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考勤制度的管理范文

考勤制度的管理精选(九篇)

考勤制度的管理

第1篇:考勤制度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体制;违纪学生;考勤制度;再教育管理;实效性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约束性逐渐增强,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专科起点的学生存在其自身特点,管理制度的约束显得尤为重要。我院专科起点学生中,因缺课受处分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违纪行为。加强和完善考勤制度,对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育目标和促使学生顺利毕业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违纪学生的特点及考勤制度的建立。

1.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学生违纪行为有其自身特点。2009—2011学年,因缺课受到纪律处分的学生达到全院学生总数的29.22%,其中记过以上处分学生比例为7.83%。这些数据显示,以专科为起点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违纪行为多集中在对学习不感兴趣,厌学逃学旷课上。专科起点学生主体意识强,个性突出,但是责任心、集体观念、承受自制力较差,家境优越与单亲家庭并存,使得学生在受到违纪处分后,有悲观心理、放任心理,也会出现自我封闭的困扰,更有甚者自暴自弃、任其发展,最后被学校清退。

2.高等院校依据《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管理规定》制定了学生考勤标准,对学生迟到、早退、缺课和旷课有详细的规定,缺课量与学生的成绩直接挂钩。我院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在加大考勤力度的同时,提高日常出勤在平时成绩界定上的分值,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在对几所高职院校及中外合作办学专科起点学校的调研中,我们发现考勤制度是否完善,考勤是否严格,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强弱及能否正确界定学生平时成绩。我们对两所高校300名在读专科生做了有关考勤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考勤制度普遍存在,但是38.33%的学生认为考勤制度不合理,67.33%的学生认为制度的存在具有约束性,70.67%的学生认为考勤制度没有必要存在,71.67%的学生觉得不考勤自己会缺课。学生不希望存在考勤制度,但如果不存在制度的约束,则而缺课的比例会增大。学生考勤制度,经过多年补充修改,已经相对健全,但有些规定仍然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强。考勤制度既要教师监管实施,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参与考勤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违纪学生再教育管理的方法和考勤制度在违纪学生再教育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1.违纪学生再教育管理的方法

(1)注重心理疏导。从身心健康角度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校出现缺勤情况,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心理困扰情况,厌学心理、从众心理、情感困惑等心理状况,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到课情况和对考勤制度的认同。

(2)教育监控手段。关注受处分学生的后续行为,考核学生的积极行为态度,并作及时的修正及教育。跟踪制度、跟踪档案的建立,有效地杜绝了受处分学生再次违纪情况的发生。管理者应运用观察、谈话、人文关怀等多种监控方式。

(3)家庭社会的支持。与家长建立共同教育机制,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特点,树立起与家长共同沟通、管理的理念,将学生在校的情况尤其是违纪受处分情况及时告知家长,并建立违纪学生再教育管理档案,健全再教育管理体制。

(4)结合学风建设。将违纪学生再教育管理纳入学风建设环节,结合学生实际,将再教育管理渗透到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当中,提高违纪学生的自觉意识,潜移默化中,使他们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改正错误,更快地回归课堂。

(5)完善处分解除制度。为教育学生、激励学生,杜绝违纪现象的再次出现,管理者应该对违纪学生后续教育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处分不是目的,怎样将处分降级,激励学生,让学生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是教育者需要探讨的问题。

2.考勤制度在违纪学生再教育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严格的考勤制度,精准的考勤数据,是违纪学生再教育管理监控效果的有利数据保障,是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家长沟通时的数据支持。在对几所专科院校考勤制度实施的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学生考勤与教师考勤有效结合,加之完善的学校管理体制,是考勤制度顺利实行的有力保障。严格的考勤监管制度,使管理者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近况,对发生心理问题学生的预警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考勤制度的实效性及改进方法。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违纪学生的再教育管理,应该抓住学生的思想特点,既要用纪律和制度约束他们的行为,又要用情感开启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真正认识自身的错误所在,认识到自身接受中外合作办学这种模式的优势所在,鼓起改正错误的勇气,唤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严格考勤制度,能够杜绝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但受处分学生的再教育管理仍需引起重视,不要使部分学生成为学校教育被遗忘的弱势群体,使其心理、发展、生存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

规章制度的存在有其必要性,考勤制度的存在应该适应时代的特点,要真正提高教育管理的层次,更新观念,灵活转变机制,应用现代管理技术。严格执行考勤制度是保证学生出勤率的有效手段,从根本上说,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最终能够取消考勤制度才是教育者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只有这样,被动管理才会变成积极管理,学校、老师、家长共同管理才会从真正意义上转变成学生的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王鹏,王秋芳.高校受处分学生“再教育管理”的构建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1,(6).

[2]谢丽,李广霞.大学生考试违纪的心理及对策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0,VOL26,(4).

[3]宋筱隽.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0,(8).

[4]刘富汉.高校学生考勤制度浅议[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第2篇:考勤制度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用人单位 考勤管理 劳动管理

目前我国许多用人单位在劳动管理的考勤操作方面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在以往的劳动争议案件中,用人单位都是利用非常粗糙的管理制度对员工进行考勤管理,更严重地就是完全没有进行考勤管理,这类型的情况造成用人单位在劳动争议中败诉的案件经常发生。我们通过完善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制度,确立考勤管理在劳动管理中的位置,实现更具科学化的考勤管理。

一、事例

在2010年4月的时候,陈先生收到某公司从事设备保养方面工作的聘用信息,但是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就确立了劳动关系。该公司在陈先生的工作期间主要都是通过手写来进行考勤登记的。一直到2011年7月,由于陈先生在工作中与部门负责人发生口角,被该公司口头辞退。8月份的时候陈先生获得了当月工资和两个月的经济补偿金并离开了该公司。

但是据陈先生所说,他在该公司工作期间由于车间是两班倒,随时都会有问题发生在机械上,为此该单位安排他的工作时间是早上八点至晚上八点,但是双休日和节假日都需要经常加班。因此陈先生主动向公司提出要求,希望公司能够支付2010年4月至2011年7月的加班费,总额为34275人民币。但该公司却认为,由于陈先生在单位每天工作只不过是8小时,因此没有答应陈先生的要求。

