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中医药教学范文

中医药教学全文(5篇)

中医药教学

第1篇:中医药教学范文

1.1传统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将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公共管理、物流专业共56名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均同步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试验组在传统教学进行同时实施文献教学法,在文献教学法实施之前,向学生开设文献研究方法讲座,学生根据自我兴趣选择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文献进行网上检索,收集文献并整理,之后撰写论文。完成传统教学法内容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法内容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理论考试。两组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试验组最后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与论文成绩作为评价指标,理论考试和论文成绩各按照70%和30%计入总成绩。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试验组的平均成绩是86.54,对照组的成绩是77.26,统计结果表明,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1.2传统和自主授课结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将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信息、英语专业共54名学生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均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授课方法,试验组在传统教学的同时,实施学生自主授课方法。学生自主授课方法主要在传统教学进度的前1/3后进行,此时教师限定一定课时数,由试验组学生自主选择讲授内容,自主选择授课方式,每位试验组学生都要参与授课,进度和时间由教师全程控制,教师在学生自主授课结束后,总结和梳理知识体系,并对授课的学生进行点评和打分。试验组最后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和自主授课打分作为评价指标,理论考试和自主授课成绩各按照70%和30%计入总成绩。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结果证明,试验组的平均成绩是88.23,对照组的成绩是75.31,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明显差异。

2对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法改革的认识

2.1培养成就意识促进知识掌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情境的创新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1]。通过对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法改革,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2010级公共管理、物流专业的学生教学法的改革试验充分证明,传统教学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对中医学基础内容的认识,勤加思考,激发学生探索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求知欲望,同时促进学生利用学校网上图书馆资源拓展知识广度和深度,通过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尝试撰写论文,最终获得中医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享受成功的喜悦。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法的改革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成就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达到学生主动要求学习中医知识,主动探求中医知识的目的。

第2篇:中医药教学范文

中医药学概论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3大板块。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入门课,重点阐述中医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语言简练,博大精深。中药学是为临床服务的,介绍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大量中药的药性、功效及应用。方剂学是联系中医基础与临床实践的桥梁,重在阐明方剂的配伍原理及其临床应用。这3部分归根结底都来自于实践,最终也要回到实践中去。在案例教学中,以案例为素材,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使学生在案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一教学模式决定了案例教学具有实践性、亲验性、主动性等特征,而这与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要求是基本一致的。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可以模拟疾病的诊疗过程,学生作为医生参与其中,可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对中药功效及主治病症的认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运用方剂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的实施方案

2.1案例设计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基础,也是教学目的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选取的案例要有代表性、针对性、真实性。可以是古今名医治疗验案,也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临床常见病症来组织案例,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讨论的兴趣。根据3部分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案例,并进行整理汇编,突出教学目的。对中医基础理论部分,要选择能够论证和解释关键理论的案例,至于如何用药和治疗则可以淡化。在中药学部分,要选取能突显中药性能、功效及主治病症的案例。而方剂学部分,则选择能阐明方剂配伍理论和主治病症的案例。

2.2查阅资料案例教学能否成功,课前的认真准备非常重要。当教师把设计好的案例提供给学生后,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案例,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准备好解决方案。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同,对案例的理解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从而为后面的案例讨论奠定基础。同时,资料查阅也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从海量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3案例讨论课堂讨论是否积极有效,也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一般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每组人数不宜过多。由于学生已经有相关资料的准备,讨论会比较热烈,同时教师也要参与其中,把握课堂气氛,适时给予引导,将问题由表及里引向深层,使讨论能围绕一定的问题进行,并鼓励每位学生发言,创造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中医药的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4案例的反馈与评价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会得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相对明确的观点或结论,让学生代表讲述他们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处理过程,并提供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教师结合教学目标进行及时、准确的点评与总结,对学生的不同看法进行梳理,正确的给予充分肯定,错误的要及时纠正,未讨论到的问题要补充进去,同时对学生准备的资料及课堂发言情况作出客观评价。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学到了很多知识,得到了充分锻炼,并对自己的表现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实施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1案例编写的有效性案例是基于事实而整理加工的故事,但不是随意编造的,它最终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好的教学案例,要实现它的教学价值,就应该能够说明一个理论,说明教学内容,指向教学目标。片面强调案例的事实,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选取的案例要包含问题,具有挑战性,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中医药学概论包括3大部分内容,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针对不同的内容,要选取不同的案例,侧重点要区别开来,能够说明各部分的特点。

