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创新的感悟心得范文

关于创新的感悟心得精选(九篇)

关于创新的感悟心得

第1篇:关于创新的感悟心得范文

 

摘 要: 语言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而且需要丰富的感性积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才情。学生的语文才情需要优化与创新。

关键词: 才情、优化、 悟性、创新

高中学生已接受了十年左右的汉语文学熏陶,大多具备了一定的语文才情基础,他们最需要的是这种才情的提升,才情的个性优化,以及才情的不断创新,从而摆脱庸常、狭隘与幼稚,为语文素质的跨越式发展开辟道路,语文才情的优化与创新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重中西思维的兼容

语言文学,总是最典型地沉淀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心理习性、人伦习性和社会习性,中国传统思维重人伦纲常,诗礼传家,温良谦恭,但轻自然法则;西方思维则重视揭示事物"为什么"的奥秘,为求知而从事学术。中国传统思维经验多于逻辑推理;西方人则抽象思维发达,假设推理大胆。真正的创新要以全人类为范围,真正的艺术没有国界,语言文学作为崇尚创新的艺术,当然有许多全人类共同认可的艺术水准和审美水准。

语文才情的优化与创新需直面时代,聆听风雨,将全人类的思想和文化精华优化起来为我所用,在弘扬本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同时,积极学习西方理性的、抽象的、多维的创新思维方式,在中西合璧中谋求超越和新生。

二、重人文修养的情商化

作为人类自身反映人类思想价值、生存意义的思想文化和审美意识的人文精神,深刻烙印于各民族语言文学之中。语文教育本是荡涤灵魂、洗礼人生、关注社会的人学教育。高中生正处于情商发展的关键年龄,情商优化就是要培养他们道德的自律能力、自我情绪的处理能力、感受表情的准确力,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力。

1.教学生思考文学乐观对待生活。在文学熏陶中树立理想,坚强意志,充沛激情,净化道德。品泰戈尔诗则懂得"艺术即建造真与美的人格",读东坡词则贵贱贫富不改豁达乐观,学鲁迅文则刚正不阿负起社会责任。

2.教学生快乐心态舒展才志。给心灵以自由,多些舒畅愉悦感;给方法以发现,多些新奇创造感;给成绩以彰扬,多些成功自勉感;让教与学心理互换,多些师生快乐感。阅读中,文之心,师之心,生之心,心心相印;写作中,人之情,景之情,事之情,情情相通。

3.教学生感受万物慧眼看世界,诗意度春秋。懂得花木有情,虫鸟能歌,像德国海德格尔梦想的那样"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让内心世界与外部生活和谐灵动。在通达事理中提高人际关系理解力,用思想观察事物,用激情去收获人生感慨,感悟人间真爱。

4、教学生用思想创新人生。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思想让人与众不同,充实丰富的思想是创新的基石。从文学作品中汲取思想的营养,让自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自己的才是创新的。

三、重悟性,让语文才情个性化

社会越文明,越需要独立思考,越需要个性,因为个性既繁荣物质又丰富精神。个性高于一般吸收和认识意义上的"悟性",是一种包括灵感又大于灵感的心灵升华的"内化"境界,是人的认识在某些作用力下产生的新的有序思维结构。它最能激励人们"自我求成"的高层需要,它是个性优越化的突出表现。多悟性的学生最善于学好语文,其境界往往胜人一筹。"悟性"包括透悟、醒悟、顿悟、再悟、悔悟等。"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宋·张载),"诗道亦在妙悟"(宋·严羽)。语文阅读教学要有"悟性",就是要通过文学获得语感,能解微言,辨疑似,察隐境,识讽喻,从而准确析文论事。写作教学更需要 悟性,悟性越多创新越多,个性越鲜明生动。近几年中高考新材料作文,倡导的就是独立思考意义上的悟性创新,包括立意、文体、取材、结构、语言表达的全面自悟自得,目的是希望唤起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理性的透悟,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在悟彻人间百态中赞美崇高,鞭笞丑恶。四、重语言表达,让才情显露。

语文才情最终要通过表达展示给人看,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取决于语言。"从个性发展看,语言素质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多向性、深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把思维品质与语言表达熔为一炉来训练。语文教师要做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艺术示范,教学语言能思维严谨,语汇形象,文采飞扬,解人观象既抵达深心又追逼苍穹。可作如下尝试:

第2篇:关于创新的感悟心得范文

一、优化课堂生态,创设自主感悟情境

创设自主感悟情境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前提,因为教学情境对学生来说,是思维的导火线、学习的内驱力。合适的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潜伏状态转为被激活的状态。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创设自主情境上的一大差别就是:学生重视自己的个性、情感和需要;而教师则重视学生的学习进程、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显然,创设自主感悟情境的核心就是要将二者有机整合形成合力。化解这种对立关系的注定只能是教师,因此,教师要精心策划,巧妙设计,创设和谐、宽松的自主感悟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也说:“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改中我们在肯定语文工具性特征的同时,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特征。文本中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这就决定了语文学习活动应该是极具个性的情感体验过程,它包含着想象、审美、冶情等心理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而言,能力在发展,知识在建构,情感在碰撞,思想在生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淋漓尽致地展现着自我风采,迸发着生命活力。不言而喻,良好的课堂生态对语文教学而言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准确感知文本,构建自主感悟平台

