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画蛇添足的文言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生;文言文;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对小学文言了相关的要求,可在后边的“附录1”中却没有推荐小学阶段应该背诵的文言文,这一空白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创造空间。人教版和语文S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四篇文言文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是《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语文S版是《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文言文的教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多积累文言文,也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
在选择要增加阅读(也可以称为拓展阅读)的文言文时,一般是选择和课文内容的主题相关联的文言文。如《杨氏之子》,课文内容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此文出自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饶有情趣。与课文主题“言语之妙”相同,还有这本书中的《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笔者整理出一些适合增加阅读的文言文,又囿于笔者只熟悉人教版和语文S版的小学教材,因此,有如下几篇,仅供参考:
1.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主题:言语之妙)
增加阅读其二,《世说新语・言语・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主题:友谊)
增加阅读《世说新语・德行・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敌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敌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学弈》(主题:学习)
增加阅读清朝彭端淑的《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4.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2课《自相矛盾》(主题:寓言)
增加阅读《韩非子・内储说上・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5.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2课《画蛇添足》
增加阅读《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6.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夸父逐日》(主题:悲剧神话,锲而不舍的精神)
增加阅读《精卫填海》: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二
下面列举一个在教学中增加阅读的案例,希望能给教师的具体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案例,师延峰发表于2009年第12期《中学语文教学》的《夸父逐日》教学实录:
师:人们经常和“夸父逐日”这个神话故事一起提起的悲剧神话还有“精卫填海”(同上文言文)。
精卫本来的名字叫女娃,是炎帝的小女儿,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为一只精卫鸟,经常从西山上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淹死她的东海填平。
这两个神话的结尾有什么不同呢?“精卫填海”没有结果,没准今天她还在坚持填海呢,只是我们没有看见而已,但夸父有结果,是个明确的悲剧性的结果。
同时,这两个故事也有明显的共同点,是什么呢?(都想试图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梦想)或许远古人类在创造这些神话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将无法实现这些梦想,但他们还是要创造人物替自己去实现。
……
三
根据以上的看法,笔者还想提两点建议:一是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可以再增加一些文言文课文,以满足学生学国传统文化的的需要;二是建议有关部门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附录中,增加一些小学阶段推荐背诵的文言文,或明确提出要学习的文言文。这样,小学生不仅可以朗朗上口地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也能抑扬顿挫地背诵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名篇,这岂不是很好。
最后,在课内增加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肯定不止这些,但囿于笔者的学识浅薄,只能谈到这个程度,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黔之驴》;文言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048-02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并不浓厚,甚至还有一定的排斥心理。究其原因,既有学生主观上的原因,也有文言文本身的因素。但笔者认为,这与语文教师不恰当的教学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关系。那么,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如何科学、高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应做到“真、活、实、简”。下面结合《黔之驴》教学案例,简要阐述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遵循这个四字诀。
一、教学目标要真
“真”即科学、准确、合理,文言文教学涉及文化、文学、文字等诸多知识,教学内容务必准确。王荣生教授说过,“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诚然,教学内容的科学、准确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位教师无论他的教学方法如何,至少在课堂上不能有知识性错误,这是教学原则性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立足教材,依据学情,务必在课前多方查证,去伪存真,而不可将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在最近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中,笔者听了几节《黔之驴》,其中就有不“真”之处。例如,教师让学生谈谈由本课演化而来的成语,学生大多能回答出“黔驴技穷”和“庞然大物”,但对“黔驴之技”知道得却不是很多。接着,教师就在黑板上板书“黔驴之计”4个字。当时,笔者以为该教师的错误是紧张或笔误所致,但他再三提醒学生注意“计”的写法,可见其根本未能意识到自身的错误。由此可见,教师备课还应该更加充分,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新课结束后,该教师又启发学生说:“在课文中,体形庞大的驴子最后被老虎吃掉了,请同学们想一想,驴子能否避免被吃掉的悲剧呢?”遗憾的是,多数学生都没有认真反思,而是进行随意调侃。有的说:“让驴子长出翅膀飞回去。”有的说:“让驴子有特异功能,一脚把老虎踢飞。”……整个课堂笑声不断,很是热闹,但这样的讨论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毫无关系,教学效果自然无从谈起。
二、教学氛围要活
