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五一活动标语范文

五一活动标语精选(九篇)

五一活动标语

第1篇:五一活动标语范文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综合人文素养。本文根据英语课程五级标准提出的文化意识要求,以及程晓堂的教材评价方法和教材的取舍或调整就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二单元英语教材的编写进行简要分析。笔者选用这个单元的主要原因是此单元设计了许多关于外国文化的知识和信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国际视野。

关键词:教材评价;教材编写;文化意识

1.引言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对文化意识等方面提出了五级要求特别是加强了初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求学习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国家的文化意识,加强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教材的内容也深入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课程的编写来看,教材的篇章总的话题贴近日常生活,其实用性较强,在每单元的知识目标上,其知识点服务于话题与活动,二者产生一种相互影响的作用。本文以人教版九年级Unit 12 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为例,旨在通过程晓堂老师的教材评价方法和教材的取舍或调整,并基于初中课程标准五级要求所提出的文化意识的培养,对教材进行分析,并提出笔者合理的建议和意见,为教材的完善和进一步改进提供例证。

2.英语课程分级标准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认识与热爱,培养初中学生的国际意识,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本单元的主题是介绍外语国家的待人礼仪和风俗习惯,所以笔者也会简要就五级文化意识标准对本单元进行分析。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它包括母语文化,英语文化,国际目标语文化。从文化意识五级标准来看,教师应注重在课堂上给学生输入英语国家文化概况。对于教材中的符合课程标准的部分教师应对学生讲解,对于不符合课程标准的部分,老师应适当调整、修改。

3.文化意识的渗透在教材中分析

3.1 整体分析

笔者选择的分析对象为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二单元。本书供初三年级学生全年使用。本单元讨论的主要话题是英美文化知识,即不同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和特色。教材设计让学生通过听、说、理解等交际活动不断沟通交流、进行互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教材也不是以往的单一教材,而是包括了练习册、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课件,组成了立体教材。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如何描述自己或他人在不同场合应该做什么;同他人讨论初次见面的礼仪、餐桌礼仪等;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并了解文章中涉及国家的风俗文化差异。涉及到不同国家的人们对于时间、拜访他人、做计划等的观点和态度。一方面,教材安排了听力和口语交际练习,让学生敢于开口说,克服了哑巴英语的现象,提高了听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了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和生活习惯,替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交际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和合作探究式学习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注意循序渐进,注意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把课堂变成学生自由发挥的舞台。

3.2 具体分析

P94中1A对于1B的听力活动起到引起注意的效果,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对五级语言技能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听1B的对话检查1A所填答案是否正确,培养学生能听懂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察的能力。并且在文化意识五级标准中,1B这个听力活动让学生在对话中了解英语国家的人际交往习俗。而1C结对练习活动形式设计得较为合理,这个活动是从输入转到输出的过程,要求学生既可以巩固1A和1B学到的文化知识,又可以拓展延伸,提高了学生与他人沟通信息,合作完成任务和根据话题进行情景对话的能力。这一部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和方法的设计与安排是比较周密且合理的。

P96中3A旨在锻炼学生在阅读短文过程中理解段落中各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章下面的表格进行填空,这样设计符合逻辑,表格的内容也是对文章知识的提取和梳理,达到了五级英语课程标准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的要求。从文化意识五级标准方面也体现了让学生关注中外文化异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一点。3B这个角色扮演活动跟3A的活动有连贯性和逻辑性,亦是对填表练习的扩展,可是教材把它归类为角色扮演,笔者认为这个活动跟对话练习没有明显的区别,表格中的文字也体现此活动只是单纯的对话。如果此角色扮演活动要求学生创设一个情景进行演绎,便更能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P97 Section B中的2A和2B的听力练习使用了音频这样的立体教材来辅助教学,从《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可以了解到这种立体教材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和凭借不同媒体向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形式和渠道,有利于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教材的衔接也设计得较合理,2A的排序到2B的配对是由易到难得循序渐进的过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接受习惯和接受能力。

P98中3A的电子邮件阅读练习是对学生能读懂相应水平读物的一种训练,不仅如此,这个练习还提升了学生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学生读完邮件要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间逻辑关系才能解答下表中的问题。并且结合程晓堂的教材选择评价表,此邮件也符合教材的编写标准,有利于学生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发挥正常水平。一般来说,完全回答正确短文后面的练习阅读一次短文是不够的,如果老师在这个阅读活动中教授学生泛读和精读的策略,学生便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这种技巧性地阅读是学生未来学习生涯中的必备能力。

