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殡葬对联范文

殡葬对联精选(九篇)

殡葬对联

第1篇:殡葬对联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特别是加入WTO后对整个社会生活的渗透,使得殡葬业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表现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殡葬行业的暴利,使得百姓不堪一死,岂不让人苦笑、悲哀。因此,笔者尝试利用税收的经济调节作用,从税收的角度来规范殡葬行业的管理,弱化其暴利程度,使其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中国的殡葬业,是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殡葬业废墟中发展起来的,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关怀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拥有上万多名职工的新兴特殊服务行业。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特别是加入WTO后,WTO的原则使传统的中国殡葬服务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殡葬业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表现越来越突出,人民群众对殡葬服务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殡葬服务机构因违规违纪和服务事故被媒体曝光的越来越多,特别是殡葬行业的暴利,使得百姓不堪一死,岂不让人苦笑、悲哀!因此,研究殡葬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改革的道路。当然,殡葬业的改革是需要各级政府及全体公众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因此,笔者尝试利用税收的经济调节作用,从税收的角度来规范殡葬行业的管理,弱化其暴利程度,使其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

二、理论依据

(一)和谐社会理论。所谓和谐社会,其本质内涵是文明、公平、公正、共富、共享、安定、有序和团结,核心是公正,而公正是一种“均衡”或“应得”——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得到与其行为相应的待遇。显然,只有每个人都得到了他应得的东西,或者这个社会达到了某种均衡的状态,和谐才是可以期待的。而当前殡葬业的暴利现象,使得百姓“怕死”——当前的丧葬费用高的远远超出了百姓的承受能力。这种现象是与和谐社会格格不入的,因此弱化殡葬业的暴利非常必要。

(二)税收产权理论。税收从表面上看,其课税对象为所得、商品和财产,但税收真正的目的物是产权。因此,公共部门可以依据产权是否存在确定税收边界。在产权明晰存在的地方,税收或税收权力应当介入,否则,会导致税收真空;在产权不存在或不明晰存在的地方,税收或税收权力就不应当介入,否则就导致税收或税收权力滥用。因此,针对殡葬业这个特殊行业,应以税收产权理论为依据,调整殡葬行业税收政策,以规范当前混乱的殡葬市场,实现殡葬行业的自我发展。

三、制定殡葬业合理发展的税收政策思路

(一)殡葬业税收政策调整的原则

1、从实际出发原则。调整殡葬行业税收政策必须根据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既不能被某些条条框框所束缚,也不能盲目抄袭别国的税收政策模式,在此基础上,丰富殡葬方面的税收理论,完善殡葬行业税收政策体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公平公正原则。调整殡葬业税收政策一定要体现公平原则。所谓公平,就是要丧主、殡葬服务机构、殡葬监察机构合理承担各自责任原则。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整殡葬业税收政策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方面保证国家殡葬业税收政策能够贯彻执行,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服务收费方面体现公益性;另一方面服务价值又通过市场经营来体现,通过建立完善的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实现殡葬行业的自我发展。

(二)制定殡葬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思路

1、实现殡葬管理部门政企分开,淡化管理部门作为殡葬业的经营主体,提高殡葬服务行业的效率。殡葬管理部门的职能同政府其他部门的职能是一致的,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如规范殡葬市场秩序、保护殡葬消费者的权益,进行调查研究、协调指导,对相关殡葬的税负、价格、赔偿、执业资格、准入审批等的政策进行协调等行政职能服务;殡仪服务公司负责直接与丧属洽谈,根据丧属的合理需求提供系列化服务,也就是“量体裁衣”,而不像我们现在普遍采用的由丧属在现有服务项目中选择的方式;然后,殡仪服务公司再同殡仪馆联系,可以提供接运遗体、整容、化妆、防腐、悼念等服务,殡仪馆可设置在城区内,方便丧属进行治丧活动;最后,再到近郊的火葬场火化遗体,继而选择公墓安葬或是采用其他方式处理骨灰。丧属只需同殡仪服务公司洽谈好,其他环节由殡仪公司进行联系。

2、根据殡葬业主体服务单位的性质,调整并制定税收政策,达到公平殡葬。殡葬业一般包括殡仪馆(服务中心)、火葬场、骨灰公墓。火葬场是公益性事业单位,殡仪服务的过程就是政府部门履行殡葬管理职责的过程,其性质就具有政治性、公益性和公共服务性,建议继续对具有公益性质的殡葬服务机构给予免征营业税、所得税的特别待遇。殡葬服务产业市场化以后,对以盈利为目的的殡葬服务机构要有别于公益性质的殡葬服务机构。国家的税负政策应该注意到这种区别,可以考虑征收火葬税。对火化以外的殡仪服务部分应待条件成熟后,逐步调整现有的税收政策,根据殡仪服务的特点,制定税收政策,确定税种、税率,使殡仪服务规范化。骨灰公墓可分两类:一类是经营型的;一类是公益型的。对经营性的公墓应征税,但应考虑墓地所在地区的各种有关土地方面的税,以这些为依据实行有差别的公墓税,使贫者能够正常安葬,富者得以厚葬。公益性公墓应免税。对殡葬设备、丧葬用品制定行业标准,以行业标准进行征税,对比较敏感的骨灰盒市场销售可考虑建立丧葬用品超市,进行整体市场管理,保证殡葬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3、制定墓葬方面的税收政策,引导其合理发展。全国各地公墓迅速发展,每年消耗的土地数量非常可观,因此国家通过制定法规限定墓穴面积、限定墓穴的使用周期,在必要时应该征收限制消费的墓地税金;同时,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开发利用不占地或少占地的骨灰安置方法,海葬、树葬、塔葬、壁葬和室内葬;鼓励各地殡仪馆自觉限制木制棺木的使用,转向采用再生和速生材料的替代材料制作棺材。随着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作用的正常发挥,资源在殡葬活动中的消耗才会自觉地维持在适当的水平上。

4、出台网络殡葬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开办网上虚拟墓地。网上虚拟墓地是人们利用互联网建立的一个可供追忆故人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可将已故亲人的生平资料制作成信息,通过各种网络手段,向故人祭拜和悼念。相比传统的墓地祭拜,网上祭奠内容更丰富,也更加个性化。整个祭扫过程中有清幽淡雅的背景音乐,充分表达对故人缅怀之情。肃穆又朴质的环境,深沉又清雅的格调,使网上公墓成为一个追忆故人的温情荡漾的地方。因此,出台这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引导殡葬行业朝着现代的文明理念方向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5、对无主尸骸、城市低保以及五保户应考虑免费,农民优惠火化等,以体现出殡葬改革的公益性质。这一部分支出可以由财政直接资助或者间接资助,即制定殡葬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殡葬企业对城市低保以及五保户和农民的殡葬问题实行特殊的殡葬价格政策,实现公平殡葬。

参考文献:

第2篇:殡葬对联范文

绿色殡葬,即充分借助高端科技、先进设施和环保理念,以促进殡葬安全、生态呵护、资源安全和提升殡葬综合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指向的殡葬模式。它既是殡葬文化与环保意识的完美交融,又是全球领先的广受欢迎的殡葬理念和行为。

绿色殡葬具有以下三个表征:一是彻底的环保性。绿色殡葬的全过程对于人和自然没有一点污染。二是标准化。其施行殡葬的标准化全程控制,特别强调殡葬过程中对遗体和骨灰处理的标准化,把污染降至最低。三是综合效益高。在探寻殡葬高效、安全、环保的基础上,建立殡葬市场许可制度、殡葬机构执业资格制度、殡葬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等,提升了社会综合效益。

