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前景范文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前景精选(九篇)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前景

第1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前景范文

收稿日期:2013-09-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205);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资助项目(2013)

作者简介:叶昌东(1983-),男,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E-mail)。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中国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对城乡规划建设有三方面的新要求: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以及对生态、绿地等要素的重视。文章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专业的需求变化,结合农林院校在风景园林、国土研究、乡村研究等方面的学科优势,提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特色化教育应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生态景观设计、土地利用、乡村规划。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农林院校;城乡规划;教育特色化;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18-04

城乡规划专业与社会经济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全国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5个,城市化率从18%上升到52.5%,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3-4倍[1]。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带来对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全国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从20世纪末的不足30所迅速增加到约140余所,学科背景由单一的以建筑学为主向地理学、风景园林、测量学等多学科发展。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主要有三种类型[2-4]:一是有传统建筑学背景的院校;二是以区域分析、宏观分析为主的有地理学背景的院校;三是以风景园林学科为依托的农林院校。第一种类型的院校以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为代表,其重视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培养的学生擅长物质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设计思维能力强;第二种类型的院校以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为代表,其重视区域分析及宏观社会、经济分析,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第三种类型的院校以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为代表,其注重城市规划中的生态规划、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等领域的研究[5]。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不同,不同的城市对城市规划人才的需求会有所差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大体来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发展以物质性大规模的土木建造为主,对擅长物质城市空间形态建筑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需求较迫切。第二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逐渐过渡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人居环境、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等,为擅长社会调查、宏观经济分析、区域规划的地理学研究的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提供了发挥空间。第三阶段,即目前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中国30多年来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2年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到来为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一、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社会需求的特点

生态建设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产生开始,霍华德在其田园城市理论中就表达了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强调农田、绿地等要素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重要性;此后在有机疏散、生态城市、绿带控制、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规划理念中,均突出强调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目前全社会对生态环境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最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包括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紧凑城市、低碳城市等从不同的侧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中国经历了30余年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目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围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来展开。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加大,也必将使城市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发生重大转变,其转变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

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内涵是将城市和乡村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城市和乡村密不可分,城市是城乡区域的中心,为城乡区域提供现代化工商业服务设施;乡村是城市的发展腹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和空间(特别是生态环境空间)。2008年《城乡规划法》取代原来的《城市规划法》,标志着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正式建立和实施,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有三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是将村庄规划纳入到统一的规划编制管理体系中;其次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更加突出城乡一体的布局模式;第三是建立并完善乡村层面的规划。近年来新农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等一系列乡村层面的重要规划在全国铺开,是城乡统筹规划体系实践的体现,它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规划管理强调多规融合。负责城乡空间规划布局的主要有建设部门的城市(乡)规划系统,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系统,以及发改部门的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系统。多规融合的规划管理模式要求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协调一致,要求多学科、多层次人员的参与。目前广泛开展的“两规衔接”〔包括城市(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包括城市(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多规融合”〔包括城市(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旅游规划等〕模式正是顺应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重视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城市规划重视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的布局,生态、绿地空间要素是城市空间布局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城市四大基本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游憩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可以提高居住功能的环境质量等。当前在城市(乡)规划工作中开展的一些生态、绿地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如绿地系统规划、绿道网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选等,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人们对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的重视。

(四)构建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的城乡空间布局模式强调节约理念,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主要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长期粗放式增长所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构建节约型内涵式的城乡空间布局模式;节约型城乡空间布局主要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四个方面对新时期城乡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优势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有了用武之地,其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可以在相关领域发挥更加深远的影响和作用。从学科发展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风景园林为主要依托的生态学优势

风景园林专业是农林院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农林院校开设的城乡规划专业大多依托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科优势,如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与城乡规划联系紧密的风景园林专业的传统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此外,农林院校在植物、园艺、农业、林业等生态学研究领域的优势也有了展示的空间,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城乡规划实践中也将大显身手。

(二)以土地为核心要素的国土研究优势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农林院校有较强的优势。负责土地管理工作的部门主要有规划建设部门和国土部门,其中国土部门与农业部门有密切联系。1986年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之前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分属农业部和建设部主管,因此农业院校在土地管理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全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农业院校占多数。

然而由于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在土地规划和管理方面往往难以保持协调一致,因此,在学科建设上土地资源管理和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与联系一直不太紧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多规融合管理模式下,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在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方面的协调将得到加强,这也为密切两个专业的联系提供了机遇,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三)以乡村为重点的地域空间研究优势

乡村是农林院校在地域空间上的重点研究领域,有长期从事乡村区域研究的深厚基础,是农林院校突出的学科优势。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城乡规划重点是城乡统筹,而乡村区域规划研究是城乡规划的薄弱环节,这就更需要农林院校在乡村研究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城乡统筹的规划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特色化方向

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坚持特色化发展的方向。结合学科优势,农林院校特色化教育改革应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生态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农林院校城市规划最具特色的专业,其专业教育的重点主要包括:

1.绿地系统规划

随着生态文明在城乡建设实践中日益凸显的重要性,绿地系统规划已由过去仅作为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上升到单独的规划类型;空间上也突破城市内部公园绿地的局限,向区域性生态绿化网络系统的方向发展。城乡建设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视带来对相关领域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绿地系统规划应当进一步作为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优势和特色进行培育。

2.园林景观设计

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将带来对园林景观设计人才需求的上升,因此,园林景观设计是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3.生态环境规划

宏观生态环境规划是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新的内容,农林院校在生态环境相关研究领域具备较强优势,可以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之一。

(二)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布局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内容,农林院校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具备较强优势,应当加强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开拓新的发展方向,主要整合方向有:(1)国土空间布局。国土空间布局的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多规融合”的背景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相关专业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整合十分必要。(2)地理信息系统。由于具备地理空间信息的存储、查询、分析、展示等综合功能优势,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在城乡规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中,随着规划空间的不断扩大,地理信息系统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乡村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乡村规划是城乡规划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层规划,规划实践工作量大,社会需求多,将成为促进城乡规划专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林院校在乡村规划领域具备较强的优势,应当在乡村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乡村规划同样应当作为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四、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城乡规划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林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在其中应当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农林院校应认清新时期城乡规划要求的变化,发挥自身的优势,明确专业发展定位,找准学科发展方向。本文从社会实践需求角度出发,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城乡规划的新特征,立足农林院校的学科优势,提出了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化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工作人员以启示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单赛卖,韩立云.“ 建设热”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教育的理性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2009(12):17-19.

[2]李翅.风景园林类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特色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3):16-19.

[3]冯维波,裴雯,巫昊燕,等.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构想——融合建筑学与地理学的城市规划教育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52-56.

[4]千庆兰,邓清华,宋建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区域与城市规划模拟实验课程改革构想[J].高等理科教育,2007(5):122-124.

[5]郑玮锋.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32-35.

[6]卓健.城市规划高等教育是否应该更加专业化——法国城市规划教育体系及相关争论[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6):87-91.

