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设计市场调研范文

景观设计市场调研精选(九篇)

景观设计市场调研

第1篇:景观设计市场调研范文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道路绿地;广场绿地;绿地设计

一、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分析

园林景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但是由于我国客观历史发展阶段以及城市发展历程较短,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在我国发展时间却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认识程度和水平都十分有限,很多时候都没有深刻了解到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关键与精髓。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渐渐脱离了最根本的人性化和功能化,朝着形式化、样式化的方向发展,这种错误的设计方式不仅影响了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品质,而且还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

二、城市园林景观中道路绿地设计研究

1、绿地设计要与城市道路景观相协调一致

城市的发展与交通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因此,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也应当与城市道路景观相协调一致。目前各大城市的交通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系统,主干道、次干道、居民居住区道路等等,构成了城市道路系统。交通性质不同的道路,城市园林景观环境要素也不同,也因此,道路绿地设计中涉及到的道路建筑、绿地小品等元素也应当有所不同。不论是在绿化植物的种类、绿化植物的树形,还是在植物的种植方式上,都要与城市道路景观相一致。

2、发挥道路绿地的生态功能

城市道路绿化能够有效的改善城市局地小气候,同时能够起到降温遮阳、防尘减噪的生态防护功能,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进行绿地设计的时候,要根据城市环境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树种,合理种植植物群落,科学设计布局,要充分发挥城市道路绿地的生态功能。

3、道路绿地景观设计要与城市交通相协调

道路绿地景观设计要特别注重适用性,这种适用性是指道路绿地景观不能对城市道路交通本身的运输功能产生阻碍,不能阻碍道路交通指示牌,也不能对交通系统产生不利影响,要与城市交通相协调。

4、科学的选择绿化植物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环境,尤其是当地的气候环境和土壤环境,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绿化植物,不能盲目跟风,要根据自身环境和土壤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树种。

三、城市园林景观中广场绿地设计研究

(一)城市广场绿地设计的基本条件

城市广场绿地设计的基本条件指的就是城市广场的性质。纪念性广场的最大特点是在广场中心或者是两侧比较显眼的地方设置具有纪念意义的主题建筑,对纪念性广场绿地进行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纪念性广场的意义。而作为一个城市象征的集会性广场则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供城市居民休憩、娱乐,在对集会性广场进行绿地设计的时候,要根据集会性广场的性质,用水泥、石板进行铺设,植被绿化相对较少,满足人们对空间的需求。交通性广场是城市交通连接的重要枢纽,在对其进行绿化设计的时候,既要保证广场绿化的观赏作用,也要满足其人流集散、管理交通的作用。

(二)城市园林景观中广场绿地设计的原则

首先,广场绿地设计要与城市园林景观整体要协调一致,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让广场绿地成为城市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广场绿地设计要考虑到广场的功能,要与广场功能基础设施相一致,在建设广场绿地的同时,促进广场功能的更好实现。另外,要设计整体性强、层次性明显的广场绿地系统,要充分的利用广场本身的层次空间形式与周围环境,通过绿地设计将两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形成独具特色的广场绿地空间体系。当前,广场绿地设计要选择符合当地环境的绿化植物,要通过合理的规划,保证广场绿地景观能够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三)城市广场绿地种植的主要形式

集团式种植、排列式种植以及自然式种植是城市广场绿地种植的三种主要形式。作为整体模式的一种,集团式种植能够将不同的植物进行组合,能够很好的达到广场绿地设计的艺术性和丰富性要求。而排列式种植作为广场绿地中比较常见的种植方式,通过确定植物间的种植距离能够达到隔离空间和分离道路等功能。自然式种植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借助植物空间角度的相对性,营造出变化多样的绿地景观。在实际的广场绿地设计中,要根据广场的性质、绿地设计的要求和人们的需要,在不同的广场空间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

四、结束语

城市园林景观是人们对城市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当前大力提倡绿色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道路绿地和广场绿地是城市园林景观的核心,要根据道路和广场的功能和性质,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设计具生态功能好、观赏性强、人文历史性丰富和文化性明显的绿地系统,建设更好地城市园林景观,促进城市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涛.城市园林景观中道路与广场的绿地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第2篇:景观设计市场调研范文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水景观;水景形式

在城市的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越来越习惯与钢筋水泥为友,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更加注重内心深处最原始的需求,为了能让生活更贴近自然,我们就把自然中的水作为重要的景观元素引进到自然中来,大自然中的水灵动、活跃、可塑性强,在城市公共空间塑造的时候,可以根据水的特性进行塑造,与其他元素共同造景,更加能烘托气氛。

一、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人工水景

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城市中的广场、公园、街道、居住区的外部空间、滨水区开放空间等。针对公共空间的水景,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定义为:围绕在城市空间中,并对其空间产生相互的影响的水域体系。水景按照形式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水景,另一类则是人工水景。而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城市公共空间中对水景的设计与规划,在依托于科技的基础上去营造富有深厚内涵的水景文化。我国现代水景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在传承与发扬的同时,现代水景更将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环境行为学和生态学等多种学科融入其中,用现代科技加上以前的古典园林理水手法去打造水景。

二、北方城市公共空间水景的概况

(一)水资源短缺的情况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城市的发展,使有限的水资源更加的短缺。就目前统计,水景大部分存在于公共空间中,发挥着调节气候和美化环境的作用,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水量的变化,北方城市由于降水量少、蒸发快、缺水更严重。在2010年10月北京需要山西、河北两地输水,来解决缺水问题,因此面对当前的问题,公共空间的水景设计开始向可持续利用方向发展,在设计时考虑采用什么形式的水去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的同时也在寻求公共空间的水景的表现形式。水源决定了水景形式的表现和效果,在我国北方水景设计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水源问题,慎重的选择水景的形式,在设计前就有把水景设计为可持续的节水景观的意识。

(二)气候是影响水景设计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比较寒冷,导致水会结冰,这不仅会直接导致人们不能参与到水景中还会严重影响水景的观赏效果。在寒冷的冬季,人们会把水池中的水抽干来保护水景的管线和设施,以免冻裂管道。但这样做法的后果就是水景中出现丑陋的池底和管线,严重影响了视觉效果。

(三)北方城市水景的特征及发展现状

北方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人工水景主要是喷泉、瀑布、水池等,主要分布在广场、公园和街道空间,在居住区中多分布为碧泉、水墙、水幕等。经过调研发现,大多数北方水景景观在设计时,大多只考虑有水时的形式,没考虑无水时的情况,所以大多数水景往往成为一滩蓄水池。

90年代末,北方城市开始考虑水景与绿化、建筑等进行结合,但是都只是形式而已,并没有考虑全面,缺乏参与性。到了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大规模水景开始建造,并且发展了二十多种水形。随着不同主题广场的出现,不同题材的水景也相继出现,与广场的主题相呼应。水景在纪念性和市政广场出现,多以平静的水池与浮雕墙相结合。现代广场的水景多与地浮雕相结合,即使在无水的情况下也能看到地上的图案。抽取地下水和直接使用城市自来水成为北方水景的主要水资源,由于水资源的短缺,所以一些水景大多数都是在节假日才会开放。

三、北方城市水景的解决方法

根据调研可以发现,北方城市公共空间人工水景虽然表现形式多样,但缺少整体环境的考虑,可参与水景的形式并不多,很多只注重形式上的变化与宏达,没考虑水源问题,所以冬景的设计尤为重要。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四个解决方法:

(一)针对北方地域气候问题的设计方法

北方城市广场水景大多数是喷泉的形式,根据气候条件,把水景设计成雕塑形式的跌水等,在材质上采用大理石或铜,喷水口设计在内部,在冬季时防止冻坏,多选用结实的材料,以便减少后期的维护。在冬季可以运用水的特点,表现水的另一种形式,例如:冬季水墙结冰,也可作为另一种观赏的水景,象纽约泪珠公园的冰水墙。另一种就是依附法,在北方水景在冬天会抽干,当没水时就要依附景观小品的表现。