二、新农村绿色殡葬驱动机制如何科学化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绿色殡葬观

要有科学的殡葬观。当前,要结合农村和农民的具体情况,不断创新绿色殡葬工作的宣讲形式,广泛、持久、深入地宣传绿色殡葬。

(二) 加强绿色殡葬制度建设

1. 殡葬法律法规要有针对性。立法要注意差别性,对于适合火葬的地区,要合理设计殡葬服务设施,优化服务质量,在拜祭方面为公民多提供便利;对于不适合火葬的地区,要倡导深埋、树葬、水葬、鲜花葬等多形式的生态葬;对于贫困地区,应对火葬费用予以减免。

2. 转变殡葬行政执法工作方式。必须打造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针对农民法制意识较为淡薄的现状,殡葬执法者要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但是,必须重点惩戒无证经营的丧事乐队、封建迷信活动和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

3. 努力造就高素质的殡葬职工队伍。

(三)骨灰处理多样化

1. 山区农村宜采用公益性生态墓地安葬形式。相对骨灰楼而言,生态墓地建设成本较低,既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又能满足群众“入土为安”的丧葬诉求。

2. 平原农村宜采用公益性骨灰楼寄存形式。这种形式可节约殡葬用地,适合在土地宝贵的三角洲、平原地区倡导。各镇村可依据自己财力和村民意愿,在旧坟地、荒地上新建或利用老祠堂改建适当规模、形式多样的骨灰楼(堂)。

3. 沿海农村宜采用海葬形式。

(四)加强绿色公墓的建设和综合利用

目前,我国农村公益性墓地普遍存在缺乏整体规划、绿化率低、尚未从生态和经济角度思考公墓的发展等问题。当下,要加快农村公益性和经营性绿色公墓建设步伐,来破解农村群众丧葬难问题。比如,倡导将遗体或骨灰用可降解的葬具装殓后深埋不留坟头,用植树作为标志并选用经济林木进行绿化。民政部门可联合农业、国土、林业、规划等部门,规划建设公益性或经营性生态墓地,将骨灰或遗体的安置权利与植树造林的法定义务有机结合。

(五)倡导文明绿色祭奠

第3篇:殡葬对联范文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力推进殡葬改革工作

*街道办事处将进一步加强对殡葬改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领导,强大工作力度,将落实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列入*街道办事处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和落实街道领导包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领导包组、社区居委会小组包户,一级抓一级,一抓到底的工作责任制。

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机制,为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具体,沟通及时配合紧密,整体联动,成立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如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办,负责日常事务及工作进展上报,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

二、工作目标和整治重点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文件精神和县政府的要求,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紧紧围绕殡葬改革的目标和任务,自加压力,攻坚克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一)加大力度,很抓落实。20*年内,*街道办事处将按照县政府调整下达的火化率30%的指标,细化工作措施,确保任务目标实现。自2009年1月1日开始在除回回营社区之外的各社区全面推行火葬。

(二)抓住重点,攻坚克难,巩固乱埋乱葬的整治成果,把抓好滇池面山、城镇周边、公路沿线等地乱埋乱葬的专项整治作为重点,争取取得重大突破。

三、工作措施

(一)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制度,*街道办事处将与所辖社区居委会签订目标责任书,把殡葬改革列入全年工作目标考核确保工作任务和责任目标的圆满完成。

(二)建立督查通报制度,按照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督查倒逼落实的要求,增强所辖社区居委会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认真抓好落实。年底*街道办事处将组织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对社区居委会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并进行通报。

(三)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社区居民对偷埋乱葬的行为进行检举揭发,对积极举报者,经核实后给予相应经济奖励,并对其举报行为进行保护。

(四)建立联络员制度,*街道办事处交明确专人作为殡葬改革信息报送的联络员,要求各联络员要及时掌握了解辖区内殡葬改革工作的进展情况,负责按时上报工作进展情况(人口死亡数、户口注销数、遗体火化数、坟墓拆迁数)。

联络员姓名:*

第4篇:殡葬对联范文

为推进我镇殡葬改革工作,提高殡葬管理的执法水平,确保殡葬管理专项整治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成立镇殡葬管理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殡葬管理专项整治的组织指导、督查、实施工作。

二、目标任务

(一)深化平坟还田活动。从年月日起,利用个月的时间,全面平毁土散坟,确保高速公路、铁路、姜溱公路沿线00米以内以及工业园区、农田及水源保护区、集镇规划区无坟头。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平坟还田范围,使全镇范围内所有土散坟在年月日前得到彻底平毁。

(二)加强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存放堂建设与管理。集中精力、人力加大公益性墓地管理,在原有的基础上,改善墓地环境,基本解决“平有所去、死有所葬”问题,达到“科学合理、方便群众、管理规范”的目标。

(三)抓好殡葬市场的整顿。严禁生产销售封建迷信用品和土葬用品;坚决取缔无照生产、经营丧葬用品的企业和个体商店;杜绝丧事活动中看风水、打丧鼓及沿路抛撒纸钱、冥币等封建迷信活动,严禁和尚入户操办佛事活动;禁止民间艺人参与丧事活动,规范吹奏人员的丧事活动行为;杜绝无牌、无证、报废的车辆以及违规经营车辆从事殡葬运输业务。

(四)巩固火化成果。火化率达0%,杜绝土葬、骨灰装棺土葬和乱埋乱葬,新发生的骨灰全部进入公益性墓地安葬。

三、工作步骤

整个专项整治活动分宣传发动和调查摸底、集中整治、平坟还田、总结验收四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和调查摸底阶段:殡葬改革工作牵涉面广、情况复杂,是一项群众性、政策性很强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和支持。为了推进我镇殡葬改革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从宣传发动、摸清底数、制定政策等方面入手,全面启动我镇殡葬改革工作,大力开展殡葬改革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殡葬改革的浓厚氛围。依据国家、省、市关于殡葬改革的政策法规,制定出台殡葬管理政策,全面开展殡葬现状调查摸底工作,分别对土葬、骨灰装棺、乱埋乱葬、假僧、假道人员和封建迷信职业者、民间吹奏、说唱艺人和从事封建迷信品制作、销售、无证无照经营丧葬用品等行为进行全面调查登记。

(二)集中整治阶段:进一步完善现有管理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建立联动机制,始终保持对非法丧葬行为的高压势态,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物力,建设村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存放堂,全面开展殡葬管理专项整治。由领导小组牵头对土葬、二次土葬、乱埋乱葬非法生产销售封建迷信用品、制作销售棺木、无照经营丧葬用品以及违法丧事活动等依法进行查处,整顿殡葬市场秩序、整顿吹打乐队、整顿运尸车辆。本文来自

(三)平坟还田阶段:从月日起,由镇分管负责人牵头,组织公安、民政、国土、生建等部门,以村为单位,对各村墓葬情况进调查摸底,制定平坟还田计划;从月25日起,组织全体镇村干部采取包干到组的形式,利用大寒的有利时机,动员群众自平自迁坟墓,力争春节前基本平毁散坟,确保高速公路、铁路、姜溱公路沿线00米以内以及工业园区、农田及水源保护区、集镇规划区无坟头;从年月日起,以村为单位,组织党员干部,对未平毁的乱散坟,采取强制措施,全部予以平毁,做到平迁一处,复垦一处,杜绝死灰复燃,确保年月日前达到无坟镇的目标。

