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12:48:10
第1篇:中医研究论文范文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慢性胃炎的患者共有62例,男有34例,女有28例,年龄在16~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5岁;萎缩性的胃炎有15例患者,浅表性慢性胃炎有34例患者,特殊性的慢性胃炎有13例患者;病程3~14个月的有19例,15~25个月的有16例,26~36个月有11例,17个月以上的16例。
1.2治疗方法
治疗该病,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症状:寒、热、虚、实结合性的辩证论治,针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中药中有特效药进行治疗,例如:蒲公英、黄芪、半枝莲、蜥蜴、白花蛇舌草等。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使用六君子汤并加上黄芪进行加减,通常情况的用量为:黄芪30g、大枣12g、白术12g、人参12g、陈皮9g、生姜9g、茯苓9g、半夏6g、甘草6g。针对血瘀凝滞着,以蜥蜴为君药,配上丹参和失笑散进行加减(当归15g、蒲黄和五灵脂各9g等);若为热证型的加以蒲公英15g,半枝莲11g,蛇床子10g并加上疏肝散进行加减。
2结果
2.1疗效的判定标准
无效果:患者在服用该药3周之后,病症仍然没有明显的改善,或者是病情加重。有效果:患者在服用该药3周之后,消化道的症状基本上消失,并且在3个月之内病情没有复发,也没有加重。治愈:患者在服用该药3周之后,病症完全消失,无复发。
2.2治疗效果
本组的62例患者在使用该药3周内的效果:治愈的患者:在服用1周后治愈7例患者,2周之后治愈10例患者,3周之后治愈了29例患者,一共治愈46例,治愈率为74.2%;有效的患者为:在服用3周之后病症得到明显改善的有14例,有效率为22.6%;无效的2例,无效率为3.2%。因此总的有效率为96.8%。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主要是因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而造成的,进行西药治疗时,短期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因而副作用是很强的,并且易复发。在本文中,我们所采用的纯中药进行治疗,并且使用的还是特效药进行组方加减,以便提高疗效,降低该病的复发率。本组的治愈率的有46例,治愈率高达74.2%。
3.1从“虚”进行论证
主要的症状:胃时常隐隐作痛,口吐清水,脸色泛黄,精神不振、无力,进食较少,舌苔白腻质淡,脉象虚弱。发病机理:在我国的中医学中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若脾虚则外邪内阻,气血郁滞,然而升降、运化功能失常。治疗:标本兼治,让虚弱的脾脏得到振奋,调整上下气机,通淤血等,自然使其病症消除。所用之方药:选用黄芪为君药,配上六君子汤进行加减。魏氏等报道使用黄芪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的胃炎疗效较好,使其治疗组的Hp转阴,症状得到缓解,炎症也相对减轻,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黄芪,味甘性温,益于元气,温三焦,能壮脾胃,从而生血生肌。也可益气补中,治疗气虚无力以及气衰血虚者;还可利尿消肿、排脓托毒、敛疮生肌。现代的医学认为:黄芪能加强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尤其是对体液免疫、非特异性免疫、B细胞、T细胞免疫都有明显的效果;还能增强NK细胞的杀伤作用。因为对干扰素有明显的诱生和刺激的作用,因此可以增强人体细胞的生理代谢功能,从而调节体内的杆菌,以修补胃黏膜的炎症,改善消化道的病症。
3.2论治“血瘀凝滞”
对于此症状,主证:胃疼痛犹如针扎,没有固定的痛处,脉象细涩或者是沉弦,舌质有瘀斑或者是暗沉。发病机理为:胃是六腑之一,主要的生理特征为实而不能满,以通、顺为主。病变主要是:瘀滞不通,然而不通则痛,尤其是针对慢性胃炎的病患,病症越久,瘀滞现象越严重,所以治疗慢性胃炎必须要从“瘀”进行论治。使用的方药:以蜥蜴作为特效药,配合使用失笑散进行加减。在朱氏等的报道中治疗胃黏膜病变使用蜥蜴效果满意,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活血化瘀;其次:修复作用:治疗慢性窦道以及结核漏;然后,免疫的抑制作用: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第2篇:中医研究论文范文