4.结束语

这篇论文旨在根据程晓堂教材的取舍或调整,还有英语课程五级标准中的语言技能和文化意识就人教版十二单元英语教材在内容、结构、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进行简要的分析评价。本单元不仅就语言技能中的听、说、读、写等技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还多次对学生进行外国人际交往礼仪和文化传统的熏陶,提升了学生对跨国文化的了解和国际意识。

参考文献

第2篇:五一活动标语范文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文化积淀等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也就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包括诸如地理环境、历史变迁、名胜古迹、人物自传、历史事件、风俗民情等物质文化及其蕴含的精神文化。五溪文化是精彩纷呈的地域文化之一。如五溪文化离不开五溪独特的地理位置,“五溪”,即沅水上游的五大支流,最早见于《水经注》:“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满溪、酉溪、潕溪、辰溪”。其范围以怀化为中心地带,包括湘、黔、渝、鄂等省市的周边地区,共30多个县市。所谓五溪文化,指的是以汉、苗、侗、瑶、土家族为主的五溪地区多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自始至终适时地将地域文化融入其中,感受有如下重要意义:

1.1激发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

已有的《大学语文》教材基本上以历代作家作品为载体,《大学语文》的教与学基本停留在传统的阅读与分析上,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封闭式,某些选文与中学语文教材存在重复,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受“技能至上”、“专业至上”、“功利主义”等多种影响,对《大学语文》并不感兴趣,在思想上根本不重视。如何使学生对《大学语文》感兴趣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大学生所就读的学院所在的地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当地的人文自然景观、文化遗迹、民间艺术、风俗文化等。学生长期生活在此地,地域文化会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极大地影响他们的精神、性格、个性,让他们对地域文化产生亲近感,引起学生好奇心。因此,对生活在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而言,可以将五溪文化中的优秀部分适当地融入《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让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热情。

1.2拓展《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拘囿于作家常识、文学知识、文学作品、写作知识。以地域文化资源来拓展《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的由来,有利于激发学生文化寻根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增加文化的底蕴,从中发现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地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就怀化职业技术学院院而言,可以依托五溪地域文化,将其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把大量鲜活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语文教育资源,比如可以将五溪地区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化现象、人文景观、爱国英雄、名人事迹、风俗由来、民间传说、文化遗址、名胜古迹、节庆文化、五溪文学等内容融入教学,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完善《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1.3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

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有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地域文化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美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是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也是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对于地处五溪地区的怀化职业技术学院这所高职院校而言,将五溪文化融入《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用五溪人物的历史事迹及其经历故事激励大学生,用五溪文学的经典篇章感染大学生,用五溪的风俗民情陶冶大学生情操,用五溪的人文环境熏陶感染大学生,用五溪文化精神塑造大学生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增长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对当地文化、民族文化的热爱。

2地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原则

地域文化要发挥其积极影响,实现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大意义,就需按一定原则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

2.1“去粗取精”的原则

地域文化,本身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在融入过程中首先应该“披沙拣金、去粗取精”,摒弃迷信的、陈旧的、落后的东西,选择优秀的文化内容,编入大学语文教材,以保证教材的质量和优秀文化的传承,体现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对于学院而言,将本地五溪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也要遵循“去粗取精”的原则,要引入丰富而优秀的五溪文化资源,比如民俗文化、隆平文化、红色文化、建筑文化、和平文化等资源中的优秀部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其人文素质。以“隆平文化”为例,让学生动手搜集各种研究资料,并进行分析比较,概括提炼,理解其丰富内涵,融入到大脑里,落实到行动中,以此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

2.2“兼容并蓄”的原则

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如同支流和主流,地域文化具有民族文化的特质,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地域文化的学习,应该持“兼容并蓄”的原则,既要吸取地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接受和容纳地方文化,更要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学习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置于民族文化背景下展开教学。比如学习五溪文化中的端午等节庆文化、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通道会议转兵旧址、芷江受降纪念坊、或粟裕、滕代远、向警予等人物的自传都可以联系其他民族节庆文化、风俗习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二战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将其放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大文化背景下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领略五溪文化独特的魅力,又可以更广泛而深入地学习民族文化的知识,防止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地域文化不见民族文化。两者须结合,才能使五溪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有机相融。

2.3“同一性”原则

地域文化的补充和融入,可以大大拓展《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极大地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更好地丰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但在目标的确定和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遵循“同一性”原则,与大学语文教材的目标与功能要保持同步,具有“同一性”。比如:五溪文化的教学要向《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功能看齐,要进行母语文学的学习,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无论是民俗文化、五溪人物、五溪文学的教学,还是纪念场馆、名胜古迹的教学,所有这些内容都紧紧围绕大学语文课程目标和功能实现,使五溪文化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熏陶感化作用。

