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病虫害控制方案范文

病虫害控制方案精选(九篇)

病虫害控制方案

第1篇:病虫害控制方案范文

关键词:营林措施;综合性措施;森林;病虫害;生态学基础

前言

在实践过程中,影响森林病虫害预防工作正常开展的因素诸多,比如管理理念因素、预防技术因素、工作人员因素、工作设备因素等。为了解决森林病虫害问题,必须要进行森林病虫害有效营林方案的优化,保证其内部各个工作环节的协调,从而满足现阶段森林病虫害工作的要求。

1关于森林病虫害状况的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森林资源储备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目前来说,我国的森林病虫害预防工作不容乐观,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规模不断扩张,不利于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及自然旅游业的开展。根据相关权威统计可以得知,我国的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逐年递增,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森林病虫害逐年递增25%,我国每年的森林病虫害损失高达50多亿元,我国森林病虫害规模不断扩大,这大大影响我国林业工程的开展,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来说,我国的森林病虫害预防体系依旧不健全,再加上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复杂性,森林病虫害问题长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我国的森林病虫害种类较多,经常发生于我国的平原地区,比如河北、山东等地,这些病虫类型主要为松毛虫、美国白蛾、杨树蛀干害虫等,比较常见的常发性森林病虫害有森林鼠、松毛虫,这些害虫的发生面积与日俱增,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这些重大危险性病虫害的出现,不利于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护工作的政策开展。我国森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理论体系依旧是不健全的,从森林病虫害理论分析角度来看,害虫种群生态变化及森林生态系统式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理论根本。生态学基础侧重于自然系统的调节及昆虫种群的控制。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不同物种,在数量上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况,这些不同的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会出现昆虫泛滥成灾的状况。在我国的河北、山东等平原区域,松毛虫、天牛是其主要的病虫类型。美国白蛾这种病害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河南、吉林、辽宁等地区。白蛾病害是一种新型的病害,白蛾的繁殖能力强,适用性强,它的传播途径比较广泛,其危害范围遍及全世界。从生物控制的角度出发,我国的研究人员研究出美国白蛾的寄生性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这种蛹寄生蜂具备极高的寄生率。为了满足现阶段森林病虫害工作的要求,必须要遵循相关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原则,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现科学性控制方案,保证营林工作的有效开展,做好不同病虫害的防护措施,保证治理工作上的防患于未然,从而实现病虫害损害率的降低,避免其对于森林资源的损害。在森林病虫害工作中,进行科学性防控思想的遵循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森林病虫害的科学性控制及治理,这需要应用科学性治理方案的应用,保证治理过程中的严谨性、科学性,利用科学性的治理方案,进行实际病虫害问题的解决,保证病害防治措施的优化。这需要进行自然灾害本质特征的遵循,进行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应用,满足现阶段森林病虫害防控措施的应用,针对森林病虫害的行为展开分析,做好森林的病虫害治理工作。

2病虫害防治措施的优化

为了满足现阶段森林病虫害维护工作的要求,必须要实行病虫害测报制度的监理,实现对森林病虫害的有效治理,进行科学性病虫害测报制度的监理,保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检测预警体系的健全,针对有害昆虫的发生状况、发展状况及危害状况,展开实时性测控,进行森林系统健康状况信息的及时掌握,有效了解有害昆虫的危害性趋势及动态,从而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在森林病虫害预防过程中,进行天敌资源防止措施的应用是必要的,利用天敌资源进行预防的措施,是非常高效的生态学防治措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意识到生态系统自身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其不同的物种处于变化的动态平衡状态中,如果能够进行有害昆虫的天敌引进,就能够起到良好的遏制作用,有利于维护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在森林病虫害预防过程中,必须进行植物药剂治虫措施的开展,减少对化学药剂的使用。针对那些较为严重的病虫害状况,可以使用生物药剂,但是必须要实现这个环节的控制,要多多开展植物药剂除虫工作的开展,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避免其对于树木造成过大的损坏。通过对植物药剂的推广,可以有效遏制针叶树、原始阔叶树等病虫害的扩张态势,有利于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及管理,实现有害昆虫生长的有效控制,避免对树木造成不良的影响。化学农药的使用,需要遵循合理性的原则。针对某些比较严重的病虫害状况,可以进行化学农药的使用,这需要做好药物的药效分析工作,确保有害昆虫的有效灭杀,实现用药剂量的有效控制,从而保证昆虫病害预防工作的开展,降低其对于树木的危害。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进行营林管理措施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这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管理环节的开展。在实践过程中,如果有害昆虫的天敌数量趋于稳定,一段时间后,却发现有些有益动物减少的状况,必须进行减少原因的分析并且及时做好补救措施,保证森林植物检疫工作的开展,实现对外来物种及森林的检查工作,做好外来树木的检疫工作,避免出现有害生物的传播及蔓延状况。在森林病虫害预防过程中,我们需要看到森林资源所扮演的角色,其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自然资源。随着我国病虫害的不断发展及蔓延,很多的树木受到影响及破坏,为了满足森林病虫害预防工作的要求,必须要实现营林措施体系的健全,在遵循生态学的发展规律前提下,落实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从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满足我国森林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结束语

为了满足现阶段森林工作的要求,健全森林病虫害防护体系是必要的,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深化自身的病虫害防护管理意识,进行新型森林病虫害防护方案的应用,从而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曹旭烽.浅议山区森林病虫害防治[J].安徽林业,2009(4)

[2]元小兰,谢灿武.搞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保护林业经济成果[J].中国林业,2010(5)

第2篇:病虫害控制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市城建局关于印发年市城区美国白蛾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号)精神为指导,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遵循“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属地负责,联防联治”的原则,坚持预防为先,防治与除治并重,切实加强疫情监测、检疫监管和科学防治,根除疫点,压缩疫区范围,有效控制以美国白蛾为首的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确保我区生态安全。

二、总体目标

对全区公共绿地和风景林地实行全面监控,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现场根除,确保城区不出现灾害。根除孤立疫点,压缩发生范围,大幅度减轻灾害。针对美国白蛾、绢野螟、蚧壳虫、锈病、褐斑病等常见病虫害的发病期,因地制宜地采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防治方法,逐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抗御病虫害的能力。治理后,有虫病株率控制在0.3%以下,防治率、无公害防治率、监测覆盖率均达到100%。

三、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年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区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治监控指挥部。组成人员如下:

各街道绿化专干

四、阶段划分

1、集中防治阶段:6月1日—9月20日,各责任单位开展防治工作;

2、总结阶段:9月20日前形成书面总结,报区城市建设管理局绿化科;

3、检查评比阶段:在集中防治阶段,由城建局联合各街道、各单位,不定期组织联合检查,评比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病虫害防治成果,检点是物业小区、弃管绿地和公共绿地。

五、责任分工

为明确辖区内各类绿地病虫害防治责任,根据绿地性质分工如下:

1、公共绿地。由区园林处负责。将城区按地域划分,园林处以班组为单位组织专业人员监测病虫害发病期。提前组织采取喷洒化学药剂的方法,控制病虫害繁殖。针对美国白蛾第一代虫期整齐,幼虫网幕多分布于树冠下,方便作业的特点,在幼虫破网前组织力量,集中剪除网幕。对所有树木建立档案,完善树木管护工作机制,建立树木管护问责制,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加大监管力度。

2、风景林地。由区风景林管理处负责。以生物防治方法为主,加大施放周氏啮小蜂及病毒杀虫剂的力度,结合化学药剂的喷洒、人工剪除网幕等方法,控制病虫害的蔓延。同时,对群众做好病虫害危害和防治的宣传工作,发动临近山林居住的群众,随时监测病虫害的爆发。

3、居住区绿地。由国土资源和房屋局分局和各街道办事处城管科负责,各社区积极配合。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利用高枝剪、药箱等工具防治,由国土资源和房屋局分局监督防治;无物业管理的小区,由街道、社区上报往年易发病区域,由区城建局绿化科、园林处组织喷洒药剂,并由街道组织人员巡视、监督监查。各街道要动员社会力量,组织离退休人员开展有偿剪除网幕工作。同时,要开展好社会认养、认管及群众绿、护绿活动,力求做到每棵树都有人监管,城建局绿化科和园林处为其提供技术指导,确保居民生活不受病虫害的影响。

4、企事业单位及院校绿地。由各街道牵头,各企事业单位和院校具体负责。各企事业单位和院校要分别成立病虫害防治领导机构,制定科学有力的防治措施,及时预防、监测,并积极防治病虫害。

六、几点要求

1、建立防治周报制度。各街道、各单位将辖区内防治情况每周四报区城建局绿化科(报表样式见附表),区城建局绿化科将汇总情况向有关领导报告。

2、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区城建局与各街道、各单位,各街道与各社区要实行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把责任和任务落实到人,把措施落实到位。接到病虫害举报电话,必须尽快解决,不超过两天给予答复并解决。如果因处理不及时而被新闻媒体曝光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出现重大问题除追究当事者的责任外,还要追究单位领导责任。

3、科学防治。要全面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尽早、及时、准确地预测预报,加强疫情控制,采取人工、生物、化学、物理等科学的综合防治措施展开防治工作。

