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与家庭教育范文

中医与家庭教育精选(九篇)

中医与家庭教育

第1篇:中医与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失语;中国传统文化;中医院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186-02

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文化大国,存续至今并在新一轮的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且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一颗璀璨的后起之秀明星。不能不承认中国人的民族性在这其中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事实上,所谓民族凝聚力,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而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内涵、作用

作为文化的重要承继地和群体,自古以来家庭作为个体生活和生产的单位,是社会的基础组织。从共同的文化传统背景出发,家庭教育是在家庭领域中实行的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长辈对晚辈进行的教育,包含了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中内蕴的社会伦理规范体系。这一教育行为中所渗透和表现出的是社会传统、被家庭主体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文化因子、意识形态。因为家庭教育是以个体修养和价值理念为主,家庭教育中所彰显的不仅是家庭单位的隐性文化价值,更多是凸显社会历史文化和伦理规范,从传统意义出发,家庭首先是建立伦理关系、培养个体认知意识教育的始发地,充当塑造公民的职责。

从作用上看,家庭教育自然就有价值观建立、尊重个体差异、完成时代适应的功效。首先,家庭教育是个体建立价值观、认知伦理关系的初始点,承担一个公民责任的起点。“任何一处文化,都自具个性,唯个性之强度不等耳。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强,以中国人的家之特见重要,正是中国文化特强的个性耳。”[1]12其次,家庭教育是因材施教的地方,它尊重个体差异,激发个体能动性和主动性;最后,家庭教育是一个循环的载体,并随着个体家庭的不断扩大而完成更大范围上的影响力。同时,家庭个体都呈现一种开放的成长,最终完成一个适应时代的过程。从这三个意义上来讲,再好的社会教育、再专业化的教育时代,仍然需要家庭教育。

二、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失语和异化

作为哲学意义上的异化主要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外在的异己力量。失语从社会层面讲,主要是指某一事业功能的不断弱化,直至失效。将异化和失语这一概念范畴用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则体现在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部分,在强调理性工具和实用主义的环境下,逐步弱化其功能,并有成为附庸的征兆。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随着近代化进程的推进,广泛涌现的新型学校教育受到了中国人极大的追捧,中国人开始放弃“孰本孰末”的思考与讨论,积极地投身于联系日益紧密、影响日益深远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之中。以教人修养和价值理念为主的家庭教育也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集中表现在处于社会重要变革时期的中国,家庭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新旧两种不同方式和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越来越失去了作为社会个体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地位,以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逐步替代了传统家庭教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体。

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大浪潮中,中国人开始变得对现代化的学校教育产生了依赖,社会、国家、政府慢慢成了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因种种原因逐步退出了这一领域,成了社会教育的附庸。这必然导致失调――个人身心的失调和社会资源占有的“马太效应”。其最显著的表征是:道德水准的下降与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这种思想文化上的断裂与日趋白热化的竞争的现实把现代教育带进了一个貌似二元悖论的泥沼难以自拔。这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培养目标的学校教育几乎承担了所有的教育责任,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主要执行者――家长成了一种没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附庸,常常以提供费用、承担监督、督促学习为主要责任的面貌出现。

三、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的同一性

学校德育教育就是教育者借助于德育的内容和一定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具有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素养的过程。然而,人的社会化进程最初是以家庭角色为原初,德育教育的始初任务自然落在了以培养人的家庭规范伦理和普适性人际交往规范为主的家庭教育中。从这个意义出发,德育教育最为人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德育与家庭教育在这一层面上具有同一性,两者共同担负着大学生个体在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引导和管理责任,帮助大学生个体正确处理社会化和社会角色承担。

在现实的情况中,高校的德育和家庭教育却相互脱节,特别是在新时期下,经济体制转变、社会结构变化等诸多挑战,使得处于时代变化中的部分学生面临价值观念选择中的认知困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文化及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强劲发展,道德和价值认知困境在面临更多外界诱惑时,落后思想更容易侵入短暂的精神真空,部分学生出现了精神追求迷茫、道德评判标准扭曲的现象。如果把这一现象的问题解决方式仅仅看作学生个体自发纠正和完善的过程,而不着重引导学生个体的传统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相结合,从传统家庭教育中汲取有益成分来不断扩充、发展学校德育,势必会影响学生自我道德素养发展。

四、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对加强中医药院校德育教育的启示

将家庭教育的现代意义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内容有机地相互结合在一起,对于培养既具有现代竞争能力又继承传统家庭内容规范和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学生具有现实意义。这一重要意义对于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高校更突出,因为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及传播的重要场所,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地方,更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据点。

如何将两者相互结合,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汲取有益营养,发展学校德育教育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药院校作为传统文化传播承继场所的功效,其关键在于:

1.现代与传统有机结合,突出德育载体,注重个人修养的培养

在中国历史中,不同世界观的教育思想家们都以培养理想人格作为德育教育的目标,尤其是以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人格教育,成为家庭教育中的自觉追求,可见个人修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探寻当代中医院校德育教育的新道路,即将现代的高校德育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与传统家庭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将中医药院校的德育教育中融入传统家庭教育精华,实现德育教育的全面综合发展,并非是一味的否定与激进的超前,强调德育教育要继承传统文化也并非将传统和西方教育全盘地拿来与照搬,要在结合时代特点的同时,传承文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

2.伦理道德教育为主,重视道德观念的教育

自家庭教育得以确立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逐步渗透到教育理念中,形成并发展出自己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孝、和、诚、俭、勤”为主要内容的伦理道德观念逐步在家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成为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彰显的主体。所印证的即孝道置于古代家庭教育的首要地位,不仅体现了子女对于父母抚育回报恩情,也是维系家庭、社会、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从此出发,孔子以“孝悌”为本的家庭伦理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家庭教育文化的渗透力,达到巩固家庭成员间的伦理关系的目的。从而将家庭的忠孝观念、情感内化为对国家的忠诚,成为社会、国家安定的基础条件。培养诚实守信的子女是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直接关乎家庭教育成效。作为以诚信为自我人格标准的古人,十分重视诚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并将其作为传统内容一以贯之。可见,注重伦理道德教育为主,重视道德观念的教育,是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与中医药院校强调医学伦理道德、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是一脉相承的。而这一内容引入到文化继承地――中医院校,即是要在学校的德育教育内容中与传统家庭教育精华同时发展,回归教育的初衷,以伦理道德和道德观念为主,注重两者的协调统一,双生双赢。

3.从个人自身特点出发,注重因材施教,注意行为规范的实践导向

以“礼仪之邦”而享誉于世的中国,注重礼仪教育,传承优良传统,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传统家庭教育针对个人发展特点,从个人自身具体情况出发,采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进行道德伦理认知教育,为个人道德伦理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发展空间。同时,注重以身作则,家庭长辈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礼仪行为规范,为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由于学生个体间的文化素养程度不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结构等都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在中医院校进行德育教育中要细分受教育学生特点,对教育对象进行科学甄别,采取不同的对策,确保内容适应不同的学生群体的需求,为建构具有针对性的话语体系打下基础。德育教育所面对的受教群体不是物,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医院校学生。德育教育者要全面认识和把握受教学生,从其现实需求和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和发展学生个体的参与德育学习、应用德育教育成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受教学生不加任何细分和层次化德育,是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和效果的。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孟子・离娄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1994.

