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级会计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中级会计实训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中级会计实训心得体会

第1篇:中级会计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摘要:高职教师培训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作保障,其素质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从高职教师培训现状分析入手,借鉴了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结合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合作开展的教师培训,有效地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师培训;实效性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师资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D/2013/03/144);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基于网络平台的虚拟实验教学研究和应用”(项目编号:2014-R-30254)

作者简介:卜树坡,男,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5-0052-03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强调“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目前,国家日益重视职业教育,社会逐步接纳职业教育,人们越来越关注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企业岗位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上,要求学生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资格教育。这就意味着高职教师不仅要有专深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然而,目前的高职教师培训,国家、地方和学校都采取了大量行动,但效果并不理想。[1]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合作,开展为期两周的教师岗位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的实效性。

一、高职教师培训的现实状况

高职教师培训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制定了一些教师培训与能力提升政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和教育教学水平考察活动中,也将教师培训视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和指标。[2]但是,总体来讲,培训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比较突出。目前,教师培训主要归纳为国培、省培和学校培训等形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培训方案缺乏系统性。大多数培训方案的设计都是指向高职教师群体的,但培训方案设计都比较笼统、空泛,缺少针对性。还有国家与地方层面教师培训存在定位冲突,学校培训、地方培训、国家培训三个层面分工不明确、定位不清晰,缺少沟通,各自为战;(2)培训内容缺乏专业性。从教师培训开展的情况来看,培训内容简单、随意、零散和重复,不能反映教师的实质需求,大多包括高职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建设、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方面。这些培训还远不及高职学生的培训,缺少订单式培训,更少有为专业教师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培训;(3)培训对象缺乏针对性。不论是国培还是地方培训都是立足于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提高,忽视绝大多数专业教师的培训;培训内容不深入、不具体,许多培训目标定位在了解、理解层面;培训对象被动培训占多数,主动学习、实践操作占少数;(4)培训考核缺乏公正性。高职教师培训结果的评价、考核缺少统一和规范的机制,有的培训缺少实质性的考核,甚至交了培训费都能通过;不少培训老师自行制定培训方案、讲授培训课程、拟定考试试题、批阅试卷等状况,根本做不到教考分离、公平公正。

二、借鉴国外教师培训的成功经验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师资队伍培训工作十分重要。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都特别重视教师培训,如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十分鼓励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在职培训。在美国,对高职教师的要求标准很高,不仅要有相当的学历,还要有教育教学和实践操作的能力。美国社区学院的专业教师要有硕士以上学位,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法等学科,专业教师必须具有3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3]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从联邦政府到职业学院都有一套完善的师资培养计划、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紧跟行业企业技术发展的步伐,熟悉专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成为终身学习者和实践者;在德国,对职业教育教师要求十分严格。大学毕业生不能直接任教,必须参加国家组织的职业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者获得实习教师资格,再进入实习学院进行两年的实习,再考试合格者才能获得岗位资格证书;在加拿大,针对教师的培训有省级教育培训和学院教师培训,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尤其重视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示范性能力。[4,5]我国的教师培训没有那么系统和规范,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具体做法,使教师培训达到预期目标,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多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高职教师培训的案例分析

笔者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合作开展教师培训为案例进行剖析。

(一)学院办学理念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人才培养“地方性”、“应用性”和“职业性”的办学理念。学院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和高等职业院校的使命定位办学方向,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1)“地方性”是把人才培养工作的服务区域定位于地方,即以“立足苏州,服务江苏,辐射长三角”为落脚点,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服务苏州产业转型升级需求;(2)“应用性”是把人才培养的类型定位为应用型,即培养面向生产、技术、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按照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基于工作任务开发课程内容;(3)“职业性”是强调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定位,即培养“职业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人生观”和“职业价值观”为核心,在职业素养、职业品质、职业操守、职业文化和职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接受教育,力争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积极参加岗位技能培训。

(二)培训总体目标

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建立一支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学院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与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及后续培养学生、培训企业员工的能力。

(三)培训方案

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系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共同制定培训方案,使得培训方案目标定位准确并切实可行。(1)培训项目。项目1:电子元件拆与焊实用级/专业级能力认证培训,项目2:单晶片实用级能力认证培训,项目3:数字逻辑设计实用级/专业级能力认证培训;(2)培训对象。项目1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师,项目2针对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师,项目3针对通信工程技术专业教师。下面以项目1为具体案例。

1.培训地点。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联合建设的能力认证中心。

2.培训时间。实用级/专业级各1周,每周三下午学科考试,每周五下午术科考试。

3.培训目标。培训教师的实践能力,主要培训零件拆焊、测试、维修及设计、制作等能力。

4.培训重点。认证说明,实务课程,症状排除;具体内容包括学科理论讲解和理论测试,实用级术科应试说明、拆焊成品板(SCBL)练习、测试与模拟考试,专业级增加周边圆孔板(SCBH)讲解、SCBL拆焊和SCBH布线练习、测试与模拟考试。

5.培训考核。学科理论测试认证从500题中随机产生50题,闭卷测试;实用级术科实操测试认证包括装配、焊接、调试SCBL板并正确显示,然后再拆卸板上所有器件;专业级术科实操测试认证又增加了周边圆孔板电路布线设计与制作,最后SCBL+SCBH板联调,显示正确并发出美妙动听的音乐。

6.培训证书。学科测试60分以上为及格,术科测试2小时30分钟以内完成为及格,颁发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实用级证书;学科测试80分以上为及格,术科测试2小时30分钟以内完成为及格,颁发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专业级证书。

(四)培训效果

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系各专业培训效果统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获得实用级证书94.7%、专业级证书88.9%,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获得实用级证书94.7%,通信工程技术专业获得实用级证书93.8%、专业级证书93.3%。

据了解,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签发的能力认证证书获得了台湾电脑工会所属四千多家电子信息企业的认可。

四、高职教师培训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是教师能力持续发展的需要;(2)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3)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2013年,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联合建设的能力认证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该中心是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与江苏省高校创建的首家联合认证中心,是一个集教学科研、专业培训和考试认证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中心由电子元件拆焊能力认证中心、单晶片能力认证中心和数位逻辑设计能力认证中心组成,该能力认证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

据统计,目前在苏州市注册的台资企业1万余家,总投资额超过1000亿美元,苏州已发展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台资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化工、医药及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商务等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无论投资规模还是用工人数均位居第一。笔者对12家台资电子信息类企业进行了调研,企业对毕业生要求排在前两位的是品德修养和实操能力。教师获得该协会颁发的能力认证证书后,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培养学生。学生实训后通过认证考试,获取认证证书,毕业时可直接进入相关企业就业,从而实现学校培养到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目前,已得到华硕、宏基、高创和冠捷等50多家台资知名企业的广泛认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就业;另一方面,为了培训台资企业员工。在苏州从事电子信息行业的台资三千余家,企业新员工培训和老员工提高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学院自能力认证中心正式挂牌以来,广泛地与台资企业联系,利用学院建设的能力认证中心实训设备和具有能力认证监评资格的教师开展对外服务,已为华硕和高创两家公司培训员工总计93人,正在与苏州明基、力晶和友达等公司商谈具体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

通过这次培训,带来了诸多启示。培训内容进行了系统化设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动手操作,理论讲解占20%,实际操作占80%;培训过程严格要求,从讲解、练习、测试、模拟考试到正式认证考试,每个步骤、环节都体现出很高的职业性;培训考核严谨务实,无论是学科考试,还是术科考试,严肃考场纪律,要求每人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考试未通过者,下次再参加培训和考试。这为高职院校教师后续学生培养、企业员工培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模式。

参考文献:

[1]郭雪利.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系统化设计研究[J].职教论坛,2013(13):49-54.

[2]余婉娜.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J].中国农业教育,2012(1):40-42.

[3]王勇强.高职教师培训实效性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5):77-79.

[4]王华.论高职教师培训主体缺位与多主体参与[J].继续教育研究,2011(2):32-34.

第2篇:中级会计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建设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因此推进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示范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

我中心始终遵循“知行合一,注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围绕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目标及本地区和学校发展要求,深化与推进了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队伍、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和建设规划,并积极、有序地开展中心的各项建设工作,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实训、创新性实训教学、实训室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以基础工程训练为基本,以现代工程训练为核心,以注重工程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为特色,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融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和产品制造为一体的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南昌航空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为1958年创办的校办工厂。成立11年来,中心伴随学校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2006年获批“江西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被评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中心始终遵循“知行合一,注重实践”的教学理念,继承和发扬“六结合”的实践教学特色,面向全校13个学院,40个本专科专业,开设基础、综合和创新实训课程,向全校开设41项开放性实训课,承担全校各类创新实践活动,每年接纳约1.6万名学生,累计年均85万人时数;新增设实训项目24项,承接周边10余所学校实训和社会技能培训。

南昌航空大学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发展,人才强校,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围绕“知行合一,注重实践,着力培养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特色,高度重视本科实验实践教学质量和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学校建成2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于示范中心建设,学校主要政策和措施包括:

(1)为加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管理工作,学校成立了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为中心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学校任命具有丰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授担任工程训练中心主任。

(3)2010年9月,学校在《中共南昌航空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实验室开放,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实践创新能力;加强优秀实践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建设一支“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学校人事部门制定了有利于加强和稳定实验教学队伍的倾斜性政策,通过公开竞聘,中心已引进包括2名高级工程师在内的13名取得硕士学位的教师充实教学队伍。

