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奇好名字范文

传奇好名字精选(九篇)

第1篇:传奇好名字范文

黄山的导游词1

朋友们,你们好!现在我们已经到达黄山风景区南边重镇汤口。在这里先向诸位介绍一下黄山风景的概况。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属中国南岭山脉的部分,全山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黄山山系中段,是黄山的精华部分,也就我们要游览的黄山风景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它在黄山市境内,南邻歙县、徽州区、休宁县和黟县,北连黄山区;这五个县、区也都属于黄山市管辖。

黄山在中国唐代以前叫黟山,黟是黑样子,因为山上岩石多青黑青黑的,古人就给它起这样一名字。传说咱们中华族的先祖轩辕黄帝在完成中原统一在业、开创中华文明之后,来到这里采药炼丹,在温泉里洗澡,因而得道仙。唐朝著名的皇帝明皇李隆基非常相信这个说法,就在天宝六年(747年)下了一道诏书,将黟山改名黄山。意思是,这座山是黄帝的山。从那以后,黄山这个名字就一直到现在。

朋友们,你们不远千,甚至万里到这里,就要亲眼看一看黄山的美吗?不就是要感受一次人生快乐吗?是的,黄山是绝美绝美的,可说天第奇山,能够登临它,亲眼看看它,确实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在很久很久前,在漫 长地质历史代,大自然的无穷力,塑造了黄山那绝美的风采和种种奇特的景观,令人倾倒,令人心醉。

黄山的美,首先就美在它的奇峰。这里竞秀,峰峰称奇,各有特色,各具神韵。黄山奇峰到底有多少,还没有一个确切数字。历史上先后命名的有36大峰、36小峰,近年又有10座名峰入选《黄山志》。这80多座山峰的高绝大多数都在海拔千米以上,其中莲花峰最高(1864米),光明顶次之(1841米),天都峰排行老三(1829.5米),这三大峰和风姿独秀始信峰(1683米),是黄山的朋友,哪怕登上这四座奇峰中的一个,也算不虚此行了。

下面,我再把黄山“四绝”分别作个介绍。

说起黄山“四绝”,排在第一的当是奇松。黄山松奇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奇在它无比顽强的生命力,你见了不能不称奇。一般说,凡有土的方就能出草木和庄稼,而黄松则是从坚硬的黄岗岩石里长出来的。黄山到处都生长着松树,它们长峰顶 , 长悬崖峭壁,长在深壑幽谷,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千百年来,它们就是这样从岩石迸裂出来,根儿深深扎进岩石缝里,不怕贫瘠干旱,不怕风雷雨雪,潇潇洒洒,铁骨铮铮。你能说不奇吗?其次是,黄山松还奇在它那特有的天然造型。从总体来说,黄山松的针叶短粗稠密,叶色浓绿,枝干曲生,树冠扁平,显出一种朴实、稳健、雄浑的气势,而每一处松树,每一株松树,在长相、姿容、气韵上,又各各不同,都有一种奇特的美。人们根据它们的不同的形态和神韵,分别给它们起了贴切的自然而又典雅有趣的名字,如迎客松、黑虎松、卧龙松、龙爪松、探海松、团结松等等。它们是黄山奇松的代表。

怪石,是构成黄山胜景的又一“绝”。在黄山到处都可以看到奇形怪异的岩石,这些怪石的模样儿千差万别,有的像人,有的像物,有的有的反映了某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都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在121处名石中,知名度更高一些的有“飞来石”、“仙人下棋”、“喜鹊登梅”、“猴子观海”、“仙人晒靴”、“蓬莱三岛”、“金鸡叫天门”等。这些怪石有的是庞然大物,有的奇巧玲珑;有的独立成景,有的是几个组合或同奇松巧妙结合成景。还些怪石因为观赏位置和角度变了,模样儿也就有了变化,成了一石二景,如“金鸡叫天门”又叫“五老上天都”,“喜鹊登梅”又叫“仙人指路”就是移步换景的缘故。也还有些怪厂,在不同条件下看,会产生不能的联想,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名字,如“猴子观海”又叫“猴子望太平”便是。

再说云海。虽然在中国其它名山也能看到云海,但没有一个能比得上黄山云海那样壮观和变幻无穷。大约就是这个缘故,黄山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黄海”。这可不是妄称,是有历史为证的。明朝有位著名的史志学家叫潘之恒,在黄山住了几十年,写了一部60卷的大部头书--黄山山志,书名就叫《黄海》。黄山的一些景区、宾馆和众多景观的命名,都同这个特殊的“海”有关联,有些景观若在云海中观赏,就会显得更加真切,韵味也更足了。这些也都证明,“黄海”这个名字是名副其实的。

最后,介绍一下温泉。我们常讲的和游览的温泉是前山的黄山宾馆温泉,古时候又叫汤泉,从紫石峰涌出。用它命名的温泉景区,是进入黄山南大门后最先到达的景区。温泉水量充足,水温常年保持在42度左右,水质良好,并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有一定的医疗价值,对皮肤病,风湿病和消化系统的疾病,确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只能浴,不能饮;过云说它可以饮用,是不科学的。

其实,黄山温泉不止一处。在黄山北坡叠嶂峰下,还有一个温泉,叫松谷庵,古称锡泉。它与山南的宾馆温泉水平距离7.5公里,标高也近,南北对称,遥相呼应。这也够奇的了。不过因为它地处偏僻目前还未开发利用。

除了“四绝”之外,黄山的瀑布、日出和晚霞,也是十分壮观和奇丽的。

黄山,山高陂陡,溪流从高山峡谷中奔涌出来,从陡谷悬岩上飞落下来同,就形成瀑布。“山中一夜雨,处处挂飞泉”,就是黄山温存的生动写照。黄山瀑布很多,最壮观的有“九龙瀑”、“人字瀑”和“百丈瀑”。

黄山四季分明:春天青峰滴翠,山花烂漫;夏季清凉一片,处处飞瀑;秋天天高气爽,红叶如霞;寒冬则是银装素裹,冰雕玉砌。黄山确实是一个旅游、避暑、赏雪的绝好去处。

各位朋友们,今天的游览就到此结束了。欢迎你们和你们的朋友再次来黄山游玩。谢谢!

黄山的导游词2

大家好,我叫徐向宇,大家可以叫我小徐或徐导,很高兴担任这次黄山之旅的导游,大家要记住不要乱涂乱画,不要乱扔垃圾,要跟紧我。现在我们开始出发了。

看,这就是“黄山四绝”中第一绝:奇松。黄山延绵数百里,千峰万壑,比比皆是。最著名的黄山松有:迎客松、送客松、蒲团松、黑虎松、探海松、卧龙松、团结松、龙爪松、竖琴松、陪客松——这就是黄山的十大名松。下一个景点是“四绝”之二,请游客们跟我走,登山途中,请大家注意安全。

游客们请止步,请大家往我身后看,那些巨石就是“四绝”之二:怪石。黄山“四绝”之中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大家顺我的手指向那边看,那就是“猴子观海”,远看去就是一个猴子在向下观望云海。除了“猴子观海”还有“仙桃石”、“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奇石。

游客们,我们往那看,那里便是“四绝”之三,云海。自古黄山云成海,黄山是云雾之乡,以峰为体,以云为衣。黄山的云海冬季最为壮观,人们为云海美景而奔波,称为“赶海”。

我们再来看这“四绝”之四:温泉。温泉(古称汤泉),源出海拨850米的紫云峰,可饮可浴,传说轩辕皇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得返老还童,羽化飞天的。

游客们,我们来到了“人字瀑”, “人字瀑”又名飞雨泉,危岩百丈。我们再看那儿,那边还有“九龙瀑”、“百丈瀑”等等。黄山值得介绍的地方很多很多,我这儿不一一介绍了,留着让你们自己观察吧!

