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以理解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以理解为话题的作文精选(九篇)

以理解为话题的作文

第1篇:以理解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相遇;交谈;理解问题

跨文化语言交流是指在“跨文化相遇”(intercultural encounter)中有着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所进行的交谈,谈话的双方所使用的语言对于一方来说是母语,而对于另一方来说却是外语,也可能对于双方来说,这种语言均不是自己的母语。本文只讨论一方是母语讲话人,另一方是外语讲话人的情况。双方对于交谈所使用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文化背景,因而在交谈中经常会出现理解问题。谈话是双方面的,理解达成与否取决于双方。本文试图阐述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从谈话双方出发对于理解问题的产生进行分析,说明双方为解决交谈中的理解问题所采取的策略,提出语言理解是涉及多层面的动态选择。

一、交谈中的理解问题

跨文化相遇指语言、文化背景各异的人不期而遇,在这种不期而遇的碰面中交谈的内容具有不可预见性,尤其对于讲外语的谈话者来说,他们无法预见会谈中可能碰到的词汇、语法等内容。因此,理解问题或多或少会出现在这种不可预见的跨文化的交谈中。在跨文化相遇中说话双方完全理解,交流与沟通顺利进行的情况不能被称之为问题,在此讨论的理解问题是指听话人在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时表现出来的听不懂(non-understanding)和误解(misunderstanding)的情况。

听不懂是听话人能听懂的话语有限或者完全听不懂,也有可能由于遇到突然的话题转换(topicswitch)导致听话人不知所措。

当说话者之间出现部分或完全的、暂时或长久的理解错觉时,误解就这样产生了。误解是母语讲话人和外语使用者对同一语言单位赋予了不同的意思。听话人对于所听内容得出了他觉得言之成理的一种意思,但事实上却不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

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现听不懂或误解的理解问题时,双方的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当谈话一方或双方均发现交流中存在理解问题时,一方或双方可能针对问题进行解决,交流可能被继续进行了。有时,也可能由于无法解决理解问题,比如讲外语的说话人完全无法理解母语讲话人的话,交流被迫中断了。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形是对话双方均没有意识到交流中出现的误解,交流的思路没有被中断而是继续了下去。例如,在洗衣店讲法语的智利人berta询问窗帘的清洗问题,而母语是法语的店主回答她的是床罩的价格。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误解的存在,交流继续进行了。

区分听不懂和误解这两种情况并非易事。听不懂与误解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尤其是误解,它通常是讲外语的说话人对于自己听不懂的内容作了假想、主观臆测。

二、理解问题的产生

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现的理解问题可以归因于语言、会话原则以及文化的差异。

首先,理解问题可能出现在语言层面,例如词汇层面。如果没有词汇基础,语言交流必然受阻,当然会出现理解问题。彼此语言不通、完全无法进行交流的情况没有讨论的意义。在此讨论的情况是交谈整体来说可以进行,只是因个别词汇造成的语言理解问题。比如,土耳其人mahmut。在荷兰应聘一家面包店工作时,对话一直十分顺利,但是当店主告诉他“必须先接受体检”(moet noggekeurd worden)时,mahmut不知道“gekeurd”(检查)这个单词的意思,交流被暂时中断。当作为母语讲话人的店主给出“检查就是你要看医生,看内科医生”的释义之后,交流又继续进行了。

除了完全听不懂词汇带来的理解问题之外,还有因为误听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导致的误解。误听是误解的一种情况。这类问题的共同点是听话人对于一个或数个语音要素认知有偏差。如意大利人angelina在面试时把德语zuerst(第一件事)听成zu essen(吃饭)了。这是她自己假想的、猜测的。当听话人认为理解的内容是谈话内容的延续,比说话人实际表达的话语还要连贯时就有可能出现误听,听话人可能会按照自己认为母语讲话人会沿着的谈话思路作答。误听的产生常常是有其诱因的,比如,当母语讲话人的话语中有与前面话语有关联的要素(指称的、时间的或空间的等等)时,听话人可能会对所听到的话语产生误听。这些要素会给讲外语的听话人带来理解方面的错觉,由于不是完全能听懂,所以就凭借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联想、发挥地去理解了。另外,母语讲话人语速太快、讲话含混或发音不清也容易造成讲外语的听话人误听的情况。

语言的其他层面也会带来外语听话人在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内嵌句子等比较复杂的语法结构,省略的话语诸如使用代词、口语中的缩略式、弱读的元音等都会造成外语听话人一定的理解困难。

其次,语言交流背后隐藏着的比较模糊的会话原则也能带来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语用学家发现人们在交谈时遵循一定的会话原则,如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和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在跨文化相遇中尤其以礼貌原则、人的面子问题所带来的理解问题具有普遍性。会话时的礼貌原则实质上就是谈话双方对于面子(face)问题的关注。面子是我们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self-image)。这种自我形象包括正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子(negative face)。正面子指我们需要被他人接受、喜欢。人具有社会性,需要他人的认同,面子就体现了人对他人的需要。负面子指我们独立行使行为的权利,我们的行为不受到他人的胁迫等等。礼貌是人们有保全面子或自我公众形象的需要的意识。正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是要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有被接受、重视和喜爱的自我形象。负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是要维护不受他人强加的意志影响,拥有作为一个自由人的自我形象。礼貌原则是我们在与他人进行谈话时表现出来的对他人面子的关注,从礼貌的角度出发不威胁他人的面子,不让他人丢面子。同时,对于谈话的另一方来说,他也要关注我们的面子,即也要给我们面子,不让我们丢面子。

面子问题充分体现在跨文化相遇的理解问题中,说话双方有时为了保全对方的面子,为了表现有礼貌而选择终止谈话。例如,智利人berta到了法国一家木材店,她想把家里的搁板加工成自己想要的尺寸,但是她听不懂木材店老板问她的有关尺寸的专业问题。由于不愿意在公众面前承认自己没有听懂,她试图保住面子,没听懂却仍答非所问地说着自己想把这些搁板安装到墙壁上的想法。她的回答与店主的问话内容不一致,berta的停顿和迟疑将自己的理解问题暴露无遗。店主看到她尴尬地犹豫和沉默,为顾及她的面子,没有再问什么。berta很尴尬,担心再次出现听不懂的丢面子的情形,所以既不想重复自己的问题,也不想再问任何问题了。他们的交谈不了了之。

第三,从讲外语的谈话人角度来看,还要考虑作为非母语使用者,他的母语文化背景对于跨文化相遇的影响,即文化因素在跨文化相遇中的作用。如摩洛哥人fatima在与负责住房问题的官员用荷兰语进行交谈时,很长一段时间保持沉默,表现得很不合作。她沉默的原因是她觉得必须对自己不认识的政府官员讲自己的私生活,如一个房间里有几个孩子睡觉,对自己来说是侮辱。由于fatima的沉默,那位官员不知道哪里出现了问题,交流受到了阻碍。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问题是最难解决的。这位官员如果认为fatima的外语语言能力是她无法回答的原因,相互的误会不会很深。但是,如果他从fatima前面的交流认定她有足够的外语语言能力回答他的问题,而她却保持沉默,那么他多半会认为这种行为比语言问题严重得多,误会将会比较深。