2.4“适度”原则

地域文化的融入,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让学生更爱学大学语文。但地域文化只能作为大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它文学阅读部分处在平等位置,不能一味强调地域文化而忽略了对其它文学作品的学习,应该与其它文学作品更好地融入,共同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比如,我们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除了融入五溪文化的部分内容外,还以文学史线索为经,以文学体裁为纬,精选了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作品,包括古代文、诗词、现代文,涵盖了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影视文学作品,单元知识讲座中还补充了文学鉴赏方面的知识,使五溪文化和其他经典阅读相结合。因此在地域文化教学中,一定要掌握“适可而止”的原则,切不可因为地域文化的引入而忽视其他内容的学习。

3地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举措

地域文化的融入不仅要遵守以上基本原则,而且要在实践教学中积极探索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办法。对于我院而言,我们在教材、教学、教研、活动方面作了一些探讨,为地域文化有效融入《大学语文》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3.1挖掘优质资源,开发《大学语文》校本教材

从长期的教育实践来看,传统的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无法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多层次教育、多元化人才提出的需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自愿、自主、独立或与个人合作的方式,应该在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指导下,根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的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以满足所有学生学习需求。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有浓厚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我们可以选择学校所在地区蕴含的自然、地理、社会、文化、历史等多种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即把其中可以为教学所用的素材纳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系,包括自然景观、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历史渊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化遗址等,以突出学校的地方特色,为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对我院来说,开发校本课程方面,整理、挖掘、研究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并将其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人文教研室的全体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搜集了大量资料,遵循《大学语文》课程培养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陶冶情操的目标,体现《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有选择性地把五溪文化的民俗风情、文化遗址、纪念场馆、人文古迹、五溪文学、五溪人物等内容编入了《大学语文》教材,这些内容的引进使教材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又大大激发学生兴趣,更增强《大学语文》课程的吸引力,有助于大学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3.2加强实践,创新《大学语文》教学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一般是老师讲述多,学生动手少,理论知识多,实践经验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兴趣,也限制了学生活动空间。我们尝试加强实践教学,在“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思想指引下,以“任务”为核心驱动学习,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自觉应用语文能力解决真实环境下的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以达到学习目标。对于地域文化模块的教学,主要通过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课外实地观察、调查、收集书面和口头资料、图片、音响资料,课堂中进行讨论、探究、反思,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展播ppt、开展主题演讲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这样,把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突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探究质疑能力,突出在学生的实地考察学习中主动建构学生的人文知识,锻炼其思维能力和方法能力。比如:以班级为单位,布置调查任务,组织学生参观安江农校纪念园,激发学生对名人的好奇心,让学生分工合作,搜集袁隆平院士的书籍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了解人物艰辛的科研历程,先进的思想理念和隆平精神,分组进行讨论、质疑,最后以调查报告、论文或制作ppt课件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并评出优秀者。在这一实地参观、考察、调研的过程中,在课堂的质疑、讨论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学习袁隆平先进感人的事迹,领会隆平精神的实质,并以隆平精神指引自己前进的方向。

3.3进行地域文化研究,促进《大学语文》教学

“大学的特殊功能在于把教育和研究结合。”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校的传统与地域文化的特点,挖掘、利用、研究地域文化中优秀的人文资源,申报地域文化方面的院级和省级课题,并推广研究成果。既有助于深化地域文化的保护、认识,又有利于地域文化的教学、研究。比如: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文化积淀深厚的怀化,围绕五溪文化老师们开展了“隆平特色人文教育研究、基于高职人文教育目标的地域文化课程开发研究”等省级课题的研究,带着研究课题走访名家,深入了解二酉藏书洞、沅陵洞、大唐龙兴讲寺等文化遗址;了解大小端午习俗、侗族人的传统节日芦笙节等风俗民情;了解黔阳古城、芷江龙津风雨桥等人文胜迹;了解芷江受降纪念坊、陈纳德飞虎队纪念馆、湘西剿匪纪念碑等纪念场馆;了解袁隆平、熊希龄、黄永玉、沈从文等五溪人物;了解《涉江》(屈原)、《五溪深行》(马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竞渡曲》(刘禹锡)、《临江仙》(王庭)、《走近袁隆平》(姚昆仑)等五溪文学,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五溪地域文化理念,并通过举办五溪文化专题讲座之民俗文化、建筑文化、节庆文化、隆平文化等讲座,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新内容,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求知兴趣,让学生更加理解五溪文化的丰富内涵,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真正促进《大学语文》的教学。