第2篇:中医与家庭教育范文

长春市妇产医院早教中心,吉林长春130041

[摘要] 目的 研究讨论对婴儿实施规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和护理干预的意义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在该院正常出生的婴儿,并且是足月健康的婴儿,将其分为两组,一组婴儿从出生即给与规范的家庭教育和护理干预,3个月去婴儿家里对婴儿的体格进行检测,并给与家长家庭教育的培训和护理方法的指导,每隔1个月对婴儿进行发育商的检测,该组定位观察组,另外一组为对照组,不给与规范的家庭跟进服务,只简单进行普通的体格检查和发育商的测定。结果 两组婴儿在不同的护理干预和家庭早教后,比较两组婴儿12个月的身体发育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婴儿的发育商,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主要包括婴儿的动作灵活度、语言能力等。观察组家长在进行培训后对知识的掌握率达到90.51%,培训前仅有28.46%,观察组对于医护人员规范性的家庭早教与护理干预的服务满意度达到92.30%。结论 将传统医疗服务进行完善、创新,针对母婴家庭早期教育的问题深入到家庭并进行规范,能有效的提高婴儿各项身体发育。

http://

关键词 婴儿;家庭早期教育;发育商;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3(a)-0163-02

为了研究讨论对婴儿实施规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和护理干预的意义及效果。该院从2010年开始便开展对婴儿的家庭早起教育以及护理干预问题进行规范性的跟进服务,将产科、婴儿、保健、护理等多方面进行整合,实现一条龙的规范性服务,有效的融合医院与家庭,使医护人员即婴儿家长共同参与,延长了家庭早期教育时间,规范了家庭早教的管理及应用,最终取得显著的效果[1],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研究对象为在该院正常出生的,并且是足月健康的婴儿,共计260位,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30人。

1.2 方法

1.2.1 两组婴儿护理方法 观察组婴儿从出生即给与规范的家庭教育和护理干预,3个月去婴儿家里对婴儿的体格进行检测,并给与家长家庭教育的培训和护理方法的指导,每隔1个月对婴儿进行发育商的检测,对照组不给与规范的家庭跟进服务,只简单进行普通的体格检查和发育商的测定。在实验进行1年后对两组婴儿的各项身体指标及发育商值等进行对比分析。

(1)课程培训,在婴儿出生时开产亲子的系统培训课程,主要由产科的专家、婴幼儿的保健专家进行讲解,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对婴儿的日常护理、喂养问题、早教的方法等。通过各种形式把培训内容灌输给家长,并且在培训同时对婴儿的身体等各项发育进行记录。

(2)制定家庭早期教育方案,制定月度计划、季度计划等,并协助家长一一完成进行,主要训练的内容有婴儿的视觉感官等,肢体协调等,并且即时对婴儿的变化进行记录。

(3)建设门诊服务台,专家坐诊进行接收咨询。观察组婴儿在新生儿出生后60d后的每月都到门诊处进行婴儿身体指标以及发育商的检测,并且针对婴儿的独特性,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给予最合适的早教方案,并给予实施培训[2]。对照组只定期对婴儿的体格进行检测。

(4)家庭跟踪访视情况。观察组婴儿在出生后的1年内每3个月进行1次跟踪家访,并根据婴儿的个体身体变化进行家教方案的变动和完善,给予规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指导,包括科学育儿、保健营养,并且对婴儿的身体指标和发育商进行检测。

1.2.2 分析指标 比较两组婴儿12个月的身体发育指标,包括神经、行为、语言等多种能力发育情况。应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包括有填空、选择等形式对观察组家长在进行早期教育方面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研究,调查家长掌握的知识主要包括护理干预知识、实质训练知识等。其综合知识考核在80分以上者为掌握,该研究130例婴儿家长中,有效的调查问卷有116份。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运用t检验,计量资料运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1年后的体格发育情况

见表1。

2.2 两组婴儿在1年后的发育商情况

两组婴儿发育商的对比主要比较婴儿动作的灵活度、语言能力、适应能力,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观察组家长在进行培训后对知识的掌握分析

观察组家长在进行培训后对知识的掌握率达到90.51%,培训前仅有28.46%,掌握知识面主要包括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保健与营养知识、早期喂养知识、规范的护理流程、早期家教培训知识、婴儿的护理技巧知识、婴儿家庭健康评估知识等[3]。

2.4 观察组对规范性的家庭早教与护理干预服务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家长在进行培训时,包括护理知识、家庭早教知识、培训的服务态度、与医护人员的沟通情况及综合的服务情况,有120人认为满意,满意度达到92.30%,有10人认为一般,占7.70%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的优生优育等国策的推进,对于母婴的早期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环节。但是,在传统的医疗服务中,未能突破其传统方法。近年来,将母婴的教育工作深入至家庭,是国内外针对母婴教育及护理工作的重点,为研究讨论对婴儿实施规范性的家庭早期教育和护理干预的意义及效果,综合的观察规范性家庭早教服务模式对婴儿的身体发育及发育商的影响情况[4]。

通过表1显示,早期的护理干预可以帮促婴儿的身体的生长发育,该研究两组婴儿在1年的身体情况,如体重、身长的,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在早期教育中对观察组婴儿实施运动、语言、适应能力等综合训练有极大的关系[5]。在给予婴儿家长全面的培训后,婴儿在营养及护理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在婴儿处在快速生长期间,经过以上的培训和护理,可以提高其身体体格发育[6]。从表2中结果可看出,在给予观察组婴儿全面的培训后,观察组婴儿在灵活力、语言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婴儿的家庭早起教育以及护理干预问题进行规范性的跟进服务,可以帮助婴儿在快速生长期有效的促进其生长发育,此方法对于社会及个人加工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会推动医院产科、儿科及相关科室的建设及发展,值得广泛推广。

http://

参考文献

[1]耿庆妍,岳晓红,徐大宁.个性化教育对婴幼儿体格及智能发育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0(8):194-195.

[2]徐志兵,杜德锋,张晓雁.早期教育对早产儿大运动发育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1(19):396.

[3]范瑞芝.河南省农村幼儿家庭早期教育的现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38.

[4]林广起,谷梅,王宏丽.婴幼儿早期教育对智能发育影响效果的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2(2):164.

[5]张丽珊,段娅莉,徐兵.早期教育对儿童智能发育长期影响的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2011(3):207,208-210.

