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动静结合范文

动静结合精选(九篇)

动静结合

第1篇:动静结合范文

而赞成静养的人则认为,老虎、狮子被称为“百兽之王”,勇猛无比,但都短寿。野生老虎的寿命一般为10~15年,在动物园中的老虎也就活到20岁左右。再看乌龟,动得少,但寿命长。根据动物学家和养龟专家的观察和研究,生活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热带岛屿上的家龟,以青草、野果和仙人掌为食,寿命特别长,可活300岁。 乌龟还有嗜睡的习性,一年要睡上10个月左右,既要冬眠又要夏眠,这样,新陈代谢就显得更为缓慢,能量消耗极少。

其实,我们不能偏颇于单纯地动养还是静养。不运动,血液循环就会变慢,人体免疫力就会下降,因而需要适量运动。而通过静养使精神、身体得到休息,达到调节情绪、减少消耗、消除疲劳、恢复体能,排除有害因子的功能。只有将二者巧妙地结合,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才是一种最好的养生方法,动静相兼,刚柔相济,亦动亦静。

所谓的静养,指的是呼吸吐纳、打坐、内家功法等等,还有比如龟形功、易筋经等,瑜伽也可以属于内家功。动养,就是现代人普遍意义上的运动,比如跑步、游泳、球类运动、登山、器械练习等。动静结合可通过合理安排一天的活动实现,如退休老人上午可安排打坐静思、阅读报刊、写字作画,下午则进行球类或者走、跑等运动。

第2篇:动静结合范文

静中求动床上锻炼

上了年纪的人,早晨往往醒得较早。过早到户外晨运,对身体并无好处。前些年,我静中求动,在床上研究出一套体操运动来。首先,双手用力对擦50次,再右手心擦左手背、左手心擦右手背各50次。然后,双脚脚心用力对擦50次,再右脚心擦左脚背、左脚心擦右脚背各50次。接着再按摩腹和肩、肘、股、膝等大关节各50次,再踢腿、弹指、搓脸、扣齿、转颈、转眼各50次,最后再深呼吸10次。每个动作完成后都静静休息一会,才开始下一个动作,床上锻炼连休息在内,大致需半小时。做完起床,顿觉身心舒畅。

对因病卧床的患者,在情况许可下,每天适当选做一些适合自己的床上锻炼活动,一日数次,对疾病的早日康复和恢复体力,是很有帮助的。当然,急性心肌梗塞最初的恢复期,刚做过手术等患者,是不适合进行床上锻炼的。

久坐摇腿并非坏习惯

开会、听报告以及在拥挤的长途汽车中,不能用走动等办法来活动筋骨,这时采用将脚趾着地,脚根提起,有节奏的上下摇动,数分钟后换脚。这是在坐姿下静中求动,活动臀部和腿脚的好办法,能有效地促进双腿的血液循环,避免腿和臀部发麻。在客厅待客,在小型会议室面对面与人会谈等场合,则不宜摇腿,有失礼貌。

看电视看书切忌过久

有些人看电视一看就是几小时,这是不利于健康的,也应注意动静结合。可利用播放广告或连续剧定格重播片名和片头画面时,起身喝点茶水,散一下步,活动活动手脚,最好洗个脸,再坐下接着看,就会神清气爽了。看书亦不宜久坐不起,特别是看较精彩的小说,为了避免不知不觉中看得过久,可以将书签插在大约过半小时可能看到的页码上,作为提醒自己休息的信号。阅读一段时间后,最好洗个冷水脸,散散步,举目远眺,打一会太极拳或做几节体操,这样就可避免因看书过久而头昏脑胀了。

工作要注意动静交替

对于在家需伏案工作的人群,贯彻动静结合,主要是将脑力劳动和体力活动交替进行。可将洗衣、抹地、打扫卫生之类家务分插在工作之间进行。工作一定时间后,就来洗几件衣服,再工作一段时间,就拖拖地板,或抹抹桌子。做家务不费脑筋,由于注意力集中在家务上,不像静坐时容易胡思乱想,这时脑子就会得到比静坐更好的休息效果。脑子劳动时,筋骨很少活动,而家务活动又正好满足了活动筋骨的需要。这样时间利用得很紧凑,而工作时精神也很好。动静交替,还可以事半而功倍。

体力活动也要动静结合

老年人对于体力活动,切忌逞强好胜,否则会有损健康。但也不宜过分惧怕体力活动,以免活动能力日渐下降。

我患有冠心病,一座数百级阶梯的小山,要我一口气登到山顶,心绞痛必然会发作。但如每登六七十级,感到呼吸心跳明显加快,而心绞痛尚未发作之时就坐下来休息一阵,待心平气和后再继续登山,经过三四次休息,也能平安到达山顶。登山是动,休息是静,两者结合,使原先难以胜任的活动变得容易完成了。