语文自主感悟不同于理化生等实际操作性较强的学科,理化生学科自主感悟大多可以通过实验、演练等方式充分实现自主,而语文自主感悟基本只能借助于文本来实现。然而,学生只对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感兴趣,而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自主感悟。因此,自主感悟对课堂教学文本内容有较高需求。这就要求教师精选文本时尽可能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和现实生活需要。这些文本要么是经过时间证明的具有永恒审美价值的经典名篇,要么是现实感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优秀文章。

教材里的语言作品虽是用文字显现的,但每篇课文的背后都站着一位活生生的作者,其表现的正是作者富有独特个性的思想和情感。所以文本有着鲜活的生命色彩,是作家生命意识的自我投射。文本的解读,正是读者和作家两种生命的心灵对话和生命韵律的碰撞、交流、契合、共振。读者和作者穿过生命的隧道、时空的桥梁,得到整合与交融。作家的个体生命意识和读者的生命意识交叉、融合而产生火花。每个学生带着鲜明的个性色彩,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作家,读懂作家,达到心灵与精神的沟通,巧妙地穿过岁月的积尘,活泼地跳动着生命的旋律。学生将文本的解读作为一种愉快的旅行、体验,去触摸生活,去进行一种角色体验、生存体验、情感体验,去激活他内在的情趣感悟。语文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学生与作者以文本为中介展开的一次情感交流的对话和感悟过程。

三、紧密联系生活,拓展自主感悟空间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语言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气息在洋溢。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中也指出:“教、学、做合一是创造”。因此,教师要善于了解、发现学生及家长的情况、变化,及时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还可请他们一起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过程成为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由师生甚至是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创造、建构的过程。如教授《项链》时,我就有意识地将问题引入生活(或将生活引入课堂),我提出两个问题:①对玛蒂尔德追求奢华生活,梦想挤入上流社会,你认为正常吗?你有没有这种心理?②作者对玛蒂尔德到底持什么态度?是批判、还是赞扬、还是二者兼而有之或者二者都没有?问题提出后,很多同学积极发言,因为这个问题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学生可以结合当前生活实际讨论,这样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小说的主题,而且还懂得了穷奢极欲、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可耻,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的可贵,真正实现了自主感悟。

第3篇:关于创新的感悟心得范文

关键词:“读悟创”英语;阅读;路径

一、“读悟创”教学方法的内涵

所谓“读悟创”教学方法,就是在英语阅读中通过“读”“悟”“创”这三个步骤进行阅读。“读”就是让学生自主阅读英文。由于英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因此阅读是有效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的途径,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积累单词,培养语感,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情感,了解作品的内涵。“悟”就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仔细品读,咀嚼词句中所蕴含的道理,并在仔细品读中将自己的情感态度融入进去,进而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创”是在“读”“悟”后学生自身的情感延续,当学生在“读”“悟”后,会将自己的所感所悟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而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创作。“读悟创”教学模式的这三个步骤,“读”是根本,“悟”是关键,“创”是发展,它们之间是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通过这三个步骤,可以让学生的阅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读悟创”教学方法在英语阅读课的实践

1.课内课外有效结合,让学生充分阅读

在“读悟创”教学方法中,“读”是根本,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广泛地阅读。由于小学英语课堂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教师不应只引导学生进行课上阅读,还要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充分的阅读,让课内课外的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进行丰富的知识储备,为“读悟创”模式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第一步。

而学生仅仅阅读关于春节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在课堂布置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课下进行阅读,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其他中国传统节日的阅读内容,如中秋节、端午节,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补充阅读。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又可以通过阅读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班级建设“英语角”,让学生在课下的零散时间也能进行有效的英语阅读。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阅读日”“阅读周”等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

2.阅读充分融入生活,让学生深刻感悟

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后,学生应该将所阅读的文本进行充分的感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以及通过感悟自己获得了哪方面的提高和改变。因此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读”“悟”,更重要的是将阅读内容充分融入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够通过阅读打动学生,引发学生源于内心的感悟,这样阅读才会更加有意义。

例如,在进行“Mother’s Day”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不仅需要让学生读懂课文、掌握生词和句型,更重要的是在让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充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的点点滴滴,引导学生能够懂得父母对自己的爱,同时也能够勇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意。在阅读课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母亲节这天,你如何向妈妈表达自己的爱意”“你和妈妈之间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由于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城乡结合部小学,有一部分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因此教师可以由此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你最想和妈妈说什么?”通过将阅读内容与生活相结合,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心情感,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感悟,同r也让阅读更加有意义。

3.教师多加鼓励引导,让学生勤于创作

在“读悟创”教学方法中,“创”是发展,“读”“悟”都是在为“创”积累素材与情感。在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积淀后,学生便可“下笔如有神”。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所致,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时,要善于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给学生自信,这样会有效促进学生进行创作。

例如,在进行“Our dreams”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心怀梦想,并让学生为梦想而努力。同时在学生阅读完课文以及关于梦想的其他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英语习作,写下自己的梦想。在学生进行创作时,教师不仅可以对学生的英文作文进行表扬,还可以对学生的梦想进行鼓励,并对学生的创新观点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通过多表扬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创作的热情。

