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莆田九华山范文

莆田九华山精选(九篇)

第1篇:莆田九华山范文

1、南少林地理位置:莆田荔城区,荔城区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

2、南少林寺,前身名“林泉寺”,建于南朝永定年间(577年),唐太宗敕建,称南少林寺。南少林的拳种有“三十六宝、“鸣鹤二十八宿”等,寺内九华叠翠与紫霄怪石被列为莆田二十四景。南少林寺建于南朝初年,是我国佛教禅宗文化遗产和少林南拳的发源地。其相传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帮助唐太宗统一中国后,唐太宗赐于僧兵,并准许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座分寺。

3、据考,莆田市荔城区九莲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因为规模宏大(占地约三万平方米),武风鼎盛,影响南中国,故称之为南少林寺。据考,该寺于清初被清兵焚毁。直至1986年,考古学家挖掘发现南少林寺遗址。1989年,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开始重建。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莆田九华山范文

【关键词】 莆仙地区;民用工艺美术;雕刻工艺;书画特征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民间工艺美术是指劳动人民就地取材,在现实生活中直接创造,并在人民大众中广为流传的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民间工艺美术与广大群众的现实生活、思想感情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中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在创作题材、内容、技巧上的传承性,思想感情的表达和技巧的表现质朴纯真的风格和形式上有明显的地域性,也称“民间工艺”,它是美术类别里的造型艺术,属于美术文化系统。福建的莆仙地区工艺美术品种种类繁多,此文我们仅选取唐宋元时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民间工艺作品进行研究。

一、 莆田地区唐宋元时期书画艺术发展概况

处于中国东南沿海的莆仙地区文化是由中原文化南移而发展起来的,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后,书画艺术开始发展,唐宋两代涌现出林藻、林蕴、黄滔、蔡襄、刘克庄、陈文龙等许多书家名仕,他们的作品特色鲜明,影响深远。

如:蔡襄是宋四家之一,“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宋·苏轼语);刘克庄是宋末文坛领袖,在今存的《后村先生大全集》中,近二百篇书画题跋记录了宋代文人书画收藏的盛况和刘克庄的美术评论。随着莆仙科举渐盛,宋以后大凡中举之士,皆书法高手,甚至秀才或布衣,也情系翰墨之间,形成多样化的书法艺术风格,他们都为莆仙书画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元代莆仙画史上出现了山水画家林士能。

值得关注的是,唐宋元时期,莆仙地区的文化昌盛,出现许多书法家但没有出现杰出的画家。这也许是因为在科举时代,“学优而仕”的思想统治社会,士子为了追逐功名,将精力放在研习儒家经典上,觉得绘画不是正途,只是生活上的点缀品,不予重视,导致莆仙的文人还未开始着手绘事。庆幸的是,这期间莆仙民间绘画已经先行一步,因封建帝王提倡佛教、道教等,建造寺院等原因,雕刻工艺,寺院雕饰彩绘的装饰画和宗教壁画等艺术十分盛行,至今仍留存许多珍贵的工艺杰作。这些杰作让我们开始想象当时的绘画水平。我们相信,当时的工艺是伴随着同时期的书画(画,指广义的绘画)一起发展的,从唐宋元的工艺美术作品中,我们能找到当时书画艺术的诸多特征。

二、莆田地区唐宋元时期书画艺术在民间工艺美术方面的呈现

莆仙地区民间工艺美术包括壁画、雕刻(木雕、石雕)、陶瓷工艺等,他们与当时的书画艺术紧密结合,体现了民间工艺的风韵神采,富有地方色彩,反映了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壁画

壁画作品常见于孔庙、寺院、宫观、家祠等建筑中。目前,文献记载莆田地区有年代纪年新建的寺院出现得很早,东晋到隋朝就有5所,唐代有33所,五代时期有19所,宋代有55所(1)。如此众多的寺院,加上宫观、孔庙以及散落于乡间的民间祠庙,为宗教壁画留下了极大的生存空间。据《兴化府莆田县志》上记:“宋咸平元年(998年),始有诏之学,进士方仪、陈翊愿入资助成之。嗣请于朝,赐地为夫子庙,郡人翕然输钱三十万,建正殿,塑先师十哲像,绘从祀于两壁。” (2)“进士方仪以旧庙卑毁,不若诸浮屠、伯阳之祠,实将新而大之。率乡之人始构正殿,塑绘先圣、先师暨费侯至郕侯十人,淇阳伯,焚伯等六十一人,工止是而赀已竭。”《兴化军重建军学记》碑文中有“凡庙学之制,细大毕具。庙之前,有崇阁以秘御书;后有廣堂,以绘三礼名物。” (3)所谓名物,早期是指草木鸟兽虫鱼等生物的名称,后来又逐步扩大到车马、宫室、冠服、星宿、山川、郡国、职官和人等领域。

南宋进士廖鹏飞于绍兴二十年庚午(1150年)正月十一日撰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 “恢闳祠宇,嚴饰像貌,巍然面南,取肖王侯。夫豈过为僭越示美观?”上述文字记载了在宋代的莆田宫庙中壁画的内容,有孔子的从祀、也有妈祖像、名物等。

宫庙壁画是民间美术的重要部分,它身上承载着一个地区的民间审美趣味与民间审美图式,目前我们在文献中可以看到宋代壁画的主要题材有“淇阳伯,焚伯等六十一人”、“三礼名物”以及其他神像等。其中宋代兴化府的夫子庙中的壁画共绘六十一人,规模相当庞大。虽然我们无法从文字中看到当时壁画的形神,但从同时代的雕刻作品中,也许能找到同期壁画的造型。

(二)雕刻工艺

莆仙以“雕刻之乡”闻名全国。唐宋时期,莆田雕刻艺术已在建筑修饰、佛像、墓砖、刻书上呈现,寺院的建筑装饰,经书等雕刻工艺已渐成熟。例如:前文介绍宋咸平元年修的夫子庙中,已塑先师十哲像;在莆田下郑村发现的唐墓墓砖上印有古钱、蕉叶、米子、半圆、连珠宝相花、缠枝花等花纹。(4)

雕塑与绘画本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在雕塑中有极其明显的绘画性,其绘画性表现在于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的节奏和韵律。

1.木雕工艺

(1)木雕造像

莆田的木雕兴于唐宋,其发端为寺庙古建雕饰和佛教、道教、妈祖信仰文化等。北宋时期五度为相的仙游人蔡京有大兴“丰大豫亨”之说,大兴土木,追求豪华富丽,便召家乡的工匠把京都宫廷器具与书画工艺有机结合,制作出木雕家具,首开“莆田”木雕家具工艺先河。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名画《听琴图》的琴桌就是蔡京呈献给宋徽宗的兴化木雕家具精品。莆田秀屿嵩山陈靖姑祖庙存有一尊木雕陈靖姑像,背面镌刻“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宋马远所绘的关羽像由莆田人雕刻,至今尚存于万寿庵内。此外,宋木偶戏曾在莆田流行,宋莆田诗人刘克庄的《后村合集》有《无题二首》:“郭郎线断事都休,卸了衣冠返沐猴。棚上偃师何处去,误他棚下几人愁。”说明南宋莆田地区,木偶戏已流行于民间。木偶头雕刻与木偶戏的发展密不可分。木偶戏曾在莆田流行的历史成为莆仙存在木偶雕刻最有力的佐证。

宋末元初,雕刻艺人林恢、林奕所刻的唐梅妃江采萍、太师陈文龙抗战死难圆雕,均精妙绝伦,生动形象,当时所刻的人物、花卉围屏、建筑栏杆等,都很精妙。

本文列举三尊宋代妈祖木雕像作一比较(图表1),分别是现存在荔城区文峰宫内的一尊宋代木雕妈祖神像(图1) 和现存在莆田市博物馆的两尊宋代妈祖神像(图2、图3 )总体而言,这三尊木雕像雕刻手法洗练,风格古朴,具有很强的绘画性。

图表1 三尊宋代妈祖木雕像艺术特征比较

这些宋代妈祖像,前两尊为封妃前的夫人像造型,均梳高髻,戴头冠。前两尊形象端庄,为世俗化的宋代妇人打扮,第三尊为封妃后的造型,服饰冠旎与夫人时不同,手捧朱圭,较前两尊更秀美,衣纹线条更写实,与封妃前的夫人像有明显不同(妈祖封妃的时间实在光宗绍熙元年,即1190年,以旧旱大功褒封进爵灵惠妃,第三尊应该是灵惠夫人像)。

(2)木刻本

莆田刻书业在宋代十分兴盛,莆仙地区的藏书业十分发达,宋初五代之乱始定,国内藏书损失巨大,闽省少兵灾之祸,收藏、刻书者多,闽地的官学、书院有大量的藏书,私人藏书亦非常丰富。莆田名儒多有藏书,如“宋时有‘万卷楼’‘一经楼’、‘藏六堂’、‘叔告书楼’等,其中‘万卷楼’珍藏有坡遗墨400多纸” (5)。其时读书应试风气的盛行和闽地造纸原料的丰富,也因此促进刻书业发展。繁荣的刻书业使莆仙地区的文化积累更为厚重。五代时开始的闽地刻书业在宋元明时期走向鼎盛,各种刻本的出现与流行“为各类学校提供量丰价廉的教材,也为学者的著作提供印刷与出版发行的方便”,使闽人的集子也因此得以结撰并流传下去,莆田刻书业在宋时亦有声名。刻书业的发展对当地文化艺术传播发展奠定基础。

元末明初,版刻艺人俞良甫移居日本,从事雕刻艺术。他不但刊刻了大量的宋元版本的佛教与文学作品,还将雕刻艺术授给日本许多刻工,对繁荣当时日本人民的文化生活及印刷业,起了一定的作用。他的刻本字体隽秀,刻技精湛,版式古雅,印刷清晰,形成自己的风格,有着“元人俞良甫版”之称(图4),至今仍被日本人民所珍视。

2.石雕工艺

莆仙的石雕起源于1000多年前的唐五代时期。莆仙地区唐代时佛教盛行,修建许多寺院,有许多石雕作品留世。如南山灵岩寺(今广化寺前身)、三清殿、龟山灵感寺、龙华的万寿祥寺、凤山的九座寺等。尤其是建于五代末的枫亭塔斗山的天中万寿塔 (图5、图6),各塔层石块都有石雕图案,如大力士、蟠龙、花卉浮雕、佛像等,且都有卷草花纹、莲花覆瓣等。凤山的无尘塔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4),基座有莲花图案,底层下部八面刻有奔龙、舞狮等浮雕图案(图7),该石刻因年代久远显得斑驳,但人物及花纹造型还是栩栩如生。莆田的寺庙和古石塔大都有古代的石雕艺术作品,现出朴实、粗犷、严谨的艺术风格。莆田南山广化寺不仅是佛门圣地,而且是唐、宋莆邑文化名人的摇篮。