Feature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eriod

YE Changdong1, ZHANG Yuanyuan2

(1.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P. R. China;

2.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20, P. R. China)

第2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前景范文

2008年10月,西山部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成立。昆明市委、市政府确定把西山森林公园划归属地西山区碧鸡镇管辖,西山旅游建设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西山部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已成立了昆明西山旅游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把政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融资搞景区建设,吸纳民间、民营资本开发西山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经济部门。公园设立公园办公室、旅游咨询服务部、保卫办公室、工商办公室、安全办公室等专职机构,对景区实施综合管理。西山游客中心旅游咨询服务部,设置了语音导游系统及导游人员,并设有人工看守国际长途电话,通讯服务畅通。邮政服务能办理多种业务,服务功能齐全。公园设有公安派出所和保卫科专职安全管理机构。森林防火设专职护林防火管理、巡逻、宣传、扑救队伍。三清阁、龙门悬崖陡峭地段,均设置防护栏杆,危险处设立警示标志牌。景区内实行全日保洁制度,设有专职卫生管理机构,有专业卫生保洁队伍,设有残疾人专用厕位。公园经营的餐饮店,配置消毒环保设施,符合国家食品卫生规定。对于景区内经营的个体经商户,设工商办公室管理,设有专职工商干部,对经营户不断进行文明经商法制教育,及时处理游客投诉。设有停车场、出入口、游路路标、餐饮、急救中心、投诉报警等主要设施。知识要素:栽种树种的选择;森林的管理、维护;森林防火知识。物质要素:农药器械的投入、人力的投入。信息要素:空气湿度、农药选取、喷洒时间次数、不同空间结构树种选择。总体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保护和加强西山生态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的基础上,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最终达到改善西山村民的生活品质、实现西山森林公园的净利润达到最大值的愿望。实现生态、经济、环境都能可持续发展。

该系统熵值增高的原因

昆明西山风景区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包括可更新资源能值、不可更新资源能值、输入能值、输出能值、废弃物能值等五个部分。不可更新资源主要包括表土流失和水土流失,由于西山风景区开发较早,经多年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绿化率达94%,植被茂盛,蓄水能力较强,所以不可更新资源流失很少。输入能源包括森林养护、旅游设施维护、管理投入、电力投入和旅游收入,其中旅游投入和旅游收入的能值最大,分别占输入能值的25%和60%。输出能值主要是木材产出,约占能值总用量的8%。废弃物能值比例较小,约占能值总用量的0.2%。从能值流的分析可以看出,西山风景区生态经济系统是建立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基础上,通过发展旅游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能值输入,才能达到持续健康的目的。西山风景区净经济效益率偏高,环境压力增大,必须加大经济反馈与适度控制游客数量结合起来,促进系统可持续发展。随着游客人数增加,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压力逐步增大。今后在加大经济反馈,改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适度控制游客人数。西山风景区产业主要是旅游业和与之相关的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由于产业单一,且旅游业发展受制于景区的规模和基础设施的投入,生产效率不高。景区的较高的环境负债率将导致景区产生不可逆转的功能退化和丧失。作为景区主要经济收入的农家乐位于猫猫箐村,其下辖三个村民小组,总共有68家农家乐,主要是集中在马鞍山村民小组,规模最大的一家可以同时接待100多人。这里的农家乐集合了吃、住、玩一条龙的服务。这里的农家山庄一般接待规模偏小,文艺活动比较单一。另外在接待规模上面很不平均。在吃饭方面,这里的农庄还是传统的看菜点,没有统一的菜单和价目表,完全没有什么正规的管理模式;在管理规模和软件上面还有许多差距,农家乐没有基本的统一服装,非常简陋,村里也没有统一的管理人员和机构。所有这些原因导致西山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熵值增大,从有序变为无序。

调控该系统平衡的措施

基础设施建设是软肋,对景区进行前期改造,采用地上和地下立体车库结合的形式,让所有上山的游客步行,景区内使用环保车,解决景区社会车辆乱停乱放、交通拥堵的状况;在景区前设置餐饮点、购物点,突出旅游吃、住、行、购、娱、游六要素,彻底解决制约西山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要素择优配置。农家乐改善上:在传统的吃、住、玩之外,他们还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了许多具有自己特点的娱乐休闲项目,如捉活鱼比赛,自己种地,自己收割,做一次农民体会,自己磨豆腐等具有民族特点的东西,当地领导应该从游客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应该重经营,粗放性管理。猫猫箐的旅游一定要把硬件和软件一起抓,另外必须独辟蹊径,不要拘束,放开思想,做出自己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主导因素择优配置。根据景区林木特点,要适度砍伐,有利于控制林木密度和更新换代,加强林木养护,控制周期砍伐比例,促进以林养林,保护生态环境。西山的发展立足资源禀赋特色,着力实施精品旅游战略,将实现旅游业由单一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康体休闲、购物娱乐、文化展示、商务会展复合型的转变。发挥其“五脉”,即山脉、水脉、文脉、人脉、商脉优势,整合周边山地、林地、湿地、乡村、文化资源,分期有序滚动建设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拉动西山区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长链利用原理。运用生态经济循环,废物利用,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变废为宝,减少了开支。相生相克原理尽量减少农药等化学物品的使用,利用动物、植物相生相克原理配置动植物种类。三大效益相统一原理。要求旅游行政部门和景区管理者正确处理好景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促进景区持续协调发展。为了增加经济效益,树种应选择具有观赏价值的。提高森林利用率,适当砍伐不仅可增加收入还有助于该系统的循环。同时要考虑生态效益,在树种选择上避免单一性,单一的树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循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维持其发展,动物需要选择性的放养。最后要考虑社会效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发展是一种潜在的压力,管理部门应未雨绸缪,规划建设小型的垃圾与污水处理厂提上日程,若废物经过科学处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压力将大大降低。立体配置原理。生物群落之间的立体配置、产业部门之间的立体配置。生物群落包括树种在空间和季节时间上的配置;产业部门在空间时间上的分配和设置。具体如,采用地上和地下立体车库结合的形式,让所有上山的游客步行,景区内使用环保车,解决景区社会车辆乱停乱放、交通拥堵的状况。#p#分页标题#e#

第3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石林县;农庄经济;旅游发展

现代农庄经济是以市场经济相对发达为条件,在不改变目前我国农村经济体系的前提下,以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以委托经营为机制,以生产商品和组织商品交换为目的,按标准化合约方式组织起来的生产经营组织。都市农庄不同于农家乐,而是由现代农业、生态林业、休闲旅游和新农村建设项目组成,集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发展模式。

一、石林县农庄经济发展现状及意义

(一)石林县都市农庄发展情况

目前,已初步形成以锦苑花卉为龙头的花卉产业园,以万家欢为龙头的休闲观光农业园,以圣火杏林国际养生度假村为代表的休闲观光养生度假园。万家欢农业生态园是集节水增效示范、高床厩养示范、高校农业示范、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农业科技生态园,园区建设主体由果园、苗木园、养殖园、休闲园组成,给游客带来了丰富的体验性,拓展了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杏林大观园项目,是一个以医药文化旅游为前导,集居住、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商贸、绿色农庄为一体的农庄式大型养老社区,通过植入与当地历史相关的人文元素,对自然景观进行美化,给与完善的养生条件配置,给入住老人和游客营造颐养天年的快乐空间,促进了康体养生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锦苑花卉在石林投资建设了大型现代花卉产业园,通过整合花卉产业链,以花卉为亮点,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搭建锦苑品牌的经营服务型公共平台。

(二)发展农庄经济对石林县旅游发展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农旅结合,推动旅游业和农业的融合发展。台创园内的每一个都市农庄都有自己的主题,并且融吃喝玩乐购为一体,以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农产品加工配送和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为重点,引领着云南农旅结合、低碳休闲的生活方式,每年都有40多万人次入园游览。第二,拉动石林旅游业发展,提高旅游综合收入。石林旅游目前仍然以观光游为主,过于依赖门票经济,因而需要探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而农庄经济正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通过特色都市农庄依托石林的旅游资源,拉动石林的旅游业发展,真正做到“吃住行游购娱”,让游客“留下来”,提高石林旅游综合收入。第三,有助于整合旅游资源,创新休闲旅游方式。农庄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把石林景区和台创园片区之间的路线串联起来,实现旅游资源整合利用,最大限度发挥旅游资源的效用。

