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强项令阅读答案范文

强项令阅读答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强项令阅读答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强项令阅读答案

第1篇:强项令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完形填空;中心句;英汉差异;承上启下;纠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48-01

下面我就“完形填空测试”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两个角度分别进行解析。

完形填空是中考试卷中普遍使用的题型之一,也是困扰学生的难题之一,这主要是因为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它主要用来考察和测试考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能力方面的基础知识,如较大的词汇量,短语固定搭配的储存量,较强的语感,一定的观察、分析以及判断能力等,还要考查对文章大意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完形填空是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的题型,也是得分率较低的题型之一。因此,做题时必须通篇考虑,掌握大意,综合运用所学词汇,语法及常识进行判断推理。在做此类试题时,经过的是读-填-读的过程,也就是注重通篇考虑,先速读全文,掌握大意,然后再瞻前顾后,推敲后填词,最后通读全文,检查结果。笔者通过教学经验及总结,认为应从以下几步做好此类题:

一、通览全文,把握大意。做完形填空第一遍要快速阅读全文,这可以提高对完形填空短文中连贯线索的敏感性、训练综合运用非语言知识、词汇语法知识和短文中连线线索加工信息的速度。有些同学因为很着急,认为时间有限,想快速完成此题,所以就不仔细阅读,一边读一边做,看一下词语搭配,就盲目选择一项,导致理解片面。试填选项时,一定要注意在语境理解上下功夫,要抓住上下文的内容联系和逻辑关系。在阅读全文时,不要忽略连接词、代词、插入语、转折语等的作用。因为这些词往往是改变语境的关键词,具有因果、让步、递进、转折、指代、列举、承上启下的特殊功能。因此,通读全文,掌握大意是做好完形填空很关键的第一步。

二、抓住中心句,预测下一句。完形填空常以文章和段落的形式出现,没有标题。这就要求学生要能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它可以在每段文章首句,有事也出现在文章中间或末尾处。根据主题句可预知全篇文章的时态,人称,大意等,这是深入了解全文的“窗口”,从该句的时态,语气推测全文的主要内容,还要注意文中的关键词语,根据中心句和关键词,认真分析品味每个句子,作出正确的判断。在选择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将范围缩小,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三、上下要连贯,前后要贯通。当把全部题目初步完成后,我们对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意,注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发挥逻辑思维的能力,挖掘文章的寓意,隐意,,以及常识,运用逻辑推理,结合语境和已选答案所提供的信息,对候选项再次进行仔细推敲,缜密思考,确定空白处在句子中的意思,选出最佳答案。将不合题意的答案调整或修改,如果实在无法确定,可以作推理性猜测,不可放弃不填。

四、细心检查,避免疏漏。完形填空所选文章都堪称精品,其逻辑必是上下连贯,无懈可击,其脉络必是自然有序,令人信服。在全部答案选定后,对照自己的答案去通读文章是很有必要的。有的学生在选择答案时会忽略单词的时态变化,人称变化等,最后导致失分,令人后悔不已。因此,在做题时细心,做完之后慎重检查,看能否使全文连贯畅通,内容清晰,主题突出。对平时易犯的错误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总结经验,避免下次做题时“重蹈覆辙”。

五、文章纠错。这一步是完形填空的收尾工作,在经过以上几步操作后,需要对所选的答案惊醒宏观选择。将你的答案代入文章,通读一遍,特别注意三类特例:⑴.符合语法规则,但不一定符合行文意图的题支;⑵.符合行文时态,但没有体现结构的题支;⑶.符合中国人的思维逻辑,但有悖于英美习惯的题支。

除了以上的做题技巧需要学生们掌握,在做完形填空时还要注意一下几项:

1、静下心来,不急不躁。有些学生对完形填空是心存恐惧的,这种害怕的情绪只会使自己的思想游离题外,根本无法进入解题的思维状态,所以学生们一定要稳定情绪,再阅读短文直至明确大意。

2、切记急于求成,见空就填。不能一看到空格就急着选出一个答案,这样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此选错一个答案,就可能由于缺乏全局观念而导致以下几个答案跟着选错,因为它不是单个句子的选词填空,而是基于整篇文章的。因此必须纵观全文,通篇考虑周全。

