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生物学科课程范文

生物学科课程全文(5篇)

生物学科课程

第1篇:生物学科课程范文

关键词:教师资格;“国考”;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改革

一、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是生物科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必需学习的课程,也是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主要考查的内容。但是学院目前所使用的生物科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2013年修订的,生物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大纲”是2014年修订的,当时并未充分考虑到师范专业学生参加教师资格“国考”的需求,以致于生物学教学论课程的开课时间,教学内容以及与相关课程的前后顺序等都与教师资格考试有一定冲突。

(一)生物学教学论的开课时间滞后于教师资格考试

目前,生物科学(教师教育)专业的生物学教学论、微格教学与教学诊断、课标解读与教材研究等课程都安排在第六学期,即大三第二学期,这些课程都是教师资格考试所要考查的内容。教师资格考试一年2次,一般来说,每年上半年3月份笔试,5月份面试,下半年11月份笔试,12月份面试。考生笔试各科成绩合格并在有效期内的,方可报名参加面试。笔试内容包括“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三个科目。目前,我院生物科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只能在第六学期学完生物学教学论等课程后,参加11月份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如果考试通过了,就可以参加下一年5月份的面试,并能在毕业前取得教师资格证。但是,因为教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并不高,如果部分学生考试不通过,在毕业前可能拿不到教师资格证,将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所以,生物学教学论课程的开课时间有些滞后,不利于学生参加“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

(二)生物学教学论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教师资格考试的要求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大纲(试行)”规定,“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考试内容包括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教学设计三部分[2],其中教学知识和教学设计所考查的大多数是生物学教学论课程的内容,少数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标解读和教材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等课程的内容。由于生物学教学论的课时非常有限,只有32学时,知识体系中并没有包含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的所有内容。例如,“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合理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这两个知识点不仅是笔试时“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所要考查的重点内容,还是师范生面试所必需的知识,但是“生物学教学论”却未涉及“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合理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等教学内容,所以,“生物学教学论”课程还不能满足师范生参加“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的需要,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改进。

二、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一)调整课程的开课时间

根据前面的分析,生物科学(教师教育)专业第六学期开设生物学教学论课程,不利于师范生参加“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因此,在2018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将生物学教学论课程调到第五学期,以便为师范生考取教师资格证争取更宽裕的时间。

(二)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要调整生物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通过修改教学大纲来实现。根据生物学教学论知识内容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大纲进行了修改调整。由于以前“第五章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包含的内容较多,授课时间较长(8学时),知识体系不够合理。现在把本章内容拆分为两章,将教学内容联系比较紧密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作为一章,即“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而将“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评价”单独列为一章,并在“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压缩非重点内容“教学设计的层次”,以及与前面内容有关的“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等内容的教学时数,节省出来的时间,增加“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等教师资格考试必考的内容。这样便可以使本课程在保证知识体系较完整的情况下满足师范生教师资格考试的需要。

(三)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为了使生物学教学论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师范生考取教师资格证书、就业应聘及胜任将来的教学工作等多重需求,除了对课程的开课时间、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改进外,还需要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适当的改进。

1.运用网络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现在几乎每门课都存在教学时数较少而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容较多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运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将生物学教学论建成在线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教学资源,更多的交流互动机会,使学生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弥补课内教学时数不够的不足。

2.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教师资格考试,不仅要考查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教育教学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可以结合往年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加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试卷中的材料分析第29题,给了一段材料,然后让学生回答“(1)结合上述材料,简述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2)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可用哪些方法了解学生?”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两个知识点都是教师讲解,但是如果考试时,碰上这样的考题,学生不一定能很好地解决。如果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解答这道题来学习“学情分析的内容和方法”,学生便会对此内容有更清晰的认识,效果一定比老师单纯讲解好得多。结合往年教师资格考试题来学习理论知识,既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理论,也能让学生了解历年教师资格考试的题型和内容,为教师资格考试奠定基础。

