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营商环境的核心范文

营商环境的核心精选(九篇)

营商环境的核心

第1篇:营商环境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核心竞争力; 协同度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系统性震荡一夜间升级为全球金融海啸。债务危机也侵蚀着欧洲银行业的盈利空间,甚至威胁其生存的前景。面对形势的变化,商业银行能否协同其能力要素、资源要素和环境要素提升抗风险能力、盈利能力等核心竞争力成为了其是否能够平稳渡过危机、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协同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系统是由能力要素系统、资源要素系统及环境要素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其在向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表现出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显著优越性。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是研究其协同度模型的基础,其子系统之间紧密联系、优势互补,从而达到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系统功能倍增的效果,进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而序参量的研究是三个子系统之间协同研究的基础,故本文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系统的序参量研究出发,探讨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协同体系,并进一步研究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制,为协同度研究奠定基础。

(一)能力要素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系统的序参量

在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变化中,序参量起着主导作用,它决定了系统的自组织行为。因此,分析并确定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系统的序参量是构建其协同体系、实现协同机制、分析协同度的关键。

在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系统中,能力要素符合序参量的三个基本特征:首先,能力要素是形成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支配着其他两个子系统的作用,主宰着整个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系统的演化进程,它是各种资源要素在投入产出活动中综合作用的产物。其次,能力要素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框架下,由货币政策所引导,商业银行出于对市场动态以及自身整体战略规划的需求而产生,其最终发挥作用也反映了各要素间的竞争和协调状态,即能力要素是资源要素系统和环境要素系统竞争和协调的结果。同时,能力要素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要求技术要素处于核心地位,并支配其他要素与之协同,从而完成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系统的自组织过程。最后,在特定时期内,商业银行能力水平是确定的,这就决定了能力要素在形成之后具有相对稳定性。

因此,在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系统中,能力要素符合序参量的定义和特征,可作为序参量表示该系统的有序程度。

(二)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协同体系模型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由资源要素、能力要素和环境要素有机整合形成的有机体,并在向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表现出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显著优越性。其协同体系模型如图1 所示:一方面,商业银行能力要素是商业银行对各种资源要素在投入产出活动中综合作用的产物,同时,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出于政策、市场、战略规划等要素的需求,体现了能力要素的作用,是各非序参量要素竞争和协调的结果,即一致裁决原则;另一方面,能力要素作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系统的序参量,是形成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支配着各非序参量要素的作用,主宰着整个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系统的演化进程,最终实现其他各要素的协同效应和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自组织效应,即役使作用。

(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

资源要素、能力要素和环境要素参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全过程,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如图2所示)。商业银行所拥有的资源是培养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但商业银行仅有资源优势不足以形成核心竞争力,还要把资源优势转换为商业银行的能力优势。建立在这些要素层次上的各种技能组成了商业银行的能力体系,它将资源有效整合起来,这种整合体现在通过商业银行的能力,结合环境因素合理高效地利用和配置商业银行的资源。如果没有资源的合理组织和协调,无论商业银行的先天条件如何,其优势都难以真正发挥,更难以持续保持。只有作为基础性要素的各种资源在商业银行的合理组织和协调下有效整合起来,才能真正构建起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二、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系统协同度模型

(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系统协同度

协同度是指系统之间或系统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体现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系统协同度是指其内部子系统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即能力要素、资源要素系统及环境要素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的程度。

(二)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协同度模型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系统协同度模型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子系统的有序度模型和核心竞争力系统协同度模型。

子系统有序度模型主要通过有序度指标来度量子系统对系统有序的贡献程度。设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系统为:α=(α1,α2,α3),其中αi(i=1,2,3)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系统的子系统,即资源要素子系统、能力要素子系统、环境要素子系统。这三个变量描述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系统的状态。其中,资源要素子系统(α1)的两个次子系统用е1、е2表示,次子系统的构成要素用eij表示。设在次子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序参量变量为еij=(еij1,еij2,…еijn),其中,n≥1,βijk≤еijk≤αijk,1≤i≤n,它刻画了次子系统的运行状态。资源要素次子系统的序参量可以看作评价资源要素次子系统的指标。用以刻画运行状态的指标有两类,一种称为慢驰豫参量,其取值越大,系统的有序度越高,即正向指标;另一类称为快驰豫参量,其取值越大,系统的有序度越低,即负向指标。不失一般性,假定еij1,еij2,...еijm为慢驰豫参量;еijm+1,еijm+2,…еijn为快驰豫参量。故子系统的序参量分量е1i的系统有序度可定义为:

该值越大,eij对次子系统的有序度贡献越大。而序参量eij对资源要素子系统有序程度的“总贡献”可通过μi(eij)集成实现。即通过计算几何平均值确定子系统有序度,定义序参量eijk对资源要素子系统有序度贡献为μi(eij)。

对能力要素子系统和环境要素子系统进行分析时仍使用(2)式度量子系统的有序度。

然后,利用上述计算结果计算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系统的协同度。设初始时刻t0时,子系统i的系统有序度为μi0(ei)(i=1,2,3),t1时刻时子系统i的有序度为μi1(ei),且μi1(ei)≥μi0(ei)对于所有的i同时成立,则可认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系统在t0到t1这段时间是协调发展的,将下式定义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系统的系统度,即:

三、基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协同度实证分析

选取招商银行作为分析对象,并搜集2001—2010年的数据对其核心竞争力协同度进行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

考虑到指标数据的实用性和可获得性,选取了三个子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作为子系统的序参量来度量核心竞争力的协同度,各个子系统的序参量如表1所示。

能力要素系统包含两个次子系统,即交易能力次子系统和知识能力次子系统。1.交易能力次子系统主要衡量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盈利能力及市场营销能力。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主要指标是存贷比率、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率是指银行的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比率,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银行流动性越充足,则发生挤兑导致其破产的可能性越小,因此流动性是否充足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有着重要影响;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综合考量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盈利性机构,其盈利能力也是交易能力的重要体现。净资产收益率与营业利润增长率则是衡量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前者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用以衡量商业银行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后者则反映了银行营业利润的增减变化情况,该指标越大说明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是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直接体现。交易能力的另一重要表现是市场营销能力,主要是指商业银行有效开展市场营销活动,以达到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盈利水平的能力,这里选取网点数和贷款增长率作为衡量市场营销能力的指标,其中贷款作为银行的主要业务,贷款量的增长意味着银行的市场营销效果较好,同时,网点数目的增加也是银行营销能力的主要体现。2.知识能力次子系统则是银行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主要源泉,主要可通过本科以上学历占比、非利息收入占比衡量。其中前者集中体现了商业银行的人才储备能力,后者则主要体现了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能力,较大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可降低银行的运营风险,同时也是银行重要的业绩驱动力量。

资源要素子系统由内部资源要素和外部资源要素两个次子系统构成。前者主要指商业银行的物质资源状况、无形资源、资金资源。物质资源及无形资源的最直接体现是商业银行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故选取这两个指标对其进行衡量,其中固定资产指银行拥有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主要指商业银行拥有的软件系统。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包括银行可以利用的一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包括各项存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股东权益三类,因此,资金资源状况即可用这三类来源的数量进行衡量,全面地考察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状况。外部资源要素次子系统主要包含商业银行的信息资源和形象资源,其中信息资源用银行每年投入IT系统的费用来衡量,这主要是因为IT系统升级越快,其信息化程度就越高,信息资源就越充足;形象资源的最直接体现是银行在消费者中的满意程度,客户的满意程度越高,越能吸引更多的客户,从而商业银行的外部资源也就越充足,故这里用每年银行满意度的抽样调查结果来衡量银行的形象资源。