第3篇:动静结合范文

生命不仅在于运动,也在于静止。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就曾倡议人们“像心脏一样工作,像蜜蜂一样生活”。从医学角度讲,心灵的宁静使人的阴阳平衡、气血和顺、情绪镇定。我国古代医学家也曾提出,锻炼身体必须要动静相宜、有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动过则损,静过则废。为什么呢?因为人体结构非常奇妙,它是由206块形状各异的骨头、600多块长短不一的肌肉、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及多种组织、器官构成的一个生命整体。人类虽然不能轻易地改变机体的结构成份,但是可以在一定的生理限度里,有意识地改变机能条件或增强机体抵抗病毒的能力。

就体育锻炼来说,各种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属有氧的“动”,各种脑力劳动及绘画、写字、闭目养神、打禅静坐等属有氧的“静”。我们运动的目的就是强身健体,因此,工作繁忙的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

我这里想特别强调的是运动应有续、适度、定量,千万不可攀比。前些日子,我们接待了一个48岁的病人,是某公司老总,与儿子一起比赛爬山,前两次都是他获胜,第三次他就不行了,觉得嗓子眼里好像有棉花似的东西塞着,喘不过气来。幸亏他有点卫生知识,感觉自己不对,马上停了下来,到山下连车都不敢开,直接到了医院。冠造结果前降支(供心脏营养的一支血管)狭窄99%,PTCA支架一支,没有心肌梗死,预后良好出院。所以不同的人群应该选择不同的锻炼方式,没必要设定过高的目标。读书、看报、绘画、写大字、听音乐等都是很好的动中取静的锻炼手段。如果平时时间紧,我们可以在日常家务或工作的缝隙中找到静中有动的锻炼方法,像看电视时,可以做些按摩,动动腿脚;做饭时也可在等开锅时,踢踢腿、垫垫脚跟、扭动扭动腰;工作中利用打水的时间活动活动腿骨等等。只要心里想着,就可以挤出时间来,动静结合,既益身又益心,可谓动动腰“两全其美”。

武则天寿高82岁,乾隆则寿高89岁,是中国封建皇帝的长寿冠军。究其原因,是他们都注意“动”、“静”结合的锻炼方式,除了骑马、弄剑外,都能写得一手好字,作得一首好诗,而且能持之以恒。第七届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同志93高龄,尽管须发皆白,但精神矍铄,气色很好,可谓鹤发童颜。他从领导职务上退下来后,除了兼任中国桥牌协会、中国网球协会以及中华文学基金会三个名誉主席外,不再担任其他任何名誉职务。由于老人家两个名誉主席的常年活动,一静(桥牌),一动(网球)保证了他晚年生活的健康、陶然和快乐。我们最敬重的原卫生部钱信忠老部长,现已97岁高龄,我是25年前在一次跑步锻炼会诊时认识的老部长,他工作繁忙,但从未间断过运动,他跑步、打太极拳、舞剑,到现在他还坚持读书看报写字,头脑清楚,走路做操,腿脚灵活。

除了动静结合,身心兼修也是非常重要的。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应当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人的免疫功能增强有益于身体健康。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或抑郁状态下,由于其体内激素分泌、肌肉紧张度等的变化,会导致免疫系统受到某种程度的抑制,这时人的抵抗力就会下降,疾病也就乘虚而入。近年来临床上体检发现35岁以上男性“三高”(血压高、高糖高、血脂高)症状的人群上升明显,究其原因,基本上与精神高度紧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

第4篇:动静结合范文

一、“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

所谓“静态”是指相对较稳定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如日常课堂教学的一般步骤。比如在每堂课上课前,我坚持让学生进行Dailv Report。实践证明,一堂课上所学的语言材料。要做到所有同学都能掌握,都能熟练地用在交际场合中,是很困难的。现在,每堂课前固定的三分钟的Dailv Report,我不强求学生当堂进行表演,而是要求同学在课下做好练习和准备,在下一节课上进行演讲或与台下同学进行英语沟通。这样一来,学生便有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和巩固所学的语言。学生准备的对话不仅要包括新学的语言材料,还必须包括过去学过的语言材料。由于下一堂课每人都有可能被老师叫起来说,因此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去做准备,去记、去背、去练。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熟练地进行对话,不仅节省了大量时间,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中,我也发现机械性训练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机械重复、“静”得平淡乏味,尤其是对于一个大班的集体中那些对知识掌握较好较快的学生来说,这种现象经常发生。但是对于知识掌握较慢的学生来说,他们又需要大量充分的机械性练习,之后才可以过渡到意义性练习及新语言材料的输出活动。因此,“静”出“新花样”,即“大量及多变的操练形式”是我教案设计和思考的注重点。我采用了个别小组开小火车朗读,或两人一组开小火车。以line或row为单位,依次朗读,注重了学生练习的密度及参与的量。