第3篇:中医药教学范文

关键词:教师教学发展;教学学术;教学研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大学教师队伍规模庞大,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高等教育的质量。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教师的教学发展工作,绝大多数高校20世纪90年代就设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或教师促进中心这样的类似机构。目前,我国政府部门也开始关注、重视教师教学发展问题,随着2012年教育部遴选公布了首批30个国家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要求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许多高校开始设立致力于开展教师教学发展的专门机构,中医药院校也不例外。同时,教育专家对教师教学发展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本文试图从我国教师教学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教师教学发展的本质内容,以探究中医药院校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的策略。

1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现状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育人是一个长期工程。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仅仅经过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急骤扩大,学生学习质量下降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受到政府、社会和学者的高度重视。人们都在探讨、研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和根源。因为近年高校招生规模扩大的事实,许多人认为教学质量的下降,是由于高校扩招造成生源质量下降而导致。据教育部公开的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19.0%,高校本科生在校生数是7378436人,研究生在校生数是819896人;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24.2%,高校本科生在校生数是11789511人,研究生在校生数是1404942人;2014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37.5%,高校本科生在校生数是15410653人,研究生在校生数是1847689人。可见高等学校本科生在校生数,从2004年到2009年,5年的时间,增加了近60%;从2009年到2014年,5年的时间,增加了近31%;从2004年到2014年,10年的时间,在校生数增加了109%,翻了一倍还多。

毛入学率快速提高,在校生数大大增加,是不争的事实。但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民众的需求,更是国家实施科技强国战略的需要,也是世界发展趋势。教学是教、学双方共同的活动,生源质量是现实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教师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招生规模的扩大,对高等教育是挑战,也是机遇。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的专任教师的数量也在激增。据教育部公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高等学校的专任教师是85839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70487人,40岁以下青年教师567101人,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6%;2009年,高等学校的专任教师是129524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75872人,40岁以下青年教师822173人,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3%;2014年,高等学校的专任教师是153451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313136人,40岁以下青年教师872607人,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7%。看似青年教师的占比有下降趋势,实为青年教师士学位的比例增加,学习时间延长所导致,青年教师占绝对的多数,是不争的事实。从2004年到2009年,5年的时间,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增加了近51%;从2009年到2014年,5年的时间,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增加了近19%;从2004年到2014年,10年的时间,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增加了近79%,考虑到10年中退休的教师数量,意味着10年中专任教师近一半是新进教师。中医药院校发展的情形与之大致一致的。二十年前,一所中医药院校年招生规模在230人左右,中医专业的招生规模在30人左右,本科在校生1000人左右,专任教师在100人不到;现如今,一所中医药院校年招生规模在3000人左右,中医专业的招生规模在700人左右,本科在校生13000人左右,专任教师在1000人以上,有些中医院校的数据远远超过这种情形。数据表明,近年来高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在提高,专任教师的数量也在大幅增加,但是,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层次提高的表象,掩盖了教学能力不强的事实,高校专任教师人数迅猛增加的表象,掩盖了教学被弱化的事实。