环境要素子系统包括一般环境和特殊环境次子系统。其中一般环境次子系统主要是指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体现经济环境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本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对其衡量,主要是由于该指标是经济环境运行的最直接结果。特殊环境是指商业银行所处的金融环境及行业情况,采用存款准备金率和同业拆借隔夜利率两项指标,其中,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对商业银行的运营有着较大的影响;同业拆借利率是指各银行间进行短期的相互借贷所适用的利率,本文采用隔夜拆借利率作为衡量指标,此外由于这两项指标波动性均较大,因此计算时采用年均值。

(二)子系统有序度分析

通过招商银行的年报及网站的信息披露进行数据搜集,在对所搜集数据根据(1)式作正规化处理的基础上,根据(2)式对子系统的有序度进行计算。

由表2的计算分析可以看出,在2001—2010年间招商银行除特殊环境次子系统外,其他次子系统的有序度的值均逐步增多,处于上升的趋势,这表明各个次子系统的运行均处于有序的状态,并能保持积极的态势。特殊环境次子系统有序度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情形,在2005年时达到最大,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同业拆借率较低,宏观政策较为宽松,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较大,此后两项比率逐渐增大,政策渐渐收紧,致使有序度逐年降低。此外,通过横向比较也可以得出在六个次子系统中,招商银行在交易能力次子系统的有序度相较于其他次子系统有序度程度偏低,而知识能力次子系统则处于相对较高水平,这表明招商银行在人才引进储备及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

由表3可知,招商银行在2001—2010年之间,能力要素子系统、资源要素子系统及环境要素子系统的有序度均处于上升的趋势,且均有较大的增长幅度。这说明招商银行的各个次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是不断上升的,导致子系统的有序度也逐渐增加。

(三)核心竞争力复合系统协同度

在上面各个子系统有序度的基础上,以2001年为基期,根据(3)式计算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分析子系统之间的协同程度。具体计算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招商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系统的协同度逐年上升,这表明其能力要素子系统、资源要素子系统及环境要素子系统之间的协同程度不断提高。对资源要素的合理高效使用,对环境要素的积极响应应对使得能力要素不断提升,三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使得其协同度不断上升,最终表现为其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表现出优于竞争对手的整体能力。但其协同度水平并不高,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四、分析与结论

由以上计算分析可知,招商银行知识能力要素次子系统的有序度处于较高的水平,且在不断上升,这表明其具备较强的人才储备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这对提升其能力要素的有序度,并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协同度,提升核心竞争力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其整体水平较低,可通过积极创新中间业务、降低营业成本、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加大信息获取投入等进一步提高各个子系统的有序度,提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程度。特别是应注重提高国际化水平,这可以促使商业银行积极创新跨国经营思路,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并在实现国际化的过程中提高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程度,并显著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周毓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协同效应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1):12-15.

[2] 周毓萍,康丽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系统管理协同研究[J].武汉金融,2011(2):24-26.

[3] 陈和智.现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4] 娄峰,晋保平.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1(7):30-36.

第2篇:营商环境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系统思维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系统思维下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收录日期:2013年9月25日

一、引言

商业银行是处于综合复杂体系下的特殊企业,与一般企业有明显的区别。商业银行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金融企业,它具有一般工商企业的基本特征,但由于其经营对象和经营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其竞争能力的分析不能完全套用对一般企业的分析方法。独立经营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一般而言被称为企业竞争力。要做到对不同的商业银行进行综合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必须建立一套适合的指标体系。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下,受供求关系、公共政策影响,其进行设计、营销各项金融产品,并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财富的能力可以作为其竞争力的体现。资金经营和服务产品的有机组合可以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源泉。

伴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金融体制的改革为银行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银行业的面貌焕然一新。其中中小股份制商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其蓬勃发展,为中小企业、城乡个体私营经济提供了资金融通和金融服务,不仅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繁荣了地方经济,而且还向社会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由于中小商业银行采用跟随市场型的战略策略,开展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类似金融业务,有些业务甚至比四大国有银行更具优惠,而且随着其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市场认知度的不断提高,中小商业银行已经成为金融市场上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的都是金融业务,服务对象都是针对中小企业等规模较小的客户群体,都采用了各地分业经营的模式,业务内容都涉及到了存款贷款、银行卡、理财产品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他们的发展也各具特点。影响其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很多,通过整合各项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来提升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有必要的。

二、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中小企业及非国有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些经济主体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中小金融机构服务的需求,推动了中小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当前正面临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经营环境已由原来单一的政府约束变为国际国内双重规则约束;竞争已由原来产品和服务的单项竞争发展为包括体制、机制、人力、科技、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竞争。关于银行竞争力评价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指标体系都有自己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用途而设计。

针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特点,可将其核心竞争力分解为以下层面:发展战略,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有赖于银行的高层决策者对银行自身特点以及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及时清醒的判断,确定银行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确立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增长模式,制定银行总体战略、市场战略、竞争战略、兼并重组战略和学习战略;组织和流程再造,银行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型,必然要求组织再造和流程重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有赖于其合理高效的组织架构,能够协调、整合各项金融产品,通过广泛、多样的营销渠道和交叉销售,为顾客提供快捷、满意的综合化金融服务;人力资源,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有赖于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年龄合理、充满活力,能够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的员工队伍,需要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科学完善的培训制度,使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产品和服务,在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银行越来越强调客户的重要性,必须开始以满足其需要作为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种客户导向战略的实施,必须以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为核心。

三、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系统模型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在不同要素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由其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因此在考虑各因素对其促进作用的同时,主要引入了对其核心能力至关重要的因素,并把各因素单独作为一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内部也有其运行规律。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形成核心能力的子系统分为若干个,在此把形成其核心能力的主要因素分为环境、资源、文化和技术4个子系统。通过这4个子系统之间的固有关系建立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形成机理的总体模型,如图1所示。(图1)

1、环境子系统及其中矛盾体现。环境子系统应包括市场环境、经济环境和法律政策环境等。巨大的市场需求会使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技术研发投入加大,而有利的法律政策环境则会起到推动核心能力动态发展的作用。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易受市场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矛盾:股东对利润的强烈追求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审慎性财务政策的矛盾;政府主导型与股东主导型的矛盾。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东虽然大部分是国有资本代表,但却都是以企业资产的形式出现的,虽然存在出资人不到位的情况,但其对盈利的冲动一点也不弱于私有和民营资本。相反,由于国有资本人的特殊性,助长了商业银行国有企业投资人的更大和更短期的盈利冲动。但由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银行相比缺乏政府信用的支持和保护,客观上要求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实行审慎性财务政策,其盈利能力和水平必然具有有限理性,这与股东对利润的强烈追求产生矛盾,从而导致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展目标、宏观规模、盈利的持续性等方面与股东产生分歧。

我国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是股东主导性的金融企业,但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我国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又不可避免具有政府主导型的色彩,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政府与股东之间难以选择,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决策自弱化,甚至低于一般企业。

2、文化子系统及其重要性。企业文化因素对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是其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体现这些企业精神的人际关系、规章制度、产品与服务等事项和物质因素的集合,而塑造企业文化绝对不是订一些响亮而空洞的口号就可以做得到的。文化融会于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道德规范等许多方面,优秀而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能为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培育和沉淀而形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首要条件。同样的服务模式,会因不同的企业文化而具有不同的个性,使顾客有不同的感受,从而决定是否会使交易双方产生认同感而持久维持交易关系。好的企业文化将会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组织的柔性,能够弥补组织的不足,服务体系运行中的缺陷也能够得到及时的纠正。