(四)总结验收阶段:在市组织验收前,我镇组织自查自纠,验收合格后,向市政府提交书面报告,迎接市验收小组的验收。

四、工作要求

(一)坚持宣传教育在先。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殡葬管理条例》、《江苏省殡葬管理办法》、《市殡葬管理办法》和《市人民政府通告》等政策、法规的宣传,将这些规定下发到村组,使广大群众深入了解殡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各级政府对殡葬管理工作的要求,让基层干部做到有法可依,群众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做到面上宣传和重点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做好丧葬人员和丧事事主的教育、疏导工作,帮助他们认清从理封建迷信的危害,自觉移风易俗,做到厚养薄葬,丧事新办。

第5篇:殡葬对联范文

一、我国殡葬教育培训的现实状况

我国目前的殡葬教育与培训正处在一个不断进步的状态中。

近年来,一些殡葬服务机构展开了有关殡葬的文化和理论研究。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殡葬的系列教材《殡葬学科丛书》在民政部领导的关心下,已经由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出版了其中的12本专著;各地先后举办的国内国际殡葬理论研讨会,贡献了行业中各类人士的研究成果,已有多本高水平的论文集编辑出版;一些在殡葬管理或经营上颇有建树的人士也纷纷著书立说,一些学校根据教育的需要,出版了一些教材用书籍,民政部人事教育司也在最近根据国家职业教育大纲组织编写和出版了殡葬行业六个工种的教材。这些殡葬文化和理论的研究成果,将为殡葬行业建立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打下厚实的基础。

同时,一些机构也在踊跃地涉足各种殡葬教育培训。首先是各地民政或殡葬管理部门,为了体现管理机构对被管理者的关心以及规范管理的目的,举行一些殡葬管理人员的培训班;其次是一些民政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开辟了殡葬专业课程,长沙、重庆、福建等地一些院校注意开展面向殡葬专业的各种素质教育,已经为殡葬行业输送了大量的新生力量;再次是殡葬行业协会,他们正在把为会员单位提供各种专业培训作为自己的核心业务,由中国殡葬协会举办的殡葬岗位证书的培训已经受到殡葬服务机构的欢迎。这些机构对于殡葬教育培训表现出的热情,正是殡葬行业提升水平和提升形象的希望所在。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上述关于殡葬教育培训方面的已有的一些成绩对于全国殡葬行业来讲,实在是微不足道的。目前,更多的殡葬服务机构对于开展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大多还处在一个观望的阶段。很多事实说明,在我国离开建立完整的殡葬教育体系的目标尚有非常大的距离。

二、我国殡葬教育培训体系的初步构想

我们要在汲取各种先进的经验的基础上,以创新的精神努力实践,争取通过树立一种全新的殡葬教育培训理念,确立一个完整周全的殡葬教育培训方向,构筑一种全新的殡葬教育培训模式,建立一种全新的殡葬教育培训体系。

(一)建立我国殡葬教育培训体系的目标

为了使我国的殡葬行业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能够源源不断地接收经过系统教育的新成员和实施老成员的继续教育,我国的殡葬教育培训体系理想的状态应当是集合国家学历学位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内容,形成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和沟通的、开放性的终身教育体系。

具体地说,就是一方面逐步在部分的普通高中和高中阶段职业学校中实施以殡葬课程为纽带的相互沟通,通过建立面向部分高中阶段学生的学历科目与职业技能科目组合的考试制度,实现高中后教育的相互交叉的衔接,形成包括殡葬专业的学历学位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中后职业证书教育、高中后职业训练等模块的多样化的高中后教育体系,这是学生阶段的教育培训体系;另一方面逐步在各地建立殡葬职业学校(或者殡葬职业培训中心),举办各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培训和各种职业(岗位)训练科目的培训,还可利用多种教育资源,通过多元化的或联合的办学模式,为殡葬在职人员提供包括更高学位、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各种内容的进修培训,这是职业阶段的教育培训体系。

根据这个设想,我国未来的殡葬教育培训体系不仅应当包括学历学位教育体系,还应当包括职业发展体系(培养各种殡葬职业和岗位技能的劳动者)、专业发展体系(培养殡葬经营管理人员、计算机工程师、项目管理人员等等)和个人发展体系(鼓励员工为发展自己选择专业或科目)。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非常完备的殡葬教育培训体系,可以以多种多样教育培训的方式,供企业和个人进行充分的选择。

(二)树立新型的殡葬教育培训理念

要建立和实施一种新的殡葬教育培训体系,必须在行业、机构、从业人员和主管部门中倡导和树立一些新型的殡葬教育培训理念。

第一是教育投资的理念。我国的殡葬行业应当树立“人才是最重要资本”的理念,尽快制订和实施加大人才教育培训投资力度的政策,强化人才资源的超前性投资与开发,同时实行人才教育投资多元化政策,建立政府、社会、单位、个人相结合的人才教育投资新模式。现阶段,需要强调的是殡葬服务机构要保证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

第二是终身学习的理念。殡葬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地通过终身学习,补充知识,提高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激烈竞争的需要。无论是机构还是人员,都应当针对每一个人制定和实施一个庞大的“终身学习”计划,通过不断的学习,增强工作技能,提高工作水平。

第三是全员分层培训的理念。殡葬服务机构必须进行至上而下的全员化培训。如果领导不进行培训,领导在知识和理念上必然会落伍,无法让员工真正信服,管理上就会出现冲突;如果忽视对员工的培训,员工对领导的理解就会不到位,任务执行不到位。因此要注重培训整体性,对培训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划,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层面,进行针对性课程的选择,对不同的人员进行分层、分类培训。

第四是整合资源的理念。现阶段,我国的殡葬教育资源是十分稀缺的,而殡葬教育培训的需求又是非常急切和广泛,因此拥有各种教育资源的机构必须树立大局观念,以五湖四海的精神把有限的教育资源整合好配置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要开展职业教育的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同中等、高等学校和职业专科学校的联系与合作,加强同职业技能、职称评定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进殡葬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和成长。

(三)确定我国殡葬教育培训的主要方向

建立我国的殡葬教育培训体系,应该针对殡葬行业从业人员目前普遍存在的紧缺素质的情况,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有关的教材教学研究。

第一是科学素质。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四个层次,殡葬从业人员科学素质的造就必须在这四个方面协同进行。殡葬行业要认真总结和吸取前人的工作方法和操作技巧,并且以科学的精神广采博取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以形成本行业的科学技术体系,打下行业科技进步的坚实基础。

第二是创新素质。培育创新素质,需要通过学习做到基础性知识的宽厚性和广博性,做到专业性知识的精深性和先进性,提高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因素的智力,提高包括组织能力、计划能力、实际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要素的能力。培养殡葬从业人员的创新精神,尤其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

第三是市场素质。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是以对事物价值的科学确定和价值的动作与转化为内涵的经济运作过程。殡葬从业人员要学习具有与市场经济适应的道德素养和法制素养,这是确保殡葬服务市场健康发展和高效有序运作的首要前提。当前尤其要克服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左的落后的价值观念,克服不良文化沉淀及其所导致的不良的行为方式,克服在市场运作过程中存在的许多腐败和混乱无序现象,以及由此造成的诸多内耗与低效。

第四是系统素质。系统论要求每个个体必须对于自身和环境作不断的自我调适动作,使系统内部的各种资源、要素的构成相互协同的有机整体。对于殡葬从业人员来讲,要克服目前相当普遍存在的只重局部,不重整体,只重眼前,不重长远,只重视有形资源,不重视无形资源,只重视自身利益,不重视整体协同,以避免单位和个人间相互掣肘而形成的系统内耗及其造成系统整体效益的降低。

