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范文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精选(九篇)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第1篇: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范文

妞妞是在离我家不远的一所医院里降生的。每回路过这所医院,我就不由自主地朝大门内那座白色的大楼张望,仿佛看见刚出生的妞妞被裹在纱布里,搁在二层楼育婴室的小床上,正等着我去领取。这个意念如此强烈,尽管我明明知道妞妞已经死去,还是忍不住要那么张望。

这所医院离我家的确很近,走出住宅区,横穿马路,向东只有几分钟的路程。它座落在我上班的必经之路上,使我不可避免地常常要路过它。然而,我一次也没有真的走进去,一个清晰的记忆阻止我把意向变为行动。三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急急忙忙斜穿马路,因为违反交通规则,被站在对面人行道旁的一个警察截住了。听了我的解释,他看一眼夹在我腋下的婴儿被褥,做了一个放行的手势。当天傍晚,我用这条被褥裹住一个长着一头黑发的女婴,带着她的母亲,小心翼翼地一步步走下楼梯,从医院那座白色大楼里走了出来。当我朝大楼张望时,我怀抱婴儿带着妻子小心翼翼下楼的形象后来居上,使我立刻意识到二楼育婴室那一排裹着纱布的婴儿中已经没有妞妞,于是赶紧转过脸去,加快脚步走路,努力不去想我把母女俩接出医院以后发生的事情。

可是,下回路过医院,我又会忍不住朝那座大楼张望,仿佛又看见了裹在纱布里等着我去认领的妞妞。既然她如今不在世上任何别的地方,我就应当能在这个她降临世界的地方找到她,否则她会在哪里呢?我想不通,一只已经安全靠岸(这所医院就是她靠岸的地点)的生命小舟怎么还会触礁沉没?

在不可知的神秘海域上,一定有无数生命的小舟,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会进入人类的视野。每只小舟从桅影初现,到停靠此岸,还要经历一段漫长的漂流。这个漂流过程是在母亲的子宫里完成的。随着雨儿的肚子一天天隆起,我仿佛看见一只陌生的小舟,我对它一无所知,它却正命定向我缓缓驶来。

为什么是命定的呢?事实上,它完全可能永远漂荡在人类视野之外的那片神秘海域上,找不到一只可以帮助它向人类之岸靠拢的子宫。譬如说,如果没有那次在书房地毯上的心血来潮的作爱,或者虽然有那次作爱,但雨儿的排卵期没有因为她心血来潮练减肥气功而推迟,就不会有妞妞。妞妞完全是偶然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可是,世上有谁的降生是必然的呢?即使在一个选定的时刻播种,究竟哪一颗种子被播下仍然全凭机遇。每想到造成我的那颗精子和那颗卵子相遇的机会几乎等于零,一旦错过,世上便根本不会有我,我就感到不可思议。始终使我惊奇不已的另一件事是,尽管孩子是某次作爱的产物,但是在原因和结果之间却没有丝毫共同之处。端详着孩子稚嫩的小脸蛋,没有哪一对父母会回想起交媾时的喘息声。我不得不设想,诞生必定有着更神圣的原因,它担保每一只生命小舟的航行具有某种命定的性质。

正当我面对缓缓驶近的生命小舟沉入玄思时,雨儿却在为它的到达做着实际的准备。她常常逛商店,每次都要带回来一、两件婴儿用品。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们的衣柜里已经塞满小被褥、小衣服和一包包尿片,酒柜里陈列着一排晶莹闪光的奶瓶,一双色彩鲜艳的小布鞋喜气洋洋地开进我的书柜,堂而皇之地驻扎在我的藏书前面。

“这么说,它真的要来了?”我略感惊讶地问,对于我即将做爸爸这件事仍然将信将疑。

雨儿站在屋子中央,褪下裤子,低头察看裸露的肚子,轻轻抚摸着,忽然抬高声调,用戏谑的口吻说:

“小DADA,你听你爸爸说什么呀!咱们不理爸爸!”

DADA是她给肚子里的小生命起的名字,这个名字产生于她的一连串快乐的呼叫。当时她也像现在这样察看着自己的肚子,渴望和小生命说话,却找不到相应的语言,便喊出一长串没有意义的音节。她听着DADA这个音节好玩,就自娱似地一个劲儿地重复。我想到达达派,觉得用这个音节称呼她肚子里那个性别不明令人吃惊的小家伙倒也合适。

“是女儿就好了。”我说,想起夜里做的一个梦,梦见我伸出手掌,一只羽毛洁白的小鸟飞来停在掌心上,霎时一股幸福之流涌遍我的全身。

“都猜是儿子,儿子我也要。小怪人也要,戴着两个瓶子底,在银行门口看利息表,一眼就看出算错了,参加国际数学大会……”她把从报纸上读来的神童故事安到了小DADA身上。

一会儿她想起了什么,又笑着说:“小DADA,你要像你爸爸,心好,文雅,老是抹不开面子,不愿人打扰还要请人早点来。”

“不,小DADA,你要像你妈妈,心狠,果断,请人吃饭还要让人晚点来。”

我们搂着笑成了一团。

雨儿有了不起的随遇而安的天赋。她一向无忧无虑,爱玩爱笑。她的笑清脆响亮的一长串,在朋友圈里算一景。在她怀孕的那一年里,我们的朋友纷纷出国去了,她觉得寂寞,也想走。自从发现自己怀孕以后,她不再提出国的事,心安理得地做起了孕妇。

有一回,朋友们小聚,L在饭桌上调侃说:

“雨儿怀孕轰动了学术界。”

雨儿笑嘻嘻地说:“明年带我的女儿来你家玩……”

L打断:“是女儿?怎么知道的?”

第一章 诞生(2)

B接茬:“学术界的事,我们大家决定的。”

L举杯:“我为世上又多了一个母亲而祝福,我为世上多了一个这样的母亲而担忧。”

举座皆笑,雨儿也笑。到家后,仿佛回过味来,问我:

“他这是什么意思?”