二、“动起来。更精彩”

“动态”则指日常教学的可变方式。即丰富课堂教学,让每一节课都生动,让学生乐学。我适当使用动态策略,经常变换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分组活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小组活动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一些常用形式。它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欲望。由于学生人数多,只要准备工作做得好,小组活动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会比小班条件下好得多;同时,它又可以较好地解决大班教学中单个学生学习和活动机会相对较少的矛盾。另外,小组活动的评价形式和评价内容都要丰富多样。

增强课堂气氛当然还有许多方法。如用句子接龙形式编故事;拆故事法(把一个故事分成若干句,发到一组学生手中,每人一句,然后按正确训练排序);连环朗读法(让每位学生朗读一句或一段);对课文重点、难句自己先划线:情景模拟法(训练不同场景的语言表达法);英语游戏法(包括绕口令、谜语、猜词、巧问妙答)等。如:教family,可根据首字母缩略法解释为“Fatherand mother,I love you.”;在帮学生整理字母组合oo发短音/u/的单词时。我将发/u/音的单词总结成一句话:“Look.the cook has a good book of foot in his bedroom.”学生们记得又快又牢。另外,激励法(如老师应常说“No mistakes,no progress.”)、竞赛法、广泛阅读法等也是常用方法。一句话,安排动态教学活动必须遵循一条原则:让教与学都充满快乐。当然,组织活动时,教师应明确目的、要求、任务及检查的方式,活动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三、“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大班教学因为学生人数多,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才能减少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性,才能使他们具有驾驭学习的能力。教师应注意教师主讲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课上督促检查与课下自主学习相结合。

一般来说,小班重交流,能体现人际关心;大班重传授。当然,重传授不能理解为满堂灌。教育专家指出,老师的授课时间,即TeacheI Talking Time(3T)不能太长。老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让学生参与思考、讨论甚至争论等。避免讲那些可讲可不讲的话。

一些教师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课下的影响是一大失误。在大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总是有限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就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结合学习内容,加强学习策略培养,引导、帮助不同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随着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会越来越少。

为了弥补课堂空间小的不足,教师还有必要带动学生多渠道拓展教学资源,例如:制作收集可以用于教学的实物和直观教具;充分利用录音机让学生模仿真实、地道、自然的英语;建立小型英语图书阅览室;课外利用报刊、广播影视节目、多媒体光盘资料等进行学习: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帮助他们利用现代化手段从网上获取大量信息,从而弥补课堂上资源的不足。

第5篇:动静结合范文

在阅读教学中,常常被语段中的景物描写之美所折服,而初中生对景物中的动静之美领悟不深,下面是我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对动静结合美的几点思考。

一、动静结合的美学效果。

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有画面的恬静美 “明月松间照” 描写静景,目之所见,用皎洁的月色透过松林叶子的朦胧、清冷来描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清泉石上流。”描写动景,此句不仅有目之所见,而且有耳之所闻,静景中有声音美,静态描写中有动,动静结合,相互衬托,用清澈的泉水流过石上发出的清脆声响,来反衬月夜山村的寂静美。即使画面清冷,也很活泼,毫无寂静之感,正描绘出了静而不死的一种恬静的境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前句写所闻,依据声音来猜想竹子的动,回家的浣女的穿林动态美画面历历在目。后句写所见之景,可以从莲花的摇动想像出船划过水面,碰动莲花菏叶的优美声音。这两句用洗衣女的欢歌笑语以及荷叶晃动的动景,来反衬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这两句写人的动态,与上面写物的静态与动态,动静相得益彰,静中有动,动中又有静,似乎让读者就处在一个清新优美、静谧的画面中,真是动静结合所达到的美W效果啊。

二、动静结合的不同类别美

1.化动为静美

化动为静就是用静态的词语描写动态的事物,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一诗时,诗中的“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两句对仗非常工整,创造出的意境也很唯美,诗人眼前的泉水从上空飞泻而下,此景原本应是动态之景,可是我们的大诗人出奇地用“挂”字,这样就化动为静了,全然让我们联想到山峰的峻峭以及泉水垂直落下的壮丽景色。