莆田广化寺现存的宋代文物:一座宋建石塔(图8)和一对石经幢(图9)。石塔每层都雕有造型生动的人物、花卉等精美图案,自然逼真、技艺精湛。石幢为佛教寺院中金石文物之一。石幢是宋治平二年(1065)五层八角石幢,幢身为梵、汉二种文字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幢盖、幢座造型技艺精美,富有北宋石幢特色,是研究唐宋石刻绘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莆仙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许多自然景观都留下历代书家名仕的书法墨迹,如林苇、翁允成、陈宓、方信儒、陈谠、方左钺、刘克庄、林济深等一批书法家作品在石刻、碑刻等石雕艺术上呈现,对书法艺术传承及民间工艺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

莆田县西天尾乡龙山村乌石自然村的九牧祖祠发现两块唐代石刻。位于九牧祖祠院内的一块天然椭圆形乌石,质地坚硬,纹理细腻,高90厘米、宽60厘米、厚13厘米,正面刻“乌山”二字(图10),两边分列刻写行书五言绝句一首:“乌石开灵境,白云护草庐,径中松菊在,解组赋归欤。”这是林苇卸任还乡时的作品。乌石背面,刻着“种槐”二字(图11)。另一块石刻位于九牧祖祠前的古井旁,高71厘米、宽35厘米、厚14厘米,上刻“砚泉”二字。以上“乌山”、“种槐”、“砚泉”均为欧体楷书,字迹苍劲秀丽,字的大小在10厘米至18厘米之间。

宋代名家陈谠书《天子万年》石刻(图12)在仙游著名风景区九鲤湖玉帝楼南侧崖居壁上,字径近1米,雄浑古朴,是难得的宋刻真迹。此楷书石刻笔意精妙,趣味高远,外形流美,内蕴骨力,肌态丰腴,挺拔豪放。

宋代书法家、文学家刘克庄所书《林儒人墓志》碑刻(图13),楷书,结构严谨,内紧外松,苍老古朴,行笔腴秀,落笔收笔有藏有露,运行或疾或徐,线条颇有质感,有韧性;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如古藤委婉舒展,既有晋人的韵致,又有魏碑的遗风,两者巧妙糅合,成为刘克庄书法艺术的突出特点。

雕塑艺术与绘画艺术紧密相联。莆田地区的神像雕刻从宋代起,就十分重视衣纹的处理。不同的人物穿着不同,衣纹的描刻手段各异。雕刻匠师通过衣纹的走向、折变,表现优美的人体动态和身段,用衣纹表现人体美,是传统神像雕刻艺术特有的方法。如宋代仙游无尘塔雕刻的战士的战袍中的衣纹线条,雕刻简练而少修饰,借用绘画中“线”的表现方法,使衣纹如毛笔绘画的一样,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而且能够真切地刻画出衣纹质地的厚重之感,雕刻匠师在衣纹的雕刻上,表现了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唐代的木刻雕版、摩崖石刻、碑刻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他们为今人展示许多纸质媒介难以保存的书迹,这些书迹的作者有从中原迁入莆仙的仕宦后裔,也有当时的政治、文化名人。早期名人在寻找工匠雕刻墨迹时,都是十分慎重的,他们希望匠人能够真实地反映自己的作品笔意,因此这些唐宋元时期的雕刻工艺为书法文化的流传、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陶瓷工艺

莆仙的陶瓷工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发掘出很多古代瓷片,从古窑址的烧制发展到精美的瓷器,莆仙远古的很多陶瓷遗址都有陶片出土。新石器时代,莆田先民开始制造陶器,如现保存在仙游县博物馆的汉代陶俑,人物造型生动,形象朴拙、五官清晰,线条简洁的褐色硬陶,显现了当时人物神态刻画方面的成就。发掘于赖店玉塔东埔的唐代瓷器,有四耳青瓷器等,还有宋代陶塔(图14),该陶塔为五层六角空心仿木结构,有回廊,出檐形状,圆柱形刹顶,构造逼真。

南朝时期的墓葬中已出土有青瓷器。发掘于榜头仙水龟山的唐代青瓷器,陶质坚硬,青釉光滑。进人宋代以后,莆田的窑业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经田野考古调查,发现莆仙地区有古窑址多处,主要分布于庄边镇、西天尾镇及灵川镇一带青瓷类型的窑场,包括庄边窑和西天尾窑。出土瓷器产品盛行刻划花和印花工艺,装饰粗率,布局疏朗。纹样有蓖梳状线条纹、蓖点纹、莲花、莲瓣、、菊瓣、牡丹、双鱼、鱼藻以及几何形线条图案等(图15至图18),莲花瓣纹的特点是:丰满肥硕,端庄持重。所刻菊瓣纹饰,纹饰简洁、流畅、刻工圆润,形象有趣。暗花在瓷器表面上因深浅不同而呈现出微妙的光彩变化,有沉静雅致的效果。“莲花瓣纹在瓷器中普遍使用,这与当时社会佛教的兴起有密切关系”,瓷器产品不同的纹样,“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绘制方法。” (6)它体现了当时较高的绘画技艺及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1978年在莆田县城北郊下郑村发现一唐代古墓,墓砖一侧印有古钱、蕉叶、米字、半圆、连珠宝相花、缠枝花等花纹,尚有“上元三年十月”阳文反书纪年砖(“上元三年”为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即公元676年)。随葬物是青釉瓷器(见图19),该作品造型朴拙生动、十分耐看。还有个别陶器、铜器等共37件,显示出唐宋元时期高超的美术工艺和审美水平。

三、结语

上文我们选取了壁画、木雕、石雕、陶瓷等几种工艺进行举证,以说明壁画与绘画的关系;雕塑、陶艺造型与绘画的关系;木刻版本与书法的关系以及石碑雕刻与书法的关系。

莆仙地区唐宋元时期民间工艺美术呈现出了多种书画特征,概括如下:

一是绘画主题多样性,绘画规模已经很大。唐宋元时期绘画题材至少包罗了人物(“淇阳伯,焚伯等六十一人”)、花卉(唐墓墓砖)、“三礼名物”,(“后有廣堂,以绘三礼名物”),而且据兴化军夫子庙的壁画规模来看,六十一个人的规模已相当庞大。

二是造型多呈现写意简练的风格。宋代宗教造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走向世俗化和现实人间化, 题材上侧重表现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时期的雕塑就很写实。我们看到大部分的宋代雕塑,在形体表现上,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强;在平面上应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仍然没有体积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而且刻画的线条比较概括,这与唐宋元时期历来遵循儒释道的审美哲学有关。

三是绘画者都没有名气,但可能受到名流的观念影响。从文献记载来看,唐宋元动手做工艺品的,大多不是文人名士,而是匠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很低,但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譬如宋代的妈祖木雕像、石刻造像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当时的莆仙文艺名人、达官显贵是否有参与工艺设计呢?我们认为是有可能的。比如陈俊卿是莆田阔口白湖庙(妈祖庙)的捐地者,妈祖庙有了坚实的官方背景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建设者有理由请当时最优秀的工匠雕刻庙里供奉的妈祖像,建设者也有理由请文化名人对妈祖像的雕刻提出要求。

四是工艺流传的书法大都是当时的文人仕官所书,并融合中原特征。唐宋时期莆仙的儒家文化是从中原传来的,文化、人才的传入使莆仙的教育渐入昌盛,万卷楼等藏书楼也应运而生,这些藏书楼与科举文化都带动了书法、文学艺术的发展,藏书楼的名家书画,以及在外做官、治学的莆仙文人都给莆仙地域带来了中原的先进艺术理念,因此唐宋元时期的雕刻作品中反应的书法不可避免地带着中原的气息。

莆仙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与当地书画艺术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木雕、石雕、陶器、瓷器等都离不开书画艺术,雕刻的图案、文字及造型都是书画艺术在工艺美术上的呈现,因此书画艺术影响着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随着莆仙书画艺术的发展,莆仙民间工艺美术之花也长盛不衰,其技术之精、名人之多、佳作之良,居全国之冠。这也体现了优秀中华民族文化所激活兴化大地的钟灵之气。注释:

(1)参见张大响《佛教与宋代闽东社会生活》,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参见(清)汪大经、王恒修《兴化府莆田县志》第9卷,《学校志》。

(3)参见[中]郑振满、[美]丁荷生《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参见林公务《福建莆田唐墓》,原载于《文物》,1984年第4期。

(5)参见《莆田县志》(1959-1965年编纂)(草稿、初稿),《莆田的文物与古迹》(草稿)。

(6)参见赵自强主编《青瓷青白瓷珍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参考文献:

第3篇:莆田九华山范文

论文摘要: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莆田旅游产业现状!提出应树立区域旅游的发展观,并主要从政府作用。旅游产品开发、交通设施、人才和企业建设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

莆田是历史文化名城,妈祖文化的故乡。作为闽台文化交流的窗口,历届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2002年莆田接待境内外游客2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23.8亿元,占全市gdp的10.3 % ,创汇10365万美元。在打造和推广妈祖文化品牌的基础上,旅游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和一定的产业规模。但作为旅游资源得人独厚、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蓄田市,旅游兴市的目标还未能实现。本文试用swot分析法分析蓄田旅游产业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产业现状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指对产业的优势(strengths) ,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 和挑战(threats)进行全而评估的一种分析方法,采用swot分析法对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是旅游规划前期的基础性工作,是旅游发展决策的前提和依据。

1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es)

(1)莆田旅游资源独特,文化积淀丰厚。莆田在不到4000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内,拥有1个部级旅游度假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25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中一位。资源分布密度之大为全国同级城市少有。既有“东方麦加”之誊的媚洲妈祖庙,“东方夏威夷”之称的媚洲黄金沙滩,“福建二绝之一”的九鲤湖和“小武夷”麦刹.岩,又有南拳发源地南少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清殿、木兰破和广化寺释迎文佛塔,另外,独特而又丰富的莆阳民俗民情,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厚实的文化基石。