“这意思是——你太省心,不是个称职的母亲。”

她的确省心,怀孕后尤甚,天天睡懒觉,起了床又从这张床转移到那张床,把家里所有的床(有五张呢)都睡遍,慵懒得无以复加。她说,这叫练习坐月子。

“这么懒,生出个孩子也懒。”她母亲责备。

“懒了好带!”她答。

她懒洋洋地躺在床上,捧着愈来愈膨大的乳房,侧身从镜子里察看色泽变浓的乳晕。

我旁白:“它一直在游戏,现在要工作了。”

“像头大象,”她噘嘴,“谁说这不是一种牺牲!”

接着向我宣布三条决定:一、她要躺着喂奶;二、孩子满月后就断奶;三、夜里让保姆带孩子睡。

孩子生下来后,她把这些决定忘得精光。

怀孕两个月时,雨儿和我游少林寺,在一座庙堂里看香客们跪在佛像前磕头。我惊讶地发现,这会儿是雨儿跪在那里了,她微微低头,双手合十轻轻拢在鼻子前,看去像在捂鼻子,那样子又虔诚又好玩。她在佛像前跪了很久,大约在许一个长长的愿。

后来我问她许了什么愿,她有点不好意思,但终于悄悄告诉我:“求佛保佑我生的孩子不缺胳膊少腿,不是三瓣嘴六个指头。”

真是个傻妞。在我们身罹灾难之后,这个捂着鼻子跪在佛像前的傻妞形象一次次显现在我眼前,使我心酸掉泪。可是眼下,受到祝愿的小生命在她肚子里似乎生长得相当顺利。其间只有一次,在怀孕五个月时,她发高烧住进医院,小生命陪着受了一番折磨,但这次危机好 像也顺利度过了。我们仿佛看见这只生命小舟在一阵不大的风浪中颠簸了一下,又完好无损地继续朝我们驶来。尽管后来事实证明这场病的后果是致命的,当时它在我们心中却只投下了少许阴影,而这少许阴影也暂时被一个喜讯驱散了。就在住院期间,医生给她做了一次B超。

“你猜,是男是女?”她笑问我。

“女儿。”

“对了,一个傻大姐。我小时候,人家就叫我傻大姐。”她抚摸着肚子接着说:“真想亲亲小DADA,她太可怜了,无缘无故受这么多苦。小DADA,你是个傻妞,妈妈也爱你。”

“有毛病吗?”

“看不出。医生说我的胎音很有力呢。”她不无自豪地说。

“是小DADA的。”

第2篇: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范文

把荆棘丛生的记忆,温柔成一种倒影。

――题记

看《妞妞》,我不得不相信,养育一个孩子是快乐的,即使那种快乐里,有着希望与绝望相互缠绕纠结的忧戚,那也是一种痛苦的快乐。

一个孩子,一个生病的孩子,一个忍受着剧烈病痛的孩子,一个虽然活着却马上便会死去的孩子。正如周国平自己所说,她是上天的礼物,亦是生命中的过客。过客啊过客,若是我,一定不会把感情放在一个注定是过客的人身上。可是,那是一个孩子,弱小的孩子,她一无所有,甚至没有健康的身体,她的力量比不上一棵小草,小草还足以支撑起自己的生命,而她却只能用啼哭寻求外界的援助。

中的过客。过客啊过客,若是我,一定不会把感情放在一个注定是过客的人身上。可是,那是一个孩子,弱小的孩子,她一无所有,甚至没有健康的身体,她的力量比不上一棵小草,小草还足以支撑起自己的生命,而她却只能用啼哭寻求外界的援助。

当这样的一个孩子把她的小生命毫无保留地托付给她的父母时,她的啼哭便是天下最有权威的命令。因为孩子的弱小,父母的爱更深,父母的责任更重,父母的服务更勤。孩子相信在爸爸的怀里会有绝对的安全,可是在死亡面前,怎样的爱都太过渺小,太过微不足道,太过无力太过苍白。当恺撒大帝面对最爱的女人即将死去的时候,这个从未在挫折面前皱过眉头的男人亦跪下双膝狂呼:“上帝,救救她吧,恺撒求你了!”而在一个平凡的家庭中,面对死亡,无奈,还是无奈,只有平静的接受,任由那种痛苦积聚成暗流,藏匿在找不到意义的沉默的深渊里。

纵然如此,快乐却依旧在苦难的深渊里发芽,开出美丽绚烂的花朵。爸爸第一次抱住妞妞,妞妞的每一声啼哭每一个笑容,妞妞第一次叫爸爸,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叫妞妞,妞妞说爸爸疼,妞妞哭,妞妞说瞎说八道,那是一种奇妙的幸福啊,这样一个肉团团的小躯体,有着和自己相同的生命密码,她勾起了父母如痴如醉的恋和牵肠挂肚的爱。

席慕容说:“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心里充满了懊恼,停止了呵斥,我独自扶着头,坐在角落里,疲倦地流泪了。而在那一秒前还在疯狂状态的顽童忽然安静下来了,远远地,她用又清又亮的眼睛注视着我,然后蹒跚地爬过来攀住我的膝头,那温热的小手掌试着要拨开我的双手:‘妈妈?妈妈?’唯一的词汇可以有多少种变化!‘妈妈,你别哭了。妈妈,我不再闹了。妈妈我后悔了。妈妈,我爱你!’”

妞妞也有一双亮黑的眼睛,虽然那里面藏匿着带她离开世界的毒蛇,可是那双眼睛是多么的美丽。选择让妞妞瞎还是让她死去?一个父亲的本能反应是:不,都不!他紧紧搂住女儿,既不肯交出她的眼睛,也不肯交出她的生命,结果是两者俱失。这正如《苏菲的选择》中的那个母亲,他们的确极不明智,可是在这样荒谬的选择中,做过了无数道选择题的我们也许可以干脆利落地挑出正确的答案,可是一旦有了感情的介入,智者也变得愚蠢,哲人也失去了思辨的能力。父亲,而不是哲人,在这个绝无选择的困境中拒绝了荒谬的选择。

