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镜室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范文

内镜室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内镜室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第1篇:内镜室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范文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629-01

内窥镜是诊疗消化道疾病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它能直接和客观的反应患者的消化道情况。由于它是一种直接侵入人体的操作,有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如果清洗消毒不彻底,常会引起医源性感染。据资料显示,全美由于内镜检查引起的交叉感染大约有27万例,仅纽约每年就会有2500人被感染,因此预防医院内感染已成为各医院工作的重心。随着清洗消毒制度的更加严格和规范,护士在每日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会频繁的主动或被动的暴露在职业损害中,长期与之接触会威胁身体健康,因此在做好消毒工作的同时,应重视职业暴露的危险与防护。

1 危险因素

1.1 来自患者的污染胃镜操作者的患者的口腔分泌液、胃液、血液、还有患者的痰液,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它分为:机械性,物理性,生物性,心理性损伤。稍有不慎,可喷至患者的头、面部、眼部、头部及全身,肠镜检查中腹压过高粪便随镜身流出,还有老年患者扩约肌松弛,粪便可随时流出,可污染术者手臂,这些分泌物和排泄物可随时通过皮肤和口鼻粘膜直接感染内镜室护士。

1.2 消毒液的损害

内镜护士每天工作在低浓度化学毒剂中,每天使用的戊二醛可至工作人员头痛、结膜炎、皮肤病、哮喘反应及鼻刺激征。

1.3 发射线损害

做逆行胆胰管造影、鼻胆管引流等治疗时,需要在X光下行进,容易导致白细胞减少,晶状体浑浊,皮肤癌等发射病发生。

1.4 心理性损害

内镜室的患者多,家属陪伴多,长期属于高负荷的紧张状态,极易导致生理性和心理性疲劳

本文将着重于以下三种进行概述

1.5 生物性职业暴露

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都是最危险的感染性暴露源,此为生物性暴露。消化内窥镜为侵入性操作,直接侵入人体钳取病变组织,因而密切接触患者的血液、胃液、粪便,癌肿组织等开发状态下的有害物,因此职业防护措施更突显其重要性,并使之常规化、制度化、严格掌握加以实施。

1.5.1 严格掌握卫生学手清洁消毒的指征和方法

每次操作前后,戴脱手套前后都应洗手,时间>10~15秒,用清洁剂认真揉搓,流动水洗净,每日洗手频率应>35次,正确的洗手可将手上60%~90%的微生物洗净,每操作一个患者都应重复洗手并更换手套。

1.5.2 注意保护皮肤,粘膜的完整性

因皮肤、粘膜是人体的天然屏障,医务人员如有皮肤粘膜破损情况,更易遭受微生物的传播和感染,因而更应引起重视和防护。轻微破损,操作时应带防护手套,不主张带病、带伤工作。

1.5.3 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诊断治疗、卫生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患者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排泄物及垃圾,这些废物包括:感染性废物、病毒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这些废物如处理不当除可引起医务人员感染外,还可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因此要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分袋,根据类别进行无害化处理,袋口扎严、贴签,专人专线集中处理。对于损伤性废物造成的利器刺伤应立即挤出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的水彻底清洗伤口,涂75%的酒精或0、5%的碘伏溶液消毒。

2 物理性职业暴露

一般为设备噪音、电损伤、电离辐射、紫外线等造成的损伤。仪器设备的噪声,电动吸引器等噪声可影响人体的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系统。使工作人员不能集中注意力,精力分散。而工作环境对心理的损害,往往也被忽视。

防护措施:⑴每日身处高压环境的工作人员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克服不良的心理状态。加强心理素质锻炼,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保持精力旺盛、精力集中,心情愉快的最佳工作状态。⑵纠正一般职业性紧张。长时间站立要经常活动颈部和腿部,预防过久站立及走动产生的危害,设法改善站立和走动的强制,保持良好的操作姿势和习惯。⑶每日检查工作完毕后,及时关闭电源,物品归位,清洁消毒环境,每日保证开窗通风>1h。

3 化学性职业暴露

为预防医院内感染,化学消毒灭菌是重要手段之一,化学性职业暴露是指护理人员在为护理对象实施护理实践中,暴露在化学消毒环境中,有损害人体健康的危险。消毒剂的职业暴露危害与接触的种类,时间长短,暴露的方式、侵入的途径有关。

3.1 化学消毒职业暴露危险因素

3.1.1 接触性化学消毒剂

主要有戊二醛,过氧乙酸等。接触性化学消毒剂戊二醛可引起皮炎,过敏,结膜炎、鼻窦炎,长期接触戊二醛易引起眼灼伤,头疼,皮肤过敏,胸闷气短,咽喉炎,肺炎和手部棕褐素沉着等症状。

3.1.2 挥发性化学消毒剂

有醛类(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含氧制剂、过氧乙酸等。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的皮肤,粘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长期接触会直接损害呼吸道粘膜引起职业性哮喘。急性大量接触更可致肺水肿同时能使细胞突变,致癌,致畸等。术室护士因长期处于化学消毒剂职业暴露下,机体免疫力下降,双臂、面部红斑性狼疮。病情迁延十余年,在此期间辗转治疗中也未曾调离岗位。两年前出现不明原因的咳嗽,经查最后确定为中心性肺癌,晚期伴脑,肝转移,医治无效,使她的生命止步于45岁的年华中,令同仁唏嘘不止。在那曾经的年代,人们思想上的不以为然,最后导致了付出了生命作为代价。

3.2 防范措施

3.2.1 首先思想上要引起重视,管理者要充分认识护士职业中潜在的职业危害,做好护士的职业防护。合理人力物力配置,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尽量减少工作人员与化学消毒剂的接触和留的时间,尤其是怀孕早期的护士,为了保护护士的职业健康和安全,不主张带病工作。

3.2.2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更新完善医疗设备,防护措施和监测系统,废除空气熏蒸消毒。消毒间应宽敞,通分条件良好,尽量减少药物在室内的残留浓度,每日通分2h,将刺激性气味降低至低程度。