(二)意向型水景

经调研,在北方城市中大多数水景都是大面积水景,对水消耗很严重,对此我们提出意向型水景,人见不到水,但能感觉到水的存在,通过精神与意境的表达,通过视觉、听觉来感受水的力量,水源旱作来体现水景效果,通过材质、形状,声与光的结合来想象水的存在。

(三)人性化的水景设计方法

北方城市中人工水景的建造,除了对环境美化外最重要的还是人们对水景的使用和欣赏。所以当代的水景也是朝着人们在环境中的需求发展。而人们需求的基础水景形式则有:参与性、观赏性、安全性等。

1.参与性来说就是不论材质与大小的表达,注重多样化的设计与可选择的空间,通过不同风格、方式、材质表达水景的形态,在设计时要考虑给人们留一定的娱乐空间。

2.针对水景的观赏性,首先来说对水景的形态设计,利用水景形式进行视觉上的变现。通过与多种小品结合,增加观赏性。

3.水景的安全性主要来说要严格遵循《公园设计规范》的要求,水景设计时大部分溪流形式都有山石结合,在设计时要注重材质的选择和防护功能。

(四)构建生态型水景

生态水景中的雨水收集与中水回用对干旱地区的水景有很大的突破,有效解决北方水景中的水源问题,结合生态驳岸构建一个生态型的北方城市水景环境。

四、结语

在水景设计中,应根据北方城市地域条件、气候、水资源等因素进行规划设计。面对现在水资源分布不均,以及稀缺的现状,我们找到北方水景设计中人们对水景最基本的需求以及现存水景设计的缺点,针对这些问题以及人工水景形式的设计进行研究与改造,力求北方水景的设计与规划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徐立群.小区水景设计探讨[J].住宅科技,2003(03)

[2]白玉芳.陈望清.杭州市住宅小区水景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7(10)

[3]黄莉敏.居住区水景景观人性化设计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8)

[4]吴彩芸,夏宜平.杭州园林水景的水生植物调查及其配置应用[J].中国园林,2006(01)

第3篇:景观设计市场调研范文

(一)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就是人类为了适应和改变其生存条件,而有意识地去改造环境。1900年由奥姆斯特德和舒克利夫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设计专业课程,第一次将景观设计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提出。随后该门课程在哈佛大学得到了发展,有了系统的景观设计学研究生教育体系,形成了“建筑—景观设计—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在做景观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城市规划,并使之与城市文化相融合;其次,在考虑其功能与安全性的基础上,预估建筑物对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努力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使之能与社会环境的变化相适应;最后,景观设计要尊重当地历史文化、民俗习惯,符合不同人群需求。(二)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近年来,体育场馆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组织承办大型赛事,还扩展为全民健身活动的载体。体育场馆的景观功能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已经成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要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与城市文化相融合,与城市风貌保持协调统一,并做到景观与场馆的融合,将体育精神赋予到景观设计中。这样就能为人们营造一个活泼、上进的景观氛围,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身体,也愉悦了心情。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形成健康愉悦的生活、休闲方式,提高城市居民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使城市的精神文明得以升华。

二、体育场馆中景观设计的原则

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必须遵循其设计规律,既要遵循其自然属性,也要与其社会属性协调统一。(一)自然属性。自然属性就是体育场馆景观中的可感受的因素。在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其自然属性。首先,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考虑生态平衡,合理安排。其次,要考虑体育场馆的安全属性,道路安全、景观安全、设施安全等都要给予考虑。(二)社会属性。1.坚持以人为本体育场馆是为市民及社区居民建造的,建造的目的是为了人们的使用。人们不再满足于体育场馆的运动功能,更要求场馆具有较高审美价值,这就要求景观设计要能引发人的情感、联想、共鸣等心理反应。在设计过程中要避免以设施为主,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各项需求,使空间富有亲和感。同时使体育设施掩映在绿色之中,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使人们愿意深入其中,流连忘返,增加体育场馆的使用率。通过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和文化的传承。2.整体协调统一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应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与城市风貌保持协调统一。体育场馆景观设计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植物景观和建筑景观。体育场馆为满足其功能所需设计布置的景观,如景观构筑物、体育器材、道旗、围挡、标志装置等建筑景观,要与植物景观协调一致。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两者的协调性,使景观布局统一、功能一致,做到融合、精致、和谐,使体育场馆与公园因素相互融合。3.与城市文化的融合设计师在设计体育场馆景观时,除应遵循场馆固有体系、各种安全、环保要求外,在设计中还应融合文化因素。这样才能表达出体育场馆空间功能以外的文化和思想信息,彰显出体育场馆独特的文化魅力,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文化需求和竞技运动发展水平对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要求。4.通用景观和特殊景观的融合体育场馆景观由通用景观和特殊景观构成,设计时应考虑二者的融合。体育场馆的通用景观,如景观构筑物、各种器材、各种标志等,应与特殊景观如背景板、楼体装饰景观、各种多媒体显示设备、艺术装置等互为融合,做到除满足体育场馆的使用功能外,满足其精神功能、安全功能以及综合功能。5.可持续发展性景观设计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就要求景观设计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减少对自然环境破坏改造的盲目性。在景观设计时,要认真了解设计区域的自然环境,尊重设计区域内生态需求,尽量避免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在景观设计时,要考虑物质能源循环再利用及场馆的赛后发展规划,尽量将场馆景观设计的赛后使用价值最大化。大部分体育场馆在赛后基本成为闲置,在景观设计时,就要求设计师考虑如何进行景观设计,提升赛后的体育场馆利用率。例如可以举办各种大型演唱会、大型展览展销会,还有的景观设计优秀的体育场馆成为城市的建筑地标,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旅游,等等。因此,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既代表了尊重客观环境的态度,同时,也使得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得到提升。

三、体育场馆中景观设计的应用

近年来各城市的体育场馆都在朝着集体育赛事、体育活动、自然休闲、生态健身为一体的方向发展,体育场馆中的景观也应按此需求进行设计布局。(一)室外道路交通系统。在体育场馆中道路一般不会太长,为了满足流动需求,从主入口到体育场馆的道路,可以做成直线的道路。为了创造竞赛氛围,可以利用高大树木、雕塑小品及灯具等来展现景观效果。在休息区可以设计散步路,设计时应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道路,可以考虑生态平衡,合理安排。设计最好具有广场的风格,路边间隔种植形态雅致的树种。(二)主体育场。主体育场设计时要符合体育功能,还要满足景观要求。这种设施往往都是外观比较雄伟的几何形体、钢筋混凝土的看台。在做景观设计时可以在周围种植高大的树木,在大树和主体育场的柱子或墙壁之间种植灌木或花木,这是把冷硬的建筑物遮挡起来的最佳办法。(三)体育馆。体育馆具有漂亮、独特的外观,所以不需要进行遮挡,而是需要搭配一些景观,突出体育馆独特的气质。种植一些花草、低矮灌木遮挡住建筑物的根基线即可。栽植时应错落有致,从墙到边界石形成倾斜面,横向的树冠线应该有起伏跌宕。(三)露天球赛场。露天球赛场是在室外设置的球类比赛场,像网球场、排球场、篮球场、足球场等。由于在室外,会受风力影响,因此在场地周围应该种植具有防风功能的树种,可种植多排,同时排列要体现自然风格。在受风力影响不大的景观地带种植一些花草和小灌木,可以舒缓因树木包围导致的压抑心理,为运动员及提供良好的心理氛围。(四)广场。体育场馆中的广场,是观看体育比赛观众及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集散场所,也是体育场馆中日常利用率最高的场所。根据规模不同,功能各异,通常分为三种:1.出入口广场这种广场具有缓冲作用。在景观设置时应以开阔为主。在大型体育比赛时也可以用作临时停车场。2.不同体育设施之间的广场这种广场在景观设计上应便于观众的流动,并能够提高体育设施在竞赛场上的氛围。3.休闲运动功能的广场这种广场具有休闲运动、约会和休息等功能,是为市民及社区居民建造的。景观设计方面要求避免以设施为主,要以人为本,要具有丰富多彩的设施和设备,美观和谐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设计,要能引发人的情感、联想、共鸣等心理反应。(五)公共服务设施。体育场馆的服务设施跟一般公园的服务设施是一样,包括停车场、卫生间、商店、自动售货机、电话亭、餐厅、咨询服务处和坐凳等。这些设施大都修建人。流最集中的出入口、体育建筑和广场周边。公共设施的景观设计不论是造型还是在实用方面,都要考虑体育场馆乃至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地域环境、城市规模等各方面因素,都要有它独特的一面。公共服务设施周围应该种植一些树木形成优雅的环境,使它更好地与环境场所相融合。这不仅可以增加使用的频率,还能让使用者更加爱护和珍惜公共设施,增强大家对城市的归属感和对全民体育健身的参与性。

