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ipo中的财务问题范文

ipo中的财务问题精选(九篇)

ipo中的财务问题

第1篇:ipo中的财务问题范文

关键词:IPO;财务会计;重要性;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序言:现阶段债务融资难的问题已经影响到各个企业,企业通过IPO上市的手段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但是在申请IPO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会造成企业难以通过IPO地审核,尤其是财务会计方面的问题是影响企业能否IPO的重要问题。

一、何谓IPO?

正如最近爆炸性的新闻“马云的阿里巴巴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IPO上市”,总融资金额250亿万美元,金额为史上最大。那么何谓IPO呢?

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指首次公开募股,具体而言是一家企业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将其公司的股份向公众公开出售。

一般来讲,上市公司所持有的股份是根据相关证券会出具的招股书、相关股份登记声明书中的相关条款,通过经纪商进行销售的。首次正式公开上市之后,这家公司就可以到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了。这里应注意的是,有限责任公司在申请IPO之前,还要将改变自己的公司性质,变身为股份有限公司。

二、企业IPO财务会计的重要性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企业IPO财务会计这一职位已经变得更为光鲜亮丽,而且这一职位在市场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相关企业在申请上市的过程中,财务会计等方面都是相关部门的审核指标,例如:会计核算的规范程度、收入、坏账地处理等项目都是相关部门要参考的数据。因此,IPO财务会计在企业当中的地位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企业中IPO存在的财务会计问题

IPO财务会计在日常工作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相关研发费用的问题、财务会计工作基础薄弱的问题、财务会计应收和应入账目的问题、财务会计对税收优惠的问题以及财务会计的盈利问题。本文主要讨论这些内容中的三个方面。

1.相关研发费用问题

研发费用资本化问题是IPO财务会计都会遇到的问题,根据我国财政部所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对于研究开发支出的费用化和资本化之间的比率、 资本化的金额占当期利润的比率,不适用于较为激进的会计政策,否则可能由于会计处理的不当而导致最终被否”。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当某个企业需要大量资本化研发费用的时候,该地区的相关部门就会扣除企业的相关研发费用,扣除研发费用的标准是使用净利润指标对相关研发费用进行扣除。同时相关部门还会重新审核该企业的净利润指标,如果某企业的会计想利用增加该企业的研发费用资本化,使企业的净利润增长,这种方法是是无效的,这样会导致企业IPO失败。

2.财务会计工作基础薄弱

企业在申请上市的过程中,需要IPO会计整理好相关内容的财务报表,若出现申报的财务报表与原始的财务数据不同的现象,就要对每项不同的数据的进行核对,并标注清楚,这样才能获准上市。一旦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知识薄弱,就会导致上述现象发生。原始的财务报表需要定期的上缴给当地的税务部门,而当企业上市时,企业还需要整理一份新的财务报表上缴给中国证监会审查,证监会会将原始的数据和现有的数据进行比对,一旦发现数据上的错误,该企业就不能上市。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的IPO会计经常将两种数据弄错,甚至会出现几百万到上千万的差距,出现这种原因往往是由于会计不能理解企业的准则以及自己的工作知识薄弱造成的。

3.财务会计中的盈利问题

申请上市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国家对发行人在申报期间内的盈利问题也给出了相关规定。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的地位以及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的问题;二是企业产品的毛利问题;三是企业所拥有的客户数量的问题。

在行业排行榜中没有名气的企业,一般上市的前景都不会太好,因为其盈利能力相对较弱。在进行审核的过程中,企业在市场中没有权威性,这也意味着企业无法通过IPO地审核。企业产品的毛利率水平也会影响企业地上市,若一个企业在同类的上市公司中拥有较高的毛利率水平,这说明企业具有极强的盈利能力和竞争水平,通过IPO的可能性较大。企业所拥有的客户群体和数量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IPO,例如:企业所拥有的客户种类过于单一,客户数量过于稀少,这就会造成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企业产品发行面较窄,这也会给IPO增加难度。

四、如何应对企业IPO财务会计中出现的问题

1.研发费用的应对措施

财务会计在对研发费用进行资本化处理时,要将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和资本化之间的比率、研发费用资本化金额占利润的比率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之内,相关指标达标之后,就可以很容易通过相关部门地审核。

2.会计工作薄弱环节的应对措施

财务会计在整理好原始财务报表之后不要急于向当地的税务部门报送,只要在一定的限期之内上缴即可,财务人员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将新财务数据整理好,并与原始财务数据核对无误之后,即可上缴当地的税务部门,这会极大的增加后期IPO的审核概率。

3.财务会计盈利问题的应对措施

盈利问题是企业在申请IPO时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企业为了增强自己的行业地位可以申请相关国家地支持,这样就可以增加企业的行业声誉,为自己在行业排名中拔得头筹。提高企业的毛利率水平主要通过保持产品的销售价格,减少企业的采购成本来实现的,企业的毛利率提高了,企业通过审核的可能性才会提高。

企业还需分散客户的集中度,发展更多不同种类的客户,避免客户类型扎堆现象地发生。企业的销售渠道广了,自身的利润才会增长。通过IPO地审核才会变得更为容易。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申请IPO的过程中,财务会计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企业要想顺利通过IPO地审核,就需要解决IPO财务会计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本文研究了财务会计中出现的三个基本问题,并针对这三个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申请IPO时还需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决定,这样才能提高通过IPO的申请概率。

参考文献:

[1]陈赛红.企业IPO过程中若干常见会计问题对策研究.新会计,2012.4.

[2]常红军.关于防范不符合发行条件企业IPO有关问题的思考.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兰州,730070,2010.

第2篇:ipo中的财务问题范文

关键词:企业;IPO;会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4-0114-02

1 企业IPO中财务会计的重要性

企业首发上市涉及的关键问题多达上百个,尤其是在中国目前特定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下,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诸多的财务、税收、法律、历史沿革等等的历史性遗留问题,而且很多问题在后期处理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这个原因,企业在完成前期评估的基础之上,并且在上市企业财务会计的协助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处理好相关财务问题是相当重要的。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而作为企业IPO会计这个职位在经济市场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也更加的引人注目。企业在申请IPO上市的过程之中,财务会计都有相关部门的严格的审核指标,例如:会计核算的规范性、收入、坏账烂帐的处理等都是有关部门审核的重要依据,正因如此,IPO财务会计这个职位在企业当中的重要性十分突出,地位十分重要。

2 企业中IPO所存在的财务会计问题

2.1 研发费用资本化问题

研发费用资本化问题基本上是每个IPO企业财务会计都会遇到的普遍性问题,申请在创业板IPO的企业一般都具备了高科技、高发展性的特点,所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研发费用的支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对于研究开发支出的费用化和资本化之间的比率、资本化的金额占当期利润的比率,不适用于较为激进的会计政策,否则可能由于会计处理的不当而导致最终被否。此外,如果发行申请人存在较大金额研发费用资本化,该地区的有关审核部门就会扣除该企业资本化相关研发费用,扣除相关研发费用的标准是用净利润指标针对相关研发费用来进行扣除,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会重新严格审核该企业的净利润指标,如果此时企业的会计想利用增加该企业的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方法,来调整企业的净利润增长,这种方法是不宜使用的,被有关部门查出后会导致企业IPO的失败。

2.2 会计管理模式落后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

从我国现在经济局势现状分析,虽然我国经济现状目前仍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但是私营企业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相当大一部分的企业是属于个体性质,所以在私营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一部分高层领导者和管理者是以独裁式经营管理整个企业,这一特点,从实质上来讲并不利于企业IPO的进程,再加上某些相关管理层人员自身对企业PIO进程中的会计问题并不够了解,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观念,并且没有使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并研究会计管理创新,所以会计的问题久久得不到解决,会计的作用也并没有被最大限度的开发出来,这一短板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一些企业资金实力薄弱,具有强烈的避税的侥幸意愿,加之其财务会计水平较低,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核算的重要性,所以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完善对企业本身的发展而言极为重要。