3、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完成容易的有把握的答案,这样可以增强自信心,然后再反复默读难词,要善于从文中同样结构或类似结构中寻找线索,从中得到启发,帮助确定应填词的词性和词形,这就可避免想当然的随意乱填。

完形填空就其考查的知识点、综合知识能力的运用方面仍是目前外语教育考试中一主要题型,解答完形填空是一个综合训练的过程,一个能力的提高过程,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无论是解题方法也好,解题技巧也罢,都不是万能的钥匙,决不应奉为至宝,片面追求,企图取代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做好完形填空,提高解题技能,不仅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还要加强阅读训练,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这不仅使完形填空的成绩有所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其他单项成绩的提高。同时,还要熟悉各种体裁的文章,具备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参考文献:

[1]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 雷云萍《阅读发展 英语学习辅导报》2005年第6-12期第4版

第2篇:强项令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方法;阅读与鉴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106-01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是语言典范生动、令人百读不厌的好文章,篇篇课文都是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可是当我们回顾自己的课堂时,那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为何怎么也无法使学生欢呼雀跃呢?那句"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为何怎么也无法使学生感动得声泪俱下呢?那句"我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为何怎么也无法使学生捶胸顿足而后悔不已呢?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值得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反思。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这个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老师作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的一般特点要有足够的了解,针对这些特点,结合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采取奖励性的评价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增强学生的阅读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

1.开展兴趣式阅读,引导学生在兴趣中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使之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是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都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很赞同这句话,阅读本身就是一个磨炼心智的过程,而小学阶段的孩子本身就是爱动不爱静。所以,首先应该让孩子爱上阅读,对阅读产生兴趣,这样才能让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中。当孩子在阅读中遇到困难时,老师应该不断的给孩子以激励,点燃孩子的希望。创造性的对孩子进行评价,采取生动幽默的方式进行评价,让整个阅读变得妙趣横生,精彩绝伦。

2.开展启发式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

小学阶段孩子的思维是不固定的,思维是活跃的,丰富的,处于引导发展期。阅读在他们眼中,并不算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他们心理上的排斥感便会小很多。这就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心理,老师这时再加以趣味性地引导,这件事就水到渠成了。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表达自己的疑问,然后教师抓住孩子求知的欲望,引导他们更深入更有效地阅读,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例如:在阅读《狐狸与乌鸦》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乌鸦会上狐狸的当?如果这只乌鸦很饥饿呢?如果狐狸刚走几步又遇到了老虎呢?如果老虎是乌鸦的朋友呢?如果这块肉是臭的呢?……W生们发散思维,答案不一而足,让学生自己来编故事。

3.开展比较性阅读,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如六年级的《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再如二年级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和《的扁担》,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很快发现,二者都是写人的文章,反映的主人翁、都是同一个时期的人物,并且两篇文章的主题内容都是写老一辈革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事。

4.开展解答性阅读,引导学生自主寻求答案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孩子盲目阅读,老师要扮演"灯塔"的角色,给学生提出一些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从课文中自主寻找答案、掌握重点,解决问题。这就是解答性阅读。在这种阅读方法中,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关键,太简单,学生没有解答的兴趣,太难,学生又容易产生挫败感。这要根据阅读内容的难易程度来设置问题,阶梯性问题就是一个不错的问题设置方式,让学生一步一步寻求答案。比如在学习《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先让学生完成一个填空,让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解:因为罗斯福想(让凯巴博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的保护),所以(下令捕杀狼),结果(鹿群开始大量死亡),森林(也被糟蹋的面目全非)。然后学生针对这一填空进行创造性的提问:罗斯福为什么要保护鹿?为什么把鹿的天敌捕杀后鹿群反而大量死亡了呢?鹿群和森林的破坏又有什么关系呢?然后就可以开始进行解答式的阅读了,学生通过问题的解答,抽丝剥茧很容易就能明白这篇课文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5.开展课外阅读,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课外阅读是学生求知、启智的重要平台。作为我们老师要指导学生学生确定合适的课外阅读方向,提高孩子们的课外阅读质量。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时期的阅读在孩子们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时期读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可见读书,读好书是多么的重要。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课外阅读是很重要的拓展学生眼界的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大量丰富的课外阅读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语言积累也好,写作文也好,都有很好的帮扶作用。当然,每个学生都存在阅读的差异性,我们不能"讳疾忌医",我们要承认差异性的存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需求,鼓励学生凭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行选择阅读内容,当然,老师也不能一味的让学生一味的仅凭自己的喜好,还是要对内容的选择进行指导的。在阅读方法上,老师不是强制的将抽象的阅读方法告诉学生就万事大吉了,而是应该根据阅读内容的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景,从而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与鉴赏能力。真正的让"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