3.4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地域文化氛围

《大学语文》的教学除了以校本教材为载体,立足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地域文化方面的相关研究之外,还要搭建课外活动平台。人文素质的培养重在春风化雨似的熏陶和渗透,因此,围绕“地域文化主题”,在校园里开展各种诸如社团活动、画展活动、专题演讲活动、书法比赛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活动氛围中潜移默化,感悟地域文化的魅力,提升自身的综合人文素质。对于学院来说,可以围绕五溪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开展五溪文化主题的班会活动,举办五溪名诗文的书画展、五溪摄影作品展、五溪文化特色小品比赛、隆平精神主题的演讲比赛、五溪文化手工艺品展、隆平文化艺术节、五溪文化专题讲座。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使五溪文化和校园文化水融,使《大学语文》在校园文化平台得以拓展,使大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形成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关心集体、关注社会、热爱生命和生活、崇尚实践的良好精神风貌,使高职生在地域文化的熏陶、感染下求知、实践、创新。从而达到以课外活动促进课内内容的学习,以校园文化氛围感化高职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对大学语文的热爱、对地方五溪文化的热爱和对自身专业学习的热爱,实现以大学语文促进专业学习和技能提升的最终目标。

4结语

第3篇:五一活动标语范文

1.以读者身份走进文本,感知文本内容。威尼斯独特的风光可以说是很多人所向往的,本文生动地描绘了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小艇的特点,介绍了船夫的驾驶技术及小艇的作用,显示了这个水上城市特有的风光。

2.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了解写作目的。

3.站在编者角度解读文本,揣摩编者意图。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程标准,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品读课文四、五自然段,了解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习作者写景状物时所运用的人物活动点景的方法,并尝试着运用“人物活动点景”法写一写自己比较熟悉的景点。

3.在小组合作和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说明白”、“听清楚”、“敢于质疑和补充”。(本目标是小组合作目标)

三、说重难点

本节课研读文章的四、五自然段,将重点确定为:通过品读课文四、五自然段,学习作者写景状物时所运用的人物活动点景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尝试着运用“人物活动点景”法 写一写自己游览过的独特风光或者是外出旅游印象最深的景点则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这样的一种方式。

五、说教学流程

1.课前精彩一分钟

欣赏学生作品,评价学生作品:描写黄台山公园鱼头广场的段落。

2.回顾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和马克・吐温先生一起去继续游览威尼斯,继续感受威尼斯小艇的魅力。

3.明确任务。

自读学案上“我的学习目标”,你有疑问吗?

4.尝试探究。

(1)指名读探究问题,明确任务。

(2)学生默读四、五自然段,勾划关键词句,简单批注。

(3)组内交流。

5.展示汇报。

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同时进行朗读指导,重点指导第五自然段中描写“静”的句子。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展示,在汇报、补充、质疑、展示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的团队意识都有所提升。

6.点拨提升。

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时候不够深入,在这个时候教师的点拨与提升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教师点拨,“人物活动点景法”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7.尝试运用“人物活动点景法”。

在我们描写景物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写法,使人物活动成为景色描写的点睛之笔。

8.盘点收获。

(1)再次阅读学习目标。

(2)对照目标,谈收获。

设计意图:目标是本节课学习的纲,在它的统领下的一切学习活动都为它的实现而服务。是否实现了目标是一节课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引导孩子们养成对照目标盘点收获的习惯,也是对语文本体性知识收获的梳理、对语文能力的回顾与提升。

9.巩固拓展。

尝试着运用“人物活动点景”法,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校园。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人物活动点景法”的迁移用,学生在自己以后的写作中能够将这种写作方法灵活运用,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语用价值。

六、说学案设计

学案只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工具,在学案设计时要尽量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使学生一看学案就知道重点在哪里,而不至于由于学案上文字太多而使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

附:《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课时学案

我的学习目标:

1.我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通过品读课文四、五自然段,了解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习作者写景状物时所运用的人物活动点景的方法,并尝试着运用“人物活动点景”法写一写自己比较熟悉的景点。

3.在小组合作和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我要学会“说明白”、“听清楚”、“敢于质疑和补充”。

预习导学

一读:我会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得正确、流利并读出感情。

二写:摘录课文中优美的词语或句子写在随记本上。

学习研讨

问题探究:

默读课文四、五自然段,思考:

1.谁、在什么时间、乘小艇去做什么?在文中勾划出相关语句。想象还有谁可能乘坐小艇去干什么?