二、石林县农庄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

云南省2014年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庄园的意见》,主要是为了鼓励“老板下乡”、“资本下乡”、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从石林县的实际看,政府在资金扶持、用地审批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但缺乏有关农庄经济发展的规划性政策文件,指导性不强,庄园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模仿性。由于政策不完善,使得农庄的优势难以发挥,市场前景分析、庄园规模定位不清。同时,发改、农业、林业、交通、金融、质检等部门在部门联动、项目建设、信息共享、整合资金方面统筹协调不够。

(二)农庄规划及选址和建设存在矛盾

石林县已经启动建设的5个都市农庄,有4个在云南昆明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内,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选址在石林风景名胜区二、三级保护区之内,而石林风景区的总体规划在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选址前就完成了,所以园区的选址不符合石林风景区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批下来后,园区入园项目建设在办理选址意见书时没有依据,无法办理项目开工的前期手续和相关证照,造成建设上的实际困难。由于4个都市农庄的项目和部分规划地点在石林风景区保护范围内,在办理环保、水保、住建等部门的审批手续时难度大。此外,建设用地及5%以内的设施用地难以落实。

(三)农庄土地占用导致农民权益受损

由于农庄项目的特殊性,石林县各大农庄在建设初期的占地及规划面积都较大,平均每个农庄的面积超过1 000亩。农庄建设用地大,难免要占用到周边农民的土地,尽管目前石林县的农庄规划用地主要集中在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石林旅游度假区、国家圭山森林公园、九石阿旅游专线附近,但都难以避免要占用到农民土地。农庄经济目前主要通过企业要推动,因此农庄开发商在运营过程中必然要以盈利为主,加之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约束,因此处于实际的垄断地位,在农庄内打工的农民工资低、报酬少,利益分配不公;在土地补偿方面,政府的土地政策也没有明显的倾斜,农民获得的补偿有限;而一些失去大部分土地的农民没有稳定生活来源,加剧了生活困难。农民权益受损,就会导致石林旅游资源和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不能实现很好的融合发展,也阻碍了石林旅游转型升级的步伐。 (四)农庄经济运行机制不畅

由于资金、经营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石林县的农庄开发商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管理规范、经营不善、违规操作等问题。例如:有的开发商经营管理能力较弱,导致农庄管理不规范,营销手段匮乏,难以实现预期收益;有的开发商在经营过程中经营转向,违背了农庄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一些开发商的服务体系不全,因而导致庄园发展受到制约。基于上述因素,促进土地、资金、管理、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等生产要素尚未在石林县农业庄园集聚和合理流动,农庄经济运行机制不畅。农庄经济运行机制不畅,导致了各农庄收益盈利模式的不稳定,影响了农庄经济在市农林旅游综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推动石林县农庄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出台农庄经济的政策和意见

庄园经济既是一种经济模式,又是一种发展战略和规划思想,更是一次深刻的改革创新,各级政府是推动其大力发展的责任主体。石林县应根据云南省和昆明市政府出台的发展都市农庄(农场)的相关政策,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建设标准,确保“政府主导、龙头带动、多措联动”的措施得到保障,使都市农庄建设质量、速度、效益并重,得到健康发展并发挥其应有的效益。通过农庄经济发展政策或意见的出台,指导石林县农庄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在资金、税收、用地、体制、机制等方面给予明确支持。

(二)完善农庄的规划编制

在编制农庄规划时首先要考虑分片区、分类型、分特色进行开发建设,避免大部分农庄出现模式单一、风格雷同、缺少独特创意等问题。通过农庄经济的深入调查研究,建立和完善石林农庄在项目用地、资金筹措、农民工安置、产品和服务开发等方面的机制,确保农庄规划的科学编制。其次,整体布局、统筹安排,避免单纯企业行为导致农庄的盲目建设,确保政府主导、监管到位。最后,因地制宜,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农庄发展方向和目标,要充分体现“一庄一品”的独特魅力,并让农庄建设和乡村旅游规划、农村土地规划、农业产业规划等衔接,促进石林县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合理组织供地,发挥农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

农庄项目选址确定后,由项目所在县都市农庄发展领导小组根据项目规划组织土地(林地)流转和依法办理征占用手续,并负责实施项目基础设施配套工作。提倡和允许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采用转包、转让、“反租倒包”、股份合作和出租等多种形式进行有偿转让,促进农村土地依法、有偿合理流转。上级政府应给予安排配套设施建设专项用地指标和专项扶持资金。

在此基础上,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规范农庄用工报酬标准,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创造性地发展多样化的现代农庄。石林县政府可以实行差别化政策,鼓励各农庄因地制宜开发不同的产品与服务体系,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体系。各农庄应加强对村民的旅游专业培训,邀请更多村民参与到农庄的建设中,实现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整合,更好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第4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洪洞县;资源环境;区域发展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洪洞经济运行步入下行区,原煤、焦炭、化工等能源原材料产品价格大幅回落,订单大幅减少。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如何应对?洪洞县认为,初级化、畸重型的产业结构,经济容易大起大落,也是带来社会、生态、环境问题的总根源,只有充分利用当前外部形势和市场的倒逼机制,抢抓国家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新机遇,做大做强新型化工业、特色化旅游业、集群化农业“三大产业”,才能实现转型发展。

一、工业园区:新型化带动大产业

要实现洪洞的转型发展,就必须把握好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这一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为先导、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工业园区为平台,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型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循环发展、高效发展,推动全县工业经济浴火重生、逆势崛起。甘亭与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紧密相连,产业转移承接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甘亭工业园区战役规划面积24.8平方公里,以建设中西部新型工业示范基地为战略,主导产业定位为精密铸造、机械装备、医药化工、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现代服务业、煤化工。建立四大功能区,即行政办公区、企业生产区、现代物流区、生活配套区。全力打造新兴产业的聚焦区、传统产业的优化区、生态和谐的新城区。目前,华翔美的精密铸造循环利用工程项目和TR外墙一体化纳米改性聚氨酯复合保温节能系统项目已落户园区。

二、旅游产业:特色化带动大跨越

该县从旅游破题,按照“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要求,积极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努力提升服务功能,全力开发以寻根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围绕旅游景区(点)开发建设,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投资1.1亿元,实现了景区的全面扩张。园区面积由原来的30多亩扩大到300多亩,改造后的园区集名胜古迹区、寻根活动区、风景游览区为一体,除第一代大槐树遗址,二、三代大槐树,石经幢,祭祖堂等景点外,新增了广济寺、民俗村、洪崖古洞、根雕大门等建筑,景区面貌得以根本性改观,景区形象全面提升。围绕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完成了全县旅游标识牌、大型跨路广告牌、道路指示牌的悬挂、设置工作,乾元山景区的旅游通道、历山景区绿化工程、广胜寺上寺道路翻新硬化工程等。该县以“建设宜居城市、打造魅力洪洞”为目标,拉开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帷幕。去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4亿元。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节节攀升,旅游产业实现了大步跨越。

