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艺变更风险分析范文

工艺变更风险分析精选(九篇)

工艺变更风险分析

第1篇:工艺变更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质量风险管理;药品生产管理;运用研究

风险管理的概念在诸多领域当中都得到了充分地利用,如保险和金融等,特别是危害严重且风险指数较高的行业领域,所以风险管理在医疗领域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近年来,国外在进行药品生产管理时对质量风险管理的应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因此我国也逐渐展开了相关的药品生产管理和风险管理。

一、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背景

在2002年,将风险管理的方法在制药领域中进行应用被首次正式提出,在对ICH Q9进行后,欧盟就在其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加入了风险管理的内容。最新版的GMP提升和完善了制药企业的管理工作水平,因此提出了质量风险管理的理念,使GMP由原本的经验型逐渐转变为科学管理型。通过对美国的药品生产管理的经验进行考察和借鉴,我国也分析了药品生产监管的现实状态和实际情况,对质量风险管理如何提高药品生产和管理效能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要对风险管理的意识进行加强,构建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对全过程的监控工作进行加强,对药品的监管效能进行有效地提高。在新版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突显了质量管理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新版GMP中新增了质量风险管理方面的相关原则及概念,这也充分说明了药品生产管理是新版GMP对医疗行业的要求。

二、质量风险管理

质量风险管理是系统化的一个过程,是对产品在完整的生命生产周期中,进行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风险以及评价风险的过程,产品的生命生产周期涵盖了产品的最初研发、生产和最后的在社会市场中进行销售直至在市场中消失,这个完整的过程就是产品的生产周期。风险是不确定性的一种,是发生损益的可能大小,通常是指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及损失导致的后果所产生的危害,质量是产品的生命,能够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从风险的来源上进行分析,也就是具有较多的风险源。识别风险就是风险管理的相关部门对面临的风险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进行系统地认识,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识别风险主要是两个环节的工作:其一,对风险进行感知,即对客观存在的风险进行了解,也就是存在发生可能的风险;其二,对风险进行分析,即对引发风险事故的因素进行分析。识别风险的主要方法有:保单对照法、保险调查法和分析资产损失法。衡量风险就是在对风险进行了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主要是对风险的发生几率和产生后果进行关注,对工艺质量着重进行监控,组织各专业人才并组建相关的评估队伍。控制风险就是将风险造成的损失尽可能控制在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将发生风险的几率进行降低,控制风险的基本方法有四种:回避风险、控制损失、转移风险和保留风险。评价风险是在控制风险之后,对控制的情况进行评价和审查,分析系统的风险是否超过了之前衡量的结果,是否需要通过改进技术来对风险进行降低。

药品生产管理工作中应用质量风险管理,就是将药品在其生产周期中风险进行降低,所以通过相关的法规对制药企业中生产质量事故进行规避就是其风险管理的目的。制药企业中的风险管理主要是进行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和回顾风险。进行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就是对风险进行评估,对生产过程中相关仪器设备、系统程序、操作工艺等进行风险的发现,并对发现的风险的可能性和重要性进行分析,对风险进行定级。进行风险评估时,要具有相关QA(Quality Assurance品质保证)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比如在称取物料时,通常会对物料的质量有精确的要求,一旦出现错误就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就应当将此风险定义为严重。药企中的控制风险主要是对风险进行降低和接受,例如称量物料的过程,可以应用SOP(标准作业程序)将发生风险的可能性进行降低,对其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中和,将其风险定级降低,但是风险的接受标准的制定还需要慎重地考虑,结合以往的经验进行,也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对其进行调整。药企中回顾风险就是对整个系统在一段时间内的运行进行风险的审核,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工艺和仪器设备等都可能会发生改变,因此要再次付整个生产的过程进行回顾和评估。由此可见,风险管理是连续的一个工作过程,必须进行长期的一个跟踪回顾的过程,若能够严格按照良好的操作规范实行相关操作,也能够降低后期工作的劳动强度和隐含风险。

三、药企中药品生产管理和质量风险管理的联合应用

(一)控制风险的具体方法。控制风险的具体方法主要是体现在软、硬件和人员这几个方面。其一,软件,要控制有关的文件等,例如对相关的文件拟草、发行和回收等过程进行加强化的管理,采用双复核人的模式进行复核工作,并严格执行。其二,硬件,对厂区环境、厂房环境、仪器设备、原辅料、包原材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影响其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有效地控制,譬如对供货商进行严格的审计,对相关的仪器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在生产车间内定时进行巡检,做好QC(Quality

Control质量控制)、QA(Quality Assurance品质保证)、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其三,人员,要对相关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进行提升,进行岗位的职业培训,对其在专业方面的短板进行弥补,例如在招聘专业人员时要提高相关的专业水平要求标准,加强相关的专业培训,一次来对质量风险进行控制。

(二)控制风险的实际措施。在对控制风险的措施进行制定的过程中,要坚持三个原则:有效、可以控制、显著效果。其一,有效,就是指实施的措施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从根本上对风险进行控制,避免风险再次发生;其二,可以控制,有效,就是指实施的措施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对具体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杜绝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的现象;其三,显著效果,在对控制风险的实际措施进行具体的实施后,要对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杜绝,避免其再次发生,对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弥补,对药品的质量安全进行有效地提高,对控制风险的预期效果进行达成。

(三)审核风险的流程。审核风险在质量风险管理中的是最后的流程阶段,作为最后的阶段,其应当审核整个风险管理程序,特别是存在可能会对质量管理决策产生影响的事情进行严格的审核。风险管理是一个质量管理的过程,但其在此基础上还具有持续性,因此要构建相关的审核机制,进行阶段性的检查和审核,根据相关的风险水平定级,制定对应的审核频率。若对相关的生产车间清洁方法和清洗设备的方法进行审核,在建立双人复核、CIP(就地清洗系统)酸碱度检测、SOP(标准作业程序)之后,相关的风险水平就会降低,处于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在进行一段时间的生产之后,再次对此事件进行审核,可能会因为清洗剂的更换或者复核人员的更换而导致产生新的风险,对此,要对相关试剂或人员的更换,拟定书面的通知进行公示,对新增的风险进行有效地规避。

(四)风险沟通的环节。在实施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在每个阶段中,相关的决策者和部门都对管理的信息进行共享,也就是进行风险沟通,风险沟通能够对风险管理的工作进行促进,是信息的掌握情况能够更加全面,进而对具体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整改,以达预期的效果。

(五)质量风险管理的结合。质量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两个方面:前瞻管理和回顾管理。其一,前瞻管理,就是针对已经存在结论的风险,但是产品还没有在药品市场上进行流通的情况,使用前瞻管理,能够对质量风险进行有效地预防和排查,由于供应商更改、生产工艺或生产环境发生改变而导致的质量风险,可以应用前瞻管理进行解决。其二,回顾管理,已经出现质量问题的产品,在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和沟通后,为了防止其再次发生,可以在药品的整个生产周期过程中通过回顾管理的方式对其进行相应的管理工作,对类似的事情进行有效地预防和避免。

四、质量风险管理的工作方向

对药品成品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人员的操作、仪器设备的工作状态、原辅料的质量安全、包原材的质量安全、相关的生产工艺、生产车间的环境卫生指标等方面。因此在进行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制定可行性高、高效率的风险管理制度,这也是进行质量风险管理的主要管理方向。

在生产的过程中,在两个环节中较容易产生质量风险,就要对原辅料、包原材等供应商的更换和相关生产工艺的改进,对于这两种情况,要针对材料供应商建立相关的审计制度,对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更改,建立生产工艺的验证管理机制,对改进后的生产工艺进行研究,对其可行性和稳定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关的管理和审核制度。生产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生产工艺的改变都会对产品的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无论此工艺是否已经通过了验证。这就要求要对改进的生产工艺进行相应的质量风险管理,对其影响产品质量的程度进行准确的评估,对改进后的生产工艺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保证药品成品的质量安全,并且要符合相关的内控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若是包原材和原辅料发生的改变也对药品的质量安全产生一定的程度的影响,进而引发质量风险。在新版的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明确规定了对材料供应商的供应资质进行审批的标准,因此在供应商发生变更后,要及时进行相应的审计工作,确保审计的有效性,对其稳定性进行有效验证,以免药品成品的质量安全受到影响。

结语:总而言之,药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将质量风险管理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进行有效地应用,提高药品质量问题的受重视程度,将药品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降低,保证药品的质量安全,进而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进行保障,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珍珍.质量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6(03).