“活”即活力、活泼,文言文教学因文字层面存在阅读障碍,教学内容相对枯燥、乏味,导致课堂气氛容易陷入沉闷。如何解决文言文教学的这种尴尬局面呢?笔者认为应该在“活”字上下功夫,精心营造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种兴奋、快乐的情绪支配下完成学习任务,进而提高学习效果。教学过程,就是“人”活动的过程,所以要想让课堂充满活力,洋溢激情,教师的情绪就应该饱满,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
相对来说,本次所听的3节课中,也有较为成功的案例:比如,有教师在上课伊始,为了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就先用幽默的语言调节气氛,待学生调节好情绪后,再适时鼓励学生好好发挥。结果,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一下子就被带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之中,整节课,学生主动举手近30人次,合作探究的热情十分高涨。
此外,“活”还可理解为教法灵活。文言文的教法因为有着文字阅读的障碍,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相对传统,缺乏创新,很多老师基本上是边读边讲,一串到底,这样的教学缺乏活力,更缺少张力。
而黄厚江老师在教学《黔之驴》时,则注重启发、诱导及课堂生成,他的教学方法灵活、巧妙,值得借鉴。同样是读,黄老师先借助读书检查预习效果,解决字音问题,然后提醒学生要读出文言文的味道,这个阶段的读,解决了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重音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老虎传神、细腻的心理描写。接着,黄老师又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自主思考并发现问题。此外,黄老师对文言文翻译的处理,也有别于传统的串讲式,其方法巧妙,颇具匠心,把枯燥的翻译转变成分角色讲故事,即请同学们在驴和老虎中选一个角色,然后从这个角色的角度出发,讲述故事,要求如下:①贴近原文;②有适当的想象;③有明确的中心。实践证明,这种复述让枯燥的翻译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很乐于尝试,且3点具体要求又提醒学生紧扣文本,教法之巧妙、灵活,实在令人折服。
三、教学过程要实
“实”即扎实、有效,文言文的教学要追求扎实有效,切不可像有些公开课那样,只追求表面的热热闹闹。笔者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某次文言文公开课后,随机抽查了几个学生,询问他们本课若干个重点字词的意思,结果发现很少有学生能回答出来,可见这节公开课是没有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因此,笔者认为,教学固然要考虑方法和艺术,但是最基本的教学效果更要保证,比如,应该积累的实词、虚词,需要背诵的片段,等等,都要不折不扣地去完成。
例如,在某节公开课上,课一开始,教师就提问:“大家课下预习好了吧?”还未待学生回答,便立刻进行内容和文法方面的教学,而完全忽视了文言文对学生来说首先有“言”的困惑。这种教法架空了文本,且违背了文言文阅读和学生认知的根本规律,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文言文教学应做到“文”“言”合一,以语言为抓手,在阅读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的意义。此外,还要在“言”和“文”之间多走几个来回,帮助学生积累言语经验,培养他们的文言语感,以切实提高其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要简
笔者认为,根据新课标精神,文言文教学应从两方面做到简单化:
1. 教学内容简单化
通过学习,学生只要能读懂文章的意思即可,要求简单、明了。以《黔之驴》为例,教学目标就可以设定为:①积累船、稍、且、益、蹄、尽等文言字词,弄懂与本课有关的几个成语的意思。②能够多角度理解故事的寓意。③背诵课文。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以上3个目标基本能够轻松完成,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开心。
2. 教学过程简单化
在40分钟的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以“读”为手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实现教学过程的简单化。比如,默读,扫清字音障碍,同时明确重点字词的含义;朗读,培养语感,同时帮助学生加强对“虎”与“驴”形象的感知;自由读,彰显个性,同时实现背诵课文的目的。整节课以“读”贯穿始终,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简单化,学生也能够保持一种昂扬的学习兴趣。
有别于此,某位老师在教学《黔之驴》时,就把教学内容安排得过于复杂。例如,在介绍教学背景时,该教师不仅提到柳宗元的《三戒》,还滔滔不绝地补充了《永州八记》,如果说前者还有一定的必要,那么后者完全就是画蛇添足,对于该课内容的教学几乎没有任何帮助。因此,笔者认为,面对七年级学生,该教师不顾学情把教学内容复杂化的做法,除了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增添其畏难情绪外,还减少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
总之,针对文言文这种承载了我国优秀古代文化的文体,在教学时,教师必须秉承研究的精神,遵循文言文阅读的规律,探求最佳的教学模式或方法,以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穿插引进 提高教学效益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华,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尤其是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文言文,大都是千古传诵的佳作,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文言文的教学现状一直不容乐观,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怎样才能使文言文课堂教学焕发生机,让学生爱学、乐学?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巧妙地穿插引进是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这里所谓的“穿插引进”,即在课堂教学中,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有意暂时中断或靠近教学主线插入其他教学内容或活动的一种教学手段。在文言文教学中,适时适度地穿插引进,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或激发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或另辟蹊径,突破难点;或旁征博引,触类旁通;或渲染气氛,升华情感……
一、在激发兴趣时穿插引进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自始至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唤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机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以讲读为主要方法,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引进一些互动、体验性的教学活动(表演、辩论、竞赛、访谈等),创新知识呈现的方式,就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特级教师魏书生教学说明文《核舟记》时,因开头一段人物位置关系不太好理解,为了弄清空间顺序和人物神态动作,穿插引进了表演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分别扮演坡、鲁直、佛印来表演三人坐船头的场景。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钻研的主动性,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并积极讨论,对表演不到位之处进行评点。互动的表演活动促使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体会核舟的精妙、艺人技艺的高超,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再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部分学生对愚公移山的行为提出了质疑,认为智叟的劝阻虽然语气有嘲讽的意味,却是理智的。为了更好领会文章主旨,我适时穿插引进了课堂小辩论的教学环节。将全班同学分为正反两方,正方以“愚公非愚”为论题,反方以“智叟实智”为论题展开辩论。创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一时群情高涨,唇枪舌剑,场面火爆。辩论中,学生不知不觉就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认识到文章并不是宣扬大家去移山,而是要大家学习愚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在突破难点时穿插引进