(4)学校投入1亿多元建设综合实验大楼和工程训练中心大楼,工程训练中心现有面积2.9万平方米,其中新建面积约2.4万平方米。

(5)学校出台《南昌航空大学关于仪器设备研制(改造)的管理办法》,鼓励教师研制、改造设备并给予经费支持,对取得较大成效的教学项目给予相应的奖励。

(6)学校明确工程训练中心作为教学单位,并在教学运行经费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7)学校新制定的奖励政策有:①对开设开放性实验项目的实验室单列项目经费,教师计算相应教学工作量;②对示范中心申报的教改项目给予优先支持;③学校团委每年设立120万元专项基金,鼓励和扶持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④制定《关于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和文体竞赛的奖励实施办法》,明确了对参加竞赛获奖学生的指导教师予以奖励。

在学校政策支持下,中心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实验教学质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且在江西省高校工程训练中心中享有盛誉。中心作为“江西省工程训练教学学会”理事长单位,“华东高校工程训练教学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先后承办了6次国内交流会议,近500名国内外院校的教师、领导来中心参观学习,构建了良好的省内外高校工程训练教学交流平台。

中心现有各类设备1 693台套,设备总值3 179.8万元,其中10万元(含)以上的设备55台套,数控加工中心(3轴、5轴联动各1台)、激光三维扫描仪、数控车、数控铣、数控线切割、数控冲床等先进制造设备46台套,还拥有数字化工厂体验中心等现代化实训设备。中心拥有车、铣、钳、铸、锻、焊等传统设备600余台套,设备能满足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创新性实训需求,基本实现了上课学生一人一机,并在课外时间对学生开放共享。

中心积极开展自制设备、实训项目开发。自主研制的汽车电器实训台,获国家专利并运用于教学;自主改造完成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组合夹具、汽车发动机及变速箱拆装等5个实训平台,深受学生喜爱,推广应用到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实验教学;自制工业控制PLC与机床电路实验箱和智能家居配电实验箱已应用于实训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心高度重视学生实验安全,严格实行三级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在中心学习时的人身与设备安全。制订并严格执行《实习安全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在学生入场前集中由专职安全员进行一级教育;实训部再进行二级安全教育;学生进入中心学习后,指导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中心和各实训部签订安全责任状,并实行领导值周制度,督查安全隐患,既保证了学生实验安全,也提高了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

中心领导重视实验教学和实验技术团队建设,建设了一支思想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中心现有专兼职教师85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研究生学历23人。近年来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8项,拥有校级精品课程1门,正在建设校级精品课程3门。中心教师承担教学改革项目39项,其中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1项。公开出版教材7部,发表教改论文22篇。

为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实践教学,学校推出一系列措施:对实验教师职称评定实施单列;鼓励教师从事实验课程改革,对实验教学成果、论文等给予奖励;对竞赛中获奖学生的指导教师给予奖励;鼓励青年实验教师在职攻读学位;注重吸收校内外教学科研能力强、工程背景深厚的人员参与工程训练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支持教师参加各种调研、培训及学术交流活动等。

在学校政策引导下,中心教师队伍形成了“爱岗敬业、勤学苦练、为人师表、学优争先”的良好局面。2008年工程训练教学团队获省级教学团队和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荣誉称号,2011年中心被评为省教育系统“工人先锋号”集体。中心教师积极参与设备自制与改进、教学改革课题,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良好成绩。

中心制定了实验教学人员定期参加岗位技术培训和考核的制度,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培训。目前,2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人攻读硕士学位。60余人参加了“异岗”培训,实现“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目标。开展了教师讲课比赛、教案评比等活动,规范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近年来,中心教师中2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6人被评为校级优秀主讲教师。

在示范中心建设中,学校结合自身特色,改善实验教学实体环境,完善教学体系,拓展实验教学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前湖校区新建工程训练中心大楼和综合实验大楼,投入专项资金837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及设备更新。新增实验课程3门、实训项目24项。主编和参编教材7部,自编讲义10部。构建了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拓展实训、综合创新实训的“三层次”综合工程训练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现了“六结合”的特色: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实训工件与生产产品相结合;多层次实训与强化训练相结合;技能训练与创新实践相结合;实训教学与实训育人相结合;集中训练与开放性训练相结合。综合体现在:(1)数控机床和电火花等现代加工设备和工程设计、工艺、管理连成一体化网络,建成了与现代制造企业同步的以综合创新实践为主的数字化工厂体验中心。(2)整合多项教学成果,创建了跨学科,与实践、科研相联系的实训新项目。(3)设立了41个开放性实验项目,新增设实训项目24项。(4)中心成为大学生“知行杯”工程训练系列综合能力竞赛和科技创新平台。

由中心指导和选拔的学生在2009年获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二等奖,2011年获一等奖、优秀徽标设计奖及优秀组织奖,2012年获得二等奖。2008年以来还获得全国“挑战杯”竞赛二等奖、江西省“挑战杯”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等省部级及以上竞赛奖励共30项。在中心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学术刊物17篇,获批专利6项,获批学校“三小”(小发明、小制作、小创作)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27项,学生在中心完成制造加工的创新项目每年约50项。

尤其突出的是,中心凭借先进齐全的实验设备,素质过硬的教师团队,完善有效的管理体系,承办了“知行杯”大学生系列技能竞赛,每年参赛人数2 000余人,创校内参赛学生规模之最,达到了训练与竞赛相结合的目标,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提升了师生参加大型竞赛的综合素质。

同时,中心在科研加工(航空)、对外实训,技能培训、学生竞赛等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获得学校与社会的广泛认可。

第3篇:中级会计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会计岗位;技能培训;人才培训中心;技能培训证书

目前,高等学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实验课程及专业考证而言,实行“三验”(三大实验)“一证”(取得会计证)制。内容如下:

(1)开展基础会计实验。学生结合《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所做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等实验。

(2)开展中级财务会计实验。学生结合《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所做的货币资金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应收账款核算、存货核算、非流动资产投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无形资产核算、负债核算、收入费用利润核算、所有者权益核算等实验。

(3)进行会计实务训练与考核。它是所有课程学完后学生所做的涉及会计、财务、分析等知识的现场会计实务的手工操作和会计电算化操作。

以上三大实验解决了会计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问题。虽然成绩单能反映出学生的一些能力,但学生究竟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用人单位不得而知;同时,会计学专业学生通过参加国家“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合格者能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简称“会计证”),但这个证只能证明其可以从事会计工作,是一个“准入证”,并不能说明该学生具有哪些硬本领。

解决以上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学生进行“会计岗位技能训练”――会计十大岗位技能培训,并获得专门机构颁发的“会计岗位技能培训证书”。

一、开展会计岗位技能的现状和必要性分析

2007年12月13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明确提出,“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其中,“求职技能”对大学生就业尤为重要。通知还指出:要“具体分析已确定职业和该职业需要的专业技能、通用技能,以及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并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来有效地提高这些技能。”这就是说,大学生各种技能的提高要靠多种途径来实现。

2009年8月6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征求意见稿)》,第十二条规定:“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应当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第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统筹协调,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从这些规定中可见,“技能”和“职业”关联,称“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培训的目的是促进“就业”,即“以就业为导向”。这为高校加强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依据。

目前,一些高校积极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本领。例如,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增强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2009年3月初,大连市高校工委和大连市教育局联手,对在大连高校符合条件的1 276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实施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批学生是在近5 000名报名参加培训的大学生中选的。大连市9所部级重点中职学校,作为此次大学生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共开发了19个培训项目。

又如,鞍山市建立了“鞍山市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凡鞍山市应往届毕业生,均可免费学习技能。该市高度重视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把“建立鞍山市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列入2009年市政府八项民生工程之中。

再如,东北财经大学财务学专业的学生在商业学校参加了三个月的技能培训,收效很大。据《绍兴特快》报道,2009年8月27日,绍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正式启动千名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活动,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这一活动鼓励市区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技能实训、创业培训,以丰富职业经历,提高就业技能,尽快实现就业。

以上情况表明,大学生技能培训已经在一些城市启动,它将不断扩展到全国各市。

二、会计岗位技能培训的基本内容

(一)会计岗位技能培训的具体内容

通过查阅财政部有关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法规,研究确定以下十大会计岗位的具体内容及其技能要求:

(1)研究确定会计核算“出纳岗位”的具体内容及其技能要求;

(2)研究确定会计核算“工资岗位”的具体内容及其技能要求;

(3)研究确定会计核算“材料岗位”的具体内容及其技能要求;

(4)研究确定会计核算“固定资产岗位”的具体内容及其技能要求;

(5)研究确定会计核算“成本岗位”的具体内容及其技能要求;

(6)研究确定会计核算“销售利润岗位”的具体内容及其技能要求;

(7)研究确定财务管理“资金证券岗位”的具体内容及其技能要求;

(8)研究确定财务管理“往来结算岗位”的具体内容及其技能要求;

(9)研究确定会计核算“总账报表岗位”的具体内容及其技能要求;

(10)研究确定“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具体内容及其技能要求。

(二)会计岗位技能培训的方式

一是在会计实验室进行会计具体岗位的“角色模拟培训”。研究会计具体岗位“角色模拟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及其考核要求;