(2)旅游区位和客源市场优势。莆田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繁荣带东部,与台湾省仅一水之隔,台湾同胞中80%的人祖籍福建,70%的人信奉妈祖[2],每年有10多万台湾信众前往媚洲岛朝拜妈祖。此外,莆田有343.6公里海岸线,有媚洲湾、秀屿港深水港口,福厦高速公路以及筹建中的莆田火车站,交通便捷。妈祖信众分布在世界上20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达2亿多人。充分发挥媚洲岛的旅游功能,将成为莆田较为稳定的一级旅游客源市场。

2.莆田发展旅游业的劣势(weaknesses)

莆田旅游产业的总体现状可以概括为“潜力大,能力小”。“潜力大”指的是莆田旅游资源丰富、区位良好、文化类型多样、得人独厚;“能力小”指的是莆田旅游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素质较低。主要表现为:

(1)交通运力不足,缺乏规范。一个城市交通集散地(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码头等)的发达程度是这个城市良好形象最直接的表征。莆田市新旧汽车站相距甚近,空间容量小。双体日和假期交通拥挤、卫生状况不理想的现状削弱了城市的旅游形象,遏制了出游者的旅游动机:此外,缺乏通往景区的旅游专车和市区内高档次的旅游公交车。可以说,交通条件的低档次、低水平是制约莆田旅游发展的瓶颈。

(2)旅游产品中一,促销乏力。目前莆田旅游产品的开发重点放在“妈祖文化品牌”上,尤以妈祖朝勤旅游为重,缺乏现代游客所需的康体度假体闲型旅游产品。由于旅游者对文化旅游产品的感知较难切入,打造文化旅游产品所产生的效应要比山水型品牌来得。虽然媚洲岛与武夷山于1992年同时定位为“部级旅游度假区”,但以山水型为主的武夷山不管在发展速度还是在发展质量上都远远胜过媚洲岛。过分重视中一品牌使得莆田一些垄断性极强的旅游资源如南少林、三一教祖祠的开发因缺乏深度而严重削弱其应有的吸引力。再者,在旅游产品营销方而也大多因资金不足而缺乏竞争力。

(3旅游产业素质不高。第一,旅游发展的体量较小,莆田旅游业虽然在近两年都是呈百分十几的比例增长,但若从全省范围上看,2002年旅游收入只占福建省的5.6%,旅游接待人次仅仅占全省的6.1 %。从发展相对量上看,远远不及福州和厦门,1998年到现在每年的旅游附加值增长率不及0.1 %。同时一个史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目前莆田仅仅是福州、厦门两大优秀旅游城市的一个附带景点,一个过站。第一,资木市场运作乏力。目前甭田基木上是靠政府则政投入发展旅游,社会集资和民营企业的投入很有限,大量民间闲散的资金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第二,产业内部呈现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标准食宿设施仅有1000多标间,主要旅游风景区没有一个标准星级酒店;旅游线路中一,精品景点吸引力不强;缺乏专门的旅游购物商业街;旅游娱乐设施少,缺乏现代游客所需的康体体闲设施,如网球场、赛马场等,难以吸引游客在景区逗留过夜;全市大大小小旅行社有13家,但缺乏龙头企业,它们各自为政,不愿意整合资源和资金优势而陷入削价竞争的恶性循环,限制了旅游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4)旅游业发展的依托城市存在的制约因素区域旅游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取决于其所依托的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莆田市存在诸多不利于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如经济总量小,经济实力不强。全市gdp总量占全省份量小,城镇化水平低,农业所占比重偏大,则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则力调度紧张,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这直接影响到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和发展力度。

3.机遇与挑战并存(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据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到2020年国际旅游接待人次将达16亿人次,旅游收入将近2万亿美元;体闲产业将取代传统的主泞产业和现代的信急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而我国到2020年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目的地,第四大客源国。这不但是世界各国家发展旅游的好时机,也是中国各省市发展旅游的好机遇。莆田市政府在“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培育五大支柱产业,其中一个便是旅游产业。但我们也应看到:莆田作为港口城市,还存在诸多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其次,莆田市在对台区位上有绝对优势,然而作为旅游目的地,莆田市位于两大旅游城市福州和厦门之间,这种“大树底下不长草”的“阴影效应”势必会造成旅游业的倾向性发展;再者,以后的几年内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虽仍将快速发展,但莆田的客源主要为港澳台同胞以及临近城市的妈祖信徒,客源结构的中一将是旅游发展的另一大挑战。拓展客源市场,将是莆田今后旅游营销的着力点。

二、产业发展的基本对策

1.树立大区域旅游发展观

莆田虽有独特的妈祖文化旅游品牌,但山于莆田位于福州和厦门之间,而旅游目的地之间存在的替代性竞争,使得莆田许多风光资源难以显示资源优势,如媚洲岛海滨风光吸引力受厦门鼓浪屿影响,永兴岩受福州鼓山等名山影响。因此在考虑莆田市旅游的资源、产品和市场开发时,应树立大区域旅游的发展观,联动福厦漳泉地区整合资源优势和促销力量,通过借景、借道、借力来强化自己的优势。如可以凭借秀屿码头,借惠安肖肝炼汕厂和崇武之景,开发南日岛海岛景观;借永泰青石山来捆绑促销大洋生态风景区永兴岩。

2.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1)加大领导力度。旅游业对地方gdp的贡献是显形的。甭p}应成立山大旅游企业、外事办、文化局、宣传部等部门领导、旅游专家及各新闻中-位负责人参加的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专门负责全市旅游重大问题的决策、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旅游政策的制定及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为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加强管理。旅游产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加强产业管理应做到“二协调一理顺”:第一,协调市旅游局和各旅游景区管委会的关系,权责分明,树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威。第一,协调旅游产业各有关部门的关系,树立协作意识。第二,协调政府部门与旅游企业的关系,旅游节的筹办应逐步山政府转变为企业行为。第四,理顺各景区管理体制,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现状,实现高效、科学、统一合理的管理。

(3)加大投入。政府应成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加大投入。投入的资金一作政府联动各旅游企业、媒体、相关部门整体促销之用,一作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辅助设施之需,三作出台权威性旅游详规之费,四作急需旅游项目投资之先期资本。

3.拓展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1)湄洲岛、九鲤湖、永兴岩和南少林这些资源地域性特别突出,应开发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对于媚洲岛4a级旅游区要按国家a级质量评定标准进行深度开发,改造完善,注重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参与性,在提升旅游产品档次上发挥效能,努力将妈祖文化旅游产品培育成部级旅游精品;九鲤湖湖美瀑秀,永兴岩林茂岩奇,生态环境良好,应对九鲤湖、永兴岩进行环境因子(如负氧离子)测试、评价,发展生态和康体体闲旅游;南少林以武术文化为主,应走文化旅游之路,注重南北武术文化的互动。

(2)选择一定地域开发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是借助一定的财力和技术力量,根据旅游者的需求而设计的一种旅游产品。在通入性好、人气叶的地域开发如“船模展览馆”、“圣地海洋馆”、“鞋业一条街”、“妈祖风味小吃一条街”、“武术文化商业街”等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

(3)改变节庆旅游的运作模式。莆田通过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以及武术节、摄影节等,不但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同时也为旅游促销提供了展示平台。但若从经济效用上看节庆的运作,并以政府投入为主,虽然筹办节庆能够招商引资,但节庆旅游的发展效用远比“招商引资”大得多。笔者认为应改变目前由政府某一职能部门筹办节庆的模式,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既要产生良好的城市轰动效应,也要创造经济效益。

4.加强交通设施和旅游企业的建设

(1)全面启动交通建设工程。交通已成为阻碍莆田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应在原有的“三纵三横”公路主框架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家一级港口秀屿港的优势,增设豪华型的游船和高档游艇;同时因景制宜,修建一批景区内车道、人行道,增设旅游专车;迁建旧车站,启动甭田铁路建设工程,提高运力,增强连通性。在各交通集散地设置导游触摸器、旅游广告牌,出售精美旅游交通图;在主干道视觉通达区安置旅游景区指示牌,彻底改变目前少、乱、差的交通局面。

(2)整合旅行社,发展旅游资源开发和生产企业。目前莆田的旅行社,存在小、散、弱状况,应加快旅行社部门的资源和技术整合,从小规模分散的企业组织整合为一大企业集团,发挥资金和人才集聚效应,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其规模化发育程度。此外,应鼓励和培植一些有生产条件的企业开发和生产有莆田地方特色的旅游购物品,丰富旅游购物品的多样性。

5.加强旅游产业人才培养

经济总体的落后从某种程度说是人才的落后。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泞致的马太效应,其实是一种颠倒的“技术转让”。今后几十年旅游产业的竞争可以说是人才的竞争。莆田要发展旅游业,提升竞争力,必须着眼于人才的培养,以科技兴旅游。

(1)立足本上培养人才。应充分发挥莆田学院在人才培养、旅游开发与规划及决策咨询等方而的作用,为人才落根木上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加快人才体制市场化改革。对于社会经济后发展地区而言,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至关重要的。要加快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灵活的用人制度。

(3)加强旅游局、旅游景区、旅游企业与高等院校的密切合作。充分利用本市高等院校的智力资源和科研成果,培训各旅游企业管理干部,推进人才开发与经济、教育、科技一体化。

参考文献:

[1]詹毅.立即行动起来掀起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新高 潮[eb/ol]. .cn/szjh.htm,2003-03-25

[2]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 社,1993. 355

[3]中国旅游年鉴编委会.2002中国旅游年鉴[m北京:中 国旅游出版社,2003.178.