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乳腺增生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观察组年龄25~58岁,单侧增生15例,双侧增生27例,病程3~25个月;对照组年龄24~57岁,单侧增生16例,双侧增生26例,病程2.5~24个月。两组在年龄、病程、病症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治疗方法:①观察组采用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处方:柴胡、川芎各12g,白芍、香附、枳壳、甘草各15g。并且根据患者的治疗进展进行随症加减。伴呕吐、咳痰者加半夏、陈皮;肝火上炎者加丹皮、龙胆草;肝郁气滞者可加香附、合欢皮;肝肾阴虚者,可加山茱萸、熟地;月经不调者可加丹皮、黄连、酸枣仁。所有药剂进行煎服,2次/d,早晚服用,服用3个月。②对照组利用阿莫西芬进行治疗,10mg/次,2次/d,并同时服用维生素E500mg,3次/d,服用3个月。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乳房胀痛消失,且治疗结束6个月内无复发;②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消失,乳房胀痛有明显缓解;③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观察组治疗前后生活治疗评分对比:分为日常生活状况、活动能力、生活感受、健康感受、家庭支持5个部分,每项满分10分。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治愈35例(83.33%),对照组治愈27例(64.29%),两组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明显要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第3篇:中医研究论文范文
1.1内服法
1.1.1中药调周法
女子不孕多伴有月经不调,故目前在治疗不孕症时,一般将月经周期分为行经期、经后期(卵泡期)、经间期(排卵期)、经前期(黄体期)等四期进行分阶段治疗。在行经期侧重养血活血,理气调经;经后期侧重健脾补肾,养血益气;经间期补血活血;经前期补肾益精。郭真依据补肾调周法分别在经后、经间、经前和经期辨证用药,方选养阴奠基汤、补肾调气血汤、助孕汤和七制香附丸加减,妊娠率71.8%。夏桂成等在月经周期4期的基础上将经后期分为初、中、末三期,在经后初期选当归地黄丸以滋阴养血,在经后中期滋阴壮阳,在经后末期加重助阳的作用,此外,他又将经前期相应分为初、中、末三期。高秀玲在对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患者分别在月经周期第5、12、17天开始分别选用调经1、2、3号治疗后,通过对月经周期的调整使之顺应阴阳变化。可见,各位研究者对月经分期有细微差别,但调周的基本原则均为补肾养血。从补肾养血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月经周期的调理,对不孕症的疗效显著。
1.1.2辨证论治
(1)肾虚型。胡雅芬指出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多与肾虚有关,因此在治疗时采用补肾助孕汤(覆盆子、菟丝子、淫羊藿、肉苁蓉、川断续、桑寄生、熟地、当归、制香附、黄芪、党参、怀山药、炒白术、炒芍药)加减,兼肝气郁结者加柴胡、八月札;兼气血虚加阿胶、何首乌,同时黄芪与党参的剂量加倍;兼血瘀加桃仁和紫丹参;兼宫寒甚者加补骨脂、肉桂;兼痰湿加茯苓、半夏等,结果有效率84.5%,妊娠率56.25%。郭真将不孕症分为肾虚肝郁、脾肾两虚、肾虚夹瘀、肾虚夹痰湿、肾虚夹湿热四种证型,采用补肾调周法治疗,经过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总有效率达78.1%。李红针对72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选用固肾活血种子汤(人参、当归、女贞子、旱莲草、黄芪、菟丝子、龟板、熟地、麦冬、杜仲、续断、首乌、五味子、阿胶、丹参、川芎、桃仁、红花)加减,兼肝气郁结者加香附6g,白术10g,丹皮9g;兼痰湿壅阻者加茯苓、半夏、白术各10g,陈皮、升麻、柴胡各6g,服药后有排卵者60例,未排卵者12例,其中3个周期治疗后妊娠者52例,总有效率83.3%,未出现副作用。综上,各研究者多是基于中医肾主生殖的理论,针对肾虚为主的证候选用不同方剂进行治疗,重在补肾,同时兼活血疏肝、祛痰化湿,疗效显著。(2)肝郁型。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运用疏肝益肾法,治疗功能性不孕症102例,半年后78例受孕,总妊娠率为76.5%。吴介作将气郁所致不孕症分为气滞兼血瘀型、气滞兼肾虚型和气滞兼痰湿型,选用逍遥散加减进行治疗,兼肾虚者佐以覆盆子、菟丝子、车前子、枸杞子;兼血瘀者佐以桃仁、川牛膝、益母草;兼痰湿者佐以陈皮、苍术、制半夏、天南星,结果显示,30例的不孕症患者中20例怀孕,10例未怀孕者皆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疗效显著。可见,研究者治疗此型不孕症,多是以补肾为基础,强调疏肝理气。