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1篇:吨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

练习课的基本结构虽然有别于新授课,教学中重点突出一个“练”字,但又不能上成作业课。练习课的教学结构及习题的设计,应根据练习内容,确定练习重点、练习层次和题型,努力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纵横联系,难易适度,题量适中,小坡度、多层次。通过纵向归纳演绎,横向类比、分析推理,是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以达到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落实素质教育的目的。下面就如何上好练习课谈几点体会。

一、练习要紧扣目标,有针对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指出:“练习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标明确,有针对性”。根据布卢姆学习目标分类思想,“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应有三类:一是认知目标,主要是‘双基’;二是发展目标,包括智能、现代意识等;三是品德目标,包括情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这就要求教师钻研教材,从这三方面确定培养学生哪些基本技能,发展学生那些基本能力,再围绕本节课的基本目标、重点、关键、难点、精心设计练习,做到针对性强。

(1)重点关键之处加强练。同新授课一样,练习课的练习要突出重点,要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上下功夫。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在新授课后,设计一节“找等量关系”的练习课,通过训练使学生明确找等量关系可以从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去找,从分析关键句中去找,从面积、周长计算公式中去找,这样的教学中突出了列等量关系的训练重点,在练习中步步深入,为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2)难点之处分层练。教学中的难点,部分学生较难掌握,这样安排练习时应适当分层,减缓坡度,化难为易,使全体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掌握知识。

二、练习要做到纵向联系,有层次性

所谓做到纵向联系是指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系列联系,即从基本题出发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增加坡度和难度,使习题之间有一定的层次阶梯,有一定的信息差,也就是有层次性。通过练习,沟通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如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练习,可按如下层次进行练习:

(1)基本题。练习的目的主要是巩固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弄清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与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①一堆煤,用去320,正好用去3.6吨,这堆煤有多少吨?②一堆煤,用去320,还剩20.4吨,这堆煤有多少吨?

(2)变式题。通过这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①一堆煤,第一次用去320,第二次用去1120,还剩7.2吨,这堆煤有多少吨?②一堆煤,第一次用去4吨,第二次用去6吨,还剩712吨,这堆煤有多少吨?③一堆煤,第一次用去320,第二次用去1120,两次用去16.8吨,这堆煤有多少吨?

(3)发展性练习。这组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解答:①一堆煤,第一次用去320,第二次用去余下的1117,还剩7.2吨,这堆煤多少吨?②一堆煤,第一次用去320,第二次用去的相当于第一次的323还多9.6吨,这堆煤有多少吨?

通过这样几组有坡度的题组训练,学生对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了认识,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提高了解题能力。

三、练习要做到横向联系,有启发性

所谓的横向联系,是指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并列联系,运用这种联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教学时要启发学生通过类比、分析、推理、找出相似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从联系中看区别,从区别中找联系,使学生的认识更完整。如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对比练习(九年义务教材第十一册)的教学中,在学生弄清这三道应用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了解法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这一组题与倍数应用题有何联系与区别?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这组题与整数倍数应用题组结构相同,数量关系相似,解法相同。不同的是谁与谁比的顺序不同,因而比的结果不同,一个结果大于1,称之为“倍”;一个结果小于1,称之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分率)”。这样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既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又使学生得认识更完整,扩展了知识面,达到了练习目的。

四、练习要渗透教学思想方法,有思考性

练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更重点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练习课要有计划,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发展智力。如运用联想转化等思想组织练习题:甲、乙共有人民币270元,甲用去所有钱的45,乙用去他所有钱的34,结果两人所剩的钱数相等,甲乙二人各有人民币多少元?解答时可再用转化思想将“甲的15等于乙的14”转化为甲:乙=15:14=5:4,然后按比例分配解题。还可以用假设思想解题,假设甲的钱数为“1”则乙的钱数是甲的45,那么两人共有270元对应甲的(1+45),从而列式270÷(1+45)求出甲的钱数。像这样的题目带有一定的思考性,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的思维在解题中获得发展。

五、练习要形式多样,有趣味性

第2篇:吨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

一、必要条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

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

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启发学生思考:(1)能不能把分子与分子直接相加、减?(2)可以怎么计算?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这样的处理,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算法的探究过程,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通分的知识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重要手段: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到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重要因素:设置认知冲突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四、前提条件:因材施教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了这样四个题目:

1、车站里堆放40吨货物,运走了3/4,运走了多少吨?

