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中医研究论文范文

中医研究论文全文(5篇)

中医研究论文

第1篇:中医研究论文范文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慢性胃炎的患者共有62例,男有34例,女有28例,年龄在16~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5岁;萎缩性的胃炎有15例患者,浅表性慢性胃炎有34例患者,特殊性的慢性胃炎有13例患者;病程3~14个月的有19例,15~25个月的有16例,26~36个月有11例,17个月以上的16例。

1.2治疗方法

治疗该病,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症状:寒、热、虚、实结合性的辩证论治,针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中药中有特效药进行治疗,例如:蒲公英、黄芪、半枝莲、蜥蜴、白花蛇舌草等。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使用六君子汤并加上黄芪进行加减,通常情况的用量为:黄芪30g、大枣12g、白术12g、人参12g、陈皮9g、生姜9g、茯苓9g、半夏6g、甘草6g。针对血瘀凝滞着,以蜥蜴为君药,配上丹参和失笑散进行加减(当归15g、蒲黄和五灵脂各9g等);若为热证型的加以蒲公英15g,半枝莲11g,蛇床子10g并加上疏肝散进行加减。

2结果

2.1疗效的判定标准

无效果:患者在服用该药3周之后,病症仍然没有明显的改善,或者是病情加重。有效果:患者在服用该药3周之后,消化道的症状基本上消失,并且在3个月之内病情没有复发,也没有加重。治愈:患者在服用该药3周之后,病症完全消失,无复发。

2.2治疗效果

本组的62例患者在使用该药3周内的效果:治愈的患者:在服用1周后治愈7例患者,2周之后治愈10例患者,3周之后治愈了29例患者,一共治愈46例,治愈率为74.2%;有效的患者为:在服用3周之后病症得到明显改善的有14例,有效率为22.6%;无效的2例,无效率为3.2%。因此总的有效率为96.8%。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主要是因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而造成的,进行西药治疗时,短期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因而副作用是很强的,并且易复发。在本文中,我们所采用的纯中药进行治疗,并且使用的还是特效药进行组方加减,以便提高疗效,降低该病的复发率。本组的治愈率的有46例,治愈率高达74.2%。

3.1从“虚”进行论证

主要的症状:胃时常隐隐作痛,口吐清水,脸色泛黄,精神不振、无力,进食较少,舌苔白腻质淡,脉象虚弱。发病机理:在我国的中医学中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若脾虚则外邪内阻,气血郁滞,然而升降、运化功能失常。治疗:标本兼治,让虚弱的脾脏得到振奋,调整上下气机,通淤血等,自然使其病症消除。所用之方药:选用黄芪为君药,配上六君子汤进行加减。魏氏等报道使用黄芪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的胃炎疗效较好,使其治疗组的Hp转阴,症状得到缓解,炎症也相对减轻,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黄芪,味甘性温,益于元气,温三焦,能壮脾胃,从而生血生肌。也可益气补中,治疗气虚无力以及气衰血虚者;还可利尿消肿、排脓托毒、敛疮生肌。现代的医学认为:黄芪能加强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尤其是对体液免疫、非特异性免疫、B细胞、T细胞免疫都有明显的效果;还能增强NK细胞的杀伤作用。因为对干扰素有明显的诱生和刺激的作用,因此可以增强人体细胞的生理代谢功能,从而调节体内的杆菌,以修补胃黏膜的炎症,改善消化道的病症。

3.2论治“血瘀凝滞”

对于此症状,主证:胃疼痛犹如针扎,没有固定的痛处,脉象细涩或者是沉弦,舌质有瘀斑或者是暗沉。发病机理为:胃是六腑之一,主要的生理特征为实而不能满,以通、顺为主。病变主要是:瘀滞不通,然而不通则痛,尤其是针对慢性胃炎的病患,病症越久,瘀滞现象越严重,所以治疗慢性胃炎必须要从“瘀”进行论治。使用的方药:以蜥蜴作为特效药,配合使用失笑散进行加减。在朱氏等的报道中治疗胃黏膜病变使用蜥蜴效果满意,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活血化瘀;其次:修复作用:治疗慢性窦道以及结核漏;然后,免疫的抑制作用: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第2篇:中医研究论文范文