4、广泛发动。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植物病虫害的相关知识,提高市民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意识,调动公众参与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发动、共同防治的良好氛围。

5、严格奖惩。建立病虫害防治的奖惩措施。区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在防治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适当予以表彰;对领导不力、没有落实预防和除治措施,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七、常见植物病虫害发病时期及防治方法

1、5月份易发病虫害为绢野螟。主要发病于小叶黄杨,5月份是幼虫期,可以喷洒有机磷杀虫剂(如敌敌畏、氧乐果、速扑杀等)防治。

2、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第一期美国白蛾。针对白蛾的生活史及生活习性,采用群众防治与专业防治相结合,人工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以无公害除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第一,针对美国白蛾第一代虫期整齐、幼虫网幕多分布于树冠下方便作业的特点,在幼虫破网前组织力量集中开展除治。首先,对分布于树冠下方,未破网的幼虫进行人工剪除,对剪除的虫害枝条进行集中销毁或喷施药剂,除治白蛾。其次,对剪除过虫害的树木进行喷洒“灭幼脲”等生物杀虫剂,抑制3龄以下幼虫几丁质的合成,使幼虫在脱皮时不能形成新表皮,虫体呈畸形而死亡,俗称“小老虫”。通过此方法除治已破网的幼虫,对有益生物和天敌无不良影响,对人畜安全。第二,释放“周氏啮小蜂”。首先,要在白蛾化蛹期释放;其次,释放的能量要超过美国白蛾数量的3倍;再次,释放“周氏啮小蜂”后,应注意保护,不能对树木喷洒对其具有杀伤作用的杀虫剂。第三,设置对美国白蛾具有诱杀作用的黑光灯。在易发生白蛾危害的地区、树种附近放置黑光灯,诱杀白蛾的成虫。第四,喷施持效期长且环保的病毒杀虫剂。如苏云金杆菌(Bt),其为细菌性杀虫剂,对白蛾能产生内外两种毒素,主要是胃毒作用,害虫吞食后进入消化道产生败血症而死亡,并且对作物无害,不杀伤天敌。

3、6月草坪病害。主要预防草坪褐斑病和锈病等,可以用广谱类杀虫剂预防。

4、7月上旬至8月为第二期美国白蛾破网。要加大防治力度,全面控制虫害蔓延。

第3篇:病虫害控制方案范文

【关键词】桐柏县;病虫害;森防管理;监测预报;生物防治

桐柏县是以林业为主的山区县,全县有林地面积104667hm2,呈现出“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特点,森林覆盖率达50.3%,林业用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全县各类林业有害生物轻度发生面积为2553hm2,中度以上发生面积为267hm2,防治面积为2813hm2。为了加强森林防治,桐柏县近年来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基本方针,紧紧围绕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森林植物检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重点工作,探索新的预测预报技术和方法,逐步实现信息采集科学化、传输网络化和数据处理现代化,及时掌握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和动态,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1 桐柏县森防工作现状

1.1 防治任务较大

2013年,全县各类林业有害生物轻度发生面积达2553hm2,中度以上发生面积为267hm2,防治面积为2813hm2。其中马尾松毛虫寄主面积38400hm2,全年轻度发生面积为507hm2,中度以上发生面积为133hm2,防治面积达520hm2;杨树分布面积达6800hm2,杨树食叶害虫轻度发生面积为687hm2,中度以上发生面积为207hm2,防治面积为893hm2;经济林分布面积达12133hm2,轻度发生面积为580hm2,防治面积为580hm2。桐柏县没有发生松材线虫病,也未发现美国白蛾的传入,但是随着林木市场的活跃和周边的严峻形势,危险性森林病虫害入侵的压力显著增大。

1.2 存在问题突出

由于待遇比较低,桐柏县的基层测报员和兼职检疫员队伍力量不足,特别是兼职测报员变化大,并且专业知识薄弱,给测报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此外,由于新技术、新手段、新设备严重匮乏且资金缺口较大,森防基础还很薄弱,防治药剂和药械储备不足,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森防工作的顺利开展。

2 桐柏县当前森防工作的主要做法

2.1 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

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坚持确定专人、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对辖区内森林资源的病虫害进行监测,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全年共开展各类病虫害调查15次,圆满完成了9个主测对象的调查任务,及时准确地了马尾松毛虫、杨树食叶害虫、经济林害虫、松褐天牛、美国白蛾、悬铃木方翅网蝽等监测预警信息。

2.2 严抓植物检疫工作

严格实行种苗产地检疫,严格规范森林植物调运检疫程序,对省际调运的森林植物及其制品严格实行《检疫要求书》的制度,对调入的各类森林植物及其制品进行分类统计,对发现的违规调运桃树苗木,若携带根结线虫病则应及时进行了销毁处理。为了防患于未然,2013年3月份,桐柏县制定并印发了《桐柏县松材线虫病防控应急预案》桐政办[2013]8号文、《桐柏县美国白蛾防控应急预案》桐政办[2013]9号文,成立了美国白蛾和松材线虫病防控领导小组,制定了《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技术方案》,成立了森防专业队,保证一旦出现疫情就能立即组织防治。

2.3 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

进行松材线虫病监测和松褐天牛诱捕,在日常监测工作中时刻关注松林的健康状况,对所有木材加工经营场点进行疫区告知,并要求木材经营加工场点签订不从疫区调运松木及其制品的保证书。开展美国白蛾普查,通过采取踏查和标准地调查的方法,对道路沿线、涉林企业、建筑工地、木材、大树苗木集散地周围、景区村庄、城区等周围的树木进行普查;针对杨树食叶害虫以杨小舟蛾为主的现状,通过释放敌敌畏烟剂、白僵菌和喷洒灭幼脲,针对不同情况使用不同药剂和器械对公路林、片林开展全面防治工作;为了准确掌握马尾松毛虫的发生趋势,坚持采取固定方法和点面结合的原则,以固定标准地调查为主,根据踏查情况设立临时标准地,并进行全面的调查,密切监测虫情变化,因地施策,利用白僵菌等无公害防治措施及时地对重点地段的松林进行重点预防。

3 森防管理工作的主要保障措施

3.1 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质保障能力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立“四室一库”(即试验室、标本室、档案室、微机室、药剂药械库等),配备冰箱、显微镜、解剖镜、分析天平等实验仪器和电脑、传真机、打印机、PDA、GPS等办公设备以及森防专用车和机动喷药设备。在保障基础设施及设备完善的基础上,还要在总结主要病虫害发生和防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绘制全县主要森林病虫害分布图、马尾松毛虫发生区域图、标准地与踏查线路图、主要病虫害生活史图、松材线虫病踏查线路图,对标准地标牌进行重新制作更换,为有害生物的测报和防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加强森防队伍建设,建立测报监测网络

组建技术强的应急防控专业队。在国有林场、重点乡镇成立防治专业队,配备专职检疫员负责森林的植物检疫,建立覆盖全县的检疫监督网络,平时加强复检、调运检疫和产地检疫的检查监督工作,把住源头,研究虫情发生趋势并及时提出防治方案,严防危险性森林病虫害传入。以桐柏县为例,该县是部级中心测报点,全县共有各类监测点60个、专职测报员4人、兼职测报员22人、虫情报告员60人,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报制度,此模式对防控疫情十分有效。

3.3 加强森防知识宣传,搞好业务技能培训

开展科技下乡,加强林业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宣传,重点对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方法做详细讲解,使病虫害防治工作社会化。同时,对防治用药、药械使用和维护等技能进行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技术精湛、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测报队伍,使马尾松毛虫、杨树食叶害虫和经济林病虫害都得到及时有效地防治,通过努力达到有虫不成灾、林农得效益的目的,以推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开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桐柏县森防工作虽然成绩显著,但森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明确防控任务目标,落实防控责任,划分测报工作责任区,做到定人、定岗、定责,将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杨树食叶害虫防控目标管理指标落实到防治区,保证一旦出现疫情即科学组织防治。

参考文献

[1]郭光智.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法律制度实施的障碍因素及对策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5.

