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中医专业知识范文

中医专业知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中医专业知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中医专业知识

第1篇:中医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中医护理;专科知识水平

品管圈近年来在临床工作中有广泛应用,是指由相同、相近或有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群自发组成的活动团队,并通过合作、运用科学统计工具和品管手法解决工作现场管理和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问题。品管圈应用于护理工作中,可提高护理效率、改善护理质量[1-2]。为进一步探究品管圈对于提升我院中西医结合科护士中医专科护理知识是否有积极作用,本次研究将中西医结合科专科护理人员作为主要对象,现将研究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针对护理环节质量检查结果当中的西医结合科护士中医专科知识水平比较低的情况,成立品管圈组织制定活动计划,针对科室护士中医专科知识水平低的情况进行整体的调查,并且制定完善的解决对策,并且对于该活动的前后护士中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分析。

1.2研究方法

(1)成立品管圈小组: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组成品管圈小组,圈内共纳入6名成员(包括1名医生和5名护理人员),设立1名为圈长,并由科室护士长担任品管圈辅导员,对圈内成员进行培训及宣教。召开圈会,集思广益设计圈名和圈徽,并最终由全体圈员投票,选出最终的圈名和圈徽。(2)确定主题:运用头脑风暴,全体圈员将护理过程中潜在的问题和现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确定此次活动的主题:“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中医护理专科知识水平中应用”。(3)拟定活动计划:根据已经确定的主题,拟定活动计划书,计划表中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拟定计划、分析现状、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实施对策、分析对策实施效果、确认效果、标准化、检讨与改进。活动过程中分别用到头脑风暴法、关联图、鱼骨图、柏拉图、流程图、查检表等品管圈工具。(4)分析原因:圈员通过头脑风暴,确定了护士专业知识不合格等三个主要方面的因素,提出亟待解决的护理问题。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纳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13.0中,计量指标以平均数±标准差(xˉ±s)形式表达,检验方法为t,P<0.05,则表示组间有显著差异。

2结果

选择我院中医护理专科的24名护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护士参加了品管圈活动,对照组护士未参加,对比两组护士的基础理论知识得分和专业技术得分。开设品管圈活动之后,科室护士中医专科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等远远优于活动之前,其数据差异性有显著的价值。详见表1。

3讨论

目前的临床护理实践工作当中,护理人员较少能独立完成中医护理,为了可以避免医护之间的判断出现矛盾,护士基本是按照医生病程记录中的辨证进行记载,虽然花费较大的精力和实践来培养中医护理的基本技术,但在临床实际应用当中还是很受限制,影响到临床护理人员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中医护理技术的兴趣也会逐渐消退。首先,护理人员的专业工作能力不够,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当中以及对于基础护理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够,就无法针对患者在出现病情突发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判断和补救措施[3]。其次,很多临床的护理人员和患者以及家属之间的沟通还不够,并且不能够全面贯穿护理风险管理,因此,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危险隐患,护理人员需要积极并且保持热情的态度去引导患者和家属,及时的和患者之间搞好关系,并且要清楚患者的内心情绪,避免患者出现焦虑等一些不好的情绪。最后,建设良好的护患关系,以此可以提升护理满意度,护理人员还需要具备对患有急症的患者进行风险判断,提升自身的急救水准,可以做到及时处理患者出现的一些并发症,并且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方案。牢固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是可以顺利开设中医护理工作的必要条件,按照考核的制度要求,在科室护理人员当中进行培训,重点中医专科病房,需要注重临床护理人员的中医知识和技术培训。通过科室讲座和随访观察等多种模式,仔细了解本科室病情的相关知识。降低护理风险措施是现如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颖的护理概念,该模式可以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帮助,从而帮助患者提升信心。

参考文献

[1]张荣兰,李昱,付艳萍,等.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中医专科护理水平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25(9):165-168.

