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散文朗诵技巧范文

散文朗诵技巧精选(九篇)

散文朗诵技巧

第1篇:散文朗诵技巧范文

关键词:口语能力培养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五种口语能力:朗诵能力、演讲能力、辩论能力、主持能力和交谈能力。

朗诵能力的培养

朗诵可以克服文字语言的局限性,使文学作品更富感染力。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体就有着不同的朗诵技巧。教学时,根据不同文学作品的朗诵技巧进行分类培养。

――诗歌朗诵。 采用以下四种方式:直抒胸臆,如:郭沫若的《天狗》;借景抒怀,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托物言志,如戴望舒的《雨巷》;因事缘情,如艾青的《光的赞歌》。让学生的朗诵成为诗的再次创造,再次燃烧,再次升华。

――散文朗诵。要朗诵好散文,必须做到:开掘深刻的“意”,穿缀散落的“珠”。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深刻理解作者心中的着眼点,不论画面有多跳宕,题材有多广泛,只要找到那根起着统摄作用的主线,脉络分明,语势流畅,就一定能表达作者的感情,表达作品深远的意境。高尔基的《海燕》和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就是极佳的示范材料。

――其他文体朗诵。论文参考网。寓言语言简练,幽默诙谐。指导学生朗诵寓言《嘴的抗议》,让学生认真体会作者对“嘴”的嘲笑和讽刺。如要读出幽默,那么老舍的《又是一年芳草绿》则堪称典范。话剧在中国历经百年沧桑,当然也是朗诵的佳品。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曹禺的《雷雨》就可以让学生在排演中受到诵白的训练。

在训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由学生主持,学生当评委,学生点评,让他们发现优点,找出不足,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教师还要进行引导和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演讲能力的培养

演讲能力就是面对公众的讲话能力。演讲应包括两个方面:即“讲什么”和“怎么讲”。具体说来就是“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前两个是“讲什么”的问题,后两个是“怎么讲”的问题。下面就学生竞选演讲为例谈两点方法

――撰写演说材料。①自我介绍:或借名人之言,强调相关的特点,或用双关法,引起听众关注。②主体内容:包括竞选动机、竞选目标、工作计划、施政纲领等。③结束语要注意煽情,博取信赖,获得选票。

――组织演讲比赛。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生掌握竞选演讲的安排后,请学工处领导和指导老师担任评委,开展院系学生会相关职务的竞选大会。既选拔了人才,学生的演说能力也得到较大的提高。

辩论能力的培养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在培养学生辩论能力中,本人采用了以下步骤:

――播放录像。 结合议论文的教学和利用学院广播站多次播放全国大学生辩论赛的录像,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模仿中受到启迪。事实证明,学生看完录像后,热情高涨,跃跃欲试。

―― 布置辩题。如《刚走上新岗位要不要夹着尾巴做人?》

――撰写辩词。由于辩题的内容与学生走向社会、如何做人息息相关,学生通过认真查阅资料,写出了有板有眼的辩词。

――进行辩论。正方:①人都有欺生的毛病,而“先来者”有时“出格”的表现只是因为他们自卑,怕新来者瞧不起自己,怕既得利益被新来者所瓜分,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不一定真的想欺侮你。“夹着尾巴”不是痛苦的事情。论文参考网。②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协调力,适当妥协是一种美德。③韩信,如果当初不忍气吞声,受胯下之辱,后来;后来就不可能成为大将军。隐忍是为了更好地出击。④先拥抱,后扼杀,像拳击比赛那样。反方:①“夹着尾巴”,是可怜的,也是虚伪的。②“夹着尾巴”只会体现奴性,不能彰显人性。

――总结提高。通过这场班级辩论赛后,学生既学到了辩论知识,培养了辩论能力,更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主持能力的培养

说到主持,学生七嘴八舌说出许多“名嘴”和他们主持的节目。学生在报出这些主持人的大名时,也在憧憬着自己的未来。为了让他们的梦想成真,在教学中有意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培养。

――了解主持人的必备素养。首先有非凡的随机应变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以错纠错法、自圆其说法、顺水推舟法、反诘法、反答法。并举出实例让学生体会其中奥妙。如讲自圆其说法的妙用时,本人引用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杨澜主持节目,不小心摔了一跤。所有的眼睛都注视着她,全场鸦雀无声,她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观众太热情了,我为你们而倾倒了……” 全场掌声雷动。其次要有优美的语言。主持人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有一种亲切、纯正、感人的声音语言,表达要求准确、鲜明、生动、有个性、有特色,要追求声音美、言辞美、表达美和情境美。