第4篇:病虫害控制方案范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积极推行森林健康理念,以提

高御灾能力为中心,全面加强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等体系建设,不断增强森防能力,适应现代林业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二、工作目标

完成省厅下达的年度森防目标管理任务,即:全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成灾率在7‰以下,无公害防治在65%以上,测报准确率在79%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1%以上。确保全年不发生重大林业有害生物

灾害。

三、工作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森防意识

(1)内容上,主要是宣传森林病虫害防治有关法规,宣传森林病虫害的危害性和开展森防工作的必要性,宣传森防知识,宣传森防工作的典型和经验。

(2)对象上,一是向领导宣传,努力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让他们像抓造林绿化和森林防火那样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二是向林权所有者、林业经营者和广大群众宣传,使他们认清自己在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3)方式上,主要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会议、板报、不定期刊物、明白纸等方式向群众宣传,采取多请示、勤汇报等方式向领导宣传。重点办好《森防动态》,促进森防技术信息交流,使其成为

全市森防工作的重要阵地。

2、强化监测预警工作,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提供依据

(1)严格测报制度,提高测报质量。将根据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制定的病虫害预测预报办法,严格测报数据采集和上报报制度。

(2)规范测报行为,运用先进技术,加强测报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度。

(3)加大对测报人员的考核和奖惩力度,增强测报人员的责任心。

3、加强检疫工作,严格控制森林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

(1)进一步加强森林植物调运检疫,严防危险性病虫的传播,尤其是要加强松木及其制品的调运检疫。

(2)建立和完善产地检疫合格证制度,特别是林木种苗的产地检疫今年要有新的突破,努力把检疫对象堵截在调运之前。

(3)开展调运进入我市的森林植物的复检工作。将结合种苗管理和木竹加工经营市场管理,采取集中检查和平时复查相结合的措施,重点加强调入我市的种苗和松木及其制品的复检。

(4)加强检疫执法。不定期地组织开展检疫执法大检查活动,严厉打击违反检疫规定的不法行为。

4、抓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除治,减少、减轻病虫危害

(1)加大松材线虫病的除治力度,确保全市不再发生松材线虫病新的疫点。计划:对大蜀山疫点,实行强度择伐;对肥东解集乡的疫点,实行皆伐和择伐并重。同时,针对我市松树资源大多是70年代营

造的黑松低产林分,林分质量差,现已停止生长,抗病虫害能力弱,极易遭受病虫害侵染的特点,按照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综合采取药物、生物、诱捕器诱杀的方式,加大

传媒天牛的防治力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天牛虫口密度,减少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媒介。并坚持常年清理松树林分内的枯死木、濒死木、衰弱木及死侧枝,减少天牛寄生场所。

(2)加大对杨蛀干害虫和食叶害虫的除治力度,减少害虫对杨树的危害。目前,杨树已成为我市植树造林的主导树种。杨树虫害在我市森林病虫害中占有较大比重,尤其是主干道路两侧林带及农田林网

上发生较重。计划:一是继续将主干林带作为全市的重点,由各县区统一组织防治。二是广泛动员群众,大打杨树害虫的歼灭战,努力减少发生面积、减轻危害程度。三是按照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杨树蛀

干害虫和食叶害虫防治技术方案,运用现有的成熟的技术方案和防治经验,开展防治。

3、加大松毛虫的除治力度。松毛虫是我市主要虫害之一。近年来,因防治技术、防治措施跟得上,一直保持在“低虫口、不成灾”的状态。考虑到我市松林面积大,松毛虫又是一种隐蔽性、暴发性、危

险性较大的虫害,故对松毛虫的防治绝不能掉以轻心。将继续采用生物和化学防治等技术,加大松毛虫的除治力度,巩固成果。

4、加大经济病虫害防治力度。我市经济林栽植面积大,树种多样,病虫害的种类也较多。经济林因多由群众承包经营,农民防治的自觉性比较高,绝大多数经济林树种的病虫害危害都比较轻。但经济林

病虫害随时都有突发成灾的可能。对此,我们将保持高度警惕,积极组织群众加强防治,防止出现大的灾害。

5、加强指导,推动防治工作的开展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的是“谁经营、谁防治”的原则,防治主体是明确的。但由于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科学技术要求高,专业性强。因此,在组织防治中,我

们将实行专业防治与群防群治机结合的办法,并加强指导。计划:

(1)及时向领导及森林经营者监测预报信息,为领导决策和经营者的防治当好参谋。

(2)科学地制定防治预案,并根据各种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生物学特性,制定防治技术方案。

(3)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全年将分别对林业有害生物测报人员、专职森防工作人员进行一次全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并采用多种形式,对林业生产大户以及其他林业经营者进行培训,普及基本技能。

(4)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防治技术和防治模式,带动群众全面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

6、争取资金,加大对森防工作的投入。计划争取市财政支农项目资金70万元。主要用于对林业有害监测预警、松材线虫病防控、绿色长廊病虫害防治、森林植物检疫、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等。

第5篇:病虫害控制方案范文

一、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1、建立监测标准地。在新造林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块建立永久性监测标准地,在标准地再确定20~30株标准树,整个生长季节对标准树定期进行观测,记载病虫害发生情况和为害程度。同时,在林地中进行踏查,必要时设立临时标准地,用于补充标准地观察的不足,以便了解整个林地的病虫情况并加以记载存档。

2、在造林地确定后,即调查造林地周围原有林木的病虫害种类、危害程度及数量,同时调查天敌发生情况,发生严重的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清除无培育价值的病虫木和交叉感染的树木。如清除造林地上无价值的桑科植物,以避免造林所用的毛白杨、苹果等受桑天牛的侵害,并建立起病虫档案。

3、建立起永久性病虫害档案。每年发生期结束后,加以汇报和分析,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以便及早采取措施。

4、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选用优良苗木。苗木检疫是预防苗木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种子、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用科学的方法,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并根据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及时通报。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苗木栽定植前要予以检疫,清除苗木上可能携带的危险性害虫,剔除病、弱苗,喷涂保护剂,以确保定植后苗木能正常生长。

5、及时修枝,调整林分的郁闭度。某些病虫种类喜在郁闭度较高的林分中发生,另一些病虫种类喜欢在郁闭度较低的林分发生。因此,适时调节林分的郁闭度即可以抑制某些病虫种类的发生,并可保证林木的旺盛生长。在林木郁蔽前,有条件的地方应间作农作物,间作农作物同样要避免病虫害的交叉感染。如在枣园中不栽植芝麻类植物,避免招引菱纹叶蝉类害虫,造成枣疯病的传播。

6、在林地周围避免栽植能交叉感染病虫的其他林木,如在距毛白杨、苹果树1 km的距离内避免栽植桑科植物,并且将原有无利用价值的桑科植物予以铲除,以避免桑天牛为害。

7、在生长季节,尽力避免树冠喷洒化学药剂,以保护自然界的天敌种群,特别要注意保护鸟类。有条件的地区可在人工林中悬挂人工鸟巢,招引鸟类,以控制虫害的发生。

8、在病虫害少量发生,特别是蛀干害虫点状发生时,要立即查明发生情况,及时进行防治,避免全林受害,以确保全林受害株率在1%以下。

二、树种合作防御病虫害危害的宏观模式主要技术特点

1、选育多组合、多功能抗性树种。建造树种合作防御模式,只选单一抗虫品种不行,需要选育出抗主要害虫的树种组合,抗次要害虫的树种组合,兼抗主、次要害虫树种和抗虫耐害树种等,并定植在病虫害灾区,长期进行抗性鉴定,根据国家林木良种选育标准,筛选出一批多组合、多功能的抗虫耐害良种,为建设防御模式提供优良种源。短期内良种不配套的,可选用部分具有相对抗性的树种代替,以后更换。

2、宏观生态监测。在“模式”区内、外要进行宏观范围的生态调查,如在666 hm2控制范围内,查清主、次要害虫的虫源地及发生动向。首先控制主要害虫危害,同时也要防治次要害虫严重发生。如光肩星天牛是某地的主要害虫,选择抗虫树种控制主要害虫的同时,也不要给次要害虫(如桑天牛)的发生创造条件。反之,以桑天牛为主要害虫地区亦然。但不管确定哪种为主要病虫,均需要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进行长期调查、监测而定。

3、采用开发与防御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的把防止病虫害与选种、育苗、造林、水土保持、净化环境等有机结合起来。选用多组抗虫耐害树种,建造树种合作防御模式,首先选择主要害虫抗性树种,改造虫源地,建造核心区,然后为阻止次要害虫入侵,在核心区再建造防御区,种植主、次要害虫双抗树种和抗虫耐害树种。利用核心区与防御区树种合作的联合防御功能,对主、次要害虫进行高效持久的区域控制。

第6篇:病虫害控制方案范文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质量;规范

DOI编码:10.3969/j.issn.1674-5698.2016.01.012

1引言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是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由具有一定植保专业技能的人员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服务组织,利用先进的设备和手段,对病虫防控实施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生产服务性活动[1]。农业病虫害社会化服务组织包括公共服务机构、合作经济组织、部分龙头企业或其他社会力量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服务组织在提高重大病虫防控效果、促进粮食稳定增产、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农业部统计,到2011年6月,全国经工商注册的病虫专业化防治组织达1万个以上,拥有大中型植保机械120万台套,从业人员近100万人,日作业能力超过3,000万亩[2-3]。为规范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行为,提高专业化防治组织的服务质量,2011年农业部了《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管理办法》,从宏观管理层面对防治服务组织的管理与指导、防治作业、监督与评估等方面进行了规定[4]。但在防治服务过程中涉及的合同管理、防治方案设计、信息服务、应急管理、投诉处理、满意度调查等方面没有进一步的细化要求。目前,我国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及服务质量方面尚无国家标准,导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活动中出现服务质量不规范、服务效果差等问题时,无标可依、无据可循。因此,有必要尽快研究和制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服务组织服务质量要求国家标准,用以指导和提升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服务组织的服务质量、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2制定原则和依据