三、现代农业:集群化带动大发展

洪洞气候温和、水源充足,有“北方小江南”之称,曾被授予全国“小麦基地县”、“商品粮基地县”,是山西省传统农业大县之一。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该县立足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条件,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确定了建设六大产业基地,突出培育农产品龙头企业,引领全县农业实现新的跨越。在培育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方面,他们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发展思路,在全县初步建立起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旱地区地膜覆盖小麦生产示范基地和芦笋生产基地等六大产业基地。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是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载体。该县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思路,采取科技引领、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催生了一大批“旗舰”级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是洪洞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另一重大战略布局。全县共有林下可利用资源面积11.3万亩,近年来仅开发了1.2万亩。去年以来,该县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亮点工程,成立了县“林下经济”领导组,确定了符合本地实际的林禽、林菌、林畜和林菜等模式在全县推广,并聘请了42名专家教授,与本地100多名技术人员组成服务队,帮助林农选好项目,并进行全方位技术培训。发展集群化农业和“林下经济”已成为该县农业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大大推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第5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森林旅游;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3.040

Status,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Forest Tourism in Tianjin

ZHANG Yue-hong1, ZHAO Zhan-feng1, LIU Shan2, SUN Guo-hao1, ZONG Jing-ying2, ZHANG Jie2, ZHANG Qing-hui3, HAO Lian-Jun3

(1. Jixian Forestry Bureau of Tianjin Municipality, Tianjin 301900, China; 2. Tianjin Municipal Forestry Bureau, Tianjin 300074, China; 3. Dagang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 of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300270, China)

Abstract: It was very important to develop accurate tourism routes because there are the advantage of ecological wetland resourc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in Tianjin. The paper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forest tourism. At last it put forward some advice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which would be more useful to develop forest tourism of Tianjin.

Key words: forest tourism;present situation;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森林旅游是指以森林旅游资源为主体,以森林、湿地、荒漠等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在特定的森林等自然生态地域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狩猎探险等产品与服务的特色旅游活动,是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愿望的一种特殊旅游方式。

1 天津市森林旅游概况

已建成的一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为天津市森林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公众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提供了宣教场所。截至目前,天津市已建成各级森林公园3处、自然保护区5处。按类型分为两类:一是以森林旅游资源为主,主要为蓟县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武清港北森林公园、蓟县八仙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宝坻区青龙湾市级自然保护区;二是以湿地旅游资源为主,主要为滨海新区官港森林公园、武清区大黄堡自然保护区、静海县团泊自然保护区和滨海新区北大港自然保护区。

2 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各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均隶属当地政府,并设置了专门机构负责日常工作,接受市林业局的业务指导。目前,天津市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开发的森林旅游还处于一种半计划、半市场状态,对于如何用企业模式管理、经营好森林旅游项目还缺乏经验。同时,由于资金的短缺,许多景观资源尚未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相对不完善,也造成了目前天津市的森林旅游还处在一种简单运行模式,甚至是接待旅游模式。

3 天津市森林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3.1 优 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满足于喧闹的都市生活,于是纷纷走出户外,奔向自然,到大森林中小憩、野营、度假,到大自然陶冶身心。据调查统计,77.5%的旅游者选择自然风景,22.5%的旅游者选择文物古迹。天津位于北京、唐山、承德三市之腹心,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幽静的森林环境和丰富的湿地资源吸引着中外游客。天津、北京、唐山、承德4市总人口达2 000万以上,预计每个双休日有5%的人外出游玩,人数就达100万以上。由此可见,森林旅游基础客源十分充足。

3.2 特色旅游开发基础

天津市的森林公园和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优美、物种丰富、景观秀丽,同时紧邻盘山国家风景名胜区、黄崖关长城、金海湖、九山顶风景名胜区、清东陵等景区,与周边景区构成了环形旅游网络,具有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和极大的旅游发展潜力。

天津市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区内的湿地植被、野生动物、人工林等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生物景观;沼泽、河流、水渠、鱼塘、水库构成了美丽的水域风光;雾海、日出、晚霞构成了神奇的天象景观,可以以此为依托开展湿地生态观光旅游,游览活动可选择观鸟、游船、摄影、健行、徒步观光或野生动植物专题观赏等。

3.3 存在的问题

天津市部分森林旅游景区周边目前仍有自然村,并且部分村民仍生活在景区内,有的以开采山石为生,有的以开垦种地为生,给景区内的风景造成很大破坏。而且周围农村的部分农民仍然以木材为主要燃料,上山砍柴现象时有发生,致使景区周围的部分山场变成秃山,严重影响了景区的景观景貌。

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培育发展森林资源所需的资金及遇到困难和问题难以解决,这是造成森林资源管理单位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生产生活难以为继的一个根本原因。同时,各个森林旅游景区路线单一,功能不齐全,缺乏精品线路,缺乏支撑力、吸引力和竞争力都较强的森林旅游项目,森林旅游内涵还不够丰富,缺少像休闲度假、康体疗养、避暑胜地、科普探险型等森林旅游品牌。

4 天津市森林旅游发展对策

旅游业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被公认为“朝阳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一直以高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速度的强劲势头稳步前行,旅游业已实现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重大转变,进入深化和发展的新阶段。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国内旅游收入增加明显,显示出旅游发展的强劲势头。

综上分析,天津市的森林旅游适逢旅游业蒸蒸日上的契机,而且天津独特的地缘优势,加以别具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预计会对游客产生极大吸引力,年客源将不低于200万人,市场潜力巨大。因此,要充分发掘风景资源,地学资源,矿产资源、湿地资源,在有效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辅以适度的人工点缀,建设部分重点森林旅游区域,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阶段目标为:以一流的服务设施、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服务质量为目标,在进一步完善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加强软件建设,形成具有国家、市级特色,游憩内容丰富,科学意义深远,文化品味高、经济繁荣、吸引力与辐射力强、安全舒适的综合性森林旅游区域、森林旅游线路和森林旅游景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完整的森林旅游产业体系大格局,提升天津市森林旅游形象,建成一批全民接受的生态文化教育、科普教育主要场所。

依托蓟县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八仙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宝坻区青龙湾自然保护区,武清区大黄堡自然保护区、港北森林公园、静海县团泊自然保护区、滨海新区北大港自然保护区、官港森林公园的生态、湿地资源优势,结合地区旅游特色,开发精确旅游路线。在旅游开发中尽可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妥善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游览与服务及生活等诸多方面之间的关系,尽可能保持森林旅游资源的各部分相对的自然性、延续性和完整性,以利于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恢复和保护。从生态旅游的全局出发,统一安排,充分合理利用地域空间,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内部循环和外部衔接。

依据天津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和自然地理条件,以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骨架,实施森林(湿地)旅游建设;在北部和西北部实施景观林、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在西南和东南区部实施水文景观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在全市形成“蓟县山野名胜旅游区、津西北现代休闲娱乐区、津西南科普旅游风情体验区、津滨海新区观光度假旅游区”的总体格局。

5 保障措施

5.1 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

要改领导体制,结合地方实际,探索新的领导模式和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在整合重组森林公园的基础上划分生态公益型和商品经营型两个类型,探索划分标准和办法,探索公益林和经济林的经营管理方式等。要强化公益属性,逐步剥离生态公益型林场直接从事的商品经营性活动。要创新商品经营型林场经营机制,在确保国有森林资源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探索多种分配方式,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等。

5.2 政策与法规

要按照《森林法》和《物权法》的规定和要求,制定法规制度,明确和规范国有林场和自然保护区对其所经营管理的国有森林资源资产应该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等权利和承担的责任。要按照《森林法》、《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文件,结合天津市的具体情况,制定天津市《森林旅游管理条例》。同时,要遵循森林分类经营、企事分开和放开搞活的原则,改革创新的森林资源经营体制机制。通过改革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到天津市森林旅游的发展建设,形成社会多元投资体制,建立起内生动力、外出活力的森林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森林资源增长、增效和可持续经营。