3、技术子系统及其指标要素。技术子系统对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是至关重要的,它包括了研发投入、技术整合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人才引进和人才利用能力等。企业技术创新从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两方面得以体现,人才引进战略和研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技术创新的各个方面也相互影响,企业选择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或者合作创新中的某一种方式,对其核心能力的形成都有不同的作用。

技术创新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适应环境、实行自我超越的必然过程。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能力体现在管理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等方面。制定独特的经营战略,核心竞争力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为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从长计议,既要内审自己所经营的业务、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也要外察市场需求和科技演变的变换趋势,运用银行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独具慧眼地识别本行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方向。

4、资源子系统及其资源充足率。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源子系统包括其总产均值、所有者权益、市场占有率、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在另一层面上也包含其拥有的无形资源。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源占有量和新增的资源量对于其核心能力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在两大类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均递增的趋势下,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扩张的速度虽然明显高于国有商业银行,但整体规模明显偏小。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特别是已经上市融资的商业银行,其资本充足率以及其他指标向来好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但随着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特别是已经上市融资的商业银行,其资本充足率以及其他指标向来好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但随着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张,资产不断增加,资本充足率又重新成为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在标准普尔对中国银行业2003年的评级中,所有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认为由于急速增长,现有的资本充足率已不足以应付业务扩展的需求,构成了潜在的风险。

四、各子系统活动的反馈回路

四个子系统中的相关因素相互影响,不断替代与交互,构成众多的价值增强回路,共同形成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反馈回路的分析可以了解系统之间的促进关系,反映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如环境子系统的活动+资源子系统的活动+人才技术子系统的活动+环境子系统的活动(“+”在这里表示主因素作用的加强,后面的相同)。

环境子系统的活动+资源子系统的活动+环境子系统的活动。法律政策环境的改善作为极有利的外部条件,势必为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争取到更为充足且有价值的资源提供基础,同时市场需求的扩大也会促使其制定更为积极的利用资源的策略。反过来,企业在充分合理地利用自己的资源后,内部必定为下一步的发展寻找出路而去外界寻找有利的外部资源和环境支撑,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开展大量的公共关系活动后,又可以对环境子系统的良性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环境子系统的活动+技术子系统的活动+环境子系统的活动。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善为引进人才提供便利性,而人才和技术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非常重要,有了优秀的人才参与,才能开发出领先的技术。有了优秀的人才和领先的技术,将会制定更加积极的发展战略,同时也会激发员工斗志,使其以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去面对自己的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还会吸引到更多优秀人才的加盟。优秀人才的加入又可以为其争取到更为有利的环境。

其他反馈回路的原理和作用与上述两类相似,其中都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正反馈。从上述的反馈中也可以看出,个子系统对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均具有增强作用。

五、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过程

对影响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各项指标要素进行系统归类及反馈回路分析,通过加强反馈回路中的某一活动从而达到整个系统的正循环,可以使得子系统的功能不断得到提升。对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从资源、技术、环境、文化子系统下的细分指标要素中加以改进提升,可以较好地强化其核心竞争力,具体有以下途径:

1、应对环境变化,适应中国金融市场的成长。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会带动以中间业务为核心的新业务市场的扩展,使中国整个金融业务市场结构发生调整,即传统业务、中间业务、新兴中介业务的市场份额出现变动。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后,抢先拓展中间业务市场,并给中国金融业以导向效应,使中间业务市场有一个飞跃发展。

2、培育独特文化,调动内部前进动力。无形资源中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构成了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等,进而形成企业文化,而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培育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且能吸引大量的人力资源并挖掘其智慧;反过来,通过人力资源智慧的挖掘又会促进企业文化整合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3、协调技术与组织、产品及服务之间的关系。充分借鉴、吸纳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相关经验,并加以改造和利用,不断推出适合消费者需要的金融产品;要加强服务创新意识,将零散的产品连接成创新服务链,整合新产品的服务功能;要加快营销模式的创新,从传统的“关系营销”向为客户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转变,实现客户和银行的共赢;要积极实施渠道多元化策略;从有形到无形、从固定到移动、扬长避短,创新取胜。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网点少、规模小、市场份额不高、资本实力不够、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在依靠内部创新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借助外部资源整合,创新规模扩张方式。一是通过收购、兼并、间接控股,甚至输出管理等形式控制一些相对较小的地区性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迅速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框架内从国内外引入战略投资者,可以及时补充资本金,更重要的是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尤其是外资金融机构成熟的管理技术和金融创新运作方法,并逐步实现股权多元化,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三是加快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间的合作创新,逐步实现从业务到管理的全方位战略合作,建立创新合作的共享平台,力争在诸多创新领域实现实质性突破。另外,在与保险、证券和信托等机构的合作中,应以现行法律规定和风险控制为前提,超越传统关系,实现向客户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的合作方式创新。

4、以特色服务及创新产品充实自有资源。通过品牌建设可以使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走上特色服务道路,并充实自有的无形资产。品牌是综合实力的标志,是一种附加值高的无形资产,国外声誉卓著的大银行一直充分注重其品牌建设工作,为其在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内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想在当今多元化金融竞争格局下立于不败之地,实施品牌战略管理是必要且有效的手段。

完善创新体制,提高服务质量。在金融市场上,只有不断改革进取、满足客户全方位需求的金融机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和壮大。在这个意义上说,产品创新和服务质量是构建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在金融产品、金融工具、服务方式等方面加快创新的步伐,通过金融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来促进经营效率的提升,使竞争不断跃上更高层次,推动整个银行业的进步。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连怀.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提升途径分析.河北金融,2006.1.

[2]尹育航,周宏彬,杨青,郭晓顺.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民营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机理.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2.

第3篇:营商环境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VBSE;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7-0047-04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企业在用人时都希望学生知识型和创新型并重,技能型和复合型兼顾,具备跨领域、跨岗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然而大部分财经类院校的实训以课程为依托,独立建设,分散实施,对于学生全面了解企业全貌及工作岗位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构建一个高仿真的商业社会环境,全面提升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一、VBSE的概念

VBSE(virtual business society)即虚拟商业社会环境,是一种新型跨界实践教学模式,以“把企业搬进校园”为教学理念,通过在校园内搭建全景虚拟商业社会环境,高度仿真企业中的真实工作场景,设置企业职能部门、岗位、流程、执照、仿真货币、产品、物流等,学生自主选择企业、银行、工商、税务等各行业工作岗位,在虚拟的现代商业社会环境中学会工作、学会思考,以培养学生在实践工作中的综合职业素养及全局合作意识。

二、VBSE实践教学设计

(一)前期专业课程准备

在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实践教学中,学生应具备企业、银行、工商、税务等各行业工作岗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在前期必须设置与各岗位群对接的相应专业课程作为支撑。为配合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实践教学,应有计划地设置《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办公自动化》《会计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等财经类专业公共平台共享课程,打造基础共享平台,使学生在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实训时能胜任各行业工作位,实现财经专业群“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前期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见表1。

在财经专业群公共平台课程的基础上,各财经类专业要继续开设各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专业课程的中层分立。如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产品推销技巧》《网络营销学》等;财务会计专业开设《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成本管理》等;金融保险专业开设《金融学》《保险理论与实务》等。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培养财经类学生不同专业的理论及核心职业技能,提升其专业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在职场生涯中实现职业成长。

(二)VBSE综合实训框架设计

VBSE实训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已完成公共平台共享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即将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习。此时学生已具备职业通识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在学生生涯的最后阶段安排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全仿真的商业环境中检验知识能力。VBSE综合实训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所处位置如图1所示。