[2] 孙海明.论新形势农信社风险管理概要[J].商场现代化,2015(30).

[3] 陈磊.航天三院动力供应站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6(01).

第2篇:工艺变更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化工工艺 风险识别 生产

1前言

化工工艺生产应用包含较大危险性,做好生产工艺过程的有效风险识别以及优质安全评估,则成为化工事业安全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我国针对项目风险的评估识别分析技术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进程,逐步构建了完善健全的工作体系以及实践方案,然而对于化工工艺的相关危机风险识别,却并没有构建系统集成性评估方式,为此,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尤为必要。

2化工工艺内涵及危险性

2.1化工工艺内涵

化工工艺主体将各类化学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处理进而形成化工产品的方式与主体过程,其涵盖化学变化进程中需要应用的整体措施。通常来讲,生产过程涵盖三类步骤,首先应进行原材料的科学处置,为令其满足化学反应标准状态以及参数规格,应就具体状况、原材料特性进行必要的净化处理,做好提浓、进行优质混合、全面乳化以及粉碎,完善预处理质量。而后需要完成化学反应,该步骤为化工生产核心关键。通过预处理,原材料基于相应的温度标准以及压力状况产生反应,进而实现符合要求的反映转化水平以及最终收率。反应的种类丰富多样,可以为氧化,分解,还可以为还原、聚合等。完成化学反应,最终将获取目标产物以及相关混合物。为确保产物的精致性,还应在完成反应的混合物实施必要的分离处理,将副产物有效去除,或净化处理杂质,进而得到符合既定要求规格的化工产品。上述各个环节步骤需要用到特殊的工艺设备,应在相应操作标准下实现符合规范的物理以及化学变化。

2.2危险性化工工艺

化学生产与工艺应用阶段中,由于产生一定的化学反应变化,因而可导致火灾事故、中毒以及爆炸危害等。依据我国监管机构的化学危险工艺名录,主体涵盖电解生产工艺、氯化、合成氨生产、加氢处理、消化反应、裂解变化以及氧化生产工艺等。同时各个工艺生产均需要应用典型的处理技术手段。为提升化学工艺安全生产水平,应明确该类危险性工艺,掌握必要的风险识别策略手段,方能营造有序可靠的生产环境,创设显著效益。

3化工工艺风险识别技术

参照化工工艺生产应用技术相关操作规范,以及日本实行的六阶段评估衡量资料,我国编制了化工工艺生产危险识别的相关数据表格。其内容规定,化工工艺生产应用危险性由其物质自身的温度水平、压力数值、腐蚀性影响以及具体操作等七类项目构成。危险性的总量分值则可依据十分、五分、两分以及零分进行赋值分析,并通过分值的累积明确化工生产工艺应用的危险等级。通过将各个参数相应数值同其对应性权重的乘机之和便可明确化工工艺产生的危险影响,可就其相应的等级程度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般总分值在五分之上可确认为一级高度危险等级,分值在两分到五分范畴则可将其视为二级中度危险等级,低于两分则为三级低度风险级别。

4完善化工工艺风险识别与安全评估

4.1化工生产设施安全状况

基于化工生产设施内含的潜在危险影响,国际领域各研究单位均对化工生产应用设施存在的爆炸、中毒以及引发火灾危险进行了定量研究与分析评判,通过大量辨别处理,从定量视角审视,并就具体的设备风险等级进一步明确,该方式实现了广泛的推广与价值化应用。

4.2科学进行风险识别与安全评估

化工工艺应用中,化学反应相关设施仪器安全性、应用材料的运输、属性、冷凝处理、过滤操作、干燥处置、反应混合等环节尤为重要。化工生产中连续的处理过程体现了良好的稳定性,优质的生产效能以及安全等级,因此该环节成为安全评估的首要因素。当然,不同化工工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显现出的特征有所不同。进行比对分析不难看出,间歇工艺体现了更为简单便利性,其操作处理手段具有良好的弹性。在设计阶段中,可应用精准度有效的数据资料,体现了良好的通用性。风险识别过程中,应关注化学反应呈现出的具体路线。一般来讲一类反应会呈现出若干工艺路线,因此我们应比选出应用路线可降低危险物质的总体用量、预防危险事故的模式,并尽量选择无毒害、危险影响低水平的材料。还应有效的掌控过程条件要求的苛刻性,令其限定在较低水平。例如,在应用催化剂对各类化学危险材料进行稀释处理,可有效的降低反应呈现的剧烈现象。还可积极采用新工艺科技手段,降低危险介质的总体藏量,并提升原材料整体应用效能,降低形成废料量。对于各类过程用料以及化学反应辅助剂,应尽可能的回收再利用,进而有效的抑制化学反应变化对生态环境形成的不良破坏与污染影响。

化工工艺设施在化学反应处理阶段中,还会呈现出偏离健康运转状况问题,进而导致超温超压的危机现象。为此,在风险识别与安全评估阶段中,应注重选择优质的压力管控装置,并做好各类排泄阀门、防爆安全板、通风连接管路、安全阀门的评估判断,做好关键环节的维护保养。同时应评估各类稳定装置,例如紧急操控设施、冷却系统有否会对化工生产工艺产生危险影响,具体的等级标准。就化工生产中危险性较大的操作,应采用全自动智能管控体系,也可引入程序控制系统。当产生爆炸以及安全火灾等危机事故,则可有效的预防安全隐患的不良蔓延与扩充。另外应全面考量管理维护的可靠性,各类设施管路均应配设必要的阀门装置,令其同检修部件可有效断开,确保操作员工自身安全性。另外还应考量进行安全救援系统设备的科学配设,例如布设洗眼区域以及安全淋雨系统设施等。

第3篇:工艺变更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工程;招标;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 F540.34 文献标识码:A

虽然在项目建设的时候会订立以帝国的保险或者是形式多样的担保活动等,但是我们无法避免全部的风险问题,项目原有的以及其外在的环境的具体特征,导致我们在识别以及分析风险的时候面临许多的不利现象,项目风险最主要的是来自设计技术,建设技术的风险以及外在环境风险、政治社会风险、经济风险、合同风险、人员风险、材料设备风险、组织协调风险等,而所有的问题通常要由管理者进行深入的探索。

1 来自设计工艺的风险问题。项目设计是项目开展活动的关键,如果不存在合理的设计,我们就无法有效地开展招标活动以及后续的所有活动。变更是常见的导致索赔的关键的要素,所以,在开展招标活动以前的时候要认真地进行设计活动。通常不应该在方案尚未明确的时候开展活动,因为这样常会带来非常多的不利现象发生。 设计方案是否确定应做为是否开展招标工作的先决条件。

2 来自建设工艺的风险分析。 在设计方案确定的情况下应研究施工方案,因为任何施工方案都不能保证没有变更和索赔。任何的建设方案,不管是旧有亦或是全新的,它们本身都有着非常多的优势特征。项目的业主方要认真地分析项目中的各项风险问题。如果使用全新的建设措施和工艺的时候,我们就会面临着更多的索赔以及变更等问题,因此,要结合项目的实际状态,认真地分析建设工艺。

3 外在环境问题。常见的外在环境要素非常多,比如洪灾以及雷电等等的,这些都是我们无法避免的,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不明确的气象问题,繁琐的地质构造,严酷的天气以及建设活动对环境带来的不利作用等等的一些要素都是内在的问题。当进行招标的时候,要认真地考虑上述的问题,要合理的界定不可避免性 ,要求承包商在投标文件中充分考虑自然及环境影响对工程的影响。对不可抗力如何界定是关系到工程实施过程中风险分担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不可抗力引起的风险主要包括超过合同规定等级的地震、风暴、雨、雪及海啸和特殊的未预测到的地质条件。在通常的合约内容中,此类风险需要由合约的主体来担负 。