5.3 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天津市森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天津市森林旅游的管理人员大部分为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职工,缺少懂旅游的专业人才,虽然一些发展较快的单位拥有一些专业人才,但对于目前的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要继续对重点岗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同时,要妥善解决在岗职工和退休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多渠道安置富余职工,对于从事森林旅游管理的在岗职工,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重点针对经营理念陈旧、管理服务不规范等问题加强培训,促使管理人员转变观念,提高对现代旅游业的认识,实现在旅游认识观念上的突破。

5.4 监测和评估体系

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对于保证森林旅游资源持续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敏感环境要素和敏感地带的监测更是重要。除包括水、气、声等环境要素的常规监测外,还要重视生态要素的监测,如动植物多样性的监测、动植物种群变动、环境动态变化,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确保森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5.5 其他保障措施

要依托天津市森林旅游景点较丰富的区域,建立以游览观光、休闲旅游、动植物观察、水上娱乐、科普考察为主的观光游览区。同时,在现有基础上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多渠道引进社会投资,进一步建设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全面发挥旅游业中吃、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的功能,建成一批综合会议、避暑度假、疗养健身、野营探险的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天津市森林旅游整体实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世东,陈鑫峰.中国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发展轨迹研究 [J].旅游学刊,2007,22(5):66-67.

[2] 雷爱雪.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类型及其开发原则 [J].现代农业科学,2008(5):34-35.

[3] 喻艳,蒋敏.基于SWOT的花岩溪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6):67-68,70.

[4] 纪全武,杨立新,朱晓岩.森林公园风景经营工程技术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5):79-80.

[5] 李柏青,吴楚材,吴章文.中国森林公园的发展方向 [J].生态学报,2009,29(5):2749-2756.

[6] 赵玲玲. 基于体验经济的森林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09(8):111-112.

[7] 宋彦峰.郑州市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及发展探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4):65-67.

[8] 张媛,姚朋.生态旅游及其规划设计初探[J].山西农业科学,2008(10):89-91.

[9] 刘枚清. 湖北森林公园建设与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J]. 湖北林业科技,2010(1):63-66.

[10] 王应君,李根林.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的探索[J].河南农业科学,2005(7):13-14.

第6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西山;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223-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游休闲度假的人数大幅度攀升,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和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促进西山风景区这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该系统的三级结构、要素组成和运行目标

(一)生态系统

1.无机环境。西山森林公园属于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9℃,空气质量好,湿度大,年平均气温比昆明低3度。极端最高气温31.5℃,极端最低气温-7.8℃。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 000.5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年日照时2 327.5小时,年蒸发量1 856.4m,相对湿度76%,森林覆盖率达94%。

2.植物种类、植物数量、空间结构。全山除岩石嶙峋的罗汉崖外,均为繁茂的原始次生林,随高度变化森林垂直带谱十分明显。山体下部有以栎类为主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体上部是云南松、华山松为主的针叶林,在海拔2 150米以上的石灰岩地带,分布有冲天柏林和多种落叶阔叶林。西山植物多而集中,分布有167个科、594个属、1 086种灌乔木和其他植物,药用植物也多达九十余种,还生长了一些珍稀树种。1998年起,公园致力于恢复“碧鸡秋色”工程,连年持续栽种漆树、红枫树等彩色树木。公园中既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珙桐、桫椤等珍稀植物,又有溶洞、温泉、奇石、茶山、原始次生林等。森林覆盖率达91.5%,植物种类繁多,4平方公里的竹海蔚为壮观,被称为活化石的树蕨(桫椤树)、参天耸立、高大挺拔的古楠树木等植物大片生长。野生动物有小灵猫、白鹭、竹鸡、青羊、猪獾等60多种飞禽走兽。

(二)经济系统

1.经济体制。2008年10月,西山部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成立。昆明市委、市政府确定把西山森林公园划归属地西山区碧鸡镇管辖,西山旅游建设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西山部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已成立了昆明西山旅游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把政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融资搞景区建设,吸纳民间、民营资本开发西山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2.经济部门。公园设立公园办公室、旅游咨询服务部、保卫办公室、工商办公室、安全办公室等专职机构,对景区实施综合管理。西山游客中心旅游咨询服务部,设置了语音导游系统及导游人员,并设有人工看守国际长途电话,通讯服务畅通。邮政服务能办理多种业务,服务功能齐全。公园设有公安派出所和保卫科专职安全管理机构。森林防火设专职护林防火管理、巡逻、宣传、扑救队伍。三清阁、龙门悬崖陡峭地段,均设置防护栏杆,危险处设立警示标志牌。景区内实行全日保洁制度,设有专职卫生管理机构,有专业卫生保洁队伍,设有残疾人专用厕位。公园经营的餐饮店,配置消毒环保设施,符合国家食品卫生规定。对于景区内经营的个体经商户,设工商办公室管理,设有专职工商干部,对经营户不断进行文明经商法制教育,及时处理游客投诉。设有停车场、出入口、游路路标、餐饮、急救中心、投诉报警等主要设施。

(三)技术系统

(1)知识要素:栽种树种的选择;森林的管理、维护;森林防火知识。(2)物质要素:农药器械的投入、人力的投入。(3)信息要素:空气湿度、农药选取、喷洒时间次数、不同空间结构树种选择。

(四)运行目标

总体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保护和加强西山生态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的基础上,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最终达到改善西山村民的生活品质、实现西山森林公园的净利润达到最大值的愿望。实现生态、经济、环境都能可持续发展。

二、该系统熵值增高的原因

昆明西山风景区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包括可更新资源能值、不可更新资源能值、输入能值、输出能值、废弃物能值等五个部分。不可更新资源主要包括表土流失和水土流失,由于西山风景区开发较早,经多年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绿化率达94%,植被茂盛,蓄水能力较强,所以不可更新资源流失很少。输入能源包括森林养护、旅游设施维护、管理投入、电力投入和旅游收入,其中旅游投入和旅游收入的能值最大,分别占输入能值的25%和60%。输出能值主要是木材产出,约占能值总用量的8%。废弃物能值比例较小,约占能值总用量的0.2%。从能值流的分析可以看出,西山风景区生态经济系统是建立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基础上,通过发展旅游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能值输入,才能达到持续健康的目的。

西山风景区净经济效益率偏高,环境压力增大,必须加大经济反馈与适度控制游客数量结合起来,促进系统可持续发展。随着游客人数增加,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压力逐步增大。今后在加大经济反馈,改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适度控制游客人数。

西山风景区产业主要是旅游业和与之相关的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由于产业单一,且旅游业发展受制于景区的规模和基础设施的投入,生产效率不高。景区的较高的环境负债率将导致景区产生不可逆转的功能退化和丧失。

作为景区主要经济收入的农家乐位于猫猫箐村,其下辖三个村民小组,总共有68家农家乐,主要是集中在马鞍山村民小组,规模最大的一家可以同时接待100多人。这里的农家乐集合了吃、住、玩一条龙的服务。这里的农家山庄一般接待规模偏小,文艺活动比较单一。另外在接待规模上面很不平均。在吃饭方面,这里的农庄还是传统的看菜点,没有统一的菜单和价目表,完全没有什么正规的管理模式;在管理规模和软件上面还有许多差距,农家乐没有基本的统一服装,非常简陋,村里也没有统一的管理人员和机构。

