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面积土壤杀菌方法范文

大面积土壤杀菌方法精选(九篇)

大面积土壤杀菌方法

第1篇:大面积土壤杀菌方法范文

1.1移栽损伤

多肉植物大多原产于中亚、非洲及美洲大陆,故引种多为进口。检疫部门规定带根多肉植物禁止携带土壤,所以多数多肉植物在移栽过程中需要去除根系上的土壤,清洗、修剪根系,并在伤口处涂抹杀菌剂,晾晒至根系的伤口干燥才可以移栽,且定植后不能立即浇水。在清洗、修剪根系的过程中,如果不按照规定进行,伤口部位就成了病菌侵入的途径,细菌、病毒会很容易通过根部的伤口感染植物。

1.2扦插操作不当

多肉植物多用无性繁殖,通常采用扦插、分株、嫁接等方式。扦插主要采用枝插,这就难免产生伤口,如果伤口没有彻底愈合,与扦插基质接触后,很容易感染病毒;且扦插基质多为蛭石、珍珠岩的混合物,虽然蛭石保水、持肥、吸热、保温能力强,有利于枝插植物生根,但同时由于其含水保湿能力强所创造出来的高温高湿的环境,也有利于病菌滋生,容易导致植株腐烂、死亡。

1.3土壤湿度过高

很多根部具有储水功能的多肉植物,如大戟属植物皱叶麒麟,如果土壤不易干燥、透气,就会致使根部腐烂。又如仙人掌密环菌茎腐病,在土壤湿度高时,可从茎基部受侵染的组织腐烂,长出白色菌丝,影响仙人掌的主根系,并进入土壤侵染其他邻近的仙人掌。

2防治技术

由于多肉植物的病害初期多产生于根部感染,而植物根部隐藏于地下,这就给及时发现病害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若多肉植物病害得不到及时治疗,等到病菌扩散到植物茎部,使茎部表皮呈现出黑色水渍样坏死斑,造成多肉植物茎部软腐,就很难救治了。因此,在配置多肉植物基质时,利用杀菌剂的保护作用,可以有效预防多肉植物病害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目前,杀菌剂是防治多肉植物病害的主要措施。

2.1常用杀菌剂的种类

随着杀菌剂的应用和发展,其种类越来越多。杀菌剂的保护作用是指在病原菌侵染植物前施用杀菌剂,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侵染危害,许多杀菌剂如代森锰锌、百菌清等,都是保护性杀菌剂。一般来说,保护性杀菌剂不能渗透到植物体内部,只能保护施药处免受病菌侵染。保护性杀菌剂具有较强的附着力和一定的残效期,因此喷施时要做到覆盖均匀。保护性杀菌剂施用后,不能马上看到药效,需要经过一定时间后,才能看出防病效果。常见的杀菌剂如下:

2.1.1百菌清百菌清是广谱、保护性杀菌剂,其作用机理是与真菌细胞中的酶发生作用,与其含有的蛋白质相结合,从而破坏酶的活性,使真菌细胞的新陈代谢遭受破坏而失去生命力。百菌清不进入植物体内,只在植物表面起保护作用,因而对已侵入植物体内的病菌无作用,对施药后新长出的植物部分亦不能起到保护作用。该药剂具有药效稳定,残效期长,药效适用范围宽,不易诱发病菌产生耐药性等优点,而且可与多种杀菌剂混用。根据百菌清的作用特点,此药剂很适宜用来防治多肉植物的真菌性病害。在实际操作中,一般采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均匀地喷洒在多肉植物基质中。如果将全面土壤杀菌法进行适当改进,可以采取“一边搅拌基质、一边喷施”的新方法。在施用百菌清时需配戴口罩、手套,以保护皮肤和眼睛不被药剂刺激。第一次喷施时浓度不宜过高,否则易产生药害。

2.1.2多菌灵多菌灵属广谱性内吸式杀菌剂,保护和治疗作用兼具,其作用机理是干扰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影响菌的有丝分裂过程。多菌灵具有高效低毒、防病谱广的特点,除叶部喷雾外,也多作拌种和土壤消毒使用,可与一般杀菌剂混用,但病原菌易产生抗性。根据多菌灵的作用特点,此药剂很适宜用于多肉植物基质的消毒,对多肉植物的茎腐病、基腐病、立枯病、枯萎病、根腐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在实际操作中,一般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灌根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湿润基质制成药土等方式防治。为避免产生抗药性,应定期更换药剂,如可与百菌清交互使用。

2.2常用的杀菌方法

根据病害发生部位不同,杀菌剂的施用方式也有所不同,如系统性病害的病原来自于土壤或种子,发病于地上部,采用土壤熏蒸或拌种施药;一些病害发生在植物根部,可采用浸种、灌根、蘸根或土壤处理;茎、叶部病害的病原来自气流传播或近距离雨水飞溅,采用喷雾保护或预防施药。其中,进行土壤杀菌是控制土壤病害严重发生的有效途径。目前,土壤杀菌的方法主要有:化学药剂法、高温法、太阳能法、微波杀菌法、电杀菌法等。多肉植物的土壤杀菌方法,多采用药剂消毒基质,以切断病害的初侵染源,可采用浇灌法、密闭熏蒸法、药土法等方式。

2.2.1栽植基质消毒如沙漠玫瑰为多年生肉质小乔木,喜高温、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忌水湿,忌涝,忌浓肥和生肥,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并含有适量石灰质的砂质壤土中生长较好。由于夏季高温闷热、通风不良或盆内积水,沙漠玫瑰易发生软腐病,症状为在近地表处发生水渍状软化,最初为白色或淡黄色,后变成暗褐色,内部组织黑色,有臭味。发病时可喷农用链霉素2000倍液,平时要加强肥水管理。有时也会有叶斑病为害,可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实际配置栽培基质时,可用赤玉土、腐叶土(过筛)、红色火山岩、缓效颗粒肥、少许草木灰按比例混合。配制完成的培养土,可用0.5%福尔马林或50%多菌灵粉剂或65%代森锌粉剂拌匀,后装袋备用。

第2篇:大面积土壤杀菌方法范文

杀菌剂的作用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1 保护性杀菌剂

保护性杀菌剂在植物体外或体表直接与病原菌接触,杀死或抑制病原菌,使之无法进入植物,从而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的危害。此类杀菌剂称为保护性杀菌剂,其作用有两个方面:

1.1.1 药剂喷洒后与病原菌接触直接杀死病原菌,即“接触性杀菌作用”。

1.1.2 把药剂喷洒在植物体表面上,当病原菌落在植物体上,接触到药剂而被毒杀,称为“残效性杀菌作用”。保护性杀菌剂主要有以下几类:硫及无机硫化合物,如硫磺悬浮剂,固体石硫合剂等;铜制剂,主要有波尔多液,铜氨合剂等;有机硫化合物,如福美双、代森锌、代森铵、代森锰锌等;酞酰亚铵类,如克菌丹、敌菌丹和灭菌丹等;抗生素类,如井冈霉素、灭瘟素、多氧霉素等;其它类,如叶枯灵、叶枯净、百菌清、禾穗宁等。

1.2 内吸性杀菌剂

施用于作物体的某一部位后能被作物吸收,并在体内运输到作物体的其他部位发生作用,具有这种性能的杀菌剂称为“内吸性杀菌剂”。内吸性杀虫剂有两种传导方式:

1.2.1 向顶性传导,即药剂被吸收到植物体内以后随蒸腾流向植物顶部传导至顶叶、顶芽及叶类、叶缘。目前的内吸性杀菌剂多属此类。

1.2.2 向基性传导,即药剂被植物体吸收后于韧皮部内沿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向下传导。内吸性杀菌剂中属于此类的较少。还有些杀菌剂如乙膦铝等可向上下两个方向传导。内吸性杀菌剂主要有以下几类:苯并咪唑类,如苯菌灵、多菌灵、噻菌灵、硫菌灵与甲基硫菌灵等;二甲酰亚胺类,如异菌脲、乙烯菌核利等;有机磷类,如稻瘟净、异稻瘟净、三乙膦酸铝等;苯基酰胺类,如甲霜灵等;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此类杀菌剂包括十三吗啉、嗪氨灵、丁赛特、甲菌啶和乙菌啶、抑霉唑和咪酰胺、三唑醇和三唑酮等,从化学结构上看,他们分别属于吗啉、吡啉、吡啶、嘧啶、咪唑、1,2,4-三唑类化合物。甾醇合成抑制剂类杀菌剂兼具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杀菌谱较广。

2 杀菌剂防治植物病害的原理

杀菌剂防治病害的原理不外乎三种,即化学保护,化学治疗和化学免疫。

2.1 化学保护

化学保护就是在植物未患病之前喷洒杀菌剂预防植物病害的发生。有“未见兔子先撒鹰”的意思。有些杀菌剂的主要保护措施一般有两种:

2.1.1 在病原菌的来源处施药清除侵染源,病原菌的来源主要有病菌越冬的场所,中间寄主和土壤等。通过施用杀菌剂消灭或减少侵染源的目的就是要减少病原菌对作物造成侵染的可能性。

2.1.2 在田间生长着的未发病而可能被病原菌侵染的作物体上喷洒杀菌剂,防止病原菌侵染。作物表面喷上杀菌剂以后就可以对前来侵染作物的病原菌细胞或孢子起毒杀作用。为防治土传病原菌对作物的侵染,在播种前用杀菌剂处理作物种子或在移栽前使用杀菌剂处理幼苗根部都属于此类措施。

2.2 化学治疗

根据病原对植物的侵染程度和用药方式可以把化学治疗分为三种类型:

2.2.1 表面化学治疗 有些病菌,如白粉病菌主要附着在植物体表面,使用石硫合剂就可以把病菌杀死,起表面治疗作用,非内吸性杀菌剂可以防治此类病害。

2.2.2 内部化学治疗 把杀菌剂引入到作物体内治疗已经侵入到植物体内部的病菌。只有内吸性杀虫剂,如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有内部化学治疗作用。内部治疗的内吸性杀菌剂的作用有两个方面:

①对病菌直接产生毒性。

②改变植物的代谢,改变其对病菌的反应或病菌的致病过程。但多数内吸性杀菌剂只具有其中一种作用,有些杀菌剂则兼有两种作用。

⑶外部化学治疗,防治果树或森林病害时常常采用的“外科疗法”就是外部化学治疗,即把树干或枝条外部被病菌侵染发病后的病斑刮去,伤口再用杀菌剂消毒,涂以保护剂或防水剂,防止侵染的进一步扩大。

2.3 化学免疫

化学免疫是利用化学物质使被保护作物获得对病原菌的抵御能力。目前比较肯定的具有化学免疫功能的化合物有2,2-二氯-3,3-二甲基环丙羧酸,乙膦铝和噻瘟唑等三种化合物。其中噻瘟唑是最典型的化学免疫剂,用它处理水稻植株可诱导产生几种抗菌物质,使水稻获得抗稻瘟病的能力。

3 杀菌剂的施用方法

杀菌剂的施用方法有多种,每种施用方法都是根据病害发生的规律设计的。常见的施用方法主要有:对田间地上作物喷药,土壤消毒和种菌消毒三种。

3.1 田间作物喷药

针对田间作物喷药,影响杀菌剂田间防病效果的因素也不外乎药剂、环境、作物三个方面,但杀菌剂在施用技术上比杀虫剂和除草剂的施用技术要求更高,尤其要充分了解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因为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不像虫害和草害那样一目了然。对田间农作物喷药要注意两点:

3.1.1 药剂的种类和浓度。药剂种类的选择取决于病害类型,所以先要作出正确的病害类型诊断,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如稻瘟病可选稻瘟净、稻瘟灵、三环唑等,小麦白粉病、锈病要选三唑醇、三唑酮等,花生叶斑病要选甲基托布津等。但还应注意的是同样的病若发生在不同的作物上,有时也不能用同一种药剂,如波尔多液可防治霜霉病,但易对白菜产生药害,故不宜防治白菜霜霉病。药剂的种类选择后,还要根据作物种类及生长期、杀菌剂的种类和剂型、环境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施用浓度。一般农药使用说明书都有推荐施用浓度,可以按说明施用,但最好还是根据当地植保技术部门在药效试验基础上提出的使用浓度进行施用。干旱或炎热的夏天应当降低使用浓度,避免产生药害。