3.聘请优秀中学教师,进行示范引领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最终目的是为中小学输送高质量的师资力量,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生物学教学论教学中还可以聘请优秀中学教师或者担任过教师资格考试考官的教师,为师范生开展有关教师资格考试的专题讲座。例如,我们在2015年11月聘请银川一中的刘英波老师为学院师范生做了题为“打造高品质微课堂”的讲座。刘老师以“光合作用的过程”为例让同学们模拟面试授课,在此基础上分析如何在备课时间有限、而且没有多媒体手段的面试教学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讲座,师范生对面试的要求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学一线教师对中学生、中学教材及教学都非常了解,而且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通过举例、展示、讲解等,让师范生对课堂教学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引领师范生形成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担任过教师资格考试考官的教师,还可以将考试要求及考生常出现的问题介绍给师范生,使他们对教师资格考试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结束语

教师资格“国考”虽然给师范生提出了极具挑战性的要求,使师范生在校期间多了一项新任务,多了一个考试内容,这也是师范生磨砺师能的大好时机,申请教师资格证的过程可以督促他们对学过的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温故强化,这个过程也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应聘及从事教学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师范院校及综合院校的师范专业应积极为师范生的教师资格考试创造条件,提高师范生教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确保师范院校为社会输入大量高素质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樊华强.契机抑或危机———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师范院校教师培养审思[J].教师教育学报,2018(5):584-89.

第2篇:生物学科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实践;课程改革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Michalell.Posner)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因而,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的著名论断。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约翰•杜威(JohnDewey)最早认为,最好的思维方式是“反思性思维”,它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认真的、不断的深思”。我国著名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也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对于教师来讲,反思非常重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为一名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实践者认真反思如此重大的教育变革是十分必要的。

一、课程改革的实践成果

(一)教学模块概念的运用

生物教材不再像过去那样称全一册、上下册,而是分成必修(三个模块)和选修(三个模块)。每一个模块都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这样易于教师设定明晰的教学目标,整合相应的教育资源。既便于学校进行课程安排和管理,又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规划进行选择,增强了学生的课程选择权。高中生物六个模块既相对独立,又有学科内的逻辑联系,开设顺序也可选择,方便了教和学。每一模块学习结束后都有学分认定的过程,学分认定兼顾了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对学习情况做出一个相对完整的评价。从课程层面来看,教材各模块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要素体现完整。

(二)三维目标意识的加强

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提高了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如明晰了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根本区别、知道了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确立了以生为本的目标理念、明确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等。教师的教学的三维目标意识进一步加强,改变了过去那样只重视对学生生物学知识的传授和生物学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中,还关注学生生物学学习的过程以及生物学学习应掌握的一些学习方法,并注重学生对一些生物学科思想、生命价值情感、生产生活价值的感悟和积累等,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体化、立体化。

(三)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

新课程重视学生成长的发展性、过程性和生成性。课堂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注重得出结论的过程〔1〕。教学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设定。生物学科的教学的过程性学习非常重要,如生物学科的实验多、学习实践活动多、科学探索成功的例证多,要想学会必要的实验技能、掌握归纳分析演绎的一般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就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自体验,在学习、内化中增强科学素养、领悟科学精神、涵养科学情怀;生物学的知识非常丰富,学生只有经历自主梳理、网路建构的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为知识的应用打好基础。

(四)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许多重要的发现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史、遗传物质探索的过程、生长素的发现等事例的分析,可以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对比、学会分析,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而染色体数目的最终确定、促胰液酶的发现等事例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质疑创新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很好作用;遗传病的调查、生态模型的构建、微生物的培养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接触社会、关爱自然、学会观察进而探究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五)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生物学科的特性之一就是生命性,课堂教学要体现学习主体———学生的生命性,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成为生命与生命对话的场所。课堂教学不仅目标的设定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学习活动设计也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特别是生物学中的实验探究、科学研究的历程分析必须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并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于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