所有这些原因导致西山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熵值增大,从有序变为无序。

三、调控该系统平衡的措施

(一)优化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

(二)各要素在时间、空间、数量上的最合适方式组合,促进系统功能的发挥

基础设施建设是软肋,对景区进行前期改造,采用地上和地下立体车库结合的形式,让所有上山的游客步行,景区内使用环保车,解决景区社会车辆乱停乱放、交通拥堵的状况;在景区前设置餐饮点、购物点,突出旅游吃、住、行、购、娱、游六要素,彻底解决制约西山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原理

1.要素择优配置。农家乐改善上:在传统的吃、住、玩之外,他们还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了许多具有自己特点的娱乐休闲项目,如捉活鱼比赛,自己种地,自己收割,做一次农民体会,自己磨豆腐等具有民族特点的东西,当地领导应该从游客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应该重经营,粗放性管理。猫猫箐的旅游一定要把硬件和软件一起抓,另外必须独辟蹊径,不要拘束,放开思想,做出自己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

2.主导因素择优配置。根据景区林木特点,要适度砍伐,有利于控制林木密度和更新换代,加强林木养护,控制周期砍伐比例,促进以林养林,保护生态环境。西山的发展立足资源禀赋特色,着力实施精品旅游战略,将实现旅游业由单一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康体休闲、购物娱乐、文化展示、商务会展复合型的转变。发挥其“五脉”,即山脉、水脉、文脉、人脉、商脉优势,整合周边山地、林地、湿地、乡村、文化资源,分期有序滚动建设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拉动西山区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

3.长链利用原理。运用生态经济循环,废物利用,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变废为宝,减少了开支。

4.相生相克原理尽量减少农药等化学物品的使用,利用动物、植物相生相克原理配置动植物种类。

5.三大效益相统一原理。要求旅游行政部门和景区管理者正确处理好景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促进景区持续协调发展。为了增加经济效益,树种应选择具有观赏价值的。提高森林利用率,适当砍伐不仅可增加收入还有助于该系统的循环。同时要考虑生态效益,在树种选择上避免单一性,单一的树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循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维持其发展,动物需要选择性的放养。最后要考虑社会效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发展是一种潜在的压力,管理部门应未雨绸缪,规划建设小型的垃圾与污水处理厂提上日程,若废物经过科学处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压力将大大降低。

6.立体配置原理。生物群落之间的立体配置、产业部门之间的立体配置。生物群落包括树种在空间和季节时间上的配置;产业部门在空间时间上的分配和设置。具体如,采用地上和地下立体车库结合的形式,让所有上山的游客步行,景区内使用环保车,解决景区社会车辆乱停乱放、交通拥堵的状况。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西山景区的分析讨论,将有助于西山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整体调控,实现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建荣.生态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

[2] 李赶顺.循环经济与和谐生态城市[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6.

[3] 周纪纶.城市生态经济研究方法及实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9.

第7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林下经济;产业;前景

0.前言

随着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森林面积的不断增加,林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密切。同时,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林农在短期内几乎无法从林业方面获得收益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林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以致成为不时出现的毁林现象的潜在诱因,这无疑是林业发展面临的必须破解的难题。所以,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势在必行。本文对林下经济产业的前景进行深入分析。

1.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1.1政策问题

林地有国有、私有等,属性多样;有天然林、人造林;有自己开发,有承包开发等多种形式。政府要制定有利于林权,林地流转等利于林下经济发展的有关规定,规范林下经济的正常有序发展。

1.2统筹规划问题

由于林分不同,林象不一样,地形地貌多样,要选择适宜该林段的开发模式,比如说杨树小苗林段适宜种养什么,中、大苗林段种养什么,要科学规划,哪个区域发展什么,多大规模,何种方式开发应结合市场统筹。

1.3技术问题

由于是在林下开发,有光照强度,根叉,肥水分配,防虫防病,动植物间的矛盾等因素,要研究两种或多种植物或动植物之间的影响,兴利除弊,解决好有关技术问题,要进行示范推广。

1.4市场信息问题

由于农民对市场信息的来源渠道窄,较难把握准确的信息,与市场对接程度较低,林下资源的产品种类很多,包括浆果类、菌类和中草药等,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采和利用。还需要积极探索,掌握市场信息,开发新产品,政府要给农民提供信息,并对市场做一定的分析,按照市场需求和客户需要,给农民参考,有目标地组织精细加工生产,逐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和产业化。

1.5资金扶持问题

林下经济在我国还是起步阶段,政府要对有开发前景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包括财政投入、贴息贷款、基础设施建设、开拓融资渠道等。

2.加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2.1完善机制

各级相关部门应成立发展林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对发展林下经济进行规划、管理、指导和协调。各地成立相应机构,制定发展规划、工作措施和奖惩办法。建立和完善目标考核责任制和激励机制,把目标分解到县(区)、镇,层层签订责任书,一级抓一级,责任到人,严格考核评比,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同时,实行包镇督导责任制。各县(区)农林部门对各地的乡镇实行分包督导,帮助建立示范基地,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组建协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

2.2广泛宣传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的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组织群众参观学习,通过算对比账、算效益账,向广大群众展示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和优势,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2.3合理布局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林地资源等实际情况,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对林下经济发展区域进行合理布局,确定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努力探索和推广切合实际、适宜地区发展的林间种植、养殖模式,实施分类指导,提高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

2.4争取资金

加大对各类基地、大户的前期投入力度,重点向各类林下龙头企业、上规模生产基地倾斜,提高资金的使用回报效益和扶持效果。财政应根据工作需要,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每年列支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快速发展。此外,要积极争取上级投资项目扶持,以高效林下经济为重点,带动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

2.5引进技术

由大专院校及农林部门等专家就当前林下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关键技术进行现场授课,紧紧围绕林下经济,积极大胆引进推广适宜我市的林间种植新品种、新技术。成 立专业技术服务队,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进行现场指导、答疑解难。通过各项培训指导,更好的为农民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供适宜林间种、养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等服务。

2.6示范带动

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立足当地实际,大力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为农户增收提供保障,保证农户或者专业户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户或者专业户种植、养殖热情。积极创造条件,培植重点龙头企业,并在技术改良、规模扩建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的支持。农林、科技等部门可选择有代表性的种养户作为基地或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发展。

3.林下经济产业的前景展望

3.1提高了林地经济效益

发展林下经济不需要再占用其他土地资源,实现了畜禽、农作物和林木生长相互促进。在林下养鹅,每亩年纯收入近万元,在林下发展食用菌,1个15平方米的简易菌棚,每棚年收入可达500元,亩均收益近万元以上,是单纯种粮或种树效益的数倍甚至10倍以上。同时,在发展林下养殖的过程中,实现了畜禽养殖由庭院转到林地,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3.2促进了林地资源的稳定增长

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林地综合经济效益,使广大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调动了群众参与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林农加大了对林地的劳务肥水等投入,有效促进了林木生长,据调查:发展林下经济的树木与同等条件未发展林下经济的树木相比其生长可提高10%至15%。

3.3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建设

林下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林牧各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了一个以林荫经济、复合经济、集约经济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带动了畜禽养殖、食用菌种植及产品加工、保鲜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3.4展开了森林旅游产业

森林旅游以高含量的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的森林空气负氧离子和植物精气等生态因子为特色,将运动健身、休闲旅游与自然山水巧妙融合,本着“原汁原味、返璞归真、生态低碳”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休闲度假观光活动。 [科]

【参考文献】

[1]张磊.浅析林下经济的发展[J].华东科技,2013,02.