(3)血瘀型。临床认为气滞血瘀是导致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故而多采用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潘兴成以王清任血府逐瘀汤加减为主方,气滞血瘀者加金铃子散、失笑散等行气化瘀药;寒凝血瘀者加附子、干姜、吴茱萸等药;血热夹瘀者酌减活血药量,加丹皮、山栀、黄芩等清热之品;气虚夹瘀者,酌减活血药量,加黄芪、白术、参须等补益之品,经过治疗后,27例患者中24例出现妊娠,疗效明显。方青娥以自拟疏通化瘀汤为主治疗不孕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有效率达96%。(4)痰湿型。江丹将多囊卵巢综合征分为三种证型:脾肾气虚,水湿停聚;肾阳不足,湿聚痰凝;肝气郁结,瘀血停滞。分别选用金匮肾气方合苍附导痰丸方加减、二仙汤合桂枝茯苓丸方加减、柴胡剂合桃红四物方加减,虽然选方不同,但均重在化痰,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综上所述,不孕症主要是肾虚、肝郁、痰湿和血瘀,各证型可单独出现,亦常是相互兼夹,治疗方面多以补肾为主,兼以疏肝、祛痰、化湿和活血。
1.1.3专方验方
随着医学的发展,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上,多数医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许多实用方,并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桑任佐以“养肝血,滋肾阴,通经脉”为治则自拟育麟汤,药用当归、白芍、大熟地、川芎、青柴胡、制香附、制首乌、山萸肉、甘枸杞、山药、白术、龟板、川椒、皂针、丹皮,其中皂针可疏通输卵管以保证卵子顺利排出,藏红花活血化瘀疏通经脉,在活血化瘀时注重补肾益精,疏肝解郁,总有效率为90.3%。李祥云针对104例输卵管炎变阻塞性不孕患者,自拟峻竣煎口服液,药用三棱、穿山甲、路路通、莪术、丹皮、丹参、当归、红藤、黄芪、香附等,总有效率83.6%,并进行血液动力学研究,发现峻竣煎能够明显改变输卵管血液的黏滞状态,其中三棱、莪术等共奏活血化瘀之效。朱慧萍认为肾虚精亏肝郁是导致不排卵性不孕的重要原因,故选用菟丝子、枸杞子、蛇床子、制首乌、覆盆子、淫羊藿等补肾益精之品为主药,佐以炙黄芪、当归、怀山药、制香附、茺蔚子,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4.2%以上。综上,经验之方在治疗不孕症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鉴于患者的不同体质,临床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用方应因人而异。
1.2外用法
1.2.1中药保留灌肠法
中药保留灌肠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直肠,有利于药物效直接作用于患处,临床疗效较好。苗曼华采用了中药灌肠法和输卵管通液术,药用红藤、败酱草、蒲公英、紫花地丁、皂角刺、三棱、莪术、大黄、露蜂房等进行浓煎,冷却后灌肠。三个疗程之后子宫输卵管造影显示总有效率为93.3%,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输卵管通液技术和口服广谱抗生素治疗)。温泰芳选用红藤、败酱草、蛇舌草、蒲公英、三棱、莪术、丹参、桃仁等,对慢性盆腔炎不孕症患者进行中药灌肠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各研究者在进行中药灌肠治疗时多是选用一些红藤、蒲公英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络的药物,而这些药物同时也能改善子宫的血液循环,消除局部炎症病变。
1.2.2中药外敷法
外敷法是将中药加热后放于患处,借助热力以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中医疗法。因疏输卵管阻塞多由瘀血阻塞脉络所致,故中药外敷法对于由输卵管阻塞引起的不孕症疗效甚佳。杨秀芬对100例慢性盆腔炎继发性不孕症患者分组后,治疗组以中药外敷为主,药用艾叶、透骨草、花椒、千年键、五加皮、当归等,对照组则选用青霉素、替硝唑静脉滴注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受孕率(76%)明显高于对照组(22%),中药外敷疗效显著。孙淑芳在中药外敷法和中药灌肠法对输卵管阻塞不孕症治疗中发现,外敷组总有效率为81.8%,灌肠组为52.4%,差异明显,且对患者而言,外敷法无痛苦,更加方法简便易行,潜在的危险性小。
1.2.3综合治疗