3.1.2 施用杀菌剂时还要注意施用时期和施用次数,掌握好喷药时期的关键是掌握病害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做好病害发生的预测预报工作,或根据当地植保部门对作物病害的预测预报做好喷施杀菌剂的准备。一般情况下杀菌剂的喷洒都是在病害发生的初期进行,如稻瘟病等,尤其在高温天气,稻瘟病发展快,应立即喷药。而花生叶斑病害发展比较慢,刚发病时不要轻易喷药,更不能在发病前喷药,而是在发病后形成一定的发展趋势时开始喷药。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迅速发展时要立即着手喷药,有时为了控制病情不得不在下毛毛雨时也喷药。喷药时期决定于病害发展规律外,还要考虑到作物的生育期,很多病害的发生都是与作物的某一生育阶段相联系。此外,还要注意作物各生育期对杀菌剂的耐受力,防止产生药害。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往往要一段时间,喷洒杀菌剂也很难一次解决问题,往往需要喷洒多次。喷洒次数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病菌再侵染情况;杀菌剂的残效期取决于气候条件、光照、温度和降雨等。

3.2 种苗消毒

浸种要用乳浊液和溶液,不能用悬浮液,即可湿性粉剂不能用来浸种。浸种的关键是药液浓度和浸种时间,操作不当会造成灭菌效果差或造成药害。其它因素如温度、种子类型、病菌所在部位等也影响浸种效果。一般情况下,在种子类型、气温、药剂种类确定后,药剂浓度和浸种时间是可以协调的,浓度高可适当延长浸种时间。病菌所在部位较深或种皮坚硬可适当延长浸种时间,气温高可适当缩短浸种时间。拌种时要求种子和药粉都必须是干燥的,否则会造成拌种不均匀,产生药害,影响种子的发芽率。药粉用量一般占种子重量的0.2%~0.5%,拌种时药剂和种子都要分成3~4批加入,然后适当旋转拌种容器使之拌和均匀。内吸性杀菌剂出现以后,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拌种方法――湿拌法。即把药粉用少量的水弄湿,然后拌种,或把干的药粉拌在湿的种子上,使药粉粘在种子表面,待播种之后,药剂慢慢溶解并被吸收到植物体内向上传导。

第3篇:大面积土壤杀菌方法范文

1.作用机制

爱密挺通用名称为吲哚乙酸,新剂型水剂有效成分含吲哚乙酸0.11%,由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和科教部联合科技中心生产。是从植物根系微生物的代谢物中提炼出来的新一代生物制剂的植物刺激素,能促进植物根、茎、叶的营养生长,也能促进植株生殖生长,提早开花、结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药剂特点

经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持在全国20个省、市进行了小麦、玉米、大豆、水稻、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多种作物大面积示范试验证明,增产效果稳定,水稻平均增产8%,最高达31%;玉米平均增产8%,最高达39%;蔬菜作物增产20%~30%。同时提高了作物抗逆能力,可抗旱、抗寒、抗倒伏,减轻病虫危害程度。爱密挺具有安全环保的优点,施用后无毒、无药害、无污染、无残留。

3.使用方法

拌种: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上,播前拌种,1毫升兑水70毫升拌2~3公斤种子,也可以在秧田或大田每亩使用2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

浸种:在瓜果(西瓜、甜瓜)上以及叶、果类蔬菜上使用,用1毫升药液兑水70毫升浸种子300克6~8小时,晾干即播。剩余药液密封好置阴凉处保存。当苗长至3~4片真叶时,将浸种剩余的溶液兑水15公斤喷在苗上。在花蕾期每亩使用2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

喷雾:在棉花、烟草、花卉上每亩使用2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在食用菌上应用,当菇床长满菌丝时用爱密挺2毫升兑水30公斤喷600平方米,可让菌菇出菇快、长势好、口感好、耐储存,显著提高产量。在苹果、桃、樱桃、葡萄花蕾期(5~6叶)每亩用2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生长季节可使用1毫升兑水2公斤每株浇灌500毫升,可结合追肥、杀虫、杀菌等一起使用。

二、垄鑫

1.作用机制

垄鑫通用名棉隆,是一种高效土壤消毒杀虫剂。药剂在潮湿的条件下(灌溉或下雨)可分解成甲基异硫氰酸酯气体,这种气体在疏松土壤中穿透力强,能杀死土壤中的有害生物,包括真菌、细菌、地下害虫等。有毒气体分解或消散以后可以安全地耕种,最终的分解物对作物有营养作用。

2.药剂特点

垄鑫是白色的微粒剂,适用于各种作物播前的土壤处理,在土壤中不会有残留,不会对后茬作物造成不良影响。

3.使用方法

药前作业:清除前茬,施基肥,浇水,土壤保持适当湿度3~4天。用旋耕机将土壤旋翻,深30厘米,松散土壤、打碎土块。

用药:生产上,平均每亩用药20公斤。撒施垄鑫一般每平方米30克,拌入30厘米土层。用旋耕机将药剂和土壤翻拌混匀,浇适量的水。

第4篇:大面积土壤杀菌方法范文

症状

辣椒根腐病多发生于定植后,发病初期病株枝叶特别是顶部叶片稍见萎蔫,傍晚至次日早晨恢复。症状反复数日后,叶片全部萎蔫,但叶片仍呈绿色。病株的根茎部及根部皮层呈淡褐色及深褐色腐烂,极易剥离露出木质部。横切茎可见微管束变褐色,湿度大或生育后期茎基部或根茎部腐烂,有时可见粉红色菌丝及点状黏质物,后期潮湿时可见病部长出白色至粉红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

辣椒根腐病的病原菌为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Mart.)App.et Wollenw.],一般在土壤可以存活10年以上,病菌传播渠道主要靠肥料、工具、雨水及流水传播。其发生与温度、湿度关系密切。

温度

辣椒根腐病的发生与温度关系密切,昼暖夜凉的天气有利发病,棚温在22~26℃之间最适合发病,超过30℃发病率在2%以下。

湿度

棚室内郁闭高湿,植地低洼积水,会加重发病;湿度越大,辣椒根腐病发病越重。在有的情况下,保护地内浇水1次,发病率提高10%,大水漫灌发病重,而小水勤浇发病轻。

其他因素

茎节受蛞蝓危害、管理不善伤口较多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也会加重辣椒根腐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

消毒控制病菌

种子消毒

对辣椒种子消毒,可杀死种子表面附着的病菌,提高种子发芽率,增强幼苗的抗菌性。用55℃温水(种子体积的4~5倍),装在清洁的容器中,放入种子,不停搅拌至水温降到30℃,再继续浸种10h左右。

苗床消毒

可用恶霉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抗枯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平方米泼药液6kg进行土壤处理。