在这之后陈先生申请仲裁,某区劳动仲裁委员会受理后,要求该公司提供陈先生的考勤表。但是由于该公司已经更换了人力资源部的主管,导致遗失了陈先生的考勤表,并且该公司也没有相关的证据能够证明陈先生是否每天都延长工作时间,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是否有加班等情况,因此仲裁委员会裁决该公司必须一次性支付陈先生3万多元的劳动报酬。但是由于该公司对仲裁裁决不服,转而向某区法院提讼,最后经法院审理后还是做出了相同的判决。通过这一事例,我们能够清晰明白,考勤管理的完善与否会对用人单位造成影响。

二、用人单位考勤管理出现的问题

1.采用传统的考勤方法。传统的考勤表中通常只会登记出勤次数、病事假次数、夜班、产假、探亲假、公假、迟到、早退、婚丧假、工伤假、旷工等考勤信息,对于加班时间及加班日期这类信息是严重缺乏的。还有的在一个考勤周期结束时,只有考勤员和负责人签名,没有被考勤者本人签名。

2.考勤管理粗糙。考勤管理方面过于简陋,只是简单地登记了出勤日期,并且对于不能出勤的原因并没有登记在案。在日常的上下班时间也没有进行相关的登记,所以很容易会出现代签考勤的情况。

3.用人单位忽视考勤管理。由于用人单位并不了解劳动经济中人力资源效能发挥的相关信息,且对从事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频繁更换,结果就是使企业劳动管理的工作更加困难,导致用人单位的考勤资料得不到妥善的保管。

三、确立考勤管理在劳动管理中的位置

1.加强用人单位的法制观念。用人单位要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对于劳动管理的认识要有所提高,并充分理解考勤管理这一基础环节的重要性。

2.改进目前正在使用的考勤表。在原有出勤、病事假、夜班、产假、探亲假、公假、迟到、早退、婚丧假、工伤假、旷工的基础上增加对被考勤者加班日期、调休、加班时间的记载和统计,不仅要有主管部门负责人要在一个考勤周期内签字,并且要对被考勤者进行确认;有条件的人事单位还可以使用打卡机或电脑进行考勤,此种方法能更有效地统计员工的加班时间和加班日期。

3.注重考勤资料的定期收集和存档管理。用人单位要把考勤资料的管理纳入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去。一个考勤周期或者一个年度考勤结束后,用人单位必须按部门、按周期、按年度分别把考勤资料装订成册由专人存档妥善保管。

4.处理好员工旷工的特殊情况。用人单位如果遇到员工旷工这种特殊情况,可以通过相关的制度对该名员工进行惩罚,如该员工不能在一个星期内进行考勤,且部门负责人将这种情况登记在考勤表中。同时,劳动管理的主管部门要及时地做好书面上的通知,使员工能够知道实际情况。

综上所述,劳动管理作为动态管理,通过法制法规改进劳动管理的工作方法并结合用人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好相关的考勤制度,并科学地进行实施,必然能使考勤管理在劳动管理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通过科学健全的考勤措施,用人单位也能在此类劳动争议案件中赢得胜诉,为维护企业自身合法权益作出保证。

参考文献

[1]刘水国.浅谈我国外资企业的劳动管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5)

第3篇:考勤制度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后勤;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1引言

由于我国高校后勤管理起步比较晚,和很多发达国家相比管理模式还比较落后,但是却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后勤得不到保障,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发展。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国出台了很多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政策和制度。近几年来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给高校后勤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应该是实施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2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面临的挑战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取得了重要成就,比如:把高校后勤管理从高校中分离出来,对后勤部门私立化,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校的压力,改变了原来的思想观念。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学校后勤部门相当于事业单位一样,很多人愿意在高校后勤部门工作一辈子。但是随着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高校后勤部门面临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对后勤部门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虽然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水平,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后勤管理的水平和服务水平。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后勤依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2.1服务意识较薄弱,服务质量偏低

随着高校体制改革不但深入,高校后勤部门从原来的高校中脱离出来,形成了社会化的管理机制,但是我国后勤管理体制起步比较晚,和很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学习体系,导致后勤部门引进人才比较困难,很多高素质人才对后勤部门在认识上有偏见,不愿意从事后勤管理工作,导致很多高校的后勤管理人员还是以前的管理人员,他们在管理过程中依然采用以前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标准,他们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跟不上时展的潮流,导致高校后勤发展和高校发展存在很大差异,严重影响和制约高校建设和发展。高校后勤管理比较落后,是导致高校后勤服务的满意度严重不足[1]。

2.2员工素质较低,缺乏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目前很多高校后勤服务人员,大多数都来自原来学校后勤管理。他们几乎都没有高学历,也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和学习,而且转变思想比较困难,更加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经验和服务知识,加上人们对后勤部门管理存在偏见,认为后勤部门就是给学生、老师做饭的,而且薪资待遇也不是很高,导致很多高素质的人才不愿加入到后勤管理的工作中。长此以往下去,后勤人员的管理陷入了缺乏双向流动机制的恶性循环中,大大降低了后勤管理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同时也制约着高校设备管理、校园绿化、卫生整改等服务水平的提高。高校后勤人员素质较低使得在开辟新项目时,没有专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提高高校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是目前高校后勤部门首要的任务之一,也是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质量走可持续发展到面临的主要问题。

2.3管理不够规范,总体工作效能较低

根据在高校后勤部门多年的工作经验,目前很多高校后勤部门的管理水平还能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但和专业化、规范化管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更加谈不上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高校后勤管理不够规范,导致很多后勤工作的效率比较低,根本适应不了当前的教育形势。比如:高校后勤服务对象是学校以及在校的师生,这一特殊的服务对象,使得后勤服务的经营利润非常少,所以提高后勤服务的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来提高后勤服务的经济效益就显得非常重要,高校后勤部门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如果没有规范的管理方式,就不能处理好后勤服务和学校服务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服务关系,导致后勤服务在收费成本上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后勤服务的发展和运营。除此之外,高校后勤服务在流程上缺乏操作的灵活性,导致后勤管理工作效率普遍很低。这些原因都是导致高校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对后勤服务印象不好的主要原因。高校后勤服务沟通和宣传不到位也是导致后勤部门被不理解的主要原因[2]。