3.2.3 护士应提高自我防护意识,熟练掌握化学消毒剂的性能,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严格按操作规程行事。避免直接接触化学消毒剂,严密封闭,防止气体泄漏污染空气,操作时应佩戴防护镜和面罩,戴手套,帽子,穿防渗透工作服。减少和防止职业性损伤的发生,促进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3.2.4 重视防护意识教育,加强自我防护意识,逾期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制定合理的防护措施是一项有效的手段。

培训教育是一项长期有效的措施,医院重视的程度和规章制度的落实能达到减少医务人员暴露程度的作用。总之,加强职业防护,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并完善防护措施,是加强内窥镜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的关键。

参考文献

第2篇:内镜室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范文

《医院感染工作计划》

文章《医院感染工作计划》正文开始》一、医院感染监测:

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对全院住院病人感染发病率,每月下临床监测住院病人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督促临床医生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病例,防止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

每半年采取回顾性监测方法,对出院病人进行漏报率调查。减少医院感染漏报,逐渐使医院感染病历报卡制度规范化。

3、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环境卫生学监测

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及《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每月对重点部门的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消毒剂、灭菌剂、消毒灭菌物品等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4、根据《手术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规范》和《消毒供应中心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规范》的要求,严格做好手术室器械的清洗、消毒和保养工作。

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

根据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实施细则及抗菌药物合理管理办法”,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每季度调查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

三、督促检验科定期公布全院前五位感染细菌谱及其耐药菌,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四、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进行全院医务人员分层次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感染预防控制新进展、新方法,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知识等。对护理人员主要培训内容为消毒隔离知识、医院内感染的预防控制及医疗垃圾的分类收集。保洁人员的工作要求、消毒灭菌的基本常识、清洁程序、个人防护措施及医护人员手卫生消毒等。

五、病区环境卫生学及医疗废物监督管理:

定期督查医疗垃圾分类收集及消毒处理情况,监督管理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的消毒毁形、回收焚烧处理等工作。

六、传染病管理:

按照要求搞好法定传染病管理及肠道门诊、发热门诊的管理,防止传染病漏报及流行。尤其要加强对重点传染病的监控与防治力度。杜绝疫情漏报而导致疫情扩散的发生。

七、医院改扩建工作:

供应室、手术室的改建,应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污染物品的清理、消毒和灭菌必须有明确的循环路线,不能逆行;墙面、屋顶要光滑平整,以利清洁消毒。

院内感染工作计划(二)

在院部、支部领导下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以预防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流行,控制院内感染为中心,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目标。为了认真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进一步搞好医院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结合震后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20**年工作计划。

一、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及业务学习

组织全院职工,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扎扎实实把传染病管理和院内感染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拟定今年组织全院职工开展传染病知识培训和院内感染知识讲座各两次,理论知识考试两次,并对新进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二、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管理工作

2、进一步完善实施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网络直报人员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并录入直报系统,每日对本单位传染病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建立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每月底及时将传染病月报表XX县疾病控制中心并协助疾控中心开展传染病疫情调查。

3、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做好常见传染并重点疫情预警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继续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今年主要一抓医护人员知识培训,二抓应急处置培训,三抓医疗救治培训,四抓病例监测培训。

4、进一步加强发热、腹泻门诊管理,按要求认真填写各种登记本。坚持发热病人每日零报告制。

三、加强死亡病例报告和死亡证明书的管理,

按照《XX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要求,进一步做好死亡病例监测工作及网络直报工作。加强《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的管理,出现居民死亡后,由经治医师详细填写死亡证明书内容,填写完后由门诊办公室盖章,证明书第三、四联交由死者家属,第一、二联由门诊办公室通知预防保健科收取,保健科将第二联进行网上直报,第一联保存在死者病历中。凡是我院收治的病员死亡后,才能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院外死者原则上不得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特殊情况需经院长、分管院长同意后方能开具。如因医师私自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概由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

四、进一步加强院内感染管理

(一)加强院内感染核心科室管理。

1、加强供应室管理,保障消毒灭菌包质量。供应室要认真组织学习、掌握各项灭菌监测技术,定期进行效果监测,并作好各种监测登记,认真按照《供应室工作质量标准》执行,保证灭菌物品质量,拒绝不合格的灭菌物品进入临床科室,坚持下收下送制度,保障临床科室无菌物品的供给。

2、手术室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手术器具必须做到一用一灭菌,手术器械尽量采用高压灭菌,须化学消毒剂浸泡器械首选2%戊二醛,必须达到灭菌要求。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数,非手术人员不得进入手术室。

3、加强产科感染管理,预防产妇及新生儿感染,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相关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产房区域划分应相对明确,分娩结束做好消毒处理。

4、加强临床医技科室管理。

(1)胃镜室使用后的内窥镜及附件清洗消毒应严格按照《内窥镜清洗消毒操作规范》要求做好内窥镜清洗、消毒、登记工作。

(2)加强口腔科诊疗器械消毒管理:凡进入口腔内的所有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对进入病人无菌组织的器械必须采用高压灭菌,对需浸泡的器械必须使用高效消毒剂浸泡。

(3)病理科要认真做好废弃组织无害化处置登记等工作。

(4)检验科使用压脉带坚持一人一根,用后必须浸泡消毒。废弃标本必须经过消毒处理后排入下水道。

(5)加强洗衣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严格划分污染区与清洁区,对各类衣物应分类清洗,对感染性衣物要经消毒后单独洗涤,被血液、体液污染的衣物应视同感染病人的衣物等同处理。洗衣机要定期消毒。供应室要做好洗衣房指导、监督工作。

(二)积极开展综合性监测和目标监测。今年拟邀请疾控中心对我院开展生物监测两次。院感科对手术室、治疗室、供应室、产科等重点科室的消毒灭菌物品,消毒液进行不定期监测,每季度对各科室紫外线灯进行强度检测,消毒隔离工作进行考核一次,并对各科室的感染发生率,部位感染率,各种感染的易感因素,病原体及其赖药性情况,抗生素的使用情况,消毒灭菌效果和医护人员的不良习惯等,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教育,培训和指导,给予有效控制。对院内感染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安全 隐患加以系统分析,定期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反馈给各科室,提出解决办法和防范措施。