二是组织学生进入社会“会计人才培训中心”进行会计职业技能培训。研究“社会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方式、时间安排和具体措施。

(三)会计岗位技能培训证书的设置与运作

笔者认为,会计学专业毕业生获取“会计岗位技能培训证书”对于大学生就业非常重要,它是国家人才培养方针政策在新时期的具体化。如何设计和运作这一培训证书呢?笔者提出下列建议:

首先,要通过宣传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

其次,要同各级劳动社会保障局和财政局联系,让他们设计“会计岗位技能培训证书”的格式,规范“会计岗位技能培训证书”的制度和程序;同时还可联系各级会计学会、财务学会、总会计师协会等会计职业组织,取得他们的支持和认可,协同办好有关事宜;

再次,寻求社会“会计人才培训中心”进行会计职业技能培训,因为他们有丰厚的现场会计培训资料、实践经验,并掌握着会计职业的基本需求;

第四,寻求会计学权威或专家对“会计岗位技能培训”进行检查认定,在考察大学生确实把握了“会计岗位技能”基本本领后可在培训证书上签字。

三、会计岗位技能培训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老师通过对“会计岗位技能培训”的专题研究,组织会计2005、2006两届共计600多名学

生进行专门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他们聘请了“徐州青蓝会计人才培训中心”和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老师进行联合培训,“徐州市总会计师协会”专家进行督岗,90%的学生获得了“徐州青蓝会计人才培训中心”、“徐州市总会计师协会”联合签章的、会计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朱学义教授进行认证的“会计岗位技能培训证书”,学生的会计岗位操作技能明显提高,得到了社会认可,为会计学专业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件事使高校的领导和师生得到震动:大学生取得“会计岗位技能培训证书”,不仅仅是大学生就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弥补了现行实践教学体系的不足,为现行的“理论实践型”模式向“职业就业型”模式转换提供了思路,为高校其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理论指导和可供仿效的运作方案。

【参考文献】

[1] 栾光煜.职业技能培训为大学生就业增加砝码[N].大连晚报,2009-5-30.

[2] 鞍山市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成立[EB/OL]..

[3] 薛惠萍. 如何上好会计岗位实践课[J].职业教育研究,2010(2):143-144.

第4篇:中级会计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一、基本情况

(一)培训计划完成情况

村级财务问题历来是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也是农村工作的难点问题。为保障农村财会业务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和顺利进行,去年,我县结合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刚颁布施行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不够规范的现实状况,制订了农村财会人员20__-20__年三年业务培训计划。今年培训的对象主要有:

1、业务还不够熟练的村会计、村报账员、村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

2、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会计;

3、各乡镇农村财会业务辅导员。

今年计划培训学员166人,实到161人(其中:乡镇财会业务辅导员10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人员36人、村级财会人员115人),计划完成率为97%。

(二)培训方式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教程》为主,以《新编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教材》为蓝本,编印《__农经》培训专刊,采用投影方式进行互动教学。

(三)培训内容

1、__县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

2、__县村集体经济组织货币资金管理制度;

3、__县村级财务管理责任追究办法;

4、__县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收支票据使用管理规定;

5、__县村级集体财务“村账乡”操作指南;

6、会计分期与权责发生制;

7、会计凭证;

8、会计账簿;

9、《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之会计科目对比;

10、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报表;

11、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四)上岗证办理情况

培训后,经考试合格,新办理农村财会人员上岗证123本,通过年审38本。

二、主要成效

(一)通过培训,强化了学员对财会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学员贯彻落实财会制度的自觉性和责任心,规范了会计核算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的方式方法,推进了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进程。

(二)通过考试,增强了学员的动手能力,锻炼了学员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进行有效对接的结合能力和应用能力,进一步为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通过办班,拓展了农村最基层的财会人员与各级主管部门的沟通渠道,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有助于错误的纠正和工作方法的改进,不断夯实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基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训经费严重不足。由于农村财会辅导经费未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或者预算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农村基层财会业务培训工作举步维艰,常常“节衣缩食”,一是培训次数少;二是培训时间短;三是培训内容尽量缩减。加上参训学员业务基础差异大,文化素质与个体接受能力不一,造成培训效果参差不齐,培训作用没有得到充分显现。

(二)村级财会人员变换比较频繁,究其原因:一是村(居)委会干部每三年一次的换届选举,原财会人员可能得到提拨重用,也可能因此变换岗位,还有可能落选,如此等等,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村级财会人员岗位的不稳定性;二是少数村级财会人员的任用和变换存在主观随意性,不按程序办事,破坏了农村财会队伍的相对稳定。这种现象的存在,难以保障村级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长期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和层次。

(三)乡镇农经机构与其他机构合并,职能混淆,人员紧缺且兼职过多,指导与监督难以到位。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经站已与乡镇其他农业事业机构一同合并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一定程度上造成职能混淆,职责不明,队伍不专一。同时,在乡镇农经站并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后,每个乡镇基本上只保留了2名以下农经工作人员,与当前农经工作职能极不匹配。相反,在乡镇农经工作人员极其紧缺的情况下,乡镇农经工作人员还全部兼职了乡镇其他各项工作,比如会计、出纳、统计、纪检、民政、医保、妇联、能源、计生工作组、驻村等,而且往往本末倒置,兼职工作成了专职

工作,本职工作反变成了副业,非常不利于农经工作的开展,对村级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会业务的指导和审计监督很难到位。

四、建议

(一)将农村财会辅导经费足额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农村会计培训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加快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步伐。

(二)保持农村财会队伍的相对稳定,严格执行“村级财会人员的任免和调换,必须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乡镇农经部门审核、乡镇人民政府审批、县农经站备案后执行”的规定,严禁出现农村财会人员因秉公办事等遭遇打击、报复的事件发生。

(三)加快农经机构改革进程,确保乡镇农经机构队伍与新时期农经工作的职能相匹配。一是恢复乡镇农经站的单独设置,确保乡镇农经队伍的专职专用;二是将基层农经部门尽快列入参照公务员管理范畴,赋予农经部门行政管理、行政监督、行政执法职能;三是适当增加乡镇农经工作人员编制,根据乡镇管辖范围的大小按3至5个名额配齐配足乡镇农经工作人员。

第5篇:中级会计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本文系统介绍了辽电大连培训中心将培训评估与绩效管理融合,构建培训效果四级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针对当前培训评估的主流实践及其不足,提出了将培训评估与员工绩效评估,以培训推动整体绩效提升的新思路。本文分享的思路、实践与经验,可以为其他企业提升培训绩效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培训;效果;评估体系

培训评估和员工绩效评估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而将两者联系起来的研究却难以见到。对于社会上提供培训服务的机构而言,它们往往更追逐业绩的提升,为实现利润而过分关注了客户的评价,千方百计满足客户的各种要求,哪怕是不合理的要求,有时候甚至忽略了对培训本身的质量保证,更不会把培训评估与机构内部的员工绩效相联系。与此同时,国内很多企业缺乏对培训进行评估的能力,即便意识到了培训质量的重要性,也因为培训机构与自身之间只是平等的契约关系,而无法影响到培训机构的实际运营。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大连培训中心作为国家电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的下属行业培训单位。在完成各项培训任务的过程中,辽电大连培训中心深刻地意识到培训质量的好坏本质上是由培训中心的员工绩效所决定的。只有切实提高中心运营的整体绩效水平,才能为辽宁电网提供更高质量的培训。作为闭环管理的关键一步,通过加强对培训效果的科学评估,必将很好地促进内部运营水平的整体提升。辽电大连培训中心与辽宁电网之间的隶属关系使得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实证研究成为可能。

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思路

国内外对培训评估的研究很多,特别是对培训效果的评估,通常采取的方法是:首先根据培训内容和成果体现形式建立起评估指标体系,而后采集各项评估数据,运用统计分析的手段对培训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价。这些研究针对的是培训本身,而辽电大连培训中心则创新了研究思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把培训效果评估与员工绩效管理两大体系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如此,本中心将培训效果评估作为一条主线,很巧妙地把培训服务机构、学员所属单位客户、学员本人三者纳入到了同一个管理平台中,初步实现了“以点带面,用培训评估促动整体绩效”的目标。

辽电大连培训中心隶属于国家电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是集管理类、生产技术技能类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管理技术咨询服务和会议接待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基地。在全国电力培训中心范围内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认证,形成了比较完备且特色鲜明的培训体系。目前的培训课程主要包括辽宁省电力公司的委培项目和自主开展的培训项目两大类。多年来,中心通过采取集中培训、送培到企、远程培训等方式共为网省公司、电力行业累计完成了70余万人次的培训任务、承办4万余人次的会议及4万余人次的职业技能鉴定任务。

辽电大连培训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培训机构,更关注于其自身教学管理体系的效率和水平,提出本课题的目标也是期望通过进一步规范所承接的各种课程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为评价教学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本中心下属8个职能部门,培训评估工作主要由“培训管理部”和“综合培训部”共同负责,其他部门协助配合相关工作。其中,培训的组织管理主要由培训管理部负责。该部门主要承担着课程设置、质量管理、班主任班务管理、后勤保障、资源调度、教材管理、学员档案管理等系列综合教务服务工作,是培训中心的核心职能部门之一。培训管理部目前现有员工约38人,据统计,2013年接待培训学员约9500人,累计完成将近60门课程、700多天的培训综合服务。因此该部门人员的绩效水平直接关系到客户对辽电大连培训中心的整体绩效,对该部门的各项工作的绩效评估成为提高管理水平的重中之重。