2.4制度不够健全,监督评价不够到位

制度是高校后勤部门运行的灵魂,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很多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就得不到良好的落实。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后勤服务从学校中剥离出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企业化和市场化的运营体制,很多制度还不够健全,根本不能通过现代化制度和管理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比如:高校后勤服务部门还没有形成人事制度和激励制度。过度地强调工作内容,导致高校后勤部门以及后勤人员缺乏竞争意识。没有形成统一的导向机制,导致后勤服务部门在工作中往往忽视了价值规律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实际的工作成效和经济利益严重脱节。虽然有的后勤服务部门实行了企业化管理,但是没有业务流程,工作分配上仍然采用原来的管理模式,企业化管理模式的制度和方式形同虚设,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后勤管理缺乏必要的监督机构和有效的评价机制,学校对后勤服务实体存在不同程度的监督、管理不力情况,没有形成健全的监管和管理制度,资源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后勤服务与学校和师生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3]。

3对高校后勤进行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要保证后勤服务工作能高效优质进行,就必须要通过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来实现,本人结合在高校后勤管理中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相关文献的参考,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3.1加强后勤管理团队的团队素质,使高校后勤工作更加科学化与精细化

高校后勤管理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章制度,如果一直延续着以前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进行及时的创新和完善,不但会影响后勤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且会降低后勤部门在高校中的地位。所以,要加强后勤管理团队的团队素质,使高校后勤工作更加科学化与精细化[4,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后勤部门管理部门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根据后勤部门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培训体系,对刚入职的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保证他们对后勤部门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都能熟练掌握和应用。并且定期对培训的知识进行考核,对考核没有通过的人员进行一定的处罚,对表现好的员工进行资金上的奖励,提高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从根本上提高员工对后勤管理工作知识。其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比如引进平衡计分卡法,将后勤部门的工作和和战略分解为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员工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进行全面评估,平衡计分卡法具有目标明确,个人、部门和组织目标相联系,具有长远的战略导向性、简单明了,少而精,易于控制和管理。考核制度的成本较低,容易操作、减少考核误差,考核结果相对有效的优点能很好地适应到后勤管理绩效考核中,不但能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还能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最后,对于后勤管理,在进行招聘的时候,要考虑到职业的特殊性质。比如学校的空调维修人员、多媒体设备的管理人员,在招聘时都要要求持证上岗,并且在工作过程中要进行定期的专业技术培训,以提升其专业素质。

3.2建立健全后勤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使高校后勤工作更加科学化与精细化

建立健全后勤部门制度能保证学校各项顺利进行,所以高校后勤要做好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管理。除此之外,要完善后勤部门的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比如:制定科学合理的奖罚制度。每个月都选择出工作态度和业绩良好人员评选为劳动模范进行口头表扬和资金上的奖励,对一些不遵守规章制度和的员工进行一定的惩罚,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增强责任心;另一方面,除了建立健全管理部门工作的相关制度与规范之外,对于一些突况,后勤部门也要考虑到并制定出有效的措施,并对工作做好后期的监督工作[5]。

3.3从后勤工作的社会化改革方面入手,使高校后勤工作更加科学化与精细化

从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的角度,提高高校后勤工作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遵循当前的市场规则,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同时要改变原来的发展理念,使得后勤部门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和精细化,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后勤部门全体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而不是一个部门或者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其次,在改革的过程中,要使后勤管理更加专业化,使其更具独立性,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最后,学校也可以将后勤工作进行外包或者与一些企业进行合作,使后勤工作更加科学化与精细化[6]。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后勤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并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后勤部门全体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高校后勤进行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高校后勤进行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措施,如加强后勤管理团队的团队素质、建立健全后勤管理部门工作的相关制度与规范、从后勤工作的社会化改革方面入手。希望对高校后勤进行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黄城武.论高校后勤的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J].学周刊,2016(13):216-217.

[2]王伟,费占中,王昌龙,刘宝莹.精细化管理理论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借鉴与应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3(1):22-24.

[3]吴振麟.高校后勤管理中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9):169,171.

[4]陈祥南,何碰成.高校后勤实施精细化管理探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3):97-101.

[5]郭春雷.高校后勤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探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5(10):254.

第4篇:考勤制度的管理范文

高等教育的飞速要求有全方位、高标准、低成本、高效率的后勤服务做保障,也就是高校后勤在经营服务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的关系,既要遵循市场的原则,又要充分体现“服务育人”的理念,这就决定了高校后勤必须努力创新经营机制,不断拓宽服务市场,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来提高高校后勤的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高校后勤服务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意识偏差,缺乏成本管理和综合效益意识

由于高校后勤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后勤实体只能微利经营,通过节约成本费用来提高效益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服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倾向:一是既然后勤实体走向市场,实行化管理,就必须注重经济效益,经济效益高于一切;二是不能妥善处理好后勤实体与为学校服务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服务关系,不能坚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因此造成后勤实体在收费成本管理上的问题,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健康发展。

(二)不同类型的服务成本容易混淆,成本核算不实

,高校后勤实体内部同时存在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两种核算业务。管理服务主要是通过后勤集团为学校教学、科研及师生员工提供基本服务,在核算上以收抵支,不以盈利为目的;经营服务,以盈利为目的,是后勤集团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由于高校后勤实体组建时间不长,尚未建立起成本预算及成本控制的机制,使得一方面管理服务成本核算不完整,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两块成本往往很难区分,很难合理分摊费用,经常出现两种成本相互混淆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高校后勤的内部管理,不利于资金的有效使用,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后勤改革的意义,那就是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实现服务提供者的劳动价值。