(三)各临床科室认真填写院内感染卡片,按时上报,如有漏报、不报者将按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进行处理。

(四)进一步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各科室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做好垃圾分类。加强对清洁工的培训管理,作好对医疗废物处理的登记,交接记录工作,严防医疗废物向外流失。

五、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计划免疫工作

1、今年将在门诊、住院部设立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专栏,根据季节的变化和实际需要,及时更换宣传内容,拟定开展健康宣传活动4次,办传染病专栏4期。

2、加强对医院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建立锐器伤登记报告制度和职工健康档案。

3、配合疾控中心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保障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率达100%,做好学校、社会群体大型预防接种。

六、搞好医院环境消杀工作

每月对周围环境进行一次消杀处理,特殊情况遇环境污染随时消毒。

院内感染工作计划(三)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内容,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有效的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防范医院感染,配合三级中医院的评审,今年计划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及《三级中医医院评审细则》中相关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内容,并针对20XX年自治区卫生厅、银川市卫生局等检查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订各部门考核细则,依据考核细则将平时考核与月底考核相结合,加强考核力度,进一步规范各项工作。

二、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1、全面综合性监测 开展规范的医院感染前瞻性监测,通过对具有高危因素的病人临床病例资料的查询、检验科细菌培养结果的查阅、临床查看病人等,及时发现院内感染病例,督促医生填报医院感染卡,并及时发现可疑暴发的线索。

2、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 逐步规范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及时反馈信息给临床科室,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提供可靠信息。

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

在开展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基础上,尝试开展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

4、开展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配合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20XX年的全国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8月筹备,9月开展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1次,将调查结果上报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

5、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

加强同检验科及临床科室联系,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时指导、监督科室采取消毒、隔离措施,严防多重耐药菌的医院内感染及暴发发生。

三、感染病例汇总、上报院感基地

每月对出院病例按疾病分类及医院感染病例统计汇总,按规定向院感基地上报院内感染监测报表。

四、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

针对重点科室、重点病人,通过对检验科细菌培养检测结果的查询,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加强对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监督与指导,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范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

五、加强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管理

1、根据《三级医院评审细则》的要求对重点区域包括手术室、治疗室换药室等物表、医务人员手、消毒灭菌物品及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进行细菌含量监测,每月1次。

2、消毒、灭菌后的胃肠镜、宫腔镜、腹腔镜及口腔科器械每月监测1次。

3、紫外线灯管的强度监测,由科室每半年监测一次并有记录,于月考核时检查。

4、平时及每月考核时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用试纸进行浓度监测(随机)。

对监测不合格的科室协助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加强监督管理。

六、加强院感知识的培训

1、以科室为单位,由院感小组开展每月1次的院感知识学习,月底考核时以提问形式考核,使院感知识培训落到实处。

2、邀请外院专家来院及本院专职管理人员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三级医院评审院感防控迎评内容讲座1次及手卫生与医院感染专题培训1次。

3、完成实习人员、新聘等新来院工作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岗前培训。

七、加强对消毒药械的管理,监督一次性医疗用品质量加强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采购的相关资质的审核。

八、加强对洗衣房、污水处理的院感监督和指导

九、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严格监管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送、集中暂存的各个环节,严格防范医疗废物混人生活垃圾污染周围环境。

十、规范供应室工作

根据《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规定,与护理部配合,进一步规范医院消毒灭菌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

第3篇:内镜室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范文

医院感染不仅与患者安全相关,也与医务人员的健康密切相关,也是全球日趋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基层卫生院因对医院感染工作认识不足,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职业防护意识差、专业知识缺乏、医院感染监测缺失、不遵守操作技术规范、手卫生依从性差、医疗废弃物处置不规范,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等因素,成为诱发院感的重要隐患。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关键在于要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基本建设,通过积极寻求和探索,针对如何预防基层医疗机构的院内感染的发生,总结出如下策略和方法。

一、 加强和落实医院感染的管理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完善医院感染管理,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细化工作流程。制定重点环节的标准操作规程,通过对重点科室、重点环节的全方位监控,确保患者的安全,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新的医疗技术不断出现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特别是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细菌的变异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开展,医院内感染已成为影响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医院内感染的管理,重点在预防。所以医院的消毒、灭菌、无菌技术操作、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等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手段,通过有效的管理工作,使得医院内感染管理发展的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求,从而有效地控制医院内感染发生率。

(一) 建立完善的医院内感染管理组织和网络。

1、 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科室院感管理小组,分别由业务院长、科主任、护士长、医生和护士各1人组成,对院内的感染管理工作层层把关,实施有效的监测管理手段。监控本科室院感知识培训、消毒隔离技术的执行、院感病例的上报、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医疗废物处置、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及职业卫生防护等工作的开展,做好本科室院感控制工作,减少科室院感病例的发生。

2、 强化消毒隔离工作。各临床科室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规范日常消毒工作,提高消毒质量,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3、 认真执行院感病例的报告要求。临床医生发现、诊断的院感病例应在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科,并根据需要及时做细菌培养,提高临床标本送检率。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定相应的奖罚条例,逐步降低院感病例漏报率。

4、 做好医疗废物管理。医院感染控制科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制定的医疗废物管理有关制度、职责、处理流程及应急预案,并与定点医疗垃圾处理中心签订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协议,建立规范的医疗废物暂存室,专人负责,规范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暂存及交接各环节。

5、 做好消毒灭菌效果检测。做好重点科室监测,如手术室、供应室、母婴同室等的环境卫生学检测;灭菌液、无菌物品的每月监测。

6、 加大医务人员手卫生专项检查力度,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指导各临床、医技科室手卫生工作。各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监督、检查、考核本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开展情况。并培训、指导本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执行,使本科室医务人员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购置洗手液和改善洗手设施等。