第五是环境素质。要提高殡葬从业人员对于环境优化的重要性的认识,进入全方位环境优化的状态,注意克服长期以来重物轻人的资源开发模式的运作惯性,克服以危害人健康生存和长远发展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的现象。

第六是信息素质。信息素质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殡葬从业人员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它不仅仅是诸如信息的获取、检索、表达、交流等技能,而且包括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将已获得的信息用于信息问题解决、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因此,要通过教育培训使殡葬从业人员取得进入信息时代的"通行证"。

三、推进殡葬教育培训体系形成的一些工作建议

(一)建议并协助政府和行业组织编制各种政策指导文件

殡葬服务机构要以积极的态度争取政府和行业的关心和支持,主动向他们反映各种教育需求,反映教育资源的分布状况,反映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而后者要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明确殡葬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殡葬执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定期殡葬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科目指南等。

(二)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实施多种教育培训模式

殡葬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可以采用短期训练班、系列讲座、研究进修班、实习见习等模式;对于已经具备资格考试的科目,可以实行按教材进行教学和进行考试标准课程辅导的模式;对于有一定知识和文化理论基础的殡葬从业人员,可以采用进入更高学历教育或者脱产进修的模式;为了适应各种人员的特殊情况,可以采用不同于常规教育的管理方式,即在出入学上实行宽进严出,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化整为零,在学习时间安排上实行灵活安排,在学习结果上实行单科结业等灵活做法,采用因人而异的培训模式。

(三)打破条块分割,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

当前,我国的殡葬服务机构有丰富的技能操作的实践资源,殡葬学校有较好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部分地方有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工作者,应当把这些资源充分地整合起来。打破区域封锁和门阀界限,改变各自为战的状态,现有的殡葬教育资源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效能。同时还应当充分利用各地高校、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各类培训机构的教育培训资源,争取与国外知名的殡葬专业大学、殡葬企业合作建立培训机构,或者选拔人员派送到国外进行进修与实习。

(四)认真分析教育需求,合理设置殡葬培训课程

殡葬教育培训的需求应当根据各个机构发展人力资源竞争力与员工胜任能力来决定,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与把握是最为重要的。殡葬教育培训机构要根据需求和国家既有的教育考试标准,参考其他服务类行业比如旅游业、商业等的教育经验,本着系统论的观念设置出我国的殡葬教育课程。

(五)尊重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应当把教学质量视为教育培训的生命。教育培训机构要学习和掌握一定内容的教育理论,尊重教育规律,严格实施教育培训管理,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殡葬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要精心设置和选择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注意理论和实务的有机结合;还要通过必要的考试检验教学效果,或者追踪学员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以检验教学效果。

(六)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让殡葬教育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今后,通讯网、计算机网与广播电视网三网合一的远程公共网将给教育事业插上有力的翅膀,教育手段的网络化、现代化趋势在客观上为殡葬教育培训产业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条件支持,它将使殡葬从业人员获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速度大大加快,使殡葬服务机构可以迅速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第6篇:殡葬对联范文

【关键词】殡葬改革;现状及问题;建议

当今社会,殡葬业发展产业化、系统化,人们不禁感叹对“亡人”的经营也是一门宏观的学问,这个被称作“为夕阳人服务的朝阳产业”正在蓬勃发展。而对殡葬的改革,尤其是在农村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障碍,需要党和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出台相应的政策,也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殡葬改革的提出与发展

1956年,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倡导火葬,拉开了殡葬改革的序幕,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大力兴办火葬场,对旧的丧葬方式和习俗进行改造。“期间殡仪馆(火葬场)建设得到了超常规发展,数量增加得很快,但是也带来建设质量不高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发展,1985年,国务院了新中国首个关于殡葬管理的法规,即《国务院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许多省市都对殡葬进行了重大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1997年,国务院颁发了《殡葬管理条例》,殡葬改革步入新阶段。“截至2005年底,全国殡葬职工已从1978年的16499人发展到68588人。”至今殡葬改革在全国各省市地区开展,既取得一定成绩也面临着阻碍。

二、殡葬改革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环保的社会,而环保社会的建设需要各方面共同的配合与努力。殡葬改革是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土葬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葬,这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而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对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者分别作为条件和基础是总布局有机整体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殡葬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环保社会的建设。

(一)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即“就其社会观而言,主张公平分配,既满足当代人又要满足后代人的基本需求”,而“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居住区内土壤、淡水、林草和生物种类等自然条件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人类生存延续与生产活动的自然基础和物质条件”。在我国历史上,各民族有水葬、土葬、崖葬等葬法,汉族地区则普遍实行土葬,目前,尤其是在大部分农村地区,仍旧采用土葬方式,这种方式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很大,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木材做棺材,长此以往,具有防沙固土、美化环境功能的树木在一定程度上遭受损失,破坏了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大量祭奠用品的使用(如冥钱的燃烧)也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因此,对以往殡葬方式进行改革,摒弃传统的、对环境有害的殡葬方式,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资源的节约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珍贵,“以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而言,可耕地仅为全球人均占有量的32.3%,森林为14.3%,淡水为28.1%”,而土葬需要一定面积的土地,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每年的死亡人口量也是一个巨大的数额,由此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此外,还会造成林木资源的浪费。所以,对其进行改革,一方面缓解了突出的人地矛盾,增加可利用土地;另一方面,减少了林木资源的浪费,有利于让资源流向更需要的地方。和谐社会是一个整体,它的构建需要部分的努力与配合,人与资源矛盾的缓解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农村殡葬改革面临的问题

随着殡葬改革的推进,我国部分地区已经采取多种生态殡葬方式,保护了环境,节约了资源,但大部分农村地区仍旧采取传统的土葬方式,改革缓慢,而其他类型的殡葬形式,例如树葬、风藏等在农村地区极少出现,少数地区采取火葬方式。总之,殡葬改革在农村地区的推行中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改革推行缓慢

村民们知识文化水平有限,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一方面,仍旧相信“灵魂不死”、“生死轮回”,认为人死了之后他的灵魂还存在,从老一辈人口中经常念叨的“亡人托梦”以及佳节寿诞给祖先、亡人敬酒烧冥钱等行为就可看出“灵魂不死”的观念在其心中已根深蒂固,代代相传影响着后来人;另一方面,为了顾及面子,村民们往往厚葬亡人,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地位或者宣扬自己的孝心,邻里乡亲攀高比低在所难免。由于这些传统观念以及攀比心理的影响,人们往往不惜重金隆重举行葬礼,让已故之人“入土为安”,使得土葬“深入人心”,其他方式难以被接受,导致改革缓慢。

(二)宣传力度小,推广面窄

虽然国务院在1997年出台了《殡葬管理条例》,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应政策,但农村地区对政策的了解甚少,例如关于殡葬改革的有关政策,改革的意义,殡葬的相关知识诸如此类信息,人们知之甚少,宣传力度小或宣传不到位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因素,例如有的地方政府对殡葬改革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强烈的改革紧迫感,自由放任。另外,当人们不能及时从改革中得到切身利益时,政策的推行往往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补贴奖励政策的缺乏使得改革在农村地区成效不大,困难重重。