2.3 收入确定和盈利问题

企业申请上市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国家对于发行人在申报期间内的收入和盈利问题也给出了相应的规定和标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的地位和市场占有率的问题;二是企业产品的销售毛利;三是企业的受众客户量。由于收入是操纵利润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因此有关审核部门会对企业的收入的审核较为严格,在对企业的反馈意见中,经常会有关于收入方面的问题,所以对于申请IPO的企业,尤其是一些很多新型创新的商业模式的企业,应该在明确收入的确定性同时结合自身的经营模式之上,尽可能充分的满足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收入确认的规定。

3 关于企业中IPO所存在的财务会计问题的应对措施

3.1 关于研发费用资本化问题的应对措施

研发费用资本化,可能是新会计准备为IPO企业奉出的最大福利,也将是衡量会计政策是否激进的明显的动向风向标,遵循会计准则来进行资本化处理,合理合法的提升企业业绩,是IPO公司不能被剥夺的权利。作为能够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开发对象,首先要具备“创新性”,“创新性”是资本化对象的本质特征。研发目的如果只是改良和升级产品的功能和版本,很少能具备真正的“创新性”,在这种状况之下将研发费用资本化很难让人信服,但是对于某一些科研项目和想要申请IPO的企业,进行资本化处理,与其经营项目和科研状况是明显相符的,比如某些行业,像网络游戏公司、制药公司等。在关于研发费用处理的过程之中,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资本化的条件的同时还要保持合理的研发费用和资本化之间的比率,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金额所占的当期利润的比率都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以内,这样的话才会比较容易通过相关审核部门的审核。

3.2 会计基础薄弱落后的应对策略

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是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财务管理全新机制,更新财务管理陈旧理念,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是搞好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需要IPO的会计整理好相关内容的财务报表,标注清楚每项数据的核对结果,这样才有可能获准上市,并且当企业上市的时候,还需要整理一份新的财务报表上缴给中国证监会审核,证监会会将原始的数据和现有的数据进行对比,但是如果财务会计的基础知识薄弱,不能熟悉的掌握国家对于IPO企业上市的财务部分的规范和要求,就会导致企业IPO失败,企业就不能上市。财务会计应该在整理好原始财务报表之后先不要急于向当地的税务部门报送,一般的报送时间均为所得税清缴时间,在这个日期之前,做审计的企业会计要做好企业上一年度的审计工作,对于税务部门不会影响财务报表数据对外报送的时间只需在规定时间内上缴即可,财务会计要用这些时间把新的财务数据整理好,而且要根原始财务数据核对无误之后,即可上交当地的审核部门;统计部门的要求的时间就相对严格了,一般时间都相对靠前,经过和统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协商完毕,然后送上未审计的报表,留存台账,审计完毕之后可再做适当的调整。这样操作起来,便会使企业申报的财务报表和原始的财务报表数据保持一致,不会在这个方面造成审计不能通过的负面反馈意见,进而增加IPO通过的概率。

3.3 收入确定和盈利问题的应对策略

对于企业本身来说,想办法解决企业IPO来自多方面的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企业各方面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在IPO的过程过,既能帮助企业完善相关管理结构,还能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上市本身,对于企业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促使工作效率的提升,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是企业形成规模化的经营方式。

盈利问题是企业在申请IPO时比较困难的一个环节之一,申请IPO企业应该是国家鼓励并且支持的行业,在企业细分行业中具有较强的行业竞争优势的状况下,增强盈利能力,企业的市场权威性越高,竞争优势越大;提高毛利率水平主要通过保持产品的销售价格,但是减少企业的采购成本来实现,毛利率的提高会提高企业通过审核的可能性。毛利率高于同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话,说明该企业在行业之中的实力较强,通过IPO的可能性就越大。

参考文献

第3篇:ipo中的财务问题范文

通常而言,企业在IPO中及IPO后面临的各种风险都由消极事件引起,这些事件可能来自公司内部,如万福生科因虚假记载和重大遗漏面临的退市风险;也可能来自公司外部,如归真堂“活熊取胆”事件后,社会公众对其IPO的强烈抵制。因此积极识别和管理与IPO企业相关的各种风险,将对企业创业板成功上市及上市后的持续稳定运营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帮助企业在资本市场高效融资。

创业板IPO企业的风险类型

财务造假风险 当前国家对创业板IPO的审查机制不完善,为实现顺利上市,谋求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存在更大的利用制度漏洞进行财务造假的风险。 2013年5月31日公布的269家撤单企业中,创业板134家。如果撤单原因是舆论界普遍认为的财务问题,那么创业板出现财务问题的公司数目占所有出现财务问题的公司数目的50%。

声誉风险 良好的声誉对企业至关重要,企业因声誉败坏造成IPO失败的案例很多,归真堂就是其中之一。“活熊取胆”事件曝光后,归真堂的社会声誉败坏,社会公众阻止归真堂上市、取缔熊胆产业的呼声不断高涨,“归真堂”创业板上市计划最终化为泡影。

审计风险 与主板相比,创业板IPO的审计风险巨大,原因主要包括:

1.一套健全且有效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保证企业资产安全、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可靠,降低审计风险,然而创业板IPO企业的创立者通常是少数几个具有裙带利益关系的自然人,很难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并有效执行。

2.更加隐蔽的财务操纵手段。一些会计方法本身具有被用来财务操纵却难以被识别的特征。例如:理论研究认为,与应计盈余操纵相比,由于下列原因,管理层会更多的选择实质盈余操纵:(1)与应计盈余操纵相比,实质盈余操纵很难被审计师和监管者怀疑;(2)应计盈余操纵只能在财务报告时被使用;而实质盈余操纵在整个会计年度内随时可以被使用。经查明,万福生科财务造假的手段主要是“体外循环资金流水账”,即假借采购户和销售户,用自有资金以现金存取方式制造进出资金流,并伪造银行凭证,假冒粮食收购款和销售回款,实现自有资金的体外循环,属于典型的实质盈余操纵。

上市成功后股价暴跌风险 股价暴跌损害股票投资者利益,削弱企业通过出售股票进行融资的能力,加剧企业无法从资本市场获取足够资本或流动资金的风险,导致企业无法足量募集所需资金。今年一季报显示,151家创业板股价同比下跌,90家跌幅超30%。随着大量创业板股票的解禁,以投机为目的的创业板股东和高管将会大幅减持股份,创业板股价面临更大的暴跌风险。

行业风险 行业风险指特定行业中与经营相关的风险,创业板IPO企业的行业风险表现在:这些企业多属于高科技行业,该行业产品更新快、生命周期短,企业上市后的持续经营能力高度不确定。

产品风险 产品风险指产品卖不出去的风险。IPO过程中,随着企业信息的不断公开,商业机密及关键技术可能被竞争对手获得,生产经营也需要更多的考虑舆论压力。例如以生产熊胆粉为主的归真堂,其“活熊取胆”被环保组织及社会公众抵制,社会公德促使熊胆粉将被其他产品所取代,熊胆粉在客观上存在卖不出的风险,归真堂面临巨大的产品风险。

串通造假风险 很多学者认为,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程度是企业、审计师和券商三方博弈的结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三方可能会联合造假。新大地招股书显示:验资机构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经办注册会计师为赵合宇、王海滨;审计机构为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经办注册会计师为王海滨、刘春奎。然而赵合宇也是大昂集团总裁、北京中兴新世纪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主任会计师;验资机构和审计机构不是同一家事务所,但签字注册会计师却是同一人。可以推断,新大地造假案中存在审计师串通造假的行为。