(二) 落实感染管理规范、消毒隔离要求。

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落实院感各项规章制度、职责、质量标准、工作流程、应急预案等。根据医院制定的质量指标体系,重点抓好薄弱环节的控制,如内镜和口腔科、供应室器械的清洗和消毒灭菌等。实行每周定期查,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制定措施,限期整改,抓好落实。

(三)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在院感管理中发挥其核心作用,每季召开一次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由各科主任和护士长等有关人员参加,讨论、分析、协调、解决院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每季出一期医院感染管理汇总分析,通报院感工作情况。

二、 加强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等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随着医院内感染管理知识的不断的更新、工作职能的延伸、工作质量标准的提高、新的诊疗技术的不断出现,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而基层医院从事院感管理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接受新的知识和理念,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开展工作,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流行,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一) 制定培训和学习计划。根据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要求及工作人员实际情况,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完善各科感染管理规范、各类人员在感染管理中职责。使全体工作人员转变传统观念,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和行为在医院感染中地位和作用,树立“主人翁”思想,克服感控“与已无关”的思想,特别是一些非医务人员,如后勤、保洁人员。医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要同其他新理论、新知识和新业务、新技术一样,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并加强考核,考核的结果与奖惩挂钩,形成激励机制,调动全员的积极性。

(二) 确定培训内容。根据医院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首先进行《消毒隔离技术》、《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疗废物处理条例》、《传染病法》等全员培训。再针对各科人员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培训。如我院属于乡镇卫生院,除本院均来自正规医学院校毕业外,还要对村卫生室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培训,这部分人员缺乏正规和系统的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知识,临床上无菌观念、消毒隔离方面能力较差,在认识上,对医院内感染监控管理的认知显不足;在实践上,对医院内感染监控管理缺乏与之相匹配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培训内容从院内感染控制的目的和重要性、无菌技术原则、消毒隔离方法等基础方面开始,并需反复培训和检查,强化所学知识;对内镜室、口腔科、供应室等,根据工作特点和规范要求,进一步进行针对性培训。通过培训掌握预防、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方法和手段,提高监管水平和动手能力。

第4篇:内镜室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范文

1我院护理员的现状

各大专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在没有取得三证(毕业证、上岗证、资格证)之前,不能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这些人员经医院考核后聘用为护理员。优点是他们具有护理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培训起来比较轻松方便,在取得三证后经科室考核优先推荐为临床护士,是我院走上护士岗位的必经之路;缺点是待遇低,人员流动性较大,一般一到两年更换,给科室管理和院感控制增加了难度。

2培训方式及时间

制定培训计划,规范培训内容。护理员入科的前三天,由专人培训,第一周不安排单独岗位,由护理员各岗位人员带教,熟悉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工作要求,经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上岗。每月由专人对护理员进行一次专业操作和理论培训。培训采取现场示范与理论讲解相结合。

3培训内容

3.1人文关怀岗前心理辅导,制定教育对策,了解护理员对所从事的工作持有什么样的职业态度,便于教育及管理,从职业态度的三个组成方面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进行培训。(1)更新观念,目前从事护理员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是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同时加强服务意识,明确职责,有一定的责权范围,使其有主人翁的责任感。(2)融洽护理员与护士的关系,互相监督的同时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3)选择合适的激励机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体现多劳多得,奖勤罚懒,优先推荐为临床护士。3.2与手术室相关的院感知识培训医院感染问题是现代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医院管理学等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必须对新上岗的人员进行岗前院感知识培训,使护理员在临床工作中自觉遵守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落实感染管理规范。如手术室建筑布局及流程;三区划分及各区域的要求;人流和物流的方式;洁污的严格划分等。

3.3法规及规范的培训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手卫生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等。

3.4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的培训手术部工作制度;手术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感染手术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手术部应急预案;接送患者管理制度;预防差错事故管理制度;一次性物品管理制度;液体管理制度;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职业安全防护制度;手术部清洁卫生制度;交接班制度;手术病人交接查对制度;手术部标本管理制度;手术室护理员岗位职责及工作要求等。

3.5护理员专业知识培训手术推车的安全使用;手术病人接送中的安全防护及注意事项;洗手刷的处理和准备;手术器械的规范处理;全自动清洗机及超声清洗机的使用;手术敷料的准备和要求;医疗废弃物的分类和处理;手术标本的处理和交接登记等。

3.6自身防护知识培训手术室护理员的工作存在着职业的各种危害,如何有效的做好职业防护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为避免手术室护理员在工作中被意外伤害,降低血液性传播疾病对其的危害,加强手术室护理员自身防护知识及防护意识的培训更加必要。

3.6.1隔离预防病人的感染途径为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护理员发生职业暴露常见原因多为直接接触、针刺、切割伤以及呼吸道吸入。洗手:洗手是预防接触性传染,职业防护最重要的手段。只要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手部受污染后必须洗手,必要时消毒洗手;去除手套,与病人间接接触后立即洗手;送标本前后,要洗手;处理各类废弃物前后要洗手;处理医疗器械后洗手;当手部无明显污染,或常规洗手时,可采用酒精性无水洗手液。戴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受污染的物品时戴手套;接送病人时戴手套;接触了受污染的物品后要更换手套;手套使用后立即脱掉,并即洗手;不同病人间的接触应更换手套;处理手术器械时要戴防水,防穿刺手套;双层手套可以降低暴露风险。戴口罩、防护眼镜、面罩:首先选用适合的呼吸防护用品,同时要正确使用。防止眼,口,鼻黏膜受到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泼溅。进入工作区域要戴口罩,处理各类废弃物及感染类标本时,要戴防护口罩;处理手术器械时,要戴防护眼镜及防护口罩。穿防护服:根据工作安排依不同区域,不同工作穿着不同的防护服,不可混淆。遇感染性疾病的病人需要穿特别防护服。3.6.2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和处理措施处理流程:报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进行局部处理,填写报告卡,报告医院感染科,传染科就诊,到预防保健科交卡并登记,随访和咨询。新晨

立即处理措施:(1)用除菌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除菌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按压。(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第5篇:内镜室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范文