第2篇:中医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医针灸科专科医师;培训方式;人才培养

1注重培训师资质量

我们科室的每位专科医师的指导教师组组长均具备高级职称,指导教师均具备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每位指导教师针灸专业知识渊博,中西医理论基础扎实,临床经验丰富,不仅能提高专科医师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能启发他们的临床思维。医德医风也是我们选择指导教师最中医的条件之一,指导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把“大医精诚”奉为宗旨,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对病人要有爱心、关心、耐心。

2注重经典、跟师学习

我们要求专科医师熟读中医学、针灸学的经典著作,掌握中医辨病辨证思维及诊治疾病的方法,要求中医专科医师知识结构全面,须掌握现代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各专科的疾病特点,及时追踪现代医学新进展、了解学科新动态、掌握现代医学指南、诊断标准,成为“现代中医”。安排专科医师跟名医出诊,让他们接触名中医,在日常跟诊过程中学习名老中医的医德、医术,每月完成一篇跟师记录。通过名中医言传身教,使专科医师了解和掌握名中医的临床辨证思路,亦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疑难疾病,逐渐提高他们辨证思维与诊治疾病的能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和锻炼平台。

3注重专科技能培养

专科技能培养是中医专科医师培养的宗旨,包括基本技能培养和临床技能培养两部分。

3.1基本技能培养。针灸科的基本技能包括普通针刺、穴位定位、常见病的诊治。我们通过每个月第一周的入科培训考察他们的基本功,使专科医师熟练运用本学科的中医理论,掌握针灸科常见病的诊治,明确针灸科各种诊疗技术操作和部分疑难病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常规处理。

3.2临床能力技能培养。我们科室包含两个病区,床位110多张,可收治的病种多样,既有中风病、面瘫病、周围神经病、颈椎病、腰痛、关节痛等常见病,也包括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炎、多发性硬化、脊髓空洞症、带状疱疹神经痛等疑难杂病,有助于专科医师掌握常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治。同时,要求指导老师和专科医师必须参加科室每周的疑难病例讨论,提前围绕讨论的重点难点准备理论材料,通过讨论的方式促进他们将机械的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诊断的临能力。此外,我们也要求每个针灸科专科医师必须参与其他相关科室的轮训,掌握相关学科的临床常见病和处理,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突发性疾病院前急救等技术,使我们针灸科的专科医师成为“一专多能”的中医专科人才。

4注重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日常考核、出科考核。日常考核主要对中医专科医师日常的医德医风、出勤情况、工作态度、医疗文书书写、医疗业务水平、带教工作等进行综合考评。而出科考试则采用我院网络科及教育科为中医专科医师所专门研发的电脑系统进行[1],包括病案书写、体格检查及临床操作考核等内容,考察其对专业基础知识、中医基础知识、病例分析、中药方歌等方面的掌握情况。每年由医院基地继续教育处组织的年度考核[2],以考促学,以考促教。轮训结束后,要进行专业综合知识考试,考试通过后颁发证书。

5注重临床带教能力

临床带教能力是每个专科医师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我们让中医专科医师承担一定的临床带教任务,每周承担至少2次教学查房与1次小讲课,既能让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总结、整理,又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表达力和语言组织力,为他们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保证中医专科医师的全面发展。

6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临床科研方面,我们要求中医专科医师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学习如何选题,安排他们参加医院举办的申报科研课题会及科研专家讲座,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最新研究,拓宽科研思路,激发创新思维,提高论文及课题的撰写能力。同时,让他们参与科室医生的课题研究,学习课题申报、实施的过程,鼓励专科医师积极向指导老师学习,结合临床实践,提高科研能力。虽然,我们在培养中医专科医师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需不断努力,争取让中医针灸科专科医师培训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在中医专科医师的日常培训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开展多项临床技能培训,让专科医师在培训阶段多动手、多操作,尽快提高各项临床能力。

参考文献

[1]汪双双,李培武,杨晓军.中医专科医师培训方式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02):60-62.

第3篇:中医专业知识范文

现在国内的中医英语教学存在着师资严重缺乏的隐忧,中医和外语两门学科需要较大的投入才能有所建树,而两者的融会贯通就更花费时间和精力。教材缺乏系统性也是困扰中医英语教师的一大难题。李照国认为,专家、专著和专论是判断一门学科是否建立的三大标准,而目前中医英语只是一门“准学科”。学生的语言及文化底子差。中医院校的外语教学改革任务重于普通高校,学生不仅要学学英语,还有医学英语(西医英语)和中医英语,对于硬件和软件方面有很多要求,李照国坦言,由于学生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底子普遍比较薄弱,中医英语就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众所周知,《黄帝内经》是中医学习者的“圣经”,学好中医必须能够熟读乃至背诵该书,但现在很多学生甚至连通读都做不到。

中医英语教学的特殊性要求中医理论与专业英语相结合

中医英语属于专科英语,学习者尤其是教授者必须在充分理解专科,及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才能在中医英语交流及教学中做到准确、有效、通顺地表达。反过来,中医英语除了对中医的理解和掌握中医术语的英语表达外不论是语法,是句式,还是思维习惯、文化内涵都属于综合英语的范畴。这就要求学习及教授中医英语的人应该具备较高的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中医英语是以中医为基础的英语语言转换过程,所以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与良好的英语语言功底是掌握中医英语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基本条件。