为了客观地评价培训组织管理工作,辽电大连培训中心将研究方向定位在了建立培训效果四级评估体系上。通过培训最终的效果评定,直接客观地反映培训管理的绩效。为此,中心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设定了具体的研究目标,那就是通过研究辽电大连培训中心现承接的课程体系及管理流程,进一步完善其现有的一、二级培训评估体系,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有选择地建立三级评估体系,搭建四级评估框架。通过改进培训评估工具和方法,使评估更为科学有效。而后将一、二、三级培训评估结果运用到对教学管理的评价上,最终形成一套既科学,又符合实际的教学管理评价2 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课题研究小组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编写了相关问卷进行调查,并实地走访了辽电大连培训中心的各个科室,历时一年,最终参照柯氏四级评估模型完成了辽电大连培训中心四级评估体系的框架设计,并根据中心所承接的课程特点,在本次研究中针对性地开发专业调考、新员工、干训班三大类课程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和操作方法。具体研究成果简述如下:

第一级:培训反应的评估。以前,辽电大连培训中心虽然针对培训课程均有课后的反馈问卷,但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本研究将现有一级评估的反馈表进一步细化,给出了常用问卷和针对某些只适用于一级评估的核心课程的专用问卷。常用问卷运用了开放式的指标权重设计,只罗列指标,根据教学需要针对不同的课程赋予各个指标不同的权重,使反馈问卷更具针对性。而专用问卷适用于较为关键和核心的课程,可对课程全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和分析,为后续改进和完善提供依据。

第二级:培训学习的评估。以前,该层级评估最简单的方法是课后考试。本研究结合课程自身特点,加强了第二级评估的力度,科学设计不同的形式,通过建立对照组的方法,更客观地反应了培训的成果。以专业调考培训为例,此类培训课后需通过外部的全国或省级统一考试,因此考试成绩指标以考试通过率作为衡量标准。本研究为专业调考培训设对照组,以当年度全国参加同一门类专业调考的学员平均通过率作为参照,通过对比来评价培训效果。因此,二级评估既包括考试成绩,也包括考试成绩差异。

第三级:培训行为的评估。本研究为该层级评估设计了硬性指标、能力和态度指标两个方面。以新员工培训为例,硬性指标是指参训学员的转正通过率。工作能力和态度指标是指学员接受培训后,在试用期满时,其上级主管、所在单位人力资源部对该学员的反馈评价。权重为硬性指标25%、能力和态度指标75%。转正通过率可直接调取数据,能力和态度指标可以向学员上级主管领导和学员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征求反馈意见。

第四级 培训结果的评估。该层级的评估理论上是将对培训结果的评估上升到组织的高度,判断培训是否对组织具有具体而直接的贡献,其目标着眼于由培训项目引起的业务结果的变化情况,因此评估难度非常大。本研究尝试性地使用业内常用的投资回报率作为评估指标。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将培训成本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开发成本、一般管理费用和受训者成本五部分。而对经营成果的计算则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指标库,根据每位学员所分管的不同领域确定具体考察指标及相应标准,换算成收益。

2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2.1 将培训效果四级评估体系与员工绩效管理体系相结合。辽电大连培训中心的核心业务是组织实施培训项目,对培训管理工作如何科学实施绩效评价一直困扰着该中心领导班子。而通过本研究,先对“事”即培训本身进行评估,而后转化成对“人”即员工绩效进行评估,这个思路很好地化解了这个难题。本研究最终形成了《大连培训中心培训评估管理办法》,以制度的形式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一个可操作的管理工具。在该办法中明确了培训评估结果最终将形成一个绩效得分,该得分将直接作用于参与培训组织管理工作的员工绩效评价上。

2.2 通过培训效果评估建立起培训组织者、学员和学员所属单位客户三者之间的联动机制。辽电大连培训中心不同于社会培训企业,它既是辽电的下属单位又是独立运作的培训机构,这一特殊的背景势必使得本中心与客户、学员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更关注培训的效果是否能够在学员和客户日后的工作中有所体现。本研究在设计培训评估指标时,正是基于这一特点考虑的。首先,一个培训成功与否,学员对培训的认可和投入度非常关键。以往组织管理者往往是被动地督促管理学员,很难有效地影响到学员的行为态度。而如果事先学员对培训评估指标有所了解,知道在学成之后培训组织者将会和自己的上级甚至是所在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沟通,将对其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正向的触动,引导学员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其次,对于客户而言普遍对培训的投入产出是十分重视的,只是缺乏有效的评估手段,本研究也期望同培训需求者一同逐渐建立起组织层面的评估体系,使客户对培训的投入有一个更为清醒地认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作为辽宁电网的下属单位,这也是大连培训中心对组织的一份绩效贡献。

2.3 通过建立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只是组织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通常并不是培训机构的核心管理体系。但此次辽电大连培训中心却创新思维,以建立培训效果四级评估体系来“以点带面”,最终带动整个组织管理水平的提升。具体而言,就是在采集培训效果评估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的过程中,推动相关管理部门针对各个培训环节制定出相应的规范和绩效标准,并将绩效标准分解到各个实施培训的岗位上,最终使得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行为标准化、规范化。行为势必会影响结果,在培训效果评估体系的推动下,首先是提升了培训的质量,这是最为直接的效果。而更深层次的成果是对本中心的整体管理将会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培训效果评估所推动的流程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和客户服务体系的改善,将大大提升整个运营管理的水平。

3 结论与展望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收集、存储、分析和使用数据的能力实现了巨大的跨越式发展。也为全面推行“电力行业职工教育培训评估四级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2013年,本中心通过研究搭建起了培训效果评估的框架体系,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通过对培训项目样本做实操检验,从中获得实证数据,进一步完善了评估流程和工具。研究加实证的模式,将为全面推行“职工教育培训评估四级体系”提供坚实的科学理论支持和实际应用经验。在2014年的工作中,我们意图把此项研究纳入到中心的中长期管理战略中来,通过不断完善和改进,使之成为一整套适应企业发展需求、能够指导企业完善自身管理的科学方法与实用工具,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金波.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对我国干教培训评估工作的启示[J].北京石油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2]杨志和.拓宽干部教育培训的国际化视野――法国国立行政学院公务员培训的借鉴与思考[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6月

[3]葛兵.美国Kirkpatrick培训评价模型与我国工商系统干部培训绩效评估[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12月

[4]王立伟.四级评估在企业培训项目中的运用[J].中国冶金教育. 2006年3月

[5]江彩云.建立合理的干部培训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1年8月

【作者简介】

张琦:男,(1964.11)汉族,辽宁沈阳人,高级讲师,毕业于福州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有多年企业培训和管理咨询经验,多次参与电网公司软课题研究。

第6篇:中级会计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东莞 518172)

摘要:香港职业教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从初级到高级职业教育以及与大学通识教育相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技能人才。从宏观政策和微观主体两个层面探讨香港职业教育的各组成构件,包括职业教育设计理念、职业教育参与主体以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等,可以为内地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提供参考方向。

关键词 :供需契合;香港;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169-05

香港教育体系概述

香港的教育体系沿袭了港英当局“三二二三”的模式,与内地的情况不太一致(如表1所示),了解香港的教育框架是了解香港职业教育的基础。香港教育部门不仅在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文凭审核上实行统一标准,更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通过进修可以获得与学术教育衔接的学位。

2009年9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对香港的教育体系开始实行改制,即改为“三三四”模式,学生考大学的门槛由原来的中学会考改为与预科考试合二为一,即实行高考。但目前还是保留了预科考试,如表2所示。

香港职业教育体系介绍

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下属机构有: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学生资助办事处、香港考试及评核局、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以及职业训练局。职业训练局于1992年改制,即原来的职业训练局属于政府公务员单位,1992年训练局内的员工可自由选择仍保持公务员编制或者选择成为训练局内的正式员工,如下页图1所示。

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统筹管理香港的教育事务。其中,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简称教统会,成立于1984年2月)是香港的非法定组织,负责按照香港社会的需要向香港政府提供有关整体教育事务,包括中小学及统筹专上教育(透过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以至职业教育(通过职业训练局),在职业教育方面,这个部门主要负责在初中阶段,对进入职业先修学校的学生进行初级职业培训。而作为香港教育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主要由职业训练局完成,其中包括中级职业培训与高级职业培训,如图2所示。

职业训练局下属8所教育学院、4所专业发展中心及1所高中学校。各个学院所针对的专业、学历层次及职业各不一样,如图3所示。

这个体系由就业前教育和在职培训两部分构成,就业前教育是香港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预备职业教育、初级职业教育、中级职业教育和高级职业教育。

香港职业训练局所提供的研读课程以及学历学位授予的机构如表3所示。学生可选择在完成不同级别的学习后申请毕业并获得相应的学历,参加工作,也可以选择继续学习,获得高一级的文凭。初级职业教育又称技工课程教育,由职业先修中学、工业中学和实验中学承担,接收中学三年级学历的学生,相当于内地的职业高中、中技、中专。学生毕业后必须接受学徒训练,才能担任操作工、服务员之类的工作。