1.1现代医学研究

现代医学在白癜风的病理机制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不过截止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具体的定论。对于此病的病因病理,现代医学界的主流看法如下:(1)黑素细胞生长因子缺乏学说;(2)神经化学因子学说;(3)自身免疫学说;(4)黑素细胞自身破坏学说;(5)和局部皮肤损伤及长期压迫摩擦有联系;(6)遗传因素;(7)营养失调的影响。

1.2中医药学研究

中医学对白癜风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理论研究认为,此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内外因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通常内因主要和肝、肾、脾、肾等脏腑出现失调有联系,主要由于七情内伤,导致气机不畅,从而复感风邪,博于肌肤,再引起肝气郁结,肺失宣降,引起气血悖逆,营卫失和而肌肤失养,日久肝气横逆而犯脾,导致脾胃不和,风湿遏于经络;肝肾同源,肝亏肾虚,营卫无畅达之机,气血不能营养肌肤,日久出现肝血虚、肾精亏,进而导致内热郁结体质。外因主要是风邪与湿邪的影响,侵入肌肤,引起局部气血出现失和,经络不通畅,肌肤得不到温煦[2]。内外因的综合影响,致使阴阳气血出现失调,皮肤毛发失养,从而出现黑色素脱失,最终生成白斑。总之,中医观点认为此病和风、热、肺、肾、气、血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十分紧密。其次,此病的致病因素还包括燥、湿、心、肝、痰、虚等。

2相关临床症状

皮损表现为出现色素脱失斑,这些斑块数目不等,大小不同。最初有部分为色素减退斑,它们的边缘不清晰,不过会发展成色素脱失斑,通常为乳白色,常见于患者的脸、手背、乳头、颈项等部位。

患者上肢的白斑集中在手背、指背,下肢集中在小腿、足背。通常,白斑分布对称,不过也会局限在某个部位,或顺着皮节分布。白斑边界清晰,部分边缘部分色素反而会加重。处于白斑内的毛发可能变白,其它黏膜部位也有一定影响,常见的包括口唇、龟头、包皮内侧等部位。有少数患者在发病初期会出现不适感或瘙痒,但程度较轻,等到病情加重后,相关症状就会消失。

3分期

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进展期,主要表现为白斑变多,扩大,边界模糊;二是稳定期,主要表现为白斑停止发展,边界清晰可见,边缘色素颜色加深。

4具体的病理变化

白斑部表皮基底层中黑素细胞数量下降或消失,因此,表皮缺少黑素颗粒。多巴染色显示为阴性。有的时候我们可以从真皮浅层处或真皮与表皮之间看到存在单一核细胞浸润,不过程度各异。超微结构改变:白斑边缘部分有着最显著的改变,表皮中含有的3种细胞出现异常,主要有角朊细胞、黑素细胞及郎格罕细胞等。白斑范围内黑素细胞极少,其边缘部分黑素细胞胞浆中出现空泡,细胞核产生固缩现象,粗面内质网可能发生高度扩张,也可能出现破裂,但黑素小体会大量减少。

5鉴别与诊断

白癜风的诊断比较容易,结合临床表现便可诊断,不过要注意和其它色素减退病症的区别。比如,炎症后色素减退,患者有原发病病史,通常包括湿疹、皮炎、单纯糠疹、银屑病、花斑癣等疾病,色素出现减退只限于原发病皮损的地方,多为暂时性,可以自行恢复。又如,贫血痣,通常呈单侧分布,患者出生或生后不久就会出现,今后皮损不会继续扩大,即使用力摩擦或加热后,相关部位也不会发红。无色素痣,属于色素减退斑,患者出生或生后不久便出现,呈单侧分布,并终身持续不会改变。中老年人群是特发性滴状色素减退的高发人群。该斑点形状为椭圆形,白色,大小不超过1cm,并且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变大而增多。