2、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3/4,恰好是30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3、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3/4,还剩10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4、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第一次运走了全部1/8,第二次运走了全部1/4,共运了15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第3篇:吨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

一、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

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过程,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通分的知识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 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 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到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cm2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四、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前提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了这样四个题目:

1.车站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 ,运走了多少吨?

2.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 ,恰好是10.8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3.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 ,还剩25.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4. 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第一次运走了全部 ,第二次运走了全部 ,共运了7.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第4篇:吨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

一、更换原有例题,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设计都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教材创设了大量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和学习。但个别内容设计的情境未必能满足本地区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应当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实际,对教材提供的教学范例进行合理的更新。在不改变教材数学系统知识的前提下, 用新的素材和学生熟知的素材换掉原题中过时、 生疏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收集相关教学材料,捕捉有益的数学信息,把学生“身边的数学”搬进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如教学三年级的“吨的认识”时,教材呈现了集装箱、货轮等等,而这些素材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他们很难体会到 “吨”究竟有多重。因此,我把这个例题更新成从我班学生比较熟悉的10千克大米。我先让每位学生轮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然后推算100袋这 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即“1吨”;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重约1吨重? (如2头 牛、10头猪、200只鸭、电梯的载重量等)。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借助100袋大米、全班同学总重量、2头牛等具体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象。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习,比较容易理解“吨”比 “千克”大很多的单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1吨的观念。

二、优化呈现方式,使教学内窑自然流畅

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是基于编者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从整体上对教 学内容进行设计的,主要是为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情境和素材,但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很难进行预先设定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本因地区的实际、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等情况灵活地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一内容的学习中,教材呈现的虽然是学生比较熟知的事物,但都 是静态的画面,而实际的“平移和旋转”都是以动态存在的,部分对这些事物不大熟悉的学生可能比较难体会到“平移和旋转”的运动方式。因此,我把学生所熟知的地球仪等物体搬到课堂上,以动态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印象,理解所学知识。

三、延伸教材内窑,使教学内窑宽广丰富

第5篇:吨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际问题;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78-03

在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比较注重数学知识的讲解,很少注意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如果教学中把数学和人们的实际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就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问题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生活中到处是数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结合日常生活创设情境、设计问题

情境创设关键在于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数学问题来设计不同的情境。由情境来引入新的数学问题,问题可以由教师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提出的问题要能吸引学生,这样才能把全体学生的思维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列举数学题时,尽量设计以学校、教师和学生为内容的习题,让学生感到这样的问题就是自己身边的事情,把数学问题与日常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比如,编出一道关于学生乘车的习题:某学校计划在总费用2300元的限额内租用汽车送234名学生和6名教师集体外出活动,每辆汽车上至少有1名老师。现有甲﹑乙两种大客车,甲种客车载容量为每辆45人,租金为每辆400元,乙种客车载容量为每辆30人,租金为每辆280元。(1)共需租多少辆汽车?(2)给出最节省费用的租车方案。

分析:可以从乘车人数的角度考虑租多少辆汽车,即要注意到以下要求:①要保证240名师生有车坐;②要使每辆客车上至少有1名老师。

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假设这就是本校的事情,让本班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在教学中,这样创设情境后,学生解题积极性很高,大家都力争为本次活动提供最优的方案。很快,有的学生就提出解题思路:根据①可知,客车总数不能小于6辆;根据②可知客车总数不能大于6辆,综合起来可知客车总数为6辆。租车费用与所租车的种类有关;可以看出,当客车a确定后,在满足各项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少第租用甲种客车可以节省费用。设租用x辆甲种客车,则租车费用y(单位:元)是函数,即y=400x+280(a-x)。将(1)中确定的a的值代入上式,化简这个函数得y=120x+1680,和学生讨论:根据问题中各条件,自变量x的取值应有几种可能?为使240名师生有车坐,x不能小于4;为使租车费用不超过2300元,x不能超过5。

综合起来可知x的取值为4或5辆,由此可得出两个租车方案。4辆甲种客车,2辆乙种客车;5辆甲种客车,1辆乙种客车。比较一下所需租车费用可知第一种方案更便宜,费用为2160元;第二种方案为2280元,应该选择第一方案。因为它最节省费用。