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产生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重要文章,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相关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缺少应有的了解,往往给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增加了难度。此时如果我们能适时穿插引进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作者生平介绍、作品相关的评价鉴赏资料等作为补充,就必能给学生以启发,有效突破理解上的难点,帮助他们多元解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中有关“闲”字的品读历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这一课时,我在赏析了“庭下月景”之后,穿插引进了两则助读材料:①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②苏轼在黄州生活时写的诗句:“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自笑平生为口忙。”材料一让学生体会到坡并非真的想做“闲人”,这种“闲”包含着一种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无奈。材料二让学生了解到这里的“闲”并不是身体上的清闲、无所事事,而是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悠闲,有一种闲情逸致。两则材料的引进带学生走进苏轼的人生境遇,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他尽管身处逆境,却依然具有闲情雅致,并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之情怀。
三、在知识迁移时穿插引进
当代建构主义学说认为: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地复制式地学习。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机械地“串讲”课文,而是应适时捕捉新、旧知识,课内、外知识之间的联系点,相机穿插相关知识,进行有效迁移,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例如,《桃花源记》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虽然二者在体裁上、内容的选择安排上、具体的表现手法上各具特色,但它们的主题是一致的,都是通过描绘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假想的“桃花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批判,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我在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主旨的基础上穿插引进了《桃花源诗》,要求学生进行拓展性的阅读,在《桃花源诗》中找出与《桃花源记》中的语句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诗句: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童儒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前后两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既加深了学生对《桃花源记》主旨的理解,又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训练了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材料的能力。
四、在升华情感时穿插引进
音乐、歌曲是一种美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它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中国文学历来与音乐的关系密切,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是说音乐能使学习达到艺术美的最高境界。在文言文教学中,适时穿插引进适当的乐曲,能使其与文章有机结合,营造出更美好的艺术氛围,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既活跃气氛,寓教于乐,又激发兴趣,陶冶情操,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我抓住中学生对歌曲,尤其是流行歌曲兴趣较浓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引进了欣赏流行歌曲《愚公移山》这一环节。歌词中“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者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的老人形象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听着慷慨激昂的旋律,品味这耐人寻味的歌词,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文中愚公那坚定的话语:“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一环节不但更好地增强了课文的表现力,而且让文中不怕困难、艰苦创业、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总之,穿插引进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而且想穿插引进得适时适度,我们就需要深入研究学生,把握学情、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广泛阅读,扩大视野。只有这样,才能捕捉每一个有利时机,“信手拈来”,巧妙穿插引进,使文言课堂教学重新焕发生机,实现文言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同时也应认识到,“穿插引进”永远不是教学的主线,不能“插”得太多、太偏,否则会导致主次不分,鱼目混珠。为追求一节课的“亮点”而牵强地穿插引进,反而会有画蛇添足之嫌。
参考文献:
[1]余映潮.穿插引进――教学设计艺术谈.语文教学通讯,2009,(9).
关键词:语文教学;电教媒体优化组合;语文教学的特性;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教教学设备的投入,使得我们的学生也能享受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下的教育,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电教媒体,真正服务于初中教学,这还得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作更多地学习和尝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旗下,笔者也投入极大的热情进行了一些尝试,尝到了许多甜头,也走了不少弯路,对于合理利用电教媒体也有自己的一些心得,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莫过于要将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合理利用。 多媒体教学它具有优化教学过程,获得最佳教学结果的功效,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它能冲破时空限制,促进教学形态的多样化;它能充分提供感知对象,扩大直接经验的范围;它形象具体,生动活泼,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是,作为一种从传者到受者之间含带信息的物质工具,它的种类较多,有听觉媒体,如广播,录音;有视觉媒体,如幻灯,投影;有视听媒体,如电影,电视,视盘;有交互媒体,如语言实验室,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等,不同的教学媒体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性质,这就要求将多种教学媒体有机地组合起来,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去传递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以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