四、体育场馆中景观设计的发展和趋势

随着全民体育、全民健身时代的到来,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也向着人性化、多元化、艺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景观设计在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尊重自然、重视文化、崇尚个性为发展趋势,使体育场馆在实现功能性的前提下,更加贴合自然,将观赏性与功能实用性深入结合,使用者更加舒适安全,让大众更有归属感,可以放松心情去享受、去感受,使体育场馆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乐园,做到真正地惠及于民。同时设计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深入了解体育场馆所在地背景、文化等情况,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汇到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将体育精神赋予到景观设计中,使景观要素充分体现体育中心的运动底蕴。

五、结语

在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体育场馆的自然属性、固有的功能性,又要考虑它的社会属性。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的各项需求,使体育场馆的景观设计与建筑环境的整体进行融合,成为城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展示一个城市文明、和谐、健康的形象,体现了城市的精神文明水平,对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城市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常世哲 邓智宸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小辉.体育场馆景观设计的文化学研究[J].人民论坛,2011(2):226-227.

[2]黄璐,查莉君.现代体育中心景观设计———以金华市体育中心景观设计为例[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9).

[3]张世敬.传统元素在奥运场馆室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10.

[4]赵玉龙.对话与互动———现代体育场馆景观环境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5.

[5]郭强.谈奥运场馆形象景观设计———主新闻中心形象景观设计与实施纪实[J].艺术设计研究,2008(s1):53-55.

第4篇:景观设计市场调研范文

A: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从1998年就开始关注工业遗产,从岐江公园项目开始。当时的岐江公园是一个造船厂,已经被卖掉,进入了拆迁阶段,他们准备推平场地建公园,这是通用做法。后来我带两个研究生到现场看,发现它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工业遗产,是社会主义工业运动时期的工业遗产。所以当时到现场之后,我们对所有的机器、厂房进行了测量、评价、记录,贴上封条,这些是不能动的。这个工厂已经在拆迁,拿烂铜烂铁来卖的时候,我们劝说当地政府,停止了拆迁,保留下一些东西。

1999年进入设计阶段以后,有机会系统考虑如何利用、再生这样的工业遗产。在此之前,我也接触到国外的工业遗产,岐江公园这个项目不像国外如西雅图、鲁尔、杜伊斯堡等工业遗产项目那么巨大、那么宏伟,它的规模很小,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文物,它没有任何保存价值,但是它同样有意义,它同样也可以作为一个城市、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记忆保留下来。在这个基础上,我提出了“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当时提出来的,第一个途径是保留。就是通过系统评价之后确定哪些是应该保留的,保留了工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是代表性的东西。大到整个11公顷的厂址,厂址基本上没动,水也保留了,植被尽量保留,选择性的保留一些厂房;小到机器,机器是五六十年代的机器,还有水塔,都进行了保留。说穿了就是整个场地的保留,包括自然的水、植被、地等,同时也是人类活动和工业文明遗产的保留。

第二个是再利用,包括考虑场地的再利用。具体的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再利用,包括水塔和其他构建筑物的再利用。

第三个是考虑再生,包括生态上与精神上的再生。生态再生是指对原厂区生态环境的恢复,脏乱差水岸的生境恢复。精神就是指中国工业时代、社会主义工业运动时代留下来的精神遗产――集体主义精神、红色革命精神,能够在当代的语境下进行重新的解释论述,进行再创作。再生是具有创作意义的,它跟国外的工业遗产有很大的不同,如杜伊斯堡,它是保留和再利用,我们强调再生。再生在中国有特别的意义,首先我们的工业遗产本身价值不如外国工业文明起源和发达国家的有意义,其次就是中国现阶段如果完全保留利用是行不通的,实际上市民也接受不了,所以完全考虑再设计、再生,同时讲述场地的故事,进行再解释。

到2002年,岐江公园这套从研究到实践的方法同样运用在沈阳铁西工业区。当时铁西是中国最大、最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市政府委托我们设计原冶炼厂厂区。冶炼厂始建于1936年,当时叫做奉天制炼所,占地33顷。具有在全国和全世界都堪称绝版的完整的冶炼工业流程和设备,还有据称是全国最高的烟囱。我们对遗产地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并完成了三个方案。主题分别为保留大量工业遗产为工业博物馆,利用工业遗产作为会展中心和博览中心(包括建议作为类似园艺博览会场所)和文化创意园区。这些主题中都融入休闲娱乐、文化艺术等内容;都把工业遗产的保护、展示和利用,污染物的清理和土地的生态恢复作为设计技术的重要内容。沈阳冶炼厂在岐江公园研究的基础之上,规模更大,而且比较完整。方案作完后在当地获得通过,但最后全部拆掉了,非常遗憾。

从2004年开始,慢慢进入工业遗产廊道的概念的研究,就是苏州运河工业遗产廊道概念的提出。它在觅渡桥到宝带桥之间,是苏州城外的老运河。场地中有重要的近代工业遗产如太和面粉厂老厂房、苏州海关旧址、美孚石油公司老储油罐;同时,有从1950-1970年代国家投资建设的大型国有企业包括苏州化工总厂和苏州塑料三厂到苏州染料厂,到1980年代大量兴起的中小型乡镇工业。从最初的以粮食加工和纺织业为主,到目前主要以钢铁、电力、水泥、物资储运等门类为主的工业格局。沿运河工业带在时代的变迁和种种新交通方式的冲击下,经历了不断的转型和调整,始终保持着活力。工业、仓储、港口码头成为运河两岸土地利用的主体,塑造了新的运河景观。然而,在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缺乏“美感”的工业仓储景观背后,却记录和见证了苏南地区近现代工业化和经济腾飞的历史,真实地反映了运河在不同时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们毋需置疑地成为近代和当代运河景观的典型代表。规划方案通过从历史、区域以及运河景观文化等角度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保护和发掘运河工业文化景观遗产、实现充满活力的滨水区、构建城市的绿色通道这三个基本目标,构建苏州运河工业遗产廊道。

岐江公园是点,铁西已经是成片的片区设计,苏州项目是整个工业遗产廊道,由各种节点、片区连接而成。当时还提出“新苏州园林”的概念,苏州特色不光是苏州园林的特色,还包括大运河给它带来的工业遗产特色。我们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把工业遗产与大运河结合在一起,进行了研究和设计,试图把工业遗产通过一种逻辑建立起完整的联系,使之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这时候,工业遗产廊道的构建已经提出,研究它的功能相关、历史相关和空间地理相关的关系,建立了大运河苏州段的工业遗产廊道。它一直影响到2006、2007年对整个京杭大运河的研究,包括大运河江南整段的工业遗产的研究,无锡、常熟、苏州,一脉相承。这就使研究的尺度从片区走到了廊道。