6对白癜风的中医治疗研究

采用中医治疗此病有较好的效果,应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重点要达到调和气血、疏肝理气、活血祛风加扶正固本的目的。通常使用的药物包括何首乌、鸡血藤、茯苓、紫草、白蒺藜、当归、丹参、桃仁、红花、苍术、补骨脂、旱莲草、黄芪等药物。同时,要结合具体的临床特征、分型适量加减份量,从而达到不错的效果。补骨脂又称为破故纸,它有光敏性,有效成分包括补骨脂素和异构补骨脂素等。因此,它属于治疗白癜风常用药物之一。该药既能单独使用,还能配合其它中药使用。对于白癜风,此药还可以和紫外线或日晒等方式结合共同治疗。通常,外用该药的用量在25%-50%。有的药物也含有补骨脂素,常见的有白芷、独活、无花果叶等,因此,这些药物也能治疗白癜风,内服、外用兼可。部分中草药单方验方,包括白蒺藜、麝香等,均被认为对此病有一定疗效。据有关报道显示,利用针灸、梅花针、耳针疗法,艾灸也能治疗此病。

第3篇:中医研究论文范文

1.1心衰的中西医病因病机研究

中医传统文献中无“心衰”之名,根据其临床特征,涉及中医“喘证”、“水肿”、“心悸”、“怔忡”、“痰饮”、“心痹”等范畴。大多数研究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以心之气阳虚衰为本,血脉瘀滞、水饮内停、痰浊不化为标。中医一般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的发生及心之气阳虚衰关系最密切。心气虚是心衰发病的始动因素并贯穿于心衰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现代医学则认为心力衰竭的发生和病情恶化涉及一系列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功能和形态的进行性改变。目前认识到,心室重塑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导致心力衰竭不断进展的病理生理基础。心室重塑的结构基础是心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变化,包括心肌细胞肥大和凋亡、胚胎基因和蛋白质的再表达及心肌细胞外基质量和组成的变化。临床上表现为心室腔扩大、室壁肥厚和心室形状改变。整体来说,西医学中对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分析主要包括: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的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血管加压素、肽类信号系统、炎性细胞因子激活等)、心肌重塑和心室重塑等。

1.2中西医对心衰的临床治疗证治情况研究

1.2.1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研究

辨证论治始终是中医诊疗特色,尽管目前辨证各有千秋。辨证分型主要有:(1)心肺气虚——益气养心——养心汤,生脉散,归脾汤加减。代表医家史载祥,许心如,成启予等。(2)气阴两虚——益气养阴——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代表医家:顾景琰等。(3)阳虚水泛——温阳利水——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加减。代表医家:陈鼎祺,邓铁涛,韩子江,廖家桢,马连珍,刑月朋,赵锡武,秦伯末等。(4)血瘀水阻——活血利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血府逐瘀汤加减。代表医家:汤益明,李介鸣,刘家骏等;(5)阳气虚脱——回阳救逆——参附龙牡汤,四逆汤加减。代表医家:柯雪帆,周次清,任继学等。根据马术明临床治疗研究总结有以下几点:(1)心衰早期多以心肺气虚为主,晚期以心肾阳虚为主,故益气补阳为常用方法,参芪桂附为主治之药。(2)心衰乃心主血脉失常之病,无论阳虚、气虚或停痰蓄水,均有淤血的表现,故活血化瘀之药常可加用,可提高疗效。(3)由于心病发展致心衰多时日已久,故治疗时守方守法,方可取得较好疗效。(4)中医有“劳则耗气”之说,此病尤为突出,心衰一经确诊,务要病人做到体力、脑力同时休息,以利元气恢复。水肿重者,嘱令其断却盐味。中医在治疗心衰上治法多样,药味众多,副作用较小,疗效可靠。中药在纠正心衰症状的同时,还可以增加心肌供血,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营养心肌,改善心肌代谢,如人参、黄芪等。同时在中医药治疗的基础上,如联合西药对症处理,常得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1.2.2西医对于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研究