更严格的审查风险目前我国对创业板IPO的审查机制比其他板快宽松,因此创业板上市后出现的问题比其他板块更突出,可以断定未来国家对创业板上市的审查将更加严格,谋求创业板IPO上市的企业将面临更加严格的制度审查风险。

退市风险 与其他板块相比,国家对创业板企业的退市制度设计更加严格,其退市速度更快、退市情形更多,创业板IPO企业存在更大的退市风险。

信息不对称风险 信息不对称风险是指企业与外部相关者之间信息不畅通的风险。当前国家对创业板IPO企业的信息披露要求不严格,为实现创业板上市,很多企业利用制度漏洞蓄意披露利好消息,延迟披露或隐藏利坏消息,加剧信息不对称。例如根据《证券市场周刊》的调查,神舟电脑存在违规披露交易客户和返修率等问题。

风险管理措施

为加强上述与创业板IPO相关的风险管理,证监会、中注协等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以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及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证监会

1.强化审查。证监会应颁布专门的IPO过程审计及跟踪审计指导书,明确审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暴露点;加强IPO企业内控制度建立及执行效果的审查;强化对审计师的执业技能指导,对高风险IPO企业要持续跟踪审核。

2.重视信誉建设。为防范企业、审计师和券商串通造假,证监会应该强制要求创业板IPO企业由信誉高的审计师审计、由信誉高的证券商保荐,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执业技能,建立一套完善的、与创业板IPO密切相关的信誉考核及跟踪管理体系。

3.要求有风险资本支持。风险资本存在的理论基础是“高风险、高收益”,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将自身风险降到最低,风险资本所有者通常不会支持IPO公司财务造假及违规信息披露。如果风险资本参与创业板IPO企业,将会遏制财务造假、内部控制不健全、社会责任履行不到位等现象。

4.完善信息披露规则。当前证监会规定的创业板信息披露内容主要是经营风险,披露对象主要是已上市的创业板企业。为有效遏制与创业板IPO企业相关的风险,证监会应明确要求这些企业做出完整的信息披露报告,降低信息不对称,以便外部更好的监督。

中注协

1.强化审计复核。在创业板IPO审计过程中,中注协应该复核事务所及审计师的执业资格和执业能力,遏制诸如“验资机构和审计机构不同,但签字注册会计师相同”的情形,强化审计程序、审计意见及审计质量的复核。

2.加大违规处罚。为有效遏制审计师串通造假,中注协应该加大对串通造假行为的处罚,使造假得到的收益远低于造假付出的成本。

审计事务所

1.提高审计质量。2013年3月22日中注协约谈“大华”和“中磊”两家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就如何降低审计风险提出了严格要求,事务所在创业板IPO审计中必须严格遵循。

2.遵守职业道德。会计师行业存在的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事务所应该意识到其重要性,规避不符合审计准则要求的情形,保持独立性和谨慎性,维护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

企业

1.建立和执行有效的内控制度。为保障企业资产安全,防范IPO后因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创业板IPO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

2.保证财务信息透明。短期内,财务造假可能会帮助企业实现创业板IPO成功的目标。但是随着一系列创业板财务造假事件的发生,国家正严格规范创业板IPO的财务审查。因此从长期看,IPO财务造假得不偿失,一旦曝光,企业将面临退市,甚至倒闭的风险。

3.完善社会责任报告。完善的社会责任报告有利于社会公众及时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树立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归真堂IPO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其“活熊取胆”触犯了社会公众的道德底线,虽然企业声称发明了无痛取胆技术,但是归真堂没有进行详细的信息披露,环保人士对之也不了解,归真堂的社会声誉严重受损,IPO上市最终失败。如果归真堂在“活熊取胆”事件曝光前,采用“人性化”的取胆技术,并及时地向社会披露详细信息,结果一定大不相同。

4.注重产品研发,降低产品风险。创业板多属于高科技企业,该行业的产品生命周期短暂、技术更新快,企业持续经营能力高度不确定。为防范IPO成功后的业绩下滑及随后的股价暴跌风险,企业应该重视产品研发。

5.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全面风险管理是管理风险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风险发生后的损失。为有效识别和管理各种内外部风险,创业板IPO企业应该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基础,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加强风险管理。

社会公众

第4篇:ipo中的财务问题范文

IPO(首次公开募股)是企业重要的股权融资方式,在经历了一年多的暂停后重启的背景下,各地区都为推动本地企业的IPO而努力。宁波市一直重视利用资本市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然而宁波上市公司却一直存在IPO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为此,通过对宁波近五年上市的公司IPO前后盈利、营运和偿债等财务状况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宁波上市公司IPO资金的使用情况,并提出改善上市公司IPO资金使用效率的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IPO(首次公开募股);宁波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114-03

在国际经济发展缓慢和内部经济调整的压力下,我国在2012年底被迫暂停了IPO,至2014年初恢复重启IPO。从证监会公布的准备上市公司资料看,IPO的数量和融资规模都将开启新一轮的高峰。在此背景下,各地区政府和企业都在为推动企业上市而努力。宁波地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快,证券市场较为活跃。在1993年8月6日宁波中元股份有限公司(现更名为荣安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成为了宁波第一家上市公司,之后随着宁波经济的逐年发展,宁波上市公司的数目和融资规模也逐渐增加,截至2013年12月,宁波已有42家上市公司,通过IPO累计募集资金超过320亿元。但长期以来,宁波上市公司一直存在IPO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降低了宁波板块在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对后续企业的首发融资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文以宁波近五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企业IPO前后财务状况调查比较,深入分析宁波上市公司IPO资金使用效率的问题,为宁波市上市公司今后的发展以及新上市公司的IPO募集资金的使用提供借鉴。

1 上市公司IPO前后财务状况评价指标与样本选择

1.1 财务指标选择

本文主要通过对宁波地区上市公司IPO前后财务状况调查比较分析上市公司IPO资金使用效率的问题。狭义来讲,资金使用效率指是企业资产使用的有效性和充分性,通常可以通过资产周转率指标进行评价。广义来讲,资金使用效率是指上市公司能否将资金合理有效使用,是反映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依据也是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判断标准。一般来讲,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场所,实现了资金从投资者手中流转到上市公司手中,投资者通过投资上市公司股票以期待获取收益。因此,本文从广义角度分析上市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选择相关的财务指标包括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等三类。具体包括: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净利率、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这五项指标。

1.2 样本公司选择

我国股票市场至今,已经历多次改革与发展,也经历了7次IPO暂停和7次重启。在不同的资本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IPO也有不同的表现。1993年至2013年,宁波地区已有42家上市公司,然而正是因为上市的时间的不同,所募资的环境存在较大的差距,为尽量避免这一因素影响,也因为IPO时间较早的公司在当前环境下研究意义不大。2009年至2013年,宁波上市公司较为集中,共上市16家公司,所属行业多样,并且时间与当前较为接近,所以本文拟选择2009年至2013年宁波地区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其中又有2013年IPO暂停无公司上市,同时由于宁波港IPO募集资金净额过大,所占权重过高,故将宁波港剔除样本,则最终确定样本为2009年至2012年宁波地区15家上市公司(详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iFinD金融数据库数据资料整理而得。

2 宁波上市公司IPO前后财务状况比较分析

2.1 宁波上市公司IPO前后盈利能力指标对比分析

营业净利润率、总资产净利率及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反映企业通过经营创造净利润的能力。表2中宁波上市公司的营业净利润率IPO后第一年较IPO募资前一年略有提升,增幅为2.44%,但随后上市公司IPO后第二年较IPO后第一年下降35.57%;总资产净利率IPO后第一年较IPO募资前一年下降32.05%,IPO后第二年较IPO后第一年下降49.72%,较IPO前一年下降65.84%;净资产收益率IPO后第一年较IPO募资前一年下降68.57%,IPO的第二年较IPO募资前一年下降76.04%,这说明上市公司在IPO募资后运用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水平有所降低,投资带来的收益下降,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的获利能力变弱。