4 政治社会风险。

该项要素的体现内容非常多,通常一个优秀的项目管理者,不但要有充足的自然理论知识,同时还应该有基础的政治丝线等。 例如,国内某工程招标工作已完成,但此时政府投资方却发现整体投资规模过大,要求重新调整工程规模,工程开标半年以后仍未定标,投标书早巳超出了投标有效期,按《招标投标法》规定,出现上述情况时招标人要给予投标人予经济补偿,所以,招标者要付出非常高的代价。上面讲述的这两个案例并不多见,不过确是真实存在的,通过分析,我们深入的意识到招标的重要性 。

当今背景下,招标者要面临的最为显著地政治风险就是拆迁,在项目开展的时期常会因为发生此类事项而导致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工程延期使得招标人要要承担工期延误及工程延期索赔的双重风险。怎样应对因为拆迁而带来的问题,应该结合招标者的实际状态,开展详细的探索活动,认真应对。

5 来自合约的风险问题探索。项

合约不仅具有法律效益,同时还是开展管理的重要的参考内容。 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在起草合同文件时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否则,风险将给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

5.1选择合适的合同计价形式。

根据不同工程项目内容选择不同合同计价类型。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实际,适当选择计价形式,降低工程的合同风险。例如对于施工条件较好,工程量变化不大、施工工艺成熟的项目,风险量较小,可以采用固定价合同方式,以求得承包商在竞争中较低的报价;对于工程量变化较大的项目,采取可调价合同,在工程量可能变化的幅度范围内采取不同的结算单价 。

5.2在进行表述的时候,要确保用语精确 。

众所周知,合约的存在是以文字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而合约是进行索赔等活动的重要信息。只有通过合理的语言来描述内容,才可以尽量的降低问题,进而降低资金,假如在具体的编制合约的时候,未进行周密的论述,就很有可能会引发很多不利问题。

5.3认真地定位风险

根据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建设工程风险应由有关各方分担,而风险分担的原则是:任何一种风险都应由最适宜承担该风险或最有能力进行损失制的一方承担,符合这一原则的风险转移是合理的,可以取得双赢或多赢的效果。

目前,国内建筑市场处于买方市场,造成招标人在招标人做出很多不对称的合同条款,通过风险转移条款转嫁了,但由于风险责任与权力平衡的关系,此类现象反映出的往往是非常深层次的风险问题,比如一些承包单位,为了降低担负风险而带来的损失问题,所以在索赔上进行研究,把很多活动都放到索赔层面上来,导致项目投资无法正常开展,而且其速率以及品质等都会受到严重的不利作用。而还有一些单位因为担负了非常大的风险损失,所以通过使用不合理的材料等措施来获取不正当的利润。一些单位因为承担的风险过于严重,而不能有效地开展建设活动,导致单位无法正常运转的现象常常会发生。所以,通过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做好风险分配工作意义十分的重大。

①从工程整体效益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因为项目参加者如果都不承担任何风险,则他也就没有任何责任,当然也就没有控制的积极性,就不可能搞好工作。因此只有让各方承担相应的风险责任,通过风险的分配以加强责任心和积极性,达到能更好地计划与控制。

②公平合理,责、权、利平衡。首先,应该确保风险本身的权责统一。在规定担负风险的时候,还应该赋予相关人员一定的权限来应对问题,假如已经存在权力,那么相同的,也要对其进行应有的义务规定。其次,确保风险和机遇统一。对于风险的承担者应该同时享受风险控制获得的收益和机会收益,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参与者勇于去承担风险;三是承担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承担者应该拥有预测、计划、控制的条件和可能性,有迅速采取控制风险措施的时间、信息等条件,只有这样,参与者才能理性地承担风险。

③符合工程项目的惯例,符合通常的处理方法。如采用国际惯例FIDIC合同条款,就明确地规定了承包商和业主之间的风险分配,比较公平合理。

参考文献

第4篇:工艺变更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压力管道风险;RBI检测技术;研究分析

1 RBI的概念

RBI检测技术是基于风险检测(Risk BasedInspection)的缩写,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承压设备管理与检验新技术。美国自1995年开始了对压力管道基于风险的检测(简称RBI)研究,2000年了API 580(基于风险的检测)和API581(基于风险的检测的资源文件)标准,在化工和其他领域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该项技术对于降低设备风险,优化设备检测和备件计划,提供延长装置运行周期的决策依据发挥了重要作用。在API581中,RBI定义为:对设备实施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过程,关注的重点有两方面:一是材料退化失效引起的压力设备(如压力管道)内容物泄漏的风险;二是通过检测实施风险控制。

2 RBI技术实施过程

维尔佛雷德・帕雷图(VilfredoPareto)是19世纪意大利的一位经济学家,他提出了帕雷图定律,用以描述当时意大利财富和收入的集中程度。该定律有时也被称作二八规则,即:80%的结果是由20%的可能原因产生的。大量统计研究表明,在生产领域存在一个类似经济领域的帕雷图二八规则――80%的风险往往集中在20%的设备上。

RBI的理论是采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化工装置工艺和损伤机理的全面掌握,将检测资源按照设备的风险等级重新分配,在保证给予低风险项目足够检测和维护资源的情况下,将大量检测和维护资源转移到高风险项目上,给高风险项目提供更高水平的检测,是一种更主动、更有针对性的检测。

2.1 RBI评估的目的

(1)发现工厂的高危险风险区域(装置)。(2)发现装置中的重要设备与管线。(3)根据风险排序,安排检验时间和周期。(4)根据风险分析结果,调整检测、维修计划。(5)制定相关的风险管理制度。(6)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2.2 RBI工作流程

(1) RBI实施的准备,确定评价的目标和范围、采用的方法和所需要的资源。实施RBI应有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应被RBI分析人员和管理人员理解。评价应建立在一定的物理边界和运行边界上,通过装置、工艺单元和系统的选择建立物理边界。

(2)寻找设备的失效机理和失效模式。找出设备在所处的环境中可能产生的退化机理、敏感性和失效模式,这对RBI评价很有帮助。

(3)评价数据的采集。采集风险评价设备的数据,包括设计数据、工艺数据、检测数据、维护和改造、设备失效等数据。

(4)评估失效概率。评估设备在工艺环境下每一种失效机理的失效概率,失效概率评估的最小单位是按失效机理不同划分出的设备部件。失效概率评估包括确定材料退化的敏感性、速率和失效模式,量化过去检测程序的有效性,计算出失效的概率。

(5)评估失效后果。评估设备发生失效后对经济、生产、安全和环境造成的影响。

(6)风险评价。根据上面评估的失效概率,计算出设备失效的风险,并进行排序。根据制定的风险接受准则(如ALARP原则),将风险划分为可接受、不可接受和合理施加控制三个部分。

(7)风险管理。制定有效的检测计划,控制失效发生的概率,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促进检测资源的合理分配,降低检测的时间和费用。对通过检测无法降低的风险,采取其他的风险减缓措施。

(8)风险再评价和RBI评价的更新。RBI是个动态的技术工具,可以对设备现在和将来的风险进行评价。然而,这些评估是基于压力管道当时的数据和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避免会有改变。有些失效机理随时间发生变化;增加检测活动可以增加设备的可信度;工艺条件和设备的改变,通常可带来设备风险的变化;RBI评价的原始条件也可能发生变化,采用减缓策略也可以改变风险,可以进行RBI再评价,对这些变化进行有效的处置措施。

3 压力管道检验中应用RBI技术的建议

基于风险的管道检测技术通过制定合理、准确、经济、有效的检测方案,给予高风险管道更多的检测资源,同时避免在低风险管道上的过多投入,借助仪器设备等对在用管道的各种缺陷问题进行定量化分析,检测数据和分析结果作为管道安全评估的基础,它可以解决在用管道是否需要改造或更换、能否升压运行、是否需要降压运行等问题。可以摸清管道的现实状况,确定管道安全状况等级,提出适宜的检修方案。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在RBI分析过程中必须确定检测方法的有效性,以保证能检测出设备己存在缺陷和严重程度。例如,特定的损伤机理造成无法预测的局部腐蚀,采用沿管线测厚的方式,很难发现己存在的缺陷。在这种情况下,超声波等检测更为有效。总之,对引起安全或经济等严重后果的高风险管道必须保证检测的质量。

(2)关注无损检测技术进展。以压力管道自动超声成像检测技术进展为例,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中心与美国CD国际公司合作研制了相应的检测仪器,应用于一些新安装和压力管道的检测(最小探测直径为57,解决了国外技术存在的许多问题。压力管道焊缝如采用射线检测易漏检面状缺陷,特别是开口度小的裂纹和未熔合等,用超声自动成像技术就很容易发现这些缺陷,且可以快速得到检测结果;而射线检测需大量消耗品,且对人体有害。另外,射线检测不能显示缺陷深度,而自动超声检测通过分区法判定缺陷深度精度可达1mm,得到的彩色B超扫描图形可实时打印,也可存入光盘,不像射线检测需用大量底片。

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有关法规对压力管道的焊接技术鼓励采用自动超声成像检测技术。要关注管道在不拆保温层或在线状态下的脉冲涡流测厚技术进展,以及磁记忆检测(MMT)方法。

参考文献

[1]W.Kent Muhlbauer.管道风险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

[2]严大凡,翁永基,董绍华.油气长输管道风险评价与完整性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英国TISCHUK国际公司.设备风险检测技术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

[4]钱成文,牛国赞.基于风险分析的管道检测(RBI)与评价[J].油气储运,2000.(8):5-9.

