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不想懂得作文范文

不想懂得作文精选(九篇)

不想懂得作文

第1篇:不想懂得作文范文

现在的学生,大多重视作文的习作,因为他们知道,写作是语文学科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是人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是生活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作为语文教师,非常重视作文的入门指导、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但是这些说教到了学生那里,常常是“隔靴抓痒”、不得要领的,搞不好,还会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加上过高的期望和追求,如创新立异、技高一筹等等,学生就更不知道怎么写才好了。

作文是写给他人看的,所以首先要让他人看得懂。如果别人看了,如“雾里看花”、“花非花,雾非雾”的,那么这样的作文再创新也是得不到好评的。经验告诉我们:自己知道的事情别人不一定知道,自己懂得的知识别人不一定掌握。所以写作文一定要为他人着想,绝不能想当然,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写。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前因后果和各种关系等等,都应该交代清楚。如果是为了设置悬念,也要是合理的,最终能让人释疑的。

为了让别人看得懂,可以在写完作文后,用换位的方法去阅读、去检验一番,即假设自己是局外人,例如是自己的老师、父母、同学或者朋友,从他们的位置和立场上去阅读,试一试能不能读通看懂。也可以自己给自己设置几个问题,问几个为什么,看看是否把要说的话都说了?应该说明的问题说明清楚了吗?如果有条件,直接把作文让别人读一读、看一看,那就更好。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歌词前卫得令人费解,给人的只是一种朦胧的感觉。如果用这样的文字和态度写作文,一定是连感觉也找不到的。

我国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在指导子女写作时,评价作文好坏的首要标准就是懂不懂。凡是他说“我懂了”的,就是好作文;凡是他说“我不懂”的,就不是好文章。不好的作文要重写,直至叶老听懂看懂了,才能通过。这时,叶老便会说:“唉,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懂了。”