传统的心衰的治疗原则是“强心、利尿、扩血管”。新的心衰治疗指南目的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延长患者的寿命,大量事实证明旧的治疗原则虽能暂时改善患者的症状,但对患者的生存率没有太大的意义。实验证明现代治疗心衰的新理念是从防到治的全面策略,从以往的短期血液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的策略。目的是有力地改变衰竭的心脏的生物学性质。新的常规治疗或标准治疗是以神经内分泌拮抗剂为主的ACE-I类,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地高辛。其中改善症状的有ACE-I类、利尿剂、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螺内酯;改善预后的有:ACE-I,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心衰的生物学治疗就是抑制与心肌重塑有关的刺激——介导因素,从而改善心肌的生物学功能。这些介导因素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Ⅱ)、机械刺激、内皮素(ET)等。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其他新进展还包括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脑利钠多肽、基因治疗、心脏移植、人工心脏及心室机械辅助装置等。

2.心衰患者实施中医养生指导的情况

2.1养生的定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道教书籍,是在《庄子》内篇。养生,又有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的意思。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总之,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2.2心衰患者中医养生指导情况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积累了十分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内容,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同时注重防病于未然的“治未病”的思想,中医养生学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着丰富的养生理论和独特多的养生方法,有助于人类的身心康复。因患者知识层次,掌握疾病支持和信息程度的不同,宣教的个体化显得极为重要,可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耐心准确回答并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对文化知识缺乏,理解力相对差的患者更应将宣教个体化。可建议性的为患者制定养生处方,从四时,饮食,情志等方面给予患者参考。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养生学的知识,制作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宣传手册或是对患者或其家属进行宣教,内容可涵盖养生学的八个要诀:说情志、戒私欲、远房室、适四时、节饮食、常运动、顺性情、服药饵。并结合心衰患者的特点“本虚标实、虚实夹杂”,重点讲授如何强心。可具体提出养生方案,如嘱患者保持心情愉快,每天读书看报、听听音乐,注意休息等。利用走廊宣传栏或医院宣传栏定期介绍养生的方法。丰富饮食疗法,遵循目前国际健康教育领域主要理论基础——知信行理论,将其关于卫生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争取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的理论结合养生学的摄生康复之道,设计健康评估表,结合宣教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发病率的目的。现代中医学对于心力衰竭的研究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的研究,中医养生学从顺应四时,养神全形,调畅情志等方面重视疾病的整体调节,有着鲜明的特色的优势,尤其是结合现代医学及健康教育理论后,对与患者身心及社会诸多方面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减少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西医对心衰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

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系统的教育活动,通过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形成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多数内科疾病与生活方式密切行馆,患者对于相关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预后。

3.1西医对心衰患者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及主要内容

以下四类别那个人为反复教育的对象:(1)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下降者(2)身体健康状况较差,自护能力较低者(3)住院次数多且自认为疾病知识有较多了解者(4)对疲劳等症状易于忽视的病人及家属。心衰患者健康教育内容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具体需要确定方案并注意随时评估,不断调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成效突出。

3.2 心理健康教育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病情发展及转归与心理、情绪、社会刺激等因素有密切相关,患者能否维持健康及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相关性,同时还应教会家属提供情感支持,给予患者理解和关心。

3.3避免诱发因素教育

据统计有80%~90%患者病情复发是由诱发因素诱发的,对防治心力衰竭有重要意义。要教会患者如何做好防感染、防体力劳动过度、限制钠盐摄入、忌暴食暴饮、做好避孕措施并坚持服药。

3.4服药指导

指导患者应定期复诊,不能麻痹大意,按时服用强心药,教会患者自测脉搏和观察洋地黄毒性反应表现。间断使用利尿剂以及必要时加用扩血管药等。掌握各种服用方法、剂量、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定期复查。

3.5症状和体征的自我监测指导

指导患者每天测体重、计尿量,评价水肿消退情况,定时测量血压,同时应教会其对急性发作处理、如何改善睡眠、防体位改变跌倒的具体方法。根据心脏功能合理制定活动计划,逐步提高活动量,维持和提高心脏代偿功能。