综上所述,本文对“读悟创”教学方法的内涵以及优势进行了阐述,并从上述三个方面对如何在英语阅读课中实践“读悟创”进行了探究。希望通过本文可以有助于“读悟创”教学模式的落实,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第4篇:关于创新的感悟心得范文

一、人文精神的古诗文教学学生需理想地读

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诗文阅读有着具体的目标,第三学段目标是这样提及的: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样的要求其核心是什么?那就是体味性的读,要读出语调上的味,要读出韵律、节奏上的情。但平时的古诗文教学学生读出这些来了吗?应当说是一般的还都没有。为什么?是没有让学生去读?不是!小学生也读得不少了,不要说是其他所要求的读,就是那每天的晨读,学生也应当就已经是读个够了。只不过是教师只要学生去读了,听到了书声,早读就已经是万事大吉了。殊不知这样的读,学生既感到疲劳,又感到厌烦,且对学生的体味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好处。窃以为对学生古诗文的读,得让学生去比较理想地读。怎样算得上学生比较理想地读?平时笔者是这样去实践的,凡要求学生去阅读古诗文,都要求学生去响响亮亮地读。凡要求学生去读古诗文,自己必陪着学生去读,尤其注意在语调、韵律、节奏上放下诵读的好样子,这有效地避免了好多学生唱读的现象。凡要求学生去读古诗文,都力求让学生能够去竞读,即相互之间进行比较有意思的竞赛,看看谁读得好,也看看谁的诵读进步比较显著。凡要求学生去读古诗文,都给学生以美好的诵读氛围,譬如提供一些与古诗文情感相匹配的曲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去读,更有其美感。

二、人文精神的古诗文教学学生需自主地感

应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具备着理想诵读的基础,其感是不会有问题的,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是颇有道理的。但也必须看到的现实是,古今汉语表达的差异性比较大,古汉语结构以及古诗文受韵律等方面的影响,再加之古人所生活时代的局限性,尤其是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际遇,那所写出来的诗歌在风格以及所表达的意境上有着极大的距离。况且,小学生与古诗人之间的距离是那样的遥远。这就给小学生感悟古诗尤其是自主感悟古诗带来一定或者就是极大的麻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都是在越俎代庖。实质上这既不是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体味,也根本不利于学生去进行体味。这只能给学生带来相当大的影响,如滋生学生阅读感悟的惰性,甚至由阅读感悟的惰性去直接波及到学生的诵读和创新性的阅读感悟。对此,我们教师切不可去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仅图目前的省事而放弃或者剥夺学生自主感悟的权利。平时的阅读教学,笔者坚持多让学生去自主感悟,多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感悟,多为学生搭建自主感悟的平台。如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在弄懂诗行意思的基础上,再去自主感悟。然后让学生将自主感悟的内容表述出来,让大家再去讨论。学生便比较充分地意识到的是,自己所感悟的内容能够是大家所认可的,那感悟的正确性就应当是肯定的。学生在和大家进行讨论时,往往也在讨论的过程中受到启示。

三、人文精神的古诗文教学学生需创新地悟

第5篇:关于创新的感悟心得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 优化

高中学生已接受了十年左右的汉语 文学熏陶,大多具备了一定的语文才情基础,他们最需要的是这种才情的提升,才情的个性优化,以及才情的不断创新,从而摆脱庸常、狭隘与幼稚,为语文素质的跨越式发展开辟道路,语 文才情的优化 与创新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立足文本,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的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具备类似的敏锐感觉。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文中的饱含情感的语言,迅速地感受到语言的意义所在。学生只有形成了这种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才可能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从而自觉地完善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就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二、挖掘文本,重人文修养的情商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指不但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呼唤人文精神去充实和武装学生。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其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所以,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就是“立人”之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教育的过程注重的主要是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这势必导致语文教学的畸形发展,从而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一)教学生思考文学乐观对待生活。在文学熏陶中树立理想,坚强意志,充沛激情,净化道德。品泰戈尔诗则懂得"艺术即建造真与美的人格",读东坡词则贵贱贫富不改豁达乐观,学鲁迅文则刚正不阿负起社会责任。

(二)教学生快乐心态舒展才志。给心灵以自由,多些舒畅愉悦感;给方法以 发现,多些新奇创造感;给成绩以彰扬,多些成功自勉感;让教与学心理 互换,多些师生快乐 感。阅读中,文之心,师之心,生之心,心心相印;写作中,人 之情,景之情,事之情,情情相通。

(三)教学生感受万物慧眼看世界,诗意度春秋。懂得花木有情,虫鸟能歌,像德国海德格尔梦想的那样"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让内心世界与外部生活和谐灵动。在通达事理中提高人际关系理解力,用思想观察事物,用激情去收获人生感慨,感悟人间真爱。

(四)教学生用思想创新人生。人是 会思想的芦苇,思想让人与众不同,充实丰富的思想是创新的基石。从文学作品中汲取思想的营养,让自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自己的才是创新的。

因此,我们的语文课要在充分体现其工具性的基础上渗透人文教育,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注重过程和方法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整体的提高。