2.以动衬静美

以动衬静就是灵活运用动态的景物去对比、衬托静态的景物。如:著名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山林的清幽。动态的景物“蝉噪”、“鸟鸣”把整个山林的寂静表现得更加深沉。

3.化静为动美

化静为动即赋予静态之物以生命,让静态变成动态。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中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句中的“山”与人像一对恋人一样含情脉脉地相互对视。此句中拟人化的化静为动,物与人互为知己,倾心相娱,这样的写景手法创造出了一种令人神往的意境。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此两句化静为动,顿成佳句,更是巧思妙想,让人拍案叫绝。 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护措的感情,山对人有友爱的感情,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瞬间有了人的情思,使全诗生动活泼。青色,是虚的,是没法送的,诗人却说山要送青来,诗意盎然。特别动人之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似乎刚从远方匆匆赶来,热烈而兴奋,情急心切,顾不上敲门就闯进院子送上礼物。句子自然,无斧凿之迹,隽永清新,韵味深远。

4.动静结合美

在语文课文中,运用动静结合写法的很多,的《沁园春 雪》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让动态之景与静态之景相互衬托,冰封寂静的画面中显现雪花飞舞的灵动之美。从“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读者既感受到静态美的长城、大河,舒展柔美,又领略到动态美的群山、高原, 奔腾壮烈,此两处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更加表现出了那种积极的心态,竞争的活力和开朗豪迈的精神。

三、如何领悟景物动静美

1.描写的景物气氛是否热烈

景物气氛热烈的就是动态描写,景物气氛肃静缠绵的就是静态描写。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宋祁的《木兰花》中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动态描写,因为枝头的红杏,如火如荼,气氛非常热烈,一个“闹”字全然点染出来。此句把无声的画面,幻化成了蜂飞蝶舞,春意盎然的热烈景象。似乎在你眼前有群鸟竞唱的气氛。闹字既描绘出红杏的纷繁,也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的热烈氛围。“闹”字中既有色的氛围,又有声的氛围,一个字氛围全出。这种热烈氛围是词人心中绽开的感情花朵。

2.描写的景物是否发声

发声的景物就是动态描写,反之则为静态。

王维的《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两句。鸟发出了声音,此句就是动态描写,鸟鸣是动的景物,这样使整首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死板,作者也通过动态景物的描写,春涧的幽静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说明事物有着矛盾着的双方,它们是互相依存的。

3.描写的景物是否运动

描写的景物如果是动态的就判断为动态描写,反之可视为静态描写。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时,诗中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两句景物运动的,所以是动态描写。气蒸云梦泽描绘出湖滋养哺育广大的沼泽地带,使那些地方的佳木葱茏。波撼岳阳城衬托出湖的激情澎湃,好像忽然间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无边无际的天空都似乎在水中晃动。巨大的城市变得特别渺小了。放眼望去,整个浩淼的湖面是运动着的。“蒸”字给人万马奔驰的运动之感;“撼”字让读者联想惊涛拍岸的运动之景。

三、动静结合的美源自不同的描写对象

1.自然景物中的动静结合美。

古往今来的文人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不仅关注静态时的柔美,而且还从细处着眼洞悉自然景物动态时的风采,常常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来彰显自然景物的生动形象美和整体美。如:郦道元的《三峡》中绘景做到了动静结合,张弛有度, 其中“素湍绿谭,回清倒影”一句中的“素湍”“回清”是动态之景;“绿潭”“倒影”是静态之景 。此句运用动静结合,把水有活了,写得有生命了。再如:“绝t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句中静态景物 “怪柏”,动态景物“悬泉瀑布”,更形象地是“飞漱”一词,写出了泉水瀑布在急速向下流动, 此处的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体现了作者描写时的张弛有度。

2.人物描写中的动静结合美。

不但描写自然景物时可以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而且描写人物时也同样可以运用它。如在描绘人的外貌,神态,姿势等时,可以在生活观察的基础上,提炼出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某个特定的动作来写。运用动静结合可以全面展示出一个人物的特征,尽量达到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的完美统一。

四、借用修辞,静态变为动态美。

第6篇:动静结合范文

小学生在该年龄阶段的特点是:爱玩好动,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如果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单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机械的讲解,把学生纯粹当成知识的容纳器,填鸭式地向他们灌输那些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单词和句型,他们就更加不会产生兴趣了。曾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如果学生学习没有兴趣,那就如同苦役在身;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就如同把苦役施加于学生。”可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着力点。课堂教学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我们应该变课堂为“学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充满活力,积极思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教科书“活”起来,让教学方法“活”起来,让“提问”代替“告诉”,让“彩色”代替“黑白”,让“激情”代替“平淡”,讲求课堂活动的新鲜性和实效性,让课堂“动”起来。

我们平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

首先要把“动”的权利还给学生。

(1)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把课堂变成学生“问”的天堂,正确对待学生的任何问题,并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敢问、爱问、善问。

(2)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多读、读好。英语语感对学习英语来说非常重要的,而这要靠平时多读、多模仿才能培养出来。

(3)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情感的交流更重要,要多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英语是一门语言,且是一门外语,如果我们教师连这仅有的40分钟都不让学生讲,那还有什么机会让学生去讲呢?