(三)资源消耗浪费严重,学校对后勤服务保障的宏观调控缺乏科学的技术参数和可靠的计量依据

高校后勤服务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占用学校的大部分资源,在目前成本管理仍然比较松散的管理状况下,使得后勤服务资源消耗量大、浪费现象严重、乱挤乱摊成本的现象常有发生。虽然目前后勤服务保障工作要通过与学校甲乙方的的契约得以实现,这种模式正常进行也要求后勤服务树立成本观念与契约观念,但多年形成的松散型成本管理模式,使得不少服务部门仍比较关注所垫付的服务成本是否可及时收回,而对于后勤服务消耗的资源是否合理利用,关注很少。至于做为甲方的学校部门在确定后勤服务需求项目的经费时,目前尚没有一个比较客观科学的服务定额进行考核,而只是以近几年服务项目的平均消耗作为学校经费投入的依据,从而形成有些后勤服务实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人为加大服务成本,增加服务收费的做法。从经营效果看,后勤服务往往价高质低,服务对象不满意。

二、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机制,提升高校后勤保障能力

(一)建立科学的后勤服务定额管理体系,规范成本管理

高校后勤近年积极探索后勤社会化的路子,学校与后勤实体的关系由行政隶属关系转为合同制约关系。在一系列的后勤服务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如何解决服务项目任务经费的问题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关键;而科学合理地确定项目定额,则是学校后勤管理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是正确反映后勤服务中各项资源消耗之间的客观规律、合理规范成本管理的重要途径。以节约后勤服务消耗,为学校合理确定服务收费价格提供依据,成为学校评定后勤实体服务成果及业绩评价的尺度,从而增强后勤服务成本管理意识,实现后勤服务市场的公平竞争。

在确定后勤服务项目的定额时应着重考虑几个方面,一是后勤服务定额必须体现客观实际,排除主观臆断,应在收集大量数据反复测算、比较和论证基础上,应反映一定时期后勤服务劳动生产力的技术和管理标准;二是应分别考虑活劳动消耗及物化劳动消耗的同时结合物价部门的收费标准及学校服务项目的收费规定;三是必须按照价值规律与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合理确定后勤服务成本费用构成的基础上分清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的同时确定服务定额;四是各项后勤服务定额确定与实施必须接受学校各方面的监督,凡与教学、科研及教职工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服务项目,必需经听证会论证后才能最后确定,以此增加学校后勤管理的宏观调控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后勤服务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二)建立与绩效考评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

后勤服务部门与学校形成的契约关系,必然要求甲乙双方都在成本核算上下功夫,精打细算、严格履行双方协议,甲方由此得到可靠的后勤保障,乙方由此得到效益和市场。这既是甲乙双方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所在,又是通过甲乙双方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努力共同实现的,其衡量目标实现的满意程度与质量标准,只能以绩效考评为依据。高校后勤服务的产出,不仅包括可以计量的效益,还包括更多无法计量的成绩和效果,所以评价后勤服务效果的依据,应以绩效代效益。将绩效考评引入成本管理,是本着“坚持服务优先,质量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绩效考评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提高后勤服务实体加强成本管理的动力和热情,同时依据客观量化的绩效考评指标及奖惩措施,促使后勤服务成本管理不断规范,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在确定绩效考评指标时,应把财务绩效指标与管理绩效指标结合在一起,同时根据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的成本管理目标的不同,其绩效考评指标应有区分;同时还应与过程监督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如:对后勤水电服务项目的绩效考评,既要对水电成本的计量及成本费用率等财务绩效指标进行评价,又要把握学校各方面对水电服务的认可程度等指标进行考评,以此激励后勤服务实体加强成本管理,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

第5篇:考勤制度的管理范文

要提升后勤服务质量,提高师生对后勤工作的满意度,首先要培养一支良好的后勤队伍,强化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增强他们的服务观念,明确服务宗旨,是搞好后勤工作的根本。

1.1注重思想建设,强化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

人的各种素质中,政治思想素质是灵魂,是我们开展和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后勤工作单调繁琐且工作时间较长,而服务对象往往又是要求高,体谅少。有的后勤人员认为后勤工作是伺候人,低人一等,有自卑思想,甚至带情绪工作。管理人员要关注员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学习,开展个别谈心等形式,使后勤人员正确认识自身工作的意义,要求员工认识到事虽小,却有关服务大局,增强责任感、荣誉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后勤员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态度,用真挚的感情去关心、体贴服务对象,缩短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对后勤人员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同时,也要认真解决和关心后勤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人文关怀和提高待遇等方式提高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

1.2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后勤人员的业务素质

作为后勤人员,不具备基本的服务技能,单凭满腔的工作热情,提高服务质量只是纸上谈兵。想要更好的提高服务质量,就必须加强后勤人员的技能培训。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方式,支持后勤人员参加业务进修,选送后勤人员外出培训;聘请物业公司或相关领域技术人员,以作报告、做兼职的形式给予后勤人员技术和业务上的指导,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1.3实行公平管理,提高后勤管理效益

所谓公平管理,就是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识大体,顾大局,讲团结,待人处事公平合理,不偏不倚。在政治上要关心培养后勤人员不断成长,在工作上支持他们努力进取,在业务上鼓励他们刻苦钻研,在生活上关怀他们,一视同仁。管理人员对工作人员要做到分工明确,工作要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有记录。管理人员有对员工的管理权力,也有接受员工监督的义务。管理人员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不攀比,不牢骚,不搞特殊化。要求职工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做到,要求职工不做的事自己首先不做,用实际行动带动和激发广大职工积极向上的热情。管理人员要围绕“勤”做文章,做到勤学习,勤思考,勤检查,勤汇报,勤交流,勤总结,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管理质量,增强管理效益。

2后勤管理人员要勤于学习和思考

一个团队的成功,不仅要靠全体人员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更是少不了领导者管理和引导。后勤管理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吸收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好的管理方法。一个好的领导,要具有主人翁精神,以校为家,将做好后勤管理工作作为自己的使命,将师生员工视为自己的亲人。将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显意识转变为潜意识,使这种意识变为习惯。行为习惯和思考习惯不改变,就老是被过去的东西所制约。处理问题要先思考这件事情该怎么办,谋定而后动,分析清楚之后再做决定,用第三只眼看自己,潜意识改变自己旧有的思考方法。