口腔门诊;感染控制;预防

医院感染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口腔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部门,口腔诊疗器械种类繁多且都直接接触患者的口腔、黏膜及无菌组织,极易导致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因此对口腔科医院感染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和预防,对降低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1 口腔感染的常见因素

1.1 口腔诊疗器械 患者就诊检查、治疗前未做乙肝表面抗原、HCV、HIV等传染病的相关检查,所以阳性患者分辨不清,诊疗过程使用的器械常与患者的唾液、血液、口腔黏膜等组织频繁接触,极易发生交叉感染。

1.2 诊疗环境污染 口腔诊疗过程中,使用牙钻时由于高速旋转所产生的飞沫、气溶胶对诊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都会造成污染。

1.3 综合治疗台水路及下水管道污染 由于涡轮高速旋转,会将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口腔中血液和唾液回吸到口腔科治疗的水路系统中,造成水道污染。

1.4 口腔器械清洗和灭菌 口腔诊疗器械结构复杂、缝隙多,清洗人员不重视清洗质量,或不使用酶洗剂和超声清洗机,器械存在大量的组织碎片和有机物,给灭菌带来严重隐患。

1.5 医务人员手卫生 个别医生认为口腔是有菌器官,无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隔离技术,忽视诊疗前、后的洗手。

1.6 医疗废物 口腔科产生的一次性医疗用品以及探针、刀片、针头等均为医疗废物,如处理不当,易造成感染和锐器损伤。

2 口腔门诊的感染控制及预防

2.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医院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口腔科各级医护人员职责、工作流程、各环节质量控制标准及应急预案等,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做好各项工作。

2.2 诊疗环境的要求 诊疗区域布局合理,按功能分区:诊疗区、技工区、清洗消毒室、候诊区、生活区等五区。各区域通风良好,牙椅间以屏障相隔,单位牙椅面积不少于3×3 m2。诊室配备空气消毒设备,定时对环境进行空气消毒;每天操作前、后及时对工作台面、牙椅、扶手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室内地面每天湿式拖地2次,有污染时随时消毒擦拭;每天工作结束后对诊室物体表面、牙椅、地面等均要进行消毒处理,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清洁和终末消毒,并做好记录。

2.3 加强水道消毒 每天开诊前及诊疗结束后,护士冲洗水路2 min,独立水源式牙椅或超声波洁牙机水路保持干燥过夜; 医生每次治疗前、后,及时踩脚踏控制板冲洗水路30 s,护士协助冲洗吸唾器、痰盂下水管道30 s。每天对综合治疗台水道进行冲洗消毒。我院特色在手术用水、等使用了某品牌纯水机产生的纯净无菌水,经我院检验科微生物监测,无细菌生长,无杂质,指标大大超过了市政供水系统的自来水的要求,从而提高了牙椅及配套设备的使用寿命。

2.4 加强口腔器械清洗和灭菌

2.4.1 器械清洗灭菌原则 进入患者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的要求。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黏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前达到灭菌水平。

2.4.2 规范器械清洗灭菌流程 安排专人负责清洗、消毒、灭菌工作,上岗前接受相关专业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从事器械清洗、消毒及灭菌的工作人员须做好个人防护。清洗灭菌流程:清洗-酶洗-冲洗-干燥-保养-包装-灭菌-贮存。根据器械危险程度和材料性能选择适宜的消毒或灭菌方法,首选高压蒸汽灭菌,对不能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的可采用等离子、化学浸泡等消毒方法。尽量采用纸塑式独立包装。

2.4.3 定期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定期对灭菌器、消毒灭菌物品进行工艺监测、化学检测、生物监测。另对使用中消毒剂、空气质量、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牙椅三枪水等每月进行微生物学监测,根据结果进行整改。

2.5 严格医务人员手卫生 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当严格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洗手或者进行手消毒,手套一人一用一更换,为减少医护人员手套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治疗过程中采用避污隔离技术。

2.6 加强个人防护 医护人员进行诊疗操作前,应当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患者血液、体液喷溅时,戴护目镜;患者佩戴防污胸巾、护目镜等。

第6篇:内镜室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内窥镜室;职业危险;防护

        近年来,内镜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内镜在消化、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内窥镜室护士由于工作性质的需要经常暴露于各种危害因素之中,常常会受到含有致病微生物的污染物和气溶胶的危害,使得内窥镜室护士成为高危群体,因此如何提高内窥镜室护理人员职业风险防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内窥镜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 

        1.1感染性因素:在内镜操作中,患者的唾液、痰液、胃液、血液等,稍有不慎可喷至操作者头面及眼内,护理人员取活检时还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当中可能有传染性病毒和细菌,如幽门螺旋杆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艾滋病病毒、结核分枝杆菌、大肠肝菌等。同时由于内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操作,使用后的内镜表面及内腔均被患者粘液污染,护理人员在清洗消毒过程中很容易被溅起的水花、管道注液时射出的水线污染面部、衣物或操作过程中手套破损直接接触污物。有资料显示,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而感染艾滋病(AIDS)的几率为0.1%,皮肤暴露感染AIDS的几率为0.1%,暴露含HBV的血液或体液的感染率为6-30%[1]。

        1.2环境性因素

        1.2.1来自消毒液的危害:内镜室常用的消毒液是2%戊二醛、含氯消毒剂、75%乙醇、固定标本用的甲醛等易挥发液体,长期接触对人的皮肤、神经系统、胃肠道及呼吸道存在不良影响,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严重者可引起荨麻疹、职业性哮喘,产生细胞突变、致癌、致畸等。

        1.2.2来自乳胶手套的危害:内镜室的护理人员使用的是一般性能的一次性乳胶手套,乳胶本身会引起各种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瘙痒、哮喘,极少数情况下还可以造成休克。手套内的滑石粉还可使皮肤失水干燥或皲裂,引起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有资料显示在欧美国家,乳胶过敏已成为医护职业性气喘最重要的过敏原。

