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就从现在开始作文范文

就从现在开始作文精选(九篇)

就从现在开始作文

第1篇:就从现在开始作文范文

一、用心观察,从看图写起

在学生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教学生如何用心观察图片,看图说话,怎么把图中的内容说清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了什么。我不要求学生能说多少句话,或说得有多好,我只要求学生要说清楚,把自己看到的、观察到的、想到的内容,有条理地说清楚,用一句话或两句话写下来。看图写话是我在一、二年级中重点抓的内容,从说清楚到写清楚,从交代清楚基本的内容,即三要素,到能用一些形容词、修饰性的词语去说去写。

在这个过程中,以一幅幅图画作为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是丰富语言积累的好方法,也是学生学习作文的第一步。从看图中,让学生学习写人、记事、写景、写状物、写想象,从而教好“看图说话”和“看图写话”这两大关键环节,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及表达能力。

在一句话中,学生要学习找出关键内容,说清楚关键信息,再到培养孩子用两句话、三句话,甚至更多的句子或段落去描写,从而为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积累,打开写作的大门

在过去,常常听家里长辈说:“肚子里没点墨水,怎么写得出东西?要想写出好文章,还是要多读书,你不看,怎么写?”我觉得他们说得真好,没有积累足够多、足够好的词汇和句子,又如何写出自己的好文章。所以,写作要从文字积累开始。

我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孩子多背四字词语、好词好句。二年级开始,则要求学生学习使用好词好句,学习使用比喻句、拟人句,使自己说的话、写的话更生动有趣。三年级开始,学生要开始学习模仿别人的写作顺序和方法,使用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写作方法,去写清楚,写细致,写好文章。在这个过程中,积累变得尤其重要。所以孩子手中,都会有一本摘抄本,或好词好句积累集,还有一个观察本,观察生活中自己身边的人、事、景,甚至是天气的变化,观察所有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为写作积累素材。

每节课的课堂,是我训练的另外一个重要场所。说话,是一种积累,多给孩子说的机会,特别是上课的时候,我会鼓励他们自由发表意见,要使用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不要求说得多么优美,尽量贴近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课文就可以了。

日记是一种很好的写作训练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积累。我告诉孩子们:所谓写话就是把自己说过的话记录下来而已,只不过我们换了一种方式,把说的内容变成写的,用文字表达我们所说的话。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说话与写句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写话,就是用笔说话,用笔说话和用嘴说话一样,你想说什么,笔下就写什么,你想说多少,笔下就写多少。你的经历,你的观察,你的发现,你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写出来和朋友们分享。只要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真实地表达出来,意思表达得清楚、完整,就算只有一句话,也是值得表扬的。

三、读写不分家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只有理解了文字内容、文章的意思,方能把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为自己所用。因此,我每天给学生规定一个固定的阅读时间。多读,读多了,学生写起来自然就比较顺手。

在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观察文段的特点,如段落开头空两格,有几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观察文章的内容,如每篇文章或一段话的第一句会明确写清楚什么,什么时间、谁、在哪儿、干什么。通过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学生就能发现什么必须详细写,什么可以简单交代。所谓“详细写”,就是能写出人物间的对话,人物具体是怎么做的,并能够用上恰当的动词。在观察中,学生还学会正确使用“,”“。”“?”“!”等常见的、常用的标点符号,也能写通顺句子,然后做到在写话中不丢字,不多字,学过的字必须写字,没有学过的字,就写拼音。

同学们在读了无数遍课文,在和别的课外书做了比较,在读书中慢慢理解和积累了句子,就会慢慢地学会使用形容词、比喻句、拟人句等。在写作上,学生就不会感到害怕,也不会拒绝,甚至会爱上写作。

四、仿写,开始写作的道路

写作就是从模仿别人的写作方式、方法开始,慢慢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会和感悟,从而悟出自己的写作内容、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之路,能独创一枝的方能成为大家。虽然,我不会要求学生成为写作能手、写作大家,但模仿是所有孩子进入写作的最好方式。

低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写作的门槛,看图写话就是低年级写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发现通过长时间的教学,通过不断的积累和阅读,当学生们正式开启写作之路时,将会轻松很多。我只需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和仔细推敲,去写出自己要说的话;再要求学生找出要素,按照要素去写话,要求把关键内容交代清楚,如:谁在哪里做了什么,怎么做,做得怎么样,为什么要这么做等。然后再让学生,学习别人怎么把话写得具体,写得生动有趣。同学们就会把他们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用上,甚至把电视中、动画片里学到的一些可爱的话恰当地用上,让人读了感到很有创意。如有学生写小猫抓鱼的过程,是这样描述的:

有一只小花猫,看到一个鱼缸里面有一条金鱼。它想来想去:怎么能吃到这条金鱼呢?小花猫伸出猫爪在鱼缸里抓鱼。小金鱼游得非常快,就像一道红色的闪电。小花猫怎么也抓不到它,于是,它急得满头大汗。小花猫抓抓脑袋想出了一个办法。它对小金鱼说:“你游泳的技术真棒,可是你会跳吗?”小鱼得意地说:“我当然会跳啦!”“那你跳几下给我看看,我就不吃你了。”小花猫刚说完,小金鱼就跳了起来,水花溅了一地。小花猫看准时机,在空中抓住了小鱼,塞进了嘴里。小花猫闭上眼睛,舔着嘴巴,得意洋洋地走开了。可怜的小鱼,到死也没明白,它被骗了,真是可怜。这真是条笨鱼!

这样的习作是很有趣的。因此在模仿中,我会要求学生注意重点观察别人是怎么按顺序写的,只有按顺序写了,才能使你的表达有序,而不是杂乱无章。在写景时,我们可以按照从前到后、从后到前、从左到右或者从右到左的顺序观察,并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描写。这样,你的表达就显得条理清晰。我们的课文通常是怎么介绍的?为什么会这样介绍呢?我们能否用另一种方式呢?我要求的模仿也是要学会变通的,能做出改变的,能详略得当地描写,才能使作文更@张力,有所侧重。

第2篇:就从现在开始作文范文

【关键词】村上春树;外国文学;回归

谈到中国文学就会谈起鲁讯、老舍和近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一想起日本文学就会很自然的想到日本著名文学大师村上春树。在 1979 年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第一次出现在日本文坛上之后就被认为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欧美文化的影响与文学与传统的日本文学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他本人也曾经很多次表示自己的文化鉴赏、体验、认知都和日本文学关系不大。这就使得当我们研究他的作品时会忽略从日本文学这一个角度去解析、欣赏。

日本文坛对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研究已经很深入了,特别是从欧美文学这个角度,目的就是为了知道世界文学的特征是怎样体现在村上的 作品中,但是却忽略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日本人,日本文化对于村上春树的影响,而且影响还不小。从村上的一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明显的地道的抒情表示手法,同时村上也提到过自己文学的原点还是在日本的古典文学体验。我们国家对于村上春树的研究还是还处于初级阶段,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欧美文学和村上春树的关系;解析村上的作品特点;挖掘村上作品的魅力。鲜有人能够准确阐述村上作品的中国特性,相反更多人却在研究它与日本文学的共通点。有人说:村上的作品虽然受到欧美文学的影响,带着欧美风格的表现手法,但是究其根本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情感、意识深处带有佛教禅学的观念,只是被日本文学给掩盖起来,如果不真正的投身村上作品,去体会他的精神活动、解析精神体验我们是很难发现的。很可惜,对于村上作品的分析都很片面,要么只考虑它作为日本文学作品的普遍性,却忽略了其受欧美文学的影响在结合日本文学所产生的特殊性、要么就只是λ的作品进行浅层次的批评,这就使得村上的作品至今不能全面的解析。

所以,本文旨在通过改变分析的角度,重点分析村上作品和日本古典文学的关联,通过分析村上春树对于古典文学的理解来寻找其中文学特点。村上作品的文学主体一直都是在变化,如果我们能发现这一变化背后最真实的不变特性,我们就能自然的全面分析村上文学,同时还可以让更多的人从中得到启发,进而可以推进世界文学的发展。村上曾经说过他从没有被日本的文学作品真正的打动过,甚至不喜欢传统文学的表现手法,兼职就是排斥,现在我们就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村上的家庭教育来看。村上从小就很讨厌日本文学和日本的家庭教育,这跟他的从小家庭教育有关,村上的父亲是一名老师,并且是喜欢日本古典文学的语文老师,所以从小村上就被父亲灌输日本古典文学知识,还需要背诵日本古典文学作品,而且谈论古典文学已经是父子交流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村上春树从小也是非常喜欢阅读的,可以说在成长时期博览群书,基本上都是世界名著,以泰戈尔、列夫托尔斯泰为著,升入高中以后具有了一定的英文阅读能力,开始接触到原版的欧美小说,而且这样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最后基本没有看过日本文学。所以村上说他自己并不是依赖于日本小说才成长的。

从村上春树成长的社会环境方面来说。村上春树出生 1949 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日本作为战败国无条件投降,所以日本就成为了美国的文化肆无忌惮渗透的对象,村上春树的成长时期正好就是日本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念得变化深深的影响到了村上春树,同时文化的渗透使得他们不得不接受美国的文化,学习美国的语言。在美国的影响下日本在战争后确实飞速发展,但是发展的同时也不断被渗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那一时期的作家身上多多少少都有美国文学的影子。很多小说很鲜明的刻画出了日本人屈辱的内心和美国霸道的现象。但是这些作家还是要分两种,一种是已经长大然后经历美国文化渗透,这群人对于美国有仇恨感;另外一种就是在文化渗透下出生的日本作家如村上春树就是。他们对于美国没有仇恨感、对美国文化没有排斥,加上村上春树的家庭教育背景,使得村上春树从小就一直浸泡在了美国的文学世界里,深受美国文学的影响。出来看书村上还是很喜欢爵士音乐的,收集了很多唱片,写过很多关于音乐、外国文学的报道。因此村上这代作家和他父母一代的作家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可以这样说:村上的父亲们对于没有是有着很深的芥蒂,但是到了村上这一代人就基本很喜欢美国了。因为随着美国文化的全面渗透,村上春树这一代的日本人已经接受了美国文化,并且把美国文化看作自己的生活范围以内,在享受这种新新的、舒缓的美国文化的同时很自然的就接纳了,有的甚至被取代了。对于村上来说,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习得了日本的古典文化,另一方面沉迷于美国的爵士音乐、美国小说、虽然在政治上美国是日本的敌人,但是从这些方面来说,美国文学已经根深蒂固了。在村上成名之后又对美国文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批评,重视程度显而易见。

从以上的两个方面来看,我们知道村上春树确实深受美国文学的影响,而对日本的文学是直接忽略的,从来没有在某个方面把日本作家看作自己的学习榜样、奋斗目标,反而把美国大家看作良师益友。正是如此在使得村上春树和日本文学有着说不清的联系。所有的看起来是美国文学的表现背后都能感受到日本文学的气息。村上春树表示自己只是对于美国文化感兴趣,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意思,而他自己也只需要这样一个不同的而已。去除自己和日本文学的关系,在他看来日本文学就是自己的羁绊,所以村上春树才会疯狂迷恋外国文学作品,虽然是有着一点对家庭教育的抗议,但是更多的还是对美国文学的喜欢。

对于村上春树的作品,评论家们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直接批评村上春树的作品跟美国文学太过相像,另外一种以日本文坛大师丸谷才一为首的评论家,他们说村上春树的作品虽有着美国文学的表现手法,但是却有日本古典的抒情在里面,这种手法独一无二,是这位作家独有。村上春树对于这些评论感到很惊讶,说第一种吧,这也是事实,但是第二种就是完全的没有想到,要知道在此之前他是想通过英语来写的,这也使得村上意识到自己与古典的日本文学之间确实一直都冥冥中有着联系,不是自己想要切断就能断的,他也不得不去面对这个现实。

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的特点是依靠从小的良好家庭教育使得谙熟日本古典文学,同时加上博览外国文学才造就的这种特点,并不是处于那个时代下所有作家的共性。《且听风吟》是第 22 届群像新人奖的获奖作品,可以说这部文学作品的发表是村上春树对于日本文学看法的一个转变点,使得村上从心开始看待自己,看待自己作为一个日本人,看待自己从小接触古典日本文学这些联系在当下自身的体现。当他开始寻找的时候,他发现以前所谓的日本文学是一种束缚,其实这种束缚并不存在,只是没有去真正的理解过一次,这可能跟小时候的叛逆心理有关,他发现这很多都是因为父母从小把自己带入日本古典文学的世界,培养了兴趣,从而才会叛逆的时候会去读外国文学,正是培养兴趣的时候自己的最初文学体验都是源于古典日本文学。在他的寻找之旅途中,村上开始阅读日本文学,并且从新把小时候父亲