黄山的导游词3

朋友们,你们不远千,甚至万里到这里,就要亲眼看一看黄山的美吗?不就是要感受一次人生快乐吗?是的,黄山是绝美绝美的,可说天第奇山,能够登临它,亲眼看看它,确实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在很久很久前,在漫长地质历史代,大自然的无穷力,塑造了黄山那绝美的风采和种种奇特的景观,令人倾倒,令人心醉。

在黄山中一定要观看的是黄山的四绝,说起黄山“四绝”,排在第一的当是奇松。黄山松奇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奇在它无比顽强的生命力,黄松是从坚硬的黄岗岩石里长出来的。黄山到处都生长着松树,它们长峰顶,长悬崖峭壁,长在深壑幽谷,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能说不奇吗?其次是,黄山松还奇在它那特有的天然造型。黄山松的针叶短粗稠密,叶色浓绿,枝干曲生,树冠扁平,显出一种朴实、稳健、雄浑的气势,而每一处松树,每一株松树,在长相、姿容、气韵上,又各各不同,都有一种奇特的美。

其次是怪石,在黄山到处都可以看到奇形怪异的岩石,这些怪石的模样儿千差万别,有的像人,有的像物,有的有的反映了某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都活灵活现,生动有趣。这些怪石有的是庞然大物,有的奇巧玲珑;有的独立成景,有的是几个组合或同奇松巧妙结合成景。还些怪石因为观赏位置和角度变了,模样儿也就有了变化,成了一石二景。

再来就是云海。虽然在中国其它名山也能看到云海,但没有一个能比得上黄山云海那样壮观和变幻无穷。大约就是这个缘故,黄山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黄海”。这可不是妄称,是有历史为证的。明朝有位著名的史志学家叫潘之恒,在黄山住了几十年,写了一部60卷的大部头书--黄山山志,书名就叫《黄海》。黄山的一些景区、宾馆和众多景观的命名,都同这个特殊的“海”有关联,有些景观若在云海中观赏,就会显得更加真切,韵味也更足了。这些也都证明,“黄海”这个名字是名副其实的。

最后,介绍一下温泉。我们常讲的和游览的温泉是前山的黄山宾馆温泉,古时候又叫汤泉,从紫石峰涌出。用它命名的温泉景区,是进入黄山南大门后最先到达的景区。温泉水量充足,水温常年保持在42度左右,水质良好,并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有一定的医疗价值,对皮肤病,风湿病和消化系统的疾病,确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只能浴,不能饮;过云说它可以饮用,是不科学的。

其实,黄山温泉不止一处。在黄山北坡叠嶂峰下,还有一个温泉,叫松谷庵,古称锡泉。它与山南的宾馆温泉水平距离7.5公里,标高也近,南北对称,遥相呼应。这也够奇的了。不过因为它地处偏僻目前还未开发利用。

各位朋友们,今天的游览就到此结束了。欢迎你们和你们的朋友再次来黄山游玩。谢谢!

黄山的导游词4

亲爱的游客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叫林勇鑫,你们可以叫我小林。此时,我的心情非常高兴希望我们这次游玩黄山愉快。

中国安徽黄山是世界文化、自然遗产,也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中唯一的山岳风景区。人间仙境般的黄山自古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登黄山,天下无山"的美誉。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全山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黄山的精华部分,也就是我们要游览的黄山风景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 黄山在中国唐代以前叫黟山,黟是黑的意思,因为山上的岩石多青黑青黑的,古人就给它起这样的一个名字。传说咱们中华族的先祖轩辕黄帝在完成中原统一在业、开创中华文明之后,来到这里采药炼丹,在温泉里洗澡,因而得道仙。唐朝著名的皇帝明皇李隆基非常相信这个说法,就在天宝六年(747年)下了一道诏书,将黟山改名黄山。意思是,这座山是黄帝的山。从那以后,黄山这个名字就一直到现在。 在很久很久前,在漫长地质历史代,大自然的无穷力,塑造了黄山那绝美的风采和种种奇特的景观,令人心醉。 黄山的美,首先就美在它的奇峰。这里竞秀,峰峰称奇,各有特色,各具神韵。历史上先后命名的有36大峰、36小峰,近年又有10座名峰入选《黄山志》。这80多座山峰的高绝大多数都在海拔千米以上,其中莲花峰最高(1864.7米),光明顶最平(1860米),天都峰最险(1810米),这三大峰和风姿独秀始信峰(1683米)。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接下来我再把黄山“怪石”作下介绍。

怪石,是构成黄山胜景的又一“绝”。在黄山到处都可以看到奇形怪异的岩石,这些怪石的模样儿千差万别,有的像人,有的像物,有的有的反映了某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都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在121处名石中,知名度更高一些的有“飞来石”、“仙人下棋”、“喜鹊登梅”、“猴子观海”、“仙人晒靴”、“蓬莱三岛”、“金鸡叫天门”等。这些怪石有的是庞然大物,有的奇巧玲珑;有的独立成景,有的是几个组合或同奇松巧妙结合成景。还些怪石因为观赏位置和角度变了,模样儿也就有了变化,成了一石二景,如“金鸡叫天门”又叫“五老上天都”,“喜鹊登梅”又叫“仙人指路”就是移步换景的缘故。

再说云海。虽然在中国其它名山也能看到云海,但没有一个能比得上黄山云海那样壮观和变幻无穷。大约就是这个缘故,黄山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黄海”。这可不是妄称,是有历史为证的。明朝有位著名的史志学家叫潘之恒,在黄山住了几十年,写了一部60卷的大部头书--黄山山志,书名就叫《黄海》。黄山的一些景区、宾馆和众多景观的命名,都同这个特殊的“海”有关联,有些景观若在云海中观赏,就会显得更加真切,韵味也更足了。这些也都证明,“黄海”这个名字是名副其实的。

希望大家在这次旅游中,要好好的保护好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自然文化遗产,不能去破坏它们。

黄山的导游词5

游客朋友们:

今天由我带大家去黄山游玩,我是来是旅游学院的一名实习导游,我姓姚,大家可以叫我姚导。希望大家在我的陪同下玩得尽兴,我会努力为各位服务,也希望我的服务能让你们黄山之游增添一份温馨,一份快乐,我们马上就要登黄山了,请大家一定要穿上旅游鞋,穿好运动服。尤其是女同志,千万别着穿裙子,穿着高跟鞋,否则你等下就回寸步难行,还要请大家跟紧队伍。

游客朋友们,提到黄山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黄山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天下。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黄山的奇松。你知道黄山奇松长在哪里吗?他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我们都知道,只要有土的地方都能长出草或其他植物,可是黄山奇松则是从坚硬的石壁长出来的。它们有的长在峰顶,有的长在悬崖峭壁上,还有的长在深山幽谷里,可是它们不管长在哪儿,都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而且它不管哪一棵都有它独特的天然造型。所以人们给它们起了许多好听的名字,比如说有:“黑虎松”、“卧龙松”、“龙爪松”、“团结松”。这些松都是黄山奇松的代表。

黄山最有名的松树要数迎客松了,迎客松在玉屏楼左侧,破石而出,高十米,胸径一点六四米,树龄至少也有八百年了。它的树桠伸出,如同伸出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姿态优美,是黄山标志性景观。“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重迎天下客,包容日海寿千年。”这首诗就是游客们对迎客松的赞誉。

黄山奇松的名字好听,但黄山奇石的名字更有趣,它们的名字有:“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猴子观月”、“狮子滚球”、天狗望月”······

第2篇:传奇好名字范文

关键词:紫砂壶;书画艺术;金石文化;刀味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055-01

古阳羡是宜兴的旧称,宜兴紫砂驰名中外,而紫砂陶刻是紫砂中一种专有名词。陶刻也就是在紫砂器皿上刻绘装饰再续的过程。

紫砂陶刻装饰艺术,是人与陶器的一种共鸣,也是一种美的享受,跳动的画面让人感到舞者轻轻的脚步。这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奇特的语言,它正慢慢地成长为紫砂装饰界的一朵奇葩!

早在宋代,诗人欧阳修、梅尧臣在《赏茶诗》中就写下了不少的佳句:“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雪贮双砂器,诗琢无玉瑕”等等名句。但是,当时还没有真正把这些诗句用书法铭刻到紫砂陶上,直至元末蔡司著《先进录》中提及有一壶刻草书“且吃茶,清隐”五字,从而有了文字的记载。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宜兴陶瓷蓬勃兴起,紫砂茗壶便吸引了众多的著名书画家来宜兴专门定制紫砂壶,以及其它雅玩器具。他们或亲自挥笔兼刻,或与艺人合作镌刻,成为“字依壶传,壶随字贵”的欣赏雅玩。在当时,身为扬州八怪之一的书画家郑板桥也特地赶到宜兴,在紫砂壶上题诗刻字:“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写的非常精彩,既形象又生动。这里不能不提及的另一位大家,他对紫砂的陶刻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便是清嘉道年间,著名书画家、金石篆刻家陈曼生,他在任溧阳县令时,设计了十八种茶壶款式,与制壶名手杨彭年依式精心制作,并在坯体上与他的一些好友如江听香、郭频迦等人联手撰刻,可谓珠联璧合,世称“曼生十八式”,在当时名噪一时。即使在今天,我觉得对于我们从事紫砂陶刻,也有着很好的借鉴。

陶都宜兴的紫砂陶刻,它不仅是笔颖间的翰墨扬辉,而且是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诸多艺术为一体的“刀”的艺术,是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紫砂陶刻,既要保持书画原有的“笔味”,更要发挥刀刻的“刀味”。我是一名紫砂陶刻的工作者,从事这项工作已有十多年了,深知其奥妙之处在于陶刻的过程中,以刀,使用笔的轻重、虚实、粗细、顿挫与快慢、浮沉、宽窄、利钝要和谐地统一起来,以能够达到字外传神的格调。我们紫砂陶刻的传统刀法有“双刀直入法”、“单刀侧入法”、“刻刀五分法”、“冲刀法”以及“琢沙地”等多种用刀手法。古色古香的紫砂陶刻便成了一种实用与陈设兼优的精品,故被称誉为“陶都奇葩”。