中医英语的特殊性要求培养独特的师资力量

由于中医源于中国文化,语言深奥难懂,用西方思维来解读是极易产生误解,也无法真正道出其中的奥妙。这就要求中医英语的教授者要既懂中医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文水平。基于目前国内医学高校师资力量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联合中医专业及英语专业教师共同研究中医英语的教育教学工作。目前在职的中医专业教师的英文水平较差,能够胜任中医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数量极少,而担任中医英语教学工作的大多是英语教师,而且使用的教材也多半是由英语专业的人翻译的。由于译者非中医专业人士,又由于中医反映着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其中有些概念在英语中是没有对应语的,再加上中医用语自身的规范化程度不高,存在着一词多义、数词同义、概念交叉的现象,非英语专业的人翻译出的中医英语往往误译,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学校应大力加强及鼓励中医专业师资与英语专业师资的紧密联合,共同探讨研究中医英语教育教学策略,互相学习,互补中医或英语专业的欠缺所在;并且学校要高度重视从事中医专业英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应设立专项经费计划,每年派出教师进修外语。另外,学校还可聘请外籍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口语培训,加快师资建设的步伐。教师的在职培训尤为重要,结合工作实际,在有一定公共英语的基础上,加强专业英语特别是中医专业英语的学习,从而打造出优秀的教授中医英语的师资力量。

中医英语教材的使用及编订

中医英语教学在全国还处于探索阶段,教材建设落后,目前中医英语教材大多是中医原版的翻译,缺乏语言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支持。现有教材还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体系,选择面窄,针对性不强,远远不能适应中医发展的需要。而使用合适的教材是中医专业英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为了中医英语教学的有效进行,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和研究中医英语教材,编辑出版更加科学、实用的中医专业英语教材。为确保中医英语教材编制的准确性、规范性及实用性,我们提倡中医与英语两门专业的教师根据本校及中医英语发展状况联手编制教材。

中医英语的教学策略

通过中医英语的教学实践,我们意识到,中医英语的教学要不同于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历来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法,而中医英语教学面对的是已经具有相当的语言知识水平和专业知识的高年级大学生,他们的专业知识大大超过他们的英语老师。众所周知英语老师的中医专业知识是普遍欠缺的,再加上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传授于学生的知识难免含有错误成分,或者无法讲解到位。因此以教师为中心的中医英语教学法缺乏吸引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造成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教学目的难以实现。因此,教师应该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既能掌握并理解知识,又能增强学生积极创造并运用中医英语的教学方法。其基本的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以现代各项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为支持,采用互动教学法,例如师生问答讨论法,专题讨论法,学生报告讨论法以及学生质疑挑错大比拼等。全面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的采取一些促进教学效果的教学手段,其具体做法如下:

由于缺乏翻译知识和文化意识,学生往往只会在英语中寻找与汉语对应的词,而忽略了文化及语境等因素,从而造成错译、误解,甚至闹出笑话。因而让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在同一语言的不同语境下使用不同的译法。比如中医有“少火生气”的说法。如不推敲“生气”在这里的含义而直接用“angry”来翻译的话,就完全曲解了原文,也会使目的语读者不知所云。另外,同一个术语,在针对不同的读者群时,译文就必须考虑读者的认知语境和阅读反应,也就是要考虑译文的实际交际效果,宜采用不同的译法。一般说来,对于医学研究人员、临床(西)医师或有志于学习中医的人,就适宜采用科技英语构词法中的缩合法、缀合法等构成的专业性强、比较规范的术语,这样便于中西医之间的贯通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而对于不懂西医但对中医有兴趣、愿意了解中医或有意接受中医治疗的普通读者群,由于他们大多不懂拉丁文、希腊文之类的,也不谙西医,如果译文中尽是由各种词缀组成的术语,会使他们望而生畏,也就起不到翻译的交际效果了,故应尽量用浅显的普通词汇,比如尽量选用根据复合法构成的术语。如“高血压”一词,对于专业人士可采用“hypertension”,而对普通读者则宜用“highbloodpressure”。

