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复兴之路读后感范文

复兴之路读后感精选(九篇)

复兴之路读后感

第1篇:复兴之路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读薄”教材 “突破口”

语文课堂常会遭遇一些尴尬:老师设法与学生互动,学生常是启而不发;老师不启不发、满堂讲解时,学生是兴味索然;学生启而有发、跃跃欲说时,却漫无边际、天马行空,最终仍是不得要领。这样的尴尬正是语文课堂低效的表现。

这让人不禁想到庖丁解牛的故事,他能以无厚入有间,做到游刃有余,是因为他能击中肯綮,找到关键点,如果语文教学也能找到这样的突破口,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桃花源记》里说:“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语文老师若能在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找到一个小口,说不定柳暗花明的又一村庄就近在眼前了。只是如何才能找到这个突破口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便是要像庖丁一样研究好自己的“牛”。对于每个语文老师而言,教材便是庖丁手下之牛,我们自然应熟悉它身上的纷繁复杂的肌理,达到庖丁目无全牛的境地。余映潮老师说:“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读厚是自己研究的过程,但仅仅停留在读厚这个阶段是不行的,读薄才是读厚的目的,它是读厚以后的升华和简洁。他又说:“在教学艺术上我们要孜孜探求这样的境界: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

看来,研究好教材即要将文章的思路梳理得清清楚楚,呈现给学生的是明明白白的东西,文章的重难点了然于胸,重难点的突破方法心中有数。唯有对教材心中有数,方能找到文章的突破口,通过这一发而牵动全身。在“读薄”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文章的“突破口”。

1.从文章的标题入手

标题是文章中最先映入眼帘的信息。标题有时暗含了很多关键信息,如果抓住这个突破口,学生就能更快更好地进入文章的学习。如在教学《

3.从对文章的朗读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朗读涵泳,在朗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教师应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龙莲明在《重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回归》一文中指出:“朗读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熟读精思’更是传统教学经验中的精华。学生通过朗读,见于目,发于心,出于口,多种感官参与其中,去再现作者文中的情境,体味作者抒发的情感,引起内心的感情波澜。因而,他们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最终达到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收到最好的课堂效果。”余映潮老师在上《行路难》这一课时,便是将朗读进行到底,孙竹青在点评时说道:“这课以‘感受诗中的美句’和‘理解诗中的难句’为切入点来组织教学,通过吟读、联读、译读、背读、吟诵等多种形式朗读,又辅以教师独具创意的两个微型讲座,自然巧妙地引领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来回穿梭,反复地品读美句和难句。整个课堂教学思路简约而不失精致,简化而不失精彩,显得极具组合之美、层次之美、层进之美。”这样的美感不正是通过这情韵悠长的朗读来实现的吗?如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让学生反复诵读这样一句话:“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每读一遍,学生便会有不同的感受。再重读“亲”字时,学生更能体会到文中“我”的情感态度,似乎下面还能补充出很多空白的内容,而这样的补白不正是以诵读为突破口进行的创造性的有益解读吗?

4.从文章中的矛盾点入手

文章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往往最能激起学生的疑问,如果我们寻找到这样的矛盾点,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时,我利用“弱国无外交”这句俗语及唐雎这个弱国里出色的外交使者的矛盾点,反问学生“弱国是不是真的无外交呢?”学生很快明白唐雎所处的境地,以及他肩负的巨大使命,这样就很快地进入文章的情境。又如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表达了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与敬意,但是文中为何出现大量的充满贬义的文字呢,为何又提到了他对阿长的“憎恶”与“讨厌”呢?通过这样看似矛盾的问题让学生从中找出合情合理之处,不仅学会思辨,而且有助于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手法,这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要高明得多。

庖丁之刀十九年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正是技艺纯熟的表现。语文老师若能找到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突破口,也一定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然,突破口的寻找没有定法可言,最重要的便是练就庖丁一样的技艺,在千思万虑后读出教材的“薄”来。

整理

参考文献:

[1]叶将育.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j].语文学刊,2005,(2).

第2篇:复兴之路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效率 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这一规律,并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发挥兴趣的动力作用、定型作用、补偿作用,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迅速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运用教学手段,设置情境,以情激趣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把课文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通过语言描述、图片再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表演描绘等手段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会不断诱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讲授《白杨》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可根据课文的内容自绘一幅茫茫大戈壁的图画,并在讲授过程中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看图进一步加深对一望无际、自然气候十分恶劣的大戈壁的感性认识,达到以境引人的目的,并为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赞扬白杨树那种不畏严寒、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作好铺垫。当讲到大戈壁铁路沿线出现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时,教师适机将课前剪好的一行白杨树贴于图中,这样图文结合,前后情境对照,白杨树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明,学生对白杨树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白杨树那高大挺秀的身姿也就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里。随着教学过程的推移,当讲到大白杨树身旁有几棵小白杨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教师在大白杨树图片两旁再贴上几幅事先剪好的小白杨树的图片。这样前后对比,大小相映,不仅使学生的情感与整个画面有机相融,也增添了教学手段的新奇性和趣味性。在情境的感染下,学生的思想随着画面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升华,思维跟着画面的反复叠加而逐渐清晰,感情也随着画面主题的日益鲜明而不断强烈。可以说,学生的这些心理递变都离不开教师所预先设置的情境。教师借境寓情,以情激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一点(白杨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主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提高其教学效率。