紫砂陶刻在类别上有着很多的不同,有的在紫砂花盆上刻绘,有的在陶版上,还有的在紫砂花瓶上装饰刻绘,各有特色。手法的运用上,也有所不同,以在紫砂壶上刻绘,最为文人墨客的喜爱。其实这主要与它本身的实用性、文化信息息息相关的,是相辅相成的,是分不开的。紫砂壶的创始及发展,据《阳羡茗壶系》、《阳羡茗陶录》等古籍中记载,宜兴紫砂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而在壶体上铭刻则始于明朝晚期。自万历之后,许多文人的闲适小品里,谈到茶事的,几乎无不提及对紫砂茗壶的交口称誉,谓“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文人名士爱用紫砂茶壶品苟,开一时风气,书画名流与制壶艺人之间关系十分密切,雅兴所致,经常聚会,讨论壶艺。

早期的铭刻工具是削竹为刀,参照名人书画格式依法镌刻并在坯体上署上姓名和年号。如著名壶手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人,致力于书画艺术的追索,得前人诸书法名家之神韵,制壶并铭刻,炉火纯青,使宜兴紫砂名气益盛,在当时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趋之若鹜。明清两代,到宜兴定制文玩,茶具者为数甚多,如:项元汴、赵宦光、陈眉公、董其昌、郑板桥、吴大徵、任伯年、胡公寿等定制壶器均署室名或人名以传世,后人称之为“名工名士”,“允称双绝”的无上妙品。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她是以对汉字的书写对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达到了形象美与内在美,和谐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意象艺术。她不但为中国人民珍爱,而且为世界人士所公认和推崇。

中国书法艺术和紫砂陶刻艺术二者是结合体,是密不分开的。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从明清以来,随着书法、绘画艺术在紫砂器上的运用,所制产品名噪一时,曾多次在百年一度的芝加哥博览会、伦敦国际博览会上,以及法国巴黎、美国等国际上荣获金质奖章和奖状。

紫砂陶刻与中国书画,二者是有机的结合,也是完美的结合,“刻刀作笔走龙蛇,千姿百态名陶间”,这是人们对我们宜兴紫砂陶刻书画艺术的赞语。

前人云:“壶随字贵,字随壶传”。这凸显了陶刻装饰的重要性,虽然壶价高低的决定因素在壶的本身,好壶无字自是好价,但有时好壶刻了字画,更是如虎添翼,自成上乘之品。对于一位艺人来说什么壶要刻字画,谁刻,怎么刻,应多一些讲究,只有做到壶、铭文、字画、镌刻结合俱佳,融为一体,方能“壶随字贵,字随壶传”。

第3篇:传奇好名字范文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属中国南岭山脉的部分,全山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黄山山系中段,是黄山的精华部分,也就我们要游览的黄山风景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它在黄山市境内,南邻歙县、徽州区、休宁县和黟县,北连黄山区;这五个县、区也都属于黄山市管辖。

黄山在中国唐代以前叫黟山,黟是黑样子,因为山上岩石多青黑青黑的,古人就给它起这样一名字。传说咱们中华族的先祖轩辕黄帝在完成中原统一在业、开创中华文明之后,来到这里采药炼丹,在温泉里洗澡,因而得道仙。唐朝著名的皇帝明皇李隆基非常相信这个说法,就在天宝六年(747年)下了一道诏书,将黟山改名黄山。意思是,这座山是黄帝的山。从那以后,黄山这个名字就一直到现在。

朋友们,你们不远千,甚至万里到这里,就要亲眼看一看黄山的美吗?不就是要感受一次人生快乐吗?是的,黄山是绝美绝美的,可说天第奇山,能够登临它,亲眼看看它,确实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在很久很久前,在漫 长地质历史代,大自然的无穷力,塑造了黄山那绝美的风采和种种奇特的景观,令人倾倒,令人心醉。

黄山的美,首先就美在它的奇峰。这里竞秀,峰峰称奇,各有特色,各具神韵。黄山奇峰到底有多少,还没有一个确切数字。历史上先后命名的有36大峰、36小峰,近年又有10座名峰入选《黄山志》。这80多座山峰的高绝大多数都在海拔千米以上,其中莲花峰最高(1864米),光明顶次之(1841米),天都峰排行老三(1829.5米),这三大峰和风姿独秀始信峰(1683米),是黄山的朋友,哪怕登上这四座奇峰中的一个,也算不虚此行了。

下面,我再把黄山“四绝”分别作个介绍。

说起黄山“四绝”,排在第一的当是奇松。黄山松奇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奇在它无比顽强的生命力,你见了不能不称奇。一般说,凡有土的方就能出草木和庄稼,而黄松则是从坚硬的黄岗岩石里长出来的。黄山到处都生长着松树,它们长峰顶 , 长悬崖峭壁,长在深壑幽谷,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千百年来,它们就是这样从岩石迸裂出来,根儿深深扎进岩石缝里,不怕贫瘠干旱,不怕风雷雨雪,潇潇洒洒,铁骨铮铮。你能说不奇吗?其次是,黄山松还奇在它那特有的天然造型。从总体来说,黄山松的针叶短粗稠密,叶色浓绿,枝干曲生,树冠扁平,显出一种朴实、稳健、雄浑的气势,而每一处松树,每一株松树,在长相、姿容、气韵上,又各各不同,都有一种奇特的美。人们根据它们的不同的形态和神韵,分别给它们起了贴切的自然而又典雅有趣的名字,如迎客松、黑虎松、卧龙松、龙爪松、探海松、团结松等等。它们是黄山奇松的代表。

怪石,是构成黄山胜景的又一“绝”。在黄山到处都可以看到奇形怪异的岩石,这些怪石的模样儿千差万别,有的像人,有的像物,有的有的反映了某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都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在121处名石中,知名度更高一些的有“飞来石”、“仙人下棋”、“喜鹊登梅”、“猴子观海”、“仙人晒靴”、“蓬莱三岛”、“金鸡叫天门”等。这些怪石有的是庞然大物,有的奇巧玲珑;有的独立成景,有的是几个组合或同奇松巧妙结合成景。还些怪石因为观赏位置和角度变了,模样儿也就有了变化,成了一石二景,如“金鸡叫天门”又叫“五老上天都”,“喜鹊登梅”又叫“仙人指路”就是移步换景的缘故。也还有些怪厂,在不同条件下看,会产生不能的联想,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名字,如“猴子观海”又叫“猴子望太平”便是。

再说云海。虽然在中国其它名山也能看到云海,但没有一个能比得上黄山云海那样壮观和变幻无穷。大约就是这个缘故,黄山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黄海”。这可不是妄称,是有历史为证的。明朝有位著名的史志学家叫潘之恒,在黄山住了几十年,写了一部60卷的大部头书--黄山山志,书名就叫《黄海》。黄山的一些景区、宾馆和众多景观的命名,都同这个特殊的“海”有关联,有些景观若在云海中观赏,就会显得更加真切,韵味也更足了。这些也都证明,“黄海”这个名字是名副其实的。

最后,介绍一下温泉。我们常讲的和游览的温泉是前山的黄山宾馆温泉,古时候又叫汤泉,从紫石峰涌出。用它命名的温泉景区,是进入黄山南大门后最先到达的景区。温泉水量充足,水温常年保持在42度左右,水质良好,并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有一定的医疗价值,对皮肤病,风湿病和消化系统的疾病,确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只能浴,不能饮;过云说它可以饮用,是不科学的。

其实,黄山温泉不止一处。在黄山北坡叠嶂峰下,还有一个温泉,叫松谷庵,古称锡泉。它与山南的宾馆温泉水平距离7.5公里,标高也近,南北对称,遥相呼应。这也够奇的了。不过因为它地处偏僻目前还未开发利用。

除了“四绝”之外,黄山的瀑布、日出和晚霞,也是十分壮观和奇丽的。

第4篇:传奇好名字范文

关键词:《莺莺传》 奇 真 矛盾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2-0086-03

作者简介:范爱荣(1975―),女,湖北孝感人,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兰州交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古典文学。

唐传奇中的传世名篇《莺莺传》,意蕴丰厚,故事凄美,叙事一波三折,曲尽其妙。可谓“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1] (P. 135 )。其艺术魅力得到了不同时代读者的认同,本文拟就其艺术魅力的产生作一探究。

一、“奇”之魅

好奇是人类的自然天性,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奇”,往往是吸引读者阅读的第一要素。唐人和唐代的传奇作品也不例外。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2] (P. 212 )就是说唐传奇源出“志怪”,而“志怪”的本义,就是记录怪异。唐人普遍喜欢谈论奇人、奇物、奇事。在唐传奇《任氏传》的结尾,作者沈既济记叙了触发他创作此篇作品的现实生活场景:“方舟沿流,昼宴夜话,各征其异说。众君子闻任氏之事,共深叹骇,因请既济传之,以志异云。”[3] (P.48 )这段补叙交代作品创作的缘起:一群志趣相投的文友一起谈论奇闻异事,他们为某一件事耸然动容,“叹骇”之余,“因请既济传之,以志异云”。“志异”二字,准确地传达了这群人的“尚奇”心态。其实,《任氏传》所描写的这个场景并不是特例,综观唐传奇作品,会发现“尚奇”之风在其中时有体现,唐传奇作家在选材上有共同的倾向:嗜奇猎艳、遣兴愉悦。