――注意肢体语言的灵活运用。主持人的一个手势,一脸微笑,一种动态,都能给人以感染力。

――主持校园的各种节目。教给学生理论知识,还得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印证。因此设计了“以校园实话实说为主题”等节目,选出两名表现突出的学生过一把“主持” 瘾。论文参考网。从学生敏感的话题“早恋是枚青苹果吗?”入手,两位主持人设计了幽默、诙谐的开场白,将羞涩、沉闷的局面打开了。男生、女生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会场气氛也一下子活跃了。下课铃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继续进行着。通过这一次节目主持,两位主持人充满自信,还打算参加电视台主持人大赛呢。其他同学也发现主持节目其实并不难,都想各展风采。

交谈能力的培养

交谈是人际间最直接、最简便、最广泛的言语交往形式。根据交谈的地位和作用,可将教学重点放在交谈的技巧这一环节上,并进行模拟求职交谈。

――培养交谈技巧。主要有委婉含蓄法、转移话题法、激将法、借题发挥法、反意正说法和步步引导法。以上六种交谈方法中,委婉含蓄法是交谈艺术的一个基本方法,要进行重点指导训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委婉含蓄的话不论是正确的还是有偏见的,不论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还是向对方劝说都比较适应对方,容易使对方承认、赞同、接受你的说法。在交谈中还可以训练其他技巧:用试探的口吻。当你和对方谈论一件事情,你已有了一定的看法,不妨先以试探的语言说出,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用赞颂的口吻。恰到好处的称赞可以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觉得你很懂礼貌。先说点客气话:“您在这方面是行家里手,这件事还得多听听您的高见……”然后,再谈出自己的意见。这样做往往使对方在接受你的意见时不致感到被动和有失尊严,同时还会为你的谦虚、礼貌的人格所折服。

――模拟求职交谈。根据高职学生即将步入社会,训练重点定为模拟求职交谈。求职交谈是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形象仪表、品质素养、业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多方面的直观性检测。对求职者来说,这是一种被动的交谈,因此要求学生先作如下准备:先要准备一份打印好的个人简历,还要调查了解该单位的情况,这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学生在模拟求职交谈时还应注意:听清主试者的提问,从容不迫的作答;答语真诚而客观,不故作谦虚,也不故意卖弄;适度赞美对方,表达求职的诚意。通过模拟求职交谈活动的开展,学生综合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说话的语气也文雅、谦虚多了,交谈的能力也提高了。

第2篇:散文朗诵技巧范文

关键词: 规范办学背景 语文朗诵教学 激发兴趣 考核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朗诵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在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诵。然而,自落实规范办学、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以来,诸多学校为了多挤一些授课时间,取消了传统的“晨读课”,中小学校园很少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朗诵教学失掉了一块重要阵地。许多语文老师为学生缺乏“朗诵”而忧心忡忡、一筹莫展。我认为要克服当前朗诵教学的困难,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的结合。

一、扩大朗诵教学外延,与多读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朗诵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它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目标就决定必须与多读紧密结合。朗诵教学的形式是以学生的自由朗诵、感知为主的,它要求朗诵对象必须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朗诵教学的目标是“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没有一定朗诵的量的保证是难以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求学生多读,指导学生多读。要使朗诵与多读紧密结合,就必须为学生的朗诵提供充足的时间。首先要在课时上给予安排,每周安排一课时朗诵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专门训练朗诵;其次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展课外朗诵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有目标地朗诵。朗诵材料的选择应以国内文学作品为主,使学生更多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提高文学素养和语感能力。在多读指导中,要注意朗诵的系统性与自主性相结合,所谓系统性就是指在多读中有一定的阶段性,“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

二、加强朗诵指导,与考核评价相结合

1.朗诵技巧的指导。《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诵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朗诵作为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自然离不开教师的点拨与指导。曾国藩曾告诫儿子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家训·字谕纪泽》)经过反复朗诵,尤其是“美读”和“烂读”后,学生会将听读型的语感深化为说写型的语感,变所感所知为技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必须加强朗诵方法与技巧的指导。首先,教师要具备朗诵的基本功,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熟练掌握朗读的方法与技巧,适时范读;其次,要推荐且要求学生多听(欣赏)名家朗诵的名篇,如央视一年一度的《新年新诗会》,以及网络、媒体的一些朗诵作品,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习朗诵的技巧;最后,要积极指导学生进行朗诵训练,具体可分两步进行:一是低年级教师可采取绕口令竞赛的形式,要求学生朗诵时声音响亮,吐字清楚,不增字,不减字,不重复,不回读,不破读;二是高年级教师可精选一些美文或古诗词,让学生品位语言、体会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2.朗诵选文的指导。《语文课程标准附录》有136篇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除了朗诵古诗词、文言文外,名家名篇诗歌、散文都要反复朗诵品赏,经典篇目都能熟读成诵。优秀小说和篇幅比较长的文章以默读为主,但精彩片段仍要反复朗诵品赏。