土壤消毒

可用恶霉灵、福美双其中的一种,每667m2用3~5kg药剂撒入土壤中旋耕进行土壤消毒,或拌土放入定植穴。

轮作

与葱蒜类、韭菜、辣椒、甘蓝等蔬菜作物实行3~5年的轮作倒茬,可减轻、减缓辣椒根腐病的危害程度。

清除病株残体

如在田间发现中心病株(出现中午萎蔫,晚上稍恢复的情况),应立即拔除带出田外烧掉,然后用生石灰拌土处理掩埋病穴以杀菌消毒。

加强栽培管理

整地时一端要挖好排水沟,采用小高垄栽培,垄高20cm,垄距90cm,一垄栽2行,并用塑料薄膜覆盖,既利于提早封垄,又利于通风采光和田间管理。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中后期追肥采用配制好的复合肥母液随浇水时浇施,或顺垄撒施后浇水,防止人为管理造成辣椒根部受伤。

浇水时尽量不要大水漫灌,提倡滴灌,保持土壤半干半湿状态,及时增施磷钾肥,最好和抗茬宁混合施用,增强抗病力。辣椒根腐病发病时,白天注意降温、晚上保温,并在辣椒根系周围扒开塑料膜进行晒根,以减轻辣椒根腐病的发生。

嫁接育苗

嫁接砧木采用的是从台湾引进的‘野山椒3号’和‘野山椒4号’2个品种,砧木品种根系发达,长势旺盛,耐寒耐旱,高抗疫病、根腐病、青枯病等多种病害,亲和性好,共性极强,嫁接后座果率提高,且不改变接穗的原有性状,保持果实的优良品质。接穗选用品质优、产量高、商品性好的当地主栽品种沈—4和沈—7,嫁接方法采用的是插接法。

施用生物菌肥

采用基肥、灌根、冲施等方式施用生物菌肥,如泰宝抗茬宁可以强力生根壮苗、改良土壤、分解毒素,可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根系生长,从而提高辣椒对根腐病的抵抗力。生物菌肥最好单独施用,如使用其他杀菌剂、杀虫剂等药物,最好相隔48h以上。

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秸秆反应推使用的高活性菌种,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有益菌株,对多种致病病菌有抑制、杀灭作用,重茬导致的死苗、死秧和病虫害泛滥等问题得到解决。

药剂防治

定植时期

用抗枯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恶霉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浸根10~15min,防效较好;或用多菌灵、抗枯灵配制成药土(每平方米用药10g,1/3下垫,2/3上盖)。

定植后浇水时

随水加入硫酸铜溶入田中,每667m2用量为1.5~2kg,可减轻发病。

定植缓苗后

可用恶霉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抗枯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每667m2单独用抗茬宁500g开始灌第一次药,每株250mL,每7天1次,连灌3次。

发病初期

可用3%广枯灵水剂1000倍液加70%纯品甲托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广枯灵水剂1000倍液加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广枯灵水剂800倍液的药液灌根,间隔用药期7~10天。

第5篇:大面积土壤杀菌方法范文

一、发病特点

1.病原菌

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引起茄子王顺党,云南德宏州农技中心,678400黄萎病的轮枝菌有3种以上,主要有大丽轮枝菌、黑白轮枝菌、变黑轮枝菌等,报道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茄子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

2.侵染途径及传播方式

茄子黄萎病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一般可存活6~8年,翌年病菌从根部的伤口或直接从幼根表皮、根毛侵入后,引起发病,后蔓延至维管束、茎叶果实和种子。带菌土壤是本病的主要侵染源,另外通过肥料、种子远距离传播,病菌在田间靠灌溉水、农具、农事活动传播扩散。

3.田间症状

茄子黄萎病在茄子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一般5~6叶开始发病,门茄坐果后出现症状,进入盛果期急剧增加。田间主要有4种类型。

(1)黄色斑块型这是茄子黄萎病最典型的症状,发病时多见此症状。一般在开花期才发生,病情自下向上发展,初期叶缘及叶脉间现绿黄斑,黄斑不断扩大和联合,颜色也不断由黄色变为褐色。初期病株在晴天中午萎蔫,早晚尚能恢复,经一段时间后不再恢复,叶缘上卷,叶片变褐脱落,并不断由下部向上部发展,逐渐枯死。病害有时发展至整株,有时只半边叶或半边植株发病。因此茄子黄萎病也俗称半边疯。

(2)网状斑纹型病株叶片上的叶脉变黄,病斑呈网状斑纹形。此症状在田间发生较少。

(5)萎蔫型发病植株叶片自下而上呈现失水萎蔫状,下部叶片枯死,上部叶片萎蔫。

(4)矮化型发病植株茎节间缩短,有的病株整株矮缩枯死,叶片全部脱落。发病严重的多见此症状。

4.发病条件

一般气温低,定植时根部伤口愈合慢,利于病菌从伤口侵入。从茄子定植到开花期,日均温低于15℃,持续时间长,或雨水多,或久旱后大量浇水使地温下降,或田间湿度大,则发病早而重;地势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灌水不当及连作地发病重;缺肥或偏施氮肥发病重。

二、综合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1)选用耐、抗黄萎病品种试验证明,凡叶片长圆或尖形,叶缘有缺刻、叶面茸毛多、叶色浓绿或紫色的品种较抗病。如长茄1号、布利塔、黑紫茄王等。使用无病良种,尽量从无病田采种或从无病区调种。

(2)轮作倒茬 与非茄科作物进行4年以上轮作,与葱蒜类轮作效果较好,尤其水旱轮作1~2年即可奏效。

(3)培育壮苗 采用穴盘育苗,可做到营养充足,根系发达,苗粗壮,定植后缓苗快,增强抗病性。

(4)适时定植 当10cm深处地温稳定在15℃以上时选择晴暖天气定植,起苗时要带大土坨,做到不伤根,穴盘育苗的提前2d浇透水。栽植时以埋平土坨为宜,实行高畦地膜覆盖栽培。

(5)嫁接防病 嫁接育苗是目前防治土传病害比较有效的手段,已被作为一项无公害技术和节能措施进行推广,采用嫁接的办法利用高抗或免疫的砧木与栽培品种进行嫁接,既可以防治茄子的土传病害,又能增强茄子的抗逆性,但由于嫁接技术及育苗规模的原因,很难进行大面积规模生产。用野茄2号、托鲁巴姆、Crp(刺茄)金理一号、赤茄、野姆美洲F1、野生水茄、红茄、毛粉802等作砧木。