2.2 宁波上市公司IPO前后营运能力指标对比分析

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利用效率,总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销售能力越强。在表2的总资产周转率中,上市公司无论是IPO的第一年还是IPO的第二年都较IPO募资前一年有所下降,IPO后第一年较IPO募资前一年下降22.99%,IPO后第二年较IPO后第一年下降3143%,较IPO前一年下降47.19%,这说明上市公司在IPO上市后营业收入的增长率低于资产总额的增长率,从而反映上市公司在IPO上市后全部资产的利用的效率降低,销售水平下降,营运能力降低。

2.3 宁波上市公司IPO前后偿债能力指标对比分析

资产负债率是指企业资产总额中所负债的比率,资产负债率越高,一方面反映了企业了偿债能力变弱,从另一方面来说,资产负债率越高,则说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强。在表2资产负债率中,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在IPO前后表现为先降低后增长,但上市公司IPO后两年均低于IPO前一年,IPO后第一年较IPO前一年下降54.62%,IPO后第二年较IPO前一年下降45.90%。同时从资产负债率来看,在上司公司IPO前一年资产负债总额是企业资产总额的一半以上,而在IPO后两年均低于资产总额的一半,这说明上市公司在IPO后偿债能力大幅提升,财务风险降低,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上市公司盈利方面在IPO后较IPO前有所下降。

根据以上对宁波地区15家上市公司IPO前后的财务指标对比分析,可以看到,宁波地区上市公司通过IPO募集资金使得企业规模扩大,净利润增长。然而在企业的盈利能力与给投资者带来收益方面较IPO募资表现为企业创造价值能力的降低,给股东带来回报的减少,说明上市公司通过IPO募集的资金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3 影响宁波上市公司IPO资金使用效率的原因分析

3.1 资金投向集中于传统产业,利润增长缓慢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宁波经济的利润增长点由原来的宁波传统加工制造业逐渐向新兴产业转移。但从当前的宁波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构成看,主要还是集中于传统优势产业,2009年以来上市的16家公司中仅4家属于新兴产业。因此,宁波上市公司IPO资金投向也集中于传统产业。目前,伴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逐渐升高,这些传统的加工制造业的劳动密集性导致生产的产品利润率较低,相比高新技术产业盈利能力也逐渐下降。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投资到加工制作业等传统产业项目中的资金很难达到预期的回报,企业IPO前后财务状况呈现恶化趋势,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不尽人意。

3.2 资金使用缺乏系统安排,使用计划的指导性不足

企业在准备IPO的过程中,在券商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辅导下,逐渐健全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等。其中对上市所募集的资金的使用通常会制定明确的安排计划,并在上市募资公告中详细说明,上市后所募集的资金也需要严格按照计划投入使用。民营经济是宁波宁波的突出特征,因此现有的上市公司大多是民营企业,而且不乏家族企业。家族企业有着凝聚力强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企业管理和运营中易受干扰的缺陷。从宁波上市公司IPO资金使用进度以及宁波上市公司IPO资金使用进度安排看,部分上市公司由于内部建立的项目投资决策程序及募股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不完善,从而导致项目不能按计划进行甚至被迫中止,也造成里部分募集资金的闲置,最终使得企业通过IPO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达不到预期。

3.3 市场监管缺乏刚性,资金用途变更频繁

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与企业分别作为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上市公司通过IPO的方式建立了一条投资者到企业的资金管道。资金由投资者流向上市公司,所以,公众就有必要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管理,实现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相关职能部门,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并不到位,在这一情况下,企业则会缺乏诚信。因此部分上市公司会表现出信息披露不够及时具体,或者投资项目完成进度不够好项目存在变更等情况。监管不到位的使得资本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进而使得IPO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无法得到保障。

4 提高宁波地区企业IPO资金使用效率的建议

4.1 上市公司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目前,宁波地区上市公司还是主要以传统的加工制造业为主,这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生产的产品附加值较低,产品利润率较低,企业在市场中竞争激烈。从企业自身角度来看,宁波地区已经通过IPO上市的公司,要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重视技术创新的迫切性,并对自身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企业盈利能力,这样才能使企业更具竞争力,提升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于以后想要通过IPO上市的企业来说,尤其是自身产业是具备竞争实力并且有发展潜力的,所募集资金投资的项目对于企业来说是有较高增长空间的项目,也能够保证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对于宁波市政府来说,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是政府所鼓励并积极扶持的,通过公司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宁波经济结构的升级,从而使宁波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的整体水平得以逐渐提升。

4.2 规范与完善上市公司的自身运作及治理结构

目前,宁波地区上市公司在自身运作及内部的治理结构来说并不完善,就造成了投资决策效率低下,导致募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所以就宁波上市公司的运作与治理来说,一方面,宁波地区上市公司应该规范投资决策的过程,公司所作的投资决策要符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决策结果建立在对市场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对企业投资的具有保障。另一方面,企业的治理结构也要逐步完善,使得企业真正形成一套分工明确、运作协调、有效制衡的管理体系。从而使宁波地区上市公司募集的资金得到有效率的使用。

4.3 加大对上市公司监管力度

资本市场的良好运行依靠于有效的监管,对宁波地区的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相关监管部门要发挥积极的作用。首先,对于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方案要严格审批,促使企业的投资决策更加合理,为项目后期的完成进度提供保障。其次,在企业使用资金方面,相关监管部门要进行严格的监控,避免企业的投资项目没有按照计划进行,限制上市公司对于投资项目的更改,对于募集资金的用途要严格规定,避免募集资金大量闲置的情况。上市公司也要主动接受公众的监督,公布公司的运作情况与财务情况的信息要及时,内容要具体。通过一系列的有效监管,保证企业的募资的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企业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吴金娇.创业板28家元老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分析[J].武汉金融,2012,(03).

第5篇:ipo中的财务问题范文

关键词:IPO融资 困境成因 应对战略 民营企业

一、概述

IPO为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热推的一种融资方式,成为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做大做强的重要金融工具和资本运作手段。根据证监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12月31日,我国民营上市公司1 132家,在全部上市公司中占比超过50%;仅2000-2011年就有1 429家企业通过IPO(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进入资本市场,首发累计募集资金17 378亿元,其中民营企业725家,占51%。

民营企业通过IPO上市,可以解决资金瓶颈,获取发展所需资金;利用IPO过程规范运作,改进治理缺陷,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声誉;通过丰富融资渠道,提升企业的并购能力,实现创业股东财富的增值。但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特征导致的历史遗留问题多,信息透明度低,治理不规范,规范成本高,而IPO过程漫长,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上市后社会责任增加、经营管理压力增大,因而是否选择上市,困扰着许多民营企业。

二、民营企业IPO困境成因

随着新三板的推出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推进,影响民营企业上市的政策、法规方面的因素将越来越小,而民营企业自身固有的局限性带来的困扰将凸显。一是股权集中导致的制度不健全,信息不对称,市场信任度低。民营企业大多数为家族控制的企业,核心特征是家族所有和家族控制,即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合一,家长式管理模式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特征决定了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致性与决策过程的独断性。在向公众公司转化过程中,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常常与家长制的管理方式冲突。同时由于股权集中,导致运作的透明度较低,经理层与董事会权责界限不分明,监事会作用薄弱,制度建设滞后,“人治”色彩浓厚,与公众公司的“规范运作”存在一定的差距,治理结构有待完善。二是创新能力不强,缺少核心竞争力。我国很多民营企业是直接从家庭管理模式演化来的,灵活但缺乏制度约束,缺乏稳健的商业盈利模式,虽然规模不小,但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甚至是最低级的简单组装和加工,行业门槛低,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没有核心技术,缺少核心竞争力,没有核心产品,其持续盈利能力必然受到资本市场质疑。三是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增加了上市难度。许多民营企业没有健全的会计制度,会计报表和信息披露意识淡薄,纳税意识欠缺,企业治理随机性大、透明度低,规范成本高。