[5]林树青,曹东旭.压力管道自动超声成像检测技术[J].无损检测,2005(11):576-579.

第5篇:工艺变更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建设施工;安全生产;危险源;管理

随着多年来油田企业配套的相关工程不断增多,某些高危场所施工难度也不断加大,施工建设中的安全事故也逐渐增多。科学研究表明,造成生产事故的根源在于针对危险源的管控不到位,为了对施工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生产事故发生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必须针对安全生产危险源展开系统性分析[1],这是保证建设施工安全生产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从不同角度针对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生产中的危险源管理展开了一系列分析。

一、施工建设过程中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

首先,安全生产管理体制问题。从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的大环境中,目前相当一部分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够健全,安全生产投入、主体责任落实及应急救援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其次,由于施工项目大多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加上自身施工作业种类多样性,各项工作被危险源包围[2]。从施工环境来看,施工作业中露天作业量所占比重大,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露天作业量在施工作业中占总量的70%,很容易会受到极端恶劣天气的影响,增大施工难度以及危险性,同时施工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施工环境频繁发生变化,施工人员容易在适应新环境过程中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增大危险概率。从施工作业特点来看,施工项目工序种类繁多,环境影响因素比较突出,同样大大增加了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概率。从施工作业人员来看,作业人员操作复杂程度较高,劳动强度较大,加上人机混合作业,同样很容易会发生机械伤害。

二、建设工程施工项目安全危险源管理的意义

在建设工程施工项目中,可能对安全生产造成影响的危险源,主要涉及到了由于生产活动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而隐藏的安全风险。这其中主要包括材料设备存在安全隐患、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足、环境与地理地质条件影响等等。由于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危险源比较多,同时可能会出现的事故也比较多,因此危险源转变成具有一定破坏力的机理也会变得非常复杂,这种情况下利用传统方式及手段针对危险源展开管理,已经不能和当前建设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的具体标准相适应。有必要对危险源在风险上进行识别和评估,从而为基础性安全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基础,通过危险源管理可以有效避免伤亡情况的出现。

三、建设施工安全生产中的危险源管理

1.危险源识别

危险源是威胁施工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效辨别危险源可以实现对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从而规避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从相关条例及规范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应该从项目的工艺、地理条件、施工程序及施工设备多角度着手,对施工安全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做出更加全面分析和判断,有效识别各类风险,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具体来说,施工过程中危险源识别可以细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针对施工材料、运输、组装等进行危险识别,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对其他施工环节造成影响的事故,对这些事故进行识别,同时还要对例如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等以及突发事故进行危险识别等等。

2.危险源的风险评估

有效辨识施工类型及特点以后,应确认安全危险源,针对危险源造成的安全事故进行有效评价,将造成事故的资料收集起来。具体来说,风险评估工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始着手:分析存在的危险源因素、危险源可能会出现事故的几率、危险源造成事故以后会产生的影响等,并针对出现事故及风险进行合理评估。通过对危险源事件出现概率以及会造成后果进行整体分析以后,比较安全目标生产数值与事故风险评价结果,观察风险数值是否存在于合理的范畴,如果超出合理的范围,则应及时制定有效措施对其进行解决,从最大程度上将危险源风险降低到最低的程度[3]。

3.危险源控制的具体措施

(1)利用网络安全技术进行控制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网络安全技术实现对施工过程中危险源的控制。首先,可以利用网络安全技术规划处不同施工程序的时间,加强对施工过程中材料及相关设备的管理,更好的规避某一时点材料过多问题的出现,有效降低危险源风险。其次,利用安全网络技术手段全面分析技术模型,一旦危险源的危险性超出了范畴,应提前对这些工序做好安全防范及相关工序的调整工作,以提升施工安全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施工安全性的提高可以有效降低危险源的危险性。第三,利用网络技术手段,还有助于全面掌控施工技术的应用,针对施工过程中的工序做出合理调整,从源头上控制危险源风险,从最大程度上降低危险级别,甚至消除危险源的危险系数。(2)利用工艺技术降低危险源危险系数选用合理工艺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危险系数。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通常需要按照建筑物的具体构造对工艺进行合理组合,将不同工艺组织到一起,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在施工环节中这一整体可以得到有效衔接,为整体施工带来了便利性和规范性。从施工工艺环节上来看,应利用合理的工艺组合与专业施工队伍相匹配,这样就可以从最大程度上降低危险源的危险系数。

四、结语

对于整体工程施工来说,危险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危险源进行有效管理,可以从最大程度上控制风险,从而促进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危险源管理展开了分析和讨论,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施工安全危险源管理提供一些思路和对策,这样也可以为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白睿 单位:大庆油田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油建公司

参考文献:

[1]姜秀慧,朱渊岳.基于《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的水利水电施工工程项目重大危险源评价[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10):185-190.

第6篇:工艺变更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Web技术;变更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X924.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1731/j.issn.1673-193x.2016.02.018

0引言

近年来,随着石油和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由此所引发的各类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为降低事故的发生率,针对人员行为、物料、工作环境等对象的安全管理工作成为企业实施预防和控制事故的重要手段之一。实践证明,以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安全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降低事故的发生率,从而保证企业生产的安全。然而,由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经常面对各种各样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变更活动,然而因为缺少经验、知识和过程安全方面的专家,很难提出针对这种变更活动的良好管理手段和机制,部分变更很可能转化为事故隐患,成为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1,2]。为解决此类问题,人们提出变更管理的概念,变更管理是一种专门针对工艺、技术、设施、人员等发生永久性或暂时的变化时进行有计划控制的管理方法。然而,由于变更过程具有重复性程序较多,数据量较大、实时性强、分析效率要求高等特点,因此传统的管理手段无法有效地实现变更过程的科学管理。近年来,信息化技术,尤其是Web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了新的研究思路,因此从信息化角度实现生产过程的变更管理具有良好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安全生产情况日益复杂,安全生产信息数据急剧增加,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3]。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也是提高我国安全生产水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是实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业务快速、准确、高效的根本保障,已成为解决企业在安全管理中出现手段不足、成本过高、工作繁琐而效果不明显等难题的有效手段[4]。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Web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安全技术与Web结合的优秀成果相继出现,使安全生产工作有了实质性的改观。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在安全监管、安全评估和和应急救援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杨建等建立了从安全标准化远程辅导、在线自评、现场考评到达标企业监管的安全标准化监管信息系统,使整个安全标准化创建工作通过监管系统能够有效运转起来[5]。王明贤等在基于Web的安全评价辅助系统的研究中,建了基于B/S/D/C结构的安全评价辅助系统平台,实现了安全评价报告的撰写等功能[6]。王起全将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分为数据层、技术层、业务层、接口层4个层次,针对每一层次功能设定进行分析[7]。但目前,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在变更管理领域仍未得到有效应用。如今被广泛应用的分布式应用结构,可访问分布在各个Web服务器中所有互相链接的信息,能够和变更管理很好的结合。本文主要从安全生产信息化角度出发,根据变更管理过程的特点,综合应用JSP技术、JDK、Tomcat应用服务器、SQLServer2008、Javascript、XMLHttpRequest与Ajax等主要技术,设计出基于Web的变更管理信息系统MOCIS(managementofchangeinformationsystem)。该系统能够对变更活动全寿命周期实现信息化管理,为工程上科学、有效地实施变更管理提供良好的工具支持。