2.1科学性原则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1571号公告)》为主要技术基础,统筹结合湖南、浙江、安徽等各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或管理办法的要求,并参照GB/T24620-2009《服务标准制定导则考虑消费者需求》等国家标准对服务活动各环节的统一要求,从服务提供角度,构建标准技术框架,编制具体要求,保证质量规范技术内容的科学性。2.2实用性原则充分考虑了我国各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或管理办法中对服务组织的具体要求,全面凝练各地基层和一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组织(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植保站等)在基本条件、组织运行和管理、作业服务、效果评价等服务提供过程中的服务规范和实践经验,吸收了《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1571号公告)》的核心技术要求,增加了关于防治服务组织的管理体系、社会责任、信息服务、应急管理、投诉处理等内容,列出了服务满意度、病害防治效果、虫害防治效果等主要服务质量指标及其计算方法,以保证质量规范的适用性和实用性。2.3协调性原则作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的基础通用性标准,在术语、基本要求、合同管理、方案设计、作业服务等标准条款内容方面,与我国现行的法规和管理办法及GB/T8321.1~9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系列国家标准、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等标准协调一致、配套使用,相互支撑。

3技术框架设计

质量规范主体技术内容包括组织基本要求、合同管理、方案设计、信息服务、作业服务、档案管理、应急管理、投诉处理、满意度调查、主要质量指标、资料性附录等11个部分,力求涵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提供的全过程。

4内容要素及技术要求

4.1组织基本要求(1)总则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需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贯彻国家倡导的“科学植保、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理念,以服务农业生产和提高防治服务质量为中心,且需符合国家农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要求。(2)基本条件服务组织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的提供主体,应在组织资质、技术人员、设施设备、作业能力、员工保护、管理体系、服务内容等方面达到开展相关服务的基本条件。如:组织应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民政部门注册登记,取得法人资质;具有经过植物保护专业技能培训的防治技术人员;具备国家规定的安全作业条件和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日作业能力;具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必要的防治设备及人员安全防护条件;具有健全的服务管理制度等。4.2合同管理服务合同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供需双方确立相互责任、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文件。服务合同内容应包括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防治方案、防治面积、防治物资、防治效果、收费标准、缴费时限、赔偿标准、违约责任、免责内容、纠纷调处办法、投诉反馈时限等。4.3方案设计防治方案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解决服务对象病虫害问题的一系列综合措施,是开展病虫害防治服务的技术依据和科学规范。方案设计应根据服务对象的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种类、程度、危害、预期目标等信息和农业植物保护机构的指导意见,经科学分析与评估而制定,其内容应包括防治目标、防控技术、防治服务流程、田间作业程序和作业要求等。4.4信息服务信息服务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为服务对象提供快捷化和便利化服务的重要基础,也是服务供需双方互动交流的渠道。信息服务渠道应包括网络、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信函、服务窗口等多种方式。提供的信息应及时、准确、完整、实用,且防止服务对象信息的泄露及不正当使用。4.5作业服务作业服务要求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实施过程的重要技术规范。需对防治用品、田间作业、质量跟踪等方面进行具体规定。如:所使用的农药、施药设施设备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组织实施具有安全隐患的防治作业时,应在相应区域设立警示标志;需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周边其他作物及蜜蜂、蚕、鱼、虾、蟹等生物的安全;妥善处理剩余农药及废包装、废容器、冲洗施药机械废水等废弃物;提示和帮助服务对象填写田间作业服务确认单;作业结束后及时跟踪调查防治效果等。4.6档案管理档案管理要求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内容及过程的真实性和可追溯的重要依据。应确保防治服务档案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服务合同、田间作业服务确认单、满意度调查表、田间作业照片及视频等资料需及时整理、归档并保存两年以上,便于查找和提供利用。4.7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中发生意外服务事故时采取处理措施的活动。防治服务组织应对潜在和可能存在的防治服务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并针对不同风险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当风险发生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并及时评估应急预案效果。4.8投诉处理投诉处理是快速和稳妥的解决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质量投诉的重要途径。防治服务组织应提供可靠、便捷的投诉渠道。当服务对象对防治效果提出异议或投诉时,及时主动与服务对象沟通,按双方合同规定的程序、方式和时限要求进行处理。处理结果要及时反馈给服务对象,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类似情况发生。4.9满意度调查满意度调查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衡量自身服务效果,评价服务绩效的重要措施。服务组织要定期对服务对象进行回访,调查服务质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并客观分析满意度调查信息和服务对象投诉信息,持续提升和改进自身服务质量。4.10主要质量指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质量指标主要包括病害防治效果、虫害防治效果、服务满意度等。服务组织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补充,并明确指标的具体数值。计算方法如下:(1)病害防治效果[4]以病情指数表示。1)当病情基数在处理前为零时,按式(1)计算: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防治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1)其中:病情指数(﹪)=[∑(各病级的样本数×相应发病级数)]/调查样本总数×最高发病级数]×1002)当防治处理前病害已发生时,按式(2)计算: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增长率-防治区病情指数增长率)/对照区病情指数增长率]×100(2)其中:病情指数增长率(﹪)=[(用药后病情指数-用药前病情指数)/(100-用药前病情指数)]×100(2)虫害防治效果[4]以被害减轻率或虫口死亡率表示。1)以被害减轻率表示时,按式(3)计算:防治效果(﹪)=(对照区被害率-防治区被害率)/对照区被害率×100(3)其中:被害率(﹪)=被害株数/调查总株数×1002)以虫口死亡率表示时,按式(4)计算:防治效果(﹪)=(防治区虫口死亡率-对照区虫口死亡率)/(100-对照区虫口死亡率)×100(4)其中:虫口死亡率(﹪)=死虫/(死虫+活虫)×100(3)服务满意度统计期内服务对象满意数占调查所得回复总数的比率,按式(5)计算:服务满意度(﹪)=满意数/回复总数×100(5)4.11资料性附录为了增强质量规范的指导性和实操性,研究制定了《水稻病虫害防治服务合同(样本)》《田间作业服务确认单(样本)》《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满意度调查表(样本)》等3个资料性附录,以便于使用者在实际应用中参考。

5结语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是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分散防病治虫难题,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分析和借鉴国内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相关法规和各地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质量规范,对于规范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的建设和运行,改进和提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服务质量,引导和推动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意见.农业部农农发[2008]13号[Z].

2李力,乔金亮“.田间保姆”为农民分忧解难.新农村周刊,2011,8,1.

3陈仁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全国超万个[N].人民日报,2011,6,16.

4农业部第1571号公告.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管理办法.2011.

第7篇:病虫害控制方案范文

1.1目的

为防止农业重大植物生物灾害的发生、蔓延及危害,确保在发生重大农业生物灾害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采取应急控制措施,保障我市农业生产及环境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依法、科学的农业生物灾害控制机制。使生物灾害控制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按照统一领导、快速反应、分级控制的原则,建立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应急快速反应机制,做好技术、物资、资金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根据农业植物生物灾害预警级别,启动相应级别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方案。切实做好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应急控制工作,保障农业生产及环境安全,保护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1.3编制依据

本预案主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植物检疫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和其他植物检疫法规,并按国际植物保护及植物检疫有关协议、标准、原则进行编制。

1.4适用范围

本应急预案适用于市内可以预见的国家禁止入境的一类、二类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甘肃省补充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新发生危险性有害生物等突发性植物疫情,以及小麦条锈病、二代粘虫、蝗虫、田鼠等重大农业植物生物灾害。

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市、县(区)人民政府要成立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应急控制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研究决定本辖区内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工作的重要事项和重大决策,负责组织、协调本辖区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由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总指挥),成员由政府农业、财政、民政、公安、交通、科技、宣传、上商、通讯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指挥部)设立办公室,挂靠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实施本预案及本辖区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的日常工作。

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植保植检机构要做好本辖区农业植物生物灾害的监测、预警、控制等相关技术研究工作。

2.2应急组织体系

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应急控制工作由本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农业、财政、民政、公安、交通、科技、宣传、工商、通讯等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发生重大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时,市、县(区)人民政府按预警级别启动应急预案;各级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应急控制领导小组(指挥部)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农业部门负责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传播途径调查和封锁、控制、扑灭等应急防治工作;财政部门做好重大病虫害应急控制经费安排;民政部门做好受灾农户的生活安排;上商部门做好物资供应的市场监管工作;交通部门保障灾害控制物资顺利运输及配合做好生物灾害封锁工作;科技部门做好生物灾害控制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立项工作;宣传部门及时宣传生物灾害控制工作及普及有关知识;通讯部门负责保障应急控制通讯顺畅。

2.3应急联动机制

发生重大农业生物灾害时,根据预警级别及时启动该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严格执行疫情的监测、预警、报告、决策、处理制度。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发动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与协作,落实好各项应急措施,统一联防联动,切实做好对重大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以及保护区的保护工作。

3.预测、预警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农业植物生物灾害监测系统,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所属植保、植检机构要及时收集可能对本行政区域造成重大影响的农业植物生物灾害信息,应在本行政辖区设立农业植物生物灾害监测点,按早发现、年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对检疫危险性有害生物及重大生物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严密监控。