让自己读的日本文学重新看了一遍。他说:“当我想通之后我就开始重新的走一遍小时候的古典文学之路,每次看日本文学我都想把它读出来,但是一个人在房间里读是很尴尬的,这与我多年不碰日本文学有关,然后我就一边放爵士一边阅读,慢慢的我发现自己对日本文学的态度慢慢的发生改变,慢慢的接受”。当他慢慢走进日本古典文学的时候,他也开始把自己领会到的日本文学特质加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村上春树曾经说过:每次想到日本文学作品我就会想到上田秋成,我自己小时候看过他的《雨月物语》,非常喜欢,所以我就试图让自己的文学作品结合“物语”这一元素”。在他获得新人奖后出版的《寻羊冒险记》可以看出来。在村上看来日本文学可以分为古典文学和在社会的成长中出现的当代文学两大部分。村上从小就谙熟日本古典文学,在寻找之旅中可谓是开始喜欢上了古典文学,但是对于当代日本文学可谓是觉得其毫无亮点,让自己提不起兴趣去阅读,态度不得不说是区别很明显的。这种对于日本古典文学的喜欢不得不说对于之后村上的创作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但是这跟他喜欢美国文学没有关系,没有影响。

自 1979 年以来,村上春树的小说一直被大家所接受、喜欢。在小说创作的这条路上村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因为自己的热爱,村上还阅读、翻译了很多的美国文学作品,获奖不断,可谓是在文坛上一路高歌,人气飙升。在 90 年的时候村上为了追求更好的创作环境,新的创作灵感不远千里背井离乡,

在国外开始新的定居生活,并且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教授的身份开始了他全新的创作生涯。此前,村上春树对于日本文学一直保持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接受古典文学和拒绝当代文学。所以这就使得村上春树从来没有系统的阅读日本小说,只是在小时候阅读古典文学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部分古典文学,对于当代的日本文学的了解是很浅的。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期间村上春树被要求指导日本文学,但是他之前是从没有全面的了解日本文学,所以他觉得这也是一个自己重新的接受日本文学的一个机会,所以在普林斯顿大学大学任教期间村上春树开始全面的、系统的阅读日本文学,思维和日本文学全面的接触、碰撞,让他的文学创作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领域。

在村上开始外国定居的生活之前,在外国读者的心中,村上春树可以说是小有名气。甚至他的《再袭面包店》被收录在哈佛的文学类教科书当中。村上发现他的作品虽然都被看作是美国文学下的日本文学,但是几乎自己的作品吸引别人的地方还是在于他是一个日本人,运用了日本式的抒情表现手法,可见他的文学作品在外国被人接受不是在于他热爱美国文学。这使得村上春树对于自己的定位产生了疑问,他知道不论自己怎样的去割弃自己与日本文学的关系,都不能让自己完全的脱离日本文学,最起码他的作品是日语类的。村上春树在后来的采访中说:“虽然一开始自己教授日本文学是学校的要求,但是自己在后期的过程中还是具有主动性的去学习,大家说我的作品是日本文学,但是我却没有真正的阅读日本文学,这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个机会,所以我就欣然接受了,而且我每次回国带来的东西都是我在日本买的各类小说,我发现自己的思维、体验有了很大的变化”。村上后来把自己与日本文学碰撞的收获写成了一本书――《为青年读者的短篇小f导读》,在书中,村上的写作风格跟以前大不一样,开始就表明了自己和日本文学长期脱轨,但是随着后期的的全面学习,他开始喜欢上了二战后期在日本文坛上享有声誉的作家,他们这被称为‘第三代新人’,全面解析这类作家的文学作品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在分析的期间,村上对日本文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日本人,用日语写作的作品早该回归日本文学。村上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期间我才开始全面接触日本文学,慢慢的我发现自己以前为了割弃自己与日本文学的联系而做的事大错特错,而且自己内心也慢慢转变了这种强硬的态度,开始对于回归日本文学有了很大的期待,‘同心圆’的想法是错误的,总之来说就是想回归自己的国家,回归自己本该去到的地方,就像一个浪子,现在想回头了”。村上决定的文学的回归不仅仅是文学,自己从小接触外国文化,对于日本不仅仅是缺乏文学的理解,在各个方面都一样。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探究村上的作品应该从日本文学的角度来看,只有把其中的体验和表现置于古典文学的传统观念中才能理解的透彻。不能把村上文学仅仅看作是受到日本文学的影响。文学是发展的,动态的,应该把村上的文学结合日本文学一起看待,共同进步、相互影响的。我们相信村上的文学之所以被人称赞,不仅仅是由于家庭社会关系所造成的独特的‘美国文学下的日本文学’,而是他与日本文学的联系,在村上的寻找之旅上,我们有理由坚信,随着这位作家不断的打破内心的枷锁,不断追寻自身的‘跟’,他在文学的创作之路上会有更大的突破,会最终成为一位像他儿时所崇拜的的那些大家。

参考文献:

[1]蔡雨. 浅析高校日本文学课堂教学新模式――以远藤周作与村上春树文学作品为例[J]. 科技风,2016,(04):47-48.

[2]段珩. 还原本来的村上春树――评《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J]. 博览群书,2013,(12):53-55.

[3]王向远. 日本文学史研究中基本概念的界定与使用――叶渭渠、唐月梅著《日本文学思潮史》及《日本文学史》的成就与问题[J]. 山东社会科学,2013,(04):90-98

[4]藤井省三,贺昌盛. 论村上春树的汉语翻译――日本文化本土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变革[J]. 扬子江评论,2012,(04):46-51.

[5]邓英杰. 村上春树文学的暴力性――《奇鸟行状录》的暴力书写[J]. 文学界(理论版),2012,(03):161-162.

[6]陈婷婷,徐F. 日本文学中成长主题的演变――以《破戒》《斜阳》《挪威的森林》为个案[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17-122.

[7]赵佳舒. 开放式历史记忆的书写――论村上春树文学作品中“介入”的局限性[J]. 名作欣赏,2011,(36):98-100+105.

[8]袁惠. 传承“和风” 守望日本――对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及其他作品的解读[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05):62-65.

[9]藤井淑. 二つの高度成L期――『Lと共に去りぬと村上春湮难[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04):1-4+10.

[10]刘钟鸣,曾妍. 村上春树的个人理解与宽容――村上春树与他的《地下铁事件》、《约束的场所:地下铁事件2》[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92-94.

[11]李莲姬. 战争对村上文学的影响――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论[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4):89-93.

[12]吴思佳. 试析村上春树作品中的隐喻――以《寻羊冒险记》为中心[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02):100-102.

第3篇:就从现在开始作文范文

一、动漫电影的心理诉求迎合

西方电影的制作难度很大,不仅要在商业上得到利益,对电影的文化性又有着很高的要求。普通的动漫电影都是给年龄很小的儿童观看,《疯狂原始人》则不同,电影的受众面很广,面向全年龄段的人。

(一)天然呆的人物造型以及惹人发笑的表情形态,符合年龄小的观众

对于年龄比较小的观众,可爱的造型、美丽的环境、有趣的内容、欢快的节奏等,都是成功的动漫电影能够在短时间内讨他们欢心的基本要求。《疯狂原始人》在人物形象上天然呆萌,环境也是如此,比如说古老的生物形象、行动能力、沙漠石头、美丽森林、迷宫幻境、崇山峻岭等,通常在现实生活中很少看见的环境出现在电影之中。电影中还有很多吸引人的小动物,史前的小鳄鱼、猴子、大象一样的老鼠、长着巨大牙齿的猫等奇珍异兽,给低年龄段的儿童带来出其不意的视觉体验,电影的内容、画面和节奏更是瞬间博取了他们的欢心,深深地感染了儿童和青少年,激起了他们看下去的欲望。

(二)与亲情有关的题材内容,得到了作为父母人群的支持

从亲情方面来说,作为父母希望电影的题材朴实而且具有教育意义,孩子们在观看电影的同时,既感到欢乐又能得到教育。所以说一部成功的好莱坞电影,想要得到身为父母观众群的消费支持,在内容上就要有人文性和人性价值观的教育。《疯狂原始人》所含有的人文元素都是西方电影中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努力拼搏的精神,体现了广大人民所接受的要求和思想准则”。电影中主角的家庭人员无论再怎么争执,都会在每一天太阳落山的时候同归于好,无论这些动物是多么凶猛、多么暴躁的史前生物,都会在这一时刻展现出温暖的一面。电影不管是角色与角色之间,还是角色与动物之间的相处,都说明了从不认识、害怕,走向和睦共处主旋律的过程,这满足了身为父母教育亲子的心理要求。同时影片还以诙谐幽默的手段告诉了观众们很多常识,比如说如何使用火、鞋子、雨伞的出现背景,人们从群居到独居的进化过程,很多的史前文明知识,通过轻松愉快的方式向大家说明,体现了在玩中学习的电影教育功能。通过这种方式必然会加大父母群体的消费支持。

(三)现代思想的启发教育得到了成年观众人群的支持

“人类从一出生开始就喜欢幻想,幻想是人们的天生心理,小孩子因为对陌生世界的好奇与敏感,他们都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动漫,但是成年人因为各种因素对世界不再敏感,他们会追求一些具有幻想的动漫电影。”所以动漫电影不仅仅要满足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也应该面向饱受社会压力的中年人群,给他们提供安宁的精神栖息所。《疯狂原始人》的主要内容表明了人类进化和成长的路途,暗示着现代文化的思想内容,主人公一家在具有智慧的现代人的帮助下,学会了获取和使用火,并通过使用器材让生活过得更好,让自己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丰富,他们开始不再暴力地毁坏周围的环境。在智慧人的帮助下,这些古老的原始人也开始学着主动地去想问题。他们努力拼搏,追求自由和民主,在进化的最后他们一定会是先进、发达、愉快、自由的现代文明人。同时《疯狂的原始人》通过对环境的理解,里面出现了很多关于人类灭亡、人类毁灭的现代问题,这体现了在文明进化过程中的思考发展,也不同于一些灾难片的生死离别,更能得到中年人的肯定与欣赏。

二、亲情题材中融入的多元文化

在多姿多彩的现代环境下,美国单调的思想遭到了冲击,为了得到全球的认可以及带来更大的利益,美国的制片单位开始调整、改革创作思路,让全世界的人都喜欢他们的电影。《疯狂原始人》采用了原始的方法,在结合不同文化的同时,还淡化这些文化突出的特点,达到融为一体不突兀的境界,让全世界都能接受这种新的文化,从而得到全世界人民的支持。

《疯狂原始人》主人公一家六口人在父亲的带领下生活,每天争抢着食物,逃避凶猛野兽的追杀,每一天都听父亲讲着同样的故事,他们的生活没有变化,他们单调乏味地在山洞里消磨着每一天的时光。大女儿是一个富有探险精神的姑娘,和因循守旧的父亲大相径庭,大女儿不满足一生都囚禁在这个地方,时刻地想着追求更刺激的生活,想到外面走一走。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场景,就是在一个迷宫一样的石头阵中,当主人公一家的其他成员都按照自己的手段――一种以前从未尝试过的特殊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只有父亲一个人还在不停地绕圈子,怎么也走不出去那个迷阵。其实在那个时候,他的内心一定是非常恐惧的,表面上是因为走不出去迷宫而恐惧,实际上是因为自己原来的那一套方法、理念失效而造成信仰缺失的恐惧。这时,一个新的信仰顺理成章地就递补进来了。其实,美国对世界的文化教化,也不过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先让其他文明的人们处在迷宫之中,让其对自己原先的想法产生不信任,然后顺理成章地把它的观念灌输进来。

传媒的发展把人们分成了三种类型,第一个是开拓者,第二个是探索者,最后一种是保守者。在《疯狂原始人》中,每个人都有着相对应的原型。在主人公的一家中,父亲是革命型的,他最先开始创新;女儿是最早的探索者,她对于一切陌生的事物都有着巨大的好奇心。母亲和另外两个孩子和祖母都是跟随的人,最后父亲变成了守旧者,即使父亲是一个守旧者,但是他为家庭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就足以说明了一切,何必还要通过一种所谓的“自我救赎”来让自己变得“完整”呢。电影中对父亲转变的描述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从生活的方面来看,父亲维持着的保守也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生活不仅仅需要创新,也需要坚守。

直到有一天世界末日到来了,他们居住的地方被毁灭,一家人被逼无奈、远离故乡,开始了一场全新的路途。离开了他们待了“一辈子”的地方,眼前是一个丰富多彩又陷阱重重的世界,地上遍布着吃人的植物和不知道名字的生物,一家人都觉得不适应,在他们迁徙的过程当中还遇到了智慧人。这些智慧人不光有着聪明的大脑和动手能力,还乐于助人。他们帮主人公一家度过了眼前的危机,还教会了他们许多“高科技”的制作。