教师在讨论中比较其他学生的各种方案,从中发现他们的解题错误,并及时给予纠正。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动手解决,从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数学能力训练中体验生产、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起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产、生活中许多地方都需要数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应用”的理念,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多举例来说明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比如调水问题:从A﹑B两水库向甲﹑乙两地调水,甲地需水15万吨,乙地需水13万吨,A﹑B两水库各可调出水14万吨,从A地到甲地50千米,到乙地30千米;从B地到甲地60千米,到乙地45千米,设计一个调运方案使水的调运量(单位:万吨·千米)尽可能小。

分析:首先应考虑到影响水的调动量的因素有两个,即水量(单位:万吨)和运程(单位:千米),水的调运量是两者的乘积(单位:万吨·千米);其次应考虑到由A﹑B水库运往甲﹑乙两地的水量共4个量:即A-甲,A-乙,B-甲,B-乙的水量,它们互相联系,设从A水库调往甲地的水量为X吨,则有:

设水的调运量为Y万吨·千米,则有Y=50X+30(14-X)+60(15-X)+45(X-1)。讨论:(1)化简这个函数,并指出其中自变量X的取值应有什么限制条件;(2)结合函数解析式明确最佳调运方案,水最小调运量为多少?(3)如果设其他水量(例如从B水库调往乙地的水量)为X万吨,能得到同样的最佳方案吗?

经过讨论后,得到化简后函数解析式Y=50X+1275,在实际生产生活调运量为0或正数,即可得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X≥0,X-14≥0,15-X≥0,X-1≥0综合起来X的取值范围为1≤X≤14,所以当X取值1时,调运量最小,Y=1280(万吨·千米),由此可以设计出最佳方案为从A调往甲1万吨水,调往乙13万吨水,从B调往甲14万吨水,水的最小调运量为1280万吨·千米。

教师从上面例题讲解中可以启发学生,数学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应用到数学。以生活中调水为实际背景,让学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的未知量,用代数式表示关联量。从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巨大作用。

三、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生活化

学生喜欢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运用,把应用题与生活的问题联系起来会更好。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活生生题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一种节能灯的功率为10瓦(即0.01千瓦),售价为60元;一种白炽灯的功率为60瓦(即0.06千瓦),售价为3元,两种灯的照明效果一样,使用寿命也相同(3000小时以上),如果电费价格为0.5元/千瓦·时,消费者选用哪种灯可以节省费用?

分析:要考虑如何节省费用,必须既考虑灯的售价又考虑电费,因为费用=灯的成本+使用成本(电费),不同灯的售价分别是不同的常数,而电费与照明时间成正例。因此,总费用与灯的售价、功率这些常数有关,而且与照明时间有关,写出函数解析式是分析问题的基础。

设照明使用时间为X小时,则用节能灯的总费用为:Y1=0.5×0.01X+60,类似地可以写出用白炽灯的总费用为Y2=0.5×0.06X+3,讨论:根据Y1,Y2两个函数,考虑下列问题:(1)X为何值时Y1=Y2?(2)X为何值时Y1>Y2?(3)X为何值时Y12280小时,即两种灯都使用超过2280小时,节能灯更节省费用。当X

总之,数学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数学源于生活和生产,又服务于生活和生产。教学中将数学与日常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必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孔凡哲.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设计[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6篇:吨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着眼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素养的培养。巧用考试试卷,引领学生自主剖析、主动纠偏,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能促进学生自律学习,有利于知识的梳理,更有助于知识的科学建构。

一、提供学习素材

试卷是一个阶段知识的浓缩,是检测教与学的一种量化性文本。可以把考试看成学生学习的新资源,让学生通过考试来修复有差错的地方,从而使知识得到完善,使学习进入一种理想的 “我要学”的状态中。