从跨文化语言交流中产生理解问题的上述三个方面看,语言层面的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会话原则和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问题则比较难解决。下面讨论谈话双方在解决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时通常采用的策略。

三、理解问题的解决

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出现理解问题,谈话双方均负有一定的责任。事实上,出现理解问题时,谈话双方都不会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他们都会采取一定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外语谈话人通常采用以下四种策略。①如果他的外语语言能力足以识别自己的理解问题,而且还不怕丢面子,他会采取积极有效的、能够表明自己理解问题的策略,如问“……的意思是什么”,采取向母语谈话对象寻求帮助的策略。②如果他的外语语言能力有限而且很顾及自己的面子,可能会出现上文例子中berta在木材店里的情况,听不懂店主的问题,虽然知道理解问题已经出现却选择答非所问、掩饰问题的应答策略。③避开。谈话双方都会尽可能避开会使交流中断的语言问题,外语使用者在遇到此类理解问题时尤其经常运用这个策略。④不管外语语言能力如何,他都采取了观望、等着瞧的策略。先忽略理解问题,且听下文,期盼自己的问题在下文中自然而然被解决。另外,讲外语的说话人有时选择不表明问题或作出模糊、含混的反应,是因为他想让母语讲话人决定是否要进行协商以及采取何种策略。他也可能会因为想保住面子,害怕表明自己用外语进行交流时存在的劣势,因而选择观望。①、②是两种极端的情况,最好的和最差的情形。视情况而定,第③和④种策略有时会有一定积极的效果。

母语谈话人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的策略有以下三种。①积极且有针对性地解决外语讲话人的理解问题。在理解问题出现时,首先要肩负起解决问题的重任,放弃最初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选择更能与讲外语的谈话人语言能力相配的语言,通过给出同义词或反义词的释义使交流继续。②观望。这个策略对语言能力或高或低的讲外语的谈话人都是有效的。③放弃。母语谈话人使用①、②种策略之后,仍然无法解决理解问题时,只得选择放弃。母语讲话人解决交谈中的理解问题时采用的策略是被动的,是视外语讲话人的情况而确定的策略。

四、理解:多层面的动态选择

在跨文化相遇中,虽然谈话双方进行的是语言的交流,但是在交流中传递的却不仅仅是语言的信息,还包括文化的信息。bremer认为:从理论上讲,形成语言理解的每一个层面都可能造成理解问题。话语(utterance)本身以及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与听话人期待的语境是否一致等层面综合在一起形成的“力”(force)决定理解。语言理解的实现是多种要素的一个合力。由于语言文化背景不同,跨文化语言交流中会出现理解问题,然而,由非常简单的原因造成的理解问题仍然是特例。在大多数情况下,听不懂和误解等理解问题的背后常常有来自多个层面的多个原因。由于谈话双方在语言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外语讲话人与母语讲话人之间的理解问题十分复杂。

跨文化相遇的理解是母语使用者与外语使用者对于谈话中所涉及的语言和文化等各个层面信息的表达和理解的动态选择。在要不要选择的问题上,他们没有选择的自由,他们拥有的唯一的自由是可以决定是继续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流还是保持沉默、中断或终止交谈。语言交流的双方要对“话语的产出和理解作出选择”,这里的选择涉及话语的各个层面,例如,选择语言形式、词汇、短语和语法等等。在出现理解问题时,谈话双方要对语言理解策略进行动态的选择,或直接提出问题,或观望或回避。

跨文化相遇中理解的达成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如果不了解谈话对象的语言文化的禁忌,谈及对方禁忌的内容必然引起尴尬或不快。彼此若了解对方的文化,交流便能避开谈话的,或者即便出现了尴尬,觉得不快的一方也能体谅另一方并非是有意冒犯,只是两种文化对这一事物的诠释不同而已。

跨文化语言交流理解的达成还取决于谈话双方心智的正确选择。任何谈话都是在谈话双方依据自己的心理状态、意向和社会地位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进行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跨文化语言交流的双方在顾及文化差异的同时,更要顾及政治、经济等方面带来的社会地位差异,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以便达成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理解。

综上所述,跨文化语言交流中的动态选择不仅存在于语言理解形成的每个层面上,还存在于交流所涉及的语言以外的其他层面上。所有层面的选择,始终都是动态的。跨文化语言交流的理解是不断进行着的多层面的动态选择,只有谈话双方在各层面上所作的选择都是适当的才能规避理解问题,达成理解,使交流成功。

第2篇:以理解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误区一:对“所写内容在话题范围之内”的理解错误

有的学生认为话题作文不存在审题的问题,忽略了话题作文中材料和引题对话题的逻辑限制。甚至有人认为“在话题范围之内”就是只要在行文时出现了话题中的词语或判断,就算是符合要求的。这些都是错误的认识。

其实,话题作文也存在着审题的要求。我们认为话题作文的审题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的要求:

一是对话题本身的理解。我们可以把话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话题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如“战胜脆弱”、“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或话题本身隐含了一个已经为我们的社会规范限定的判断,如“诚信”、“人文素养与发展”。这样的话题作文其实已经把作文立意的方向确定了,我们只能在这个方向上作自己的延伸或拓展,我们称这样的话题为“伪话题”。另一类话题本身是开放的,或者说从话题来看,并没有给出判断。这样的话题我们称为“真话题”。

二是对话题之前的材料和引题的理解。有人认为话题作文只要关注话题本身就可以了,前面的材料是可有可无的。这是一种十分片面的理解。可以说任何一个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都不是随意的,它或者对话题进行解释说明,或者对话题所涉及的内容作思维的定向,甚至是限定。而引题则更为重要,命题者的意图往往就隐含在其中。

误区二:对“可以编写故事”的理解错误

编写故事,并不意味着可以凭空想象,胡编乱造,脱离生活现实。有的学生不仅虚构故事,而且虚构的是荒诞离奇、远离生活的故事;有的学生频频地采用武侠、科幻的形式,动辄数百年前或百十年后。有的为了作文的需要,不惜让人间惨剧在自己的家庭重复上演。这些脱离了生活本真的虚构,都是对这一要求的误解。

其实我们所说的“真”,并不是否定作文中的虚构,而是说任何的虚构都应该是有生活来源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同时情感的生发、观点的形成也是有因可循有据可依的。用这两个标准去比照我们的作文,有一批是要完全排除在外的。因为有些作文所叙之事,明眼人一看就是为了作文而编造的,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甚至有的学生说,看了这样的事自己也不会相信是真的,这样的作文有何真实可言?需要指出的是,有的学生作文中所叙之事也的的确确存在于生活中,比如父母双亡,车祸伤残,继承大笔遗产等,但诸如此类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并不大,这种“为赋新辞强说愁”的思维,就不仅仅是脱离生活造假的问题了,恐怕上升到做人的品格也不过分。