2005至2007年,几乎同时,我们进行了两个较有意义的研究项目:一个是上海世博园场地景观设计研究。受上海世博园土控公司与上海园林局的委托,考虑大型工业遗产地,包括造船厂和上钢三厂如何更新,进行棕地恢复、再利用,然后形成特色,为大型的城市事件服务。“城市事件”与工业遗产相关联,当时在沈阳冶炼厂项目中就已经提出。上海世博园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工业遗址通过大事件的带动如何保留利用和再生,城市事件是城市更新的动力之一。我们同时考虑到,在污染严重的条件下如何进行生态恢复,提出了“滩的回归”概念,运用棕地生态恢复的方法和新景观的设计途径,在自然的层面上叠加工业文化,恢复自然、恢复生态、恢复地,同时保留工业文化,形成上海世博园特色。“滩的回归”变成了上海世博园景观设计的一个主题,包括中心绿地的湿地设计――上海后滩公园,以生态恢复为主导,考虑如何再利用工业遗产,并在服务于城市事件的同时,带动新城市的发展。另一个项目是北京首钢搬迁,属于搬迁后的工业遗产再利用的范畴。受北京市首规委的委托,主要研究作为首都的北京,在巨大的工业――钢铁厂搬迁后土地的利用方式问题,当然也考虑生态恢复再生,但核心的议题是策划与研究。

在这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2006年,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 我起草了工业遗产的《无锡宣言》。2006年4月18日工业遗产日,在无锡召开了第一届工业遗产研讨会,《无锡宣言》,这在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历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Q:您认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与景观设计学在哪些具体的层面上形成重叠?景观设计学的方法又怎样介入到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在学科上和实际操作上具体有怎样的优势?

A:工业遗产涉及建筑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系列学科,但是景观设计学更全面地跟工业遗产、场地发生关系。

第一,景观设计学本身尊重遗产,尊重历史。景观设计学尊重自然过程,尊重历史文化过程。工业遗产属于历史文化过程,我们设计中一直强调“天地人神”的和谐,“天地”是自然过程,但工业遗产地上的自然过程是往往被破坏的,所以景观设计学的介入应该是恢复自然过程,恢复生态,因为其场地往往是棕地,景观设计学用生态学的方法进行恢复。

第二,景观设计学重现场地的历史记忆,景观设计学的概念是重现的概念。“神”是与历史文化过程紧密相关联的,它是关于人对场地的寄托和精神联系,而工业遗产往往承载了太多人的精神寄托和联系。回到景观设计学的基本概念,景观设计学是关于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的保护、恢复和规划、设计的学科。工业遗产景观是工业场地,遗址和遗产构成工业景观或产业用地景观。景观设计学是关于这样一个景观综合体的分析、评价、保护、利用、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天地人神”中的“人”是当代的人,我们并不是把它像农业时代的古文物一样保护起来,它还是为当代人使用的,那么如何使用?所以说,涉及到景观规划,即如何使用这块场地,如何利用场地上的构筑物建筑物和植被景观。

第三, 进行新的设计。何谓新的设计?就是要满足当代人的使用的设计。所以包括保护、利用和再生。这也是从岐江公园研究得到的心得。当时有“3R”(即保护、利用和再生),这是景观设计学学科的三个主体内容,也是景观设计学之所以能作为工业遗产或棕地恢复的途径的原因。景观设计师懂生态、自然过程,所以对场地生态恢复,比其他学科更有优势。如,建筑学可以解决具体建筑的使用利用问题,但是场地往往是被污染、被破坏的,这属于景观设计学的范畴。

Q:岐江公园的设计与实施处在一种怎样的背景当中?通过怎样的方式使决策者接受了在当时看来如此前卫的设计?

A:有几个颠覆性的行为。

第一,颠覆了美和文物的概念。这里的核心是一个丑陋的东西如何成为美的问题。直到2006年,中国才有明确的工业遗产的概念,国家才承认。我们是在1999年做的具体工作,接下来有将近七八年的时间实际上是在做观念普及工作。那时零零散散的有人做工业建筑方面的恢复利用,比如登琨艳的苏州河工业厂房改造,此前虽然建筑师对厂房类有些利用,但岐江公园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工业厂址当做遗产来对待,对整个厂址进行再利用。在中国“退二进三”过程中,环境污染的条件下,作为公共环境,它到底能不能被接受,要不要保留?这些生锈的东西既不是文物,又不美,要不要保留?在中国连四合院都要被拆掉的大环境下,可以想见工业遗产概念的提出遇到多大的困难。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专业人员能够接受。专家都不能接受,可以想见市民可不可以接受。

第二,颠覆了中国传统园林价值观。它跟中国传统园林的概念格格不入。岐江公园的直线的路网、几何的构图显然跟中国的园林传统是对抗的,它是具有颠覆性意义的。从以上两方面,可以体现其艰难。所以方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让公众、专家尤其是市长接受。

第三,颠覆了已有的建造规范。中国没有规范,没有先例。园林和建筑规范从来没有工业遗产利用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就决定了它完全是前卫的、实验性的。没有懂此方面的技术人员,所以它所有东西都是实验性的。你从它的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直到现在,这些细节也是很到位的。

Q:能否从生态学、景观结构和艺术表达三个方面阐释从岐江公园到现在的上海后滩公园,土人设计在工业遗产景观方面的设计方法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A:从岐江公园到现在的上海后滩公园,土人设计在工业遗产景观方面的设计方法进步较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生态的场地恢复方面。后滩公园的污染比岐江公园大,必须考虑场地的污染和解决黄浦江被污染的水的利用问题,考虑生态的恢复和湿地的生态净化流程。

第二,景观结构方面。岐江公园地块完整,位于城市中心,设计构图的直线路网作为城市公园满足日常使用的要求;而后滩湿地公园除了面对生态上的问题,还有更严峻的防洪问题,同时着重考虑世博园的高密度人群的使用,它瞬间会产生大量人流,可达到日流量8万人左右。

第四,艺术表达方面。岐江公园更强调几何形式的介入,更强调艺术性,强调工业遗产的概念。后滩公园更多进行了弹性的设计,构图上更有机,更强调生态内容和使用的需要。后滩湿地吸取了岐江公园的做法,在河边的漫滩湿地大量使用野草。岐江公园更多的来源于知觉,来源于艺术;后滩湿地更进入科学的层面,强调生态的恢复,水的净化。

Q:从岐江公园的设计到现在,您认为国内在工业遗产方面的观念发生了哪些转变?转折点和标志性的事件又是什么?

A: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如建筑领域的798、岐江公园、上海苏州河工业建筑的利用、上海世博园在中国大型工业基地上举办、首钢的搬迁、沈阳冶炼厂的大烟囱被炸掉等都是发人深思的标志性事件,唤醒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意识。但真正的转折点我认为是政府的介入,标志性的是国家文物局的《无锡宣言》。现在,民间的呼声也越来越大,经常接到求助、咨询电话,比如有一个东莞记者,讲到20世纪80年代引进外资时候的第一个厂房要拆掉,他们就感觉到这是工业遗产,应该保留。从开始民间的到报纸媒体的呼吁,工业遗产保护运动可谓如火如荼。近两年时间里,关于工业遗产的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自《无锡宣言》之后,文物局相继公布部级的工业遗产,把工业遗产纳入国家文物体系。上海、北京等城市明确把工业厂房作为创意产业的培育基地加以保护和利用,这是工业遗产得到重视的一个极端。

俞孔坚简介:

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设计师。他把城市与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倡导白话景观、“反规划”理论、大脚革命和大脚美学,以及“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曾五次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两次获得全球最佳景观奖,两次获得国际青年建筑师优秀奖,并获2008年世界建筑奖、 2009年ULI全球杰出奖。