第4篇:五一活动标语范文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 英语课程 教学质量 新方法

一、五年一贯制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进度、课程评估等多方面对课程做出系统的设计,进而实现教学最优化,它是课程与教学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五年一贯制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却较为混乱,存在的问题较多。

1.课程体系混乱,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五年一贯制英语课程开设学期数不统一,对学生英语各项能力的培养不连贯,课程体系内部不衔接。同时,教学目标不明确,有的学校在学生毕业前增加额外学时以准备过级考试,有的学校人为降低教学标准要求,使英语不达标的学生也能正常毕业。

2.教材选用不合适,教学内容与专业脱节

由于五年一贯制各专业的学制长,时间跨度大,导致有些院校所选用的教材内容要么重复,要么出现断档或脱节现象。有些学校直接将高中英语的教材作为五年一贯制学生的教材。且授课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脱节,话题仍以日常生活为主,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应用性和职业性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英语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意义。[1]

3. 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

五年一贯制英语课堂教学仍旧是以教师为核心的传统方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知识的重复来达到学生接受的目的,缺乏灵活性、综合性。课堂中网络自主学习程度不高,对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不充分。

二、五年一贯制英语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根据以上所论述的问题,在五年一贯制英语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从能力本位出发

五年一贯制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要遵守能力本位的原则,注重能力本位教育的渗透和体现,在分析学生和社会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更新教学内容,着重解决学生未来工作可能遇到的英语方面的问题,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体现理论教学和能力训练相结合的理念,必须使学生感觉到有用。只有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才能缩短课堂教学与学生未来工作实际的距离,最终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2.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

目前在我国的职业院校中,项目教学法在英语课程中的教学效果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它以完成一个实践性的工作活动为主题来创设情境,将工作过程分解为几个工作任务,学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单独或协作完成。与传统教学设计“教师的统一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相比,这种教学设计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学目标更明确。

3.教学内容围绕学生所学专业展开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五年一贯制学生会抱怨“上英语课跟以后工作没有多大关系,多学英语也没有用”。这样的评价反映出我们目前的五年一贯制高职英语教育的授课内容存在着与学生的职业发展脱钩的问题。由此可见,五年一贯制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应把英语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相结合,与学生所学专业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保持一致,教学内容应满足解决职业领域问题的需求。

三、五年一贯制计算机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设计实践

1.课程的整体设计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的计算机类专业共包括三个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通信技术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三个专业的五年一贯制学生在入学后的前两年被编排在同一班级授课。我们从能力本位出发,根据三个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相同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四个学期的英语课程项目化整体教学设计,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细化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要求,以项目贯穿整个教学,每个学期设置了4-6个项目,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情境与专业活动有机融合。下面以五年一贯制计算机类专业第四学期英语课程“项目一 安装操作系统和驱动程序”为例,具体的教学设计为:

2.项目设计实施案例

下面以五年一贯制计算机类专业第四学期英语课程“项目二安装操作系统和驱动程序”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用英文版光盘安装windows 7”的教学实践为例来说明该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

第一步:创设项目场景。我院第七机房刚刚购入30台计算机用于信息工程系的专业课教学,机器配置为:CPU:主频1.0GHz;内存:1GB;硬盘:20GB;显卡:1GB;光驱:DVD光驱。现需要对30台机器安装英文版的操作系统。第二步:组建项目小组,并分析具体工作任务,根据合作学习中的分组原则,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轮流担任项目组长,并对组内成员进行角色分工,以确保小组工作的顺利开展。小组内部对项目进行分析得出的具体任务。第三步:制定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案。小组制定出详细的方案和解决流程,教师根据学生准备和提交的材料进行指导,各小组根据教师的指导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改。第四步:实施方案。各小组现场完成工作任务。第五步:总结评价。教师对项目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点评。根据项目实施的情况,对项目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由三部分组成: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第六步:拓展训练。用GHOST克隆安装操作系统。[3]

四、结语

从能力本位出发,对五年一贯制英语课程进行项目化的教学设计能够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知识结合起来,改变目前英语课程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真正的实现职业教育中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

参考文献:

第5篇:五一活动标语范文

关键词:高职英语;课程设计;现状;对策

一、五年一贯制高职英语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山东省部分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 发现五年一贯制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计划不系统。公共英语课的开设学期数不统一,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培养不系统。