目前高校新进的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很多都具有博士学位,相对于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具备的较高的专业素养而言,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与培训,缺乏从事教师职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缺乏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特别是中医药院校,学校本身至多是一个多科性院校,中医药类的专业教师一般也来源于单科性或多科性院校,而不是综合性院校,更不是师范类院校,使得他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素养相对更加缺乏。加之目前对教师的评价,更看重科研成果而不是教学业绩,因为前者易于评价而且带给学校更直接的效益。承担科研课题的教师比较容易获得较高的地位,科研能力强的大学社会声望好、社会地位高、高校排行榜位次前。而教师用在教学上的时间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都得不到学校足够的重视和认可。因此,名为专任教师,名为教授,却不愿花时间研究教育教学,甚至如果不是教学工作量的要求,都不太愿意为本科生授课。教师大都把精力集中在争取科研项目和开展科研课题研究上,对本科教学重视不够,才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下滑,达不到预期标准。如此众多的年轻教师在短时间内进入高校,他们尽管拥有较高的学历,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但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能否顺利地实现向教师身份的转变?又如何实现向教师角色的转变,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当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涌现,当学校教育中“问题”学生不断出现,当社会质疑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不得不正视问题出现的根源,不得不反思教育者自身问题的应对和自身的发展。

2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分析

要研究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必须厘清教师培训、教师发展、教师教学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师培训的着眼点在培训。“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行为[2]。可见,培训是外界作用于个体,个体被动促进。培训的模式决定了教师培训以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教师被动接受,对教师个体针对性不足。但教师是一个特殊的受教育群体,教育他人是教师的工作,因此,教师对教育培训有更深刻、更自我的理解,如果培训者组织不到位,培训就会做成走过场,教师教学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当然,对某些特定的教育内容,经过精心组织和设计,教师培训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的目的。特别是对于临床教师,应借助于“师承”这一极具中医文化底蕴和特色的教育平台,来开展系列临床教育教学培训。教师发展的着眼点在发展。从哲学上来讲,“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事物的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的内因[1]。也就是说发展意味着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而且发展一定是自我的、能动的,具有积极、主动的内涵,发展表达更多的是自我需求、主动进步。所以,内因是发展的内核,教师的自我促进是教师发展的内核,离开了自我内在的需求,就不成其为发展。许多高校都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而不是教师培训中心,但在教师发展中心的工作中,教师培训仍不失为实施教师发展的方法之一,特别在教师对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自我需求愿望不很强烈、自主获取能力不是很强的情况下,精心设计的培训有时短期见效明显。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EA)发表的《高校教师发展:国力的提升》报告书,对高校教师发展做出了较全面、系统的界定,认为高校教师发展包括个人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和教学发展等四个方面[3]。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发展是为增进教师专业化而开展,强调的是个人职业全方位和终极目标的实现,教师发展更确切地表达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教师教学发展着眼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的教学发展是相对于教师的学术发展、教师的社会发展等概念而存在的。高等学校承担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最基本的职能,这是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根本区别。同样教育教学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也是根本任务,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要反哺教学,这是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本质区别。研究表明:一个优秀或成功的大学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专业要求,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境。专业知识包括所学学科的专门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等。专业技能则包含教师的教学技巧、教育教学能力等[4]。可见教师教学发展是教师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教师教学发展和教师发展是相辅相承、互为促进的关系,但不能用教师发展弱化教师教学发展,教师对教学能力提升的自我需求和主动促进是教师教学发展的根本意义。所以,发展不同于培训,教师教学发展也不能以教师发展统而代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体现了大学教师的教学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把自己所拥有的智力,运用教学技能和手段,通过教学的形式,转化和表现为职业素质,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实践活动结果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的效率。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今天的医学生是将来的医生、医学家,治病救人、生命相托,所以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者,应该为医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医学教育,培养高水平的医学人才。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指出:“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4]。教师教学发展工作的目的就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但这种提升不能只是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强加于教师,不是仅仅靠教育专家一场场声势浩大的培训就能实现。发展的内涵是教师教学发展工作追求的境界,是教师教学发展策略的轴心。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是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自我发展需求、主动促进提升。

3教师教学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切研究的落脚点,都是为教师教学发展工作的开展服务的,在于如何推进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3.1引导教师树立教学学术的理念

