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妇科研究论文范文

妇科研究论文全文(5篇)

妇科研究论文

第1篇:妇科研究论文范文

1.1一般资料

本组37例,年龄20~39岁.平均26.8岁。其中早期妊娠4例,中期妊娠19例,晚期妊娠14例。初产妇28例,经产妇9例。其中本组急性阑尾炎12例,占32.4%。急性胆囊炎、胆石症3例,占8.1%。,泌尿系统结石2例,占5.4%。急性胰腺炎1例,占2.7%。内科急性胃肠炎10例,占27%。妇科卵巢囊肿蒂扭转9例,占24.3%。所有病例发病至就诊时间为3h一2d,平均(24±2.5)h。

1.2临床表现及诊断

37例均有腹痛、恶心;22例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明显;10例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除上述临床特征外,尚需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1)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病史(转移性腹痛),结合上述特征作出诊断,有3例为术中确诊;(2)卵巢肿瘤蒂扭转、急性胆囊炎、泌尿系结石14例,均行B超检查,结果支持诊断12例;(3)急性胰腺炎病例均经化验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超出正常值1倍以上而确诊。

1.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示32例例患者WBC≥10×109/L,30例患者中性粒细胞≥0.75;25例行腹部B超检查,阳性率82%。

1.4治疗方法及预后

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12例,手术治疗10例,术后证实为化脓性阑尾炎6例,单纯性阑尾炎4例,保守治疗2例;急性胆囊炎、胆石症3例,全部予抗炎、补液、止痛等保守治疗,妊娠合并泌尿系结石2例,经B超均诊断为输尿管中段结石,但未见有肾积水,予保守治疗,效果满意。急性胰腺炎1例均行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抑制胰酶分泌、止痛、抗炎、解痉等治疗;急性胃肠炎10例予抗炎、补液治疗,2例出现早产。卵巢囊肿蒂扭转9例均行手术治疗,1例出现先兆早产,2例早产。

2结果

本组37例经过手术和保守方法治疗后,病情均在2—4h得到控制,其中1例急性胃肠炎和3例卵巢囊肿蒂扭转术后出现早产(其中1例为先兆早产),送入本院妇产科待产和治疗,患者均未出现流产。所有病例中,无严重并发症及孕产妇死亡。

3、讨论

3.1临床特点

妊娠期急腹症均有不同程度腹痛,妊娠期膨大的子宫牵拉韧带可产生疼痛;而膨大的子宫覆盖盆腹腔脏器,使下腹部疾病引起的疼痛症状不明显,且增大的子宫可压迫输尿管骨盆段,右侧更明显,增加了急腹症的诊断难度。(1)急性胃炎是最常见的内科急腹痛,可发生于妊娠的各个时期,以妊娠早期尤为多见。(2)急性阑尾炎:妊娠合并外科急腹痛主要以消化系统的急腹痛为常见,妊娠期阑尾炎发病与非孕期阑尾炎相比症状不典型,压痛点亦上移或后移,腹肌紧张者相对较少。本组有4例急性阑尾炎表现不典型,均为晚期妊娠患者,可能由于妊娠晚期阑尾被子官覆盖,居于腹腔深处。因此腹前壁触痛不明显,需手术确诊。(3)卵巢肿瘤蒂扭转:妊娠早、中期子宫增大,使卵巢的解剖位置超出盆腔,因而易发生肿瘤扭转。主要表现为突发性下腹部剧痛,伴恶心、呕吐和疼痛,随体位变化而变化。B超有助于诊断。本文9例均急诊手术。(4)急性胰腺炎: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的首位诱因仍为胆源性。其次为暴饮暴食,其余所谓的特发性胰腺炎.目前认为可能仍属微胆石所致。妊娠期胰腺的位置相对较深,体征不典型,炎症刺激子宫收缩掩盖腹痛表现.在疾病初期往往易误诊。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为急性胰腺炎的三大特征性症状.常伴血、尿淀粉酶增高。(5)急性胆道疾病:发病率与非妊娠期相似.由于妊娠期雌激素大量分泌,使胆囊壁肌层肥厚.孕酮增多使胆囊张力降低,排空障碍,细菌容易繁殖导致感染。同时妊娠期子宫增大对胆囊的压迫也易发生胆囊炎主要表现为突发右卜腹部疼痛.放射至肩背部,可有恶心、呕吐。本组3例患者均经过B超确诊。(6)泌尿系结石:本组2例泌尿系结石结合病史和体检及B超均确诊。

