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障碍范文

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障碍精选(九篇)

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障碍

第1篇: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障碍范文

关键词:聋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策略

心理障碍是指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行为方式,以致妨碍某种活动正常进行和发展,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心理。聋生由于生理上的先天性听力缺陷,导致心理因素不稳定,使他们在学习数学时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障碍,影响他们的数学学习。为能使聋生的数学学习顺利进行,研究他们数学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并消除他们数学学习心理障碍,是十分重要的。

一、聋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举例

聋生数学学习中的心理因素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1.数学学习中有关智力方面的心理障碍

(1)数学学习中的理解障碍

聋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一个普遍存在的很明显的理解障碍特征就是对知识的理解较差。他们不能从现有的认知水平范围内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连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一些相关的概念也不能做到,更不能很好地把握前后知识间内在的联系,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的理解过程中出现断层的一种认知状态。因此,他们在数学学习时很容易产生理解障碍。

(2)数学学习中的思维障碍

聋生在数学学习中由于听力缺失,不容易把外部的数学信号与大脑的反应自然顺畅地连接起来,并产生相应的大脑反射活动,于是在数学学习所需要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产生思维障碍。聋生产生思维障碍来自“内”和“外”两个方面:“内”方面来自聋生原有思维品质的缺陷,表现为思维的凝固性和滞后性;“外”方面来自数学学习环境、数学知识中的抽象因素和表面形式等信号不足以吸引聋生的眼球,表现为思维的干扰性和迟钝性。

(3)数学学习中的观察障碍

对事物的本质的理解就是对事物的全方位和立体的观察。这里的观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通过人的全部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聋生听觉的先天性缺失,造成其无法全面立体地观察,即形成观察障碍。再加上聋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通过手语教学,手语教学最大缺陷是“静”的教学,无法把形象复杂丰富的数学语言、符号、图形全面地表现出来;有些抽象复杂的数学理念、关系等也无法用手语尽情地表达出来,这也造成了学生的观察障碍。

(4)数学学习中的定势障碍

定势心理障碍即人们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时纠结于原有的结论,不愿意拓展及创新的思维定势。聋生的思维大多是简单思维、直接思维、被动思维,往往在千辛万苦中学到了新知识,掌握了新结论以后就不愿意用发散思维去学习理解另一个新的知识,而是喜欢用这个知识或结论去理解另一个问题,陷入定势障碍陷阱。

(5)数学学习中的注意障碍

注意是数学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先觉条件。注意稳定了,才能进入学习活动中去。聋生的听觉缺失,导致他的视觉活动十分活跃,无意注意非常敏感,只要有一点点风吹草动,就会激动兴奋。而激动兴奋的反应就是大声叫喊、手脚乱敲乱踢,进而影响到了其他学生。无意注意敏感了,学习所需要的有意注意就削弱了,形成了数学学习的注意障碍。

2.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心理障碍

很多聋生怕上数学课。因为对语言、对文字先天性的不敏感以及理解较差,因此,很难从文字上理解十分抽象而富有逻辑性的数学知识,从而导致他们在课堂上缺乏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数学世界奥秘的兴趣,从而出现非智力心理障碍。常见的有:

(1)恐惧心理障碍

一般聋校班级都是小班教学,班级中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能被老师掌握。而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就会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而这些关注往往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害怕数学老师,害怕数学课。同时数学内容向来具有枯燥乏味的“坏名声”。它的高度的概括性、无形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往往使学生觉得晦涩难懂。数学学习对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要求较高,很多学生都对其望而生畏。

(2)满足心理障碍

聋生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当掌握了部分知识,在几次测试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后,易产生了“学得还可以”的满足心理,于是放松了学习,从而使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常常一知半解,考试、作业中经常出现了遗漏和粗心大意的错误。这样就产生了满足心理障碍。由于班上学生本身就少,一有人满足,就会影响大家。于是,便产生满足心理障碍。

(3)厌烦心理障碍

聋生本身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畏惧学习,再加上他们在学习中经常遇到重重困难,不能有效解决。长此以往,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在这种厌烦心理状态下学习,使得大脑中与学习有关的神经中枢和条件反射处于抑制状态,导致聋生对学习采取被动应付的消极态度,产生厌烦心理障碍。

(4)依赖心理障碍

正是因为聋生学习数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在讲解时会把问题分析得很细,使得学生习惯于老师把知识嚼烂后“喂”给他们,遇到学习中的困难也总是依赖别人解决,碰到复杂的运算不愿动笔,课堂上遇到较复杂的题目,就座等老师讲解,给出答案。于是就形成了依赖心理障碍。

(5)急躁心理障碍

聋生在数学学习和作业时,经常出现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的现象。而解题错误后,又不能冷静地去思考,而是急躁烦恼,甚至放弃。这些急于求成、急躁烦恼的情绪,就产生了急躁心理障碍。

二、聋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消除策略

1.营造师生和谐的学习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理,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互动关系。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其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随时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心态和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

2.采取适合聋生的特殊的数学教学理念、方法、手段,促进聋生数学学习。

(1)创设情境,从聋生熟悉的生活中去学习数学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其实会遇到很多数学问题,同样,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生活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创设丰富的情景,将学生从课堂中带出来,走进生活中去解决相关的问题。

以“谁快,谁慢”问题为例。将学生带到操场上去跑,让聋生体会“快”“慢”。然后将“快”“慢”转化为数字,完成相应数学学习。例:1.张宁和李磊参加男子200米赛跑。张宁34秒跑完全程,李磊比张宁多跑2秒,李磊跑了多少秒?谁跑得快?2.张宁和李磊参加男子200米赛跑。张宁每秒跑6米,李磊每秒比张宁少跑0.3米,李磊每秒跑多少米?谁跑得快?