二、注意反复朗读,读中感知,以读升趣

朗读是一种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狐狸和乌鸦》一文中,狐狸为骗取乌鸦嘴里的肉,讲了三次“好”话,这是全文的难点,这三句话的朗读训练,则是完成这一难点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学中就应该在引导、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读出狐狸虚情的问候、假意的赞美、违心的请求,使学生从文字中体会到文章是如何淋漓尽致地表现狐狸的狡猾和虚情假意的。又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有这样一段话:“西沙群岛一带,海水显出种种色彩,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因为海底有高耸的山崖,有低陷的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教师通过媒体屏幕,把学生“带入”富饶的西沙群岛。岛上优美的风景,丰富的物产,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加之媒体屏幕画面的播放更能激励学生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创设情境,想象引读,正确处理文中舒缓、赞美、愉悦等不同的语气变化,抓住关键字眼,突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可爱与作者对西沙群岛的赞美之情,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性、条理性,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又如教学《月光曲》一文,在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意境一段时,用平缓、柔和的语调朗读环境描写的语句,再结合画面,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仿佛也置身于茅屋之中: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四周是那般幽静。在这境界中,贝多芬手抚琴键,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倾诉着人世间的真诚与善良,贫穷与希望……之后又辅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雄浑壮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跌宕起伏。这样训练,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

三、发挥主体作用,设计活动,以行导趣

第3篇:复兴之路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 中学生 阅读兴趣 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什么是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是个性积极性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究和学习,进而发展他们的能力。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书本知识,会不会阅读,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质量。作为语文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阅读效果,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感知生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每册教材每篇课文都有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就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最好入手点。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明的有灰的有暗的明点要利用灰点和暗点则要利用教学的刺激物使其发光,从而打开学生学习兴趣的大门。每学期新课本一发下来,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先睹为快,这是了解学生阅读兴趣点的好时机,教师要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浏览之后,列出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课文题目,不喜欢的课中有个别感兴趣的地方也列出来,对学生不感兴趣的课文内容,可以使它和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联系起来,通过一定手段,把兴趣从彼物迁移到此物上来,使阅读教学饶有趣味,学生就会以极大的兴趣去学习、去探索,把阅读中尝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获取知识,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中学生都已涉及或参与了社会实际生活,并对生活中的辛酸苦甜,真善美丑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这就为他们阅读理解创造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可以凭自己感知了的生活和感情去探索,感知文中的人、事、景等,有时也完全可以将自己设为文中人进入角色去感知,假定文中的人就是自己,文中的事就是自己的生活,做到如见其人,如是其人,如闻其事,如从其事,就象演员深入实际体验生活一样,学生既是读书人,又是书中人,感受更真切,阅读能力也会得到加强。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这种阅读方法,加以老师精心引导,多方面的训练,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消极盲目、被动地接受,达到目的“食之其味”的效果。

二、悬念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一节课,学生是否感兴趣与导课有直接关系,导好课不仅能紧紧抓住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能起到情感交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利用挂图、音乐等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1、以挂图设置悬念导入。挂图直观形象,不仅有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唤起其求知欲的魅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美的情操。 2、以音乐设置悬念导入。音乐轻松活跃,能愉悦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我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先播放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愚公移山》,随着“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的美妙音乐,学生情不自禁的打起拍子跟唱起来,兴趣一下高涨起来。音乐停了,我就创设悬念:“愚公创造了什么奇迹?后人感叹的是什么?你们想不想知道愚公是在什么情况下移山的,他成功了吗?”学生们高兴的说:“想”。接下来,学生们迫不及待的翻开课本,带着好奇心去认真阅读课文。

三、复述故事,引导阅读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把复述故事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以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因为学生的复述不是对原文一字一句不变的背诵,就是较详细的复述也只能是较接近原文。所以,学生要在对原文的理解领会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取舍、概括、改动。而这种取舍、概括、改动本身就是一个思考过程。有些复述还需带有创造性。这样通过复述就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想象力和思考力得以培养。通过复述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复述要求在掌握课文思路、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正确的表达出来。所以,复述是朗读、回答问题等结合起来发展而来的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的表现。另外,复述还能使学生在吸收运用原文中的优美语句、语言发展为自己的书面语言,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复述训练,采取多种形式,循序渐进地进行。每节语文课前的5分钟让一位同学复述读过的故事,看过的电视节目,发生在身边的事。先让学生复述故事中的优美的句子;训练一阶段后再让学生从头到尾把故事讲述一遍。以免失去复述的兴趣和勇气。待练熟了,再让他有表情、有动作地复述一遍故事。最后,再让学生谈一谈对这个故事的看法和感悟,这样.学生就会变得爱思考、会思考,思维能力也能发展起来。从而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第4篇:复兴之路读后感范文

一、驱动作者表现欲望

人的言语表现欲是潜伏在人生命中的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动机。“教师应该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有言说的冲动和欲求,都有对语言文字的喜好和自我表现的愿望。这就是言语动机和语文教学发生的最本质的原因。”课间休息时,学生三个一堆、五个一伙海阔天空地聊;学生自编的顺口溜、打油诗怡然传唱,甚至到处炫耀自己的“大作”。这都是言语表现欲的真实外露。习作教学中笔者根据不同的习作性质,采用不同的路径,驱动作者的言语表现欲,使“作者意识”得以复苏。

(一)“教材习作”预先布置,延缓写,让学生有“备”而作

“教材习作”的主题与内容是教材编写者确定的,并不是习作“作者”自由选择的。那么,如何在“布置教材习作”与“驱动作者言语表现欲”之间找到平衡呢?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提前知晓并准备教材习作的主题与内容。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教材安排了三项内容,前两项都要求作者写出感受与体验。笔者的做法是:在本单元的教学伊始,就将第一单元的习作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去吸收和积淀有关此次习作的信息: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的一员,感受大自然的奥秘,有意识地记下点滴体会;聆听生活中的音响,有意识地记下聆听时的想象与感受。有了前期的感受与体验作铺垫,习作时就能唤醒作者脑海中的信息,产生言语表现的欲望。