(6)清除传染源 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病株要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在病株周围土壤撒石灰防止病害扩散;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

(7)合理施肥灌水 及时进行中耕培土,667m2施优质腐熟有机肥3 000kg,普钙50kg,钾肥15kg;浇水要严格控制,宁干匆湿,切忌漫灌或喷淋,选晴天合理灌溉,有条件最好使用滴灌。注意提高地温,雨天要注意排水,防止病菌孢子借水传播。结合施肥及时进行中耕、培土,促进根系生长。

(8)合理密植 常规品种按行株距50cm×30cm,667m2控制在4 000株以内,大型品种,如布利塔667m2栽植3 000株。

(g)改良土壤 定植前土壤进行深耕细耙,增施磷、钾肥,以腐熟有机肥作基肥,改良土壤通气性适当补施酸性肥料,将土壤调整为微酸性。

2.生物防治

(1)施用VA菌根可减轻黄萎病(大丽花轮枝孢) 李树林等研究表明,VA高效抗病菌株显著促进了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因而降低了土传病害茄黄萎病的病情指数,使茄黄萎病的相对防效提高到75%。

(2)施用根际拮抗链霉菌可有效防治茄子黄萎病 张克诚、林德忻等通过试验测定,5%链霉菌菌粉拌土S-3、S-5、S-16对茄子黄萎病菌的防病效果分别为100%、55.25%、66.25%。在自然发病的保护地使用链霉菌菌剂沟施防病效果接近化学农药多菌灵,在营养钵中穴施防病效果超过化学农药多菌灵。

(3)施用NEB菌根 NEB菌根是美国高科技产品,可使作物根系增加5-20倍,吸收营养和水分的范围扩大几十倍,比嫁接苗根系发达,抗病能力强。同时能分泌大量的抗生素,杀死有害菌。使用方法:定植时667m2用NEB 5袋,拌肥或加水浇灌土壤。发病初期每袋NEB加水50kg灌根。

(4)施用芽孢杆菌防治 王慧萍等利用离体抑菌圈法从茄子根际土壤筛选出8株对黄萎病菌大丽轮枝菌抑菌效果明显的芽孢杆菌,其菌剂对茄子黄萎病盆栽试验防效可达75.8%。

3.物理防治

(1)高温杀死病菌 病菌发育适温为19~24℃,最高30℃,最低5℃。菌丝、菌核60℃经10min致死。利用晴天高温覆盖地膜(黑色)8~10d,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黄萎病病菌,苗床也可通过烧土、烘土来杀死病原菌。

(2)温烫浸种 在55℃温水浸种15min,移入冷水冷却后催芽播种,可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

4.药剂防治

(1)种子消毒播种前用0.2%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种12h,或用10%的磷酸三钠浸种10min,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h。

第6篇:大面积土壤杀菌方法范文

关键词:日光温室;蔬菜;连作问题;解决对策

**市是北方设施蔬菜生产最重要的基地之一,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部分出口国外。但由于土壤连年集约化生产,大量施用化肥,加之大棚覆盖土壤得不到充分的降雨淋洗,造成土壤盐分积累和养分失衡,导致蔬菜产量低、品质差,生理病害严重。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科学施肥及栽培管理措施。

一、设施蔬菜土壤的科学施肥及管理

1.1增施有机肥。最好施用纤维素多即碳比高的有机肥(如秸秆沤肥、沼肥等),有机质在腐解的过程中,会形成腐殖酸等有机胶体,而胶体中胶粒带负电,具有很强的吸附特性,能把可溶性的矿质养分,如铵离子、钾离子、钙离子等阳离子吸附在自己周围,这种吸附是动态的,当土壤溶液浓度降低时又会释放到溶液中。由此可见,增施有机肥料,可大大增强土壤的养分缓冲能力(即协调能力),防止盐类集聚,延缓土壤的盐渍化进程。

1.2推广施肥的科学检测。有条件的地方,可用电导仪监测土壤溶液浓度,超过一定的EC值,蔬菜就要发生生育障碍,如发现接近临界值就停止;植物在工厂化育苗时,更应该注意EC值的控制,否则易造成僵苗。

1.3加深土壤的翻耕。保护地土壤的盐类集聚呈表聚型,即盐类集中于土表层。在蔬菜收获后,进行深翻,把富含可卡因类的表土翻到下层,把相对含盐较少的下层土壤翻到上面,可以大大减轻盐害。

1.4撤膜淋雨溶盐或灌水洗盐。待夏熟菜收获结束后,利用换茬空隙,揭去薄膜,在雨季如有数十天不盖膜,日晒雨淋,对于消除土壤障碍是一项简易可行的有效措施,不仅可以洗盐,而且可以杀灭病菌,有利于下茬的高产稳产。

1.5基肥深施,追肥限量。用化肥作基肥时进行深施,作追肥时尽量“少吃多餐”,最好将化肥与有机肥混和施于表土以下,以免过多增加表层土壤的含盐量。追肥一般较难深施,故应严格控制每次施肥量,宁可用增加追肥次数的方法,也不可一次施肥过多,以免提高土壤溶液的浓度。

1.6提倡根外施肥。根外施肥不会增加土壤的盐分,应当大力提倡,特别是尿素、过磷酸钙以及磷酸二氢钾,还有一些微量元素,作为根外追肥都是适宜的,效果较快。

1.7地面覆盖。用地膜或秸秆进行地面覆盖,对于抑制土表积盐有明显作用。据试验,用锯木屑、稻草、地膜、菜叶等覆盖于表土上,能降低土表盐分含量,保持田间土壤湿度,其中地膜和锯末屑的降盐效果最好。

二、地膜覆盖高垄栽培在棚室的应用

2.1整地施基肥。按所种蔬菜要求,一般施农家肥60~75t/hm2,并根据土壤矿质元素含量配合施用适量的磷、钾肥,地面撒施后耕翻,深度35cm左右。

2.2作垄挖沟。采用双行带状栽植,与普通种植不同的是双行之间要留灌水沟,如茄子、黄瓜、番茄,大行60~80cm,小行50~60cm,水沟上宽30~40cm;甜椒、辣椒,大行50~60cm,小行40~50cm,水沟上宽20~30cm。先在步道上取少量土分放于作垄部位,再于双行中间挖沟,将土分放垄上,用耙将垄顶整平,沟两侧轻压,作好后,垄高15~20cm。

