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范文

诗歌教学的重难点精选(九篇)

诗歌教学的重难点

第1篇: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实践

高中诗歌是一个语言比较凝聚的文学载体,有特殊的文学特征,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中之难的重点,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应该如何开展,是每一个高中语文老师都关注的点,寻求切合实际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是语文老师应该去探究的,更是每个语文老师教学的任务。教师要有效的引导学生进入美妙的诗歌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审美观、创造性,由此来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一、提升高中语文老师的综合素养

高中语文老师作为诗歌的讲颂者,首先需要掌握诗歌的特征和诗歌鉴赏的技巧与能力,能够精确的掌握新课程下教钢的要求,更要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教师素养,诗歌是古人的智慧的结晶,基本是古人的人生探索的经验总结、个人修养和文学修养融合而来的精美的诗歌,其中的价值不是用金钱所能衡量的。所以老师在给学生讲解诗歌之前,必须先领悟其中的意境,然后加以自己的创新之后在教学。在此过程中也能升华自己,也是提升教师素养的好机会。老师教学水平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水平,所以,作为高中老师,也必须及时给大脑充电,努力更好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诗歌中真挚的情感,就像艺术品一样,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使用多元化的方式去启迪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让学生能从语文诗歌中真正的了解到其中的精髓所在,真正的理解到作者的思想和其中的喜怒安乐,当然,老师也要自己多探索好的教学方式,层次分明的给学生讲解其中的难易点,让学生容易掌握诗歌学习的技巧,使其难度降低,让学生真正的爱上诗歌。另外,老师也要及时和现代接轨,能够和学生没有障碍的进行交流,能够在交流中掌握学生的思维视角,对学生学习诗歌会有较大的帮助,这也提高高中语文老师综合素养的方式。

二、增加朗诵、深化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与普通课文不同之处在于,课文每句话比较好理解,但是诗歌它短而精,具有鲜明的特点,和谐的韵律,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体会诗歌的情愫,学生只有善于朗读,才能够真正的理解诗歌,喜欢上诗歌。老师可以在讲课之前,先在网络上下载一些名家诵读的诗歌,放给学生们听,然后再让学生参照着去读,在读的过程中和先人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如此学生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喜与忧,安与乐。例如汉乐府的《长歌行》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写的就是忧愁,再如李白的《秋浦词》“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表达的也是忧伤”,所以只有与通过大量的朗读,才能体会到诗人心中无限的悲凉,忧愁。针对高中学习的这些诗歌老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其中经典诗歌的特点,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去讨论,这样学生们既可以活跃教学氛围,也可以让学生爱上朗读,领悟理解其中的意义,汲取诗歌中的营养,鼓励学生多读多理解,达到愿意朗读,深化理解的目标。

三、改革创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要脱离以往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记录的教学方式,需要以学生为主,老师引导的教学观念,以围绕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原则的语文教学,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其实就是学生自我认知的过程,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当然老师引导也非常重要,比如,学生初期学习诗歌时总是不知所措,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先朗读,然后再在每个词语中去分析其中的意思,然后让同学自由结合讨论诗歌文的内涵和表达的意义,学生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老师不要马上把答案讲出来,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根本,然后主动去解决问题。另外,高中语文教学不能再以学生的成绩为评判的标准,要全方位的评判,要对学生进行思维创造力的引导,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为目标来调动学生学习诗歌,所以我们作为高中语文老师,不能被传统的思想影响,要随着时代进步,个人的教学也要随之改进,创新教学理念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第2篇: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微课教学;运用研究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化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微课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融入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之中,成为了推动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抓手,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诗歌教学中微课运用的意义

诗歌教学属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环节,将微课运用于诗歌教学,能够借助于多媒体视频形式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无论是补充教学信息还是突破教学难点,以及掌握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具体分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有效调动了学习兴趣。微课进入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课堂,能够给枯燥的课堂带来生机,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活动不再是高难度的活动,而是形式和内容都非常丰富的活动,微课演示了诗歌描绘的场景,通过音乐熏陶营造了浓厚的教学氛围,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是有效整合了教学资源。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以及与教学相关的影音资料,各种辅教学资源得到了有效开发,并与语文教学设计融合起来,增加了诗歌教学的资料信息量,与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主题内容等方面相关的信息,可以实现资源的汇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诗歌学习领悟中的感官体验,实现教学成效的提升。

三是有效促进了理解深入。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运用微课辅助教学,既可以着眼于补充教学信息,也可以针对教学重点的难点问题,进行专门的演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和教师的启发点拨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效果。

四是有效培养了协作意识。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微课进行辅助,既要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同时也要集合大家的智慧来研究问题,尤其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研究讨论和重点突破,对学生协作学习意识的养成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诗歌教学中微课运用的路径

将微课运用于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可以将各种形式充分运用起来,将教学资源整合起来,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微课运用的实际效果。

1.运用微课补充教学信息。诗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字里行间的韵律,还要通过对教学相关信息的了解,对诗歌的内容做到全面了解,从而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例如在《长征组歌》教学中,笔者运用微课向学生系统介绍了红军长征的信息,从长征的路线、路程之遥远,以及沿途草地、雪山气候与自然条件之恶劣,围追堵截的艰险等方面,给学生再现了一个长征的征程。这样的微课演示有效补充了诗歌所描绘的内容,让诗歌教学的课堂更加生动,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的诗歌学习活动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

2.运用微课营造教学氛围。诗歌教学中,教师感觉难度较大的一点就是学生对诗歌情感的领悟和把握,运用微课形式能够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氛围,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撞击,从而实现诗歌教学成效的快速提升。例如在《我的中国心》教学中,笔者以微课形式演示了一系列的视频画面,有出访外国时,当地华人华侨热烈欢迎的场景,有我国海军在战乱地区撤侨的感人画面。这些视频资料充分展示了中国强大在全世界华人心中产生的震撼,营造了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整个课堂都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情怀,学生对诗歌的思想主题以及意境意蕴感悟更加深刻。

3.运用微课突破教学难点。诗歌教学的难度明显高于其他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重视对重难点的突破,尤其是要让学生掌握得透彻,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微课在这一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沁园春・雪》教学中,体会语言准确性、描写形象性、蕴含深刻性,进入诗词展现的意境是一大难点,笔者以微课帮助学生提前开展学习感悟,课前播放了一段特级教师在这一首诗词教学中的经典片段,特别是对上下阕分层,理清写景的顺序,对“望”字统领、“惜”字包含感情等方面进行分析的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对语言的精练准确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理解,同时展示了辅助理解的江山雪景,映衬文中的情感气概,有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运用微课紧凑教学流程。微课运用于诗歌教学,对整个课堂教学流程的优化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仅仅以教师的讲解来开展,节奏掌握不好就容易陷入前快后慢或者前慢后快的境地。有了微课的帮助,教师可以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节, 对教学工作中的节奏更加灵活地把握。例如在一些补充信息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微课演示的方式进行,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同样达到了提高学生知识面的效果。将微课运用于重点环节的分析以及教学情境的营造方面,能够让教学流程变得更加紧凑和科学,有效提高了诗歌教学的效果。