(4)把练的安排纳入课堂。以往上课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实际效果很差。在课堂上练,教师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可减轻学生课外作业的负担,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更大的主动权。

其次要让学生把握住“动”的权利。

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在课堂上是不会主动地“动”起来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创造条件,还要加以积极引导。在教师主导下的有组织、有秩序地表演、对话、讨论等形式的“动”能使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能太极端。一味地追求高密度大运动量的练习,以诵读、表演等代替必要的讲析点拨,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也会造成教学琐碎凌乱和课堂无度无序的失控状态。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难以条理化地掌握知识,其良好的英语思维就难以形成。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静”中学英语?

在这一方面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着眼于“会学”、“善思”。

首先,问题引领,“愤”“悱”而发,在静静的思考中顿悟英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尚未达到“愤”、“悱”时,教师应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只有经历顿悟学生才会享受到“柳暗花明”的成功感觉,心智随之得到提升。而过早的启发与引领,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在静静思考中探索英语。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但我们在强调个人与团体的合作、恰当运用探究性学习等方式时,也不能忽略对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要先让学生自己独立观察,深入思考,这样合作交流起来才有实质性内容,否则就如水中浮萍,落不到实处。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又如何使学生动中有静,动静相结合呢?

第7篇:动静结合范文

低年级课堂教学如何做到“动”“静”结合,在低年级教师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困惑:课堂教学中不知道怎样让学生“动”起来,动起来后的学生又不知怎样让他们“静”下来。针对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如下策略

一、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

低年级学生正好处在形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喜欢活动。根据这个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丰富多彩的课堂组织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效益。为此我经常为学生设计行之有效、有趣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又能紧扣教学内容的小游戏。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游戏,所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个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设计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小游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愉悦孩子们的身心,提高课堂效益。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在家里》这课文时,要求学生一节课会认“报、纸”等15个生字,如果老师一遍遍教着认读,学生很快就会厌烦,而且效果也肯定差。于是我就采取“找朋友”的办法让学生快速识字。

(1)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识字(学生为了能参与游戏,会积极认真的拼读认字);(2)然后让认会生字的学生,每人手里举着一个生字卡片到讲台前,另一个同学扮演小兔子有节奏地蹦跳着来找朋友,其他同学小声为之唱《找朋友》歌。只要他认识的就大声念出来,其余学生跟读,会读的字都可成为他的好朋友。(3)在这个基础上,为巩固学生的识字,可将游戏更进一步——找朋友组词游戏。即是让学生举着生字卡片,另一个同学从中找能组成词语的生字。边找边说:“找呀找呀找朋友,我的朋友在哪里?”能与之组成词语的同学可跳出来说:“找呀找呀找到了,你的朋友在这里!”两个人蹦到一起,把生字举到一块,大家齐读组成的新朋友(新词)。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就把生字学会了。

2.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丰富与生动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短,一种学习方式很快就厌倦,鉴于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不断变换花样,激活学生的思维,更新他们的思考模式,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在认读生字这一环节的设计上, 我就采取范读、领读、齐读、开火车读、点读、各自读、跟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跟读”就是老师点一个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他读得正确,其他同学就跟着读;读得不正确,大家就别出声。这样就避免了一个同学读,其他同学无事可做的现象,同时还可让站起来读的同学及时纠正错误,并获得成就感:“看你们都跟着我学,我有多帅!都成了小老师了!”这些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益。

另外,同桌互查、小组合作学习也是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的好方法。教学过程中,我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对话交流、互学互助,灵活多变的形式给了学生全新的感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以“外动”促“内动”

课后,我常给学生布置一些操作简单或汇报性的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完成《在家里》的生字认读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把今天在课堂上学会的词语卡片(沙发、茶几等),贴到相应的家具上面,要独立完成。这种做法,取得了家长的认可,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活动中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还得到了家长的赞扬和鼓励。孩子们有了成就感,上课的积极性大增,课堂上更容易“动”起来。