(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高中生物适合探究式学习的内容很多,除了实验探究之外,还有很多实验数据、实验结果也适合进行阅读分析探究,如分析能量流动规律的赛达伯格湖、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构建等;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内容更多,分组、分工、让学生学会合作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精选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内容、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合作学习节奏的把握及点评是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生物学科知识点多,接受式学习仍然是必要的学习方式,而主动学习、参与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目标全面达成的关键。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因内容而异、因学生而异,适时适地地选择应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七)课程评价方式的完善

一是用学分管理课程,强调学习时间的保证、学习内容的覆盖、学习过程的表现、学习质量的高低,体现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合格性和全面性。二是强化过程性评价〔2〕,关注过程性教学目标的达成。三是强调评价的即时性。四是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综合性。

(八)不同版本教材的使用

长期以来,生物教学使用的教材只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种,没有其他的选择。课改后教材呈现多样化,有的地区选用苏教版,有的地区选用人教版,但无论选用哪一版本的教材,考试说明只有一个,而考试说明是遵循生物学科课程标准制定的。不同版本的教材编写时也都是遵循国家统一的学科课程标准,只是组织的素材、呈现的方式和设计的活动不同而已,在教学中,教师逐渐习惯于以一种版本的教材为主,并参考另一版本的教学素材,并且树立了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某种教材来教的观点,最核心的还是对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九)学科前沿知识的渗透

新一轮课程改革生物教材的一大亮点是将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存在问题、引发的争论等渗透在教学内容中,如《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中的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试管婴儿、基因“身份证”、胚胎干细胞、基因治疗、单克隆抗体等内容,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木村资生的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生态工程建设的模型、精准农业等知识的介绍,即便受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限制,有些新进展不在正文内陈述,会在后面的继续探究、知识海洋等栏目内介绍。让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时代同步、与发展同步,对问题的认识和研究跟上时代的步伐。

(十)教师专业成长的推动

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展现的知识内容、教学形式和管理方式都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教学的技术和手段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手段让一线的生物教师深感专业成长和发展是那么的紧迫、那么的急需、那么的重要,要自觉学习、自我学习、自主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深化、在深化中超越,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二、课程改革的实践困境

(一)教学深度难以把握

由于教材内容有一定的开放性(正文后面有不少拓宽和加深的内容)、不同版本教材组织的内容有一定的差异性,使得生物教师在教学深度的把握上有较大的困难,如半自主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内遗传物质复制的区别、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特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等到底应讲到什么程度、要不要进行深度挖掘、是否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隐患等很值得研究。

(二)探究活动难以落实

新课标教材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有些活动难以落实。如DNA粗提取和鉴定实验材料鸡血的采集是一大困难,SARS后菜场禁止活禽宰杀,何来鸡血?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实验,由于受超净工作台数量的限制,要想人人动手来完成此实验是需要很长的周期的;一些课题研究,限于时间、高考压力、评价导向等因素,很少有学生肯在这些方面有过多的投入。

(三)教学课时难以保证

生物教材每个模块的教学时间设定为36个课时,而教材中有许多实验和探究活动需要完成且比较费时,即使36课时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受生源质量、教学内容和作业处理等的制约,完成实验是非常紧张的,更何况现如今假期颇多且不允许补课,要高质量地完成模块教学任务是有很大难度的。

(四)课程评价难以实施

新课改评价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操作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过程性评价的实施,由于学生的数量多(多数每班54人),生物实验时教师对那么多学生进行评价是很困难的;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多而繁琐,生物教师带的班多,有那么多的作业要改、那么多的学生需要辅导,还要备课、准备实验等,过重的负担很难让教师坚持下去。

(五)课程选择难以自主

由于我国高中办学的体制和机制的限制,高考及选拔人才手段的单一,目前虽大力提倡尊重学生的课程选择权,而实际学生选择的空间却有限。如选考生物的学生按照江苏省高考要求必须选选修一模块《生物技术与实践》、选修三模块《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别无他选,因为高考除了考必修的三个模块的内容之外,还会考这两个模块的内容,没有选择性的内容。再者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均有限,学生也很难选到高质量的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六)课程理念难以深化