女儿是父亲的宿命。

周国平说:儿子只能分担我的孤独,女儿不但分担而且抚慰我的孤独;上帝和我都苛求男儿而宽待女儿,混小子令我们头疼,傻妞却使我们破颜。

妞妞的降临,是一次意外,所以,她不在世界上久留,匆匆地离开。可是,把死亡和孩子连在一起的时候,孩子,死亡,死亡,孩子,这本身就是一种残忍。“我无权苛责他们为什么不给妞妞动手术,即使瞎了,也比死了要好。”或许身为父母,在这样的选择中有太多的束缚,为自己选择难,为别人选择更难,为至爱的人选择尤其是难。而父母在为尚不能自己做选择的孩子做出一个选择的时候,他们既是在为至爱的人做选择,也是在为自己做选择,太过困难,太过无奈,太过荒谬!所以,妞妞的生,妞妞的死,既是无奈,亦是宿命。

妞妞太好了,她受了那么多的苦,我们什么也没能给她,她却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雨儿说。

一个孩子的生与死,一个家庭的悲与欢,无人在意,无人知晓。只有上帝在悄悄地说:死亡是不存在的,死亡是不存在的,死亡是不存在的……

死亡是不存在的。

所有女孩子都曾经被唤作妞妞。周国平早年的这本父亲札记,依然能打动现在的人心,尤其是年轻的女孩子。在这里,周国平不是哲学家,只是一个伤心的父亲,必须要通过文字才能诊疗内心。“女儿是父亲的宿命”。

第3篇: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范文

死亡给我最早的印象,是我10岁时外公的忽然离去。那是我第一次目睹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在一瞬间消失,知道了人的死亡是不可逆转的……我的外公死于癌症。和大多数癌症病人一样,外公在癌症晚期已到了不能进食的地步,不要说食物,就是平常喝的白开水,都是吃一口吐一口。后来我才知道,对于癌症病人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那种常人无法忍受的疼痛。只要癌细胞扩散到大脑,回压各种神经,就会出现视力下降、昏厥、大小便失禁。而如果扩散到骨头,病人意识清醒时就会觉得很疼痛,疼得让人无法忍受。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癌细胞扩散、或者说转移。一般出现癌细胞转移后,病人就会在疼痛中出现绝望的表情,而无法忍受的疼痛是癌症患者临终前的主要表现。

在我的家乡,一直流行着死亡者在死前会“回光返照”,也就是病痛一下子“好了”的说法,好像还很灵验。但对于癌症病人来说,由于体内电解质紊乱,在肝脏严重受损时,往往会出现昏迷现象,并且很难熬过一周时间。虽然在离世前会有苏醒的“奇迹”再现,但一般已无语言能力,更不可能有什么“回光返照”。据说在所有癌症中,肝癌和肺癌是“走”得最快的两种病人,这一点我是确信不疑的。记得2004年,我在祥云县下庄镇的一个山区村子里蹲点,和我朝夕相处的一个同事,就经常咳嗽,尤其晚上更咳得厉害。每次我回县城,都要给他带几副中药。有一天,我正在县城开会,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忽然打电话告诉我说“老姚死了,昨天晚上死的,明天出殡,你能不能下来……”后来我才知道,老姚是死于肺癌,而且死前已经是肺癌晚期了。

善意的欺骗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是有益无害的。有一次,我去医院里看望一个得了肝癌的朋友,当时所有的人都在隐瞒他,所以他尽管很难受,却并不知道自己的真实病情,还在和我说“我这个病可能是肝硬化……”其实,我已经在他的床头柜上看到了诊断书上的“Ca”字样,知道“Ca”就是肝癌,幸好他自己还不知道“Ca”是什么意思。从医院出来后,我和一起去的同事说,看来他的时间不多了,所以我想和他多呆一会,这种情况看一次是一次。后来果然如此,朋友在县医院住了20多天以后就“走”了。

不久前,我陪同一位农村来的癌症患者去中医院检查。本来,在大理州人民医院已经检查出了他患的是肺癌,钱也花了不少,可是,病人和家属还是怀着最后一线希望,想在县城的中医院再检查一次,看看是不是大理州医院的医生“检查错了”。在进去检查前还一再嘱咐我不要和医生说什么,看看医生的检查结果怎么样。我知道那是他们一家人最后的一线希望,他们多么希望医生说什么问题都没有。等到检查结果出来了,和他们在大理州医院的检查结果完全一致,一家人才无可奈何地离开了医院。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我知道任何安慰的话对于他们来说都不会有什么实际意义。

第4篇: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范文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

教育即生长,是周国平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相结合的体现,是他关于教育目的最凝练最生动的比喻。这是周国平在浩瀚的哲学海洋里撷取的教育珍宝。他梳理古今中外哲学家的教育言论,从中挑选出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归纳为“教育的七条箴言”,“教育即生长”是第一条,也是最根本的一条。“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生长本身就是幸福的。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既优秀又幸福。很多人认识周国平,是从他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开始的,无数人被他的慈父情怀打动。妞妞虽已离去,但妞妞留给周国平最珍贵的东西,就是让他把对一个孩子的爱化为了对所有的孩子的爱。周国平爱孩子,在《周国平论教育》的这两本书里,有很多文章,如《智慧和童心》、《拯救童年》、《怎样做父母》等,都表现出了他对儿童的爱护。他说,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具有求知欲,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太过功利,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因此他疾呼“救救孩子”。类似的问题很多人都谈到过,但周国平的话不是官话、套话,最可贵的是在于有真情。他写《宝贝,宝贝》,记录女儿啾啾的各种趣事,呵护女儿无瑕的童心,在女儿的成长期里,他就像一个“圣诞老人”,带给女儿惊喜和欢乐,以及健康的价值观。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吗?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相信童话的孩子,即使到了不再相信童话的年龄,仍是更容易相信善良和拒绝冷酷的。”有人说看童话会让孩子简单化,但是,如果连一个孩子都不能简简单单,这难道不是社会的极大悲哀?当心灵被硬邦邦的铜臭味包裹,唯美的、柔软的、“无用”的童话自然被拒之门外。