4.实施孩子们喜欢的奖励措施

低年级学生,更愿意得到老师感性的表扬和奖励。遵循孩子的心理需求规律,只要学生有点滴进步,我就会对其大加赞扬。学生心里高兴了,上课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另外,我还买来彩纸,剪成小红花、大苹果、五角星、各种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等,作为奖品奖给他们。为了得到我的奖品,孩子们的上课积极性特别高涨,想让他们“不动”都不可能。

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让学生“静”下来

“动”让我们感受到了课堂的活跃与生动,而“静”则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终极目标的手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时刻。”离开了安静的思考和品味,语文课堂教学是不完美的,也是没有发展的。所谓“静能生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怎样让“动”起来的孩子在短时间内“静”下来呢?我是这样做的:

1. 眼睛暗示法。当学生吵闹时,我先用眼睛告诉他们:你该安静下来了。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般情况下你用眼睛扫射这么一圈,大多数学生很快会安静下来。

2. 数字提示法。如果眼睛的示意不能让学生马上静下来,可采用第二招:数字暗示法。我和学生提前约定:如果大家在吵闹时,我喊数字“1、2、3”,同学们马上在心里想:“静下来”。只要喊到“3”,大家不管做着什么必须停下并坐端正。这个方法非常奏效,一般情况下,只要我喊到数字“2”,全班同学都能坐得直直的,安安静静地抬头看着老师,准备听老师讲话。

3. 旁敲侧击表扬法。当学生们吵嚷不休时,你可以抓住表现好的某一个同学大加赞扬:“看某某坐得真端正!”“某某坐直了!”“某某已经准备听老师讲课了!”“某某的注意力真集中!”等等。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你夸一个学生,其他学生也会马上跟着效仿。这样课堂秩序很快就安静下来了。

第8篇:动静结合范文

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唯有电影和电视可以追溯到它们的出生年月。它们都是建立在科学技术上的综合艺术,影视艺术作为“视觉艺术”,与传统艺术一样注重造型意识,这种“空间艺术”决定了造型性在影视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另外,与传统艺术最大区别是影视艺术作为一种“时间艺术”,具有独特的运动性。造型性和运动性统一、动与静统一,时间和空间统一,共同构成了影视美学的重要特征。

一、影视艺术的造型性

电影电视首先是一门视听艺术,通过画面讲述故事、表达意图。画面是影视艺术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每部影片的内容和意蕴首先是通过画面造型来表现。正如法国哲学家马塞尔?马尔丹曾经说过“必须学会看一部影片,去捉摸画面的意义,就像去捉摸文字和概念一样,去理解电影语言的细微末节。”①影片中画面造型主要是通过色彩、光线、构图等元素来表现。

(一)影视艺术中的色彩造型。在影视作品中,画面造型通过色彩来表现,影片中色彩比现实中更具艺术感,不仅可以增添画面造型的美感,还可以作为影片叙事功能存在。影片《红高粱》中花轿、棉袄等大片“红色”,在塑造画面造型的同时,也给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另外,色彩还可以作为导演的一种表意手段,意大利纪录片《凯撒必须死》,讲述一群囚犯在监狱中演出莎剧的故事,影片只有在他们表演时是彩色的,而回到监狱生活又变成黑白,色调的转换就是导演根据囚犯心理所营造的一种表意方式,象征他们在监狱生活是不自由的、被束缚的,而在演出莎剧时他们的生活才是彩色的、有意义的。

(二)影视艺术中的光线造型。光线也是重要的造型元素之一。无论是早期的黑白片,还是后来的彩色片,光线都是影视艺术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导演通过对明暗光线的运用,营造意境,达到自己的创作意图。影视中用光分为戏剧光效和自然光效,形式主义至上的导演们偏向于用戏剧光效来暗示情节发展,现实主义导演则侧重采用自然光增加画面层次、完善画面造型。光线还对整部影片中人物性格刻画、思想感情表达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教父》中,导演科波拉抛弃当时盛行的三点式用光,以暗黄色光线作为影片的主色调,影片开头,马兰度饰演的教父背对镜头,始终处于黑暗中,被镜头拉出后,昏暗的顶光看不清教父的神情样貌,给人一种威严、不可撼动的教父形象。

(三)影视艺术中的画面构图。构图是画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图最能体现出影视艺术的造型性,由于影片的题材、内容以及导演意图各不相同,构图的手法也不同,从而形成多种风格流派,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代表作《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中,几何图形的拼凑深受当时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影响。