元稹的《莺莺传》也体现着“尚奇”之风。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读莺莺传》一文中分析,《莺莺传》又题为《会真记》,“‘真’字与‘仙’字同义,而‘会真’即遇仙或游仙之谓也。……仙(女性)之一名,遂多用作妖艳妇人,或风流放诞之女道士之代称,亦竟有以之目倡伎者。”[4] (P.107 )陈先生以此来考论莺莺出身低下,其实,‘会真’即遇仙或游仙,《会真记》这个题名,首先意味着元稹将《莺莺传》所叙之本事看成了一桩奇遇和艳遇,元稹创作心理的触发点也在一个“奇”字上,而且在选材运思时,也同样重视材料的“奇”。

那么,《莺莺传》“奇”在何处呢?首先是女主人公莺莺的才貌双绝。初次见面,张生眼里的莺莺“常服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5]另外,张生曾向红娘倾诉说:“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唐传奇中的传世名篇《莺莺传》,意蕴丰厚,故事凄美,叙事一波三折,曲尽其妙。可谓“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1] (P. 135 )。其艺术魅力得到了不同时代读者的认同,本文拟就其艺术魅力的产生作一探究。

一、“奇”之魅

好奇是人类的自然天性,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奇”,往往是吸引读者阅读的第一要素。唐人和唐代的传奇作品也不例外。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2] (P. 212 )就是说唐传奇源出“志怪”,而“志怪”的本义,就是记录怪异。唐人普遍喜欢谈论奇人、奇物、奇事。在唐传奇《任氏传》的结尾,作者沈既济记叙了触发他创作此篇作品的现实生活场景:“方舟沿流,昼宴夜话,各征其异说。众君子闻任氏之事,共深叹骇,因请既济传之,以志异云。”[3] (P.48 )这段补叙交代作品创作的缘起:一群志趣相投的文友一起谈论奇闻异事,他们为某一件事耸然动容,“叹骇”之余,“因请既济传之,以志异云”。“志异”二字,准确地传达了这群人的“尚奇”心态。其实,《任氏传》所描写的这个场景并不是特例,综观唐传奇作品,会发现“尚奇”之风在其中时有体现,唐传奇作家在选材上有共同的倾向:嗜奇猎艳、遣兴愉悦。

元稹的《莺莺传》也体现着“尚奇”之风。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读莺莺传》一文中分析,《莺莺传》又题为《会真记》,“‘真’字与‘仙’字同义,而‘会真’即遇仙或游仙之谓也。……仙(女性)之一名,遂多用作妖艳妇人,或风流放诞之女道士之代称,亦竟有以之目倡伎者。”[4] (P.107 )陈先生以此来考论莺莺出身低下,其实,‘会真’即遇仙或游仙,《会真记》这个题名,首先意味着元稹将《莺莺传》所叙之本事看成了一桩奇遇和艳遇,元稹创作心理的触发点也在一个“奇”字上,而且在选材运思时,也同样重视材料的“奇”。

那么,《莺莺传》“奇”在何处呢?首先是女主人公莺莺的才貌双绝。初次见面,张生眼里的莺莺“常服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5]另外,张生曾向红娘倾诉说:“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张生情不能自持,正是因为惑于莺莺的绝代风华。这两处一作正面描写,一作侧面渲染,足以见出莺莺姿容奇美。张生对莺莺一见钟情的基础正是其消魂蚀魄的美貌。莺莺还有非同一般的才华,“善属文,往往沈吟章句,怨慕者久之”,“甚工刀札,善属文”,“崔之出人者,艺必穷极”。那篇莺莺的缄报之词,是其内心情感最优美、最动人的流露,字字肺腑,情辞肯切,且多用四六骈俪之词,艺术上纯熟自如,情辞肯美。看来,莺莺是一位才貌双绝的奇女子,这样的女子作小说的女主角,这本身就是小说的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是莺莺的个性和行为奇特。她外表柔弱,但内心刚毅,极有主见。在莺莺平静的外表下,深藏着一颗充满了对爱的渴求的心。但是,她仍然没有以“终始之盟”来恳求张生的怜惜,而是始终保持着一个人应有的人格和尊严。甚至可以说,她对即将到来的被弃的结局早已有了清醒的认识,她的全部行为都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是悲剧却投身其中。今天的社会,情爱的合理性早已被认同,礼法已不能禁锢人们的行为,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莺莺的行为。她灵魂深处燃烧着炽热的情感,在对张生产生了爱情后,她也有情与礼的纠葛,但她听任了内心情感的泛滥,做出了违背礼法的事情。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张生,有着当时社会男性特有的性别优势,且身处事中,意乱情迷,他是不能也不必完全理解莺莺的,所以,他用“惑”“妖”这样的字眼来描述自己对莺莺的感情,也就是说,莺莺让他迷乱,让他失去理智。最后,他对莺莺始乱终弃,并将莺莺定性为“尤物”。“尤物”二字,从字面上解就是“特别的物品”,这是对莺莺的污蔑;但这二字也显示:张生不能完全理解莺莺的行为,他认为她是个奇女子,她与一般人不同。

《莺莺传》之“奇”还表现在故事的情节设置上,特别是故事的结尾,出人意表。张生“忍情”抛弃莺莺,这是他理性的必然的选择。张生抛弃莺莺后,二人已各有嫁娶,但张生对莺莺仍不能忘情,于是张生求以外兄见莺莺,莺莺竟赋二章词以谢绝。这种结局与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所习惯的“大团圆”的结局不一致,它给人的感觉是空落落的。当张生“求以外兄见莺莺”时,读者不免会对两人的没有结局的爱情升起一种期待,然而这种期待再次落空,于是,读者会不由自主地对二人的行为动机产生各种猜测,而这些猜测都是作品之外的内容,是读者对情节的一种想像、补充和延伸。结尾处的这种情节设置,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让人唏嘘感叹不已,作品也因此而独具魅力。

二、“真”之美

《莺莺传》的艺术魅力还在于莺莺这个典型形象的“真”。莺莺这个典型形象符合现代文学理论的特点:“特征性”。形象具体、生动、独特,通过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深刻和丰富的,具有“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6] (P.22 ),其原因固然在于元稹有很高的才情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也在于这部小说的自叙传性质。

从宋人王性之作《传奇辨证》开始,到现代的许多学者,如陈寅格、孙望、周绍良、鲁迅等诸先生,都认同《莺莺传》中张生的原型即元稹本人。元稹对所经历的一段艳遇不能忘情,内心强烈的创作需求促成了他创作这部小说,也支配和决定了小说的素材以他自己的生活为蓝本。于是作者在创作中表现出某种非自觉的“诚实”,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因此具有某种突出的“真实性”。作品中与莺莺有关的具体细节和场景的描写,很容易让人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从而构筑了作品中莺莺形象真实的基础。套用巴尔扎克的话,“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7] (P.143 ),莺莺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的秘密正在于元稹创作时对自己所经历的生活的忠诚。如莺莺的缄报之词云:“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离忧之思,绸缪缱绻,暂若寻常;幽会未终,惊魂已断。虽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遥。”写与张生分离后相思难遣,又透露出对终将被弃的命运的不祥预感和隐忧,细节与心理描写真实可信,十分感人。又云:“及荐寝席,义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谓终托。岂期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巾帻。没身永恨,含叹何言?倘仁人用心,俯遂幽眇;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如或达士略情,舍小大,以先配为丑行,以要盟为可欺。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这一段是莺莺的内心剖白,可见“自献”成为莺莺心中的死结,因情深而自献,因自献而觉自侮并侮于人,失去了要求婚配的立场,只能守着一腔真情默默饮恨。莺莺因情深而自献,终致自误,其违背礼法的行为出于情不得已,而结局的被弃又无法避免。也就是说,造成莺莺悲剧的原因,既有她自身性格的因素,也有封建礼教的强大势力所形成的社会压力的原因。莺莺这个人物形象及其遭遇十分真实,让人不得不猜想:这个形象是依照某个生活原型塑造出来的;这个故事,应该是有其本事。

三、矛盾的张力

然而,在《莺莺传》中,用情之深几至于死,自称不能和莺莺交好将“索我于枯鱼之肆矣”的张生,最终背信弃义,抛弃了莺莺。不仅如此,张生还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合理的解释,诬蔑和斥责莺莺是“妖孽”和“尤物”,说她“不妖其身”,“必妖于人”,说自己的“始乱终弃”和“忍情”,是为了战胜“妖孽”,是“善补过者”。所以鲁迅先生认为,作品虽“时有情致”,但“隧堕恶趣”。张生言行不一的矛盾,是作品最明显的矛盾。其实,这种矛盾还是可以依据小说的自叙传性质加以解释的。