总之,掌握阅读方法和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是阅读教学的生命。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只要我们老师认真对待学生,认真对待阅读,把阅读当做一项长期的工程来抓,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努力探索,不断创新,相信老师们都能探索出自己的一套阅读教学模式来,开创出属于自己的阅读教学新天地,让阅读教学真正的成为学生感悟心灵的知识海洋。

参考文献:

[1] 韩雪屏著;《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 陈栋,吕玲;《中国新世纪教育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4年版;

第3篇:强项令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课堂教学 “学案”导学 自学探究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需革新教学方法,注重自学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学策略与能力,而不是简单教授知识。“学案导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途径,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学生自觉性与主动性。所谓“学案导学”,即依托“学案”,将教学目标变成学习目标,诱导学生根据“学案”自学探究,同时教师导学启发,释疑解惑,从而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启发指导作用。同时,“学案”内容通常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难点与重点、讨论探究、学法指导、能力训练等,起到导读、导思的教育意义。

1. 明确学习目标,精心设计任务

在“学案导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呈现“学案”目标,让同学们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紧扣教学目标而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制定合理科学的学习目标,发挥“学案”的“导读”与“导思”作用,避免盲目学习。

如Unit 1 School Life中词汇句法教学,教师可给学生提供导学案,引导 1) 翻译 。①参加集会; ②满意于;③一个令人愉悦和激动的经历。 2)字词含义与用法学习。比如experience;be happy with等的用法;would和used to的区别等。拓宽:不定式、从句、动名词等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

2. 巧妙设置问题,速读精读训练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让他们能够学会快速把握文章大意,整体感知信息,获取有效信息。因此,在导学设计中,教师可布置一些指导性、启发性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有方向、有目标地自主阅读。而后围绕文章内容提出相关问题,或者设计单项选择题、正误判断题等,以检测学生自读效果,督促学生自主预习。当然,这些问题是学生借助速读则可找出正确答案的,从而增强成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在速读训练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们把握阅读技巧,形成适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策略。

其次,引导学生精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当同学们通过课文,对文章主旨有一定了解的后,英语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根据任务要求找出所需信息。在这一导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以培养学生提炼信息、总结概括的能力,教师所设问题应具有隐蔽性,需要学生结合文章内容与已有认知经验,加以推测;需要学生细细研读体现中心答案的对问题语句,琢磨推敲关键词与重要语句,既理解语句本身意义,也需要善于发掘语句深义。

如Module 3 Unit 3 Back to the past导学案,教师可设计阅读任务:1)通过scanning阅读技能自主阅读文章,完成如下表格。

3. 布置自学习题,语言能力训练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知识是重点难点。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根据课文中的重点语言,精心设计自学练习,巧妙教学语境,诱导学生实践操练,自主探索,帮助学生突破语言难点。同时,语言练习的形式应多样化,比如英汉互译、句型转换、单项选择、根据提示填空、答问简单答问等,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温故知新,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把握新知。如学习Unit 3 Back to the past阅读部分时,在导学案中,教师可设计多种练习,引导学生自学探究。

1)尝试翻译;2)学习重点词组与句型。比如alive与living, live, lively, lovely的异同。它们均可以用作形容词,而表达意义却不尽相同。①alive可指人、指物,作宾语补足语、后置定语、表语,用来表明____。例句翻译:人们把他送到医院时,他还活着。②living指人、指物,作前置定语、表语,强调____。例句翻译:你的祖母还健在吗?③live ,用来描述动物、动物等,作前置定语。翻译:他买了一条活鱼。④lively意为____;既可指物,也可指人。作表语或定语。翻译:我觉得这儿的一切都富有朝气。⑤lovely意为____;可指小孩与女人的外貌,也可指气候、风景及一般事物,作定语与表语。翻译:她是个可爱的小姑娘。这样,可巩固学生语言知识,让学生吸收内化知识。

4. 结束语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自学意识与能力,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可结合具体教学实际,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优化设计学案,以学案导学。

[1]李丽.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J]. 中华少年, 2013(06).