恰当的媒体选择电教媒体优化组合,其教学功能发挥与教学的需求相一致,可以使语文教学如虎添翼,产生积极的教学效应;不恰当的媒体选择,其教学功能发挥与教学的需求不一致,犹如画蛇添足,在语文教学中产生消极的教学效应。媒体的恰当选择,使获得媒体应用积极效应的重要前提条件。
一、全面而深刻地掌握各类、各种电教媒体的教学功能特点
电教媒体总体上来看具有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表从教学内容的特点,但各种媒体的教学功能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投影利于表现静态的现象,而VCD对放映则利于表现动态的过程。掌握这些差异,对于媒体的正确选择是必要的。
二、明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性质
语文教学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教学的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也有着自己不同的特点性质,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用电教媒体;不但不会获得理想的应用效果,而且会影响对教学内容的表现。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我非常注意根据课文不同的文体特征选用不同的电教媒体进行组合,力求达到最佳效果,我在实践中发现,讲授记叙文,散文,戏剧,诗歌单元适合运用录像带;VCD,图片相结合,创设一定的情境,运用声音,图象结合,将抽象的文字演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音乐,朗诵,使学生变观地感受所要接触的文字信息;从而享受到文学艺术的美,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在讲授议论文单元时,上述的组合方法就不适用了。我尝试将制作电脑教学软件当中的资料展示学生,让他们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议论思路,结构,还可将课外精短的议论文移入课堂,使学生获取理性的思考、文言文教学同样可以大大得益于恰当的电教媒体,文言文教学内容距现在的年代久远,涉及的资料多而杂,知识点多信息量大,用传统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学方式。“少慢差费”的弊端很明显,电教媒体的优化组合能使这些现象完全改观、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常为大量的板书所累,文学常识,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等等,无所不用板书,学生还觉得乏味。我在实践中发现,将现成的教学软件与自制的教学软件组合应用,效果相当好。
三、了解学习者的状态 学生是教学的关键词、文章,我就让他们自己下来读给同学听。
我也将我搜集到的伊拉克战争画面和袭击美国世贸大厦的录象展示给学生,这个环节,我听到了学生对战争的否定和控诉以及他们对和平的向往。然后他们将自己对战争的理解变成了文字。听课的老师说初二的学生写这样的题材有些难度,题目过大。但通过交流我们欣喜的看到,已经有部分学生初步具备了写议论文的能力,作文中观点鲜明,思路清晰,有理有据,结构完整。同学们交流的材料有很多被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还有的学生将名言运用的恰倒好处。 社会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第二课堂杂志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挖掘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发现问题,走上讲台去解决问题,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增长见识,而且更提高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对生命的感悟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第三,补充视听效果,营造实地情境。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通过视觉、听觉等的感官刺激,还能够极大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电教媒体优化组合,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能够熟练的掌握它,就可以补充课本的不足,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这个“利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思维想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把握和运用知识,从而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而多媒体教学也给了教师施展才能的无限空间,积极探索和实践。在电脑的帮助下任意创作,可谓“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参考文献:
⑴李艺,黄宇星,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⑵郭红阳,马宏春。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5):99~112。
⑶蔡可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J〕.信息技术教育,2003(3):34
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⑸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EBOL〕.
⑹陈至立。加快发展,深化改革,开创我国农村教育工作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03.
语文教学的电教媒体选择应立足以下三点:
一、全面而深刻地掌握各类、各种电教媒体的教学功能特点
电教媒体总体上来看具有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表从教学内容的特点,但各种媒体的教学功能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投影利于表现静态的现象,而VCD对放映则利于表现动态的过程。掌握这些差异,对于媒体的正确选择是必要的。
二、明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性质
语文教学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教学的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也有着自己不同的特点性质,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用电教媒体;不但不会获得理想的应用效果,而且会影响对教学内容的表现。在讲授议论文单元时,上述的组合方法就不适用了。我尝试将制作电脑教学软件当中的资料展示学生,让他们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议论思路,结构,还可将课外精短的议论文移入课堂,使学生获取理性的思考、文言文教学同样可以大大得益于恰当的电教媒体,文言文教学内容距现在的年代久远,涉及的资料多而杂,知识点多信息量大,用传统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学方式。我在实践中发现,将现成的教学软件与自制的教学软件组合应用,效果相当好。