如,考题:在右边的长方形(如右图)中表示出1 / 2×1 / 4的意义。大部分学生根本就不明白考题的意思,更不知道检测的目的,不作答或胡乱写答案的现象较为严重。针对此现象,我组织考题研究,先引导学生说出困惑:“1 / 2×1 / 4的计算我是会的,但这个题目却不是计算,而是涂色,我看不懂。”“这个题目根本就看不懂。”……让学生暴露自己的想法,暴露学习的不足,会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素材,同时也促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习思考;再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对题目的理解:“1 / 2×1 / 4,我认为它是考分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找出1 / 2的1 / 4,所以先找出长方形的1 / 2,把它涂成红色,再把它的1 / 4找出来,涂成绿色,这块绿色部分就表示1 / 2×1 / 4。”最后引导学生到课本中再去找一找,通过阅读教材第45页的内容,学生会发现自己阅读课本是多么的不细致,学习是多么的马虎。

利用考题组织新一轮的学习研讨,能让错误成为新的研究素材,成为完善学习、建构认知的有效资源。通过说说困惑、自己思考和读读教材等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明白错误并不可怕,只要认真思考、认真阅读,就会找出问题的症结,也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能促进学习的提升,更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学习质态向最优化的方向转变。

二、展示学习历程

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基本知识的同时,还将学生必要的生活常识穿插其中,但限于篇幅和知识的衔接,以及实际教材的状况等因素制约,还是无法将所有的知识都详细、全面、深刻地罗列出来。因此,利用考题设计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考题来弥补教材编排中不够完善的地方,能使数学学习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

如,“按比例分配”单元检测中的考题“建筑用混凝土是把石子、水泥和沙子按5∶2∶3的比进行配比的。①要得到480吨混凝土,各需材料多少吨?②现有石子100吨,沙子40吨,水泥30吨。如果把水泥全部用完,那两种材料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这是一道实用性极强的题目,学生解答第①问几乎没有问题,但解第②问却漏洞百出。为此,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历程,将解决问题与复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要解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抓住什么?”在教师的追问中,学生很自然地解读问题,做出这样的思考:“把水泥全部用完,这是关键点,那么就得从水泥入手。从5∶2∶3比中看出水泥占总量的2份,每份是15吨,那么石子对应的5份就是15×5=75(吨),沙子是3份,就是15×3=45(吨)。”经过梳理和计算,学生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问题的本质,得出石子会余下25吨,而沙子缺少5吨。

教材很难把类似的生活现象都罗列成解决问题的学习材料,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利用知识点的分布情况,科学地进行穿插设计,并利用这些元素促进学生唤醒认知,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混凝土等知识都源自课本,突出了数学贴近生活的特点,但这些又不是课本知识的简单重复和翻版,而是一种生活情境中的应用,是书本知识之外的有效扩充与拓展。从考题中学习知识,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利于学生在运用中深化学习感悟,拓展视野,同时还能增长学生的见识,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沟通知识联系

考题不是孤立的,它犹如一张网,包罗所学的基本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链。因此,引导学生解读考题,理清知识脉络,找准考点知识的联系,就成为考题学习的重点。

如,在六年级学习中,学生就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题目:把4米的木料平均截成5段,每段是木料的(

),每段长(

)。尽管这样的题目在平时训练中出现的频率出奇的高,但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却很不尽如人意,错误率之高令教师瞠目结舌。究其原因,关键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本质把握不清,在考试中就有那种想当然的思想。为此,需要引导学生仔细解读考题,辨析考点的要领,通过图解、分析等措施,让学生逐渐明白:每段是木料的(几分之几),它是关于分数是怎么产生的,考点是分数的意义,而每段长(几米)是典型的平均分问题。经过学习,学生就会积累相应的认知,储备对应的经验。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学习质态就会发生质变。

第7篇:吨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多媒体运用

小学数学复习课是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完善认知结构、查漏补缺的重要教学活动,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过程。小学数学总复习是小学生对一学期数学知识点的一个系统的整理,也是对一学期数学知识的一个重构过程。多媒体教学在数学复习课中运用广泛,运用多媒体的大容量,实现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推动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改革,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复习兴趣

小学数学复习课就是对已学过的数学知识的再学习,因为学习内容对小学生来说已失去新鲜感,很难再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在复习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导入复习课。多媒体以生动、逼真的画面营造趣味情境,有助于发挥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探究。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确复习目标,掌握复习重难点,强化数学应用能力。以最佳的心态投入整理和复习教学中去,从而有趣地揭示课题。

例如,在复习“千米和吨”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运用多媒体出示动物信息:①鸵鸟一步可迈出 8米。②一头蓝鲸的重量相当于35头大象的重量,它的一条舌头约重3吨。