(三)殡葬方式单一,基础设施缺乏

虽然现在出现了很多新颖的殡葬方式,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与运用,人们依然青睐土葬。即使有的地方逐渐接受了火葬或者其他殡葬方式,“但是,一方面政府没有规划出公墓和祠堂用地,况且建设又需要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政府对把棺材埋在祖坟里和良田里的行为不去追究,所以,公墓和祠堂也就是一个“空中楼阁”,土葬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殡葬方式依然被广泛采用。

四、关于农村殡葬改革的建议

殡葬改革是一项持久的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各级政府既要抓重点,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也要分清主次逐个击破。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是根本,制度政策是依据,领导示范宣传是辅助,殡葬方式多样化是条件。

(一)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要使得殡葬改革在农村地区顺利推行,根本上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对传统的“灵魂不死”、“入土为安”的看法,“近代思想家论证灵魂不死,把个人的灵魂与群体和国家联系了起来,他们达到灵魂不死的“秘诀”在于用群体,社会和国家之体载我之灵魂”。而要做到这一点,具体而言,就需要有关部门进行知识宣讲,开展公益活动,推广相关政策,宣扬辩证唯物主义无神论,邀请相关专家为村民们解答疑惑。笔者认为,观念的转变是最核心也是最困难的,况且“灵魂不死”“入土为安”等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数千年,早已根深蒂固,对其转变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观念的转变在时间上要持续长久,在力度上要加强,达到变被动屈服为主动顺从的目标。

(二)完善相关制度,建立补贴机制

制度是依据是保障,是强有力的引导与规范,相关制度的完善使得改革有迹可循。虽然国家,政府已经出台了改革的有关政策,但是在这些政策下人民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并没有达到使人们主动迎合的状态,若想变被动为主动,则要让改革为人民带来及时的看得见的利益,一个较有效方法便是建立补贴机制,对主动放弃传统的、污染环境的殡葬方式转而采取绿色生态殡葬方式的村民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奖励。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已经采用了补贴的政策,但是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实行。长期的补贴政策也会起到宣传作用,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改革中,使人们自觉自愿配合改革,变被动为主动,推动改革顺利进行。

(三)发挥领导示范作用,加强宣传力度

领导的示范辅以强有力的宣传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当一项政策出台后,群众的眼睛都注视着各级领导干部,看他们对政策的应合度,各级干部应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应当像抓计划生育工作那样,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实施强有力的领导,坚定信心,克服困难,真抓实干,一抓到底,切忌怕这怕那,抓一阵松一阵”,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村民获取信息渠道有限,对外交流少,就更会以村干部的反应作为衡量改革对自己利弊程度的标准,因此,领导的示范作用更为重要。同时还要加强宣传力度,要把殡葬改革深入人心,让人们了解改革的意义,知道政策的提出与实施,自觉自愿为改革献力,为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做贡献。

(四)推广多种生态殡葬方式,实现殡葬多样化

殡葬多样化是推进改革的有利条件。当村民们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摒弃传统的土葬方式后,若不了解其他的殡葬方式,遇到丧事时就会迷茫无所适从,因此,必须要给他们提供多种殡葬方式,而不仅仅是火葬,让他们了解不同方式的优缺点,可以自主选择。目前,村民对一些其他类型的殡葬方式知之甚少,甚至全然不知,虽然《殡葬管理条例》第二条殡葬管理的方针:“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明确了火葬是殡葬改革的方向,但是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条件不具备,缺乏相关基础设备,推行火葬有一定的难度,且火葬并不是一种绿色生态的殡葬方式,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就我国目前的火化水平来说,一具遗体在燃烧过程中要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如 CO 、 CO2 、 N H3 、 H2S 、SO2 等”。

因此,其他类型的丧葬方式也可以推广到农村殡葬改革中,丰富殡葬方式,推动改革发展。例如现在流行的花坛葬,还有树葬、海葬、壁葬、草坪葬,总的来说,这些殡葬方式相对比较生态环保,节约资源。

五、结语

殡葬改革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党员干部的示范,也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所以我国的殡葬改革事业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要引导群众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无神论,并贯穿到殡葬改革的工作中。同时也要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改革中,形成生态和谐、节约环保的殡葬管理态势。

参考文献

[1] 陶德才,樊一阳.陵园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殡葬改革50年可圈可点[J].社会福利,2006(6).

[3] 周敬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6.

[4] 张清东,谭江月.环境可持续发展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73

[5] 周敬宣.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8

[6] 武峥,刘宾.新农村殡葬改革问题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

[7] 魏义霞.死亡哲学:灵魂不死的历史追溯与深层思考[J].北方论丛,1998(3).

[8] 周苏,程昌富.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推动农村殡葬改革工作[J].社会福利,2008(12).

[9] 国务院令第628号,殡葬管理条例[S].

第7篇:殡葬对联范文

关键词:科技殡葬;体系;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261-02

和谐社会建立需要对人们的生、老、病、死各个环节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死亡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建立一个和谐共赢的殡葬管理机制,实现和谐殡葬成为至关重要的事情之一。和谐殡葬的实现主要依靠科技力量在殡葬业中的应用,民政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将“促进殡葬科技进步”作为指导思想提出,这预示着殡葬科技将成为殡葬事业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模块。

一、科技殡葬的概念与内涵

(一)科技殡葬的定义

科技殡葬是指通过对当前社会的科学技术的深入研究,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广泛应用现代科技成果的殡葬。以科学思想为指导,将现代科技与殡葬相结合,运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去正确看待生死问题,有效遏制迷信,建成一批有特色的生命教育基地;深入研究当前社会的科技成果,鼓励研究,将其他行业的先进成果正确应用到殡葬行业,大力支持殡葬科技人才的培养,真正做到“研、学、产”相结合,开展殡葬科技创新活动,支持推广应用型研究。

(二)科技殡葬的内涵

狭义的科技殡葬是指用近现代各种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殡葬的各个方面。广义的科技殡葬是指用科学的思想、态度、方法以及手段来应用到殡葬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及殡葬的设施建设、管理规划等殡葬的各个方面。广义的科技殡葬不仅仅包含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设备设施、先进的管理理念,更包含对殡葬行业,对待殡葬活动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科学地对待生死。

1.科技殡葬是全新的殡葬理念。科技殡葬是在民政部《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全新理念,具有开放性、现代性、预研性以及持续性等特征。开放性是指科技殡葬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来促使殡葬科技含量的提升;现代性是指科技殡葬主要应用当代科技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社会技术与文明的进步;预研性是指科技殡葬具有提前研发特点,走在行业的前列;持续性是指在合理布局科研计划的前提下,重视科研活动的持续研发,使得成果能逐步使用。

2.科技殡葬是殡葬改革的动力。从最开始的殡葬改革,确立了火葬的地位,到当前正在推行的第二次殡葬改革,确立了科技殡葬的概念以及行动举措。第一次的殡葬改革是靠火化炉等设备的推广而实现的。而第二次的殡葬改革直接要求科技殡葬的实施。

3.科技殡葬是绿色、生态殡葬的本质。狭义的绿色殡葬是环保科技在殡葬全过程中的运用,即按照环境保护的理念,以解决环境问题为核心,将生态学、环境学、卫生学、土壤学等多学科的原理综合运用到殡葬活动中来。而生态殡葬更是直接提出了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空间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技术革命的应用。

4.科技殡葬构建全新的殡葬服务体系。目前的殡葬服务体系主要是由殡仪馆、殡仪服务站、殡葬车队、殡葬职工培训、物流配送站、殡葬研究所、殡葬网站等基础设施来完成,科技殡葬可以在殡葬的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服务管理评估等方面实际上可以由互联网组成一个新兴的无边界的服务集团公司,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殡葬服务体系。