三、重悟性,让语文才情个性化

社会越文明,越需要独立思考,越需要个性,因为个性既繁荣物质又丰富精神。个性高于一般吸收和认识意义上的"悟性",是一种包括灵感又大于灵感的心灵升华的"内化"境界,是人的认识在某些作用力下产生的新的有序思维结构。它最能激励人们"自我求成"的高层需要,它是个性优越化的突出表现 。多悟性的学生最善于学好语文,其境界往往胜人一筹。"悟性"包括 透悟、醒悟、顿悟、再悟、悔悟等。"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宋·张载),"诗道亦在妙悟"(宋·严羽)。语文阅读教学要 有"悟性",就是要通过文学获得语感,能解微言,辨疑似,察隐境,识讽喻,从而准确析文论事。写作教学更需要 悟性,悟性越多创新越多,个性越鲜明生动。近几年中高考新材料作文, 倡导的就是独立思考意义上的悟 性创新,包括立意、文体、取材、结构、语言表达的全面自悟自得,目的是希望唤起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理性的透悟,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在悟彻人间百态中赞美崇高 ,鞭笞丑恶。

四、利用文本,重语言表达,让才情显露

第6篇:关于创新的感悟心得范文

一、重中西思维优势兼容,给语文“才情”以时代生命。

语言文学,总是最典型地沉淀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心理习性、人伦习性和社会习性,于是传统习性印记着民族渊源的“语文才情”。改革开放并加入WTO的当今中国,经济、科技日益全球化,中西文化和思想正在比照中剧烈磨合与交融。中国传统思维重人伦纲常,诗礼传家,温良谦恭,但轻自然法则,乐道安分守己;西方思维则重视揭示事物“为什么”的奥秘,“为求知而从事学术”。中国传统思维经验多于逻辑推理;西方人则抽象思维发达,假设推理大胆,乐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中国传统多一元化思维,有利于政令一统,却常常异己难容;西方则允许多种思想并存,能多角度解剖事物与现象。我们当知:真正的创新要以全人类为范围,真正的艺术没有国界,语言文学作为崇尚创新的艺术,当然应该有许多全人类共同认可的艺术水准和审美水准。直面时代,聆听风雨,将全人类的思想和文化精华优化起来为我所用,在弘扬本民族思想文化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学习西方理性的、抽象的、多维的创新思维方式,在中西合璧中谋求超越和新生。这当是今日中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们既然希望语文教育伴随着我们的文化思想超前而超前,就要切实把中西思维的优势运用到我们解析语文现象——包括阅读鉴赏、审美判断、语言表达、写作方法之中去,用它来增加民族智慧的时代能量,焕发民族语言文学的潜在生机。

二、重人文修养情商化,为语文“才情”优化奠精神之基。

作为人类自身制造的反映人类思想、价值、生存意义的思想文化、审美意识之人文精神,从来就是深刻烙印于各民族语言文学之中的,汉语文学尤其如此。语文教育本应就是关注社会、荡涤灵魂、洗礼人生的人学教育。中学生正处于情商发展的关键年龄,突出情商优化就是要培养他们信仰与道德的自律能力、自我情绪的处理能力、感物表情的准确力、为人的亲和力,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力。笔者作了如下一些努力:

1.教学生用健康的人生观对待生活,思考文学。爱祖国,爱人类未来,爱生活,爱他人也爱自己。在文学熏陶中伟岸理想,坚强意志,充沛激情,净化道德。品泰戈尔诗则懂得“艺术即建造真与美的人格”,读东坡词则贵贱贫富不改豁达乐观,学鲁迅则刚正不阿负起社会责任。

2.教学生在心态、情态的健康调控中舒展才志。给心灵以自由,多些舒畅愉悦感;给方法以利发现、研究,多些新奇创造感;给成绩以彰扬,多些成功自勉感;让教与学心理互换,多些师生忧乐共鸣感。阅读中,文之心,师之心,生之心,心心相印;写作中,人之情,景之情,事之情,情情相通。

3.教学生多情感万物,慧眼看世界,诗意度春秋。懂得花木有情,虫鸟能歌,像德国海德格尔梦想的那样“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让内心世界与外部生活和谐灵动。在通达事理、明辨是非中提高人际关系理解力,用思想支配眼睛去观察事物,去发展好奇天性。用多情兼激情去收获人生感慨,收获人间真爱。

三、重悟性创新个性化,让语文智商出类拔萃。

社会越文明,越需要独立思考,越需要个性,因为个性既繁荣物质又丰富精神。于是市场选择和热爱个性,教育越来越强调面向市场,深入个性。高于一般吸收和认识意义上的“悟性”,是一种包括灵感又大于灵感的心灵升华的“内化”境界,是人的认识在某些作用力下产生的新的有序思维结构,或深化有序思维结构而产生的飞跃。它最能激励人们“自我求成”的高层需要,它是个性优越化的突出表现。多“悟性”的学生最善于学好语文,其境界往往胜人一筹。“悟性”包括透悟、醒悟、顿悟、再悟、悔悟等多种多样。“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宋·张载),“诗道亦在妙悟”(宋·严羽)。语文阅读教学要有“悟性”,就是要通过文学获得语感,能解微言,辨疑似,察隐境,识讽喻,从而准确析文论事。写作教学更需要“悟性”,悟性越多创新越多,个性越鲜明生动。近几年中高考“话题作文”,倡导的就是独立思考意义上的悟性创新,包括立意、文体、取材、结构、语言表达的全面自悟自得,目的是希望唤起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要崇尚理性的透悟,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在悟彻人间百态、世间万物中“赞美崇高,鞭笞丑恶”,从而用七彩的个性繁荣七彩的语言文学。