1变更管理现状分析

任何对工艺中的物质、工艺技术、设备和操作规程提出的更改超出了原有文件记录的安全操作范围,都需要做变更管理流程。变更管理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对于法律法规的遵守、隐患及故障的排查、技术改进的实施、安全文化的构建、企业形象的宣传等各个方面,甚至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效益与生存。变更管理,作为过程工业工艺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变更管理的失败被认定为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然而,在实践中,传统的变更管理方法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1)变更信息管理困难,主要包括变更文件的管理、变更通知变更文件的寄送、储存、查找等一系列过程费时费力,严重降低了变更活动的管理效率。2)人员误操作经常发生,变更管理包括申请、风险分析、审核,实施,验收等全寿命周期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人员误操作的现象,如提交申请前未开展风险分析程序,实施过程中未设置安全警示装置等3)实时监督和管理效果差,实时的监督和管理是变更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一个新的变更活动,可能对已有的处于实施过程中的变更活动产生影响。管理人员应该快速发现所有的受影响的变更活动,然后根据目前变更活动的状态,制定应对措施。4)历史变更记录查询效率低下。当前的信息管理方式很难实现历史变更记录的快速查询,而历史变更记录信息是变更风险分析以及辅助现场操作的重要依据。综上所述,变更管理关系到企业核心利益,而且传统的变更管理方法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开发变更管理信息系统符合企业发展的根本要求,有利于完善企业安全管理体系。

2系统研发目标

变更管理的核心需求有历史变更记录查询与变更过程管理两部分。历史变更记录是开展变更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以历史变更记录查询功能为基础即可实现其它多种功能。开发此变更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目标有:实现变更申请、变更审核、变更监督、变更验收等工作的电子化操作;通过Web对变更申请流程、现场实施过程全面监督,避免员工未经审批擅自开展变更活动;企业可根据各自的生产经营特点在服务器终端安装和维护变更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人员及基层员工可登录自己的账户,掌握相关变更项目的申请、审批、实施、验收的进程及所处状态。

3基于Web的变更管理信息化系统总体设计

3.1基于Web的MOCIS基本结构

基于Web的MOCIS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Web浏览器作为管理人员、员工的操作平台,负责人机信息交互,根据需要向Web服务器发出请求,并将Web浏览器发回的信息以HTML的形式展现在客户机上;Web服务器属于中间层,负责接收浏览器传来的请求信息,向数据库服务器发出查询的请求,得到查询结果后生成动态页面发送到页面浏览器,实现对数据库的动态访问;数据库服务器主要完成对变更管理数据的定义、更新和查询等操作,并对Web服务器发出的请求做出响应;在信息传递方面,系统采用B/S(Browser/Server)模式,当客户端发出请求时,Web服务器具有系统的事物处理逻辑,它的任务就是接受Internet上用户提出的请求,首先要执行让应用程序和数据库连接的命令,通过SQL等方式向数据服务器提出处理相应数据的请求,然后等数据库将结果返回给Web服务器,再由Web服务器反馈给客户端[8],用户通过安装在客户端的浏览器在线提交、审批和浏览变更管理信息的结果。

3.2基于Web的MOCIS技术实现

本Web系统的开发是采用MVC架构,该结构的主要思想是将应用程序的设计和开发强制性地分成3个核心部件: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器(Control-ler)。模型表示企业数据和业务逻辑;视图是用户能看到的并可与之交互的界面;控制器用来接收客户端用户的请求,并决定调用模型构件处理该请求,然后确定视图显示模型处理返回的数据,提高了系统开发的灵活性、可重用性和适应性[9]。它是通过JavaServerPages(JSP),JavaServlet,JavaBeans和JDBC等四项主要技术来实现。系统技术实现的结构如图2所示,首次访问时要执行一系列的过程,会耗费一些时间,以后的访问速度就会加快[10]。

4基于Web的MOCIS功能模块设计

在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中,首先根据联合站变更管理的现状,确定变更管理的核心需求。根据核心需求,按照实用性、先进性、可靠性、扩展性的原则,提出变更管理信息系统的八个功能模块,即:变更申请模块、变更风险分析模块、变更审批模块、变更通知模块、变更实施及监督模块、变更验收模块、变更记录查询模块、权限及系统管理模块,搭建出变更管理系统模型框架如图3所示。根据企业变更管理需求,系统设置4个用户角色,分别为:员工、基层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系统管理人员。每个角色均有其特定的模块使用权限,如安全管理人员拥有使用权限的模块有变更风险分析模块、变更审批模块、变更通知模块、变更实施及监督模块、变更验收模块、历史变更查询模块。

5变更管理系统软件

5.1系统模块简介

“变更通知”模块具有查看本系统最新动态的功能,使安全管理人员实时掌握变更过程,包括正在实施的变更项目和近期完成的变更项目两方面的更新信息。“变更申请”模块包含变更申请、变更验收申请、变更活动撤销等功能的申请、查看、修改。变更项目类型包括:永久变更、临时变更、紧急变更三类。“变更审批”模块分别接收和处理不同类型的变更申请书。审批人员应用变更风险分析方法,确定变更活动引起的风险,列出变更活动相关注意事项,制定变更活动的实施方案。最后回复项目申请并变更通知。变更风险分析模块分为初级与高级两部分,初级部分分析方法是变更检查表,高级部分则提供了HAZOP、LOPA两种变更风险分析方法的引导,将这些通用的风险分析方法转换为变更因素的风险分析手段。安全管理人员可根据变更的类型,按需选择初级分析或高级分析,亦可同时进行初级分析和高级分析,分析结果自动汇总至变更申请审批模块中的风险项中。此模块对各种变更活动的安全检查表、HAZOP关键词及LOPA分析步骤等有自动存储功能,当遇到类似变更活动时,用户可借用相同的分析方法再进行适当的修改即可,如此不仅大大减轻了安全管理人员风险分析的工作量,而且不断积累相关记录,形成变更管理风险分析数据库,通过对变更管理日后跟踪调查,将发生事故的变更记录从数据库中剔除,将长期未发生事故的变更记录纳入优先借鉴方案中来,可逐步提高变更风险分析的可靠性。此外,该系统的风险分析模块,将抽象安全分析方法形象化、流程化,便于用户学习掌握。如使用变更检查表对变更项目进行风险项分析,用户只需要输入本次风险分析的变更项目编号,勾选对应风险项的复选框按钮,可以添加该风险项的备注信息。风险分析完成后,点击“汇总分析”按钮,进入风险分析结构界面,如图4所示。在高级分析方法中,上栏显示该变更项目的基本信息,中栏显示该项目的分析内容列表,下栏用来添加变更项目的子项目(参数、引导词等)如图5所示。变更实施及监督模块中监督记录的属性包括:时间段、实施内容、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拟解决方案、阶段负责人等。变更验收模块对提交的变更验收申请文件进行审阅,确保变更作业票中各项实施内容和注意点已经开展。若验收合格,则确认验收,进行数据更新。若验收不合格,则给予批复意见,通知基层管理人员进行整改。历史变更记录查询模块包括精确查询和高级查询。精确查询是按照变更项目编号进行查询,高级查询是通过若干条件或关键字进行组合查询。权限及系统管理模块,给相应的用户分配角色、权限等,可以实现用户角色及权限的新建、变更、删除的功能。

5.2系统实施效果

该系统已安装在某油田油气集输联合站企业信息中心服务器上,应用于联合站变更管理过程中的变更申请、变更风险综合分析、变更决策、变更执行、变更验收及数据更新五个阶段。应用实践表明,与传统变更管理手段相比,该系统可根据某一变更活动特定要求迅速提供变更指导方案,并在线申请审批,节约了人工申请和审批的时间,平均每个项目申请审批时间可缩短一半以上;同时,该系统实现各相关部门同步关联机制,整个企业信息库同步更新,大大降低了传统变更过程中因传达失误造成的事故率;该系统具有自动验收、评价功能,对变更后提交的验收报告进行实施效果及时评估,对存在的典型的隐患和剩余风险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变更保存在数据库中,便于以后查询。变更过程中凭联合站变更管理票如图6所示进行作业,对联合站的改造、维修等工作的安全进行具有显著的保障作用。

6结论

变更管理安全有序的进行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保障,针对管理过程中信息量大、程序繁琐、监管困难等特点,开发了基于Web技术的联合站变更管理信息软件,该软件是实现联合站变更活动有效管理的重要工具。1)本Web系统的开发是采用MVC架构,提高了系统开发的灵活性、可重用性和适应性;2)该系统能够实现对联合站变更活动申请、审核、通知、监督、验收等工作的在线操作,自动打印变更材料及变更作业票,还提供联合站变更历史活动的查询及更新等功能;3)该软件提供的风险分析功能,辅助安全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开展变更管理决策,为科学、全面、便捷的管理联合站的变更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支持。

参考文献

[1]Yoo,J.H.,Lee,H.S.,Ko,J.W."Riskassessmentanddrawinginformationsystembasedchangemanagement",KOREANJCHEMENG,2011,28(2):323-331.