老师问:“你还看到了什么?”突出“米”“千米”“吨”的认识。

“为了能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这些计量单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系统复习这部分数学知识。”教师写在Word文档中演示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进率。运用课件出示练习:一座立交桥限重15吨,限速50千米/小时,你愿意当小交警么?①王师傅大货车装载6吨大米和6000千克面粉。②李师傅的车限载4吨,车上装载10头牛,每头牛约重500千克。③黄师傅每分钟行驶1000米,车上装载了7吨苹果。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然后派代表汇报。教师及时表扬这些“小交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用媒体设计,增加复习容量

多媒体集声音、图画和动漫等于一身,动静结合,声色兼备,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复习设计,能够把抽象的数学复习内容具体化,直观地演示知识的变化和形成过程,达到复习效果最优化。

例如,在复习《百分数应用》时,教师可以运用Flas把求常见的百分率如:达标率、及格率、成活率、发芽率和出勤率等设计成练习题,然后归纳总结:a率=a的数量÷总量×100%;再把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设计成识图题、判断题、选择题,让学生了解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用增加了百分之几、减少了百分之几或节约了百分之几来表示增加或减少的幅度。从复习内容上着重设计百分数知识的隐含内容、概念的模糊内容,知识的引申内容,增加复习课堂知识的容量,让学生学中练、练中学、练中评、评中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三、运用媒体演示,插上想象翅膀

小学数学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加深已学过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认知。主要解决知识的点、线、面三者的有效结合,它承载着回顾与梳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小学数学复习课需要形式多样的练习,运用交互式的多媒体演示情境,能使练习、复习等环节轻松、愉悦,让学生在做习题时保持兴奋、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觉得数学复习课是一件在玩中学的有趣的事。鼓励求异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放飞思想、张扬个性。

例如,永兴希望小学的操场长80米,宽65米,为了满足小学生活动的需要,操场的长增加60米,宽增加30米。求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在解题时经常出现这样的错误解法:60×30=1800(平方米)。教师讲解不清楚,学生理解也不透彻。如果教师按题意在屏幕演示出长80米,宽65米的长方形,再延伸长方形操场的长和宽,成为扩大后的长方形操场,再把扩大的部分面积涂上红色。学生从图上很快地知道长60米、宽30米的长方形不是操场所增加的面积。然后让学生看图进行思考:增加的面积该怎样求呢?在演示图形的帮助下,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总之,多媒体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运用广泛,多媒体为学生复习数学知识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促使学生保持复习的兴趣,化枯燥为兴奋,及时查漏补缺,归纳总结,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不断提高数学复习课的教学质量,以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存明.小学数学复习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教育(小学数学),2014(06).

第8篇:吨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趣味性;数学味;生活化;问题性;时代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且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促使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让间接经验的学习有直接的生活经验作支撑,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一、情境的趣味性和数学味

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体验其中的数学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每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需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创设的情境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比较具体、明确,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及时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趣味性、问题性为教学服务,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只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和“敲门砖”。比如我在教学《吨的认识》这节课里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牛、熊、马、鹿一起去参加动物运动会,当他们走到一座小桥边的时候发现桥头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我没有在前面的故事情节里多逗留,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后,直接把问题指向过桥要注意什么?他们能过桥吗?让学生把注意力转向“吨”这个新的知识点,激发起学生学习了解有关吨的知识的欲望。在学生学习吨的知识后引导学生再来解决问题:他们该怎么过桥?为他们设计过桥方案。这样的情境既体现了趣味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展示了其中的数学味,达到做数学的目的。

二、情境内容生活化

把情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在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我在教学《吨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我是小小检查员:

(师简单介绍黄河大桥在两年内就修了两次的原因,并说明黄河大桥上现在急需招聘一批检查员。)

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3吨”,这些车能通过吗?