第3篇:中医与家庭教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来医院就检和住院的病人。男20例,女20例,年龄39~92岁,平均(53±11)岁。观察组中,按照病人受教育程度分为两组,高中及以上组20例,高中以下组20例。另外选取一般情况相同或相似的恶性肿瘤晚期40例病人作对照组。并请家属全程陪同,要求每天陪伴时间不得低于4小时。

1.2研究方法

对观察组40例中晚期恶性肿瘤病人根据受教育程度分为高中以下及以上组,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以护理医学伦理学为理论基础进行设定的健康教育进行护理。对照组40例中晚期恶性肿瘤病人仅按照常规护理方法,排除我们设定的健康教育的护理方法。健康教育后,针对受教育程度对伦理学护理结果影响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并对受教育前后病人对疾病的认知度及心理舒适度予以统计学处理。心理舒适度的判断根据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部分内容,主要以病人的主观体验为主,着重观察病人的情绪、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等。对肿瘤中晚期病人及家属每周一次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结局;治疗护理目的、方法、结果及预后;医学伦理学在病人护理中的作用。1.2.1病情观察生命体征:静息心率大于70次每分钟,轻微活动即大于100次每分钟,血压正常或偏低,呼吸大于10次每分钟,脉搏细速。体温正常。意识清晰,思维正常合理,情感反应正常,语言流畅。本病例选择已经排除深度意识障碍者。心理反应:情感反应部分病人较为敏感,交谈语速快,重复,频繁,对家庭依赖性明显增强。1.2.2病情评估病人对本病认知:病人对本病发生发展预后部分认知或认知不清楚;疾病本身的影响:恶性肿瘤作为一种比较严重的慢性疾病,病人对疾病本身认知不足,疾病本身引起的不舒适感觉,以及某些不良影响,导致对疾病治疗缺乏信心,从而情绪低落,甚至长时间焦虑抑郁。环境变化:部分病人对医院环境的陌生,影响睡眠休息,导致情绪恶化。人际关系变化:不同疾病的病人,不同家属对疾病的看法,对病人的态度,家属朋友的情绪,对病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1.3健康教育

1.3.1对病人疾病健康宣讲针对病人本身的疾病发生、发展、转移、预后,通过其所在治疗组,对病人客观实事求是告知,在此正确认知的前提下,对病人进行医学伦理学知识教育,集中宣讲,个别解释,通过问卷的方式,统计知晓率。1.3.2对家属教育尤其对有能力,理解力较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家属重点宣讲。教育主要内容:家属的认识、观点、行为等对病人的影响。1.3.3通过互联网、微博、微信、短信等现代通讯工具,在院内外、社区集中宣讲,提高社会人员对疾病及医学伦理学的认知。

1.4医学伦理学护理目标

1.4.1促进病人自我尊重的护理保持环境卫生清洁,保持病人床单位整洁无污染,定期更换床单及病人衣服;保持病人衣着整洁,仪容仪表良好。与病人及家属沟通时应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礼貌对待病人,回避敏感的事情并保护病人的隐私。1.4.2促进病人尊重他人及社会价值的护理鼓励病人之间互相学习彼此长处,战胜疾病的经验,对他们自身优点充分肯定并予以广泛发扬。积极为病人创造条件,向病人宣讲疾病相关知识。鼓励病人通过互联网、电视、无线广播等形式,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了解社会积极的发展动态,吸取正面的能量,鼓励病人与家属之间,病人与病人之间,家属与家属之间,病人与社会之间,家属与社会之间,进行全方位及时有效沟通,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提升自己的同时,也带动别人,避免病人与社会完全脱节。1.4.3维护并提升病人自我价值的护理鼓励病人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在患病及治疗过程中总结经验,学习在不同的角度了解疾病乃至生命的本质,维护病人在信仰、宗教、政治观点、家庭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并予以肯定及适当支持。

1.5伦理学护理目标实现的途径

1.5.1帮助病人获得家庭及亲戚朋友的支持与病人家属建立密切联系,便于在病情变化时及时与家属沟通,充分了解病人个性,特点,在家庭中的地位,与家庭成员关系密切程度,建立个人档案,帮助病人尽可能获得家庭及亲戚朋友主动全面的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1.5.2帮助病人获得社会团体的支持因疾病的痛苦及经济条件的限制,病人总是会出现较重的心理压力。鼓励病人及家属与居委会、社会保障局、甚至社会媒体,建立充分信任的联系机制,有困难及时反映,医院提供真实有效的证据,帮助病人获得必要的合理的支持与帮助。1.5.3帮助病人获得宗教等信仰支持对有的病人予以适当肯定,鼓励教友之间互相帮助;对于病人中所宣传的善良、正义予以充分鼓励;对于部分中晚期病人,可以对其信仰扩展至家庭、环境、物质利益等方面,有利于安抚病人的情绪。

1.6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组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健康教育后病人心理舒适度结果比较(表1)2.2观察组不同教育程度病人健康教育前后疾病认知比较(表2)

3讨论

第4篇:中医与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河北省 农民 年均消费

2010 年,书记到河北省农村考察,他指出政府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首要的位置。河北省农民约 5421 万,占总人口比例为 81%,存在着收入普遍偏低、收入结构单一、消费水平偏低以及增长空间狭小等诸多问题,无论是与国家平均农民收入、支出水平相比,还是与相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其他省市相对照,我省的农民收入、支出水平仍旧偏低。分析研究河北省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现状,既是对河北省“三农”改革成效的一个历史回顾,亦有利于如何提高河北省农民收入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同时解决好“三农”问题、稳步提高农民收入、转变农村经济增长结构作为新时期政府工作的首要历史任务。

1河北省农民家庭教育消费支出情况

1.1河北省农民家庭子女人数及受教育子女人数

通过调查得知,由于农民家庭劳动力需求的原因,85%以上的农民家庭有两个子女以上,近90%的家庭中有1—2人上学(小学、中学、大学)。在辅导员工作期间,了解到有的学生家庭在供四个子女上学,由于种地收入较少,父母只有靠外出打工来供子女上学,生活十分艰难。而随着物价的快速增长,低收入与高消费的矛盾也显得越来越尖锐,必须引起各方面的普遍重视。

1.2教育支出问题

家庭每年用于子女教育总支出金额比例相对平均,相差不大,这与家庭中子女上大学人数有直接关系,上大学子女人数多,教育总支出就比较多,上大学子女人数少,教育总支出就比较少。这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所调查的农民家庭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50%以上的占68%。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的教育中,农民认为目前农村基础教育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排序依次为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实用教学内容、改善办学条件、减免学杂费、提高升学率、其他。

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是国家以及众多学者都很关心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状况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总的看来,我国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低,与城乡教育存在着巨大差别。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经费短缺,第二、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脱离农村社会的实际,第三、农民收入水平偏低,教育负担过重 ,第四、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令人担忧,教师待遇过低,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流失严重。 第五、教育观念落后。

2河北省农民家庭保险消费支出情况

2.1河北省农民家庭医疗保险消费支出

农民家庭每年经济收入用于经常性支出排序统计表中,医疗保险排序为第四,可见医疗保险在农民家庭中占有相对重要的位置。如表4显示,农民家庭每年用于医疗保险的总支出在60元以下、60—120元、120—180元、180—300元、300元以上等几个档次的百分比分别为16.7%、18.8%、22.3%、18.8%、23.4%。有51.9%的农民家庭认为目前国家医保政策不能满足本家庭看病的需要。

在您家是否有长期患病的病人一题中,有46%的人选择了“有”,据了解,在农村实行医疗补助政策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它是一项能够惠及广大农民的医疗政策,推行目的在于使农民不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实行后也起到了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是由于合作医疗每年支出120-180元,金额比较少,无法满足重病家庭的需要,因此仍然存在需要改进之处。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费用和补偿的范围都需要进一步增加和扩大,这样才能真正惠及更多的人以及帮助人们解决最急需的问题。

3河北省农民家庭养老保险消费支出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每年养老保险费用在250元以下的占56.4%,1000元以上的仅占4.2%。 在对农民最有意愿参加的险种中,我们发现,如果参保费用比较合理,在农民承受的范围内的话,农民家庭最愿参加保险的种类中,不难发现,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高居前两位,这说明农民现在普遍开始关注家庭的养老问题和健康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机一部提高,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2009年,河北省 18个县区当选该省首批新型农村养老金试验点,涉及农村人口688.3万次。2010年10月19日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又公布了第二批试点名单,共包括19个县区 ,试行日期为当年10月1日,力争2020年前,基本上实现养老保险覆盖全省所有适龄农村人口。现阶段,河北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4 惠农政策及基础设施建设