第4篇:强项令阅读答案范文

历史“材料题”解析方法段意材料材料解析题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三大题型之一,也是其中最难的题型。难就难在材料内容和形式千变万化,往往令学生无法顺畅下手,快速突破。即使动了笔,也往往难有信心取得好成绩。细究原因,主要是因为平时学生在这方面缺少科学高效的方法之故,或者说在解题上没有真正有效的规律性战略战术。教师在解法上的指导一般的就是“先读懂材料,后提取有效信息,再据问回答问题”等泛泛性套路,缺少可操作性强的科学具体的方法。鉴于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了这方面的探索和总结,归纳出了自己的一套解题方法交给学生以运用。为此,我还在我校两级各两个平行的文科班做过一学期的效果对比实验。结果一致表明,采用此方法的班级比未采用此法的班级的同比材料题分数要高出大约15~18个百分点,取得了令人比较满意的成效。

我把此方法简要归结为以下语诀:一先二划三注意,四项原则要牢记;段意层意常提取,图表抓点看趋势;特殊情况即默写,贴紧课本是真谛;分总结合最保险,材料课本皆获益。

案例解释如下:

“一先”是指做题之初,要先看问题(后看材料),这样做的目的是使阅读材料成为一种明确性强的有的放矢的行为,从主观上和潜意识里促使学生能尽快抓住与问题有关的有价值的材料信息(据了解,有许多学生是先看完材料再看问题的,这样做无疑大大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二划”是指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动笔把直觉告诉自己的含有关键有效信息的字、词、句用曲线划标出来,与不动笔“划”相比,这能使你在思考解决问题时更快更准确的抓住主题和焦点,从而更顺利解决问题(这里“二”的意思是“要做的第二项”)。

“三注意”是指要注意看清问题(即审清所问,此乃首要!以防下笔之时离题万里);注意材料的出处和主题(因为出处和主题往往就是或隐藏着问题依托的背景的提示信息,注意了此点能使你更准确更省时的判断问题之背景并解决问题);注意分值(尤其是在非高考性的大考中)是指出题者为了阅卷判分的方便而使答案和分值之间有一定的整体对应性。比如,一道让你“列举的原因(5分)”的问题,一般说来,答案内容可能有两条或五条(每条2.5分或1分),而不大可能是三条或四条(因分数不好因条匀分)。当然这一点也不是绝对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运用。

“四项原则”是指组织答题内容时要做到准确、完全、概括和明确,即要求学生主观上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这四项:①自己所答内容准确吗?②完全吗?是否有遗漏?③是否答的只是具体的内容――我进一步概括了吗?④为了让阅卷老师赏心悦目,我的书写清楚吗?尤其是(若需要)用序号把所答内容分层分点标出,我做到了吗?等等。实验证明,学生在做题时真正注意了这四点规范性原则,成绩提高很明显。

“段意层意的提取”是指(经验表明)一般的材料待答问题都需要考生在将材料看懂的基础上,先把各段和每段内的各层的中心意思(在脑海中)归纳出,作用往往是非常直接或间接的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要说明的是,段意和层意的语言含义,有时在材料中就(或近似)有表述语句,有时则需要你自己概括出来。“图表找点”是指在解决图表式材料题时,一般类型的问题回答都是(隐含性的)需要你先找好“点”。单纯的图画题的“点”一般就是画面中或画下画上的主题中的关键字眼。表格中的“点”一般就是课本中有的特殊的往往具有标志大事的年代,这个年代有时是明显的,有时是隐性的。比如,有一个关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的表格中,只列有1913年和1919年两个时间,让你回答经济变化原因。这个题中的“点”就是材料中隐藏着的而课本中有的1914~1918年(一战)。明白此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趋势”是指表格类材料题中的求答“趋势”的题,一般规律就是事物数量状态的正反义词的回答。如升降、增减、大小、快慢、深浅、退进等。“特殊情况即默写”是指在处理材料求答问题时,有时因时间紧,阅读材料的备用时间(看来)不够,或者,感觉自己阅读和处理材料的能力水平不高而为难时,就干脆撇开材料不看,而直接把课本中与问题有关的内容背出答上,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有一道“请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的题,你能根据材料准确快速的分析归纳出答案固然最好,如果时间紧而你又能力差,那就不如干脆不看材料,直接把课本中关于新文化运动背景内容背出写下,结果当会不失大体(当然,这是带有投机性的策略办法,从教学的原则上讲,还是以按部就班的常规方法为准则)。