教育孩子也是教育自己

在和女儿相处的过程中,周国平享受到了并且领会到了孩子心灵最珍贵的价值,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思想让更多的父母也能享受到、领会到。所以他寄予谆谆言语:“我们要如何做父母?”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与家长们进行言之有物的心灵交流,他说“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灵魂”,做父母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孩子的朋友”。这些文章发自内心,可以说是文采斐然、真情流露,易引起我们的共鸣,并且去反思“小生命给父母的启示”。当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何尝不是在教育我们?周国平在“对父母们说”中提了六点建议,的的确确,我们只能做孩子人生路上暂时的监护人,荣耀不是我们的功劳,黯淡也不是我们的过错,我们要学会把他们当做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不要以爱的名义去控制他们。

“戴着镣铐争取把舞跳得最好,也许是无奈中的最佳选择。”在现行教育体制的框架内,如何尽量减少其弊端之害,保护孩子健康成长?周国平提供的方案主要是――把赌注下在素质教育这一边。兴趣为王,要让孩子尽可能地自由发展。只要真正注重素质的培养,孩子有了好的智力素质,应试也会变得相对容易,即使在升学上遭遇了一点挫折,但素质上的收获在将来必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周国平的建议最有意义的一点,是他强调了“素质是熏陶出来的”,这个“熏陶”并不受限于职业和文化水平,更强调父母的价值观,也就是家长要给孩子营造一个什么样的氛围。熏陶是不教之教,值得家长践行。

教育是传承高贵的圣殿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生长,而生长的过程,就是让单纯的慧心发展为成熟的智慧。周国平说:“有两个传承高贵的圣殿,一是优秀教师的课堂,二是摆满大师作品的图书馆。”在这里,教育需要担负起“传承高贵”的使命,让孩子成为一个高贵的人。

周国平“为中国今天的教育把脉”,对于教育扩招、教育腐败等提出了看法。他以“我心目中的好教师”为题,从德、智、才、情等方面提出了好教师应该坚持什么。他近年来走访了很多学校,进行了很多讲座和讲演,书中有很多谈话实录和当时的现场互动,这些都是有价值的一线反馈。周国平饱览群书,他曾经说过,他乐意“为好书作嫁”,他说他的文章很多都是读书感悟,将所思所想诉诸于口,很多读者看过以后,往往去找他谈到的书,如此看来,他也是很乐意“为教育作嫁”,他不仅自己大量阅读教育书籍,并且致力于推广先进的教育理念。他为“教师行走”丛书作序,答《教师博览》,并为邰亚臣、林茶居、颜凤岭、杨东平等人的教育著作热心作序、写评。

周国平掏心窝、讲真话,批评现行教育的弊端不遗余力,同时他也看到一线教师的两难处境,看到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奋力突围。优秀教师不仅是凭借自身的修养炼成的,整个教育机制和社会环境也要为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尤其是家长和教师之间更要多一些交流。他的文章让教育变得有担当、同时也有情感,这是一种有温度的教育,教师同样需要温暖和理解。

经典赐予生活的力量

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经常在街头徜徉,他喜欢和年轻人聊天,他认为青年的心灵最适宜撒播智慧的种子。周国平把这个年龄提前了,在他看来,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从小读经典作品,可以从经典的童话开始。周国平最推崇的是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他把全书的中心思想归为一种人生信念,便是要像孩子们那样凭真性情直接生活在本质之中,不要像许多成人那样为权力、虚荣、占有、职守等表面的东西而空忙。周国平推荐的图书,部部都是精品,《世界百科全书》、《绿山墙的安妮》、《圣诞节清单》……他可爱的啾啾,就是在这些美丽的童书的世界里,自得其乐地生长着。

一个小人儿,躺在干净温暖的小枕头上,听爸爸妈妈讲童话,满脑子都是奇妙的想象,对将来的人生抱着无限的好感。这种感觉在她成长后会逐渐恍然,原来,小红帽战胜了大灰狼,灰姑娘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常常只能存在于童话。成年人的心,在童话面前,总是悻悻然,显示出疲惫和倦怠。然而,如果一个人没有白白度过自己一生的话,终将变得更加智慧和洞察世事。摒弃纷繁浮华的表层,还原生活的本质,我们会看到,那些简单的故事是如何深藏着预言式的人生哲理,童话所描述的世道公平的清明世界,让人即使经历重重磨难也无限向往。我想,这正是周国平热爱童书的缘故,他以哲学家的洞察力看到了其中蕴含的生长的正能量。

第5篇: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范文

作者: 周国平

出版:长江文艺出版社

定价:20.00元

【内容介绍】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本书是周国平继《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以后推出的第二部纪实文学作品,更是他目前唯一一部“心灵自传”。

【读书人语】 周国平的文字是富于情感的,也是富于思想的,是中学生写作较为理想的学习范本。在这本新书里,作者走进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首次极其真实、详尽地袒露了自己人生所走过的近60个春秋,他对自己既执著又超脱的性情之旅的回望,读来让人感动,让人联想。

【精彩选摘】 当列车到达北京站时,我义无返顾地出了站,在站前林立的各个高校的横幅中找到北大的横幅,然后跳上了接新生的卡车。到达学校后,新生被各系的老生领走,送往指定的宿舍。哲学系的宿舍在38楼,我的寝室是120室。然而,不论我对即将开始的生活怎样想象,我都不会想到,我在这里会遇见一个人,他不但改变了我在北大的生活,而且影响了我的一生。

到校第一天,就有消息灵通的同学对我说,郭沫若的儿子在我们班。北大是高干子女云集的学校,这没有什么。见到郭世英是在两天后,各班分组讨论系副主任的入学教育报告。那个报告乏味透顶,郭世英并没有听,他来校时正好碰上讨论。人们挤挨着坐在寝室里,一个接一个发言。郭世英也发言了。他坐在双层床的下铺,微低着头,长发下垂,眼睛凝视着地面某处。他的声音深沉而悦耳,话音很低,有时几乎听不清,仿佛不是在发言,而是在一边思考一边自语。他说的大意是,从高三开始,他对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读了许多书。哲学的宗旨是追求真理。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必须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检验,对马克思主义也应如此。结果,从追求真理出发,他走向了怀疑一切。为此他陷入了苦恼之中,离校休学了。在休学期间,他想明白了问题之所在。马克思主义是有阶级性的,离开了阶级观点,单凭抽象思维,就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