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我国学者王佐良先生也曾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故而在教学中既强调文化修养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又注意让学生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不仅掌握翻译理论和技巧,同时又深化文化知识,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困难直接体现在语汇缺失与词义冲突上,即:源语词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找不到对等的语汇,或者与译后的对应词语所载的文化信息相互矛盾或者不一致。如在翻译“《难经》: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中的“动脉”时,我就告诉他们不能想当然地把“动脉”理解为与静脉相对的动脉而译成artery。中医古籍中语言非常精练,概括性相当强,有许多术语或词汇在英语中不能简单地找对应词(equivolent)。在阅读时要仔细推敲,只有准确理解了原文的意思,才有可能忠实于原文。此处所谓“动脉”指的是脉之搏动,故宜译为pulse。

第4篇:中医专业知识范文

因此,中医药双语教学不仅仅促进中国学生强化外语沟通能力,也大大利于外国留学生深化对中医学的理解。利于提高中医学在世界领域的学术地位正如上文所说,双语教学需要兼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外语沟通能力的人才来推动,中医药双语教学对教师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前沿医学期刊主要以英语为主流,上述教学人才本身具备的专业素养、良好的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有助于及时掌握自身领域学术动态和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进一步对此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也能够在国际期刊,或参加国际会议交流,因此有利于提高中医学在世界领域的学术地位。

2目前中医药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专业教学人才的短缺

中医药学讲授的是中国国粹。由于本身学科的特点,在过去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对外语的要求较西医院校薄弱。我国中医院校的师资力量普遍存在中医专业教师缺乏中医英语的系统专业培训和留学经历,英语交流和授课水平较低,而已经开展医学英语、中医英语等专业课程的教师又欠缺中医药专业教育背景的局面。因此,我国中医院校短缺那种同时具备中医专业素养和外语交流能力的教师。

2.2缺乏实用性强的教材

一般西医双语教材可以使用原版教材,不同于此,由于中医药学讲述的纯粹是源自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医学知识,因此没有可以借鉴的以西方母语编写的外语教材。与上述人才问题一样,我们的教材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中医术语的翻译方法不统一、中医古籍的翻译没有统一的版本、一些编写者对中医药学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而使内容过于简单,等等。这些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给学生带来很多理解上的困扰,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授课的困难程度。因此,双语教学亟需契合学科特点的、翻译恰当的、实用性强的教材。

2.3课程安排合理性有待提高

目前进行中医双语教学课程很多为基础性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这些课程在中医药教育中是低年级的启蒙课程。这时候的学生多处在刚刚接触中医药的懵懂阶段,中医药理论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一种新事物。如果在这阶段实施双语教学,大大增加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难度,也同时降低了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若能将这些课程的双语教学在高年级时设置为选修课程进行,不仅能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增加他们学习中医英语的兴趣,可能教学效果更佳。

2.4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偏低

可能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源自中国文化,与医古文的关系更为贴近,因此外语教育常被置于次要的地位,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也相对较低,而且中医药学有大量内容需要背诵记忆,学生课业繁重,能够花费在外语学习上的时间也较少,因此与其他专业和西医院校相比,中医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偏低。而受众接受能力的不足,也降低了双语教学的质量。

3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法

3.1明确教学目的

首先应该明确中医药学教育中的双语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是在外语的语境中讨论和理解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知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对中医药专业知识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双语教学不是医学英语课程,不应以教授外语为主要教学目的,要注意避免因语言理解的障碍影响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授课时,不能将双语教学作为专业课程的简单重复和翻译,要解决如何运用外语对中医药知识进行解释、理解、思考、撰写等问题。中医药专业词汇的翻译存在一词多译的现象,往往难以统一。虽然大家很期待有一个统一的专业词汇翻译列表,但是目前情况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认为可以了解而无需辨别各种译法。双语教学目的在于沟通交流而非研究语言,了解几种常用的译法,学会与外国患者沟通、与外国同行沟通、与外国西医专家沟通、与外国专业编辑沟通,才是教学的成功。

3.2教学模式多样化

由于医学教育基础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中医药学双语教学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在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图形、声音、视频信息等,播放能拓展专业课程内容的原版科普视频,以便加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可以教授他们多种查询相关外文文献的渠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授之于渔。另一方面,可以采取英语演讲、中医英语竞赛、中医英语教学查房、撰写英语论文等形式,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使用外语对专业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双语教学是对教师和学生较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适宜追求精而不是追求量的铺开。目前有不少国内语言培训机构采取小班化教育,以对话及互动的模式进行教学,能较好的活跃课堂气氛,这点可以借鉴到我们的双语教学之中。目前校园里有不少学生已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甚至通过中级口译、高级口译考核的也不乏其人,他们的外语沟通能力可能较授课教师更高,而授课教师往往具有更高的医学专业水平,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课堂提问,让教师走下讲坛,和学生互动交流,可以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3提高师资力量