3.6培养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心力衰竭的主要特点有:长期性、反复发作性、疾病复杂性、预后差、直接影响日常生活,消耗一定费用。因此培养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调节生活习惯,实施自我管理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知识和技术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控制疾病发展,预防并发症,减少伤残程度,促进功能恢复,力求最好的预后。

第4篇:中医研究论文范文

有学者认为CAN属消渴病兼证,称之“消渴病心悸”。其基本病机以阴虚燥热,气阴不足为本。心阴不足则心阳偏胜,虚火内生,扰乱心神,故见心悸、怔忡、五心烦热、失眠盗汗等阴亏内热之象,此证多见于CAN早期迷走神经损伤期;随之病情进展,阴津亏耗,无以载气,而致气散气耗。气为血之帅,心气不足,无以推动血液正常运行,血行迟滞,百脉失养,清窍失充,故见头晕、心悸、乏力、自汗、视物发花,甚则晕倒,此证往往多见于CAN血压调节反射弧损害期。据此,王小强等将消渴病心悸分为两型,一则气阴不足,心阳浮越;治宜益气养阴,潜摄心阳,方选生脉散加味。另则气阳不足,血行不畅,治宜益气升阳,行血化瘀,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经临床验证辨病分期论治能明显减轻患者症状,改善CAN临床体征。张传清等则针对糖尿病中后期CAN患者临证多表现出胸阳不振,心络(痰)瘀阻证型特点,报道以清热活络、益气通阳之安心方(党参、淫羊藿、薤白、延胡索、酸枣仁、丹参、檀香、川芎、茯苓、黄连、麦冬)口服治疗12周能明显改善患者HRV频域及时域指标,改善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状态。

2病证相关研究

戴跃龙等通过观察冠心病及糖尿病气阴两虚证两组不同疾病相同证候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间差异。分别收集气阴两虚证冠心病组61例和糖尿病组63例,另选同年龄段健康者66例为对照组,分析各组HRV时域及频域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异病同证患者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HRVin-dex)、频域指标(总功率、极低频、低频、高频)均低于对照组;冠心病组与糖尿病组HRV时域、频域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结果提示气阴两虚证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严重受损,相同证候群的冠心病及糖尿病患者HRV变化一致,符合中医学“异病同治”理论。方朝晖等通过对2000~2008年中医临床文献的检索,选出与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相关的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文献并从证型出现频率、病例等进行整理归类分析。结果发现DCAN与中医学“消渴、心悸、眩晕、胸痹、便秘、泄泻、痞满”等诸多疾病相关,且出现频率较多的专方如通心络胶囊、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消痞汤、复方参冬丸等可以佐证;而与前述疾病相关的主要证候依出现频率依次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湿热阻滞、脾肾阳虚、肝气郁滞、痰湿阻滞、肾阳不足;临床用药频率较高的依次为黄芪、白术、茯苓、人参、丹参、川芎、薏苡仁、麦冬等前8味药物,提示中医临床针对DCAN常以益气健脾、滋阴活血为主,主要针对气阴两虚血瘀之证。苏丽雅等应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通过将气郁质亚量表评分与抑郁量表得分、自主神经活性指数、交感/副交感比值分别做相关性分析,观察结果提示气郁质亚量表评分与以上3个指标均存在相关性,提示中医气郁质可反映心理状态的偏颇失衡,且气郁体质与其情绪状态(抑郁状态)、自主神经系统之间存在相关性。情绪的改变会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的不同反应。苏丽雅还进一步观察发现气郁质者心脏自主神经活性、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能力较差。