严格农业植物生物灾害监测制度。各级农业部门所属植保、植检机构要坚持开展病虫害监测工作,特别要做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新发生危险性有害生物、气流传播的植物病害、迁飞性害虫和蝗虫、鼠害等重大植物有害生物的调查、监测工作,多渠道收集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发生信息,及时分析预测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发生趋势。

严格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情况报告制度。县(区)病虫测报机构监测的迁飞性害虫、流行性病害数据每5天内向上级业务部门报告;发现农业植物检疫性、新发现危险性有害生物或蝗虫群集、鼠害异常情况时,2天内县(区)农业部门所属植保植检站要向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植保植检机构报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上级植保植检站接到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报告后,须立即派员到现场调查情况和鉴定有害生物样本,3天内完成风险分析,并报告当地政府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及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3.2预警

市、县(区)农业部门及所属的植保植检站在发现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并进行风险分析,报告当地政府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后,市、县(区)人民政府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按本预案确定的生物灾害预警级别启动预警机制,组织有关部门迅速落实应急控制措施,开展灾害控制工作。

重大病虫害预警应以文件形式传达,仅在特殊或非常紧急的情况下可以先以传真或电话传达,后补发正式书面文件。预警机制启动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所属植保植检站为第一响应队伍。

3.3预测预警支持系统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各级植保植检机构,完善技术指导系统,配备相关信息传递设备,加强对专业人员技术培训,建立行政、技术推广、科研相结合机制,使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传递与反馈及时、高效、便捷,并达到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应急指挥有力。

3.4预警级别及

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根据其发生种类、发生范围、危害严重程度分为四个预警级别:

较重(Ⅲ级)生物灾害预警:在3个县(区)范围发生境内未发生过的国内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为害;或小麦条锈病预计发生35-50%;或二代粘虫等重大病虫害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15-35%;或发生蝗虫亩虫量达5万头,虫源地面积达10万亩;或30%农田出现田鼠捕获率,达30%的鼠害。对农业生产和环境安全构成较严重威胁,造成较严重危害。

严重(Ⅱ级)生物灾害预警:在3个以上县(区)范围发生国家禁止进境二类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或小麦条锈病预计发生50-70%,或二代粘虫等重大病虫害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35-50%;或发生蝗虫亩虫量达7万头;或40%农田出现田鼠捕获率达30%的鼠害。对农业生产和环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造成严重危害。

特别严重(I级)生物灾害预警:在1个县(区)以上发生国家禁止进境一类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或发生在国内有较重危害记录、在省内未有发生记录的国内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或小麦条锈病预计发生70%以上,或二代粘虫等重大病虫害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50%以上;或发生蝗虫亩虫量达10万头以上;或50%农田出现田鼠捕获率达30%的鼠害;或发现人鼠共发流行病。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环境安全构成特别严重威胁,造成特别严重危害,或危及人类健康或生命安全。农业植物生物灾害预警级别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农业植物生物灾害进行鉴定和风险分析报告确定,并通报当地相关部门和逐级上报上级人民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发生轻重按预警级别分别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4.1.1四级响应

县(区)农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确认并发出病虫灾害Ⅳ级预警和启动应急预案四级响应;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迅速组织对农业植物生物灾害进行全面调查评估,制定控制或扑灭工作方案,组织农业行政及技术人员采取控制或扑灭措施;并将灾害发生和控制结果上报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时做好启动三级预案响应准备。

县(区)农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确认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发出农业植物生物灾害三级预警和启动应急预案三级响应。在应急预案三级响应启动时,县(区)人民政府立即组织协调各乡镇人民政府及县(区)相关部门开展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或扑灭工作,并上报市人民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迅速组织对农业植物生物灾害进行全面调查评估,划定灾害区域,制定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或扑灭工作方案,组织农业行政及技术人员采取控制或扑灭措施;县(区)其他相关部门配合做好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或扑灭工作;并做好启动预案二级响应准备。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灾害控制工作的督促指导,并组织调查灾害发生情况。

4.1.3二级响应

根据县(区)人民政府报告及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确认,并报告市政府发出农业灾害二级预警和启动应急预案二级响应。在应急预案二级响应启动时,市政府立即组织协调各县(区)政府及市相关部门开展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或扑灭工作,并上报省级人民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迅速组织对农业植物生物灾害进行全面调查评估,划定灾害区域,制定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或扑灭工作方案,组织农业行政及技术人员采取控制或扑灭措施;市级其他相关部门按预案要求配合做好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或扑灭工作;县(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按市人民政府部署,认真落实本区域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或扑灭工作,并做好启动预案一级响应准备。

4.1.4一级响应

根据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确认,报告市政府发出农业植物生物灾害I级预警和启动应急预案一级响应,同时上报省人民政府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应急预案一级响应启动时,市政府立即通知发生农业植物生物灾害的县(区)政府,组织、协调、督促有关县(区)做好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或扑灭工作,制定全市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或扑灭工作方案,组织农业行政及技术人员采取控制或扑灭措施;县(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按市政府部署,认真落实本区域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或扑灭工作。如发现人鼠共患流行病时,同时启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4.2信息共享和处理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建立健全疫情信息系统。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收集农业植物生物灾害信息,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情况进行分析,并及时报送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及时内部通报农业植物有害生物灾害情况。农业植物生物灾害信息传递应按规定做好保密工作。

4.3基本响应程序

4.3.1基本应急

县(区)人民政府启动应急预案以后,要实行统一领导和指挥,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合作,积极做好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应急控制或扑灭工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或扑灭工作方案并立即实施,负责农业植物生物灾害的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封锁、控制、扑灭所需的经费和药械物资储备管理工作,组织力量封锁控制或扑灭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同时采取措施切实做好对保护区的保护工作。财政部门要保障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应急控制专项资金及时到位,民政、公安、交通、科技、宣传、工商、通讯等有关部门以及应急防治指挥部的其他成员单位,应该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密切配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应急控制相关工作。

4.3.2扩大应急

在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发生区,启动相应应急预案以后,如果仍不能有效控制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县(区)人民政府应及时向市政府报告,请示提高农业植物生物灾害预警级别,并紧急启动相应级别的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以确保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得到彻底的控制,避免对农业生产造成更加严重的经济损失。

4.4指挥与协调

在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发生区,立即建立以该级行政区域政府为主、有关部门和相关地区协调配合的领导责任制和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应急指挥机构,由该级政府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当地的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应急控制或扑灭工作,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开展工作。

4.5新闻报道

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大多数属国家机密或秘密,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对农业植物生物灾害的报道,应该在遵守国家保密法的前提下,必须首先征得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允许,信息来源必须是通过正常渠道获得。新闻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应该本着保密和宣传教育的原则,防止泄密事件的发生,避免给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4.6应急结束

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后,由县(区)人民政府向市政府提出结束应急响应书面申请,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组对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或扑灭情况进行评估,如确认达到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或扑灭标准后,同意当地人民政府结束应急响应。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对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后重建及恢复生产给予经费及物资救助,实施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应急控制或扑灭措施造成的人民群众合法财产损失及征用劳务、物资等,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进行评估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申请补助。农业主管部门及所属的业务机构,做好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处理现场清理工作和灾后恢复生产的技术指导,做好种子、苗木、农药、化肥调运协调工作。

5.2社会救助

各级人民政府及民政部门要及时做好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受灾户的救助工作。

5.3调查和总结

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或扑灭工作结束后,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应急防治效果、灾后损失,建立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档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实施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应急控制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形成书面材料上报本县(区)人民政府及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6.保障措施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指定应急响应的联络人和联系电话;一级应急响应生效时,各级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应设立值班制度,安排人员值班,每3天向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上报一次灾害情况。

6.2应急队伍保障

市、县(区)两级都要组建以农业行政管理人员和植保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应急控制队伍。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应急控制队伍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应急预案的启动提供强大、高素质的应急队伍保障。在启动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应急预案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等社会各界力量的作用。三、四级响应启动时由县(区)、乡镇级人民政府指挥并组建应急防治专业队伍;一、二级响应由市人民政府指挥,县(区)、乡镇级人民政府组建应急防治专业队伍。

6.3交通运输保障

在发生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时,根据有关法律对植物检疫危险性疫情实施封锁措施的要求,上报省政府批准在主要交通要道设立植物检疫检查站,对过往车辆装载的货物及其运输路线进行检查,发现携带有检疫性有害生物,则必须经过检疫除害处理后方可放行,防止疫区疫情扩散蔓延。

6.4物资保障

市、县(区)两级建立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应急处理物资储备制度,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的物资储备管理工作。对农业植物生物灾害严重发生区,有关县(区)人民政府应该及时调拨救助物资,保证当地受灾农民生活,并帮助灾农重建或恢复农业生产。有关部门要加强区域内市场物价监督管理,避免不法商人哄抬物价,维护正常社会秩序。

6.5经费保障

市、县(区)人民政府都要设立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储备金各10万元,列入财政预算,用于农业植物生物灾害的应急控制工作。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保证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在应急状态时,财政部门应保证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专项资金及时到位。应急响应启动时,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经费使用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核拨。