分析:通过题意,让学生理解比多、比少的含义,正确选择加、减法。再根据时间的多少、速度的快慢说出谁跑得快。

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学到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得出正确的答案。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实践能力

聋生胆子小,他们往往习惯于跟随老师的做法,而不会自寻他法。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鼓励学生放下思想包袱随时提出疑难;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知难而上,对解决问题的学生给以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创新,帮助处理好基础与创新的关系。因每班的学生较少,可以采取师徒式、目标式教学,着重解决个别学生问题从而带动整体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解题能力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掌握数学就意味着要善于解题。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提高数学素质,使自己具有数学头脑和眼光。

例:用简便方法计算:87×■

分析:利用乘法运算定律,将87分解成86和1,再进行相关运算。

聋生对于这样的题目往往一筹莫展,单从题目出发,他们很难发现其中的规律。因此,教师要注意从86×■引导学生,再从87和86的关系,教会学生解决这道题目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学生兴趣的培养

数学教学采用艺术化方法,就可以使数学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即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学生兴趣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

数学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用多种手段,如:情境教学、成功教学、质疑教学、挫折教学、点拨教学、导学单教学等。比如,在“我是一名小主人”数学活动课中,让学生自己通过春游、乘车、走访市场等形式收集南通的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公交车票价、蔬菜价格等和生活实际相关的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正确地计算出相关数据。

4.培养聋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聋生的学习习惯是非常欠缺的,他们往往被动学习,谈不上有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聋生数学学习中,注重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教师的重要任务。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而这些习惯的养成,一靠老师的引导、二靠长期的坚持、三靠严厉的督促、四靠反复的磨炼、五靠耐心的教导。长此以往,才能慢慢克服心理障碍、形成好的学习习惯。而良好学习习惯一旦形成,数学学习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特殊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刘翔平.学校心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第2篇: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障碍范文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

1.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通过查阅潍坊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服务中心近5年来存档资料,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50%左右,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约占14%左右,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约占3%左右。该群体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焦虑、抑郁、强迫、恐惧及性格障碍等形式,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出现心理问题和障碍也属正常,之所以人数比例较大,甚至出现一些不良后果,更多的是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和解决。

2.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诸多,有来自于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环境因素,也有个人境遇、自我调控不当等方面的个人原因。各种因素导致在校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大致有四类: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3.大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危害。如果上述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和解决,久而久之便会衍生更多的心理疾病,以致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使学生陷入焦虑、烦恼、孤独、恐惧等症状中不能自拔,严重者甚至出现精神低落、生活空虚、厌学、心理承受能力低、社会适应能力差、畸形消费等现象甚至破坏公物、吸烟、酗酒、焦躁易怒、打架斗殴等自我伤害、危害他人的行为,不仅不可能很好地参与学校、社会生活,还有可能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

二、素质拓展训练应用于疏导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意义

1.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体验式教学的一种,具有独特的优势。拓展训练以其特有的“先行后知”的教育方式,灵活多变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心理障碍疏导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本身过于突出体验的重要性,侧重于体验式学习,忽视了思想和行为上的“反思”和“引导”。通过拓训项目体验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方式在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必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

2.素质拓展训练疏导大学生心理障碍,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各学校一般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是很多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不自知或不愿承认,有的出于害羞或是怕被别人误解的心理,不愿寻求心理帮助,导致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调查存在局限性,心理咨询室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同时,传统的心理咨询疏导,主要通过谈话形式为主,咨询师通过来访者的主观描述和相关询问进行分析,易造成咨询师抓不住问题重点,咨询分析停留在表层,因而对来访者的心理疏导也很难深入长效。但如果通过拓训项目体验,实时观察大学生在不同项目、不同环节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映射,同时,结合大学生心理调查,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有一个更为真实、全面的了解,为与大学生心理问题相关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3.素质拓展训练疏导大学生心理障碍,有较为明显的效果。拓训项目大多安排在户外,设计新颖、过程刺激,在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能主动去体会、去解决问题,在项目体验过程中,心理会受到挑战,思想会得到启发,就像一个安全的、充满真诚并富有挑战性的心理实验场。总结多年来参与学院培训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效果和感受,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针对性地设计体验项目,在拓训师的引导下去思考、发现、醒悟,心理问题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缓解。如高空断桥项目,体验“断桥一小步,人生一大步”,从而克服恐惧,增强自信,能有效地缓解和克服“恐惧症”,同时辅以专业的心理疏导,对解决“恐惧症”心理障碍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第3篇: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障碍范文

论文摘要:高职学生心理障碍表现为轻微心理失调、轻度心理疾病和少量精神疾病三种情形,而自我认知偏差和家庭贫困等影响是其主要诱因。为此,构建以物质保障为基础与能力干预为核心的心理障碍综合干预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8年,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68所,在校生近880万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47%。在2009年611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中,高职学生有近300万。m因此包括必理健康在内的高职学生的多类问题不容忽视。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有共性,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认真分析高职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心理障碍综合干预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心理障碍((mentaldisorder),是指个体无法有效地按社会规范或适宜的方式去适应环境要求,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一种异常状态严根据本课题组对南京两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其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①有轻微心理失调。如情绪波动大,自卑烦恼,由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等。②有轻度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社交恐怖、紧张焦虑、强迫、抑郁、神经性厌食,或由人际危机、情感危机、学习危机引起轻生念头等。③较少量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精神幼稚病(低能),情感性精神病乃至变态人格等。这种心理障碍已无法从事正常的学习和活动,需住院或长期治疗。从所占比例看,第一类数量居多。不少大学生误认为只是心情不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这种情形不仅构成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威胁,而且潜伏着进一步恶化的危险。第三类数量较少,需要借助药物治疗。我们仅接触到一例,已经办理休学。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是学生、家庭、教育和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造成的户而高职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突出地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自我认知出现偏差。不少学生认为就读高职院校低人一等,产生压抑、苦闷、困惑等心理,进而贬低自己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等。他们缺少青年人应有朝气和活力,对学习生活无兴趣,还伴有不满的牢骚,甚至有不少大学生直接给院领导写信,建议把校名中的“职业技术”四个字去掉。学生的这种心理一方面是由于客观实际与自我意识中的理想差距大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对职业教育宣传不够而让大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如不及时调适宣泄,长期压抑,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形成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

二是家庭相对贫困导致心理障碍。近年来,高校收费标准逐年攀升,一些高校的热门专业或者民办本科院校的学费每学年已达万元,高职院校也在4000--6000元,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大学生一般每年需要花费8000元到15000元。这对于一般低收人家庭、农村家庭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来说,是难以承担的,致使贫困生队伍越来越大。在高职院校,不少高考分数已经超过民办三本录取分数线的考生选择到高职院校就读,主要是因为家庭无力支付民办三本高昂的学费。而这些贫困大学生也是心理障碍高发群体。我们调查中发现,在校贫困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占在校贫困大学生总数的47%,问题相当严重,是帮扶的重点人群。

二、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综合干预体系的初步构建

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综合干预体系是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所采用的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是由多维系统的干预途径、多样渗透的干预方法、丰富全面的干预内容、众多的机构和严格的责任制度等五要素组成的完整系统。(见图1)这个系统是针对高职学生最易产生心理障碍的两个原因而设计的,由物质保障和能力干预有机组成。其中,能力干预是核心,化解由自我认知偏差而产生的心理障碍;物质保障是基础,解决贫困生的后顾之忧。