三、了解学习者的状态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任何教学媒体只有直接作用于学习者时,它的潜在教学功能才能转化为实在的教学功能。实现这种转化的必要条件,是要与学习者的状态相适应。
绝大多数的中学生初次接触电教媒体时非常好奇,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等到习以为常之后注意力其中的程度便有所下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探索革新,寻求最佳的组合方案,使学生以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以多种方式参与学习活动,有效地调低了学习者的状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效果很好。
虽然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巨大的魅力,但如果把握不好,流于形式,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开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有其突出的特点,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成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克服传统教学的缺点,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也改善了师生教与学的环境。
2、处理好“辅什么”与“怎样辅”
进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要明确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代替”,不要以此来盲目地、一律地代替其他教学手段。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想把课本丢开,这都是概念上的错误,课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即“辅什么”的问题,“辅什么”是制作课件的内容和目标,应该是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时效果不太理想或难于实现的教学问题。明确了辅助教学目标后,如何发挥课件的功效,是教师要把握好的主要环节。“怎么辅”则要求课件具有可编辑功能,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需求进行选用或编辑制作,达到符合教学的需要,也使课件成为教师所设计课堂教学的一个有力教学工具。
3、处理好教师与计算机多媒体
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提高教学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确能替代教师的一部分工作,但那种认为机器能代替教师的观点是错误的。计算机再怎样更新,它总需要有人去操作和管理的;课件需要教师制作与开发。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情况需要教师去把握,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教师去引导。因此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不是不需要教师,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处理好教师和学生
教学手段变化了,但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没有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要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不能心中只有多媒体教学工具,而忽略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让现代化教学即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作用与学生紧密相结合,使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5、处理好课件的构思与课件制作
针对目前市场上专业学科课件严重缺乏的现状,正确处理好课件设计者与制作者的关系尤其重要。对某一内容是课件制作的前提,对每一堂课,教学课件由任课教师设计教学有一定的困难,其原因是制作课件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制作课件的计算机教师又对具体学课不是很熟悉,这样不利于教师对整体教学的设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先要做好课件的构思,以便于更快捷更有效地制作好课件。
利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适当应用多媒体,不是什么地方都用。
关键词:语文复习 突破难点 找出规律
一、突破难点
语文复习应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将考试内容见解清楚。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和一些模拟试题就会发现,对各类诗词、文章的赏析占相当大的比重。学生往往认为“赏析”是最难的一类题,自己没有那么多的知识储备,因此望而生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先讲清《考试说明》的要求,然后结合实例,减轻他们对这类试题的畏惧感。如对《山顶缆车》的赏析。这首诗写道:
它不能高飞 像那空中的铁鸟
它羁泊于山上 戴着钢缆的脚镣
于是它爬行 在倾斜的岁月间 看脚下的沧桑
于是它爬行 在十里的红尘边 看摩天楼上的斜阳
题目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感情脉络上可分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后六句为第二层。
B.诗人连用了两个“于是”,表示了两层之间的因果关系。
C.第一层是静态描写,第二层是动态描写,诗作的感情反而变得不强烈了。
D.诗人没有把山顶缆车孤立和静止起来,而是把它置身于香港社会中,使之成为当地社会的旁观者和见证人。
这几个选项考查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关于诗的结构,如A项说明诗分两层,B项说明了层次间的关系;二是写出了缆车的寓意,将车寓意社会中人的思想感情。本题中错误的是C项。纵览全诗不难看出,第一层诗人在表现缆车外形时寄予了自己的一份情思,而在第二层中,通过动态描写更表现了它所看到的岁月的沧桑,诗人感情更强烈了。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再联系近几年的考题可知,这类命题都是选择“不恰当的项”,类属识错题,目标较单一。赏析内容一般是指对作品的内容、语言、写作技巧的理解,不管哪类文体,都离不开这几方面。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就会明白自己所惧怕的原来都是一些熟悉的东西,从而相信,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不难。
二、找出规律
语文复习就是要把学生所学的零碎知识梳理成体系,让学生有一个宏观的概念。还要让学生知道,现在的考题日趋生活化、能力化。考试不能单靠学过的书本知识,而应让他们开阔视野,把注意力放到更广阔的生活中。复习过程中,老师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学生对成语的应用不像日常用语,但又有所了解,因此在组织复习时要注意归纳总结。如: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现在,语言不规范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学生笔下,而且报刊书籍上也络绎不绝。
B.这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都很完整,如果再加一段就有些画蛇添足了。
C.厂里通过技术革新,产量迅速上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D.学问不可穿凿,有穿凿毛病的人常常把许多说不通的道理硬要说通,因而随意穿凿,牵强附会。