2004主持的中山岐江公园,获得“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综合金奖”,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设计荣誉奖(中国首次获得此奖)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它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终于九十年代后期,几十年间,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沉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杜伊斯堡,德国鲁尔区重要工业城市,在鲁尔河注入莱茵河处。全国最大河港,以吞吐煤、铁矿石、石油、建筑材料等为主。重要铁路枢纽。全国主要钢铁工业中心。

当时还提出“新苏州园林”的概念,苏州特色不光是苏州园林的特色,还包括大运河给它带来的工业遗产特色。

在中国连四合院都要被拆掉的大环境下,

可以想见工业遗产概念的提出遇到多大的困难。

第5篇:景观设计市场调研范文

关键词:山地型居住区环境 设计现状分析设计对策地形分析植物配置施工技术指导

引言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随着房地产开发的蓬勃发展,城市内可供开发的平坦用地日益稀缺,而许多环境优美、地价低廉的山地的开发价值逐渐显现出来,山地居住区以其独特的地理和自然资源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山地型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研究与探讨也提到专业研究的日程上来。

1.社会背景

当前,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房地产开发提速,高品质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山地型居住区正以其天然独特的环境魅力吸引人们的视线。山地居住区如何更好的发挥基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优势,创造真正与自然相融合的生态环境,已然成为环境设计的一个新命题。

2.设计现状分析

在多年的项目管理和设计实践中,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山地型居住区环境设计中仍然存在一些主要的通病:

2.1在项目规划阶段,环境景观专业未有效参与

在当今项目设计阶段,一般是按照“规划-建筑-景观”的流程进行设计,也就是说一般在规划方案和建筑单体方案确认后才开始环境景观设计,到这个阶段,整个居住区的布局往往已成定局,环境设计只能是在已有的框架下进行,木已成舟,无法充分发挥环境景观专业对现存资源整合利用的优势,从而不能实现现状与未来景观的合理架构。

2.2缺少前期设计调研,漠视场地特征

山地型居住区与普通居住区相比较,其优势在于基地内原有的特殊地形地貌如坡地、小丘、溪流等,以及丰富的植被,因此,在山地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对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尤其重要,然而在现今的设计语境和营造环节中,往往缺乏基本的现状调研和信息统计整合,对现状可利用资源未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加以利用,各种“愚公移山”行为助长了对场地特征的漠视,大量的有地方特色的原生态环境被毁坏,不仅导致生态和人工环境的双重破坏,而且使“场地文脉”荡然无存。

2.3因袭模仿,缺乏文化底蕴

在当今信息经济时代,环境景观设计也成为一种时尚符号,从中到洋,从欧陆风到水景风,一种风格在多个楼盘中复制,无视基地的自身资源条件,或迎合开发商对项目商业定位的设计趋向,或追求设计形式的新潮。殊不知,无视居住者的价值趋向和基地本身的文脉,物质表象背后的环境体验只能是无根之水。

2.4工程技术上的因循守旧

长期以来,景观设计领域中强调的是外部形式,技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更新,这在实践领域中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尤其在山地型居住环境中,地形地质条件都比较复杂,在设计中采用“一刀切”的硬质手段处理地形高差和水系,造成了很大的生态破坏,而且破坏了景观的多样性。

2.5设计环节粗放,缺少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指导

市场经济下的负面影响导致了设计公司片面追求产值、效益的倾向,一方面是设计周期缩短,另一方面是各环节粗制滥造,有量无质。

另外,园林工程严格意义上说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工艺,艺术性很强,尤其是山地型居住区,地形复杂,有很多设计不是仅仅靠图纸就能表达的。加之很多施工单位缺少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完美地领会设计意图,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最终即使是好的设计也很难落到实处,做出好的效果。

3.设计对策

笔者有幸参加了青岛市“香溪庭院”项目、“青山绿水”项目、“米罗湾”项目等多个山地居住区项目的规划管理和环境设计工作,从中获得了很多实践经验,在此,将自己对山地型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思考与读者共研之。

3.1在项目规划阶段引入景观设计

在项目策划阶段就要对景观做最基本的定位,在项目规划阶段,景观设计就参与进来,与规划专业相配合,在整体布局时,把基地内可利用的特色景观条件予以保留和保护,充分分析地块的景观优势并加以利用,给将来的景观营造留足空间。

3.2对基地现状自然资源进行统计分析论证,并加以科学有效利用

景观设计是一门从土地分析开始,涉及对土地的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关系的科学和艺术。对于山地型居住去环境设计而言,前期的基地调研尤其重要。在对地块进行景观设计之前,一定要对地块的现状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土地上自然的过程,有没有水在流动,有没有植物在生长。通过调研可以掌握地块哪里是必要的泄洪渠道应该加以规避或者顺势做水系,通过调研我们可以掌握可保留的景观树木,可保留的岩石,可保留的地形,通过有效的分类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块地块的特色及优势,适合做什么,也就是明确该地块的适宜性和特点。每一块土地都有它的内在价值、潜在价值,都有它的独到之处,设计就是要挖掘这种潜在价值, 使开发达到最佳效果,根据土地的性质来设计这块土地适宜的应用,土地原有什么是需要保持的,历史上有什么珍贵的东西还可以去恢复,通过各种规划、设计、保护、恢复的运用,打造山地型居住区别具一格的景观特色。

3.3设计中应该把握地形特点,科学设置景观及功能性场地,精在体宜

山地型居住区地形条件比较复杂,,科学合理设置“硬质”景观,强化“软质”景观尤为重要。在设计铺装场地、休闲广场及景观空间时,应该化整为零,分置于局部相对平衡的区域内,形成小的组团空间,从而避免大量的土石方工程和不必要的挡土墙。

居住区场地的功能主要是满足社区的人车流集散、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散步、健身等要求,因此设计应该从功能出发,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即可。不应只追求平面图形效果,场地应考虑多用一些不规则的小巧灵活的构图方式,体量应结合人流量和行为规律的分析科学确定,尽量减少硬质铺装,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避免缺乏绿荫的广场。

3.4营造微地形,打造层次丰富的生态植物群落

山地型居住区原有的肌理比较丰富,应充分利用原有的冲沟、坡地等,加以整合改造,形成过渡自然、变化丰富、起伏有序的微地形,配置层次丰富的生态植物群落,一方面增加空间的景深度,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绿地总量,从而实现景观和生态的双赢,使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融为一体,建筑和环境相得益彰,创造自然舒适的生活空间。

生态群落到营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统筹考虑:

3.4.1与功能场地及建筑、交通规划结合,通过不同树种营造适宜的氛围,如:在道路两侧栽植冠大荫浓的行道树,在儿童活动区栽植花灌木及多彩地被,在老人活动区栽植优雅亲切的花乔木,在建筑附近栽植不挡光的小乔木和灌木等。

3.4.2 运用植物学和生态学原理,充分考虑植物群落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选择生态位重叠较少的植物,减少物种间的竞争,保持群落稳定。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达到低维护的目的,从而利用最少的人工投入来健全绿地生态系统。

3.4.3运用多种植物造景手法,创造富有诗意的四季景观。可采用纯林片植,混交林群植、几何形树阵、疏林草地等多种方式,营造居住区的四维空间。不主张片面增加常绿树的比例,提倡自然之美:春有群芳争妍,夏有浓荫滴翠,秋有层林尽染,冬有明媚疏朗。

3.4.5加强施工阶段的设计技术指导和施工管理

在工程施工前应由设计人员对整个设计从设计构想到施工图设计内容对施工管理人员进行设计交底,让其充分领会设计意图。在施工过程中,应有专门的设计控制专家在现场进行施工效果审核和施工调整,其责任是完美体现并丰富完善设计创作,设计公司应向甲方提供施工指导专家,甲方应尊重其设计控制建议和现场调整决策,从而保证建设项目顺利、高质量地完成。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对居住环境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对我们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居住区环境建设,跟人们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设计师应高度关注自然和人文因素,尊重基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种人群的基本需求,以人为本。设计应该具有时代精神,要符合科学的原则、反映社会的需要、技术的发展、新的美学观念和价值取向,尊重人文,努力营造一种生态自然的、清新优美的、节能环保的、邻里关系密切的健康住宅、生态住宅。