在传统的大学教育观中,大学教学的定位就是传授知识,而“学术”是深奥、高端、专业的一个术语,只属于科研,专属于学者,与教学无关,教学更依赖于经验和感觉。但作为一个学者,不可能只进行单纯的问题研究,在问题研究中还需要寻求问题间的相互联系,不止于此,研究的意义在于理论要指导和应用于实践,并且知识还要丰富和传承。这些与教师教学的工作内容和内涵是一致的,所以学术不是学者专享,教师教学也有学术的内涵要求。美国卡耐基教育基金会主席博耶(EarnestBoyer)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他认为,“学术意味着通过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学术还意味着通过课程的发展来综合知识,还有一种应用知识的学术,即发现一定的方法去把知识和当代的问题联系起来,还有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5]。教师树立了教学学术的理念,使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内容赋予了更多的教学研究的内涵,使教师教学发展工作方法赋予了更多的科学方法和态度。在大学教育中,使用适合学科认识论的方法,从教和学的实践中提取有效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研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对结果进行交流、评价和反思,这就是教学学术的实践。教学学术理念,为大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思想引领,促使学校更加关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升了教学在大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学术是一种能够让教师和学校将不断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作为自己履行教育者的责职的内部动力,这也是学校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重要途径,是教师教学发展的内在目标和方式方法。

3.2发挥医学教学名师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教师教学发展的核心内容是追求卓越,教学名师就是卓越的代表。教学名师是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在中医药院校,名师常常就是名医,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声誉,名师就在身边,使名师去掉了不可触及的神秘,更能引导、激励学校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投身教学工作;教学名师的成功事实,他们在教学、科研、医疗等方面取得的共同的成功,使他们的成长过程可以总结、提升为一种教师教学发展模式,为今天教师教学发展提供途径和方法的借鉴、参考;教学名师的成就是宝贵的资源,他们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工作态度和情操,都是学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习、效仿、开发利用的资源,特别是医学教学名师,比如国医大师,他们在医教研领域的卓越成效,会惠及和影响几代人;同时,教学名师更具感召力,他们有能力、有威望感召一批人,组建和带领一个教学团队,以医者的“仁心、仁德、仁术”,教者的“严谨、自信、敬业”,致力于培养人才、发展学术、服务社会文明,引领一批教师共同进步,促进教师教学发展。

3.3开发实用有效的教学发展研究项目

教师教学发展的目标是持续改进、不断提升、追求卓越,而教学研究则是教师教学发展向深层次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不开展教学研究,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发展,特别是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尤为重要,临床医生必须通过教学研究项目将临床经验转化为利于学生获取和接受的临床知识、能力和思维,而一般的教师,必须将书本知识紧密结合于临床开展教学研究,才能实现将医学生培养成适应行业发展需求、胜任临床的高级专门人才。以实用、有效的教学研究项目为带动,开展教学研究,是研究性教学开展的保证,也是教学相长、教研互补的基础。只有通过开展教学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从口头落实于实践,直到内化于教师的教学素养。只有通过开展教学研究,才能使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从教科书上鲜活地转化到课堂上,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聚焦教育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生长和发展。这些都是教学学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体现和运用,使教师从研究者的视角、以研究者的角色、用研究者的态度,发现、研究和解决教学问题,并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教学研究水平和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4激励教师自我促进和自我发展

教师教学发展的关键是发展,这就要求学校从制度政策上激励教师发展,文化氛围上鼓励教师发展。制度政策是教师教学发展实现的保证,制度应以人为本,鼓励先进,使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成为教师的进步、发展的自我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教师钻研教学的积极性,使教学发展成为教师的需要,使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成为教师的责职,使教师投身教学发展有激情和动力,使教师的教学发展工作开展长久持续。特别在中医药院校,在社会医疗资源还不够丰富的情况下,身为临床医生的教师,面对大量的医疗任务,学校的制度政策和文化氛围必须激励、鼓励这些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工作。高校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建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地位,营造教师潜心教学、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使教育者对教师身份具有更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使教师对教学工作具有更强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从而激励教师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景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底蕴[J].人民论坛,2011,(1):232.

[2]王江琼,论公安民警职业教育培训的价值核心及课程建设路径[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4(4):53.

[3]黄菡庞岚.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68.

[4]樊泽恒.提升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技术选择及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8):89.