近些年我国加大了惠农政策的投入,从中央几个一号文件就可以看出来,也说明三农问题在现阶段的重要地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惠农政策中,最受农民欢迎的前三项依次为农业“一免四补”政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这说明农民关注的问题集中在医疗、教育等问题上,这和前面分析的家庭支出结构比例、排序等分析数据是高度一致的。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有93%的村庄设有生活用品商店,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有83%的人认为自己所在的电、水、路、通讯等基础设能满足生活消费条件的需要。随着交通状况的进一步好转,农村这种情况必将有更好的进步。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农民的收入状况虽在增加,但收入水平仍然较低,收入来源也较为单一。经济消费支出集中在供养子女读书、食品、农业支出以及医疗等费用上。农民对文化娱乐不是很重视,精神食粮匮乏,让我们感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偏低。这种问题的存在是农民本身收入的限制,也是因为农民平时闲暇时间较少。正因为此,我们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使农民过上富裕、文明的生活。这是我国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第5篇:中医与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资助体系 医学生 感恩教育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下,医学院校逐步建立起了以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奖、贷、勤、补、免”相结合的资助体系,切实解决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许多知名企业在高校也设立了不同种类的奖助学金来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但近年来,部分受助大学生感恩意识淡化甚至缺失的现象日益严重,引发了人们对资助育人中感恩教育的思考。加强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教育,对于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医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为此,本人深入分析资助体系下医学生感恩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利用资助的平台加强医学生的感恩教育,以期构建受助医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高校资助育人的重要作用。

一、资助体系下医学生感恩意识现状

作者随机调查了某市属医学院校五个年级共100名受助学生对感恩意识的认识:97%的大学生认为感恩是医学生重要的人文素养,只有3%的大学生回答否或不确定。此外,分别有35%和57%的医学生认为身边同学感恩意识缺失严重或正在缺失,而只有8%的医学生认为身边同学的感恩意识没有缺失。感恩意识缺失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待父母

一些学生认为,养育子女是父母亲的责任,不需要感谢;打电话给父母只是为了要生活费,从不主动关心父母;回到家中不帮忙做家务等。

(二)对待老师

一些学生见到老师不打招呼,对老师严格的教育无视或抗拒;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只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而有些学生欺骗老师,夸大经济困难程度以制造“伪贫困”现象,以求获得资助。

(三)对待同学

一部分学生认为成长是自己的事情,与他人无关;不主动帮助同学,同学遇到困难时表现出漠视的态度;对其他同W获得资助的结果不信任,提出质疑,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应该获得资助。

(四)对待学校

一些受资助的学生会产生“等、靠、要”思想,对资助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1]。他们往往在学校给予资助后,毫无感激之情,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一些学生将助学贷款视为社会福利,毕业后抱着侥幸心理不积极按时偿还贷款而出现违约行为,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和学校助贷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对待社会

有些学生抱怨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他们认为自己的成绩或者奖励是自己争取的,与社会无关;社会公益活动与自己无关,绝不参加;艰苦地区需要医学生去支教、支医也绝不考虑。

二、医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医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心理原因

在感恩活动中,认知、情感、意志三个层次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高校贫困生感恩缺失的心理原因主要在于认知层次上不知恩,在情感层次上不感恩,在意识层次上不报恩[2]。自尊心和自卑感是受助医学生常见的心理矛盾,加之长期的物资匮乏导致好胜心理的产生,甚至演变成嫉妒、虚荣的心态。他们错误地看待别人给予的帮助,不能正确地理解资助行为,从而难以产生感恩的意识。

(二)医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家庭原因

家庭情感教育的缺失与感恩意识的薄弱有很大的关系。经济困难家庭的父母不求回报的宠爱,重智轻德的思想和对情感教育的轻视让孩子们成为冷漠的一代。

(三)医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学校原因

学校对升学率和就业率的过度重视,使医学院校的教育倾向功利化,重“资助”轻“育人”的现象严重。此外,高校将大量精力投入困难认定、资助申请、资格审查、民意测验等一系列资助之前的工作,往往淡化了资助之后关于感恩导向与教育方面的工作[3]。医学院校作为资助体系的执行者,没有让资助制度成为实施感恩教育的主要平台,开展的感恩教育不系统不规范,只注重形式不注重情景体验,进而逐渐淡化了受助医学生的感恩意识。

(四)医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社会原因

医患关系被物质化,医生对患者的情感淡化;各地医院因医患关系紧张导致医患冲突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对医学生的感恩意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使他们片面地看待社会,产生功利思想,不懂得去表达对父母、学校和社会的感激之情,更不会将感恩之情落实在行动上。

三、医学院校感恩教育状况

(一)医学院校感恩教育的目标模糊

近年来,学生的感恩教育已成为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焦点之一。有心人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院校对感恩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够。感恩教育目标的模糊直接导致了高校感恩教育课程体系的不健全,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感恩教育的有效开展[4]。

(二)医学院校感恩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负责医学生感恩教育的师资队伍构成复杂,教师的素质和学历参差不齐。医学院校没有专门开设对教师的培训,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方式方法简单,导致感恩教育的效果大受影响。此外,能将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感恩教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教师更是极少,这也是医学院校感恩教育的一大缺陷。

(三)医学院校感恩教育的方式偏差

大多数医学院校的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偏重于对受资助学生的理论教育,内容偏离实际且缺乏针对性;没有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感恩教育形式单一,开展诸如感恩征文、受资助学生事迹报告会等主题教育活动,只不过是感恩教育中的短期行为,难以保证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四)医学院校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缺乏

由于医学院校的感恩教育没有形成体系,教育理论和实践无法有效地统一,无法将学生的感恩意识内化为积极的心理状态,无法形成长效机制。院校没有充分利用资助体系中的具体环节,感恩教育没有融入资助工作中去,削弱了资助育人的效果。

四、医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措施探讨

(一)改善育人环境,营造校园感恩文化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前提,其次是开展系列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常规的有奖助学金颁奖大会、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座谈会、感恩征文比赛等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感恩氛围,能唤醒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实践证明,节日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感恩活动载体,对学生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5]。抓住中国传统节日的契机,开展新颖的有针对性的感恩教育活动,寓教于景,可以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感恩教育要从点滴小事中做起,在生活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要善于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在丰富多彩、形象直观的社会生活中感悟和认同感恩,具备感恩之心,养成感恩的习惯。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开展如 “寄一张明信片,打一个问候电话,做一件报恩事”“写一封思家信,算一笔求学账,寄一份殷切希望”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及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对学校感恩教育新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以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教育活动切实将知恩、感恩、报恩内化为稳定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自觉做到常惜知恩之遇,常怀感恩之心,常做报恩之事。

