知识内容的教学,尖子生往往对更深层次的天文地理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教师便可结合学生的这种学习需求,设计微课视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拓展性学习资源。总之,通过对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能够对自己感兴趣、且符合自己学习需求的知识点展开反复的学习,就那些对自己而言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的知识点,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显然有助于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此外,教师也可在实施了上述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借助微课程,打造更为完善的师生互动纽带。具体而言,相较于传统的教学资源,微课程更利于教师与学生的访问与检索,能够让师生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零碎时间,及时完成互动。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不会再出现以往那种碍于面子不敢问老师的情况,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展开第一时间的交流与沟通,教师也可针对学生观看微课视频的情况,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对于微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引入,教师应重视其内容的精炼性,做好对时间的控制,同时提升课程内容的针对性,让其能够为地理课程教学带来良好的辅助作用。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借助地理微课程视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对微课程学习,做出更具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选择,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水平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小萍.让“微课”融入地理教学中: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1(26):129-130.

[2]凌夏.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新课程,2021(36):148.

[3]熊文斌.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深度融合教学模式实施浅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6):51-52.

第5篇:高中地理课程范文

关键词:微课程;高中地理;有效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合理分解教学过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可以使其成为比较独立和完整的教学单元,并且通过设计这些单元实现微课程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视频的相关内容,可以针对重点、难点等不能理解透彻的地方重复观看,学生还能够相互提问与解释,共同构建地理知识结构体系。

一、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是指教师在足够认清与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教学宗旨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然后将分解的教学内容制作成相应的视频,以实现教学宗旨。微课程是教师为教学内容或者教学环节而开展的一种活动,可以很好地整合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教学质量。

二、微课程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是地域性。因社会经验不足,学生对不同地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缺乏一定的理解,从而给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知识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微课程资源丰富,学生利用微课程学习,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另外,高中地理有许多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如绘制地形剖面图和锋面示意图等,这些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必须在课堂上演示,然而教师没有时间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程演示操作过程转化成可视化的教学资源,从而使教师有越来越多的精力去解决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实施针对性指导,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微课程是一种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微课程的设计包括个性化和模块化两个方面,这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又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从自身实际学习状况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资料。如在学气循环内容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学生就可以重复观看相应视频,然后按照自己的掌握程度选择快进或者停止,进而完全掌握这部分内容,了解大气环流形成的原因,以及对人类有哪些影响。在课堂教学时,学生也要反思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遇到了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通过反思,学生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微课程,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特别是高中地理课程时间较紧,任务非常重,微课程在自主学习方面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吸收知识,还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3.有利于实现异步式教学

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他们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思维方式有着明显不同,所以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熟悉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教学。如果教师实施综合讲解,无法适应学生的差异化学习特点。因此,在讲解有关大气循环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多次观看微课视频,更深入地认识大气运行状况,以及大气运行的变化规律,填补课程教学空间感不足的漏洞,同时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不同程度的知识,从而实现异步式教学。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为微课程的发展和应用带来了有利条件。微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方面发挥了巨大的辅助作用,因为微课程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它不但能够应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而且能够应用于课堂教学,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前提条件下,相应地调整了课堂教学,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徐秀丽.微课程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6(11).

[2]李亨志.微课程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才智,2016(2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