5.运用微课拓展教学空间。微课运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最为显著的优势就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开放。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拓展,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例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教师可以运用微课演示一段诗朗诵《梦回故乡》,幽怨的基调、凄美的文字,深情的朗诵配以游子思乡的画面,营造出浓浓的乡愁氛围,对学生深入到诗歌之中感受体会,起到了身临其境的辅助效果。

三、结束语

将微课运用于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之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微课“位微不卑”,虽然没有其他课程丰富,但是其是诗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资源;微课“课微不小”,虽然用的时间比较少,但是浓缩了大量的信息,涵盖了丰富的知识要点;微课“步微不慢”,虽然每次侧重于一两个要点,但是这些要点是拾遗补缺的关键节点,能够促进教学的快速开展;微课“效微不薄”,可以在教学中实现聚沙成塔的目标。

第3篇: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范文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根据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几点存在的问题:

(一)古诗词深奥难懂

由于许多古诗词是诗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触动内心的想法而创作出来的作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诗歌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所以,对于现代的学生,古诗词比较深奥难懂,学生无法理解诗歌形式、诗歌内容,从而对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不利于传统文化中古诗词的教育教学。

(二)老师教育教学方法有待转变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许多初中语文老师在古诗词教育教学中都十分注重古诗词的背诵和记忆,督促学生默写古诗词原句,并且考试的时候也是注重这方面的内容考核,而忽视了学习古诗词的真正意义。不同的诗歌有不同的背景,只有充分了解时代背景,了解诗人创作的原因,才能真正领会诗歌的精髓,体验诗歌的美妙之处。但是,有关初中语文老师在这方面有待提高,否则不利于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学生学习态度问题

古诗词的晦涩难懂,让许多学生对其没有更多的学习热情,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抗拒心理,讨厌学习诗歌。再加上学生认为古诗歌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没有实用性,不像数学、物理一样在生活中经常能够用到。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态度存在问题,最终不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提出有效方法促进初中古诗词教学

针对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本文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美

重复多遍的朗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语感。有关学校初中语文老师应该经常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的强烈语感,从而更好地领略古诗的美。有关老师可以有效借助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下载一些优秀的古诗歌朗读作品在课堂上播放,带领学生共同学习,促进语感的培养。比如,在学习崔颢的《黄鹤楼》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为学生创造一种语境,将黄鹤楼远眺所见的壮丽景色利用电脑展现出来,促进学生抒发情感,朗?x诗歌。通过朗读、深入学习得到,借由神话传说“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表现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思想,抒写了诗人怀家思乡的深情。

(二)创设一种古诗意境

意境是作者在创作作品时将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意联系起来的一种意境。把握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歌教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有关初中语文老师应该注重改革创新,创设一种古诗意境。比如对诗中所讲的一种物体,如学习《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对月亮的特点进行阐述,然后再结合诗歌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意境中学习诗歌。

(三)对古诗的内容进行深入剖析

对古诗的内容学习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有关老师应该对古诗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带领学生学习诗人的人格特点、生活经历等。比如苏轼的一生充满波折,他的诗歌特点也比较多样。在学习苏轼的诗歌时,有关老师应该带领学生学习苏轼的一生和创作此作品的原因,再学习诗歌的具体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最终促进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育教学。例如,苏轼被降职,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等佳作。学习这篇作品时就可联系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领会诗歌的美。

(四)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第4篇: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范文

(一)“教”“学”热冷相对

“诗歌”是最纯粹的文学,对提高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诗歌鉴赏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诗歌教学却一直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相关研究如火如荼,诗歌鉴赏文本书籍、单篇诗歌教学指导、诗歌鉴赏习题等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语文教师大多跋涉其中,苦心孤诣;另一方面,学生对诗歌学习却是漠视加排斥,任教师怎样渲染、讲析、引导、训练,大多对诗歌始终抱着敬而远之甚至是反感的态度。诗歌教学不仅没能拉近学生和语文的距离,反而使大部分学生对语文更加疏远。

为什么这么广泛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仍然不能将诗歌的教与学有效连通起来呢?一方面,正如现在的教育研究所关注的那样,还有一部分教师的努力没有切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学理念亟待改变;另一方面,教材作为教学双方对话的平台、教学双方的焊接点却不能适合所有层级的学生,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必修与选修教学“油水分离”或界限模糊

选修课的开设是高中新课改的亮点,也是难点之一。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对必修课内容的延伸、补充、拓展和提高,选修课的开设,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发展体系,从而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创造条件。

首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弄清必修和选修的关系,把握住高中选修课的定位。必修课强调“共同基础”,选修课重在“多样选择”,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继承、巩固、拓展、提高。两者之间既有继承性,也有相对独立性。继承性是指选修必须重视对必修内容的梳理和巩固,选修课仍然具有基础性;独立性是前者强调基础,后者注重拓展,强调探究,着眼于发展和提高。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对必修和选修两者关系没有弄清的现象,尤其是对古代诗歌教学,比较典型的是两种教学情况:

1.必修与选修教学“油水分离”

有些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在必修教材教学中不研究必修与选修的关系,将两者完全割裂开来教学,比如在教《杜甫诗三首》时,就不考虑选修中杜甫的诗歌,到选修教学时又将必修中介绍过的杜甫及其作品重复一遍,这就导致教学内容的重复,浪费了大量的教学课时,教学的有效性不高。

2.必修与选修教学界限模糊

可能是由于考试因素的存在,有些老师把选修中的古典诗歌上成了必修古典诗歌。在选修课的教学中,侧重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欣赏与运用的能力,它力求唤醒学生的学习精神,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此让学生运用前阶段必修课学习得到的学习方法进行尝试与运用,因而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老师不能将选修当作必修来上。

其次,虽然必修与选修有诸多不同之处,但它们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必修奠基选修,选修提升必修。根据教学安排,选修课是安排在必修课之后进行。必修课里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可视为给选修课作铺垫,开个头。在必修中所学到的能力、习惯、兴趣等应该保留并迁移至选修课中来,使之有所发挥,发展。教师在开展选修课教学时应有意识地随时联系必修课所学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应像必修课一样受到重视,甚至更加受到重视。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必修与选修教学的有效结合这一课题就摆在了我们一线教学者的面前,笔者和本组的同仁们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和探索,有了一点心得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二、有效结合方式