第2篇:不想懂得作文范文

大学坚持不住了,想想毕业,就想到了找工作。想到了工作,就想到了讨老婆,想到讨老婆就想到了房子、车子……越想越不敢想。

于是,懂得了,未来不仅是用来向往的,也是用来鞭策自己的。

小时候喜欢的大拇哥,现在叫何老师,在湖南台阴阳怪气,大笑的时候一脸褶子。

小时候喜欢的金龟子,多少年了,还是那个蘑菇发型,现在看起来总觉得像个妖精。

小时候的鞠萍姐姐,现在怎么开口也不敢叫姐姐,感觉很不敬。

于是,懂得了,美好的事物是经不起成长的。

小时候喜欢拍照片,很喜欢"V"的手势,傻傻地喊"yeah",或者捣乱给别人做个兔子耳朵。

大学了,不好意思摆"V"的手势了,觉得好傻,却又没什么新想法,局促不安不知道手放在哪里好。

于是,懂得了,成长,我们要开始戒掉很多习惯,而用来替代的一时还没有找到。

中学下了晚自习,浩浩荡荡一大群同学结伴骑车回家,聊天,飙车,大喊,为了多闹一会,绕远点也甘愿。

大学下了课,回寝室的回寝室,忙工作的去忙工作,陪女友的忙着接女友。

笑着骂他们王八蛋。

于是,懂了,嘲笑这个寂寞,嘲笑那个寂寞,其实现在自己才真正经历着寂寞。

中学的时候很叛逆,遇到挫折,和父母吵架就想离家出走,闯荡世界。

大学了,遇到委屈,面对不公,就想往家里跑,躲在妈妈怀里什么也不说,她拍拍我的背就行。

于是,懂得了,羽翼未丰的翅膀惦记着飞,展翅翱翔了却惦记着归。

小时候什么事都喜欢争第一:要第一个会写连笔字,第一个骑自行车上学……

大学后什么事都喜欢往中间跑:不打头阵,不拖后腿,稳稳当当就好。

于是,懂了,前面争议大,后面是非多,平衡的地方还是祖宗留下来的中庸。

高中时老师管得严,过新年不许送贺卡,说一是浪费钱,二是把那些送贺卡的心思用在学习上。

然后我们就偷偷摸摸地送:装作不经意的经过,快速把贺卡塞到收信人的桌子里;或者夹在书里以借书的名义传递。人人都成了地下党。

大学了,经过卖贺卡的摊子,都会停留好一会,看了又看然后走开,不是老师不让寄,而是不知道给谁寄。

于是,懂了,有些东西终于名正言顺的时候,反而失去了意义。

高中写作文,第一段亮出观点,第二段用一长一短两个例子论证,最后一段总结升华,呼应全文。常常骂高考作文是“新八股”,泯灭创造力,然后偷偷摸摸自娱自乐写一些个性飞扬的文字。

大学后,没限制了,憋得脸通红却什么都写不出来,反倒希望有个范例。

于是,懂了,四处喊着要宣扬个性的,往往是最没个性的。

高中的时候只能穿校服,走到哪年龄大的就叫我弟弟,年龄小的就叫我哥哥。

大学没校服,地铁上半老徐娘都管我叫小伙子,初中生还喊我叔叔,还得硬着头皮答应。

于是,懂了,实质上,我们早就不是孩子了。

高中的时候能跑能跳都得憋着,能说会唱都得忍着,高考只考语数外史地政理化生。大家都是同一笼包子,看上去一样。

大学里,玩的就是素质,有特长就能独当一面,虽然进来的时候都是包子,但就看哪个包子褶儿多,哪个包子长得像汉堡,拼个性。

于是,懂了,就算自己哪哪都短,关键时刻还是得有一特长。

小时候听过1999年世界末日,惊恐万分。

现在我还好好地活着。

大学了,2012的传言四起。想想1999的经历,我决定等待2013太阳的升起。

于是,我懂了,人们总是喜欢自己吓唬自己,而吓唬的方式没有任何新意。

以前开学,自己包书皮,用到期末,每本书封面干干净净的,里面却密密麻麻黑压压全是笔记。

大学以后,没有包过书皮,一个学期下来书没用几次,却把表面弄得又脏又皱,而里面干干净净,和新的一样。

于是,懂得了,对于有表有里的坚持应该学学从前的自己。

以前老师上课板书写错了或者讲错了,我们会提醒更正。

大学上课,老师弄错了,没人说话,一部分是不敢说,一部分是没什么可说,一部分是看笑话,还有一部分是根本不知道讲的是什么。

于是,懂得了,童言无忌,即使沉默的原因有很多。

高中的时候给老师起外号,私下里同学都这么叫。

大学了,想给老师起外号,却发现根本不知道老师大号。

于是,懂了,有些幼稚的游戏,已经玩不下去了。

硬着头皮进大学学经济,虽然在别人看来我这个学校的经济有多么多么牛,其实冷暖自知。刚上大学的时候我想出国,成绩不行想转专业,转专业未果准备考公务员,公务员考试越来越激烈越来越难,于是准备CPA。

开始我想环游世界,后来想赚大钱,后来想有稳定的工作,再后来希望顺利找到好工作。我的梦想在越来越萎缩,却被认为越来越实际,务实。

于是,我懂了,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我们都是从梦想趋向于现实的以至于越来越偏离,等现实满足了,再看梦想,已经远得看不到了。

以前学习,一学期一本书,然后还要好好保管,高考前还要重新看。书里的内容多年后翻看,还会有回忆。

大学之后,一学期一本书,用过之后就卖掉,想想自己学过的书是什么样封面,没有什么印象。准备考研重新看的时候,感觉怎么都是新书。

于是,懂得了,有时候,重复让人踏实,新鲜反而让人无感。

中学的时候熬不住了就想再坚持一下,到时候考个大学上上就得了!