3.教师可选择一些朗诵材料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有个比较明确的“标准”,这个标准既是学习的尺度,又是评价的尺度。在考核评价时发现学生的水平差异后,教师应随即指出其不足是什么,如何改进,优点在哪,应怎样强化。比如有的学生朗诵时不会对句子恰当停顿;不会将视线由左向右预先扫描;或由于紧张而容易“回读”。教师都应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心理、视觉、声音等方面的不足,并告知改进的方法和努力的方向。其次,鼓励朗诵水平高、能力强的学生参加全国普通话水平考级,变朗诵为学生普通话水平的一技之长。

三、回归朗诵,与激发兴趣相结合

语文课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加强朗诵教学,尽量以课堂朗诵代替分析,教师少讲,学生多读,摒弃作品分析的套路,返璞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到朗诵的根本路径上来。没有朗诵的语文课堂是残缺的课堂,没有朗读的语文教学是缺乏激情的教学。首先,要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教师不妨在课堂上少讲一些,适当“留白”,让学生多一些时间在朗诵中慢慢品悟。朗诵时倘若能妥善使用背景音乐,那么学生朗诵的情绪会特别高涨,朗诵达到的教学效果会更明显。其次,推荐有趣的课外读物培养读趣。让学生在课外朗诵喜爱的文章,在读书中“自得其乐”;在快乐朗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体验人生百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选择朗诵的文章,因为学生选择的往往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文章,而有了兴趣进行的朗诵就容易产生共鸣,产生良好的语感体验。最后,多组织朗诵沙龙、各类朗诵比赛,为学生搭建才艺交流、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朗诵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要扩大朗诵教学的外延,加强朗诵指导,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让学生像爱唱歌一样爱上朗诵,想“诵”就“诵”。要发扬朗诵教学的优秀传统,在新时期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第3篇:散文朗诵技巧范文

关键词: 英语 朗诵教学 四阶段 教学原则 朗诵意义

在现代英语教学中,朗诵教学往往处于次要地位,但本人和同事们在日常教学中没有忽视它的作用,而是在教学期间适当地加以实施英语朗诵辅导,感觉英语朗诵教学是比较有效的英语教学形式之一。这是因为英语朗诵可以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英语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英语朗诵教学又可以通过明快、形象、逼真的英语声音,让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所以通过英语朗诵教学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利于其英语口语的提高。本人和同事们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现在谈一谈自己以往的体会,和各位同仁交流切磋一下,希望为现代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作出些贡献。

一、英语朗诵教学的四阶段

1.准备阶段

(1)英语朗诵材料的安排。本人和同事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搜集一些经典的英语诗歌、散文、寓言、故事等,然后在授课班级中简要介绍这些材料,并且让学生选择两篇他们最感兴趣的朗诵文章。这样一来,学生就饶有兴趣地参与了英语朗诵教学的初始阶段,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与学的民主性。

然后,我和同事们一起把选择好的两篇材料拿来研究,对这些朗诵材料的特点、主题、结构、背景、影响等做了详细的分析,争取做到“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拥有长流不息的河水”。

(2)不断巩固教师本人的娴熟的英语朗诵的专业知识。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你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本人和同事们不断巩固和提高英语的语音语调,掌握好英语朗诵的语句和篇章规律,发现英语朗诵的瑰丽所在。同时,我们还切磋交流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等,不断积累自然科学知识和民俗民风。总之,凡是朗诵材料上涉及到的,凡是学生们想知道的,教师都尽可能多地掌握和了解。只有通过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为有效地实施英语朗诵教学做好准备。

2.朗诵的教学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和同事们往往选择在早读时间进行十分钟左右的教学,并且给学生至少五分钟的英语朗诵练习时间。教学时,我们往往采取由浅入深、由理解到跟读、由易到难的步骤。本人在日常朗诵教学中先分析讲解朗诵材料,帮助学生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对朗诵材料的健康向上的主题、精当的构思、生动的刻画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进行准确的分析,启发学生对朗诵材料的内容的理解和朗诵技巧的调整。接着,让学生跟着本人朗读英语材料,使学生把握好朗诵的语音语调。在学生掌握朗读技巧之后,学生就可以进行朗诵练习了。

3.朗诵作业阶段

在实际英语朗诵教学中,往往需要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朗诵作业,让学生在完成朗诵作业的时候,掌握英语朗诵的语气、语调和表情,进一步巩固英语朗诵的语速、停顿、重音、升降等方面的一些规律的技巧。