第8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前景范文

通过对渝东南现代农业园区设计特点及园区现状情况介绍,分析了园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园区管理和经营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

渝东南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观光园艺产品;设计;经营管理

渝东南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位于重庆市酉阳县东部泔(溪)—麻(旺)平坝,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十分丰富。园区区位优势明显,距县城30余km,渝怀铁路、渤桂二级公路穿园而过;距渝湘高速公路最近出口25km,距重庆市主城3h车程,距湖南长沙4h车程。园区处于桃花源5A景区、龙潭古镇4A景区、酉水河湾山寨风景区中间位置。园区周围森林覆盖率高,自然风光美丽。园区建设规模占地666.67多hm2,定位为“集农业科技示范、农业产业提升、农业休闲观光、环境生态化、农产品商品化,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的统筹城乡和新农村示范区”。结合近年来渝东南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经营实际情况,就园区建设特色和经营管理进行分析,谈谈自己的认识。

1园区设计特点

现代农业是以优势农产品生产为基础的大农业,既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推进,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贯穿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始终,大力扶持,强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是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有效途径,是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是实现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载体和平台。现代农业园是集科技研究、技术创新、试验示范于一体,通过这种载体来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各地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和发展农业的突破口。酉阳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全县幅员面积5173km2,耕地资源丰富,现有耕地面积10.13万hm2,其中常用耕地面积4.69万hm2,农田1.85万hm2,旱地2.84万hm2。酉阳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园区与周边武陵山脉海拔高差大,垂直高差在300m左右,地形性气候独特,立体气候明显,全年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500mm,年日照1300h,年均相对湿度80%,全年无霜期250d,四季分明,这样的气候非常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根据示范园的目标定位,结合园区地形地貌、光照等自然条件以及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等现状,将园区划分为现代农业中心、特色蔬菜示范区、现代花卉苗木繁育区、乡村旅游区、生态水产养殖区和食品加工及农产品交易区六大功能板块。在此不作全面分析,只选择特色蔬菜示范区、现代花卉苗木繁育区、乡村旅游区作重点分析。

1.1特色蔬菜示范区

特色蔬菜瓜果示范区选择在园区南部,占地面积273.33hm2,以简易大棚设施蔬菜生产为主。该区最大的特点有以下4点。一是具有非常优越的地理环境优势。区内海拔高度在300m左右,属于典型的早熟蔬菜生产区类型,与重庆主菜区临近的其他地区以及邻近省份的部分高海拔地区比,具有非常明显的早菜优势。二是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园区所在地属典型的传统农业生产区,长期以来都是产粮区,以种植水稻、玉米、蔬菜为主,周围无工业污染,相对隔离而又无污染的生产环境,为生产绿色生态蔬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得区内生产的绿色蔬菜产品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和价格优势。三是交通十分便捷,为新鲜蔬菜的运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距麻旺物流园铁路货运站2km,距渝湘高速公路互通25km,渤桂二级公路穿园而过。四是周边市场潜力大。近年来,由于酉阳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域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逐步增加,人们对蔬菜消费的需求也稳步增长。城乡的蔬菜消费已从数量型逐渐向质量型转变,要求全年均衡的供应高档次、无污染、多品种的蔬菜产品,而其他地区向本地运输的蔬菜特别是高档蔬菜因距离远、耗时长、费用高而失去竞争力。总的蔬菜需求给发展本地蔬菜产业创造了很好的机会和市场潜力。

1.2现代花卉苗木繁育区

酉阳县处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功能区内,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确立了“生态强县,绿色富民”发展战略,加快农业产业调整步伐,加快生态效益农业发展,形成以油茶、花椒等为主的特色林产品。随着国家加快城镇化建设,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对城市绿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该区所生产的园林景观树苗也迎来新的生机。该区主要以优良乡土树种驯化培养,建立以繁育速生加工林种苗、特色经济林种苗、生态林种苗和城市景观林种苗为主要特色的现代花卉苗木繁育示范基地。其产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满足工业原料林种苗需求。以速生杨、桤木、红椿和马尾松为主要树种的木浆造纸和板材工业原料林优质种苗。二是契合特色经济林发展需求。重点培育以油茶、花椒、香桂、生漆、油桐和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优质种苗。三是顺应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趋势。以渝东南乡土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化种苗如红豆杉、川黔紫薇等为主。四是紧跟国家生态发展战略部署,按照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功能定位要求,提供适合渝东南山区生态绿化造林的优质绿化种苗。

1.3乡村旅游区

酉阳县旅游资源丰富,气候宜人,生态良好,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近年来,随着酉阳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把推进生态保护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实施‘旅游兴县’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力争让旅游业在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发展中率先发力。先后创建成功桃花源国家5A级景区,龚滩古镇、龙潭古镇4A景区,阿蓬江、酉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成为“中国著名的摆手舞之乡、中国著名的民歌之乡、中国著名的原生态旅游胜地和中国著名的土家族文化发祥地”四大旅游品牌集于一身的旅游大县,游客年年增长,旅游收入不断创新。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旅游需求越来越高,自驾游、休闲游的人越来越多。面对节假日外出人满为患,车辆拥堵,再加之时间短,人们便转向选择周边、乡村游,这就给乡村旅游带来了机遇。现代农业科技园就规划建设了乡村旅游区,该区与高标准产业示范园(蔬菜、花卉苗木)结合,利用特色品种资源、现代技术、形成的自然景观、农耕文化、农耕体验等开发观光休闲农业。其吸引眼球的主要特色一是休闲观光。该区紧邻蔬菜园、花卉苗木园,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是一个天然的森林公园和植物园。二是体验式。园区结合时令季节,游客可以亲自体验蔬菜、水果采摘,并可到农家乐参与农事体验(推石磨,舂石碓),分享劳作的乐趣。

2园区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园区自2009年开建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目前整个园区的经营状况差,没有生气,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资金缺乏

由于园区的建设以政府主导,开建之初以政府分解任务分派给各部门,部门在自主性和积极性方面较差,加之部门本来的经费都很紧张,在建设过程中开始出现了问题,导致建设完成后,管理资金和后续投入不足,园区发展举步维艰。

2.2管理力量薄弱

园区目前的管理以行政管理为主,成立了县农业科技园区管委办,主要由农业、林业及所在乡镇等相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且机构体制不明,机构不健全完善,目前,所有工作人员关系仍保留在原单位,再加之,经费的不足,因此,管理力量薄弱,管理不到位。

2.3专业技术人才短缺

园区管理主要以职能部门管理为主,园区管委办人员多数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缺乏市场经营管理经验;部分人员虽然是农学专业毕业,但没有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经历,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技术力量不足,生产管理困难。

3改善园区管理和经营效果的措施分析

3.1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化经营为目标,改变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

在园区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要素尚不聚集,以政府为主导,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发展平台。但在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后,进入园区市场化经营阶段,应更多地遵循市场规律,减少行政手段在其中干预的过程,政府开始逐步引导,并慢慢地实现转型,建立现代化的企业运营机制,将园区的发展交由企业运作,实行市场化管理,催生发展活力。这样一来,园区的管理者必然会考虑长期的发展壮大,在园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地做出调整完善,对于不适应的、不具生命力的项目进行取代更替,使其实施的项目能够紧随时展的主题和社会的需求,就会不断的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也不能当旁观者,完全退身而不管,由过去的管理者变为一个服务者,主要在宽松政策,加强服务上做足功课,解企业自身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共同推动园区的健康发展。

3.2加大招商引资,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为主

园区的发展最大的瓶颈在于资金的不足,而要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个人认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些具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入驻,通过企业的再投资解决园区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同时,通过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可以吸引那些农民大户、小农场主,甚至有技术的创业者参与到园区的发展中来,或通过“龙头企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来促进园区发展;或引导和鼓励当地农户开设农家乐或进行小承包方式经营,搞活经营方式,激发创业激情,拓宽资金的投入渠道。