大学了,看着自己的专业,看看以前的同学出国的出国,奖学金的奖学金,然后开始骂自己,当初怎么不再多坚持一下。

于是,懂得了,人的确有无限的潜力,如果以现状看从前。

高中时候上课偷着看个《青年文摘》、《当代歌坛》,惬意得不得了。

一边看着小说,一边提防着老师,看得也不亦乐乎。

上了大学,偶然一次经过报亭,买了本《青年文摘》,给了老板三块钱,老板说三块五。我问什么时候涨了价,老板说涨了有一年多了。我才发现,大学之后,再没买过《青年文摘》。

第3篇:不想懂得作文范文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去北京参加民进中央举办的经验交流会。我们下榻在劳动大厦。凑巧的是,叶圣陶先生的长子、时任民进中央副主席的叶至善先生和我住在同一个楼面上。 一天,晚饭过后,我邀请叶至善先生到我的房间小坐。“三句不离本行”,闲谈时,我请他介绍小时候叶老是怎样教授他作文的。他带着浓重的苏州口音说:“不教的。”我好生奇怪,叶老是个作家、编辑,又是个教育家,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怎么可能“不教”自己的孩子作文呢? 叶至善先生见我有些疑惑,说:“你是搞作文教学的,我说给你听,我父亲这么做,到底是算‘教’还是算‘不教’?” 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其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些之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纳凉时,叶老端坐在庭院的藤椅上,让孩子把当天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叶老倾听着孩子朗读,从不轻易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的话,比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如若叶老说:“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其子女就得调遣词语或重新组织句子,尽力让父亲听得明白。直至叶老说“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懂了”时再继续读下去。 叶至善先生介绍到这里,问我:“贾老师,我教孩子作文的。你说,我父亲这么做算不算在教我作文?反正,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会作文的。” 听叶至善先生这么一说,我茅塞顿开,这正是教学生“自能作文”最好的注脚。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颇受启发。 启示一:作文首先要文通句顺。“通”则“懂”,“懂”则“通”。“不通”则“不懂”,“不懂”则“不通”。道理似乎就这么简单。 启示二:学写作文必须大量阅读。读书是基础,读书是积累,读书是吸收。胸无点墨,怎能下笔成文?学写作文还必须每天“写一点”。写好之后,要多读,多思,多改。修改作文的过程,就是修正思想的过程。久而久之,自然会写作文了。 叶老这样教子作文,实在是值得称颂、借鉴的好经验、好办法,体现了他多年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 联想到至今还有些同仁对学生大谈特谈作文知识、写作技巧之类空洞、乏味的话,束缚孩子的手脚,禁锢学生的思想,既累倒了自己,又苦煞了孩子。不知他们看了“叶老教子作文”的介绍后,又有何启迪?         

第4篇:不想懂得作文范文

本册课本共8个单元,每单元3至4篇课文,1课听说训练和1个单元练习。全册共计课文30篇,8课听说训练。每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相对集中:第一单元:学习要刻苦;第二单元:向革命烈士学习;第三单元:关心农业生产;第四单元:主动关心别人、乐于助人;第五单元:初步懂得一些自然常识;第六单元:学习革命领袖和科学家的优秀品质;第七单元:遇事要开动脑筋、要开扩眼界;第八单元:初步懂得世上有像狼一样的恶人,懂得对敌斗争要机智勇敢。课文的作业分两类,属于理解性的练习题编在课文后面,属于巩固性和运用性的练习题编在课堂作业本里。每单元一个练习,主要用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内容,但在语文能力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适当的扩展。

本册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语文和思想品德合科研,加强了思想品德教育。教材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除每个单元教学的内容相对集中以外,还有下列特点:①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中编有提高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思考题,这些题目与学生的生活、思想有密切的联系。②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中还编有指导学生行为的题目。这类题目有的是要求学生联系实际作出口头回答的。这样的编排,目的在于联系儿童实际,导之以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发展语言为主线,听说读写能力协调发展。教材把听说训练与课文并列编入目录,除每单元有一课听说训练外,在每个单元练习中还安排了一次说话写话训练。阅读教学中也把阅读和说话结合起来,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发展互相促进。

3、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注重实用性。本册课本除保留了一部分优秀的传统课文外,还选编了许多贴近儿童生活的新课文。本册教材还编有应用文《请假条》。

4、考虑到地区发展不平衡,学生发展水平有差异等原因,还编有一本《选学读本》,供条件好的学校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

本册教学总的目的要求:

一、语文知识能力方面

1、巩固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音节,看音节写出词语,能区别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并组词。能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

2、学会330个生字。初步培养识字能力,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能运用笔画或结构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写字姿势正确,字写得端正、清楚。

3、能正确读写292个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一部分词语能在口头或书面语言中运用。

4、初步懂得词语的搭配要恰当,能归并同一类的词语;能比较哪些词句写得具体,能用指定的词语与意思完整的句子。

5、初步学会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6、会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听写部分课文。

7、能看图听故事、讲故事和续编故事,听懂对儿童的广播。

8、初步学会写请假条,能写几句到一段意思简单的话。

9、初步学会使用问号和感叹号。

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

1、学习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公私分明,以身作则,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优秀品质;通过扫墓等活动缅怀革命烈士;学习茅以升从小立志为中国人民争气。

2、能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爱护小同学;能主动关心残疾人,能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感受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懂得老师爱学生,学生要尊敬老师。

3、初步懂得世界上有像狼一样的恶人,对他们仅仅靠说理是没有用的,要机智、勇敢地和他们作斗争。

4、初步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自然美,培养美好的情感。

5、懂得学习、做事都要开动脑筋,要善于观察;懂得要像小鸟一样眼界开阔、见多识广,不要像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自以为是;还要懂得学习、做事只要有恒心,就能获得成功。

6、初步懂得种子发芽、蚕和青蛙生长、天气变化等自然知识,培养关心农业生产的思想感情。

教学措施:

1、注重语文和思想品德合科教学,要通过语言文字训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语言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思想品德教育,要根据每篇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联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重视识字教学,要教给学生识字方法。重视形近字、同音字的比较,加强边读边写,试默自查;重视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运用中掌握所学的生字。

3、阅读教学要训练学生逐步学会阅读,培养阅读能力。重视朗读训练,在朗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课堂上要有充分时间进行朗读训练,要人人都有读的机会。开始训练默读。重视字词句的训练,要把字的教学放在词和句的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词句教学要抓重点、难点,为学生设置思考的路子,训练学生逐步学会阅读。重视自然段教学,为中高年级的段、篇训练打好基础。

4、听说训练要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进行。给学生创造各种听话、说话的机会,激发学生听说的愿望,保证训练时间,坚持大面积训练,及时纠正语病,让全班学生都有练习说话的机会。

第5篇:不想懂得作文范文

二.教材分析

    本着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精选课文,减少课文类型,将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本册共有课文32篇,看图学文2篇,精读课文15篇,略读课文15篇。课文内容丰富,时代感强。在语言训练上,既注意围绕重点设计一个大体的序,又注意训练的整合以及训练重点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教材将课文分为8组,每组一般4篇课文。在每组课文之前设“导读”。在每篇精读课文后设“思考.练习”,略读课文前设“阅读提示”。在每组课文后设“积累.运用”。第一组的训练重点是学习看图学文,要把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结合起来;要多读多想,把课文读通,弄懂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第二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多读多想,把课文读通了,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养成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第三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用“多读多想,读通课文”的读书方法,弄懂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体会四篇课文表达的不同的感情,了解写日记的方法,并逐渐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第四组教材编排寓言和童话四篇,要求读的时候,想想这些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第五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想想哪些内容读懂了,还有什么不懂,试着提出问题,和老师、同学讨论解决。第六组教材是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能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并逐步养成习惯。第七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一边读一边想,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哪些内容读懂了,不懂的提出来讨论解决。好的词语、句子或片断注意摘抄下来。第八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学习时用本学期的读书方法,读懂课文,同时注意养成积累诗文的习惯。统观教材,不难发现,这八组教材可分为两部分,第一组至第五组教材讲一个训练重点,即“多读多想,读通课文”。第六组至第八组教材讲一个训练重点,即“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养成习惯”。对第一个训练训练重点来说,第一、二组教材是基础篇,要求学会“多读多想,读通课文”的读书方法;第三、四组教材是实践篇,要求通用学会的读书方法读课文,弄懂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第五组教材是提高篇,要求试着提出些问题供老师、同学讨论。会提出一些针对性问题是懂得读书的重要标志,这是深层次的读,高层次的读。对第二个训练重点来说,第六、七、八组教材都是围绕着“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并养成习惯”来展开。值得一提的是:读懂课文是积累语言的前提,只有懂了,才知道怎么运用。