6.6社会动员保障

在农业植物生物灾害发生区,通过宣传、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农业植物生物灾害的发生、危害、防治等措施向农民群众进行广泛宣传,积极调动农民群众对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的积极主动性,为开展农业植物生物灾害的联防联治奠定群众基础。

6.7技术储备与保障

在农业生物灾害发生区要调集本地农业植物保护技术骨干力量,必要时申请省和国家组织技术顾问小组加强对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工作的技术指导,为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的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6.8医疗卫生保障

优先选用高效、低毒、安全的农药;应急专业队伍实施应急防治时应严格按农药安全使用技术规程操作;田鼠应急响应,并伴有人鼠共患流行病出现时,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

7.宣传、培训

7.1公众宣传教育

县(区)人民政府应该向社会公开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报警机构和电话等。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制作VCD光盘、印发宣传资料等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宣传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法律法规及控制技术知识,提高公众的法律法规意识及支持和参与农业植物生物灾害控制的自觉性。

7.2培训

第8篇:病虫害控制方案范文

 

农作物病虫害是影响粮食稳产增产的关键因素,控制农作物病虫危害是减灾保丰收的关键举措。麦蚜、草地贪夜蛾、粘虫、玉米螟、穗腐病是影响主要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重大病虫害,直接威胁粮食生产安全。为切实做好防控工作,有效遏制迁飞性、流行性、暴发性重大病虫危害成灾,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目标,特制定本方案。 

一、思路目标 

(一)总体思路。贯彻重要指示批示和党的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及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要求,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千方百计保持粮食发展好势头,把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突出主要作物、重大病虫、重点区域,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联防联控,强化监测预警,大力推进绿色防控,突出统防统治,实现病虫综合防治、农药减量控害。同时,抓住关键时期,适时开展应急防治,坚决遏制迁飞性、流行性重大病虫害暴发成灾,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努力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 

(二)行动目标。确保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总体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跨区域迁飞性、流行性重大病虫害关键孳生区和重发区防治处置率达到100%。加快推进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示范推广,持续推进农药减量增效,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5%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6%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打好小麦防病治虫攻坚战,确保夏粮丰产丰收。重点抓好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茎基腐、麦蚜、吸浆虫、红蜘蛛等病虫监测预警,健全信息周报制度和病虫害预警制度,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汇报及时。抓好防控关口,组织发动农民合作社、专业化服务队伍、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农民等各方面力量,适时开展小麦“一喷三防”,保证小麦生产安全。

(二)做好玉米穗期病虫防控,保障秋粮提量提质。重点开展草地贪夜蛾、棉铃虫、玉米螟、二点委夜蛾、桃蛀螟,玉米穗腐病、玉米褐斑病监测预警,突出抓好玉米穗期病虫防控工作,解决制约玉米产量和品质的穗虫、穗病、穗腐难题,实现玉米生产“一控双提”(控制穗期病虫害,提高产量,提升品质)。

(三)统筹做好其他粮食作物病虫防控,实现安全生产。农区蝗虫要加强对蝗区重点区域东亚飞蝗监测防控,在采取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等绿色防控措施基础上,突出抓好高密度点片应急防治。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切实加强测报工作的基础地位,充实农作物病虫害测报队伍,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聘用农民植保员,保证测报工作的顺利完成。严格执行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管理办法》,准确掌握发生消长动态。根据部、省要求实行一周一报制度,不得瞒报、谎报、缓报、漏报。提升监测预报信息化水平,通过“河北省病虫疫情信息调度指挥平台”定期报送相关数据。通过病虫害情报、周报等多种形式,及时病虫动态,为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积极推进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精心组织,积极参与全国“统防统治百县”创建活动,积极参加省级统防统治先进县创建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培训和交流,大力推广高效新型植保机械,提高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植保技术和规范管理水平,提升统防统治效率、效果和效益。加强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宣传和交流,形成利于统防统治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统防统治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三)全面推进科学安全用药。结合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开展科学安全用药技术指导,推广高效环保型农药品种来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提高对症选药水平,强化适时、适期、适量用药和交替轮换用药,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用药规定,严防违规用药,避免乱用药,促进农药减量增效。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切实落实“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学制定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及早安排部署,强化督导检查,确保“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顺利开展。

(二)强化指导服务。层层建立分片包干责任制,防控关键时期组派精干力量深入生产一线,举办现场培训,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农民开展防治,力争做到每户有一份防控技术明白纸,每村有一位防控技术明白人,每乡镇有一名技术员,确保防控技术落到实处。

(三)强化宣传引导。加强信息报送,做到对上有信息、对外有声音、对下有通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各地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为工作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行动安排 

(一)制定行动方案。3月初,制定印发《2021年霸州市“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并组织实施。 

(二)准确监测预报。2月下旬开始积极开展病虫害越冬基数(春季)调查,结合作物布局、历史数据和气象因素等进行科学分析,对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准确预报。在全年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全面开展小麦条锈病、蝗虫、草地贪夜蛾等重大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做到监测调查全面,分析预测准确,信息报送及时,预报广泛,科学指导防控。

(三)严格信息报送。做好病虫害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汇报工作,通过国家和省级病虫疫情信息调度指挥平台,实行重点病虫发生防控信息“周报”制度,同时执行新发突发重大病虫害当天即报制度,及时掌握发生防治动态。

(四)及时防控重大病虫。在准确监测的基础上,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病虫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技术方案,积极开展宣传,普及科学防治技术,组织和协调社会力量特别是要发挥专业化防治组织的作用,及时控制危害。

附件:1.2021年霸州市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要点 

2.2021年霸州市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要点

3.2021年霸州市农区蝗虫防控技术要点

 

 

 

 

 

 

 

 

霸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3月1日

 

 

 

 

 

 

 

 

 

 

 

附件1

2021年霸州市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要点

 

一、防控目标

重点防控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蚜虫、吸浆虫等重大病虫,兼顾麦蜘蛛、纹枯病、根腐病、赤霉病、茎基腐病等。防治处置率9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46%以上,高产创建示范片实现专业化统防统治全覆盖,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化学农药使用量明显降低,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45%以上。

二、防控策略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的原则,突出绿色防控,应急处置与持续治理相结合,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抓住重点区域、重大病虫、关键时期,实施科学防控,注重用药安全,实现小麦生产安全与农药减量有机结合。

三、防控措施

(一)分区防控重点。针对我市实际,小麦病虫害防控要以麦蚜、吸浆虫、地下害虫为主,兼顾麦蜘蛛、白粉病等。根据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明确主攻对象,兼顾次要病虫,综合防控。

(二)主要技术措施。根据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明确主攻对象,要统筹兼顾,全程谋划,综合防控。在小麦生长全过程,严密监测和及时防治小麦条锈病,防止大面积流行危害。

1.小麦返青-拔节期。

重点防控纹枯病,兼顾白粉病、蚜虫、麦蜘蛛、茎基腐病等和麦田杂草。一是农业措施。清沟理墒,合理施肥,科学化控,控旺促弱,培育适宜群体数量;二是生物防治。提倡人工释放异色瓢虫、蚜茧蜂等天敌控制蚜虫;使用井冈霉素、多抗霉素、木霉菌、苦参碱、耳霉菌等生物农药控制纹枯病、蚜虫。三是药剂防治。推荐使用戊唑醇、丙环唑、氟环唑、噻呋酰胺等高效低毒低风险化学农药以及生物农药,用足水量,确保效果。

2.小麦孕穗期-扬花期。

重点防控赤霉病、吸浆虫,兼顾麦蚜、白粉病、条锈病等。坚持立足预防、适期用药的防控策略。一是适期用药。掌握小麦扬花初期这一关键时期,主动用药预防赤霉病;针对吸浆虫,重点应做好成虫期防治;二是对路用药。选择氰烯菌酯、戊唑醇、高氯等高效对路安全药剂,防治赤霉病要尽量不使用效果差、用量大、抗性水平高、易刺激毒素产生的药剂,如多菌灵;三是精准用药。选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作业效率高、农药利用率高、防治效果优的药械,用足药量和水量,保证防治效果。

3.小麦灌浆成熟期。

重点控制麦蚜、白粉病、条锈病、纹枯病等。一是针对病虫害发生种类,实施“一喷三防”措施。选用氟环唑、噻虫嗪等高效低毒安全的杀菌剂、杀虫剂,并与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等科学混用,药肥混喷,综合施药,防病治虫,防早衰防干热风,一喷多效。二是适时抢收。小麦成熟收获期,及时收割、晾晒,如遇阴雨天气,应采取烘干措施,防止收获和储存过程中湿度过大,导致赤霉病菌再度繁殖,造成毒素二次污染。

四、重大病虫防治技术

(一)条锈病。加强病情监测,落实“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防治策略,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已唑醇、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烯肟·戊唑醇等。

(二)赤霉病。在调优种植结构、推广抗性品种的基础上,做好病害的适期预防工作。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不放松,小麦抽穗扬花期一旦遇连阴雨或连续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立即组织施药预防,降低病害流行风险。在病菌对多菌灵已产生抗药性的麦区,停止使用多菌灵,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等单剂及其复配制剂,以及耐雨水冲刷剂型,并注重轮换用药和混合用药。提倡使用自走式宽幅喷杆喷雾机械、机动弥雾机以及自主飞行的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机;同时,添加适宜的功能助剂、沉降剂等,提高施药质量,保证防治效果。