正确的选项是A。题中“络绎不绝”适用的对象是“人”,而不能是“语言文字”。由这类题可总结出使用成语的规律:(1)要从整体意义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切忌望文生义;(2)要搞清成语适用的对象和范围;(3)要注意成语的感彩。这样找到一些规律,学生就不必浪费过多的时间去死记硬背了。
三、教给方法
语文复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高考中快速、准确地答题。要达到此目标,只靠老师讲解一道道的练习题是不行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寻找答案。这就要求老师要帮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如对文言文阅读分析,先介绍一般的步骤,后进行训练,效果就较为明显。(1)速读短文,利用已有知识试译,大致理解文章内容;(2)看所设题目问的是什么,根据速读得来的印象,找出答案所在的段落、句子;(3)认真翻译、分析,得出正确答案。如:阅读短文,指出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周敦颐很有吏才,分宁有个案件长久不能确定,他一审就清楚了,人们称赞他超过了有经验的老吏。
B.周敦颐坚持原则,转运使要将一个不够死罪的人处死刑,周敦颐不顾转运使十分酷悍,与他争辩,并准备挂冠而去,终于保住了该囚的生命。
C.周敦颐对个人荣辱从不计较,他任合州判官时,部使者赵受谮言迷惑,对他很严厉,他处之超然。后来二人共事,赵仔细观察他的所为,才了解了他。
D.黄庭坚对周非常推崇,说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说他的著作名天地根源,究万物始终,对学者是有功的。
1.拼音:整理做过的拼音题。
语音题的考查形式有两种:一是选出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一是选出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审题时要特别注意。
考查内容主要是声母、韵母、声调三者是否正确。考查声母、韵母主要是辨析形声字的读音,特别是形声字的声旁标声作用发生很大的变化,声调不要记一些生僻的声调,应该把声调辨识跟意思结合起来。 整理提示:
①整理声旁相同的形声字;
②整理形似字;
③整理多音字
2.错别字:注意别字的方法――同音别字、形近别字。 整理方法:
①整理常见的两写字或三写字
②整理常见的又容易误写的成语
③整理形似字,从意义的角度加以辨析
3.近义词:注意辨析的方法――语义轻重、范围大小、感彩(褒、贬、中)、口语色彩(书面语、口头语),语素分析法――将某个词分解,然后合并。整理方法:
①整理一些常见的近义实词,理解辨析的角度
②整理一些常见的近义虚词,辨析其意义及用法
4.成语:理解成语的意义,注意成语的色彩,注意成语适用的范围和对象,注意句子的语境与成语的意义、色彩、范围、对象是否统一。
整理方法:从容易误用的类型的角度进行整理,比如,可以分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褒贬不一、程度失衡、自相矛盾、画蛇添足、时态不分等角度来归类整理。
5.语病:语病的类形――成分残缺、搭配不当、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语序不当、句式杂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强拉因果、自相矛盾、主客倒置、否定不当、概念误用)。语病分析的方法――压缩主干求残缺、搭配,咏读求语感,造句求类比,逻辑分析求错误。将做过的题目,尤其是错题再分析一遍,积累经验。
解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
整理方法:将每种病句类型的各种子类型列成表格,每种病句均要能举一二例说明。不要认为你手头的参考书上已经给你分好类就想偷懒不整理了,整理一遍后,你才会思路大开。
6.衔接:肯定有相应的解题方法,那么,就请你从方法入手来进行整理吧。当然,整理的时候按照由常见方法到特殊方法的次序来做,比较有效果一些。别忘记剪贴上一些例句哦。
提示:衔接的解题思路一般是:话题是否一致(如果题目上有几个句子,谈的是同一个问题,那么,省略掉的一句必然也应该以此为话题)主语是否一致(题目上就一个句子,但是有几个分句,分句的主要最好是要选保持一致的)前后句式是否一致(结构和修辞上看句式)音节是否和谐(如果题干上有“音节和谐”的字样,那一定是要用到这一方法的,请你注意压韵,短句、长句的运用,对仗等问题)感情是否统一等。
二.现代文阅读是保证,关键是方法。
总说:现代文阅读不是技巧的问题,阅读现代文是理性思考的过程,它应该遵循阅读的规律,比如说寻着文章的思路入手,然后整体了解文章的大意,再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研究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去揣摩那些精采的句子和词语,从而对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这些基本问题有所把握。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回答,这就是最基本的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比较可靠的方法。如果单纯把现代文阅读当成技巧,好象有什么灵丹妙药吃了就可以把现代文答好这是不切实际的。那么,整理的时候最好还是按考纲上的考点简略整理就可以了。
1.阅读的过程中,要:
①理解题目的含义。
②抓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议论句,抒情句,描写句,首、尾句。
③分析文章的思路与结构。
④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手法(象征,拟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⑤把握注解,尽可能把握作者及时代背景的相关的有效材料,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概括中心意思。
2.解题过程中,要:
①读懂题干,按需答题。问什么,答什么。
②答在文中,答在段中。
③注意语境,注意上下文的联系,注意上下题联系(一般来说,试题的布题顺序就是文章的先后顺序。)
④扣紧语句,分析选项,对比文中相关语句,仔细辨析,看是否存在偷换概念、缺少依据、随意拔高、说法绝对等毛病。
三.文言文是提高,一分也不能少。
1.一读,划出难字,疏通文意。
2.二读,理解全文,了解全文写了什么人,写了多少件事,说明了什么性格、什么思想、什么精神。
3.答实词、虚词,注意联系课文已学的字词,注意词语的古今异义(古――单音解析,今――双音解析),并将选项的解析套入原文,检验解析是否正确。
4.答10题必须联系原文,逐句逐句翻译、对比分析,选出正确的答案。
5.翻译题采用直译(逐字逐字解析的方法),保持原句的句式,做到信、达、雅。
四.古诗赏析,有点难。
1.注意标题,明了意思;注意注解,明了背景(人物的心情,写作的缘由);注意景物、品味语言,明了意境(景物+感情);注意作者,明了风格流派;注意流派,明了写作技巧。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意象(人、物、景的把握,它们都指向“情”)
2.山水田园诗派:自然风光喜悦,恬静表达隐居,逃避现实借景抒情、拟人、烘托对比、反衬、托物言志。
边塞诗派――边塞奇特风光、艰苦生活、战争立功报国的乐观豪迈的精神、思乡、思归、思亲情景交融、夸张、比喻、引用典故、以古喻今、对偶。
婉约派――男女恋情离愁别绪、婉转缠绵、深沉幽怨、凄凉寂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拟人、虚实相生。
豪放派――立功报国豪情壮志、爱国热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直抒胸臆、以古喻今、引用典故、虚实相生。
3.弄清题干,明了问题。问什么,答什么。答法――用什么方法(技巧)写了什么内容(景物)抒发什么感情表达什么思想、刻画了什么形象。要注意,如果存在让你选取“一种说法有没有理由”,那你尽量说“有理由”,因为标准答案一般不从“无理由”的角度设评卷分的。
五.默写是送分,千万别手软。
1.以课文中规定要背诵的相关内容为主。
2.注意书写清晰、规范、准确,一字不多,一字不少。
六.语言运用,压扩换仿改。
1.压缩题。新闻一定要压缩主要事件,说明性文段要把握话题的各方面进行压缩。议论性文段要压缩观点。把所给的字数要充分利用起来,不超字。
2.扩句题。看清扩展要求,明确扩展方向。推敲提供情景,把握基点。合理推断想象,选好表述方式。保留原题词句,核对修改润色。
3.变换句式,重新组织语句。
长句变短句,短句变长句,散句变整句。要读懂题干要求,不要将原句改变太大,只允许调整、增加、删改个别词语,保持语气一致,结构一致,中心一致。不要将实在的信息遗漏了!