(二)构建家庭、专业、社会的感恩教育网络,全方位渗透感恩意识

在医学生的感恩教育里,家庭、专业学习和社会的教育缺一不可,要努力地建立三者之间的纽带,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受益一生。教师可利用假期到经济困难学生的家中,了解其家庭的实际困难,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提醒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易出现的情感教育误区,进一步提升感恩教育的实际效果。高校一定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战场,因材施教,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使感恩教育的气氛充满课堂,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同时使他逐渐将对感恩的认知内化为品质,使感恩之情扎根学生的心灵[6]。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里增设感恩教育课程,在本科阶段系统规范地进行感恩教育。医学院校要做好感恩教育教师队伍的规划和培训工作,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感恩教育的师资水平。首先,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感恩教育师资的基础环节。此外,医学院校辅导员工作在学生教育的第一线,应将感恩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专业课教师在授课中,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医学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感恩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和情感层面,更关键的是要内化于心,通过实践的平台切实地体验感恩。医学院校开展志愿服务、义诊敬老、三下乡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不仅能巩固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还能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帮助的施恩过程,让感恩教育“知恩、感恩、施恩”良性循环起来。

(三)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坚持感恩教育常态化

要使医学生感恩教育常态化,必须将感恩教育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还要动员学生处、团委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部门的资源和力量,为受助医学生提供有效的感恩途径。学校要充分利用资助工作中申请、审核、获得的有利时机,适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有效渗透感恩意识,建立起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在申请环节,将学生是否有承诺履行应尽义务,回报社会、学校作为是否给予资助的重要条件。在审核阶段,将是否具有感恩意识作为最基本的标准[7]。在获得阶段,树立资助育人典型,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总之,要充分利用资助工作中每个环节,让资助体系成为实施感恩教育的主要平台之一。

五、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医改实施阶段,提高民众对医疗系统的满意度,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改善医患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加强医学生的感恩教育,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关爱。当医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就能将关爱传递给他人,并落实在服务病人的工作中去。医务工作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有助于医患纠纷的减少,利于整个社会良好风尚的建立;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精神道德素养,从而为创建更为美好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夏震然,陈友洋.关于新时期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4(02).

[2]朱飞,李萍.基于资助平台的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3]张园,孙宇,付昌义.高校资助工作视阈下的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 [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

[4]张静.医学院校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9:19 .

[5]付军,曹建强.论高校感恩教育的发展困境与路径选择[J].中国电力教育,2009(05) .

第6篇:中医与家庭教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自愿的原则,选取2009年l1月-2009年l2月在本市两家三级甲等医院门诊及住院处就诊的慢性病患者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工具通过参阅文献 、专家指导,自行设计了 慢性病患者家庭护理需求调查表 ,由患者的一般情况、医疗资源、家庭护理需求、家庭护理服务意愿4个维度组戏。评估表经3位专家评定和预调查,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调查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调查员为大专以上学历、具有2年以上临床 作经验的临床护士或教师,[i{调查员与被调查对象一对一进行,本次完成有效调查问卷576份。

2结果

2.1 慢性病患者一般情况及医疗资源

2.2 慢性病患者家庭护理需求(1)患者对本次调查所列出的33项护理服务均何不同程度的需求,需求最多的前5项护理依次为:健康咨询、用药指导、照顾者指导、血L压监测和静脉输液。总体上需求多,覆盖面广(合计5233人项)。

(2)所有患者对家庭护理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各种疾病对常规护理及相应专科护理普遍需求,具有明显的专科特点,各系统疾病对家庭护理需求最多的前5项护理见表3.

2.3 慢性病患者家庭护理服务意愿慢性痫患者根据家庭护理项目的不同,愿意接受的服务方式不同,包括咨询服务、上门服务、上门指导及自理或由照顾者完成,具体见表4.

3讨论

3.1 建立完善的家庭护理服务体系,保证慢性病家庭护理的顺利开展本调查显示,慢性病患者家庭护理需求量大、涵盖面广,目前无统一的管理系统及收费标准,医保患者家庭护理费用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另外,爿研究表明,家庭护理服务具有一定风险,风险来E{患者。家属和护士。因此,为满足慢性病患者家庭护理的需求,保证患者、照顾者及护士的合法权益,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尽快建立和完善以社区护理为主体的家庭护理服务体系,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制定家庭护理服务内容,规范家庭护理服务流程和收费标准,才能保证慢性病家庭护理顺利和有效的开展。

3.2 提高家庭护理的整体水平,满足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护理需求本调查显示,家庭护理不是简单的医院护理向家庭的转移,在服务理念、服务范围及服务方式上有本质的不同。慢性病患者对家庭护理需求火、涉及面广‘,老午和不能自理患者所占比例大、患者问的文化程度存在差异。

因此,家庭护理从业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

社区护理是家庭护理的主体,但我国牡区护理服务的内容和模式不健全,护理人员=譬业知识缺乏,社区护理服务利用率低恻。因此,要大力宣传和发展社区护理。首先要尽快提高从业人员的家庭护理水平,可以通过开设护理专家培训、成人教育、医院进修等形式对现有的社区护士进行再教育;第二,在护理教育中开没社区护理、家庭护理课程,系统教授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知识,把家庭护理作为一一个独立专业进行发展,为社区护理发展积蓄后备力量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第三,为了解决目前社区护短缺的问题,政府部门可以利用政策导向吸引医院高年资的护士到社 服务,高年资护士在护理管理、护理科研和护理教育方面均有较强的指导能力,可以带动社区护理的伞面发展。

医院护理是家庭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充分发挥医院护理优势,调动医院护理人城的积极性,对弥补社区护理发展落后的不足,促进家庭护理的有效开展非常重要。首先,医院要建立家庭护理服务体系,加强家庭护理管理,保证护士和患者的利益和安全。如,恢复或建立家庭病床科,通过上门服务、上门指导,专题讲座和培训、专家咨询、电话随访、发放科普读物等方式将医院护理延伸到社区和家庭,提供连续不间断、更具针对性和有效的护理,实现真正“无缝隙”护理。

第7篇:中医与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 荷兰;初级医疗;模式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b)-118-02

2009年笔者有幸参加了上海中荷合作初级医疗项目,经过理论培训后于3月底赴荷兰实地考察与学习。为期2周的荷兰之行,先后参观了荷兰ZorgSaam集团的学校及医院、荷兰的全科医生工作站、家庭护理用品租借中心、老年护理院、康复中心、药房等,并且跟随护士进入患者家中做家庭护理。现将荷兰初级医疗模式浅析如下:

1 荷兰的医疗体系简介

荷兰的医疗系统有零、一、二、三级之分。所谓零级医疗即由家庭成员、朋友等提供的非专业护理;一级医疗即初级医疗,是指由全科医生、营养师、牙医、康复师、理疗师等提供的医疗服务,以及由护士团队给予家庭护理。另外由市政府领导下的公共卫生部门提供预防保健服务,主要的任务是保护和提高公共健康和卫生水平。贯穿全程的是由全科医生给予常规的,系统性的以及预防性的治疗。初级医疗提供的是可持续性的服务。二级医疗主要是指地方性的综合医院,主要给予专科的治疗。三级医疗是指大学医院,主要为研究疑难杂症的病因和治疗。

2 荷兰初级医疗模式

2.1 荷兰的医疗保险制度

在荷兰实行全民医保,每个荷兰市民都必须参加基础医疗保险,市民每年需要交纳的基础保费约1 050欧元,保险公司收取保费后负担患者的基本医疗费用。患者在看病时不需要支付现金,医疗机构会拿着账单和保险机构结算。市民可以自由选择保险公司,而保险公司能够选择他们认为最好的医疗机构作为定点医疗机构,从而迫使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质量。