        1.2.3来自噪音的危害:内镜室是运用仪器进行工作的科室,仪器设备、电动吸引器等噪声污染及电离辐射等,使工作人员健康受到极大危胁,严重影响人体的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系统,对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1.3生理和心理因素:内镜室是一个特殊的工作岗位,病人流动量大、工作琐碎、经常加班加点,工作时需长时间站立和接触大量的清洗液、消毒液和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活检组织。同时要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使护士身心疲惫,易患下肢静脉曲张、焦虑、颈椎病及各种感染、过敏性疾病。

   2防范措施

        2.1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并强化其职业防护意识。有针对性地结合本科特点,提供职业防护方面的知识,如接触HIV阳性患者——人员防护及物品消毒处理流程、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时的应急程序等,提高其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使护士对本单位关于职业感染和职业防护方面的具体规章、制度、措施有所了解,有利于制度的规范与执行,尽可能减少职业感染现象的发生。

        2.2控制感染源:内镜检查前首先确定有无感染性疾病,如先检查HIV抗体、HBs抗原、HCV抗体等,对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或疑似癌症患者根据病情同一类疾病可单独使用一条内镜,条件不允许情况下,可安排在每天最后诊治,然后按传染病消毒内镜、附件及其他物品。

       

[1] [2] 

.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树立全面预防的观念,视每位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均有传染性,预防污染其他物品。操作时戴手套、帽子、口罩、穿手术衣,接触血源性传染病人或疑似血源性传染疾病时戴双层手套;配制化学消毒剂时,避免直接接触。消毒剂如不慎溅到皮肤上或眼睛里,立即用清洁流水反复冲洗;禁止一切危险行为。禁止用双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及回套针帽;禁止直接接触医疗垃圾;洗消操作时佩戴防护面罩、戴手套、帽子、口罩、穿防渗透工作服。行ERCP配合时置铅屏、穿铅衣、戴铅帽和脖套,必要时戴护目镜。

        .规范内窥镜室管理 

        ..贯彻和落实卫生部颁布的版《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手卫生规范及院内感染制度,完善科内规章制度。正确处理医疗废物,做到垃圾分类放置、损伤性废物放入锐器盒,及时清理。

        ..注重环境管理:合理分区,把房间划分为候诊室、诊疗室、洗消间、镜房等,胃、肠诊疗及洗消分室进行。诊疗室于每天工作结束后开窗通风,使空气流通。洗消间安装排气扇,尽量减少药物在室内的残留浓度,将刺激性气味降至最低程度。每日工作完毕后及时关闭电源、水阀、物品归位,清洁消毒环境。

        ..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和医护人员健康监测:了解内镜消毒效果、空气、物体表面及消毒液的细菌培养菌落数及医护人员肝功能、HP感染等情况,发现问题早分析、早处理、早治疗。

        .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激能力:实行人性化管理,合理排班。注重沟通,了解护理人员需求,及时给予帮助支持。加强业务学习,建立高效的工作流程,实行各方面的持续改进。

        小结

第7篇:内镜室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手术室;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以下简称院感)的控制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保证,手术室是院感管理的重点科室。手术室的院感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手术患者的预后及医院的医疗效果,感染严重者可危及生命[1]。

1建立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的规章制度根据我院手术室具体情况,参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手术室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各项工作质量检查标准。成立由麻醉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的手术室医院感染监督管理小组。

2 加强手术室人员的素质培养

组织手术室人员学习有关手术室医院感染各项规章制度,安排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教学,进行岗前培训,特别是对新护士、护生、跟台器械护士指导,在实践中学习,严格要求,正确引导,规范操作[2],同时要加强护工的医学知识和消毒隔离知识学习培训。使手术室护士能精通本专业的护理理论,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术操作。

3 手术室控制感染的预防措施

包括标准预防及额外预防制度措施。标准预防适用于所有患者。其要点:若接触血液或其他体液时应戴手套;预料有血液或体液溅出时应带口罩及护目镜;注重职业健康安全,严格按医疗废物处理规范处理利器及污物;若接触污染血液、体液及脱手套后应立即洗手等。额外预防是指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针对一些特殊感染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如气性坏疽等。其要点:将特殊的感染记录在常规手术单上;安排手术次序时必须考虑感染的性质;术中、术后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手术结束后要有足够的时间对手术室进行彻底的消毒,

4 手术室控制医院感染的监管与对策

4.1空气控制感染的监管对策 手术室须每日及术后进

作者单位:041000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质控科

行消毒。用0.5%含氯消毒液擦拭无影灯、手术台,拖擦地板。各手术间的拖布、抹布固定使用,卫生间、走廊、办公室的拖布做好标记分开使用并垂挂。每日常规紫外线照射2次,每次60 min;连台手术之间照射0.5~1 h,并做好消毒记录。每周用95%酒精纱布擦拭紫外线灯管一次,每月用指示卡监测其强度一次,半年用紫外线测试仪测量照射强度一次。

4.2物品控制感染的监管对策手术器械、布类、敷料须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并做好效果监测。对不耐高温、不耐湿的物品。可采用戊二醛熏蒸法或环氧乙烷及钴60照射方法灭菌。对显微镜器械、腹腔镜、膀胱镜等手术用品,用2%戊二醛浸泡8 h以上。每次浸泡灭菌前必须用浓度指示卡检测其最低有效浓度,不得低于1.8%。

4.3手术人员手的控制感染监管对策 手部清洁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所有参加手术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洗手制度。整个刷手过程不能少于5 min,并使用0.5%碘伏纱球涂抹指甲缝、手表面及肘关节以上5 cm处,按顺序擦拭、涂抹2~3次;穿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手术前不能进行换药操作。

4.4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控制感染的监管对策 一次性无菌物品应按要求设专柜存放,离地面应不低于25 cm,柜内清洁干燥,定期消毒。使用前要认真仔细核对产品名称、型号规格、生产批号、有效期、包装密封性等,术后应将用过的一次性物品,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范进行登记处理。

参 考 文 献

第8篇:内镜室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医疗废弃物制度化管理监督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289-02