3.3建立强有力的技术队伍

建立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相衔接的技术支撑,广泛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业技术人才,聘请资深的农业技术专家作为园区发展的技术顾问,让这些专家定期到园区开展调研,了解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召开专家座谈会等形式,听取专家对园区发展提出的建议,及时调整园区发展中的有关政策和策略。建立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研实验基地,加强校园互动,促进产、学、研结合,试验、示范、应用结合,研究、开发、生产结合,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利用,为园区的创新提供源源动力。同时,要加强自有人才的培养,营造技术人才成长的环境,大胆地让技术人才参与到园区的有关项目研究中,使人才在实践中不断成长。要加强技术的宣传推广普及,注重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好园区的技术示范和推广作用,提高农户的科技水平。

3.4积极拓展市场

第9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前景范文

  自从水稻之父扬名天下,自从基因技术深种人心,农学专业扬眉吐气,不再灰头土脸。

  其实,农学专业的内涵非常宽,包含水产类、植物生产类、草业科学类、动物医学类、环境生态类、森林资源类、动物生产类7大类,分为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学、林学、水产养殖学、畜牧学、动物医学等8个一级学科,共27个二级学科。今天,小编将带你浅尝“农家乐”,想要报考这类专业的考生们也可以顺便多了解一下相关信息。

汗滴不再禾下土――作物学

  十里稻花,百里飘香。提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成功地研制出杂交水稻,使得中国的粮食产量惊人般地增长,堪称作物学的标志性人物。狭义的农学就是指作物学。这是一门研究作物遗传、生长规律和育种技术的学科,也是农学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作物学是通过改良粮食品种、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探索并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低成本集约化的理论栽培与技术措施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实践带动理论学习的新探索。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基础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学、种子学等。

  【就业方向】 毕业后主要到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机关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考研率也在35%左右。

  【学府推荐】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领域首屈一指的当然要数中国农业大学了。当然,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扬州大学等也都久负盛名。

农园的美发师――园艺学

  现代栽培技术加入了美学元素,通过对园艺作物的栽培、育种、组织培养等技术的贯彻,实现果树、蔬菜以及观赏植物的栽培。园艺场(庭园)规划设计、园艺植物栽培、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商品化处理等都是园艺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看来,农学专家也要给作物们穿上漂亮的外衣了。

  【主要课程】英语、计算机、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园艺学总论、园艺学各论、园艺作物育种学总论、园艺作物育种学各论、园艺植物组织培养学、设施园艺学、园产品商品学、无土栽培学、现代果树科学、现代蔬菜科学、现代观赏园艺科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园艺科研院所、中等和高等院校、企业部门、行政部门等从事园艺作物栽培和遗传育种、园艺生物技术、现代园艺生产技术、现代设施园艺等方面的教学、科研、管理、开发和规划设计工作。

  【学府推荐】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侨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

土地的魔术师――农业资源利用

  农业资源利用是农学门类中的一个新生科学,是伴随着人口增加、资源短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等问题而产生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本专业主要研究土壤、水、养分、气候、生物等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推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主要课程】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英语教学)、普通生态学、植物营养学(英语教学)、地学基础、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遥感与信息技术、土壤环境污染与治理、资源与环境分析等。

  【就业方向】主要在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部门和单位,包括环境保护部门、生态环境治理、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综合利用等企事业单位,或在科研单位、农业生产、土地管理、环保、农资等部门、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

  【学府推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形成地域特色明显的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土壤物理、土壤地理与信息技术、土壤生态与旱地农业、土壤化学5个研究方向。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大学也是不错的选择。

植物的白衣卫士――植物保护学

  植物保护学是农学类专业中一门跨学科、综合性最强的学科。其开设目的就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环境污染、节约能源,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的目的。给植物作白衣卫士,也是很光荣的工作。

  【主要课程】植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出入境检疫,国家、省、市县植保部门,涉农大型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等从事检疫、测报、植保技术推广与开发、企业经营与管理等工作。

  【学府推荐】浙江大学的植物保护学科可是响当当的,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的植物保护学科也都非常不错。

森林的检测器――林学

  林学是研究森林的生长发育、结构与功能,探求如何对森林进行培育、管理、保护和利用的学科。注重培养森林基础科学研究、森林防火、林木育种、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管护、森林资源调查规划、湿地保护与管理、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森林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高素质的科学研究、应用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应用型人才。其中,木材科学与工程的家具与室内设计方向是该学科的热门,就业前景广阔,就业率相当高。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学、基础生物化学、普通遗传学、林木病理学、森林生态学、测量学、树木学、土壤肥料学、森林培育、林木育种学、森林环境学、数字林业技术、森林计测学、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经济管理。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林业、城市园林绿化、环保、农业等部门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管理与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园林绿化等方面的技术、经营与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

  【学府推荐】东北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大学、甘肃农业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农学院、新疆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

海底大将军――水产养殖学

  水产养殖学是以水产经济动植物(如鱼、贝、海藻等)为研究对象,研究水产经济动植物的应用、开发、经营管理及开发新型渔业技术的科学。通过学习生物科学、水域生态学、水环境科学、水生生物技术以及水产动物生产、水产品加工与贸易和水生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毕业生将具备水产经济动植物生产、水产饲料生产、水生生物病害检测与控制、水域环境监测、水产资源开发、水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普通动物学、鱼类学、细胞生物学、动物生理学、生态学、水生生物学、遗传育种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病害学、鱼类增养殖学、无脊椎动物增养殖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水产部门从事水产品的增殖、养殖、保藏加工利用工作,也可从事渔业技术设备研究、制造工作,还可到海洋、海运、轻工、外贸、环保等部门从事科研工作。

  【学府推荐】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大学的水产养殖学都非常棒。

风吹草低见牛羊――畜牧学

  传统的畜牧技术,加上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让大草原上牛羊成群、膘肥体壮的景色,成为眼底更加美丽的风景线。农业现代化的今天,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畜牧业,提高畜产品品质、实施名牌战略,降低畜产品药物残留指标,开发畜禽附加利用,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要,早已成为畜牧业的发展方向。畜牧学专业就是研究家畜育种、繁殖、饲养、管理、防病防疫以及草地建设、畜产品加工和畜牧经营管理等的学科。

  【主要课程】动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动物营养学、饲料与饲养学、动物繁殖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生产学、草地学、生物统计学、畜牧经济管理学、畜产品加工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到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畜牧生产企业、饲料加工企业、畜产品进出口企业、国家机关等单位从事农业科研、教育和行政管理工作,还可从事与动物科学相关领域和部门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

  【学府推荐】南京农业大学是我国进行畜牧学研究生培养最早的单位之一。此外,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的实力也很雄厚。

动物的保护神――动物医学

  现在,人类与动物越来越亲密,动物医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动物医学可算得上农学领域的热点了,主要包括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研究预防和治疗家畜疾病,通过掌握动物疾病的致病因素及疾病发生规律,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的发生。

  【主要课程】基础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兽医病理生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兽医产科学、中兽医学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从事各级农业教育部门、畜牧兽医研究单位、兽医行政管理机关、各级兽医诊断和医疗机构、畜牧生产企业、卫生行政部门及实验动物研究生产单位、生物药品制造及研究部门和企业、商品检验部门、海关检疫单位、环境保护部门、外贸系统、农业科技出版单位、军事部门、兽医医疗器械检测管理部门、科技情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公安系统等方面的工作及其他相关的工作,前景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