教材中类似的习作,倘若让学生直接在习作课上遵命而作,学生的言语表现意识是休眠的,因为学生缺乏这方面信息的储存。有“备”而作,文字中流淌的是作者真实的感受、体验与情感。这样的习作正是复苏了作者意识,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真作者,写的是真习作。

(二)“偶发习作”及时布置,即时写,让学生有“情”而作

“偶发”是指意料之外发生的,相对于“常发、意料之中发生”。偶发事件与常态思维之间常常会产生矛盾冲突,更容易触发人去观察、思考、感悟,驱动作者的言语表现欲。

一天早晨,笔者刚进校园就看见园林工人正在为校园中的银杏树剪枝,一大帮学生围观,众说纷纭。笔者觉得这偶发事件是很好的习作契机。早自修时笔者就问学生:为什么要剪掉银杏树的枝丫?如果你是银杏树,会怎么想?因为刚刚目睹了剪枝的过程,学生兴致甚浓,各抒己见。就在学生争先恐后发言的时候,笔者引导道:是啊!同学们与银杏树风风雨雨一起走过了六个春秋,如今亲眼目睹这样的情景,你们的心情很复杂吧,一定有很多话想对银杏树诉说。请把你的思绪蕴藏于文字中,记录这份情感吧!

学生还沉浸在偶发事件的情绪场中,教师三言两语的点拨又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言语表现欲,学生巴不得一吐为快,“作者意识”得以复苏!随即,小作者们情动辞发,半小时后大部分已经成文。有的用诗歌体,有的用书信体,有的用记叙文体;有为银杏树打抱不平的:她净化了校园空气却遭恩将仇报;有安慰银杏树的,劝她想开点,人类不也要经常理发嘛;有为银杏树高兴的,剪枝是为了减肥瘦身。

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丰富多彩的诗一般的世界。习作教学中,只要教师存有作者意识,真正把学生当作者,定能驱动学生的言语表现欲,学生也一定会敞开心扉,记录自己诗意的童年生活。

(三)“自由习作”柔性布置,随兴写,让学生有“会”而作

“有会而作”是指作者有所感悟和领会就写下来。以“自由习作”复苏学生的“作者意识”,就是让作者意识到习作就是“对话”,是作者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以及与自然的对话,是用语言文字向他人、向社会传达自己的感悟、情感和观点。

自由习作是作者意识更高层面的表现,有“想写就写”的意识,完全是一种自发的言语创作,并不受外在因素的左右,所以笔者的做法是:柔性布置。不强性要求写什么,不要求每个学生必写,不规定完成的时间;只是建议有强烈表达欲求的学生写,并重在通过赏识、展示来驱动作者言语表现欲。

二、激励作者自我检阅

作者意识应当体现在作者对自己习作的眷恋上,哪怕在旁人看来习作写得并不出彩,但激活的作者意识显现的就是那种敝帚自珍。

(一)“教师言语”激励作者自我检阅

为了使学生静下心来再读一读自己的习作,除了讲一些名家修改自己文章的轶事外,笔者时常激励学生:“你的文字是多么宝贵,请珍惜自己的创作。一气呵成的习作肯定存在不少纰漏,如果你不加以回读检阅,一定会影响其他读者的阅读。况且,习作中的许多闪亮之笔,你不点拨,读者也许发现不了。”

通过这样的激励,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习作的作者,“我”的文字是“我”的情感和思想的化身,“我”得珍爱它们、善待它们。

(二)“学生注解”激发作者自我检阅

笔者倡导学生在反复回读习作的过程中,首先要检阅习作是否“字顺”,如鲁迅所言:“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然后给自认写得好的语段、词语甚至标点写上旁注,也可对自拟的好题目、行文中得意的表达方法分别用眉注、尾注的形式写下来。教师还可给到位的注解加分。通过给自己的习作写注解的形式,极大地提升了作者“文本细读”的能力。在写注解的过程中,作者会揣摩用词的准确、修辞的恰当、题目的合适等,以习作“作者”的身份负责任地检阅习作,感悟语言能力、遣词造句能力、拟题能力都得到了锤炼,并培养了作者的责任心。

(三)“习作朗读”激活作者自我检阅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目标,笔者经常组织习作朗读比赛,激发作者有感情地回读习作。由于习作中字里行间饱含的是作者真实流露的情感,学生朗读起来个个声情并茂。当作者向同学们朗读自己的习作时,获得了一批最真实的读者,而来自同学的最真实的反馈,将促使作者修改习作。

三、构建习作评改联盟

习作评改要有多元化路径。一是作者自评自改。叶圣陶先生指出“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养成了自改的能力是终身受用的。二是教师评改。教师的评改一定要有作者意识,尊重作者原意,重在欣赏习作,并以延续作者习作兴趣为目的。笔者在实践中探索了“基于作者联盟的合作评改”。

首先是根据作者合作意愿、作者水平差异在全班组建“作者联盟”,作者联盟的规模不超过五人,由若干个“作者联盟”组建成全班的“作者协会”。在每位作者对习作自我检阅后,全体作者讨论确定本次习作的评价标准,一般的习作标准如“文面整洁、无错别字病句、语言生动形象”不用每次商定,特殊的评价标准如“本次习作的主题是否突出”“本次习作的训练侧重点是否体现”等须一一确定。

再按照“流水阅读―建议修改―作品推荐”的程序,在“作者联盟”内交流评改,要求联盟内的每位作者在口头评改的基础上,对其他作者的习作至少写上一条建议,或欣赏、或商榷、或改进。并且选择具有典型优点的习作推介给“作者协会”,从习作亮点的角度简要地说明理由。

如有一次,学校临时停电,食堂无法正常供应中餐,菜是咸鸭蛋、腌萝卜条、咸肉冬瓜汤,学生根据这一情景即兴作文,而后“作者联盟”进行评改。仅从优秀习作推荐发言中,“作者联盟”的欣赏能力可见一斑。