    通过以上教材的分析,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已昭然若揭,一是学会“多读多想,读通课文”的读书方法是重点,难点是运用这种方法去读懂课文;二是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如何运用所积累的语言是难点。

三.教学目的要求

㈠.政治思想方面

    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立志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㈡.语文知识方面

1.识字和写字

①对学习汉字有浓厚兴趣,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学会240个生字,会认85个生字。

②会使用字典、词典,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③能使用硬笔正确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不断提高写字质量。

2.阅读

①加强朗读指导,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②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

④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动脑筋,多读多想,把课文读通,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问号、感叹号的一般用法。

⑥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⑦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加强语言的积累。

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⑨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3.习作

①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②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③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④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⑤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

4.口语交际

①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共2页,当前第1页1

②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讲笑话、办画展,评一评,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③会接待客人,动脑筋解决问题等。

5.综合性学习

①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②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③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如“举办童话故事会、编童话集”、“动手制作新年礼物、写上祝福语“等,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④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做个社会学生。

四.教学措施

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㈡.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按课时提出教学目的要求,突出重难点,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课堂上学生多读多讲,教师尽量少讲精讲。

㈢.培养学生高尚的首先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㈣.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情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㈤.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㈥.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对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第6篇:不想懂得作文范文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教学“先会后懂”教学实践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专业课教学方法一般是由教师先讲解各种专业理论知识、操作原理,然后安排一定时间的上机实践,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最常问的一句话是:“懂了吗?”而学生往往很小心地回答:“懂了。”其实,学生大多数是一知半解,但又怕教师或别的学生说他们笨,不敢说不懂。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糊涂,甚至有些学生不懂装懂,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对于专业课,尤其是技能操作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在学生还不知道怎么做的情况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如计算机课是一门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在几年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感觉到那种先在课堂上讲理论、讲原理,然后让学生进机房操作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

比如,在《常用工具软件》这门课有关WinZIP内容的教学中,我选一个班(a班)做了一个试验:我把学生带到阶梯教室,花了近一节课时间,通过大屏幕投影,讲解了压缩解压缩的意义,WinZIP软件的作用,如何安装、启动,其界面组成介绍,压缩/解压缩的方法等理论知识,学生在课堂上的时候都说懂了。可是,学生到机房实际操作时就都呆住了,不知从何下手(很多学生都习惯性地双击某一个要解压的文件),这使学生的学习兴致与积极性一下子降了下来,结果我还得重新边示范讲解、边让学生操作。以上实验让我有了新的想法:学生从懂到会往往有一个较漫长的过程,教师在上机操作时辅导量很大;能否改变一下教学方法,让学生先掌握操作方法,达到“我会了”,再讲解基本原理,做到“我懂了”呢?

我结合学校的改革(学校在每个机房都安装了一台教师机和大屏幕投影)在计算机的教学中,摒弃了原来的教学方法,采取先向学生提出任务,让学生先上机操作,然后边讲理论知识,边操作演示给学生看,并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重讲解。这就是所谓的“先会后懂”的教学方法,半年多来,我对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作了初步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教学实践

1.“从做中学”

美国教育家杜威早在19世纪时就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基本原则,他认为在学校里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教学应该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儿童应该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杜威说:“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专业课,尤其是计算机课程这种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软件类的教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熟练地操作这套软件,而对于为什么这样操作的原理学生只要了解或理解即可。为此,我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先向学生给出本节课的任务,然后利用教学网络进行广播教学,亲自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一步一步跟着我做,先掌握各种操作方法及技能,把任务完成,而不去管它为什么这样做。我在教学中经常问学生:“会了吗?”“做完没?”这时学生往往会很自信地回答:“会了!”“老师,我做完了!”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非常感兴趣,而且很有成功感。