(一)教材的整合

1.理论思考

高中语文进入选修阶段后,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成为很多学校的首选。该教材的诗歌部分,包括25位诗人的30首诗,分别编放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三个单元。编写者意在以鉴赏方法为主线确立单元主题,让学生在必修的基础上构建起诗歌鉴赏方法的能力体系,从而真正成为一个读者、一个鉴赏者。用心良苦,匠心独运,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第一,以鉴赏方法为主线确立单元是否符合实际的鉴赏过程和规律?我们知道,多数诗歌的解读不可能单纯地依赖于某一种方法或是某一个角度,而某一种鉴赏方法或角度也很难贯穿于一首诗鉴赏过程的始终。只有综合使用多种手法多层面地鉴赏,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作品。名篇名作更是如此。比如:《旅夜书怀》被划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要鉴赏这首诗,除“缘景明情”把握诗的意境,也需要“因声求气”“知人论世”来体会诗的声韵,理解诗的主旨。同理,其他单元的其他诗篇也是如此。如果把鉴赏方法或鉴赏步骤生硬地割裂开来,理想化地确立单元主题,这与学生鉴赏诗歌的实际过程和认识规律不相符,即使每个单元教学各有侧重,也不可避免单元主题的交叉或是重复,不利于实现编者建构诗歌鉴赏方法体系的初衷。

第二,以鉴赏方法为主线确立单元是否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这种拓展和提高不仅仅是篇目的不同,也不是语文课程目标上的根本改变,而是通过更丰富深化的语文教学内容,来进一步改善并充实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自己的兴趣关注点上形成相对系统的认知。现行教材以鉴赏方法为单元主题的划分,使得“大家”的作品以及同类题材的作品支离化,如李白、杜甫的7篇诗作被零散地分布在三个单元。这对于大家的作品,对于同类题材的诗歌整体阅读而言仍是单篇教学,学生在这方面的认知无疑还会继续停留在必修阶段的只鳞片爪中。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对大诗人及同题材作品的深入了解与准确把握,不利于系统认知的形成。

第三,以鉴赏方法为主线确立单元是否有利于实现古诗课程的最终目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取了中国历史上优秀的诗歌作品,承载着引导学生感受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任务。而以鉴赏方法为单元主题的引领,很容易导致教学中过于关注鉴赏方法的建构,从而弱化甚至淡化对诗歌文化内涵挖掘的倾向。我们知道,鉴赏方法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习这些方法之后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如果方法的学习没有指向生命与文化的作用,我们的教学也会走向纯技术的教导而丧失应有的价值。这显然与新课程精神以及编写者的意图是有偏差的。

第四,必修中出现许多和选修中是同一个作者的诗歌,笔者认为,将选修和必修相关作品按照一定标准重新组合,或许能成为一种思路或是探索。

2.实践操作

经过思考和实践,我们认为,如果以古代诗歌所蕴含的文化主题来重构单元内容,把教材现有的三个单元主题理解为解读一首诗的三个步骤或角度贯穿整个诗歌单元教学的始终,然后把必修相关诗歌分别归入到相应主题,是否更有助于学生古诗鉴赏能力体系的建构,更有利于古代诗歌选修课感受文化、传承精神这一最终课程目标的实现呢?是否更有利于我们的有效教学呢?笔者认为是可以的,因为以往的人教版教材和现行的人教版必修教材,基本上是在兼顾体裁知识和大家专题的同时,侧重以文学史为线索构成古代诗歌的单元内容。这种单元构成虽然表面上给人以“重知识轻方法、多孤篇少同类”的感觉,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至少实现了对诗歌基本知识的掌握、名家名作的认知;在鉴赏方法的形成、审美品味的陶冶、文化人格的养成等方面也接近或基本是实现了大纲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应该是在对传统的继承与思想的修正下进行,符合诗歌教学规律的单元建构需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加以继承或改进。比如“大家专题”单元就很好地指向了古代诗歌教学的最高目标――对文化的体认感悟;而必修课中在题材类别上的整体阅读不足则需要在选修课教学中进行弥补和调整。我们再深入思考一层就不难发现,不同题材的诗作反映了不同的主题,呈现出不同特点的文化。这与诗歌史上的“李白文化”“杜甫文化”等同属文化现象。如果我们以文化主题来重构单元,形成大家和题材类别专题,则不仅能很好地解决必修课诗歌单元“多孤篇少同类”的问题,实现从必修到选修教学目标的逐层递进和深入,也能很好地完成必修与选修教学与高考古代诗歌复习的顺利对接。

于是我们进行了以下的整合探索:

我们首先确立高中古代诗歌选修教学单元重构的基本原则,再依据重构原则建构出两个文化主题单元,最后依据不同的文化主题确定教学思路。具体分三个方面谈。

(1)文化主题单元的重构原则

在充分领会和尊重编写者意图的前提下,我们这样确立单元重构的原则。即以选修课的课程目标为指向,以诗歌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为主线,以必修与选修教材的现有内容为基本材料,以学生鉴赏的思维过程为实施依据,兼顾课时和高考两个因素,对现有篇目做个别增补,构建出两个大的文化单元。把教材原有的“知人论世”“缘景明情”和“因声求气”等三个单元主题作为鉴赏诗歌的三个方法或步骤贯穿于古代诗歌必修与选修课整合教学的始终。这样更加符合学生的鉴赏实际过程,也能充实和丰富学生在必修阶段的认知系统,凸显古代诗歌选修课的文化性,从而达成古诗文选修课目标。之所以强调以教材现有内容为基本材料,一方面在于它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与必修模块的诗歌作品共同建构了古代诗歌相对完整的作品体系,不重复、不交叉、与必修互为补充。所以,为凸显文化主题单元,除增加个别篇目外,一般不做替换。另外,也防止了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时增删篇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文化主题单元的重构内容

现有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文本资料,不仅有昂居于诗峰之巅的诗仙、诗圣之作,更有众多诗人群体所构建的丰富多彩的诗词文化风景。李白、杜甫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其诗其人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文学领域,超越了诗歌本身,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灿烂的文化。而大漠边关的雄心与愁心(边塞诗),山水田园中的诗意栖居(山水田园诗),怅望千秋一洒泪的感慨(咏诗怀古诗),命运际遇的咏叹调(咏怀诗),相思成疾的离别歌(思乡离别诗)等也都成为古代诗歌史上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就是说,除了李白文化、杜甫文化还有山水田园文化、边塞文化、离别相思文化等。因此,依据现有教材可重构出“大家作品”和“诗词风景”两个大的文化主题单元。在大单元的统领下,再依据诗歌的内容或题材特点分出小单元――共七个文化专题。其中“大家作品”包括李白、杜甫两个文化专题。“诗词风景”单元包括由不同题材类别的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史怀古诗、咏怀感伤诗、思乡离别诗等构成的五个文化专题。

文化主题单元一:“大家作品”