作文,我们更提倡叙真事、抒真情。作文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而这种反映是一种“真实”与“本色”的不掺假不走味的反映,即生活的原汁原味。生活是文章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库,就看你能不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给生活一份特别的关注。有些学生沉湎于虚构,主要是因为平时没有做生活的有心人,不勤于观察,不勤于思考,对自己经历的生活片断没有独到的发现,忽视了作为文章源泉的自身生活,眼光向天,不关注自己脚下坚实的大地,不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日常小事。其实,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鲁迅的《一件小事》,写的不都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事吗?却全都成了名篇。所以,我们强调写身边的小事,写经历过的、有真切感受的东西,把握住了这些,我们就可能写得更为出色。“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真实、本色是作文的高境界。真实应是学生作文的生命。当然,作文需要写真实的生活,但不是“照相式”地记录生活,过分强调是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还须经过一番“去粗存精”的思考和加工。

误区三:对“文体自选”的理解错误

文体自选并非没有文体、不要文体,而是指可以从考生熟悉的各种文体中选择自己擅长的、适合表达内容的一种。很多考生写出的是被称为“四不像”的文章,这种没有文体意识或文体不纯的现象在话题作文中是普遍存在的。

《考试说明》对作文文体的要求是十分明确的:符合文体要求。从表达方式的运用角度来考察,我们一般把文章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而这三种文体都是有一些基本的要求的。记叙文要求叙写一个完整的事件,有一定的顺序,有叙事的详略,语言形象生动。议论文要求有观点,有论据,有合理的层次结构,语言要严谨准确。说明文要有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重点,语言要求准确生动。在实际写作中,有些学生选用了应用文体如日记、申请、倡议书、启事、报告等,也有一些学生使用了小说、寓言、戏剧、神话等文学性更强的体裁,这些从文体的创新上来说,都是可行的,但不管选用什么文体,都要遵循这种文体基本的特点,而不能随心所欲。

误区四:对“题目自拟”的理解错误

学生拟题随意,不考虑文章的内容,题目宽泛空洞,平淡无神,甚至有的直接以话题为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读者阅读的第一触点,拟一个好题目也是语言文化素养的体现。特别是考场作文,一个醒目贴切的好题目,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好题目的标准是:切合内容,切合文体,简洁醒目,形象生动,新颖独特。我们可总结归纳出下列的拟题方法,如:公式式、联想式、论点式、论题式、论辩式、关系式、比喻式、借代式、引用式、拟人式、仿用式、回环式、呼告式、故事式、应用文式、对联式等。总结历届高考优秀作文的命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拟题:①直接提示文章主题,如《崇高的心灵选择――谈悲剧之美》(2002年);②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一毛钱与诚信》(2001年);③以修辞等方式增强抒情性或标新立异,如《月若有情月长吟》(2002年)《点一盏心灯期待诚信》;④给人以思考,引人入胜,如《为韩寒让出一条道》(2000年);⑤表明故事基本内容和情节,如《黄河需要诚信》(2001年);⑥故事新编,给人以新的感受,如《赤兔之死》(2001年)《新愚公和智叟的故事》(2000年);⑦以矛盾或不同于常理的说法出奇制胜,如《选择牢笼》(2002年);⑧表明文章所采用的独特体裁,如《吊屈原赋》(2003年)。其实,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和读本中的大多数题目就是我们学习模仿的很好的例子,在平时的阅读中,大家多留意文章的题目,久而久之,就可以形成拟题的能力。

第3篇:以理解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摘要:基于关联理论对英文报纸标题这种话语标记语的研究,首先分析了报纸标题标记语的特点,然后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英文报纸标题标记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以期对报刊撰写者和读者有所帮助。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或话语联系语(discourse connectives)(以下统称“话语标记语”)是当今国外话语分析、语用学等学科所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它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然而,由于人们对其研究的出发点或侧重点不同,至今还未能对其从名称到定义达成一致的见解(Jucker,A.H.&Ziv,Yael 1998;何自然、冉永平1999,何自然、莫爱屏2002)。现有对话语标记语研究的理论存在不足之处,不能很好地解释话语标记语这一对语言有制约功能的语言现象。莫爱屏(2004)指出关联理论(Sperber&Wilsonl986,1995)对话语标记语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本文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英文报纸标题这种特殊的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

一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现状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语这一普遍的语言现象进行了研究,一派从连贯理论(coherence theory)出发,认为话语标记语能够使语篇话语产生连贯。他们的研究围绕着连词、副词、小品词、插入语这些话语标记语研究标记语是否有意义。(Sehiffrln 1987.1992;B~ton 1996:Wiembickal986)另一派语言学家则从关联理论(relevahcetheory)出发,研究话语标记语对受话人认知推理的约束及其如何同受话人产生关联。他们关注话语标记语同语境假设、理解认知的关系,以及由标记语所引发的推理、强化、否定等语用功能。关联论者认为,话语标记语制约、引导着受话者对话语关联性的寻找,以实现认知过程中用最小努力获得最大认知效果为目标;他们的研究超越了话语标记语的语篇连贯层面,将话语标记语提高到了人类的认知心理层面,强调话语标记语对受话人的认知推理过程的控制(monitor)及其对受话人最佳关联的引导功能。(Blackmorel992,2002:Fra.serl999)。

虽然他们在一些认识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分歧,但对话语标记语的主要功能这一点上基本是认同的,那就是:话语交际中,说话人为了更好地使受话人领会自己的意图,不仅要表达命题意义、传递主要信息,还要用恰当的语言手段或者语言成分来组织话语,使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情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受话人对主要信息的理解和接受。这种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那些不直接参与话语内容的词、短语或句子来实现的。话语标记语就是说话人为了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而选择的语言标记。

报纸标题标记语的特点

报纸标题的时态、标点符号也是一种语用标记,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标记形式,和常规的语用标记所不具有的特点。新闻标题常用的有主题、副题、插题、引题、提要题等几种形式,这里谈及的是主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也是报刊的“眼睛”。因而它应该是生动和炯炯有神,这样新闻才会为之生色,引人入胜;反之,就会使读者却步。它是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只需三言两语或寥寥数字,就点出了文章的主题或新闻中最具价值的那部分内容,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使初读报刊者能看懂标题,这里就标题在文字上的特点、动词时态等作一简介。

英文报纸标题的特点

1用一般现在时标示时态标志

英文标题须言简意赅,不可能采用英语中所有的时态形式来浓缩新闻事实。新闻一般是最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所叙述的是已经发生或是刚刚发生的事,按英语语法的时态规则,应该使用过去时态或过去完成时。但是为了避免使读者产生新闻不新的感觉,英文标题广泛采用动词的一般现在时。为此,新闻标题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时态特点。英文标题中常见的动词时态有三种: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和进行时。(1)一般现在时增强了报道的新鲜感(~hness)和直接感(imm-editicy)。例如:

FBI SaysAnthrax Probe Lass

WASHINGTON(AP)一FBI Director Robert Mue3er saidtoday progress 0n the anthrax investigation has been slow--……The Associated Press(Nov.2,2001)

Militia Guards Calif.Bridges

SAN FRANCISCO(AP)一National Guardsmen with M-16s and Hum.vees patrolled the Golden Gate and other key Califor-nia bridges today,……--The Associated Press(Nov.2,2001)

(2)标题中动词的将来时表达形式除用一般将来时“will+动词原形”外,更多的是用“be+动词不定式”结构来表示将来,其中动词不定式前面的助动词“be”通常省略,以节省标题数字。动词不定式在英文标题中可以直接表示将来动作。