第4篇:莆田九华山范文

妈祖诞生在莆田,妈祖信仰源于莆田,妈祖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离不开“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积淀。莆田地处福建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四周起伏的山峦和茫茫的大海构成相对封闭的环境。境内丘陵、河流纵横交错,冲积而成的兴化平原成了农耕时代百姓安居乐业的沃土。西晋以来,中原一带的汉人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他们带来了正统的华夏文明,并在时光流逝中不断地与闽越土著的文化交汇融合。就这样, 从一个人到一家人,从一个家族到一个自然村,久而久之就有了千年古镇,就有了兴化古府。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与人、村与村之间在生活和行为方式上互相渗透、影响、仿效、补充,就有了被大家所认同的语言和习俗,构成了较为稳定的社会风俗。在莆田方圆4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外地有的风俗这里有,外地没有的风俗这里也有,外地已演变得面目全非的风俗这里还在延续。莆田民俗的多样性与原态性与此地独特的地理、方言和文化认同紧密相关。

民俗文化与宗教,同为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两者之间有着不解之缘。形形的宗教活动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莆田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只要有村落就有庙宇,就有供奉的神灵,就有虔诚的信众,就有延续不断的香火。在这众多神灵信仰中,既有古闽越族居地的原始神崇拜,又有中原传统的。此地既能接受外来宗教,又能融合释、道、儒而自成三教合一的“三一教”。妈祖信仰就是在诸神并崇的文化背景下,由下而上逐渐形成的。她与正统的明显区别在于,她没有规范的教义,只是通过口传身授和分灵,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得以丰富。其内容不仅呈现出浓重的道教色彩,还补充进许多佛教传说,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儒家教化的内容。然而这般塑造也难改变民间信仰的常态,面对天灾人祸,人们依旧仰仗神灵帮助,遇难就求,遇神就拜,用相同的方式祭祀不同的神灵,传统信仰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支撑点。妈祖作为救死扶伤、消灾解危、祈福求安的民间偶像,符合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因此,在诸神并存的莆田地区,妈祖信仰最终得到最热烈的推崇,妈祖文化也成为莆田风俗文化最重要内容,其庙宇分布最广、规模最大,香火自然也,是最旺的。

妈祖故里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

莆田民俗是在农商共生、农商并重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我在十年的民间行走中,深刻感受到莆田悠久文化传承中的两大现象:老人们深谙民俗活动的细节和规程,并极力将之按部就班地进行下去;而大多数民众对待民俗活动的态度则是保留其中的趣味性,剔除繁琐冗杂的内容,使之更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前者的集中表现就是莆田农村的民俗董事会,成员一般由村里有威望的老人组成,负责全村性的重大活动的组织和筹备。虽然董事会是一个非正式的组织,但它在民俗活动中却有很大的影响力,从娱神到娱人,每一个细节都在他们的指挥下进行着。事实上,其他人既不可能也不愿意去细究这些细节,他们更愿意把这些民俗活动看作是难得的娱乐。这种轻松待之的心态,一方面使民俗活动蓬勃兴旺,比如在莆田民间的节庆活动中,村与村之间的交流不是通过人来进行的,而是通过相互间的请神、接神、娱神来达到联络友好的目的,由此,一些地方甚至可以组织起多个村落相互串联的盛大庙会活动;另一方面又使原始的“穿舌”、“走海”等高难度的表演和活动中一些繁琐而内涵深刻的细节趋于消亡。

在传统节日中,最具地方特色,最能体现其鲜活性和多样性的就是传统春节。

节日风俗的形成是一种历史的积淀过程,在漫长岁月的缓慢节奏中,莆田人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潜移默化地注入到过年的节俗中,在纪念性、传承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更鲜明地突出地域性。

春节成了莆田一年中喜庆时间最长,活动内容最多、节目气氛最浓、参与范围最广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民俗活动形式各异、斑斓多彩,体现出莆田文化所具有的强烈内聚力和乡土气息。在闹元宵的过程中带给人们最多的是欢快与喜庆。元宵期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妇女都穿上红色服装,整个节俗都被红色包围着。“福首”人家搭彩门、摆宴桌、装彩架、设宴广邀亲朋好友。燃放鞭炮不再是驱鬼的手段,而是主人财力的体现。原始的祭神祈福变成了娱神娱人活动,庄严神秘的仪式变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全市100多个莆仙戏剧团,每个村的车鼓队、十音八乐队等民间文艺团体活跃在农村节俗中。人们借着储神的“巡游”汇聚成全村人的集体出游,难怪许多外地人看到这般热闹场面,而把元宵节比喻成莆田人的“狂欢节”了。

莆田人过年俗称“做岁”,许多特定的习俗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事件所赋予的文化内涵:莆田人贴的春联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春联的上部要留出一段白头,俗称――“白头联”。而一个春节在这里要过二次年,大年三十过完后,初二不仅不过节,也不互相串门。到了初四日,人们又开始张罗各项物品,准备重新过年。初五日,人们才像内地的大年初一一样,各家各户串门走访,回忆过去的历史,联络乡邻的感情,畅谈未来的希望。因此,春节在莆田方言中又俗称“五日岁”。

莆田人有着深深的祖先崇拜,许多祖先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相沿千年而不变化。但是以中原文化为主脉的莆田文化,在春节的节俗中何以会与其他地方有如此大的不同呢?原来,是30。多年前发生在莆田的一个重大变故,导致了这里春节风俗的改变。

那一年,倭寇入侵到莆田一带盘踞了几个月,期间,烧杀虏掠,劫财夺命。一直到抗倭名将戚继光从浙江赶来,才赶走了他们。这时已经是次年的大年初一了,在山上避难的人们陆续返家后,哪里还有心思过年?收拾残破的家园,悼念故去的亲人,初二这天便成了莆田人一个忌讳、悲伤的日子,延续下来就形成了初二不串门的习俗。直到正月初四,才重又过起了大年。白头春联也由此而生,以表示对死去的亲人的追思。看似奇怪的习俗中,竟铭刻了莆田人这样一段惨痛的历史记忆。

春节已成为一个莆田民俗文化的窗口,其间凝结了莆田人特有的民间智慧和社会力量,成为人们了解莆田历史、研究妈祖文化的一个鲜活样本。

元宵中的“福首”人家

元宵,莆田农村一年中最热闹的活动,它有别于其它地方。从正月初六开始.各个自然村不同姓氏人家依照传统习惯,在祖祠祭拜祖宗和神灵。这种祭祀仪式从这个姓氏轮到那个姓氏从这个村轮到那个村一直延缓活动从正月一直闹到正月二十九,由莆田东岩山、文峰宫举行“妈祖尾夜灯”才结束。

在元宵活动中的,各个自然村不同姓氏人家每年根据年龄辈份流轮选出“福首”。在人们的传统习俗中.能当上“福首”就是族姓中最有福气的人,“福首”一定是男性,每位男性一生只能做一次“福首”。据说,做“福首”会给主人带来好运,每位轮到“福首”人家都会十分重视,村上几个“福首”人家也会相互攀比,暗自劲较。都想把排场搞得大一些。所以平时节俭的家庭这时也会慷慨解囊,有的要花费几万元来筹备各种活动. 仅购买各种烟花炮竹就要花费上万元,还要筹办几十桌酒席招待亲朋好友。元宵前几天“僮身”就开始忙里忙外,一些亲朋好友亲朋好友也会场主动前来帮忙:有的忙于搭彩门、挂红灯、装彩车、摆宴桌、有的忙于杀猪屠羊、准备各种祭祀用的物品.大家都想把“福首”人家的祭祀活动搞得热闹一些。元宵这一天,同族的亲戚都会挑来装有肉、面、蛋等贺品的“十盘担”前来贺喜,族人在“福首”的带领下来到祖祠的大厅中按照传统仪式举行祭祀活动。昔日破旧冷清的老房子开始热闹起来了,在这里处处洋溢出喜气盈门的气氛。

“福首”除了在家举行祭祖招待亲朋好友.更重要的是在村里庙会活动中充当主祭,亦称“捧手炉”。元宵期间,宫庙中的菩萨抬出来遨游本村境内,游行路线按各村习俗约定,称为“行道”游行。村里几位“福首”捧着香炉,随着妈祖神像或其它“社公”在旗花、凉伞的护送下,不分昼夜挨家挨户绕境赐福。所到之处家家户户设宴桌迎神祭拜,给菩萨压岁钱。法师诵经做道场,唢呐车鼓轮番助兴,棕轿绕大埕不停摆动,大家俯首叩拜,求神保佑。在浓浓的鞭炮声中把庆赏元宵推向高潮。

妈祖出游――莆田春节元宵活动的结束

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五,是莆田眉洲岛庙妈祖回故里东蔡村的日子。

东蔡村是“天妃故里”,是妈祖生活的地方,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元宵期间,村民按照古例举行祭祀活动,纪念这位“天上圣母、海上女神”。现在的东蔡村又分石后、东蔡两个自然村,石后上林宫和东蔡上英宫。正月初十,妈祖回娘家石后村玩了两天,在上林宫休息等待回宫。上午九点“僮身”上堂,而后妈祖在送神队伍的护送下随“僮身”回妈祖庙。一路上,群众早已备好桌宴,摆满红烛、香炉和供品,举香翘望。当远处的锣鼓鞭炮声渐传渐近,老阿婆们会点燃一堆堆稻草,为妈祖烘脚、照路;壮年男子则放炮迎神。当妈祖神轿经过时,大家拈香下跪,虔诚地目送妈祖回宫。妈祖銮驾一回宫,早就等候在妈祖庙殿前的东蔡村群众马上起身迎神。恭请妈祖前往上英宫巡游。刚到上英宫歇息不久,妈祖又在众人簇拥下绕境巡游。

第5篇:莆田九华山范文

    关键词:凤凰山旅游资源 调查分析 发展建议

    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儒家在山水之间获得人生的修养,游历天下,纵横四海,此君子之志也。我们常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由此可见,旅游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修身养性的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与此同时,旅游业也在迅猛的发展之中,逐渐成为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各地政府和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

    据有关资料统计, 2009年全年国内旅游19.02亿人次,同比增长11.1%;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0183.7亿元,增幅为16.1%。由此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已十分迅猛,其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而言,如何把本地区旅游业这个蛋糕做大做强,如何让本地区的旅游业成为一个特色产业,从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何让旅游业成为本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潜力股,这将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

    笔者认为,凤凰山景区是莆田市旅游发展中的一朵奇葩,规划和开发好该景区将有利于莆田市今后旅游业的稳步发展和经济飞跃。

    1、凤凰山景区概况

    1.1景区总体概述

    凤凰山位于莆田市城西1公里处,因形如凤凰展翼,故名凤凰山,亦称南山、南湖。这里松柏苍翠,山泉鸣涧,清幽宁静。凤凰山南麓的广化寺是福建着名古刹之一,景区内还有景观十多处。

    1.2景区自然景观

    1.2.1.“石室藏烟”:凤凰山中部是着名的“石室藏烟”景观,山上有古人穴居的海蚀洞多处,故称“石室岩”。唐代名僧妙应禅师在此坐禅,出入常跨两只驯虎,故又名伏虎岩。

    1.2.2.“石室岩精舍”:凤凰山蜿蜒的上山小路,铺百余级石级,道旁的杜松大可两人合抱;松石夹峙如墙,摩崖题刻点缀其间。路边有块巨石,上刻宋方左钺书的篆体“伏虎岩”三字,其上便是“石室岩精舍”。