(三)白粉病。当病叶率达到10%时进行喷药防治,抽穗至扬花期可与赤霉病等病虫害防治相结合。病害常用药剂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咪鲜胺、醚菌酯、烯肟菌胺等;严重发生田,应隔7-10天再喷1次。要用足药液量,均匀喷透,提高防治效果。

(四)纹枯病。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当病株率达10%左右时,进行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噻呋酰胺、戊唑醇、丙环唑、井冈霉素、多抗霉素、木霉菌、井冈·蜡芽菌等。

(五)茎基腐病、根腐病。重发地区实行轮作换茬或改种非寄主作物;采用戊唑醇、咯菌腈、氰烯菌酯等药剂进行种子拌种或包衣;茎基腐病在返青拔节期,选用戊唑醇、丙硫菌唑对准茎基部喷施防治。扬花初期叶面喷施丙环唑、戊唑醇等防治根腐病。

(六)蚜虫。当苗期蚜量达到百株500头时,应进行重点挑治。穗期田间百穗蚜量达800头,益害比(天敌:蚜虫)低于1:150时,可选用吡蚜酮、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苦参碱、耳霉菌、绿僵菌等药剂喷雾防治。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瓢虫等进行生物控制。

(七)吸浆虫。提倡小麦穗期成虫防治。即在孕穗期田间设置黄板(10cm*15cm)监测,黄板顺麦垄双行设置,行间距20cm ,行内板间距10cm。当孕穗或抽穗前期,每10块黄板诱集到1-2头成虫时,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头以上成虫时,尽早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虫啉等药剂防治。重发区间隔3天再施1次药,以确保防治效果。

(八)麦蜘蛛。在返青拔节期,当平均33厘米行长螨量达200头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马拉·辛硫磷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可通过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农业措施进行控制。

五、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一)小麦条锈病全程防控技术。采取“加强监测、及时防控,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控制全田”的技术措施。对发病区应全面开展专业化应急防控,严格控制病情,防止条锈病大面积爆发危害。

(二)小麦赤霉病预防技术。密切关注抽穗扬花期天气预报,如天气预报未来2天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应于小麦扬花初期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做到见花打药,主动预防。

(三)穗期病虫“一喷三防”防治技术。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麦蚜、吸浆虫等多种病虫同时发生危害的关键期,可选用合适的杀菌剂、杀虫剂、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科学混用,综合施药,药肥混喷,防病治虫,防早衰防干热风。

“一喷三防”常用农药种类如下:

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辛硫磷、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抗蚜威、阿维菌素、苦参碱等。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要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

杀菌剂: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氟环唑、噻呋酰胺、醚菌酯、吡唑醚菌酯、氰烯菌酯、丙硫唑·戊唑醇、丙硫菌唑、氟唑菌酰胺、蜡质芽孢杆菌、井冈霉素等。

叶面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磷酸二氢钾、腐殖酸型或氨基酸型叶面肥、芸苔素内酯、氨基寡糖素等。

 

附件2

2021年霸州市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要点

一、防控目标

草地贪夜蛾虫口密度达标区域防控处置率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其它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率90%以上,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46%以上,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二、防控策略

针对我市玉米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优先选用抗耐病虫品种,以绿色防控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积极推行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实施秸秆粉碎还田、种子处理、深耕土壤、播前灭茬、苗期害虫防治、成虫诱杀、赤眼蜂防虫、穗期“一控双提”等技术,保障玉米生产安全。

三、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

春播玉米重点防控玉米螟、地下害虫、二、三代粘虫、双斑萤叶甲、大斑病、茎腐病、线虫矮化病等。夏播玉米重点防控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棉铃虫、三代粘虫、蚜虫、二点委夜蛾、蓟马、褐斑病、穗腐病、小斑病、粗缩病等。

(一)草地贪夜蛾。

1.种子包衣。选择含有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等成分的种衣剂实施种子统一包衣,防治苗期草地贪夜蛾,同时可添加芸苔素内酯等提高防效。

2.理化诱控。在成虫发生高峰期,采取高空诱虫灯、性诱捕器以及食物诱杀等理化诱控措施,诱杀成虫,干扰交配,减少田间落卵量,压低发生基数,减轻危害损失。

3.生物防治。提倡采用白僵菌、绿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苏云金杆菌(Bt)等生物制剂早期预防幼虫,充分保护利用天敌,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促进可持续治理。

4.科学用药。对虫口密度高、集中连片发生区域,抓住幼虫低龄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对分散发生区实施重点挑治和点杀点治。施药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重点关注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推广应用茚虫威、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虱螨脲、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等高效低风险农药,注重农药的交替使用、轮换使用、安全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控效果。

(二)玉米螟。秸秆粉碎还田,减少虫源基数。越冬代成虫羽化期可使用杀虫灯结合性诱剂诱杀。成虫产卵初期可释放赤眼蜂灭卵。心叶末期喷洒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农药,或选用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杀虫剂喷施。

(三)棉铃虫。利用生物食诱剂诱杀成虫,可有效降低田间落卵量,减少虫源基数。产卵初期释放螟黄赤眼蜂灭卵。卵孵化盛期可选用苏云金杆菌制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等喷雾防治。

(四)玉米蚜虫。玉米抽雄期,蚜虫盛发初期通过喷施噻虫嗪、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等药剂进行有效防治。

(五)粘虫。一是控制虫源基数。在粘虫卵孵化初期喷施苏云金杆菌制剂,注意临近桑园的田块不能使用。二是成虫防治。为减少有效卵量,成虫发生期在田间安置杀虫灯,集中连片使用,傍晚至次日凌晨开灯。三是幼虫防治。要注意及时防除田间杂草,突出早查早治,低龄幼虫可用灭幼脲。抓住幼虫3龄暴食危害前关键防治时期,在幼虫3龄之前施药防治。玉米田虫口密度二代达30头/百株和三代50头/百株以上时,可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杀虫剂喷雾防治。

(六)二点委夜蛾。一是农业措施。播前灭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种沟上的覆盖物;或在播种机上配置清垄器,播种时直接清除播种沟上的覆盖物。二是种子包衣。利用含有溴氰虫酰胺等药剂成分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三是药剂防治。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采用喷雾、毒饵诱杀和撒毒土等方式进行防治。

(七)地下害虫及蓟马、蚜虫、灰飞虱等苗期害虫。利用含有噻虫嗪、吡虫啉、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等成分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来预防。

(八)玉米叶螨。播种至出苗前,及时清除田边地头杂草。点片发生时,选用哒螨灵、噻螨酮、克螨特、阿维菌素等喷雾,重点喷洒田块周边玉米中下部叶背及地头杂草。

(九)根腐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等。优先选用抗病品种。选用咯菌腈·精甲霜、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或戊唑醇等成分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

(十)玉米叶斑类病害。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在玉米心叶末期,选用苯醚甲环唑、烯唑醇、吡唑醚菌酯等杀菌剂喷施,视发病情况隔7至10天再喷一次,褐斑病重发区在玉米8至10叶期用药防治。与芸苔素内酯等混用或添加有机硅助剂可减量增效。

(十一)玉米纹枯病。选用抗耐病品种,合理密植。发病初期剥除茎基部发病叶鞘,喷施生物农药井冈霉素A,或选用菌核净、烯唑醇、代森锰锌等杀菌剂喷施,视发病情况隔7至10天再喷一次。

(十二)玉米粗缩病。选用抗病品种。避免小麦与夏玉米套播;夏玉米适期晚播,避开灰飞虱传毒盛期;玉米2叶1心至4叶1心期田间喷施吡虫啉、噻虫嗪和吡蚜酮等药剂,消灭粗缩病传毒媒介灰飞虱,兼治蓟马和其他害虫。在使用烟嘧磺隆除草剂的地块,避免使用有机磷农药,以免发生药害。

三、大力推广玉米穗期病虫“一控双提”技术

近年来,玉米穗期病虫害呈重发态势,各地应根据穗期玉米螟、棉铃虫、蚜虫、穗腐病等病虫的发生情况,准确把握防治适期,在小喇叭口期到穗期利用植保无人机等先进植保机械,结合生物食诱剂等绿色防控产品,大力推广 “一控双提”(控制病虫、提高产量、提升质量)技术,控制后期穗腐病、玉米螟、棉铃虫等病虫的发生,降低玉米籽粒伏马毒素、黄曲霉素等有害物质含量,起到增产提质双重作用。

 

 

 

 

 

附件3

2021年霸州市农区蝗虫防治技术要点

一、防控目标

蝗区东亚飞蝗达标区处置率达100%,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达到90%以上,生物防治占70%以上;土蝗达标区处置率7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70%以上,生物防治60%以上;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实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总体目标。