“贴紧课本是真谛”是指让学生始终牢记住一点,一般讲,无论何种考试题(包括高考题),不管其内容和形式如何变化,其立足点和本质上都是以课本为源为据的,所谓“万变不离课本”。因此,我们在回答材料题时,一定要不忘课本,贴紧课本。这包括:一是看到材料和问题时,要有意识的快想:这是考查课本的哪一部分内容?中心思想是什么?二是在提笔成文时,尽可能地汲取课本上的有关叙述语言(课本语言和学科语言要绝对重视),因为它比我们自己即时归纳之词语更省时更准确也更易得分。在学生平常的应试过程中,学生费力自己总结答案而忘记回归课本,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严重制约了其答题效率和成绩提高,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和改进。

第5篇:强项令阅读答案范文

中期考试刚刚结束,一次考试是一次激励,一次反思,一次收获。纵观整体英语组的考试成绩,有喜也有忧。无论现阶段成绩如何,关键要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及时做好试卷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在教务处的安排与指导下,一周一次的英语教研活动如期举行。5月9日,英语教研组全体成员及跟组领导付主席在英语组办公室参加召开了中期考试试卷分析研讨会。全组教师提前备好了试卷分析案,实实在在的从试题,学生成绩,学生答题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教学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等方面进行了透彻到位的分析。并在会上每位老师都做了很好的发言。由此可见,全组英语老师对本次中期考试的重视,对本次教研活动的积极参加以及爱岗敬业的态度令人赞叹不已。

接下来,我就从学生的答题情况和我在监考阅卷中,以及结合各位老师的发言,就试卷分析从以下方面做具体总结:

一、学生答卷存在的问题

1.写作题,占分值最大(15分)但扣分严重。主要表现在;

(1)考试态度不端正,不动脑不动手,交空白卷。

(2)写作题所留答题时间较少,做题速度慢导致字数不达标。

(3)胡乱摘抄一些阅读理解中的内容,离题万里。

(4)书面潦草,不带草稿纸,不打草稿,不列提纲。

(5)思路不清晰,语言基本功不扎实,受母语影响,在句子表达时总是根据中文的意思或中文的顺序来进行写作,缺乏英语思维能力,语法错误,病句较多。

2.完成句子题

(1)学生在记忆单词上不下功夫,词汇拼写不准确 ,词汇不过关,

(2)不能对词汇正确变形,灵活运用。

3.听力题

(1)个别学生反应迟钝,捕捉关键信息能力低下.

(2)无法辨析干扰项,不能从整体上理解听力材料意思,只是再听个背单词.

4.两篇完形填空题,短文填空题,是学生的软肋。得分的同学不常有,得零分的同学却常有。此题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1)词汇记忆含混不清,单词不能灵活运用

(2)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低下,语法及句子结构 分析能力低下

二、今后教学改进措施及努力方向

1.教师要从思想方面教育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端正答题态度。不要在一些送分题上丢分。比如一些简单的题型上,在文中能找到原句,如,听力题,阅读理解题任务型阅读题,补全对话第一个题。答题过程要做到细心,认真,耐心,仔细额检查,抄单词不能丢三落四,书写整齐,不要急于交卷,交空白卷。

2.教学中继续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把听说读写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严抓基础狠抓落实。学完一单元,做到词汇短语的的扎实全面复习及考核。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晨诵,晨读 辅导课上加大单词的检查力度。