四、重语言素质优化和表达艺术,让表情达意展示“才情”锋芒。

语文“才情”最终要通过表达展示给人看,爱因斯坦说得好:“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取决于语言。”从个性发展看,语言素质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多向性、深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对学生人格、道德的完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把思维品质与语言表达熔为一炉来训练。语文教师要做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艺术示范,教学语言能思绪激扬,语汇形象,文采荡漾,解人观象既抵达深心又追逼苍穹。要尽量设计多种语文活动让学生主动说写,如课内的,感一句名言,评一首歌曲,释一首诗词等,课外的如“模拟记者招待会”“话题辩论赛”,让思维与表达碰撞出智慧之光。句型表达要知难而进,学会长句、短句交糅,整句、散句齐驱。改写、仿写、缩写、扩写、续写要新意不穷。重视炼字炼句的深刻简约。对表达中直陈、婉曲、幽默等多方式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要巧妙运用,多训练那些寻常语言艺术化和力破常规的思维转换表达方略,如一话多说、一情多表、一果多究,在多尝试、多储备中娴熟表达的精当与策略。

第7篇:关于创新的感悟心得范文

一、“减负增效”需让学生成为阅读感悟的主人

中学语文教学为何就是一定要硬揪才能获取高效,最基本和最直接的因素当是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课堂里都是机械性接受的,对那些姹紫嫣红的园圃和美甲胜天的富矿都不是学生去直接感受的,都由我们教师像喂小孩那样,把比较香甜的食物咀嚼得没有了一点滋味,学生根本也就不可能去津津有味地咀嚼。这样的强灌,这样的被迫接受,学生是接受了,可学生接受的仅是知识,而不是方法。学生接受的是对所教文本的感悟,而不是探究其他文本内容的方法。学生所接受的就是听进去的,而不是自己所悟出来的。那我们教师也就拼命地让学生去做练习,再去批阅,再去评讲,所有的都是在学生机械地接受上周而复始着、恶性循环着。对此,必须摒弃这样的理念,阅读教学就是老师去精彩讲授,去机械灌输。所以,在平时力求让学生成为阅读感悟的主人,让学生首先建立起这样的学习理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课堂上,无论是议论文的阅读,还是文学作品的阅读,其阅读感悟的权利都完全交付于学生。我们应当看到的现实是,学生受其社会经历和生活阅历的限制,自主阅读感悟往往是不可能去一步到位的,但这并不要紧,万事总是开头难。只要我们诚心让学生去自主阅读感悟,学生也肯定能够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感悟出点滴后感悟出许许多多的。更为现实的是,学生能够凭借教材文本去感悟,学生也就完全能够去感悟其他的相关甚至就是许许多多的文本。如果我们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上多花了时间和精力,那也就等于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减负增效”需让学生成为创新阅读的主人

阅读是一种凭借语言文字的活动,必须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去获取信息,去认识世界,去发展思维进而获得审美体验。针对“减负增效”,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感悟就应当多去进行一定意义上的创新阅读。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因为阅读本身就需要去多角度且有创意性的阅读,也是因为高考语文试卷也有如此意义上的指向,更是因为可持续性的学习、终身性的学习要求使然。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创新阅读,需要引领学生去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中学语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文本时多运用些不同的思维方式,则完全可以实现阅读感悟的创新。当学生阅读感悟达到一定的创新水准,学生的创新阅读感悟也达到相关的境界,那阅读感悟当然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所以,阅读教学的课堂,不仅需要学生的自主阅读,更需要学生的创新阅读,“减负增效”的阅读教学也就必须实现学生的创新阅读。在平时学生的创新阅读中,笔者总是经常性的阅读期待,也总是经常性的让学生去阅读反思,也多让学生去进行批判,达到了学生思维空间的更有效的拓展,从某些角度讲,比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的创新阅读。譬如教学《祝福》,为了让学生去创新感悟祥林嫂的形象,笔者就让学生去看那祥林嫂的图像,引导学生去用简洁的语言描写祥林嫂;就让学生看电影《祝福》的片段,建立学生祥林嫂悲剧的印象;就让学生看祥林嫂讨饭时的图片,听狂风雷的声音,体会祥林嫂在祝福之夜的感受。诸如此类的细节处理,让学生得以真实意义上的感受,促使学生能够去创新阅读感悟。