第2篇:妇科研究论文范文

1.1资料

选择ASAI~Ⅱ级.妊娠≥36周,产程进入活跃期,宫口开到2~3cm,产前无服用镇痛催眠药史,出凝血检查无异常,并要求行无痛分娩的初产妇140例随机分为镇痛组与对照组(未实行镇痛),每组70例。两组的身高,体重,孕周等相关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镇痛方法

所有产妇均于麻醉前开放上肢静脉通道,并以10ml/min的速度输注复方乳酸钠300ml。当产妇产程进入活跃期,宫口开到3cm时,产妇取左侧卧位,经L3-4。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通过硬膜外穿刺针植入25G腰穿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鞘内注入罗哌卡因2mg及芬太尼25μg混合液2m1取出腰穿针向头侧植入硬膜外导管3cm后改平卧,调整麻醉平面在T10以下。同时监测产妇血压,心率,SPO2。产妇常规鼻导管吸氧,氧流量2L/min。硬膜外导管接PCEA泵,经硬膜外导管持续泵入0.125%罗哌卡因8ml/h(每毫升含芬太尼2μg),锁定时间20min,PCEA为2ml/次。胎儿娩出后终止PCEA。

1.3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镇痛组镇痛前均有明显疼痛或极痛。镇痛后产妇阵痛明显减轻。宫缩时仅感腹部发紧发胀或只感轻度可耐受的疼痛。镇痛组除6例产妇因胎儿宫内窘迫而行剖宫产外,剩下64例中镇痛效果完善59例,占92.19%,镇痛效果良好者5例,占7.81%,无镇痛无效者。所有产妇镇痛后30min内无一例发生低血压。与对照组相比,两组产妇的血压,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及5minApga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的总产程时间两组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产妇临产后,随着子宫收缩的加强,疼痛加剧,由于应激反应可引起各种继发性生理生化变化。如基础代谢率增加,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表现为产妇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以及过度通气,此种不利因素可能导致产妇和胎儿的一定危害。适时缓解分娩时的疼痛,对母要是有益的。。理想的分娩镇痛应具备下列特征:(1)母耍影响小;(2)易于给药,起效快,作用可靠,满足整个产程需要;(3)避免运动阻滞,不影响宫缩和产妇运动;(4)产妇清醒参与生产过程;(5)必要时可满足手术需要。产妇分娩过程中,由于子宫肌肉阵发性收缩,子宫下段和官颈管扩张以及盆底和会阴受压可激惹其中的神经末梢产生神经冲动,上传至大脑痛觉中枢,使产妇产生剧烈疼痛的感觉。无痛分娩在国外已经是常规分娩的形式。在美国产妇选择无痛分娩占85%,英国高达90%。让产妇们不再经历疼痛的折磨,能减少分娩时的恐惧和产后的疲倦,让产妇在时间最长的第一产程得到休息,当宫口开全而需要用力时,因积攒了体力而有足够力量完成分娩。而我国实行无痛分娩的不到1%。椎管内给药是目前常用的无痛分娩方法。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较少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已证实在局麻药中加入少量阿片类药物可增强局麻药的镇痛作用,而不增加肌松效应,又可减少局麻药。采用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阻滞镇痛,最大限度地阻滞了子宫和阴道的感觉神经,而对运动神经阻滞则较轻微,弥补了单纯硬膜外镇痛对骶神经阻滞不完善或蛛网膜下腔阻滞过深的缺陷。同时,配伍使用芬太尼,减少了局麻药的用量。该试验结果表明,此镇痛方法镇痛作用起效快,效果好,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又不影响产妇的宫口扩张。总产程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品,产后早泌乳与多泌乳是促进和保障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乳汁的产生与分泌是受内分泌、生理、环境及遗传等诸多因素影响的神经内分泌调节过程。而血清泌乳素的高低则是泌乳量多少的决定因素。产后乳汁分泌主要是由于垂体泌乳素、糖皮质激素、雌激素等对乳腺细胞上泌乳素受体的作用。而泌乳素分泌主要与哺乳有关,哺乳刺激使泌乳素分泌增加。产妇血清泌乳素水平及泌乳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产妇精神紧张、疼痛可抑制泌乳素分泌,并刺激交感神经,进而使乳汁分泌及排出减少。