二、科技殡葬存在的问题

(一)殡葬科技化、信息化程度严重不足

目前,中国殡葬事业的科技化、信息化程度严重不足。绝大部分的殡仪馆并没有消烟除尘装置,对于环境的保护更是放在经济效益之后。在信息化建设中,殡葬企、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还没有完全采用软件、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服务,更不用提使用现代管理理念来管理企业的流程了。

(二)殡葬行业缺乏应用型科研人才

殡葬科技的研发目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两个城市,绝大部分的应用型科研人才仍停留在其他行业中,即使其他行业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如果没有殡葬行业的应用型科研人才,那么对于科技成果在殡葬行业的应用仍然是一纸空谈。

(三)殡葬教育、培训滞后于科技殡葬的需求

目前殡葬教育、培训所培养的殡葬专业人才是指具有采取多种方式系统学习了殡葬专业知识(殡葬礼仪、防腐整容、陵园设计等)的人,最高层次为大专学历的毕业生。殡葬机构临时聘用的人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又没有进行相应的殡葬教育、培训,很难对现有殡葬服务等做新的研发。殡葬企业人员,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虽然有较高的营销技能,但是对人民群众的服务等方面仍有不足。

(四)科技殡葬市场化需求开发不足

很多科学技术的发展源于市场化的需求,目前公墓的规划设计及景观美化的理念已经得到各大经营性墓地的认可主要是因为市场化的选择。对于科技殡葬,缺乏市场化需求,研发的课题只能成为一个成果,而不能转化成为产品、服务,产生经济效益。

三、科技殡葬体系的建立

(一)科技殡葬体系建立的原则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绿色殡葬、生态殡葬的实现为目标。殡葬改革与管理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积极地进行科技创新,要进行殡葬科技的创新必须充分考虑到现有的人力和物力,逐步推行殡葬科研。优先解决危害严重的、资源浪费的课题。

2.创新、实用、预研的原则。殡葬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因此对于科技殡葬体系的建立应遵循创新、实用、预研的原则。创新就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进,在现有的技术、服务、设施上进行一系列创新既可利用原有的基础,又能进行新的理念、服务、业务的开展。实用就是科技殡葬不宜在相关基础学科方面作深入理论研究,反而应该在现有成果基础上作一系列实用性研究,以便能够尽快应用到殡葬行业。

(二)科技殡葬体系建立的途径

1.完善相关制度,加速中国殡葬科技进程。首先是创设有利于殡葬科研的政策环境,加大殡葬科研的资金投入。增强各级人民政府对殡葬科研的认识,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渠道、多形式的殡葬科研领域投入体系,促进殡葬行业资源的优化配制。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应着眼于环保、生态的环境的建设,出台具有前瞻性的政策,设立更多殡葬科研机构,成立殡葬各个领域相关研究所,进行理论和实务研究,为殡葬改革打下一个坚实的技术基础。其次是创设有利于吸引殡葬科研人才的政策,留住、吸引、发展殡葬科研行业人才。殡葬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殡葬科研人员队伍的建设。健全殡葬科技人才制度是发展科技殡葬的首要条件。进一步营造鼓励殡葬科技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殡葬界一流科学家、紧缺人才、实用型专业人才和创新型团队。再次是建立完善的殡葬法规、政策及准入制度。殡葬的科研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撑和保障。同时准入制度还将加快殡葬科研领域的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有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准入制度,就迫使一些殡葬行业的大、中、小企事业按照标准及法律法规思考转型,而为了转型,就不得不在其内部进行技术创新,这对于促进中国殡葬科技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最后是从政策层面鼓励殡葬文化的研究。

2.完善殡葬教育体系,形成层级立体教育。殡葬教育体系目前从中专程度起,终止于大专,再辅之以培训。大专层次的人才,应用实务优势明显,研发、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完善殡葬教育体系,形成层级立体教育,由初中毕业的中专开始,到高中毕业的大专,到高中毕业的大学本科,可设有少量的关于生态殡葬、人文殡葬等方面的研究生。同时结合殡葬职业技能鉴定,开发完整的培训体系,有计划、分批次地对全国整个殡葬行业进行理论与实务培训。通过建立这样一个完整的殡葬教育体系,将对科技殡葬体系的建立起着保证的力量。

3.结合《指导意见》,促进研、学、产结合加快产品转化。殡葬科研成果如果不转化为产品,那么殡葬科研就成了纸上空谈,殡葬科研领域归根结底还是实用性研究,而研、学、产相结合就成了殡葬领域中急需发展的一环。目前科研队伍的创新力量与社会领域的殡葬是脱节的。结合《指导意见》,可以从以下两个个方面进行殡葬科研的产品转化:首先,构建相关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的平台,促进科研人员的合理流动。大学与科研机构合作可以提升学生的眼界以及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大学与企业合作,可以直接将学校的最新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可以将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在社会中进行实验,而企业也将在收获经济利益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通过这样的平台,将缩短科研成果的转化时间,也将促使更多大学、科研机构进入殡葬领域。其次,集中优势力量开展殡葬应用研究为主的创新开发,同时推进殡葬理论研究。对于目前已经开始出现的、部分应用的好的科技成果,如环保殡葬产品可降解骨灰盒等,要加大力气进行市场推广;而对于目前尚未完全普及的,比如节能减排的殡葬设备以及殡葬设施方面,要通过对技术标准的制定来进行新型设备、设施的推广。最后,培育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绿色殡葬、生态殡葬消费群体,通过转变殡葬消费方式引导和促进殡葬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殡葬业转型中的科技战略研究[G]//王宏阶,诸华敏,乔宽元.殡葬绿皮书:第1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 朱勇.中国科技殡葬介绍[Z].民政部101研究所.

第8篇:殡葬对联范文

在当前各项工作十分繁忙的时期,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深化殡葬改革、规范墓葬秩序动员会,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殡葬改革工作的重视,也反映出我市规范墓葬秩序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分析问题,统一思想,全面规范墓葬秩序,深入开展集中整治活动,强力推进我市墓葬改革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重点讲三点意见:

一、分析问题,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强力推行,各地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努力下,我市殡葬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省殡葬管理条例》和《省公墓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执行比较到位;全面推行火化,2000年5月1日实现了全境全员100%火化;规划建设乡村公益性墓地610个,有效减少了乱葬滥埋和大坟大碑现象;大力推行生态葬法,共建设生态墓地567处,2011年,90%以上的骨灰实现生态葬法处理。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