专题一:李白专题――《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中览古》《将进酒》

专题二:杜甫专题――《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蜀相》《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兵车行》

文化主题单元二:“诗词风景”

专题三:大漠边关――《采薇》《国殇》(屈原)、《燕歌行》(高适)、《出塞》(王昌龄)

专题四:诗意栖居――《归园田居》《定风波》《望海潮》《杂诗十二首其一》(陶渊明)、《积雨辋川庄作》(王维)、《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新城道中》(苏轼)

专题六:命运咏叹――《离骚》《短歌行》《琵琶行》《登建康赏心亭》《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拟行路难》(鲍照)、《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虞美人》《书愤》

专题五:怅望千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马嵬》《长恨歌》(白居易)、《扬州慢》(姜夔)

专题七:相思成歌――《氓》《雨霖铃》《涉江采芙蓉》《孔雀东南飞》《锦瑟》《醉花阴》《声声慢》《湘夫人》(屈原)、《一剪梅》(李清照)、《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苏幕遮》(周邦彦)、《菩萨蛮》(韦庄、温庭筠各一首)、《今离别》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诗词由于内容的丰富性,在题材的类别上是有交叉或是有争议的。比如屈原《湘夫人》既可以归入相思离别类也可归入咏怀作品,我们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归类,不必强求统一。个别诗词由于内容的特殊性,很难归入专题的某一类。如《李凭箜篌引》纯粹描写演奏技艺,描写音乐美的,限于课时又不便有更多的补充,个别鉴赏即可。

(二)教学内容及鉴赏方法方面的有效结合

除了以上将选修和必修教材有效整合外,笔者还和本组的其他老师进行了教学内容选择上和鉴赏方法方面的有效结合的尝试。经过课堂实践,我们认为在这一方面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可以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有效结合。

1.从欣赏诗歌的方法入手进行结合

如老师在进行《短歌行》《〈拟行路难〉其四》的教学时,教会学生利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方法欣赏诗歌。在教学《涉江采芙蓉》和《苏幕遮・燎沉香》时,要求学生采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方法来欣赏诗歌,如在这节课“情读”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诗词描写的画面进行再现。

2.从诗歌所表现的情感角度入手进行结合

如教学《短歌行》《〈拟行路难〉其四》时,老师可抓住两首诗歌的类似情感,一“忧”一“愁”,一“求贤”,一“寻主(怀才不遇)”进行诗歌思想内容解读,这样对学生在阅读有类似思想感情的诗歌时,就有了欣赏铺垫,理解起来也较为容易,比如选修中的杜甫的诗歌。

3.从诗歌出现相同意向入手进行结合

如教学《涉江采芙蓉》和《苏幕遮・燎沉香》时,老师比较欣赏这两首诗歌拥有一个共同的意象――芙蓉。老师抓住这一共同意象,顺理成章解读出共同的情感――思乡。而老师没有仅仅停留在共同意象表达出共同乡愁这一情感上,而是顺势引用了大量其他有关“芙蓉”这一意象的诗歌,总结出古代诗歌中“芙蓉”表达出的三个情感,这让学生以后再阅读这一类诗歌时,解读情感就有了抓手。

4.从诗歌创作所处的时代特点相近入手进行结合

第5篇: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17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要内容,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最能够体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内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应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会理解和欣赏诗歌,真正能够感知文人的情感、思想和艺术技巧,感悟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内蕴,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灿烂文化;也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感悟 ,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思想

诗歌鉴赏需要在理解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之美、画面之美、艺术之美,这是基础,也是高中诗歌教学的重点。很多时候,学生对诗歌没有真正理解,不能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也就谈不上鉴赏。高中诗歌鉴赏一定要从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开始,结合诗人的个人经历、风格特点和社会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文句,想象诗歌中人物形象和画面场景,把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抓住最能体现诗歌情感的字眼,理解诗歌的选材、绘景和艺术手法,由此才能真正体会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需要先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经历和作品风格特点,感知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然后让学生逐句了解词的内容,感知这首词中词人在展现在都门外喝酒饯别的具体场景时,是怎样通过环境描写、动作描写、情态描写来展现送别时的场景,将诗词散文化的。再通过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感知词中的作者和其情人这两个人物形象。把握住最能体现感情的词语和句子:“无绪”“泪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此来感知作者抒发的离别时的难舍和想象离别后的思念。这样才是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才能再进一步上升到鉴赏的层面。

二、鉴赏诗歌的意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之美,注重诗歌与绘画的融合,体现诗歌的感情内敛之美和意境之美。要想真正感知中国古典诗歌,学会鉴赏中国诗歌,一定要懂得欣赏中国诗歌的画面意境之美,这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重要方式。中国古典诗歌常常是将情感融入景物的描绘之中,以此来更为全面细腻地抒发个人情感。诗歌教学一定要教会学生从把握意象开始,抓住诗人创作时选用的特殊意象展开想象,将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景物,将客观的物象还原成染上感情的画面和意境。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人创作的场景中去,把握诗歌中意象的客观特点和带来的主观感受,以此来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寻找意象,掌握常见意象的基本特点,学习想象和联想,掌握一些基本的术语概括诗歌的画面意境。

例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感知作者选择的意象。首先让学生找到作者进行景物描写的句子,再让学生找出典型的意象,通过想象再现词中描绘的画面场景,感知其客观特点以及带来的主观感受。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些意象,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想象,感知词中描绘的雄奇壮阔的画面,以及周瑜这个人物形象,从而体会作者对周瑜的仰慕之情以及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

三、理解诗歌选用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创作的艺术之美

中国诗歌不仅情感丰富,思想深厚,而且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学习诗歌鉴赏,一定要学会鉴赏诗歌的艺术之美。诗歌教学在让学生理解诗歌基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应教会学生分析诗人选用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高超的诗歌创造能力和艺术驾驭能力,感受中国诗歌的艺术之美。为此,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的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的术语,理解这些术语的内涵,并能够结合具体诗歌感受这些手法的具体应用和表达效果,能够真正体会和领悟这些艺术手法的妙用。

第6篇: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范文

关键词: 英美诗歌教学 微课 翻转课堂 人文素质培养

1.引言

说到英美诗歌教学,大多数人很自然地认为这是专业英语的事,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无关,有些人甚至认为学习英语诗歌对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效果不明显,这种高雅艺术在学习和工作中不实用。还有些教师虽然乐意给学生讲授英美诗歌,却受制于一些客观条件,譬如,课时不够,学生外语水平弱,师资力量也有限等,最终在课堂上开展诗歌鉴赏活动力不从心,以至于把教学重点放在基本训练上,即精讲课文,带着学生做练习,等等,很少从文学欣赏角度出发,引入一些地道的英美诗歌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正因为英美诗歌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长期得不到重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英语诗歌实际上接触得很少,在大学英语教育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其实,从素质培养的角度衡量,英美诗歌教学应该纳入大学人文教育当中,文学素养,毫无疑问,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之一。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学模式越来越多样化,许多新颖的教学模式都可以用来辅助教学,课时和师资问题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构成无法在课堂上展示一些精彩内容的障碍。就学生的外语水平而言,总体来说在不断提高,这一点从历年的全国青少年英语口语大赛就看得出来。根据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在非专业外语课堂上进行诗歌教学,并非不可行,尤其现在有了微课和翻转课堂这些新的教学手段,英美诗歌教学就更值得尝试。