VBSE实训课程在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实训中心完成,将前期各专业、各课程(《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办公自动化》《会计基础》等)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引入企业的真实数据展开实训,让学生在实训平台体验企业运作原理和规律,熟悉企业运作流程。本课程设计包括课程标准设计,内含课程名称、参考学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学习情境/教学项目的教学方案设计,包括教学流程的描述、教学阶段 、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教学方法手段等;支撑教学实施过程的资源、课程考核评价方案及评价工具(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表格、评价工具等)。通过严谨的教学设计,将高仿真企业经营场所、办公环境、实训软件、资源管理系统与多媒体演示教学、场景教学、交互探讨、案例教学、网络教学、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融合,构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立体交互式全新校内综合实践模式。VBSE实训课程能使学生认知企业内部、外部组织运营流程及各组织间的相互关系,深切感知企业各岗位工作对其他岗位业务的影响,明确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依据各岗位职责完成对应的工作任务,对于职业岗位认知、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意义重大。

第4篇:营商环境的核心范文

一、环保咨询、名称预先核准

为确保项目落实、节约业主经济成本,业主在先通过中心环保窗口咨询后,凭业主身份证,填写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当场办理名称预先核准。

二、业主提供材料

业主根据中心业务科提供的项目审批所需材料清单及材料规范样本准备材料,一次性向工商登记窗清涉及项目审批的所有材料。

三、工商登记窗口填写中心小联办项目进程单

由工商登记窗口牵头,中心业务科配合,在确保业主所提供材料齐全、准确后,装入中心联审联办材料袋。工商登记窗口牵头填写《饮食服务类小联办项目办理进程单》(以下简称《进程单》)。

四、环保窗口审核

中心业务科将《进程单》和材料袋交与环保窗口,环保窗口接到《进程单》和材料袋后,本着联办优先的原则,完成项目现场踏勘。在项目选址符合环境功能要求,业主提供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准确,油烟、噪声、污水等治理设施安装到位,按照环保法律、法规规定提供周围公众参与意见后,环保窗口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相关许可,填好《进程单》。

五、卫生窗口审核

中心业务科将《进程单》和材料袋交与卫生窗口。卫生窗口负责与项目所在地的防保所联系,按照联办优先的原则完成现场踏勘。卫生窗口凭《卫生许可证申请表》,工商名称预先核准证明或营业执照复印件,法定代表人或业主资格证明和身份证复印件及人提供的委托证明,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健康检查合格证明以及经过专业培训的专(兼)职食品卫生管理员资格证明,加工、经营场所使用证明材料(房屋产权证或租赁协议复印件或其他合法有效证明),加工、经营场所及周围环境平面图和各操作加工功能间布局图,清洗、消毒和冷藏等设施设备清单,卫生管理的组织、制度,采购储存加工制作过程中控制污染的条件和措施,以及食品生产经营者承诺书,在7个工作日内办理饮食服务业类卫生许可证,并将相关材料和卫生许可证复印件装入材料袋,填好《进程单》。

六、核发营业执照

中心业务科将环保、卫生窗口审批完毕的《进程单》和材料袋交与工商登记窗口。工商登记窗口按照规定、规章审核,在前置审批规范、有效、符合法定要求的情况下,10个工作日内核发营业执照,并通知业主领取。

第5篇:营商环境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生态商业系统 生态商圈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060-02

随着哈尔滨城市南拓、北跃战略提出,群力新区、科技新城和哈南工业新区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新城区均位于老城区,商业基础薄弱,人口较少,城市新区建设带来了商业发展契机,也迎来了新挑战。而应用生态商圈理论科学规划新城区商业布局将对新城区发展战略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一、新城区的商业现状

1.蓬勃发展的房地产业和沉寂的商业气氛不相协调。哈尔滨城市新区的特色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保存了大量原生态湿地,规划科学、环境优美,因此新区置业成为时尚,带来了新区房地产市场繁荣。这种现象反映了现代人追求向往健康、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是转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而城市新区商业现状离人们预期相差甚远,商业依然是原生态的,以村镇集市贸易和小店铺经营为主,发展较为低级,与宜居社区难以接轨。

2.逐年增加的新城区人口呼唤便利的购物条件。随着新区人口增加,对商品需求的品种和数量也逐渐增多,城市交通的滞后却一直困扰商业发展,居民面临严重的生活不便,因而更加呼唤商业便利。

3.重要战略地位需要富有活力的繁荣商业作支撑。群力新区、科技新城和哈南工业新区以新火车西客站为中点,以三环路为纽带相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将构成哈尔滨新城市中心。在2012哈大高速铁路和西三环江桥建成后,此处将成为黑龙江省最重要交通枢纽,从而带来巨大的人流、物流,大幅提升区域购买能力,这些都会给本来脆弱的新区商业带来更大压力,当然也是千载难逢的商业机遇。因此科学规划新区商业布局尤为迫切。

二、生态商圈理论的提出

传统的商圈是一个零售店或商业中心营运能力所覆盖的空间范围,侯丽敏、郭毅等丰富了传统商圈理论,对选址、经营管理及商业中心建设等进行了探究。而黄国雄教授提出商圈建设关键在于经营商品诱惑力、服务质量内聚力、集群规模效应和特色经营的扩张力,传统的封闭式商圈理论不适合时展。日本学者石田武原和吉林大学吴小丁教授认为传统商圈是自然形成的,而郊外购物中心可以有组织的集聚商品,让各种生态和商品之间形成依存和竞争关系,从而形成健康的购物中心。Porter.M认为在特定产业的空间集聚有助于加强产业的本地化联系,帮助企业从低成本竞争的陷阱中走出来,进入以创新、质量和市场应变能力等“高级优势”为基础的良性竞争轨道中去。学者的研究丰富了商圈理论内涵,客观反映了中国商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变迁轨迹。

而后金融危机时代,绿色和健康理念深入人心,所有经济行为都被印上了和谐发展的烙印,商业生态经济研究史潮流,从单纯零售生态研究转变,探究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商圈模式,为新商业革命打下坚实基础。

生态商圈是指以核心商业组织为内核,以互补商业集群为补充,以服务业集群为支撑,以体验和休闲为理念,以经营绿色产品为特色,以规模集聚为优势,建设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有机商业集聚系统。生态商圈主要包括三种业态组织:核心商业业态组织、互补商业业态组团和服务业态组团。

生态商圈的生态组织选择是有序的,并且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从顾客需要出发,摒弃老商圈的商品简单组合观念,注重商品功能的组合实现,是一个“管理型商业集聚”,区别于“自发形成的商业集聚”的传统商圈。见表1。

1.核心商业组织决定生态商圈的性质和发展。商业行业是人类社会产物,但却有着自然生物属性。商圈组合构成城市商业系统,每个商圈就如一个细胞,而商圈性质由其内核决定。北京西单、王府井和哈尔滨秋林等商圈的形成和发展无一不是因为先存在核心百货商业企业,引领商圈方向,而其后的变迁也都遗传着这个内核基因。因此新商圈也要有具有明确主题核心龙头企业,以经营绿色生态产品为主业,作为商圈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指引基础。

2.生态商圈内互补经营单元间存在互补和依存关系。商圈的内核是最有号召力的品牌企业,而任何商业形式都不能穷尽消费者需求,因此生态商圈就不是个单一商业体独立存在,需要丰富的补充商业组织,形成满足消费者需求链的商业集聚。首先,消费者需求链的逻辑次序决定了核心企业外补充商业组织的种类,决定了它们之间生态依存关系,决定了新商圈布局和商品组合;其次,应适度保持生态商圈内同业商业组织间的竞争,生态商圈要求每一类商品经营企业都应该有合理数量,能够保证适度竞争力度和足够淘汰空间,促进商业生态不断完善和进步。