(一)利用亲情元素的多种思想得到更多的东方观众喜欢

为了让全世界的电影欣赏能力提高,好莱坞电影在坚持以往的原则的时候,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思想,让全世界的不同人们都去接受。《疯狂原始人》是其制片厂第一部以亲情为主题的好莱坞动漫电影,想要体现的思想让全世界的人们都去认同,让东方的很多不发达国家也都支持和消费。可以说电影说明的亲情思想,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在发展的过程当中,父亲的形象、亲情的观念、规则以及教育理论的进化,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在父亲从冥顽不化到勇敢探索,从恐惧黑暗到大胆争取光明等,都表现了人们亲情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从中国观众立场上来说,电影中所表现的亲情规则保护以及儿女教育问题正好符合了中国目前亲情教育的根本需求,让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欣赏和喜爱《疯狂原始人》这部电影。

(二)结合目标文化及思想,让不同的民族倍感亲近

好莱坞的电影善于结合不同的文化及思想,再加上自己的创作与制作,再让全世界的人们去欣赏,就更能得到世界各族人民的支持。好莱坞电影的这种制作手法,在得到了不同民族观众的喜爱和支持的同时还让一些民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好莱坞动漫电影的“制作背景”和“销售沃土”。好莱坞的动漫电影的这种手段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电影《怪物史莱克》系列、《马达加斯加的企鹅》系列、《功夫熊猫》系列等,在提供创作背景的国家得到了广泛的欢迎,电影中吸收了大量的东方文化。《疯狂原始人》没有《功夫熊猫》那么“明目张胆”,但是电影中的民俗表演、民间习俗等大家所了解的东方文化内容都是存在于电影中的。同时制片厂的名字也让东方的观众心理有着认同感。

三、《疯狂原始人》中丰富多彩的文化

时至今日,在能够影响全世界电影的制作方来说,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是当前全球最引人注意的制作“原材料”。各个国家也用不同的形式来发展自己国家的动漫电影事业,保持自己国家电影事业和媒体传播的繁荣。同时在电影表达家国情怀,说明民族历史建设传统文化等方面的能力。所以《疯狂原始人》结合丰富多彩的元素的制作方式,都是一种不同文化的交流手段。

(一)动漫电影内容的创作暗示了西方明显的电影思路

西方的电影是全球电影的创作核心,电影的制作也始终保持着西方电影文化的宣传能力,表面或暗示西方传统电影的思路。《疯狂原始人》的内容制作无时无刻地不在说明美国电影的传统思路。比如电影一开始人们一起打猎的场面,是西方最热门的体育文明。现代的智慧人带领主人公一家一起走向的大山,更像是西方的建筑物“摩天大厦”等。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动漫电影最终解释权属于美国。与此同时,《疯狂原始人》是一部典型的商业化作品,电影中传承了以往美国电影的表达形式,电影中的人物大多一个人改变或扭转一种局面,给人们带来了自由和解放。内容的“艰辛曲折”和“惊心动魄的生死关头”等,都是以往美国电影的特点,电影能够取得极大的成就,体现了结合其他文化元素,但也没有遗忘美国传统电影的特色。

(二)丰富多彩的元素结合表达了西方文化的经典世界观

从旧时期到现在的进化过程来看,西方原本的文化元素具有漂泊性,能够形成今天的文化形式最大的原因就是对各种经典文明吸收和概括。西方经典电影的创作体现了丰富多彩的思想结构,注重解放和光明,符合西方思想的主要理论和世界观。因此在西方的电影中人们在看到西方思想的同时,也能够找到其他国家的文明思想。比如说《疯狂原始人》中智慧生命被诠释成宗教中的人物形象,主人公在智慧生命的引导下远离了毁灭,朝着光明的道路前行。这种“远离―奔跑手段”在表达了宗教信仰的同时,还能够看到中国经典典故“夸父追日”的锲而不舍精神。这种故意或者无意的思想结合表明了电影文化的世界性。又说明了西方思想兼容并包的主要世界观,这是西方动漫电影能够得到全球人民欢迎的关键所在。

第4篇:就从现在开始作文范文

关键词:军戎服饰;防护功能;伪装功能;识别功能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167-01

一、军服是人类战争演化与人类文明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

中国的原始战争萌芽于史前阶段。由于武器的出现,用于防护武器伤害的甲胄也随之出现了。据史料记载,在唐代李笙所著的《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中讲到:炎黄时期的蚩尤“烁金为兵,割革为甲”。蚩尤佩带着各种兵器,腹间包缚着防护身体的皮甲。在大汶口文化的墓葬群里,也曾发现以保护膝和生殖器为目的的大批用龟甲制作的原始防护装具。可见,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就使用兽皮等物制作成简陋的护体装具,军服就已经有最原始的雏形了。

二、中国军服的起源

(一)恫吓、震慑敌人的需要

在人类早期,人类文明还处于很不发达的原始阶段,人们对一些事物和现象还不能够做出正确的认识。例如,原始人类对于自然界猛兽的恐惧古以有之,先民认为大型野兽的凶猛形象不仅对自己可以起到恫吓、震慑的作用,对敌人也可起到同样的作用。所以通常用古代猛兽的皮毛来装扮自己,认为这样就可以使敌人对自己产生畏惧感。在远古时期,原始人类在作战时,通常穿着造型异常夸张的作战服装,体积也十分庞大,色彩艳丽眩目,通过比较服装或冠饰体型的大小来以体现自己的实力和强大威力,并对敌人起到炫耀、威慑的作用。

(二)防护功能的需要

战争的危险性和威慑力一开始便赋予军服特殊的使命——防护功能。在原始时期,人类的战争工具主要材质为石、木、骨、角、等原始武器,在战争中,这些锐利的武器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随着人类冲突的和手工业的发展,原始人类在作战过程中,为了免于武器所造成的伤害,用动物的皮毛缝制成服装、藤条等编制成简陋的防护的用具,对身体的一些重要部位例如心脏、后背等开始进行防护,这也是铠甲的最原始的雏形。我们从现今一些比较封闭的地区依然还可以看到这种古老铠甲的遗存。例如台湾兰屿耶美人的甲衣还依然是很原始防护装具。其甲衣由藤条编制而成,防护面积也主要是前胸和背部人体要害部位。为了增加防护效果,还在藤甲表面蒙上鱼皮。

(三)识别功能的需要

作为军用服装,可识别性也是其主要功能之一。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开始了以部落之间冲突的群体作战。然而,在这样大规模的作战中,人们需要能够识别敌我,才能保证战争的进行。为了将本氏族的成员与它氏族进行区分,原始人类利用矿物色彩涂抹在身体上,或穿着色彩区别与敌方的原始服装,在战争中便于统一与区分敌我,这可谓是军服识别功能的最原始的表现形态。这种功能被后期人类所发展,例如,古罗马的斯巴达克的起义部队就用红色的短斗篷来区别身穿白色服装的罗马大军。

(四)伪装功能的需要

在人类早期,人类的敌人不仅仅是自己的同类,还包括自然界的会对人造成伤害的猛兽。人们在搜索跟踪猎物时发现动物除了锋牙利爪之外,还有一种自我保护的能力,即他们的皮毛能与周围的环境背景融为一体。特别是那些行动迅猛的动物,如老虎、豹子等。它们身上深色条纹与浅色皮毛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在远距离观察时,自身的轮廓就被破坏了,这就是现今变形迷彩服的雏形。这种原理被早期的人类所效仿,他们在打猎时披着动物的皮毛、羽毛、树枝来伪装自己,直到非常接近猎物时才进行攻击。伪装在军事上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共和时代,当时战士们佩带着包覆狼皮的头盔,身着各种皮毛服装,直到今天有些国家的军礼服还沿用羽毛作为装饰,这就是古老伪装的痕迹。在早期时代,人类的战争方式在空间上主要是近距离作战。所以伪装功能在早期战争中并不重要。直至近代,由于作战武器和方式的改变,使军服的功能性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伪装已成为现代军事必须考虑的重要战术之一。

三、结语

军服是伴随着人类战争的出现而产生的,战争的危险性与威慑力使军服从诞生之日起就被作为需要重要考虑的的军事要素之一,同时战争也赋予了军服防护、识别、伪装三大基本功能。军服作为一种功能性服装,从其起源开始就具有极强的目的性。中国军服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由简到繁、由初步雏形到逐渐完善的一个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本文通过对中国军服起源的研究,探寻中国古代军戎服饰文化成长生息的足迹。

参考文献:

第5篇:就从现在开始作文范文

【关键词】潘柽;永嘉唐诗;再分析

宋朝向来是中国文人墨客所向往的黄金时期,其中宋代的词作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极致表现。同时,宋代在思想上的自由程度也让后世文人艳羡不已,那些为后人所推崇的有不俗成就的词人、思想家们,也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财富。使温州的文化事业在这个时期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本文试从潘柽这一温州诗人着手,探讨温州在宋朝时期文化发展的一景,并分析究竟是谁在永嘉首倡唐诗。

对于潘柽的研究,一直以来并未得到学术界的重视,所以有关潘柽方面的论文、著作也不甚丰富,时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博士生赵敏等人发表过一些专门关注潘柽诗文方面的文章,并有一本专著。而在研究内容上,赵敏提出“永嘉言唐诗自潘柽起”是有疑问的,并通过诸多论据证明了“永嘉四灵”才是真正的永嘉唐诗的开始。但笔者认为赵敏等人的观点也是有疑问的,其理论依据显得并不充分。

一、潘柽其人

潘柽,字德久,南宋永嘉人,宋代武状元潘文虎之子。一般人们认为永嘉首倡唐诗从潘柽开始的观点主要依据以下资料:潘柽“平生喜为诗,下笔立成,声名藉甚,永嘉言唐诗自柽始,有《转庵集》”。同时,叶适在《转庵集序》中也说到“永嘉言诗,皆本德久”。这里的“永嘉”明显是针对“永嘉四灵”诗派而言,所言之内容即“唐诗”,指中晚唐时的近体诗。

然而,潘柽的一生并没有因所谓“言唐诗”而显赫,其晚年是在清贫和淡泊的环境中度过的。徐照曾说他“贫与诗相涉,诗清不怨贫。”徐玑在《潘德久挽词》中也说:“病惟亲笔墨,贫亦买琴书。”郭则澐在《永嘉杂咏三十首》则说:“阅尽炎凉如铁佛、白头愁倚塔铃风。”死时,叶适、徐照、徐玑都有诗挽悼。从这些诗歌、挽联中既能看到潘柽生活的艰辛,也能从一定层面上反应其地位,但其主要作品《转庵集》久已散失,现仅存佚诗二十余首,所以这就给研究潘柽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二、驳“永嘉言唐诗自潘柽起”论

(一)“永嘉言唐诗自潘柽起”

潘柽为什么要倡导中晚唐的近体诗呢?宋学在思想领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强调“道”和“天理”的重要性。理学家们认为:“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把一些形象生动、描写自然景色与生活情趣的诗篇,视为不足道的“闲言语”。但是,潘柽对理学家“以道学师”的思路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转而积极倡导唐诗。

但是,潘柽却又为什么选择了中晚唐时期的近体诗呢?对此徐象梅《两浙名贤录·赵师秀传》指出:宋孝宗乾通、淳熙年间(1165-1189),“濂、洛之学方行,诸儒类以穷经相尚,诗或言志,取足而止,固不暇如昔人体验声病律吕相宜也。潘柽出,始创为唐诗;而师秀与徐照、翁卷、徐丽玑寻绎遗绪、日锻月炼,一字不苟下,由是唐体盛行。”这里所说“濂洛之肖”指周濂溪、程颢、程颐的理学,从而证明潘柽倡导唐诗是不满于理学家“以道学为诗”的创作主张。叶适的积极支持,鼓吹“四灵”诗,也是针对理学家的这种文学观点。又如刘克庄所讲:“近世理学兴而诗律坏,惟永嘉四灵复为诗苦吟。”《林子昆诗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永嘉之学”如程朱理学在文艺思想上的对立抗争。近人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指明:《永嘉四灵》的诗风,从潘柽开始,由叶适极力提倡。在‘四灵’的作品中充分表现。“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潘柽在绍兴年间(1131-1162)曾出任“福建兵钤”,“兵钤”即“兵马钤辖”,指宋代临时委任的军区统兵官。因此,潘柽“尝从使节北征。”叶适在《送潘德久》诗中写的:“闻道将军如却,不妨幕府有陶潜。”正是这种戏幕生活的写照,在《周会卿诗序》中还说他:“浪漫江湖,吟号不择地”,他自己也曾说:“我行半天下。”这种生活阅历加深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也增加了对南宋朝廷苟且偏安的不满和反感,在《酬赵江》诗中他曾劝朋友不要被朝廷的官职所束缚:“漫道一官长束缚,依然还我自由身。心因爱南江湖乐,眼不禁看富贵尘。”在《赠姜白石》诗中更发出了“世间官职似蒲,采到估松亦大夫。”在他看来官场有似,愤慨之情,溢于言表。这可说是他与一生未尝为官的著名词人姜白石深厚友谊的思想基础。姜白石曾于开禧年间(1205-1207)南游永嘉,作《水调歌头》云:“倚阑干,二三子,总仙才。不问主朗五马,颇忆谢生双展,处处长青苔。”表明了不慕富贵,惟思徜徉于山水之间的情趣,而这“二三子”中就包括了他的好友潘柽。