3.在日教学中加强听说训练,提高听力。

(1)在课堂上多用英语组织教学。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2)平时坚持听力训练,通过听读,听说,听写等方式来提高

(3)多听英美人士的录音,不断刺激听得感官

(4)加强课本听力材料的阅读的背诵

(5)听力前先浏览听力选项,做到心里有数,听力中适当做好记录,抓关键信息,学会辨析干扰信息,选项中内容有时都会听到,要求学生听清问题,筛选正确信息。

4.补全对话题

本题是对常用句型的考查,以笔试的形式考查英语口语的交际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

(1)要求学生平时对grammar focus,2d对话和听力部分的日常句型熟练背诵和应用.

(2)对常见话题进行归纳总结.

(3)多训练句型转换题,尤其是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5.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答题技巧的指导训练。短文填空题和完形填空题,一定要掌握“先完意, 后完形,答案都在原文中”的解题方法,

(1)注重分析词性,进行词性转换,

(2)平时注重词汇短语教学,加强基础语法教学

(3)阅读理解题提高阅读速度,培养阅读习惯,多阅读,多做题,得阅读者得天下。Practice makes perfect!

6.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防止两极分化。保优,补中。提差 加强课后辅导,不放弃每个学生。关注学困生,多鼓励,多监督,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

考试的结果既能反应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水平,以及学校管理水平,同时也是检测学校教风 学风的重要依据。因此,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学校都要高度重视每次考试。

通过这次考试,我们找到了学生学习上的薄弱之处,又通过这次试卷分析交流会,我们总结了教学中的得与失以及改进措施和今后努力方向。在教学方面,各位老师英语互相切磋,请教。勤于思考,总结并积累经验,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第6篇:强项令阅读答案范文

一、根据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考核的目标与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人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根据考核目标和要求,要求学生必须达到这几项要求:(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资料和答题要求;(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完整、准确、合理地解读。考试内容往往通过文字、图表、数据、图片、符号等表现出来,主要考查:探究、信息、原因、意义、认识和比较。所以,解答主观题除了掌握史实外,更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二、如何审题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

如何审题,概括地说就是要细心阅读、从题目本身的文字中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从而判断试题的类型,确定答题的中心和要点。

1.精读设问部分

这是解题的前提。先读设问,再看材料。带着问题读材料,明确答题方向、目标范围。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思路清晰明确,了解答题的要求和方向。

2.审范围

所谓“范围”,指的是问题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及在分析论述时涉及的论点、论据。审题内容: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和求答项。换言之,就是要审清试题的具体要求,问题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要注意问什么,答什么,将试题比较复杂的设问转化为自己能够理解的、简洁明了的、而且符合试题要求的设问。否则,便容易跑题。审题要冷静、细致,保持清醒的头脑,迅速梳理知识,抓住要点,然后精心作答,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3.区分两种不同的设问

(1)依据材料回答问题。答题要以材料为主,所学为辅。例如2013年省质检38题:据材料三,指出英国饮茶群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解答时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答案在材料中就能找到。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类问题的解答难度较大,除了从材料中找答案外,还要联系所学知识才能全面、正确地回答。例如2011省质检38题: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促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卫生状况改善的主要原因。

4.在材料中找答案

这是解题的关键。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那么,如何在材料中找答案呢?

(1)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用,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以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

(2)读懂、读透材料。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如果材料由几段文字组成,那么每段就是确定要点的主要依据;如果是由一段文字组成的,那么确定标点符号。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

(3)阅读材料时,应注意从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重要信息。因此,“省略号”前、后的内容往往就是答题所需的重要信息。

(4)读懂数据图表型和图片、图表的名称,表中具体事项的名称,图片中文字信息往往就是解题关键。

三、掌握规律

1.原因型

抓阶段特征,以面带点;回答这类问题,要从内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等切入。根据问题的类型,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环境、历史、地缘等角度着手分析和说明。主要有以下类型:(1)“历史背景”的范围通常包括国内和国际。(2)“历史条件”与历史背景分析基本相同,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事件原因”要从主观原因(内因)和客观原因(外因)两方面分析。主观原因包括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客观原因包括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要点。答题时,可依据“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的思路依次叙述。