二、防控策略

贯彻“改治并举”治蝗工作方针,协调运用农业、化学、生物和生态方法,狠治夏蝗、抑制秋蝗,把蝗虫控制在不起飞、不危害的水平。应急防控落实属地责任,实行区域联防联控,强化应急防控演练。扩大秋蝗查治范围,及时防控秋蝗高密度点片,严防造成局部暴发态势。中低密度发生区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等绿色治蝗技术;突发高密度发生区及时开展应急防治,科学选药,精准施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蝗区生态环境,促进蝗虫灾害的可持续治理。

三、防治重点区域

重点防治区域为扬芬港镇、辛章、胜芳镇、王庄子镇等蝗区的国有荒地、苇荒地及沟坡堤埝等特殊环境,对可能出现高密度、群居性东亚飞蝗的区域,实施统防统治。

四、防治措施

(一)重点排查蝗情隐患。

加强监测队伍建设,做好技术培训工作,保证监测的准确到位。在蝗蝻发生的关键期,要做好宣传发动,组织乡镇农技人员和种植大户、合作社、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和农民群众,及时开展大田普查,明确蝗虫发生区域、蝗蝻龄期和密度,尤其要加强国有荒地、苇荒地及沟坡堤埝等特殊环境蝗情的调查监测力度。从5月1日开始到9月份残蝗调查结束,实行蝗虫发生防治信息动态周报制度,重要蝗情和突发蝗情要随时汇报,切实做到及时准确传递,不得延误蝗情。

(二)优先采用生态控制。

通过进行兴修水利和改造蝗区工程、种植棉花和苜蓿等蝗虫不喜食的作物、搞好垦荒种植和精耕细作,深翻土地等措施,开展生态治理,改造生态环境,改造蝗虫孳生地;在土蝗常年重发区,可通过垦荒种植、减少撂荒地面积,春秋深耕细耙等措施破坏土蝗产卵适生环境,压低虫源基数。

(三)大力推进可持续治理。

主要在中低密度发生区(飞蝗每平方米0.5头、土蝗每平方米5头以下)及生态敏感区(包括湖库、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禁止或限制使用化学农药的区域),优先使用蝗虫微孢子虫、绿僵菌等微生物农药防治,合理使用苦参碱、印楝素植物源农药,持续将蝗虫控制在低密度水平。

(四)科学应用化学防治。

在高密度发生区采取化学应急防治,可选用马拉硫磷、高效氯氰菊酯等农药。对飞蝗发生密度每平方米10头以上、土蝗每平方米30头以上高密度发生区可组织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使用大型施药器械或无人机开展防治。重点推广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在芦苇、玉米等高秆作物田以及发生环境复杂区,重点推广烟雾机防治,应选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五)加强防范境外蝗虫。

按照“御蝗于境外、备战于境内”的防范策略,密切关注境外蝗情动态,提前储备马拉硫磷、高效氯氰菊酯等对路防治药剂等应急物资,组建应急队伍,开展应急演练,一旦发现迁入,立即组织查治行动,及时开展应急防治扑灭迁入蝗群,确保入境蝗虫不二次起飞危害。

 

 

 

第9篇:病虫害控制方案范文

1桓仁县病虫安全控害工作发展现状

辽宁省植物保护站为开创辽宁省农业病虫草鼠害无公害治理工作的新局面,促进农药安全使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结合辽宁省实际制定了《辽宁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安全控害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根据省站的文件精神要求,桓仁县制定了实施方案,做了大量的工作。至2011年春季,桓仁县已设立了1个板栗安全控害示范区、1个中药材病虫安全控害示范区、3个水稻病虫安全控害示范区、5个蔬菜病虫害安全控害示范区、1个果树安全控害示范区。

2主要措施

2.1选择相应的防治技术

在市植保站的指导下,采用杀虫灯、赤眼蜂、昆虫性诱剂、捕虫板、井岗蜡芽菌、枯草芽孢杆菌、苦参碱、阿维唑磷等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方法作为安全控害的主要技术措施。其中,在水稻示范区,主要采用了以频振式杀虫灯为主的物理防虫方法,配合使用生物农药杀虫杀菌剂阿维唑磷、井岗蜡芽菌、枯草芽孢杆菌、苦参碱等进行病虫害生物防治。在蔬菜、药材、果树示范区,主要采用捕虫板、昆虫性诱剂、苦参碱、杀虫灯等防治方法[2]。

2.2强化技术培训,普及安全控害知识

为发展桓仁县绿色食品产业,在抓好示范区工作的同时,把绿色食品知识和安全控害技术规程作为科技培训的重点来抓。几年以来,已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48期,印发科技资料逾12万份,通过桓仁报发表有关材料18期,利用乡镇赶大集发放有关书籍5万份。在此期间,多次下乡到有关乡镇进行虫害调查,根据不同农事季节组织专业人员讲课,并开展电视科普讲座、开现场会等,通过各种形式向广大农户宣传,为安全控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

2.3建立安全控害示范区,加快绿色农业的发展

2.3.1果树安全控害示范区。2008年在北甸子乡建立了果树安全控害示范区,示范区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主要内容,在注重农业防治措施为主的基础上广泛推广以杀虫灯为主的物理防治方法,示范乡总计安全控害面积达688 hm2,其中冰葡萄安全控害面积367 hm2;南果梨安全控害面积196 hm2;尖把梨安全控害面积125 hm2。共设置性诱剂捕杀器70台,架设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128台,投入生物农药苦参碱1 600 kg。据县植物保护站调查,北甸子乡危害果树的主要害虫有20多种。经过几年的应用,以杀虫灯为主的病虫安全控害示范区的效果非常好。虫害高峰期杀虫灯每晚平均诱杀虫量为600 只/台,每年可减少喷药4~6次,减少了农药污染,降低了农药残留。

2.3.2水稻安全控害示范区。井岗蜡芽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属于生物农药,无污染,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首选生物制剂[3],2010年已推广面积达到2 000 hm2。2010年在雅河乡、普乐堡镇、八里甸镇设立了水稻绿色控害示范区,并且共投放生物农药井岗蜡芽菌60件、枯草芽孢杆菌240件,主要用于稻瘟病的防治。

2.3.3建立蔬菜病虫安全控害示范区。建立5个蔬菜病虫安全控害示范区。桓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桓仁镇西关村和雅河乡南老台村沙尖子镇江岗子村、仙人洞村、木盂子镇、八里甸镇八里甸村建立了5个蔬菜病虫安全控害示范区,主要是使用捕虫板和杀虫灯诱杀白粉虱和美洲斑潜叶蝇。示范区总面积2.7 hm2,总计42个温室,投放捕虫板共1 400张,投入生物农药100 kg。经测试,捕虫板的防治效果为80%,可节省化学农药7.5 kg/hm2,既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又提高了防治效果。

2.3.4建立药材安全控害示范区。大镜沟村有五味子200 hm2,近年来受春季苗期害虫(主要是金龟子类的成虫和幼虫)的危害较重,其中黑绒金龟的危害最为严重。2010年在大镜沟村设立了安全控害示范区100 hm2,设置杀虫灯20台,解决了春季虫害发生严重的问题。

2.3.5建立板栗安全控害示范区。向阳乡有板栗1 334 hm2,是桓仁县向阳乡的主要农业产业,多年来一直受栗实蛾的危害,由于都是种植在高山地带,施药十分困难。2006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推广板栗安全控害示范区67 hm2,效果良好。从调查统计结果中可知,赤眼蜂防治栗实蛾效果明显,防效达64.26%,可降低虫食率23.24%。

3发展对策

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的内涵,树立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安全控害示范建设为主要载体的工作思路[4]。

3.1改变思想观念

充分认识到安全控害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十二五时期桓仁县5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打造“中国休闲度假城”、“世界冰酒之都”、“中国生态经济强县”为核心,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文化名县、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安全控害工作是完成发展目标的一项关键措施。为此,要积极争取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支持,积极宣传贯彻“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理念的内涵和实质,为防灾减灾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氛围。

3.2做好安全控害示范区建设工作

做好安全控害整乡推进示范区的建设,通过整合现有资源、项目拉动、农村合作社扶持等措施,扩大示范规模,对每个乡镇都要建立安全控害示范区,力争5年之内,基本达到全县整体推进水平[5]。

3.3集成关键技术

以酿酒葡萄、蔬菜、中药材、水稻安全控害为主线,加强关键技术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不断充实各项防控技术,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安全控害技术模式,使安全控害技术向标准化、区域化发展,切实提高安全控害技术的普及率。

4结语

农作物病虫安全控害示范区建设,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顺应了当前市场的要求,它具有安全、无污染、防治效果好等优点,适合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大面积推广使用。病虫害安全控害的措施必将成为今后农业防灾减灾工作主要措施之一。安全控害示范区建设作为植保新技术配套组装,集中展示植保新技术,可全面推进安全控害技术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桓仁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对桓仁县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防灾减灾工作具有深远意义。

5参考文献

[1] 朱玉红,万林.农作物安全控害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0(24):29.

[2] 王永志,葛月红.阜新地区农业病虫害安全控害模式探讨[J].吉林农业:学术版, 2011(4):116.

[3] 崔敬堂,孙立民,檀莹.浅谈水稻病虫安全控害新体系建设与推广[J].北方水稻,2011,41(3):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