2.教学目标针对性不强。首先,教学目标不明确。五年一贯制公共英语课的最终教学目标应该是:提升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之达到与普通专科学生一样的水平,而且能够熟悉运用英语知识,为专业学习服务,为职业生涯服务。但不少学校的五年一贯制英语教学目标不明确, 有的学校在学生毕业前不得不专门增加额外学时以准备过级考试,有的学校人为降低教学标准要求,使英语不达标的学生也能正常毕业,导致下一级的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其次,教学目标与专业脱节。英语教学目标应致力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职业教育应用性、实用性和职业性的特色,而事实上目前五年一贯制公共英语教学目标却倾向于单纯地传授语言知识,强调通过对语言知识的语言技巧的系统学习来提高英语水平,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应用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3.教材选用不合适。由于五年一贯制各专业的学制长,时间跨度大,在教材的选用方面不成系列,导致有些院校所选用的教材内容要么重复,要么出现断档或脱节现象;前后不贯通,能力培养不成体系,且与专业距离远。

4.缺少课程的系统化整体设计和专业化单元设计。近两年来,在中、高职的衔接方面得到了重视,但仅限于专业课程方面,英语教学方面的中、高职衔接还不连贯,尤其是在五年一贯制英语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方面,鲜有成功案例。

二、五年一贯制高职英语课程研究的现状

1.五年一贯制英语选用的教材应该是衔接的。汤为明(2004)在其硕士论文《加强中、高职英语教学衔接的思考》中指出,“在教材编写上要充分考虑到中、高职英语教学两者之间过渡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韩利伟(2010)指出要“合理处理教材,整合教学内容。深入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学起点和课堂容量;整合教学内容,力求教材和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水平,解决好循序渐进的问题。根据需要,合理增删教材内容;删减过难、过易和冗杂内容,增加学生要求补充的中学英语知识和应用能力考试相关知识”。

2.五年一贯制英语教学应该适当与专业相结合。徐丹霞(2007)在《高职英语学习主观因素调查及对策》中指出,有相当一部分五年一贯制学生认为高职教育是学技术的,像英语这样的基础课不用学。有些学生会抱怨“上英语课跟以后工作没有多大关系”,“多学英语也没有用”。这样的评价反映出我们目前的五年一贯制高职英语教育的授课内容存在着与学生的职业发展脱钩的问题。建立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的英语学习环境对于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学习效果,起着重大的作用。五年一贯制的高职英语教育强调实用性,要以实用为主,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价值。

3.五年一贯制英语需要进行系统化整体教学设计和专业化单元教学设计。张芳(2011)在其文章《基于学习为中心的“高职英语”课程设计》中指出,高职英语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职业教育应用性、实用性和职业性的特色,首先需要从课程设计这个宏观的角度进行考虑与总体把握。课程设计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在设计的每个阶段都要以学习作为设计的焦点和中心。赵玲洁(2012)借鉴行动教学理论,对高职英语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探索。作者说到要对高职英语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就需要确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能力本位”教育思想以及“发展性教学理论”很好地融入教学实践中,并且教师要进行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英语教材开发工作。

三、对策

第一,从能力本位出发,进一步明确五年一贯制专业的英语教学目标,细化各学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要求。

第二,系统化整体设计五年一贯制的英语教学,以项目贯穿整个学制,使英语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系统化、体系化,为各院校提供五年一贯制英语教学整体设计参考。

第6篇:五一活动标语范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城市文明建设”为宗旨,增强语言文字工作创新能力和服务功能,继续推进语言文字绩效管理、宣传教育、示范创建、培训测试,全面提高语言文字管理水平和应用水平,全面实现语言文字工作“十一五”奋斗目标,为“十二五”期间语言文字工作发展奠定基础,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做出新贡献。

二、重点目标

1.“语言文字规范化程度”绩效目标合格值85%,挑战值90%。

2.创建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20所,省级8-10所。

3.市级“文明用语示范岗”和“文明用字示范街”复评合格率分别达到95%和100%。

4.全年语言文字各类培训30,000人次。

三、主要工作

1.认真编制语言文字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总结“十一五”语言文字工作,分析和把握语言文字工作面临的形势,遵循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工作规律,科学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市语言文字工作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及保障措施,推进我市语言文字工作协调、均衡发展。

2.精心组织市第二届推普创新大赛。认真开展第13届推普周活动;会同有关单位组织以“语言文字工作创新案例征集评比”、“岗位推普之星评选”、“推普宣传画征集评选”等为主要内容的“市第二届推普创新大赛”;举办市第六届“大江杯”小学生规范汉字书法大赛;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

3.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组织第五批市级和第四批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考评;以区为单位组织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复评;加强农村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认真做好农村中小学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评试点工作。