2.3覆膜,南北覆膜,膜宽1.5~2.0m,0.9m宽的用2幅,厚0.008~0.010mm,膜间搭接5~10cm,可先压两头,也可分段压土,步道上少量压上,这样可使膜充分张紧,不致下陷。

2.4打孔栽植。用与苗根土坨大小相当的打孔器打孔,选壮苗栽植,注意把苗根周围按实,打孔处要覆适量土将膜压住保护苗茎。

2.5灌水。栽后立即灌水,水从沟中流入,沟一端开口于地面垄沟,一端止于畦尾,灌后开口用土压住。灌水时注意选用3.0~4.5cm自吸泵或潜水泵,水流不应过急,如水量大可同时开2~3个,使水从侧方慢慢渗透整个高垄。

2.6施肥。在蔬菜生长期间需施肥时,可于株间打孔施入,施后用少许土将孔压埋,或将肥料混于水中,随水流入沟中。在北方“四位一体”日光温室中,应用加肥器使沼液随水一同灌入,此法操作简单易行,灌水后不破坏土壤结构,步道、垄面不见水,而根系已被侧方渗透,使根不致处于泥泞状态,保证根系的正常呼吸和生长。由于覆盖地膜,日平均提高地温1.8~3.0℃,更利于蔬菜的生长,水分受地膜阻挡,又不致大量蒸发到空气中,对空气湿度增加不大,棚膜上形成水滴少,提高光照强度,早晚提高棚温3~5℃,减少病害的发生,如黄瓜霜霉病、枯萎病,发病率显著降低。应用地膜高垄沟灌栽培的大棚番茄、黄瓜、甜椒相比普通整畦漫灌栽培,具有坐果早、产量高、品质好、病虫害少等优点。

三、病虫害科学防治

3.1物理措施。近年来,通过反复实践,已摸索出一套不施农药防治蔬菜病虫害技术,当地习惯称为“健康栽培法”,减少病菌侵染来源,有效控制蔬菜害虫发生,减轻病害传播,不仅减轻了蔬菜的农药污染,降低了成本,而且有利于生产无公害蔬菜,发展蔬菜出口贸易。

3.1.1晒种、浸种。温汤、盐水浸种,在播种前,选择晴日将蔬菜种子晒2~3d,可利用阳光杀灭附在种子表面的病菌,减少发病。瓜类、茄果类蔬菜的种子用55℃温水浸种10~15min,豆科和十字花科蔬菜的种子用40~50℃温水浸种10~15min,都能起到对种子消毒杀菌作用,预防苗期发病。用10%盐水浸豆科种子10min,可将种子里混入的菌核病菌、线虫卵漂除和杀灭,防止菌核病和线虫病发生。

3.1.2用太阳能进行高温消毒杀菌。常用的是蔬菜大棚的高温闷棚。在夏秋季节,利用大棚闲置期,采取覆盖塑料棚膜密闭大棚,选晴天高温闷棚5~7d,使棚内最高气温达60~70℃,可有效地杀灭棚内及土壤表层的病菌和害虫。

3.1.3挡避和诱杀害虫。于棚室的通风口处设置防蚜网,阻挡有翅蚜、粉虱等害虫迁入棚内。若棚内已发生蚜虫、白粉虱,可在棚内设置黄油板诱杀,方法是利用废旧的纤维板,截成1.0m×0.2m长条,用油漆涂为黄色,再涂上1层粘油(可用10﹟机油加少许黄油调匀),设置375~450块/hm2,置于行间可于植株高度相同,当蚜虫、白粉虱粘满板面时,需及时重涂粘油。园区可采用灯光波、色板、性诱剂等多种方法。

3.1.4高温堆肥杀灭病菌和害虫。蔬菜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农家肥中多带植物病菌和虫害,在施前1~2个月可将其泼水拌湿、堆积和严盖塑膜,使其充分发酵腐熟,在发酵期堆内温度高达70℃左右,可有效地杀灭病虫害,“四位一体”温室沼肥是相对安全的,可在空气通风处,放置2~3d直接使用;并且腐熟后肥料施入棚内,不会发生蔬菜烧根和有毒气体危害等不良现象。

3.2农业栽培措施

3.2.1轮作换茬和清洁田园。各种蔬菜实行2~4年以上的轮作换茬,都有减少和减轻病虫害的明显效果,并有明显增产作用。将病残体、病果全部带出棚外,销毁或深埋,可减少病害基数,尤其是前茬作物腾茬后,彻底打扫清洁田园,再结合高温闷棚,能有效防治下茬蔬菜病虫害。

3.2.2增施有机肥和配方施肥。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再按各种蔬菜对氮、磷、钾元素养分需求的适宜比例,进行配方施用化肥,不仅能改善土壤营养状况,促进蔬菜作物生育健壮,还可增加蔬菜抗病能力,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减少施药次数和施药量。

3.2.3实行垄作和地膜覆盖栽培。大棚蔬菜实行起垄定植,地膜覆盖,既便于膜下沟里浇水,减少土壤蒸发量,降低棚内空气湿度,抑制蔬菜病害的发生发展,又可防止土壤病菌的传播,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3.3利用生态环境防止蔬菜病虫害。生态环境是利用蔬菜与病菌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创造有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就可减少和减轻病虫害发生。例如:霜霉病、灰霉病和白粉病等,在高于32℃和相对湿度低于80%的条件下,病菌不发生或发生缓慢,喜温蔬菜的适宜光合温度为18~28℃,且上午8~12时完成光合量的70%~80%。因此,在生态上采取上午适当早揭草苫,延长光照时间,并注意适当通风,使棚内湿度不高于80%;午后闭棚,使短时间棚温升至35℃,以高温抑制病菌发生发展,然后再放风排湿,黄瓜霜霉病控制到43~45℃,在下午高温下排湿后,夜间棚内空气温度也相对较低,可减轻结露,有利于抑制病菌传播。:

在大棚蔬菜冬春寒冷期间浇水,可采取“三不浇、三浇和三控”,即阴雨不浇,晴天浇;下午不浇,上午浇;不浇明水,浇膜下水;苗期控制浇水;连阴天控制浇水;低温时控制浇水。这样能有效地抑制病菌的发生和蔓延。:

3.4利用蔬菜制剂防治虫害

3.4.1黄瓜蔓。将新鲜瓜蔓1kg,加少许水捣烂滤去残渣,用滤出的汁液加3~5倍水喷洒,防治菜青虫和菜螟的效果达90%以上。

3.4.2苦瓜叶。摘取新鲜的苦瓜叶片,加少量的清水,捣烂榨取原液,然后每1kg原液中加入1kg石灰水,调和均匀后浇灌植株幼苗根部,防治地老虎有特效。

第7篇:大面积土壤杀菌方法范文

关键词:生姜姜瘟病;危害特点;发生原因;综合防治

姜瘟病又称姜腐烂病或青枯病,属于一种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为青枯假单胞杆菌。随着生姜种植年限延长和种植面积扩大,姜瘟病危害不断加重,导致生姜产量大幅度下降。

一、危害特点

姜瘟病主要发生于地下根茎部分,也可发生于叶茎和根部,一般多在靠近地面的茎部和根部的上半部发病。姜病部初呈水渍状,表面发暗,内心变褐色,散发臭味,以后逐渐软化,内部充满乳白色恶臭汁液,用手挤压流出污白汁液,茎杆受害成暗紫色,后变黄褐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残留纤维,叶片被害状呈凋萎状,叶色淡黄,边缘卷曲,终至全株下垂枯死。安徽、山东各地姜瘟病发生、发展规律基本一致,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有零星发病现象,不仔细观察难以发现,安徽阜阳地区8月上旬至9月中旬为姜瘟病第1个高峰期,10月上旬至下旬为第2个高发期,整个姜瘟病发病期长达3~4个月。

二、发生原因

一是温度。生姜喜阴凉忌高温高湿,姜瘟病始发病日均温度为20℃左右。病原菌最适宜温度为25~30℃,15℃以下病害发生很少。二是湿度。雨水的多少直接影响姜瘟病发生的早晚和轻重。阴雨天后暴晴,有利于姜瘟病的传播和蔓延,因为这时土壤湿度大、温度高,待到9月下旬气温下降,茎叶茂盛致使地温下降,利于生姜的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三是种植制度。根据临泉县长官镇、高塘镇、范集乡、杨小街乡姜农的经验和笔者长期的调查,姜瘟病的发生与种植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前茬为茄子、土豆、辣椒、西红柿等作物发生姜瘟病的可能性就大,与豆类、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姜瘟病发生相对较轻。四是施肥。凡偏施氮肥的地块发病率较高,多施土杂肥、饼肥的地块发病较轻。

三、综合防治

3.1正确选地,合理轮作

选择土肥地整、地势平坦高燥、上松下实、土质疏松、排灌方便的地块,做到灌溉和连阴雨天田间不积水。轮作换茬是解决土壤带菌的重要措施之一,避免与茄子、辣椒、西红柿、烟草、土豆等作物轮作,可与豆类、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换茬,对偏酸性土壤施生石灰1500~2250kg/hm2,进行土壤消毒,冬季要实行深翻冻垈,以减少病虫害。

3.2建立无菌留种基地

繁育无病姜种精选无病、健壮姜种,单独采收、储藏,10月生姜发病与否基本定型,此时在姜田里选择没有病菌、生长健壮的地块包括周围无病感染的地块进行隔离,作为留种地。

3.3使用无污染水肥

灌溉用水不可用污染过的河水,要用无污染的井水,不用病田流过的田沟水,出现病株后严禁大水漫灌、串灌,以浇灌为好;施肥需经腐熟,这是姜瘟病防治的重要措施,姜田有机肥要彻底发酵,并且防止掺杂感染姜瘟病的秸秆和土壤等杂质,最好使用饼肥,灌溉时可放入杀菌剂和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对防止姜瘟病有很好的效果。灌溉时要绕过有病株的地方。

3.4药物预防

姜瘟病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病,很难防治,一株发病可导致整个田间暴发。炕姜种之前可用高锰酸钾或农用链霉素等杀菌浸种,生姜种植之前用50%敌克松对土壤进行杀菌消毒处理;生姜生长期,用73%可杀得每隔15d左右田间灌药1次,连续灌3次,方法是将药剂稀释成1000~1500倍液灌到姜株根部。田间一旦出现病株,要彻底清除病株及周围土壤,并用以上姜瘟病防治药剂灌穴。关键要做到用药及时,清除要干净,病株周围1m左右的健株也要一并连土挖除带出地块,并深埋处理。

3.5发病初期用药

出苗后,幼苗三至四叶期时,喷洒天达壮苗灵600倍液+96%天达恶霉灵600倍液,促进发根,提高姜苗的抗病性。以后每隔15d左右喷洒1次天达根宝600倍液+天达诺杀1000倍液,或天达根宝600倍液+可杀得800倍液,或50%灭菌威800倍液+50%消菌灵1200倍液,以上药液交替喷洒灌根,以促生姜苗齐、苗全、苗壮,提高抗病性。发病后,除及时清除病株和病株周围土壤外,还可用天达根宝800倍液+天达诺杀1200倍液+73%可杀得1000倍液,或用天达根宝800倍液+3%克菌康600倍液+2%春雷霉素600倍液交替喷洒姜田,并浇灌病苗周围,每隔7d喷1次,连续3喷次。

参考文献:

[1]赖葆.姜瘟病防治实现突破[J].瓜果菜(农业知识),2009(10):30-31.

[2]陈国辉,姚永松.生姜姜瘟病防治技术[J].福建农业,2009(8):31.

第8篇:大面积土壤杀菌方法范文

[关键词]丝黑穗病;发生;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是我国春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也危害高梁属和黍属的一些植物。是典型的土传病害,播种后条件适宜病菌即通过玉米的幼芽入侵,3叶期前尤其是幼芽期侵染率最高。丝黑穗病多发生在地温冷凉地区,今年来丝黑穗病的普遍发生对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一、丝黑穗病的发生规律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要以厚垣孢子在病穗上火途中混入粪肥或粘附在种子表面上,为翌年侵染源,在土壤中能存活2-3年。玉米种子发芽时,病菌也萌发,从玉米幼芽或幼根侵入。侵入的病菌蔓延到玉米生长点,然后进入花器。病菌菌丝在雌穗和雄穗内部形成大量黑粉(冬孢子)。玉米收获时,黑粉再落入土壤、植株、种子、杂草上越冬。