自传体小说并非都是“真实”的,作者往往并不是忠实地再现自我,而是把自己塑造成自己希望成为的形象,自己乐于认同的形象,即理想的“自我”。正如马丁所说:“在写作结束之时,自传作者被构成了,而且也从他们自己的角度成为可以理解的了。”[8] (P.86 )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本应为人所不齿,但张生不仅不自我反省,反而自我辩解,把绝情说得冠冕堂皇,甚至大义凛然、富有自我牺牲精神。请注意《莺莺传》中与张生有关的语言(包括叙述者的语言和张生自己的语言)与张生行为的差异。叙述者笔下的张生:“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孤坚,非礼不可入”,一派正人君子形象,其行为却是拒绝红娘“因其德而求娶”的建议,梯树逾墙意欲幽会。叙述者笔下的张生是个多情才子,而在张生自叙中读者看到的却是个薄情之徒,更有甚者,叙述者还有“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夫使知者不为,为之者

不惑”“公垂卓然称异”之类的对张生的褒奖与肯

定。如此大的反差让人不得不推想:作品中张生的行为即作者本人的所作所为,而张生的自叙及叙述者对张生的评价只是作者乐于认同的自我形象。这个形象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对人的要求,也符合出身寒门、多才多艺且自视甚高的元稹对自己的命运的设计。真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的矛盾十分明显。

莺莺的性格和行为也有明显的矛盾,她的矛盾是内心情与礼的冲突的外化。

作品中的矛盾处处可见,有人物性格内部的矛盾;有人物言行不一的矛盾;也有艺术精致,但思想陈腐的矛盾。这些矛盾吸引我们深入地解读作品为表层话语所遮蔽的个体深层意识。这种反逻辑与合逻辑、反情理与合情理的矛盾对立,产生了一种文学张力,这是《莺莺传》艺术魅力的又一个来源。

参考文献:

[1]赵彦卫.云麓漫钞[M].北京:中华书局,1996.

[2]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汪辟疆.唐人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5]本文所引《莺莺传》原文均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

[6]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第5篇:传奇好名字范文

前几天,我和爸爸一起转栽了两棵奇特的小草,它的茎是紫色的、粗粗的,叶子的凹凸不平,奇特极了。当时,我很好奇,就问爸爸:“这种草叫什么名字?”爸爸说:“这种草叫天青地红,还可以治感冒呢!”“天青地红?”我想:“这么新奇的名字,我得好好研究研究。”

经过了长时间的仔细观察,我发现了以下几点:一、这个名字是按照它的颜色而起的:因为,它叶子朝上的那一面是深绿、青绿、和橄榄绿色的,朝下的那一面是紫色的;二、天青地红不能开花结果,只能靠转栽来维持生命,传播后代;三、仔细观察叶子的表面,就可见叶子的表面也有毛孔和毛,和我们人类的皮肤有点相象;四、天青地红等功能很多,可以治感冒、咳嗽、流鼻涕……,泡出来的水是紫色的,像白开水一样没有味道;天青地红还可以做菜吃,做出来的菜还很美味可口呢!

前天,我又看了一次天青地红,给它浇了一点水。直到昨天,我又给它浇了一点水,顺便观察了一下。我惊奇的发现:前天才长出的四片叶子,昨天又多了一片新芽,前天也才8-9厘米高,今天就有9-10厘米啦!我又惊又喜。

至今,小天青地红仍在慢慢的成长着,准备着让人们替它传播下一代。

第6篇:传奇好名字范文

邓拥军――打开创业致富阳光大道

邓拥军2006年4月,荣获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2008年3月,被中国广告协会评为“最高投资媒体价值奖”,2009年1月,被《商界》杂志和中央电视合评为“十大商业模式未来之星”,2009年全国百名优秀发明家之一。

北京中科魔变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拥军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创业人物。从四川蓬安县一个穷山村里的收养孩子到一代新型广告媒体旗舰“中科魔变广告”系列的开创者,这种人生的跨度实在是令人叹奇。从一个山沟里走出来的穷小子到千万身价的“魔变广告”开创者,他凭借着全新的探索,和高度的热情,高度的专注、找到了成功之路。他历经了重重的磨难和挫折,矢志不移,最终创造了创业致富的神话。

邓拥军携魔镜等传奇发明应邀走进中央七套《乡约》栏目

十年磨一剑,铸造辉煌!凭借一台普通的电脑。成功研发出了“魔变广告”系列高科技产品。从“名画复制”起家。到“数码标牌”、“POP电子海报”和像纸一样薄的灯箱,以及魔幻奇镜、变屏灯箱、魔变霓虹灯等高科技广告装饰项目。

一台电脑带来的千万财富!《电脑传奇》――邓拥军也成为中国青年小本创业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

于是邓拥军与2010年4月24日应邀走进了中央七台《乡约》栏目,在这里他的一个个传奇项目让观众和主持人瞠目结舌,赞不绝口。下面让我们看看他的这些传奇的项目:

魔幻奇镜

一面普通镜子,远远地望去,镜面却是一幅山水风景、婚纱照、写真照、广告海报、花卉、字画等等各种神奇的画面,高清、动感、变幻,超级吸引眼球,当人们走进的时候。画面即刻全部消失,还原成普通的镜子,当人们离开,图像再次神奇显现,犹如刘谦变幻的魔术般令人惊喜,其独特的镜面变幻效果,让人难以想象!

魔变霓虹灯

彻底改变传统霓虹灯高耗能、高污染、高维修率的诸多弊端。魔变霓虹灯是采用高新科技及特殊材料,无需大型设备即可快速生产球面、三角面、平面的新型霓虹灯组件和具有铜字、铁字、钛金字、镜面、理石纹、黑发光等多种效果的魔变霓虹灯产品,产品比普通霓虹灯节能70%以上,抗冲击,耐候性强,维修率低。魔变霓虹灯的推广应用将很快取缔普通灯箱、霓虹灯、吸塑字市场,是传统广告产品制作企业和投资创业者的极佳选择。

灯箱变屏

该项目采用高科技数码技术及光电科技,结合特殊材料及独特的制作原理,能生产奇幻原子光灯箱、梦幻动感灯箱、高科技离子广告屏、纸薄动画灯箱等数十种最新广告灯箱,彻底打破了传统灯箱的画面静止单一等种种弊端。以新奇的变幻、动感、闪烁等效果让广告画面绚酷无比、变幻莫测。伸手可及、层次分明、呼之欲出的逼真感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奇妙的装饰广告效果令人耳目一新、流连忘返,堪称传统广告灯箱的终结者。

精美标牌

中科镭射数码标牌,或似斜阳镭射、或如钻光闪烁;或如碎银泄地、或似金雕银塑;或似金雕银塑、或如晶钻镶嵌……豪华镭射金匾标牌体现的是豪华尊贵,张显的是艺术的活力。精细、精致、精堪,业内堪称第一;精彩、真彩、金彩。专业更数一流。

全面数字化的豪华镭射金匾制作技术让传统的普通标牌走向了更高的档次,而且简捷快速高效,大小均可制作,成本低廉,制作方便,几元的成本,完全可以卖上几十元的好价钱。正所谓:一技在手,百业畅通,大匾小卡,全部通吃。

其中的“发光字”技术是邓拥军在认真研究传统发光字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从反向思维的角度在发光字的制作工艺上进行了大胆尝试,成功研制出的行业领先技术。具有重大突破意义。传统的发光字制作工艺只能表现平面立体效果,而邓拥军的制作工艺可以实现各种异形弧面,圆球面、平凸面、三角面等随意表现。灵活自如。白天金属质感强烈,夜晚色彩变幻自如、亮丽醒目,和普通立体字毫无二致。防水、防腐蚀、高强度抗压,制作手段方便快捷。20分钟即可轻松搞定,省工、省时、省料。且节能环保。耗电仅几瓦,无需大型设备,制作成本比传统工艺平均每平米降低60~70元,免去几万元的投资苦恼,万元投入即可生产。光字系列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但大大降低了发光字的制作难度,成功解决了传统发光字从不发光到发光的重大难题,而且可以比传统霓虹灯发光节约能源几倍、甚至十几倍,从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技术制作优势和核心竞争优势,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邓拥军的“魔变广告”系列是基于电脑技术平台,运用最先进的数字技术。光电技术、数码成像技术等多种高技术制作而成的新型广告媒体旗舰。它最大的作用在于改变了传统广告媒体单一局限,损耗大、广告覆盖率和到达率差的种种弊端,突显了未来广告媒体的发展方向。“中科魔变广告”系列节能环保,外观时尚轻巧,能在最小的广告展示范围内全方位多层次动态的显现广告内容,真正实现广告媒体直达消费终端。

邓拥军和他的“中科魔变广告”系列已经成为了市场的主流和关注的焦点,说到邓拥军就必然会提及“中科魔变广告”。看到“中科魔变广告”人们就会说起它的开创者那传奇的故事。

悲惨童年

邓拥军,又名郑翔。1975年9月出生于四川省蓬安县茶亭乡斑竹林村郑姓人家,因家境贫寒,出生仅三个月就被送给邓家抚养。

现在回家。还有人会叫我另外一个名字,就是小时候取笑我的名字,叫“女娃子,”那时候我都是穿我姐姐她们穿剩的衣服,去学校的时候,就有一帮同学笑我。当时我觉得真的是无地自容。很想找一个地洞钻进去,那时候家里穷的很。

有一天,我放学回来要进家门的时候,听见我最小的姐在家里哭,妈妈在求她:“云素,你就别去上学了,你也读书,你弟也读书的话,我们肯定养不起。”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眼泪唰就下来了,因为我觉得,她们都是我妈亲生的,而我是抱养的这让我特受感动。

当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金色的童年》,在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满脑袋跳出来都是,我从小的这种生活状态,当时脑袋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感觉到一片的空白。迷迷糊糊的。高考分下来了,我差7分。我非常惭愧对不起我的姐姐,她为了让我读书,而放弃了学业,而我呢,也没有如愿以偿。但是同时。我心里也有一种暗暗的高兴,因为我是家里的唯一男孩,我要走出去,我要做一个有用的男人!