作者简介:

赵彬,女,主要设计获奖项目如下:

1、青岛市流亭机场扩建工程--室外环境设计

获得 “二OO五年度青岛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青岛市李山东路道路绿化设计

获得 “二OO四年度青岛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3、青岛市天泰阳光海岸环境工程

获得 “二OO五年度青岛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丁南,主要设计获奖项目如下:

1、青岛市中宇颐城北姜社区改造工程设计

获得“首届青岛市优秀规划、建筑方案规划类二等奖 ”

2、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政府广场设计

获得“二OO六年度青岛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3、青岛市即墨温泉公园设计

第6篇:景观设计市场调研范文

关键词:城市空间环境;地域环境;空间景观;基础设施环境

引言

城市空间环境是承载人类活动的共享物质空间。人的活动是空间环境所产生的源泉,空间环境品质对人产生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是城市的精髓所在,一个城市最主要的特质就是通过城市空间环境来表现的。城市空间环境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的设计因素构成了城市空间环境形成演化的动力。总体上来说,城市空间环境是一个在不断变化过程中,日益组织化、系统化、综合化的过程,是一个把个体联系到一个更大的城市空间环境系统中的过程,是城市各部分一体化的过程。

1 空间环境设计的适应要求

我们在设计中不但要尊重社会情感还要懂得揣摩、熟悉和准确的把握社会情感。关于如何正确的把握普遍情感,北欧的室内与家具设计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见解。北欧现代化的家具设计理念曾对德国的功能主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1900年巴黎博览会开幕之前,人们一直对德国的功能主义广泛认知,但是它毕竟外观冰冷、纯集合线条过于机械、过分讲究尺寸准确但缺少变化。北欧的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对进行了恰当的修正,它们把绿色设计同产品设计、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相融合,并把传统的木材、皮草等天然材质引入室内空间,将优雅的个性化、人情化因素与机械化生产融合起来,设计不再追求彰显自己地位的豪华装饰,也一改那种纯而又纯、与自然形态完全对立的设计形式,追求自然的、温馨的、返璞归真的境界。我们在研究现象的普遍性时并不排斥现象特殊性的存在,往往特殊性被人认知为普遍现象的丰富与认知空间的完善,同样普遍情感也不排斥个人情感的积极意义,顺应普遍情感也应包含个人情感对社会潮流的引领作用。对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人群的不同要求,既不能“强人所难""也不能放弃对其现象产生的思考。

2 城市空间环境研究

2.1地域结构环境研究

城市空间地域结构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社会经济方面受到家庭结构、社会分层、种族差异的影响,表现为同心圆、放射扇形、多核心三大经典模式;发展政策方面受到政府宏观目标的影响,表现为圈层划分、新城建设、交通走廊延伸等;布局结构方面受规划思想和理论的影响,表现为古典形式主义的轴线放射、“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马丘比丘宪章”的社区更新和文脉保护、“全球21世纪议程”的可持续发展等;技术创新上受到知识经济的影响,如虚拟建筑、电子边疆、网络空间和家庭办公的出现。因此,城市地域结构环境的构成与演变,影响和决定了城市空间活动的区位分布。

2.2基础设施环境研究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的动脉和连接的纽带,由城市公共财政投资建设,作为重要的成本要素参加生产建设活动,获得附加价值。同时基础设施又有很强的系统性,强调系统的均衡和协调,局部的故障很容易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因此,基础设施既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基本可能,又对开发强度提出了容量限制。

(1)市政设施环境容量影响评价:通过对给水、排水、供电、供气等市政设施的压力等值线、径流网络、负荷极值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开发强度和市政设施环境容量的关系,制订相应的城市公共经济政策。通过对大型、重点开发建设项目进行市政设施环境容量影响评价,对超负荷开发项目增收额外的市政改造和增容费用,使其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

(2)交通影响评价:通过对道路交通现状调查和发展分布预测,确定机动车规模,道路流量及停车容量的关系,综台考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小汽车普及等因素的影响,预测城市交通的容量极限和临界点。通过进行用地结构、开发强度对交通工程的影响评价,预测新建项目交通流量的产生(吸引)及对节点、路段和区域的影响,判定项目选址、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的合理性,确定因此需要承担的道路改建、拓宽、立交天桥和停车场库建设的规模和费用,保证城市交通的畅通和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

2.3空间景观环境研究

城市空间景观是城市发展的外在表现,是客观世界在主观反映中的感应空间,以路径、界线、区域、枢纽、标志等组成城市的意象图景。总体上表现为城市格局、建筑特色、空间特色、运动体系,具体上表现为建筑形态、环境艺术等。因此,城市空间景观环境既是历史积累的结果,又影响和决定了空间活动的形式特征。

(1)点、线、面的系统化研究:“点”是景观节点,包括主要标志性建筑、城市广场、桥梁等重要构筑物和火车站、汽车站、客运港、飞机场等重要城市窗口以及自然风景点、制高点等,构成城市空间景观的标志和亮点,产生和加强空间导向性和心理归属感。“线”是景观视线,包括重要商业街、步行街、滨水路、交通干道等组成的城市街景和由对称轴线、保护视线范围组成的景观走廊,将孤立的“点”连接成线,形成城市的运动景观。“面”是景观区片,包括旧城租界区、历史文物保护区、商业中心区、园林景区等,是“点”的放大和“线”的强化。点、线、面的系统化研究,将促进空间活动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2)一维、二维、三维的全方位研究:“一维”是平面方式的研究,反映城市广场、街道、小品、游线的平面组台关系。“二维”是街景立面研究,反映街景特色、建筑风格和空间组合关系(序列、主从、对比等)。“三维”是城市空间景观的模拟研究,划定景观视线走廊,确定城市的天际轮廓线,使建筑物协调性研究从单点扩大到街区范围。

(3)文物环境景观:从历史文化名城到历史风貌区、文物古迹三个层次研究古城风貌保护,划定保护禁区、严格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三个层次的保护范围,进行文物古迹、重要景观节点的视线走廊分析研究。

(4)其它影响困素:综合考虑机场净空控制范围、微波通道、高压走廊以及高架、立交、天桥等对城市空间景观的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空间环境是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活动的物质承载和空间形态表现,是城市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自然风貌、形态结构、建筑风格、景观形象等的系统工程。因此随着这些原因和条件的变化,现代城市空间环境也需要相应的不断发展来适应新的城市问题和城市需求。

参考文献

[1]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彭智谋,王小凡. 城市公共空间尺度人性化研究. 南方建筑,2006(5).

[3]谢凌姝. 城市公共空间的聚合——以成都市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与变革为例.四川建筑,2006(9).

[4] 陈蔚镇. 公共空间规划中的空间效应与社会影响.建筑学报,2004(9).