3.生态商圈的服务商业应体现生态特色。商圈的核心企业和补充企业确立后,相应服务行业必不可缺少。

首先,这些服务行业依然要体现生态商圈特色,生态商圈理念自然催生绿色餐饮服务,因此新商圈餐饮业起点就是生态餐饮,所有食品要求来自天然,倡导绿色和健康,高起点的服务产业与生态商圈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吸引追求健康和幸福的顾客。其次,新商圈强调绿色休闲功能,健康娱乐人们身心。新城区生态建设本身对追求回归自然的居民就有巨大吸引力,生态商圈更要创新建设休闲场地和设施,这些设施不同于老商圈的娱乐设施,应该以健康绿色为主、碧水蓝天为本、亲近自然为纲,摈弃城市传统逛街休闲理念,倡导回归自然的新型休闲方式。

4.生态商圈依存于自然,是生态新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低碳经济时代倡导创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城市已然成为趋势,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商圈必然是生态系统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新商圈经营理念就有革命性变化,从传统商圈的“购物和消费”转变为“体验和休闲”。

首先是新商圈要与自然环境相依共存、和谐统一,要结合城市生态特点,尽显山水风景之灵秀。商圈内部设计也应该体现绿色天然的情绪和理念,一个商业组团形成一个独特景观,商业组团之间联络或是曲巷通幽或是小桥流水或是飞瀑激流,让人们在体验独特商品组合时,也感受到自然魅力,这也是现代体验营销思想精髓。其次生态商圈与城市文化氛围融为一体,彰显城市深厚的人文和历史内涵,与城市文化传承巧妙结合,相得益彰。

三、应用生态商圈理论建设哈尔滨城市新区商圈的对策研究

如果说哈尔滨城市新区是哈大齐工业走廊龙头的话,崭新的生态商业中心就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因此规划建设好新商圈意义重大。

1.新区商圈选址和布局要体现与环境和谐共生、共促发展特点。新商圈应该选址在位于三环路与四环路间群力新区,选址原因是这里具有空间辽阔、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辐射周边的优势。低碳经济时代,开发生态新区、建设宜居城市是“天时”;北接松北呼兰两区,南达平房双城之地,东连京哈铁路,毗邻国际机场是“地利”;新区进驻高素质人口具有较高购买能力,加上由于三环路、京哈高速铁路开通带来的超高人气形成了独特的“人和”。天时地利和人和决定了新商圈选址群力新区的必然性。新商圈选址还应该同步于新区城市规划,布局应符合哈尔滨城市以水定城的规划理念,凭借依水而聚的地理优势,引进水的元素,与内河相连,与生态湿地相望,激发商圈灵性也创造了绿的基础,从而获得巨大竞争能力。

2.新区商圈商业经营种类选择对策研究。新区商圈选址完成后,就面对如何引进商业业态组织、经营商圈的问题。商圈内核企业的选择是商圈建设的关键点,选择核心商业生态组织必须有独具特色的主题,彰显新城区生态特色,要和城市原有商圈要形成明显错位。

北京马甸商圈因著名家具品牌宜家的进驻带来的巨大发展,同样是宜家在成都也演绎了缔造新商圈的神话。因此新商圈内核企业的选择应该是具有巨大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商业企业,这些企业还应在原来品牌基础上更新产品结构,凸显绿色环保要求,重点经营生态产品,这将是新商圈繁荣和发展的关键,而从属的互补形商业则根据核心企业的商业性质来组织,组合形成巨大绿色商业核心竞争能力,最终形成超级辐射能力。

3.拓展生态商圈旅游休闲职能,成为城市旅游的新名片。生态商圈建设的理念重点在于“体验和休闲”,新商圈建设注重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的同时,必然也要让顾客“体验”哈尔滨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建筑是商圈的名片,因此新商圈的建筑风格一方面应贴近自然,与碧水绿地,鲜花美景融为一体;另一方面还应体现哈尔滨中西合璧历史传承,以与哈尔滨特有的中式和欧式建筑风格,打造城市新地标,让游客流连忘返,最终让新商圈成为“购物的旅游胜景,旅游的购物天堂”。

“休闲”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新商圈的服务商业就是为了满足顾客休闲需求。哈尔滨冬季以冰雪闻名、夏季以凉爽著称,商圈在冬季开发特色冰雪休闲项目,在夏季开发清凉的避暑休闲项目都将会为商圈带来新的引力。顾客休闲之余还可以畅饮闻名世界的哈尔滨啤酒,品尝地道的西餐、实惠的东北菜,以独具特色寒地绿色美食打动每一个顾客。以特色旅游休闲产业吸引的客流还可以和商圈绿色商业吸引的客流交互共享,相互作用形成生态商业集聚巨大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低碳经济时代的城市发展必将体现人本的绿色生态思想,而生态商圈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生事物,必将以融入自然的购物环境,丰富的特色商品组合与深邃的历史文化传承取代旧有商圈,赢得未来商业竞争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美]保罗・霍肯.夏善晨等译.商业生态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美]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2

3.张蓓.构建我国零售业商业生态系统[M].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7

第6篇:营商环境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132-02

金融体系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责任存在互动的关系。金融体系竞争力为社会责任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责任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全面、持续发展提供伦理保障。一方面富有竞争力的金融体系能够为社会责任的履行提供经济实力;另一方面,社会责任对公民和企业在经济生活中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的行为加以约束,有利于帮助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需要社会责任的支持,高度的社会责任能为金融体系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与社会责任的基本含义

(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含义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首次提出,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它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并使企业在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获得主动的核心能力。而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核心竞争力既保留了一般意义上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和特征,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一般而言,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某一银行与其他银行相比所具有的能够提供更好服务和获取更多财富的综合能力。或者从客户的角度来说,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使客户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金融服务与价值的能力。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决定商业银行能否长期生存下去的关键因素,它是蕴藏银行这一特殊企业所拥有的有形的物资资源和无形的规则资源背后的一种能力,是商业银行长期与竞争对手在竞争中更富成效地从事经营活动和解决各种难题的能力。但是我国商业银行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历史包袱沉重等现象,使商业银行在核心竞争力中存在很多问题。

(二)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基本含义

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主要指商业银行对其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等方面的责任,履行社会责任是现代商业银行成熟的标志,也是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举措。我国商业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社会责任观念淡薄、相关管理目标缺乏、支持慈善事业力度不够、员工劳动保护措施不力、诚信竞争原则不足等方面(曹涌涛、王建萍,2008)。我国商业银行应树立承担社会责任的新理念,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并协助履行政府的公共事业政策,这既符合股东群体的合理期待,也会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有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最终实现股东利益与社会公益双赢。

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进入后经济危机时代,金融业的竞争压力因各种因素日益加大,我国商业银行仍然面临不良资产长期居高不下、资本金严重不足、金融案件频繁发生等内外交困的状况,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依旧存在,业务产品创新、信息化等技术因素和经营理念、组织架构业务流程、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等管理因素阻碍了其核心竞争力的发挥。在风险管理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地存在风险控制能力较差,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风险管理制度建设落后,人才匮乏,导致商业银行整体风险控制意识和能力较差;在发展战略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存在自身定位与发展战略不明确,国际化程度低,业务模式和营运模式不能满足银行自身发展需要的问题,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能力明显不足;在产品与服务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产品与服务创新不足,中间业务规模效应难以突出,利差收入仍是中资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面向机构的中间业务和面向个人客户的零售业务在整体收入中很难达到主导地位;在市场影响力方面,目前,商业银行对自身影响力有一定关注,开始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但离真正的合格的有影响的市场主体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随着“赤道原则”的设立,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开始被国际社会重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正在成为越来越多银行企业的共同战略选择。这是因为一方面商业银行加大社会责任的投入,有助于打造品牌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商业银行以积极的姿态主动承担起对社会、环境、员工等相关利益者的责任,不仅可以提升员工的认同感,也有利于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增大社会责任的投入,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福利的健全和发展,而且有助于降低自身经营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和成本,获得“社会稳定溢价”,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保障:加强风险管理能力