Blair(Is)To Hold Talks With Chirae And Schreeder--The Guardian(Nov.2,2001)

(The)Judge(Is)to Redew M icrasoft Terms The Asso-ciated Press(Nov.2,2001)

(3)对于正在发生的事或动作,标题经常采用现在进行时"be+现在分词”这一形式,通常将"be”省略,剩下的“一ing"分词在英文新闻标题中就可直接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或正在变化的事件。

U.S.Asking Russia to Ease Joint Limits oIl Missiles

WASHINGTON,Jan,20-Admims~afion said today that itWas asking Russia t0 renegotiate the Anti-ballistic Missile reaty……――The New York Times(Jan 21.1999)

China Considering Letting Foreign Banks Operate on TrialBasis

BEIJING(AP)一China is considering letting some foreignbanks do businessin a district near Shanghai on 8trial basis a8 a

pos-sible first step towards……――The Associated Press(June20,1996)

2报纸标题中的标点符号作为标题话语的题解参数

(1)英文报刊标题常常省略and,用“,”代替。例:Vohn.teer,terrorist killed in an ambush(=A volunteer and a ter-mristase killed in an ambush一志愿者与一遭伏击身亡)

(2)标题中的冒号用在引语之前表示“说”(says),引出下文。

例:Reporti Fixed investment rises(=A report says thatfixed investment rises报告称混合投资上升)

(3)破折号放在标题里;引出说话者。

例:MDS amodem killer――British professorf=A Britishprofessor says AIDS is a modem killer英国教授说艾滋病是当代杀手)

(4)问号表示怀疑式预测,这种标题不是真正的疑问句式,而是陈述句后用个问号。例:1)Oil price to rise?(石油要涨价吗?)

2)Police allowed jail break?(警察允许越狱?)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

Jucker和Ziv(1998)总结了话语标记研究的4种途径及功能:1 从语篇角度看,话语标记是语篇的组构手段,包括话题转换提示词(topic―switchers)、话轮提示词(tern.takers)等;2 从情态角度看,话语标记是情态和态度指示手段,即语用标记(pragmatic markers);3 从对应角度看,话语标记是提示说话人一听话人意图和关系的标记手段;4 从认知角度看,话语标记是引导如何处理话语的标记手段,包括提示词(cue words)、联系语(connectives)等(陈新仁,2002)。

马萧(2003)提出英汉语标记语在话语交际中有共同的语用功能:

1制约功能

就说话A/作者来说,话语标记语是以明示的方式告诉听话人/读者怎样理解说话人/作者的话语,从而减少听话人/读者在话语理解过程中所要付出的努力,最终达到交际成功的目的。当听话人/读者在众多的语境假设中面临选择困难时,说话人/作者就必须使用标记语对听话人/读者的语境假设加以限制和制约,最终消除听话人/读者在话语诠释过程中可能出的误解,并将话语理解引向说话人/作者意欲诠释的方向。

2提示功能

在交际中人们总是倾向于以最小的努力而取得最佳关联效果,对听话人/读者而言,话语标记语为话语活动提供了话语线索与标记,有助于听话人/读者依据这一线索与标对话语活动进行分析与加工处理,从而达到正确理解的目的。

3谋篇布局功能

话语标记语能够组织、协调话语行为,在语篇中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连接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各种语义关系和逻辑联系信息,也标示着话语行为的语境关联。

五从关联理论角度对英文报纸标题标记的语用分析

关联理论把言语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一推理的过程,认为言语交际实际上是一种认知活动。Sperber&w ilson(1986/1995)明确提出两条关联原则:认知原则(第一原则)和交际原则(第二原则)。第一原则阐明了人类言语交际活动的本质属性。关联性的内在倾向性使人类的认知往往与最大关联相吻合,亦即人类固有的认知模式。然而在具体的交际行为中,交际环境随着社会发生变化,人们的理解并非朝着固有的认知模式发展。因而,第二原则揭示了动态交际中的交际原则。话语标记语的存在首先是人类认知属性的必然,其次也反应了人类具体言语交际行为的要求。因此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人们必然要寻求话语的关联性。但交际活动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交际出现障碍或变化时,说话人就需要采取明示的方式,而听话人必须根据明示的信息意图进行推理,寻求最佳关联。英语报纸标题标记这种话语标记语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话语交际过程中的一种明示导向标记。因此,英语报纸标题标记的存在是一切言语交际的共性,是关联性的要求,是确保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一种手段。

1英文报纸标题标记语具有语义蕴含、结构调整功能

英文报纸新闻标题总的特点是言简意赅,起到提示、浓缩或评论新闻内容的作用。它能为行文内容提供最大的关联。它既是报纸版面的“眼睛”,又是读者读报时的“向导”。如:在新闻报道中,标题里常用缩写词,即将几个词的首字母加在一起合成一词,全部用大写字母拼写,来代替一组冗长而复杂的词组或名称,可在有限的版面里多容纳信息,更好地提示新闻内容,给读者以简洁、大方、典雅之感。

2英文报纸标题标记语对读者的推理过程起到制约、引导作用

报纸标题、话语标题的原语用意识规约着以标记特征向读者提供的信息假设(assumption)和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利用标记语连接话语同语境的功能,不仅能连接毗邻单元,而且还能直接将话语同语境连接起来,这对读者的推理过程起到制约、引导作用。报纸标题向读者提供的明示标记语使语境规约传输,限定读者认知搜索边界,收窄读者对话语关联语境的寻找,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认知努力。

3英文报纸标题标记对于方便读者对行文内容关联性的寻找具有很大的作用

中文报纸因汉字既能占较小的版面,又能高度概括文章内容,新闻标题倾向于“全体性”(tqtallsm),不仅有主标题,还有副标题(deck)及眉题(eyebrow)来补充主标题。英文新闻标题因多音节(polysyllabic)的英文单词占用版面字数(unit letters)多而表达概念少,故难以达到中文标题同样的功效。英文报纸新闻往往偏重于“重点化(accentuation),它用简练的文字概括了新闻中最主要或最值得注意的内容,从而使阅读理解不那么费劲,标题与新闻内容的关联性增加,方便了读者对行文内容关联性的寻找。此时标题就成为读者迅速选择自己所需新闻的向导,大多数读者在繁忙中匆匆浏览标题就可略知国内外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

参考文献:

[1]李勇忠.语用标记与话语连贯[c].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2]

马萧.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3(5)

[3]莫爱屏.话语标记语的关联认知研究[J].语言与翻译,2004(3)

[4]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0(4)

[5]冉永平.语用过程中的认知语境及其语用制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8)

[6]王正元.报纸标题标记性质及功能分析[J].外语学刊。2007(1):94-98

[7]于国栋,吴亚欣.话语标记语的顺应性解释[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8]

Sperber,D.and n Wihom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M].Oxford:Blackwell,1986/1995

第4篇:以理解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语文教学活动相比于其他学科教学更注重对话,因为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选择不同的对话形式来进行教学,不但有利于提高师生交流的有效度,对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一、主题式对话教学

在教学中,通过一个主问题或是关键点来创设一个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和作者进行交流,从“对话”中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丰富意蕴的教学方式被称之为主题式对话教学。主题式对话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多环节模式,摒弃复杂的问题设置,而以主问题来引出文章的关键点,让学生围绕关键点进行自主地探究学习。在主问题的引导下,教师以描述性话语和学生展开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中,从而获得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它的基本流程如下:

(一)初读感知,抓住文本的关键点

在这一环节中,重点是让学生对文本有初步感知从而为主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打下基础。初读课文时需要解决基本的文学常识和生字词一类问题,否则对主问题的解决将设下障碍。

如在《变色龙》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以“自学生字词”来对学生进行生字词的检测,再以“填空”来对作者和基本生字词的掌握进行检测,接着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二)创设主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对话

这是主题式对话教学的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以主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以对话形式来阐述文本的意蕴。同时,还需要以引导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文本的主题、人物形象等内容。

同样是在《变色龙》的教学中,当对生字词和基本的文学常识有了掌握,接下来便是对奥楚蔑洛夫形象的掌握。教师以主问题“奥楚蔑洛夫最善变,课文中描写了他的几次变化?每次变化又有什么特点?勾画出相应的词句并作简单解释。”来展开对话。在对话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和作者形成一种交流,通过描述性话语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在文本中去感悟和理解。

(三)对“关键点”触发,会情悟理

这一环节是对对话的总结,更多的是对关键点进行汇总。如在刚才的对话后,学生对奥楚蔑洛夫形象只是一个零散的认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话来引导学生形成总体认知。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将各小组的意见进行汇总,教师进行补充,然后以幻灯片或板书的形式进行呈现。

主题式对话的优点就在于通过主问题让学生的多种理解得到汇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抓住主要问题解决阅读有积极意义,但也需要注意,因主题式对话不免显得“零散”,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通过一些小问题来进行补充。

二、“读悟式”对话教学

“读悟式”对话则一反教学常态,以读为主要手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来感受文本所蕴藏的意蕴。“读悟式”对话强调的是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文本的情、境、意,最终形成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的目的。这一方式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极好的作用,但也要注意要通过多种朗读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基本步骤是:

(一)初读感知

这是初步感知文本的第一步,在初读中,学生需要对文本的写作背景、作者和基本的内容有整体的感知,在读中解决基础性问题。教学中,通过运用泛读、配乐朗读等方式都可起到不错的作用。如在《海燕》的教学中,通过幻灯片来展示大海和海燕的图片,再以高尔基的简介来引导学生了解俄国革命,从而为理解“暴风雨”打下基础。

(二)精读细品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对文本的内涵、思想感情和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一一品味朗读。在教学实践中,通常以学生读后的感悟和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来进行,同时,教师需要以点拨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悟。如“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一句,教师就可用问题“这句话用越……越……有什么作用?‘暗’、‘ 低’‘压’各又表现什么?”来引导学生对黑暗环境的认识。

(三)体悟迁移

所谓的迁移是要让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品读过程的“盲点”进行点化,让学生在悟中去形成一定的技能。为促使技能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评”的方式来进行,所谓“评”即点评,可以为教师对学生的点评,也可以为学生之间的互评。评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自我认识升华为共同认识,从而丰富对作品的认识程度。如《海燕》中,有的学生只抓住了象征手法的应用,而对对比手法则忽视了,通过教师以海鸥为例来进行分析,小组间通过对企鹅、海鸭和海燕的对比,海燕的形象就更加丰满了。

体悟式重在“悟”,但“悟”需要以“导”为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重点词语的点拨对话来引导学生从自读和交流中去全面地品味文本。

三、质疑探究式对话教学

第5篇:以理解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师生对话;问题归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9-0037-02

【作者简介】卢俊,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00)教师,一级教师。

一、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进行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话是师生双方作为平等的主体参与,在开放、动态的情境下基于共同的话题展开的交流、分享、质疑、辩论。当前,语文课堂中对师生对话的探究有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1)目标游离。有些教师为了彰显对话,随意抛出话题,任凭学生发挥,不对学生的言行做必要的引导和适当的评价。这样的对话必定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2)主体缺失。有些教师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要求学生发表见解,学生参与后,却发现探讨的过程中无论自己言说了什么,到最后答案总是掉进教师预设的“瓮”中。在经历多次“请君入瓮”后,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逐渐降温直至消失。当自由的精神泯灭之时,对话的主体消失,虚假的对话也就产生。(3)解读偏差。有些教师误认为对话是“多元无界”的。这种误解是无视“多元有界”的阅读理念,是对多元理解中也有对错之分、正误之别的否定。“多元有界”认为多元解读是有边界和限度的,并非任何新奇、特别的见解都能被认可。

2.问题产生的原因。

(1)教师的师生观与教育观存在偏差。

师生对话强调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自我建构,突出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对话充分肯定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与思想在学习中的重要价值,把学生视为具有精神自主性、思想能动性的个体。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话的意愿,创设对话的情境,鼓励学生对文本发表见解,促进学生在交流、分享中成长。在师生对话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所用的文本是作为师生对话的主体,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知识载体。

(2)教师钻研文本与了解学情不充分。

对话首先是在教师与文本之间展开。文本“意义的待定性”和“空白”决定了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能深入文本,完整地把握文本,探寻文本的多重含义。只有充分研读文本,教师才能确定有价值的话题。教师的研读不足,也就提不出有价值的“主问题”,就很难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组织、引导作用。没有深入的研读,就没有深入、个性化的理解。教师个性化理解的缺失,就无法激发、指导学生,难以判断“多元有界”之“界”,就对学生的任何见解都报以肯定的态度。这种廉价的肯定一旦成为常态,必定会伤害对话精神和削弱学生参与对话的欲望。

(3)现行评价机制的阻力。

师生对话有效开展的最大阻力来自现行的评价机制。语文教学中进行师生对话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拥有丰富而美好的心灵世界。要实现此目的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经历漫长的过程,其效果并不是以直观的形式显现和可以轻易地评判、考量的。不少教师的确也在探索师生对话,只是大多把它作为提高考试成绩的一种手段,而常常根据考试的效果,进行调整和“优化”。

二、改善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的对策

1.教师成为终身的学习者。

课堂中师生对话的话题的产生是多样的。它需要教师根据动态发展的课堂作出及时、合理的应变。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尤为重要的是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并卓有见识。语文教师应当拥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语文教师还需要对文化百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知识都有所了解,在对话中才能“长袖善舞”。所以,教师本人首先是一个终身的阅读者和学习者。

2.提高学生的对话能力。

(1)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倾听是学生参与对话的重要方式。缺乏有效的倾听,就难以展开有效的对话。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国内外很多研究者都提供了一些具体可行的策略与方法。

美国研究者布鲁克菲尔德(Stephen D.Brookfield)提供的有效倾听训练策略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他提出了三种训练策略:第一,成对倾听。也就是把学生成对编排,进行有针对性的倾听练习(约10分钟)。每个人轮流充当发言人和倾听者,发言者的陈述时间不超过5分钟,倾听者要竭力抓住所讲的每句话并通过肢体语言或转述,甚至重复,做出积极的回应。第二,听出主题。要学生倾听朗读的教材、电影对白或描述的图画,要求倾听出这些文本所要表达的主题,不能带有个人的体会。第三,专门的倾听者。让个别学生担任讨论或对话的专门倾听者,他们不用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必须专注在倾听对话之中。当讨论结束时,他们总结讨论或对话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并对各位小组成员参与水平做出评价。