4.朗诵测试阶段

一般来说,教师在测试时总是喜欢朗诵优秀的学生。可是这却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朗诵能力,很容易造成学生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所以,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在测试时公平面向全体学生,在测试时积极为全体学生们的积极表现创造条件,绝不只顾优秀学生,而不管朗诵学习速度慢的学生。对于朗诵优异的学生,本人就及时肯定成绩,表扬进步,指明努力方向;对于朗诵得差的、胆小、害羞的学生,本人就多加鼓励,耐心诱导,尽量创造条件,给予他们顺利朗诵的机会。总之,每次测试,要努力使学生的英语朗诵能力普遍得到提高。

二、英语朗诵教学的原则

在对学生的英语朗诵的教学过程中,本人觉得需要注意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朗诵水平。

1.朗诵材料熟悉性原则。在实践中,本人发现朗诵材料愈和身边的事物有关,学生也愈容易巩固已经学习好的材料及朗诵技巧。学生一边看到、说到身边熟悉的材料,一边学习英语朗诵。这十分有利于学生保持对英语朗诵的兴趣。

2.朗诵准确性原则。这是进行英语朗诵教学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很多学生在英语朗诵时都体会不到发音时口舌位置的细小变化。如[i]和[ei],本人就让学生一边看口型,一边看另一种发音的细小变化,再把它们运用到朗诵中,告诉学生其中细小的变化,通过观察、示范、讲解、实际运用这样几个步骤后,学生便把准确的发音掌握了。

3.朗诵教学的民主性原则。英语朗诵教学是为了提高英语口语服务的,所以必须尽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实践证明:让学生参与英语朗诵的整个过程,将更好地提高英语朗诵的效果。比如,本人和同事们会让学生挑选朗诵材料,畅谈朗诵体会,进行朗诵表演等,效果很好。

三、英语朗诵的意义

第4篇:散文朗诵技巧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8―0099―01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阅读,对于优化课堂结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以及对作品的欣赏能力、认知能力,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范读,导读,精读三个环节入手,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示范朗读,激其情感,导其入境,提高感受能力

感性的语言材料势必带有反映者认知的特点和感彩,具有特定的语义。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范读时,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深刻领会文章主旨,运用朗读技巧把感性的语言材料形象化、情感化,使静止的语言具有立体感,流动感,体现出文章的层次性和感染性,使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徐徐进入到作品所描绘的美的境界中,情绪受到美的感染,思想受到新的启迪,心灵受到旋律的颤动。这样,就能激起学生情感,引导其进入文章的境界,领略作品的语言美和意蕴美。

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作者以骈散结合的句式,勾勒了洞庭湖的“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壮丽景色和悲则“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两个富有特征的的画面。范读时教师要利用节奏的不断变化和声调的抑扬顿挫,来体现作者刻画的细致美和情感的细腻美,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沉浸于洞庭湖的秀美景色和作者的旷达胸襟中,在思想上留下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师范读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对媒体语言的感受,在头脑中对作者的思维和情感的一种再现性认识,是理解作品的基础,也是感受欣赏作品的重要途径。

二、指导诵读,揣摩语言,掌握脉络,提高诵读能力

指导学生诵读,教师先要恰当引导学生揣摩作品语言的韵味和叙述、抒情等句子的优势特征,并运用朗读技巧,指导他们练习,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血肉丰满,达到朗读的技巧化、情感化、境界化。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作者以叙述的方式交代家境的贫寒和于勒出走的原因,教师要指导学生以平稳、平和的语调,适中的语速读出和谐感、轻松感。文章又以抒情的笔调对旅行前后两次不同的景物做了简笔勾勒,用以点染环境、暗示主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分别以明快、低沉的语调来体现出人物愉快和阴暗的心理,为理解全文找到契机。主人公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在于勒贫富变化前后极其鲜明、突出,教师要求学生先找出人物对话和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作具体分析,然后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身份,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不断变换节奏、重音、语调,以适中稍快的节奏,在昂扬的语调中透出虚伪冷漠的语气,凸显主人公由盼望、欣喜到暴躁、疑惧不安的心理过程,以及冷酷、自私、唯利是图的个性品质。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真正融入到作品之中,在真实传神的朗读中充分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在学习朗读的同时对人物性格、情感变化、文章线索结构等都有了把握。

导读的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对作品内容分析、概括的过程,也是学生揣摩作品语言,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的过程。