三、“减负增效”需让学生成为合作探究的主人

第8篇:关于创新的感悟心得范文

一、重中西思维优势兼容,给语文“才情”以时代生命。

语言文学,总是最典型地沉淀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心理习性、人伦习性和社会习性,于是传统习性印记着民族渊源的“语文才情”。改革开放并加入wto的当今中国,经济、科技日益全球化,中西文化和思想正在比照中剧烈磨合与交融。中国传统思维重人伦纲常,诗礼传家,温良谦恭,但轻自然法则,乐道安分守己;西方思维则重视揭示事物“为什么”的奥秘,“为求知而从事学术”。中国传统思维经验多于逻辑推理;西方人则抽象思维发达,假设推理大胆,乐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中国传统多一元化思维,有利于政令一统,却常常异己难容;西方则允许多种思想并存,能多角度解剖事物与现象。我们当知:真正的创新要以全人类为范围,真正的艺术没有国界,语言文学作为崇尚创新的艺术,当然应该有许多全人类共同认可的艺术水准和审美水准。直面时代,聆听风雨,将全人类的思想和文化精华优化起来为我所用,在弘扬本民族思想文化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学习西方理性的、抽象的、多维的创新思维方式,在中西合璧中谋求超越和新生。这当是今日中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们既然希望语文教育伴随着我们的文化思想超前而超前,就要切实把中西思维的优势运用到我们解析语文现象——包括阅读鉴赏、审美判断、语言表达、写作方法之中去,用它来增加民族智慧的时代能量,焕发民族语言文学的潜在生机。

二、重人文修养情商化,为语文“才情”优化奠精神之基。

作为人类自身制造的反映人类思想、价值、生存意义的思想文化、审美意识之人文精神,从来就是深刻烙印于各民族语言文学之中的,汉语文学尤其如此。语文教育本应就是关注社会、荡涤灵魂、洗礼人生的人学教育。中学生正处于情商发展的关键年龄,突出情商优化就是要培养他们信仰与道德的自律能力、自我情绪的处理能力、感物表情的准确力、为人的亲和力,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力。笔者作了如下一些努力:

1.教学生用健康的人生观对待生活,思考文学。爱祖国,爱人类未来,爱生活,爱他人也爱自己。在文学熏陶中伟岸理想,坚强意志,充沛激情,净化道德。品泰戈尔诗则懂得“艺术即建造真与美的人格”,读东坡词则贵贱贫富不改豁达乐观,学鲁迅则刚正不阿负起社会责任。

2.教学生在心态、情态的健康调控中舒展才志。给心灵以自由,多些舒畅愉悦感;给方法以利发现、研究,多些新奇创造感;给成绩以彰扬,多些成功自勉感;让教与学心理互换,多些师生忧乐共鸣感。阅读中,文之心,师之心,生之心,心心相印;写作中,人之情,景之情,事之情,情情相通。

3.教学生多情感万物,慧眼看世界,诗意度春秋。懂得花木有情,虫鸟能歌,像德国海德格尔梦想的那样“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让内心世界与外部生活和谐灵动。在通达事理、明辨是非中提高人际关系理解力,用思想支配眼睛去观察事物,去发展好奇天性。用多情兼激情去收获人生感慨,收获人间真爱。

三、重悟性创新个性化,让语文智商出类拔萃。

社会越文明,越需要独立思考,越需要个性,因为个性既繁荣物质又丰富精神。于是市场选择和热爱个性,教育越来越强调面向市场,深入个性。高于一般吸收和认识意义上的“悟性”,是一种包括灵感又大于灵感的心灵升华的“内化”境界,是人的认识在某些作用力下产生的新的有序思维结构,或深化有序思维结构而产生的飞跃。它最能激励人们“自我求成”的高层需要,它是个性优越化的突出表现。多“悟性”的学生最善于学好语文,其境界往往胜人一筹。“悟性”包括透悟、醒悟、顿悟、再悟、悔悟等多种多样。“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宋·张载),“诗道亦在妙悟”(宋·严羽)。语文阅读教学要有“悟性”,就是要通过文学获得语感,能解微言,辨疑似,察隐境,识讽喻,从而准确析文论事。写作教学更需要“悟性”,悟性越多创新越多,个性越鲜明生动。近几年中高考“话题作文”,倡导的就是独立思考意义上的悟性创新,包括立意、文体、取材、结构、语言表达的全面自悟自得,目的是希望唤起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要崇尚理性的透悟,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在悟彻人间百态、世间万物中“赞美崇高,鞭笞丑恶”,从而用七彩的个性繁荣七彩的语言文学。

四、重语言素质优化和表达艺术,让表情达意展示“才情”锋芒。

语文“才情”最终要通过表达展示给人看,爱因斯坦说得好:“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取决于语言。”从个性发展看,语言素质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多向性、深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对学生人格、道德的完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把思维品质与语言表达熔为一炉来训练。语文教师要做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艺术示范,教学语言能思绪激扬,语汇形象,文采荡漾,解人观象既抵达深心又追逼苍穹。要尽量设计多种语文活动让学生主动说写,如课内的,感一句名言,评一首歌曲,释一首诗词等,课外的如“模拟记者招待会”“话题辩论赛”,让思维与表达碰撞出智慧之光。句型表达要知难而进,学会长句、短句交糅,整句、散句齐驱。改写、仿写、缩写、扩写、续写要新意不穷。重视炼字炼句的深刻简约。对表达中直陈、婉曲、幽默等多方式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要巧妙运用,多训练那些寻常语言艺术化和力破常规的思维转换表达方略,如一话多说、一情多表、一果多究,在多尝试、多储备中娴熟表达的精当与策略。

第9篇:关于创新的感悟心得范文

艺术创作要有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和支撑,美学是指导艺术创作的理论依据,而古代儒家的美学思想、道家的美学观点和佛教禅宗的美学感悟是我国古典美学体系的源头活水。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于建立适应新时期艺术创作的美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古典美学;书画艺术;儒家;道家;佛禅