1、从认识上看,存在两种倾向。一是畏难情绪较重。部分乡镇和行政村领导干部认为殡葬风俗是农村传统,引导群众转变丧葬习俗难度大,对抓好殡葬改革工作信心不足、动力不强。有的片面认为推进殡葬改革、规范墓葬秩序会引发群众问题,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工作力度不强,甚至一味迁就思想观念落后的群众。二是被动应付思想。部分领导干部平时注重抓项目建设、抓经济发展,对殡葬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认识不足,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工作中被动应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个别部门职责不明确,错误认为殡葬改革就是民政部门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协调配合意识不强,还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2、从举措上看,存在三个不到位。一是宣传不到位。宣传教育缺乏深度、广度,长期性和实效性不强,对开展殡葬改革的重要性和相关政策法规没有宣传透彻,造成基层干部群众对推进殡葬改革的认识不够,政策法规不清楚,工作执行难到位,群众丧葬观念转变缓慢。二是管理不到位。乡村公益性墓地规划无序,点多面广,有的村每个自然村就建有一个公墓,特别是村规模调整后,有的村甚至达到16个。墓地建设档次低,道路、绿化、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难以推行生态葬法。墓地管理粗放,有的村把整座山都作为村公益性墓地,丧户可以随处乱葬。存在违规经营现象,通过收取较高的穴位费,接纳非本村死亡骨灰葬入本村公墓,严重破坏了殡葬管理秩序。三是整治不到位。各乡镇、街道执行殡葬改革政策不平衡,部分乡镇、村对墓葬管理的工作力度有所松懈,对超标准树大碑造大坟和乱葬滥埋、违法经营坟墓的情况执法不严、整治不力,给群众造成当前殡葬事务无人管、无相关殡葬法规约束的错觉。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农村富人违反殡改政策,违规建坟,在群众当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3、从成效上看,存在两个严重问题。2012年以来,我市殡葬改革工作出现严重反弹,几乎到了失控的地步。去年,市委傅根友书记和陈锦标市长分别对殡葬改革工作的反弹问题作出重要批示。一是超标准建坟现象严重。根据各乡镇、街道自查上报情况,全市公益性墓地内71%以上的坟墓属于超标准建坟,共有树大碑、造大坟等超标准坟墓3778穴。大部分墓碑面积是规定标准的两倍,墓穴面积是规定标准的3倍,甚至有部分超过标准的10倍多,建造的墓碑高达2.75米,墓穴占地面积40多平方米。二是乱葬滥埋现象严重。一些丧户私自将亲人的骨灰葬在自留山、自留地上,或是到村公益性墓地外买地、买山入葬。据初步统计,全市共有787穴乱葬滥埋坟墓,最严重的一个乡镇就有160穴。同时,生态葬法在我市大部分行政村停止推行。

殡葬改革是一项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目前,我市的殡葬改革工作正处于一个深化提升的关键时期,必须及时把这项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阶段性的重点工作抓实抓好,否则我市多年来推行的殡葬改革成果将前功尽弃。对此,各地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到,深化殡葬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更是加快推进我市打造“旅游胜地”、“山水家园”,全面提升城市形象与发展环境的现实需要。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到位,着力巩固成果,规范墓葬秩序,确保殡葬改革工作取得新突破。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扎实有效推进殡葬改革工作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今年我市殡葬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深化提升,深入开展违规建坟集中整治行动,全面规范墓葬秩序。各地各部门要明确任务,精心组织,强势推进,全力确保这项工作取得实效。重点是抓好四方面工作:

1、合理规划墓区建设。主要是对全市乡村公益性墓地进行重新规划、审批,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改善环境,强化管理。在时间要求上,各乡镇、街道要在3月10日前完成规划选址,在4月底完成建设工作。要在对各行政村墓地规划进行初审后,统一上报市殡改办,由民政部门牵头,规划、国土、林业等部门参与,对全市所有的公益性墓地进行审批,审批合格后发给公益性墓区证。在规划选址上,要符合乡镇、街道的总体规划,原则上对原有符合规划要求的公益性墓地进行规划改造,修建墓区道路及排水设施。需要重新选址的,必须利用荒山脊地,避开“三沿五区”(沿铁路、公路、沿通航河道两侧视野范围和耕种区、风景区、开发区、住宅区、森林保护区)和农民群众的居住点。在建设要求上,原则上1个村建1个墓地,交通不便、人口分散的村根据实际情况最多可以建2个,鼓励联村或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建设公益性墓地。要规划部分生态墓地,原则上各乡镇、街道要按照生态墓地建设标准规划建设2个以上生态墓地。同时,各乡镇、街道要指导各行政村按照“生态化、园林化、艺术化、规范化”要求,完善墓地基础设施,改善墓地环境,切实解决“定点安葬”问题。特别是要结合全市“312”新农村绿化运动,大力推进墓区绿化工作,确保绿化覆盖率不低于80%。

2、严格禁止乱葬滥埋和规范墓葬标准。重点是严格执行《省殡葬管理条例》、《省公墓管理办法》和我市《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规范墓葬秩序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法规,及时纠正查处乱葬滥埋、超标准建坟、公益性墓地超范围经营和收费不规范等问题。一是严禁乱葬滥埋。在新规划建设的乡村公益性墓地投入使用前,骨灰一律按规定标准葬入原村公益性墓地内,自5月1日起,必须葬入经审批合格的公益性墓地或市公墓内。今后乱葬滥埋的,要在民政部门的指导下,一律通知限期迁移或组织平毁。严禁公益性墓地从事经营性活动,接纳非本服务区域内死亡人员骨灰葬入,一经查实,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二是严格规范墓葬标准。原则上一个墓区内的墓穴面积、墓碑面积和制式要统一。具体标准是:墓穴占地面积单穴不得大于0.7m2,双穴不得大于1m2;墓碑面积单穴不得大于0.4m2,双穴不得大于0.6m2;墓碑放置后顶端距地表面高度不得超过0.8米。墓碑制式在不超标的前提下,由各乡镇、街道或各行政村确定,丧户到村里统一定制领取。墓葬穴位由村里统一安排,原则上按顺序或一行内抽签确定,不得隔行选择。今后凡在公益性墓地内超标准建坟的,在民政部门的指导下,一律通知限期改正或组织拆除。

3、积极倡导“小碑型”生态葬法。生态墓葬占地面积小、墓区绿化好,有利于群众节约墓葬成本,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下一步,要继续积极推行生态葬法。在建设标准上,要严格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快生态葬法的通知》(江政办发[2004]136号)规定的标准执行。墓地绿化覆盖率必须达到80%以上;墓碑的尺寸大小控制在40㎝×50㎝以内;墓碑可平放或倾斜放,离地面高度控制在0.15米以内,倾斜放的墓碑与草坪的倾斜度不得超过15度。在具体要求上,推行“小碑型”生态葬法的村,要严禁骨灰在生态墓地外乱葬滥埋,从5月1日开始,所有生态墓地使用区域内的骨灰必须葬入经审批合格的生态墓区内(包括迁坟);凡今后乱葬滥埋的,在民政部门的指导下,一律通知限期迁移或组织平毁;严禁在生态墓地内超标准树碑建坟,发生超标准建坟的,在民政部门的指导下,一律通知限期改正或组织拆除。在建设经费上,生态墓地建设经费实行分级负担,由市、乡两级财政以奖代补和村级集体经济共同承担的办法解决。

4、集中开展违规建坟墓葬整治。整治时间从3月1日开始至6月30日结束。整治对象是2000年5月1日至2009年2月16日期间的违规建坟。整治步骤主要分三个阶段:一是调查核实。各乡镇、街道要动员辖区内违规建坟户,自觉向本村申报违规建坟情况。在各村申报基础上,乡镇、街道组织力量对申报情况逐户调查核实,登记编号造册,于3月10日前上报市殡改办,并对申报和核实情况进行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二是集中整治。各乡镇、街道于3月12日前向户主发出清理迁移或绿化覆盖违规建坟的通知。各乡镇、街道和村要集中精力,组织力量,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督促户主按时整改,确保在8月30日前完成清理整改或绿化覆盖。对逾期未整改迁移或绿化覆盖的违规坟墓,各乡镇、街道要组织或平毁。三是检查验收。各乡镇、街道要每月底向市殡改办上报墓葬专项整治的进度。市殡改办将在8月底组织集中整治检查验收,对验收优秀的乡镇、街道进行通报表彰;对验收不合格的进行通报批评,同时限时完成整改,直至验收合格。