(2)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在师生对话中,提问是学生参与对话最为直接的方式之一。提问反映了学生对文本的思考,也反映了对其他对话者言语的思考,是学生主体意识、思维能力的体现。提高学生的提问意识与能力需要多管齐下。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民主、自由、和谐的氛围,使得学生视教师为对话的伙伴,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其次,教师要把自己的提问作为示范引导学生善于提问。师生对话中的提问与传统教学的提问有着重要区别。在对话中教师不仅要能适时提出好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提出问题的背景、因由、途径、过程与理路以及提出问题方法暗示或范示给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常反思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追问:为何提出这样的问题?凭何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提出同类或相关的问题?如何认定这是一个好问题?等等。这不仅利于学生对问题有深入全面的理解,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厘清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为学生提问提供多样化的平台。

3.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评价的改变中积极地发挥作用。

首先,从思想上意识到转变评价观念的紧迫性与使命感。教师应当对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基础理论与运用策略进行学习,能用发展性评价取代只关注量的、单一的、静态的评价。在教学中更要注重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语文知识的建构、运用能力的增强、情感体验的丰富以及语文素养的形成。

第6篇:以理解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310-01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其优点是可以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当下大多数情况下,初中语文课堂显得沉闷或者专横。要么表现为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述,学生变成盛装教师的片言只语的口袋;要么教师设计问题,给极个别学生以机会去表达;或者教师给出问题后全班异口同声回答之类看似热闹,实则空虚的课堂氛围。另一种极端是教师给出问题后学生漫无边际的胡扯,不得要领,不着要害,讨论空乏,效率低下。这种课堂教学的弊端是不言而喻的,首先是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他们会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从而导致思考力的下降。其次是严重削弱了文本本身存在的震撼心灵的力量。

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话题就是教材中的文本,之前我们是“教文本”,但要改变现状我们应该是“用文本”。我曾为此力践多年,略有微效,简述之以求教于众师友。

一、主题式对话教学

在教学中,通过一个主问题或是关键点来创设一个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和作者进行交流,从“对话”中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丰富意蕴的教学方式被称之为主题式对话教学。主题式对话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多环节模式,摒弃复杂的问题设置,而以主问题来引出文章的关键点,让学生围绕关键点进行自主地探究学习。在主问题的引导下,教师以描述性话语和学生展开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中,从而获得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它的基本流程如下:

1、初读感知,抓住文本的关键点

在这一环节中,重点是让学生对文本有初步感知从而为主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打下基础。初读课文时需要解决基本的文学常识和生字词一类问题,否则对主问题的解决将设下障碍。

如在《变色龙》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以“自学生字词”来对学生进行生字词的检测,再以“填空”来对作者和基本生字词的掌握进行检测,接着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2、创设主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对话

这是主题式对话教学的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以主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以对话形式来阐述文本的意蕴。同时,还需要以引导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文本的主题、人物形象等内容。

同样是在《变色龙》的教学中,当对生字词和基本的文学常识有了掌握,接下来便是对奥楚蔑洛夫形象的掌握。教师以主问题“奥楚蔑洛夫最善变,课文中描写了他的几次变化?每次变化又有什么特点?勾画出相应的词句并作简单解释。”来展开对话。在对话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和作者形成一种交流,通过描述性话语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在文本中去感悟和理解。

3、对“关键点”触发,会情悟理

这一环节是对对话的总结,更多的是对关键点进行汇总。如在刚才的对话后,学生对奥楚蔑洛夫形象只是一个零散的认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话来引导学生形成总体认知。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将各小组的意见进行汇总,教师进行补充,然后以幻灯片或板书的形式进行呈现。

主题式对话的优点就在于通过主问题让学生的多种理解得到汇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抓住主要问题解决阅读有积极意义,但也需要注意,因主题式对话不免显得“零散”,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通过一些小问题来进行补充。

二、“读悟式”对话教学

“读悟式”对话则一反教学常态,以读为主要手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来感受文本所蕴藏的意蕴。“读悟式”对话强调的是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文本的情、境、意,最终形成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的目的。这一方式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极好的作用,但也要注意要通过多种朗读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基本步骤是:

1、初读感知

这是初步感知文本的第一步,在初读中,学生需要对文本的写作背景、作者和基本的内容有整体的感知,在读中解决基础性问题。教学中,通过运用泛读、配乐朗读等方式都可起到不错的作用。如在《海燕》的教学中,通过幻灯片来展示大海和海燕的图片,再以高尔基的简介来引导学生了解俄国革命,从而为理解“暴风雨”打下基础。

2、精读细品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对文本的内涵、思想感情和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一一品味朗读。在教学实践中,通常以学生读后的感悟和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来进行,同时,教师需要以点拨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悟。如“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一句,教师就可用问题“这句话用越……越……有什么作用?‘暗’、‘ 低’‘压’各又表现什么?”来引导学生对黑暗环境的认识。

3、体悟迁移

所谓的迁移是要让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品读过程的“盲点”进行点化,让学生在悟中去形成一定的技能。为促使技能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评”的方式来进行,所谓“评”即点评,可以为教师对学生的点评,也可以为学生之间的互评。评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自我认识升华为共同认识,从而丰富对作品的认识程度。如《海燕》中,有的学生只抓住了象征手法的应用,而对对比手法则忽视了,通过教师以海鸥为例来进行分析,小组间通过对企鹅、海鸭和海燕的对比,海燕的形象就更加丰满了。

第7篇:以理解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 大学英语 四级 听力测试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听力理解部分要求考生达到《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中的一般要求,即:“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讲座,能基本听懂慢速英语节目。语速为每分钟l30词左右,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帮助理解。”

听力理解是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重要考查部分,多项选择部分占总分的25%,因此做好多项选择部分非常重要。

1题型分析

听力理解部分重点在于考核学生获取口头信息的能力,包括理解主旨大意、重要事实和细节、隐含意义,判断话语的交际功能、说话人的观点、态度等。

1.1短对话

短对话是多项选择题的第一部分,对话内容一般为日常对话,句子不太长,考查综合运用语气、语调、习语等多种因素去理解对话内容的能力,设置的问题相对难度略高于长对话与短文部分。

1.1.1事实与细节类问题

这类问题能在对话内中直接找到答案,主要测试考生捕捉要点与关键信息的能力。提问的内容主要涉及对话重要细节方面的问题。例如 CET-4 1412第3题:对话中女士说史密斯小姐请病假了,她得接手(take over)史密斯小姐的工作好几天。由此可知,女士在几天内都有额外的工作要做。C)中的do extra work for a few days 是对对话中take over her work for a couple of days 的同义转述。

1.1.2推理与判断类问题

这类问题通常不能在对话中直接找到答案,要求考生依据所获的信息迅速做出合理的分析与判断。提问的内容涉及态度与意图、职业与身份、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地点、从谈话中归纳出谈话的中心思想或主要话题等。例如CET-4 1412第1题:对话中女士问男士上次是什么时候打扫的公寓,男士反问说,他母亲上次过来是什么时候?由此推断,自从男士的母亲上次来探望后他就再也没有打扫过公寓。