本研究观察结果显示,应用CSEA分娩镇痛后,观察组官缩时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而对产妇血清泌乳素浓度无不良影响,其原因是由于减轻了产妇因分娩疼痛引起的劳累、焦虑和紧张,产妇可得到充分的休息,减轻了分娩中的应激反应,故血中儿茶酚胺及皮质醇浓度降低,对泌乳素的分泌抑制减轻。两组产后不同时间血清泌乳素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且产后开始泌乳时间及产后24h哺乳情况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产后48h泌乳素水平有所增高,有利于泌乳和哺乳。说明CSEA分娩镇痛不仅是方便、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同时不会影响血清泌乳素的分泌,有利于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产妇的剧烈疼痛和紧张情绪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导致子宫血管收缩和胎儿窘迫发生,引起子宫收缩异常和产程的不正常发展,从而导致剖宫产。通过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镇痛可有效地减少儿茶酚胺、β-内啡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的释放,减少由疼痛引起的心输出量增加及血压升高,降低产妇的应激反应和耗氧量。还可以减少血浆肾上腺素的水平,并能降低胎儿酸中毒的发生。各种紧张性刺激、疼痛、手术等均可引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使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强。本资料对照组自规律宫缩开始至胎儿娩出,皮质醇水平与镇痛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通过罗哌卡因镇痛阻断了疼痛的神经传导通路,从而抑制产痛引起的皮质醇增高反应。镇痛组皮质醇变化不明显,说明镇痛组有效减轻分娩镇痛中的应激反应,从而稳定产妇的情绪,减少产痛,增加了分娩的顺应性。正常产后2d皮质醇即降至正常,但剖宫产患者增高,表明疼痛可引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使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强,皮质醇增高。另外镇痛组脐血中皮质醇含量较对照组低,可能与疼痛使母体中皮质醇浓度升高有关,也表明此时胎儿在母体内也处于应激状态。

第3篇:妇科研究论文范文

1.1一般资料

2000年3月至20008年10月我院收治产妇13953例,其中胎盘早剥30例,发生率为2.15‰,围生儿死亡5例,病死率为166.67‰,在围生儿死亡中死胎4例,新生儿死亡2例,无孕产妇死亡。30例中年龄21~40岁,平均27.9岁,≥30岁14例;经产妇3例,初产妇27例。

1.2临床表现

阴道流血12例,腹痛8例,腰痛4例,腹痛伴阴道流血5例,胎心音减慢6例,无症状者2例。

1.3诊断产前

B超检查30例中有25例已诊断为胎盘早剥。全部病例产后胎盘检查,胎盘母体面有凝血块及压迹。

2结果

2.1分娩孕周及围生儿预后

28w4例,28~36w18例,~42w8例。围生儿死亡中死胎4例,新生儿死亡2例。

2.2分娩方式

剖宫产26例,占86.67%;阴道产4例,占13.33%。

2.3并发症

DIC1例,占3.33%;休克1例,占3.33%;产后出血7例,占23.33%;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占6.67%

2.4胎盘早剥的诱因

妊高征11例,占36.67%;慢性高血压3例,占10%;外伤3例,占10%;脐带因素5例,占16.67%;胎膜早破8例,占26.67%。2.5胎盘早剥面积与失血量

早剥面积<1/3共19例,≥1/2共6例,1/3~1/2共5例;出血量:大于500ml者7例,占23.33%;失血大于1000ml者4例,占13.33%。

3讨论

胎盘早剥为妊娠晚期严重并发症,具有起病急、进展快,若处理不及时,可危及母儿生命。发病率的高低与分娩后是否检查胎盘有关。有些轻型胎盘早剥可能仅有少量阴道出血而无症状,母婴多不受影响,只有在产后检查胎盘时,发现有早剥小灶处有凝血块的压痕,此类病人易被忽视。因此发病率高低存在很大不同。国内报道的发生率为4.6‰~21‰,国外的发生率为5.1‰~23.3‰。本组资料胎盘早剥发生率为2.15‰。胎盘早剥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血管病变: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慢性高血压、慢性肾炎及全身血管病变者,胎盘早剥的发病率较正常妊娠为高。

(2)机械性因素:脐带因素、外伤、勉强行外倒转术.