    1.2.3.“龙舌石”:旁落的玉皇殿前有一对盘龙八仙石柱,雕技精湛,形象逼真,为石雕艺术珍品。寺后耸立着一座七层的四角形砖塔,精巧古朴,别具丰采。附近有块巨石突兀于岩群之上,长约二丈,形如舌头,故称“龙舌石”。山上古松盘石而生,枝繁叶茂,挺拔苍劲。松树下有座乘风亭,游人至此小憩,远近风光,涉目成赏。每届春日晨昏,常有云雾飘浮在奇岩怪石、丛林灌木之间,翠峰碧树忽隐忽现,故有“石室藏烟”之誉。

    1.2.4.“智泉珠瀑”:寓石室岩西北1公里许,为凤凰山另一着名景点“智泉珠瀑”。智泉溪从弥勒岩而来,溪床上怪石错落,名梅花祭。传说古代有人在此牧牛,忽有白发老翁叱问他,说这地方是仙人种菜庄园,牛饮水污了水源。明正德年间,莆田书画家陈伯献在此隐居,称之为智泉,明万历中莆田知县何南金建来苏亭。现在溪里存有大小石刻群数十处,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1.2.5.“南山松柏” 凤凰山松柏苍翠,山泉鸣涧,清幽宁静。人行其间,绿蔓牵衣,别有一番禅意。相传千年之前,滔滔东海之水,直涌至南山脚下,行云流霞与青翠松柏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无比生动的画卷。故有“南山松柏”佳景之称。

    1.2.6广化寺:千年古刹广化寺座落在莆田市区凤凰山麓。广化寺始起于南朝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这里原是邑儒郑露三兄弟结庐讲学之所,郑露三兄弟世称“南湖三先生”。后来,有一位金仙禅师到此潜修佛道,郑氏三兄弟受禅师感化,遂舍庐为庵,取名“金仙庵”,亦名“金仙院”。这便是广化寺的前身。隋开皇九年(公元598年),来自天台山的无际禅师募资扩建为“金仙寺”。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长老志彦应召入宫讲《四分律》,奏闻当年无际禅师持诵《法华经》,因受灵应石涌白泉的事,睿宗遂赐寺名“灵岩寺”,并由大书法家柳公权书匾,以此名重一时,成为八闽一大丛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始改名为“广化寺”。广化寺左侧,至今矗立着一座建于宋乾道元年(1165年)前的释迦文佛塔。塔为石构仿楼阁式,五层八角形,高约30米。塔室空心,顶作藻井,内壁嵌有石级,可登上各层塔门外。外壁和迭涩间浮雕佛像、双头羽人、飞天伎乐和花卉鸟兽等精美图案,塔檐仿砖瓦雕刻,有鸟革羽军飞、凌风飘举之势,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是研究宋代建筑和文化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广化寺虽几经兴衰,此塔却依旧如故,保存至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1961年,此塔被列为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7.石室岩上还有仙迹、虎源、曲水池、空观台、涅台、海印石等景观,以及多处宋以来的摩崖题刻。

    2、景区周边环境

    2.1.景区交通线路

    凤凰山景区位于莆田市区,交通便利,畅通,市内可乘1路,3路,6路车至凤凰山公园下即到。

    2.2.周边住宿酒店

    1.莆田汉庭酒店连锁(建设路店)座落于市中心观前街商业区内,该酒店距离“莆田福建凤凰山公园”大约0.25公里

    2.莆田锦江之星(汽车总站店)座落于莆田市交通枢纽的阔口新汽车站对面,该酒店距离“莆田福建凤凰山公园”大约1.141公里

    3.莆田最佳西方恒丰酒店位于荔城南大道1428号,该酒店距离“莆田福建凤凰山公园”大约1.631公里

    4.莆田帝宝花园大酒店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天九湾,该酒店距离“莆田福建凤凰山公园”大约2.815公里

    3、景区旅游发展从在问题

    3.1. 旅游资源的挖掘深度不够。

    许多旅游资源还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全面的包装和深层次的开发。例如景区只是仅仅着眼于景观,忽视与当地文化和风俗的有机结合,使得景观与人文出现断层,从而影响了旅游资源自身的价值。

    3.2. 旅游地交通线路有待加强。

    一个地区旅游资源要吸引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必不可少。而且会对当地旅游发展产生重要作用。虽然,莆田市在交通,住宿,娱乐方面做出一些改善,但是仍无法满足旅游旺季游客的需求,特别是交通方面,线路较少,而且景区缺少必要的线路提示,使得初来者难以找到。

    3.3. 旅游景区内基础和配套设施安全需进一步完善。

    旅游安全一直是旅游者出游比较关心的问题。因此做好景区设施安全工作十分重要,如景区里面的游泳池,爬山警示是、稀少,工作人员监管维护力度不够,护栏松掉等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旅游心理和来访量。

    4、关于景区的两点点建议和意见

    4.1. 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旅游定位。

    我们知道,旅游可分为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观光旅游以参观某名山大川,或着名古迹等大点为主要目的,属长线旅游;休闲旅游是追求个性,几个小景点逐一参观享受的短线旅游。从景点大小之分,凤凰山的各个景点,不论如何努力,只能算是提供休闲旅游的小点,事实上现在凤凰山也是被作为全市旅游线上的一个景点来安排的。因此,近期内,凤凰山景点应定位在小点的休闲旅游上。

    4.2. 做好科学的规划,加强宣传,塑造品牌形象。

    一方面,要注意处理好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关系。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引导开发商在能够负起责任的限度内开发,坚决杜绝开发商以损害地方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行为发生。

    另一方面,要做好旅游资源的整合。对凤凰山景区内的所有景点进行细致深入的考察和整体规划,是各个景点有机结合,彼此联系,避免松散状态,增强其整体实力。

    参考网站:

    chinacity.org.cn

    trip.iecity.com/bus/

    17u.com/ebook/

第6篇:莆田九华山范文

关键词:莆田话 同素异序 偏正

莆田方言与闽语的闽东方言、闽南方言、闽北方言和闽中方言共为闽语的五大次方言。莆田方言属于闽方言的莆仙方言区,俗称“莆田话”,旧与仙游话合称“兴化话”。对莆田话的研究,从五、六十年代《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对莆田方言的语音、语法、词汇进行的详细而全面的描写,以及黄景湖、戴庆厦对莆仙方言连读音变规律的探讨,一直到九十年代新修的《莆田方言志・方言篇》对莆田方言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存在着一些缺憾。如对语法语汇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对莆仙方言中“同素异序”词还鲜有文章作过专论。

同素异序的现象,不仅广泛存在于南方方言,普通话中也有不少的用法,引起了诸多关注。莆田话作为闽方言中重要的一支,对同素异序词的表现十分突出,就这一特殊的构词形式,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对莆田方言的语汇作一番探讨。

一.对同素异序词的定义以及研究综述

同素异序词,是汉语造词法中的一种。所谓同素词,指的是构词语素完全相同的一组词;同素异序词就是构词语素序位互逆的同素词,且以双音节复合词为主。它包括三种类型:1、同素等义词(构成词素相同、词序相反、意义相同)如:兵士/士兵、寂静/静寂;2、同素同义词(构成词素相同、词序相反、意义相近)如:入侵/侵入、担负/负担;3、同素异义词(构成词素相同、词序相反,意义不同)如:发挥/挥发、生产/产生。[1]这些同素异序词,在汉语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宝库,体现着古汉语的规律特征。

本文旨在探索莆田方言中的同素异序词发展演变的规律,把握其发展流变的脉络,探明这类词的发展历程、消长趋势、构成规律。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从共时与历时两方面进行对比,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并从宏观的角度将莆田方言与共同语进行比较,寻求莆田方言中的同素异序词的变化轨迹。

爬梳语法学界对方言中同素异序词的种种看法,尤其是对动物称谓的用法,如:鸡公/公鸡、鸭母/母鸭、牛公/公牛、牛母/母牛等,主要概括为如下几点:

首先,一些学者把方言中“公”、“母”这样的表修饰的语素置后的构成方式认定为是古越语底层在方言中的残留,或者说是方言受东南亚其他亲属语言影响所致。[2]岑麒祥(1953)、桥本万太郎(1976)、余霭芹(1993)就是达此共识者。

接着,以项梦冰为首的学者对此提出批驳,认为异序只不过是组合上的不同,南方方言实际上不存在“中心语+修饰语”的词序,“牛公、牛母”这样的结构也不是别的语言扩散的结果,仍然是合于汉语一般的词序规则。[3]项梦冰《试论汉语方言复合词的异序现象》(1988)深入论述了这种观点,随后,著名学者丁邦新在其《论汉语方言中“中心语一修饰语”的反常词序问题》(2000)一文中,直接完全否定汉语南方方言的所谓“中心语+修饰语”的反常词序说,赞同项梦冰的主张。

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异序是汉语古已有之的现象。叶蜚声等(1997)认为,这种“中心语+修饰语”词语可能是更古的汉语语法规则的遗留。[4]张清常在《上古汉语的SOV语序及定语后置》(1989)通过众多例子说明,异序词是汉语中固有的,是远古、上古汉语的遗迹。

上述一、二两种观点都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过于片面化;第三种观点认为定语后置只是一种历史残余,说法有失偏颇,同时也未能深入分析同素异序词形成和发展的客观缘由。

二.莆田话中同素异序词的历史源流及成因

说起莆田话中的同素异序词,可追溯到古代吴楚越语,莆仙方言沿革是经过千百年来逐渐形成、不断发展而来的。莆仙方言是古代闽越族原住人和不断南迁的中原汉人产生文化交融的结果。所以,可以在《楚辞》、《诗经》中寻觅同素异序词的踪迹:

《楚辞・天问》有“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久长”,实为“长久”。

《诗经・大雅》有“桑柔”,乃是柔弱的桑。

《诗经・召南》有“羔羊”,当是羊之羔。

《诗经・郑子・将仲子》“树杞”“树桑”“树檀”当是杞树、桑树、檀树。

此外,在莆田士子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例子:

力气

欲建鼓旗无气力,唤起龙泉改委水心评余诗,有建大将旗鼓,非子孰当之语。(宋・刘克庄《贺新郎・甲子端午》)

一直发展到今天,莆田的民众们在日常的交际对话中还始终保留着许多的同素异序词:

莆田话――头前、软手、热燥、鸡公、鞋拖、菜花、面前、气力

普通话――前头、手软、燥热、公鸡、拖鞋、花菜、前面、力气

可以看出,一直保持在较为古老状态的莆田方言,是研究上古话语方式的重要资料和活化石。在莆田话中常见、常用的异序词,在古代的文献典籍和通俗作品中也能看到不少的身影:

①菜蔬

兄子济轻之,所食方丈盈前,不以及湛。湛命取菜蔬,对而食之。(《晋书・王湛传》)

畲田涩米不耕锄,旱地菜园少菜蔬。(唐・白居易《即事寄微之》)

②利便

用此取济,两得利便。(唐・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

遂令鲸与鲵,掉尾乘利便。(明・刘基《诚意伯父集・感时述事诗之十》 )

③久长

今丘告我以大城众民,以欲规我以利,而恒民畜我也,安可久长也?(《庄子・盗跖》)

年才五十,发白齿落,理不久长。(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

从莆田话中同素异序词的历史流变,追溯至古代汉语中的异序现象,可以看出,同素异序的合成词是汉语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它的起源是和合成词总的起源同样古老。[5]语言是供人使用的交际工具,在流传的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对语言的使用方式自古就存在着差异。同素异序词的出现,就是人们在“修饰语+中心语”和“中心语+修饰语”之间的选择,在不阻碍交际的前提下,便具有了存在的合理性。故此,连普通话也还不少的同素异序词的现象存在,例如:

普通话――样式、离别、演讲、代替、痛苦、整齐

普通话――式样、别离、讲演、替代、苦痛、齐整

毋庸置疑,同素异序词是客观存在,并且是对古汉语词序的继承。那么,为什么莆田话中会产生大量的同素异序词呢?语言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语言理据指整个语言系统组织运动的动因,其涉及范围可以包括语音、语义、语用和句法等各个层面”。[6]下面对莆田话中的同素异序词产生的成因做归纳总结。

其一,造词初期词素结构的不稳定性产生同素异序词。从古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汉语词由单音节向双音节、甚至多音节逐渐过渡。双音节合成词产生之初,语素的结构顺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能随着语境的变化而临时组合,以利用尽量少的语素表达更为丰富的语义,如“心痛―痛心”;也有可能因语素顺序小固定而任意使用,如“远近一一近远”。莆田话就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汉语的这一特点。

其二,古汉语语汇发展的大背景――复音化,这是同素异序词产生的前提条件,也是动因。在社会剧烈变动时期,新事物、新概念不断涌现,为表达精密的需要,加快了语汇复音化的进程。在复音化的大趋势下,同素异序现象也更为突出。同时,同素异序词的产生,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词汇的扩展,加快双音化的进程。

其三,莆田的地域特色产生同素异序词。受语言使用者的言语习惯、认知心理、生活体验等影响,莆田话与共同语成对形成同素异序词。原因要一直追溯到唐五代,彼时中原动乱,福建地处东南一隅,堪称与世隔绝。不少中原人为避战乱才相继入闽,正如《福建通志》总纂陈衍在《补订叙》所说:“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始有诗人。”[7]可知,在唐以前福建还未完全开发,莆田也较为荒凉,由于地处偏远和闭塞,所以一直较为完整地延续着先秦古汉语的语序和系统。

三.莆田方言与共同语互见

在析清莆田话中同素异序词的源流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莆田话里的这些方言词不是“修饰语+中心语”的偏正式,而是“中心语+修饰语”的正偏式。这种“大名冠小名”的构词方式古代汉语早已有之。清人俞樾说:“古人之文,则有举大名而合之于小名,使二字成文者,如《礼记》言‘鱼鲔’,鱼其大名,其小名。《左传》言‘鸟乌’,鸟其大名,乌其小名也。”到了近代,一些学者也撰文表示赞同,对“正偏”结构给予肯定。储泽祥老师也在2001年发表文章,指出在先秦汉语中,修饰(限制)语后置的“名+数量”语序是一种常序,这种语序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在沿用。[8]

同素异序词既存在于南方方言,也可在普通话中找到例子,那么我们可以将其分别置于莆田方言与普通话情境下,进行对比。在罗列出的50个常用词汇中(详情见附录),可以看出莆田方言中的同素异序词,大多属于同素等义或近义词。这是基本符合同源对等的,即指两个汉语方言中的某两个语素如果是由同一个古代形式(在书面上就是写成同一个汉宇)继承下来的,并且语素的所指和语法分布大致相同,它们则具有对等关系。这说明了同素异序词的拟古性和存在的合法性,“中心语+修饰语”的正偏结构是与“修饰语+中心语”的偏正结构并存的,从而也可以证明项、丁二人认为正偏结构不存在的观点有失偏颇。

普通话中的同素异序词,包括词义变化的同素异序词,如:算计/计算、学科/科学;词性改变的同素异序词,如:痛苦/苦痛、问责/责问、乡下/下乡;基本无区别的同素异序词,如:样式/式样、离别/别离、演讲/讲演。同素异序词的类别在普通话中更加丰富,而且在今天的普通话中,还存在着许多正偏式词语,它们根本无异序可对应,而且是一种正常的语序。[9]例如“浪花”一词,中心语素应是“浪”,但普通话不说“花浪”,而说“浪花”。这显然不是“修饰语+中心语”的偏正式,而是“中心语十修饰语”的正偏式。此类例子很多,例如:

普通话――草芥、饼干、煲仔、虾米、脸蛋、月牙、鸟乌、氛围、烟卷、韭黄、宅院、仆从、年馑、脑袋

此外,同素异序词在莆田方言中以“名+形”居多,如:鸡公、鸭母、牛母等表示动物称谓的一类词。普通话中则还大部分包括 “动+动”形式,如:演讲/讲演、离别/别离、代替/替代。莆田方言中的同素异序词,主要表达为对事物的称呼上,与现代汉语共同语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中心语的位置选择。故此,同素异序词以联合式为主,其次是偏正式,其他类型相对较少。

四.小结

同素异序词是一种历史现象,我们应当承认它们的历史和现状,尊重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本文尽力如实描绘这类词在莆田方言中的存在情况,追源溯流出它们的内在机制和外在特征。语言有其自身的制约机制,根据简约化和规范化的原则要求,会自然淘汰掉一些冗余成分,保留下来的则发生分化。同素异序词自产生之初九显得别具一格,可以说方言词汇中的同素异序词将会随继续存在和发展。

同素异序词作为莆田方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汉语词汇组合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强有力地展现了莆田地区的鲜明地方特色。由莆田话推及至现代汉语,同素异序词见证了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复杂的共时情况,使得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对比研究有鲜活的语言材料和证据,体现了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和变异性,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语汇,是十分有趣又具有价值的语言现象。

参考文献

[1]储泽祥.“名+数量”语序与注意焦点 [J].中国语文,2001(5).

[2]黄碧云.南方方言中的特殊称谓现象 [J].语文学刊,2002(5).

[3]林华东.从闽南话复合词“同素异序”现象论汉语的类型学特征[J].闽都文化研究,2004(1).

[4]丁勉哉.同素异序的结构形式和意义的关系[J].学术月刊,1957(2).

[5]何绵山.唐代福建作家概述、福建历代作家述评[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王艾录,司富真.汉语的语词理据 [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7]项梦冰.连城方言语素说略[J].韶关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2).

[8]解海江,章黎平.汉语词汇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注 释

[1]黄碧云:《南方方言中的特殊称谓现象》,《语文学刊》2002年第5期。

[2]林华东:《从闽南话复合词“同素异序”现象论汉语的类型学特征》,《闽都文化研究》2004年第1期。

[3]参见项梦冰:《连城方言语素说略》,《韶关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2期。

[4]解海江、章黎平:《汉语词汇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1页。

[5]丁勉哉:《同素异序的结构形式和意义的关系》,《学术月刊》,1957年2月。

[6]王艾录、司富真:《汉语的语词理据》,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页。

[7]何绵山:《唐代福建作家概述》,《福建历代作家述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页。

[8]储泽祥:《“名+数量”语序与注意焦点》,《中国语文》2001年第5期。

第7篇:莆田九华山范文

莆田市史称“兴化府”,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人文发达,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美称,这里文化底蕴深厚。莆田特有的地域性“元宵月”民俗活动从正月初六起至二十九日妈祖宫举行“尾夜灯”方休,堪称全国最长的元宵节。在长达二十多天闹元宵的日子里,每天都有不同村庄、不同姓氏闹元宵,活动形式多样,充分体现出乡土文化所独有的强烈内聚力和乡土气息,深藏着许多原生态的艺术元素。

“福首”是元宵活动中每个村社根据年龄辈份或抽签、或轮流选定的已婚男性,人数根据每个村社俗定,少的三、四人,多的十几人。福首身穿长袍、头戴礼帽,负责是年向社神烧香、祭祀、收藏社神袍服、祭器等,出游时手捧社炉随神座绕境巡游并与沿途信众换香布福,他们是闹元宵的带头人。来年当“福首”的村民要在家门口迎接并完成“福首炉”等交接仪式,用心供上一年的香火,等来年元宵再用。是年的“福首人家”都会在家门口搭彩门、挂红灯、摆宴桌等,以表达“福首人家”的体面。已婚男子以做“福首”为吉利和荣耀,亲朋戚友均会送礼祝贺,福首也要大摆宴席酬客,可见气氛浓厚,喜乐融融。

“红盘担”由10个“红盘”为一担,两头各5盘,从大到小层层相叠,形成一个圆塔形,用红绳或红袋绑、套在一起。盘中分别装有猪肉、线面、红a、面龟、桔子、布料、服装等。在涵江当地有个习俗,同族的亲戚当上元宵“福首”都要挑着“红盘担”前去贺喜。许多村庄还会将贺喜的“红盘担”在宫庙前集中后绕境巡游,这一个个充满喜气的挑担者也构成了当地元宵期间一道特有的风景。

摆宴桌是农村元宵活动中最常见、不可或缺的民俗,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各种用食品制成的宴品,小至果蔬糕点、山珍海味,大至全羊、全猪等,摆在自家大堂上,既让祖先神灵“看”得高兴,又可以供人们观赏。“福首人家”和宫庙里的宴桌更是大方阔气,供品、祭品琳琅满目,很让人看的热闹、大饱眼福。