中级职业教育又称技术员课程或高级文凭、高级证书课程教育。接收中学生,学制2~3年,学生毕业后可担任技术人员或“白领”文员。高级职业教育又称技师课程教育,相当于内地的大专,由得到香港政府确认的综合性大学的工科院系承担。入学条件严格,招收有大学预科程度并达到大学入学标准的学生,学制3年。学生毕业后必须参加实务性训练和相应的专业学会考试,才能取得技师资格,成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员。

香港职业教育的特点

从微观层面来看,香港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之初进行了较为严谨的市场评估和供需调研,以了解这个行业对于人才能力层次的真实需求。整个专业策划阶段必须在相关委员会的监督和参与中进行,这些委员会包括学科委员会和训练委员会。一般而言,成立课程开发小组、组建课程开发团队以后,首先,课程小组将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如人力资源报告以及来自政府、雇主企业的新课程开发建议,进行系统的可行性研究。然后,将设置每个科目(即内地所说的专业)的概要、教学方法、评核准则、课程管理方式以及教学资源需求结合形成课程建议书,提交给职业训练局的学科委员会等讨论。再次,将邀请大专院校及来自各个层面的专业人士对新专业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的课程开发建议交学校组委会批准,批准后正式推出。新课程推出以后,课程开发小组还将进行反馈评估,审核毕业生就业情况、雇主企业反馈情况、课程需求的调查报告等,以不断更新和完善该课程的内容,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如图4所示。

(一)供需契合的专业开发理念

香港职业教育在发展初期就定位于为香港的经济建设提供急需的人才,在专业设置过程中,着重考虑了香港经济结构变化后所需要的人才缺口。在香港经济构成中,90%以上为第三产业,对金融业、服务业人才有较大需求。因此,在专业设置过程中,酒店旅游服务业、厨艺、海员培训等方向的课程受到政府的大力推崇。为配合创意工业发展,培育世界级设计人才,成立了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学院的使命是要成为业内翘楚,提供具有国际水平的基础设计教育及持续进修课程。具体学科包括产品设计、室内设计、视觉传达、时装及纺织设计、印刷及数码媒体、电影、电脑游戏、玩具设计、首饰设计、钟表设计、眼镜及配饰设计等。

这种供需契合的理念在内地也较为常见,但是其紧密程度相对较弱。如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激发了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这类需求主要针对不同阶段的物流行业发展。在行业发展初期,需要大量的初级职业技能,而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则增加了行业管理人才的需要。内地在进行课程设计和可行性分析时,讲授的知识仍然未能跟上市场环境的变化,往往大专三年级的学生毕业后,在职业能力、职业态度及职业规划等各方面仍未能符合岗位需求。

(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注重学生个人素质与全面发展

课堂教育 包括正规课堂教育、非正规课外教育和互通教育课程,其“全人发展”七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全部贯穿于三部分的教学之中。香港职业教育在设置课程时,特别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行等个人品质以及个人才能的发展,如香港职业教育率先提出“全人教育”理念,贯彻全人发展的培养理念,这种先进的培养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全人发展分为“德、智、体、群、美、事、情”七个方面,其教育内容全部贯穿于“正规教育课程、互通教育课程和非正规教育课程”之中。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包括诚信互助、个人才能发展计划、社会平等意识、海外实习及文化认知等等,这些内容都体现在学生的课程学习当中。学生要通过考试,不仅是期末考试成绩,更多的是考查平时课程的参与程度与自主程度、课外相关社会活动如照顾社会残障人士等公益活动的参与及反馈情况等。

课外活动 注重的是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职业态度。香港职业训练局所属学校的学生事务处通过团体训练、成长小组、个人辅导、工作坊和专项素质训练等方式开展了优质及多元化的课外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

课程设置 香港职业教育文化课程所占比例不足30%,但是专业课、实践课程的比例一般在50%以上,并且专业教室环境一般与企业一致,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大部分课程与现实联系紧密,如中华厨艺、旅游服务、知专设计等,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专业素质,使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零磨合期”就业上岗。

(三)教师队伍的建设——“双师型”素质

在香港,教师要想进入职业训练局团队,必须具有行业方面3~5年以上的就业经历,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得以保证。职业训练局下属学校教师的实操能力非常出众,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很好的实操能力,能够实现“零距离”就业。例如,香港知专设计学院的教师带领团队成员和学生为香港招商银行设计了2014年度制服系列,教师本身对服装理念的体会理解及对服装市场动态的把握,使得这一专业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能真正了解时装市场的真实需求和能力要求。

香港职业训练局还设置了教学中心,为所有的教师提供支援服务。教学中心一方面为教师提供基本的培训课程、教学资源共同开发、教学方法、科技应用咨询服务及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等,另一方面为新教师提供各种教学入门课程、教学技巧强化课程等内容,帮助教师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和基本的教学方法。同时帮助教师建立教学档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中心的做法帮助教师获得大量的资源支持,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包括备课内容、教案设计、如何建立师生关系、记住每位学生名字的方法、了解学生真实需求的方法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所有职业学院的教师并不需要承担较多的科研工作,也并无评聘职称的压力,他们的职业晋升沿袭“助教——主任——讲师——高级讲师——系主任”的升迁路径,而升迁考核的内容主要是授课时间、教学任务的完成程度,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需要专心做好教书育人的主体工作。

香港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

香港职业教育能够发展到目前的规模,离不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香港各个雇主企业及香港社会各界的支持。

(一)政府支持

首先,从香港教育的文凭架构来看,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只要获得相应的证书和文凭,就能获得香港教育局认可的学术资历架构表上的层级,它统一了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学历级别,学生不用担心毕业之后在用人单位因为学历级别的差异而受到差异对待。而目前内地对于正式编制内的职工学历和学历取得方式存在硬性要求,许多通过继续教育获得的学历尚不被企事业单位所认可。

其次,香港通过立法鼓励各个雇主单位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香港1976年出台的《学徒制度条例》为学徒制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一方面,在筹建各类新科目时,必须要有企业单位参与,这主要是为了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满意的员工;另一方面,对于所有接收学徒的企业,按照每人1500元港币的标准给予每个企业补贴(各个阶段补贴标准不一,1500元港币是2013年的数据),以使企业降低使用学徒的费用和成本。同时,对雇佣学徒从事某种行业及职业的事宜进行推广并加以规范,并就与此相关及附带的事宜订立条文,为参与学徒制的学员及雇主企业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这些雇主企业因为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其社会知名度会相应地提高,也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学徒制度也维护了行业的人力输入及输出秩序,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另外,通过政府立法支持,企业逐渐参与到职业教育设计和发展的进程中来。在香港,雇主企业都非常乐意与在校的学生分享社会经验及职业发展信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岗位信息。这些分享经验一般都是雇主单位义务为在校学生提供的,不收取任何费用。学徒制的实行,使香港社会逐步意识到各个社会主体均有培养人才的责任,并且使学生在进入社会的实际过程中并非盲目地找单位实习,而是在法律保护下有针对性地获得应有的工作岗位和指导,并能获得经费补贴,这就使就业前培训能够落到实处,使多方受益,如图5所示。

(二)教育体系完善

香港职业教育体系在设计之初,就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与通识教育相衔接的机会。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香港政府严格控制了全日制普通学校和大学的名额,约30%的高中毕业生可以考入预科阶段学习,而预科生中仅有18%左右的学生能够进入大学学习。于是,开办了职业先修学校,相当于国内的中专教育,随后逐步发展出工业学院、理工学院,从而在工业教育和职业训练起步之后,迅速形成了从初级、中级到高级乃至大学学位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体系。香港政府推行双轨制教育,营造了职业教育比较充沛的生源市场。1965年,香港政府建立了工业训练咨询委员会,探讨工业教育及职业训练政策,发现缺乏技术员及技工等层次的人才,与工业界的需求严重脱节的现状,为了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开始推行工商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随着终身学习思想的逐步形成,改善了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设计思想,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有附属的持续教育机构,因此产生了各类教育相衔接的机制,职业教育也不例外。由于香港教育局对所有的学历层次统一认可,无论是通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学生均可以在获得某一学历学位之后参加下一阶段的学习。学员无论是参加全日制教育或非全日制教育,均可以通过个人努力获得衔接香港及海外大学提供的学士学位课程修读的机会,如表4、图6所示。

香港职业教育的多入学点、多结业点、学分灵活制及终身学习的思想,使得职业教育获得了长远的发展。职业教育使更多有志于为香港工商业发展服务的学生获得了相应的职业技能,同时在学历层次上不用担心得不到社会和企业单位的认可。

结语

香港的职业教育能够全面发展,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从政府立法层面,在机制设计上确立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逐步放弃了教育双轨制的做法,无论是在法律层面还是在学历学位衔接方面,都给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了保障和晋升的空间。

其次,政府部门在职业教育机制设计上注重供需契合,工学结合,为了使各个雇主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以学徒制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支持,这是一大突破,使教育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从而降低了教育与经济脱轨的风险。同时,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企业愿意提供更多的资源帮助学生择业和成长。政府引导框架下的企业参与模式是香港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重要原因。

再次,学校方面无论在专业选择、课程设计、教师素质及学习资源方面都进行严格审核,调研分析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使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具备的各项能力恰好是工业经济发展所迫切需要的职业能力,从而收到了专业与实体经济匹配、课程与实际能力挂钩、教师素质与教学资源共同完善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士敏.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比较[J].中国成人教育,2013(21):135-136.