比如,还是在《常用工具软件》这门课有关WinZIP内容的教学中,针对刚才说的a班的情况,在b班,我采用了任务驱动、“先会后懂”的教学方法。我先给学生一个信息:在老师的FTP上,有一则关于学校刚举办的班级网页评比结果,你们想知道哪个班获得了奖吗?看谁能告诉老师?(给出任务)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纷纷去查找该文件。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这个文件并不能正常打开。(因为这是一个压缩文件,而他们的电脑上没有安装相应的软件)于是学生纷纷来向我求助,这时我通过教学网络,给他们作示范讲解,讲一步让他们操作一步:从到FIP上下载WinZIP安装程序并安装,把压缩文件解压缩。学生一步一步地跟着作,直到最后把文件打开,看到上面写着:“恭喜你!你很出色地完成了老师今天布置的任务,老师在这里表扬你,你真棒!”学生都很高兴,都嚷着:“老师表扬我了,老师表扬我了!”这时我再把压缩与解压缩的意义、WinZIP软件的作用、界面组成、使用技巧等理论知识授予学生,他们都能很容易地理解、接受了。

比较的结果显示,“先会后懂”的教学方法更有效,也更受学生的欢迎。“先会后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一开始就能看到自己的成果,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致与积极性,能使学生情绪高扬、有再次要求学习同类知识的欲望。因此,学生的求知欲就增强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一个人的情绪激动、高扬时,他接受知识的能力就强,求知的欲望也高。在学生情绪高扬时,教师再向学生讲述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他们就能很容易地接受,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从感性到理性

“先会后懂”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同时用眼、耳、手、脑、口等来感知,以获得最直接的感性知识。每次讲到一个新的知识时,我总是边示范边讲解,让学生跟着做。同时,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我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自己找答案,并让他们互相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掌握相关知识。如讲到《Internet技术与应用》中的“保存网上信息”中保存整个网页的信息和只保存网页的文字内容(不要图片)的方法时,过去我是先讲明保存整个网页的信息和只保存网页的文字内容的操作方法,以及其两者的区别,然后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操作。学生容易混淆,掌握较慢。现在我采取“先会后懂”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打开一个网站(网页),跟着作,先把一个网页“另存为”一个Web页(默认的文档类型),启发学生观察保存后的结果;再用同样的网页把网页中的文字“拷贝”到一个空白文档,然后启发学生观察两个操作的结果,产生的是什么文件,文件里面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最后请学生归纳出两者的异同点。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保存整个网页的信息和只保存网页的文字内容的操作方法,而且很快地理解了两者的区别。

三、对问题的反思

1.如何解决从“会”到“懂”的过渡

“先会后懂”的教学方法很适合操作性强的学科。教师采用“先会后懂”的教学方法,对信息技术学科来说肯定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也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是学生“会”了,有时不一定就能“懂”了,从“会”到“懂”还有个过渡发展的过程。有些学生爱动脑子,边做边思考,但也有些学生只会照做,就是不能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思考:在学生动手做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避免学生养成自己不动脑子、完全依赖教师的惰性。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去做,不要死板地照搬照抄,成为只做不想的模仿者;要努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不想懂得作文范文

从“川普”到“普川”

李伯清在2000年之前,曾到央视的曲苑杂坛录过节目,但效果并不理想。他总结最大的失败原因,是“北方人听不懂,南方人过不了瘾”。不过,即使是2006年张德高携小品《粑耳朵》正式登上了春晚,效果其实也大打折扣,因为导演要求说普通话,他只好用肢体语言来加强,“他在乐山当地,一上去就是笑料,根本就不用说话,挤眉毛弄眼睛的就出料了,然后说一句笑一个。但是上央视之后,北方人虽然听懂了但是觉得不好笑。我们自己看着都别扭,觉得好可怜呐。”罗小刚说。