第7篇:景观设计市场调研范文

由此,本文作者通过实地对上海商圈的POE考察,由具体案例说明POE与商业区景观结合的重要性。

POE的概念(PostOccuPancyEvaluation)是20世纪60年代从环境心理学领域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对建筑环境的研究,英文缩写POE,意即建筑投入使用后,评价建筑的绩效 (Pciformanee)。关于POE的定义有很多种,而在中国由于起步晚于欧美,所以这里我借用早期 Friedman在其POE著作中的表述:“POE是一个度的评价:建成后环境如何支持和满足人们明确表达或暗含的需求。”也就是说POE是表达人的需求和建成的环境之间关系程度的检验。我国于80世纪引入这一方法,对POE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逐步进行,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城市游憩广场的使用状况评价最为集中;其次是对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评价。但作为城市半开放空间的商业亚空间,对其使用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价还处于较为空白的阶段。城市商业区通常被认为是钢筋混凝土的荒漠,尤其在城市中心的高密度区域。

然而商业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商业区不仅是消费者的去处,也是许多白领工作者的栖息所。而商业景观,是在时代飞速发展开来,从无意识形成商业景象,到有意识的为了某种目的而去建设出一个商业景象。商业景观设计在所有景观设计的项目中规模虽不大,项目数量虽没有居住小区的多,因其往往位于繁华而人流量大的商业中心区,所以商业景观设计项目的受众群最大、使用率最高。因此,商业圈亚空间的设计是否合理,这些场所如何被利用,哪些地方利用率较高,以及哪些要素常常受到忽视、不便利用,因此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这些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实际上近几年飞速的建设,商业区规模超速的发展,已经导致了设计者规划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沟通缺乏,设计者设计考虑不周全,不符合消费者在商业区中的行为习惯或者忽视了消费者潜在的生理心理需求,得不到设计反馈信息,从而使商业区景观的设计步入僵硬、雷同的局面。而一个良好的商业景观,往往会成为城市的一张无形的名片,例如北京的王府井大街,香港铜锣湾、上海市的南京路、外滩等等。良好的商业景观不仅会为城市带来经济利益上的收获,还可以使得城市有着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良好的资金循环。

笔者透过对上海中各大商圈进行的实际考察,通过影像分析、行为痕迹和参与观察及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POE调研,通过实际的调查,来发现设计环节中的问题,以及商业区POE调研的可行性。通过一系列的数据调研发现,在各大商业区景观中,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未能为消费者提供合适的就坐方式,未能提供一个合适走――停――留的景观区间,在这些方面需要更多的设计和考虑,也是商业区不同于公园、小区调研时候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如图1,大量的人群和明明空闲的座位却没有人去就坐,经过采访询问,人们普遍觉得和别人坐在一起,虽然有空位,但是总觉得不舒服;或者觉得空座位周边环境较为脏乱,不愿意前往休息;还有一部分人觉得就坐位置远离商区,不愿意走那么远去坐,而近处又没有了可以就坐的地方。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地方在于,位于另一广场,明明是用来装饰的盆栽,却有着很高的就座率(如图2),经过研究数据计数,每路过14个人就会有1个人想要去那里做,每10分钟就会有2人次在花坛边就坐,一部分接受问卷调查的人提出,虽然在花坛边就坐虽然不美观,可是近乎人腰高的花坛,非常适合倚靠加上花坛离商业区非常近,人群不从里面通过,又安静很适合稍作休息。

商业区客流量变化大,节假日人流量猛增,如何满足人们休息这一需求,并通过解决这一需求来达到让人们在商区中停留时间更久的目的,让我们不得不开始重视商区景观与使用状况评价的结合。

而对此多样就坐方式的发展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在商场绿化的周围和建筑的边缘都需要在对休息方式这一问题在设计的时候加以考量,如何让人们在商业区中不仅得到很好的购物享受、视觉享受,同时又能得到足够的身心放松。

第8篇:景观设计市场调研范文

[关键词]铁路沿线;景观;整治;规划

中图分类号:F5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225-0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铁路建设已经走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廊坊作为京山铁路和京沪高铁出京后的第一站,是重要的铁路客运站之一。但旅客普遍对铁路沿线景观及铁路站场周边环境不太满意。经过认真调研京山铁路、京沪高铁两侧沿线景观,我们发现铁路沿线的景观营造水平与主城区景观水平相差甚远。当今全国城市都在争创园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对铁路沿线景观的忽视和无动于衷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1 铁路沿线景观概述

铁路沿线景观是铁路景观的一个涵盖领域,其景观范畴涵盖了铁路养护区、绿化隔离区、城乡的接壤区或郊区的建设控制区等人工与自然有机结合区域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是铁路线以视觉基干拓展出的周边可视区域的总和,包括了铁路干线、沿线的场所景观和连续Sequence景观[1]。

2 铁路沿线景观的基本特征

铁路沿线景观的设计牵涉多个部门和多个学科,不仅具有一般景观的实用性、观赏性、地域性等特点,而且还具有动态景观性、层次移动性、交融流畅性、瞬间体验性。

3 京山铁路、京沪高铁廊坊段沿线景观规划设计实例研究

3.1 规划设计背景研究

廊坊市依托铁路发展而来,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火车拉来的城市”,京沪高铁、京山铁路45°斜穿中心城区,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铁路沿线景观。随着北京新机场落户廊坊,不仅提升了廊坊市的城市地位,而且也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而京山铁路、京沪高铁作为重要的生态景观轴,更应该充分利用其景观门户的作用,以提升城市形象、宣传城市文化、增加城市的可识别性来实现廊坊市打造绿色生态城市的新目标。

3.2 现状景观分析评价

廊坊市铁路沿线景观特色不明显,节点不突出,建筑陈旧破损,缺乏具有美学意义自然景观;铁路两侧绿化面积较少,景观效果差;缺少景观照明和色彩的统一规划;铁路沿线两侧天际线缺少动感。尽管通过现状景观评价存在诸多问题,但是研究发现其提升空间较大,可利用两侧的农业景观、城市景观、人文景观等进行整治规划。

3.3 规划原则

1)区域统筹,整体规划;2)分层设计,重点强化;3)突出特色,打造节点;4)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5)关注可行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3.4 铁路沿线景观整治内容

3.4.1 城市景观风貌塑造

营造开敞的城市景观,封闭的城市景观,半开敞的城市景观,形成鲜明的沿线景观风貌。对主城区、万庄区、空港新区、绿环区的功能、色彩及开发强度进行规划,形成对城市景观风貌的结构分区控制和引导。

依据城市总体结构和铁路沿线所经路段,设置一级景观节点,在城市建设中起到门户级的作用。设置二级景观节点,以达到展现城市文化,体现城市特色的作用。设置三级景观节点,以达到增强城市可识别性的作用。

3.4.2 绿化防护

采用分区绿化整治,增加沿线景观的丰富度。在主城区内利用闲置土地和零散空地,增加绿地和开放空间,既体现田园风光,又展示城市繁华。万庄区作为城郊结合地带,可通过严格控制绿线,增加种植层次,营造不同的季相变化,形成丰富的生态景观林带。

3.4.3 沿线建筑设计

铁路沿线景观定义为包括沿线城市景观在内的一种综合景观[2],因此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对铁路沿线地块赋予其相应的用地性质,对已有的合法建筑采取集中粉刷和清洗,对违法建筑。但随着城市产业升级的转变,铁路两侧部分厂房逐步废弃,可以聘请画家在其外墙上进行艺术创作。

3.4.4 场站景观设计

铁路场站和站前广场是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改善廊坊站、廊坊北站及车站周围的景观环境,对增强城市的历史文化氛围,表达城市文化,彰显出本土特色显得尤为重要。站房设计应该体现现代时代气息,同时兼顾使用功能。站前广场应着眼于城市交通,与站房和其他配套建筑一体设计,将景观绿化作为组织交通,分隔场地的一种途径。

3.4.5 沿线城市天际线营造

城市天际线是提升和展示城市魅力的重要环节。由于旅客看到的天际线会随着列车的行进而产生不同的变化。但因铁路部门无权干涉铁路沿线两侧天际线的建设,政府部门应加大监管和建设力度,强调城市设计的有效性,用动态调控的思想控制城市天际线。

4 小结

随着时代进步,铁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乘坐火车已不仅只满足于车厢内部舒适的环境,而更加注重铁路两侧沿线带来的视觉感受[3]。铁路沿线景观整治势必将成为城市景观新的发展领域。对京山铁路、京沪高铁廊坊段沿线景观整治规划以期为以后其他城市的铁路沿线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原修.能合作的人,不能合作的人[J].建筑与文化,2008,4:62