4.巩固提高文明用语用字“双创”成果。组织“文明用语示范岗”、“文明用字示范街”复评,评比表彰最佳示范岗和最佳示范街;争创省级文明用语示范岗和文明用字示范街。

5.积极推进语言文字培训和普通话测试工作。加强中等职业学校、高等院校普通话教学和测试工作;推进窗口服务人员普通话及服务礼仪培训;在教师继续教育和教育干部培训中渗透语言文字法规常识、应用能力和教师礼仪培训;面向社会各类人群,开展语言文字培训服务。

6.认真组织“十一五”语言文字工作表彰及成果展示。组织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综合评选表彰活动;精心策划和组织语言文字工作“十一五”成果宣传展示活动。

第7篇:五一活动标语范文

(一)提质量

1.以XX版《英语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鼓励教师研磨教材,创新方法,突破难点,努力建设以学为主的课堂,通过教材“文本解读”备课会暨新课标解读培训会,小班化联盟校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优活动等发挥学科课改项目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多元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课堂教学。

2.立足单元目标整体设计,继续深化三项教研主题活动。

3.以学业质量检测调研为抓手,加强教学质量监测和指导,通过数据分析与学情分析,发现教学问题,提供解决策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尤其要关注后20%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

4.通过组织全区五年级学生的英语书写评比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英语书写能力和书写质量。

(二)促均衡

1.改进教研方式,规范教研流程。通过集体飞行调研和教研员个体调研等活动的开展,促进农村及薄弱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强农村学校联系人的工作力度,做好联系人工作的学科间合作和教育扶持工作。

2.通过举行农村英语教师英语简笔画现场评比、小班化联盟小课堂教学评优活动和部分农村学校连片教研活动,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及薄弱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抓培训

1.通过16学时和90学时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等多项工作的开展,切实做好教师培训工作。

2.通过学科研究课题的深入开展,多方位提升教师教学素养和教研能力。

二、学科教学研究课题:

小学英语“独立语段”教学的实践研究

三、活动安排:

小 学 英 语 教 研 活 动 表

周次

日 期

活 动 内 容

活动地点

参加对象

预备周

8.27—9.2

8月29日(周三)教师报到

8月30-31日(周四、五)学生注册缴费、始业教育

1

9.3—9.9

温州市小学英语“新课标 新教材 新课堂”培训暨教研员工作会议

瓯海

县(市、区)教研员及教师代表

2

9.10—9.16

小学英语教材“文本解读”备课会及新课标解读培训会

待定

4

9.24—9.30

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现场简笔画评比

待定

5

10.1—10.7

中秋节、国庆节

7

10.15—10.21

区小班化联盟校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优活动及部分农村学校连片教研活动

待定

小班化联盟校选手和部分农村教师

8

10.22—10.28

组织参加全国优质课评比观摩

教师代表

区小学生英语书写评比

全区五年级学生

10

11.5—11.11

市小学生英语书写评比

全市五年级学生

11

11.12—11.18

市小班化联盟校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优活动

小班化联盟校选手

12

11.19—11.25

课题组活动(一)

区基于单元目标整体设计的主题教研活动

课题组成员及相关教师

14

12.3—12.9

市第二届小学英语学科课改领航现场会

瑞安

教师代表

17

12.24—12.30

区小学英语教师阅读教学优秀课例设计及课件征集评比

19

1.7—1.13

XX年市小学英语学业质量调研抽测分析

20

1.14—1.20

区各年级期末学业质量检测

21

1.21—1.27

市小学英语教师阅读教学优秀课例设计及课件征集评比

县(市、区)推荐选手

22

第8篇:五一活动标语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以下简称《实验教科书》)吸取了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成果,以话题为核心,以结构和功能为主线,通过多种“任务型”活动和完成项目来实现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摒弃一讲到底的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反复运用和实践,最终达到新课程高中阶段语言技能的语法教学目标。

按照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分级总体目标的要求,《实验教科书》对语言技能的语法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和标准。所有这一切语法教学目标的内容和标准都是通过《实验教科书》每单元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中的语法项目而实现的。这些语法项目在编排上都出现在每个单元的前五部分,即热身(Warming up)、读前(Pre-reading)、阅读(Reading)、理解(Comprehending)和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特别是大量出现在阅读课文中。其语法项目的教学模式可归纳为“呈现(Presentation)―发现(Discovering)―归纳(Induction)―实践(Practice)―活用(Produ-

ction)”五个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法教学中使用发现和探究的方法,启发学生发现单元中重点语法项目和结构,归纳总结,进而实践活用。

一、呈现(Presentation)

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呈现阶段,教师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展示新的语法项目,重点介绍该语法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含义和交际功能。在这个阶段,学生对这种语法项目的形式和含义的准确理解显得尤为重要。如在教授必修四模块的强调句型时,教师可通过情景例句介绍强调句的语法功能、含义功能和其表现形式,让学生准确理解强调句型的功能用途和结构。