几千年来,我国儒家、道家、佛教禅宗对美的认识、思考和论述,是汇成我国古典美学理论体系的源头活水,它滋润着中国古典艺术特别是书画艺术的根系,使之绽放出绚丽多姿的奇葩。我们回味“源头之水”,旨在促进新时期艺术审美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一、儒家的美学思想

儒家群体以孔孟为代表,他们有很多关于审美的论断,略举一二便可窥见一斑。

其一就是孔子在老子区别理解“美”和“善”的基础上,倡导人们在艺术实践中把“美”和“善”统一起来。这就使得艺术审美有了极强的哲学辩证思想。《论语》中有两段记载说明了孔子的这个思想:

《阳货》:“子日:‘礼云礼云,玉帛

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八佾》:“子日:人而不仁,如礼

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前一段记载是说,“乐”作为一种审美的艺术,不只是悦耳的钟鼓之声,它还要符合“仁”的要求,要包含道德的内容。后一段记载是说,一个人如果不仁, “乐”对他就没有意义了。这两段记载都强调了同一思想:在“乐”(艺术)中,“美”和“善”必须统一起来。

笔者十分赞同北大教授、着名美学家叶朗对孔子关于“美”和“善”相统一的解释:“美”与“善”的统一,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美”是形式,“善”是内容。艺术的形式应该是“美”的,而内容应该是“善”的。

中国书画艺术的创作正体现了孔子的这种美学思想。

王羲之《兰亭序》的艺术成就为世人公认,这幅“天下第一行书”是“美”和“善”完美统一的代表。从艺术表现形式上去体味,书圣用笔有藏有露,侧笔取势,起承转合,笔意畅达且自然精妙,结体变化多姿,匠心独运,风格古朴,神韵典雅。从内容和主题上去欣赏,文人墨客少长成集、群贤毕至,曲水流觞、饮酒赋诗,观天察地、畅叙幽情,兴谈人生之感慨,悲论生死之虚诞。这种雅集真是千年美事时过难求,这种感怀方为大彻大悟令人明心醒事。这是一幅形式和内容亦即“美”与“善”统一得尽善尽美的不朽之作。

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从形式角度去欣赏,长卷幅面承载着一河两岸景色,简练的笔触、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千百人物情态,通幅构图主次分明、虚实相生,通过市井的繁华表现当时国泰民安的主题。丰富的内容只有长卷的幅面才能承载,众多的人物只有简练的笔触才能清晰再现,宽阔的幅面只有巧谋篇、妙布局才能使繁华得以再现,形式与内容(“美”和“善”)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其二是孟子关于“共同美感”的论述。他在《孟子·告子上》中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段话说明一个人所共知的道理:人人都有相同的感觉器官,所以人人都有共同的美感。孟子的论述符合人的生理本能,符合人类对所品所见所闻等一切事物的审美共同感觉。当然,由于孟子所处时代的局限,他不了解人的美感不仅具有共同性,而且具有差异性(时代差异、民族差异和个体差异),但单从中国书画艺术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共同美感”观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就书法创作而言,作品的观者尽管身份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喜好和情趣不同,但他们对于书法美的感悟、评判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美感”的基础之上。假如我们把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刚入校门的六龄学童的初次写字作业放在一起作比较性试验,让接受过初级文化教育的人来评判二者的优劣,可以断言,没有人说王羲之的《兰亭序》不美,也没有人说六龄学童的初次作业不难看,这是人们对于艺术的“共同美感”使然。由此可见,评判和欣赏中国书画艺术是依据世人公认的“共同美感”的审美原则进行的。可以说。孟子是这个审美原则的第一起草人。

对绘画艺术的评判也是如此,这里就不做赘述了。仅从上面谈到的孔、孟两大家的精辟论述,我们就可体会到中国古典美学中儒学的成分及其对后世书画艺术创作的重大影响。二、道家的美学观点

老子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是老庄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提出的“道”、“气”、“象”、“有”、“无”、“虚”、“实”、“玄鉴”、 “自然”等对于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其中“有”、“无”、“虚”、“实”学说对中国书画艺术创作中的章法布局起着点石成金的作用。

《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认为,“有”和“无”构成了宇宙万物,如:地为有,天为无,地因天存,天因地在,缺其一则无另物;就现象界来说,世间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或者说是“虚”和“实”的统一,统一即是美的境界。老子的这个美学论断被应用于中国书画的创作之中,使中国书画艺术创作在章法布局上有了可供遵循的原则。

“虚”和“实”,是中国书画创作中时时要体现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概念理解上是对立的。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作者能巧妙地、合理地将它们进行调和使之达到有机而完美的统一,这正是对老子美学思想的践行。

中国画不同于西洋画,单从画面形式的表层意义上看,它对构图的要求相当高,要通过多种方法(如:知白守黑、虚实相生等)使观众的视觉与感知达到平衡;从艺术审美的深层次来品味,它要体现作者的美学素养乃至启迪观众的思维并从中得到教益,撩动观众的情绪并从中享受愉悦。所以,在构图上要求虚与实相得益彰,体现老子美学思想的精髓。具体地说,比如一幅梅花的构图,如果不懂得虚实相生的道理,将繁枝密朵布满整个幅面,该虚未虚,当实未实。不分主次,不论层次,满目繁花,处处枝条,令人眼花缭乱而不知重点,观众看后必定兴味索然,评价不高。