3对管理机制要勤于完善和推进

(1)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工作推进机制,着力完善领导运行机制、决策协调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形成“一级支持一级工作,一级对一级负责,责任、有序、高效”的良好工作局面。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勇于打破旧的管理模式,为建立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开拓进取,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在定编、定岗、定责的基础上,实行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校内结构工资制,实现“岗定人、人定职、职定责、责定薪’,灵活机动的人事管理体制。在聘任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建立重实绩、重过程、重贡献的分配机制。后勤人员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对照岗位和职责要求,申报工作岗位,然后通过群众考评,领导考核,合格者由后勤工作处聘任上岗。要不拘一格选拔管理人才,把善于管理、清正廉洁、富有实干精神的人员选入领导班子,发挥先锋模范和领头羊的作用。聘任制和竞岗制,打破了“干不干都一样,干多干少都一样”的“大锅饭”局面,给后勤工作带来了活力,使后勤职工人人有压力,内在有动力。实现优化组合,形成后勤部门的整体合力。

(3)提升后勤服务质量,不仅要建立运行机制,还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后勤管理处处长岗位职责》《食堂经理岗位职责》《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维修工岗位职责》《校产管理制度》《公物损坏赔偿制度》《校园管理规定》《维修管理规定》《基建管理制度》《食堂管理规定》等。这些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了后勤工作的规范化,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管理有章法,从而提高了后勤工作的效率。有了制度,只有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各项制度,制度才有效力,管理才有效果。否则,制度只是一纸空文。形成规范、和谐的后勤管理模式,才能“人尽其才,财尽其力,物尽其用”。

(4)学校后勤管理要实行明确的目标管理,目标是行动的方向,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即对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实施目标管理,以目标管理的绩效来评估管理人员,对后勤管理来说,可行、准确的目标可以正确引导后勤人员进行高效的经营运作。综合运用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等等,根据不同的管理对象和具体的管理环境,灵活取舍与变通,运用奖金、罚款等经济手段调节经济利益,鞭策后进鼓励先进;采用行政命令、决定实现令行禁止,维持、指导学校活动;以有关法律条文为准绳来对后勤有关活动进行强制性规范,以提高管理效能,实现管理目标。

第6篇:考勤制度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 后勤服务 人力资源管理

高校后勤部门一直都隶属学校,其人事管理也一直由学校负责。自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绝大多数高校后勤为有效适应发展需要,对人事管理制度也做出了调整。学校也给予很大支持,增强了自主管理及自主用人权。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认清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就变的尤为重要。

1.我国高校后勤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1)人员结构

就我们所提到的现在高校后勤员工主要由学校在编员工、后勤聘用员工、后勤下属部门临聘员工三部分人员构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后勤的管理。三部分人员身份不同,导致的一些实际问题也就尤为突出。学校在编的老员工,受计划经济时期观念的影响,安于现状,没有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后勤聘用人员等受学校政策影响,身份问题无法解决,只想把岗位作为后期变换工作的跳板,缺乏归属感。后勤下属各部门临聘员工,基本都在比较繁杂、辛苦的岗位,待遇不高,对于后勤本身的工作也就无心思。

(2)人员聘用

受体制影响,很多高校后勤集团身份尴尬,一方面虽在进行社会化改革,但另一方面却仍然在学校体制下运行,本身就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这就造成很多高校后勤无法直接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就算签订了,该合同也是无效的,不合法的。学校虽是独立法人单位,但又不愿意承担这一用人风险。所以现在很多高校后勤的职工合同签订率是非常低的,当然,又因为受国家法律法规的影响,人员保险就购买了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职工的需要,有利于留住人员,让员工依法享受社会保障。

(3)人力资源配置

高校后勤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人员的身份性质问题,受学校政策影响,后勤现在主要分为三类人员。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整体人事政策都有所提高,后勤部门也受此影响,在编职位逐步减少。以往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就直接划入在编身份,但现在很多高校人员在编职工引进均设为研究生学历,而且在岗在编人员很多又是工人身份,无法进入管理序列,部分高校虽打破了工人身份可进入管理序列,但大部分高校仍未真正放开,所以因为人员引进问题及人员身份所产生的后续梯队问题,正在逐步的困扰高校后勤的发展。

受历史原因及身份影响。后勤内部晋升更多针对原有在编人员,而且由于后勤系统本身缺乏考评考核机制,因而在晋升过程中,更多以资历等为主要依据,且大部分高校未将聘用人员考虑在内,缺乏聘用人员职业规划,这就导致这些高校后勤缺乏工作活力、创新能力,员工做事按部就班,无归属感,影响队伍不稳定,留不住人才。

管理人员的政策延续性也影响后勤人力资源管理。高校后勤虽进行社会化改革若干年,但其运行始终是在学校体制内进行,主要管理人员的任命也是由学校来完成,除了管理人员本身的能力以外,学校还要考虑本身的组织人事制度,这就容易出现对后勤管理理论及政策延续性的问题。而且高校后勤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财务人事相对独立,这就为管理者提供了更大的管理权力,同时学校只定力大的政策制度,对于日常管理很少过问,导致学校较难掌握实际情况,管理者也会因为这个问题,将经历更多花在与学校相处的位置上,将经营放在其次。民主测评、民主考核也因为后勤内部干部任命可自行解决的关系,所以很难真实反映后勤管理者的真实情况。所以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也包括对其管理者的任用及管理。

2.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体制运作不健全

高校社会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解决部分以往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问题,但其本身体制运作因受学校体制及外部社会环境影响并未有更大的改变。现有高校后勤主要存在形式有三种,一是依然由行政序列后勤处来进行后勤管理;二是后勤处作为甲方,建立乙方后勤集团但不独立注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三是成立独立法人单位即后勤集团公司作为乙方与学校大甲方签订合同。大部分高校现采用第一和第二种模式居多,尤其在西部高校。这就在大的体制上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做了限制。首先,因为行政任命是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方式,那么就大大降低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后勤管理模式,因为管理人员的任命在学校,那么管理者在进行后勤管理的过程中,就不得不考虑到学校层面,尤其上级领导也将对其管理进行不可避免的干预。其次,没有建立较为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很多管理人员都是从高校行政序列中产生,本身就不具备相关的经营管理工作经验,尤其是对企业经管理这块,更多是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所以其本身对后勤管理的认识及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理念就有所欠缺,就更谈不上适应市场经济下得导入现代企业管理的高校后勤了。对于部分有经验的人才,学校层面又不愿意开放人事政策,这就形成了较为尴尬的局面。想创新,又无法挽留或吸引人才,想改革,又有学校的大政策在限制。