三、片段精读,品味语言,领会主旨,提高审美能力

第5篇:散文朗诵技巧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诵教学 朗诵指导 审美教育

朗诵是语文教学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通过熟读、背诵,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有效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诵训练,加强对朗诵的指导。

一、指导朗读,感受语言韵律美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的指导要精,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训练的细节要精心设计,尽量避免朗读的随意性。教师每一次指导学生朗读时都要考虑到朗读训练的要求、指导方法、读后如何进行评价等。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基本上把握了朗读的方法、技能,此时应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练习。例如教学《雨点》时,朗读第一句“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启发学生想象平静的池塘,一点儿波纹也没有,从而读出平静的感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睡觉”的安适,从缓缓流淌的小溪中,联想到人们散步的悠闲自得;“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用多媒体播放江河奔腾的场景,让学生联想平时赛跑的样子,进而读好“奔跑”一词;“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借助小雨点一会儿被掀到浪尖一会儿又摔到浪底的图景,让学生读出跳跃的欢快来。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和自评、互评等方式,激发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和热情,读出诗的语言美,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二、反复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努力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则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中,作者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北大荒的天空、原野。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空中几缕流云、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到:“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从原野上的植物的笑、唱、燃烧体会到“原野的热闹非凡”,进而由衷地感悟:“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三、教师范读,进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北大荒的秋天》、《西湖》、《庐山的云雾》、《九寨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如《庐山的云雾》:“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云雾弥漫山谷,它是……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通过朗读,学生脑海中不但浮现“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的景象”,“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也油然而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雾刚刚还是……转眼间这神秘的色彩就变成……”;“明明是……没等看清楚,又变成……”神秘感诱发学生观察自然,感受着自然的美。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中,而教师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让学生入境入情,从而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产生美的共鸣,让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四、学好朗诵,享受高雅艺术

学习艺术能提高一个人的品位,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可很少有家长让孩子学朗诵,在他们看来朗诵并不是艺术,只是说话、只是语言表达。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其实,朗诵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说它是艺术是因为:首先朗诵者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文章内容、文学形式,通过朗诵可以让人接触大量优秀的美文,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艺术境界和素质内涵。其次,朗诵的过程是我们不断地把语言文字艺术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它的二度创作,需要朗诵者不断地调动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技巧来实施,大量的朗诵能大大提高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而艺术本身就是把思想、境界、情感、技巧综合表达。再次,朗诵是朗诵者将自身作为载体来创作声音艺术作品,无需借助第二载体。为此,朗诵更直接,更具有感召力,它能把一个真实而具有美学价值的东西直接表达出来。一次好的朗诵所带来的震撼力,绝非其他艺术所能达到的。所以,学好朗诵,就是学好语言表达艺术。

总之,为了适应人才培养需要,有必要在小学生中开展朗诵活动。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借助这一艺术手段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获得艺术享受,有必要开展朗诵活动。朗诵可以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提高人的综合素养服务。

参考文献:

[1]郁舒琳.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第6篇:散文朗诵技巧范文

从导游员本身来说,开头是迎接游客的第一次亮相,也是导游工作的开始。从导游员与游客的关系来看,开头是建立导游员和游客之间感情的桥梁,是整个旅游成败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有经验的导游员都十分重视开头工作,千方百计的精心设计导游词中的开场白,根据不同的游客对象,巧妙运用各种导游技巧,创造良好的旅游团队氛围。

方法/步骤

一 、带有介绍性质的开场白

这是一种常用的开头方法,特点是较为全面地介绍各方面的情况,使游客比较快地了解情况。通常是这么开头的:

各位来宾!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旅行社向各位前来参观游览表示热烈地欢迎,并预祝各位这种介绍性质的开头方式,总体上较为普通,什么团队都运用,同时也适合于散客组成的糜团队。

二 、针对性较强的开场白

目前,专业人士组成的旅游团来话考察越来越多,同样,国内许多旅游团也有同工种、同爱好、同门类的,对待这样的旅游团,比如像医学界的专业人士,导游员如采用著名演讲家李燕杰那首有名即兴诗,可这样开头:

每当我忆起那病中的时光,

白衣战士就引起我深情的遐想。

他们那人格的诗、心灵的美,

还有那圣洁的光,

给我以顽强生活的信心,

增添着我前进的力量!

导游员的导游词开场白是那么认真,那么有激情,仿佛一块巨大的磁铁把在座所有人的心给吸引过去了。人们不由地注视着她,内心升起了一股敬意,导游员怎么会如此地了解我们?