4.仿句题。仿内容,仿形式。重点是要弄清例句的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手法是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根据例句的结构仿写句子,保持结构一致,手法一致,语气一致。
5.语病修改,应用文修改。
①看清题目要求整体辨析检查(表述主体是否一致 上下文意是否照应衔接过渡是否紧密 有无重复矛盾之处)注意横向比较(合乎题意要求合乎语病类型 选择最佳表述 修改效果明显)
②要注意应用文的格式,用语要得体――语境,地点,对象,上下级关系。用词要正确――时间,地点要交代清楚。
七.作文是大头,千万别放手。要做到:
1.不离题(审清题目要求);
2.不抄袭;
3.有中心(一个中心);
4.有内容;
5.有条理(思路清晰);
6.合逻辑(论据能证明观点,记叙文符合生活逻辑、令人信服,幻想要符合生活真实);
7.能拟题(记叙文的题目――要素式、顺序式、线索式、象征式、修辞式;议论文的题目――观点式、范围式、告诫式、感想式、引用式、延伸式、选择式);
8.能写完800字;
9.符合文体要求(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记叙文――时、地、人、事,记叙、描写、抒情;散文――感情真挚);
10.表达通顺;
11.卷面整洁;
12.内容深刻,有启发性;
关键词:小学高段;扩展语句;方法
小学阶段学生由于知识储量还不十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通过语句扩展练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综合综合素养。语句扩展训练由于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也成为考试考察的重点,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结合目前我国小学高段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本文在综合各种资料和案例的前提下,试图努力探索出语句扩展训练的方法与策略。
一、正确认识语句扩展
第一,语句扩展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必不可少的途径。新课标明确指出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对于学生的重要性,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即知识储备还不丰富。以及小学高段段语文教育的实际,即小学高段的语文教育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以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为重点,因此,进行专项的语句扩展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语句扩展不是无话找话,不是画蛇添足、胡编乱造,更不是填充文字的无聊游戏,它是一种基于典型的、合乎规范标准的语段、句型而进行的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目的的语言艺术再创造,是巩固和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途径,是依据小学高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年龄特征而设置的专项练习。
第三,语句扩展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专项模块,具有一定的解题依据和相关的原理,不是无目的、无依据的随性而发,它是区别于写作练习的一块针对性较强的语文学习模块。
二、几种语句扩展的方法
(一)明确要求,把握方向
要进行语句扩展,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这是解题的首要前提。通常来讲,一般语句扩展的考察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将一组词语扩展成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另一种是把一句话的意思加以扩充或扩展成几句话。因此在解题时要仔细阅读题干的提示和要求,领会扩展的目的。另外根据题目要求,在头脑中进行合乎扩展方向的构思,是要贴近实际生活,还是要有艺术的想象。这些都要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准确的把握,同时这也是正确解答的前提性条件。
(二)研读原句,把握基点
明确了题目的要求,就要认真研读所给的原句,首先,要通读全句,整体感知,明确内容主要在讲什么;其次,研究句式结构,寻找并准确判定所给语句的结构规律;再次,搜索语料,筛选与之前两个步骤相符的语言材料,完善构思。另外还要注意基点的把握,所谓基点,就是这句话或这段话中说的比较含蓄、概括而有待“丰富的”内容。基点就是解题的关键和进行构思的思维支点,因此一定要准确把握这个关键点。
(三)发挥想象,合理扩展
我们的扩展语句练习不是索然无味的流水账记录,而是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思维训练。所以在题目的设置上多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那么就要求学上在实际的创作中联系所学知识,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合理的扩展。想象的发挥也是基于题目要求,不能随性而发,脱离要求,尽管我们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但是更应当注重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而合理扩展说的就是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还要考虑语句的情感、语境中的陈述对象、审美情趣等制约因素,将头脑中的构思转化为合理的合情境的合要求的语言文字。
(四)拿捏词语,修辞点缀
在上述的步骤完成之后还要进行润色,力求做到完美。如同文言文翻译教学中我们强调的“信达雅”,对语言文字进行润色就是要使之达到“雅”的境界。具体来讲,一方面体现在词语的拿捏上,要结合上下文语境选择合适的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等词语来进行进一步的修饰。词语用的准确语句才能显出力量。所以,在最后的阶段仍然要集中注意力认真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增删和修改。另一方面要注意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有的题目明确要求使用何种修辞,那么学生就要根据要求写出合适的修辞语句,而有些题目没有要求,此时如果在确保语句结构框架和内容稳定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选用修辞手法来进行点缀,不仅可以提高语句表现力,更能展现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总之,这些方法的运用既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又需要学生进行主动地练习,通过练习来巩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并使之得到切实的落实。当然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需要灵活掌握这些具体的步骤,有时也需要各种步骤和方法的同时运用,这就要求学生在练习中灵活掌握。
结束语
小学高段学生的扩展语句练习既是新课标的内涵要求,也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应当高度重视该部分知识的教学和练习。尽管目前我们的专项练习无论是理论指导还是实际教学都存在一些缺陷,但是整体的发展方向还是应当继续坚持的。笔者希望更多的语文教育专家和更多的一线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努力探索更加合理的语句扩展训练方法和技巧,共同推动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韩延明.语句扩展及常见类型及答题技巧[J].2013,08:80-83.