2.学习诗歌的必要性及影响

2.1诗歌教学的必要性

诗歌作为英美文学中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承载了文学和外语语言中的核心精华。在各个国家的母语教学中,诗歌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其自身具有独特的魅力,代表着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诗歌形式简练,内涵丰富,可以展现出一个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学外语不能单纯地从语言、功能角度去学,还应该重视和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做到了这些,才算是学得比较全面,一个人也会因此而获得与外国人进行文化交流的能力。

现在,在中国的大多数城市中,学习外语的学生越来越低龄化,80年代出生的人从初中才开始学英语,而“90后”、“00后”早已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外语。在大城市,学生还可以有更多机会直接接触外教,他们的词汇量、语法基础和语感比其他人更好一些。现在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至少已经在中学学了6年英语,如果再加上小学的6年,那就是12年,时间可谓不短。而在这12年当中,由于总是强调基础训练的重要性,教师一直以精讲课文和考试试题为主,如果在大学这个环境中还是如法炮制,一成不变,只是将课文增加难度,而忽略语篇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彩,那么,显然这不能给学习者带来更多新鲜感。根据这种现实,笔者建议,在高等教育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培养方案中,英语教师不妨选择一些适当的英美诗歌材料,将它们更多地融入自己的外语课堂,这样做既可以使外语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课堂教学充满人文气息,又能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学生对外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力和人文素养。

2.2英美诗歌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2.2.1英美诗歌教学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诗歌的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思想凝练,代表着语言使用的最高境界。若学习者能够从中汲取各种养分,则自然会有助于其自身成长,语言欣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也会有更大提高。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往往匠心独运、别出心裁地使用一些词汇或各种句型,以高超的写作手法,创造出美轮美奂、给人以艺术享受的文学意境。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细心品味所学诗句,以及诗人的那些独特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中的拟人、比喻、夸张、借代、递进、压头韵等艺术手法,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和感悟一定会上新台阶。

2.2.2英美诗歌教学可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

诗歌中凝练的语言和含蓄、精辟的思想大都来自于生活,但又与现实生活不完全一样,它不仅将文学中的高雅艺术向虔诚的读者、欣赏者展现出来,而且以此生动地表现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趣、理想和追求。诗歌不仅可以反映作者的内心情感,而且可以反映出不同国家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正因为如此,学习英语诗歌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挖掘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使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有机会体验诗人所描述的种种不同经历和情景,从而更好地培养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2.2.3英美诗歌教学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歌教学是传递情感、提高人的审美情趣进而实现美育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对学生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强化他们审美情趣,而且可以使他们增进对西方社会与文化的了解,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诗歌语言精练,言辞隽永,几乎每首诗都代表着一个美好的、令人深思的语言艺术世界,抒发了诗人最细腻深邃、丰富深沉的情感。在赏析作品的过程中,学习者无疑可以领略到这种精神、这种内含,随之而来的是人的思想和情趣也会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正如中国古诗所说,“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从教学艺术来说,这种培养优秀人才的“无声细雨”要胜过多少苍白、平铺直叙的东西,真正志存高远的外语教师对这一点不可忽视。

3.英美诗歌教学和以“微课”为基础的翻转课堂的结合

3.1翻转课堂和微课

在当今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新兴教学方式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的两位高中教师为了帮助缺课的学生跟上教学进度,将课堂演示文稿和讲解视频传到网上,令人惊喜的是,这种可贵的尝试取得了显著效果。2011年,可汗学院大量运用网络教学促进课堂教学,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从此,翻转课堂广为人知。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or Flipped Classroom),或称反转课堂,颠倒课堂,是以微课视频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颠覆传统教学理念的一种新型授课方法。将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课余时间完成针对某些知识点或概念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下或课前看材料自习,课堂则变成教师与学生真诚“互动”的场所,主要用来答疑解惑、探讨、讨论,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的转变,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换言之,翻转课堂是教育者赋予学习者更多的自由,将某些知识传授过程放在课堂之外,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课堂上,以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更好的交流和沟通,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一些问题。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么这些往往是做不到的。

目前,以微课为基础的翻转课堂受到师生的广泛推崇,它丰富、扩展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模式变得更加新颖、多样。微课从广义上说又可称为迷你课程(minicourse)、微型课程(microlesson)、微课程(microlecture),是2012年以来兴起的一种网络视频课程形式,“短而精”是其主要特点,一般时长为10-20分钟。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录像,也不是一堂课的内容浓缩。微课的目的和作用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合适的、最简单明了的方式,讲清一个问题,既要简明扼要,又要有效,使学习者一看就明白、就懂、就会,这样就节省了许多课堂时间。将微课应用于翻转课堂是教学方式上的一种调整,只要内容适合,条件具备,教师就可以把教学中的一些必要的知识点或某一个“special point,special content”提前录好,发给学生,这对课堂教学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铺垫,也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2教学案例分析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最初接触英语诗歌时,由于诗歌中凝练的语言和丰富的寓意,很多人容易产生畏惧心理,最多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记忆,貌似学了但不求甚解。这与诗歌学习的意义是背道而驰的。如果让学生在课下花费大量时间查单词,一味地纠结于细节上的难点,也会影响学生欣赏诗歌的积极性,他们会觉得诗歌较难,不容易学。

按以往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对英语诗歌,学生经常是依赖教师把每一句诗的内在含义讲清、阐明,甚至要总结出诗的主题思想、写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总之所有这些东西,都指望老师“打包”送给他们。这样一来,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基本上也就到此为止了,他们对所学诗歌还会有什么更进一步思考或更深入探讨吗?恐怕不会。学生不但没有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而且很难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和独特见解。其结果往往是学生对英语诗歌学习并没有真正深入进去,只是蜻蜓点水,表面上是学了,其实仍然徘徊在诗歌的妙境之外。

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提前帮助学生扫清一些基本的词汇、语法、难句及背景知识等障碍,让他们在这些方面没有后顾之忧。然后就可以腾出时间,在课堂上与学生们一起讨论诗歌的主旨内涵、艺术魅力、写作特点等,大家可以一起进行归纳,畅所欲言。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用来讨论,解读诗歌的意境、作者的艺术构思,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把诗歌的妙趣和意境描述出来,这样,学生便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尽情地体会、品味诗歌的内容。这种做法要远远胜过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讲解难词难句,只纠缠于文字层面的一些东西。除此之外,在课堂上,教师也不必刻意让学生分析和学习声韵方面的知识,比如抑扬格(iamb)、扬抑格(trochee)及其作用等,这些专业知识,教师可以安排在“微课”里面,让学生提前了解,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提到这些写作特点的时候就会轻松容易。