《咸着也是“嫌”着》:我们推荐胡俊杰的作文,他先写了中饭三种菜的同一个滋味“咸”,然后写了自己对中午菜的不满,嫌今天中午的菜太差。我们觉得他的题目取得很好。

《怀念咸鸭蛋》:徐晓颖同学写的这篇作文是我们联盟中最好的,作者从中午的咸鸭蛋,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第一次吃咸鸭蛋,舔着那种流油的蛋黄的感觉很值得他怀念,当其他同学都在埋怨的时候,他却找到了美好的感觉。

基于“作者联盟”的合作评改,通过交流评改、优秀推荐的形式,展示了作者的言语表现力与创作力,满足了作者言语表现的成就感,为作者下次习作的言语表现欲的驱动增添了动力。

四、拓展习作发表路径

常态的习作流通对象局限于教师、“作者联盟”的学习伙伴,范围再大点是家长、邻居;发表路径框限于同伴阅读、全班朗读或屏显阅读,路径再宽点是报纸杂志的发表,但这受益的极少。为此,笔者借助自己的博客“晨曦”,开设了“一班弟子”板块,最宽路径地拓展了习作的发表,最大范围地博取了习作的读者。

网络发表路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大平台。习作发表之后受到社会各个层面的读者的关注,让作者享受作品成功发表的喜悦,体会到言语表现的无限张力、言语创造的旺盛生命力,习作的价值显而易见。基于教师博客的习作发表路径,不必经过烦琐而漫长的主编审定、筛选过程,及时简捷地为作者提供了言语表现的舞台。

况且,博客平台上读者即时即刻都可以留言、评论,作者亦即时即刻可以阅读读者的留言、评论。自己的习作发表在互联网上,获得的成就感会激励学生的言语创作欲,使其对习作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作者意识油然而生。

第5篇:复兴之路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小学 数学 阅读能力 措施

一、指导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

1.抓关键句、重点词,帮助理解题意

教师指导小学生阅读数学材料时,要反复指导学生阅读理解题目的要求,日常教学中关注指导学生读出关键词,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

2.多读,读出题意,读出质疑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有的学生做题时急于完成,读一遍便自认为题目很容易,更马虎的将问题解决掉,又或读了但没读懂便觉得题太难了,不愿进一步思考而再多读几遍。

案例:旅游途中遇到的公路里程碑的事。

起点: 0 10 18 ( ) 60

终点: 60 50 ( ) 15 ( )

和:( ) ( ) ( ) ( ) ( )

上面一组数字代表距离起点路程,下面一组数字代表距离终点路程。一些学生对里程碑不熟悉,便有点摸不到头脑,不知由哪入手了。我便让学生不要忙着动笔而是先动口,借助我在黑板上画的线段图,一边读,一边用手比划,一两遍下来后有的学生还是不太清楚题意,便再读、再比划,四五遍之后基本读懂了那句“上面一组数字代表距离起点的路程,下面一组数字代表距离终点路程”。

学生们会恍然大悟,原来:距离起点路程+距离终点路程=总路程,即便里程碑的数字有孙悟空的72种变化,而总路程不变。

二、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由心理学角度,兴趣为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内在动力,是开启智力的钥匙。兴趣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的学习。故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将学生的“年龄、个性、教材”特点三者相结合,以教材为载体,语言训练为内容,创设数学语言情境,调动阅读兴趣。

数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由一般原理高度认识新知识,由知识系统角度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展开深入思考,方可规避肤浅印象,降低思维盲目性,真正理解教材包含的严密逻辑性,由此提升理解层次,提升解决处理问题灵活性,且推进学习方法由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

三、拓展内容,培养阅读习惯

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无疑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教材,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探索规律、锻炼思维,还可以通过数学图形和数学规律感知无穷的数学美。

1.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中高年级要渐渐培育学生自觉阅读课本习惯。培养课前预习自觉阅读,关注疑难问题课上解决;学习新知识当堂读,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需及时指导读相关内容,纠正错误;课后复习重点阅读,让学生养成先读书后作业以及归纳整理单元知识习惯。利用数学活动课指导学生阅读数学启蒙等适宜中高年级学生的数学材料。课堂里教师需坚持对数学课本展开解读。数学课本为数学课堂内不可缺少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数学课本的应用,尤其例题及方法总结等内容展开阅读引导,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课本不仅是习题集。阅读课本之时,教师务必关注对学生展开阅读方法指导。培养学生数学阅读习惯,除去课堂内对数学课本的解读的途径,还需经课前预习的阅读、课后温习阅读等路径进行。

2.阅读与预习结合,培养阅读习惯

课前预习,为学习关键环节之一,课前预习以课本为载体,提升预习阅读效能的重点在于教师首先表明预习范围及有效性。对低年级学生预习阅读的要求不可过高,起初要求读例题与习题内文字,有字不认识可问父母,标注拼音清除认字障碍。当学生认字较多之时,预习时仅仅会读题目的文字已然不够,此时相应提出此简单要求:“在书上你读到什么了?”“用一句话概括下书上内容。”提问大一些,能让学生有话可讲。

3.阅读与复习相结合,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复习课亦是提升数学阅读的手段之一。其正确方法需为回忆、解题、阅读思考综合展开。若课后复习“只解题、不读书”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非常有害。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梳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与技能,并推动知识系统化,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课型之一。数学复习课的基本模式:看书整理交流总结梳理综合应用。故此,上数学课时我偶尔会出一些具体题目,引导学生依据相应标准将题目展开梳理、分类及整合,沟通题目间的纵横关系。比如,学生对“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复习时,我先让学生们进行自由编题,内容为两位数加减法,学生所编的两位数加减法题目内既要包括不退位减、不进位加法以及退位减、进位加,不退位减与不进位加内还包含一个加数有无整十数状况。编完题后,让孩子们先计算,再依标准分类,并且将分类依据阐明。