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负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目前有很多教师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但缺乏一定的语言优势,有些语言能力突出的教师尚缺乏对专业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时间。面对这样的困境,可以遴选一批有一定外语基础的中青年优秀中医药专业教师进行专门培养,比如提供一些英语专业学习的机会、外语课程的培训、聘请外教进行辅导等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特别是通过一定的出国学习的经历,切实提高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

3.4政策倾斜,吸引人才

双语教学的重视当从决策层抓起。在招生中即对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学生给予择优录取,对于语言水平良好并且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功底的优秀毕业生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如推荐就业、提供跨校、跨省、甚至跨国交流的机会等,同样对于此类教师给以更多地培养和职业提升的机会,切实提高中医院校对优秀外语人才的吸引力,以储备外语和专业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4结语

第5篇:中医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医护理查房;特色护理;专科专病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共有病区16个,抽取2017年1月至12月期间全院16个病区的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检查结果,将2017年1—6月中医护理查房模式改进前16个病区的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检查结果作为改善前,2017年7—12月改进后16个病区的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检查结果作为改善后,改善前后均使用同一个《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检查。

1.2研究方法

1.2.1查房前准备

①选择有临床意义或特殊疾病的患者,如优势病种、疑难、复杂、跨专科、护理难度大的病例。②查房者的专业技能和评判力对查房效果起关键作用[3]。查房前病区责任护士依靠其权威的专业知识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确定查房的重点,通过对患者的全面评估,确定护理问题和重点措施,将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充分的收集、整理;同时与患者做好有效沟通,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③病区提前一周向护理部提出申请,邀请护理部或其他病区老师观摩护理查房。④病区全体人员参与,熟悉病历。为了培养护士运用护理知识、查阅和评价文献的能力,要求护士结合具体病例将循证护理应用到护理查房中[4],并且通过咨询专家、查阅有关书籍、资料,从不同层面提出问题,积极发言。

1.2.2责任护士运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汇报

责任护士提前制作课件,借助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地将患者病情、辨证施治情况、存在的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施护措施及护理效果以及需要讨论解决的问题等汇报出来,可以更好地理清思路、突出重点、简化内容。

1.2.3规范查房步骤

①护士长主持护理查房。②翻阅病历,了解患者病情。③现场查看患者,责任护士观察、询问患者生命体征、舌苔、脉象、饮食、二便、阳性体征、目前病情改善情况,其他护士、护士长、护理部老师对患者进行补充询问。④责任护士进行病例汇报。介绍入院一般情况(神志、精神、纳食、睡眠、大小便、舌苔、脉象、症状及阳性体征,辅助检查、既往史、社会家庭等)、辨证分析及入院后的诊疗计划,存在中医护理问题及施护措施(病情观察、情志、饮食、起居、用药、对症处理及预防并发症等)、效果评价,目前新出现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⑤病区其他护士针对责任护士汇报内容,进行讨论。讨论内容包括患者病情汇报是否完整,辨证分析是否恰当,提出问题是否准确,施护(生活起居、饮食调护、情志护理、中药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措施是否得当,是否体现中医特色。⑥讨论结束之后,由护士长组织护士进行本次护理查房提问,通过提问的方式,对护理人员不清楚或者不了解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对护理查房的效果进行总结,了解护理人员在中医护理查房中所获得的经验与启发,能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疾病进行系统介绍,同时介绍疾病有关国内外护理进展。⑦护理部及其他病区老师针对发现问题、查房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发言。

1.3观察指标

观察实施中医护理查房模式前后,病区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中各项目得分情况,主要包括:中医专科专病护理质量得分情况、中医专科护理常规掌握情况、护士掌握中医专科理论及技术操作情况、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情况。具体评分标准采用本院护理部自行设计的《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满分100分,其中中医专科专病护理质量占50分、中医专科护理常规掌握情况20分、护士掌握中医专科理论及技术操作情况占10分,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情况占20分。每月由医院中医特色护理质控组对照标准到各病区检查,最后对检查项目分项汇总。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科室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开展情况改进前后虽有差异,但不能说明有统计学意义,中医专科护理常规掌握情况因采用“掌握(20分)、大部分掌握(15分)、少部分掌握(10分)、未掌握(0分)”4种等级进行评价,考核方式较笼统,故未纳入统计分析。