第9篇:景观设计市场调研范文

彭 勇

11月10日至12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聚集了一批来自中国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家房地产参展机构,是参加CIHAF2006第八届中国地产节暨亚洲地产博览会的代表。

每年参加ClHAF 2006,带给我们的不光是信息量、开眼界、相互交流与沟通,更重要的是参加主题论坛。本届博览会共设有4大主题论坛:APlC亚洲不动产投资论坛、中国房地产趋势论坛、CIHAF论坛和中国城市发展论坛(其中今年新增加了APIC亚洲不动产投资论坛)。论坛议题包括:投资中国的成功要诀;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期望:中国住宅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中外国际性大城市建设与住房制度的比较:宏观调控与房地产;规划、景观、建筑一体化设计趋势:促进区域性协调发展,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产业集群地产:中国住宅的现代性策略:都市综合体物业的资本进入与退出等共70余场论坛。

在中国房地产趋势论坛上,原建设部副部长,现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主任宋春华,就《住房消费模式与户型选择》做了主题性发言。

会议认为:一是不容忽视消费模式;二是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的偏差存在很大的差异:1978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7.2m2,1 988年为18.6 m2,2005年底为26.11m2。虽然住宅产业发展很快,但仍存在着苦乐不均,存在着不良倾向:

1、贪大:2006年一季度全国40个城市户均市场套型面积103m2。不顾经济条件,脱离承受水平,导致超过实际需要,追求过大的户型,就是贪大的过度消费。2、超前:就是比常规的提前,包括居住水准的提前和居住周期的提前。3、求阔:攀比、炫耀、摆阔的心态、追求非理性的概念消费和符号消费,“未富先豪”。4、浪费:贪大、朝前、求阔意味着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浪费,住宅生产方式的落后,本身的质量缺欠,又带来了资源的浪费。

三是提倡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高消费会加大贫困,不仅要提倡合理适度的消费,以提高和改善居住条件为主。以满足基本需要为度,要合理,要适度。3口之家以80―100m2为适。适度不仅包含面积,还包括舒适度。还要提倡渐进的梯度消费,坚持量力而行,宜大则大,可小而小,宜租则租,可购则购。要提倡健康文明的消费,要警惕奢靡之风在房屋建造中的蔓延。提倡节约资源的消费,树立绿色的消费观念。总之,要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加快制度创新,实施调控引导,抓好示范带动。

四是重视户型选择:重点发展中小造价户型。户型选择是个动态变化过程,在一定时期又有相对的稳定性。影响户型的因素:经济发展,收入水平等多种因素。户型的大小由市场需求决定,要合理引导。合理户型的特征是体现科学理念,满足基本居住需要,主导户型服务于大众,符合节约,有利于整体房价下降,力求在较小空间内创造较高的居住舒适度。中套为80m2,小套60m2。今年6月1日起,新开工的90m2套房要达到总建筑面积的70%。论坛还介绍了日本、德国等外国的城市居住型(引导居住水准)为40-50m2,一般型引导居住水准为90m2等情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所长任兴洲女士,主讲了《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促进住宅产业健康发展》。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在新一轮的经济上升周期,其动力源为:住宅、汽车、电子、邮电通讯、建筑材料、基础设施等方面。商品房销售面积2004年比1991年增长了近10倍。住宅产业的特点:有可持续的市场需求;产业链条长;产业带动性强;与新材料、新技术结合紧密;能促进社会就业;能够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住宅产业的其它特点还有:一是人们的基本生存资料;二是带有明显的投资性质的商机;三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动产)市场特征;四是具有资产价格变动的典型特征;五是对土地资源的要求。因此,住宅产业在发展中是需要调控的。

目前,中国房地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住房保障体系的建立问题:例如,如何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

2、住宅市场局部过热问题,如:投机炒作问题。

3、价格上涨过快,房地产价格膨胀问题。

4、其它问题。

2006年房地产突出的三大问题:一是城市房屋供给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二是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三是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秩序混乱。因此,国家的调控目标,就是要解决上述3个问题。

国六条和五部委十五条的特点:是在上年两个国八条的延续,但有突出特点:稳定房价、公共住房保障、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完善住宅公积金等方面,建设部今年进行了深入研究。今年调控政策的成效体现在:第一控制了房地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第二市场秩序的规范;第三,增强了对中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第四,从国情出发,确立了中小户型和收入低者的需求。下一步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调控体系,应对不同层次的需求进行分类调控,保证低收入群体的住房,调控普通需求的住房。

会议认为: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一是根据低收入居民的支付能力,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二是建立住房保障基金,解决资金来源。三是建立低收入人群的住房档案和分配制度,根据需要安排投资住房。四是增加普通住房土地供给,合理调控房价。五是引导高收入者合理消费住房。六是运用多种调控手段,调控投机性需求,如物业税、流转环节的各种税费,控制投资性购房贷款。北京最近出台了对按揭贷款的最高的调控政策。下一步还要完善房地产市场统计信息系统:强化地方政府对住宅产业健康发展的责任,调动地方政府落实调控政策的积极性,加快落实中央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

中国国际房地产研究院景观设计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隆重召开

11月25日下午3时30分,由中国国际房地产研究院、《房地产纵横》杂志社搭建的沟通平台,邀请到中国房地产界的众多景观设计专家在人民大厦国汇厅欢聚一堂,隆重举行了“中国国际房地产研究院景观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

参加成立大会专家、嘉宾有:易道环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亚洲区创意总监周保华;易道(深圳)业务拓展经理王洋;加拿大奥雅园境师事务所董事李宝章;SED新西林景观国际总经理黄剑锋;万创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工程师郑煜;香港CY景观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畅意园林景观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伟;深圳紫月环境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程锋;深圳卡里奥景观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建兴;深圳布兰图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素;纪乐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经理江山:沿海地产投资(中国)有限公司技术部总经理张宝利;沿海地产投资(中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纵卫忠;中国国际房地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房地产纵横》杂志社社长王一:《房地产纵横》杂志社总编彭勇。

在十分友好、热烈的氛围中,与会的专家共同回顾了企业的成长岁月,畅谈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展望景观行业美好的发展前景,共话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专家们一直认为“中国国际房地产研究院景观专家委员会”成立的契机非常好,对促进景观设计界的业内交流,提升专业人才素质,提高专业课题研究能力都非常有意义。针对“中国国际房地产研究院景观专家委员会(草案)”及今后活动、发展方向提出意见和建议,各位专家纷纷进言献策。

李宝章先生认为景观设计界一直缺少行业组织,此次中国国际房地产研究院景观专家委员会的成立非常有意义,专家委员会还要吸纳更多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不断壮大,委员会委员要发扬务实求进的深圳精神,为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做出贡献:黄剑锋先生认为景观设计专家委员会还要多加强与其他行业专家委员会的联系和沟通;郑煜先生建议专家委员会一年要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专家们有更多交流的机会:作为年轻的设计师,江山先生和吴剑锋先生一致认为,专家委员会的成立为年轻的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特邀嘉宾纵卫忠、张宝利对专家委员会的成立也表示了忠心的祝贺,他们认为此次活动为开发商和景观设计师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对各位专家提出的建议,中国国际房地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房地产纵横》杂志社社长王一、《房地产纵横》杂志社总编彭勇――做了详细的回应,今后中国国际房地产研究院、《房地产纵横》杂志社将定期举行各种活动,扩大专家委员会的影响,吸纳更多会员参加,房地产纵横网还会及时公布专家委员会的章程、组织机构、会费开支情况,实现透明化管理,真正实现公开、公正、公平。会议还选举出了“中国国际房地产研究院景观专家委员会”的首任主任委员、秘书长、副主任委员,李宝章、黄剑锋分别担任中国国际房地产研究院景观专家委员会的首届主任委员、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