参考文献

[1]张志红 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几点尝试[J].科学大众,2007,2,(11),69―71。

第6篇:复兴之路读后感范文

课内外阅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又是教师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组织好课内外阅读教学便成了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做到课内外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阅读理解是阅读过程的核心,只读而不求理解,那是毫无意义的。只有理解了,学生才能达到对读物的内容和写作目的有准确而深刻的认识,也只有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鉴赏,语言记忆和对语言的正确运用。

1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课内,教师要打破以讲授为主,教学以“一讲到底” “一问到底”的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于读,并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加强个性化的指导。

教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在阅读前讲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大致介绍文章的背景 ,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然后,对一些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内容,我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情境,深入体会。当然,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品质等基本因素,再结合作品内容来制定相应的计划,力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同时还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多元解读。每周我都评选出两名“读书之星”来进行表彰,用这种以读课文来掌握课文内容的方式,无疑是非常有效的。对于感情难以把握的文章,我采用范读的方法,教师的范读,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很好的信息暗示,当老师绘声绘色地范读时,学生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借鉴,这就自然地激发了孩子的朗读兴趣。

2 创造“互相对话”的交流情境

让教师、学生以文本为载体进行平等的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并且这种交流应是多元的。在课堂中注意互动交流,包括两种方式,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是阅读过程的主体,是对话的中心。老师应该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和内容,从而加强师生双方感情与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学生之间,采用分组讨论交流的形式,激励学生勇于说出心中的理解与想法,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畅所欲言,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课外,教师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引导学生阅读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课外读物。学生课外阅读越多,就越有利于将课内知识巩固、加深、拓展和系统化。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 ,我时常向他们推荐一些诗歌、童话、寓言故事等儿童读物,让学生通过阅读,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当学生拥有广泛的阅读,在课堂上,理解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自然地融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语文素养得到很大的提高。

3 正确理解语句含义

语言的基本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的基础,学会解词析句是阅读的基本功,这一点说来简单,但其学问甚多。从解词来说,词有多义,如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转义等。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语境,指导学生从字词典诸多注释中选取适当的一义。对语境的感悟,我通过反复诵读来培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我更注重加强学生的诵读训练。例如:“花”字,就有多种意思。在“奶奶种的花全开了” 中,“花”指植物所开的花。在“不要乱花钱”中,“花”指消耗花费。而在“这件衣服太花了”一句里“花”指颜色、花样错杂的意思。因此,学生对词的理解不是简单的形、音、义的记忆过程,而是复杂的多元思维过程,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加强对语句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才能对词的意思有确定的理解,在理解词的基础上对句子的理解也就不难了。

4 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

第7篇:复兴之路读后感范文

我倡导滚雪球读书法。滚雪球,起始阶段雪球很小很小。滚雪球读书法,要求起步阶段像滚雪球那样,读的量比较小,也许每天只读100―300个字左右;对于那些有生字障碍的孩子,家长可以领读,孩子读正确以后,放手让孩子自己读;注意,起步阶段一定要放声读,反复读。这样越读越轻松,越读越熟练,越读越顺口,把生字读成熟字,孩子感到读书毫无困难,逐渐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让孩子喜欢上读书。

如此,每天确定一个时间读书,或中午、或晚上,确定以后,雷打不动。每天读书的时间,不要太长,20―30分钟就可以了;每天定好一个读书的量,如每天300字或者一页,起步阶段,量不宜大,有了基础,可以逐渐增加阅读的量,这就是定时定量。天天坚持读,年头也许每天只能读300字,到了年底你会发现,学生每天读600字也轻轻松松;年头一段文字也许要读10遍,才能读流利,到了年底也许只要5遍就可以读流利了。

滚雪球读书法的妙处就是“反复”。在反复中,学生不再畏难,不再有负担;在反复中,不知不觉就进步了,逐渐体验到了读书的乐趣。滚雪球读书法,还可以历练学生的意志力:“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种非智力素质的培养,比学习知识更加重要。只要我们坚持天天读,会发现用不了多长时间,一天读3000字也不在话下了。就像那滚雪球,越滚越大,这是因为有了前期的积累,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滚动背诵,实现终身不忘

一次全校背诵比赛,我发现一个老教师所教的班级,学生背诵成绩明显优于其他班级。我询问原因,发现这个班级,经常巩固背过的内容,于是我提出了“滚动背诵”的策略。对照艾宾浩斯的记忆规律,滚动背诵是非常科学的,因为及时巩固,可以很好地解决“最初遗忘得快”的问题。当背得滚瓜烂熟

时,再放下。每天用于滚动背诵的时间大约10分钟。坚持滚动背诵,会越背越轻松,且记得更加长久。

2007年的暑假,我从网上了解到台湾王财贵教授倡导的诵读经典的方法,立即体验,发现反复读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一位浙江的网友向我反映:儿子的语文老师要求每天背一首唐诗,发觉儿子背得很辛苦,一首《芙蓉楼送辛渐》,短短两句背了大半小时才过关。我给他解释了意思,他说,妈妈你说了意思,我老往意思里想,反而不会背。“难道小孩的思维跟大人不一样?我如果不知意思还不知怎么背呢,老师您说呢,请授我以渔!”