据此,潘柽言诗开“四灵”之先河似乎确已定论,但是在阅读史料中也不难发现,有些话说的含糊不清,有太多值得商榷之处。

(二)两种说法之比较

在之前我们提到了《两浙名贤录》的“师秀”条,来作为“永嘉言唐诗自潘柽起”的基本证据。但是,厉鹗等人在《宋诗纪事》中只提到:“叶适为之序云:‘德久十五六,诗律已就。永嘉言诗者,皆本德久。’”这两段话是有区别的:徐象梅的确说过倡导唐诗是自潘柽而开始,但《宋诗纪事》的表素则相对比较含糊,仅引用叶适的话“永嘉言诗者,皆本德久”,也没有说“言唐诗者”从德久开始,况且“言诗者”与“言唐诗者”在本质上也不尽相同。

针对这个问题,只能以叶适原话来佐证,可惜叶适的原话已见不到。于是从叶适之后,我们只在方岳的《秋崖集》中看到下面一段话:“潘君德久诗,不宫不商,自成音调。水心谓‘永嘉言诗皆本德’,意其傲兀试席,如深丛孤。”方岳是叶适同时期的后学之辈,时间的优势使他这句话似乎可信,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叶适曾有“永嘉言诗皆本德久”之类的说法。

但方回的说法就有些不同:“潘柽,字德久,永嘉人。叶水心快称其诗,竟谓永嘉四灵之徒凡言诗者,皆本德久。”与之前方岳等人的记录对比多了“四灵之徒”字样。换言之,从方回开始“永嘉言诗者”进化为“永嘉四灵之徒”这个明确目标。那么,既然是“皆本德久”,潘柽便是“四灵之徒”的师傅。既然四灵扬名天下以“言晚唐诗”,那么潘柽理所应当是永嘉言唐诗的起点。果不其然,这样的逻辑便被后世的学者所认可,如:明弘治《温州府志》载:“自乾、淳以来,濂、洛之学方行,诸老类以穷经相尚,时或言志,取足而已,固不暇如昔人体验声病,俾律吕相宣也。至潘柽出,始倡为唐诗,而赵师秀与徐照、翁卷、徐玑绎寻遗绪,日锻月炼,一字不苟下,由是唐体盛行。”并出现了关于潘柽与唐诗关系的最早记载:“潘柽“生平喜为诗,下笔立成,声名藉甚,人莫能俦。永嘉言唐诗,自柽始。”;此外,《两浙名贤录》《浙江通志》《温州府志》《四库全书》等都认同弘治《温州府志》的说法,都是记载“潘柽始倡唐诗”。

至此,两个关于潘柽与唐诗关系的说法出现了:

1、从方岳开始,到韦居安、《宋诗纪事》的作者历鹗等诸人,仅以“永嘉言诗,皆本德久”相称;

2、从方回开始,到后来的弘治《温州府志》,《两浙名贤录》,康熙时期的《温州府志》,雍正时期的《浙江通志》,《四库全书》,还有如今的《文学史》,都以为“永嘉言唐诗自潘柽起”。

三、驳“四灵在永嘉首倡唐诗”论

赵敏等人在分析过潘柽的经历之后得出结论:永嘉首倡唐诗者当是四灵。原因如下:第一,当时文献均以此为准;第二,以四灵名气之大,推动永嘉乃至整个诗坛形成“言唐诗”风气轻而易举。

从文献角度来说,以上观点可以从叶适的原话中得到印证。《徐道晖墓志铭》中说道:“然则发今人未悟之机,回百年已废之学,使后复言唐诗自君始,不亦词人墨卿之一快也!惜其不尚以年,不及臻乎开元、元和之盛。而君既死,同为唐诗者:徐玑,字文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紫芝。”《徐文渊墓志铭》中也说:“初,唐诗废久,君与其友徐照、翁卷、赵师秀议曰:‘昔人以浮声切响、单字只句计巧拙,盖之至精也,近世乃连篇累牍,汗漫而无禁,岂能名家哉!’”叶适说的很清楚,永嘉唐诗已“废久”,四灵出现之后,才使唐诗重见天日,因此,首倡之功应属四灵。那么潘柽首倡唐诗的观点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什么“废久”。

倘若叶适的话尚不足以论证上述观点,我们可以再借宋代其他学者的记载来审视:范晞文的《对床夜语》、王绰的《薛瓜庐墓志铭》、刘克庄的《林子显诗序》、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等作品也都认同四灵在永嘉首倡唐诗的观点。也就是说,四灵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们在江西诗风与理学诗风泛滥的宋代,首倡“唐诗”重新提倡晚唐诗风,给诗坛注入一股新鲜的动力。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梅屋集》提要中所说:“(许)生当诗教极弊之时,沾染江湖末派,大抵以赵师秀等为矩镬”。而在永嘉,则出现了许多仰慕四灵的追随者,据王绰《薛瓜庐墓志铭》记载:“永嘉之作唐诗者,首四灵,继灵之后则有刘咏道、戴文子、张直翁、潘幼明、赵几道、刘成道、卢次夔、赵叔鲁、赵端行、陈叔方者作,继诸家之后,又有徐太古、陈居端、胡象德、高竹友之徒,风流相沿,用意益笃,永嘉视昔之江西,几似矣,岂不盛哉”此话明确将“四灵”作为在宋首倡“唐诗”者,同时描画出由其开创的盛况,足见四灵诗风已远远超出了一个文人集团的意义,成为“唐音”复现、“宋调”式微的标志。同时,占据整个宋末诗坛的阵容庞大的江湖诗派实已形成,这样的成就绝非潘柽能够比拟得了的。

那方回为什么要借叶适之口:“竟谓永嘉四灵之徒凡言诗者,皆本德久”,将功劳过度给潘柽呢?或许我们可以从方回的诗歌立场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方回自封是江西诗派的继承者,在打击晚唐诗体的运动中可谓是费尽心机。在方回理论的基础上,远有宋初九僧、后有潘柽,都在晚唐体诗风上有所作为,四灵也就失去了首倡的光环,变成了随波逐流者。这也正是方虚谷自作主张,将叶适所说“永嘉之徒”换为“永嘉四灵之徒”之目的所在。如此看来,“永嘉言唐诗自潘柽起”的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了,但还是忽略了些许问题。

笔者认为,“永嘉言唐诗”并非真正从潘柽而开始,但也绝不是由“四灵”而起,因为后人记载可以欺骗我们,但诗文本身却不会捉弄后人,而潘柽的诗文确有唐晚期风格。那么至于是否由潘柽起言唐诗确也有疑问,因为在潘柽之前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带有唐诗风气的作品,只是作者名气不是很大,经过潘柽继而到“四灵”时才达到了一个高度,而不论这个高度的质量如何,至少在学界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因此,古人的记载尽管有不确定的表述,后人又多不同的解释,但是“言唐诗”确实出现了,那就需要找到一个出现的过程来解释,而在这个过程中,潘柽以及“四灵”他们究竟处于什么地位,自然会引起人们的争论,潘柽也正处于这个争论的核心,也就有了上述观点的冲突。但由于史料的缺乏,还有很多疑问尚不能解决,留待发现更多资料来进行佐证。

参考文献

[1] 赵敏,崔霞.“永嘉言唐诗自潘柽始”质疑[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2] 弘治.温州府志[C].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M].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版.

[3] 徐象梅.两浙名贤录·赵师秀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数字化处理版.

[4] 方岳.潘君诗卷(秋崖集)卷三十八[M].四库全书影印文渊阁本.

[5] 居安.梅涧诗话[C].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篇[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6] 方回.题钓台[C].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

[7] 叶适.水心文集·徐文渊墓志铭(卷二一)[M].上海:上午印书馆,1936年.

[8] 四库全书总目[M].中华书局,1995年版.

[9] 薛师石.瓜庐诗.附录,四库书.

第6篇:就从现在开始作文范文

2006年的12月,我开始了我的毕业论文工作,时至今日,论文基本完成。从最初的茫然,到慢慢的进入状态,再到对思路逐渐的清晰,整个写作过程难以用语言来表达。遇到困难,我会觉得无从下手,不知从何写起;当困难解决了,我会觉得豁然开朗,思路打开了;当论文经过一次次的修改后,基本成形的时候,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同时,我也在思考,毕业论文的完成预示着什么?

预示着我即将毕业,即将走出可爱的校园步入社会的大讲堂,开始我的又一个新的人生旅程。那么,我应该记下一些东西,对我的毕业论一个总结,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2006年12月,当我接到选题通知后,开始着手论文的准备工作。开始的时候,我不知道要写哪方面的,而且这个范围要掌握好,不能太窄,因为写起来会有局限性,也不能太宽,不能是大家都写烂的东西,这样就写不出新意,很难有较高的突破了。于是我主动找我的导师钟静老师商讨我的选题,及时与她沟通。通过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在几个备选选题范围内确定了幽默广告这个领域的,因为考虑到幽默广告确实很多而且也是一个发展趋势,但真正认真研究它的却不多,因此,我确定了要写这个方面的。与此同时,我就开始了搜集资料的重要工作。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认真准备了一个笔记本,专门收集有关幽默广告的资料。我去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去西单图书大厦,去办理国家图书馆的读者卡,利用空闲时间,上网搜集等各种方式方法,尽量使我的资料完整、精确、数量多,这有利于论文的撰写。然后,我认真对资料进行分类,理论的、实际的例子、图片等等相关内容整理出来,列出提纲,再与老师进行沟通。

2007年1月,老师对我的所准备的资料基本满意,于是我们开始对论文题目的推敲。在不断的肯定与否定中,并且结合我实际现有的资料内容,最终把题目确定为“论广告表现中的幽默策略”。确定好题目以后,我开始准备我的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并在2007年1月11日上交了我的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

在2007年1—2月的寒假期间,由于一些原因,与老师就很难见面了,于是我赶在放假之前又与老师积极碰面,把我的思路与具体提纲给老师审阅,并一起商讨,以便在假期中撰写论文。假期中,我按照论文的提纲,开始动笔写论文。在此期间,与老师电话或短信以及利用E-mail进行沟通。

在这个写作过程中,我的资料很多,但总是有些力不从心,开始还以为材料多才好些,可写着写着就发现,材料多却很杂,需要我去驾驭材料而不能受材料的限制,把思路局限了!所以,我就把我能写得都写上了,整个结构也稍显复杂,有用的没用的都罗列了,差不多写了17000多字呢。

2007年的3月5日我就向导师提前提交了论文的一稿。我知道这个一稿的整体水平一般,因为在写作过程中,我总觉得没有一根清晰的思路。于是,我在一稿过后主动与老师联系,打电话说我的论文情况并且接受老师的修改意见。

通过与老师电话,对我论文的指点,收获不小。我开始了对论文的修改与二稿的再次写作。这次比较苦恼,因为一稿中的很多东西被否定了,我的思路又有些乱了,所以在写作上有了时间上的暂停……但我没有放弃,于是,我与同学、朋友交流,加强学习,阅读更多的相关书籍,并且对资料进一步收集与完善。另外,在三月份,我找到了一份工作,开始了实习工作,于是,时间变得不够用。我一边工作一边写论文,虽然辛苦,但很充实!