1.2长对话

长对话是多项选择题的第二部分由于对话内容篇幅较长,问题难度与短对话比较为简单。问题大多涉及对话内容中的细节类问题。例如CET-4 1412长对话conversation one第9题:对话中女士提到,在斯堪的纳维亚或者在美国,女性受到的歧视要少得多(There’s certainly much less discrimination in Scandinavia, and maybe in America, too.)。四个选项中仅有B)选项在对话中有提及。

1.3短文理解

短文理解是多项选择题的第三部分短文部分信息量大,且有长句和复杂句,对考生的概念理解、信息组织和重点记忆等方面的有较高要求。同样由于文章的篇幅较长,问题的难度相对较低。问题主要是对事实细节的考查。例如CET-4 1412短文理解Passage One第16题:短文开头部分提到,科学家们了解双胞胎是如何形成的,现在他们正试图解释同卵双胞胎的个体对双胞胎个性的影响(they are trying to explain how being half of a biological pair influences a twin’s identity)。A)选项中influences one’s identity就是对原文中influences a twin’s identity的重现。

2解题技巧

听力理解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不但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丰富的词汇量,较强的阅读能力和话语能力,而且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辨音及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和一定的综合分析及判断推理能力。因此,在准备四级听力过程中,考生除了了解各类题的特点,熟悉各类题的形式,拿捏各类题的答题对策,平时加强训练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解题技巧。

2.1解题技巧一:预读选项,标注关键

对于多数考生要在短时间内完全记忆听力内容有相当大的难度,而多项选择部分的四个选项多数是与听力原文相关的,或与原文相符、或与原文相反、或与原文部分相反。因此通过在听力测试开始之前通读选项,并做好关键部分的标注对于正确理解听力内容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长对话与短文理解部分,由于篇幅较长,要在完全无准备的情况下记忆全部的信息,对于多数考生来说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听前熟悉选项就显得尤其重要。例如CET-4 1412第10题:

A) More women will be promoted in the workplace.

B) More women will overcome their inadequacies.

C) More women will receive higher education.

D) More women will work outside the family.

通过听前阅读四个选项,标注出四个选项的关键词部分。可以发现四个选项的共同之处是主语均为more women,不同之处在于A)选项为promoted in the workplace,B)选项为overcome their inadequacies,C)选项为receive higher education,D)选项为work outside the family。在听的过程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关注四个选项不同之处。听完对话之后可以发现四个选项中仅有D)选项在对话中有提及,work outside the family 是对话中go out to work 的同义转述。其他三个选项由于未在对话中出现因此并非正解选项。

2.2解题技巧二:预设问题,合理推断

在四级考试中听力理解部分都是在听力内容结束之后才播放问题,但是通过分析四个选项,再结合自己的猜测,考生可以对问题有个大体的了解,这样就可以带着问题去听,就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话中的关键信息点,从而减轻听的负担。同时在分析选项时,可以将四个选项进行分类比较,找出选项中的异同,排除不必要的干扰信息,缩小选择范围。例如CET-4 1412第4题:

A) Change her job.

B) Buy a dishwasher.

C) Open a flower shop. D) Start her own business.

在阅读选项之后可以发现,四个选项内容都是动作行为,因此可以预测本题是要考查对话中的某人要干什么的问题。同时通过分析四个选项可以发现A)、C)、D)都是跟职业相关,唯有B)与职业无关,因此大致可以推断答案应出自于A)、C)、D)中。

正确答案:A) 。话中女士说她每天在自助食堂洗碗的工作很枯燥,男士建议她辞职(quit)并与他一起做送花(deliver flowers)的工作。由此可知,男士建议女士换工作。

2.3解题技巧三:判断场景,对号入座

考生要学会通过捕捉听力题目和听力录音中出现的关键词来判断相关场景。四级听力常考的场景有:学习场景、工作场景、天气场景、医院场景、租房场景、娱乐场景、餐馆场景、选课场景等。判断出相关的场景有利于考生在解题时有据可依,提高解题正确率。例如CET-4 1412第12题:

A) In a restaurant.

B) In a hotel lobby.

C) At the man’s office. D) At the woman’s place.

正确答案A)。对话开头女士就提到了干杯(cheers)以及商务午餐(business lunch)等信息,由此可知,对话应发生在饭店。

2.4解题技巧四:把握关键,同义替换

在听录音的过程中,考生要注意把握一些关键词和关键句。首先要注意听表示转折关系的词汇,例如but、however、unfortunately、unexpectedly、to tell the truth等,同时也要注意听关键词或关键句。其次四级听力测试中,多数的细节题都符合同义替换的原则,找准了听力内容关键词,注意选项中哪些部分是这些关键词的转述或释义,就能提高选题的正确率。例如CET-4 1312第1 题:

A) The woman is now working in a kindergarten.

B) The man will soon start a business of his own.

C) The man would like to be a high school teacher.

D) The woman is going to major in child education.

正确答案为D)。这个短对话,男士先说高中毕业后他要上大学学工商管理,紧接着女士则想进入大学后研究孩子们的学习规律。在听对话时我们可以发现女士的对话以but这一转折词作为开端,因此要特别关注but后的内容。选项中major in child education就是对话中college和finding out how children learn的同义转述。

2.5解题技巧五:留意细节,作好笔记

做笔记能帮助我们及时将重要信息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有助于提高理解听力。记笔记的方式因人而异,可以在选择项旁有选择性地记下文中所提及的事实和理由等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如人名、地名及数据),但关键是要简洁、明白、快捷。可以用关键词、首字母等自己习惯的方式。也可以边听边快速核对A、B、C、D各项内容,用对错号加以标示,或针对不同选项就内容做简单笔记。例如CET-4 1312第13题:

A) About 8:30.

B) About 6:30.

C) About 5:30.

D) About 4:15.

正确答案D)。在预读选项时可以做出判断,这是个细节类问题,考查在某一时刻做了什么事,因此记录与对话中时间相对应的事项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话中提到飞机伦敦时间6:30分起飞,意大利时间8:30分降落,因此5:40分就要办理登机,这就意味着4:15分就要从家里出发。如果在听的过程中不作适当的笔记的话,在对话结束后听到问题再来回想某一事件发生在某一时刻就比较困难。但是如果在听的过程中在相应的时间点上作适当的笔记,那么本题就非常容易。

参考文献

[1] 龚嵘,封宗颖.大学英语四级710分最新真理剖析与实践[M].上海:华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 周艳梅.大学英语四级听力理解题型和答题技巧[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2(3):121-124.

[3] 王志青.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元认知策略意识的培养[J].新西部,2007(8).

第8篇:以理解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1 “视域融合”观解析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思想的核心,在伽达默尔看来,解读文本就是读者和文本视域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视域融合”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1.1 前理解是理解过程中的必要因素

前理解是人对事物先在的、意向性的看法.传统诠释学认为,人的前理解是阻碍理解的消极因素,必须给予排除.伽达默尔在成功地为读者前理解具有合法性辩护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一切诠释学条件中最首要的条件总是前理解,……正是这种前理解规定了什么可以作为统一的意义被实现.”在伽达默尔看来,人以往的经验和认识具有历史性,“我们不能使自己游离于历史进程之外”,文本“所有的意义都是在前知识基础上的推测”,因此前理解不是理解活动的障碍,而是理解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哲学诠释学告诉我们:读者阅读文本不是一无所有地去阅读,总是带着自己的前理解去理解一个陌生的文本,前理解是人的能动因素,不应当也不可能简单地被消除,如今与新课程理念相悖的观念意识依旧存在,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理解文本意蕴的关键在于读者如何剔除自己前理解中的错误成分.