1.保障系统

贫困家庭学生群体最先遇到的问题,也是最严重的问题是心理上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一些经济困难学生与人交往时总是心存芥蒂,常常回避社交活动,因而养成了独来独往的性格,很少与同学们接触,更不愿在公共场合露面;一些经济困难学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与同学相处难以掌握分寸,心理过于敏感,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大多比较被动、封闭和挑剔,不爱交际,不愿参加集体组织的活动,也不愿参加需要经济上有投入的活动,慢慢形成退避所有活动的不良行为模式,这在无形中限制了他们的交往范围,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从而导致了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保障系统中.除了通过提供助学贷款等方式免除学生的经济压力,还应及时通过心理干预,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由心理辅导中心实施的包括心理评估、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心理治疗为方法的解决贫困大学生各种心理障碍问题的心理干预途径。心理评估是通过实验、观察、测量等方法评价大学生心理发展问题和补救问题的种类和程度,为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的临床干预基础工作。}n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和心理治疗既是解决学生发展问题又是解决补救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心理辅导中心的核心工作。

2.教育系统

教育系统是能力干预的核心,也是整个心理障碍干预体系中涉及内容最广泛、历时最长、由众多机构共同完成的部分。包括专业学习、专业前沿讲座、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专业学习是指由教务处和学生所在院系部共同完成,通过学习专业知识与技术,为将来实习与就业打好基础。专业学习和专业前沿讲座使其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机、掌握学习方法、适应学习环境和提高学习效率。自主教育是指学生在由图书馆提供的书籍和阅读场所条件下的读书活动和学生会举办的各类社团活动,从而掌握课堂教学以外的更多知识和技能。社会实践是由团委或学工部实施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体验、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等活动,如何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是大学生必须解决的一个课题,完成大学学业不仅是掌握理论知识,而且也包括理论知识如何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通过深人了解社会、体验人生来弥补缺乏挫折教育和实践锻炼的不足。学校要设立相应的勤工助学岗位,组织贫困生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一定的资助报酬。通过勤工助学,学生不仅仅得到一定的物质收获,更重要的目的是锻炼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针对各种校内外的勤工助学岗位,定期举办各种培训,如公文的书写,日常事务的处理等。学校要积极开发阅报亭、文印社、礼品屋等校内勤工助学实体,帮助一批学生通过自主经营,独立解决经济问题。

3.激励系统

在做好物质保障的条件下,必须做好能力上的支持。引导有心理障碍的贫困生客观地看待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及不平衡,对社会现状有理性的认识并接纳现实,改变贫困生对捐款献爱心认为是施舍的错误观念,加强自立、自主和自强意识的教育,防止贫困生得到经济支助后不知感恩甚至产生依赖心理。团体支持是指引导和鼓励学生同伴组成团体开展思想交流、问题讨论、心理支持和生活互助等活动,用以克服自卑和无助心理的产生。

通过愿景激励、情感激励、动机激励和兴趣激励,使贫困生产生克服困难、增强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促进学生艰苦奋斗、勤奋学习、自立自强、诚实守信。活动形式主要有:①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结合现实中大学生创业的例子,深人浅出,让大学生们了解到现阶段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思路,树立全新的创业理念,增强进取心、自信心和责任心,积极迎接挑战。②为贫困生就业提供咨询和帮助。对贫困生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就业,要求未就业的同学要摆正心态,正确评估自己,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积极争取和参加各种面试,尽快走上工作岗位。③提供创业教育。自2007年起,江苏省实施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每年省级立项500个,院级立项近3000个,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导贫困生投人到创新实践训练计划中去,提高贫困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创办创业实验室与创业基地,也是创业教育的有效形式。

三、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综合干预体系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1.部分高职生心理障碍具有掩蔽性

高职生的自卑心理障碍常具有掩蔽性。部分高职生不能正确分析自己的能力;周围的人又总是对他持否定评价。而这些具有自卑心理的高职生常常采用回避与别人交往的方法来避免别人看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形成孤独自卑的闭锁性性格。有的大学生由于自卑的存在,表现出沽名钓誉、自我夸耀,通过自我表现去掩饰那种歪曲了的自卑,形成掩蔽性性格。这种心理障碍很难通过量表检测出来,就需要进行非正式访谈等形式,或者QQ,MSN等即时通讯工作,与学生进行深人交流,了解他们所思所想,从而寻找最有效的心理障碍化解策略。

2.应协调物质保障和能力干预的关系

物质保障即帮助学生解决在校读书期间的经济困难问题,包括衣食等,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满足学生现时的表面物质需要;能力干预,即加强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长远的深层发展需要。物质保障包括“奖、贷、助、补、减”五部分。其中,国家助学贷款是主体资助形式。足够的资金是做好资助工作的重要前提。而在能力干预方面,国内部分高校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上远没有物质保障成熟和规范。能力干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习能力支持平台。高校为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学习能力平台,加大对他们的学习的扶持力度。②就业竞争力支持平台。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平等,给弱势群体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③社会活动能力支持平台。“开散式”能力干预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经济困难学生的脱贫障碍,拓展其脱贫机会与能力。

在协调物质保障和能力干预的关系时,应根据不同学年和贫困生的特点,采用有侧重的干预方式(见图2)。在刚入学的第一年,对贫困生应以物质保障为主,解决学费、生活费等问题,在第二学年,随着贫困生不断适应大学生活以及专业技能的提高,应适当增加能力资助,比如提供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勤工助学岗位等。而在面临实习就业的第三学年,应以能力干预为主,创造相应条件和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就业创业项目,真正提高贫困学生群体的就业能力。

第4篇: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障碍范文

关键词:认知;心理;思维;抽象思维

初中数学在整个中学的数学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由“数”到“形”的过渡,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变。初中生一般都是在13到17岁间,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正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许多学生刚进入初中时由于过渡不适应或思维停留在小学的阶段,所以往往会造成学习跟不上,成绩一落千丈等现象,甚至对数学产生了厌恶,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在中学的数学教学中,我一直在研究和思考学生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当然,出现以上情况是有很多方面原因的,但我觉得最主要的方面有认知障碍、心理障碍和思维障碍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认知

经常听到学生会讲:“我小学的数学还不错的,为什么来到初中之后却变得那么差?”。初中的数学跟小学的数学是有很大区别的,小学的数学主要学的是“数”,而初中的数学是由“数”向“形”的转变。有些学生觉得自己在小学时可以轻轻松松地就考到90分,甚至晚上可以不用去看书都可以考到不错的分数,所以来到初中后他们的那种心态没有及时调整,也就没有认真地去学习,从而最终导致数学越学越差。