[2]刘星.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企业参与[J].职教论坛,2013(34):26-29.

[3]庄西真.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教育转换[J].职教论坛,2013(34):16-20.

[4]史秋衡.评香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设计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109-113.

[5]王自瑛.浅谈香港职业教育的特征[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81-85.

[6]李艳娥.香港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54-55.

第7篇:中级会计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会计 核心课程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很多,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依托水运行业优势,于2008年开设了会计专业水运方向。与其他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相比,起步晚、差距大,在教学过程中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发现现有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毕业生问卷调查和用人单位反馈情况

由于2010级学生尚未就业,因此仅对2011届(2008级)和2012届(2009级)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所处行业以物流和航运相关企业为主,占到33%和26%,其他行业如贸易、药品零售、建筑、服装纺织、餐饮旅游等都有零星分布。从企业规模来看,以中小企业为主。从岗位来看,出纳占46.8%,其次是会计(未细分具体会计岗位),占18.7%,除此以外,还有统计、库管、行政、销售、客服等。而且,在小企业就业,普遍存在兼任会计岗位和非会计岗位的情况。此外,未在会计岗位就业的学生,除了个别是兴趣原因,都是由于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

“在校学习期间掌握最好的课程”前三名是基础会计、成本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感觉学习难度最大的课程”前三名是税法、审计、中级财务会计;“工作后觉得对会计工作最有帮助的专业课(不一定是学过的)”依次是基础会计、税法、出纳实务、成本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财务管理、经济法、审计,其中出纳实务和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是没有开设过的。“对工作最有帮助的专业技能”依次是会计核算和报告、银行结算与往来、会计电算化、成本核算与控制、税费计算与申报、财务管理与分析。

而通过对相关行业、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部门和会计部门的访谈,发现毕业生初次就业,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等账务处理工作比较熟悉,但是出纳岗位的胜任能力不足, 涉税的会计账务处理和纳税申报更是适应能力薄弱。可以看出,学生和就业单位的反馈意见中,对于课程设置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

2 优化前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分析

2.1 专业核心课程时间集中,学生学习压力大 高职院校的学制通常为3年,以我院为例,学生从第一学期的第2周进校报到,接着进行3周军训,第6-19周上课。在校第1-2学期以公共基础课为主,专业课每学期只有一门,2008级第2学期才有一门专业核心课,2009级是第1学期和第2学期各有一门专业核心课。这样专业核心课主要集中在3-5学期,第5学期只有1-14周上课,期间还有双选会,第15周开始实习。此时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学生想要落实理想的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的心情更为迫切,上课缺勤率高,学习效果很不理想。这样学习专业课的时间都集中在了第3-4学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如果将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完整系统地讲授一遍,还要保证学生能懂会用,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

2.2 理论课时占绝对优势,实践项目和课时偏少 每门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课时在70-80%,占绝对优势。实践项目和课时的安排有两种: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有购置的相应的实训教学软件,这两门课的实践课就是软件练习,但是学生能操作的时间非常有限;其他的课程无配套软件可用,实践课时仅用于做习题或是案例分析。而单独开设的整周实训项目只有会计技能实训和会计综合实训,前者是做手工账,后者是会计综合实训软件操作。由于平时学习的大多是理论,要想在短短1周的时间内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是不现实的,结果只是忙着赶作业填实训报告。这样既不能使学生得到应有的技能训练,也模糊了学生对会计职业岗位的认识。

2.3 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存在一些交叉重复 例如:①作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之一的基础会计,其内容逐年在增加,有些本来在中级财务会计中才会学到的内容,已经在会计基础考证教材中出现,以江苏为例,比如应收账款减值(坏账准备)的账务处理,原材料的收发以计划成本计价,带息票据和不带息票据的不同核算等等。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部分内容的交叉。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文章进行了探讨,需要相关任课老师进行协调界定。

2.4 重职业技能培养,轻职业道德提升 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是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但是高素质不能仅仅体现在高技能上,还要注重对会计人员遵守法律法规和坚持职业操守的培养。但是目前开设会计专业的院校中,单独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方面课程的很少,我院也没有此类课程,与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现实要求是很不相称的。同时,我院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取得会计证是毕业条件之一,而《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是必考科目之一,从学生的职业发展角度也需要。

3 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优化的依据和主要表现

要准确把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优化的方向,必须准确地界定人才培养目标,而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依据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来进行。进行岗位定位时,首先要与高职教育层次相适应,不能抬高也不要降低;其次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不仅仅是面向初次就业的岗位,还要考虑就业若干年后能达到的预期岗位;对于会计这样成熟的专业,要考虑到依据学校特色与其他学校之间进行错位竞争。然后对某一财务会计岗位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可以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真正选择出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准确细致地定义职业能力提供基础。经分析确定,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定位是核算层岗位,预期岗位是中层管理岗。由于本项目立项是2010年8月,此时2010级的专业培养计划已经确定,所以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是从2011级开始实施的,并在2012级进行动态调整,主要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课程标准的优化。

3.1 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采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符合高职会计专业目标特色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会计专业所需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质,具备会计、财务管理、金融、审计、国际贸易、海上货物运输的实务与法规知识,系统掌握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有着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社会需求,能从事会计及相关业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2 专业核心课程学时分配和计划进程的变化 ①增加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与《基础会计》一起开设在第1学期,改善了专业核心课程过于集中在3-5学期的弊端。而且这两门课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授课时就直接选用了考证教材,学生在第1学期学完,第2学期复习巩固后期末就可以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证是毕业条件之一,尽早通过,学生就可以更为有序地安排后续学习,不至于一直被这个任务牵扯精力。2011级学生第一次参加会计证考试的通过率为45.5%,可以看出这种调整是有效果的。②将《中级财务会计》调整为第2-3学期授课,因为该课程内容多,难度相对较大,原先在一学期内学完,看似各个内容都学了,但是掌握情况不理想。③将《成本管理》和《管理会计》整合为《水运企业成本管理》,并与《水运企业财务管理》进行协调,划分各自授课的内容界限和重点,避免重复授课。同时这两门课的授课内容也不再以工业企业为主,而是增加了水运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内容。这两门课和《经济法》一起,都安排在第3-4学期。④《税法》则安排在第4-5学期。这样调整以后,第5学期只有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安排一些与专业方向相关的专业选修课,比如海上货物运输、现代物流概论、水运法规概论等,帮助学生提前熟悉就业行业的主要业务,提高其综合适应能力。⑤同时,在第3-5学期分别安排了两周的实训,既有会计手工技能实训,也有会计电算化实训,通过对预置的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多家实习企业,涉及到不同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的运用。尤其是针对出纳岗位技能的实训,由于有关出纳人员应具备的有关货币资金的控制、管理、结算、核算及职业道德等内容分别在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课程中介绍,通过出纳实务软件的操作,可以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的整合。

3.3 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的制定 课程标准是对某门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及教材编写与实施要求等要素的规定。与之前所用的教学大纲相比,两者的立足点不同,课程标准的立足点是完整的课程本身,在课程标准中,需要明确各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教材选用、教学建议、教学条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教学评价等内容,而教学大纲的立足点是教学过程,只要明确课程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以及课时分配和课堂教学内容即可,研究的范围相对与课程标准要小得多。目前,我院已安排专业教师对确定的专业核心课程编制了相应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依据,接下来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比如教学资源库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教材的编写等等。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2]陈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科教导刊2011年1月(上).

[3]刘斌,范洪军.论会计专业航运方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4]王信平.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理性思考,新课程研究,2010年1月(中).

[5]王海波,刘志宏.基于岗位分析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探索,职教论坛,2008年2月(下).

[6]周文根,何杨勇.论构建高职教育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体系,职教论坛,2008年第4期.

第8篇:中级会计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部级教师培训项目——“国培计划”的启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师参培机会匮乏、培训资金短缺等问题,有效地推动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然而笔者作为高校教师教育培训人员,在研修的组织过程中遇到了教师参与不积极、满意度不高、基层学校消极抵制等现象,蕴含国家良好愿望的“国培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遭遇“尴尬”和“冷遇”,投入与效益相矛盾,预设成效与行为现实相错位,低效问题突出。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培训者对教师主体的培训需求了解不充分,忽视农村教师在培训中的真正主体地位,没有充分调动参培农村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笔者开展了关于农村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设计在维度上包括教师参培动机强度、参培机会、培训内容和形式需求、培训具体教学方式需求等方面。本研究以参加中部某省2011年“国培计划”农村顶岗置换教师为调查对象。从来源上看,调查对象分别来自某省八个县市,覆盖中小学所有科目教师(见表1)。共发放问卷359份,回收有效问卷358份,有效回收率99.7%。调研数据均通过SPSS for Windows 17.0进行了数据录入与统计处理,主要运用了频率统计、交叉表、均值比较等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绝大部分农村教师参与培训的动机强烈,而且存在性别、职称、从教年限上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将近八成(79.8%)的农村教师在培训愿望上选择很强烈或者强烈,两成的农村教师选择不强烈或者无所谓。进一步统计还发现,农村教师培训动机存在性别、职称、从教年限上的差异(具体见表2)。在性别上,女性在培训愿望上选择很强烈或者强烈的比例为83.7%,男性教师这一比例为75.3%,赋值后男性教师均值为2.96,女性教师为3.16,说明所调查女性教师的培训愿望强度稍高于男性。从职称上看,初级职称教师和中级职称教师在培训愿望上选择很强烈或强烈的比例为81.3%和79.3%,高级职称教师这一比例只有53.3%,说明初级和中级职称教师的动机比高级职称教师更强烈。