三、强化举措,狠抓落实,全力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深化殡葬改革,规范墓葬秩序,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特别是对违规建坟的集中整治,涉及面广,整治难度大,各地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攻坚破难,狠抓落实,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市殡葬改革成果。

1、要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把宣传教育作为推进殡葬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举措。每年4月份是我市的殡葬改革工作宣传月,各地各部门要加大力度,把宣传工作做到村、做到户。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专栏、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通告、巡回宣传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殡葬改革的目的意义、具体内容、政策法规,教育群众转变观念,厚养薄葬,移风易俗,引导群众理解、支持和参与规范墓葬秩序工作。特别在集中整治阶段,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开道作用,把整治通知书印发到每家每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着力形成革除丧葬陋习、倡导文明殡葬的强大声势。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支持作用,对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对软磨硬抵、违规建坟的进行曝光,为推进集中整治活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要强化职责,齐抓共管。殡葬改革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要充分发挥市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着力形成民政牵头、责任在乡、村为基础、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按照职责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市殡改办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建立完善通报制度,推动工作落到实处。各乡镇、街道要把殡葬改革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日常工作安排,主要领导要负总责,亲自抓,定期听取汇报,分管领导具体抓,确保这项工作时时有人抓,处处有人管。要强化考核,市委、市政府已把殡葬改革工作列入对乡镇、街道的年度综合考核,考核分值为5分,并签订年度殡葬改革工作责任书。市殡改办年底还将对各乡镇、街道殡葬改革与管理工作进行专项考核。各乡镇、街道要相应建立考核奖惩制度,对联村干部和村干部进行专项考核。从下届村级换届开始,要把遵守执行殡葬改革政策法规情况列入村两委干部的任职条件之一。

3、要严格政策,依法整治。违规建坟集中整治是一场“硬仗”、“攻坚战”,任务艰巨。关键是各地各部门要消除畏难情绪,增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高度重视,措施得力,真抓实干。会后,各乡镇、街道要抓紧制定整治方案,与各行政村签订工作责任书,精心部署安排,分层分类召开动员大会、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和违规建坟户座谈会,进行再发动、再部署、再落实,确保整治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在集中整治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三点:一是强化协作。集中整治主要以乡镇、村为主体,民政、国土、规划、林业、公安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配合执法。二是严格执法。严格执行各项法规政策,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整治。要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模范作用,带头移风易俗,自觉支持墓葬整治,如有亲属的坟墓属于整治范围内的,要主动配合所在乡镇、街道和村做好迁移整改或绿化覆盖工作。对违反政策法规搞风光大葬、乱葬滥埋、树大碑造大坟的,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三是讲究方法。要充分发挥村级基层基础作用,认真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在方法上不能简单粗暴,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加强对“钉子户”的教育引导,把工作做深做透,确保整治工作扎实平稳有序开展。

第9篇:殡葬对联范文

×县殡葬改革工作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州民政局的具体指导下,县委、县人民政府加强领导,县级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狠抓殡葬改革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开展殡葬改革工作的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我县殡葬改革工作的具体情况

为推进全县殡葬改革的开展,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的规定和中央、省、州的有关文件精神,1997年我县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殡葬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政发〔1997〕58号),该《办法》规定:莲城镇城区和通公路的村寨,××、××、××、××、××等乡(镇)所在地及其到县城公路沿线的村寨划定为火化区。辖区内的机关、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由民政部门发放抚恤金的人员、农民、居民和外来人员死亡后一律火葬。我县采取积极的措施认真贯彻《××县殡葬管理实施办法》,一是认真宣传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中央、省、州的有关精神和县的《办法》,使国家干部职工、城镇街道居民和公路沿线群众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认真加强县殡仪馆内部管理,增强殡葬干部职工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殡葬管理水平;三是坚决贯彻殡葬法规和政策,不断提高殡葬火化率,1997年全县火化遗体91具,2000年火化遗体106具,2003年火化遗体142具,2004年火化遗体158具,2005年火化遗体201具,遗体火化率逐年上升,群众丧葬观念不断改变,殡葬改革工作不断深入。为加快殡葬改革步伐,2004年2月,我县下发了《关于要求全县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带头实行火葬、简办丧事的通知》(×办发〔2004〕4号),全县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分别签订了带头实行火化保证书,为推进全县移风易俗的深入开展起到了积极模范带头作用。2003年12月《云南省殡葬管理条例》施行和2004年12月《×××殡葬管理办法》施行后,我县掀起了《条例》和《办法》的宣传高潮,充分利用“三月法制宣传月”和殡葬宣传日(清明节),采取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单、用车辆和录音带巡回各乡(镇)、县城播放等形式加大殡葬法规的宣传,共发放2万份宣传资料。同时,县人民政府制定了《××县调整划定殡葬火化区方案》上报省、州审批,把全县通公路(含殡葬车可以通行的农村简易公路)、用殡葬车接送遗体可以当日往返殡仪馆的乡(镇)和农村等区域划定为火化区。

二、贯彻省、州殡葬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落实工作责任书的情况

为认真贯彻2005年和2006年召开的省、州殡葬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强化我县殡葬管理工作,推进全县殡葬改革稳步发展,县委、县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把殡葬改革成效作为各乡(镇)政府领导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狠抓各项任务的落实。一是加大力度宣传《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殡葬管理条例》、《××殡葬管理实施办法》,发放××州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殡葬管理政策法规汇编》2100份和《云南省国家公职人员违反殡葬管理法律法规行为行政处分暂行规定》挂栏400份,掀起了殡葬法规宣传的新高潮,有效提高了人民群众文明办丧事的意识。截止今年10月份,共火化遗体164具,完成州下达任务546具的30%。二是成立领导和管理机构,形成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殡葬工作的体制。为着力解决好有人抓、有人管的问题,县、乡两级人民政府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为组长的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县级成立了××县殡葬管理执法队,人员编制为5人;各乡(镇)专设了殡葬管理员,村(居)民委员会设置殡葬管理专(兼)职协管员,村(居)民小组、住宅小区设置殡葬管理兼职信息联络员,为推进殡葬改革提供了组织和人力保证。三是层层签订责任书,把殡葬改革硬任务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在今年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县人民政府县长与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签订了殡葬管理目标责任书;在全县民政工作会议上,县民政局把殡葬管理工作列入对各乡(镇)民政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了奖惩责任制。四是加强县殡仪馆内部改革,强化管理,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殡葬服务质量和档次,为全县殡葬改革提供必要的条件,从而使殡仪馆服务质量和火化率有了明显提高。为加大殡葬改革力度,我县在全州率先实行殡仪馆馆长竞聘制;为进一步建立健全法规政策体系,县民政局起草了《××县殡葬管理实施细则》,经多方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形成草案,于2006年×月×日县人民政府第6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县殡葬管理实施细则》已于2006年×月×日公告,并从2007年×月×日起施行,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我县的殡葬管理工作;为改善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县人民政府计划今年搬迁新建县殡仪馆,由县国土资源局征用54亩土地无偿划拨作为新建殡仪馆建设用地,目前,土地征用丈量工作已经结束,征用手续正在上报办理过程中,项目前期各项筹备工作基本就绪;同时,县人民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将殡葬改革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拨款15万元为县殡仪馆购买了1辆殡葬车,解决了殡葬用车紧缺的燃眉之急。

三、贯彻全州殡葬改革工作几点重要指示的落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