1.2 主体间的对话是修正前理解的途径

伽达默尔认为,读者采用自我理性反思的方式去剔除前理解中的错误成分并不可行,有效的方法是读者不把文本简单地视为理解对象,而是把它看作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主体”,主动展开“主体间”的对话交流,“谁想理解,谁就从一开始便不能因为想可能彻底地和顽固地不听文本的见解而囿于他自己的偶然的前见解中……谁想理解一个文本,谁就准备让文本告诉他什么”伽达默尔强调:“文本是作者对某个问题的回答, 因此要理解某一文本,就要首先理解作者所关注的、意欲回答的问题.只有找出文本作为其回答的那个问题,才能理解文本.”并一再重申:“虽然一个文本并不像一个‘你''那样对我的讲话.我们这些寻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我们自身使它讲话.”读者如何让文本开口讲话呢?伽达默尔指出:“他必须从一个问题出发,把(文本)所说的话理解为一种回答,即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只有取得问题视域才能理解文本的意义”.哲学诠释学告诉我们:读者欲理解文本首先要暂时“搁置”自己的前理解,通过向文本提问去倾听文本的意见,文本的应答能使读者发现自身的偏见并给予修正,修正后再次提出问题,文本又给予回答,如此循环往复的问与答,读者的错误前理解就会不断被暴露并得以修正,从而推动读者认识活动的前进.

1.3 理解的实现在于主体间的视域融合

主体间的对话在何种程度上才能实现对文本意蕴的理解?对此伽达默尔引入了视域融合概念,“视域就是看视的区域,这个区域囊括和包容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伽达默尔指出:“获得一个视域,这总是意味着我们学会了超出近在咫尺的东西去观看,但这不是为了避而不见这种东西,而是为了在一个更大的整体中按照一个更正确的尺度去更好地观看这种东西.”在伽达默尔明看来,“理解等同于达到相互理解或一致意见”“理解总是解释,意义总是解释与对象的‘视域''的‘融合''”哲学诠释学告诉我们:读者的前理解在对话中被文本的应答所梳理,自身视域随着错误成分被过滤得到延伸,这时读者的视域已不再停留于前理解的处境,视域因“障碍性的经验”被抛弃而走向新的境界,读者的看法与文本意见在双方视域的交融中逐步趋向统一,在视域融合中达成“一致意见”而实现文本意蕴的理解.

2 “视域融合”观对教材解读的启示

其一,传统教学观念是教师的前理解,它含有自身难察觉的并且与新课程理念相悖的成分,消除的方法是暂时“搁置”前理解而与教材对话,倾听教材的意见.其二,教材是编者对课程标准理解和解释的具体化,具体来说,是编者在课程标准框架下对实现三维目标的回答,因此教材文本具有对话的性质和问答结构特点,这个特点为教师与教材开展对话提供了可能性.

2.1 教材知识的解读

第9篇:以理解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听是理解和获得口头信息的交际能力。听力理解的能力,是说、读、写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前提。综观近几年高考英语听力试题可知,高考英语听力试题分值20分,占整个卷面总分的1/6,同时,安排在英语考试的一开始。因此,它的成败不但会影响考生听力试题本身的得分,而且还会给考生对后面的整个笔试部分的解答带来一定的心理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听力试题呢?笔者认为,了解听力试题命题特点,把握其应试技巧是关键。

一、高考英语听力试题命题特点

1.听力试题测试要点

高考英语听力测试以对话或独白为测试内容,在语言使用的场景中测试考生使用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知识的能力,强调口头语的真实性。它着重考查考生对所听信息的整体理解能力,而不是单一地检测语音、语调的知识。无论是听对话,还是听独白,都需要有整体感,没有整体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理解。听力测试的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理解主旨和要义;(2)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等;(3)对说话的背景、说话者之间的关系等作出简单的推断;(4)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

2.听力试题话题和材料的选用

高考听力材料的选用非常重视语言真实性和交际性的原则,语言材料一般来源于实际生活,围绕一个日常生活话题展开,涉及文化教育、人物、科普、时事等。对话的内容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即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天气、生活环境等话题,可分为校园、公共场所等。如:shopping, finding the way, doing one’s homework, seeing a doctor, making a phone call, weather report, asking for different kinds of information等。

高考听力材料选材特点:(1)无论是对话,还是独白,其结构和内容都不复杂,难度远远低于阅读理解材料。(2)所选听力材料具有充分的情感成分,说话人的情绪随着话语进行的具体情况而变化。故考生应善于体会这些变化,并从中理解语篇的整体意义。

3.听力试题中常见词句的使用

高考听力试题中以口头交际用语为主,强调口头表达能力。具体表现在:(1)大量使用日常词汇,如have、do、take、give、make等,这些词汇具有很强的活力,可以和其他词构成众多的短语,用在不同的语境之中,如Take care、Have fun等。(2)大量使用习语等固定用语来表达某种感情,或引起对方注意,或改变话题。如Wonderful(兴奋) Why not do...(建议)、By the way...(改变话题)等。(3)短句、自然句多,句子结构比较松散、随便。如:It"s interesting.Do you like it?It’s a hard job.(4)在快速交谈中,语篇中缩略语使用较多,如there"s、he"s、I"ll、UK、ad、pop等。

二、高考英语听力试题答题技巧

1.怎样听对话

对话包括第一节五个简短的小对话(每听完一个对话回答一个问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和第二节成段的长对话(每听完一段对话,要回答2-4个问题,每段对话读两遍)。听对话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听放录音前和听放录音之间,快速阅读选项和问题,以选项和问题透露的内容为线索,推断对话所涉及的话题。

2)注意从第二人的答话中获取重要信息。小对话的特点是一至两个来回极短的对话,设题时往往是根据答话人所说的内容而提问的。

2.怎样听独白

听独白,是听力测试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它是听力试题第二节中的最后一道题,文章篇幅约为200词左右。听完独白后,一般要求考生回答3-4个问题,每段对话读两遍。这类题型不同于上述的对话题型,它是由说话人独自讲述的一段话,其内容往往是讲述某一件事。听独白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听录音之前,考生应将所有题目和选项浏览一遍,这样可以对短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以便在听短文时有的放矢,有所侧重。

2)在听短文时,要注意捕捉每篇文章或每一段开头的一句话,因为它们往往是该篇或该段落的主题句,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对下文提出了重要提示。

3)密切注意短文中事件发生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和情节(plot)这些要素,因为短文后的问题通常会以what, when, where, which, who, why, whose, how等疑问词开头。

4)如果有听不懂的词语,可以从上下文推测其含义,或者记下该词的发音,等听完后再去判断它的词义。切忌听短文时,思维在某个词语上滞留,以致影响后面短文的理解,而造成一步跟不上,全部受影响的被动局面。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