(2)机制运作不完善

现在的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上也有所创新,“全员聘用、竞聘上岗、放开晋升资格、以岗定薪、购买保险”等等。但在实施过程中依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没有一套系统的培训制度和体系,培训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日常性的安全培训,或者根据学校的总体规划而不得不采取的政策培训,对业务上的培训很少,所以员工在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就很低。尤其针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也更多的是从政治、廉政等角度出发,较局限,无法很好的开拓视野。

培训本身就需要经济支撑,高校后勤现在又实现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所以在成本控制上就尤为看重,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设立针对培训的专项经费,更多是在列入办公经费内。

缺乏考评机制。开展培训的高校后勤部门,基本都将其作为任务完成,而没有长远的看到培训所给后勤发展带来的好处,因而也就未将培训结果进行考评,不能很好掌握培训意义和效果,也无法就培训工作给员工带来积极的影响。

激励与薪酬问题。激烈与薪酬问题直接是高校后勤的民生问题,也涉及学校的稳定问题:①本身的考核机制就不全面。更多的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考核方式,过程化,不注重实际;②针对聘用人员的激励与正式在职在编人员有差距,无法做到同工同酬;③聘用人员无法进行职称技能评定及聘用,没有有效的职称评定机制;④聘用人员晋升机会及资格远不及正式在编人员;⑤激励机制无针对性,更多停留在一刀切的基础上。

(3)后勤集团自我竞争力度有待加强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曾明确提出“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这对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出了更深层次要求,即真正的走出学校。作为高校后勤,在社会化改革进程中,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也有效的改善了其运行模式,但统观所有高校后勤系统,更多的是在进行高校与高校间的学习和模仿,并没有真正的走出去,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仅限于初级的招聘、录用等。受生源影响,各高校招生压力大,以致高校间也存在争夺生源的现象出现,高校后勤本身属于垄断经营管理部门,受学校政策支持和保护,也难以接受直接从社会引入竞争,这导致后勤的发展和竞争都在高校内部进行。并且后勤社会化改革还在摸索阶段,各高校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各异,自身社会化和市场化就很缺乏,竞争力差,因此,在高校内部的展开的竞争,并未对高校后勤的发展带来较多促进作用。

3.政策建议

(1)改变高校后勤管理理念

大多数学校及后勤管理部门还未真正认识到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整个学校发展及后勤本身社会化改革上,所起到得重要作用,没有看清起在管理中的核心价值。因此,在高校后勤极少会有专业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2)完善高校后勤部门用人机制

高校社会化改革程度不高,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更多的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管理,并未实现适应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正因如此,后勤管理缺乏主动性及自主性,忽视部门员工的个人因素,更多的政策制定均以学校为参照,所以导致后勤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归属感不强,责任心低。

(3)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结构

高校后勤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人员构成较为复杂,有后勤本身工作需要,也有因为学校岗位设置问题而调整到后勤的,这样就导致后勤结构臃肿,人员众多,工作效率低下。因为没有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员工岗位的流行性也较差。

(4)完善培训机制

要适应社会及学校的飞速发展,高校后勤部门就应该加大员工培训力度,让员工及时接受新的信息及技术,以求服务保障工作更加高效。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学校及后勤管理者普遍认为培训只限于意识形态上,技能的培训及学历教育都应是个人的事,没有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也没有独立的培训经费,由此带来的影响则是,后勤人员素质难得提高,对岗位业务不熟悉,技能低下,无法承担更重要的工作岗位。长远看则将阻碍后勤的发展。

(5)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

我国高校绝大部分仍采事业单位工资管理模式,没有真正实现企业的按岗定薪原则,尤其后勤本身又有行政管理、经营以及服务职能,因而这种薪金体系是很难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很难体现出员工的加之。只有建立完善的、适应市场的竞争和激励机制,才能提高后勤工作的时效性和创造性,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6)提高服务水平

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生活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这作为进行社会化改革的高校后勤部门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能否适应这一系的变化,将是高校后勤所面临的问题。现在的高校后勤,在服务内容、服务形式上都较为单一,而且受改革不彻底和体制影响,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意识都较差,也就直接影响到其为学校师生所提供的各项服务的效果。为此,高校后勤因积极转变观念,从意识、从技能上下功夫,增加服务项目、提高各项服务质量,以满足学校师生的需要。

(7)降低人力成本

受正式在编员工待遇、聘用员工保险购买、社会整体工资上涨等因素影响,高校后勤人力成本逐步扩大,这对后勤管理者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出更大要求。只有设置科学的工作岗位,真知实现全员聘用,以岗定薪,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员工工作饱和度,才能有效的,根本的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成欣欣.我国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10)

[2]应红波.高校后勤企业规范劳动用工的思考[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第7篇:考勤制度的管理范文

目前,高校后勤工作中普遍存在与时俱进意识不强、管理体制不畅、队伍结构不合理、员工素质偏低、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加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更显得意义重大。笔者认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加强高校后勤工作,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 高校要高度重视后勤工作,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1)高校领导要重视后勤工作。首先,学校领导应重视后勤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养,选择爱岗敬业、后勤管理经验丰富的同志充实到领导岗位。其次,学校领导应将后勤人员职称分级考核纳入学校评价的工作范围,解决他们的切身利益,充分调动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要注重提高后勤人员的凝聚力。一方面,要在学校要形成尊重后勤管理人员劳动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要努力改善后勤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同时,要妥善处理后勤管理人员、后勤工作人员、教师、学生的关系,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