2.2 全科医生的工作模式

全科医生在荷兰医疗体系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是患者的第一道关口,是守门人。他们非常熟悉患者的疾病,生活方式及环境,甚至是患者的家庭及其社会环境。

全科医生对患者进行基础的诊断和治疗,建议患者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也可以建议患者或者决定患者是否需要求诊于专科医生或获得各种辅助,如社区护士、助产士以及各种理疗。这使得荷兰的医院能够集中全力于更加专业性的医疗研究领域,合理使用医疗资源。

在荷兰,患者若非急症,一定要先到全科医生那里看病,只有得到全科医生的转诊单才能到二级医院去看专科医生。患者对他的全科医生非常信任,会听取家庭医生的建议去看哪个专科医生。

荷兰的全科医生工作站全部都是私营性质的工作站,有独立型(1人)及合作型(3~4人)工作站。

2.3 荷兰的护理组织

2.3.1荷兰的护理人员是由职业学校培养的,分为不同的等级。在社区层面上,她(他)们毕业后或受雇于医生,或受雇于护理院,或到护士公司工作,等待工作派遣、从事家庭护理等。

2.3.2荷兰的家庭护理非常普遍。荷兰家居照料是荷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三大支柱之一,其工作范畴除普通的社区护理外,还包括家政服务、预防保健、围生期护理及补充服务(送餐服务和社会报警系统)[1]。通过启动家庭护理,在荷兰可实现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3 d就出院在家康复的模式,有效节约了医疗资源。

2.3.3荷兰的护理教育是多层次的,教育结构与职业结构相对应。医学教育机构是培养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土壤。医疗卫生教育的质量和方向直接影响着其所培养的护理工作者的素质和工作能力[2]。在荷兰从事护理、照料工作的服务人员传统上分为四级:二级从事家政服务,不和服务对象的身体接触;三级除从事家政服务外,可做一些生活护理,如洗澡、服药即家务助护;四级是二等护士,做较复杂的护理工作,如慢性患者的护理,换药、注射,导尿管的护理、健康教育;五级级别最高,相当于护理专家、一等护士,从事护理科研及管理工作[3]。不同层次的教育学制不同,二级学制2年,三级学制3年(二、三级相当于我国中等专科教育),四级学制4年(相当我国大专教育),五级4~5年(相当我国本科教育),分别有相应的课程和大纲;相对应的护士的执照也有所不同。荷兰护士有操作护士、注册护士、开业护士之分。不同执照的护士有不同的职业范围。

2.4 荷兰药房体系

荷兰实行的是医药分家,药房都是私人开设的,只要有执业资格的药剂师就可以自己开药房,国家调控开设的数量,基本上按区域来划分。政府规定并调整药品的价格。医生信息系统实行全国联网,看好病后患者只需前去病房取药即可,保险公司会在审核后将钱付给药房。药剂师除核对药物、发药外还进行药学监护,通过提供咨询和用药指导确保患者用药的合理性,即安全、有效、经济,同时他们也为需要的患者提供送药上门。

2.5 独特的家庭护理用品租借中心

荷兰的家庭护理用品租借中心是其初级医疗中的一个亮点。全科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实际情况开出租借用品推荐信,患者凭借全科医生的推荐信就可以到租借中心去租借所需用品。

3 小结

荷兰的初级医疗模式处处体现出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各医疗体系的运作都是围绕患者展开的,手术或脑卒中等住院患者出院后,回到社区,全科医生已经了解他住院治疗的情况及现存的问题,会为其制定在家康复计划,并定时上门随访患者;全科护士定期做好家庭护理,包括社工的家庭服务;取药不方便的,药房会送药上门;家庭护理用品也可以到租借中心租借,这些费用都可以进入保险,这样既为患者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这样可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和医疗服务机构的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包春蕾.参观荷兰社区护理有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76-77.

[2]王庭槐.面向未来培养卫生事业人才[J].医学教育,2005,3(207):95-96.

第8篇:中医与家庭教育范文

目前社会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医德教育起到的正面作用还很有限。从社会对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来看,虽然社会把医德教育很重视,但对在校医学生和护理专业学生的医德教育不够重视,缺乏对他们医德的熏陶,需要对医德教育的社会环境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而家庭环境在医学院校学生医德素质的养成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在这个方面是一个薄弱环节,可以说医德教育制度的家庭环境完全处于一种空白状态。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护理专业学生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不断碰撞、各种观点良莠不齐。在这样的环境下,势必影响整个卫生行业从业人员的思想状态,人们的医德观念不断变化。在这样的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导致行业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促使目前护理专业学生的医德教育出现不和谐的声音。这一现象也与学生个人素质有很大关系。

2.1社会消极因素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医务工作者被利益蒙蔽了双眼,把患者的生命健康变成了可以被随意交换的商品。受经济利益驱使容易产生“唯技术论”,片面强调精湛的医疗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忽略崇高的医德所产生的精神奖励和正面的社会效应和良性的医患环境。这些都对护理专业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不利的。在医德信念和自身利益的取舍之间,绝大部分护理专业学生也就产生了困惑和动摇的心理,都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医德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

2.2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影响

护士这个职业是个高风险的职业,不仅是因为护理技术本身的不确定因素,还有护理过程和结果受护理对象的人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护理工作的高风险。不和谐的医疗环境导致护理专业学生迷失了自己在职业选择,使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认同感大幅度降低。对立和僵持的情绪挟制了护理专业医德教育,使它显得很苍白无力。对于还没走出校园的护理专业学生而言,还未产生要加强医德教育的观念,再加上尚未被社会上的不良习气所沾染,如果这一时期将护理专业学生的医德教育与医德理论联系实际联系起来,教育效果最佳。

2.3学生自身素质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考制度的改革和高等院校录取比例不断提高,大学生入学年龄随之下降,独生子女在学生中的比例上升。她们有着充沛的精力和体力,但是在心理承受能力上还不成熟。他们独立思维,但沟通交流的能力并不十分完善。二是他们自我发展的愿望强烈,而相应的自制能力还有待发展。三思维中带有主观片面性,容易对社会中的不良现象产生误解和悲观情绪,容易产生狭隘的功利思想。四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社会阅历都较少,全面真确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还有待提高。五是他们对护理专业理解的不全面,在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塔里的时候他们动力不足,失去目标。六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导致学生工作挣钱的念头强烈,也影响着他们的医德教育水平。

3.加强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医德教育的建议

第9篇:中医与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家长培训;家庭访视;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干预随访研究

中图分类号:R749.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6-0423-06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儿童精神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 ADHD)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是一种发育性异常。发育儿科学认为ADHD是儿童发育的个体与环境动态相互作用的结果[1]。不良的家庭环境容易使儿童出现多动症状或加重已有的症状 [2],养育因素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3]。据报道,ADHD患儿家庭较正常儿童家庭存在更多问题,患儿存在着诸多方面的教养不良[4]。因此,通过改善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来提高ADHD的治疗效果是值得探索的。