三、民营企业IPO困境应对策略

(一)准备阶段――充分评估,谨慎决策

首先,分析上市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意义及面临的挑战。企业为什么要上市,怎样才能上市。以“圈钱”为目的的企业不适合上市。上市能够打破民营企业融资瓶颈,获得长期稳定的资本金,但融资不能作为IPO的主要功能,更主要的是通过IPO 过程实现企业运作机制的规范化,即:通过IPO完善资本结构,改善治理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借助股权融资独特的“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实现股权资本收益最大化。

其次,了解证券市场运作规则。从硬性和柔性两方面判断企业是否具备条件,谨慎决策。民营企业IPO决策前,要先了解证券市场运作规则:资本市场的法律环境、上市的条件、运作规则、流程、硬性指标、柔性要求,在此前提下充分评估企业现状,首先综合判断硬性指标包括利润或现金流、净资产、股本、所处行业等是否达到IPO标准且无实质;其次评估企业上市可能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处成长阶段,行业特点、盈利模式及规范成本。

最后,确定上市地点。选择上市地点的前提是了解不同证券市场的基本情况和规则,判断各自的优劣势,并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确定上市地点。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一是上市目的。如果融资为主,则选择成本低、市盈率高的资本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为主则选择国外证券市场。二是考虑企业产品的销售市场及政府对经济管制程度,如由于国内市场宏观调控,限制融资,许多房地产行业到新加坡市场融资。三是企业自身的特征与上市地点的契合度,如:具备有形资产相对较小、高成长性特征明显、高收益特征初步显现、风险构成因素更加复杂、股权结构体现人力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等特征的民营企业,适合选择创业板上市。

(二)改制重组阶段――操作规范、合法、科学

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只有股份有限公司才能够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实质上是股份公司的资合性质以及公众公司的特点,股份公司成为上市公司的最佳载体。我国筹备IPO的民营企业组织形式大部分都是有限责任公司,要上市就必须改制为股份公司。改制重组阶段的目标是改制重组方案要科学、过程操作要规范,改制后主体资产构成合理,组织结构清晰,产权界定明晰、责任分明,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在主体资格、独立性、规范运作、财务会计、募集资金等五个方面符合首发办法。

1.主体资格合法。出资到位,历史清白,股权清晰,三年存续期且期间内的主营业务、控制人、管理层未发生重大变化。

2.保持独立性,规范关联交易,避免同业竞争。发行人应当具有完整的业务体系和直接面向市场独立经营的能力。即:资产完整、人员独立、财务独立、机构独立、业务独立。影响独立性的主要因素是存在同业竞争或者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同业竞争是指上市公司所从事的业务与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所控制的企业所从事的业务相同或近似,双方构成或可能构成直接或间接的竞争关系。目前属于不能触碰的“红线”,必须在上市前予以解决, 解决方式一般是控股股东将相关业务授予发行人或无关联第三方或兼并,原则是保持资产的产供销完整性。关联交易是企业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公司运作中经常出现的而又易于发生不公平结果的交易。发行人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应减少和避免,不能避免的情况应履行相应的程序,保证交易价格公允。

3.规范运作。规范运作是证监会规范性文件的要求,也是公司治理的必然要求和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民营企业一般内部结构简单,呈原始状态,职能部门相对缺失,这种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会导致信息披露不及时或不完善,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度。此外,民营企业产权单一,基本上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突出表现在实际控制权集中、所有权与经营权未分离、家长式管理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大股东之间的关联度强等。这种家族式管理容易导致投资的随意性,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带来很大的风险。民营企业应改变家族式管理模式,转变理念,以法制代替人治,培育企业文化,建立由“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构成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章建制,包括三会运作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激励约束机制,以强化公司治理,规范运作。

4.财务会计核算规范、指标优良。发行人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是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最核心的判断依据。中国证监会于2013年1月8日对在审IPO企业发出《关于做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后,启动了“IPO 在审企业 2012 年度财务专项检查”,实际上是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向在审阶段的延伸。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林瑾表示,财报所披露的信息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此次对拟上市企业进行的财报专项检查工作,充分显示了管理层对财报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视,其主要目的正是为了打击和限制财务报表造假问题。“财务报告无虚假记载”,这是作为公众公司的基本要求。作为IPO企业,首先要规范运作,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客观;其次要科学分析企业财务状况,通过合并、分立等改制重组方式优化企业财务指标,原则是合法、真实、不粉饰。

5.募投项目合理稳健。在2011年否决原因中,因为募投项目设计不合理而被否决的企业有很大增加,其主要原因在于募投项目的产能消化和市场前景不明朗导致对于发行人未来持续盈利能力的判断存在不确定性。募投项目是实现公司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的需要,设计募投项目时要坚持两大原则,即符合国家基本政策,包括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符合公司发展战略、专业化的主营方向。

(三)申请发行阶段――披露规范、完善治理、持续发展

申请发行阶段主要是接受保荐人上市辅导工作,包括完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三会”机构和运作制度,完善财务、内控体系;二是配合保荐人完成尽职调查及起草全套发行上市申报材料。该阶段IPO工作的困境主要来源于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原则是“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信息披露是提高上市公司透明度、促进市场理性投资、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良好的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规范内容之一,也是民营企业的弱项。首先,曾经的运营不规范让民营企业不愿对外进行信息披露,其次粗放的家族式管理模式让民营企业的披露缺少制度和数据的支持。2002年9月,香港主板上市的民营企业欧亚农业因未及时披露敏感信息遭香港证监会停牌,引发了从主板到创业板的民营企业股的小型股灾。“欧亚农业”事件是漠视信息披露导致严重后果的典型,使内地民营企业赴港上市受阻。

解决信息披露质量导致的信任危机的根本在于公司首先要认识到履行诚信义务,是其取信于投资者、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保证。企业应该为自身信息质量负责,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合理科学使用募集资金等方面加强诚信建设,以严谨的态度和合理的方式进行信息的披露,一旦出现相关公司信息披露问题时,以危机意识做出迅速决策与反应,促进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完善治理,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IPO融资是许多民营企业家的光荣与梦想。上市是重大决策,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战略、治理结构和股权分配等重大问题。要知己知彼,充分评估,谨慎决策,以规范促发展。通过IPO走向资本市场,做大做强,让IPO真正成为民营企业的转折点,成功的助推器。J

参考文献:

1.王连娟,龙成凤,孙琦.民营企业上市实务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海燕.中国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动机及效果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0.

3.李大鹏,张宗益.我国民营企业上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8,(2):99-100.

4.李金军.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J].财经界,2012,(11):49.

5.李小平.中国民营企业IPO效应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2.