实践中,笔者发现,将以“微课”为基础的翻转课堂与大学英语诗歌教学相结合,既能有效解决课时不够的问题,又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诗歌鉴赏,提高自身的中外文学修养。学生不再是外语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完全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已有知识,通过视听说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和讨论,在课堂上收获更多东西。

以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著名诗歌“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当中的一个小节为例,不难看到利用微课进行诗歌教学的好处。

Two roads are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弗罗斯特的这首诗短小精美、含义隽永。在微课当中,教师不用刻意强调欣赏英语诗歌需要掌握的各种分析方法和原则,不妨从诗歌的语境和故事起源出发,介绍诗人的成长经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如罗伯斯特38岁才毅然决然地改行做全职诗人;他卖掉了祖父留下的农场,和妻子一起背井离乡,来到英国伦敦附近的一个村庄,住在木板茅屋中创作诗歌。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微课,重点帮助学生扫清一些语言障碍,如解释一些难词(diverge,undergrowth等)、难句(long I stood等)。至于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讨论,老师也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起学生对某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感想或感悟。

除此之外,从教学角度说,恐怕没有学生不喜欢课堂气氛新颖活泼的,那么,既然有些英语诗歌已经被改编成了歌曲,教师不妨在讨论结束后将歌曲放给大家听,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英语学习的魅力,甚至可以带着大家唱。这样既学习了知识又愉悦了心情,避免了枯燥乏味,谁会不喜欢呢?

有哪些歌曲可以用到英语课堂上呢?例如彭斯的“友谊地久天长”(Auld Lang Syne),艾米莉・狄更生的“因为我无法为死神停留”(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叶芝的“茵尼斯弗利岛”(Lake Isle of Innisfree),“母亲之歌”(Song of the Old Mother),“夏洛特女郎”(The Lady of Shalott),维多利亚时代的桂冠诗人丁尼生的“国王之歌”(Idylls of the King),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能否把你比作夏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等等,所有这些诗歌都能找到相应的英文歌曲。如果教师自身音乐素养较高,则可以找到更多英诗歌曲,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这种将音乐和外语教学相结合的做法,其实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提高师生两方面的艺术修养,都非常有益。

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可以对英语诗歌有更深刻的了解。诗歌常常不用完整句,其句式生动活泼,表现形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这一点恰恰可以给读者留下较大思维空间,而以培养人文素养为宗旨的英美诗歌教学就是要赋予学习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表达空间,使其通过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深入探究,发展其感受、理解、表达和运用能力,这也是英语课从单纯的语言类课程向语文类课程转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社会发展对大学英语教育的需要。正如Mc Donough和Shaw所指出的:教育者应该把学生的阅读活动看成是读者和作者(包括各种语言材料)之间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互动”过程,即把阅读材料作为一个过程(text as process),鼓励读者和作者进行多方面的、密切的交流。

4.结语

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用于英美诗歌教学,会带给学生一种非同寻常的阅读体验,既丰富了学生对西方社会与文化的了解,使他们增长了见识,又引领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深入思考,而不是让学生的外语学习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这个层面,这种学习方式和收获上的变化,对大学生来说,意义不可低估。

在内容设置方面,教师可以把英美诗歌教学设置成由易到难,先从比较浅显的诗歌讲起,以此唤起学生兴趣,培养他们欣赏诗歌的经验。若能以微课方式进行课前铺垫,教师便可以更为合理地使用课堂时间,与学生一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学生也一定会发现学习英美诗歌并非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从长远来讲,这种学习一定会使他们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Kathleen F.Upside Down and Inside Out:Flip Your Classroom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J].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2012(6).

[2]马秀麟.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

[3]裘德海.高校利用微课程促进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3(4).

[4]尚婷.英美诗歌的教学策略研究[J].高教研究,2009(3).

[5]沈学B.大数据对教育意味着什么[J].上海教育科研,2013(9).

[6]王佐良.英国诗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77.

第7篇: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诗歌 人文情怀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95-01

语文课程的重要特征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结合。工具性是指语文课程要培养的语文运用能力,而人文性则是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课堂应该注重情感的熏陶,潜移默化的把语文的人文精神贯穿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高中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借助诗歌能够将先进的文化内涵得以有效传播,诗歌的学习能使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美感,陶冶学生情操。这些对高中的学生在人文素养上的提升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1 高中诗歌教学对学生人文情怀养成的作用及现状

1.1高中诗歌教学对学生人文情怀养成的作用分析

诗歌有着鲜明的语言艺术特点,是对先进的文化内涵及鲜明道德指向的表述和展现,对提升当前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对高中的人文情怀的养成工作得到加强是对高等思想的统一以及人文关怀的凝聚,而通过诗歌教学则在这一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发挥。诗歌是思想和文化内涵的凝聚,通过对诗歌的分析了解,能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得到加强,从而使其在人文情怀方面得以强化[1]。诗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丰富的情感意识及浓厚的生命意识,厚重的文化意识等,这些方面对学生的人文情怀养成都是必要的条件。

1.2高中诗歌教学的现状

从当前高中的诗歌教学情况来看,还在诸多方面存在着问题:(1)学生缺乏对诗歌阅读的兴趣,三年的亲身体验,感觉很多学生都觉得如果高考不需要,绝不会主动去阅读诗歌。许多传承千年的诗词,已然激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2)学生对古典诗歌难以理解。就古典诗歌而言,由于其中存有生僻字或者是比较难懂的典故,对学生的整体理解存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对文意的疏通就显得比较重要。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却只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讲解,例如对李商隐的《锦瑟》进行讲解,由于对这一诗的理解有着诸多不同的观点,为能顺利的讲解有的老师只对字面意思进行讲解,简要讲述庄生梦蝶以及望帝杜鹃的典故,但在整体的分析上没有重视,在情感的分析上比较浅显。(3)教师对诗歌教学中对背诵默写过度重视,主要是积累名句名篇,将对诗歌的诵读庸俗化应试化,这样就会对学生的诗歌兴趣有着削弱作用。另外就是对诗歌技巧的过度重视,针对各种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详细分析,在情感的反映上比较少的涉及,没能够走入到诗人的内心。这些方面都需要得到充分重视。(4)高考导致诗歌教学的功利化,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诗歌鉴赏简单的“套板化”,学生为了考试,更多希望从老师哪里获得模式化的技巧,从而获取更好的分数,学生对诗歌的人文魅力、诗歌的艺术美感受几乎为零。