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用抽象的线条语言传情达意。相对来说,虽然书法不如具象的中国画那样通俗易懂,但书画同源,在某些方面书法与中国画有诸多相似点。清代书法家兼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在其《艺舟双楫》中讲到,他曾受到邓石如的启发,邓在谈到书法的章法布局时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段话谈到中国传统艺术书法和绘画中的一个重要观点——“计白以当黑”,他倡导的做法就是在绘画的构图和书法的章法之中做到“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这正是对老子“虚实相生”美学观点的继承和实践。在书画创作中践行这个观点,不使幅面安排得过满过挤,留出必要的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虚实相生而使画面更显空灵、更有生气。在通常情况下。对悬于展厅的一幅书法作品就其整体来看,欣赏者们不会用很多的时间从微观上考察书写者用笔的正误与否、点画的精到与否、线条的精致与否、结字的合理与否,更多地是从宏观上衡量作品的几个重要要素,如风格神韵、章法布局等,而章法布局的重中之重就在于“虚”与“实”的辩证处理上,该疏则疏,该密则密。

、佛教禅宗的美学感悟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是多学科、多门类学问的集大成者。不只儒家、道家的审美观对中国书画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千百年来,佛教禅宗的美学感悟也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创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很难从历史的故纸堆里找到佛禅美学感悟的具体表述文字,但能从可以见到的只言片语和佛禅信徒的艺术实践和论艺言语中归纳出佛禅美学感悟的大概。佛禅崇尚精神

生活,追求最崇高的境界、最透彻的觉悟、最正确的真理,这是被凡夫俗子视为玄妙学问的大智大慧。佛禅是怎样看待世间万事万物、以怎样的思维方式来达到自己的最高追求呢?其实就一个字:悟。怎样悟?——苦行、戒律、禁欲、禅定!在这些清规戒律的约束下讲求强制的修炼和对佛法的自悟。

古代中国书画艺术的践行者们受佛禅感悟的影响,并在对万事万物的体察和研究中“悟”出了书画艺术美学的玄机,他们或信佛体事,或参禅悟理,把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对世事的感悟运用于书画创作过程中,使笔下之作蕴含佛禅思想的玄机妙理。历史上有很多书法大家本身就是佛禅高僧,他们以佛禅的思维方式研究书法,以苦行精神习练书法;还有为数不少的士大夫书家或与禅僧有密切的交往、深厚的友谊,或在禅学上有精深的研究。这样的实例许多朝代都有。

杨隋(炀帝)以前就有智果、怀仁等僧人把书法当作修炼自身的功夫来做:怀仁历二十年集王字成《千字文》;智永历三十年写《千字文》800本广赠各寺院。

唐初书家虞世南撰《笔髓论》,其中谈到书法时说:“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必在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彻”。其中“必须心悟”、“澄心运思”和“神应思彻”强调的就是,要按佛禅的要求在苦练中自悟书理;中唐书家怀素本身就是佛禅中人,他的大草书法无疑是从禅悟中变出新貌的;晚唐的僧人书家释亚栖基于自己的顿悟认识到一个从未被人发现的重要规律——“凡书通则变”——这里的“通”作“通晓”解,“通晓”即彻悟,说的是只要彻悟了书法的玄机就能变出属于自己的书体来。“若执法不变,纵能人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他的这段论述正是禅悟的结晶,一语道破自悟通变、创新自立的玄妙。

宋代大书画家、文学家坡与僧人佛印过从甚密是人所共知的,他非寺中人,却通佛家理,并使自己的书画作品散发出佛禅境界的香火味。佛禅思想对坡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可从黄庭坚对他的评价中看出。黄庭坚说坡的诗、书、文具有脱尽凡俗的禅意;其实黄庭坚本人也笃信禅宗,自言“是僧有发,似俗无空,非梦中梦,见身外身”,难怪他评说坡时用禅家语以譬喻,也难怪他的书法尤其是他的行、草书脱尽唐法,尽显宋意。

不仅宋代不少书画中渗透着佛禅思想,宋以后的许多艺术美学观点也在佛禅的影响下形成。后人有言: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那么,宋尚何“意”?说到底是尚禅意,即借书画来表达他们对世事万物的别样感悟,把功名利禄、冷暖炎凉置之度外,让心灵进入幽、深、清、远、淡泊、宁静的境界。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也是着名的禅宗居士,自名其书斋为“画禅室”,他作书画喜用淡墨,章法安排力求简约疏朗,这分明是在寻求一种清谈绝俗的境界。他也常常以禅理论书论画。

清代的石涛、山人等,无心求媚以迎合时俗,笔下的画有荒寒、空寂、冷漠的禅境。笔下的字也是冷漠于世、简疏于情,同样是禅意的清苦意境,但又透出难得的清新。

民国初年,禅意书画仍为有识者所继承,不仅有人在佛禅感悟和至高精神境界的启发下创造了空灵缥缈、远离尘世般的书画艺术。还有一些自鸣清高的文人墨客也从佛禅感悟中汲取营养,为自己的艺术创作寻求虚净自足的意境。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