各地棕轿样式和材质有很大不同,重量也差别很大,重的上百斤,轻的仅几斤。尽管形式差异大,但每座棕轿顶部都会绑上棕叶,贴上象征不同姓氏、不同村落的神符,并在棕轿里放上一尊本村供奉的菩萨。各地棕轿舞亦各有不同:有跳有摆、有走有跑、有绞有转,有摆着棕轿不停绕埕转,有沿街巷快速奔跑,有把棕轿绞在一起绕火堆连续转圈,还有抬着棕轿踏过火炭、跳过烈火……,在呐喊助威声中,舞轿的年轻人你追我赶互不服输,丰富多彩的舞棕轿表演已成为莆田最具特色的元宵活动内容,这一古老民俗如今愈加焕发蓬勃活力。

在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中,最精彩最神秘,同时也是最刺激最吸引人的活动是“僮身”表演。“僮身”是从人到神的“进化”过程,不同宫庙的“僮身”拌相各有特色。“僮身”都要在菩萨面前叩堂,在僮伴不停地摇铃击鼓、高声诵经中不断摇头,直至全身发颤、双眼直瞪,这就意味着“神上身”了,进入角色了,可以上堂表演了。

行傩,当地俗称“出游”。意在请神灵逐瘟邪,佑护自己以实现美好的愿望。行傩的队伍有百千人不等,队伍沿途经过时,家家户户都设宴桌迎神祭拜,群众夹道观看、迎接,男人们燃放大炮团助势,女人们围着手捧社炉的“福首”换香求福,场面十分热闹。

“正月里来闹元宵,家家户户挂红灯”。在这里闹元宵观灯跟内地截然不同,人们不是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灯,而是大家或抬或举着灯巡游,活现条条灯龙。这里的灯虽然还有许多保持着古代宫灯的形状,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今的灯比较现代化了。“游灯”的路线往往会很远,有时包括好几个山头或村庄。“游灯”所经之处,家家户户燃放烟花,震耳欲聋的烟花也照亮了整个村庄,把整个元宵活动推向最高潮。在“游灯”将要结束时,“福首”们会安排人员给参加“游灯”的每人分发一双“丁”饼(意为添丁进财)。一串接一串的灯笼,接在龙头后面,那一长串灯笼仿佛是条条火龙,逶迤盘旋游动,蜿蜒约一两公里之长。

第8篇:莆田九华山范文

关键词:惠洋十音;莆田;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175-01

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有两个东西很受重视,一是尖端科学,还有一个是传统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他们总是通过传统的文化艺术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也总是把他们的传统文化拿给我们欣赏,如数家珍,无比自豪。这是因为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越具有世界意义。

莆田市位于福建省中部,传统文化积淀丰厚,民间音乐艺术异彩纷呈,种类繁多,其中尤以莆田十音,最具特色,有“古韵”、“太古遗音”、“南曲活化石”之誉。据记载,莆田十音,俗名“十番”,是“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逸韵”的民间音乐艺术。它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发展于现代。北宋庆历名臣蔡襄曾以“庭布美音飞独乐,会当炎暑自多风”和南宋理学家林光朝在《登越王台》中的“闲陪小队出山椒,为有吴歌杂楚谣”,来描述当时莆田十音演奏活动的情景。

莆田十音分武十音和文十音。莆田市荔城区惠洋十音,是莆田武十音的发源地。它由十个人组成一队,其中一人敲云锣,两人吹横笛,五人拉胡(四胡、尺胡、老胡),一人弹单线三弦,一人奏单弦八角琴。特别是四胡、尺胡和单弦八角琴,是很有特色的演奏乐器,板面均为木质结构,造型奇特,布局合理,音形并茂。演奏时,弓法齐整,音色甜美,韵律明快,气氛热烈,既有江南丝竹之音的音乐艺术风格,又有北方粗犷的音乐特征。惠洋十音是荔城区特色文化基地之一,自唐以降,代代沿袭传承,至今保留一批古老乐器、曲牌和传统演奏艺术。明嘉靖年间(1522—1566),莆田黄石镇在后洙村、东洙村分别建造“北辰宫”和“谷城宫”,并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前后举行游神行傩。莆田、仙游、惠安、福清、平潭各县善男信女前来膜拜请香。最多时有170多个十音班在溪船上演奏,而且各十音班还要轮番到两宫殿前演奏,并登台比赛,优胜者可多得红包。时至今日,“惠洋十音独占北辰宫首席”的故事还广为流传。惠洋十音独占鳌头,“首席”殊荣世袭相承,并把它作为立村之本。

1937年,莆田民间“十番”名师郑天飞与其子郑焕仁等10人,曾赴台湾进行“十番”民间音乐艺术交流活动。如今,在台湾兴化会馆的兴安乐府彭文淼乐师的教习指导下,仍沿袭惠洋十音的演奏特点。莆田“十番”在宝岛广为流布,深受欢迎。

惠洋十音的演奏曲目有一千多种,最具特色的有《古台序》、《桂陶令》、《北台妆》;其次是《荔枝楼》、《孟道·风入松》、《鹧鸪天》(俗称“风和子”)。大量的曲目与莆仙戏有着密切关系,并经民间艺人的长期演奏改编,逐渐向器乐化发展,所以它已不是莆仙戏唱腔的原样照搬;有些曲目又被莆仙戏所吸收运用,二者之间不断互为交融,相得益彰。十音的演奏曲目往往是一些曲牌联缀组成套典,甚至从莆仙戏的古老名剧目中摘取一折戏,把许多曲牌联奏,称为曲派。如《访友》、《吊丧》、《百花亭》等。

惠洋十音的演奏形式分行奏和坐奏二种。坐奏的形式不拘,常见是八字形排列;行奏的队形有固定的排列。演奏者每二个一行,如果是晚间行奏,由二位儿童提灯引路。其演奏队形如下:

灯 云锣 飘笛 尺胡 尺胡 小三弦

………………………………………架旦(化妆的旦角)

灯 四胡 飘笛 尺胡 老胡 八角琴

惠洋十音行奏的姿态也很讲究,弓法要统一,步伐要整齐,脚步是向左右迈开八字步,动作的幅度大而移步小,每步必须踩上节拍。演奏者穿着整洁,风度潇洒,朴实大方,热情洋溢,艺术感染力强。

惠洋十音的演奏风格主要是节奏明快,热烈欢腾。但也有速度徐缓,幽雅抒情的曲目。特别是本世纪20年代之后,以著名十音师傅高毜仔为代表的改革者,致力于乐曲的加花润色和运用变奏,转调等手法,使旋律更加华丽流畅。如《北台妆》的各乐段采取了连续向下五度调转调的手法,转了七个调门,并在演奏上十分强调抑扬顿挫、停声待拍,在速度上作了精心安排,疾、徐、散、整具有鲜明的对比,使曲情动静相兼,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惠洋十音乐器的演奏特点是:曲笛强吐音和滑音抹奏,拉弦乐器一方面对轻快热烈的曲调突出短弓和分弓奏法。另一方面对徐缘的旋律,注重乐器运用“三、五、七”节奏(即XX X XX XX X XX XX XX X)为基础行变出多种节奏型,具有独特风格。又由于各种乐器的定弦不同,演奏者可根据各自不同乐器的性能和演奏经验,展开即兴加花润色,常有你繁我简,我进我出,相互让路、嵌档,把乐曲缀得更加委婉华丽。

建国以来,惠洋十音先后参加市级以上各种音乐艺术展示和文艺调演,荣膺“盖世绝技”、“一等奖”、“特等奖”等称誉。一九五八年,惠洋十音代表莆田赴晋江地区参加文艺调演,荣获一等奖。1988年,惠洋十音被收录《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福建卷》。八十年代初期,民间音乐演奏家郑文富先生曾参加莆仙戏《秋风辞》晋京演出,独特的演奏乐器和演奏技巧受到音乐界专家、学者的瞩目和好评,主奏乐器四胡现为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1988年和199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部的专家和来自日本、韩国以及台、港的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音乐专家,先后欣赏了惠洋武十音的演奏,分别以“闽中雅乐”和“古韵”盛赞它是中华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一大瑰宝。应上海音乐家协会、上海音乐学院盛邀,惠洋十音于2005年1月,参加上海“第二届长三角民族乐队展演”。演奏人员中的方文行先生时年已届八十高龄,年纪最轻的也近六十岁。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演奏了《荔枝头》、《古台序》、《风入松孟道》、《锦庭芳》、《北台妆》、《古太榄》等传统曲目,一展莆田民间音乐的艺术风采,受到闵惠芬等音乐界专家、学者的赞赏,得到江南人民的认可和喜爱。尔后,又参加“福建省迎春民族器乐专场音乐会”,在音乐界得到高度肯定。2006年10月,中央电视台《风华国乐》栏目专题播映,全面介绍其历史渊源、沿革及发展情况。

中国古代重礼尚乐,非常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正如《乐记》所载:“声音之道,与政道矣”。又如先秦典籍《吕氏春秋》载称:“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俗定而音乐化之矣。故有道之世,观其音而知其俗矣;观其俗而知其政矣;观其政而知其主矣。古先王必托于音乐,以论其教。”同时,孔夫子也曾发出心声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感慨。由此可知,故时人们就已认识音乐与政治、民俗的关系,认识乐与政通的道理。

惠洋十音作为莆田最具特色的“闽中雅乐”缩影和“太古遗音”的遗存,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莆田这块沃土上,展现了其特有的传统民间音乐魅力,发挥着它在“妈祖文化对台、对外民间艺术交流”、“民俗文化中敬神娱人”、“民间各种传统喜庆活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净化社会风气”、“陶冶情操和道德修养教化”、以及在“音乐艺术演出领域中的展示”等独特的功能,具有艺术、实用、推广、研究等价值。

第9篇:莆田九华山范文

关键词莆田;红树林;人工种植;宜林区

红树林为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常生长在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据调查,全世界25%的热带亚热带海岸地带均有红树林生长,约有24科30属83种(包括真红树和半红树)。中国红树林自然分布在海南、广东、福建和台湾省沿海以及香港、澳门地区,北界为福建省北部沿海的福鼎县,北纬27°02′。福建省红树林种类有15种(包括引进种类),其中5种为半红树林植物,在地域分布上,莆田原生红树林只有一种为秋茄[1-7]。

中国的红树林已属于濒危森林资源,因而林业和海洋主管部门已经在红树林较多的港湾建立部级和省级各5个,县市级8个自然保护区。从红树林资源日趋衰退和大量适宜种植红树林滩涂急待绿化的现状出发,以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需要,开展大规模的红树林造林已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1995年以来莆田市天然及人工种植红树林区的现状调查,分析影响莆田市红树林造林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莆田沿岸红树林保护与生态恢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莆田市红树林现状