一般在影视作品中,为了整体布局,导演们会运用对称、均衡、和谐等美学原则来丰富画面构图。电视剧《琅琊榜》,在构图方面值得借鉴,整部剧中大量对称、黄金分割、框架式构图,被评为国产“良心剧”。构图在塑造画面的同时,也兼具叙事表意的功能,影片《公民凯恩》中,在凯恩儿童时期,撒切尔(抚养凯恩长大的银行家)和凯恩母亲正在商讨凯恩的未来,镜头中前景是凯恩母亲和撒切尔,中景是凯恩父亲,凯恩则处于画面后景中,并被窗户框起来,这个构图不仅表现出画面的均衡美感,更重要的是表现人物关系,母亲与撒切尔占满了画面1/2的空间,整个画面主导权在他们身上,中景的父亲相对较小,表现出他对妻子的决定无能为力,而小凯恩则被放置于画面最遥远的后景中,意味着他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决定权。

总之,影视画面的造型性不仅是一种表现手段,还作为一种叙事、表意功能存在,赋予整部影片美学内涵。

二、影视艺术中的运动性

影视艺术和传统艺术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时间艺术,是“动态的”,正是这种独特性,使它成为真正、自由的艺术。运动性包括摄影机画面内外运动以及内外结合的运动。

(一)摄影机画内的运动。摄影机画内的运动是被摄物体的运动。在电影的早期发展阶段,大量影片都是真实记录摄影机画面内的运动,缺乏主体创造性,通过对技术的研究,摄影机画面内的运动逐渐成为一种拍摄手段,同时也能表现出现实生活中无法察觉到的小细节。

(二)摄影机画外的运动。摄影机画外的运动指通过各种运动形式,使得摄影机机位和焦距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给画面增添了绚丽的艺术形式,丰富了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在这里不得不提到长镜头理论,长镜头是很明显的一个摄影机外部运动的例子,长镜头是指拍摄时间较长,具有起幅、落幅完整运用过程的运动镜头。②导演根据现场布局,灯光设置,创作镜头的运动轨迹,来达到某种创作意图。

(三)内外相结合的运动。摄影机内外运动相结合是指在一个镜头中,摄影机的外部和内部的物体同时运动,既有画面内主体的运动,也有摄影机的运动。内外相结合的运动比单纯的画内运动和画外运动更复杂,更能丰富影片结构。另外,影视艺术的运动性还包括蒙太奇的运用,将镜头的衔接转化为最自然的运动。运动性是影视艺术中很重要的一个美学特征,影视作为一种时空艺术,必须将它的运动性放在与造型性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运动性不能脱离造型性存在,反之,也不能成立。

三、影视艺术中“动”与“静”的结合

造型性与运动性是影视艺术中最重要的美学特征,但是,它们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造型性注重镜头画面构成,运动性则注重镜头画面的变化以及画面之间的联系;造型性着重影片的空间意识,运动性更加关注影片的时间意识。影视作为一种时空结合的艺术,必须将造型性与运动性相结合。造型性与运动性的结合同中国古典传统美学中的动静结合相一致,动静结合,寓动于静,共同构成影视画面的美学特征。中国影视艺术家在创作时会自觉地把中国传统美学中动与静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运用于作品中,达到诗情画意的古典效果,赋予作品鲜明的民族特色。

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武侠电影中尤为明显,李安的《卧虎藏龙》主要讲述了江湖侠客李慕白交出青冥剑,退隐江湖,从此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其中最著名的片段是李慕白和玉娇龙竹林打斗戏,画面造型不同于以往武侠片,主要色彩是竹林的绿和主角衣裳的白色,营造一种干净清新的视觉效果,镜头运动时,人物立在竹稍上不动,人物运动时摄影机则固定不动,一动一静,动静结合为这段打斗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之美。

总之,影视艺术中的造型性和运动性相辅相成。重视造型性忽略运动性,或重镜头运动轻画面美感,都无法成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所有被人称赞的影视作品,既要关注画面美感,又要强调镜头外部的技巧运动,达到“动”与“静”的真正统一。正是这种区别成全了影视艺术的独特魅力。

注释:

第9篇:动静结合范文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中,“讨论”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活动方式,课堂内习以为常的4人讨论小组,常出现一人为主其他人旁听的现象,讨论小组成员的相对固定,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会过于狭窄而缺少创新。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内的讨论,真正使每个学生围绕着问题的中心充分思考、畅所欲言,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