2.比较式

比较式问题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限制条件,对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分析试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回答。(1)属于历史事件类型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2)属于历史制度类型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3)属于革命历史类型的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4)属于历史人物类型的应列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

3.变化型

变化型问答题主要有两种类型:(1)从材料1到材料2发生了什么变化?回答格式就是由什么变为什么。(2)材料3发生了什么新变化?答案在材料3中就能找到。

4.特点型

特点类问题的解答,要求运用归纳、概括、提炼等手段,由具体到抽象;由部分到整体;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所分析对象的面貌特征、发展趋势、存在的不足等。

5.影响(评价)型

影响类问题多分为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在回答这类问题时,紧扣题意是前提,分门别类是关键,根据要求是基础。要全面综合地观察问题,深入分析才能正确回答问题。

6.启示、看法、认识这类开放性问答题

解答开放性问答题要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能否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的观点。首先,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充分支持自己确定的观点。其次,论述要全面,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最后,必须对回答的问题适当小结,升华自己的观点。

四、答是解题的落脚点

在动笔答题时,考生心里要清楚答题的格式和得分要点,理顺思路,制订答题策略,做到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1.书写要端正,答案组织要做到“三化”,即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子标出序号)、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做到条理清楚,一目了然。

2.答题要言简意赅,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不滥用文学语言。

3.表述要严谨,语言要规范,使用历史性语言和专业术语。

4.注意分值,基本确定要点数量。

总之,在考试中,为避免学生束手无策,盲目作答而导致无谓的失分,一定要掌握正确的答题技巧,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答题技巧,才能让学生灵活应对高考。

第7篇:强项令阅读答案范文

西人立国具有本①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②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③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④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⑤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⑥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⑦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⑦

显然此题是考查:一、早期维新派对西方立国本末、体用之观点及对洋务派西学的批评。二、学生阅读、分析原始材料的基本能力。试题选材新颖,设计较好,能体现高校招生考试的选拔功能,能达到高校选拔新生的目的。但是由于出题者的疏忽,留下了一个不小的遗憾,使考查功能大打折扣。下面是笔者的理解,并以此求教同仁。

按命题者的要求,此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即①③⑥。然而按题干的要求:“其中句读错误的是”(着重号为笔者加,下同)符合题干的选项有三项即A、B、D。错误分别是:A组的①和⑥标错了;B组的①、②、⑥标错了;D组的③标错了。因此,本题中的A、B、D三项的句读都有标错的,也就是说这三个选项根据题意都应该是正确的选项。这样本题就出现多选了。根据大题题意:“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考生只能选择一项正确的答案。这道题的正确选项就与大题题意产生了矛盾。根据题干之意,考生可选A项,也选B项,也可选D项。为什么只能选B项才是正确的答案,才能得分呢?题干没有说句读全错误的一项,而只是说“错误的是”。而错误的却有三项,选哪一项?按答案的要求,只能选全错的一项,这不是在引导学生去钻我们常常反对钻的“牛角尖”吗?教师们常告诉学生们要注意审题,会审题,多审题,请问这样的题学生该如何审?达不到或不符合出题者的要求,4分就丢了,失了冤枉分,实在可惜!(当然这不能说考生没有具备这一能力)。考查学生能力的方法与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像考脑筋急转弯似的去考查学生,笔者认为没有这个必要。

那么当如何改进此题呢?笔者认为就此题而言,其实只需在题干上加上几个字加以限制,此题就不会出现上述的问题。加上哪几个字呢?“全错误”或“全正确”几个字是最好的选择。加上这几个字不但不会出上述问题,相反还会使试题成为一道好题。如此不但不会让学生失去冤枉分,更主要的是能达到高校选拔优秀生的目的。同时还能为以后正确引导学生的高考复习提供借鉴,让学生正确分析问题,不钻牛角尖。