1.1莆田市天然红树林分布概况

莆田市海岸线长达343.6km,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使得出海口滩涂面积广阔,有淡水补充,适宜于红树林的生长,兴化湾曾经分布有大面积的成片红树林。莆田曾经有成片的红树林,但由于许多港湾围海造田、围滩(塘)养殖、填滩造陆和码头与道路的建设,使得莆田的红树林面积迅速下降。到2001年,莆田天然红树林面积只有2.3hm2,仅占福建省林地面积的0.4%。红树林的消失严重影响了莆田海岸的生态系统,使生物多样性和滨海环境质量下降,同时导致外来物种(大米草)的入侵。因此,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种植已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1.2莆田市红树林人工种植区现状

目前莆田红树林人工种植区主要有以下几处:

(1)湄洲岛。栽种地点为北埭。2004年、2005年均栽种13.3hm2,红树林外沿有紫菜及海蛎养殖带。当地村民对红树林的保护意识较好,人为破坏很少,不过成活率不高,长势不良,栽种5年的秋茄仅1m多高,主要是受自然条件限制(可能与盐度较高有关)。

(2)秀屿区。栽种地点为山亭乡和东峤镇盐场附近(前沁村)。2004年、2005年均栽种了33.3~40.0hm2(资金来源:2003年是国债项目,2004年资金由国债、自行筹集和上级拨款组成)。由于影响排涝沟,影响水产养殖规划,部分村民未经审批擅自伐林围塘养殖,破坏严重。原栽种地东庄,因为LNG项目建设“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需要填海,现已基本不存在。

(3)仙游县。仙游由于海岸线较短,只有4~5km,所以栽种面积不大,均为秋茄林。栽种地点为枫亭的海安、海滨、辉煌和沧溪村。当地红树林保护较好、刚开始种植时,有破坏现象,经过宣传教育,村民对红树林的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当地已形成海堤、养殖带、红树林和谐共存的局面。目前存在问题是由于要建“莆田滨海大道”,海安、海滨村的红树林将会受到部分破坏。在辉煌村,人们沿着海堤种植红树林,这里的红树林是整个枫亭长势最好的,全部为秋茄。靠海堤的秋茄林高约1.5~1.6m,最高的近3m,靠的秋茄仅40~50cm高。此外,这里已经有成片的大米草群落分布。

2莆田沿海红树林宜林区调查研究

2.1红树林生长应具备的条件

从世界范围看,红树林的生长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适宜的温度。红树林多分布在最冷月气温高于20℃、季节温差不超过10℃的地区,但可分布于16℃的等温线或水温不超过24℃的范围。

(2)淤泥底质。尽管红树林可以在沙质、泥炭沼泽或珊瑚礁上生长,但绝大多数在泥质土壤上生活,即三角洲海岸、环礁和河口。红树林本身也可以影响底质组成,甚至加速珊瑚岛泥质的沉积。

(3)隐蔽的地形。开阔的海岸风浪较大,使红树林植物的幼苗无法固着生长。

(4)咸水。尽管红树植物并非专性适盐,但大多数在有盐的环境中生长得最好。

(5)潮间带。宽阔的潮间带给红树林植物提供了较大的生长范围,但实际上在无潮间带也有部分能生长。

(6)洋流。洋流对红树植物的传播和分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2莆田市宜种红树种秋茄性质

秋茄属于红树科秋茄树属,别名永笔仔、茄行树、茄滕树、红浪。为小乔木或灌木,高2.0~6.5m,最高10m,具支柱根和板状根;树皮平滑,红褐色,枝粗壮有膨大的节;叶椭圆形,具胎生现象[8]。

2.3莆田沿海海洋环境因子对秋茄生长的影响

(1)气温。莆田各地年均气温在15.5~20.7℃,呈东南向西北递减,即东南沿海稍低于20℃;7月最热,平均气温是23~29℃,1月最冷,平均气温是7.2~11.9℃,年气温差一般在15.8~17.8℃,日较差6.2~8.8℃。秋茄是北半球最抗寒的红树植物种类,能适应较低的亚热带型温度,而在高温地带竞争不过更适应当地环境的木榄和海莲,其能生长在平均气温18.5℃、最冷月气温8.4℃、绝对最低温-4.1℃的地区。因此,莆田沿海地区从温度条件来说多是秋茄的宜林地,但不适宜于其他红树林树种生长[5,9]。

(2)盐度。莆田沿海海区盐度受不同水系消长、入海径流等因素的影响,总的表现为南高北低,山岸向外海增大,河口附近较低。沿岸海区表层盐度平均为26.7‰~31.7‰。实测最大盐度为35.6‰,最小盐度为4.25‰(河流入海口),平均在30‰左右,全区表层盐度多年平均变幅为5.5‰。红树林生长的土壤为海滨盐土,含盐量达4.6‰~27.8‰,秋茄在盐度为10‰~20‰的环境最适宜生长。因此,只有在有河流入海的海湾处适宜生长,其他海岸盐度过高,不适宜生长[10,11]。(3)土壤。莆田海岸土壤类型以红壤、赤红壤、滨海盐土、水稻土和滨海风沙土为主。其中红壤和赤红壤最多,其次为滨海盐土、水稻土。红树林生长的土壤为海滨盐土,有机质含量为3%~5%,当林地土壤淤泥沉积最大时,红树植物的生长量也达最大。在河口冲积平原或三角州上,土质由细粉粒和粘粒组成,含有大量由上游径流带来的有机质,最适合秋茄生长。从土壤类型看,秋茄在泥质土壤上生长最好,而在沙质或砾质的潮滩上生长不良。因此,枫亭港、东峤、三江口等河流入海处是最适合秋茄生长的地区[12-14]。

(4)潮汐动力。莆田沿海潮汐为太平洋潮波传入所引起的谐振潮,潮汐类型均为正规半日潮,周期性的淹浸和干露交替适合秋茄的生长。潮差平均在4m以上,这就为秋茄的生长提供了较大的生长范围[3,15]。

(5)地貌。开阔的海岸风浪较大,使秋茄幼苗无法固着生长。在河流入海口及港湾处风浪较小,有益于秋茄幼苗固着生长。

2.4莆田沿海红树林宜林区分布

综合以上对影响秋茄生长的海洋环境因子的分析,结合GPS和GIS方法,参照1∶20100的莆田地理地图及卫星地图,做出莆田沿海红树林宜林区分布图(见图1)。

本文原文

从图中可看出,人工红树林宜林区主要分布在港湾和河流出海口,如三江口、枫亭港,这些地方由于出海口盐度较低、风浪不大、泥质土壤及广阔的滩涂面积,适宜秋茄生长。宜林种植区面积达68.5hm2。

3分析与讨论

由于红树林对生长环境有特殊要求,只能生长在平均海平面(或稍上)与回归潮平均高高潮位(或大潮高潮位)之间的潮滩面,潮水浸淹频率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红树林退化、死亡或难以自然更新。由于修筑海堤与人工围垦时,为了多占地造陆,多围到中低潮带,使得原先适合红树林生长的中高潮带滩涂损失殆尽,目前的红树林造林多为中低潮带滩涂造林,人工造林恢复难度很大。如果仅围到中潮中带,就有较大滩涂作生态恢复使用,让自然拦淤红树林可以恢复[16]。对福建沿海各县市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红树林造林成功率不超过50%,许多地方甚至不到20%,全军覆灭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缺乏规划、未经宜林地可行性研究就盲目造林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以及滩涂高程过低外,还存在红树林生境破坏严重,基础研究滞后,尤其是缺乏一套红树林宜林地选择标准[17,18]。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总结出一套红树林宜林地选择标准,为莆田恢复红树林提供必须的技术准备。

此外,在莆田市恢复造林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秋茄扩大造林受阻。由于莆田围海造田、围滩养殖、填滩造陆和码头与道路的建设,海岸资源破坏严重,在高盐水体环境条件下,可供秋茄迁地适生小环境已很难选择,继续扩大造林受阻。

(2)树种单一。树种单一制约了恢复重建红树林工作,单一树种不仅无法营造红树林原生生态环境,而且给秋茄树今后生长发育带来影响。

(3)新品种引种技术问题尚未解决。

(4)围垦养殖和农民对红树林生态效益认识不足而造成的破坏,或挖土造成幼苗死亡。必须取得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以及当地村民的支持,加强管理,责任到位。此外,开展对群众特别是海岸沿线村民群众、养殖业主的宣传教育,使社会形成自觉保护红树林的良好氛围。

(5)海岸潮间带淤泥海滩是造林困难立地类型之一,如大风、波浪、潮汐动能、移动泥沙、漂浮垃圾、海洋动物等因素对于刚扎根的幼苗危害最大,种植以后需管理补种,对人力及资金要求大。因此只能加大资金的投入,红树林资源才能得到恢复和发展。

4参考文献

[1]林鹏,傅勤.中国红树林的环境生态及经济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林鹏.中国红树林生态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3]林鹏,张宜辉,杨志伟.厦门海岸红树林的保护与生态恢复[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6):1-6.

[4]王文卿,赵萌莉,邓传远,等.福建沿岸地区红树林的种类与分布[J].台湾海峡,2000,19(4):534-540.

[5]陈桂株.红树林植物秋茄及其湿地系统研究[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6]林鹏,林益明,林建辉.红树植物次生木质部的结构与进化[J].海洋学报,1998,20(4):97-102.

[7]林鹏.中国东南部海岸红树林的类群及其分布[J].生态学报,1991,1(3):282-290.

[8]黄生.秋茄的区域性种群遗传结构[J].生物多样性,1994,2(2):68-75.

[9]杨盛昌,林鹏.潮滩红树植物抗低温适应的生态学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8,22(1)61-68.

[10]郑海雷,林鹏.红树植物白骨壤对盐度的某些生理反应[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139-143.

[11]莫竹承,范航清,何斌源.海水盐度对两种红树植物胚轴萌发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1(12):235-239.

[12]蓝福生,李瑞棠.广西海滩红树林与土壤的关系[J].广西植物,1998,14(1):54-59.

[13]杨萍如,何金海,刘腾辉.红树林及其土壤[J].自然资源学报,1987,2(1):32-37.

[14]张银龙,林鹏.九龙江河口秋茄林及白骨壤红树林土壤特性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14(32):325-330.

[15]张乔民,于红兵,陈欣树,等.红树林生长带与潮汐水位关系的研究[J].生态学报,1997,17(3):258-265.

[16]郑德璋,李玫,郑松发,等.中国红树林恢复和发展研究进展[J].广东林业科技,2003(1):11-15.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