我给她的回复是:您让孩子把古诗读50遍,这样背诵就很轻松了。怎么知道是50遍呢?每读一遍都做记号,一个“正”字就是五遍。50遍,估计10分钟,就能读完,不要解释。背熟后,每天再背诵1―2遍。我们称之“滚动背诵”。

过了两天,这位网友又给我发来邮件,标题是:汇报成绩。信里这样写道:按您的方法,接连背了三首送别诗,边读边画“正”字,大概4―6个“正”字就能背了,用了十分钟的时间。早上利用等公交车的时间又温习一下,包括以前背会的一些诗,现在除了作者会混淆,都已经烂熟于心了。

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发展史》,了解到清代《教童子法》,“其师教之读书,用“连号法”: 初日诵一纸,次日又诵一纸,并初日次日所诵诵之,三日又并初日次日所诵诵之,如是渐增引至十一日,乃除去初日所诵,每日皆连诵十号,诵至一周,遂成十周。人即中下,亦无不烂熟矣。”

滚动背诵和“连号法”完全一致,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我所教的班级,采用“反复读+滚动背诵”的方法,已经有十多年的实践了,此方法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反复诵读,越读越轻松,自然而然就读得顺口了,读得流畅了,不知不觉中慢慢记住了。班里再也没有不会背书的孩子。

究竟读多少遍数比较合适呢?《百家讲坛》栏目阎崇年先生所讲的《康熙读书之道》中,讲康熙皇帝读背结合。他读经书时一般是先诵读120遍,然后背诵120遍,直至滚瓜烂熟。所以,康熙皇帝要求皇子皇孙每篇文章必须读120遍,然后再背120遍。有人问,100遍不行吗?他说,不行!对于经典(文言文),王财贵教授提倡读100遍。

从我自己的亲身实践来看,古诗词要读50遍左右,文言文要读100遍,而现代文读30遍左右就很好了!那种把课文读三五遍就想背诵的同学,背诵起来一定很艰难,而且容易忘记,原因是读的量不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定程度的机械记忆,可以扩充儿童记忆的广度,这对儿童接纳较长的语言信息是很有帮助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钟毓龙的《说杭州》一书中,了解了古代私塾的蒙学教育。钟毓龙先生是晚清举人,民国时期曾为中学教员。他介绍私塾有“背带书,背年书,背理书,背挑书”之说。背带书,就是要把昨天背诵过的文章,再背诵巩固,如果不熟,再反复读几遍;背年书,就是一年之中要把背熟的文章再背诵一遍;背理书,就是要把背熟的文章整理性背诵巩固;背挑书,就是选取背诵过的文章中的一句话,然后背上下句。这种已经失传的背诵方法多么科学啊,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背诵,是完全可以做到终身不忘的,至此也就不难理解,过去的读书人为什么口才都那么好了。

现代人可能很不赞成这样的读书方法,看看现在的阅读教学,老师讲得多,孩子读得少,孩子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彰显。老师在讲什么呢?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不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理解呢?老师总是担心学生自己读不懂。我就很奇怪,文言文都能读懂,为什么浅显的现代文,学生读不懂呢?

《三国志・魏志・王肃・注》:人有从(董遇)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意自见”。朱熹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意也。”唐彪认为:“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经验。原来我以为“百遍”是虚指,现在看来是古人对读书数量的一个明确要求。我35岁之后,才体验到读书百遍的感受:读二十遍、读五十遍和读一百遍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在反复诵读中、在不知不觉中,越读越顺畅,读完一百遍,感觉很顺口,如我之文,如己之言,这时再背诵,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这个过程很美妙,从生疏,到熟练,是一个渐进式,没有难度,需要的是坚持和等待,仿佛是庄稼生长的过程,自然,顺其天性。

坚持天天动笔,实现轻松表达

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综合体现。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

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找米下锅”,天天历练,在作文实践中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不断增强作文的自信心,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作文就一定能变得容易!这是我们通过十多年实践得出的结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少写命题作文,多自由命题。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也是非常科学的――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兼顾不同的生活境遇,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学生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每个学生又是各不相同的!

写什么?刚开始学生是不清楚的,在他们看来,天天一个样。这需要老师的引导。先让学生找今天与昨天的不同之处,再想想哪件事比较熟悉、比较好写,就写它!这个过程很重要,它是初步的选材训练!很多学生写不出东西,就是没有经常做这样的选材训练。经常进行选材训练,思维更加敏捷,观察更加细致深入。素材选得好,能激发写作的兴趣和信心!

经过这样的指导,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会发现,身边可写的事确实很多。接着,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提示,这也可以解决一部分学生选材的困难。还有一部分学生找不到材料,可以用课间闲聊的方式帮助解决。总之,每天放学前,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有东西可写。

让学生自己“找米下锅”,目的就是要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让自己成为写作的主人!

写作要天天动笔写,就变得容易!什么道理?天天写,你没有退路!天天动笔,就得天天想,想得清楚,想得丰富,想得有条理,不断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美国教育家西奥多 ・ W ・ 海伯说:“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写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实在,并富有想象力,那就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一个学生要想较好地学习写作,那他就要更好地学习思考。这是一条规律,其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天天写,刚开始要求要低,让学生感到很容易。这是教学的策略!先把学生引上路,再逐渐提高。

先每天写一句话,要求意思完整。过一段时间增加到两句,等学生适应了,再提高到三行……学生能写五六句话,话匣子也就打开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都会随之不断发展。

天天写,重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写作的内驱力!

天天写,刚开始有一定的难度,写多了,学生会觉得并不难!天天写一段话,是练习,而不是出作品。这个观念要正确!