[2]周志霞.小学语文写作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科研2015,12.
关键词:语文教学 成语教学 教学策略
一、要教会学生一些解释成语的办法
第一,首先要重视古汉语的学习,尤其是课内文言文的实词解释的学习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都要重视对古汉语的学习,古汉语里有许多优秀的诗歌和文章,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有许多实词是有生命力的,这些有生命力的实词解释和成语的解释往往是一致的。
如:“安之若素”的“素”怎么解释呢?其实我们曾在初中语文课文《活板》中学过:“有奇字素无备者”的“素”解释为“平素,平时”,与“安然若素”的“素”同义。又如:“置若罔闻”的“罔”作何解释呢?古文学得扎实的学生一看就知道,《核舟记》中有一句话“罔不因势象形”的“罔”解释为“无,没有”,两者意思一样。还有,《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中的“否”和“否极泰来”的“否”同义,都解释为“坏﹑恶”。
第二,要重视形声字的结构,分清形旁和声旁
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大部分的字都是形声字,形声字分为两部分:形旁和声旁,形旁表示字的意义,声旁表示字的读音。掌握了形声字的知识概念,可以使我们正确解释字的意思,从而避免很多错别字,能正确使用成语。
如:“病入膏肓”的“肓”,学生往往会写成“盲”,为何?就因为不懂形声字的结构,“肓”的结构是“上声下形”,大凡和人体有关的字都是“月”字旁,由此可知,“肓”与人体有关,是指心脏与隔膜之间的部分,即药力达不到的地方,而“盲”的形旁是“目”,与眼睛有关。
第三,重视音形相近,意义不同的字的对比
对成语的掌握,要求很高,学生往往不理解成语的解释而写错别字,所以对于一些容易搞混的字,特别是音形相近的字进行对比区别,显得十分重要。
如:学生常常把“好高骛远”的“骛”和“趋之若鹜”的“鹜”搞错,为什么呢?因为学生不理解这两个字的解释,“骛”的本义是“马快跑”,引申为“追求”;而“鹜”解释为“野鸭子”,经过对比,学生才能真正懂得这两个字的意思,“心无旁骛”也不会写错了。
二、在成语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教成语释义时,培养学生的敏觉力。人们在使用成语时,大多用其比喻义或引申义,而少用本义。但我们在成语释义教学中,应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成语的字义、来源上,从而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到其中蕴含着许多古代语言文化知识。
2.用成语联想法,培养学生的流畅力。联想是一种活跃的发散思想,用成语联想去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流畅力。
3.对成语进行归类教学,培养学生的变通力。从成语的内容上归类,可以采取将相近的类放在一起进行教学的策略,让学生区别他们不同的意义重心,培养其变通力。
4.设计成语作文练习,培养学生的独创力。作文教学容易落入俗套,特别是命题作文,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即使是材料作文,也有很多限制,而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成语作文技巧练习,就能构成变化万千的新颖作文,从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三、成语教学要与时俱进,符合时展要求
第一,要把握好成语的朗读停顿。
成语绝大多数十四字的,在朗读时一般都是两个字做一次停顿,如:迥然/不同、平分/秋色、披肝/沥胆等。但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这样停顿的,我们教材中没有列出的少部分少于或多于四字的成语,如:莫须有、快刀斩乱麻、树欲静而风不止等,在朗读这些成语时则要根据它们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意思选择停顿。
第二,要整体把握教材中的成语,融会贯通
教材中中的成语不但和本单元的课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成语和成语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联,那么教者在教学时应能及时地复习、巩固,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例如,在教授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时,就应该把整个初中教材中关于四季的成语整合起来,集中进行理解,掌握。
第三,要把握成语之间的联系,适当补充
教材中有些不同的成语表达着相同或相近的主题,这就给教者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如十二个出自寓言的成语: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鱼目混珠、滥竽充数、多此一举、画蛇添足、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掩耳盗铃、买椟还珠、螳臂当车、蚍蜉撼树。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认读,再想一想十二个成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先让他们从整体上感知这十二个成语都是从寓言中得来的成语。接着,我再逐一讲解,配合每个成语的小故事,在学生的脑中留下了直观的形象,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接着,我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从寓言中得来的成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积极回答:“百步穿杨”、“杞人忧天”、“自相矛盾”……同时,我又补充学习了“愚公移山”、“指鹿为马”、“惊弓之鸟”“井底之蛙”等词语,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成语教学似轻实重、似易实难,它重在运用和积累。然而,这仅有的成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还应要求学生在课外多看课外书籍,查阅资料,了解中国的成语文化,并融之在自己的写作中。这样,中国的成语文化才得以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