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在数学上的认知障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对课堂听课重视不够,没有抓好听课这个中心环节,注意力不够集中从而导致走神,当学生回过“神”时,老师已讲完了,结果学生就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障碍就是这样产生的。另一方面,数学学习具有延续性,有的学生学习时总是一知半解且不懂的又不肯及时问,从而导致学习知识断链太多。所以,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且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同时要注意控制教学的节奏。

2、没有及时复习巩固,许多学生没有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而只满足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课后对课堂内容不认真复习,造成理解肤浅,从而导致学习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就要重视课后的复习和练习的巩固,同时不懂的要及时去弄懂。

3、不注重数学的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之一。没有概括,就很难掌握好概念及所引申的定义、定理、法则、公式等;没有概括,就无法进行逻辑推理;没有概括,就不可能产生灵活的迁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学生思维的培养就可以通过概括能力来锻炼,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例题和习题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题方式进行概括。当然,这就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和积极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

认知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认知的好坏将决定学生今后的学习态度,而我们数学的学习看重的一点就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所以在认知的教育上教师要加以重视,要注重课堂环节的学习,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二、学生心理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赖心理。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或者在课后做题时总是依赖答案,没有答案就不会做或不愿去思考。

2.急躁心理。这是很多学生都会犯的错误,在审题时还没弄清楚题意,就急于做题,从而导致解题出错。有急躁心理的学生往往对题目没有深入的了解,分析也比较肤浅,结果简单的题目也一样做错。

3.浮躁心理。与急躁心理不同的是,浮躁心理比较多出现在学习成绩相对不理想但学习又很认真的学生的身上。对于部分学习认真且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来说,一次一次的失败使得他们的心理逐渐浮躁起来,从而静不下心来学习,最终导致越学越差。

4.定势心理。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固定在某种方式。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比较固定的思考方式和做题方式,从而抑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最终容易导致学生对任何题目都采用同一种思维,而不会灵活运用,从而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要解决以上种种问题,首先,教师一定要学会鼓励学生,让学生对学习有自信心。自信心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其次,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逐步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发散思维,和主动思考的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则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坚持四重(即重基、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三到(即心到、情到、人到)、八引导(即学科价值引导、爱心引导、兴趣引导、目标引导、竞赛引导、环境引导、榜样引导、方法引导。),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形成爱学、乐学和会学。

三、思维

中学阶段数学是从小学的以“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转变到以“形”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中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期,所以抽象思维的差异将会决定接受能力的差异。

有些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解题时不考虑习题的要求和条件,生搬硬套公式、法则等;且对问题的分析仅仅局限于直观的形象思维分析,而不对问题进行综合考虑,进而使他们认识不到题目的本质。原因是他们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不扎实,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薄弱,所以思维呆板、缺乏联想,数学成绩始终不能提高,以致最后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

第5篇: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障碍范文

论文摘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心理学派的理论观点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探讨如何在大学校园内构建多维干预途径,以缓解和应对大学生心理障碍。

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心理障碍的症状。被认为是不健康或变态的心理功能,常称为心理病理或心理障碍。心理病理学功能包括情绪、行为,或思维过程的扰乱。它们会引起个体的痛苦或阻碍个体达到重要目标。社会的不断变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困惑。大学生处于人生漂泊不定的时候,没有成家,感情在他们心中很重;工作还不确定,对未来没有安全感;还有些从偏远地区走出来的孩子,他们希望能够进人高等院校之后改变人生、改变家庭,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他们产生了焦虑。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就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005年10月,北京大学心理系一名学生跳楼自杀身亡。这是当年北京高校第15名自杀身亡的学生。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研究课题组提供的数据,我国每年约有28. 7万自杀死亡的人;在我国3. 2亿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还有3 000万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困扰的儿童青少年。分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客观上,社会因素有生活压力大、竞争激烈等;个人因素则表现在大学生还没有经历一个很好的社会化过程。这使得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很低,遇到问题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容易迷茫,从而走上极端。根据王滔等2003年关于《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研究》的报告来看,目前我国高校男生的整体心理素质水平高于女生;城市来源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高于农村来源大学生。大学生心理素质也存在专业类型之间的显著差异,表现为:经贸类>工科类>文科类>理科类的变化趋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还存在年级差异,表现为:大二>大三>大一>大四的发展趋势。

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宗旨是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优化学生的人格。在具体实践中要有针对性地做工作,特别关注一些主要矛盾点和主要问题的多发点,如恋爱婚姻、学业发展、工作就业等问题。

按照教育部“切实做到领导责任落实、机构设置落实、队伍建设落实、制度建设落实、工作场地落实、经费投人落实,努力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要求,面对大学生心理障碍日益严峻的现状,以及他们心理素质水平的发展趋势,我们该如何在高校建构合理的干预途径来缓解、应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呢?

一、心理障碍干预的理论依据

任何事物有果必有因。要想有效防治、干预心理障碍,就必须寻找心理障碍产生、发展的原因。对症下药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心理学领域中,干预指对处在心理障碍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心理学专家们,根据他们不同的学派所持不同观点,对心理障碍及如何治疗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1.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人类的行为是由与本能有关的来自无意识力量所推动的。当一个人自我了解增加,就可以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精神分析治疗就是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将无意识力量提升到意识水平,并对其进行控制。

2.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所有行为异常都没有任何病理性改变。适应行为和不适应行为都是习惯的。行为治疗就是根据学习原理,削弱不适应性习惯,并加强适应性习惯。

3.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且有充分发挥其潜能的能力。只要给患者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氛围,就能够产生自我理解,改变对自己对他人的看法,产生自身导向的行为,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

4.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在共同感受欠缺、自动思维习惯和规则刻板印象等错误的前提下对现实误解的结果。这种错误可能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它内心体验和行为反应。因此,帮助解决歪曲的假设并学会使用正确的方法思维,就能够排除困扰的情绪和矫正不适应的行为。

5.生理心理学理论:认为知觉、记忆、思维和情绪等所有高级心理功能都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调节和改善其生理生化效应是心理治疗的根本途径。