[2]姜伟光,黄彬,柴锐,等.工艺变更管理在长北项目应用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S1):90-96.JIANGWeiguang,HUANGBin,CHAIRui,etal.Theimplementa-tionstudyofprocessmanagementofchangeinchangbeiproject[J].Journal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2012,8(S1):90-96.

[3]杨乃莲.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7):87-90.YANGNailian.Problemsandsolutionsonconstructionofworksafe-ty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inenterprise[J].Journal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2013,9(7):87-97.

[4]魏利军,方来华.基于移动互联网及云服务的安监执法与隐患排查系统研究,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10(S1):136-140.WEILijun,FANGLaihua.Studyonsafetysupervisionlawenforce-mentandhiddentroubleinspectionsystembasedonmobileInternetandcloudservice[J].Journal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2014,10(S1):136-140.

[5]杨健,沈斐敏.企业安全标准化监管信息系统构建与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10(1):170-174.YANGJian,SHENFeimin.Constructionandapplicationofenter-prisesafetystandardizationinformationsystem[J].Journal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2014,10(1):170-174.

[6]王明贤,肖伟,李建峰.基于Web的安全评价辅助系统的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9):153-157.WANGMingxian,XIAOWei,LIJianfeng.ResearchonsupportsystemforsafetyassessmentbasedonWeb[J].Journal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2011,7(9):153-157.

[7]王起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5):110-113.WANGQiquan.Establishmentofenterpriseworksafety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J].ChinaSafetyScienceJournal,2010,20(5):110-113.

[8]孙莉.基于B/S结构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9]李洋,孙永维,许冰.基于Ajax,Struts,Hibernate和Spring的J2EE架构[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29(6):576-584.LIYang,SUNYongwei,XUBing.J2EEBasedonAjax,Struts,HibernateandSpring[J].JournalofJilinUniversity(InformationScienceEdition),2011,29(06):576-584.

第7篇:工艺变更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弧线叠合面 直线叠合面 叠合标准 校正 力学特性

(LiaoNing Guangsha Steel Structural Engineering Company Ltd)

Abstract:This article relates a approach of mechanical analysis、workmanship analysis and together field tracing test ,discusses the improve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large power station boiler steel framework of main load-supporting part top beam of stop log. The method includes on the premise of guarantee technical parameter of component meet the challenge ,for produce this have important function’s large steelwork play a dominant function for to bring down production risk and productivity gain.

0、引言

电站锅炉叠梁是电站锅炉顶端承载结构的一种,为电站锅炉受热部件主要承载结构之一,且因其尺寸、重量巨大,工艺、质量、工期要求严格,构件本身价值巨大,因此历来是电站锅炉钢结构制造、使用中受到主要关注的构件之一,本文所提到的工艺改进,在不影响构件本身力学要求的前提下,降低了构件的制造质量风险,缩短了工期,有效的降低了企业在制造此类大型钢构件中所面临的风险,并为此类构件的生产制造提供的一种新的可行性办法。

1、力学性能分析

电站锅炉的的顶层悬吊力学结构为悬梁垂吊结构,在电站锅炉构件中通常称为大板梁,

叠梁为其中的一种构成形式,因此类钢结构件体型、重量巨大、考虑到制造、安装以及本身力学结构的一系列环节中的各项限制条件,因此将本为一体的钢梁结构分为上下两部分制造,因此将其称为叠梁,其力学性能分析如下

1.1受力样本选择及受力环境分析

本次受力分析所采用的样本为哈尔滨锅炉厂宝清项目60万千瓦直流锅炉1#炉顶板层叠梁,其工艺制造要求为哈锅提供,因其下方悬吊具体情况不详且不影响力学分析结果,故忽略不计。

1.1.1 叠梁本体结构

1.1.2 叠梁本体结构受力分析

叠梁为悬挂锅炉受热部件如上部联箱,因此类受热体为均匀结构,所以叠梁本体受力均匀,故叠梁受力简单,因此可将叠梁视为均匀受力刚性体。

2、工艺改进

为了更好的了解此项工艺改进的内容,理解此项工艺改进的意义,本段将详细介绍叠梁的工艺流程、工艺改进的内容、意义、验校此项工艺合理性的方法等。

2.1 制造工艺简介

叠梁制作工艺流程及步骤为

(1) 构件组件制备即板材制备。

(2) 叠梁主体组立。

(3) 叠梁主体焊接。

(4) 叠梁主体校正。

(5) 叠梁连接构件及构件连接螺孔划线

(6) 叠梁连接构件组装。

(7) 叠梁连接构件焊接。

(8) 叠梁各构件连接螺孔钻孔。

(9) 预装配、检查构件各几何尺寸。

(10) 再次校正,达到工艺文件要求。

(11) 演示装配、最终确定构件达到工艺要求标准并完成最终质量文件的编制。

2.2 工艺改进的内容

从前文的叙述中我们已经知道,叠梁是悬吊锅炉受热件的重要承重构件,按照国家及哈锅的工艺标准其本体存在向上弯曲的挠度或者称为上拱度,其数值按照所承受力的情况按照成型的力学模型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加以修正,因此叠梁本体其实是弧线体而非直线体,而在实际的生产制作过程中由于钢板的非均匀性质,在焊接叠梁的翼板后其受热冷却收缩情况是不均匀的,而作为刚性受力体的叠梁,其工艺要求中的一项重点就是要求上下叠梁的连接紧密性因此叠合面的重合率在螺栓按要求力矩紧固的情况下必须达到100%,不能在垂直面和水平面上出现整体弯曲、错位,或局部弯曲、错位等塑性变形从而影响叠合面叠合率的情况,因此在构件主体焊接即工艺流程的第三道工序完成后,主体校正成为叠梁制作的一到关键工序,但由于上下叠梁在原工艺方案中为弧线结构,造成上下本体完成后的叠合面为弧线叠合面,且又有冷却后收缩不均现象的存在,给校正工序带来极大的困难和风险,因为在目前的生产条件下,对此类大型工件的几何形状校正多采用局部热校正的方法,即以火焰加热的方法使局部加热后冷却,由冷却后产生的塑性变形来校正此类大型钢结构的几何尺寸,但由于此类工件为弧形叠合面且存在不均匀收缩现象,因此在校正过程中既要保证构件的整体挠度又要保证局部叠合面的几何尺寸从而保证叠合面的整体叠合率就成为一项非常困难且存在巨大生产风险的工艺生产过程,以本项样本为例,哈锅宝清项目共制作叠梁8根,其中1、2、号梁为弧形叠合面叠梁其总制作工期为30天,平均工期为15天,且在第一次校正工程中存在单段弧线校正区域重合的现象,而黑色金属某一区域反复进行校正则会出现金属疲劳从而影响构件本体的力学特性,所以说存在巨大的生产风险,基于以上原因,生产单位基于上述力学分析及以往经验提出将叠梁弧线叠合面改为直线叠合面既叠梁上部下端和下部叠梁上端做成直线,从而使叠合面成为直线叠合面,但上叠梁上端和下叠梁底端仍为弧线结构,这样既不影响叠梁刚性体的整体结构特征从而不影响叠梁的整体力学特性,又避免了弧线叠合面在热校正中存在的困难和风险,此方案提出后经生产单位和设计单位共同论证后认为可行,遂在生产制造中实行,按照统计的结果,工艺改进改进后整体工期缩短为8-10天,其中主要为热校正环节工期缩短,而且在热校正过程中热校正区域及次数明显减少有效的降低了生产风险。(因为变形产生为随机过程不具备统计说明意义,所以在这里只做定性说明不做定量分析)。

2.3 工艺改进效果验证及结论

为了验证此次工艺改进对构件自身力学性能的影响,制造工厂及安装单位采用制造完成的1#、2#原弧线叠合面钢梁与工艺改进后的3#、4#直线叠合面钢梁在制造现场和安装现场进行了压载试验,即已完全装配状态的叠梁压载现实承载相同质量的压载物体进行的叠梁变形试验,其试验方法为模拟叠梁的实际安装条件将其两端安装于两个高于地面的模拟安装结构上,在其中段位置放置压载物,然后进行为期7天的沉降变形,最后记录变形值并比较前后两种工艺的变形量以及是否符合工艺的要求,经试验其数值如下:

从试验数据中可以看到,3#、4#梁的变形量≤1#、2#梁的变形量,且4根样本的挠度符合部级哈锅的工艺技术标准,故经设计、生产、安装三方认定此项工艺改进合理可靠,并可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道奎. 工程力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9.