2 高中诗歌情感内涵把握方法及人文情怀养成策略

2.1高中诗歌情感内涵把握方法分析

对高中的诗歌情感内涵的把握要能在有效的方法上进行实施,对诗歌要能反复的诵读,对诗歌的语言美学价值认真品位,诗歌有着很强的跳跃性,对诗歌进行吟诵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例如对李煜的《虞美人》进行教学中通过相关的诗歌能够加强语言韵味的呈现,帮助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美的内心感受[2]。还有就是要能发挥想象及联想,对诗歌的意境美进行体会,通过诗歌的画面描述来引发学生的联想及想象,再者就是要注重对诗歌的体验以及感悟,对诗歌的情理美加以领会,缘景明情感悟情怀。

2.2高中诗歌教学人文情怀养成策略探究

高中诗歌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情怀养成要能采取多元化的措施加以实施,兴趣是学生人文情怀养成的重要的基础,所以要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和借助多种教学技术手段将学生对诗歌的接触机会和参与度加强。从具体的方法上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对诗歌意境美及音乐美得以充分展现,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将文字通过动态的画面进行呈现,将模糊的形象进行直观化。另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诗歌的相关课外活动,例如诗歌的朗诵会来对诗歌的语言以及韵律和意境加以呈现,通过朗诵将内心的情怀表现出来。

还有就是对教材要加大关注,对诗歌的辅助作品阅读要增加,内容要符合学生审美能力及审美趣味,例如:对于杜甫的《望岳》进行讲解中,全诗并没有望字,但每句都在描写望岳,从距离上能够看出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早到晚。对这首诗的选材要能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得到有效结合,要和学生的审美趣味相结

合[3]。也要对诗歌的篇幅数量及难度充分重视,选编有着励志意义的教育诗,如韩愈的诗《读书四美具》“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子今四美具,实人华亦荣”。这首诗就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有着重要的帮助。

再者就是对教学理念进行全面革新,将教师的人文素养加以有效提升,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进行培养,最为基础的就是老师自身的文学素养要能达到高标准。从具体的措施上来看老师要能对文学有着热忱,对文学的含义及作品类型和风格等都要能够有一定了解,如此才能够走进文学及感受文学,才能够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还要能够更新老师的诗歌教学理念,要能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从教学方法上将理解作为重点来培养学生自我感悟能力,教学评价要能多元化的呈现。

3 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的诗歌教学对学生的人文情怀养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传统诗歌教学对学生的诗歌学习积极性有着很大的抑制,所以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能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对诗歌教学模式加以探索,只有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以激发才能为其人文情怀的养成打下基础。由于本文的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深化研究,希望此次努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待后来者居上。

参考文献:

[1]于春媚.论《诗经》的民族文化背景[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11).

第8篇: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范文

【关键词】初高中;诗歌鉴赏;衔接教学;探究

1.前言

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最为璀璨的明珠,具有很强的传承性,更是我国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初中古诗词与高中古诗词相比在内容、语法、情感、题材以及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因而初高中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应当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实现有效地衔接教学。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初高中诗歌鉴赏衔接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有很大一部分的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未能有效地实现衔接教学,在授课过程中缺乏整体的协调与规划,对诗歌鉴赏的教学成效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有效提升,为此,必须重视初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衔接问题,并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2.初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衔接断层形成的原因

初高中的语文教学由于在语文素养培养方面的要求衔接不是很到位,尤其是初中的新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有所淡化和弱化,使得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无法适应。语文学科在各个学段的知识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在有关知识的衔接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诗歌鉴赏方面。

在初中阶段对于诗歌鉴赏的要求较低,主要包括: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对诗歌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流利和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要求学生能够养成默读诗歌的良好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要求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略读和浏览的方法,能够进一步扩大其阅读范围,拓展其视野。其次,要求学生能够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有清晰的思路,能够理解其主要内容,对其中重要词语在诗歌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体味和推敲;能够清楚地表述自己对诗歌内容及表达方法的看法与疑问,能够通过小组讨论等合作方式,对疑难问题共同进行探讨,能够有效区分写实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的不同体裁形式。再次,要求学生在诗歌鉴赏过程中,能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诗歌作品的内涵能有一个初步的领悟,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发;能够根据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评价其思想感情倾向;对诗歌当中的情景与形象能够有自身的体验,能够品味诗歌中表现力丰富的语言。但是,在高中阶段对于诗歌鉴赏的要求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首先,要求学生能够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对诗歌进行诵读,能够准确表述诗歌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得出自己的阅读认知;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最为有效地阅读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要求学生能够形成独立的阅读思考习惯和能力,对于诗歌能够有自己的见解与根系,能够对诗歌从不同方面进行评价与质疑,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要求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而不是人云亦云,能够主动探究诗歌中所彰显的时代精神和所展示的民族心理,进一步了解人类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

从对两者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高中阶段的诗歌鉴赏更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使学生形成敏锐的思维能力,拓展其思维空间,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对语文诗歌鉴赏的课堂教学予以进一步优化,让学生形成主动对诗歌当中的文本信息进行探究的习惯与能力。因此高中阶段的诗歌鉴赏教学对语文老师在教学方面也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刺激反应,善于创造时机以唤醒和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能够主动同诗歌作者在思维方面进行碰撞和交流,使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得到丰富和发展。

3.初高中诗歌鉴赏衔接教学的原则

(1)整体连贯性。初高中诗歌的衔接教学应当具备整体连贯性。只有将各个局部有效衔接起来,才能够发挥整体功能的巨大优势。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整体性,才能连贯的有效的进行教学。根据诗歌教学衔接的整体连贯性原则,首先,应当把诗歌教材看成一个整体,充分发挥一个整体所具有的教学效应;其次,学生在学习中作为一个整体与诗歌教学是密切相关的,学生如果没有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诗歌教学就没有整体性可言。整体连贯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整体性的进行输入,又必须要整体性的进行输出,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整体连贯性的进行学习。否则,学生无法把握整体性,无法调动积极性。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现实学习中要求教师在衔接教学中应当掌握各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指标,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设计课堂诗歌教学。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进行规划教学,确定重点和难点,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调整思路与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效率。

(3)循序渐进原则。避免揠苗助长,按学生的学习律和诗歌教学循循善诱,让学生的知识能够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能够系统的掌握最基础的知识,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

(4)适应性原则。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内容和课程进度等都应当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能够适应教师的教学,让学生少走弯路。