三 、采用朗诵的开场白

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导游员简短的朗诵作为开头,创造出一种迎合游客幕名前来旅游,有特别想尽快欣赏到美的迫切心情。

采用朗诵的开头方式,句子要求精美,朗诵时要有表情,时间不宜过长,朗诵结束后要立刻转入自我介绍等一系列规范工作,因此,朗诵词只能作为引入主题的序曲。 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第7篇:散文朗诵技巧范文

一、形象设计

朗诵者的形象要意气风发、光彩照人,仪表要端庄大方、亲切自然。男士要将头发梳理整齐,将胡须修理干净;女士要注意发型大方,化妆得体。

朗诵者的服装应整洁大方,男士一般着西装,系领带;女士可着套裙,最好穿八成新的衣鞋,以免给自己制造紧张感。服饰要和朗诵的内容、朗诵者的体貌相配合;服装和鞋子要配套,上装和下装从款式到颜色要和谐;装饰物要和服饰及人物身份统一,戴手表等应松紧适度,女性所配饰品最多不超过3件,不要配戴叮咚作响或太夸张的首饰。朗诵古典诗词可着古装,如朗诵李白的诗《将进酒》可穿古代长袍,衣袂飘飘,以展现这首诗飘逸豪放的风格。朗诵近代作品可着近代服装,如朗诵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可穿“五四”运动时期流行的学生装。

二、舞美设计

简单的道具、布景、灯光舞台等辅助手段,对朗诵也有很大好处,能更好地体现朗诵作品的意境,烘托朗诵的气氛。

朗诵的道具应简朴,如朗诵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可在蓝背景里放两个暗红的灯笼;朗诵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可放一辆轮椅、一张椅子;朗诵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片段,可垂一片晾晒的鱼网。

朗诵的布景应令人赏心悦目,图案和色彩要和朗诵的主题相匹配,或热烈如火,或沉静幽雅,或古色古香,还可用高低不同的台阶作背景。

根据朗诵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可采用不同色彩的灯光来烘托气氛。例如,朗诵朱自清的《春》,光线的主色调可用绿色;朗诵郭沫若的《雷电颂》时,可把前台的灯光熄掉,增加明暗对比度,还可根据朗诵的内容在高潮时突然打开舞台上所有灯光,令受众产生眼前为之一亮的感觉,将作品的感染力推到最高潮,或根据朗诵的内容需要采用追光等。

三、乐舞设计

朗诵中配以适当的音乐,有助于营造气氛,渲染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乐曲可以是播放录音,也可以是现场伴奏。例如,2007新年新诗会《情感的花朵》,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泽群穿着浅色长袍朗诵徐志摩的诗歌《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旁边坐着一位美少女弹奏古筝。

精心选择和编配乐曲,有时甚至需要将几首曲子加以剪辑编配。配乐应选择情绪变化不大、风格稳定统一的乐曲,或选择一些主题不明朗或无主题的乐曲。这样,乐曲一旦与朗诵相配合,朗诵会自然而然地赋予它某种情绪色彩。所选乐曲还应尽量突出所朗诵作品的风格,如朗诵闻捷的《吐鲁番情歌》,可配以新疆民乐;朗诵中国古典诗词,可配以二胡、箫、笛、琵琶等;而朗诵抒情、深沉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可配以钢琴、小提琴或大提琴等。音乐常在朗诵前开始,有时也可根据需要等朗诵一段内容后再演奏或播放配乐。若是乐曲组合,应注意过渡、衔接应自然,一般应做到淡入淡出,即前一首曲子渐止,后一首曲子渐行渐起。有时,在两首曲子中也可适当留有空白。朗诵时,还可以配以哼唱、合唱或舞蹈、情景表演等辅助手段,但舞台、情景表演等要为增强朗诵的感染力为目的,不能喧宾夺主。

四、形式设计

朗诵时,配以新颖恰当的形式、富有创意的朗诵方式,往往能让受众耳目一新。近年来,随着我国一年一度的中华经典诗文朗诵大赛、央视的新年新诗会等朗诵活动的不断开展,朗诵的形式不断创新,更增强了朗诵的感染力。朗诵的形式分为独诵、对诵、联诵、分角色朗诵、群诵、合诵等。

1.独诵

朗诵材料的绝大部分适合独诵,有关个人情感的内容则更要通过独诵来实现。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那段经典的独白片断,非独诵不可。

2.对诵

两人朗诵,一般为男女对诵。在朗诵时,男女交替,有的地方也需要男女合诵。对诵适合于较长的作品,特别是内容带有两极化色彩的作品。例如,2008新年新诗会,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李修平和王世林朗诵的《我在一棵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就是对诵。对诵的关键是搭档配合要协调默契,表现出来的风格要统一,形式与内容要一致,双方的音色、音质、身高体态、气质风度等条件最好比较接近,以利于整体的协调。有时,根据作品内容的特殊要求,也可以有较大的反差。