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从自身微观层面就是加强内部风险管理,确保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外部层面就是处理好对债权人、债务人以及政府等多方利益关系人的责任。同时鉴于金融机构的高风险性,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严格建立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之上,必须把控制风险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银行核心竞争力有着稳固的基础。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银行对社会经济影响十分巨大,历史上的每次经济危机和波动都与商业银行的推波助澜高度相关。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好坏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银行一旦倒闭,不仅自身是受害者,社会公众将失去存款,丧失信心,企业营运资金链也将断裂,社会经济发展将受到严重破坏。因此,商业银行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责任特别重大,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风险管理关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商业银行必须自上而下,逐渐形成风险管理文化理念,提高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并采用先进风险管理技术,提高风险计量水平,进行科学的风险管理。

(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信贷业务

金融企业关键的社会责任作用之一就是引导信贷资源高效配置,不能单纯地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信贷业务不仅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也是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空间较大的一个关键层面。通过信贷业务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信贷

目前绿色信贷已经是国际潮流。截至2006年11月,包括花旗、渣打、汇丰在内的至少43家大型跨国银行明确实行“赤道原则”,在贷款和项目资助中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美国和欧盟的进出口银行都已经把环境因素纳入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程序。国际经验证明,越来越多的政府和国际组织倾向于运用经济杠杆来引导环保。作为金融企业的绿色信贷社会责任,应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持环保型、低能耗型企业的发展,通过信贷等金融工具支持客户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如对城市污水治理领域、清洁能源领域、废旧循环经济领域等进行信贷支持。目前碳金融的兴起,正是与绿色信贷相辅相成,是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理念很好的突破口。

2.红色信贷

绿色信贷针对的是环境问题,而红色信贷则以红色为血液,指金融企业的信贷资金流向除了大企业之外,还应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需求,对一些资金稀缺部门、私营企业、农户、贫困学生、个人创业者等应提供安全有效的信贷资金,对于这些主体而言,这些信贷资金就好似血液一样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指出,“中国金融界存在两个错误认识:小额信贷是一次性发放,没有持续的资金供应;经济实力强的金融机构担心小额贷款发放成本高,营业风险大,穷人借贷不还。其实国际上对讲信誉顾客的小额信贷发放都是持续的、循环的。而按照世界上先进的理念,没有不好的客户只有不好的机构,真正的穷人最有信用,因为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

(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加快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指商业银行在金融工具、金融业务、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的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商业银行的发展实际上就是金融创新的过程,持续的金融创新引起商业银行经营观念、方法和制度的巨大变革,也促使商业银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并逐渐拓展业务空间,可以说金融创新是培育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全球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利润空间不断缩小的情况下,金融创新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实际上,一个普遍的共识就是,金融创新被广泛滥用于从事投机和不负责任转嫁“有毒资产”。不良资产的风险是导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金融创新突破了金融产品供给的障碍和大量风险累积以及跨国界转移增加了全球金融体系之间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金融创新原本是为更有效地管理市场风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但在金融危机中,金融创新成为被华尔街滥用来掩盖有毒资产、转移风险和追逐暴利的手段。金融危机不仅让消费者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全球经济带来毁灭性灾难,相对于实体经济领域产品质量事件及环境污染事件危害更大且更持久。因此在金融创新方面的社会责任就更应受到足够的关注,应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去考虑金融创新的有效方式及不危害他人利益的新型途径。

从经济学、伦理学、法学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都应承担道德上的义务和责任。商业银行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其经济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基于权利、义务与责任一致的基本社会法则和商业银行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商业银行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商业银行主动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是顺应商业银行、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应有选择,也是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应对行业挑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曹涌涛,王建萍.论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J].金融论坛,2008(7):53-58.

第7篇:营商环境的核心范文

今年以来,市局紧紧围绕税收组织收入中心工作,以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为重点,以落实“放管服”改革各项政策为突破,直击纳税人办税过程的“堵点、难点、痛点”,为纳税人减负、为追赶超越助力,努力打造高效便捷的税收营商环境,全面提升纳税人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推进xx经济转型的高质量发展。现将我局优化提升税收营商环境工作汇报如下:

一、优化营商环境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强领导、建机制,全员参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按照国、地税征管改革方案要求,xx市局在7月份挂牌成立后,第一时间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局长任组长,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局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单位的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从领导机制上统筹全市税务系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一是加强领导,明确了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作为全市税务系统的“一把手”工程,人人参与到税收营商环境的工作中,各部门、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部署、抓方案、抓协调、抓落实。二是夯实责任,细化各部门的责任分工,将责任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强化措施,市局印发了《进一步做好优化提升税收营商环境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在全系统开展了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四大行动”,召开了全市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动员大会,对各级各部门任务进行了部署,建立优化税收营商工作台账,逐项任务对标对表。四是严肃问责,由市局纪检组牵头,会同系统党建办、人事教育科对各单位落实《实施意见》各项工作情况进行督导,对落实不到位或不落实的单位和个人严肃问责。

(二)强措施、聚短板,全面开展营商环境“大走访”。

按照市局《实施意见》安排,从8月份开始,在全市系统范围内开展了以“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提升纳税服务水平”为主题的“大走访”活动。聚焦我市上半年税收营商环境考核短板,以征管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和突破点,全面整合各级纳税服务部门,扎实开展“大走访”活动。一是市局各机构改革“督导组”充分发挥“督导”作用,对所督导单位的走访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跟踪“督导”。同时,市局各党委委员要在所督导辖区企业中选取5户规模较大,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走访。二是各县区局党委书记及党委委员走访企业不得低于10户;主管税务机关对辖区内企业进行全覆盖式走访,走访率要达到100%。三是全市走访采取“统一问卷、统一底稿、统一问题清单”三统一模式,以“面对面”直接对话的方式进行走访,全面了解纳税人服务需求、政策宣传、涉税咨询、权益维护等情况,掌握纳税人的真实需求、倾听纳税人的真实想法,推进征纳双方良性互动。通过此次走访,全系统共走访各类纳税人xx户,召开营商环境专题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xx份,收集种类意见建议xx条,为纳税人送去《新办纳税人“套餐式”服务》、《办税事项“最多跑一次”清单》和《纳税人办税指南》xx份,辅导各类减免税政策、退税政策xx项,在全市纳税人中引起了较大反响。