课程改革之初的培训轰轰烈烈,但其后的学习提高要靠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相当多的教师因受艰巨的考试任务的限制很难去自觉学习和深化理解,以致对课改理念、方法的领会一知半解。例如,将合作学习简单理解成相互讨论、三维目标理解成三个目标;将生物教材中不适合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内容进行探究式教学、将过于简单的内容用来合作学习;只关注课堂教学内容的处理,将教案上写的目标和完成目标的措施以及对目标的评价分离脱节,根本体现不出教、学、评的一致性;模块教学只关注教学的进度安排,而不从课程的高度来谋划教和学的安排,等等。

三、课程改革的实践启示

(一)政府层面

1.措施要得当

课程改革既要传承又要发展,而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就成为一种必然,但有些改革措施必须要考虑我国的实际。如走班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每个学校、年级、班级人数相比发达国家是很多的,在这种情况下选科走班无论是课程开设、教学场地安排、考试安排还是教学班级管理等,都会引起相当程度的混乱,如果采用小班化教学,走班的效果可能就会好些。

2.关系理顺当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必须理顺各种关系,统筹规划,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课程选择权,除了国家提供的课程之外,还要考虑到校本课程开发难度较大的实际,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我国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几乎是分设的,有些课程开设的软件、硬件条件不同类型的学校互不具备,要考虑一定基础上的分流,大力发展综合高中。当前不少学校只教高考要考的知识,国家的课程方案得不到落实,配套的教育立法、督导工作应该及时跟进;要研究高考选拔与中学教学之间的衔接、过度和甄别,让高中教学和高校选拔都能得到良性发展。

(二)学科层面

1.要求具体化

学科三维教学目标的叙写和界定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是困难的,课程专家要在研究中适当展开并加以明晰,以便给教师有一个参照;教师要明确生物学科最重要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具体到每一节的内容,教学的要求有哪些,学生的学科学习要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合格、良好、优秀,学业水平测试各等级具体的要求到底怎样,事先了解到这些,不仅教学的评价有参照,考试的等级要求也明了,教学的针对性就增强了。再者,每一模块就是一门课程,其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具体内容需明晰,实施起来也要强调一致性。

2.关注可行性

学科教材活动的编排要关注可行性,特别是生物实验的材料、器具、场地等硬件条件的配备;过程性评价的项目设计要合理,既要突出重点、关注导向,又要关注评价的理论性和可操作性,切不可脱离实际;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符合学科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也要符合中学生物教学的实际,不能盲目追求宽、广、深,要充分考虑有效落实的各种因素;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学校课程实施的条件等紧密结合起来,要强调有效果、有效益的课程改革。

(三)教师层面

1.善于做总结

课程改革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要正确认识成绩与不足,正确分析原因与问题,只有认真总结、深刻反思,才能真正找出问题,才能改进不足,才能坚定改革的信心、激发改革的动力,从而才能让自己全心全意的、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改革大潮中来,做出应有的成绩,让改革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使教育更好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勤于抓学习

课程改革永无止境。教师不仅要把上一轮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吃透、搞懂,还要不断学习新的研究成果、掌握新的方法,不断让自己的思想、方法、行动跟上时代的步伐。当然学习的深化离不开研究,要从课程的高度去理解生物学教学,从核心素养的高度去思考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培养,从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去思考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去思考生物学教学的社会价值,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如粮食、人口、资源、污染、健康、医疗等问题的高度去思考如何展现生物学科的巨大魅力等,这些都是值得重视、学习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6.

第3篇:生物学科课程范文

一、教师要深入研究新教材,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一)构建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性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生物知识的主阵地,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拉近师生关系的良好平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营造出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敞开心扉,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生物教学效率。现代教育思想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提高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它们的统一指的是知识、信息和思想的相互碰撞和促进。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而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是一种积极参与和互相建构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互动意味着开放性的学习氛围、个性的张扬、创新能力的激发以及主体性的体现。新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封闭的模式,不能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甚至是超越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了解周围的生物世界,探索关于生命的奥秘……这些知识仅仅依靠教师的在课堂上的讲解是不可能办到的,教师需要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学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带着自己原有的生物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的思考、积极的参与讨论交流,并且最终掌握生物学科知识。只有构建一个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参与生物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生物世界的科学和奥秘。