第4篇:中医药教学范文

1中医体质理论的内涵与分型

中医体质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以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治疗和养生康复的一门学科。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医家从不同角度对体质类型进行了划分。《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人的肤色、体形、禀性、态度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特征,对中医体质类型进行了分类,归纳出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的体质类型。现代中医学对体质的分型研究,当属王琦提出的中医体质类型九分法最具代表性。

2中医体质理论对中医药院校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2.1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

(1)传承中医文化,树立“身心兼修”的育人理念。中医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医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优秀的中医青年,只有“身心兼修”全面发展的较高素质中医青年才能使中医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中医文化经久不衰。中医体质理论深化了中医对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将体质与疾病的发生相关联,通过辨体施治对体质进行调整、优化,干预亚健康,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这与体育教学的根本宗旨相一致,即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健康发展,增强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预防亚健康,改善身体状态。中医药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中医体质理论,是将体育学科和中医养生保健学科有机结合,其实质在于通过理论指导和实践教学在传承中医文化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将中医体质理论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中医体质理论进行体育锻炼,加深中医思想的熏陶,让学生学会分析自身的体质类型,通过情志、运动、经络等方式养生,调节心理状态,纠正某些不良的倾向,改善和扭转偏颇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让同学们在健体的同时,把养心落在实处,使其气血通畅,体质平衡,实现“身心兼修”的教育目的。

(2)注重健康管理,提升学生健身意识。中医体质理论认为,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体质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各种偏颇体质是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基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不同的体质特征有一定的关系,针对每一种偏颇体质,中医都有一套相应的调整对策。通过客观地评价个人的中医体质类型,可以全面了解其健康状况,获得预测个人未来发病风险的资料。中医体质既有阴阳之别,亦有盛虚差异。体育教学中针对不同体质类型学生,选择合理的锻炼方式和锻炼习惯,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指导他们在运动时注重自身管理;依据学生体质类型,构建中医健康管理系统,将中医药特色思辨模式与诊断干预手段贯穿于整个健康管理服务流程中,设计不同的功能模块,建立学生健康档案。采集与学生个人健康相关的基本信息,定期对学生的体质情况进行全面、动态、个性化的健康监测,根据检测情况,制定出运动调养、情志调养、生活起居调养、穴位保健、经络调养以及针灸等非药物的个性化健康干预方案,提升学生健身意识,使体育“育人”功能的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

2.2推进中医药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1)拓展改革思路,创新教学发展模式。中医偏颇体质主要表现为气虚、阳虚、阴虚、痰湿、湿热、血瘀、气郁、特禀等,不同体质对形体特征、心里特征、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都不相同。因此,根据不同类型体质特点,发挥中医药院校资源优势,创新教学发展模式,开展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和不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体育教学,按照学生中医体质特征进行分班教学,构建起独具中医药院校特色的体育健康教学体系,此教学体系的实施,不仅能促进中医药院校体育资源与专业资源的合理共享,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亦能拓展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思路,对学校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推动专业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2)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效性。中医体质理论融入中医药院校体育教学,更新了传统体育教育理念,实现了民族文化精髓与体育教学的融合,进一步推进了中医药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完善了体育教学体系。融入中医体质理论的体育教学体系,能够进一步阐述健康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进而加深学生对中医理论的学习,专业知识的巩固及其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确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学科的价值和性质决定了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传授体育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体育教学中,在提高学生体育基本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中医理论的学习,使学生在身体素质获得提高的同时,还能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加深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除选择适宜学生的运动技能、运动强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中医体质类型,对学生的身体状态进行评价,依据学生的身体状态,制定养生方案,提供中医养生方法,对偏颇体质的学生进行健康干预,改善偏颇体质,切实增强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效性。