第6篇:ipo中的财务问题范文

一、国外文献综述

Jain和Kini(1994)以美国1976到1998年的680多家公司IPO前后的经营绩效变化为研究对象,发现IPO之后以经营现金流/总资产和经营收入/总资产为变量的企业经营绩效呈下降趋势;但企业的资本支出和销售收入却增长很快,表明企业经营业绩的下降的原因并不是成长机会的缺乏或投资不足。

Degeorge和Zeckhauser(1993)以采取逆向杠杆收购的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检验,发现逆向杠杆收购之后的公司业绩不升反降;他们还发现IPO 抑价与企业在IPO前、后业绩的变化没有关系。

Aharony(2000)研究了1992―1995年期间上市的80多家B股和H股公司首次公开募股前后的盈余表现。研究发现,上市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中位数在上市以后开始逐年下降,上市当年达到最高。可是在石化、能源和原材料行业等保护性行业的业绩在上市前后却没有显著差异。

二、国内文献综述

林舒、魏明海(2000)以1992―1995年期间上市的A股公司IPO前后的业绩表现为研究对象。他们研究发现样本公司的报告收益在IPO当年显著下降,在IPO前处于最高水平。

洪剑峭,陈朝晖(2002)选取142家1996年在沪深上市的IPO公司的利润总额率为研究对象。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在上市后普遍下降。

朱武祥、张帆(2001)以217家1994至1996年间在沪深A股上市的公司上市前后5年息税前利润与总资产之比及其他财务指标的中位数的变化趋势为研究对象,并分析了管理层持股市值,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流通A股占总股本比例等因素与业绩指标变化的相关性,然后对研究结果予以解释。他们发现企业上市后的业绩低于上市前,且逐年下降。

卢文彬、朱红军(2001)以1996年IPO的公司在IPO当年及其后3年经营业绩的变化趋势及其与股权结构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他们得出的结论是IPO当年及IPO之后3年企业的经营业绩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不可流通股中的国有股和社会法人股比例对IPO后业绩变化趋势有较大影响,然而企业的流通股比例高低对IPO后业绩变化趋势产生重大影响。

Qian Sun和W.H.S.Tong(2003)专门研究了中国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绩效。他们以1994年至1998年间在深沪两个交易所上市的634家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利息保障倍数、实际净利润、就业总人数、销售净利率、现金流与负债之比、实际税息前利润、实际税息前利润与销售额之比、实际销售额、人均实际销售额、人均实际净利润、人均实际税息前利润等都是选取的绩效衡量指标。研究发现,在股份制改造之后实际净利润和实际息税前利润均明显提高;但在股份制改造之后销售净利率和实际税息前利润与销售额之比等比率却显著下降了。这表明销售收入的增长要快于利润的增长、实际销售额的增长;在股份制改造之后利息保障倍数和现金流与负债之比都显著性下降,表明财务杠杆在企业上市后提高了。研究发现,样本企业的就业人数在股份制改造之后并发生很大的变化,人均实际税息前利润、人均实际销售额以及人均实际净利润等都非显著增长。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良华、孙健、张菡(2005)通过对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前后经营业绩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各业绩指标变化不一。IPO之后的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流动比率都明显提高,总资产收益率与销售净利率则进一步恶化,其他指标在IPO前后没有显著的变化。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蔡宁、徐晋波(2010)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 选取了2006年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52家公司IPO前后四年的财务数据,对公司IPO前后经营业绩变化的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样本公司在IPO之后出现经营业绩下滑的现象,部分公司经营业绩下滑现象相当明显。

三、文献评述

综合国内外学者实证研究结果,我国上市公司,包括农业类上市公司普遍存在IPO后业绩下滑现象。诸多学者为揭示这一现象的内在因素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因为财务指标容易获取、方便计算,所以很多研究都是选定财务指标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但这样往往忽视了其他方面对企业IPO前后的影响。另一方面,很多研究都是就公司上市后绩效是否下降进行感觉,鲜有学者对上市公司IPO以后绩效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后将研究放在构建综合指标体系来衡量企业绩效和探讨IPO以后绩效下降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政策建议方面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洪剑峭,陈朝晖.中国股市IPO效应实证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2,(10):32-38.

[2]林舒,魏明海.中国A股发行公司首次公开募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0,(2):17-21.

[3]卢文彬,朱红军.IPO公司经营业绩变动与股权结构研究[J].财经研究,2001,(4):22-29.

[4]朱武祥,张帆.公司上市前后经营业绩变化分析[J].国际经济,2001,(11):55-64.

第7篇:ipo中的财务问题范文

关键词:医药企业;IPO上市;财务管理;内控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上市已经成为社会的发展潮流,尽管医药企业的上市具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医药企业的IPO上市依然有很大的前景。目前对医药行业的IPO要求程序多,需要符合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收入,具有一定的资产规模,这就对医药企业的财务管理与内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一、IPO的概念

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简称IPO):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IPO新股定价过程分为两部分,首先是通过合理的估值模型估计上市公司的理论价值,其次是通过选择合适的发行方式来体现市场的供求,并最终确定价格。是指企业透过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向投资者增发股票,以期募集用于企业发展资金的过程。首次公开募股指一家企业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据向相应证券会出具的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的条款通过经纪商或做市商进行销售。一般来说,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这家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医药企业IPO上市可以尽快的募集资金,促进医药企业自身的流通,树立企业的良好名声,给股市注入了新鲜血液,给股民好的投资回报。

二、医药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现状

(一)财务会计制度不完善。上市公司需要有健全有效的财务会计制度做保障,这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医药企业在进行财务的管理和控制时,要根据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但是,在现实社会中,许多的医药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往往是走一步算一步,没有科学的框架管理体系,这为医药企业的IPO上市造成了许多的麻烦。

(二)风险意识有待加强。医药是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这促使我国的医药企业越来越多,许多的医药企业是民营企业、私人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更是不规范,对于自身的风险也毫无防范意识。例如医药企业可能面临的收账风险、市场风险、诉讼风险和资金风险等等。

(三)资金管理有待加强。医药企业的资金管理力度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比较薄弱,缺乏系统的资金管理规划,资金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和管理,要么出现资金的闲置利用率低;要么利用过度造成资金周转困难。医药企业的资金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管理利用就会对日常的加工、采购造成威胁,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信誉和经济效益。

(四)成本控制的方法落后。医药行业的成本控制能力低,企业往往采用以往的总成本核算法、存货方法来计算,而不是采用先进的作业成本核算、服务成本核算等方法,这已经不能满足医药企业上市的需求。

三、医药企业IPO上市财务管理与内控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观念落后。我国的许多医药企业有一部分是从原来的国有企业转变的过来的,有一部分是新成立的私人企业。但是这些企业都是沿用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营管理模式,把财务管理的只能与会计等同,没有自己企业的完整的财务制度控制管理体系,只注重财务的资产记录和反应企业业务情况的能力,忽视了财务自身的资产数据分析、财务的预警能力。

(二)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不规范。(1)企业原始的出资不规范。现在的许多医药企业为了扩大自己的知名度,提升企业的实力都会进行一些虚假的出资或者请人代出资,从而出现原始出资不规范的问题,此外,政府对于这些医药企业的验收资本手续不完善,缺乏系统的管理。(2)企业的经营业务不规范。一些医药企业选择走第三终端的销售模式,直接把产品面向诊所、药店进行销售,这些诊所、药店许多不要求开发票,尤其是一些诊所,对于发票的要求不高,这为医药企业的逃税提供了便利条件。我国大部分的医药企业都具有逃税现象,经营不规范,员工的社会保障也没有得到落实。(3)企业的投资活动不规范。医药企业的利润空间大,经济效益高,对于那些获利的企业会扩大生产规模,新建厂房,这是企业的投资活动之一。但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的医药企业不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购买相关的设施设备都没有合法票据。(4)企业的产权不规范。许多私营的医药企业通过租赁厂区、办公单位来开展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且生产的医药产品没有自己的品牌、专利,适用范围过于扩大。企业自身的设备、厂区、知识产权都没有保障,实行违规经营。

(三)企业的内部控制不规范。现今的医药企业,很多属于私营企业、家族企业,没有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来制定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体系和流程,机构设置不完善,往往会出现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明确,一个部门兼任多个部门的智能,一个人身兼多重职务,管理混乱,加之私人企业、家族企业中的裙带关系,许多部门的领导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企业内部的关系复杂,加大了企业的管理、控制难度,导致内部的控制松散,许多的职位、部门形同虚设。