2007年4月8日,按照导师的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了我的论文二稿。老师对我的论文给予了肯定,基本满意,说还要给我的重点部分“动个小手术”就没什么问题了,并且再次给了我修改意见。我觉得从与老师的沟通过程中,我能学到很多东西,老师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启发我,给了我很多鼓励。

2007年4月23日,我上交了我的论文三稿。老师对这次的修改很满意,说基本就可以了,正文中的一些小的地方再修改一下,论文的其他部分内容,如:英文资料及翻译、论文的封面格式等再进行补充完善,就没什么问题了。我的心常常出了一口气,觉得身上的担子轻了一点,觉得就像打了一场仗,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那种感觉。当然,至此,我知道还不是整个论文的完成,因为还需要答辩,还要有答辩老师的提问与意见,我的论文才能最终定稿。因此,我还需要继续努力,好好准备答辩,认真检查我的论文,更好的完善。

第7篇:就从现在开始作文范文

       作为文明人的文化寻根之源头,关于原始文化的想象从文明伊始就伴随着社会意识与个人的记忆不断发展演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变换成不同色彩和价值的参照景象:妖魔化的或者乌托邦化的。本文所要探讨的20世纪西方文化寻根中的"原始情结",主要表现在文化人类学家对原始人的人格、生存状态、生活质量与生态关系的整体研究和理解,如何在思想史上第一次向世界揭开了长期罩在迷雾之中的所谓原始社会真相。又如何反过来促进了对文明人偏见和文明社会弊端的尖锐反思与批判。其中包括欧洲中心主义价值观所建构的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原始社会"和"原始思维",它们对社会想象的巨大牵引作用,和对知识分子文化认同重要影响。

       让我们的认识从弥漫现代思想史和文学艺术史的"原始主义"及其历史根源入手。

       一."原始主义"及其历史根源

       从历史上看,西方人对于遥远的文化他者即原始人的关注和想象从柏拉图时代就已经拉开了序幕。  原始主义作为进步主义历史观的对立面,也早在西方思想的源头就有所表现了。古希腊神话把"黄金时代"放在开辟以来人类的第一个时代,这就多多少少给人们留下了向过去寻找理想状态的怀古幽思,开启了原始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传统的先河。荷马史诗和《旧约》  的伊甸园神话都暗示了人性从天真无邪到堕落的必然性,这就从根本上注定了人们怀念原始纯真时代的价值判断取向。每当对现存状况不满时,最容易产生类似于"复乐园"的模式化冲动反应。

       阿瑟.洛夫乔伊(a.o.lovejoy)和乔治.博厄斯(g.boas)合写的名著《古代的原始主义及相关思想》提出,在希腊哲学家中,就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极端形式的原始主义:认为动物在总体上看要优于人类。          这种观念在今天的动物保护主义者和生物权利的呼吁者们那里再度复兴了。

       "高贵的野蛮人",作为想象的人格形象,从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笔下的塞西亚人(scythians)到今日美国影片《与狼共舞》中的拉科塔(lakotas)印第安人,两千年来不绝如缕。古罗马的伦理学家塞涅卡在其《道德书信》中说,古代文学的修辞总是强调自然状态之下原始人身体的优越性,他们没有艺术和共产的连累;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安详的,那是既朴实又简单严峻的生活。  

       中世纪的基督教思想相对压制了原始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之后随着古希腊思想的再度登场,原始主义也重新流行。艾拉斯莫斯1511年的《愚人颂》在某种意义上先于卢梭公开表达了文明人对原始人道德高尚的赞赏。大诗人弥尔顿1628年在剑桥发现人人手里都有一册《愚人颂》,可见这本书在17世纪流传之广。蒙田也赞美过野蛮人生活的接近自然状态的美妙;蒲伯将没有文明教养的印第安人奉为人之楷模;1669年英国诗人德莱顿的英雄剧《格拉那达的征服》被认为是思想史上第一次使用了"高贵的野蛮人"这一措辞的例子  :

       我自由得就象大自然首次造出的人,

       在基本的奴役的法律问世之前,

       那时高贵的野蛮人在大森林里奔跑。

       细心的人会从这里看出,马克思设想的原始社会被奴隶制社会所取代的观念,在德莱顿的诗剧中已显露出了苗头。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思想中原始主义的复兴,在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事件刺激之下,一下子获得了新的想象景观。在新大陆世代生息的淳朴天真的印第安人,成为欧洲人自古相传的原始人神话终于得以全面落实的现实活标本。航海家、探险家和传教士们的各种相关报道和描述,更加刺激了文人的创造性想象力的发挥。表现异国情调的原始伊甸园景观,成为一种写作的时髦。尽管与此同时也有种种妖魔化的表现模式,乃至把原始人说成是食人生蕃的蛮族魔鬼。

       18世纪的浪漫主义者们不满在他们之前的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厌弃大机器生产的喧嚣与单调现实,要求退回到资本主义以前的淳朴田园社会。原始主义情绪弥漫在整个浪漫派文学艺术运动之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家卢梭对"自然之子"的推崇,以及对文明进步与道德退化的逆反现象的忧虑,都在后来的思想史中引发了无尽的回响。卢梭的法国同胞高更放弃巴黎的资本主义大都市生活,到南太平洋岛屿的原始人部落中追寻自己的伊甸园之梦;英国小说家毛姆以高更的这种逆反式人生追求为原型,创作了令文明人羡慕不已的著名小说《月亮与六便士》。

       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对遥远的异国情调和淳朴的原始文化的迷恋完全继承了卢梭的理论和高更的实践,表现出更加强烈和持久的兴趣。这种兴趣从个别先知先觉者的异端性举动,发展成为具有普遍性的思想倾向。其背后的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是,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西方文明赖以自豪的理性进步幻想,这就相当于从根基上动摇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支柱。与生物进化论相配合的直线进步的历史观遭到放弃,与黄金时代神话相呼应的循环论历史观再度以理论体系的方式得以呈现,那就是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一书的宗旨。该书用有机生命的周期来看待文明盛衰的命运,"把世界历史看成一幅无止境地形成、无止境地变化的图景,看成一幅有机形式惊人地盈亏相继的图景"。          文学批评理论家弗莱深受斯宾格勒有机循环论历史哲学的影响,他把《西方的没落》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篇之一"。  弗莱还效法进化论人类学与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模式,为西方文学的发展演变也描绘出一幅以神话为起点和回归的周而复始的循环图景。          可以这样说,循环的历史观和文学史观的现代登场不仅呼应着西方远古神话的黄金时代原型,而且也给原始主义的想象赋予了一种具有现代性宏大叙事特点的历史哲学框架。

       阿瑟.洛夫乔伊和乔治.博厄斯在他们的书中为原始主义做出详细的区分,共有11种类型。如果删繁就简,则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类型:历史的原始主义和文化的原始主义。历史的原始主义认为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原始的理想社会,因而抱有一种向后看的复古主义的回归价值观;文化的原始主义则只要求简朴纯真的生活理想,这种理想并不必然回溯于历史的某个已经逝去的时期。美国人类学家威廉.亚当斯则提出第三大类型的原始主义:父系的(家长政治的)原始主义(paternal  primitivism)。  并认为思想史上形形色色的原始主义正是人类学这门学科的一条哲学之根。

 二、从"原始思维"到"作为哲学家的原始人"

       人类学作为西方殖民化历史进程的学术伴生物,其研究对象一开始就定位在发现新大陆以来世界各地的原始人社会。有人类学之父称号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了他为这门新兴学科奠基的代表作--《原始文化》。从这个书名就可以看出,人类学的问世标志着同西方知识界关注原始人和原始文化的努力已经走向学科建制的方向。此后的一个世纪,欧美各国以人类学为职业的学者迅速增多,仅20世纪后期美国人类学会的注册会员就多达5000人。随着这门学科的迅猛发展,西方知识分子对原始人的认识发生了激烈的转变。从对原始文化的单纯的认识和了解,到重新评价原始人的生存价值及其对文明社会的启示和反思作用。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西方思想传统的原始主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高贵的野蛮人"首先变成了"作为哲学家的原始人",随后又发展成堕落的文明人借以反观自身的人格榜样。美国人类学家保尔.拉定是对这一转变具有直接贡献的主要功臣。他于1927年(1957年增订版)出版的《作为哲学家的原始人》          一书为重新定位原始人的精神和智力品行奠定了理论基础。著名哲学家杜威在为该书写的前言中说,"拉定博士的著作开辟了一个几乎全新的领域。""很容易想象他的贡献成为原始人生活的专业研究者中间热烈争论的一个中心,几乎是一场风暴的中心。"  

       争论似乎是由拉定本人挑起的。他在书的自序中首先质疑了进化论派的人类学观点,批评以爱德华.泰勒的《原始文化》为首的人类学著述具有根本性的误导:原始人代表着文化进化历史上一个早期阶段。他还质疑了人类学与一般社会科学中更加危险的一种简单化的分类:把所有被认为是原始人的族群不加区别的看成同类,不论是古朴的非洲布须曼人还是高度发达的马雅人和阿兹忒克人,澳洲原住民和玻利尼西亚岛民。          拉定还在书中(第13章)向当时甚为流行的列维-布留尔(levy-bruhl)"原始思维"说发难。认为列维-布留尔完全低估了原始人的思维水准,把他们看成是没有能力区分主体客体,没有逻辑的或前逻辑的神秘思维者。这位法国人列维-布留尔在拉定的书中被称为"哲学家",似乎拉定并没有把他当成自己的人类学同行,尽管他在1925年创办过人种学研究所。

       列维-布留尔1910年发表的法文著作《低级社会中的智力机能》,以及后来的《原始人的心灵》(1922)和《原始人的灵魂》(1927)等系列研究,论述的是同一主题,形成有关"原始思维"的系统理论。他把"地中海文明"所属民族的思维与不属于"地中海文明"的民族(即亚洲、非洲、大洋洲、南北美洲的有色人种)的思维作了比较,确认二者的智力过程是不一致的。这样他就实际上把欧洲以外的人统统划入"原始"的即低级社会之列了。我们中国文明在他的这一归类中也难免落入与"原始"和"低级"为伍的地步。其实,原来他研究"原始思维"的直接动因就在于看了司马迁的《史记》法文译本,从天人感应的历史叙述中发现了"原始"的例证。后来搜集到遍布五大洲的相关素材,写成这部争议性极大的著作。他确认原始思维的特征是神秘的和原逻辑的。他用来说明这种特征的专门术语有两个:其一为"集体表象"(collected  percept),其二为"互渗律"(principle  de  participation)。中国人例子一再被他举出来,说明这些特征。如第一章为说明集体表象如何给原始人的知觉带来神秘性质,首先举出的例子就是中国的:这是列维-布留尔从传教士们不无偏见的汉学著述中看到的。这种缺乏直接田野作业经验材料支持的异文化研究方式显然与"摇椅上的人类学家"弗雷泽等人一脉相传。这种方法上的偏失和取材的随意性也许就是美国人拉定不把他当做人类学家的理由:例如,一个中国青年寡妇能够从他丈夫的泥土塑像那儿受孕生孩子;肖像变成活人;还有在中国流行的一些风俗,如在死者的坟上供纸糊的兽像,烧纸钱,等等。由于文化身份的限制,列维-布留尔只能从文化他者那里去发现"原始"。即便到了晚年著述《原始的神话》(1935),他承认适用于古希腊的"神话"一词也同样适用于澳洲和大洋州的土著,但仍是念念不忘早期著述中提出的"前逻辑",作为原始人思维不同于理性的证据。  

       至于互渗律,用他自己的表述:"在原始人思维的集体表象中,客体、存在物、现象能够以我们不可思议的方式同时是它们自身,又是其它什么东西。它们也以差不多同样不可思议的方式发出和接受那些在它们之外被感觉的、继续留在它们里面的神秘的力量、能力、性质作用。"          图腾信仰被看成原始思维神秘互渗的明证:特鲁玛衣人说他们是水生动物。波罗罗人自夸是红金刚鹦哥。其实,正是在这种物我认同的独特感知方式中,原始人克服了外部世界与自己的隔绝与对立,达成了在灵的层面上与万物的沟通与合一。  

       当代比较宗教学认为,萨满教的意识状态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神秘的物我合一境界,就是因为萨满思维建立在人与物之间相互感应的基础上。狩猎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人靠自然的赐予而生存。每个人都不占有什么,也不生产什么。一切来自自然。萨满教的中心在于使人取得所需,人们相信动物是有灵的,与人的灵魂是可以交流的。只有获得动物灵魂的同意,才可以去猎取动物。所以萨满要有能力取悦自然与神灵,从而保证部落获得实惠。这其实是一种联姻的形式。萨满教思维不把主体和客体相对立,也就不把人和自然相对立。由此看,所谓"原始思维"发源于人与自然的非对立关系,自有它合理的和优越的一面。如今西方盛行的新萨满主义运动,就是希望回归到这种天人关系,挽救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灵,从而避免生态灾难。          从这一意义上看,被列维-布留尔视为"低级"落后的原始思维,倒是今日西方文明人需要有所学习和效法的。

       列维-布留尔把原始人的思维看成是与文明人思维不同性质的东西。强调二者之间的不可沟通性:"集体表象有它自己的规律,不能以研究’成年文明的白种人’的途径来发现这些规律,特别是牵涉到原始人。"          拉定和列维-布留尔针锋相对,他认为原始人也和我们文明人一样,拥有发达的智力水平和惊人的智慧成果。他不去夸大西方人与原始人思维方式上的差距,而是寻找二者之间的实际联系。他认为,甚至西方白人引以为自豪的哲学,其实也是从原始人那里就发端的。他借鉴人类学广泛的田野作业资料,从一些重要的哲学性命题入手,分别论述原始人关于生命观、世界观、人类观、命运、性别、是非、现实、自我与人格、纯粹思辩、观念的系统化、神性、一神倾向等方面的思想,揭示这些思想对于西方哲学范式普世性价值的挑战作用。例如,关于"自我"(ego)。过去西方人一向认为原始人没有"自我"的观念。拉定举出毛利人作为西方偏见的反证:毛利人不仅有自我的观念,而且其复杂深刻的程度比西方的有过之而无不及。毛利人认为所有生命的存在都有四种要素:永恒的元素,自我(死后消失),鬼魂和身体。自我又由三种要素构成:动力要素,生命力或人格,生理要素。毛利人把动力要素称为"卯瑞"(mauri),它以两种方式出现: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物质的"卯瑞"是积极的生命原则,它实际上可以是任何的物体。非物质的"卯瑞"则是其象征。在北部新西兰,一棵树在一个婴儿出生时栽种,这棵树便可以被看成这个孩子的物质的"卯瑞"。          毛利哲人对身体的阐释也同样贯穿着物质的与非物质的区分原则。由如此细微的分析理性所构成的自我观不仅强调了人格的多元性质,而且也强调自我向过去与未来的延伸。自我的这些组成要素可以暂时脱离身体,并且同他人的脱离身体的自我要素发生关联。这样,"个人对其他个人的影响,个人对外部世界的作用,都与西方人所能想象的完全不同了。"          面对如此精微细致的思想观念,西方的文明人不花功夫深入学习是根本无法理解的。谁还能随便附和列维-布留尔的老调,蔑视原始思维是"前逻辑的"呢?