(二)关注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们实施了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经验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满足不了学生对于知识获得的需求。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变教学过程中的主角为主导,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版的生物教材中编排了更多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进行分层次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树立学好生物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物科学、保护生态平衡及自然资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素质教育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素质教育要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个性品质、学习能力和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教育。所以,在生物学科当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作为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生物教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活动,努力践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课堂调控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年龄,他们学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兴趣,只有让学生产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才能够做到自觉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学习。如果教师自身的专业度不够,课前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上课时学生必然缺乏兴趣,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要下足功夫,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准备好上课时所需的教学用具,做好新课的导入工作,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了一个事实:一个古板严肃的教师,课堂气氛往往是死气沉沉的,学生毫无参与的欲望;而一个风趣幽默的教师,学生会非常喜欢,也乐于参与到教师组织的各种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避免不了出现一些枯燥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魅力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三、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改革自己的评价方法

第4篇:生物学科课程范文

关键词:业生物化学大实验;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学校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尤其是生物化学大实验教学,其教学思想理念、内容、管理水平以及实验操作手段都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教育部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我们要严抓本科教育,而对于本科教育除了要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把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即要求本科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除了要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生物科学专业的生物化学大实验是本专业的基础实验课,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实验课。研究发现,各大高校有的对生物化学大实验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有的对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还有的是对该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但是,目前生物化学大实验课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革[1]。

一、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内容层次浅显生物化学大实验是为生物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实验课。教学培养的对象是21世纪从事生命科学工作的专门人才。这些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应有助于他们从原子、分子、细胞及个体等不同层次上来认识和解决生命科学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目前,生物化学大实验内容中分析酶学特性的实验仍然是通过不同温度(0℃、25℃和100℃)研究酶的最适宜温度,通过唾液淀粉酶研究其对蔗糖和淀粉的特异性分解作用。然而,酶学性质还受当前热点问题,比如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海洋酸化等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但是,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相关研究内容,因而也体现不出该实验课程的前沿特色。随着21世纪生命科学时代的到来,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联系密切,有必要对其结构进行分析。进而从表型、结构、细胞、分子、生化等不同层面阐明了生命体系或过程中某一基本现象的化学原理,加强其与化学学科之间的联系。此外,在当今强调21世纪是生命科学时代的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激发他们全面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实验课程方法和内容陈旧目前生物化学大实验的内容基本上是由生物化学基础实验内容经取舍后分出来的一部分内容,基础实验课程内容较少。而且,实验内容过于陈旧,体现不出当前生物化学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国际前沿发展趋势。并且,生物化学大实验内容中对基础仪器使用的实验较少,而仪器操作实验目前已成为生物化学大实验的前提,即重中之重,这些仪器技术操作的掌握也是生物学科发展所必需的。因此,在教学课程中,应把与生物化学该门课程最新成就有关的科学实验最新进展、理论和仪器技术通过实验课程很好地融入到课程中,并可实现生物化学大实验调控的反应体系介绍给学生。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差目前,大部分实验教学还是由教师安排成熟的实验教学内容,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教材大纲和老师的讲授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且实验结果是完全可预知的。学生在整个实验进行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这就很难激发起学生动手操作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学习兴趣,也达不到培养方案中育人的培养目标,更与实验科学的探索本质不相吻合[2]。而当下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我们提倡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由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并加以实施,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这样还可以明确实验科学是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验证真理和探索真理为目标的。