第8篇:ipo中的财务问题范文

自2012年10月10日证监会发审委审核两家企业IPO申请之后,IPO审核的空窗期已长达四个多月。截至记者发稿时,共有882家拟上市在审企业排队等候IPO的重新开闸。

2013年1月8日,申请首发的工作也已停止。当天,证监会召开了“IPO在审企业2012年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会议”,开启了被戏称为“史上最严”的在审企业财务核查工作。

一位证监会内部人士说,此次检查的目的就是纾缓IPO排队的拥堵,并挤干在审企业财务数据的“水分”,要求企业将真实的情况告诉市场。

专项行动以来,已有20家企业中止审查,九家撤回IPO在审材料。撤回的九家企业包括江苏中圣园科技、钜泉光电科技等五家创业板拟上市的公司,以及安溪铁观音、浙江华正新材料等四家主板拟上市的公司。

据《财经》记者获悉,证监会要求业绩下滑的企业不能通过中止审查来拖延时间继续排队等待IPO,而应撤回材料。未来企业符合条件后可继续申请IPO,且审核节奏可相对快些。如果企业的信息存在虚假的也应撤回材料。

有投行人士乐观估计,此次专项检查后,约有三分之一的企业会撤回材料或中止审查。但即便如此,仍会有将近600家在审企业等待IPO。A股市场,宏观供大于求,微观则在发行领域求大于供,且这一现状短期无法扭转。

北京一家合资投行业务主管称,在香港市场,欺诈上市已经可以追求相关责任方的刑事责任。而在国内市场,监管部门的处罚措施和力度均远远不够。一方面,市场的违规成本太低;另一方面,严格的审核导致首发上市的渠道拥堵,一旦上市,企业可以获得高额的溢价。因此,再多“史上最严”的核查都难以大幅减少欺诈的行为。

最严核查

此次核查专项行动,针对的是全部首发的在审企业,要求企业的保荐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自查,并于3月31日前提交自查报告;证监会将在2013年4月至5月间全面复核自查报告,采用重点抽查的方式,并派各地方证监局的工作人员到发行人现场进行核查。

有证监会人士在会议上表示,证监会将成立不少于15个小组,动用约100多人,对此次自查工作进行重点抽查。

如果在审企业没有在3月31日前提交自查报告,在随后的20个工作日内又没有提交中止审核申请,证监会直接中止审核。创业板企业如果2012年业绩出现下滑的情况,事实上已经不满足上市条件,也应直接撤材料。

已过会企业亦需尽快提交自查报告,之后方可拿批文。

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透露,目前还无法预计到底有多少家企业的IPO申报材料被撤回。

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投行人士称,依据创业板要求,因业绩下滑而无法达到“持续盈利能力”等条件而直接撤回的企业比例可能更大,而真正因为财务造假、业绩水分等原因撤回的比例则相对小一些。

“‘信言不美,真水无香’,好的招股书就应该是一杯真水。”这是创业板部二处杨郊红在会议中的发言,也反映出监管层要求发行人和保荐机构要以财务真实性可靠性为原则、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核心目的。

这次证监会的自查要求“事无巨细,颇为严格”。不仅包括了从内部控制、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衔接与印证、收入盈利增长、关联交易等九大方面的自查事项,甚至还包括发行人的工商资料底稿、会计报表的底稿等。

此次自查中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和营业收入成为自点。仅仅关于货币资金审查方面,就包括六大项20小项。

如果发行人财务报表出现虚假陈述,保荐机构发现后申请撤回材料,还需取得发行人的签字同意,这会影响在审企业撤回材料的数量。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透露,未来只需要保荐机构或发行人一方申请撤回材料,就可以撤回申请材料。

该人士进一步称,这次核查工作并非运动式的行动,今后针对在审企业财务数据的核查、自查工作将常态化,旨在尽可能保证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IPO何时重新开闸则需视市场条件而定。

投行应对

1月8日后,各家投行针对发行人的财务信息自查工作已经展开。

一家投行的负责人表示,关键是现在绝大多数企业2012年的年报审计工作还没有完成,大家都还在等待会计师事务所赶制的年报,具体的情况要等到看到年报的初稿后才会有一个定论。

证监会对重新上报抽查的概率大概只有2%到5%。某大型券商投行负责人表示,抽查的大样本是在重新上报材料之后,所以作为保荐机构不可能因为是抽查就抱有侥幸心理。投行部门手上所有IPO在审项目都必须重新审查一遍,这大大增加了保荐机构的工作量。

截至2012年10月底的数据,从首发在审项目数量看,最多的是国信证券,多达68个项目。其次是广发证券和招商证券,各有50个IPO在审项目。

从地域分布看,广东省在审IPO项目数量最多,有141个。其次是江苏108个,北京106个,这三大区域在审IPO数量占了在审项目数量的43%。

而不同券商投行对于此次审查的不同IPO项目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手上握着在审项目较多的投行,一定会有取有舍。”某北京大型投行负责人表示,“比如,在堰塞湖现象之前,证监会不鼓励的盈利模式的行业,像信托类企业、租赁类企业,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和房地产行业。这类企业,即使申报材料交上去很长时间,也很难有音信。实在不行,也只能先放弃。”

据《财经》记者了解,金融类、房地产类发行规模较大的在审项目,多数都集中在中信证券、中金公司等大型券商手中。

据公开资料显示,中信证券的在审项目中,就掌握着包括中海信托、徽商银行、富力地产等多个发行规模较大的企业。

目前IPO在审项目比较少的投行的气氛相对轻松。但这些券商也要求投行人员,今后对要上报过会的IPO项目,按照此次证监会审查的要求来进行上报。

“证监会此次财务核查中的要求过去也存在,只是现在要求得更清晰、更严格了。这种要求今后也肯定会变成一种常态。”华林证券董事长薛荣年向《财经》记者表示。

面对证监会“史上最严”的财务核查,各家投行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并对其中的一些细节要求提出了质疑。

有投行人士表示,这样的财务核查不单大幅增加了保荐人的工作量,无形中还增加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使得投行做IPO业务的成本进一步升高。

另一种观点认为,自查中有些细节要求过于强人所难。

比如核查会计报表底稿和工商资料底稿,核查企业的“前50大”主要供应商、客户等。

针对投行人员的各种抱怨和质疑,证监会表示,核查能力是对保荐机构的一种基本专业要求,如果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核查,只能说明这家保荐机构没有胜任该企业发行上市工作的能力。

证监会某官员甚至在会上举了个生动的例子。如果企业需要核查的存货都在水里,而承揽项目的投行人员不会游泳也不会潜水,无法获知存货的真实情况,那么这单IPO就不应该承接。

亦有投行人士对证监会此次审查行动表现出支持态度,认为证监会是用心良苦,问题的关键是对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要求更严格,这也是对投资者负责任的态度。

撤回出路

严格的财务核查封堵了部分企业IPO上市融资渠道,但监管部门还是给这些企业留下了一些出路。

1月17日,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一部主任欧阳泽华表示,IPO排队的在审企业众多,达不到IPO标准的企业可以选择通过被并购获得发展。

2006年赴海外上市未果的同捷科技,在2009年计划冲击A股上市,再度折戟。在1月13日,成飞集成(002190.SZ)公告称,收购中科远东等21家企业及雷玉成等36名自然人持有的同捷科技87.86%的股权。

尽管并购退出的收益远比不上IPO退出的回报,但考虑到时间成本,并购退出仍不失为部分撤回企业的一种选择。

除了并购退出,证监会还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去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下称“新三板”)或者区域性的股权交易市场挂牌。