2.学校层次越低,参加高一级培训机会越少

统计分析表明,在以往参与最高培训级别上,绝大部分农村教师(69%)参与过市级或县级教师培训,只有5%参与过部级教师培训,15.3%的教师参与过省级培训,还有10.6%的教师只参加过区县级以下的培训(见图1)。

在参加过最高级别部级别培训的教师中,80%的教师来自县城学校,19%的教师来自乡镇学校,1%的教师来自村级学校。在参加过最高级别省级培训的教师中,33%来自县城,48%来自乡镇,19%来自村级学校(见表3)。学校层次越低,教师参与高一级别教师培训的机会就越少,呈现出倒三角现象。因为越高层次培训,在职称、资历等方面选拔条件越苛刻,参培机会越少。这也反过来说明,越到基层学校,师资水平越低,形成了农村教师的逆向淘汰现象,结果是越到基层,参加高级别教师培训的机会越少。

3.摆脱繁重课程任务、接受脱产培训机会,是农村教师的普遍愿望,越到基层愿望越强烈

由于农村教师课程任务繁重,很难有机会获得参加全脱产集中培训的机会。超过一半(51.5%)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所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工作任务繁重,时间不允许(见图2)。兼任一门或多门科目是农村学校尤其是小学教师当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我们所调查教师兼任一门或一门以上科目的占总数的78.3%,村级小学和镇级小学这一比例分别为91.7%和85.5%。从繁重课程摆脱出来接受脱产学习机会是基层农村教师最普遍的愿望,越到基层,这种愿望越强烈。由于找不到合适教师顶替,很多农村学校不愿意派骨干外出学习,为了完成上级下派任务,委派闲置人员临时顶替,个别农村学校甚至出现了“培训专业户”。

4.信息技术应用知识是农村教师认为最缺乏的知识,排在最后的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关于农村教师最缺乏什么知识问题,统计结果按照频度依次排序是:信息技术应用知识(45.1%)、学科专业与教学知识(21.7%)、教育教学科研知识(12.3%)、班级管理知识(10.9%)、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9.7%)(见表4)。信息技术应用知识是当前农村教师普遍缺乏的知识,而我们普遍认为最为重要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却排在最后。说明随着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在解决硬件问题后,提高教师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已经提上日程。同时也说明农村教师对教育理论知识的认同度低。

5.观摩研讨相结合是农村教师最喜欢的教学形式,实践型课程最受欢迎

涉及教师具体的教学形式上,农村教师选择最喜欢的教学形式在频数上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名师课观摩研讨(45.8%)、专家讲座报告(32.1%)、主题参与式培训(7.8%)、专题沙龙研讨(7.38%)、实地考察(7%)(见表5)。观摩与研讨形式的培训教学方式最受农村教师欢迎。目前我们城市学校所推崇的专题沙龙教学形式并没有受到欢迎。说明农村教师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能力有待加强。

在课的类型上,64.8%的教师选择以实践教学为主,26.8%的教师选择视情况而定,只有7.3%的教师选择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见图3)。这说明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比较受广大农村教师的欢迎,而单纯的知识理论教学不被他们看好。

6.教师最喜欢的培训授课教师是经验丰富的教学一线骨干教师,排在最后的是高校教授和科研人员

教师最喜欢的培训授课教师按照频数依次排列是:经验丰富的教学一线骨干教师(60.1%)、课改专家与教材编写者(24.9%)、一般教研人员(13.5%)、高校教授与科研人员(1.5%)。来自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注重具体方法的培训,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因而最受农村教师欢迎。高校教授与科研人员基层教育经验不丰富,不了解农村教学实际情况,以理论教学为主,难以获得参训教师的认可。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教师注重具体方法培训,忽视理论视野拓展和理论素养培养。

四、讨论与建议

1.关于教师持续的参培热情保持问题

绝大多数农村教师认识到教师继续教育对于个人职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出强烈的培训意愿。但是当教师发现培训脱离农村实际,对自己没有很大帮助的时候,内在的参培热情就会慢慢消失,转而采取消极或者抵制态度。另一方面,农村教师自身过于功利,需求水平停留在“能马上产生效果”的操作层面,对于深层次教育教学理论和自我理论素养提升认识不充分。面对这样一种复杂情境,培训者一方面要调整培训方式,充分考虑农村教育实情,注重教育学实践能力培训,尊重其真实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又不能简单去迎合农村教师的浅层次需求,需要引导他们逐步提升需求层次,增强其对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研修的认同。同时为了增强教师培训的权威性,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专业意识,必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考核机制,尝试将教师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重要依据,建立对基层农村学校完成国培计任务评估的长效机制。

2.关于参培学员的选拔问题

做好农村参培教师的遴选,选拔真正有培训需求的合适教师参培,是保证培训质量和维护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环节。[1]在调查中发现,“国培计划”农村项目在教师选拔上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盲目参培、顶替参培、重复参培等现象非常普遍。在参培指标分配上,学校层次越低,参加高级别培训的机会越少。为了充分发挥培训的引领功能,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参培教师选拔制度。选拔标准明确化,选拔操作过程透明化,这样可以很好地杜绝人情因素和福利摊派,让最适合、最有潜质的教师参与到“国培计划”中来,真正起到骨干引领的作用。在指标分配上实施逆向操作,学校级别越低,获得高级别培训的机会越多,保障基层教师培训权利的优先性。最后,教师选拔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套严格的监督考核制度,对参加培训后的教师实施严格考核是防止盲目参培和顶替参培的有效办法。

3.关于培训项目承办机构的遴选与管理问题

目前的农村教师培训承担机构多为地方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的教育学院,由于其本身办学定位和办学机制等各方面原因,这些培训单位和农村中小学缺乏有效的联系,客观上导致培训内容过度理论化、培训方式单一化和脱离农村中小学教学实际等状况。其问题根源在于以行政指令性计划分配任务、以公立培训机构为培训主体的计划体制教师培训运作模式。这种培训模式可以在短时期内实现培训规模的大幅度扩大,但是难以适应教师日益多样化与多元化需求。为此,在教师培训中引入市场机制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政府应从微观管理环节退出,由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角色转变为“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负责培育市场,建立教师培训准入制度,采用招标形式选择合适的农村教师培训承担机构,制定培训项目考核标准,强化项目监督与评估等,保证农村教师培训质量。

4.关于培训教师的选拔和培训教师团队建设问题

高素质师资培训队伍是保障农村教师培训质量的核心。由于“国培计划”农村教师培训项目刚刚开始实施,实施方缺乏必要的师资准备,培训中在培训教师安排上存在很大随意性,不是依据培训内容定培训教师,而是依据培训教师来定培训内容,直接影响到培训质量和参训教师的满意度。随着“国培计划”规模的扩大,师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建立一支实践导向的高素质教师培训团队变得日益迫切。首先要进行合理规划,进行农村教师真实需求调查,找出农村教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最薄弱的知识领域以及最迫切的需求,以此为重要依据确定培训课程内容,再确定培训课程师资,而不是相反,由师资决定课程。[2]其次,考虑到培训课程的协调性与整体性,培训师资队伍建设要以团队建设为基础,团队的组建要体现通识科目与学科科目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合理搭配组合。再次要完善培训者考核评价制度,形成一套针对培训者团队的动态考核机制,推动教师培训团队的自我研修,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培训者队伍,切实提高培训教师能力。

参考文献:

[1]韩素兰等.责任重于泰山——对2010年国培计划推荐参训教师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9).

第9篇:中级会计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军官职业化;职业化培训;核心能力;培训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建立军官职业化制度为牵引,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军队干部制度体系。军官职业化就是通过建立和完善职业军官制度(选拔、培养、激励和退役等机制),为军队建设需要保留的军官提供长期服役、甚至退休的保障过程。职业素养是军官职业化的基础,职业素养的获得和提升必须经过严格的职业化培训。如何进一步加强军官职业化培训,不断提高军官素质成为当前军队建设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军官职业化和职业化培训

(一)军官职业化

职业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概念,意指专门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们,逐步形成独特的知识、技能方法、地位以及专门思维模式的过程。军官职业化是军队建设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军队的组织结构和装备技术达到一定的水平,对军官的素质能力和队伍结构安排提出的职业要求。军官职业化就是通过建立和完善职业军官制度,使非职业军官转变为职业军官的过程。从军官自身层面讲,是指军官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障社会安全为己任,致力于培养自身独特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的过程,同时也是军官自我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职业化的核心是专业化,推进军官职业化的关键是提高军官的职业化素质,必须加强军官职业生涯管理,根据职业规划,按照各军兵种、各专业军官的要求,设计军官的培训、任职和选拔晋升通道,引导军官根据部队需要和自身特点努力成才。