2.116个病区改善前后中医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16个病区改善后中医专科专病护理质量评分、护士掌握中医专科理论及技术操作考核评分高于改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16个病区改善前后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开展情况比较

改善后全院16个病区护士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次数前半年为(6920.44±6129.13)次,后半年为(8113.25±6769.88)次,改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0,P=0.084)。

3讨论

通过中医护理查房,可以改进对患者生活起居、饮食调护、情志护理、中药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工作的不足,为患者提供更具有中医特色、更加完善的护理措施,有利于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同时也能提升患者对中医护理认可程度,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护理查房前病区每位护理人员通过查阅《52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咨询医疗护理专家、查找文献资料等方式,能够了解更多关于疾病护理方面的知识。通过将循证护理应用到护理查房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长经验。一方面可以起到更新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具有独立的临床思维能力去看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提高了护理服务的水平,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5]。通过对疾病的汇报、分析、讲解,可以使护士对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全体人员的参与互动,能够有效激发护士的学习热情,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氛围,使护士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丰富[6]。多媒体课件辅助护理查房,能使患者的信息更直观地展现及传递,有利于拓展知识的传授深度,使非直观性技能操作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现在护士的面前,并通过模拟操作和交互性交流增加了护理查房的互动性[7],增强感染力,提高护士的学习兴趣,加深记忆,从而提高查房的成效[8]。中医护理查房病情分析、讨论及护士长的点评与总结,有利于锻炼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使护士获得较好的经验,进而拓宽护士知识面,提高专业考核成绩。中医护理查房模式的改变使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得到优化和推广,通过全体护理人员参与讨论,可以集思广益,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运用好的技术及经验进行分享,提高护理效果;另一方面也使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过程及有关注意事项得到优化与补充,有利于促进患者的症状缓解,使专科护理操作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推广,也使中医护理特色得到发挥。护理查房为提升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与护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方法,同时也为临床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拓展护理查房的内涵为护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7年版)》,明确要求中医医院要开展突出中医特色的护理查房。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同时指出,要创新中医护理工作模式,注重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在生活起居、饮食调护、用药护理、情志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提供个性化中医护理服务。本文研究尝试从改变中医护理查房模式入手,通过查房前的充分准备、运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汇报、规范查房步骤等形式,提升中医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推动中医护理工作顺利开展,创建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工作模式,营造中医护理文化氛围,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研究结果显示,改变中医护理查房模式,不仅提升了临床护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为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奠定基础[10],也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专科专病护理水平,更好地落实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调护、情志护理、中药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及理论知识水平,从而促进中医特色护理质量的提高、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得到优化和推广;多媒体课件辅助护理业务查房,提高了护士的学习兴趣和查房的成效。同时,还能帮助护理人员积极转变护理观念,端正工作态度,优化护患关系[11]。研究发现,本院中医护理查房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责任护士汇报病情及护理时,盲目地追求汇报效果,部分内容与实际不符;部分讨论内容落实不到位。另外,现用的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中,中医专科护理常规掌握情况得分的评定方式较简单、笼统,以至于无法纳入统计分析。为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定期向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咨询患者对护理查房的看法,了解患者的心声[12],也会对中医护理查房模式的改进以及中医特色护理质量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将中医护理查房更好地融入护理实践中去,以及制定更科学、方便的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将是下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卢洪霞,金婕.基于PBL模式的三级中医护理查房实践与探讨[J].全科护理,2017,15(1):81-83.

[2]寇丽霞,詹文英,吴玉玲.联合查房对中医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6):879-880.

[3]王咏梅,殷艳玲,刘花,等.标准化交流方式配合护患一体化护理查房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8):2519-2520.

[4]张学萍,沈莹,庄海峰,等.多模式护理教学查房在专科护士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3):312-314.

[5]黄瑞芬.循证护理对提高感染性血液透析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27(3):813-814.

[6]安淑君,刘哲,宋艳.实施临床护理查房新模式的效果探讨[J].全科护理,2015,13(21):2097-2098.

[7]张华,王筱君,王阿丽,等.护理查房的现状分析与新形式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4):320-304.

[8]韦丽飞,杨华.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探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7):54-55.

[9]朱秀明.中医护理查房模式在提高中医特色护理质量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4):78-79.

[10]李静,曾秋璇,李平东.系统评估法在ICU护理查房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3,28(7):47-48.

[11]杨翠娟.提高中医特色护理质量中中医护理查房模式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41):191,19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