[2]徐灏主编. 机械设计手册.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

[3]宋非非、姜维成、胡晓光. 结构力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刘世奎. 结构力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洪次坤. 材料力学.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

[6]秦世伦. 材料力学.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7]安继儒、刘耀恒等编著. 热处理工艺规范数据手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8]王洪光. 实用焊接工艺手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9]杜国华. 新编焊接工艺500问.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第8篇:工艺变更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地铁施工;安全风险;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U23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地铁施工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规模大,工期时间长,对技术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在地铁施工阶段对安全风险技术有着管理,在施工阶段中要充分发挥安全风险技术管理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在地铁施工中避免风险问题。

一、工程案例

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总体呈南北走向,连接了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等重要组团,是由本岛向北辐射形成跨海快速连接通道的骨干线路。

1号线一期工程南起中山路南侧,与中山路并行向东以地下线方式敷设,穿越中山公园以南地块后沿文园路转向东北,经湖滨中路、湖滨南路后转入嘉禾路,并沿嘉禾路、规划海堤路向北,于高集、集杏海堤以地面、高架方式跨海,跨海后以地下方式沿杏前路、杏林北路至集美新城,沿规划纵八路向北穿越沈海高速,并沿规划珩山街、珩田路延伸至厦门北站,终止于厦门北站北广场。

一、地铁施工的主要特点和难点

在地铁选线过程中,为了方便交通线路的布置,以及考虑到站定选取的方便性,设计的施工线路大部分位于城市道路下方,这样直接导致施工场地的局限性。因此,在地铁工程的施工前,提前策划好交通疏导对地铁施工的顺利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由于地铁工程周围既有设施较多,而且地铁地下车站及隧道上方市政管线的分布较为密集,如果施工过程中出现线路规划不合理的现象,轻则容易对周围建筑物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特别是文物古迹、运营线路、桥涵等,容易造成破坏。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地铁施工现场涌水、突水,管线断裂和爆炸等事故,威胁施工人员的安全。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由于地铁位于城区,人工杂填土厚,土体多次扰动,稳定性差。如果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引起施工现场的坍塌,不仅延误工期,还严重威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只有充分掌握地铁工程的工程特点和难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控制地铁工程建设的风险。

二、地铁工程施工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前期准备方面的问题

由于各地建设环境的差异,目前浅埋暗挖法并没有统一的施工工艺,配套施工工法也不尽相同,需要根据项目具体情况进行施工工艺设计,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完全做到因地制宜的设计施工工艺,主要表现在施工工艺、施工方案部分内容不能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未发挥其对实际施工的指导作用。

2、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不规范

就目前地铁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管理来看,地铁工程的施工风险控制大多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9]87号文件,以及用于指导的《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指南》。由于国内并没有颁布统一国家标准,直接导致各大城市对地铁工程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规范地区性程度高,执行力度低。因此,没有强制执行的规范,施工过程中参与各方的责任和义务不够明确,这样一定程度上导致风险管理的缺乏。

3、设计与施工不能很好地动态结合

设计与施工很好地动态结合是保证施工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城市发展脚步的加快,城市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在地铁工程项目的确定到投入施工过程有很大程度上的简化,这也直接导致地铁招标工期紧,设计任务繁重的问题出现。由于设计施工前,对施工现场的勘探了解不够,以及对周边环境的风险估计不足,技术、安全保证措施没有针对性或不完善等情况,都会导致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与当初设计的边界条件不符合的现象,为了不影响施工的进度以及确保施工的安全性,需要及时根据施工环境进行施工方案的修正。但是施工方案一旦确定,其设计变更程序会较复杂,往往出现难以及时作出方案变更的情况,这也要求设计人员对施工环境的充分理解。

三、地铁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对策

1、加强前期阶段工程环境调查,完善资料数据库,降低风险

做好地铁施工前期阶段的工程调查是进行地铁施工过程风险控制管理的重要措施,环境调查作为地铁工程建设施工前期重要阶段,是正式工程施工的基础,不仅要对施工的地质和水文等情况作详细地调查研究,同时要对地铁施工沿线的居民住户、古迹建筑以及水暖通讯等管线的铺设状况进行充分考虑,尽可能地规避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降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并对可能出现的一系列施工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提出行之有效地解决方法,从而增强地铁施工风险的可控性。

2、施工准备期的安全风险管理要点

2.1识别地质、环境安全风险

在认真分析岩土工程勘察与环境调查资料、地质勘探、环境核查及空洞普查的基础上,对地质、环境安全风险因素和上覆松散填土等地质条件复杂、下穿地下管线等环境条件复杂的部位进行识别,分析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地质安全风险主要识别不良地层、地下水、空洞等因素,分析上述地质因素对施工的影响及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包括地下水难以控制处、土质软弱处等。环境安全风险主要识别地上、地下环境等环境因素,分析工程施工、环境的相互影响及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包括紧邻的古迹或建筑物、周边建(构)筑物荷载差异较大部位、紧邻地下重要管线、紧邻地下污水管线、紧邻水源、邻近施工等。

2.2分析重点施工工艺的安全风险

在认真学习设计文件的基础上,对超前支护施工工艺、支护体系施工工艺,主要分析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空洞等导致地层加固、超前支护施作困难、工作面开挖涌水、坍塌等的安全风险;以及邻近工程、地下障碍物、地下管线、地表水体等导致超前支护施作困难、效果不明显、工作面开挖漏水、漏砂、坍塌、破坏管线等的安全风险;对开挖工艺,主要对开挖方法、开挖进尺、台阶长度、台阶坡度、初期支护结构施作、临时支撑、小导管注浆等工艺及设备引起地层扰动、地下水、空洞、地面沉降、塌陷、地下管线破损等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对地层加固及超前支护施工工艺,主要对施工工艺及设备引起地层扰动、空洞、周边建筑物振动、施工噪音、浆液污染、地下管线破坏、地下建/构筑物破坏等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对降水工艺,在分析降水方案、工艺参数等实施的重、难点的基础上,主要对降水施工引起地面沉降、构筑物沉降、降水不到位、工作面渗漏水等安全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3、评估施工组织的合理性

4、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

按照地铁施工前期准备的工作,在地铁的施工中要保证施工技术人员有着很高的职业素养,不仅要有着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着实践技术,这对地铁施工中有着很高的要求,只有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素养才可以减少在地铁施工阶段存在的安全风险,还要求施工人员在施工中,根据工程的进度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对施工地点进行一定的保护,减少风险。

5、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测系统,加强信息化风险识别管理

施工现场周边环境状况十分复杂,存在着诸多影响施工安全的风险因素,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地铁工程施工风险监测系统,采用不同检测部门协同合作的方式形成全方位立体式风险监测系统,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同时加强地铁施工风险的信息化识别管理。只有做好风险识别工作和不断完善地铁施工风险监测系统,才能够为安全施工提供科学有效地帮助和指导。

第9篇:工艺变更风险分析范文

关键词:风险评价 LEC 模糊综合 故障树 适用性

中图分类号: X820.4 文献标识码: A

1 概述

伴随着石油石化行业的迅猛发展,企业发生的各种事故也呈上升趋势,对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同时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威胁。因此,开展安全风险评价研究,尽可能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保证石油石化行业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风险评价概念