在治疗慢性附件炎并发不孕症患者时,对照组自拟中药消炎汤以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兼清热利湿,治疗组采用自拟中药消炎汤加平补平泻针灸疗法,结果治疗组痊愈54例(72.0%),对照组23例(30.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黎晓红治疗不孕,选用活血化瘀通络的中药内服,同时选用清热化瘀中药煎水进行灌肠,并取汁以直流电疗法将药液加热放在下腹部的两侧,1个疗程后有效率达77.08%,经过中药内服、保留灌肠和离子导入后,不仅促进了盆腔周围的血液循环,而且使得输卵管能够复通。
1.3中西医结合疗法
治疗5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患者,对照组单纯采用卵巢契形切除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卵巢契形切除术治疗,同时在术后采用自拟的化痰补肾方内服,药选菟丝子、覆盆子、淫羊藿、紫石英、苍术、胆南星、白芥子、制香附、半夏以及焦山楂,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7%,明显优于对照组(75.0%)。叶敦敏治疗慢性盆腔炎性不孕症,研究A组采用腹腔镜手术结合中医周期性疗法,总有效率为90.0%,远远高于单纯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B组,同时也高于采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的非手术治疗的C组。可见,中药能够补肾疏肝调经、活血化瘀,西医诊疗技术能够解决特殊问题,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互补。
1.4情志干预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临床对不孕症的认识及治疗思路也发生转变,不孕症患者的心理健康需求日渐受到重视。谈勇等从中、西医的角度对不孕症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患者多自卑、紧张、焦虑,甚至悲观绝望,提出医护人员应该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热情、倾听、共情,关注患者身心健康,帮助其调整心态。王秋琴等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采用团体心理干预加放松疗法,结果显示患者卵泡生长及排卵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且妊娠率明显提高。可见,治疗不孕应关注女性心理健康。
2小结
第4篇:中医研究论文范文
在机体的气血运转中,胃主要作用是降浊,脾主要作用是升清,只要是使胃降浊脾升清这一功能失常就很有可能导致胃下垂。从历代中医对此病的研究发现,胃下垂并不是单纯的“中气下陷”,此病成因复杂。
1.1脾气不升
脾气受损导致气血运化失调,气血精微不能供应到脏腑,久而久之筋脉就会弛缓但不能收缩,无力将胃的位置固定,最后导致胃的下垂。患者在进食之后更是气虚,此时就会有腹部不适之感。
1.2外感或误治
脾升胃降功能失常会由多种原因造成,常见的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
1.3病因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造成胃下垂的主要原因,早在《素问痹论篇》中就有记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另有《素问本病论篇》中则介绍:“饮食劳倦即伤脾”,这是因为饮食不健康,暴饮暴食,造成了脏气不平,痞隔于中”。若再“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生胀满,或脏寒生满病。”见于《丹溪心法》,当中就指出:“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有饮食痰积,不能施化为痞者”。以上文献均可看出,如果吃了太多凉寒的食物,暴饮暴食且休息不好,就会导致脾胃受损,长久以往,则消化不良产生积滞,积滞又会引起腹胀,时间一长就会导致胃下垂。
2治法用药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患胃下垂的病因复杂,或实证,或虚证,或虚实结合,所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单一的按某一证治疗,要全面诊治,才能避免延误治疗最佳时机。笔者通过对胃下垂的治疗经验,将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汇总。
2.1益气健脾
在《证治汇补》中就有记载:“大抵心下痞闷,必是脾胃受亏,浊气挟痰,不能运化,初宜舒郁化痰降火,久之”意思是脾胃虚是胃下垂发生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治疗上,主要以益气健脾为主,《伤寒论》中有人参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参苓白术散,这些药方均有健脾益气的功效。
2.2宣畅气机