二、发现(Discovering)

在发现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该单元语法形式认知和理解(呈现阶段)的基础上,从本单元热身和阅读课文中准确辨认和找出该单元的语法现象,特别是从阅读课文中可找出大量的含有该语法现象的句子。这一阶段的重点应该放在对语法项目形式准确辨认和理解上。例如,在教授《实验教科书》必修三模块的第三单元宾语从句时,在呈现阶段之后,可引导学生从阅读课文(Act, Scene 3,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中找出所有的宾语从句。

有些学生可能会把课文中一些定语从句、状语从句、表语从句或强调句式误认为宾语从句,这就需要教师从宾语从句的结构形式进行合理的引导,通过小组分析辩论等课堂形式去伪存真,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宾语从句的结构形式和功能。

三、归纳(Induction)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归纳阶段,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方法探究和发现语法现象的规律和规则。例如,上一阶段提到的教师在教授《实验教材》必修三模块的第三单元宾语从句时,教师可设计各种形式的课堂小组活动,如让学生找出宾语从句的引导词有哪些,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还可做必要的补充。宾语从句要用陈述句的语序学生也很容易通过例句比较分析得出。此外,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宾语从句的用法也可通过例句让学生发现和归纳出其规则,如,否定的转移、虚拟语气、主谓一致、形式宾语it等与宾语从句相关的用法。

四、实践(Practice)

在实践阶段,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控制和指导性的练习,让学生准确运用所学的语法项目规则。这一阶段应重点关注语言的准确性。教师可根据《实验教科书》设置相关的练习和活动任务,让学生在控制性的内容中能准确地运用所学的语法项目规则达到这一阶段的语法教学目标。

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授课班级的情况,创设不同的语言情境练习和实践形式,如传统的单项选择题、短文改错和语法填空题目等,让学生在控制性的语境中练习运用语法结构。

五、活用(Production)

在活用阶段,教师应该给学生大量的机会,让学生自由运用所学的语法项目表达思想和交流情感,合并和内化语法规则,这一阶段应重点关注学生语言表述的流利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设计各种不同形式的听、说、读、写的任务和活动(如辩论赛、会话采访、讲故事、小组讨论及话题写作等),鼓励学生使用所学的语法项目,自由地表达思想和交流情感,达到活用的目标。

当然,在活用阶段,学生可能在交流和表达的过程中,对语法项目的运用中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错误,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和打断,以免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紧张且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学英语的语法教学中,教师要在这五个阶段“呈现(Presentation)―发现(Discovering)―归纳

(Induction)―实践(Practice)―活用(Production)”,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和任务活动,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语法项目,探究、发现、合并和内化语法规则,以最终语言的“活用”为终极目标,完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阶段英语语法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顾曰国.英语教学法(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02.

[2]薄冰.薄冰修英语语法手册[M].商务印书馆,2004-08.

第9篇:五一活动标语范文

一、小学语文五步教学法与核心素养培育的关系

(一)核心素养培育为五步教学法提供依据和实践目标核心素养是指一个学科教学中,必须要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的一系列关键素质与能力,核心素养培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往往也是教学开展的的出发点和目标,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上,也要充分考虑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语言技能,有一定的语言积累量,还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素养以及言谈举止,因而单纯关注知识灌输已经不能满足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还需要通过学生充分实践参与来达到全面提升核心素养的目标。五步教学法的提出,本身是从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根本需要出发的,在五步教学的设计上,也要始终考虑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从而指导五步教学法的完善设计和有效应用。核心素养教育为五步教学法提出、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指导依据和实践目标。

(二)五步教学法有助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效果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需要以科学的教学方法作为支持。五步教学法是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深度结合学生实际,经过反复研讨,以及教学检验所得出的一种科学高效的语文教学方法。该教学法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注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激励、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中,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实践训练中强化对语文核心知识、能力的掌握。将五步教学法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可通过其科学、高效的特征,提高小学的有效性,进而改善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效果,为小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和综合素质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五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五步教学法的实施流程五步教学法顾名思义,其在教学中实施分为五个主要步骤,具体来看,包括课前预习、激趣导入、合作探究、点评点拨和拓展训练。课前预习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又所了解,并要在预习中形成自己的理解,激趣导入过程中,需要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初步提出自己的质疑,在合作探究环节,带着问题,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探究式学习,教师适当做出点评,和精讲点拨,保证学生的良好理解,最后通过有效的拓展训练,实现及时的巩固强化,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