2.3增进学生体质健康

(1)注重中医元素的融入,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评价体系。目前《国家体质测试健康标准》是高校评价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主要依据。测试的项目包括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及运动能力等内容,但缺少心理发育水平和对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指标。中医体质分型方法涵盖心理因素与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容,能够较全面地反应人的心身状态,建议将其纳入现行大学体质健康测试标准中。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设计在线测试软件,与《国家体质测试健康标准》同步实施,通过在线填写《中医体质量表》,判定中医体质类型。利用《中医体质健康与养生指导手册》中的饮食、起居、运动、经络、情志等方面的养生理论,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调整个人生活方式,改善体质状况。中医体质非常重视人体的心理因素与社会适应能力,融入中医元素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将是对现行《国家体质测试健康标准》中缺乏反应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的最大补充,此测试体系的广泛应用将会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更准确、全面的评价。

(2)发挥资源优势,培养学生养生意识。中医体质养生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个体的体质特征,按照“辨体施养”的原则,通过科学运动、合理饮食、中药调养、情志调摄等养生手段,防治疾病,调整偏颇体质,恢复健康。中医养生绝非一朝一夕、一法一式所能奏效,必须选用合适的养生手段,持之以恒,方能内养外调、扶正祛邪,调整偏颇体质,取得最佳的养生保健效果。目前,大学生体质健康不断下降,扭转这一现象,中医药院校具有其他院校无可比拟的优势资源。中医药院校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诊断中医体质的方法,判定学生中医体质类型,指导其按照自身体质类型,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调整偏颇体质为平和体质。例如,平和体质的学生因为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心理状态的影响,可能转向偏颇体质。通过诊断中医体质的方法判断转向偏颇体质的类型,选择相应干预措施,调整生活方式,使偏颇体质恢复到平和质;偏颇体质的学生,可根据自身中医体质特点,选择相应的养生、预防及治疗方法,通过调摄精神、平衡心态,生活调养及体育运动等养生手段使自身偏颇体质向平和体质转化,切实将所学的中医理论转化为自身健康的保障。培养学生养生意识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强健学生的身心,中医体质养生知识的熟练掌握对学生身体的发育、健康发展及延年益寿将会终身受益。

3中医体质理论融入中医药院校体育教学的实施方案

3.1认识体质

(1)量表的选定。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课题组根据《中医体质类型分类与判定》编制的《中医体质量表》,该量表由平和质、气虚质等9个亚量表60个条目构成,各个亚量表含有7~8个条目,每一条目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根据转化分数判定体质类型。

(2)中医体质类型判定。学生通过填写《中医体质量表》,判定自身主要体质类型及其夹杂类型。

3.2改善体质

人的基因是恒定的,而表型即机体的性状则是可变的,也就是说来自亲代的基因从胚胎产生时已确定,而体质的可变性很大程度上与外部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后天环境对体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生活起居、地理环境、季节变化以及体育运动等因素都可对体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可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在中医体质理论指导下,编写《大学生体质健康养生指导手册》,给学生提供一套“量体定做”的养生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干预措施

“生命在于运动”,战国时期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运动是生命的特征,是人类健康长寿的保证,也是最重要的养生方法之一。开展分班教学。针对不同体质学生进行分班教学,是“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指导思想下的创新行为,是体育“育人”功能和中医管理学生体质健康两大价值具体体现。具体表现在:

①运动项目的选择: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全面的运动锻炼,才能保证身体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通过运动,才能使身体形态、器官与系统功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和锻炼。由于不同的运动项目对机体的影响作用不同,根据自身体质,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有助于机能的全面提高。因此,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学生应根据自身体质特点,遵循运动养生原则,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例如,平和体质学生可根据性别、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如球类、休闲、传统保健体育等运动;气虚体质的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主要是心肺功能不足,可通过太极拳、健步走、慢跑、健身操等有氧锻炼方法强化心肺功能;血瘀体质的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应以助气血为原则,可选择太极拳、建设气功、体育舞蹈、瑜伽等运动项目,等等。

②运动量的选择: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运动养生是通过锻炼达到健身之目的,所以要注意掌握运动量的大小。运动量太小则达不到锻炼目的,起不到健身作用,太大则会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反而会使身体因过劳而受损。因此,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学生应根据自身体质的体征和症状,参与体育锻炼时要注意运动量的控制。例如,阴虚体质学生,锻炼的内容应多元化,适合小强度、间断性的身体练习,运动中应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湿热体质的学生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排泄多余的水分,达到清热除湿的目的,等等。