在发言时,他的脸上始终凝集着深思的神情,他的语调诚恳而富于感染力。发言结束后,寝室里出现了长时间的沉默。我心中有一种深深的感动。打动我的与其说是他发言的内容,不如说是由声音、神情、说话方式造成的整个氛围。

(选摘自第二部北大岁月)

其他推荐:《忧伤及其他 契诃夫作品选》

编者: 童道明

出版:中国文联出版社

定价:20.00元

第6篇: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范文

周国平,著名诗人、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散文集《守望的距离》、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他以敏锐的目光认真关注生命及人的精神世界,探索人的困惑,解析心灵历程,让文学与哲学有机结合,并用洗练质朴的文笔表达深刻的哲学思考。其作品大多质朴、平实、新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二、中考链接

周国平的文章成了近年来各地中考命题专家选题的重点。比如,2007年无锡市选用了《愉快是基本标准》,济宁市选用了《读书小语》;2008年广东省选用了《信仰之光》,崇左市选用了《车窗外》,三明市选用了《轻松读经典》,徐州市选用了《记住回家的路》;2009年成都市选用了《要成为你自己》,台州市选用了《好梦何必成真》,南通市选用了《精神栖身于茅屋》;2010年佛山市选用了《交往的质量》,扬州市选用了《忘记玄奘是可悲的》;2011年益阳市选用了《愉快是读书的基本标准》,济宁市选用了《论真性情》,重庆市潼南县选用了《善良,丰富,高贵》。

三、部分美文赏析

哲学家和他的妻子

周国平

哲学家爱流浪,他的妻子爱定居。不过,她更爱丈夫,所以毫无怨言地跟随哲学家浪迹天涯。每到一地,找到了临时住所,她就立刻精心布置,仿佛这是一个永久的家。

“住这里是暂时的,凑合过吧!”哲学家不以为然地说。

她朝丈夫笑笑,并不停下手中的活。不多会儿,哲学家已经舒坦地把身子埋进妻子刚安放停当的沙发里,吸着烟,沉思严肃的人生问题了。

我忍不住打断哲学家的沉思,说道:“尊敬的先生,别想了,凑合过吧,因为你在这世界上的居住也是暂时的!”

可是,哲学家的妻子此刻正幸福地望着丈夫,心里想:“他多么伟大呵……”

(选自《人生寓言》)

赏析:这则寓言通过一对生活习惯截然不同的夫妻善于生活,善于互相包容,善于随遇而安的故事,告诉人们对生活不要太挑剔,不要太苛求。生活中永远没有永久的“家”,每一时、每一地都是短暂的。我们要善于“凑合过”,要像那位哲学家那样随时都能舒坦地享受生活,“沉思严肃的人生问题”;要像那位妻子那样“毫无怨言地跟随哲学家浪迹天涯”,即使是“临时住所”,也要“精心布置”,把它作为“一个永久的家”来打理,并全身心地投入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哲学家和妻子对待生活的态度俨然是一对矛盾,但他们善于互相宽容,互相理解,因而成了交融互补,不可分离的统一体。他们生活得和谐而美满,舒心而惬意,留给世人的启示也是警醒而又耐人寻味的。

诗人的花园

周国平

诗人想到人生的虚无,就痛不欲生。他决定自杀。他来到一片空旷的野地里,给自己挖了一个坟。他看这坟太光秃,便在周围种上树木和花草。种啊种,他渐渐迷上了园艺 ,醉心于培育各种珍贵树木和奇花异草。他的成就也终于遐迩闻名,吸引来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有一天,诗人听见一个小女孩问她的妈妈:

“妈妈,这是什么呀?”

妈妈回答:“我不知道,你问这位叔叔吧。”

小女孩的小手指着诗人从前挖的那个坟坑。诗人脸红了。他想了想,说:“小姑娘,这是叔叔特意为你挖的树坑,你喜欢什么,叔叔就种什么。”

小女孩和她的妈妈都高兴地笑了。

我知道诗人在说谎,不过,这一回,我原谅了他。

(选自《人生寓言》)

赏析:这则寓言假借一个诗人在感到人生虚无,痛不欲生,决定自杀时,却被自己无意中种植树木花草的劳动所迷醉,从而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拯救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这时,你千万不能乱了方寸,千万不能一根筋,一个死理走到黑,千万别与自己过不去;你要知道,世上没有憋死的牛,人生没有迈不过的坎,生活中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忍心平气和。

第7篇: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范文

高中语文《面对苦难》原文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难。所谓苦难,是指那种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它包括个人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例如遭遇乱世或灾荒,患危及生命的重病乃至绝症,挚爱的亲人死亡,也包括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例如失恋、婚姻破裂、事业失败。有些人即使在这两方面运气都好,未尝吃大苦,却也无法避免那个一切人迟早要承受的苦难——死亡。因此,如何面对苦难,便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课题。

人们往往把苦难看做人生中纯粹消极的、应该完全否定的东西。当然,苦难不同于主动的冒险,冒险有一种挑战的快感,而我们忍受苦难总是迫不得已的。但是,作为人生的消极面的 苦难,它在人生中的意义总是完全消极的吗?

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东西,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直接和灵魂有关,并且都牵涉到对生命意义的评价。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是沉睡着的,一旦我们感到幸福或遭到苦难 时,它便醒来了。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愉悦源自对生命的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苦难之为苦难,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痛苦。生命意义仅是灵魂的对象,对它无论是肯定还是怀疑、否定,只要是真切的,就必定是灵魂在出场。外部的事件再悲惨,如果它没有震撼灵魂,不成为一个精神事件,就称不上是苦难。一种东西能够把灵魂震醒,使之处于虽然痛苦却富有生机的紧张状态,应当说必具有某种精神价值。

多数时候,我们是生活在外部世界上。我们忙于琐碎的日常生活,忙于工作、交际和娱乐,难得有时间想一想自己,也难得有时间想一想人生。可是,当我们遭到厄运时,我们忙碌的身子停了下来。厄运打断了我们所习惯的生活,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机会,迫使我们与外界事物拉开了一个距离,回到了自己。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这个机会,肯于思考,就会对人生获得一种新眼光。古罗马哲学家认为逆境启迪智慧,佛教把对苦难的认识看做觉悟的起点,都自有其深刻之处。人生固有悲剧的一面,对之视而不见未免肤浅。当然,我们要注意不因此而看破红尘。我相信,一个历尽坎坷而仍然热爱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着许多从痛苦中提炼的珍宝。