二、情境描述

【场景1】在纸上发表你的观点

高三专题复习课:《勒沙特列原理的应用》

〔教师叙述〕在常见的复分解反应中,难溶的碱一般不能和盐溶液反应,但这也有例外。

〔教师演示实验〕向Mg(OH)2浊液中投入固体氯化铵,可清楚看到白色沉淀消失,溶液变澄清。

〔教师提问〕氢氧化镁为什么会溶解?请说出判断的理由,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看完实验,教室喧哗了,个别同学跃跃欲试。可是老师并没有立刻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让学生把想法以文字的形式写在纸上。原先喧哗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大多数学生陷入思考,有的学生开始动笔。老师巡视四周,看到个别学生似乎无从入手。教师走向他,轻声指导。2分钟后有几位学生开始环顾四周。老师俯身看他们写的内容,并略作提示。几分钟后,老师喊停。全班抬头。老师任选一个小组,开始逐个宣读这组学生所写的内容,同时将白纸上的内容展示在大屏幕上,并要求全班评价。老师只是倾听学生,不做任何点评。虽然学生回答问题的深度不一,设计的实验方案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但至少有一点,学生们都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尽管老师没有指点,但是随着学生的交替评价,思维逐渐引向深入,学生们越来越向问题的最佳解决方向靠近。

【场景2】幻灯片上的选择题。

老师展示一道选择题。学生静静地思考。学生在思考片刻后纷纷低下头在各自的一张牌子上写下答案A、B、C或D,然后非常自信地高高举起给老师看,没有一个学生大声报答案,也没有学生左右环顾抄袭同学,都是在各自慎重思考后写下了自己的结论,老师站在前面看下去,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也是一目了然。然而学生自己并不知道周围同学的对错。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选择提问。请学生阐述各自选择的理由。

【场景3】教师的暂停。

静静的课堂,学生正在聚精会神的听老师讲一个难点。渐渐的有同学皱起了眉头。看来有问题了,老师合时宜地停了下来。大家就刚才讲的讨论一下吧。安静的课堂秩序被打乱了。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学生细细品味渐渐明白了各自的问题所在。

三、问题讨论

从【场景1、2】中我们发现原本热闹的讨论却被披上了安静的外套。常规教学的模式是:让学生思考或讨论几分钟后,请某个准备好的同学回答。然后其他同学补充。最后老师总结。两种处理方法之间有一个微小的差别,就是【场景1】在学生面前多放了一张白纸。【场景2】在学生面前多放了一块牌子。从这张白纸和这块牌子上却引了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思考1:课堂上喧哗的讨论表明学生的参与度就大吗?常看见看似热闹的讨论其实也就是几个学生在表达,大多数的学生似乎总是在扮演听众的角色。可能是因为内向的个性,可能是不太自信,也可能是一贯以来的学习习惯塑造这么一批永远做听众的学生。教师提供的一张白纸迫使每个学生思考,虽然教室是安静的,但你可以感觉到教室里涌动着的一股强烈的思考的暗流。它会激发创新。

思考2:动笔与动口的最大区别是将口头语言提练成书面语言,提炼成文字的过程也是整理思绪,梳理知识的过程。要求学生能清楚地使用学科术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本身就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有时我们出于节约时间,想使课堂的容量大一点,就让学生口头回答了事。殊不知,问题就是出在口头表达上,有些学生可能是人云亦云,似是而非的。对问题的认识究竟停留在哪个层次上,学生本人和听者都不是很清楚。每个个体的问题不能充分、准确的暴露出来,也就得不到及时的修正。文字表达的形式使知识更切实地落到了实处。

思考3:常常有这样的学生,坐在座位上时跃跃欲试,可是一旦被老师请起来提问,就语无伦次了,由于时间紧迫,环境压抑。教室布置整齐划一,缺少个性。学生活动空间狭小,课堂纪律严明严肃有余。当一个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全班所有的目光齐刷刷的逼向他。在众目睽睽之下,紧张的环境刺激下学生一时就没了思绪,过度的紧张导致了学生的感悟出现了短路。让学生先有一个笔头准备,回答时更有信心,也就更精彩了。这张白纸为感悟的激发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在沙沙的书写中学生不仅放松了紧绷的神经,而且还锻炼了文笔,梳理了思绪,激发了感悟。

思考4: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不做回答,仅仅是逐个推出层层递进的思考问题并倾听。教师不忙于下结论,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的实验素材和问题思考,为学生的感悟萌芽施肥松土。随着学生争论的激化,在多次的肯定与否定的过程中,结论也就越来越明朗,对勒夏特列原理的本质的感悟也就会越来越深刻。

这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创造。

思考5:【场景3】中教师的暂停看似打断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这样的讨论设计有必要吗?从学生的表情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暂停讲解,学生的自由讨论及时的解除了学生思维中的障碍,修补了思维过程中的断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防止了思维感悟过程中的断层。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