6.人性主义理论:认为人性是社会、生物和精神三种基本属性构成的多种矛盾统一体,社会属性制约着人的生物属性和精神属性,且通过社会支持系统对疾病的发生和治疗起作用。

当然,疾病对于人来说是全方位的。无论就发病原因、疾病症状表现,还是治疗、愈后等方面都具有全方位、整体性的特点。从长期的心理治疗结果和调查情况来看,没有哪一种心理理论的治疗是包治百病的。不同的治疗方式对于不同的心理障碍有不同的医治效果。针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形成原因的复杂性,我们必须努力建构多维的防治、干预途径。

二、建构多维系统的干预途径

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模式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所采用的灵活多样的育人助人的工作方式,是由多维系统的干预途径、多样渗透的干预方法〔习、丰富全面的干预工作内容、众多的干预机构和严格的责任制度五要素组成的完整系统。在此,我们要探讨的是从哪几个维度建构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途径:

1.发展优化。发展与优化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干预途径,是学校心理干预的基础工作。包括环境育人、课程教学、体育锻炼和行为干预。

环境育人是指由后勤基建部门实施的校园景致的硬环境建设和由学校各部门实施的学风校风软环境建设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景致对大学生具有象征性、美学性和暗示性的作用,优良的校园生活学习硬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性情具有积极的作用。良好的学风校风对于学生不良心境的改善、竞争意识的增强、求真务实作风的形成和恋爱观的端正等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

课程教学是指由教务处实施的大学生心理学、心理卫生、伦理道德、学习学等课程的教学。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了解心理活动现象、过程等规律,从而提高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认识;掌握维护自身健康心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领会评判行为的是非、善恶标准,理解具体行为规范及其意义,为在伴随积极的情绪体验时升华为道德信念进而为道德行为打好基础。同时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机、调节学习心理、掌握学习方法。

体育锻炼是由体育系部实施的包括公共体育项目和个人爱好项目为内容的锻炼活动。许多研究证明,身体锻炼对调节消极情绪、改善心理状态有着显著的效果。

行为干预是由学生工作处实施的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干预工作的特点是既不注重将过去的事作为引发行为的原因,也不接受对行为的潜在动因进行假设,而是根据行为的强化、消失、惩罚、刺激控制和反应性条件反射等原理进行对期望行为的塑造、促进、链接和强化。

2.预防保健。预防与保健是以提高对抗应激反应为目的,根据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方法,实施心理干预的途径。方法包括:行为干预、自主教育、社会实践、专题讲座和团体辅导。

自主教育是指学生在由图书馆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书籍和阅览场所条件下的读书活动以及学生会举办的各类社团活动。图书馆是学生通过阅读心理健康教育书籍报刊来发挥心理预防保健和自疗作用的重要平台。通过提供相关资料进行阅读防治,起到心理共鸣、净化、平衡、暗示、领悟的作用,从而改善心境、缓解压力、增进心理健康。学生组织的活动包括编演心理剧、编辑心理刊物、举办心理健康周(月)等形式的各类社团活动。在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会实践是由团委组织实施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体验、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以此帮助学生深人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弥补挫折教育和实践锻炼的不足。

专题讲座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为辅,促使关心同一问题的大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效地缓解或排除其他困扰的干预方法。比如: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干预,主要是提高大学生恋爱的道德意识。包括明确选择对象的道德标准、提高忠诚高尚的责任感和加强为对方承担恋爱过程的道德义务。职业发展规划是针对大学低年级学生进行的提高知己知彼、抉择与行动能力为内容的心理干预。

团体辅导是以班级或同类学生为单元的互动辅导形式,是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些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点、态度和行为。团体辅导对于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如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等方面的问题,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也是满足学生发展上的种种要求,消除共同问题和预防问题学生产生的最佳策略。

3.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大学生从校区、社会网络或亲戚朋友那里获得的物质、精神的帮助。它包括家庭支持、学校支持和团体支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影响着大学生应对策略的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下与社会支持缺乏有其正相关关系。

大学生尽管已经达到成人年龄,但还没有完全独立。经济上的依赖、感情上的依托,特别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和挫折体验的缺乏,贫困生的无助感,使得大学生必须有社会支持才能够避免其心理障碍的产生。

家庭支持除物质支持外,主要是亲子沟通。大学生是情感“断乳期”的特殊群体。往往容易出现孤独、寂寞、无奈之感,由此使校园恋爱、网络成瘾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所在系部采取信函的方式督促和指导学生家长正确实施亲子沟通,对于防治心理障碍具有良好作用。

学校支持包括人文关怀和对贫困生的经济支持。人文关怀就是对具有自卑和无助心理的学生予以尊重、同情、理解和信任,并且提供丰富的信息、建议或指导。助学贷款和困难学生补助是学生工作中一项长期的工作。贫困生经济困难,生活水平低,生活压力大,营养状况不良,对环境不能很好地适应。悲观、消极和被动的心态大大影响其与周围环境的良好接触与交往,易产生抑郁症、人际敏感和敌对情绪,从而削弱社会支持对个体的积极作用,以及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有效利用。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学生杀害同学的骇人事件往往都属此类情况。

团体支持是指引导和鼓励学生同伴组成团体开展思想交流、问题讨论、心理支持和生活互助等活动,用以克服自卑和无助心理产生的心理干预途径。

4.临床诊疗。临床诊疗是由心理辅导中心和医院实施的包括心理评估、团体咨询、心理治疗和中西医治疗为方法的解决大学生各种心理障碍问题的心理干预途径。

心理评估是通过实验、观察、测量等方法评价大学生心理发展问题和补救问题的种类和程度,为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的临床干预基础工作。

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和心理治疗既是解决学生发展问题又是解决补救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心理辅导中心的核心工作。

团体咨询是团体成员们在具有专业训练的领导者引领之下,得以重新评鉴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行为,并可在安全的实验性社会环境中尝试新行为与改变自我、学习解决问题、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干预方法。

个别咨询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者通过和来访者面对面或计算机网络、书信、电话等形式商谈、讨论、劝告、启发和教育,帮助来访者解决各种心理困惑和障碍,以促进其最佳发展,提高适应能力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干预方法。

心理治疗是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通过言语、表情、手势、态度、行为、良好的医患关系以及特意安排的情景或通过视、听、触、嗅等感觉刺激来影响患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调动主体的积极性,消除心理障碍,矫正不良行为的心理干预方法。

中西医治疗是医院实施的由受过医学专业训练的医师,通过采用中西医治疗手段,促进预者的肌体代谢功能,调节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功能的干预方法。采用药物干预一方面要注意确实需要用药物治疗的焦虑、抑郁和有自杀倾向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没有及时使用药物而延误了治疗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把大学生心理障碍看作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防治滥用药物。