(三)强研判、解难题,全面开展营商环境“大查摆”。

“大走访”结束后,由市局督导组对各单位“大走访”具体做法、发现问题、征集意见、咨询辅导等情况全面梳理,以专项报告向市局营商小组报告。一是对照各单位大走访征集到的问题、上半年营商环境考核情况,全面研判各单位在税收营商环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将问题分门别类,汇总梳理,逐项剖析问题根源,查摆日常工作推进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工作不足。二是对标xx市优化企业纳税服务行动方案,全面梳理14项工作措施落实程度,围绕纳税人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聚焦存在问题和主要短板,明确改进方向,研究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的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间表、任务图,立行立改。三是建立问题整改台账,明确整改的责任主体、完成时限和整改标准,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问效,确保取得实效。属于本级别可以解决的事项要迅速制定整改方案,能当即解决的及时解决,需要一定条件或时间解决的要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创造条件解决。对需要上级对应科室予以明确或解决的,要及时上报相关解决诉求。四是县域税收营商环境监测指标项目的整改。对上半年各县区排名总体靠后的单位,认真分析短板所在,对标查找问题症结,结全省统计局的数据,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整改措施,全力推进了本区域税收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五是责任落实。对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工作不力、排名靠后的单位,市局对单位“一把手”进行了集中约谈,通过深入查找和攻坚解决税收营商环境突出问题,倒逼税收营商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六是通过办税服务厅质效监控系统,市局按月进行监控通报;定期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分析会,通报(按月)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由各单位、各科室围绕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汇报分析,细化工作措施,落实责任清单。

(四)强督导、严落实,全面开展营商环境“大督导”。

针对“大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和“大查摆”中各单位整改工作落实情况,在全系统开展了“大督导”活动。一是督导组督导。由市局十三个督导组,按照市局统一下发的督导任务清单和整改措施,实地进行全面督导,对照时间表、任务图,现场办公,挂图作战,按周汇总上报各单位的督导情况,全程督导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工作。二是“一把手”督导。按照“大查摆”活动中制定的整改措施,细化指标、层层分解,将整改措施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员,确保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了实处。三是暗访督导。市局建立暗访跟进机制,成立税收营商环境暗访小组,面对面接触纳税人,了解纳税人的堵点,监督税务干部的税收执法行为,杜绝“吃拿卡要”的违法违规行为,对纳税人关注度高的重点环节,诸如:发票发售、行政处罚、入户检查、入户评估等环节加强监督力度,把税收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营造企业公平经营的税收执法环境。建立常规性督查和检查性督查机制,形成县区一把手负总责,总体部署县区局的各项服务举措落地,市局督导组共部署、共检查、共跟进,实地督导服务措施的开展情况,反馈督导问题,共同提升县域税收营商环境。四是目标督导。为全面扭转我市第二季度税收营商环境排名的被动局面,按照省局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市局制定了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三季度和四季度考核目标。系统上下紧盯目标不放松,你追我赶奋勇当先,加快了全系统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变革步伐。五是问责督导。对在全省第三季度营商环境考核中未能进入目标排名的单位,市局纪检组将约谈该单位主要负责人,市局督导组需向市局党委进行情况说明。市局营商办成员科室的指标排名未达到目标排名的,市局纪检组将约谈相关科室主要负责人。在全省第四季度营商环境考核中未能进入目标排名的单位,市局纪检组将根据省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意见,对该单位领导班子集体问责,市局督导组需向市局联合党委作深刻检讨。市局优化办成员科室指标排名未达到目标排名的,市局纪检组将根据省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意见,对该科室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

(五)强标准,优报务,全面开展营商环境“大提升”。

我们以优化提升税收营商环境为契机,从9月份开始,开展了营商环境“大提升”行动,努力在优化服务上创新,在执法管理上规范,有序推进更多便利办税措施,切实提升服务效能。一是前台服务大提效。从全市各级办税服务厅硬件环境、行为规范、服务语言、操作流程、服务质效等方面入手,对前台服务全空间、全员、全业务、全过程的全面升级,改进纳税人办税体验,最大限度便利广大纳税人。实行“晨训晚评”制度,规范全员言行举止,通过规范工作人员仪容仪表、着装、坐姿、站姿、行姿等,增强了服务视觉效应;推行全业务标准作业,从宣传、咨询、辅导、办税体验,到首问责任制、领导值班、办税公开、延时服务、限时服务、预约服务等,增强了服务形象效应;优化服务全过程,以导税和业务办理两个过程为核心,细化分解业务环节,优化服务过程,增强了服务软实力效应;优化大厅职能配比。按照总局“网上办税为主、自助办税为辅、大厅办税兜底”的规范,合理设置办税服务厅四大区域,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与电子设备配比,逐步改变当前大厅业务对手工办税方式依赖度高、办税压力普遍集中在前台窗口的局面,实现由人向机器的转变,增强了服务的硬实力效应。二是办税服务大提速。优化实体办税服务,强化互联网支撑,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轻办税负担,为企业公平营商创造条件,为纳税人办税增加便利。大力推进省内通办业务,打破纳税人涉税涉费事项属地办理的限制,方便纳税人自主选择办税服务厅办理常见涉税事项;加速推进“全程网上办”,严格落实总局148项“全程网上办”清单,让办税厅人员、税收管理员熟练掌握项目、操作流程;压缩“超时”业务,严格遵守业务规范办理时限,杜绝金税系统超时业务的发生;实现办税服务厅“一窗通办”所有税收业务,保证税务部门信息互通、业务互通、人员互通、管理互通,促进纳税服务增效提速;全面推广自助办税终端,全市新配发自助办税终端xx台,设置自助缴税区xx个,减轻窗口工作人员的压力,实现纳税人与税务前台人员的“双减负”;全面推广网上税务局,实现网上税务局的企业(个体)开通率为xx%,企业申报率为xx%以上,个体申报率xx%以上;推广电子发票,在餐饮、停车、生活服务等行业推行电子发票,逐步实现纸质发票到电子发票转化。三是执法环境大改善,规范纳税评估,大力推行数据管税防范税收风险。对新办企业实行创新管理服务,加大纳税辅导次数与辅导时长,对纳税事项必须事前辅导告知,对未按申报缴纳事项未经催报提醒,不得进行处罚;规范税务稽查,全面落实税务稽查“双随机、一公开”制度,严格规范进户执法,在同一年度内除涉及税收违法案件检查和特殊调查事项外,对同一户纳税人不得重复开展税务稽查。四是信用管理大规范,大力实施对税收“黑名单”当事人的联合惩戒和对纳税信用A级企业的联合激励,进一步扩大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在出口退税、发票领用、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激励范围,对列入“红名单”的主体,在办理涉税事项方面实施“守信容缺”“绿色通道”等便利服务措施,对D级纳税人严格实行控票管理。

(六)强合作,重实效,努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为全面营造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市局坚持内部各部门间互动、上下部门间互动、内外部门间互动,部门协同、主动作为,加强了优化营商环境部门间的合作和配合,提升税务机关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的站位和话语权。一是外部合作,进一步推动“银税互动”活动,x月x日,我局与建设银行延安支行联合举办“税银互动”助力企业发展推进会,有x户A级纳税企业代表近xx余人出席了推进会。会议通过播放视频、PPT演示、现场互动问答方式,详细介绍了“云税贷”等系列线上信贷产品。企业代表在银行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体验了“云税贷”全流程线上自助办理,成功办理了一笔约xx万元的贷款。xx月份,我局与市交通银行进行了自助设备终端经验交流,现场学习观摩了交通银行自助终端先进管理经验。xx月xx日,我局与延安市交警支队二大队合作,成功将车辆购置税征收入驻公安车辆管理大厅,有效解决了原城区办税大厅外的交通压力,整合了办税服务资源、优化了办税流程、提高了服务效率,纳税人办理车辆挂牌业务由过去“两头跑”到现在的“一厅通办”,办理时间由原来的一天多缩短到半小时以内,着力解决了纳税人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减轻了纳税人负担,为纳税人增添更多获得感。二是内部合作,我们制定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任务职责分解表,明确了牵头部门、具体负责部门、配合部门和时间进度,挂图作战;定期召开部门协调会,由各部门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工作打算,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从市局层面真正落到实处。三是上下合作,我们按照市局统筹、县(区)局推进、管理单位落实的思路,从不同层级明确了任务职责,确定责任人员,专职负责对接市、县营商办和统计部门,加强和其他营商部门的沟通,对上报的数据,各单位一把手必须审核签字。