(2)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健全后勤管理体制。后勤虽然在服务教学工作、科学研究的关系只是间接的辅助,但如果没有很好的管理,一些问题可能直接影响教学科研。相反,高质量的后勤管理服务,可以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因此,后勤工作是高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重视后勤工作,加强后勤管理。

面对当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要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按照教育法律和经济规律,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和经济责任制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努力实现科学管理。与此同时,还必须从学校管理改革的大局,认真探索建立符合校情的高校后勤管理制度。

完善后勤管理机制要从激励机制、引导机制、制约机制、监督和反馈机制四个方面进行。引导机制为高校后勤管理指引正确的方向,使自身的发展符合法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不偏离轨道;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并发挥后勤管理组织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约机制确保后勤管理活动有序,按照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监督反馈机制从制度的角度来看,后勤应该设置监督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纪律检查、监察、审计部门相关人员和大学生代表组成,整体监督后勤服务活动的操作,并提供定期的反馈信息。

(3)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后勤工作实行的是学校办后勤,形成了封闭的、庞大的后勤结构,目前已无法满足高校扩大招生,实现突飞猛进发展的需要。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可以参考其他管理,实行责任制,实现责任的划分,以此提高后勤工作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2 后勤部门要建立奖惩机制,加强对后勤人员的管理

(1)建立奖罚机制后勤管理工作主要是充分调动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最有效地发挥财力和物质设备条件的作用,更好地为教学、科研以及学校各项工作服务。①推行责任制务必要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服务;②进行必要的计算和测算,确定比较合理的定额、指标,在承包单位的内部,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实行职、权、利相结合,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纵横协调,制度配套,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多劳多得;③要相应地改革工资、奖励制度。

(2)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后勤部门的本职工作就是为教学、科研提供物质保障,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因此,后勤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明确工作职责,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自身的优质服务取得师生的信赖、支持和赞誉,促进后勤部门工作更好地开展。在对后勤工作人员考核时,也要坚持以人为本,多为后勤工作人员考虑,关心和解决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使他们工作起来更有激情,更有动力。

3 后勤工作人员要提高认识,强化服务

第8篇:考勤制度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煤炭企业  后勤工作  绩效考核  信息化后勤管理系统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随着我们郑煤集团公司由单一的以生产煤炭为主向跨地域、跨行业发展,对我们企业的后勤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搞好现有的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努力寻求一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企业情况相符合的、优质高效、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后勤管理模式,以推动企业的发展。那么,作为企业的后勤工作部门,怎样充分体现自己的功能,优化组织结构,提高人员素质,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笔者认为,其一,要确立后勤工作的创新意识,适应企业的发展,积极探索为企业提供可靠、稳定的后勤保障和服务的新模式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的服务理念、服务项目、服务模式也在不断变化,煤炭企业后勤工作兼具管理、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属性。后勤工作和后勤管理面临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煤炭企业后勤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提升后勤工作水平,这对于促进企业高效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分析一下我国煤炭企业后勤工作发展现状。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就目前国内后勤系统的 整体情况看,人才相对缺乏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后勤管理队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由于我国现有煤炭企业后勤工作涉及的内容繁多,包括环境保洁、物业管理、职工餐饮、工程维修、矿区保安、矿区园林绿化等,因此从事这些工作的职工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专业技能不是很强,给后勤产业的发展带来困难。我国煤炭后勤人才工作随意性较大,对后勤人才缺乏引进、培养、内部竞岗、人才储备等机制,后勤管理系统缺乏规范的教育与培训体系,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其次,后勤信息化程度总体水平偏低。企业后勤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标志,培育和发展新的信息网络建设,对于我国煤炭企业未来发展意义重大。但我国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相对滞后,后勤部门还没有完全进入“数字后勤”,大多数煤炭企业还没有将职工消费、核算、业务流程等形成统一的后勤管理数据信息平台,同时也缺乏一批既具有后勤业务水平,又有着一定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的职工队伍,影响着煤炭企业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速度。

    第三,绩效考核制度仍需健全。

煤炭企业后勤部门存在固定资产利用不合理,资源不能有效调配,缺乏管理者和专业技能岗位公开选聘制度,考核和制约机制不健全等现象。因此浪费、不负责任现象时有发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提升煤炭企业后勤工作的对策

坚持服务为本的后勤工作宗旨。后勤工作在大中型企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煤炭企业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坚持服务为本的后勤工作宗旨,就要提供优质服务,严格律己,接受监督。制定详细的餐饮、供水、供电、供暖、维修、浴池、绿化、文体配套设施等服务的规章制度和详细的考核细则,逐步使服务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后勤工作必须切合实际,把这些看似简单又不容易做好的工作做好,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为生产作业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服务,从而提升整个企业的形象和内涵。让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享受到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产生自豪感和为企业奋斗的责任感。

坚持科学管理,积极推进后勤改革创新。煤炭企业后勤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持科学发展,建立有效的服务创新机制,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科学筹划和安排,积极推进企业后勤改革。要虚心学习成功者的新经验,克服过去单 一的做法,不能两只眼只盯在本单位的后勤体系建设上,要走 出去、引进来,不断与同行切磋交流,达到开阔视野、增长才 干、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首先,要在管理和制度上创新。高效的管理制度,以及与管理体系相配套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能够促进干部、员工认真行使自己的职责,管理好职责范围内的每一项工作。其次,要正确引导服务创新心态,准确把握职工需求,做好沟通、相互理解,将后勤服务工作视为一件关乎企业稳定和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再次,专业技术和提升服务质量上创新,引入行业标准,优化服务工作,推行用户满意度管理等方法,从员工的态度、服务诚意、素质等方面全面提升。

提高后勤管理人员队伍综合素质。后勤管理队伍建设是做好煤炭后勤工作的重点之一。在煤炭企业后勤深化改革过程中,领导干部要深入研究和掌握煤炭企业后勤管理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后勤改革。干部首先要敢于挑战和创新,以奉献、发展的思想指导工作。后勤管理人员在思想上热爱矿业,热爱后勤工作,热心为矿区职工生产服务。紧紧围绕煤炭企业生产中心任务和后勤保障服务两个重点,求真务实、廉洁奉公、严于律己、甘于奉献的开展工作。与此同时,煤炭企业后勤领导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熟悉矿区生产作业工作,了解各部门的需求与发展。