       196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推出了《原始人的世界观》,作为纪念拉定学术贡献的论文集。书中收有当代神话学泰斗人物坎贝尔的文章《作为形而上学家的原始人》  ,从题目上就可看出西方文化投射在原始人身上的野蛮、落后色彩已经消失殆尽,他们静穆而纯朴的人格风范,作为反衬陷入物质主义、工具理性、科技崇拜和增长癖而不能自拔的西方文明人的一面文化借镜,越发显出难能可贵的一面。

三.没有异化的人:《寻找原始人》

       就在泰勒的《原始文化》问世百年以后,一部足以代表文化人类学转向的题为《寻找原始人》的大著,在1974年发表于美国。作者斯坦利.戴蒙德也正是14年前为拉定编纪念文集《原始人的世界观》的人。他身为美国社会研究新学院人类学系教授、主任,曾经在西部非洲、阿拉伯村落和易洛魁族印第安人部落做田野作业。可以说对亚、非、美三大洲的"原始人"均有直接的接触和了解。他积累了10多年的调研资料,记下大量的笔记,在深思熟虑的推敲后终于写成这部充满忧患意识的书。吴尔福教授在为《寻找原始人》所写的序言中说:

       西方世界的危机也是人类的危机,它不仅限于社会的、经济的和技术的问题。它关涉到我们对人的定义和真正的理解。我们生活在一个我们自豪地称为"文明"的社会中,但是我们的法律和机器却都享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它们同我们的精神的和生理的生存相对立。用来解放我们的科学,把我们关进了抽象的牢房。职业学者之手把概念变成了痴迷的对象,消磨掉了激情。我们的学生们试图通过抽象的模式去捕捉快速流动着的人类现实。人学变成了政策科学,即控制人的学问,完全背离了人的本性。由于不断增长的技术体系所产生的错误意识广泛流行,对人性构成了否定,因此本书作者要唱出反调,以警醒世人。  

       书中要解答的核心问题是,到那里去寻找没有从激情与劳动中异化出来的人类生存呢?戴蒙德给出的答案就是一个词:原始人。通过与过去的和现存的原始人的交流,并且还有同我们自身的原始能力的交流,我们才可以创造出一种形象或景观,一种生活观。这种生活观过去曾经引导全人类,现在只引导一小部分人类了。它比我们自己的生活观更加丰富。现在摆在文明人面前的任务是向原始人学习。这一任务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象原始人那样去理解原始世界;用原始人的观点反思我们自己的世界;把这两种视界联系起来思考我们未曾洞悉的人的本质。进化论人类学只承认原始人是人类生涯之中的一个阶段,戴蒙德则强调原始人也是人类存在的一个基本方面。只有通过相互对照才会凸显出各自的缺陷。

       戴蒙德呼吁建立一种全新的人类学,提出在原始与文明之间对话交流的新的可能性。我们生活在现代文明民族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人,大部分已经基本丧失了独立于民族国家的人为界限之外进行思考的能力。我们必须返回到根去。用马克思的话说,根就是人类。无文字的无国家的人类状况是人的根本性状况。戴蒙德用归根的办法来给文明解除神秘化,具体展示原始社会中的生命样态。  

       在自序中,戴蒙德期望人类学家负起责任:如果这门学科不能为人类提供一种可能性,那么它就没有希望没有生长点的。人类学家期望一场革命性变革的发生,如同5000年前开启了文明的那场变革。只有通过解决原始/文明的冲突,才有可能治愈历史的创伤。他希望把本书变成"对于现代帝国主义文明的异化、罪恶、焦虑与恐惧的一付解毒剂"。          这付解毒剂的配方是如何的呢?戴蒙德从对文明的重新定义入手,让为文明所遮蔽的人们意识到它本质上罪恶和血腥的一面:

       文明起源于对外的征服与对内的压迫。二者互为表里。人类学其实误用了涵化、影响一类词汇。文明总是征服。看一看欧美帝国主义在南越的"影响"吧。再看看进驻新英格兰地区的昂格鲁-撒克逊人吧。他们很少向印第安原住民学习。在罪恶的贩奴历史中,那些来自非洲的黑奴为南美的音乐贡献了非洲的节奏。在这些例子中,总是一个文化社群主宰,另一个服从。文化的传播与斗争密不可分。文明一方总是带有原罪:征服与政治压迫。大部分的被征服者不能读和写。有人说他们没有历史。这个假设错在把历史当成文献了。正如一位剑桥的教授所言:非洲没有历史,只有欧洲人在非洲的历史,其余是一片黑暗。  

       为什么没有文献记载,没有文字的使用,就被说成一片黑暗呢?这是由于文明人的自大幻觉广泛流行的结果。我们从汉语的一组反义词就可以透视此种文明自大狂心态。有"文"则"明",于是美称"文明"。有文字的人看那些没有文字的人好象处在黑暗中,或是睁眼瞎。所以才有"文盲"这样的蔑称来指代那种睁眼瞎状态。戴蒙德指出,文字最初用于税收和管理,是官方的历史工具。显然,文字是由服务官方的官僚发明的。民间的口传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礼仪活动和日常生活,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本来都不依赖于文字,更无须文字的反映。而文明的强迫性仪式是书写。强制性的官方的现实观念也都由文字所代表的单一认识模式来体验和表现。这种单一性的现实的固定化情形,在人类学者的工作中就不难看到:他们用文明化的方式去记录仪式形态的丰富多样表现,婚姻和继嗣的方式,行为的编码等。这恰恰表明了科学的不足之处。马林诺夫斯基日记中讲到他想记录特罗布里安德岛民的巫术语之完美,但是却无法做到。这就是一个生动例子。

       文字是文明的最初的神秘之一。文字把复杂的经验都简化为书写的语词了。此外,文字给统治阶级提供了理想的权力工具。上帝的话成了永恒大法,只有祭司们才能充当中介人。因此,易洛魁人与欧洲人相遇后要说:"圣书是恶魔写的。"

       由于文字的发明,象征变成了明白的,失去了原有的丰富性。人类的语词也停止了对现实的无穷探索,成为可以用来反对自己的符号。萨特深知此中道理,这是他的自传《语词》的潜在主题。书写把意识一分为二,文字比口说更加具有权威性。这样就自然会贬低言说的意义,破坏口头传统。一些具有特权的人可以利用文字在政治上控制他人。书写超越了记忆,对事件的官方的、固定的和永久的记录成为可能。在早期文明中,只要写下来的,就必然被当成真实的。

       历史总是由征服者来书写。大部分人民则永远是默默无声的,至今依然如此。文明的上层阶级把自己的地位说成是上帝决定的。所以我们根本无法知道青铜时代的中国普通农民的实状况,他们想的是什么,受的是什么苦。莎士比亚似乎早就知道此中的奥妙了,所以他说探索人的灵魂只能看王公贵族。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充分证明:在文明传播自身的初始阶段,征服与驯化、压迫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其结果是,被征服者沦为下层阶级或奴隶。5000年前,这一过程从古埃及开始,随后文明的殖民推向地中海地区。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也从公元前2500年开始文明征服的过程,出现了城邦制文明。再过2000年轮到雅典,希腊人进入文明。公元前416年,柏拉图居然拒绝承认米洛斯岛人(melos)的居民权利。原来文明总是要强加的。这种强迫的压抑不像弗洛伊德讲的那样出于心理动力的需要,或者出于社会生活的压抑条件。它是文明人对野蛮人或原始人的阶级压迫。被征服原住民转变为农民,成为文明国家的生产支柱。如果按照马克思、摩尔根、拉定、柴尔德的思路,原始社会是一种原始共产社会,那么文明到来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的社会性质也可以如此判定。  

       马林诺夫斯基曾说到,在原始社会存在着五个"没有"现象,即"没有富人,没有极权者,也没有人受压迫,没有失业者,也没有未婚者。"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屡屡发现的"长屋"或大房子,最长者达80多米,且伴有公共粮仓。作为公有的或者共产的社会聚居的实物见证,似乎可以把五个"没有"从现存的原始人推向阶级和文明产生以前的漫长的史前时代。          马林诺夫斯基作为功能派的人类学家,原来是物理学博士。因为到澳洲去养病而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回不了国。偶然去了南太平洋岛屿,了解到"原始人"的生活实况。他的"五个没有"判断不是因袭西方思想传统的原始主义神话,而是基于自己在岛民社会中的实际观察。马林诺夫斯基的说法当然会引起争议,但是毕竟在相当程度上回应了没有田野作业经验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无阶级无压迫的理论推测。不过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原始社会代表着物质生产的低级阶段,它必然要被阶级社会所取代。马林诺夫斯基和戴蒙德却不这样认为,他们并不主张用"进步"尺度去衡量原始人的"落后"性。戴蒙德写到:"进步的问题很关键。这个观念的来源很古老。古文明就是自我中心的,它总是把自己想象为代表人类的最高发展成就。古代的埃及、中国、希腊,以及封建的欧洲教会都把自己说成是无与伦比的。近代的帝国主义就更不用说了。近代以来,民族主义成为一种常见的政治武器,而’进步’也沦为帝国主义的辩护词了。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也都假’进步’之名而为之。"  

       如果说用文明人的进步观去衡量原始社会有认识论上的偏差,那么能不能找到原始社会自己的进步观呢?"原始社会理解的’进步’,主要指个人生长的现实,即’由生到死的人生之路’。这是一种通过社会而实现的进步,而不是社会本身的进步。假如说西方的进步概念可以用于原始社会,那么就是精神转变的一种隐喻,表示个体生命循环的各个阶段。"          从这种文化相对论的意义上理解"进步"问题,是戴蒙德为人类学和整个社会科学话语分析所做出的重要贡献。通过与原始人的"进步"观相对照,他发现,"是现代文明中的系统矛盾产生了我们的社会进步观念。然而,在原始人那里,矛盾已经得到解决。西方人总要为其优越性寻找具体证据,因为他要代表进步的西方,代

表文明本身。"  这样的话语分析点明了西方进步观背后发挥作用的是西方中心主义和白人优越论。即使倡导文化相对主义的人类学者有时也难免不自知地陷入这种偏见。戴蒙德举出美国人类学史上两位大人物,由博厄斯与克鲁伯提出的进步观三大尺度:1.科学技术水平。2.反对谋杀、奸淫和偷盗的道德伦理的发展。3.财富、安全与舒适的增长。  