苦难不仅提高我们的认识,而且也提高我们的人格。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面对苦难的态度最能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内在的尊严。譬如失恋,只要失恋者真心爱那个弃他而去的人,他 就不可能不感到极大的痛苦。但是,同为失恋,有的人因此自暴自弃,委靡不振,有的人为之反目为仇,甚至行凶报复,有的人则怀着自尊和对他人感情的尊重,默默地忍受痛苦,其间便有人格上的巨大差异。当然,每个人的人格并非一成不变的,他对痛苦的态度本身也在铸造着他的人格。不论遭受怎样的苦难,只要他始终警觉着他拥有采取何种态度的自由,并勉励自己以一种坚忍高贵的态度承受苦难,他就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有效地提高着自己的人格。

凡苦难都具有不可挽回的性质。不过,在多数情况下,这只是指不可挽回地丧失了某种重要的价值,但同时人生中毕竟还存在着别的一些价值,它们鼓舞着受苦者承受眼前的苦难。譬 如说,一个失恋者即使已经对爱情根本失望,他仍然会为了事业或为了爱他的亲人活下去。但是,世上有一种苦难,不但本身不可挽回,而且意味着其余一切价值的毁灭,因而不可能从别的方面汲取承受它的勇气。在这种绝望的境遇中,如果说承受苦难仍有意义,那么,这意义几乎唯一地就在于承受苦难的方式本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个名叫弗兰克的人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凡是被关进这个集中营的人几乎没有活着出来的希望,等待着他们的是毒气室和焚尸炉。弗兰克的父母、妻子、哥哥确实都遭到了这种厄运。但弗兰克极其偶然地活了下来,他写了一本非常感人的书讲他在集中营里的经历和思考。在几乎必死的前景下,他之所以没有被集中营里非人的苦难摧毁,正是因为他从承受苦难的方式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他说得好:以保持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证明了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终归要面对一种没有任何前途的苦难,那就是死亡,而以保持尊严的方式承受死亡的确是我们精神生活的最后一项伟大成就。

高中语文《面对苦难》作者简介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哲学家、作家,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著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高中语文选修1-1课文《面对苦难》原文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面对苦难》测试题及答案

2.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面对苦难》测试题及答案(2)

3.高中语文必修1-5必背课文篇目(人教版)

第8篇: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范文

【关键词】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即生活 关系 语文教学 感情

这个时代,人人都在说概念,但很少有人去认真思考概念。

常受邀去评课,有时候听完课,不随便信口雌黄,而是先问执教教师:你刚才让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你指的是谁的感情?课文作者的?作品中人物的?孩子自己的?还是老师你的、你以为“应该那样”的感情?如果是作文课,反思时老师爱说“现在的孩子整天关在教室里,没有生活,写不出作文来”。我也问:你这个“生活”是什么概念?如果是广义的,那么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各项活动的总和。关在教室里怎么不是生活?关在牢里都是生活,人家还写出《肖申克的救赎》那样的名作来呢。如果是狭义的,那么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的日常活动和心理映射。教室是个小社会,里面每天都有孩子的日常活动,心理映射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每时每刻的,怎么叫“没有生活”?

被这样一问,不少教师会语塞,有的陷入了沉思。

“生活”“感情”这些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词,貌似简单――本文用作关键词,有人肯定会说“关键词不关键啊”,其实追究起来还不容易回答,它们在美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命题,也由此衍生出独特的流派来。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他的著名论点就是“美即生活”,大意是任何事物,凡是在其中看得见我们曾经的、熟悉的生活,抑或是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的,就是美的。车氏的经典例子是,在农民看来,农家少女面色红润、体格强壮是美的,因为这是他熟悉的,也是他希望的――有这样的女儿,就可以帮家里干活。但这个少女在上流社会看来是不美的――达官贵人熟悉的少女都手足纤细、五官小巧,神态上要柔弱、慵倦,他们希望有这样的子女,即有上层阶级的标识,可以和农家少女那样的下等人区别开来。对此有兴趣的,可以去读车氏的《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里面有比较详尽的论述。

我们都知道,车尔尼雪夫斯基是“无产阶级美学家”,他的学术观点受马克思影响――美的标准和内容并不是抽象的、固定的、独立的,而是由各种关系决定的,比如上层建筑、具体的经济生活条件、阶级性等等。马克思是“关系学”的鼻祖,他给“人”下的定义就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女子穿得花枝招展,美不美呢?不一定,如果你在小学生面前上课,你在满身汗水的劳动人民中间,你未必是美的,因为与职业、与环境的关系不和谐。由于朴素的阶级意识,车氏的美学理论曾经红极一时。多元时代来临,“美即生活”理论尽管日渐式微,但它在美学史上仍有一席之地。与之相近的还有狄德罗的美学观:“美是关系,一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人们觉察到了对象身上的各种美妙的关系,美是随关系而产生而增长而变化而衰退而消失的。”

“美是一种关系”,这一点对我们教师很有启发。我们的教育,无论是读自然之书、社会之书,还是课本上的文字之书,某种程度上也就是教师带领孩子一起去发现客体对象中的各种关系,或者说各种美的过程。对象中的“美”,比如自然之物,也只有和人建立起联系,是生活中美的一种暗示,才会激起我们的情感活动,才有美的意义。动物园里最容易引起大部分人兴趣的,为什么是猴子?因为它的外貌、动作、神态拟人,容易让人想到自己,所以我们爱看它们,逗它们玩。凡是导游,带我们到一个景点,总把一些纯自然物说成美女啊,神仙啊,或者传说故事,也是这个道理。这不仅适用于艺术的审美,包括我们读课文也是这样,文本之美很多时候不是独立的、预设的,它是事先存在的(语文教师口头禅说的“课文告诉我们什么”“挖掘文本”都是循着这个逻辑来的),很多时候文本只是感性的材料,只有在激活审美主体,激发起我们对它的探索欲望,和我们自身发生关联的时候,美感才会发生。