3辨证分型研究

杨柳清等将所收集的91例DCAN患者根据辨证分型分属阴虚热盛证18例、气阴两虚证23例、阴阳两虚证29例、血瘀脉络证21例,旨在观察各证型组卧立位血压间差异,报道结果发现血瘀脉络证组卧立血压收缩压差值与阴虚热盛证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阴阳两虚证组卧立位血压舒张压差值与气阴两虚证及阴虚热盛证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瘀脉络证组卧立血压舒张压差值与阴虚热盛证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阎英杰等则通过对阴虚内热、气阴两虚、气阴两虚兼瘀3组DCAN患者各30例及40例健康对照者的HRV指标进行了对比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阴虚内热、气阴两虚、气阴两虚兼瘀3组DAN患者HRV时域各项指标均明显较健康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阴虚内热组降低最少,气阴两虚组次之,气阴两虚兼瘀组降低最为明显,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间频域指标比较,阴虚化热证HF降低最少,LF升高最为明显;气阴两虚证HF降低较阴虚内热明显,LF升高次之,LF/HF较阴虚内热证增高;气阴两虚兼瘀证HF降低最之。提示随着疾病证型的演变和发展,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受损会逐步加重。阎英杰等根据DCAN患者心率快、心烦、口苦等症状兼以清热,应用益气养阴、活血清热功效之益心胶囊(由太子参30g,麦冬9g,五味子10g,丹参15g,檀香9g,砂仁20g,沙参15g,葛根20g,红花10g,苦参10g,琥珀3g组成,经院内制剂加工成胶囊,每粒相当生药2.5g),每次4粒,每日3次,3个月为1个疗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发现益心胶囊可明显改善DCAN患者HRV时域及频域指标,改善7项传统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的计分及临床症状。谢瑜等依据气阴两虚、瘀血阻滞为DCAN的基本病机,在应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中药。研究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27%,对照组为65.4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大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卧立血压收缩压差值、卧立血压舒张压差值、握力血压、VaRI、卧立心率差、30/15比值明显改善。观察结果提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中药不仅可有效改善气阴两虚、血瘀阻滞证的DCAN患者临床症状,而且可以有效改善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王永认为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其因消渴病日久不愈,燥热伤津,汗出伤阳,卫阳不固,心阳受损,强调其治疗应重视阳气的温煦、推动作用。桂甘龙牡汤出自《伤寒论》,原方具有温通心阳,潜镇安神之功。王永通过治疗前后心脏自主神经积分比较,发现桂甘龙牡汤可以改善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的失衡,取得满意临床疗效。

4动物实验研究

李晓等通过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成功后4周,经随机分组并予相应药物灌胃4周。采用Elisa法检测右心房中酪氨酸羟化酶(TH)、乙酰胆碱酶转移酶(CHAT)、神经生长因子(NGF)、生长相关蛋白(GAP-43)、睫状神经生长因子(CNTF)的含量。结果发现模型组右心房TH、TH/CHAT升高、CHAT下降,神经营养因子GAP-43、NGF升高、CNTF降低。桂枝汤灌胃组TH下降,CHAT升高,且TH/CHAT降低,神经营养因子CNTF和GAP-43升高,NGF降低,且桂枝汤灌胃组升高CNTF和抑制NGF方面优于弥可保组,提示桂枝汤有抑制糖尿病大鼠交感神经的异常重构、促进心脏迷走神经恢复的作用。

5成药干预研究

第5篇:中医研究论文范文

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乳腺增生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观察组年龄25~58岁,单侧增生15例,双侧增生27例,病程3~25个月;对照组年龄24~57岁,单侧增生16例,双侧增生26例,病程2.5~24个月。两组在年龄、病程、病症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治疗方法:①观察组采用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处方:柴胡、川芎各12g,白芍、香附、枳壳、甘草各15g。并且根据患者的治疗进展进行随症加减。伴呕吐、咳痰者加半夏、陈皮;肝火上炎者加丹皮、龙胆草;肝郁气滞者可加香附、合欢皮;肝肾阴虚者,可加山茱萸、熟地;月经不调者可加丹皮、黄连、酸枣仁。所有药剂进行煎服,2次/d,早晚服用,服用3个月。②对照组利用阿莫西芬进行治疗,10mg/次,2次/d,并同时服用维生素E500mg,3次/d,服用3个月。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乳房胀痛消失,且治疗结束6个月内无复发;②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消失,乳房胀痛有明显缓解;③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观察组治疗前后生活治疗评分对比:分为日常生活状况、活动能力、生活感受、健康感受、家庭支持5个部分,每项满分10分。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治愈35例(83.33%),对照组治愈27例(64.29%),两组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明显要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