第6篇: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障碍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现状 解决策略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给高校大学生带来了愈来愈沉重的压力,许多大学生在社会沉重的压力下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中有20.33%~25.63%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①同时,大学生中因心理健康问题而走向意志消沉、沉迷于网络或游戏、退学甚至自杀的事件也是屡见不鲜。但与此同时,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实践又显得相对落后。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教育是我国社会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界定

传统上,人们谈论的健康主要指生理上的健康,即身体健康。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种心理问题的显现,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上升到了心理的层次,即健康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消除疾病,更应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全幸福状态。”②这里强调了健康是一种状态,一种生理和心理上健康的幸福的社会状态。

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一种幸福状态,在这一状态下,个人能够实现他或她的能力,能够解决生活的一般压力,能够有生产力地和有成果地工作,能够为他或她所在的社区做出一份贡献。”③这里,也强调了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一种幸福而高效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能与社会一致,能有效地完成自身基本的社会效能,能较好地和其他成员交流,能较好地适应社会。我们常说的心理健康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正面的心理健康。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够有效地完成自身的效能,保持与社会同步的状态。另一种是指没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是指人因生理、心理或其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心理方面的异常。具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往往不能较好地生活或与其他社会成员形成适当的交流,难以达到一种高效而满足的状态。这一维度是人们常常所说的心理健康所覆盖的层面。

大学生作为承载家庭和社会高度期望的群体,作为我国年轻未来社会的主要建设者,保持着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显得非常重要。他们大多处于青少年阶段,生理刚刚或正在发育成熟,心理上还比较敏感脆弱,情绪上比较容易冲动,普遍具有叛逆的天性,社会阅历比较少,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还比较弱,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辅导机构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个性化强,追求知识进步和自身价值的体现,他们胸怀博大、志向高远,能在学习和各项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升,这是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状态的主流。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加诸在大学生身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他们本身的社会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强,相应地受到的心理上的冲击也比较大。同时,由于我国处于政治、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少大学生在这种思想多元化的社会中把握不了自己,在自由开放的大学环境中迷失了自己,怠慢了学业,心理上也出现了诸多不健康的问题。

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走向独立生活的一个过渡阶段。由于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不少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第二,生活散漫,缺乏理想。第三,恋爱心理困惑。第四,人际关系不协调。

在我国的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尽如人意的状况,究其根本,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重视不够。在我国,学校主要是学习的场所,社会和学校最看重的是学生的成绩和社会实践能力,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比较少,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比较缺失。社会普遍认为只有那些具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人才应该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咨询,而忽略了大部分行为正常但其实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尽如人意的那部分学生,也就是大多数“正常人”。因为并不是没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就是心理健康,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而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显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值得担忧的,而社会和学校还没有重视到这方面。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相关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和专业咨询人员的缺乏。在我国高校的教育中,很少有学校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大多只是将少量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附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而少数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也只是照本宣科地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并没有深刻的讲解和实际的操作,最终也并没有起到实际上的效果。另外,据调查显示,我国高校所设置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中有86%的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而心理咨询机构中的心理辅导老师有34%的是非专业人员,44%的心理咨询辅导老师并没有扎实的心理咨询知识,相关的经验也不够。①许多高校心理咨询辅导机构的咨询人员都是由学校的辅导员或其他行政人员担任,并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解决方法也了解不够。这些都导致了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作用并不大。

再次,大学生自身对心理健康问题认识不清。一方面,很多学生都认为只有那些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自身的心理是很健康的。因此,即使有些学生的心理健康并不是那么理想,他们也认识不清,并没有引起重视;另一方面,他们在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很少人会选择向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求助,专业心理咨询的求助比例比较低。据中国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在我国大学本科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总是先求助于自己,选择自己摸摸忍受的人高达22.3%。只有在自己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才诉诸于其他途径。而在向他人求助的人之中,一般也是通过网络等非正式渠道来解决问题,有接近65.8%的学生选择向朋友倾诉,有7.4%的人会选择向学校老师或领导求助,只有7.8%的学生在遇到严重的心理问题或失眠的情况下才会求助于正式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②

此外,家庭、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会造成学生爱的缺失,转型期社会上犯罪等不良因素的增加以及整个社会对金钱、名利的狂热追求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策略

众所周知,大学生是我国未来主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我国年轻一代的领军人,因此,大学生的健康状况特别是心理健康状况应该受到高度重视。由于社会环境、家庭、学校、大学生本身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从不同方面采取措施以期促进大学生心理状态的良好发展。

首先,社会和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从2001年起,教育部与卫生部以及团中央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多项文件,强调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心理状态良性发展的重要性。虽然国家出台了这方面的文件,但是具体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并没有切实地展开,或者说工作开展的深度、广度、全面性还远远不够。我们不仅应关注那些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更应该将关注的视角扩展到整个大学生群体中,也就是普遍的“多数人”;我们不仅应该出台相应的文件,更应该开展实质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辅导机构,切实服务于普遍的大学生,促进其心理健康状态的良性发展。

其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宣传与教育应从“事后解决”转向“事先预防”,由“少数”转向“全面”。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主要是为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服务,而心理健康教育也主要是针对已然有心理障碍的群体,而普遍的面向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则寥寥无几。①但是,并不是只有那些具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面向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咨询辅导机构也应该是为整个大学生群体服务的,这既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和对自身心理健康状态认识,也是对心理健康障碍和疾病的一种有效的预防。将心理健康的宣传与教育工作扩展到整个大学生群体,而不只是面向少数有心理障碍的群体,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鼓励他们遇到问题主动咨询,更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障碍或疾病的一种有效预防。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需由“少数”转向“全面”,由“事后解决”转向“事先预防”。

再次,相关的大学生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应得到完善,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也应该配给齐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建立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咨询辅导机构是必不可少的事情。遗憾的是,国内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并不是很完善,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心理咨询机构,有的学校即使有也是形式上的,真正发挥的作用不大。,对此,学校应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老师,一方面定期向普遍的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让其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鼓励有疑惑的学生主动前来咨询;另一方面,对于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必须给予其专业的心理指导,深入他们的内心和实际,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障碍,恢复正常生活。其中,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是非常之必要的,他们不仅应有专业的心理方面的知识,而且需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亲和力,真正地关心,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此外,大学生应一方面加强对自身心理健康状态的了解,遇到问题主导咨询;另一方面,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心理问题解决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应该在个人身上,大学生需要积极了解和接受相关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遇到心理问题主动找专业人员咨询。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应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促进自身心态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少平,陈笃彬,刘新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证》,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195.