明白这个道理,有助于理解教材,解决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困惑。早先小学语文教学我们用的是“浙教版”教材,里面有课文《拔苗助长》,文中的插图是这样的(见图一)。后来笔者浏览山东的教材,他们也有《拔苗助长》的课文,文字一样,但插图变成了这样(见图二)。为什么呢?因为浙江多种水

稻,而山东孩子常见的是旱地作物,图二容易让他们联想和共鸣,这让我们看出教材编写者在建立教材和学生的生活联系上的努力。有的文章我们读着觉得很美,但孩子一点兴趣都没用,有人就简单地责之以没有书性或者缺乏悟性。孩子读了哈哈大笑的东西,有教师就指责为粗鄙和愚蠢。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意识到,成人和孩子的审美容易错位,没发生在同一个平面,就没有交集,不会发生关系,情感的共鸣也自然无从谈起。我们教师上课的“一言堂”“独角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反诘:“根据你这样的说法,我们大部分的课文都没法上了――执教的人、撰写的人都是成人,有的还是古人,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审美经验和孩子的都有巨大的也无法弥补的差异啊。”这话问得有理,有许多文学作品,当今的孩子确实只能“知道”,也即只能是知识层面的信息获取。比如现在的孩子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要说语言障碍、古诗审美规律的独特,光是生活经验上,杜甫那样苦难的时代,那样曲折的经历,没受过冻、挨过饿的当代孩子如何感受?茅屋在现在孩子的眼里是公园里的景观建筑,“布衾多年冷似铁”?不知道那是啥感觉。所以你讲这样的课,读读、抄抄就可以了,但千万别说“我们来深刻体会作者的心情”。

关于“深刻体会作者的心情”,笔者还真有一个案例。有篇文章叫《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作者是周国平,一位著名学者、作家。文章讲的是个人经历――周国平3个月大的女儿妞妞,因为患先天性癌症而夭折。那样的生活经历让他很痛苦,但他是作家,这种痛苦后来化成了凄美的文字。有教师上课外阅读课,选的就是这个材料。教师基本功不错,朗读声情并茂,再佐以音乐和漂亮的PPT,一堂课上得很热闹,很有感情。但他后来提的一个问题很唐突:“同学们,我们把这段文字读一下,我们来深刻体会一个中年男人的丧女之痛。” 一句话就露出美学功底缺欠的马脚来。其实,这篇文章最读得懂的,首先是失去过孩子的父母,其次是有过孩子、经历过孩子生病的,他们有相同的痛苦,一读周国平的文字,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沉淀着的情感就被激活,进而产生了共鸣。执教者要在这方面拓展,应该这样问:“同学们,读完这段文字,合上课本我们回想一下,你的生活里曾经什么是最珍贵的,后来失去了,你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对这样的问题孩子是有生活经验的,它和周国平的经历有可类比的属性,多少能够让他们体会和产生共鸣。因此,在上类似的课文的时候,我们做教的,要尽量让课文和孩子的“小宇宙”――他的生活世界、内心世界发生关系,要给孩子铺一块情感的生活经验的“垫脚石”。

“美即生活”的美学观,于阅读教学有意义,对写作指导也有帮助。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没有生活,写不出作文来”的问题。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多侧重于文学性的、伦理层面的,似乎要培养的是文学家、道德家,古板拘泥,就如古代酸儒,“迂远而阔于事情”,和现实的、孩子的生活没有多少干系。其实孩子们的生活是有的,天天上学放学、吃喝拉撒都是生活,他没有的是由我们大人界定的“有意义”的生活――问题是,在孩子看来是“有意义”的,但在我们教师看来可能刚好相反,他写上来我们就批评。而我们教他琢磨的、落笔的“有意义”的东西是心智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看不到也理解不了的,也就是和当下的他,他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不能发生联系的,所以孩子就很茫然,不知道写什么了。

最后,我们用一个茶道典故为文章作结:千利休是日本著名的茶道大师,权倾一时的将军丰成秀吉都向他拜师学艺。据说千利休出门,即使是短途的旅行,也要把七八十来件茶具叮叮当当地带上,中途休息时,就一字摆开,生火煮茶,一道道工序完了,费两个钟点,才喝上那么一小盅茶。有人怪讶,说旅途中随便喝点,解渴就可,又不是家居,何必这么麻烦。千利休答:旅途也是家居,麻烦就是生活啊。

第9篇: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范文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创作境界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以翠翠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发生在平凡人(翠翠、爷爷、傩送、天保等人)之间的一个故事,向读者展现了美丽的边城山水,展现了古老的淳朴民情,展现了爱与美的力量,展现了微妙的湘西世界,展现了作者的创作境界追求。

《边城》的创作境界即是呈美。“至于‘情景合一’,则是要求人们以其思想感情再现。地造化之工,这就是‘美’”。①艾米《山楂树之恋》和沈从文《边城》同为纯美系列的爱情故事,为了更好地展示爱情的美感,两篇小说都极力渲染了景物的美,然而两位作家表达美的方式却是不尽相同的,小说《山楂树之恋》美在了一棵树,而《边城》却美在了整个山城,《边城》的美是随处可见的,而《山楂树之恋》的美只美在了那个季节。小说《边城》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这个远离喧嚣的偏远地的美,像极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山楂树的美适合藏进记忆,那是属于回忆的,而山城的美适合观赏,那是属于享受的。茶峒是一座很有灵气的山城,这样的山,这样的水,一切都美不胜收,美的那般纯粹,那般自然,使得凤凰小城成了无数读者向往的理想边境。这里的树没有经过修葺,这里的山没有经过雕琢,这才是源自大自然的美,也正是这样的山水才滋养了小城里的人们,他们没有浮躁,安于本分,但这并不是不求进步,并不是失去了生命的力量,而是一种“让命运的归命运,让自己的归自己”②的实事求是的处事态度,同自然般成长。