“新三板”于2013年1月16日正式扩容,中关村、天津滨海、上海张江、武汉东湖四家全国高新技术园区的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在新三板挂牌。

由于监管部门表示正在研究“新三板”的转板机制,不少中小企业开始谋求在“新三板”挂牌。

不过,证监会权威人士称,目前研究的转板机制还是针对不进行配套融资的“转板”,如果“新三板”挂牌企业需要转到中小板或创业板等其他市场,同时进行IPO或者再融资的,仍需通过发行部门的核准。

此外,仅有注册地在四个高新技术园区的企业可以在“新三板”挂牌,而大多数撤回IPO申请的企业并不在这些园区内,因此,在“新三板”挂牌也有一定的限制。

为撤回申请企业提供出路,确实能够缓解IPO排队的拥堵,但这并不是治本之道。

业界对监管层叫停IPO对市场影响的争论一直存在。

而在A股历史上一共有过7次IPO暂停:分别在1994年11月1日-1995年1月24日;1995年4月11日-1995年6月30日;1995年6月30日-1995年10月10日;2001年9月10日-2001年11月29日;2004年9月9日-2005年2月3日;2005年6月7日-2006年6月19日。

市场人士认为:历史多数证明,IPO停发时间越长,大家对“停”“启”IPO的政策预期越敏感。

一旦IPO从暂停到重启后,市场对政策的预期更加强烈,市场反应更加强烈,往往适得其反。

IPO掌握着市场“造富”的闸门,IPO改革牵动A股市场敏感神经。今年年初,郭树清曾大胆发问“新股发行不审,行不行?”使市场一度猜测监管层意图开放IPO审核权力。对于IPO采用“注册制”还是“审核制”更是产生激烈讨论。

但现在更加严厉的财务审核风暴,却使多数人大跌眼镜。

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曾回应称,实行审核制还是注册制,并不是问题的核心。关键在于如何界定政府监管机构、交易所平台和其他市场中介的职责和义务,如何保证企业能够完整、准确、充分地披露相关信息。

第9篇:ipo中的财务问题范文

[关键词]盈余管理;IPO抑价;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33-02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许多金融市场的问题日益凸显,又亟待解决。而对作为影响金融市场秩序稳定的两大因素的盈余管理和IPO抑价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引 言

IPO抑价是指在证券市场上股票一级市场的发行价格低于二级市场上第一个收盘日的交易价格。这一现象在世界上是普遍存在的,但抑价的程度却参差不齐。发展中国家的抑价程度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的。我国的抑价程度是相当高的。是什么因素影响着IPO抑价的程度呢?各国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笔者认为,究其根源是上市公司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结果。

2 盈余管理对IPO抑价的影响分析

2.1 发行方的角度

我国上市公司IPO抑价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些低质量的企业存在,或者说是不满足发行条件而通过盈余管理来达到上市条件的公司存在。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代表和董事会成员相当部分是由政府委派的,个人持股极少,所有者缺位,这些政府或半政府的持股者通常要考虑公司以外的利益因素,其个人利益最大化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并不一致。因此,在这些人当中就可能存在着道德风险问题――只顾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从而进行盈余管理行为,借此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会造成IPO定价模型不准的问题。

对公司未来财务数据的预测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以赢利预测为例,有资料显示,在2007―2009年的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大部分不能完成招股说明书中的赢利预测所称的经营业绩。尽管近年来赢利预测的准确程度不断在上升,但仍存在一些公司为了多募集资金,提高新股发行价格,故意抬高未来预测的赢利水平,从而使得赢利预测与实际偏差较大。

2.2 承销商的角度

承销人要为发行人提供包括财务、管理与资本运作、通道等在内的金融中介服务。同时,也要为投资者提供尽职的调查投资价值分析服务,并综合考虑投资者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热度给发行人的价值以合理的定位。承销商只有同时服务于发行者和投资人的两个职责相结合才能使新股发行更加有效。但是,承销商代表着发行者、投资者和自身的利益,难免会有出现矛盾的时候。在很多时候,利益是相互割裂的。

在我国,承销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做的是企业的“包装上市”,大多时候为发行者提供的是一个通道。而承销商帮助企业成败关系着自己获得的报酬。这时问题就开始凸显了。假如发行者通过盈余管理而达到了上市的标准,而且向承销商支付了一大笔费用。而对于承销商而言,为上市公司承销股票不仅是为获得短期收入这样一个目的,更多的是积累经验,长期发展。要想长期发展,没有良好的信誉是不行的。如果承销商为一个进行过盈余管理的公司的上市承担股票的发行,把价格定的过高的话,虽然企业可以获得很高的融通资金,但是承销商也要为此承担很高的风险。也就是说,这样的公司上市后,随着信息的不断披露,公司的股票价值越来越向公司的实际价值靠拢。这样,受到伤害的是投资者,当然承销商的声誉也会因此受损。因此,承销商只能把价格定的低些。

同样,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高质量企业上市收益不大于低质量的上市公司,承销商不能够辨别上市企业的质量,只会选择承销所有发行企业的IPO。所以,承销商为了降低自己的风险,只能把所承销的公司的股票的价格定的相对较低。

2.3 投资者的角度

逆向选择作为IPO抑价的一个原因。市场上充斥着一些低质量的公司,这些公司在上市之前为了达到上市的条件,都要经过包装,也就是说进行盈余管理,它们的发行价格就比较低,而对于投资者,尤其是散户投资者来说,由于信息不对称,他们掌握着很少的信息,不容易分清哪些公司是高质量的,哪些是低质量的。投资者为了自身的利益,想获得超额利润,通常都会选择发行价格较低的股票。而对于那些高质量的上市公司来说,按照真实的公司价值,它们的股票发行价格应该要高于那些低质量的公司,但是,为了能更快更多的融集到所需资金,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发行价格定的较低,以此来同那些低质量公司的股票竞争。如若不是这样,那么它们的股票很难销售出去,也就达不到上市融资的目的。

如果造假成本低,上市公司愿意冒险。上市公司希望股票卖个高价,筹集到尽可能多的资金。然而,IPO价格主要是依据上市公司提供的反映其内部经营状况、赢利能力、成长性的财务数据或非财务数据进行量化,运用一些估值模型经过讨价还价来得到的。因此,在被有关部门查出,支付的处罚远小于其获得的收益的情况下,不排除某些质量差的上市公司为了使股票价格定高,粉饰财务数据的可能性。

3 政策建议

3.1 健全上市公司财务呈报法律体系和融资的相关法规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编制,如果没有一定的强制性、约束性的法规的制约,将会给报表信息使用者带来极大障碍。从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各国大都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编制与报告内容制定了一些法规,使报表信息的提供者――上市公司在编制报表时操纵报表信息的可能性受到了限制。

3.2 加强对中介机构和IPO公司高管人员的监管

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明确中介机构的行为规范,明晰对中介机构的监管主体、监管内容、监管责任;严把中介机构设立的“准入关”,有关部门要严格按规定从严审核,从严审批,并且审批后监管要跟上;加强对中介行为的事前规范、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估;司法机关要重视中介领域腐败行为的查处,对违法犯罪行为要严肃查处,并认真剖析,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中介行业组织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自律意识。建立行业内部评价机制,及时公开评价结果。

3.3 改善投资者结构,提高投资者素质

要改善投资者结构,减少散户投资者,增加机构投资者乃是重中之重。同样,对于散户投资者来说,应当定期开展一些知识讲座,来丰富他们关于股市的知识,并且使他们认识到股市的风险,选择出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司的股票。

4 结 论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一些文献的回顾和我国一级市场发展历程的分析,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公司上市前的盈余管理对IPO抑价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推行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应注意参与各方的利益平衡,使我国的股市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燕.中国IPO抑价的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博弈[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