[2]魏爱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困境与出路》,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3]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中国高校研究》,2006(7).

[4]宋尚桂.《大学生心理服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年.

[5]申艳婷.《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解析:高校辅导员工作思路创新》,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

[6]林欣,徐海波.《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第17卷,第2期.

第7篇: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障碍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发展思维 最近发展区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9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当学生位于最近发展区,已有知识和新知之间进行迁移时,将会面临三个思维的拐点:概念易混点,思路盲动点,方法构建点。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提供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在拐点处设置障碍,带领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在概念易混点设置障碍,让思维多飞一会儿

很多数学概念和定理法则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在进行这些基础建构的时候,如果有一点点错误,都容易为进一步学习带来阻碍。因此,教师可以围绕思维拐点设置一些障碍,引发学生自主思维,通过比较、辨析等多种活动,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公理、法则等知识的建构。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理解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笔者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3个三角形当中的某一个角,让学生判断这3个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对图1和图2,学生能够很快判断出三角形分别为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而在图3中,学生不假思索地判断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此时我故意设置障碍:“真的确认是锐角三角形吗?说出你的理由。”学生逐步认识到: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锐角三角形,只根据露出的一个锐角是不能确定的,而是需要知道这3个角是否都是锐角。由此,学生对锐角三角形有了清晰的认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什么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吗?根据学生的疑问,我继续引导:“每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吗?可能与三角形的什么有关?”学生的思维被逐步打开,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以上环节,教师围绕学生的思维拐点,通过数学障碍的设置,帮助学生在尝试和比较中巩固了锐角三角形的特点,为学生后继学习建立起积极的心理状态。

二、在思路盲动点设置障碍,让思维多飞一会儿

由于年龄小,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常常会陷入思维混沌的盲动状态。此时,教师要紧紧抓住思维的拐点,精心设置障碍,帮助学生消除盲动点。

比如,应用题:小丽将自己积攒的画片的一半还多6张送给了小冉,还剩下24张。请问小丽原来有多少张画片?学生列出算式:24÷2+6;24÷2-6;24×2-6,(24+6)÷2……从这些解答方式不难看出,由于受到定式思维的影响,学生看到题目中有“一半”这个词,就产生了要除以2的盲动思维;有的看到“还多”这个词,就产生了要用加法的盲动思维。由于没有设定的目标,数量关系不够清晰,因而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困扰。基于此,我设置了如下障碍:小丽原有的画片比24张多还是少?为什么?如果小丽将自己画片的一半还多6张送给小冉,还剩下的比一半多还是比一半少?画片的一半正好是多少张?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学会运用倒推的方法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解决的办法。

教师在学生的思路盲动点处设置障碍,让学生的思维多飞一会儿,帮助学生克服了定式思维所造成的负迁移,大大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方法构建点设置障碍,让思维飞一会儿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问题解决的方法,这个构建点正是思维的拐点。此时,教师要紧扣这个方法点设置障碍,带领学生进行比较和深入探究。

比如,习题:要将一张长48厘米、宽32厘米的长方形纸裁成长为6厘米、宽为4厘米的小长方形纸片,最多能裁多少个?不少学生用“总面积÷每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列出算式“48×32÷(6×4)=64(张)”。此时我设置了障碍:将宽为32厘米改为29厘米。学生还按照之前的办法列式“48×29÷(6×4)=58(张)”。我画出图4,并追问:“这样能正好裁完而没有剩余吗?对比两道题,看看如何解决?”学生发现,原有方法并不能对所有条件都适合,需要考虑余下的能不能继续裁,由此列出算式“29÷4=7(个)……1(厘米),48÷6×7=56(张)”。

教师在方法构建点设置障碍,带领学生在冲突中生成新的解决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第8篇: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障碍范文

【关键词】美术信息 资源库 选择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92-01

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经常出现下列6种情况:1.回答正确;2.不但回答正确还有创见;3.不回答;4.答不出;5.答错了;6.答不全。

一、回答成功型

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是有多种解法的题还应进一步启发鼓励他。对于成绩好又有些自满的学生用追加一问到两问的方法,有效地抑制了他们的自满情绪。在答对的情况中还必须注意的是对一种“假对”的现象,这是学习物理最忌讳的现象,学生能够表现在对概念定义定理直问直答式的提问,学生死记硬背,表面对答如流,实质上并不理解。对于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是追问一个物理现象用概念规律给以解释,一般情况下,解释清楚的就基本理解了。教师要善于识别真伪做出科学判断。

二、拒绝回答型

对于不回答的学生要分析他们的障碍,主要是心理障碍或生理碍要及时给以疏导。心理障碍对中学生来说主要是存在一个“怕”字。一是怕答错丢面子。二怕挨老师批评。潜在意识是学生的另一种心理障碍,不少学生听家里人和社会上的人说物理难学,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畏惧这一学科的心理。对于学生心理障碍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个别的经常疏导,细心观察和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经常提问他们,鼓励他们,促使他们逐步和老师配合起来。生理障碍,如年龄过小或过大,个子过高或过矮,身体过瘦或过胖,这些生理上两极情况,老师提问他们一站起来其他同学就哄笑,使他们产生心理压力不敢回答问题。另外有口吃是另一类型的生理障碍。生理障碍往往会转化为心理障碍。如果心理疏导得法,会有利于心理障碍的治疗。做好这些同学的工作困难很大,但是做好了一个往往可以带动一批:“某某都能发言,我还不能发言吗!”

三、回答失败型

对于“不会答”的同学一定要和“不回答”的学生区别开。要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思想感情状态和被提问后的表情加以区别。“不会答”的同学主要是知识障碍和思维障碍造成的,需要教师诱导、引导、指导。他们答错了答不全属于回答失败型的学生,对于这些情况,教师一般采取下列常用的方法加以解决:

1.转换提问方式或变换提出问题的角度

所谓转换提问方式是就同一问题用不同方式提出。变化提出问题的角度,这是指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达到同一目的。

2.用层进式提问方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这样对不会答或答错的学生,思路逐渐清晰起来,达到转败为胜的目的。例如高中学习动量守恒定律适用条件是不好理解的。提出这一问题时,学生可能答对但可能是假对,很多学生很难说明此问题。如果把问题分解开研究,提出(1)什么是系统?什么是系统内力、外力?(2)两球碰撞时相互作用力是内力还是外力?(3)在研究两球组成的系统内碰撞问题时,是否有外力,外力作用在什么方向上?如此层进的提问让学生作答,最后再进行联系、归纳、总结,这一定能使大部分问题化难为易,而且学生理解深刻。