       戴蒙德对这一标准的看法是,这些人类学者忽略了冲突和异化的问题。按照马克思意义上的进步观,异化和进步是成正比的。异化达到极致就要带来解放自身的契机。只有达到解放,我们才可以说进步。它通常是一种"原始的复归"(a  primitive  return)  。其实,退一步说,即使我们认同博厄斯与克鲁伯的进步三尺度,也很难判断当代西方文明比原始人进步。因为除了第一点科学技术水平以外,西方文明与原始社会相比并不进步,甚至反而大大退步了。比如第二点,关于"谋杀"方面,现代的国家恐怖主义动用一切武装力量所能达到的杀人能力,与原始社会相比超过了千万倍。两次世界大战杀死了数千万人的生命,这个牺牲数字要比史前世界的全部人口总合还要多得多。像德国法西斯的毒气室和犹太人集中营,美国原子弹在日本非军事目标城市的爆炸,日本军在南京的大屠杀,等等,不论在杀人的规模上还是残忍程度上都远远超出了古朴的原始人的想象!文明人犯下的杀人罪是宇宙有生命以来40亿年历史中绝无仅有的。至于第三点,"财富"如果仅指物质财富,那么无疑文明人比原始共产的人积累得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安全"却不能说增长了:文明人想象原始人曾经有"乱婚"(群婚)状态;这一假设在全世界范围的人类学作业中没有得到证实,然而文明人自己的性乱交导致爱滋病泛滥,毒品泛滥等,使最发达的社会成为世界末日的体现;核子武器随时有可能毁灭我们的星球,已经不是天方夜谭。美国自911以后的种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大暴露,危机感笼罩整个社会。可以说,自有人类以来还没有像当代文明这样的不安全时代。

       冷战结束后,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反应是从社会主义或反资本主义计划中退出。技术专家治国论解决方法的吸引力,连同回到自由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场资本主义一起,都意味着批判观点的放弃。全球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是充分利用"进步"假象来迷惑公众,强化技术专家治国论的话语霸权:批判性对抗似乎被进步形象所压倒。这种进步的形象是"与物质增长,消费主义,自由经营和高技术革命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可以说,戴蒙德的《寻找原始人》不是在理论层面上陈述欧洲人传统的原始主义,而是试图借助于田野观察的经验,为西方社会重构出一种正面的或者是中性的原始人形象,使之成为与西方文明平起平坐的社会样态,成为重新理解文明道路在世界上是否具有唯一合法性的现实参照。

       欧洲人优越论和欧洲中心历史观均受到激烈的批判。在此背景下回顾进步的图式把欧洲列强摆在历史前行的先锋地位,殖民和扩张也就自然成为合理的、合法的事情。戴蒙德在原始与文明间出入自如,互为客体、互为对象的思路,给反思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及时有效的研究经验和理论坐标,为后继者重新确认自己文化认同树立了积极的楷模。  

四、生态和谐中的人:《原始人的挑战》

       现代人类学家"寻找原始人"尝试的另一个代表著作是罗宾.克拉克和杰弗里.欣德利合著的《原始人的挑战》  ,这部书仅仅比《寻找原始人》晚一年问世。两位作者分别在60年代初毕业于剑桥和牛津,算得上是英国白人知识分子中的精英。可是他们的文化身份的认同方面却和美国的戴蒙德一样,以原始人为尊贵和理想,借原始文化为镜,反思批判西方文明的失误和偏向。书名所说的"原始人的挑战",指的就是向西方文明的挑战。书中提出,西方人被卷入到无法控制的技术社会自我膨胀之中,就好象刹车失灵的机动车冲向山下,无法阻挡。既然社会现实的发展完全不同于理性所预期的那样,那么西方人自我炫耀的理性本身就显得荒诞起来。我们虽然很自豪地宣称今天的寿命要比古人长,我们对付苦难和疾病的能力也与日俱增。然而,现实却不断告诉我们,我们加工处理过的食物会导致一整套新的疾病族群。我们的昂贵的医疗费用中有一大部分都要拿出来对付从西方生活方式本身派生出的疾病。这样的批判看法确实不能看作"高贵的野蛮人"传统的简单延续,当然也不仅仅是卢梭对文明与道德反比关系的论述的当代重复。

       《原始人的挑战》在写法上不同于《寻找原始人》,它的结构由四章组成,分别从自然世界,社会世界,经济世界和精神世界四方面,以专题比较的方式展开"原始人"向文明社会的挑战。第一章第一节"第一个富足社会",从长时段的历史时间上审视我们今日的文化,使之在深度历史感透视之中得到相对化,打破现代文明人习以为常的那种厚今薄古自大心态和思维定势:

       人在这个星球上已经存在了大约200万年。在所有这些时间里,人靠从大地获取食物而存活下来。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里他都是靠渔猎和采集来获得食物的。农业仅仅有一万年多一点的历史,工业社会只不过才300年。在地球上曾经有过的800亿人口中,百分之九十是狩猎采集者,百分之六是农人,只有剩下的百分之四是依赖于农业的工业化社会成员。  

       如果说历史是一面反观自身的镜子,那么通过这样的时间空间定位,我们可以对自己所生存于其中的这个所谓现代社会的"非常态性质"(atypical)有所察觉。既然是非常态的,那么就无须为其合理性或者典型性加以全力的理论辩护了。相反,这倒是启发敏感的知识分子去质疑现存的生活方式,询问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样的生活方式而不能自拔。我们没有充分理由去轻视占了人类历史百分之九十九的狩猎采集人及其生活方式,像戴斯芒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在《裸猿》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他们是古老的文化停滞的见证,既不正常,又很不成功,以至于处在灭绝的边缘。"

       恰恰相反,我们自己所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社会也许才是不正常的或濒危的。"技术社会迄今已有300年的历史,它至多还可以发展200年。"这是两位作者较为悲观的看法。他们认为取代技术社会的新社会形态现在虽然尚不可知,但是不外乎出现两种可能性:或者是现有的生活方式在一场大灾难中终结,人口急剧减少,人们重新回到狩猎、采集和原始农业状态。或者是我们成功地调整现在的工业化生活方式,开辟另一种能够长期持续生存下去的方式,不再饥不择食般地在数十年内耗尽地球数十亿年才积累起来的资源。  

       作者回顾了近十年来人类学兴趣转向生态、人口与自然资源比例方面的情形,认为这种新的关注基本上扭转了过去对原始人生活状况的偏颇印象:贫困、饥饿、多病和短寿。新的生态人类学观点推翻成见的逻辑依据就在于,如果说原始人生活真是那么艰辛、粗陋和没有保障,那么寿命短就不能说是缺陷,而应是特点了。正像阿列克斯          康福德机智地指出的:关于原始人的判断如果对我们自己的生活的描述同样有效,那就应该说是"艰辛的、粗陋的和长命的"。难道我们还能说我们比原始人多出来的寿命是"进步"吗?  

       作者引述了人类学考察队在60年代对非洲北部卡拉哈里大沙漠边缘的昆-布须曼人的调研结果,揭示出一个仅靠采集维生的部落文化如何每周只工作14小时,而大部分时间在消闲、社交与娱乐的生活景象。最为可观的是昆人极小的消耗资源的生活方式保证了人与自然状态之间的均衡关系。这和物欲横流并且矛盾重重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形成了尖锐的对照。昆人的工作量只是西方社会中普通人的三分之一。而且卡拉哈里又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存的生态条件极差地区。

       昆人在这样艰苦的环境条件下是这样维持他们相对富足而闲暇的生活呢?人类学家发现昆人了解并且命名的不同植物多达200多种,动物获得命名的有220种。在所有这些生物种之中,有85种植物和54种不同种类动物共同构成昆人餐桌上的食物。那些认为原始人的营养超不出两三种物种范围的文明人对此发现一定会感到不可思议。罗宾.克拉克和杰弗里.欣德利非常幽默地奉劝他们不如检讨一下自己的日常食谱中究竟有多少动植物种类。          值得庆幸的是,昆人的主要食物mongongo坚果含有丰富的热量和蛋白质。它能够提供的日均量是每天1260卡路里和56克蛋白质。这相当于食用2磅半大米所含的热量和14盎司牛肉所含蛋白质。人类学家还统计了一个月时间里昆人狩猎的收获情况:杀死地动物有18个,共提供可吃的肉食454磅。这一数量的每人每日平均数是略多于9盎司生肉。可提供大约35克动物蛋白。这个数字超过了当今美国人日均摄入动物蛋白质的数量,比第三世界人日均摄入的全部动物蛋白(包括鱼类和鸡蛋)总量要多三倍以上。"对营养状况调查统计的总结论是,昆人日均摄入2140卡路里热量和93.1克蛋白质。"          这个蛋白质的摄入量是很高的,现代世界上能够超过这个数量的国家实在屈指可数。  

       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处于和谐均衡状态,昆人根本不知道食物匮乏这个概念  ,至少在我们文明人使用这个概念的意义上,昆人是无法理解的。食物永远是唾手可得的,而且是可变换的。我们关于原始的狩猎采集者生活在饥饿的边缘,为糊口而艰难挣扎的图景,面对昆人的现实不攻自破了。          昆人根本不需要拿出全部精力来谋取食物。部落中的老、弱、病、残是不参加狩猎采集活动的。大自然提供的mongongo坚果似乎取之不尽,大部分都没有被人采集,它们落在地上,最终自行腐烂。假如大地的产量与人的食物需求更加接近的话,那么昆人就不能生活在没有匮乏和饥谨、饥荒等概念的状况下了。我们熟悉的中国式说法中的理想生活状态,比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看来不一定是夸张或者虚构。中国道家圣人描述的那种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什么"不织而衣,不耕而食",什么"鼓腹而游",过去都认为是想象出来的乌托邦,现在对照20世纪的昆人生活实况,可以确认其相对的历史真实性。如果我们能够从后现代伦理角度重新估价道家的生态观与社会理念的意义,那将会是"原始情结"之外的又一宝贵思想借镜。  

       第一章第二节"食物的农民与美元的农民",把北欧的瑞典式原始农业--刀耕火种方式,与现代化的农业展开对比:在化学工业和拖拉机生产的双重刺激之下,现代农业在追求单位土地产量方面已经登峰造极,食物生产转向成为一种工业。          从纯技术的角度看,这当然容易被理解为征服自然的一大"进步"。然而,它和资本主义的所有工业一样,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和严重改变自然承受力的基础上,以追求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市场利润为根本目的,而不是像传统农业那样以提供食物为目的。伴随这种农业生产性质的变化,原来的"食物的耕种者"也就变成了今天的"美元的耕种者"。其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可想而知的。较新的估计出自美国系统哲学家拉兹洛,他在1992年提交罗马俱乐部的报告中指出:如今世界可耕地的面积减少,因化肥和机械使用而导致土地的贫瘠化日益严重。"现有耕地的地力正在下降,再也不能通过进一步增加化肥用量得到补偿。这就意味着,从粮食中得到的能量赶不上日益增加的人口对能量的需求。"          显然,纯粹依赖技术进步来解决人口与资源比例的失调,这难免令人类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而不能自拔。我们习惯的"提高生产力"一类乐观的说法,换用生态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的术语,应该改趁称"生产的强化"。在他那里,生产的强化与人口的增长与资源的枯竭正是由农业时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后始终无法逃脱的环环相扣的恶性怪圈。          可见,单纯发展经济生产和技术,其实也是一种新的愚昧,一种自以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走火入魔。它已经把人类引入了一种危机四伏的不归之路。只因为当今时代越发显出在这条不归路上加速的迹象,所以才日益引起更多人的警觉与关注。所有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权力拥有者们,因为首先考虑的必然是一己的国家利益,所以不可能从人类整体的利益出发来解决危机,只能有意或无意地加剧国与国之间在物质势力、军事毁灭力量方面的疯狂角逐,催促陷入不归路而无法回头的人们盲目向前冲去。更不用说跨国资本追逐利益的本性使得所有的企业都全力以赴地强化生产提高技术,在冠冕堂皇的"发展"幌子下,把"过度增长癖"迅速传染给全世界,成为恶性循环的重要经济动力。

       人类为什么丧失了他与自然曾经拥有的那种和谐均衡的共存关系,蜕变成一种自以为是的、惟利是图的、竭泽而渔的贪婪而疯狂的生物呢?《原始人的挑战》第四章从人的精神世界角度给予了某种解释。作者审视了仪式与宗教行为在原始人生活中的绝对必要性(没有一个原始人群体不依赖于此),揭示出它们对于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整合作用。提出应该把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动物"的定义纠正为"人是宗教动物"。          这一改动绝不仅仅是在玩文字游戏。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潜在蕴涵是:正是由于宗教动物逐渐丧失了真诚的宗教动机和对宇宙自然的神秘敬畏之情,才会催生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导致世俗欲望的无限制膨胀和对技术与利益追逐的不择手段。"当今的人类有能力在地球上建立核电站,但是他对于他自身在宇宙的位置,他在地球上的作用等根本问题的理解却并不比澳大利亚原住民多出多少。事实上,可以认为他在这方面知道得更少了。因为他与他的外部环境的关系不再由共享的信仰与仪式来调节了。我们现在应当看出信仰与仪式如何整合人--不仅把人同他的内在社会环境相整合,而且同外部的自然环境相整合。"          在这两位人类学家看来,美国哲学家苏珊.郎格的如下观点值得重视:"人能够使自己适应于他的想象力可以达到的任何事物,但就是无法适应混乱(chaos)。"宗教提供了一种应对混乱的方式。通过神话,宗教针对意义问题提供了容易理解的和令人满意的解说。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释,将会对人的自信产生瓦解,从削弱人的生存能力。仪式给人一种机会,甚至是一种职责,让人在宇宙中扮演参与者的角色,即把人安置在其环境中。