《边城》的美不仅源于茶峒山水的美丽,还源于文本本身,在《边城》的叙述过程中,处处可以找到美的足迹,首先,本篇小说的语言存在着一种话语蕴藉的美。关于小说中人物的名字,比较典型的就是撑渡船的孙女――翠翠,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提到了这个小女孩,却没有指出女孩的名字,直到叙述了女孩母亲与茶峒军人的过往后,才交代了老人给孙女所取的名字,这个名字也是使本篇小说广为流传的一个重要因素。翠翠二字,简短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翠翠这个名字在青山绿水间又是那么合乎情理。艾米在小说《山楂树之恋》的女主角取名为静秋,表达的是在动荡世界里的另一种安静,周国平的《一个父亲的札记》里唤自己的女儿为妞妞,表达的主要是女儿的可爱与自己对其的挚爱,而翠翠这个名字更多的是散发了一种朝气,一方面映衬了篁竹的清脆可人,一方面展示了篁竹的坚强不屈,是一种可贵生命的象征。语言自然又是本篇小说的一大特色,如当时龙舟竞渡结束后,翠翠一个人在等爷爷来接她,天黑了心里十分害怕,二佬恰巧在这时候赶鸭子出现了好意让她去他家楼上等,翠翠却误会了二佬,二佬的一句“大鱼会吃掉你”也成了日后翠翠美美的思念。《边城》里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小说开头写到翠翠的时候,用“小兽物”来形容翠翠,仿佛翠翠就是大自然的小精灵,充满了灵性。在写到大佬和二佬追求翠翠时,用“车路”形容唱歌求爱,用“马路”形容请人说亲,既形象生动又活泼有趣。另外,小说中提到的“渡船”和“碾坊”其实象征了生活中的两种理念,渡船和碾坊本身就暗示了旧的封建婚姻习俗和社会地位不平等的矛盾。③从形式上看,本篇小说叙述结构奇特,还多使用了插序的叙述方式,在写完了第一个端午节的情况后,插补了第一个端午节时翠翠二佬傩送的相遇情景,文中回忆了翠翠母亲与军官的爱情故事,似乎也预示着翠翠的爱情悲剧。从形象上看,小说塑造出了具有特征、富于魅力的人物形象。翠翠的爷爷、翠翠、船总等都彰显了人性的率真,展现了边城的风俗之美。当然翠翠爱情的美是贯穿全文的,翠翠对傩送爱的如一,是一种依恋的美。翠翠之所以喜欢二佬,也有诗意的美的意境的影响,翠翠在梦里听到二佬的歌声时,她觉得自己在飞,这样的意境是极美的,令翠翠不禁向往。《山楂树之恋》里所描绘的爱情虽然不是奔放的但会让人觉得是浪漫的,而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展现更多的是内敛的美,孙建新选择直接告白,选择用情书表达自己的爱意,而傩送选择的是用山歌表达自己的心声,一个是由内而外的袒露,一个是由外而内的相思。可以说,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更羞涩,是一种含蓄而又富于诗意的美,这种爱简简单单,没有了个人的得失,悄无声息,不留痕迹。《边城》在展示翠翠美好爱情的同时又伴随着哀婉故事的发生,大佬天保外出闯滩不幸去世,爷爷为翠翠的婚事操心过度在风雨之夜死去,翠翠孤身一人守着渡船盼望着出走他乡的二佬傩送归来。翠翠的结局不禁令人惋惜,让爱情多了一种凄美。这种残缺似乎是从另一种角度展示了美的真实,感受平凡生活里的哀与乐。

《边城》这篇小说中还隐藏了一种孤独的美,这种孤独是一直都在的,小说中所描绘的孤独无疑为文章增添了另一种美。小说一开头就点出了塔下只有一户人家,这是远离喧嚣的一个暗示,没有熙熙攘攘,却充满了温暖。这户人家里的爷爷和孙女都有着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爷爷有一个挚爱的女儿,可是对爱情忠诚的女儿却选择随军人而去喝了冷水,留给爷爷的是无尽的思念。爷爷担心翠翠和自己的女儿遭遇同样的经历,却不愿向翠翠提及这些事情,翠翠自然也不明白这些事情,爷爷就一个人默默为翠翠的婚事操尽了心还遭致了误解。翠翠是一个孤独的小精灵,她生于大山,长于大山,从小说中可以得知,翠翠并没有同伴,只有一条小黄狗相伴。由于身世的特殊,她缺少了父爱和母爱,除了爷爷,她似乎也没有了谈心的对象,可是爷爷自然不懂她少女的心。对于大佬的提亲,爷爷觉得应该让翠翠自己决定,让翠翠自由选择自己的幸福,这样看来,其实爷爷是十分民主的,但是从爷爷焦急的询问大佬和二佬的举动来看,爷爷想得更多的是为翠翠寻找一个依靠,考虑的是以后,而翠翠更需要的是陪伴,期待的是现在,翠翠幻想的爱情是浪漫的。小说中的杨马兵也是一个孤独者的典型代表,杨马兵在小说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但正是因为杨马兵让小说故事的结局增添了几分美,从杨马兵与爷爷的谈话过程中,可以知道爷爷离去了,想象着一户人家最后只剩下翠翠自己一个人,读者多不愿看到翠翠失去甜甜的笑,顿觉悲从心来,替翠翠着急,而杨马兵恰恰为读者解除了这般的顾虑。虽然最后并不知道傩送是否真的会回来,但杨马兵对翠翠的守护却给了读者另一种安慰。

《边城》是一部关于美的优秀杰作,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一种真实可贵的存在,一种淳朴善良的民风,一种悄无声息的恒美。生活本应是属于真善美的,并且沈从文相信人类的品格是可以被塑造的,他希望人人都有这样一种对真善美的呼唤和追求,可以说小说《边城》正是以善美来衬托了生命的可贵与爱情的真挚,还原了生活本来的美。(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 吴立昌.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1),123-124.

② 刘瑜.送你一颗子弹[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③ 张习涛.最后一个浪漫派的象征之探――沈从文象征艺术论.2008.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卓雅摄影.沈从文的湘西[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17-18.

[2] 吴立昌.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123-124.

[3] 刘志山.真善美的哲学与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