A、王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

B、杨大哥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

C、李师傅的车装载6吨大米和7000千克的面粉。

D、张大伯开着一辆限载4吨的卡车载10头牛,每头牛大约重500千克。

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热情高涨,因为这是他们所熟悉的身边的事情,特别是习题三和习题四引起了学生的争议,我适时的组织学生讨论,一阵面红耳赤之后他们明白了:李师傅的货物是没有超过桥的限重,但他的车有自重,车的自重加货物的重量足以超过了桥的限重。在这个题目里体现了问题的现实性与条件的开放性,车的自重题目里根本没有提及,但在解决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到车有自重这一现实条件,促使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张大伯虽说他拉的货物没有超重,但是货物的重量超过车自身的载重,这对他自己是有危险的,也不能让他通过,体现了教学中的人文性。这样不仅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问题,还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情境内容的问题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沟通知识点间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科学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比如:《百分比》一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如果在下一届世界杯足球比赛中,我们中国队获得一个罚点球机会,教练会派谁去?而学生推举的三个队员都各有所长,到底派谁去?要有个有说服力的理由,于是引出了比较他们罚点球的成绩。教师出示了他们的罚点球总数与进球总数的表格,而直观的观察表格是没有充足的理由说明谁去更合适,这就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他们在积极地思考更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百分比就在学生的讨论中出现了,教师没有急于肯定这一结论,而是把又一个问题摆在学生面前,为什么用百分比来比较而不是用分数来直接比较呢?促使学生向更深层次思考,了解百分数的特点和用它来表示比率的优越性。这样的问题情境体现了层次性,促使学生不断的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掌握了百分比,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体现了教学的高效性。

四、情境内容的时代性、新颖性

我们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智力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该赋予一种时代气息。比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学生当小小检查员解决问题后我告诉学生:在福建省80%的车祸都是由于超载造成的。你想对超载的司机叔叔说什么?引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五、情境形式的多样性

情境的创设要采用多种形式,一般中低段的教学情境创设应以与学生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作情境内容,而高段教学情境创设应以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冲突的对象和“有挑战性”的任务为情境内容。教学情境的表现形式也应该多种多样,可以是故事情境、图片情境,也可以是操作情境、活动情境、信息情境和问题情境等等;情境创设的主体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只有当学生主动地寻求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才能为数学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也才有可能进一步探索体会其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生活性和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和问题性”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趣味性和挑战性”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参考文献:

第9篇:吨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

一、 一题多问

一题多问是在相同条件下,提出不同问题,以启发学生联想,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三年级一班有女生25人,比男生少1/5,问:(1)男生有多少人?(2)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3)男生占全班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二、 一题多变

这种练习,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加深对本质特征的认识,进而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一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1.“纵变”:使学生对某一数量关系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例: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8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100台机器,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变化题:

(1)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8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10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百分之几?(2)某工厂现在每天生产10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25%,原来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

(3)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80台机器,现在比原来增产了25%,现在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

2.“横变”:训练学生对各种数量关系的综合运用

例:工厂要运进一批煤炭,已经运进12吨,相当于要运进煤炭总数的75%。工厂要运进煤炭多少吨?

变化题:

(1)工厂要运进煤炭16吨,用4辆汽车运一次,每辆运2.5吨,还剩下多少吨煤炭没有运到?(2)工厂要运进煤炭16吨,先用4辆汽车运一次,每辆运2.5吨,剩下的改用大车运,每辆大车运0.6吨。一次运完,需要大车多少辆?(3)工厂要运进煤炭16吨,先用4辆汽车运一次,每辆运2.5吨,剩下的改用大车运,每辆大车比汽车少运1.9吨。一次运完,需要大车多少辆?(4)工厂要运进煤炭16吨,先用汽车运进75%;剩下的改用大车运,每辆大车运的吨数是汽车已运吨数的1/24。一次运完,需要大车多少辆?这样,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练习,就不断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不断地向抽象过渡。这既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又提高了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主要指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学生得到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沟通解与解之间的内在联系,选出最佳解题方案,从而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1:某班有学生50人,女生是男生的2/3,男生有多少人?(1)用分数方法解:50÷(1+2/3)=30(人)(2)用归一方法解:50÷(2+3)×3=30(人)(3)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50×3/(3+2)=30(人)

例2:某工厂计划10天制造200台机器,结果2 天就完成了计划的25%。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有以下几种解法:

(1)10-200÷(200×25%÷2)=2(天)。

(2)把计划产量看作“1”。

Ⅰ、10-1÷(25%÷2)=2(天)

Ⅱ、10-2×(1÷25%)=2(天)

Ⅲ、10-(1-25%)÷(25%÷2)-2=2(天)

(3)把实际天数看作“1”。

10-2÷25%=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