二、工作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思想认识不够。特别是基层单位一线人员,还不能充分认识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性,不能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营商环境工作只是简单的完成各项指标任务。今后,我们将加大对基层一线人员的考核和领导,全面提高对营商环境工作思想认识。

(二)创新意识不强。全系统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只是以上级安排为主,不能创新的出台一些具体措施,创新的思路还不够宽阔,层次还不高。今后,我们将加强学习培训,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全面提升我局营商环境水平。

(三)工作机制不全。由于征管体制改革刚刚落地,市局营商环境领导小组也刚成立不久,各项工作机制还不健全。我们将迅速健全营商环境各项工作机制,从职责、制度、考核、指标等方面全面进行规范。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认真落实省局和市委、市政府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工作部署,从突破创新入手,继续推出服务举措,努力创造流程更优、效率更高、服务更好的税收营商环境。

(一)认真落实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方案。抓好动员部署,对深化“一次办好”改革、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优化营商环境进行全面动员部署。认真落实好省局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实现审批提速、服务优化,持续提升延安税收营商软环境;建立工作台账,逐项任务对标对表,完成一项、销号一项,确保措施切实落地、取得实效。

(二)继续深化“问需求、优服务”举措。以纳税人满意度调查为导向,科学设计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纳税人对税务部门在纳税服务及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意见及建议,对发现问题进行全面整改。

(三)全面推广自助办税终端。对全市办税服务厅闲置情况进行摸底调研,规划2019年自助办税设备采购计划,在全市办税服务厅批量增加“自助缴税终端”,进行纳税人自助缴税的引导,做好前台设施的宣传与辅导,提升纳税人自助缴纳的办税能力。

第8篇:营商环境的核心范文

(一)电子商务影响会计理论。

传统会计的理论框架主要为会计主体、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持续经营四个方面。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存在弊端。首先,会计主体假设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内容和会计工作对象具有空间限制性,传统会计只能反映企业内部会计核算的经济活动,而对于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客户以及供应商的经济活动不能正确反映,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或不能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其次,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经营交易表现为虚拟主体的一次易,但传统的会计理论认为会计主体具有不可拆散性,二者之间相互违背。再次,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会计核算转为动态模式,缩短了时间界限,促进了会计信息透明化,但传统会计分期的作用消失。另外,电子商务实现了企业财务核算与供应商以及相关机构之间的联合,衍生了影响企业发展的非货币信息。因此对企业管理决策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管理者应更加重视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以及企业创新。

(二)电子商务影响会计实务

1.电子商务影响会计职能。

传统会计职能以反映和监督企业运行现状为主。而电子商务环境拓展了会计管理职能,企业获得了更多的信息采集途径,并能够将其纳入管理运行系统。因此,对其内部控制功能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另外,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经营范围得以拓宽,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要与供应商、经销商、客户等多个部门进行合作,这要求财务核算人员充分发挥其管理和核算职能。

2.电子商务影响信息收集与传输。

会计信息收集是企业运营的基础,传统的会计信息收集由手动完成,因此处理效率低下。而电子商务环境对会计信息收集和传输具有直接影响,促进了会计流程的变化。网络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主要特点,企业可获得包括内部和外部的数据信息,有助于实现数据共享,加强了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传统模式下的纸质介质传输,从而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

3.电子商务促进了会计结算与核算方式的转变。

电子货币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会计结算方式。这种结算方式实现了动态核算,缩短了交易时间,减少了传统企业经济交易中信用卡、支付通等交易方式的麻烦。同时,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核算方式得以简化,降低了企业的核算成本。另外,传统会计核算模式使得企业财务报表缺乏可预见性,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之间的财务信息实现了透明化,核算方式发生了改变。因此,财务会计信息的内容更加丰富,会计工作质量得以提高。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动态财务报表的生产方便了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了解企业运行现状,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电子商务影响财务报告形式。

财务报告为企业投资者或债权人以及相关机构提供企业运营的财务信息,传统的财务信息具有滞后性特征,并且无法实现共享。而随着网络时代下的电子商务模式的出现,企业财务报告形式开始发生变化。主要体现为财务报告的介质由原来的纸质转变为电子介质。减少了财务报告的传递时间,并且方便管理。并且,电子商务模式下的财务报告可根据企业财务信息的变化随时做出调整,实现了在线财务报告形式。

二、总结

第9篇:营商环境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林业会计;缺陷;完善;措施

        1  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缺陷

        长期以来,我国林业经营基本上停留在传统林业阶段,林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一个“资本原始积累”的角色,以破坏森林资源为代价支持经济发展战略。在“木材利用”原则指导下的林业经营必须以森林的经济效益为主,而忽视其生态和社会效益,导致森林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林业陷入“两危一困”境地。林业会计核算也围绕“木材利用为中心”进行,没有把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因此,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缺陷是明显的:第一,森林资源消耗的价值没有计入木材成本,被摒弃于经济循环之外,却用循环外的育林基金进行森林资源再生产的残缺的补偿。第二,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收益部分只计量在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而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社会效益部分,无论是在“投入”还是在“产出”方面均未得到反映,导致林业生产经营的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第三,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成本部分中只包含经济成本,不包含林业经济活动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造成某些林业生产者(单位)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由于森林生态资源使用价值的公共品属性,那些个别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大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单位),其为社会的贡献成果为他人无偿享用却得不到回报;而那些个别收益大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单位),其对社会的损害后果,也由他人无偿负担。

        这种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1)消耗的森林资源价值不计入木材成本,一方面由于资源无价使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成本虚低,利润虚增;另一方面,用于弥补森林资源消耗的客观性成本补偿却要向国家寻求财政扶助得以解决。(2)森林生态、社会效益不作为收益,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不计成本。一方面林业生产者(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必须只着眼于木材利用为中心的物质财富的生产,而忽视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和环境自然力的更广泛生产,从而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的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林业生产者(单位)必然对经济效益低而生态社会效益等的营材生产活动以及对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负效益问题无意顾及,随着森林资源的日益枯竭,一系列环境生态灾害的出现,导致社会——环境系统的不协调运转,并最终导致林业经济效益下降,危及林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2  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措施

        生态林业的目标是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高效,要求在三者之间相互促进,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整体,如果只注重眼前经济效益,森林采伐过量,那么迟早会导致经济效益的下降;反之,只保护、没有经济效益的刺激,这种保护也不能持久,因此,在“生态利用”原则指导下,客观上要求林业生产者(单位)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承担责任,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林业会计作为林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与这一客观要求相适应,不仅要反映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效益,同时把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社会的贡献和损害纳入林业会计核算体系,记录有关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环境资源成本,以完全成本替代传统的成本,以综合收益替代传统的货币收益,真正使林业生产者(单位)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一致,有效地协调林业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之间的关系。

        森林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决定了林业经营的目的只能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并以生态保护为首要目标。林业不仅为国家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而且还承担着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生态、社会功能。而林业生产又必然会消耗一定的森林资源;为维护并提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林业生产者(单位)必须进行相应的投资;同时林业生产经营不当会破坏生态环境质量从而给社会带来损失,所有的这些都应作为林业生产经营的生态环境资源成本。不论是林业生产提供的生态、社会功能价值,还是林业生产经营发生的生态环境资源成本,林业会计都应对其进行计量、反映,并对外报告,向本地区、居民乃至整个社会提供有关的会计信息,使社会各界都能真正认识林业、关心林业,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提供依据,也为林业生产经营者(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以利于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