今年教五年级,开始一个多月,要求学生每天写一段话,有五行就过关。两个月后,逐渐提高要求,让学生自己选择,六行,或者八行,大部分学生选择写八行。

这样天天想,天天写,就是写放胆文。

清代《教童子法》指导学生作文的方法是:

“作诗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蹄跳咆嗥,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此时加以衔辔,其俯首乐从。且弟子将脱换时,其文必变而不佳,此时必不可督责之,但涵养诱掖,待其自化,则文境必大进。譬如蚕然,其初一卵而已,渐而有首有身,蠕蠕然动,此时胜于卵也;至于作茧而蛹,又复块然,此时不如蚕也;徐俟其化而为蛾,则成矣。作文而不脱换,终是无用之才也。屡次脱换,必能成家者也。”

放手让学生写,就是要学生在作文的天地里摸爬滚打,尝遍作文的酸甜苦辣!因此,不要看见学生“苦思冥想”就心疼,要知道“苦思冥想”是写作文必须经过的一段路!早写早过,晚写晚过。

也许有人认为这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我是这样看的:如果学生乐意写,任务再重,学生也不会把它看作负担。

作文要天天评。点评,有两个作用,一是对写得好的学生的肯定、鼓励,二是让其他学生明白,原来作文就是这样写的。大到审题、选材、谋篇布局,小到遣词造句、标点的运用, 都需要老师经常通过具体的例子组织学生点评,让学生逐渐明白写文章如何选材、如何构思、如何表情达意、如何“画龙点睛”……点评,面向全体学生,哪怕一个词用得妙,一句话写得好,都要大加赞赏!受到表扬的学生再写就有了兴趣,如果经常受到 老师、家长、同学的赞扬,他写作的兴趣会越来越浓,他会渐渐觉得写作文是一种精神享受――不吐不快!有了成就感,就有兴趣!这就是作文的内驱力,我们老师要高度重视,像对待花朵上的露珠一样,倍加爱护,着力培养!特别是在作文的起步阶段!

第8篇:复兴之路读后感范文

论文关键词:《诗经·关睢》赏读课教学过程设计

 

《关睢》是《诗经·周南》里的第一首诗,是《诗经》的开篇之作,它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八十个字,但却形象的展现出了一位男子对“窈窕淑女”由倾心爱慕,转而相思难眠,一直到渴望永结同心的过程。河边的青青沙洲,沙洲上交相和鸣的睢鸠,左右采荇的款款女子,痴情凝望的青年男子,构成了一幅生动形象,充满了诗意的画面。男主人公执着的向往,痴心的追求,成了画面中最动人的一幕。诗歌开头起兴的句子中,以关关和鸣的睢鸠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语文教学论文,不能不引起人们美好的遐想。但是,如此充满着意韵,形象感十足的画面,唯有借助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才能真正凸现出来。另外,虽然这首诗的句式不像绝句那样的整齐划一,同时由于古今读音不同,押韵也不是有规律可偱,所以,诗歌尽管运用了重章叠句、双声、叠韵的表现形式,但是初读时仍会有枯燥乏味之感。然而,就这首诗的特点而言,情感和叙事是交相并行的,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使他夜不能寐;只能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倍受煎熬的他于是想象着能“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事情的发展伴随着内心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所以说在这首诗里情感就是思路,情感就是内容,情感就是形象的体现。所以说,在感知诗歌大意的基础之上,学生只要是把握了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就能把握好重音和节奏、语气和语调,就能从中感悟到文章的层次,形象思维就会充分活动起来,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美地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

根据这首诗的这些具体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中“诵读古代诗词,要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相关要求。考虑到要让学生能积极参到教学活动中,有自己的感受理解,有交流也有收获,我确定,以“读”为主导语文教学论文,带动学生进行学习。并将“读”的过程分成了几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有明确的目标。同时,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步骤有序展开。

一、导入新课,了解《诗经》。

1.导语:今天我们要追溯诗歌的源头,去学习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上的一首诗,感受它的魅力。

2.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阅读自己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和课文注释,要求读完后能不看书回答。)

二、学生自读:

目标:正音、正字。(多媒体显示重点字词:雎鸠荇菜 窈窕 寤寐 好逑 芼)

三、播放录音范读:

目标:解题并感知节奏。

1.解题:( “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其它篇章亦是如此。)

2.感知节奏:(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免费论文。)

四、多向交流译读:

目标:疏通文意,初知大意。

1.学生自己看注释,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的内容做标记。

2.学生质疑,教师提示重点词语,并串讲。

多媒体显示重点词句:(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 左右流之 寤寐求之思服 琴瑟友之 左右芼之 钟鼓乐之)

3.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反复读读,好好想想,试着说说。(提示: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五、以“情感”为基点,指导品读、析读、诵读:

目标;把握主人公情感思路,感知文意,把握语气语调,感知主人公形象。

1.主人公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试一试,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2.不同的情感发生的地点是否一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否是现实的一幕?

师生共同归纳概括:

河边----------好(爱慕)

家中----------思(痛苦)

梦中----------友、乐(高兴)

3.依据主人公情感的变化,诗歌内容可分几层?能否根据诗歌层次完整地概括诗歌大意?

师生共同归纳概括:写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爱慕与追求、苦闷与烦恼、欢聚与成亲的喜悦。

4.用自己的话谈谈你对男主人公的认识。

学生讨论归纳:(情真意切、大胆执着地表露自己的感情、向往美好的爱情生活。)

5.通过以上分析,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复杂的变化,据此你认为诗歌的语气语调是否一成不变?如果有变化,应该在什么地方发生变化?节奏、重音、语调应该是怎样的?

6.同时表达喜悦,“友”、“乐”二字的轻重深浅是否相同?