坎坷的创业路

1997年来到广州一个彩印厂,做包装工。正对着我们包装工这个位置,是屋子里面有三台电脑。这在当时非常少,有三个设计师。坐在那个房间里面在设计,我觉得他们好神圣。有时候一边在包装的时候。都会瞟着眼睛看看他

们。

2001年我接到一个订单,一个老板对我说:“我自己喜欢的这个画,你能不能帮我做啊?如果你要做,我一下子给你订200副。每一副给你150元钱。”我算一下。这200副乘以150,OK。三万元。我就回去了,问我们那儿一个老的技术人员他告诉我在深圳那里有一个老板。我便找到他,看到他们的设计室里面,摆了几台的电脑,这边一个打印机。当时我想,既然他能用电脑做出这个东西。我昵?我也去买台电脑,我也来做,定会赚更多钱。

说做就做,这笔定单完成后,便买来电脑,但问题也出现了,我不会用。然后我又跑到工厂里去,请技术人员,当时的工资是1100元我给了1500。就这样开始了事业的起步,当我做完第一个时就取得了很好的口碑。大家一个一个地开始找我了。我不但还清了我的债务,同时呢我还剩下了60万。

用电脑,给人家搞设计:什么名片名画、相册壁纸。再后来又做饭店招牌、发光宇,觉得它太神奇了,这么一个玩意一摆弄。一设计,它就能做出这么奇特的东西。让我们大量的赚钞票,它就像一个赚钱机。买卖那时越做越大。

2001年7月,邓拥军接到了一个制作大型户外广告牌的机会。这可是有生以来最大的一个工程,而老邓却也因此再次陷到低谷。

潮起潮落苦钻研再创辉煌

当时通过朋友介绍,广东东莞要做一个大型的户外广告,长120米,高6米多,全部包工包料,130万的工程。他们首付给20%。剩下的钱要垫资,我就把这个工程接下来。当结构,钢架全都起来了,就快竣工的时候。就在7月15号这一天,我记得非常清楚,遇到“尤特”台风袭卷了整个广东。当我一到工地整个人都傻了,看着这个招牌东倒西歪快散架啦。第一个感觉就是完了!本来能赚到几十万的工程,最终把我所有的积蓄,全部赔进去了。

赔钱之后“蜗居”一年。觉得很消极。觉得生活没有什么信心了。在无聊的时候就打开以前的应用效果软件,就慢慢看来消磨时间。看着看着就发现这里面,以前做得东西都很普通,如果能够动画,能够动漫,能够一亮一亮的就好啦。我就在这个里面改下,找一找这个功能,找一找那个功能。然后就把它叠加进去。慢慢的就越来越上瘾,坐在电脑旁边。早上起来就泡一碗方便面,吃两口。然后就开始练。晚上睡在床上突然想起一个什么东西,就赶紧爬起来去练习。电脑渐渐地融入了我的生活。那没日没夜、足不出户的研究,让他渐渐掌握了电脑技术

以前只是这样会动,能不能让它上下也会动,翻页也会动?然后我想到,能不能够把这个电脑上面的效果移植到招牌里面去。以前的招牌都是统一亮没有变化。当时我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我就叫了一个朋友一起钻研起来。经过数月的研究我们的技术从一点一点的变化成熟到了分区隔离变化。这个里面放红色的,这个里面放白色的,再经过这一控制,好了。效果就开始出来了动画变色。

第7篇:传奇好名字范文

猕猴桃树

猕猴桃树是我国著名的乡土树种,其果实也是享誉全球的“水果之王”、“维C之王”。关于这一树名的来历,有人说是因为它的果实是猕猴的美味佳肴,也有人说是因为其果实看上去颇似一只蹲在叶间的小猕猴。在有些地方,猕猴桃也被称为奇异果。

1904年,Mary Isabel Fraser把猕猴桃引进新西兰。据称,Isabel的猕猴桃种子是她拜访宜昌时获得的,因此猕猴桃一开始在新西兰被称为Yang Tao(在《本草纲目》中有猕猴桃曾被称为“阳桃”的记载)。后来新西兰人觉得“阳桃”这个名字很拗口,所以开始称其为Chinese Gooseberry(中国醋栗)。

1959年,新西兰开始向美国出口猕猴桃,出口商发明了Kiwifruit(奇异果)这一名称,原因是猕猴桃跟奇异鸟一样是棕色的,而且毛茸茸的。

猴面包树

在非洲热带草原上,有一种奇特的的树,它的名字叫波巴布树。由于猴子和阿拉伯狗面狒狒都喜欢吃它的果实,所以人们称它为“猴面包树”。

猴面包树属木棉种植物,树干高不过20米左右,而直径却可达15米以上,往往要十几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合抱。由于它看上去像个大胖子,当地居民又称它为“大胖子树”、“树中之象”。

关于猴面包树,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当初这种树要在非洲“安家落户”时,不听上帝的安排,自己选择了热带草原,因而激怒了上帝。上帝把它连根拔起,从此猴面包树就倒立在地上,变成了一种奇特的“倒栽树”。直到今天,它仍稀疏地分布在非洲的热带草原上,成为那里特有的风景。

猴迷树

猴迷树也被称为“智利松”,现在只能在阿根廷和智利一些地区发现它们的身影。这种树长有带鳞片的(实际上是树叶)树枝,树皮也与众不同,与爬行动物的皮肤类似。有关猴迷树这个奇特的名字,据说与一位第一次看见它的游客有关。这位游客在观察这种怪树时说:“我很好奇,猴子怎样才能爬到树上呢?”后来,猴迷树的名字渐渐传开。

猴迷树可谓植物“活化石”,历史可追溯到恐龙时代。在描绘史前景象时,画家通常会请出猴迷树,让自己的作品更加有血有肉。

猴面小龙兰

在海拔约2000米高的厄瓜多尔和秘鲁的森林里,有一种长相颇似猴脸的兰花。这是一种十分稀有的兰花品种,学名猴面小龙兰。兰花上像猴脸和猴嘴的部分是小龙兰的唇瓣,像三片大花瓣一样的部分是萼片,而像猴子额头和鼻子的部分则是蕊和柱。

猴面小龙兰家族共有120多个成员,绝大多数分布在厄瓜多尔,它能在任何季节开花,所散发出的气味与成熟的橘子类似。

猴斑杜鹃

猴斑杜鹃产于中国东南部,生活在海拔2700米至3000米的竹林和针叶林中。这种杜鹃枝繁叶茂、绮丽多姿、根桩奇特,是优良的盆景材料。

第8篇:传奇好名字范文

一、文本著录与校异

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初为司徒桥玄属官,出补平河长。灵帝时召任郎中,校书于东观,议立

《九势》字数无多,屡被征引,辑入多种书法典籍,版本较多。为便于讨论,今据《佩文斋书画谱》卷三钞录如次: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日: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用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超用之。

涩势,在于紧i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书苑菁华本与前条合为一条)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此篇也收录于明代梅鼎祚编《东汉文纪》卷二十七,题为《蔡邕石室神授笔势》,编录在蔡琰名下。注:“蔡琰,字文姬,邕女。博学有才辨。嫁卫仲道,夫亡,汉末乱,为南匈奴左贤王所获。曹操赎嫁董祀。”文日:

邕字伯喈,东汉陈留圉人。官至右中郎将。初入嵩山学书,于石室中得素书,八角垂芒,写史籀、李斯《用笔势》,读诵三年,遂通其理。尝居一室,不寐,恍然一客,厥状甚异。授以《九势》,言讫而没。

蔡琰日:臣父造八分时,神授笔法日: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献酬之丽。故日: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书有二法:一日疾,二日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笔惟软则奇怪生焉。九势列后,自然无师授而合于先圣阴阳者。……

此篇文章用“蔡琰日”三字领起下文,所领起的全是蔡邕所说,所说的主体内容,便是我们前面句读过的《九势》。录文中略去的《九势》部分的九条正文,文字与其他版本略有异同,而正文之前的“书肇于自然”云云的一段,与前引差异较大,颇有意义,今钞录以备考稽。

《九势》谈论的是结字和用笔的经验总结,理应是在书法实践中形成的,而在这里,却郑重其事地宣称“九势”有着源于神仙天授的非凡来历,就像皇帝自称是天子一样,都是荒诞不经的庄严神圣。或许正因如此,流传得较多的只是《神授笔势》的删节本,也就是本文所讨论的《九势》。

另须注意的是,就《东汉文纪》来说,《九势》的作者并非蔡邕,而是蔡邕转录神灵之说传诸蔡琰,经蔡琰之笔而流传后世的。当然,《东汉文纪》虽然只有如实抄录的责任,但这样的说法当然也是故神其说,是靠不住的。

二、“九势”与“八字诀”的关系

今按,《佩文斋书画谱》抄录的《九势》,篇末自注来源于“书苑菁华”。今检乾隆四十九年(1784)汪氏振绮堂刊本《书苑菁华》卷十九“书诀类”题为“九势八字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书苑菁华》卷十九题为“蔡邕九势八诀”,标目小异。由“九势”和“八诀”大部分构成。前半的“九势”,已略具前引,然文字略有小异。后半“八诀”部分'据文渊阁本钞录如次:

……八字诀曰:

轻为屈折,子知之乎?曰:岂不为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之谓乎?