现阶段对ADHD的干预主要有药物治疗、行为治疗以及感觉统合训练和脑电生物反馈训练等,现在已经认识到长期的药物治疗可能与未知的危险因素相关联,药物治疗并不能使行为正常化。而且认识到任何单一的治疗措施往往难以达到显著而持久的疗效,需要进行综合治疗。目前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正在推行ADHD儿童多模式、多角度、综合性治疗研究(MTA)[5],我国各地很多机构也在进行药物治疗之外的综合干预,但却没有固定模式,其效果也有较多争议。这些干预措施多侧重于患儿,较少对其家庭、父母干预。有些研究涉及患儿父母,也只是让父母起到配合治疗的作用,对父母的干预定位不准确,具体干预措施也不系统和全面。然而家庭是儿童最主要的成长、生活环境,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对儿童无论药物治疗还是行为干预都主要由家长完成。ADHD儿童的行为治疗,不仅强调对儿童的培训,更应强调对父母的培训[6]。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家长培训、家庭访视等综合方法,对患儿及其父母实施整体干预,通过改善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促进ADHD患儿的家庭康复。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03年7月至2005年7月在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住院治疗的ADHD患儿90例。入组前由精神科副主任及以上医师确诊。两组患儿家庭均为核心家庭。纳入标准:①符合CCMD-3中ADHD 诊断标准[7];②均为独生子女,且与父母生活在一起;③均为在校小学生;④排除由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情绪障碍和药物副反应等引起者。入院时用抛币法随机分为家庭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实际完成86例,其中家庭干预组42例,对照组44例。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家庭干预组男34例,年龄9.6±1.0岁,病程23.8±2.8月;对照组男36例,年龄9.8±1.4岁,病程24.3±3.1月;两组性别比例(χ2=0.01,P=0.918)、年龄(t=-0.75,P=0.450)和病程(t=-0.78,P=0.435)差异均无显著性。

两组患儿父母一般资料:家庭干预组年龄34.1±1.7岁,职业包括干部33人、工人18人、农民10人、其他23人,受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31人、中专和高中35人、初中以下18人。对照组年龄33.8±1.9岁,职业包括干部35人、工人19人、农民9人、其他25人,受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33人、中专和高中35人、初中以下20人。两组年龄(t=1.09,P=0.278)、职业(χ2=0.13,P=0.988)和受教育程度(χ2=0.07,P=0.963)差异均无显著性。

1. 2方法

1. 2. 1常规药物治疗及健康教育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哌醋甲酯治疗,以5mg/d为起始剂量,然后根据病情和症状控制调整至最适合治疗剂量。一般用至15~20mg/d,分早、午餐后服下,晚间禁止服用,疗程共8周。常规治疗期间有针对性地给予系统健康教育。出院后,于病情稳定时,周六、周日停服药物,以减轻其副作用,两组患儿药物剂量差异无显著意义(均P> 0.05)。干预组给予综合家庭干预1年,对照组仅给予电话随访,以保证其服药的依从性。

1. 2. 2家庭干预方法

经医院医务科和护理部同意,选取精神科主治医师和主管护师共14人,在家庭干预开始前一个月先进行家庭干预工作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此次家庭干预的目的、方法、内容以及工作分配等,培训时间为2天。培训结束后,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对家庭干预组,干预前先向患儿及其父母详细说明家庭干预的目的、方法和内容,获得理解和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每例患儿进行综合家庭干预1年,包括8次家长培训和9次家庭访视。2年内共完成42例。家庭干预的主要形式及内容为:

1.2.2.1家长培训 对患儿父母进行培训,地点选择在医院安静舒适的房间,于出院时约定首次培训时间,以后每周一次,共连续进行8周,每次1-2小时,每次培训包括5-8个家庭。医院统一举办,每周一次,8个主题循环进行,每个家庭随时加入培训班,连续培训2个月即可完成整个培训。家长培训的主要内容为:针对ADHD疾病知识、患儿家庭环境中常见的不良因素、父母教养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患儿的有效管理技能等,设定了8个主题,由专人进行授课。①了解您的孩子。引导父母耐心细致地观察和辨别孩子的异常表现,介绍ADHD主要临床表现。②理解您的孩子。主要介绍ADHD常见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让他们理解孩子紊乱行为的生理基础,对待孩子有一个正确的心态。③亲子关系和“特殊游戏时间”。包括亲子沟通技巧等,强调家长每天花一定时间与孩子进行趣味游戏,并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父母亲子关系的能力。④正确的关注技巧和奖励。包括行为矫正法,如负强化及正强化方法。⑤有效的指令。如重复命令或写在提示板上等方法,强调父母前后一致的、正性的指令。⑥家庭行为契约。同时约定父母和孩子的情感、行为。⑦帮助孩子学习。如创造一个安静、不易受干扰的学习环境,促进孩子对学习成就感的形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⑧控制情绪,对未来做计划。包括理性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杜绝责打的方式,从长远看待问题,对孩子有一个合理的期望值等。

1.2.2.2家庭访视 患儿出院后,由患儿所在病房经培训的医务人员电话预约访视时间和内容,访视前半年每月一次,后半年2月一次,每次时间不少于60分钟。参与研究的女病房1个,男病房6个,每个病房有2人经培训后负责家庭访视。对42名患儿按照住院所在病房负责家庭访视的原则,按要求进行家庭访视。具体工作量:378次家庭访视分24个月进行,平均每人每月进行家庭访视1次多一点。家庭访视强调患儿和父母都在场,主要内容:①了解患儿病情、服药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并加以指导;②反馈家长培训效果以调整培训内容;③一对一指导家长对患儿进行行为干预;④结合实际情况,协同家长指导患儿社会交往技能;⑤调整家庭交流方式;⑥指导父母与患儿具有相对稳定的情绪;⑦强化父母前后一致的、正性的、有效的行为矫正方式和教育方式;⑧现场指导父母如何选择较合理的期望水平;⑨鼓励父母取得学校老师配合;⑩共同发现患儿的优点,保护其自信和自尊。

1.2.2.3家庭集会 干预期间安排2次多个家庭的集会,包括父母和患儿,鼓励与会者交流各自的经验和体会,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效果。

1.2.3工具及方法

1.2.3.1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amily Environment Scale-Chines Version,FES-CV)[8] 包含90个条目,分10 个因子,包括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分别评价10个不同的家庭环境特征。让患儿和其父母对每个条目用“是”或“不是”回答,回答“是”为“1”分,回答“不是” 为“2”分。

1.2.3.2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stran,EMBU)[9] 因为研究对象均为独生子女,所以删去了量表中偏爱被试这一维度及对应的项目,修改后的量表包含60个条目。父亲养育方式包括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5个因子,母亲养育方式包括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与否认4个因子。让患儿按“从不、偶尔、经常、总是”4个等级评分,分别记1、2、3、4分。

1.2.3.3Conners父母用量表[10] 由与患儿生活密切的父母评定。包括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等6个因子,共48条,采用0-3级评分。

用以上量表分别在患儿出院时和出院1年后进行评定。测试均在统一指导语下由受试者笔答所有项目,对不能理解的条目或句子,由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具体指导,但不能做任何启示性的暗示。

1.2.4.统计方法 进行t检验、χ2检验。

2 结 果

2. 1家庭干预前、后两组间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评分比较

表1显示干预前两组间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各因子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成功性评分高于对照组,而矛盾性、控制性低于对照组。

2 .2 家庭干预前、后两组间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评分比较

表2显示干预前两组间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各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的父母情感温暖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父母惩罚、拒绝因子评分及父亲的过度保护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

2. 3 家庭干预前后两组间Conners父母用量表评分比较

表3显示干预前两组儿童行为量表各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儿童行为量表中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3 讨 论