第8篇:强项令阅读答案范文

1.字词句图,快速入目

学生从平时的阅读向快速阅读的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刚开始的时候,让学生们从最基础的字、词、句、图片进行训练。对于学生而言,要教会他们充分利用文本的各项资源,如课文后面的生字词、思考题、资料袋及相关的图片等。教师要在充分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编者的编写意图的基础之上,整理利用文本的各项资源,并指点学生根据种种提示,识记课文中的字词句。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花钟》一文向我们介绍了各种花不同的开放时间,描述了各种花不同的开放姿态。尤其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用词丰富、语言优美,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材料。只是面对这么多种花不同的开放时间和开放姿态,要学生一下子识记实在是有些难度的。在这时,就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四面环绕的花的图片资源,利用图片感受“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喇叭”“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睡莲从梦中醒来”“万寿菊欣然怒放”等多种花的开放姿态,在这样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效果更好。与传统的阅读相比,快速阅读不仅只是关注课文的文字,眼光也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写了什么”这一层面上,而是通过综合利用文本资源,快速吸收对阅读有用的相关信息,继而在“你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这一层面上展开阅读,深入阅读,享受阅读。这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高了阅读兴趣,而且也锻炼了注意力与记忆力。

2.设计问题,规定时间

第9篇:强项令阅读答案范文

1.“瞻前顾后”。有些同学在考试中不能够专心于一个题目,做着近义词辨析题,却想着字形题甚至语音题的答案是否正确;还不时地看几眼成语题甚至病句题,这不但会分散你的精力甚至会诱发心理紧张。

2.“熟视无睹”。语文考试中因审读题目错误而造成丢分是常有的事情,为了避免这种错误,思维的转换也是非常重要的。有过这种感受吗:连续两三个选出“不恰当的一项”,很容易造成下一题“恰当的一项”被看错;成语题的解题思路会影响病句题的解题思路,而病句题的解题思路又会影响衔接、排序题的解答。所以,还要有“一题一清”的意识,注意考试的节奏感。

3.“斤斤计较”。大家可能都见过一个作文话题,叫“学会放弃”,现在真的要实际运用它了,在语文考试中出现一时的记忆“短路”,是常有的事情。不懂得放弃几乎就等于承认失败!但是,这种放弃是建立在对整张试卷全盘分析和根据以往经验对自己语文考试期望值的确定基础上的。你要知道试卷中“芝麻”和“西瓜”的轻重问题。

4.“自以为是”。这个问题经常在阅读中出现。阅读是要读出作者的主旨、意图,文章的中心、内容,而考生在答题的时候,草草地看一遍文章,就想当然地答了起来,这也就是为什么答语文试卷时都感觉良好,而估语文分时最难把握的原因。因此,答阅读题的时候,一定要准确把握住作者的意图,切忌望文生义。

5.“目光短浅”。这个问题在语文考试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比如近义实词、成语、病句辨析中对所给语境整体的忽视,文言阅读中实词含义的判断,句间关系的确定是对前后语境的忽视。

6.“一叶障目”。诗歌鉴赏练习中很多同学接触过白居易的《暮江吟》与苏轼的《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其中分别有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和“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枝看玉蕤”,很多同学一下子被诗中“残阳”、“瑟瑟”,“寒雀”、“寒枝”所引导,误以为全诗描写的是一种凄凉的景物,并沿着这样的思路去理解全诗,进而导致对诗歌情感倾向认识的彻底偏差。静下心来,加强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认真体会某一细节在特定语境当中的特定含义,会有助于避免这种错误的出现。

7.“添油加醋”。这种错误经常出现在文言文阅读的第四、五两题,以及现代文阅读题中。其表现就是把文章当中的只言片语按照自己的臆断没有根据地“丰富”起来,并以此作为依据进行判断。

8.“杂乱无章”。这毛病主要出现在主观表述题上。在考后估分时,一些人认为参考答案中的东西自己都写了,就认为可以得分,而实际分数又证明这些题目没有得分。究其原因,表述没有条理是最重要的一点。

9.“生搬硬套”。没有任何素材准备而上场写作文很困难,可是有很多同学却是因为有准备,但缺乏灵活的变化而适得其反。大家要记住:一件事可以说明很多问题,表现许多观点;很多事可以说明一个问题,表现一个主题;但是作文时,显示中的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与你要说明的问题、要表现的中心完全吻合。因此我们使用贮备好的东西时一定要重新组织。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