二、拟解决的办法

(一)以基本实验为基础,引导出综合性、研究性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科研思维和创造力的能力,需要将对生物化学大实验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科学化的安排,整个课程里面加入了生物化学课程基本实验技术和验证性的实验内容,比如离心和分光光度技术操作,各种电泳和层析技术,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含量的测定以及检测等。通过这些基础实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们可以对生物化学的一些基本实验的原理、方法和应用范围有较好的了解和掌握[3]。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讨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学生通过分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寻找相关的项目或者和本科生毕业设计相关的课题为实验立意;通过实验室开题报告对自己团队或者组队的实验设想和安排进行汇报,经指导教师和团队成员对实验的可行性、设计的合理性进行充分的讨论,并给出建议和指导,确定最终的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课题的准备工作和整个实验进程,并对实验结果可以进行科学的解释和分析,并以小论文的形式写出实验报告,在此过程中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和处理。那么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其动手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整个过程使得学生对一些生物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锻炼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最重要的是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二)增加课程特色的实验内容生物大分子中糖、核酸、蛋白质是生命体中三大重要物质组成部分,研究它们及其代谢产物的性质、结构和功能,是生物化学研究者探索的主要内容。以生命过程中的重要物质为研究对象,不仅反映了当今生物化学学科发展的新趋势,而且也体现出了该门课程内容的创新与特色。目前有关研究酶活性质、蛋白层析技术以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等方法研究生物体系中蛋白亚基组分变化的例子很多,经过合适的改变可以成为很好的教学内容体系。且在经过蛋白质层析技术以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以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强蛋白质谱鉴定技术。对于本科生而言,可以用已知蛋白,这样对于质谱鉴定结果可以更有依据。

(三)增添仪器分析实验内容为了加强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我们应该注意添加一些最新兴起的和发展起来的仪器分析使用技术,比如光分析技术、色谱分析技术、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技术、离心机、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等。研究表明,上述这些实验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已得到了普遍的应用[4]。如将分光光度技术和荧光分光光度计技术应用于酶动力学分析和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分析;通过液相色谱技术分析叶黄素循环各组分的变化等,这些都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加强学生与学科高新技术的使用与联系,进而培养了学生对该领域更多的兴趣与了解。当然,在添加实验仪器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实验过程中所用方法与技术在本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实践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可以发挥;既要能体现出学科发展的新领域、新热点,又要能体现出该实验课程内容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李凤玲,何金环,潘春梅.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生物化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30(7):208-210.

[2]张华,李华玮.高职生物化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牧业,2012,32(2):47-48.

[3]何弘水,尹丽,王永和,陈秀敏.本校检验专业生物化学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医学创新,2011,8(7):175-176.

第5篇:生物学科课程范文

关键词: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创新创业

在国家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背景下,在高等学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1]。高等学校教育的主体—大学生是我们国家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近年来,虽然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已经渗透到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但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同一高校各学科发展参差不齐,导致不同高校不同学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方式、取得效果差别较大[2]。例如,在生命科学领域,部分高校的部分课程按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改革,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生命科学领域还有大量课程改革亟待加强和完善[3,4]。农业微生物学课程作为涉农专业的核心课程,能帮助学生从基础课顺利过渡到专业课的学习。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微生物学科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的农业微生物学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实验设置和考核方式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因此,农业微生物学教学需要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体现专业特色 构建更加适合的理论课教学体系