3.用实验或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引导

在学生回答问题受阻时,用实验或生活中的常见物理现象进行引导,不但可以克服阻碍还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物理现象的能力。如解释在较冷的冬天由室外进入暖和的室内时,眼镜片上为什么结一层小雾珠?做一下实验,上边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4.用比喻或类比来引导学生解决回答问题中的疑难和障碍

用比喻或类比来引导学生解决回答问题中的疑难和障碍。例如用商品的单价与你购买的商品的数量和花的钱无关,它是商品自身有的特征量,来比喻电场强度、电势是电场具有的特征量。用电势能与重力势能类比,再推出电场势能大小与电荷在电场中的位置有关系等。在提问中都可以应用此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5.启发点拨法

可以说这种方法是上述几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启发要得当,点拨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点问题的题眼。提出一个问题,你问学生,学生说:“不会答!”其实并不一定是一点不会,如果你由浅入深地问下去,他一定会答出一部分或大部分,而在其中其一点或一部分不会,这一点、这一部分我们就叫此题的“题眼”。老师判断题眼,是要靠对学生的了解,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知识的娴熟情况来决定的。有的同志认为一个题只有一个固定的题眼,其实对于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问题,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引导点拨学生顺利地突破难点,使学生与老师之间由被动的、消极的配合转化为主动的积极的配合。

除以上我们谈到的方法外还有提示法、暗示法、指导看书法等,也是常用的方法,就不一一论述了。

总之,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老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以鼓励为主,万万不可挖苦讽刺学生,更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第9篇: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障碍范文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困扰其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几种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矫正的对策措施。

教师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有许多自己特殊的问题,由于自身的阅历有限,社会经验较少,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久而久之,造成心理障碍,影响到自己学习、生活和今后工作的各个方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关系到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1.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甚至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心理障碍不仅影响学习,而且会给患者带来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如果处理不好甚至会诱发精神疾病,所以,探讨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预防和矫正非常重要。

    2.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2.1由于家庭教育不当而造成子女的心理障碍教师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学生家长对于子女的期望值过高,过度干涉容易引起子女的逆反心理;而过度的关注,又使子女从小养成了成了自私、霸道、懒惰、没有责任感的性格;同时安逸的生活,又使部分人的节约意识、奋斗意识、奋斗精神、忧患意识淡薄,这些都不利于年轻人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2,2因受挫折而引起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的自信感较强,他们对未来既乐观又自信,但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和感情的自控能力较差。大部分大学生习惯于一帆风顺的生活,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往往不能适应。挫折感若是突破心理的承受极限,就会产生种种心理障碍,因受挫而引起的心理障碍是大学生较为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一个学生自踏人大学校门的伊始,将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环境,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是一年级新生形成心理障碍的关键,如果处理不好,他们常会感到措手无策、出现寂寞与孤独、焦虑与优愁的情绪;或是极易出现同学间的嫉妒心理。另外,多数学生人学前对大学生活期望过高,把大学生活想像得完善无缺,而事实并非如此。课程多,要求高,并且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学校实行淘汰制度,使一些学生觉得压力大难以承受,产生适应不良的心理反应。

    大学二、三年级是心理障碍最多的年级,由于这些学生在一年级中所形成的紧张困扰,焦虑苦恼及忧虑状态,并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和消除所致。随着年级的升高,竞争更激烈,学习负担加重,而他们自我调节能力下降,又无力改变处境,心理问题日益堆积。一些人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以此逃避沉重的学习压力。部分学生还会遇到感情方面的挫折和问题,这同样是导致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诱因。这个阶段的问题如再解决不好,将会造成严重的心理疾病。这一阶段的学生是高等学校心理预防、咨询、治疗的重点对象。

    邻近毕业的学生,又将面临的就业的困扰,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期间,常常受到心理障碍的困扰,影响其顺利择业和正常学习生活。常见大学生择业心理病症有四种:i>就业焦虑症:是指学生因就业问题而产生紧张的情绪体验;2)就业盲动症:是指就业中情绪处于难以自制的亢奋状态,行为活动速率显著增高,行事草率的心理异常现象;3)缺乏主见症:是指就业决策时表现出的思想上、心理上的真空状态,失去了决策能力和勇气的表现;;4)应试怯场症:是指择业应试中心态失控的异常现象。

2.3社会因素教师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们要不断承受着来自外界的刺激。社会紧张性刺激因素的增多,意味着对个体作用的压力源的加大,压力感过大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容易使人心理疲劳,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社会变革也必然会给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心理带来深刻影响,使他们面临的挑战更多,心理上承受的负担更重,使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从而产生心理障碍。另外,大学生由于辨别认识能力、接受能力、理智自控能力,对社会不良因素的侵袭缺乏必要的识别和抵御,容易产生心理矛盾。

    2.4个体生理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躯体疾病。通常,一个身体健康状态良好的人,能正确地感觉和应付周围环境中某些信息的刺激;而身体有病的人则往往情绪低沉,敏感多疑容易歪曲或误解信息刺激所反映的事实,不能有效地作出正确的反映,行为控制能力也减弱,可能导致心理障碍。二是遗传因素的影响,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主要受制于生理组织,与先天因素关系密切。这方面属于弱性的人往往容易受到刺激而产生心理失衡。

    3.心理障碍的预防和矫正

    3.1全社会高度重视,处理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各个时期升学中的一系列问题。

    心理健康是一项社会工作,需要社会大环境、家庭小环境及学校教育的密切配合。研究表明,在导致精神症的诱因中,以高考落榜、学习紧张、升学压力居首位。在这一时期,家长的希望,学校对升学率的追求,形成了学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我们应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做好教育工作,调整心理平衡,把这些诱因造成的心理干扰降低到最小程度,让学生形成健康的竞争意志,心情舒畅地奋发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在各个时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3.2大学新生人学要建立心理档案,并在校园内开设心理咨询门诊

    对新生建立心理档案,主要是运用心理健康的测验方法普查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健康水平。可运用问券调查或心理健康测验的形式,了解学生个性因素特点,并预测心理健康的发展,了解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这类测验最好能在每学期进行一次,每次所测查的结果,特别是有心理障碍的重点对象,应和学生所在系的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家长及时沟通,建立全方位的预防措施。另外,高等院校内应培训出一批掌握心理测验、咨询及心理治疗技术的专业人员。并且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素质,开设心理门诊,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之能够准确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各个时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排忧解难,有效地克服成长中的各种心理矛盾,经常给学生开展心理卫生教育及心理咨询活动。

    3.3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