巧为布置,子知之乎?曰:岂不为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气势异巧之谓乎?

锋为末,子知之乎?曰:岂不为己成画,使其锋健之谓乎?

力为体,子知之乎?曰:岂不为笔则画点皆有力,即骨体自能雄媚之谓乎?

均为间,子知之乎?日:岂不为筑锋下笔,皆须宛成,无令其疏之谓乎?

称为大小,子知之乎?日:岂不为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令大,须令茂密之谓乎?

损为有余,子知之乎?日:岂不为趣长短笔,点画不足而常使意势有余之谓乎?

益为不足,子知之乎?日:岂不为画点或有失趣者,即以傍点救之之谓乎?

“八字诀”云云,叙述“轻为屈折”“巧为布置”“锋为末”“力为体”“均为间”“称为大小”“损为有余”“益为不足”等八条要诀。之文,拙劣已甚。”这两篇《十二意》也都收录在《书苑菁华》卷十九,与《九势八字诀》相隔不远,明白无误地表现“八字诀”来路不正,使得读者连略加考证的兴致都丧失了,因而很少有人再提起这后半截的“八诀”,流传较广的仅有《佩文斋书画谱>卷三所录那样的《九势》。

另须注意的是,在《书苑菁华》之中,此篇并无署名。推测陈思收入此篇时并没有蔡邕的署名。即使有,恐陈思也不相信,故而弃之不录。

三、疾涩二势与横鳞竖勒之规

据目前所知,《九势》首载南宋理宗时期成书的《书苑菁华》,但来源不详。其主体内容《九势》谈论了结字和用笔的基本要求。所谓“九”,可能是实指。此篇所见各版本的《九势》,有不少是分成九段的,推想其意,是认为每一段就是一势,据《神授笔势》所说,“书有二法,一日‘疾’,二日‘涩’”云云,可知,这篇文章所说的“九势”就是“九法”,是指书法文字的基本体势或法则一共有九条。虽称“九势”,可是,明确地称之为“势”的,却只有末尾部分的“疾势”和“涩势”两条。据我们理解,“疾势”指骏爽迅捷,“涩势”指凝重深刻,两者看似矛盾却相互依存,不宜偏废。合则两美,离则两伤。“九势”之中也只有这两条屡屡被称道赞叹,被认为是书旨要妙“非深于书者不能道也”。

《九势》的文笔措词和书法术语大多数不难懂,像谈论结字的“上皆覆下,下以承上”、基本笔法的“藏锋”“护尾”等,今天看来并不十分陌生。唯独最后的“横鳞竖勒之规”六字,不可甚解。倘按一条法则来理解,只能是如前录文那样的“横鳞,竖勒之规”,但是,真的能解释成“横是竖的规矩”之类吗?今人周汝昌《永字八法》一书中的考证结果,“鳞勒”应是“辚轹”等同音词的异写,本义是车轮重压辗过的痕迹。李世民《笔法诀》写作“躏跞”(书苑菁华本作“躏磔”):“巧在乎躏跞,[躏跞]则古秀而意深:拙在乎轻浮,[轻浮]则薄俗而直致。”躏跞,指与轻浮油滑相对。据此,“横鳞竖勒”意为“横竖鳞勒”,也就是“横竖辚轹”(这是古诗文中诸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之类的语法修辞)。“横鳞竖勒之规”,是要求横竖两种笔画应当像车轮重重辗过般的凝重深刻,力透纸背、入木三允不能轻浮飘滑,大致符合“涩”的要求。倘若果如其说,最后两节当连成一体,旬读为“涩势,悉在紧驭战行之法,横鳞竖勒之规”(陈思

四、“九势”的四层意义

我们重新审视这篇文章,所谓的“九势”,其内容大约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笔画之间应当相互联系,点画要“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这里的“递”,当读作“dai”,围绕。《汉书・王莽传》“夫绛侯即因汉藩之固,杖朱虚之鲠,依诸将之递,据相扶之势”,颜师古注:“递,绕也。谓相围绕也……递音带。”此言诸将同心,围绕附翼也。“递相映带”,相互呼应地围聚在一起,形成上大下小或上小下大的或正或反的梯形造型。又说“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节目”一词,有好几种解释,这里应当指整体中的某一部分。“转笔”所指的应当是左右照应,不要使其中的一部分从整体中独立出来,脱离大局。

第二类,运笔方法,藏锋、藏头和护尾。这些“欲左先右”“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用力收之”,分别是起笔、行笔、收笔的基本方法,是颜柳唐楷盛行于世之后的典型笔法。

关于藏锋,《九势》所谓的藏头护尾之说,明显是颜柳正楷书的特征,与汉魏南北朝的笔法特征不符。汉代简牍是笔锋直切凌空顺势收笔的,王羲之《兰亭序》虽屡经临摹,却也犹存此意,明显是一塌直下、不作循环往复的。讲得明白不过的,首推南朝梁武帝的看法。

夫运笔正则无芒角,执手宽则书缓弱。点掣短则法臃肿,点掣长则法离澌。画促则字横,画疏则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比并皆然,任意所之,自然之理也。若抑扬得所,趣舍无违,植笔廉断,触势峰郁,扬波折节,中规合短,分间下注,浓纤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称,婉婉暖暖,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生气,适眼合心,便为甲科……

至唐代,假托颜真卿与张旭对话的,实际上解说梁武帝十二意的,再往后,有讨论执笔的一段:

敢问执笔之理,可得闻乎?

长史曰:予传笔法,得之老舅彦远,曰:吾昔学书,虽功深,奈何迹不至殊妙。后闻于褚河南曰“用笔当须如印泥、划沙”。思之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地,平净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之,劲险之状,明利媚好。乃悟用笔,如锥画沙(沙,水边湿地……),使其藏锋,画乃沉著。当其用笔,常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真草用笔,悉如画沙,则其道至矣……

以上征引的这一段话,周汝昌称之为“书法上的圣经”,以为“藏锋”一语的真谛是“劲险之状,明利媚好”,与梁武帝书评相近。虽然我们认为字画体势的藏锋大约是含而不发、隐而不露的意思,兼具“狡兔暴骇,将奔未驰”(崔瑗《草书势》)那样的情态,也就是西方艺术理论中所说的两种动作之间的中间状态。但是,无论如何理解藏锋,把藏锋与“欲左先右”联系起来,却与颜柳正楷盛行有关,在颜柳之后的年代里“藏锋”又与“藏头护尾”联系在一起。这样说来,《九势》所显示的书法观念,至早只能追溯到晚唐。

第三类,“疾势”,骏爽迅捷,行笔速度快,容不得拖泥带水。“疾势”应与下一段的“掠笔”连在一起:“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之内,掠笔在于趱锋峻用之。”这里提到的书法术语,大多是“永字八法”中的,古人有详细的解说。简单地说:啄,短撇;磔,捺;,向左上和向右上的竖挑钩。不太常见也不常用的“”,读“ti”,踢。《能改斋漫录》卷十八《神仙鬼怪》:“一日,至保康门,遇五少年气球,伍生素亦习此,即从少年之。”《续传灯录》卷二十三《慧空禅师》:“一拳拳倒黄鹤楼,一翻鹦鹉洲。”这两例的“”,不仅解释为踢,而且现在也都直截了当地写作“踢”,尽管《汉语大字典》和《辞源》等辞书,既没有说“同踢”,也没有说“通踢”。作为“永字八法”之一的“超”,我看也可以直截了当地写作“踢”。掠笔,是长撇的另一种说法,须“趱锋峻用之”。趱(zan),聚敛,积聚,通“攒”。峻,猛烈道劲,《述书赋・字格》“峻,顿挫颖达日峻”、《古今画鉴》‘不知当时用何笔,如此峻利”等,均采此义。,有可能是之误。,行动敏捷,与峻的字义相通。长撇,最忌讳疑怯,犹豫不决,应当聚拢笔锋,道劲而迅速地掠拂而出。