风险评价也称安全评价。风险评价是以实现系统安全为目的,运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系统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辩识与分析,判断系统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从而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

3 风险评价方法

风险评价方法可分为定性、定量或半定量的评价方法。具体采用哪种评价方法,还要根据行业特点以及其它因素进行确定。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有相当大的主观因素,都难免存在一定的偏差和遗漏。各种风险评价方法都有它的特点和适用范围[1]。现将常见的几种风险评价方法简述如下:

3.1 LEC评价法

这是一种评价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用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这三种因素是: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但是,要取得这三种因素的科学准确的数据,却是相当繁琐的过程。为了简化评价过程,采取半定量计值法,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来评价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

D值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在作系统安全考虑时,人为地将"发生事故可能性极小"的分数定为0.1,而必然要发生的事件的分数定为10,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的情况指定了若干个中间值,如图1所示。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人员出现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越多,则危险性越大。规定连结现在危险环境的情况定为10,而非常罕见地出现在危险环境中定为0.5。同样,将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规定若干个中间值,如图1所示。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变化范围很大,对伤亡事故来说,可从极小的轻伤直到多人死亡的严重结果。由于范围广阔,所以规定分数值为1-100,把需要救护的轻微伤害规定分数为1,把造成多人死亡的可能性分数规定为100,其他情况的数值均在1与100之间,如图1所示。

D―危险性分值。根据公式就可以计算作业的危险程度,但关键是如何确定各个分值和总分的评价。危险等级的划分是凭经验判断,难免带有局限性,不能认为是普遍适用的,应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正。危险等级划分如图1所示。

3.2 MLS评价法

该法由中国地质大学马孝春博士设计,是对MES和LEC评价方法的进一步改进。经过与LEC、MES法对比,该方法的评价结果更贴近于真实情况。该方法的评价方程式为:

方程式中各项的含义:R-危险源的评价结果,即风险,无量纲;n-危险因素的个数;Mi是指对第i个危险因素的控制与监测措施;Li-指作业区域的第i种危险因素发生事故的频率;Si1代表由第i种危险因素发生事故所造成的可能的一次性人员伤亡损失,Si2代表由于第i种危险因素的存在,所带来的职业病损失(Si2即使在不发生事故时也存在,按一年内用于该职业病的治疗费来计算);Si3代表由第i种危险因素诱发的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Si4代表由第i种危险因素诱发的环境累积污染及一次性事故的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损失。

MLS评价方法充分考虑了待评价区域内的各种危险因素及由其所造成的事故严重度;在考虑了危险源固有危险性外,还有反映对事故是否有监测与控制措施的指标;对事故的严重度的计算考虑了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职业病、环境破坏的总影响。客观再现了风险产生的真实后果:一次性的直接事故后果及长期累积的事故后果。MLS法比LEC和MES法更加贴近实际,更加易于操作,在实际评价中也取得了较好效果,值得在实践中推广。

3.3 故障树

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缩写为FTA)又称事故树分析,是一种演绎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它是从要分析的特定事故或故障开始,层层分析其发生原因,一直分析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将特定的事故和各层原因之间用逻辑门符号连接起来,得到形象、简洁地表达其逻辑关系地逻辑树图形,即故障树。通过对故障树简化、计算达到分析、评价的目的。

1.故障树分析的基本步骤

(1)确定分析对象系统和要分析的各对象事件(顶上事件);

(2)确定系统事故发生概率、事故损失的安全目标值;

(3)调查原因事件。调查与事故有关的所有直接原因和各种因素(设备故障、人员失误和环境不良因素)。

(4)编制故障树。从顶上事件起,逐级往下找出所有原因事件直到最基本的原因事件为止,按其逻辑关系画出故障树。

(5)定性分析。按故障树结构进行简化,求出最小割集和最小径集,确定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

(6)定量分析。找出各基本事件的发生概率,计算出顶上事件的发生概率,求出概率重要度和临界重要度。

(7)结论。当事故发生概率超过预定目标值时,从最小割集着手研究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的所有可能方案,利用最小径集找出消除事故的最佳方案;通过重要度(重要度系数)分析确定采取对策措施的重点和先后顺序;从而得出分析、评价的结论。

3.4 安全模糊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是指对多种模糊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总的评价,又称模糊综合评判[2]。安全模糊综合评价就是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系统安全、危害程度等进行定量分析评价。所谓模糊是指边界不清晰,中间函数不分明,既在质上没有确切的含义,也在量上没有明确的界限。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大多数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在相同的时间和空间相遇而发生的,少数事故是由于人员处在不安全环境中而发生的,还有少数事故是由于自身有危险的物质暴露在不安全环境中而发生的。为了说明问题并简便起见,将某系统的安全状况影响因素从大的范围定为人的行为,物的状态和环境状况,故因素集为:

U={人行为(u1),物状态(u2),环境状况(u3)}

评价集定为:V={很好(v1),好(v2),可以(v3),不好(v4)}

实际评价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环境不安全状况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必须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分析。所谓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是在模糊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再进行综合评价,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多次这样进行下去,二者的评价原理及方法是一致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分为多因素、多因素多层次两种类型,其基本思想是,将众多的因素按其性质分为若干类或若干层次,先对一类(层)中的各个因素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然后再各类之间(由低层到高层)进行综合评价。

3.5 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

该方法是对工艺装置及所含物料的潜在火灾、爆炸逐步推算和客观评价,其定量依据是以往事故的统计资料、物质的潜在能量和现行安全防灾措施状况。

评价方法及流程如图2所示

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

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计算表:该表对一般工艺、特殊工艺中的危险物质指定了危险系数范围,可参照选取。

安全措施补偿系数表:对工艺控制安全补偿系数、物质隔离安全补偿系数、防火设施安全补偿系数的补偿范围给出了参考值。总的补偿系数为以上三者之积。

工艺单元风险分析汇总表: 在此表中须填写工艺单元内的火灾、爆炸指数、暴露半径、暴露面积、暴露区内财产价值、危害系数、基本最大可能财产损失、安全措施补偿系数、实际最大可能财产损失、最大可能停工天数、停产损失。

生产装置风险分析汇总表: 对各工艺单元的风险损失进行汇总。

工艺设备及安装成本表。

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是较为成熟、使用面最广的评价方法。基本上所有的国家都有企业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化学品的危险性评价。另外,我国的易燃、易爆、有毒类危险源的评价方法也是在充分吸收道化学评价法优点上,考虑到中国国情而改造的一种评价方法。

由于道化学评价方法融合了化学专业的多种理论、跨国企业的成功经验,所以能客观地量化潜在的火灾、爆炸和反应性事故的预期损失,能确定可能引起事故的设备,具有较高权威性。该方法特别适于管理到位、资料充分、系统复杂的大型化工企业。目前中国的许多中小型的化工企业还没有完全采取这种方法,其原因是该方法在评价时较为繁锁、评价周期太长,另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企业不注重数据采集与设备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充分提供所要求的数据。

4. 方法比较

为了便于评价方法的选用,在表1中大致归纳了一些评价方法的评价目标、方法特点、适用范围、使用条件、优缺点。

表1风险评价方法比较表

5. 应用及结论

在石油石化行业中,以某个石油储备库为例,在工程的设计、施工建设及建成投产后的各个阶段,可根据不同阶段的特性选用不同的风险评价方法,以达到安全控制的目的。

1)设计阶段:在工程设计阶段,主要考虑的是从宏观来考虑工程的总体部署,可以选取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2)施工建设阶段:工程施工建设阶段各种危险源已明显暴露在施工现场,如物体打击,机械伤害,高空坠落,触电等,可以选取故障树法和LEC评价方法;

3)建成投产后:石油储备库投产以后,主要危险源由施工人员设备转变为原油,火灾爆炸事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选取道化学指数法评价较为适合。

综上所述。各种风险评价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选用时应根据评价的特点、具体条件和需要,针对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特点和评价目标,分析、比较、慎重选用。必要时,针对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选用几种评价方法对同一评价对象进行评价,互相补充、分析综合、相互验证,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汪元辉主编,安全系统工程 [M]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2. 戴树和,风险分析技术:概念、原理、方法和工程应用 [J] 压力容器2002-19-2

3. 宋明哲,现代风险管理 [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