ADHD是儿童期尤其是学龄期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学龄期患病率约为3%-5%,主要表现为注意分散、活动过度、行为冲动、学习困难等,其影响可延续至青春期乃至成年期[11]。ADHD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但学龄期患儿由于学习的需要,住院治疗时间往往较短,出院后多数需要一边上学一边继续治疗。因此,治疗的主要任务由医务人员转给了父母,治疗的主要环境由医院转到了家庭。医务人员应把治疗工作跟踪延伸到患儿家庭,对患儿父母进行培训、指导,改善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促进患儿家庭康复。目前,国外已形成系统的培训方案,比较著名的有Barkley的父母培训八步法,其作用是积极的、肯定的[12],而国内尚无系统、可操作性强的父母培训方法。另外, ADHD疗程长,早早中断治疗的现象较多见,因此长期追踪随访也是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13]。定期的家庭访视,一方面能及时反馈家长培训效果,以调整培训内容;另一方面,能深入到每个家庭内部,了解更具体的情况,并针对具体问题,给予个体化干预。

本研究干预组干预后家庭环境量表中,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成功性评分显著提高,说明父母和患儿之间能够相互承诺、帮助和支持,患儿能自由、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父母重视自身及整个家庭的文化素质培养,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正确认识疾病,并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孩子的行为和学习,从而改善了亲子关系。通过家长培训,患儿父母了解了ADHD的临床表现、常见病因、发病机制后,能更理性地看待孩子的紊乱行为,对孩子招来的麻烦不再采取责打等不良方式,并且懂得如何选择较合理的期望水平,不对孩子过分苛求,从而减少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方式,这是矛盾性、控制性评分降低的原因。干预组干预后父母养育方式量表中,父母情感温暖因子评分显著提高,说明在干预过程中,父母掌握了行为矫正方法,多采取正强化法,即患儿进步或良好行为出现后,及时给予奖赏,包括搂抱、摸头、鼓励、表扬等,以及周末外出游玩和奖给玩具、美食等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父母惩罚、拒绝因子评分降低,说明综合家庭干预后,患儿家庭中民主、平等、积极的教养方式明显增多,消极的教养方式明显减少。

干预组通过连续的家长培训和定期的家庭访视,使患儿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得到改善,为行为干预、药物治疗等多项治疗的持续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从而提高了家庭康复效果。体现在患儿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因子评分显著降低。家长培训对儿童有行为矫正的作用,药物对改善儿童注意力、帮助学习有作用[3],家庭访视能针对具体问题给予个体化干预。家长培训和家庭访视使父母掌握了有关疾病的知识和有效的教子方法,减轻了父母的心理压力,恢复了父母的信心,帮助孩子调整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孩子变得更积极、更健康。本研究中心身障碍、焦虑两个因子改变不明显,这与黄彗桃等[3]报道一致。分析原因,除情绪和身心方面的问题的心理干预和治疗需要较长时间方能见效外,是否还有与疾病本身这两个症状相对较难改善有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改善这两个症状,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干预效果较好,可能原因有三个:①本研究对象均为核心家庭,无单亲家庭,有研究发现单亲家庭的疗效不如双亲家庭[14];②本研究对象为住院治疗后的患儿,其症状严重程度已相对减轻,有报道ADHD的严重程度可影响培训的疗效[15];③本研究教授一些可操作性较强的矫正孩子行为的方法,以赞美、肯定和欣赏为主,满足孩子情感和精神需求,能针对过分追求学习成绩的中国教育文化背景并适应社会现实。

家庭访视中发现,本研究药物治疗中哌醋甲酯早、午餐后两次服用,只能改善患儿在学校时间的症状,其作用不能持续至晚上做作业的时间和与家人交往的时间,是父母排斥药物治疗而乐意接受行为治疗的原因之一。由于循证医学获得的科学证据对广大民众普及不够,多数父母对ADHD药物治疗存有疑虑,担心药物副反应而影响了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对此,家庭访视中做了大量的解说工作,提高了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目前,对服药方式、药物疗程以及药物耐药性、成瘾性、不良反应等争议仍在继续。

本研究还发现,家庭访视可以发现很多ADHD患儿在医院治疗过程中发现不了的问题,这可以使医务人员掌握更充分的第一手材料,在以后的家长培训、家庭访视中有针对性地给予纠正,而这也更进一步说明了“走出医院,走进家庭”的重要性,对医院目前坐等病人上门的医疗模式提出了挑战,对国家的卫生政策提出了挑战。目前全国各地推行的“社区卫生服务”形式各种各样,人员配备也参差不齐,但多以躯体性疾病的防治为主,在心理障碍的防治方面是个薄弱之处。要将这方面的工作做好,除了树立精神疾病的未病防病、有病防残意识,还要有合格人才的培养、配备,工作机制的建立,这都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进行大力改革。短时间看,势必增加卫生投入,但如果这项工作建立了长效机制,一方面对已有某些症状但尚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的高危儿童及其父母可以从中受益,以减少ADHD的表达率,减少问题儿童的数量;另一方面减少ADHD对患儿现在的学习、生活以及青春期、成年期乃至下一代的影响,而这将是不可估量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对社会稳定、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考虑到本研究中的被试年龄相对EMBU的最佳测试年龄而言偏小,因此指导语必须向被试明确、多次解释。被试主要靠回忆来回答问卷,切忌让患儿受父母的某一行为事件的影响,而要对父母的一贯行为做出评价并尽量保持客观、准确,以减少对父母评价的偏颇。即使如此,10岁左右年龄段与20岁左右年龄段的人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评价会有差异,对此须作进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对教师参与治疗的干预和研究,医疗和教育之间的交流太少。下一步研究应努力使医务人员把治疗工作跟踪延伸到患儿家庭的同时也延伸到学校。

志谢:本研究得到医院医务科、护理部领导的大力支持,谨表谢忱!并向参与家长培训、家庭访视的姬玉萍、王贵山、张明、孔媛等医护人员谨表谢忱!

参考文献

[1] 皇甫智敏.佛山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流行病学情况及家庭环境的研究.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16):150.

[2] 王佳佳,袁茵.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研究现状与动向.中国特殊教育,2006,69(3):51.

[3] 黄彗桃,杜亚松. 家长培训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干预.上海精神医学,2005,17(1):21.

[4] 刘琳, 曾昭祥,岳淑英,等.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患儿气质特征及其家庭背景的研究. 护理学杂志, 2005,1(20):3-5.

[5] 李亚平,马融.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多维治疗.中华儿科杂志,2006,44(2):149-150.

[6] Tutty S, Gephart H, Wurzbacher K. Enhancing behavioral and social skill functioning in children newly diagnosed with attention-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a pediatric setting. J Dev Behav Pediutr, 2003, 24(1):51-57.

[7]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1-152.

[8] 费立鹏.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增刊): 134-142.

[9] 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增刊):161-129.

[10] 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社,2001:211-212.

[11] 康传媛,王玉凤,杨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男性患儿至青春期的再评估.中华精神科杂志,2006,39(1):17.

[12] Barkley RA. Defiant children: A clinician's manual for a-ssessment and parent training. 2nd ed. New York: Guilford Press,1997.1-14.

[13] 金星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治疗进展.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2):112.

[14] Baydar N, Reid MJ, Webster-Stratton C. The role of me-ntal health factors and program engagement in the effectiveness of a preventive parenting program for Head Start mothers. Child Dev,2003,74:1433-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