       这种"安置"即使达不到海德格尔所称的"诗意的栖居"境界,至少不会象怀抱"征服"野心和自大狂的今人这样,日益陷入天人对立的僵局而无所顾忌。从生态关系上看,原始人对今人的挑战不仅有充分的理由,而且具有迫在眉睫的意义。

五.结语:超越"文明/原始"两端论

       自维柯和达尔文以来,西方知识界关于人类原始状况问题的探讨就一直吸引着诗人、作家和人文研究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中期以后,借助于全球范围的广泛田野作业成果的积累,还有考古学方面新发现,反思人类学派逐渐形成了具有共识性的观点,那就是所谓"发明原始社会"命名的一种假说:人类祖先最初的生活和智力水平并不一定意味着比现代人落后和原始。是代表殖民主义宗主国利益的西方霸权话语为我们编造出一幅原始人及其原始生活的夸张图景。  

第8篇:就从现在开始作文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VxWorks是Wind River公司开发的一种嵌入式操作系统,具有强大的功能和友好的用户界面。VxWorks软件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应用在网络设备、家用电器当中,而且还应用在航天、导弹等高端领域。在网络设备应用领域中,通常利用VxWorks来开发bootrom代码、BSP(Boadr Support Packet)代码以及上层的网络协议代码。

通常,Bootrom软件有以下功能:①通过串口下载操作系统映像;②通过串口升级自身映像;③通过串口下载系统配置文件、系统信息文件;④加载操作系统映像,使其正常启动;⑤其它的辅助功能,如地址内容查看功能、址内容修改功能和bootrom菜单显示信息控制的功能等。对于通常的bootrom代码编译,大多数用户选择使用GNU make的DOS命令来进行。因为如果bootrom不提供网口功能的话,单纯的CPU驱动部分代码量是不大的;但如果提供网口功能的话,代码量相对较大,文件之间的内在关系比较复杂,因此,系统使用GNU make的DOS命令来编译生成bootrom就显得有点麻烦。Makefile文件主要是由“目标”(target)、“依赖性”(dependencies)和“动作”组成的一系列规则,而VxWorks提供的GNU make工具就是根据Makefile指定的规则来编译和链接程序的。Makefile基本结构虽然简单,但正确、灵活地运用这些规则并不是那么轻松的事情。即使根据GNU Makefile规则书写出适当的Makefile文件,但随着代码的改变,Makefile还需要经常修改,这就增加了BSP开发人员的负担。而且,对于交换产品而言,其成本控制是非常严格的。对于存放bootrom软件的Flash来说,通常要求大小为512KB,这样就需要考虑到容量的限制。

因此,必须使用新的方法来简化bootrom代码编译,而且要在保证提供网口功能的情况下,系统提供的bootrom软件小于512KB。

2 实现方法

2.1 通过建立工程生成bootrom映像

采用建立工程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依据bootrom中的BSP代码来新建一个工程,然后将网中驱动代码加入到建好的工程中。这样就可以通过编译工程实现带有网口下载功能的bootrom软件。但对于VxWorks嵌入式系统而言,它有自己一套规范,求bootrom软件在加电后必须从romInit()函数开始运行,而建立工程所得的入口函数为sysInit()。因此需要增加一个系统壳代码,这个壳代码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加载bootrom工程的映像,并从romInit()开始执行bootrom代码。通过建立工程来调试bootrom代码有以下优点。

(1)责任分明

开发产品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对于CPU子系统和网口驱动系统这两块内容来说,更需要责任明确。通过建立工程来调试代码,可以准确地定位错误文件和函数的位置。是BSP代码出现问题,还是网口驱动代码出现问题,可以一目了然,做到责任明确。

(2)提高效率

通过建立工程可以节省书写Makefile文件时间,并可以让VxWorks软件的友好图形界面这优点得到更好的体现。另外,建立工程也可以减少文件编译排错的难度,方便工程文件的调试以及功能的验证,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工作进度。

2.2 编写壳代码并实现加载

建立工程生成映像文件的入口函数为sysInit(),而VxWorks规范中要求系统加电后要从romInit()函数开始运行。因此,需要设计一个方案来加载编译工程得到的映像,而且要具备初始化CPU和SDRAM存储空间的功能。

首先,系统从romInit()函数中开始运行,完成CPU和SDRAM初始化,跳转到函数romStart()运行。然后,加载第二份bootrom代码到系统的低地址处,运行壳代码中的sysInit()函数,并调用自己构造的解压函数usrInit(),将压缩后的工程映像文件解压缩到系统高地址处,之后系统继续运行解压后的bootrom代码。此时,系统开始运行sysInit()函数,调用VxWorks系统中的usrInit()函数,开始初始化系统硬件、内核以及其它设备。

壳函数usrInit()代码如下:

void usrInit(void){

volatile FUNCPTR absEntry;

if(inflate((UCHAR*)ROM_OFFSET(_binArrayStart),

(UCHAR *)(RAM_LOW_ADRS),&_binArrayEndbinArrayStart)!=OK)

return;

absEntry=(FUNCPTR)(RAM_LOW_ADRS);

(absEntry)();

}

其中RAM_LOW_ADRS为系统低地址,是操作系统运行的起始地址,但bootrom可以利用低地址来实现在系统高地址的运行。宏ROM_OFFSET用于准确定位函数地址,因为bootrom中运行的代码要求以相对地址方式来寻址,而不能以绝对地址方式寻址。_binArrayStart为压缩后二进制代码的开始符,_binArrayEnd为压缩后二进制代码的结束符。Inflate()是VxWorks软件的解压缩函数,用于解压缩由deflate()压缩函数压缩的二进制文件映像。同时,需要将下述代码添加到编译规则文件rules.vxWorks中的相应部分:

$(CC)-c $(CFLAGS)$(BSP_DIR)/unzip.c-o$(BSP_DIR)/unzip.o

$(LD)$(LDFLAGS)-e sysInit -Ttext $(RAM_LOW_ADRS)o

unzip_obj.o sysALib.o $(BSP_DIR)/unzip.o $(LIBS)flex.z.o

其中,unzip.c中包含构造的壳函数usrInit()。SysInit()为解压软件入口函数。上述语句的功能:第一行完成壳文件的编译,第二、三行完成壳目标代码与第二份bootrom代码的链接。这样,一个具有解压功能的壳函数就被链接到第二份bootrom映像中了。

    图1、图2是修改前的系统运行方式与修改后系统运行方式比较。

通过这两种方式的比较可以看出,修改前系统运行式与修改后的运行方式有下面两点差异;①第一份bootrom启动后,前者存在解压缩自射映像的操作,而后者没有;②对于第二份bootrom,前者没有壳代码,而后者有。

2.3 缩减文件长度

通常第一份bootrom代码只有两个文件,一个是包含CPU和SDRAM初始化文件romInit.s,另外就是包含romStart()函数的bootInit.c文件。另外,根据需要还可以添加提供串口轮询显示功能的文件。对于第一份bootrom代码,通常只有10KB左右(这是针对系统修改后的方式),而对于包含壳函数代码的,通过建立工程并编译而生成的第二份bootrom比较大,通常为570KB左右。(注意:这几个数值是通过特定的产品来得出的结论,并不应用于所有产品,但遇到类似的情况可以借鉴处理。)而其后面的一部分完全是0,可以考虑去掉这些0,但不能影响软件的功能。经过测试得出结论:去掉后面的0对系统功能和性能没有任何影响。

通过文件的操作来实现两份bootrom合并,合并后的大小要求小于或等于512KB。如果不采用任何措施,直接将两个文件合并起来要在580KB左右,大于512KB,这是很多系统不能满足的。第二份bootrom映像的后面部分的内容类似表1所列的信息。

表1 bootrom映像部分二进制内容

000210hEBE2BD95BD1587AE3C74FD5C5F6AFD8B000220hD6BD3AEBFF6FCF2AD26995E934AEE7EF000230h8694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40h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50h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从表1可以看出,在地址0x00078233处就是0值了。这样可以通过对文件内容的操作将0x00078240后面的内容全部剔除,从而可将合并后的bootrom代码控制在512KB以内。当然,我们通常会选择一个整数值进行操作,即将0x0007824后的所有值去掉即可。

这样处理,可以减少维护和开发的工作量。如果按照以往的做法,bootrom软件对外将有第一份和第二份的区别,无论是生产、上层软件调试还是开发,都需要分别对待,这样维护量和开发量将会加大。而经过修改后,可把区别只控制在开发阶段,在线升级时,可以按照一个软件来通过串口或网口来进行升级。通过对bootrom最后生成文件大小的控制,可以简化生产流程,加快生产进度。

第9篇:就从现在开始作文范文

而Windows 10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让开始菜单全面回归。但是融入的Windows 8开始屏幕的磁贴,却让很多人觉得非常的不舒服。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管理好这些磁贴呢?

如果用户不喜欢某个应用图标的话,可以通过鼠标左键按住应用图标,将其拖到开始菜单中释放即可。如果用户不需要使用任何应用,那么只需要按照前面的方法将应用图标全部移动到开始菜单中,这样开始菜单的布局就和 Windows 7的差不多了。

如果用户在开始菜单中有常用的命令,无论是软件程序还是应用,都可以通过鼠标左键将图标拖到开始屏幕中释放固定,这样就可以方便以后进行快速的调用。其实,开始桌面中的某些应用还是非常有用的,比如天气预报的应用。

如果用户不喜欢磁贴的方式,那么可以在开始菜单里面找到“天气”应用,接着将其拖放到系统桌面中释放,就可以创建一个应用的快捷方式。

2 回归窗口 操作更灵活

对Windows 8其他的诟病还包括应用的使用,因为用户需要不停地在两个桌面之间切换。虽然从Windows 8.1 Update 1开始,微软在应用的使用上已经有所改变,比如应用开始可以进行窗口化操作,但是当时的修改还是属于小打小闹。而在Windows 10系统中,应用窗口的变化是巨大的。当用户点击开始菜单中某一个应用命令后,就可以像软件程序一样启动这个应用。接下来用户可以像对普通的软件窗口那样,对应用窗口进行任意的操作,比如最大化、最小化、关闭以及窗口的任意缩放等(图3)。

另外,微软从Windows 7系统开始,便引入了“屏幕热区”这个概念,那时只需要将窗口直接拖拽到屏幕两边,窗口就可以快速缩放至屏幕1/2尺寸大小。而在Windows 10中,用户会发现这项功能被大大的加强了。除了左、右、上这三个热区外,还可以拖拽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个边角,从而实现窗口的1/4分屏操作。这个技巧无论是对什么窗口都适用,包括这次有重大改进的应用窗口。不过我们在测试的时候也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分屏后的窗口再拖拽回来后窗口大小无法复原,而之前的Windows系统版本都是可以的。

3 虚拟桌面 Windows 10有了“9条命”

以前要想在多个窗口之间进行切换,需要不停地使用Alt+Tab或者Alt+Shift+Tab这样的快捷键。而在Windows 10里面点击一下快速启动栏中的“Task View”按钮,就会发现当前系统的所有任务窗口,以预览框的形式显示在窗口正中。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鼠标选择,快速在多个窗口之间进行切换,这样可比用快捷键方便多了。

除此以外,在点击“Task View”功能按钮后,还可以在屏幕下方看到一个名为“添加桌面”的按钮(图4)。当点击“添加桌面”按钮后,可以创建一个全新的系统桌面。这样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在使用系统的时候就不会出现互相干扰的情况了。经过测试发现,Windows 10系统可以创建最多9个虚拟桌面。当不再需要使用某个桌面的时候,点击“Task View”后,在下方的显示条中找到该桌面的缩略图,然后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即可。

4 搜索不分家 本地/网络一网打尽

点击快速启动栏中的“搜索”按钮,在窗口的下方输入关键词,就可以在本地磁盘与必应搜索引擎里面同时进行搜索(图5)。当点击搜索到的文件就可以马上打开运行它,在文件上单击鼠标右键,点击菜单中的“打开文件位置”命令,还可以自动跳转到文件所在地文件夹目录。不过在测试时也发现了一个相应的Bug,就是输入框和第三方输入法不兼容,哪怕是微软自己的必应输入法也不行,只能用系统自带的输入法才可以,有些不便。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