(3)宫腔压力骤减:如羊水过多、双胎妊娠第一胎儿娩出过快

(4)子宫静脉压突然升高: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本组资料中妊高征及性高血压者14例,占46.67%,居发病因素的首位。机械性因素占26.67%。另外,胎膜早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本组共8例,占26.67%。其原因可能为胎膜早破后羊水流出,导致胎盘与子宫壁分离,引起底蜕膜出血所致。

第4篇:妇科研究论文范文

1.1一般资料

本组供给52例患者,年龄最小的为18岁,最大的为40岁,其中有5例是未婚妇女,3例小于20岁,29例在20~35岁之间,20例患者是大于35岁。

1.2发病时间、部位及发病原因

患者的最长闭经时间为4个月以上,最短的时间为一个半月以上。本组有17例患者的发病部位在输卵管,有15例发病于壶腹部,有4例发病于峡部,有2例发生于伞端,有16例患者发病于右侧的输卵管;52例宫外孕患者中,除了有3例是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粘连而造成的,以及还有3例之前有过卵巢囊肿的手术史,1例具有剖宫史外,其余的45例患者均患有输卵管炎症、盆腔炎症等,盆腔炎症的程度不同,炎症较轻者只是伞端以及周围的组织出现了絮状粘连,输卵管稍微红肿,重症患者则出现输卵管僵硬水肿。周围的组织韧带红肿,炎性组织增大增厚,甚至与周围的肠管、盆腔壁、大网膜等都出现粘连的症状,因炎症组织增厚、粘连,造成妊娠物不容易被破坏。

1.3临床症状

常见的症状为:长时间的闭经、腹痛、不规则的阴道出血、肛门坠胀、恶心、呕吐、昏厥或者是休克、腹泻、里急后重等病症。

1.4诊断的标准

对宫外孕患者的诊断标准为:腹痛、阴道的出血史、闭经史、B超的宫腔内没有发现妊娠囊、血β-HCG相对升高等、附件区可以见到低回声的包块,在其内可见液性暗区或者是妊娠囊,囊内能见到胚芽或者是胎心的搏动等。

2治疗

本组的52例宫外孕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只有5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未见其对侧的输卵管红肿症状,只见游离端出现了絮状的粘连带,因此松懈组织是远端完全型的游离。其他的病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增粗,使其管壁变厚,出现伞端的粘连闭锁或者是与周围的组织完全粘连并包裹住。对于症状较轻者行输卵管的分解粘连游离术或者是伞端的开窗复通术,病症较重者切除输卵管。关腹前盆腔这使用0.2%的甲硝唑100mL,静脉滴注,并且在手术后的3d、4d、7d以及次月月经干净4d,对实行了输卵管复通术的病患进行输卵管的通液治疗,并在手术之后给予消炎治疗9d,待拆线之后服用药物继续治疗,与此同时,在手术2d排便正常之后实行药物的灌肠治疗9~15d,在手术之后的三个月后接受复查,盆腔的复查均为正常。9例患者的对侧输卵管正常,4例患者在手术之后复孕,时间短者在术后的三个半月,时间长者为14个月。

3讨论

3.1异位妊娠中最常见发生部位是在输卵管,尤其是以右侧的输卵管最为常见。然而在输卵管的壶腹部出现妊娠的症状约占62%,其次是在峡部、间质部,在漏斗部以及伞部的发病率相对较少。临床上,若盆腔炎症较重会导致病情的复杂化,使妊娠的时间延长,发病之后的病程严重化,加之炎症部位的粘连现象严重,使其手术期间的操作变得相对困难。妊娠的最长时间长达4个多月,并且不会发生流产现象。

第5篇:妇科研究论文范文

1.1一般资料

对某医院216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妇科腹腔镜手术有4个级别,其中,I类主要是指附件手术(即腹腔异位妊娠、卵巢囊肿、盆腔炎症),共有1586例,其还包括对不孕症的检查。II类主要是指子宫肌瘤剔除手术,共有287例。III类主要是指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共185例。IV类主要是指腹腔镜下妇科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宫颈癌的质量、子宫内膜癌以及卵巢癌的分期手术,共102例。该研究对2160例患者的年龄、体重、病种、病史以及身体状况等信息进行了调查与记录,这有助于分析出腹腔镜手术并发症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1.2方法