第四类是涩势,已具前说,此不赘。

疾不是一味的骏爽迅捷,涩也不是一味凝重深刻,迅捷与凝重总是相互矛盾而又相互依存的。迅捷的如果一点不包含凝重,那只能是油滑了:凝重的如果一点不包含迅捷,那只能痴笨。在矛盾的两个极端(阴阳)寻求恰到好处(中庸),大约就是

我们认为《九势》的要妙之处,只在疾涩二势。当然,也屡屡有断章取义的,尊尚这篇论文中提到的“力”“藏”“势”等审美要素,以为上上之宝的。也有抓信“自然”“阴阳”等哲学概念,然后天风海雨般的议论引申出去的,在他们心目中,仿佛这是在与缜密冷静的哲学思辨打交道,他们面对的既不是书法家,更不是艺术审美。全然不理会立足于书法艺术创作与品藻的疾涩奥义,不免有遗珠之叹。

五、笔软则奇怪生焉

除了这“疾”“涩”二势,还有“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品评观念值得我们重视。

所云“笔惟软则奇怪生焉”,或作“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字有倒乙,无碍大意。所谓“奇怪”,并不是稀奇古怪、莫名其妙,也不是与人情事理相违背,而是指奇妙的、佳妙的、出人意外的艺术效果,是赞美之词。因为毛笔是软的,所以使得书法作品产生了佳妙的出人意外的美感。毛笔当然是软的,左太冲称之为“柔翰”,有诗曰“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柔翰与群书相对成文,指毛笔无疑。但把奇怪与笔软扭结在一起,进行艺术品鉴,却是颇具卓见的美学观念。

我们注意到,唐代《述书赋・字格》所录的批评术语中既无“奇”也无“怪”。用“奇怪”一词来品评书画的,大约始于陆羽的《僧怀素传》。此篇记邬彤对怀素说:“草书,古势多矣,惟太宗以献之书如凌冬枯树,寒寂、劲硬,不置枝叶。张旭长史又尝私谓彤日:‘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师而为书,故得奇怪,凡草圣尽于此。”很显然,张旭的草书与王献之不一样,张旭在凌冬枯树上还生出了许许多多的意想不到的枝叶。怀素受到启发,自称:“贫僧观夏云多奇峰,辄尝师之。”“夏云因风变化,故无常势”,怀素重视的不是“夏云”,而是“无常势”。颜鲁公对怀素这些话的评价是“可谓闻所未闻之旨也”。由此,我们可以推想,用“奇怪”评论书法,大概是中唐狂草盛行之际才产生的,起初是专就“颠张醉素”而言的。至于楷书,唐人尚法,展示的是楷书端严方正的理性秩序之美,恐怕还不会有“奇怪”之思。但尽管如此,大量使用“奇怪”来评论书法绘画,还是在北宋。

《宋朝名画评》卷二评陈用志“多出己意,自至奇怪”。《图画见闻志》卷二评张图《释迦像》-铺,“锋芒豪纵,势类草书,实奇怪也’’。《集古录》卷六评《唐美原夫子庙碑》,“字画奇怪,初无笔法而老逸不羁,时有可爱,故不忍弃之,盖书流之狂士也”。《宣和书谱》卷十八评张旭的草字虽“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还著录了一件被命名为“奇怪书”的草书作品。同书卷十九赞美释梦龟“作颠草,奇怪百出”。以上引证稍繁的书画各两例,所说的“奇怪”都是评论艺术效果的褒义词,是赞美而不是贬斥,这类品评思想大概是从狂草引发的。

据书史记载,蔡邕只作篆隶,谈不上草书,又,“蔡邕书,骨气洞奇,爽爽如有神力”,既与“笔软”无关,也与“奇怪”无关,至于清人程瑶田盛赞的那一通希奇古怪的《夏承碑》,恐怕是不足为据的。我们怀疑,这里所说的《九势》一文涉及了典型的唐楷笔法,有可能是在盛唐或中唐产生雏形的,这是指上限如此,并非说一定能够上溯到盛唐或中唐。而从“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这类观点分析,《九势》这篇文章最终定型,恐是北宋人所为。

结论

现在,将我们的看法总结为以下四点:

其一,本文开头所引的《九势》句读,仍然采取了古人的通行意见。倘按我们的理解,《佩文斋书画谱》之类的句读就断难成立,需要重新考虑其分段与句读:

(一)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日: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二)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三)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o护尾,画点势尽,用力收之。

(四)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之内。掠笔,在于趱锋峻用之。涩势,在于紧i战行之法,横鳞竖勒之规。

(五)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以上划分的段落,分别讲述:(―)总体原则:(二)结字:(三)点画书法的技术规范,(四)运笔疾涩。我们可以想见基于前四段的体悟和实践,确实是有可能造于书法妙境的。

其二,题为蔡邕撰文,当然是靠不住的,这篇短文也根本看不出东汉末年的文体特征。自古以来的这类技法文章大多数要写上声威赫赫的名字,以期自重身价。对这些大名视而不见,可也。倘若宽泛地认为这是托名流传的,原作者的名氏没有流传下来,那么也就无所谓真伪之说。余绍宋的《书画书录解题》沿袭了清人辨伪过严过苛的习惯,有不少这类的技法文献被认为伪作,其实大可不必。而他在辨别《永字八祛》时所说“无以深究,实亦不必深究”,确实是颇为通达的看法。

其三,

第9篇:传奇好名字范文

韩素音的一生是一部传奇。作为中国第一代留学归来的铁路工程师的女儿,比利时前国防大臣的外甥女,中国驻英武官的妻子,铁幕时期穿行于东西方世界的国际友好人士,以及和传记的作者,韩素音的复杂身世和传奇经历使其写作超越了个人讲述的范畴。她的主要作品主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自传小说《瑰宝》被好莱坞搬上银幕,风靡一时。

她的名字曾风靡中国

在当今的中国,韩素音这个名字显得有点陌生,但在上个世纪70年代,她的名字风靡中国。作为友好人士、采访作家,关于她的报道和、等领导人的照片一起出现在官方报纸上。令她著名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她和总理之间的深厚友谊。曾担任过与法国总统戴高乐之间“特使”的韩素音,著作颇丰,她的写作内容基本上都是关于中国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在特定的年代中,韩素音以英文写就的作品就像一个个窗口,为全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可能。

韩素音的身世复杂又传奇,她的本名周光瑚,父亲周映彤是中国第一代庚款留学生,母亲玛格丽特出身比利时贵族家庭。在她的自传《伤残的树》中,她讲述了家庭背景对自己的影响,父母的相遇本应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惊艳碰撞,但在20世纪初期,这种交融却充满了苦涩与迷茫。韩素音和她的兄妹一出生就面临着血缘和文化的双重矛盾:在家讲中文,出外学英语;上午带着毛笔和铜墨盒上中国学校,下午拿着《圣经》去法国修道院学校……文学家韩素音的讲述为记忆奉献了许多鲜活的细节和独有的观点,使得历史有了情感,有了温度。

爱情经历比小说还传奇

1938年,她在从马赛取道香港回国的海轮上,遇上生命中的第一位丈夫。这段情感经历,成为她此生中最不愿回首的痛楚。1952年,韩素音嫁给了英国出版商唐柏,改名伊丽莎白·唐柏。后来两人离婚。之后,韩嫁给了当年印度军队的一位上校。她给他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叫陆文星。两人一直相依相爱,晚年定居瑞士,直到2003年1月6日,陆文星因病辞世。

1952年,韩素音以流利英文写就的自传小说《瑰宝》在英国刚一出版即引起轰动,旋即被译为多种文字,几十年间被不断再版。出版商乔纳森·凯普在写给韩素音的信中这样说道:“尊敬的女士,我在英国的公共汽车上看到的妇女,胳膊下几乎都夹着一本您写的书。”1955年,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把它搬上银幕(译名《生死恋》、《爱情至上》),次年获得了三项奥斯卡奖,韩素音本人也因此而驰誉国际文坛。

自传见证了中国现代史

晚年,她常到美国、德国、瑞士等20多国讲学和游历,介绍中国历史等问题,写了不少有关中国的文章著作。1989年,在她的资助下,中国翻译协会开始举办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以鼓励更多中国国内青年翻译人才的涌现。此项大赛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翻译界影响力最大的竞赛。1994年,韩素音获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1996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她“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称号。

韩素音在北京的堂弟周光地告诉记者,前天晚上听说了这个消息。“堂姐从1997年以后就没再回来过,而此前,几乎每年都会回来一两次,每次回来都和家人聚。”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退休教授朱炯强和韩素音关系很好,1993年他邀请韩素音到杭州大学做讲座并担任名誉教授,他记得当时那个演讲礼堂挤满了人,“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学生来听报告。”最让朱感动的是,她爱中华之心处处都表现出来。在国际会议上,她为中国的辩护,有理有据,让外国人也不得不称“令人信服”。有关她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力,作家刘心武曾说,“我曾在南特和巴黎询问十名受过高等教育、职业不同的法国人,问他们读过哪位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其中九人都肯定地回答:韩素音。”她写的关于中国的回忆录,已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的必读书之一。对于国内读者有幸的是,她的小说《瑰宝》以及自传三部曲近年来又被上海世纪文景出版公司引进。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