在《临证指南医案》就有相关资料说明脾升清功能受损,为降浊功能损,则气机不能通畅。只有气机通畅,脾升清胃降浊的功能才能恢复正常,痞气滞积的现象消除,那胃也能回归到正确的位置。在朱肱《类证活人书》中就有一药方是用桔梗枳壳汤治疗胃下垂,效果甚好,这是因为桔梗枳壳能通气机,可行气于下隔。
2.3消补兼施
第5篇:中医研究论文范文
1.1现代医学研究
现代医学在白癜风的病理机制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不过截止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具体的定论。对于此病的病因病理,现代医学界的主流看法如下:(1)黑素细胞生长因子缺乏学说;(2)神经化学因子学说;(3)自身免疫学说;(4)黑素细胞自身破坏学说;(5)和局部皮肤损伤及长期压迫摩擦有联系;(6)遗传因素;(7)营养失调的影响。
1.2中医药学研究
中医学对白癜风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理论研究认为,此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内外因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通常内因主要和肝、肾、脾、肾等脏腑出现失调有联系,主要由于七情内伤,导致气机不畅,从而复感风邪,博于肌肤,再引起肝气郁结,肺失宣降,引起气血悖逆,营卫失和而肌肤失养,日久肝气横逆而犯脾,导致脾胃不和,风湿遏于经络;肝肾同源,肝亏肾虚,营卫无畅达之机,气血不能营养肌肤,日久出现肝血虚、肾精亏,进而导致内热郁结体质。外因主要是风邪与湿邪的影响,侵入肌肤,引起局部气血出现失和,经络不通畅,肌肤得不到温煦[2]。内外因的综合影响,致使阴阳气血出现失调,皮肤毛发失养,从而出现黑色素脱失,最终生成白斑。总之,中医观点认为此病和风、热、肺、肾、气、血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十分紧密。其次,此病的致病因素还包括燥、湿、心、肝、痰、虚等。
2相关临床症状
皮损表现为出现色素脱失斑,这些斑块数目不等,大小不同。最初有部分为色素减退斑,它们的边缘不清晰,不过会发展成色素脱失斑,通常为乳白色,常见于患者的脸、手背、乳头、颈项等部位。
患者上肢的白斑集中在手背、指背,下肢集中在小腿、足背。通常,白斑分布对称,不过也会局限在某个部位,或顺着皮节分布。白斑边界清晰,部分边缘部分色素反而会加重。处于白斑内的毛发可能变白,其它黏膜部位也有一定影响,常见的包括口唇、龟头、包皮内侧等部位。有少数患者在发病初期会出现不适感或瘙痒,但程度较轻,等到病情加重后,相关症状就会消失。
3分期
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进展期,主要表现为白斑变多,扩大,边界模糊;二是稳定期,主要表现为白斑停止发展,边界清晰可见,边缘色素颜色加深。
4具体的病理变化
白斑部表皮基底层中黑素细胞数量下降或消失,因此,表皮缺少黑素颗粒。多巴染色显示为阴性。有的时候我们可以从真皮浅层处或真皮与表皮之间看到存在单一核细胞浸润,不过程度各异。超微结构改变:白斑边缘部分有着最显著的改变,表皮中含有的3种细胞出现异常,主要有角朊细胞、黑素细胞及郎格罕细胞等。白斑范围内黑素细胞极少,其边缘部分黑素细胞胞浆中出现空泡,细胞核产生固缩现象,粗面内质网可能发生高度扩张,也可能出现破裂,但黑素小体会大量减少。
5鉴别与诊断
白癜风的诊断比较容易,结合临床表现便可诊断,不过要注意和其它色素减退病症的区别。比如,炎症后色素减退,患者有原发病病史,通常包括湿疹、皮炎、单纯糠疹、银屑病、花斑癣等疾病,色素出现减退只限于原发病皮损的地方,多为暂时性,可以自行恢复。又如,贫血痣,通常呈单侧分布,患者出生或生后不久就会出现,今后皮损不会继续扩大,即使用力摩擦或加热后,相关部位也不会发红。无色素痣,属于色素减退斑,患者出生或生后不久便出现,呈单侧分布,并终身持续不会改变。中老年人群是特发性滴状色素减退的高发人群。该斑点形状为椭圆形,白色,大小不超过1cm,并且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变大而增多。
6对白癜风的中医治疗研究
采用中医治疗此病有较好的效果,应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重点要达到调和气血、疏肝理气、活血祛风加扶正固本的目的。通常使用的药物包括何首乌、鸡血藤、茯苓、紫草、白蒺藜、当归、丹参、桃仁、红花、苍术、补骨脂、旱莲草、黄芪等药物。同时,要结合具体的临床特征、分型适量加减份量,从而达到不错的效果。补骨脂又称为破故纸,它有光敏性,有效成分包括补骨脂素和异构补骨脂素等。因此,它属于治疗白癜风常用药物之一。该药既能单独使用,还能配合其它中药使用。对于白癜风,此药还可以和紫外线或日晒等方式结合共同治疗。通常,外用该药的用量在25%-50%。有的药物也含有补骨脂素,常见的有白芷、独活、无花果叶等,因此,这些药物也能治疗白癜风,内服、外用兼可。部分中草药单方验方,包括白蒺藜、麝香等,均被认为对此病有一定疗效。据有关报道显示,利用针灸、梅花针、耳针疗法,艾灸也能治疗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