3.联诵

联诵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指若干个朗诵者分别担当一个朗诵材料中的不同部分的朗读,如诗的节或文章的段落,以组合成朗诵的整体,这种联诵适合较长的诗文;第二种是指若干个朗诵者各诵一首独立的短诗,连缀在一起组成系列式的单元,如朗诵唐诗绝句组合。联诵的实质仍是独诵,但比独诵有着更丰富的表现力。

分角色朗诵比较适合于童话、寓言、叙事散文、剧本等作品,或生动活泼,或绘声绘色,或锋芒毕露,或异彩纷呈,富有艺术感染力。

4.群诵

这是集体朗诵的一种形式,适合气势磅礴的作品,可安排一人或数人担任领诵,高潮部分由大家齐声朗诵。例如,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可先由一人领诵,朗诵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时,改为群诵,中间“旭日初升,其道大光……”部分又由领朗诵,结尾再次群诵。这样表现作品富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具有很强的鼓舞性。

5.合诵

它是指作品的一部分由一人或几人领诵,其余部分由大家齐声朗诵,其实质是独诵、对诵与群诵的结合,要求领诵和齐声朗诵配置得当。合诵变化多样、气势恢弘,给人强烈的震撼,在大型演出中分量较重。

在对诵、合诵、群诵中,还可以采用压字朗读、重复朗读等富有变化的形式,以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感染力。例如,2010年新年新诗会《囚歌》的朗诵,就多处运用了压字、重复的技巧。当朗诵者读到“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时,背景音乐中依次出现了“自由”、“自由”的和声,产生了回声般的效果,显得非常有厚重感。

朗诵时,形象设计、舞美设计、乐舞设计和形式设计的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往往能将受众带入优美的意境,获得愉悦的享受。2007新年新诗会《情感的花朵》,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军和梦桐朗诵穆旦的诗歌《在寒冷腊月的夜里》,其道具是一张旧桌子、一把旧椅子,桌上放着一叠发黄的信纸和一支笔,朱军身着蓝色粗布长衫,围着灰色的长围巾,梦桐身穿深色的旗袍。深蓝的灯光、飘雪的背景,让受众回到了20世纪40年代。钢琴曲响起,朱军坐在桌前,拿着笔,轻轻朗诵,时而搓手,时而呵手,时而写字,表现出气候的严寒。至尾声时,他站起来,走到梦桐身边并肩站着,合诵结束全诗。这一节目将道具、布景、朗诵、态势语言、配乐、灯光等和谐完美地统一起来,既符合诗歌的具体情境(天气寒冷),又符合诗歌的时代历史背景,向受众很好地诠释了诗的内容,感染力极强,令人回味无穷。

第8篇:散文朗诵技巧范文

一、当前语文朗读教学误区

1.缺少养成教育,放任学生散漫朗读

在课堂上,教师往往机械地布置自由朗读的任务,缺少针对性指导,朗读教学的目的完全没有达到。上好朗读课,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可以提高学生欣赏美的水平,陶冶学生的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布置朗读任务缺乏目的性,学生完成任务也很随意,没有做到真正的融情入境,带着情感去朗读。

2.朗读教学时间有限,早读课上才进行朗读

学校都有早读课,学生的语文朗读几乎都是在早读课上进行的。但是想提高朗读技巧,只在早读课上进行朗读,时间是根本不够用的。

早读课每天一小时,一周也只有五小时,时间已经不充裕。而且,高中课业压力大,在早读课上还要背诵其他学科的资料,语文之外,还有英语、历史、地理、政治需要背诵,平摊下来,每周早读课上分给语文的时间非常有限。一周只有一小时的朗读时间,缺少积累和沉淀,学生很难培养出什么朗读技巧。

3.机械化朗读,学生缺少情感体验

学生的朗读主要是在早读课和语文课上进行的,但是,回顾这两个阶段的朗读教学,不难发现,学生都没有入情入境地去朗读,丝毫没有体验到朗读的美妙体验。

在早读课上,学生要完成的是背诵任务,读的多是一些考试时需要考的文言文、古诗,虽然也是在读文章,但是根本没有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只是机械化背诵。其实,文言文和诗歌是最需要投入感情、入情入境进行朗读的文章。但是,在这方面,学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朗读指导,甚至有很多语文老师从来不出现在早读课上。

在课堂上进行朗读任务时,教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之后,就马上进入划分段落、总结中心的教学任务,学生机械进行朗读和总结,在朗读过程中缺少主体情感体验,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去进行朗读,缺少朗读激情。

针对高中语文课堂上出现的相应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进行有效策略,帮助提高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语感。