增强员工素质和人才培养工作。大中型煤炭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后勤员工团队。后勤员工是企业宝贵的资源,在提升团结协作精神,提高科学化和规范化后勤发展水平上发挥中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9篇:考勤制度的管理范文

关键词:精益化管理理念;后勤管理 ;改革

高校的管理工作很关键的一部分就是后勤管理,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当前的高校后勤已经满足不了教学和学生生活学习的需要,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面临许多严峻的问题,为了实现高校后勤改革向着后勤社会化发展,解决高校中存在的教育和服务之间的矛盾,还有后勤单位的经营所有权等问题,相关工作者应该采用精益化管理理念来改革高校的后勤管理。

1 简述高校后勤精益化管理理念

精益准确来说是一种管理的思想和理念。精益化管理理念主要由五个方面组成:一是准确得出产品的价值;二是促使价值的高效流动;三是用户能够拉动生产者方面的价值;四是一直秉着追求完美的态度;五是对产品的价值流进行准确识别。精益化管理理念最早出现在丰田企业的管理中,这种先进的理念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使其在管理行业中的迅速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正朝着企业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采用企业的精益化管理理念来改革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解决高校后勤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为高校后勤管理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2 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高校后勤改革面临许多严重的问题,改革的进程出现阻碍,出现了以下一系列问题。

1.管理体系和工作体系出现的问题。高校后勤改革需要牵扯很广泛的东西,主要有以下问题:一是不能保证改革后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是否得到提升,担心改革后的管理体系还不如学校自己管理有效;二是考虑到企业化的后勤管理体系可能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三是担心改革后的管理体系不能分担学校的压力,反而加重了学校的负担;四是怕改革会带来一些问题影响学校的发展与稳定。

2.老一套的思想观念问题。“人”自身的问题是高校后勤改革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大多数后勤工作者由于思想老套,长期受到旧模式的影响,担心自己的铁饭碗不保;另外有很多员工不愿意离开行政编制,至少也要待在甲方工作。还有一部分人安于享乐,把后勤工作当作自身福利待遇,不能理解和适应新理念下的工作方式。

3.改革的目标和实际执行之间的问题。学校的后勤管理部门比较松散,管理部门习惯性的把后勤工作包给后勤部门,不注重管理,后勤部门缺乏管理方式和经验,往往处于被动接受,这些旧的体系非常难改变。需要享受后勤服务时,往往希望后勤成本低和福利高;而在后勤部门需要完善设施时,又寄希望于社会化,使得后勤改革面临严重的问题,后勤改革停滞不前,相互矛盾;后勤管理在逐渐社会化的同时,怎样更有效的为教学和学生服务,也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4.后勤的规模效益和工作质量的问题。从全面的角度来看,高校后勤改革工作进展缓慢,且存在地域之间的不平衡。高校后勤改革缺乏灵活的运行方式,使得后勤的服务质量难以提高,后勤工作不能得到老师和学生的满意。当前后勤部门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阻碍了后勤的发展,不能提高后勤的规模和实力,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学校的负担,影响了教学和学生的发展,同时也浪费了学校的资源。

3 如何采用精益化管理理念改革高校后勤管理

如何在高校后勤管理改革中引入精益化管理理念是较为艰巨的工作,改革中有一系列问题阻碍着改革的步伐。如何把精益化管理理念引入高校后勤管理中去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具体的实施办法:

1.改革高校后勤管理的同时要转变员工的旧思想。只有转变后勤职工的思想观念,废除传统意义上的陈旧观念,精益化管理体系才能在后勤工作中得到根本实施,才能有效的促进高校后勤工作的发展。高校后勤工作作为社会化的企业模式,同样面临着各种市场竞争,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的实力,有效的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才能使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持续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拥有雄厚实力的企业往往具备优秀的精益文化。拥有优秀的精益文化是企业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所以,只有引入优秀的精益文化到高校后勤管理中,才能实现高校后勤工作的持续发展,这是实现后勤改革目标的最好途径,也是高校后勤发展的基本因素。

2.制定一套围绕精益化管理理念的管理制度。首先,应该制定一套完整的成绩考核制度,要想使后勤职工能从思想上认同精益化管理理念,必须成立完善的成绩考核制度,在后勤的日常工作中引入精益化管理理念进行工作指导。后勤管理由于内外部的不断变化,导致成绩考核制度和方法也会发生改变,只有稳定成绩考核制度,才能实现精益化的后勤工作。后勤的人事管理制度也应采用精益化管理。随着精益化管理理念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不断深入,后勤管理中的人事管理制度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变化,使人事管理具备精益化管理理念,能够更加巩固高校后勤管理的精益化和社会化,使高校后勤改革能够与高校的发展同步进行,为高校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最后,要对后勤管理的成本核算制度进行精益化改革。只有确定成本核算的范围和目标,才能更好的在后勤管理中树立成本核算的观念,要想采用精益化管理理念对成本核算制度进行改革,必须要建立在健全的成本核算制度上。后勤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尽最大限度的降低浪费,这样才能实现精益化管理的要求,精益化管理才能更好的融入高校后勤管理中去。

3.精益化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对质量的把控。严格把控产品的质量是精益化管理的重要目标。高校后勤管理中的质量管理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产品的安全和价值,后勤服务的水平;二是后勤管理在工作过程中的质量;三是全体员工的质量把关,对员工进行质量教育,树立质量意识;四是制定一套完整的质量把控体系。

4 总结

采用上面所述的精益化管理理念来改革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能够引导高校管理体系朝着社会化和精益化方向发展,为尽快达到高校后勤改革的目标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而使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能够更好的为学校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黄志铭;产业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渐进式改革[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1

[2]杜德清,张啸;加强高校后勤管理,构建和谐企业文化[J];高校后勤研究;2011( 5)

[3]罗树琼;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1(9)

[4]王占友;高职院校后勤精细化管理之我见[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