(二)军官职业化培训

军官职业化制度不是一个单独的制度形态,而是以服役制度、军衔制度、军官分类制度为基础,以选拔任用、交流、培养教育为主干,以工资福利、退役保障为支撑的庞大制度体系。军官职业化培训是军官职业化制度中一项重要组成,对于积极稳妥地推进军官职业化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军官职业素养包括军官独特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一般来说,衡量军官职业素养的重要指标是军官是否从内心尊重军官职业,是否从内心尊重军官职业规则,是否能够按照军官职业的操作规范和流程开展工作、服务军队。这些职业素养的获得和提升必须经过严格的职业化培训。军官职业化培训,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养训练,使军官获得与任职岗位要求相匹配的职业素养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对每一名军官的职业生涯的培训规划,即军官成长为职业军人和成长发展的培训线路图,可以清晰指示军官的职业发展路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军官在不同的任职岗位上获得相应的岗位任职能力或资格,面向全体即将委任和已经委任的职业军官,基于“岗位能力素质”要求设计的培训,是一个阶梯状上升、前后衔接连续性的培训谱系。

二、外军军官职业化培训启示

(一)外军军官职业化培训经验

历经两个多世纪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美军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军官职业化培训体系。该体系将培训分为5个不同的层级,各层级与军官职业生涯中5个重要的阶段相联系,即:任职前教育(学员)、初级教育(少尉、中尉、上尉军官)、中级教育(少校军官)、高级教育(中校、上校军官)和将官教育。各军种的各级教育机构和国防大学负责实施相应层级的培训,以保障军官获得与其部别、级别、职业专长相适应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俄军军官的培训体系既继承了前苏联军官培训体系的传统,又吸收了西方国家军官培训的优点,形成了比较有特色的军官培训体系。俄罗斯军官培训体系主要由国家教育标准、院校教育体系、院校后教育体系、军事教育管理机构及国家一些社会性联合会等部分构成,既是俄罗斯军事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俄罗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外军军官职业化培训的特点

1.合理规划培训路径,明晰职业发展方向

一是重视任职前培训。美军规定,除陆、海、空三所正规军官学校毕业的军官外,由其它途径选拔的军官,在正式任职前,陆、空军所选拔军官要到有关军兵种院校接受为期2~3个月的训练。法军规定,陆、海、空军官学校毕业的学员,必须转入有关兵种学校学习一年专业,才能分配到部队任职。

2.逐级逐衔晋升培训,择优选拔竞争激烈

重视晋升前培训。美军规定,军官在晋升连级指挥官或营、旅级的参谋军官前,须经兵种专业技术院校培训;在晋升营、团级指挥官或师级司令部参谋军官前,须经陆、海、空军指挥与参谋学院或武装部队参谋学院培训;在晋升师以上部队指挥官或军以上司令部参谋军官前,须经三军的军事学院或国防大学培训。

实行军衔等级晋升培训,是军官职业化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如美军规定,进入相关院校接受培训是军衔晋升的一个必备条件。在美军军官人事管理系统中,对不同军衔的素质能力进行了详细界定,这也是军衔晋升培训内容制订的重要依据。

3.积极开展专项培训,促进履职能力提升

外军对军官专项培训都给予了高度重视。美军主张军官服役期间应重点学习军事技术,不要花太多时间学习民用技能,否则,会影响军事技能的提高。规定军官学校学员在校期间除了学习普通大学设置的课程外,军事教育比重要达到总课程的20%,暑期要进行军事训练。俄军要求军事院校必须开设战役(战术)课程与工程技术课程,并且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在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培训中,外军对专项课程设置了相当大的比重,以有效保证受训学员的履职能力能够通过培训得到大力提升。

三、关于我军军官职业化培训的几点思考

(一)准确摸清核心能力需求

军官职业化培训是以岗位需求为牵引、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培训。因此,能否准确摸清岗位核心能力需求直接影响军官职业化培训的成效。完善军官职业化培训体系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坚持分类分级培训为基础,分析不同类别不同层级军官的核心能力需求。

以指挥军官为例,指挥军官是指在军官队伍中以从事指挥活动为主的军官群体,平时负责部队的训练、管理和组织协调工作,战时负责部队的决策、指挥工作。指挥军官的能力需求总体上涵盖政治领导能力、组织指挥能力、谋划决策能力、依法管理能力、团结协调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廉洁自律能力、身心适应能力等各种能力,但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指挥军官而言,这些能力要求的权重各异,结合调研和专家评定,可以将这些能力划分为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

营连级军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基层部队的训练和管理,带领基层分队服务于本单位中心任务。对他们来说,其核心能力需求主要体现为组织指挥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师团级军官主管某一具体领域的工作,核心能力需求主要包括政治工作能力、规划计划能力、依法管理能力和身心适应能力。军以上指挥军官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各自主管领域内的全面工作,具有一定的战略性和统筹性。对他们的核心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导能力、谋划决策能力和科学用人能力。

(二)科学构建核心课程体系

职业化培训核心课程应当是对军事人才岗位任职能力生成起核心作用,对其军事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军官职业化培训核心课程休系则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从军官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着眼核心军事能力生成,区分不同类型和层次,按一定逻辑和标准并采取一定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的核心课程系统。构建军官职业化培训核心课程体系,要把握和坚持课程体系建设的衔接性、系统性、指向性等基本原则。具体建设中应注意区分任职基础和岗位业务知识,以学科知识作为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以模块化为核心课程建设的基本样式。

针对军官的核心能力要求,以核心能力――核心课程的相关性分析为基础,采用功能开发矩阵法,按照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拓展模块的设计思路构建出军官职业化培训的核心课程体系。

仍以指挥军官为例,营连级军官突出的核心能力是组织指挥能力、团结协调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因此其基础知识模块的核心课程应设置为党的创新理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以及党性修养;其专业知识模块则应由以下核心课程构成:基层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基层部队指挥理论、基层部队管理理论;其拓展知识模块的核心课程则应有指挥自动化技术及其应用、信息化条件下部队训练理论与实践、心理学基础、外语等。师团级指挥军官比营连级军官在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为形成其核心能力,在基础知识模块方面应更为全面,宜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研究、思想基本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研究、党性锻炼等核心课程;在专业知识模块方面,则应设置军事管理与领导艺术、新军事变革与信息化战争、作战指挥与控制、军事训练学等核心课程;在拓展知识模块方面,可开设党史军史、世界历史与中国传统文化、项目管理、战法研究等核心课程。军级以上指挥军官在战略思维能力上的要求更加突出,为此,基础知识模块应由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思想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以及党的创新理论研究等研究性课程组成;专业知识模块则由战略思维与科学决策、军事理论发展与创新、军队建设、联合作战指挥、领导艺术等课程构成;拓展知识模块则有当代世界概况、我国形势与任务、军事变革与装备发展等。

(三)合理设计培训发展路径

设计军官职业化培训的发展路径时要求以人为本,以军官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综合考虑岗位核心能力要求,在军官职业发展起点建立军官个人学分银行,按照院校教育、在职岗位锻炼、任职培训相衔接,分阶段进行设计,同时要统筹同一类型各个层级军官培训内容的衔接。以指挥军官为例分析如下:

大学毕业后拟任营连级指挥军官的干部,经单位选拔后,首先必须进初级指挥院校进行初级军官培训,培训合格后,达到规定的学分,可担任营连级指挥军官。在任营连级指挥军官期间,该军官还必须经历军事职业教育和岗位锻炼。军事职业教育是指营连级指挥军官在任职期间必须通过各种继续教育方式接受职业技能知识培训,获得一定学分;岗位锻炼是根据营连级指挥军官的核心能力要求考察该军官的岗位工作表现是否达到要求,并把岗位表现换算成相应学分。如果营连级指挥军官任职期间的军事职业教育和岗位锻炼学分达到规定要求,该军官就符合参加营晋团任职培训条件,通过选拔后可进入中级指挥院校学习,学习合格后达到一定学分要求可任副团职位。团级指挥军官在团级岗位上经历岗位锻炼和军事职业教育,累计达到一定学分后可获得团晋师任职培训机会,进入中级指挥院校学习合格后可任副师职位。师级指挥军官在师级岗位上经历岗位锻炼和军事职业教育,累计达到一定学分后可获得师晋军任职培训机会,进入高级指挥院校学习合格后可任副军职位,如图1所示。

(四)完善配套相关政策机制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联合育人的协同创新机制。职业化培训很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院校所能完成的,开展信息化条件下的集成训练、联合训练,需要院校与院校、院校与部队等无缝链接、联合协作,融合优势力量,深度合作攻关,共同培育人才。

其次要完善军官考评机制。构建职业化培训的质量标准体系,开发军官职业化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军官个人终身学习账户和学习档案登记制度。规范考试组织形式,实行学习过程考核与课程结业考试相结合,大力发展远程考试,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实现学习成果量化评价。积极探索知识、能力、素质多维考核模式,把院校评价和部队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联合育人、联合评价的考评机制,达到对军官实施全面考核的目的。

最后要完善激励机制。坚持把职业化培训学分,作为衡量评价能力素质的重要标准,逐步纳入军官任职资格体系。对参加职业化培训实行资格准入,将军官学习完成规定的课程,作为入校培训必备条件,将军官参加职业化培训的成绩纳入晋级晋衔、专业技术资格评定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钟苏法,杨树.军官职业教育探析[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

[2]郜汝凌.军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出版社,2008.

[3]裴士连,刘洪涛.军官职业生涯发展研究[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9.

[4]褚益民.对建立有中国特色职业军官制度的思考[J].国防大学学报,2000(2).

[5]朱廷春.外国军官职业化建设对的启示[J].教研参考文献,2010(2).

[6]李尧,贺军仓.美军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简析[J].西安陆军学院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