第5篇:中医药教学范文

1.1课程设置同类化

目前,国内中医药院校开设的数学课程主要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尽管也有《医药高等数学》等医学数学教材,但在内容、体例上与其他理、工、农等专业门类并无太大区别,特别是缺乏中医药方面的实例,不仅难以体现中医药院校的特色,也导致学校无法根据专业特点、培养方向及中医药发展需要进行因材施教,奠定学生的数学基础,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也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1.2教学重点不突出

对于医学专业而言,学习数学知识最主要的作用还是推动实践的应用。当前,中医药院校数学教学的重点主要还是停留在基本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上,至于在结合中医药专业特点、探索如何推进中医药研发、生产、应用等方面还做得很不够。而事实上,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最主要的还是要体现在中医临床及中医药的研发、生产、应用等方面,这些方面才是重点,也应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方向。

1.3数学方法、数学模型等的运用欠广泛

与西医相比,中医药依靠长期的临床实践实现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华民族和世界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客观而言,由于中医药理论的抽象性,难以适应现代科学思维,制约了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也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发展步伐。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实现中医药的振兴,人们提出了中医药现代化的目标,其重要途径就是运用数学方法,用数学语言或模型对中医药进行描述,使得中医药的研究、应用能够数学化、定量化,从而能够用现代科学来研究、评价中医药的理论、观点、用药及疗效,由此可见数学方法、数学模型在中医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中医药院校的数学课程讲授仍然主要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对上述数学方法、数学模型等的运用还远远不够。当然,这其中既有传统教学理念、思维的影响,也与当前高校数学教师实验教学思维、能力、方法手段等跟不上有密切联系,特别是许多高校数学教师对数学建模教育的掌握及运用能力还难以满足教学要求,从而制约了实验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

2中医药院校数学教学模式之基本设计

2.1科学设置中医药专业数学课程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如要根据不同中医药专业门类设定特定数学课程尚有难度,可考虑将数学课程设置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中医药院校通用数学基础理论课,即所有中医药专业均需学习的基础课程,如前文所提到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按照目前的课程设置,主要为医学版的数学教材,此类课程主要在于打牢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第二层次为中医药专业特色数学课程。即根据专业大门类比如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等设定的数学课程,此类课程主要在于突出专业特点,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合理编排,努力实现因材施教,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数学分析处理能力。鉴于第二层次课程教材缺乏,可考虑组织知名中医药院校数学师资力量集中编写《中医药高等数学》等教材或讲义。

2.2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要抓住教学重点、突出专业特色,除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讲授外,要更加注重结合中医药临床、研发、生产、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设置教学内容,教学中尽量多使用与中医药专业特点相关的实例。同时多采用发散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和解决问题,切实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归纳、探讨及处理与中医药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大力引进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

首先,要加强基础实验教学。在进行数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引入验证、演示型数学实验,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完成数学公式推导及基本运用等基础数学问题,从而进一步丰富课堂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的目的。其次,要引入数学模型研究解决中医药理论及实践问题。实际上,在国内外,已经有许多学者开始用数学模型研究解决中医中的有关理论及实践问题,比如吴范武认为太极图思维模型应是“阴阳太极球”模型,进而将其置于三维空间坐标系中(球中心与坐标中心重合),构建了中医阴阳球———八纲数学模型;于振锋通过建立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速率函数和相生速率函数得出描述五行变化数学模型,弗雷德曼用五维线性动力学模型描述了中医五行的相互作用规律;还有一些学者对中药药效评价数学模型、中药方剂学中数学方法的运用、中医药研究中的模糊数学方法等进行了研究,这些都是数学模型在中医研究中的典型应用。综上,建议设置专门的中医药数学模型课程,设定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中的常见问题,综合运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模糊数学、图论等数学学科知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问题分析、模型建立、模型求解、结果分析等一系列数学实验过程,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中医药理论及实践问题的能力。

2.4强化数学师资力量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