相对于上述对节目或作品出川、方言被规范化后损失韵味的担忧,谭乔则持相反看法,他在节目中坚持自己要用普通话主持,因为希望节目本身尽量传播得更广,“其实现在在网上,我们的一些视频短时间内点击量超过六七百万次,如果都说四川的方言,大家可能听不懂不明白。”不过,罗小刚认为在保持方言韵味和让外人听得懂之间,也存在平衡点。他认为“川普”是里外不讨好,但“普川”则可能行得通。他的灵感,来自于多年前李保田在《王保长新传》里的口音,四川人听着不像川普,但又有四川的味儿,全国观众还听得懂,他把它总结为“普川”。“川普的思维出发点是四川人在说普通话,但是以普通话的思维来理解四川话,有这么一个调调。首先考量外地人听不听得懂,然后我再去缀一个尾巴”,他认为像汪涵在节目上偶尔加个“伢子”等湖南词汇,也是同样的道理。

“奇志与大兵”是学习榜样

保持方言特色同时又不影响传播效果,或许过去湖南的“奇志与大兵”是个好范例。“四川做本土方言的,梦想着在做的一个事情,就是所谓冲出四川嘛,不管是上一辈,还是我们这一辈。但是我觉得没找到突破口,实际上奇志大兵那个口很好,两人一个说普通话,一个说湖南话。央视导演要说听不懂,我这有个普通话的。他们就一来一往貌似一个解释的作用,而且其实每一句话都是包袱了,”罗小刚说。李伯清则坦言,如果时光倒流十年,肯定会再找个搭档,但是现在自己没更多的精力来折腾了。

罗小刚平时在电台节目上,也多有夹杂普通话和方言的做法,他也想过能否一人分饰两角,捧哏逗哏自己都做了,当然,这样在表达的流畅和效率上,也会遇到实际的麻烦。他觉得最根本的,还是川人必须有一种集体意识要把方言推出去,有很大的企图心要去让人家懂,这是一种必须有的思维。

第8篇:不想懂得作文范文

一生不常。记得要爱。(作者:佚名)

有时候,当你觉得自己看开了爱情,其实是看懂了现实,~而只有真正看懂了爱情,也就越过了现实(作者:佚名)

懂得爱。认真爱。(作者:佚名)

多想把我所有想说的话都说给你听,只是因为,那是你。(作者:佚名)

你不懂我,我不懂你。这样挺公平。(作者:佚名)

第9篇:不想懂得作文范文

最终,我发现,这些有满腔积压的思想想要抖落的习性,是一个作家的天性。

这是天性,不是技能。

我爱说话,我总是看到一个人像抓住救命稻草般,将所有头脑里的思绪一股脑的扔出来,很多人,有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从入耳,有的听得稀里糊涂,简单点评,这些都让我感觉,越沟通,越失落,越空虚。而,那个最懂我,最能听我说话的人,也不能总在我身边,时刻听我说话。在抱怨,情绪波澜了一段时间后,我突然明白了,不是所有的话都要对外说的,不是所说的一切别人都能懂的,也不是随时都有人能听你说话的。而且说出来的,就算逻辑结构再强,听者,总是节选,断章,最终,筛选出,自己想听的结论,而非你想表达的。话,还是少说,字,可以多写。

写字分两种,一种是,写出来给别人看的,一种是给自己。

先要懂得给自己写文章,才会从世间跳脱出来,自己决定自己的剧本,而非沉浸其中。当你有抱怨时,写下来,当你不明白了,写下来,当你突然懂了,也下来。没有逻辑,一团糊涂,都没关系,写着写着也许就懂了,就豁然开朗了。而,说出来,只能给别人造成困扰。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经历,你的经历再痛苦,也不是别人的,也不能让人感同身受,都还要自己面对。

另一种写出来给别人看的,也还是写给自己的基础上,挑选你从生活中领悟的,分享出去。写作不是坐在那围着一个话题空想,也不是用大量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经历的文章毕竟总是白开水一般,不可理喻。

技能是长期写字的最终成果,不是看某本技法书,或是听哪个大师的讲座便可获取的,我没有技能,但我爱写字,也许写到八十岁,终将掌握灵活的写作技巧,将毕生经历写成一部只分享给子女的传记,也算这一生有所成就。

不管你是谁,都可以写,也都将从中获得从未有过的平静。

只是,把你内心积压的想说的话,写出来。