二、语文朗读策略分析

1.进行针对性指导,教师示范朗读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组织学生有效朗读,在朗读过程中适时给予指导,而不是放任学生散漫朗读。

教师在学生朗读之前,要为学生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知道文章的抑扬顿挫、音韵美感要怎么读出来。例如在进行《再别康桥》朗读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示范一次,读诗的题目和作者的名字时,用平淡、正常的语速读出来,“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较长的停顿之后,轻声读出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读到三个“我”字,教师示范时,要读出短暂停顿感,“走了”与“正如”要连读,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觉得在康桥的时间太短,不忍心离去之情……对于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来说,示范朗读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只有教师在课堂上做好示范作用,学生才能得到有效的朗读指导。

在组织朗读之前,教师应该安排学生先预习课文,尤其是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学生要先查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进行标注,这可以帮学生熟悉课文,还节约了上课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增加朗读课时量,重视语文朗读

教师即便有再多的指导技巧,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教学,学生也学不到这些技巧。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必须要增加朗读课的课堂时间。增加朗读课课时量,有很多出路可寻。

教师可以在语文课上多进行朗读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真正做起来。学生只听老师的话,一旦教师在课堂上对朗读重视起来,学生才会在朗读上投入相应的关注。

除此之外,也可以在课外组织学生进行“情感朗读大赛”。班级学生组成评审小组,对参赛同学进行点评,表现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与奖励。这种朗读比赛的方式,可以为朗读课堂增加趣味性,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到朗读课上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朗读课有了兴趣,就能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朗读水平。平时的早读课上,语文教师也要多到早读课堂上走一走,看一看,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给予指导。

在早读课之外,学校还可以根据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开设晚自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朗读时间。

3.树立典型,细读感悟文章之美

第9篇:散文朗诵技巧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 高职语文教学 重要性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语文教学的要求在一步步提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已经成为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从语文教学的普遍实际出发,多媒体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效率,事半功倍

纵观几年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灵活使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效率,达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功效,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普通话与口才训练》课程(这是我校为提高高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开设的语文基础课程之一)教学中,对于多媒体使用,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进行朗诵教学时的情景。按照常规模式,是先进行理论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朗诵时常用的各种技巧及注意事项,然后进行训练提高。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这种传统的方法不仅提高朗诵能力的速度慢,而且提高程度不大,因此我改变了方式,在讲授完朗诵的技巧之后,找来了一些朗诵名家的朗诵资料,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影音播放的形式,让学生先感受其中使用的朗诵技巧,然后跟着朗诵,体会感悟朗诵技巧,最后进行训练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很好结合,比原来只是反复练习的方式效率提高了很多。事实证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改变了原来枯燥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快,与原来的教学形成鲜明的对比,事半功倍。

2.开扩视野,提升智能

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在现代教学中使用效率高、使用方式灵活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使得课堂教学知识量更加充实、教学效果反馈渠道更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地利用这一手段,就能起到扩充学生语文知识视野、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技能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进行朱自清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一文教学时,我要求学生体会文中作者笔下荷塘周围的情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教学总结发现,以往传统的讲授方式,并不能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作为一代文学家朱自清笔下淡淡的、忧郁的夜幕荷香月色图,因此我转换了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众多的图片、影像把这种情景直接形象化地展现出来,这对于学生理解作者月下独处的感受有很大的帮助。又如在赏析第四段作者写的荷叶动态之美时,我就利用视频影像并配音乐的形式,把作者的描写直观形象化地展现出来:“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地面对那样一片荷塘,带着作者那样一种独特的心情来欣赏这幅荷塘美景。从教学效果看,学生理解了作者笔下景物的特征及淋漓尽致的描法,取得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3.深化意境,丰富情感

语文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与其它学科教学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即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所以并不是学生学了怎么样的实践技能,而是在人文修养方面的提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习一些名片名作时其独特的意境感悟与情感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例如在贾平凹的散文《秦腔》一文的教学中,我就非常注重多媒体教学资源,利用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意境感悟与情感培养,使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其中有这样的文字:“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扶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因为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等差异,无论是外地的学生,还是陕西的学生,对于作者贾平凹在作品中开始所描述的陕特的地理、人情风貌,理解起来感觉很抽象,甚至更多的都是不能理解的,这时我找来了大量的当年陕西的图片资料,如“八百里秦川大地”、“一尺多宽墙的土屋”、“三角形状的犁铧”、“牛肉泡馍”等,使一些陌生而抽象的描述不再生硬含糊,让学生融入秦川大地这样的意境中,当然对于其中所蕴含的秦人的性格特点就自然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