在研究腹腔镜手术并发症以及影响因素时,需要对病例以及患者资料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主要是分析患者的病种,手术的级别,是否有腹腔手术病史以及子宫内膜异位情况。如果患者的手术类别为恶性肿瘤分期,则增加了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分析术后并发症,首先需要观察,观察的内容主要有:穿刺及气腹症状、血管损伤以及出血状况、术后感染以及其他稀有并发症等。有的患者在腹腔镜手术后,会出现较为罕见的并发症,比如神经受损、子宫破裂、电损伤等等,这些特殊的并发症并不再该的研究范围内,该研究主要对常见的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检验方法为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数据表示方法主要是以平均数为计量参考,对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进行描述。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式进行多组均数分析比较。在分析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影响因素时,研究人员选用了二分类Logistic回归的方式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3.33%(72/2160),其中气腹及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为0.32%,皮下气肿4例,皮下出血及血肿3例。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2.31%,术中失血过多36例,发生率为72.00%,术中及术后给予输血治疗;泌尿系损伤3例;中转开腹病例10例,其中2例术中冰冻切片检查为恶性肿瘤中转开腹;会阴阴道裂伤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69%,术后感染10例,占66.67%;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溶栓治疗及穿弹力袜等处理后治愈。

2.2不同腹腔镜手术类型并发症发生情况

I、Ⅱ、Ⅲ、Ⅳ类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其中Ⅳ类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最高。

2.3单因素Logistic分析运用

单因素Logistic分析分别对年龄、子宫大小、有无手术史、有无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手术类别、BMI6个因素进行分析,并计算出各自的回归系数β、回归系数标准误(S.E),回归系数Wald检验的χ2值和P值以及OR值和OR值95%的可信区间,对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的相对危险度进行判断。

2.4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

以并发症发生作为应变量(0=无,1=有),以年龄、子宫大小、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手术类别4种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基于最大似然估计(LR)的向前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有2个因素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

3讨论

3.1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

我国引入腹腔镜技术的时间并不长,在刚刚引入这项技术时,其应用的范围比较窄,妇科腹腔镜技术主要是应用在妇科病诊断以及输卵管绝育手术中,这些疾病的危险性比较小,而且很少出现术后并发症。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而且各项技术越来越完善,但是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也有所增加,尤其是泌尿系统的损失,出现的概率比较大。在对腹腔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调查时发现,在17521个病历中,所有并发症出现的概率为3.2‰,而诊断性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出现的概率为1.1‰,复杂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出现概率为5.2‰。我国相关妇科腹腔镜的报道显示,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为2.98%,而严重并发症出现的概率是0.43%,在所有并发症中,术后失血过多以及感染最为常见。该研究中认为,妇科腹腔镜手术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大量失血的现象,而且容易导致失血性贫血病症的出现,这也是该类手术中,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患者出现失血的现象,可能是由于腹壁、盆腔、腹腔脏器等血管遭到了损坏。若是大血管损伤则很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从而威胁其生命。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医护人员在进行穿刺操作时,一定要避开血管,在辅助性套管穿刺时,必须应用腹腔镜技术,在腹腔镜的监视下,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中出现的概率。在恶性肿瘤切除手术中,由于技术难度比较高,所以对医疗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其必须多观察腹腔镜下血管的分支走向,在进行分离血管操作时,应避免使用电凝设备,以免引起更多的并发症。泌尿系统损伤也是腹腔镜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其危害性比较大,在该研究的案例中,出现泌尿系损伤并发症的概率为0.13%。腹腔镜手术中,有时需要采用电凝方法对血管进行处理,由于这类设备的温度比较高,而且会出现热传导效应,如果医疗人员操作不慎,会导致患者输尿管损坏。在应用电凝技术时,出现热损伤不易被发现,其在术后一段时间后才会慢慢出现。为了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医疗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还要掌握腹腔解剖的相关内容,尤其是输尿管解剖,一定要避免发生输尿管损伤问题。在解剖前,医疗人员要观察输尿管的走向,如果遇到较难处理的置管问题,要尽量减少使用电极电凝的处理方式,对一些有子宫内膜异位病史的患者,在选择手术方式时一定要慎重,还要防止输尿管出现解剖变异问题。在进行恶性肿瘤手术时,要防止分离输尿管而损伤其营养血管问题的发生,在选择钳夹时也需要特别慎重,否则会造成输尿管的损伤。

3.2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相关因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