4.初高中诗歌鉴赏衔接教学反思

4.1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个人素养

(1)通过分析初高中诗歌的特点,求同存异,创新教学理念。教师作为课堂授课的组织引导者,他们的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对教师本身来讲,第一,能够有意识的将初高中诗歌衔接到课堂教学中;第二,能够对初高中诗歌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第三,应当重视科学合理的在课堂教学中衔接初高中诗歌。教师应当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到初中与高中在教材与知识点等方面的存在着紧密的练习,应当对初高中的教材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高中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必要的铺垫,使得初中生能够对高中教材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准备。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将诗歌教学与学生的终身发展相结合,除了做好初中阶段的诗歌教学之外,还应当为学生高中阶段诗歌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挖掘其诗歌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初高中诗歌差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收放自如。

(2)针对初中诗歌知识的“盲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方法。“盲区”主要是针对在初中诗歌要求比较低或者没有要求而高中诗歌有要求或者要求比较高的一些知识和方法。初中与高中的诗歌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各有不同,如在高中需要学生能够掌握汉语最基本的语法,能够掌握对诗歌鉴赏影响比较深的文言文七个比较特殊的句子以及各类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技巧等。但是往往很多高中生未能达到这种程度,这就要求初中教师能够搞明白初高中诗歌知识在衔接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为学生高中生涯地学习做好铺垫,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初中诗歌知识的盲区。

4.2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爱好。在学生进入高中这一新阶段,他们所面临的是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碰到困难,产生抵触排斥心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的引导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适应和调整。同时,帮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自强自信心。如果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这对高中的语文知识的学习积累就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更快适应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所以,教师应该积极的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技巧,在课堂中发挥主导作用,活跃气氛,让学生融入知识,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

(2)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诗歌练习。首先,应当加强各类诗歌的阅读。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的方式各种各样,可以精读、简读,也可以朗读、默读,通过各种方式相结合;读的内容既可以包括书本和报纸,还可以包括各类诗歌文集,阅读的知识面越广,越能对知识的积累与学习产生积极作用。初中学生,教师最主要要求的配合学习,而进入高中,教师强调的主要还是能够具备独立阅读诗歌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学生能够自我完成诗歌作业后,教师更应当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学习钻研,扩大读写量,提高效率,进而让学生具备更强的诗歌鉴赏方面的能力。

其次,应当加强对各类诗歌的理解能力。学生只有多读诗,多写诗,才能够真正理解各类诗歌的含义。初中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很多是靠死记硬背的,未能真正的体会到诗歌的魅力,通过不断的分析和思考,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对知识点进行分解和细化,如利用PPT微课,这类微课主要由图片、音频以及文字等构成,通过设置自动播放功能可以将学习内容转化为3至5分钟的教学视频,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可以通过视频将岑参送别好友的大致情景进行播放,帮助学生理解其中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通过利用微课将知识点由抽象化为具体,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以及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再次,应当强化诗歌练习。通过不断的进行诗歌练习,从中总结规律,从而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觉得诗歌很简单,但是当提起笔时,却发现无从下手。有些试题在平时课堂上老师已经讲过了,甚至在课下练习的时候也已经做过了,但是很多学生还是记不住,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没有善于总结,不能熟练的运用规律。另外,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在考试及练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弱项,然后对症下药,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调整学习方式方法,并且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自身学习的心得,借鉴其他同W的经验方法,取长补短,找出属于自身的学习方法。

5.结语

初高中诗歌鉴赏的教学衔接问题由来已久,不仅关系到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及其全面的发展,更是影响着整个教育系统的有序发展。笔者在研究和总结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初高中衔接断层形成的原因,提出初高中诗歌衔接教学的几点看法,希望能够对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有所裨益。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和学生的自觉奋斗。

【参考文献】

[1]迟桂凤.浅谈初高中诗词鉴赏之衔接[J].语文天地,2011(6):49-50

第9篇: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范文

一、导语设计要活

导语的设计要依据诗歌的内容,灵活多样不拘形式地设计情境,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意境中,更要考虑学生独特体验与心灵感受的认同呼应,要能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才能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从而萌发与文本心灵对话的欲望。如学习徐志摩的新诗《再别康桥》,为了启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把握,首先从学生的情感积累中谈古今中外人生中的各种离别开始,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摘取,也可以从学生熟知的诗词里选离别场景。让学生讲一讲感动自己的离别记忆与理解,这时,像生活中的离别,唐宋诗词里的离别,电影电视里的离别,将会激发学生的各种情感体验,在这种感情酵母的催发下,导入到《再别康桥》的教学上。

二、教学过程要明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一个总体安排和整体构造,使得内容和形式各种要素形成最合理的有机体。现代诗歌在传情达意上手法是多样的,但是诗歌在形式上章节明晰,段落层次有致。从结构上看,每个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在形式上,有主有次,也有的趋于一致,达到平衡,这样就形成了多元的结构。形式结构是为了内容服务的,所以我们在明确结构的基础上,来明确章节意蕴,最后从整体上领悟诗歌。例如臧克家的《三代人》“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留汗;爷爷在土里埋葬。”非常简短的一首小诗,先明确形式,弄清每节大意,最后概括诗歌其思想所在。“孩子”“爸爸”“爷爷”三代人的生存状态并列出现在读者面前,但读起来,却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沉重,应该说从内容上看,三个层次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直到最后一个关键性的词语“埋葬”的出现,既收束了全篇,也提炼了全诗的核心。将整首诗歌的基调调到了最低点。在诗歌教学中,多在诗歌结构特点上找教学的切入点,获得教学灵感,顺着诗歌章节,让学生真正读懂诗歌,深层次理解诗歌。

三、意象分析要透

解读诗歌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意象的解读,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典型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情绪、理解,思想等主观意图,这些意象有机地营造形成意境。对于诗歌教学,抓住意象,吃透意象,这是诗歌教学的关键。所以,对于新诗尤其是意象的意义不是很明确的新诗,意象分析一定要透。 大量的意象,有的写实,有的象征,有的甚至很荒诞,这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和了解诗人的性格经历以及诗歌整体情感特征的前提下,仔细分析意象的具体含义,意象的情感特点,意象和诗歌主题之间的关系,由整体到局部,再由细节到整体反复地揣摩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对诗歌的把握。

例如《我爱这土地》作者用了大量的意象组合全诗,“鸟”“河流”“暴风雨”“土地”“黎明”“激怒的风”等等。首先得从文中将这些一语双关的意象一一找出,并且要注意它所在的句子和加在它前面的修饰语。将意象和修饰语放在一起理解,找出共同点,再放回句子中再次回味,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深层内涵。比如以“鸟”这个意象为例,和它关系最密切的修饰语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是一个身体遭受摧残却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高大形象。是在国难当头,为民族的振兴积极奔走呼喊,为国家的救亡图存奋斗不止的爱国者的身影。还有一个与鸟相关的地方就是“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是一只为了自己的所爱宁愿抛弃生命的痴情鸟。联系前面的背景,就不难理解这种爱国者的形象不仅仅表现在为国家奔走效劳,更有为国捐躯的执着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