医疗废弃物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医疗废弃物的处置与管理,真正杜绝二次污染的发生,关系到千家万户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全健康问题。近年来。我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的要求,加强了对医疗废弃物的处置和管理,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使医疗废弃物的管理逐渐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尤其是随着《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相继颁布和实施,我院对该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更深一层,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制定了《医疗废物管理实施方案》,使医疗废弃物的管理更趋制度化、科学化,各项措施得到更好的落实,现将我院的做法介绍如下:

1 建立健全医疗废弃物管理组织及各项规章制度

为了贯彻实施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废弃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对医疗废弃物实行规范管理。我院成立了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小组”,负责监督全院医疗废弃物处置情况,对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传播或环境污染事故时及时采取减少危害的各项处理措施。并相继制定了《医疗废物管理规定》、《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及意外事故发生的应急预案》、《医疗废物处置操作注意事项》等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形成以总务科主要负责,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实施监督检查,使该项工作有专门的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2 加强全员医疗废弃物处置等法规知识教育

为了使全院员工思想上对医疗废弃物正确处置的重要性有个明确、清晰、充分的认识,医院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处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加强了全院员工的培训工作。

2.1 医务人员的培训医疗废弃物的管理需要全院各个部门的齐心协力以及每个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医院废弃物处置管理部门多次组织全院性讲课、岗前教育及实习生讲课,并经常到科室指导医疗废弃物的分类,医疗废弃物处置的操作注意事项等。使医务人员认识到医疗废弃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医务人员在医疗废弃物管理中的自觉性,做到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经过培训,医务人员思想由被动转为主动,且对自身安全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从原来被刺伤后仅初步处理到现在主动向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要求采取进一步措施如定期血清学检查等。

2.2运送人员、保洁人员的培训针对保洁人员文化水平低,对院感知识缺乏,对医疗废弃物的危害性不了解,导致出现各类垃圾混放,医疗垃圾未密闭运送,垃圾桶未及时保洁等问题,加强对保洁人员、运送人员及物业公司的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环保意识及自我防护意识,要求他们在医疗废弃物的收集、贮存、运送、处置过程中按规定进行,戴橡胶手套,各种操作后及时洗手。严格做到垃圾分类放置,每日运送二次,及时对运送车和垃圾桶进行消毒。严禁各类人员将医疗废物私自贩卖,若有发现,即予开除处理。

3 严格医疗废弃物的管理

3.1分类管理及处置

分类与标识医院对医疗废弃物采取分类管理的办法:生活垃圾置于黑色垃圾袋中,医疗垃圾置于黄色垃圾袋中;损伤性废物如针头、刀片等锐利器具置于有警示标识的防渗漏、防刺的容器内。

包装及处置对实验室的病原体培养基、标本菌种、毒种保存液等,要求相关科室先高压灭菌后再放置在防渗漏的黄色垃圾袋;对于病理性废物如手术截除的肢体、人体组织、器官、病理取材后的人体组织等由专人负责统一送殡仪馆焚烧;各医疗单元专人负责做好医疗垃圾的包扎、密封工作;医疗垃圾袋内容物达胶袋容量3/4时,及时对垃圾袋进行封袋包扎,封口严密,胶袋外贴好医疗废物的标识并注明医疗废物的种类、时间、科室。

3.2职业安全防护要求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本院制定的医疗废弃物处置规程:在传递锐利器具,处理针头、卸下刀片、穿刺针时不要将锐利面对着他人;严禁将使用过的针头插回针帽,防止刺伤;用过的针头不能留在治疗台、治疗车、床旁桌上,用后的锐利器具不同其他废弃物混放。对从事医疗废物回收、运送人员及暂时贮存和处置的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如乳胶手套、专用工作服、防水围裙、防护眼镜、雨靴等,避免其在操作中受到伤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被医疗废物刺伤时,应立即用肥皂水、流动水、无菌水清洗污染的皮肤,如有伤口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冲洗,并用75%酒精、015%碘伏涂沫伤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医疗措施,医学观察。

3.3运送和贮存医疗弃废物的运送使用防渗漏、密闭的运送车辆,物业运送人员医疗废物按照医院制定的规定路线,在规定时间运送到医院医疗垃圾暂存处,在运送过程中,做好医疗废物的防盗工作,及时、完整地将垃圾送到医疗垃圾暂存处。

医疗垃圾暂存处有明显警示标识,加锁管理,防止医疗废物的丢失。运送车辆每日进行清洗并用含有效氯500~1000mg/L消毒液进行消毒。

3.4医疗废物的登记 物业运送人员与病区指定人员做好医疗废物的交接登记工作,交接登记内容包括废物的来源(科室)、时间、、种类、重量、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交接双方经办人签名等。医疗废物暂存处专人负责每日与区环卫固体废物处置公司签收登记“医疗废物转移交接单”。有关的登记资料集中在总务科保存备查,保存期限3年。

3.5 特殊医疗废弃物的处理①具有放射性的医疗废弃物装入红色污物袋,注明日期并单独放置于环境保护部门认可的专用贮存室内,由专人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管理,等待放射物的衰减,使用监测器测量放射性程度直到能够安全处理。无关人员不准入内。②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用器具,按规定分类消毒浸泡后,集中毁形并详细登记记录,装入统一配置的专用容器,交指定的有证回收单位收购,专人负责。

3.6 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医疗废弃物由于种类较多,其管理涉及临床、职能多个部门的工作,要求各部门间必须做好分工合作,才能保证医疗安全和杜绝污染的医疗用品外流,做好医疗废物的处置管理工作。根据有关文件要求,管理小组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做到分工合作,交叉管理,落实各项工作责任。①总务后勤部门保证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正常运转,负责做好包装容器的临床供应工作,组织做好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和移交过程的检查监督工作。②药剂部门按要求对临床的过期、淘汰、变质或被污染的废弃药品的检查监督管理,做好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置工作。③预防保健、护理部门则按要求加强对临床医疗废物收集、分类消毒及处理过程的检查监督管理,做好有关医疗废物的消毒和个人防护知识的培训工作,对在医疗废物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故按要求及时做好上报和协调处理工作。④)医械、医务、院感、保卫科等职能部门按照医疗废物处理的规定,认真做好相关的协调管理工作,确保医院的医疗废物处理规范化、日常化、科学化,达到卫生、环保的标准。