二、丝黑穗病发生原因

丝黑穗病原菌可存活多年,通过土壤、粪肥和种子进行侵染传播,一年侵染一次。发病轻重主要由土壤中菌量、品种抗性、环境条件决定。

1.玉米多年连作

在玉米的主生产地,栽培面积大而且非常集中,无法倒茬轮作,有的地块连续多年乃至十几年种植玉米,导致土壤中菌源大量积累。由于土壤中菌种的数量已经超过接种接种鉴定时的菌种数量。一些抗丝黑穗病的玉米品种在田间仍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病感。

2.品种选育不当

在田间菌源富集的情况下,如果品种具有良好的抗病性,丝黑穗病一般也不会爆发。但也正事因为多年病害发生较轻,人们忽视了玉米丝黑穗病爆发的危险性。一些感病品种推广面积逐渐扩大,在丝黑穗病发生区域种植,为病害发生埋下了隐患。

3.气候因素

在常常发生春旱地区农民习惯抢墒早播。播后若遇阶段性地温,会延长种子萌发后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提高病原菌侵染概率,另外,玉米丝黑穗病以散落在土壤的冬孢子越冬,冬季如出现暖冬现象,病原菌越冬基数就会增高,翌年种植玉米也会增加感病几率。

4.药剂使用不当

正确选用种衣剂能够有效的降低玉米丝黑穗病的危害,防效一般可达80%以上。但由于目前玉米种衣剂种类繁杂,大多数不含对丝黑穗病具有防止的杀菌剂成分,而农民在选择时往往只注重价格满目购买。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科学知识,不正确使用种衣剂也会导致防治效果不佳。

5.栽培管理不到位

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发病田中病株未能及时拔除并运至田外销毁,都会造成病原菌的大量积累。另外,种子质量不好、生活力低,以及播种过深,会延长出苗时间,增加侵染机会。

三、丝黑穗病防治措施

对丝黑穗病的防治主要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中心,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结合防治措施。

1.推广抗丝黑穗病的玉米品种

不同的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存在显著地抗性差异,种植抗病品种是长期控制丝黑穗病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具有稳定抗性的品种,即使在病害严重发生年份,发病率一般也低于10%。因此,要严格控制感病品种在生产上应用,对于丝黑穗病抗性较差但其他性突出的品种必须严格限定推广区域,明确划定非推广地区。

2.应用药剂防治

目前,可采对玉米丝黑穗病具有防治效果种衣剂或杀菌剂拌种防治。市场上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种衣剂主要含有戊唑醇、烯唑醇、三唑醇、三唑酮等成分,但是以含戊唑醇的种衣剂防治效果最好,安全性最高,可以为防治丝黑穗病的杀菌剂拌种防治。

3.及时清理田间病株

根据玉米丝黑穗病苗期的典型症状,结合田间除草与定期及定时产出病菌。特别是玉米抽雄后出现典型症状时,防治病菌扩散,尽可能减少土壤中病菌残留。

4.进行轮作倒茬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玉米与大豆、薯类等作物进行轮作,减少土壤中病菌数量,降低发病几率。重病田要实行多年轮作。

5.建立无菌种子田

种子带菌是丝黑穗病远距离传播,危害范围不断扩大的重要性,建立无病繁殖种基地,切断种子传播途径。

第9篇:大面积土壤杀菌方法范文

关键词:3%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 黄瓜根结线虫 防效

黄瓜根结线虫病是黄瓜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大棚、温室瓜类蔬菜种植面积的迅速增加,黄瓜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也再逐年加重,轻者减产10%左右,重者减产60~70%,甚至于造成全棚毁种。根结线虫寄主广泛,给防治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必须及早调查,加强防治,防止扩散蔓延[1]。

阿维菌素是一类具有杀虫、杀螨、杀线虫活性的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是由链霉菌中灰色链霉菌发酵产生的生物源农药,在当前农药市场中倍受青睐。3%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是青岛润生农化有限公司开发的绿色环保型农药制剂,受厂家委托,我们对黄瓜根结线虫进行了防治试验研究,旨在明确3%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治作用以及该药剂在本地区的使用要点,为本区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筛选有效药剂[1]。

1、供试材料与方法

1.1黄瓜(Cucumber)品种

津春2号

1.2 防治对象

黄瓜根结线虫(root knot nematode of cucumber)

1.3 试验药剂

3%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青岛润生农化有限公司生产);1.8%阿维菌素乳油(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4 试验田概况

本试验设在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蔬菜实训场大棚内,采用避雨栽培,试验田土质为粘壤土,有机质含量中等,土壤pH值为中性,前茬种植“906”番茄。收获清除番茄时,考查根系该病害的发生为害情况。在本茬黄瓜移栽前采用人工深翻,使土壤颗粒松细均匀,施药后定植。株行距为25~30㎝,每小区定植44株,按常规进行管理。

1.5 田间试验期间天气

本试验在保护地大棚内进行,从4月10日~6月5日试验期间平均气温26.5℃,其中最高气温为36℃,最低温度为16℃。

1.6 施药方法

在黄瓜移植后,施一次药。按处理剂量要求将药剂按每亩加入150kg水将药剂搅拌均匀,用喷雾器去掉喷头灌根。

1.7 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1.7.1调查时间和次数

分别在施药后2个月调查病情指数。

1.7.2调查方法

3、结论

近年来,蔬菜根结线虫的危害已成为设施蔬菜栽培的主要障碍因素。菜农面对猖獗危害的线虫病而束手无策,有的采用国家禁用的高毒农药进行土壤处理,在减少线虫发生的同时,也给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有时甚至出现食物中毒现象,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研究防治蔬菜根结线虫的新方法。当前,采取的防治措施包括轮作、无病土育苗、减少土壤中初侵染虫量、田间管理、液氨熏蒸、药剂防治、抗病品种或嫁接、生物防治等[1-2]。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化学药剂的防治仍然是防治线虫的主要手段之一[3],这其中便于操作、比较实用的技术是药剂处理土壤。

笔者通过试验,认为3%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是一个值得在黄瓜根结线虫病防治中推广应用的杀线虫剂,使用剂量为有效成分180—225g/hm2。

应用3%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病时,首先应翻整土壤,使土壤颗粒松细均匀,根据剂量要求,将药剂按每亩加入150kg水将药剂搅拌均匀,用喷雾器去掉喷头灌根。

参考文献:

[1]祁之秋,王建新,陈长军等.二硫氰基甲烷对番茄苗安全性及其对根结线虫的防效[J].农药,2007,,46(7):488-493.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