归纳概括: 第一章:------------平正、舒缓(起句)

第二章:------------稍显急迫(求之不得、相思难眠)

第三章:------------高兴:友(轻读)

乐(重读)

7.指导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诵读。

8.指名学生个别诵读,师生评议,在找出优缺点的基础上反复读,直到读出诗的情味。

六、设计问题探究阅读:

目标:学习了解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语文教学论文,体会它的表达效果。体会这首?运用的重章叠句、双声、叠韵的表达方式及其效果?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讲解“比兴”的手法)

2.阅读提示中还写道:“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

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部分诗句的重复是否多余?有何作用?(因为这首诗里运用了重章叠句、双声、叠韵等多种手法。以此来渲染气氛,深化情感,同时还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七.课堂小结,学生根据板书引领学生背读:

目标:巩固课堂内容,背诵这首诗。

教师可这样检查背诵:①背出起兴的诗句。②背出描写男子心理活动的诗句。

板书设计:见物起兴:睢鸠--------淑女

爱慕之心:流之-------求之

相思之苦: 不得---------寤寐思服

辗转反侧

美好愿望:采之---------友之

芼之--------乐之

八、多媒体展示:拓展性阅读:

目标:开拓视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1.〈〈诗经?卫风?木瓜〉〉,并和《关睢》相对照,体会其思想感情。

2.为这两首诗写一段简要的赏析文字。(提示: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在教师的组织下,整个教学过程有序有致,有引导启发、有探究质疑、有重点训练、有方法指导,教学环节过渡自然,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目标明确且有针对性。可以说是一堂既重视了过程指导,又达到了预期效果的成功的尝试。

第9篇:复兴之路读后感范文

要解决集中注意力的问题,首要的条件是解决读书的动机,这个动机不解决,即使教授其他的方法,也会大打折扣,甚至还是毫无效用。

第一,要有为自己读书的信念。把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写下来,包括想做的职业、想赚的财富、想享受的娱乐、想吃的美食、想穿的漂亮衣服、想用的东西等。总之写下你想过上的生活,放在能够看见甚至显眼的地方。然后要清楚地认识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这样才会有动力及兴趣去念书,精神才容易集中。

第二,要有专注的环境。很多人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周遭有太多诱惑了,电视、电脑、手机、漫画等,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很多人脑子知道要念书,但是心思却在别的地方。所以念书的时候,要清除造成分心的因素,尽量不要在寝室学习,尽量去学校图书馆等没有其他干扰的环境学习,同时尽量不带电脑和手机,这样能比较专注。当然这对于每天都带着手机的现代人来说有点困难,开始很难习惯,但是你需要克制。

第三,相信自己,练习想象。在学习前及过程当中,要相信自己可以很轻松地学习、达到良好的成效。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自信心想象,闭上眼,想象自己读书的时候,所有的知识都吸收进去,感觉很满意的样子。多做几次这样的想象练习,就真的容易集中注意力念书,书中的内容也真的容易吸收。这种想象练习法也是奥林匹克运动员经常使用的训练方法。

第四,用轻松的态度学习。学习时最重要的是把心态放在学习的过程上,要对学习的知识充满好奇,不要把学习的焦点放在念书的目的——考试上。人只要放松心情,自然很容易集中注意力;但是如果读书为了考试的目的性太强,就会容易造成焦虑,就越无法集中注意力。

第五,要有和谐的家庭氛围。人心都是肉做的,连钢铁侠都会受情绪影响,何况我们。家庭关系紧张恶劣肯定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情,即使你远在外地求学,不经常回家,也要创造出一个和谐家庭的氛围,要经常地和父母有良好的互动。

以上的步骤都是经过锻炼而来的,不要幻想自己像魔术般发生改变。一开始如果会失败,那很正常,因为自己过去没有这样的习惯,这时千万不要气馁、不要自我打击、不要放弃,继续努力实践以上方法,最终一定会成功的。

多条道路,我该如何作选择?

我现在大三,开始考虑就业的事。虽然我是学中文类专业的,但是我不知道以后要从事什么行业。班里的同学,有考商务英语证书的,有考会计证的,有报班在学计算机编程的,有考导游证书的,也有在媒体类单位实习的。

郭聪荣:临近实习或毕业,很多同学都在为能找到一份工作而努力,出现紧迫感很常见,但这种紧迫感似乎给这位同学带来了一定的焦虑,并失去了方向性。

在生活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与他人比较是正常的现象,以便让自己的努力有一个准确的方向。如果我们在比较中,忽略了自己身上最重要的东西,很容易使我们偏离应该选择的方向,这样就得不偿失。不如与自己对比,去发现自己是否已有进步。

其实这位同学是一个很好的观察者,收集了不少的资料供自己参考。建议这位同学对自己的特性进行客观分析,你的兴趣是什么?你的优势和劣势又是什么?找到与自己匹配的职业,再找出弥补自己劣势的方法(比如增加这方面的知识)。这样,在找工作时,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优势,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工作的方向确定之后,也就有了努力的目标,相信焦虑会减少,道路就清晰了。

我看书总不能静心,怎么办?

我考研复习的时候,复习数学的时候想着英语还没有看好呢,复习英语的时候想着政治还没有复习好呢……我看半个小时的英语就放到一边拿起数学书,看了一会儿数学书又放到一边拿起政治书看起来……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是就是忍不住。

郭聪荣:很多人在重要的考试前,都会出现紧张与担心,生怕自己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继而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焦虑,甚至感到着急。这些都是正常现象,然而,压力和焦虑超过一定的程度,就不是好现象,会影响很多方面。我想这位同学开始意识到这点,为他而感到欣慰。

叙述中,这位同学给我们的感觉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复习各个科目没有恒常性。这是一种焦虑现象。很多人在一条道路上行不通,就很容易对自己产生怀疑,继而否定自己。

我想提供一点仅作参考,在心情比较舒畅的时候,拿一张纸写下考研各个科目的复习进度,每个科目还有哪些章节是自己觉得准备不够充分的,需要分配多少时间去攻克和消化。这样,对自己的复习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总结。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以后的复习做一个有针对性的规划。理清了思路,也有了具体的目标,我想你的心情会平静一些,也相信你会有所进步。

为什么早上总是起不来?

每天早上定了闹铃,闹铃响了就是很难起来,经常是想睡5分钟再起,就这样一个小时过去了。起来后很自责,很有负罪感,影响一天的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