4 监督与反馈

由医疗废物管理小组负责临床医疗废物处理的监督工作,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医院医疗废物的处理情况。医院感染管理科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书面协办单的形式发给科室负责人,列出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要求科室负责人限期将整改情况反馈给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同时将检查结果纳入医疗质量控制的范围,作为医疗质量评分的一部分与负责人政绩挂钩、与奖酬金挂钩。归纳检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间周一次的医院院周会(全院中层以上干部)大会通报,每月一期的医院OA办公内网以及医院《医疗质量简讯》讯刊上公布,将反馈意见传达到各个科室。

5 体会与思考

通过以上管理措施的实施,使医院医疗废弃物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5.1 领导重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严格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流程,有效地改善了医院的卫生状况,减少了院内感染的发生,防止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避免了医疗废物的随意丢弃,对确保医疗安全和保护环境起了积极作用。

5.2 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后,使医护人员执行各项相关操作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能够按照相关规定要求进行医用废弃物分类放置、处理,逐步的达到和实现了国家医疗废弃物处置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标准要求。全院上下密切配合。定期检查并随时抽查医院感染制度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补救,并分析讲评,敦督落实到位、杜绝了类似问题重复发生。

5.3 全员教育提高了全院员工的法律意识,环保意识。作为制度性要求,严格将医疗废弃物相关知识、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列为在职员工培训必备内容,促使各科室各级各类人员在认识上都得到了提高,管理好医疗废弃物是预防和控制医院医疗感染的关键且人人有责。

5.4 改变了全院员工作中的不良行为与习惯,营造了一种防范医疗垃圾污染的氛围。由于各项操作规范化,并采取逐级带教方式,使医院各级人员都熟悉并能较好掌握,加上经常性的检查督导,从而改变了员工随手乱丢乱扔、医疗垃圾混放现象明显减少不少不良习惯,做到了规范化处理医院的医疗废弃物。

5.5 医院工作人员自身防护意识增强。医疗废物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传播疾病,各种污染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播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的重要途径。医疗废物管理好坏,对社会、环境、人类健康有直接影响。在加强废弃物管理工作中,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从而减少了传染病的传播,提高医院医护管理质量。

实践证明,加强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是体现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防止疾病传播、保护人体健康的主要手段,是改善医院环境、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措施,是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提高医疗科研水平的重要保障。加强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同样也是我们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后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认真对待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管理办法,严格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地抓好员工教育,做好依法医疗费的管理,力争做到有效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美丽 持续质量改进在医疗废物管理中应用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8,28(12).

[2] 楼慧萍 王静 赵国运 浅谈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8,8(4).

[3] 张红玲 .医用高度危险性物品的全程质控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5).

第9篇:内镜室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范文

全面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组织体系保证是前提。在2008年创二级甲等优秀中医医院的活动中,我院调整和改革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新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由院长兼任,成员由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组成,在原有院感科专职人员管理基础上,增设了相关科室的兼职工作人员。要求药剂科药剂医师和检验科检验技师,配合院感科对抗生素的使用统计分析和消毒效果及环境卫生的监测。同时各临床科室设立了院感监控小组,由护士长和科主任负责院感质量监控工作,实行院科两级管理。分工具体,职责明确。每季度召开一次院感工作委员会议,反馈院感管理质量检查的结果,找出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措施,并追踪整改的效果。医院感染管理委员的成立,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明确了院领导以及各部门的职责,建立起长效机制。

二、夯实预防基础,建立健全院感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院感规章制度,制度健全执行是根本。我们先后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院感质量监控制度》、《医院感染控制方案》、《院感知识培训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突发应急预案》、传染病各种相关管理制度项及相关措施等,有规矩的基础上求方圆,并做到长计划、短安排,年有工作计划、月有工作重点、周有工作安排;制定了急诊科、内、外、妇、儿、骨科、手术室、供应室、肛肠科等科室消毒隔离制度和考核标准。为了进一步落实系列制度,要求重点科室制定院感工作计划和培训计划。院感科将这些制度和考核标准及计划做成院感质量管理手册,下发到相应的科室,要求监控小组的负责人每月对照标准逐项自查一次,查看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对存在的不足立即整改,并记录在院感质量管理手册上,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每月第二周的星期二下午,院感科组织科主任,护士长对照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标准进行检查一次,并将检查的结果随即召开院感例会反馈,进行综合剖析评分,说明扣分理由,院感科提出持续改进的要求。次日院感科将其会议内容写出一份院感院讯的报道发放到各相关科室,科室负责人利用晨会组织学习,改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点。

三、组织知识培训,增强全体医户人员意识

增强医护人员包括患者的预防观念,加强培训提高是抓手。院感科和各临床科室分别制定了院感知识培训计划,参加培训人员包括全院在职医护人员、新上岗的职工、实习生、进修生、保洁员。我们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分期分批地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有:各临床科室在院感工作中的职责、各科室消毒隔离制度、应急预案、医护人员防护制度、洗手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院感质量控制考核标准等。培训的方式采取院内培训和科内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训结束后院方进行考试验收。院内培训由院感科主任备课,采取幻灯形式,每季度授课一次,考核一次,合格率达95%。遇有特殊流行性的疾病,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随时组织培训。如对防控技术的培训,2008年甲型H1N1流感防控技术培训6次。科内培训,每月开展一次,由护士长或科主任备课,利用每月第一周学习日组织培训,每季度考核一次。经过考试,参加人员的合格率达98%以上。通过一系列培训,进一步强化了医护人员包括患者的预防意识和理论知识。临床医务人员通过学习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后,充分认识到加强个人防护对家庭、医院及社会的重要性,严格执行分级防护标准。院内配备了齐全的防护物品和消毒用品。从2008年元月到2009年12月发生针刺伤10例,对伤口进行了消毒,并注射丙种球蛋白等有效处理,未发生伤口感染等现象。

四、实施精细管理,落实监控责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