农业微生物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面向农学院植物保护、农学、园艺以及化学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与管理等专业开设,学生的专业背景、学科方向、就业领域差别较大,所以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既要照顾农业相关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专业发展需要,又要体现微生物学的学科特点;既要重视微生物学学科的发展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又要满足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根据当前的学科发展趋势,对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见表1)。例如,在《微生物营养与代谢》章节中,有关微生物的分解和合成代谢的部分与生物化学课程中相关内容基本一致,在这一部分内容的讲解中,只需要重点介绍微生物特有的次生代谢过程以及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和作用。在《原核微生物》章节中,作为我校的涉农专业,可以在此章节中加入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利用现状与前景。针对微生物遗传与变异部分应该对前沿和热点研究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如对微生物重组DNA技术和遗传工程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讲解,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明确当今微生物学发展中的一些前沿技术,如CRISPR/CAS9等。在微生物生态学部分重点讲授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对环境的影响、资源微生物的应用和研究进展等。鉴于不同的专业方向,在课程部分章节按不同专业调整授课重点,可以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都是填鸭式教学,教师将大纲所要求的所有知识点通过讲解逐一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信息量大,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快速获取大量有用信息,但长远来看,这种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成为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状态,依赖心理较强,主动意识较弱,不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5]。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供更多机会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样才能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出他们的创造力。例如,在讲授《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一章时,以日常生活中大家熟悉的细菌的抗药性为例进行讲解,从青霉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开始,从而引出你所知道的抗药性有哪些。然后提出:什么是抗药性、抗药性的原理是什么、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抗药性的发生,启发学生从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等方面讨论微生物抗药性的形成是新达尔文主义还是适应性突变,给出证据。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增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针对部分章节,还可以留一些课后小思考题给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些思考题在教科书中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围绕教师提供的目录去查阅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课本中描述性文字内容较多,难度不高的章节,只将重难点讲清楚,而不是全部讲完,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自己分工完成PowerPoint后进行课堂讨论,这样可显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对多媒体工具的运用越来越便利,多媒体工具的有效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原核微生物中古细菌的细胞形态时,学生往往感到难以理解,教学效果较差,可以在网上找一些公开课或者精品课程的相关视频提供给学生,教学效果提高更显著。

3设计创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

农业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6,7]。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讲解完实验原理、步骤、方法后,学生2~3人一组,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实验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主动性较差,实验效果不理想,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必须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完成一部分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要增加一到两个自主设计性实验,从文献资料准备、实验方法制订到实验报告的完成都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可以增强学生阅读文献,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以及科学论文撰写能力。例如,学生在完成了常用培养基的制备和土壤中好气性细菌的分离与计数两个实验之后,可以增加一个“真菌的分离和鉴定”实验,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到野外不同的环境中选择不同来源的材料,进行真菌的分离和鉴定工作。如农学专业可以采集土样标本,植保专业可以选择果园、菜园的杀虫真菌标本,进行标本的预处理、分离、培养和鉴定,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后,基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配置培养基,学会如何处理标本,了解微生物鉴定的基本程序,为今后毕业论文的顺利开展和工作后的独当一面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同时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不同的菌落特征,加深关于真菌的理论知识的了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完善题库 改革考核方式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除了表现在日常的理论教学上,也可以应用在课程考核中[8]。网络题库的建设可以避免每个学期末的重复组卷,基于建成的试题库,授课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或者课后开展5分钟小测试,将评分纳入考核体系,这样可以强化学生平时的考核,督促学生及时有效地复习,还能避免一次考试就决定总成绩的弊端。试题库中可以设置一些灵活的论述题,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进行课堂讨论,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章节相关知识的理解,牢固掌握重点、难点和考点,避免出现应付期末考试而“临阵磨枪”,为考试而学习。课程最终的总成绩按理论课:实验课:平时测验:读书汇报约5:3:1:1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分。

5结语

本文通过构建更加合适的理论课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设计创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及改革考核方式来适应当前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实施两年来,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学生学习微生物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学生在2016年“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创业计划类银奖,获第四届(2018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青年红色逐梦之旅”赛道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奖,第一届(2018)全国大学生植物保护专业能力大赛获团体一等奖,学生参与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课程改革获广东海洋大学校教改项目(2016)和校级质量工程暨“创新强校工程”教学类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曹胜利.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关于“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几个认识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5):59-62.

[2]韩丽珍,谢和,辛智海,等.改进微生物学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微生物学通报,2016,43(4):815-819.

[3]刘仁华,甘丽萍,肖国生.微生物学课程改革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8):179-181.

[4]安会勇,史春薇,司薇薇,等.以“环境微生物学”课程为例探索现代开放课堂理念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8,45(3):648-654.

[5]王萍.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民主[J].现代大学教育,2002(1):55-56.

[6]陈向东,方呈祥,唐晓峰,等.重视每个建设环节铸造微生物学国家精品课程[J].微生物学通报,2006,32(5):168-171.

[7]庞叶,于爽,迟乃玉,等.基于多层次微生物学实验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J].教育教学论坛,2019(8):263-26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